道德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4 20:47:32

道德故事

道德故事篇1

关键词: 埃里克・侯麦 道德 道德故事 写实 主题

法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11日,89岁高龄的导演埃里克・侯麦与世长辞,留给了世人53部作品。法国《解放日报》用“侯麦,一个童话的尽头”印发了大师的讣告,总统萨科齐则称侯麦“古典而浪漫,聪慧自省,光明肃穆,敏感正直。这种风格会超越侯麦本人而永存。”[1]笔者认为这得益于他对“道德”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侯麦是位多产的导演,但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却莫过于“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四季故事”三个重要合集,合计17部作品(包括两部短片)。在这三个合集之外,他还拍摄了《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1959)、《O女侯爵》(La Marquese d’O,1976)、《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2001)、《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2007)等优秀作品,但这17部影片仍然是最能体现侯麦艺术成就的。对其结集的原因,侯麦称同一个主题被论述六次才能获得观众共鸣,这种想法饱含了他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肃精神。曾作为“电影手册派”的重要一员,侯麦深受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作者观念也是烙印在心,因此他身兼自己所有影片的惟一编剧,采用规模很小的摄制组,严格按照剧本创作,这样就更好地贯彻了他的艺术观念,使他的电影在主题、人物、叙事、视听造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强的一致性,由此形成了他独有的作者风格。本文将以他的“道德故事”为主兼及其他作品分析“道德”对其影片主题的影像。

一、“道德”与心理写实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故事”中“道德”一词是由法语词“moraliste”翻译过来的。侯麦在访谈中谈到了法语“moraliste”与英语“moral”的区别,他指出,“‘a moraliste’是指感兴趣于找出人们内心想法的人,他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状态。”[2]他还以帕斯卡和司汤达为例来说明“moraliste”,认为司汤达是“a moraliste”,因为他在作品中描述了人们的所感所想。“所以‘道德故事’并非指真的有一个道德规则包含其中,即使有并且这些影片中的人物都按照特定的道德观念行动,那也完全是明确制订的。”[3]侯麦也承认“道德故事”中的人物是按特定道德观念行事的。“《在慕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e,1969)的主人翁们的道德观念是明确的,其他影片中人物的道德观念则相对模糊,并且道德成为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但是,他们仍试图解释他们行为举止中的一切,这恰好与道德的狭义概念相匹配”[4]。

侯麦进一步解释道:“然而,道德同样可以指那些喜欢把自己的动机、行动的理由公诸于众的人物;他们设法分析,并且在行动时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对其行为举止的思考超过了其行为举止本身。‘道德故事’并不是行动的电影,它们不是发生身体动作的电影;就此而言,它们不是戏剧化的电影。它们是这样的电影:在其中,一种特殊的情感被分析,并且其中的人物用非常内省的方式分析自己的情感。就是这些构成了‘道德故事’”。[5]

由此可见,侯麦的“道德”不仅指剧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事,更重要的是指剧中人物对自己行为动机的思考、分析,并且把这种思考和分析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对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感兴趣,而且要把这些说给周围的人听,与他们讨论。这导致语言成了侯麦电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也使他的电影更多地触及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语言的成功运用使其影片散发出浓郁的文学气息,对此摩纳哥称赞道:“侯麦最令人兴奋的并不是他高举的文学性,而是他成功地为显然不适合拍电影的题材,找到电影化的影像。”[6]确实如此,以“道德故事”为开端,侯麦就树立了他对其“道德”一如既往的追求。

(二)“道德”的写实本质

法语中“moraliste”的特殊涵义与侯麦对“道德故事”这个标题的诠释将其所谓的“道德”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文艺背景中。就文学而言,它指向了心理分析小说,马利沃、缪塞的剧作,甚至纪德、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的某些作品。电影艺术诞生已逾百年,经过数代电影人的努力,虽已经可以驾驭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然而小说无疑仍然是最适合于表现人类内心状态的艺术门类。但是这并不能阻挡电影人用电影媒介测绘人类心灵地图的努力,侯麦对“道德”的阐述恰好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从影之前,他曾担任大学文学教师、业余作家,出版小说《伊丽莎白的小屋》,“道德故事”的构想和部分脚本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如此的背景,使他的电影创作才得以植根于法国历史悠久的文学传统。他的作品中对主人公心理的分析让人们联想到了善于描写女性心理的马利沃,其人物精彩的对话也与马利沃的戏剧语言如出一辙,这使其作品被称为马利沃体[7]。

就电影而言,新浪潮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生活节奏大幅度变化的年代,新浪潮的作品因此也扎根于这种生活变化,反映当代的生活。正如米歇尔・塞尔索所言,“这些电影人与他们的意大利同行们也有所不同,他们还相当关注虚构。他们有时会斟酌如何使用虚构这个手法,但绝不会质疑虚构本身。他们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当成某种教条或是审美理想。他们所致力的是真实感,而非真实性。”[8]作为当年新浪潮的一员大将,如其人物擅于在脑中思考分析一样,侯麦的故事也都是虚构的。他虚构了故事,却用细致入微的摄影机眼睛和精雕细琢的语言艺术真实地展示了其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当他们面临爱情时。

除1959年的首部长片《狮子星座》外,侯麦的其他影片已经和当年的新浪潮相去甚远,但是他却真正继承了安德烈・巴赞的写实主义理论。巴赞是在现象学背景下以《摄影影像本体论》、《完整电影的神话》等著名文章确立了他“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论,从“木乃伊情结”到照相术,再到电影摄影,巴赞更多地论述了电影的影像层面的写实,比如景深长镜头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完整地再现现实,街头摄影要求自然光线下再现真实人生等。巴赞的理论侧重于影像的本体论,但他并没有教条地理解现实主义,他要求的是真实感,是一种本体论现实主义,这触及了电影乃至艺术的某些本质。侯麦则首先继承了这种现实的本体论,其次才是影像的本体论。他对“道德”的执着追求表现在他对当代人面对爱情时的心理写实,其主人公往往自省式地分析自己的心理,并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了侯麦对其人物心理的特写,这就是侯麦遵从的本体论现实主义。本着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侯麦让他的男女主人公无休止地争论、分析,从日常生活到爱情观、艺术、哲学、宗教等,侯麦的电影展示了人类复杂的思想,因而被吉尔・德勒兹称为“精神电影”、“时间电影”。

二、“道德”生成主题

拍摄于1959年的《狮子星座》酷似《偷自行车的人》,作曲家皮埃尔因为一份巨额遗产的得与失,在巴黎的街头开始了他的流浪汉生活,带着摄影机走遍了巴黎的街头巷尾,看够了底层市民的艰辛生活。这与《偷自行车的人》展示战后罗马的破落街景如出一辙,但是不同的是《偷自行车的人》更加侧重于凄凉现实的空间展示,而《狮子星座》则以空间衬托皮埃尔的心理变化,侯麦对“道德”的追求可谓初现端倪。

“道德故事”以爱情为题材,故事颇为相似:男子A在已经决定与女子B结为伴侣时,突然出现了女子C,A被C吸引,与C短暂相处后最终回到了B身边。男主人公另觅新欢又重回旧爱身边的故事使“道德故事”具备了伦理道德观念上的价值,但侯麦的重点是分析其男主人公们面对三角恋时的复杂心理状态。黑白短片《蒙梭的女面包师》(La Boulangere de Monceau,1962)和《苏珊的生涯》(La Carriere de Suzanne,1963)中,侯麦用画外音参与叙事,部分原因是当时同期录音技术还不发达,更因为他对画外音的文学魅力的钟爱。《蒙梭的女面包师》是整个“道德故事”的原型,其中的男大学生用内心独白既参与影片叙事也发表内心想法,将他同时面对西尔维与女面包师时的困境展示的淋漓尽致。他在邀请西尔维赴约前,多次徘徊在巴黎的街道上,邂逅西尔维以后,又再度陷入了自我分析中,内心独白成功地道出了他犹豫不决的复杂心理。《苏珊的生涯》相对复杂的剧情并没有影响大学生贝特朗作为叙事中心出现,贝特朗的内心独白主要叙述故事,到影片结尾才直抒胸臆,道出心声。其友情和爱情的失败巧妙地揭示了知识男性的软弱,流露出爱情与友情的不可靠。《女收藏家》(La Collectioneuse,1967)中的古董商阿德里安、艺术家达尼埃尔与“女收藏家”(收藏男人)艾蒂发生的情感纠葛让阿德里安和丹尼尔与自我展开了搏斗,他们经常陷入沉思,既想占有艾蒂又担心成为她的收藏品。用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的话说,“这部电影有侯麦作品最招牌的有闲阶级度假趣味,季节、海边风情、度假别墅、喝酒、喝咖啡、吃早饭、看文艺书籍(卢梭),还有男人玩着天人交战的选择游戏――做还是不做?性还是道德?感情还是理性?语言还是行动?”[9]闲散琐碎的事务中,这些矛盾构成了侯麦“道德”的真义。《在慕德家的一夜》工程师不断地与慕德、维达勒讨论讨论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天主教信仰,讨论帕斯卡和卢梭,却在面对慕德时显得畏手畏脚,被自己用思想和语言编织的牢笼紧紧束缚。《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1970)中准备结婚的外交官热洛姆与少女罗拉产生暧昧却又恋物癖似地对罗拉的姐姐克莱尔的膝盖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碰到她的膝盖时终于解脱,故事中还夹杂了他的中年朋友小说家奥萝拉。《午后之爱》(L’Amour de l’après-midi,1972)中弗里德里克与克萝伊纠缠不清。某天克萝伊洗完澡,他帮她擦干,她在床上等他。在镜子前脱衣服时将毛衣挂在头上的情景让他想起自己曾以同样的方式逗儿子玩,他轻轻掩门离开,回到了妻子海伦身边。片中他也用内心独白透露了他的内心。

米歇尔・赛尔索说,“在一种对本体论现实主义的尊重中,有一种真正的侯麦辩证法,不论可能性的游戏是怎样的,也不论人物的信念是怎样的,这种辩证法总是最终揭露出爱与生存的困难,那些观点或是言论不过是它们的替代品和伪装罢了”。[10]“道德故事”绘制了一幅当代法国青年人(“道德故事”主要是男性)面对情感选择时的精神画卷。虽然剧终男主人公都勇敢地选择了情感回归,皈依了传统的主流道德规范,但是影片对整个过程目不转睛的注视却是相当犀利的,有其深刻的揭示性。在侯麦的影片中,“揭露爱与生存的困难”,即揭示恋爱中红男绿女的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困境,即“道德”。与女性(苏珊、艾德、慕德和克萝伊)相比,“道德故事”中的男性软弱、犹豫,面对选择,他们常常显得摇摆不定,只是沉浸在思维中分析自己的想法,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不诉诸于行动,这恰好紧扣侯麦给“道德”的定义。侯麦对这样的男性既没有褒扬,也没有批判,仅温文尔雅地将他们的心灵投射到银幕上等待观众评判。

后来的两个系列,侯麦延续了他的艺术取向。“喜剧与谚语”以女性视点为主(《飞行员的妻子》除外),《飞行员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1981)、《好姻缘》(Le Beau Mariage,1982)、《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和《沙滩上的宝琳》(Pauline a la Plage,1983)通过对现代人的情感猜忌、背叛的无情揭示,表现了侯麦对现代人情感的极度不信任;《双姝奇遇》(Quatre Aent 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1987)表现了城乡差异,探讨了许多细小心理问题;《绿光》(Le Rayon Vert,1986)通过展示其女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侯麦对真爱寄予的期望,这种期望最后通过蓝色钟点和绿光这种自然现象得以实现。侯麦集中笔墨展示他的青年主人公的情感,将电影将镜头聚焦在了个体的精神活动上,聆听着他们的话语,捕捉他们的细微动作,通过话语与动作上的不一致来揭示他们的内心。在这样的揭示中,侯麦寻找到了个体行动的原因,捕捉到了他们的精神“病症”。

“四季故事”的对话达到了极致,人物细腻的语言既探讨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也分析着他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与“道德故事”的男性视点和“喜剧与谚语”的女性视点相比,侯麦混合了这两种视点,叙事手法更加细腻娴熟,对人物的刻画也炉火纯青,真正达到了他的艺术巅峰。侯麦不对他的人物做任何评价,只是仅仅将他们的言行展示给观众,时而通过人物的直接表达,时而通过人物语言与动作的矛盾来揭示他们的情感状态。“四季故事”对“道德”的延续还体现在它们延续了“道德”故事中的宗教立场,并且其任务不断地对哲学品头论足。从“道德故事”中的卢梭、帕斯卡到“四季故事”中每个知识分子主角都秉持自己的哲学观念,并为其做精彩的辩解;从《在穆德家一夜》的人物发表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到《秋天的故事》对天主教信仰的潜藏侯麦真正地实现了他对“道德”的追求,并将其延伸到了其他不属于这三个系列的影片中。

参考文献:

[1]吴丹.侯麦,一个童话的尽头.第一财经日报,2010-1-13(C04版).

[2][3][4][5][美]伯特・卡尔杜罗著.路鹏飞译.笔耕不辍的作者:埃里克・侯麦访谈.法国论坛,2008(秋季刊),第33册第3号:131,132,131-132,132.

[6]Hillier,J.ed.,Cahiers du Cinema,Massachusett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93。转引自焦雄屏著.法国电影新浪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第2版:255.

[7]注:马利沃(Marivaux,1688-1763),法国著名剧作家,擅长爱情喜剧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其剧作都是倚重精雕细琢的人物语言,马利沃体(Le mrivaudage)指其作品形成的风格。侯麦执着于爱情题材,着力描写人物的心理,精彩的语言艺术使人们将他与马利沃联系在一起。

道德故事篇2

其一:

“这种肥料很好,洒在土里不会招虫子啊!”“是呀,要么我们拿点回去?放在向日葵里。”“好!”她们这样说着于是便弯下腰做着什么。

偷是什么?是没经过别人的同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借是什么?是与对方商量后有借有还的得到别人的东西。

放学了,学生像水一样“洒”了出去。我啃着烤肠,走在way to home。突然,两位妇女在做着什么,我好奇,于是便走上前去。不忍一问:“请问,两位‘小姐’,你们在干嘛?”那位高个子的妇女说“我们借小区的化肥种花。”那个“借”说的是多么的轻飘飘。我忍不住说:“阿姨啊,我想问你个问题,我犯了个错误,希望阿姨你帮我揭开。”阿姨很热心地问我:“好啊,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尽管问。”阿姨,我最近犯了个错误我很郁闷呐,我拿了同学的橡皮没跟他说,我怎么办呐?这算什么行为呢?”那个阿姨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其二:

道德故事篇3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知道他是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刚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我尝试着用故事来打动孩子,用心来感知孩子的内心,因为教育的无痕,才能真正地触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案例一:在故事中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学做明白人。

这是一个充满童趣,浅显易懂的故事《绿色的和灰色的》:

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

一天,一只灰色的狐狸来到这里,它在等小兔的来临。一只绿色的小鸟听到了这个消息,它向小兔报告了这个秘密。

聪明的小兔头顶着绿色的荷叶,轻轻地走过草地,趟过小溪。

灰色的狐狸等呀等呀,它只看见绿色在摇曳。你听,风儿送来了狐狸的叹息,唉——!

我在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时,利用这个故事设计了一节亲子活动。

第一个环节:欣赏故事。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并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接着告诉小朋友我要讲的故事里藏了两种颜色在里边,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完整地欣赏故事。孩子们在故事中找出来的颜色就是故事的题目,让孩子们充分地体验成功。再通过记忆想想:故事中什么是绿色的,什么是灰色的?

第二个环节:理解故事。让孩子们说说喜欢故事中的绿色还是灰色?为什么?通过交流讨论孩子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故事中,绿色是和平的,美丽的,聪明的,善良的,对的,所以我们喜欢;灰色是有危险的,丑恶的,不对的,所以我们不喜欢。

第三个环节:初步运用是非判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小朋友及爸爸妈妈每人发一面小旗子,一面是绿色的,一面是灰色的。如果你看到的是美丽的,好的,对的就举绿色的旗子;如果看到的是丑恶的,坏的,不对的就举灰色的旗子。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几幅画,如果认为这种行为是好的,就举绿色的旗子,反之,就举灰色的旗子。因为孩子们大多表演欲望很强,接下来通过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表演在家中经常发生的事给大家看。如:吃饭的时候抢着发筷子、睡觉时要妈妈陪……让孩子判断对错并举起旗子表白自己的观点。

第四个环节:活动延伸。布置区角“我是乖宝宝”,将两面旗子带回去,如果幼儿认为自己在家里表现好,第二天就带绿色的旗子过来;如果幼儿认为自己表现不够好,就带灰色的旗子过来。你想每天带什么颜色的旗子到幼儿园?

通过故事的教学,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进来,并让故事发挥长效的意义,孩子的思想中逐步树立起是非的意识。

案例二:在故事中让孩子们放飞想象,学做文明人。

在一本图书赠送的小册子中,我得到一本可爱的连环画《追追追>,整个故事充满童真、童趣。为了方便讲给小朋友听,我把它制作成幻灯片,故事也稍作了些修改:

春天的公园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小草绿了,小花开了,蜜蜂蝴蝶也随着春风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远处,一个小男孩飞快地跑着,咦,你为什么跑这么快呀?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说:“我在追东西呢?”“追追追,到底在追什么?

袋鼠邮递员说:“我猜肯定是一封重要的信,我来帮你追!”小兔音乐家说:“我猜肯定是一页重要的乐谱,我来帮你追!”老鼠探险家说:“我猜肯定是一份秘密的藏宝图,我来帮你追!”熊老板说:“我猜肯定是一张万元大钞,我来帮你追!”小狗警察:“我猜肯定是一道罪犯通缉令,我来帮你追!”小鸟说:“我猜肯定是一床神奇的飞毯,我来帮你追!”

终于,小鸟追到了,它对小男孩说:“追到了,还给你。”小男孩微笑着说:“谢谢!谢谢!”他指了指垃圾桶说:“这才是它该去的地方呢!”

大伙儿一看明白了:“原来是一张雪糕纸呀!”

我给孩子讲故事时常会在悬念处停下,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个故事讲到很多小动物都在跟着追时及时打住,我设置了提问:“这张纸有多重要,这么多人都在追。它到底是什么呀?你们也来猜猜?”幼儿充分想象后回答。

“那故事中的那张纸到底是什么呢?”接着将故事:“终于,……‘原来是一张雪糕纸呀!’”我再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男孩吗?”“为什么?”“平时你们应该怎样做?”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标牌,并让孩子贴上。“环保小卫士们,那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吧。让我们到处去看看,有废纸垃圾我们也把它送到垃圾捅里。”那天下午,孩子们可高兴了,幼儿园边边角角里的纸屑垃圾一个也没有逃脱孩子们的“火眼金睛”,孩子们表示每天都要做“环保小卫士”,从那以后,教室里整洁多了。良好行为习惯、道德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案例三:在故事中让孩子们体验谦让,学做明理人。

千古传诵的故事《孔融让梨》中,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弟弟,这跟他以后的成就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道德故事篇4

一、道德风险的内涵

道德风险是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风险,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例如,当某人购买保险后,由于其个人行为的成本、代价完全或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那么,保险公司就面临着个人的道德风险。也就是说,如果由于此人的违约造成了财产的重大损失,那么他自己并不完全承担相应损失的责任,但是保险公司却需要承担大部分后果。这种违约缺少相应的激励或制约机制,所以只能靠他的道德进行自律。

(一)道德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在决定从银行贷款时,根本没有打算下一步的偿还。

2、风险的长期性。人们观念的转变或转换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培养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需要人们长期的付出和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如果社会的道德败坏了,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例如:一旦银行形成了不良资产,银行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处置,但是许多企业往往不配合,相反,选择逃避、不作为的方式,这将给银行带来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造成巨大的破坏,。

4、控制的艰巨性。目前,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然,这与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很大关系。同时还与银行机制有关,比如:信贷风险的预测、转移和控制机制并未得到完全的统一。而在不良资产产生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二、交通事故处理中道德风险原因分析

1、缺乏交通事故处理的基本知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往往表现为:面对目不忍睹的惨状和伤者的哭喊以及大量周围群众的围观,束手无策、惊慌失措,贻误抢救伤员的时机,加剧了不应该有的后果;不知道保护原始现场,使现场很快遭到破坏,给事故现场的勘察以及正确的处理造成困难,有些本来有理的情况也由于现场被破坏而无法说清楚。

2、自身私心严重。由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风气,诱发了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驾驶员会尽可能选择各种手段换取更多的利益或者以各种方式减少自己在交通事故中本应承担的责任。例如,明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驾驶员为了逃避交通事故的法律责任以及经济上的赔偿义务,往往采取驾车、弃车逃逸事故现场,或者驾驶员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伤者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2]。

3、素质不高,缺乏法制观念,放松思想教育是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驾驶员的人员结构普遍倾向于低龄化,大部分驾驶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意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少数驾驶员素质不高而又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产生偏离,思想防线崩溃而产生道德风险。一些单位对驾驶员教育不力,造成驾驶员思想出现“错位”,也是产生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有些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不惜铤而走险,为道德风险打开了“方便之门”。

4、社会法律制度不完善是道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现行的交通法规以及制度并不够完善,例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虽然讲究直接证据,但对于直接证据不是特别充分的交通事故,其责任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警察的主观判断,这可能带来对驾驶员责任的过分追究。因此,驾驶员为了减少承担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责任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直接导致驾驶员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驾驶员个人信用登记系统并不完善,如果个人信用登记系统很完备,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道德风险,因为如果有人做了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他的个人信用系统中就会有登记或记录,从而对他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5、社会环境是道德风险产生的诱发原因。表现为外部不公正行为和消极因素的侵蚀,如一些交通事故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行为,诱发道德风险的产生。

三、防范交通事故处理中驾驶员道德风险对策

1、防范道德风险重在对驾驶员教育

防范驾驶员道德风险的核心是教育。要针对驾驶员群体的特殊性,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其行业特点的教育新手段、新方法,加强对驾驶员职业、道德、法制、思想的全面教育。切实消除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道德风险的因素。

一是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驾驶员这一群体以及交通事故处理的特殊性,在具体方式上要把握一个核心,就是抓好驾驶员素质教育。使驾驶员掌握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基本知识,增强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完善驾驶员对相关交通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认识。要抓住一个关键,就是抓好思想教育。驾驶员的思想对于其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行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只有抓好理想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预防交通事故处理中驾驶员的道德风险。

二是教育形式要有多样性。为提高教育效果,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广大驾驶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按照以“德”治国要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诚实守信的精神,正确引导驾驶人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认识。坚持典型引路教育,发挥先进示范带头作用,用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影响带动其他驾驶员。同时,充分利用反面教材,以案说法,开展震撼人心、触及灵魂的警示教育,使驾驶员认识到道德风险的存在。

2、防范道德风险严在监管

防范道德风险,教育是基础,监管是关键。当前监管不严、制度不完善是突出的问题。针对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存在较多道德风险的特点,加强监管要突出一个“严”字,真正做到对驾驶员道德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存在道德风险的驾驶员严格惩处、严肃处理。把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严格管理之中,使内在约束与外界约束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遏制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道德风险的发生[5-6]。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驾驶员个人信用登记系统,严格登记或记录驾驶员的个人信用情况,并加大在社会生活中驾驶员个人信用的权重,使驾驶员的个人信用记录真正起到对其道德风险的约束力作用。

3、防范道德风险贵在坚持

确立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处理中良好的道德观,消除驾驶员在道德风险上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教育活动就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要经常化、持久化。对于驾驶员来说,松是害,严是爱;自律固然是内因,但他律的外因作用不可忽视,要教育在平时,管理在日常,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千万不能让道德风险产生并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道德故事篇5

  全国道德模范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荣誉,每一位得此殊荣的市民代表,都有着令人敬佩的感人事迹。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2019年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节目个人心得体会。欢迎参考查阅。

   今天我观看了由花园路街道融媒推荐的第七届全国到的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节目,节目以传承与弘扬为主题,由二十多位演艺家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又感人泪下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边境卫士阿迪亚——一句誓言一生守候,学成不忘本建设家乡黄文秀——年轻的生命定格在家乡扶贫路上,电影中国机长原型——高空守护生命用专业铸就奇迹,扫雷英雄杜富国——用血肉之躯换一方安宁,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时代注解,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国家做惊涛骇浪中的中流砥柱。所有的故事没有虚构的情结没有太多艺术的加工,然而因为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真实的事,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却格外的引人入胜直击我的内心。认真的听完每一个故事我感到自己被从内心深处一次次打动。故事的主人公们他们身处不同的地方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的学识渊博有的普通平凡,有的需要肩负一个国家的国防事业任重道远,有的一生献给人迹罕至的边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选择用自己的坚持在或伟大或平凡的岗位上,在或长或短的人生里不断践行着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用高尚的道德闪光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周围的人,他们所图的是为他人为大家为祖国为人民,他们勇于坚持勇于担当在实践崇高道德的人生中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说,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总书记的话无疑是我们思想的明灯,指导我们思考在正确的方向上,而道德模范的故事无疑是实践总书记讲话道路上的灯塔。观看学习道德模范们的事迹看他们在一件件小事上一天天的工作中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次面对考验时如何实践如何坚持。看他们如何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看他们如何面对危机,看他们如何在平凡中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使我越发觉得他们的故事正是一份份人生的高分答卷,对我的生活、工作、学习乃至人生选择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参考资料。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是社会建设的末端,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环节,我们不但需要认真学习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来指导日常工作,更肩负着向广大社区群众宣传这些先进事迹的任务,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学习使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争做崇高道德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正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行动起来。

道德故事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语文学科蕴含巨大的德育潜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道德信息负荷较大的一种载体形式,它以故事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在故事与寓意相联系的过程中,渗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引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道德故事篇7

一、故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价值

1.故事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资源

故事历来深受孩子们喜爱,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描述过:故事是孩子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桥梁,不敢想象缺少故事的儿童世界会是怎样的荒芜。这充分揭示了对于儿童,故事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春雨润物般改变儿童的行为。

2.故事可调动儿童的主动性

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容、瑰丽的想象,魔术般地吸引着儿童,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识去领悟故事的精髓,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受到启迪。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龟兔赛跑》,在听听、演演中,孩子们就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再如《丑小鸭》,孩子在或伤心或兴奋中感悟了欺凌弱小的可恶,产生了对弱小同情的意识……其效果是说教、惩戒所难以达到的。

3.故事丰富的资源便于取舍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可以接触大量的故事:从杂志中读到的故事,从别人的交谈中听到的故事,从电脑网络和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故事,还有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经典故事,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我们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财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有的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有的宛如刚降临人间的天使,无比圣洁。故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可谓无可比拟,便于教育者的取舍,教师可以根据德育目标各取所需。

另外,故事开展的形式主要是口头讲述,较少受到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这是其他教学资源和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二、故事资源的开发策略

但纵观各个年级的品德教材,故事资源匮乏,内容单薄,且一些故事的地方区域性、时代感不强,无法满足孩子们对故事的渴求,也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生活中大量的故事资源、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故事等,致力于进行故事资源的全景式开发,充分挖掘其故事资源的潜力,极大地丰富德育活动资源,提升德育活动质量,实现德育活动的整体优化,使故事资源更好地为学校德育活动服务。

1.收集适合师生阅读的经典故事

我们把每个优秀的品德教师看作一个“故事资源库”。2006年,我们虞舜小学品德网络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市各乡镇的45位品德学科志愿者)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适合我们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故事:有的来自于学生喜欢读的故事丛书;有的来自于手边的各类杂志;有的来自于某个网络论坛;有的来自于我们的各类语文、品德教材……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精心挑选了其中的99个经典小故事,编印了《99个德育小故事》这一口袋书。同时还在虞舜品德网络研修班的博客上设置了一个“品德课程故事资源”栏目,教师随时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故事发到博客上,并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推荐感想,以供大家阅读使用。2008年,《小故事好习惯》(精品宝典版)在百合蔷薇的博客上进行网络360度共享,有效地提高了优质故事资源的利用率。

2.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多元故事

小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进行说理教学,形象生动,少了往日的严肃说教,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积极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于是,我们全市6个学区分年级根据浙教版小学全册品德教材的教育活动主题,收集、创作相应主题的小故事,并陆续编印了2本《同步故事锦囊》(教材配套版・上下册),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运用,使学生从直观、形象、易懂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征集学生原创的生态故事

为使学生能阅读到来自同龄人的真实故事,提高品德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我们面向全市六万多名小学生开展“2009上虞市小学生‘三好(良好的饮食、良好的运动、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故事征文活动。通过评比,我们选取了99个学生优秀习惯故事编印成册,题为《我的习惯故事》(学生原创版),供学生阅读。教师把这些真实生动的优秀习惯小故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当“阅读礼包”,让学生在美美地品味分享同龄人的“故事大餐”中寻找好习惯的榜样。通过大量习惯故事的阅读,让学生发现同伴养成好习惯的秘诀,体会好习惯在健康、幸福成长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愿望,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尝试。2011年9月,“我有好习惯系列丛书”之《“小书虫”酸甜记(学习篇)》《“肥羊羊”运动记(运动篇)》《“零食奴”翻身记(饮食篇)》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该丛书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们的极力欢迎。

4.师生采集鲜活的音像故事

我们还将“小校园”延伸到“大社会”,样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重要事、感人事、警醒事、科技事和趣味事为主的集锦(影视故事一般来自“焦点访谈”“法制在线”“浙江骄傲”“纪实”等栏目);二是以一个热点事件为中心,结合学校每月德育教育主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DV小组的孩子们拍摄最近发生在校内外的新人、新事和活动,制作成DV故事在学校电台中展播(《今天我当家》《被遗忘的角落》等30余部DV故事已陆续在电台中播出),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照片和摄像的方式,来关注、监督、展示校园或社会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可以这样说,故事是品德教育割不断的脐带。我们一直继续致力于德育活动故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并将收集到的品德故事制作成一把把“小巧的钥匙”,打开孩子们通往成长的路上的“一扇扇心门”。

三、故事资源的运用策略

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曾主张:生动的故事是向理性觉醒前的儿童传播道德真理的最有效的和最恰当的方式。所以无限相信故事的教育力量,善用故事,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应成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循序渐进地通过多渠道将故事资源融入品德课程和德育活动之中,探索故事课堂,尝试故事资源多维度的运用,让故事如水渗透,使孩子全面浸润故事的德育熏陶。

1.品德课活动中品故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感,领悟道理。”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开启学生心智。我们把故事运用于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上课伊始,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中,用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抛故事启发学生思维,加故事充盈课本内容,让故事为教学服务,趣化品德课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末,品故事,导引学生的行为,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或震撼,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

教材中的故事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课内课外里应外合,由点带面,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主动体验感悟,不但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而且从更多的故事中汲取了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2.班队活动中插故事

班会是学生合作、共处、学习、开展活动的载体。我们尝试着把故事素材运用到班会活动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参与多了,感动多了,流泪的多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我们坚信,没有学生的心动,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如在开展节约用水这一主题班会时,我们将《涛涛的梦想》等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引进班队活动中,通过班会讨论、教师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节水意识。为了配合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放映了《可可西里》《后天》等环保系列音像故事,并开展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晨会课活动中讲故事

我们还尝试着在实验班每天的10~15分钟晨会时间用来讲故事、听故事,并把这段时间命名为“天天微故事”。“天天微故事”的基本模式是“听故事―议故事―悟故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天天微故事”的平台上,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参与积极。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天微故事”不光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明白了许多道理,为很多好习惯的养成立下了汗马功劳,效果十分明显。“天天微故事” 把常规教育、劳动卫生教育、集体教育、与同学和谐相处、尊师敬长等内容全都融合了进去。因为教育的内容融化在了学生们爱听的故事中,教育就少了一份生硬,多了一份自然。

4.日理课活动中创故事

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小主人意识,不少班主任让学生记载班级日志故事,这些故事是学生成长的真实足迹,是学生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叫李维维的班主任老师,她让孩子们轮流做值日班长,在行使自己管理班级权利的同时,要求把做值班长当天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真实地记录下来,372篇班级日志,14万余的文字,在两年时间内积累起来,积集为《成长的故事》(班级日志生态版)。这些原生态的记录是如此原汁原味,如此童心璀璨。在离开母校之前,她赠给每位学生人手一册,作为迈向初中大门的礼物。当孩子们手捧带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成果时,谁会不备感珍惜?当这些孩子长大后,谁会忘记这段丰富多彩的“童年历程”?

道德故事篇8

一、讲故事,提升道德认识

每次班会或夕会时间,都是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刻,因为这时候他们总能陶醉在一些喜欢的小故事里。每天晚上,我都会精心挑选几个故事,先讲给我儿子听,根据儿子的反应,我再选择蕴意深刻、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与他们分享故事里的喜与乐。在深入浅出的故事里,学生感受了故事的真谛,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的良苦用心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前段时间,学生反映班里有几个孩子经常欺负同学,我曾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分析利弊;也曾怒气冲冲、危言耸听地进行严厉说教,各种方番上阵,但收效甚微。受欺负的学生仍是忍气吞声,欺负别人的孩子们依然“耀武扬威”。

班会中,我适时为学生讲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机智聪明的晏子在楚王的屡次羞辱下,不但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维护了自尊,而且使楚王十分难堪。我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讲完后,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先是几个被欺负的孩子站了起来:“晏子很聪明,很了不起。”“是啊,在楚王这样的大人物面前,晏子都能不慌不忙想出办法。”“我从今天开始也不怕被欺负了,我要向晏子那样聪明地反击……”说着还不由地转头看了看欺负他的学生。欺负别人的学生脸红坐不住了,他们也纷纷站了起来:“我不该欺负同学,我要向他们道歉。”“我也是,那样我不就跟楚王一样坏了吗?”“我也是――”一时间,课堂里涌动着一股股真挚的友情。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微笑不语。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会显得多余,故事的引领正在孩子们心灵的土壤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二、读故事,引领自主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高尚的人谈话。”在为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经典故事书,引导自主思考并领会其中的道理。我常常会在故事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学生自己回去接着把这个故事读完,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每次我都会得到别样的收获。谈起自己读故事的体验,他们个个激情飞扬。有时,我也会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故事会,提前告知学生故事会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故事,阅读故事,筛选故事,增强故事体验,学会思考,感悟道理,提高收获。在孩子们的德育周记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如我班曲译林同学在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书后,在周记中写道:“小动物的友情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之间的友情更为珍贵。想想自己,有时会为了芝麻大的一点事就与朋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理睬,真是惭愧啊!”读故事,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捷径!

三、演故事,增强道德体验

道德故事篇9

关键词:叙事班会;班会体系;班会主题;班会设计

在多年对叙事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故事是最容易走进学生内心的元素,而德育叙事更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对象的最佳接火点。因此,我们展开了用故事改造班会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叙事班会的理论和设计策略,让班会课变得更为有血、有肉、有情并具有意义。

一.叙事班会的概念及理解

叙事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呈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调动学生对故事(事件)的积极体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影响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班会形式。其涵义有三:

1.主张:讲故事永远要比讲道理打动人。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德育实施手段的不同,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⑹掳嗷嵩蚴峭ü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实践证明,故事能够让思想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也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2.基调:故事是叙事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我们所讲的叙事班会。真正的叙事班会,故事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决定对学生道德影响的主方向。

3.呈现:故事(事件)的呈现不限于讲述。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说道。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都可以成为故事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是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

二.叙事班会的设计类型与方法

一节叙事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在于选取恰当的故事,进行恰当的加工,指向恰当的教育主题。选用什么样的故事,进行怎样的设计,是一项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潜心研究的事情。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重点研究开发了两大类型的叙事班会,并在每一类型内摸索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方式。

(一)单一故事型。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节叙事班会只需要一个故事就可以满足设计需求。根据故事的不同,对故事的挖掘与开发也就不同,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单一故事开发方法。

1.勾连生活实际。有些故事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或者意志导向,其情节的逐层发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递进梯度,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整节班会的素材主线,围绕故事展开道德教育。只不过,叙事班会的目的并不是围绕故事本身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而是要将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恰当的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故事不断与生活实际相勾连,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比如,《两只蛋的爱情》这个绘本故事,讲述了两只蛋从懵懂相爱到最后理性分手的整个过程,并提出了“你看,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一一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的观点,无疑是早恋主题班会课的一个绝好故事素材。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把故事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述,并在每一部分设计了勾连生活实际的问题,开发了叙事班会《故事告诉你,爱情是什么》,让学生在与故事的共鸣、共情中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懂得了爱情之花在合适的时间绽放才能美好而芬芳的道理。

2.道德两难讨论。有些故事或事件本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揭示的问题具有“两难”性,容易产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选择困境,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为“道德两难故事”,它是我们开发叙事班会的重要素材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学生对故事(事件)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经典的“两难故事”有很多,比如科尔伯格设计的系列两难故事,我们就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但是,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在班级生活中发现“两难事件”,然后以故事的形式设计到班会中。十多年前,班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同学丢失了一支比较名贵的钢笔,那是他叔叔送的生日礼物,价值百元以上。很久以后,班长在自己好朋友的家中无意发现了那支钢笔。追问之下,好朋友承认是自己偷了钢笔,但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不想还给那个同学,并恳求班长替自己保守秘密。朋友情谊、班长职责和检举偷盗者的责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让班长很是纠结,便匿去朋友名字讲了自己的苦恼,问我他该怎么办?我把这个事件演绎成一个童话故事,并据此设计了一节班会,成功消除了班长的困惑,还顺利解决了班级盗窃事件。

3.多维故事续说。有些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或者是一些经典故事的结尾具有时代的可变性,这样的故事可以通过“多维度续说”的方式拓展、拓宽故事的德育价值。如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曾经设计过《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班会课。在这节课中,我们借用了《狼和小羊》的故事,让学生在“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之后进行故事叙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讲述了自己理解中的故事结局。由此,他们一起归纳出了诸如“想办法转移坏人注意力”“适当示弱博得信任”等十几种逃避伤害的办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投入度十分高涨。

(二)多重故事型。有的教育主题很难通过一个故事完成设计,需要多个故事进行不同的系统关联才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丰厚与教育意义的丰满。这种由多个故事共同参与的班会课,其设计方法与策略迥异,但也有基本的思路可循。

1.递进式关联。在设计叙事班会课时,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个故事揭示德育主题、一个故事解读德育主题、一个故事深化德育主题等方式,用多个故事层层递进进行关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德育故事链,共同完成某项教育。甚至,在每一个教育链接点上,可以同时包含多个小故事,以共同阐释必要的教育内容。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时,曾经设计过一节叙事班会课《昨天、今天、明天》。整节课以四个情景剧,叙述了A、B、C三个同学在四个不同场景中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呈现了12个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这12个小故事的配对组合,用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人生的多种可能性,继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人生?继而开始规划如何实现那个未来的、理想的自己。这样的组合叙事,以关联递进的方式展示了多种人生的可能性,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的心灵触动极大,产生了极强的教育效果和效益。

道德故事篇10

[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重抽象的理论导向,忽视与人接近的生活教育。这种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道德教育难有成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倡古老的道德叙事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贴近生活,走进心灵的教育方式给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进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入侵,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重利轻义、重经济轻政治、重个人轻集体、重自由轻纪律、重民主轻法制等。这些渐渐衰败的道德表现给教育者提出了许多挑战,我们当前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也似乎是急功近利的,没有认真研究教育对象,而只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力求解决问题。这种力求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永远都是滞后的。出问题了采取补漏洞的方式,治标不治本。教育者无休止地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这种缺乏超前意识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更多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另外,在道德教育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是“预防为主”。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预防青少年出事,所以任何一项法律和制度甚至是会议精神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这种复杂却又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往往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这种出问题解决,不出问题预防的教育模式无法具体落实我们的核心价值教育。所出的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这种缺乏对人的研究的教育无法形成一种理念进入人心,而没有进入人心的理念永远都是身外之物,更没有办法形成一种习惯,更不可能成为信念和信仰,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我们缺乏对人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处在特定时空中的教育对象,传统道德教育“把儿童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因而强调道德条目的灌输”。

这种灌输的结果只会导致被教育者的反感,出现了“教”和“学”这一对本不该出现的矛盾体,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教学的和谐过程也将会变成“矛盾运动”而无法协调。这种道德教育的困境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不应该只重视抽象理论和空洞说教,把道德教育还原为本真生活的轨迹,因为道德始终是与生活相伴的。陶行知先生讲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思”,“健康的道德环境需要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共同营造”。

这表明道德教育应寓于生活之中,体现生活、表达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诚信、正直、善良和正义等价值观念。由此看来,重塑道德复兴之路势在必行。

l古老而又具有活力的道德教育方法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采取讲故事的手段来传递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这种叙事的教学方法非常贴近生活,教学内容丰富,直观形象。道德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如《论语》、《史记》等都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念,都是借鲜活的故事情节传输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故事的载体丰富多彩,可以是寓言、童话,也可以是歌谣和剧情。这些形象、生动的道德教育方式似乎在现代已经被尘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无休止的空洞说教,失去了本应该保留的教育活力。道德叙事的回归,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福音,因为这是一种生活化了的教学方法,其间充满了人情味和人生关怀。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极具亲和力,有许多东西会无法抗拒的流淌进心灵。这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素质。无需灌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接受。可喜的是,我们有许多道德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涉足道德叙事的教学手段。重读中国古代优秀叙事的传统。如一些小学就自编歌谣来代替理论的说教,删去了以往那些连成人也难以悟出的大话和空话。其实一种好的思想不用苦心于如何扎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灌输是没有意义的。背下来的东西只是一种常识,它不是一种思想。这种灌输和说教无异于写在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仅仅这几个字不会让人悟出生命的价值和文字里透出来的震撼。为什么《泰坦尼克》可以创影视的历史,就是因为它能够对视觉、听觉产生很大的冲击,正是这种丰富、形象、鲜活的场景才让故事深入人心并且悟出它的价值: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贵,什么是低贱。求生的欲望是任何人都有的,但就在生死关头你就能尽阅生命百态故事。有人为爱可以舍弃生命,有人为财可以舍弃爱情,有人为老人和小孩留了逃生的窗口而舍弃自己,有人为了逃生而舍弃更多的生命,乐师可以敬业到生死不顾把最后的音乐留给人间。这就是叙事的魅力,核心伦理价值一览无余。多年以后还想再重温一遍,如同读一本书,因为它总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叙事就是这样通过故事的叙说来达到教育目的,道德叙事也一样,可以通过多种叙事手段来起到殊途同归的作用,使核心价值深入人心。

2充满生命色彩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饱尝低效的苦果之后,人们不得不从糟糕的道德教育中另谋生路。正如a.威尔森教授所说:“正当中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文化与社会变迁现象横扫全国而竭尽全力,以便有效果的教导下一代良好的道德标准时,或许可以从美国过去的经验里、从他们的错误和成功中学习到有效于中国的教训。”

美国在道德教育中采用道德叙事的方法和手段来传递核心价值理念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道德叙事的效果和影响,詹姆斯.威尔逊有过论述。他认为:“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果论的性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moralsentiment)。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第三种扩展思想视界。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

道德叙事大多传递着一种善恶的因果论,总是倡导人们培养虔诚的美好心灵。故事往往激荡起人们内心行善积德的美好愿望,体验他人的疾苦,唤醒我们的良知。并且打破由于时空禁锢下的狭隘与自私。道德叙事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新回归道德教育,其发挥的巨大作用取决于叙事本身。叙事总是取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叙事总感觉与自己的生活很相似,是在演绎自己的道德,总会找到许多相似性而引起共鸣。或者欢畅、或者悲伤、或者超越,都会与故事情节紧紧纠葛在一起,梳理出一些人性的亮点供人生慢慢消费。

道德叙事总是形象、全面而鲜活。进入人心也是潜移默化而非强加。而且知识传递的过程不是灌输,也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平等开放式的交流,给人的教育和启示总是深刻的。因为教育总是源于生活,不食人问烟火的教育总是抽象而空洞,不具有任何意义且不会产生教育效果。当然道德叙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寓言、歌谣、典故等。另外,生命叙事在教育过程中同样能发生很大的激励作用。生命叙事就是讲述生命的故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进行叙说或诠释。叙事主体讲述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叙事主体在讲述过程中总会倾注深深的感情,或自豪、或悲伤、或内疚,总是些值得追忆或反省的岁月,听着总会反观对照自己的生活。从讲述者身上得到启示,从而静观生命,提升阅读生命的能力,反思生活的水平。因为听生命故事时总有一种期望,就是进入别人的心灵世界分享快乐号阮伤,爱与恨、情感与理智。分享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自己的价值判断过程,在情感与理智中做出价值选择。当然我们在生动的叙事中传递的是积极的正面价值。反面的生命叙事也只是积极生命的观照和衬托。

3道德叙事是符合人本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

道德叙事或者生命叙事在育人方面都能呈现出独特的潜能。这除了叙事本身的特质外,还与被教育者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人总有一种求新、求变的思想,不管是童心还是成人的思维。故事总是反映一定的哲理,总是环绕着一定的人生轨迹运行,故事展开的同时也总会勾起听者人生轨迹中一些片段中的意境。从而触动听者潜意识的价值感官,催生出人对同情、正义、良心等价值体系,认识、强化人的价值理念。因为在叙事中,叙事主体总会融人一些感彩,或赞同欣赏、或否定厌弃。这是情绪和价值判断传递的同一过程,总会让听者有设身处地的感觉,产生移情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探索,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功能”,具有引发助人行为、抑制攻击的亲社会功能。

生命叙事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功能,是因为生命叙事的听众总是自己最知心的,生命故事里总流淌着自己的真情告白和切身体验。此时最容易产生“庄周梦蝶”般的效果,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移情强化了人们的关爱、公平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促使个体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进而做出亲社会性的道德行为。”

贴近生活的叙事总是丰满的,总是充满着生命的色彩。克服了传统的灌输方式,从心理上调适了以往被动教育的排他性,使道德教育具有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