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7:57:42

化工论文

化工论文篇1

“安全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国际核安全顾问组(InternationalNuclearSafetyAdvisoryGroup,INSAG)于1986年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总结报告中提出。报告分析称,该起事故是由不良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导致的。之后,学术界发表了许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国际上比较权威、流行的是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个人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和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承诺、风格和效率[1]。对于全行业来讲,安全文化既是个人问题,涉及个人态度和行为模式,同时还与组织的管理体制有关。对建筑业来讲,建设工程具有环境动态多变、项目参与方众多、项目组织临时性强、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等特点,Fang等[2]在文献研究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做出了以下解释: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是建设工程项目部不同参与方的个人和集体的态度、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标准的混合体,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在项目运行的环境中形成并随着项目的实施而发展。这是目前对于建设工程安全文化较为全面、清晰的定义与解释。然而,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定义仅仅从概念上强调了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将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应用于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模型的提出

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内在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也更为复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期望从模型要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上来揭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涵。Geller[3]提出全面安全文化模型(TotalSafetyCultureModel),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和技术三者联系起来,并包含了人、技术、组织和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模型中,将“人的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以此描述安全文化的构成。但是,该模型并没有对这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Bandura的相互决定论,Cooper[4]提出安全文化交互模型(ReciprocalSafetyCultureModel)。该模型包括主观的心理因素、实际的安全行为以及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3个要素,主观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安全氛围调查问卷来评估,实际的安全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并对比行业安全行为标准规范来评估,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可以通过审查安全管理系统来评估。通过这3个测量方法,分别对安全文化的3个构成要素进行定量研究。相比Geller[3]的全面安全文化模型,Cooper[4]的交互模型对原有的因素进行了定义,在原来的环境因素中增加了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情景因素,并且承认这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型,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面安全文化模型和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基础上,Choudry等[5]提出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的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模型(TheModelofConstructionSafetyCulture)。相比前两个模型,Choudry等提出的安全文化模型把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作为3个研究指标,这3个指标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组合起来进行现场测评,以此对建设工程组织的安全文化进行多层次定量分析。由此,对于安全文化的探索既可以通过研究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因素的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建立并没有强调对于建设工程特点的研究,这限制了模型在建设工程上的直接应用。

Fang等[2]提出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安全文化交互模型(SafetyCultureInteractionModel),见图2。相较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建设项目组织临时性强、项目参与方众多、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体现出建设项目最为重要的3个参与方:业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建设项目安全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动态性,将认知、行为和环境作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架构,在每一构成因素中均涉及管理层面和工人层面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分析,并且可以概扩性地描述建设项目组织的安全文化嵌入组织运转过程和安全管理系统的方式。此外,通过选取新加坡的铁路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案例,验证了SCI理论模型在实际建设项目中的有效性。虽然,SCI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所得出的实际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对于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3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

3.1安全氛围

Zohar[6]最早使用安全氛围的概念,描述了工人对特定时间下组织环境中安全的看法和态度。对安全氛围这一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学者认为,安全氛围是IASAG于1988年提出安全文化构成因素的一个子类[4,6,9,13];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对安全氛围的测量来反映实际安全文化。对于第二种观点,很多研究学者并不认同,以Cooper[4]为代表,他认为安全氛围调查不能体现安全文化概念复杂性及多元性,因此无法全面地反映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方法,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调查(调查问卷或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但是不同行业对于安全氛围的研究维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Flin等[7]对18份不同行业的安全氛围报告进行研究指出,各行业最常用的6个“主题词”来研究安全氛围:管理(72%)、风险(67%)、安全管理系统(67%)、工作压力(33%)、工作能力(33%)以及安全规程。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见表1。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很强的共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行业而言,探索一个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者应科学、合理地选取安全氛围维度,以此保证安全氛围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3.2安全行为

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遵守行为两个方面[9,13]。测量安全行为的方法通常是自陈法和观察法,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指标测量和客观指标测量。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对安全行为测量所采用的自陈法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经专门培训的观察员对实际的安全行为进行观察,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安全行为的分析主要基于行为安全理论(BehaviorBasedSafety,BBS)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基于BBS管理方法,设计BBS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流程,可以测量并提高安全行为。该程序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其输出的数学性质,根据BBS程序给出的安全行为分数,可以对现场的安全行为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基准来改进员工的行为[5]。基于TPB理论,开发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CausationModelofUnsafeBehaviors),可以作为因果分析的工具来调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特别是管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建设项目中应用因果关系模型进行因果分析,有助于BBS程序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并获得持续性的安全行为提高效果[2]。

3.3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的系统过程,以此评价安全文化模型中的环境因素。一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安全政策及其目标、安全标准及其目标、工作计划和组织、应用和一般性操作实践、监测、反馈和审核、纠正措施、再次审查以及持续改进[5]。在此系统中,包括所有用于现场操作安全管理的政策、目标、角色、责任、岗位职责、规范、标准、交流、过程、步骤、工具、数据和文件。并且,可以通过建设工程现场特定的安全计划对工人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文化的环境特征进行审查。

4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基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就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方面,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研究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关键,也是学者们亟于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组织的安全绩效。目前,学术界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统计学方法论证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把安全氛围称作是安全行为的“预测器”(Predictor)。例如,Mohamed[10]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维度和安全工作行为的关系,证实了安全工作行为是安全氛围的结果。其中,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非惩罚性安全办法会促进员工间对于安全问题更加自由、开放的沟通,以此形成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并进一步提高工人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寻找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Neal等[13]通过对组织氛围与个体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安全氛围通过知识和动机这两个内在变量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此外,他还指出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安全参与这一行为,而动机更多的是影响安全遵守。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建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出发,研究安全氛围各个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以此建立安全氛围的评价指标。对此,一些研究者做出了尝试[9,10,14],尽管迄今未成功建立起建筑业的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14]。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安全行为也会影响到安全氛围的形成。例如,工人的安全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能促进良好的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动机[13]。因此,通过对员工在安全行为上进行引导,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认识,进而形成一个积极的组织安全氛围。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安全行为对安全氛围的作用,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

5结语

(1)在建筑业,积极的安全文化对于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3个要素,安全氛围反映了主观的心理因素,安全行为反映了实际的安全工作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反映了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安全文化的范围。

(2)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各有其特定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采用调查的方式,针对管理层的调查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主,对工人的调查以结构化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对安全行为的研究可以通过应用BBS和TPB理论,设计具体的BBS流程,结合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以此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中的管理因素,并有助于在建设项目中实现BBS程序对安全行为的测量和提高作用;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等系统过程,以此测量建设项目组织的管理环境,并且,通过项目具体现场安全计划(例如,施工方案)可以测量建设项目工人的作业环境。

(3)通过对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常用的安全氛围维度为:管理层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制度和规范、员工的参与、沟通、工作压力、风险、安全施工的能力8个因素。由此看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探索建筑业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这一研究方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4)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证实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为建立建设工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是对于诸如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仍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化工论文篇2

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探索,笔者总结工程文化的具体内涵包括:科学理论体系,即科学理论知识、客观规律等;实际操作过程,即人类生产、制造产品,实践理论等的行为过程;人文素养的修为,即一切关于道德、审美、价值等文化层面的要素。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正经历着“偏重文科教育—偏重理科教育—文理教育融合”的阶段性转变。正在从理科教育为主向文理教育融合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课程体系和结构都能跟上这一转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工程文化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通识教育中强化人文知识和素质。人们以往都片面地认为只有文科的学习才能培养人文素质,其实理科学习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把文科理科紧密融合起来。任何学科都是人类创造的,并服务人类、符合社会与自然规律的文明产物,在发展过程中两者应该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不应该是彼此独立,互不联系的,无论是哪种学科都应当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人自身的完善,在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目标之下共同携手进步。钱学森写给钱学敏教授的信中强调,在大成智慧教育和人才培养上要做到:大成智慧教育必须理、工、文、艺齐发展,要打通,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大成智慧教育必须坚持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加强情感和品德的教育。工程文化观的教育理念与钱学森的教育观其实是一致的,在工科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文理学科相互融合,大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之“高等”其实就体现在人文素质和文化氛围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身心是健康的,又具有社会责任感,且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基础宽厚又能融会贯通,那么他的视野一定是宽广的,思想肯定是活跃的,创造能力也是很强的,其综合素质也必然是很高的。事实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不矛盾,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往往也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只是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理科与文科的学习被割裂开来了。理科的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技能和本领。科技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迪人的科技思维,培养人的科技技能,鼓舞人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而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不断获得精神需求的丰富源泉。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会思想、有灵魂、辨真伪、能创新。人文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启迪人的科学思维,熏陶人的灵感,孕育人的创造精神。可见,要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是绝对不能分家的。具体说来,人文精神体现在理科类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方法和学习态度上,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上。渗透人文精神的理科教学将更丰富,更富有生机,更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三、工程文化教育的核心

化工论文篇3

首先,没有确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发展思路,

缺乏明确具体的企业文化发展目标和规划。部分建筑企业认为"走出去"一定海阔天空,风光无限,但对自身竞争优势缺乏必要了解,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投资项目、企业文化研究、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缺乏论证,经营方式单一,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缺乏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实用人才,经营管理不能完全市场化,仍然处于半政府状态。有关文化因素对企业命运的重要意义,许多建筑企业界人士认识不够,缺乏对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与培育的战略选择,没有具体的海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其次,对他国文化了解不够,社会关系处理不尽如意。

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在实施海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还象在国内一样,把人情交往当作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习惯了在国内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形成对关系的依赖。没有详细了解拟进入国家的市场与文化背景,没有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管理思路与策略。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部分企业照搬国内经验,结果吃了亏,最终被迫退出了市场。

第三,传统思维习惯和管理方式的束缚。

我国在海外经营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习惯于依赖政府,依靠政府工程,市场竞争观念不强,"大锅饭"和"铁饭碗"的体制和观念,还未彻底改变,"官本位"思想严重,在部分企业中"人治大于法治","一言堂"、"家长制"、"上智下愚,尊卑有序"等落后的传统观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国企的经营者是准官员,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即使海外经营成绩欠佳,也可以调到其他企业或部门"易地做官".部分企业甚至依然用国内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海外工程,如,某企业一个项目经理刚到海外,在施工中遇到问题,马上决定:开个现场办公会解决。这在国内是一个制度化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但在海外业主、监理及海外员工眼中,他们就会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明白"现场办公会"的意思,认为一件本来可以由下面员工当即直接办理的事,为什么非要等到开"现场办公会"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呢?

第四,没有很好地遵循国际交际惯例。

交际是企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能看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文化在一个员工身上的具体体现。部分建筑企业海外员工在与当地主管部门、人民交往中,急于求成,按照在国内的交际惯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热情过度,令对方反感;有的员工大男子主义严重,不尊重当地妇女;有的员工工作中过于谦逊,使业主方、监理方误以为其工作能力差,工作造成被动;还有部分企业海外经理还像在国内一样,对海外招聘的员工的婚恋、家庭、健康、经历、住址、以及、政治见解等问长问短,认为这就是关心属下,结果事与愿违,造成误解。

第五,部分企业出"门"准备不充分,自信心不强。

一走出国门,很多建筑企业开始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的管理水平到了外国怎么样,不知道要遇到什么样的业主和监理,觉得在国内多年的施工经验不管用了。加之刚开始还有语言问题,部分企业海外经营人员中标后匆忙上场,过分依赖翻译,对语言学习不重视,或者工程紧张顾不上学习,造成在物资采购上吃亏,看不懂施工材料,工作被动,很快就失去了自信心。

二、对境外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使企业本土文化尽快"落地生根"。

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经营,要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选择"文化先行"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文化的人才培训给予充分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员工的文化认知力和文化适应性。要尽快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在海外找到共同点和结合点,使企业自身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海外企业文化体系。

第二,加强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研究,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社会文化通过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和世界观,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并作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文化氛围和产品的文化品位,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

企业要走出国门发展,首先就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处理好社会关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有来自于风俗习惯的,有来自于价值观念的,有来自于行为举止的,有来自于自然环境的等等。"美国加州牛肉面"公司共有78家分店,只有一家开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其他77家分店全部开在中国,经营者充分利用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跨国经营取得巨大成功。

海外经营不同于本国经营,企业公司领导者必须把文化差异这个变量考虑进去。管理好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念的员工,解决"跨文化管理",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寻找超越文化差异的公司目标,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这是建筑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遵循国际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惯例。

与人打交道,这是最实际的企业文化之一,因为你代表的是企业形象。到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与我国大有差别的海外经营,首先就是要与他国的政府官员、业主、企业和当地人民打交道,把企业宣传出去,把工作开展起来。所以一定要注重与他们打交道,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他们进行交往和沟通时遵循国际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惯例,尊重个性独立,维护个人尊严,尊重个人隐私,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论,有以下几条国际惯例。(1)信守承诺。(2)热情有度。(3)尊重隐私。(4)女士优先。(5)不必过谦。有的时候,在对外活动中,难免会碰上一些本人尚未经历的场面,或是难以处置之事,此时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静观一下他人的做法,努力"从众",与大家保持一致。

但不论和任何国家的人打交道,走出国门的企业和个人请务必记住:中国人同外国人是平等的,我们是有自尊的,不要忽略了我们的民族尊严、民族气节,见到老外莫要卑躬屈膝,要不卑不亢,保持民族气节,更不能趾高气扬,摆阔气。这比在国外承揽多少工程,挣多少钱都重要的多。

第四,靠实力说话。

在海外经营建筑企业共同的一个感受是执行程序比国内要正式得多,也先进得多。面对的业主和监理,只认实力和施工水平,靠请客送礼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过硬的质量征服他们。

在完工的阿富汗昆都士公路修复项目中,世界银行南亚交通部门主管陈广哲对工程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个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公路项目,即使在遇到袭击,造成人员伤亡、被迫停工的意外打击下,仍然能按时优质完成,显示了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他还说,这个项目最后能得到各方满意,中铁十四局集团派出了优秀项目经理是重要原因,这个年轻人懂英语,素质高,管理水平一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最重要的管理保障。

第五,加强语言学习。

化工论文篇4

现阶段我国化工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化工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有:第一,对项目建设施工风险因素识别能力不够,在项目建设施工中的控制工作也做的比较粗放。第二,安全管理工作中将《施工风险评价》流于形式,工作缺乏精细化的管理。第三,项目承建商安全基础薄弱,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再加上施工过程中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施工建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第四,施工过程片面强调施工进度而轻视安全施工。

2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工作过程中不重视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第二,施工现场存在高处作业、吊装作业、沟下管线作业、用火用电作业、交叉作业、射线探伤作业等多种作业方式。第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高温、潮湿、大风、下雨等恶劣的环境因素常常使得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解决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策略

1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为现场交底,另一方面为劳动保护。现场交底工作一方面需要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其中包括图纸的详细说明,施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增强他们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监督好流动的施工人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劳动保护工作要求将施工人员的表现和作业行为及时地通知给承建商的班组,要对施工任务负起责任。在巡查过程中还要做好检查记录,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加大监护力度。

2明确各级责任,建立安全网络

化工工程施工条件复杂,施工管理中难以顾及到所有的安全隐患,所以应将安全责任逐级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级部门以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承包商之间建立安全网络,齐抓共管项目的施工安全。

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第一,建立承包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三位一体的安全检查管理体系,在施工现场营造文明的施工安全氛围。第二,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第三,围绕“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对工程动态施工作业现场危险因素提高遇见力,落实相应的控制措施。第四,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修改和调整专项方案,应严格按照专项方案进行施工。如果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与方案不符,需要修改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在进行施工。第五,对于一些危险性大的,需要验收的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分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

化工论文篇5

1.1监管层面

基于工程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使用上不够灵活,具体实施时存在困难,管理的不严格造成市场环境无法达到理想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不够严格,工程也就无法按计划中保质保量的完成,监管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常有些单位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干扰管理的进行,更有些管理者不能恪守原则,造成监管不正规,监管层秩序散乱,监管人员态度敷衍,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职能混淆的现象,致使监管人员与建设人员互相推卸责任,让管理工作拖拉延后,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监理工作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实施,监管松散就会造成工程起步阶段,重要阶段,重要步骤,重要部分的工作完成质量差强人意。

1.2监管制度层面

以往“,双重领导”制曾风靡一时,受不少建设工程单位所喜爱,随着工程结构的复杂化,这种机制已难以达到人们的要求。鉴于管理的需要,常需在管理的下层设分站辅助管理,这些分站工作热情不高,怠于发现问题,它们的作用也就有限。

1.3其他层面

设计图纸质量达不到标准,设计事项漏洞比比皆是,施工方案计划不完美,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在工程进行中需频繁的修改。这样必然会影响工程的效率,更给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真实的工程质量常有低老坏现象,例如:焊接缝隙连接不严、混凝土尺寸偏薄、废屑难以清除、管线护层不牢固等。

2增加化工项目建设质量监管方法

企业应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相关规范,和国家工程项目监理改革的限制,对工程监管制度来进行改进,监管部门进行调整,监管职业进行划分,监管范围进行扩张,监管思想进行革新,财政制度进行丰富。通过不懈的努力筑成一个拥有完整体制,法规齐全的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2.1注重企业基层管理工作

企业的各环节都不容忽视,比如企业的检验设计、工作、监管、测试、监查等。通过对基础的重视使工程管理工作更标准,更规范,更加严格,只要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践行,管理工作就会日渐完美。

2.2铸造完善的工程监管体制

为使各部门都各尽其责,防止各部门工作互相推诿,就应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分开来进行工作。具体来讲,可以改变项目管理部门的属性,把其归类建设成为行政执法部门,并向相应机关申请成为正规的管理社会事项的执法管理部门,使自身成为具有真正地位的法律授权部门,其各方面职能都要渐渐的独立进行例如部门、分工、费用、编制等。要确保化工工程质量,就要使质量监督部门相对独立。具体的来说,包括部门、制度、费用编制等。消除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程质量监督”权力,实施属地管辖制,让工程建设与管理条块并存、总分共现;同时,加大对组织部门的改革力度,将管理权集中起开,让各可实施管理的分站受管理总部的直接管制。

2.3加强人才力量培养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要想使工作质量提高上来,人才是最关键的力量,只有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团队,计划中的各项工作才能稳定的完成,完成的程度才会越好。在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多给予基层工作人员机会,在招收员工过程中综合各方面考虑,包括工作态度、思想品质文化水平、工作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与此同时,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全方位通过综合性多角度的培养增强工作团队成员的各方面水平和业务掌握情况。所有员工都应认真对待培训的过程,切不可敷衍了事,要把这个良机提高自身能力,另外,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人才培训制度也跟着不断完善,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和方法的灵活逐渐形成长期可用的体系。巧妙的运用奖惩机制来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表现优异的给予口头表扬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通过对工程监理专业团队的建设,提供出大批工程监管和建设方面的后备力量。

2.4提高对安全的监管力度

安全第一是任何企业都秉承的第一原则,对于化工建设项目也如此。不能守住安全关、质量关后续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有关部门应从学习质量管理规范开始,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再者就是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角度来提高质量保证水平。为确保化工工程质量,必须建立辅助的质监体系。质量是化工单位的核心保障,因此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有这种保证质量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企业的相关领导更应从思想意识培养到员工各额方面素质进行全方位培训,让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对社会的回馈达到最大化。

2.5建立化工工程质监新制度

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在遵守法律规章的基础之上,还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员工态度,形成监督融于服务,指导融于监督,执法融于指导之中的管理机制。对于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先给予预先警告、在中途抽检、最后给予相应惩戒。提高企业诚信环境,利用舆论来制约违法行为。对于不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监管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于个别部门的严重问题可以集合多方力量重点突破,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监管总部在总控全局的基础上,还应努力掌控大检修,项目的安全监管制度、器材制做这三方面的工作;另外,应做好预防措施,及时排查质量安全隐患,消除不必要的麻烦,使服务和执法完美融合。

3结束语

化工论文篇6

以前就有学生对我说过,虽然读的是化工班,但不会去化工厂。的确,如果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的话,工作最不对口的可能就是化工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呢?主要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化工厂往往跟“难闻”“有毒”“危险”等联系起来,因此,几乎没多少学生心甘情愿毕业后去化工厂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否是这样呢?通过我的走访,由于本地区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化工企业进行抽查,一旦达不到要求,就要实施罚款加停业整顿的处罚,再加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化工企业在工作的环境上已今非昔比了,不但没有难闻的气味,诺大的车间连来往穿梭的工人也没几个,工人都是在控制室通过计算机来分不同的操作段进行操作,只需每隔一定时间去车间巡视一下运行情况。所以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这个行业,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化工论文篇7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化工论文篇8

化工企业生产能力是由各种设备形成的,是企业生产重要的技术基础。为使企业创造安全、稳产的良好环境,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必须加强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设备管理是一门科学,在设备运转的一生中,大体分为设备运行的初级阶段,正常投产中期运行阶段和连续运转后期三个阶段。设备在每次进行大修或中修后,也同样存在以上三个阶段的过程,经多年的实践和管理经验,每个阶段故障发生和预防又都具有其规律性和特点。

2化工设备故障发生规律分析

2.1投运初期故障的产生

设备经安装,最初投入运行后,虽已经过技术鉴定和验收,但初期故障总是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来,少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一年,其表现为:

设备内在质量方面:如设备的设计结构和性能,零部件加工、材料的选用缺陷,操作人员对设备、结构、性能、特点的认识掌握和认知程度,以及现场操作人员误操作导致设备故障。装质量方面:设备安装质量是企业内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综合效能、计量检测手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要注重设备安装人员的素质和实践经验,这是预防初期设备故障的重要环节。

工艺布置上的缺陷:由于布局不合理,它可能导致设备有形磨损的加快发展而造成设备故障;有些时候因工艺上的问题使设备的工作性能和环境发生变化,也可导致设备严重损坏,这样的实例发生过多次。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现场操作设备基本的“四懂三会”没掌握,甚至不按规程操作,也是导致设备投产初期易出现故障的原因之一。产生这类故障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误操作或违章的行为造成。

2.2设备正常运转中期的故障因素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零部件经过一段磨合期后,初期故障已基本排除,现场操作人员水平也逐步提高,并且基本掌握了每台设备的特性、原理和性能,故障率明显降低,即便如此,设备的运行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

故障易发生在易损件或该换而未及时更换的零部件上,因每台设备所有静、动零部件密封、轴承等磨损件都具有使用周期和寿命,运行中的中期设备已逐步接近此项指标。经过停车检修而更换的零部件之后,有些不配套、不稳合、尚处在磨合期,或发生装配错误,也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带病运行,这类故障也多处发生。日常维护保养不及时或工作质量差,甚至异物不慎掉入设备内,造成突发性事故,缩短设备检修周期。一味追求高产,常时间超负荷、超温、超压临界状态下工作,也是导致设备出故障原因之一,有时还酿成设备事故。设备运行初期不易暴露的设备缺陷,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有可能在运行中期暴露出来,诸如非易损件的疲劳、复合应力的消耗、材料磨损、先天性缺陷的故障等等。

以上故障现象中,值得注意的是,故障发生除自身原因以外,人为因素占有较大的因素。建立必要的运行档案和维修台帐,将各类故障原因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长周期安全、稳定的运行系统。

2.3设备运转后期常发生故障

化工生产设备的运转后期进入了故障多发期,一方面设备经多年的运行和多频次大、中、修的过程,零配件换件较多,如果检修水平跟不上或检测手段缺乏,加之主体周期性的运行磨损,设备已不能达到设计出力的水平,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各部位间隙和损耗,即使是不常维修的零件,也因老化和疲劳而降低运行效率。这期间综合效能的降低,除磨损、老化现象凸显以外,机器各方面不确定的故障现象也多处发生,维修频率、耗材成本不断增加,甚至将考虑大修、更新或报废。

3故障预防及维修控制措施分析

3.1故障预防及维修的技术基础

预防及维修的技术基础是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即在机器运行时对各个部件进行状态监测,掌握机器的状态,根据生产需要制定维修计划。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诸如机械状态量(力、位移、振动、噪声、温度、压力和流量等)的监测,状态特征参数变化的辨识,机器发生振动和机械损伤时的原因分析、振源判断、故障防治,机械零部件使用期间的可靠性分析和剩余寿命的估计等,都属于机器故障诊断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相关领域理论、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代设备技术诊断学已逐步完善起来,特别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为设备技术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设备诊断技术划分了很多的分支,诸如振动诊断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热温诊断技术、铁谱诊断技术、估算预测技术、综合诊断技术、诊断决策技术等。它们的实施包括几个主要环节:机械设备状态参数的监测;进行信号处理,提取故障特征信息;确定故障类型和发生部位;对确定的故障做防治处理和控制。

3.2应分步骤逐步实施

故障预防及维修的实施首先要求设备管理人员掌握尽量多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成为掌握现代检测诊断技术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这需要通过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更需要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实施方法和实用技术在各个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实践、总结、摸索和提高。因此,开展初期应分步骤有选择地进行,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

3.3应按装置和设备的作用和影响程度,划分级别,作好实施规划

依据企业生产特点、设备重要程度和监测代价对设备确定恰当的监测方式、检测部位、监测周期。对不同设备实行不同等级和内容的预防维修措施。一般情况下,按设备对生产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维修工作计划、相邻工序、安全与环保、维修费用等的影响程度确定其重点。再按重点划分不同的管理等级,按等级制定不同的标准。

除了上述重点原则外,作为设备管理或维修管理中的手段,利润原则和例外原则等管理手段同样适用,围绕故障预防及维修还要相应制定各种严格的作业标准,包括工艺顺序、试验检查标准、维修标准、更换标准及费用标准。

3.4故障预防及维修技术实施控制

在技术实施方面,涉及到各类机电设备的原理、结构、运行条件、性能,各类测试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监测诊断技术,信息的组织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因此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根据各种信息作出决策,进行总体平衡,从而达到从规划、实施、监测、信息反馈、分析到总结归档的全过程管理。这样一个技术实施要有全面人才的管理做基础,通过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做保障,对于一个大型企业,面对成千台设备可以实现维修科学化、费用经济化。同时设备诊断技术必须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时间,或只抓住某一个特定的故障和异常,就想作出对症的诊断是困难的,或者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要依据设备的综合管理理论,把设备的全过程作为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

结论

化工企业生产能力是由各种设备形成的,是企业生产重要的技术基础。对设备初期故障如设备内在质量方面、安装质量方面、工艺布置上的缺陷、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设备;正常运转期故障如易发生在易损件或该换而未及时更换的零部件上,更换的零部件之后,有些不配套,日常维护保养不及时或工作质量差,常时间超负荷、超温、超压临界状态下工作非易损件的疲劳、复合应力的消耗、材料磨损;设备运转后期常发生故障如因老化和疲劳而降低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化工设备故障诊断可靠性分析方法:故障树的建造、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故障树的定量计算。并对故障预防及维修的技术基础,分步骤逐步实施,按装置和设备的作用和影响程度实施,故障预防及维修技术实施控制等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刚.基于设备故障的间歇化工过程反应型调度[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04)

[2]王茂贵,王国明.浅谈设备故障率[J].化工机械,2003,(07)

[3]薛增玉.谈谈几种设备故障的修复[J].四川化工,1994,(01)

[5]秦宇,蒋祖炎.开展设备故障分析的一点体会[J].中国设备工程,1991,(12).

[6]程雨茂基于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的化工成套设备可性评估[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7

化工论文篇9

1.应对市场竞争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石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供应资源总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由资源争夺型的竞争转化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模式。化工销售面临着化工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必须要不断地加强营销业务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学会用主动进攻的姿态去努力获取市场,同时也要应对市场缩小以及同发达国家在资金、管理、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2.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服务营销的本质是“服务”,美国市场营销学界将服务定义为:“主要为不可感知,却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据此不难看出,服务是一种涉及一些无形因素的过程以及结果,服务营销的关键在于为客户提供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则能够促进所销售的产品价值的提升。

3.加强内部建设的需要

尼龙化工销售应当针对市场形势以及行业的特征不断调整与完善。只有用先进的营销服务理念去影响和感染职工,企业才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统一文化,利用化工销售服务文化加强员工的教育,用规范的营销模式统一员工的行为,加快文化的融合,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市场形象,从而提升尼龙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影响力。

二、完善尼龙化工企业服务营销的对策

尼龙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牢固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服务转化为化工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销售服务文化软实力

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现代营销服务的理念,规范服务营销的礼仪,形成自身具有化工销售特色的销售服务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化工企业服务的软实力。服务软实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当以制度规范作为标准,加强执行。理论与服务文化礼仪只有形成制度,才能够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服务制度,采取措施加强对服务工作以及营销行为的检查与监督。其次要注重宣传与引导,使服务以及营销理念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将其内化为员工自身的自觉行为。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管理者应当大力倡导并做到身体力行;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全体员工讨论服务营销的理念与制度,促进员工了解的同时让员工提出自身的意见与建议。此外,应当加强主题活动的举办,利用活动载体来增强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利用相关的主题活动,寻找自身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同其他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企业还应当加强机构建设,不断整改落实,按照活动主题和规划推动其有效开展。

2.完善营销服务架构

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氛围下,尼龙化工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营销组织架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部门予以职能划分。首先组织架构应当体现出系统性与全面性,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员工不仅要是企业内部的主体,同时也应当是控制的客体。企业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同时也应受到其他同事的制约。其次应当明确职责,奖惩适当。加强员工营销工作的效率,促进务实的工作风气。此外,也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优化完善,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优化销售服务的工作流程,以符合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为前提。

3.健全适应营销战略的服务体系

与服务营销战略相融合的服务体系主要有信息系统服务、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客户投诉系统等,这些系统服务都是化工企业营销战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目标市场聚集地进行物流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与便捷的服务,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客户与企业的双赢。企业的产销研各方面都需要围绕市场而进行,将营销战略服务的目标转化到客户的反馈上,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使用情况,企业自身的产品有哪些用途与性能,如何加工、怎么用都需要保持重视。同时也要主动向客户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升产品性能,与客户共发展。

4.发挥链条优势,促进尼龙产业市场竞争

化工论文篇10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姓年名:级:调查题目:指导教师:

阳煤集团电大工作站

目录

提纲................................................................................................. -1-摘要................................................................................................. -2-绪论................................................................................................. -3-

一、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4-

二、氯碱化工企业安全问题及成因................................................ -5-

(一)安全意识不强................................................................... -7-

(二)安全管理模式手段落后................................................... -7-

(三)安全科技投入不足........................................................... -8-

(四)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9-

(五)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9-

三、加强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10-

(一)强化安全意识,构建企业安全管理文化.................... -10-

(二)、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和手段........................................... -12-

(三)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 -13-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4-

(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14-结论................................................................................................... -17-参考文献........................................................................................... -18-

浅谈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绪论

一、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二、氯碱化工企业安全问题及成因

(一)安全意识不强

(二)安全管理模式、手段落后

(三)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不足

(四)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纲

三、加强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安全意识,构建企业安全管理文化

(二)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和手段

(三)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浅谈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摘要

化工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人民生活利益,以及职工的安康,是化工企业最根本的效益所在。安全生产关系到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工生产具有很高的危险性,而对如何减少化工企业事故的发生率,一直是我们化工从业者关心的问题。阳煤集团正处于强煤强化的转型发展时期,每一个分公司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所在单位阳煤氯碱是阳煤集团下属子公司,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设备落后、工艺固定、存在的安全风险较大,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进行研究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氯碱化工企业安全问题及其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对策,期望本文给化工行业在加强安全管理方面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化工企业事故案例安全管理

绪论

当前,化工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其使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本身,有70%以上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有腐蚀性的特性,生产过程中大多在高温、高压、有毒条件下进行,经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事故。化工过程日益向装置规模大型化、高工艺参数、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化学品事故的后果也越来越呈现出瞬间性、大规模化和灾难性的特点。虽然事故发生频率降低,但是,事故影响加大,对我国经济发展很不相应。灾害性爆炸事故、火灾事故、大范围人群中毒事故频繁发生。与其它方面的事故相比,危险化学品事故“死亡不多但影响严重,事故不大但波及范围广,伤害不重但后患无穷”,相关专家说“危化”隐患“一旦出事,都非小事”,而且化工企业大多在城镇附近,一旦发生恶性事故危害极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事故本身,不但造成劳动者的伤亡和企业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地污染、破坏环境,常常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群体性、社会性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特别是:化学工业和核工业一样,发生的事故有可能造成社会、生态灾难,且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或更久,贻害子孙后代,而要消除事故后果,则需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要求化工企业在发展的前提下强化必须企业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化工生产往往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任何一项设备隐患、制度缺失、工作疏忽或个人违章行为,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际上,一个化工厂从建立到生产出产品,需要很多的环节,包括环境评价、产品和生产装置的安全性评价、劳动保护评价等等环节。否则,这些企业虽然表面上可以赢利,但实际会造成这种各样的隐患。因此,目前国家仅有环保局和安全生产办公室来进行想应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如引入行业协会等来对这些小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前提。由于化工生产中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多,高温、高压设备多,工艺复杂,操作要求严格,如果管理不当或生产中出现失误,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或灼伤等事故,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轻则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成本,造成生产环境的恶化;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毁灭整个工厂。无数事故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安全生产基础,现代化工就不可能健康正常地发展。

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保障。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必须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装置长期、连续、安全地运行。发生事故就会造成生产装置不能正常运行,影响生产能力,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关键。化工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试生产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否则便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实做好化工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控制和减少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环保、科学地发展。

通过加强化工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逐渐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持续提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的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通过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事故防范和控制能力及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经济财产损失明显下降,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受控运行状态。

通过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规范企业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保证化工建设项目投料试车安全和建成后的长期安全、稳定生产。

我现在氯碱化工公司工作,下面我重点谈谈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对策,仅供同行业人士参考!

二、氯碱化工企业安全问题及成因

化工及化工相关高危行业事故易发、多发,一旦发生重特大化工事故,不仅会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引发重大环境和

生态灾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5.22日上午8:30分,阳煤氯碱公司公用工程工区污水处理工段临时负责人安排清理接触氧化池的淤泥;上午9:40分,该临时负责人在安装污水泵时被绳子带入池中,另一名工人立即下池施救,施救过程中两人窒息晕倒,第三名工人见状立即让找人施救,第三名工人在施救过程中也窒息。其他员工立即汇报公司进行抢救,10:20分送往平定县人民医院抢救;其中两人抢救无效死亡,一人受伤。事故原因:安全意识不强,没有采取安全措施,没有佩戴防毒面具情况下作业。

2010年7月18日15:30分,阳煤氯碱公司承包队检修作业人员在含有乙炔气的二期清净1塔上,用氧焊动火切割设备上的链接螺栓,导致发生爆炸。造成1死三重伤,事故原因:在没取得动火、登高、吊装作业证的情况下违章作业,检修现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及时制止违章作业,公司对外用工的资质审查不严,培训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安全技术措施审查不严、不细。

2010年11月20日晚19点01分,榆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树脂二厂2#聚合厂房内发生了空间爆炸,造成聚合厂房四面的建筑坍塌、电缆起火、管线震裂,导致氯乙烯单体泄漏着火、连锁爆炸,聚合厂房(1#2#聚合厂房)90m 范围内的建筑物的门窗损毁,1000m 方位内厂房、居民等建筑物的门窗玻璃部分破碎,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财产损失2500万元。

氯碱化工事故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在安全生产观念和认识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安全意识的强弱对于促进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极为重要,同时,安全意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事故的效果。当前有不少化工企业,上至老总下至员工,仍然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缺乏安全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理念是依靠法律法规的监管,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单位领导重效益轻安全。要知道,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不仅是一线工人关心的事,也应该是化工企业、地方政府、国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二)安全管理模式手段落后

我国大部分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相对于国外的大型化工企业来说,还是相对落后的,主要表现在管理的模式和手段上。

1、实行政企分开之后,部分化工企业在其组织机构、资金使用、管理方式、内部责任划分等方面,依然延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形式主义仍在作祟,许多人习惯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安全管理。管理模式落后,主要体现在靠会议防事故,靠文件防事故,靠检查防事故,单项的、被动的、经验似的管理;忽

视了安全信息的理论指导(缺乏安全信息的收集,决策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系统安全管理,忽视了主动管理,安全检查不细不严;重事故后整改,轻事故前预防,在事故的预防措施上缺乏科学的技术手段,因而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安全管理的要求。

2、安全管理手段较单一,虽然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改制,产权、人事、工资、奖励、保险等最根本的制度基本上是政府手段放松,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受到制约而降低,化工企业自主经营安全管理手段至松懈,化工企业不能依据事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安全管理调整。安全生产的一些规章制度及安全经费往往难以很好地落实。

(三)安全科技投入不足

科技是维护生产安全的最大保证。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目前,我国有些化工企业没有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更谈不上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得不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不少化工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大多是十年或二十年以前投入使用的,设备和工艺在科技水平上与国内外同类生产装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使得设备和装置的安全度降低。不少设备、设施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有的带病运转,有的就是摆设。另外,部分化工企业自身在投资和资金分配上,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产安全这一重大因素其原因为:一是大多数化工企业资金紧张,二是化工企业负责人对事故隐患危害性的认

识不够深,三是部分事故隐患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对安全检查出的隐患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整改,不将隐患消除,那就埋下事故隐患,一旦发生事故,损失远远大于投入,到那时后悔莫及。所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改进要彻底,要舍得投入,一定要将隐患彻底整改。

(四)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新形势下,氯碱化工企业往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把氯碱化工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因素考虑,大量时间、精力都放在产量、质量、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安全生产工作在氯碱化工企业的地位呈下降之势。氯碱化工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在深化,但却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安全管理的保证机制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安全责任不具体,责任的细化和落实不到位,责任的追究随意性大,几乎全部都是事后追究,极少事前惩治。

(五)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部分化工企业对员工不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造成安全意识淡薄,基层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偏低,职工的安全素质差。有些生产指挥者违章指挥、操作者违规操作,冒险蛮干。在化工企业实行自主

管理之后,化工企业的用人、用工制度就可以自行决定了,这也是造成当前安全管理被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化工企业开始对原有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裁减,并由此而引发了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结构性矛盾,有人曾将此概括为“六多六少”:一是经验型人才多,专业型人才少:二是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三是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多,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少;四是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五是非安全专业的人才多,安全专业的人才少;六是单功能的人才多,多功能的人才少。还有一些化工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开始招收大量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进厂,加上化工企业原有的职工变动频繁,调岗、离岗、返岗的流速加快,从而弱化了职工的安全技术教育,使一些未经安全培训的人员仓促上岗作业,此后也再没有进行定期的培训。这就为日后大量的因操作失误而带来的事故留下了隐患。有的化工企业即使开展了安全知识培训,也大多是让职工死记安全操作规程,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与将要或正在步入的实际工作岗位少有联系,其结果往往是职工的书面考试得分高,而实际操作安全意识却很差,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知之甚少。

三、加强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安全意识,构建企业安全管理文化

氯碱化工企业的安全问题上归根结底是化工企业由于短期利益的驱动,在相关监管部门监督力度薄弱的情况下,产生的机会主义行

为,因此,在制度性规范的压力较强时,化工企业或许是被动的接受相关部门关于安全方面的要求。但是监管压力较弱时,化工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又将可能发生,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培养核电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变为主动的自我遵从,才可以将风险在化工企业内部控制在最低的程度。这个方面的形成就需要通过构建起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来实现。安全文化是指一切从事于化工企业安全有关活动的人员的特征以及高度责任心。安全文化的实质是建立一套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整个企业内营造人人自觉关注安全的范围。安全文化的建立,需要从精神文化领域的发掘,重点的是道德意识的提升,统一安全价值观念,激发企业上下员工对安全工作的热情和创造能力,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自觉自愿的为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而奋斗,形成企业的道德凝聚力,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不竭的推动力。实践证明,通过多种途径的激励措施,可以不断增强企业的荣誉感和道德进步需求。从而有效的减少企业安全生产领域的道德风险,因此,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开展“安全月”的活动为培育和提升企业安全文化搭建平台和载体,公司将在“安全月”集中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安全警示教育,组织“安全月”黑板报的展示和评选,进行安全应急预案的演练,开展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等活动,目的就是要大力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人心,促进公司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好转。同时也要以“安全月”各项活动为抓手,培育企业的安全文化,逐步形成安全文化理念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安全生产和管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自觉化。

(二)、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和手段

1、防范为主。注重结果安全管理创新的原则受行业危险性所限,化工生产安全管理必须是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软硬件管理高度统一,上下求得一致。因此,化工生产安全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是:防范为主,注重结果。即无论从完善对人员、设备、措施等必备条件的管理,还是全面推行高科技、新技术都以防范为主要目标,追求加大安全系数为根本。确保即使在出现或可能出现误操作、有缺陷的条件状态下,仍能够避免事故发生。

2、建立安全首长负责制。要建立一个以厂长(经理)为中心的统一指挥系统,也就是管理主体,这个管理主体一定要有权力、有权威,这种权力、权威体现在:一是由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能保证安全生产的各类投入;二是由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能有效指挥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谁主管、谁负责,指挥和控制保证生产的安全、稳定、长效运行。

3、将班组长素质提升工程纳入到安全管理模式中。班组长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公司安全、质量、产量和生产效益的基础,是兵头将尾,是最基层的领导者,班组长与其他管理者不同,他必须要深入工作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要会和懂生产各个环节的工艺

流程和操作程序,才能发现得出问题,管理到位。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素质,落实基础管理为支点,改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精神面貌,消除“跑、冒、漏、滴”和“脏、乱、差”状况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

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随着设备设施运行时问的延长,设备老化、本质安全程度低下等不安全因素的不断增加,势必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隐患。因些,必须加强安全技改投入。一方面对新建的生产线应采用国内先进的安全技术设备,并经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评审后方交付使用,另一方面对影响安全的原有设备设施应依据轻重缓急,每年有训划地进行安改、技改,从技术措施上保证设备设施安全可靠运行。阳煤集团氯碱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外聘了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给供热工段的员工讲解了锅炉低负荷运行的操作要领。低负荷本身是种难掌握的运行方式,低负荷运行就是要求风用到最小,煤用到最少,同时还要确保回料系统的通料正常,因此风必须的掌握好,大了失去平衡返料就会不正常,小了就可能出现流化不好,料层沉积,最后无法运行。煤用到最少,这就需要操作人员时刻认真,观察各参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比如煤断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很有可能低温灭火。经过我们对风的大小、煤配比千百次的调节,对返料无数次的调整,终于成功的按公司的要求,降负荷至70%-75%,每日节煤约50吨左右,节水约300吨左右,由于计量节电算不出,同时锅炉的磨损减小了,使用的寿命延长了。

企业要实现安全技改,必须有一定的专项资金,资金应统一安排,

集中使用,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强安全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利用,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控预警系统和设备,加大隐患治理投人,把事故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防止设备带病运行,优化工艺操作,不断提升企业设备设施的安全水平,为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提供物质保证。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综合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制度应做到目的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这样安全生产就有了基本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方面能增强公司各级负责人、个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能明确各级负责人员、个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履行的职能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安全安全生产。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安排工作、谁负责安全,并按要求追究其责任。

(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能力的重要途径。根

据资料统计,80%以上的事故,是员工安全意识不强,未能掌握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应急措施和自我保护能力造成的。因此,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阳煤集团氯碱公司按照“实际实用、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把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做细、做好、重点做好“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和以师带徒“手指口述”形式的培训;所有培训都遵守“生产需要什么样的人员,我们就进行什么样的培训”和“现场干什么、我们教什么、考什么”的培训思路,确保职工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其中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电葫芦吊装电石、分析工滴定操作等“技术比武”活动,大大增强了班组成员的凝聚力,营造了班组成员在技术能力、操作水平上相互“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班组成员在操作上逐步规范化,从而实现班组管理规范化。在车间的每周二、五安全活动中始终坚持开展“四个一”,即讲解一个岗位操作要领,解剖一个事故案例,分析一个“三违”原因,宣传一项安全政策及法律法规。工段在星期一、三、四以“一周三培”、“两个三”为培训计划都按时进行着,着重从基本技能操作培训和现场管理水平两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强化车间基础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现场第

一、注重结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坚持现场干部上讲台,培训课堂到现场,并以安全培训为重点,强化职工安全意识,促进职工安全行为养成;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为目标,

强化岗位技能培训为准则。

1、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尽可能配备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责任心强的人员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懂管、会管、善管、敢管”。

2、对一线从业人员重点进行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对于三级教育要重视班组级的教育,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做到不走过场,防止出现有试卷、有记录、有成绩,但无效果的现象。

3、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教育

要求员工熟悉生产环境,了解危险化学品特性,明确危险环节,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培养员工实际操作和应急救助能力与逃生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才能使安全形势保持平稳态势。坚决杜绝无教育、无培训人员上岗。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影响到氯碱化工企业安全的因素会越来越多,仅依靠单纯传统的安全思维方法和多种专业安全技术措施的简单叠加,难以解决复杂的生产系统中的安全问题。较好的途径是:用系统的思想、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加以研究、分析和规划,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安全管理的本质及内在规律,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使之更适应工程所面临的风险,减少或避免发生各种人员伤亡、设备事故。总之,安全工作是氯碱行业的头等大事,是企业发展有生命力的关键指标,安全工作必须警钟常鸣,常抓不懈。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对国家负责,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家庭负责、要对每一个员工负责。要把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做到大事不过天,小事不过班。不要把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真正把“管安全”上升为“要安全”,使安全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发生,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彦芳.浅谈化工企业安全管理[J].山西科技,2011,(02).

[2]毕素英.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02).

[3]寻英杰.浅谈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J].科技资讯,2010,(34).

[4]李艳敏,郑昌元.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浅谈[J].科技资讯,2009,(28).

[5]王雁萍.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6]高军.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7]郭彬,王亚东.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分析[J].辽宁经济,2004,(01).

[8]张乐.浅谈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J].品牌(理论月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