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9:03:31

稻曲病范文篇1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姜堰市沈高镇双徐农场,水稻品种“甬优8号”,水育移栽稻,施药时水稻长势好,肥力水平高。

1.2供试药剂及施药时间

每667m!用2.5%纹曲宁水剂250mL(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水稻破口前3~5d(8月27日)施第1次药,第1次药后隔7d(9月3日)施第2次药。

1.3试验设计

设处理:(1)弥雾机喷雾施药,每667m喷液量30kg左右,添加适量助剂,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50%;(2)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添加适量助剂,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30%;(3)弥雾机喷雾施药,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20%;(4)手动喷雾器施药,常规施药量;(5)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与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相同。

1.4调查时间及方法

病情基本稳定后(9月27日)调查,每处理随机查4行,每行查25穴,调查总穗数、病穗数、病粒数,计算病穗率和病粒率。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处理的防效好于弥雾机喷雾施药处理的防效;担架式机动喷雾施药不加助剂但用药量与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相同处理的防效好于加适量助剂但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30%处理的防效;弥雾机不加助剂但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20%处理的防效好于加助剂但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50%处理的防效(见表1)。

2.2对作物的安全性

据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良好,均未发现药害现象。

稻曲病范文篇2

1稻曲病大发生的原因

1.1田间菌源充足

近几年,稻曲病连年重发,田间菌源积累量较大,加之水稻稻种带菌,都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1.2主栽品种抗性差

自2000年以来,随着两系超级稻的不断选育推广,这些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在凤阳县面积不断扩大,两系品种多属大穗型(如两优0293、两优6326、扬两优6号等品种),大穗品种抽穗时间长,增加了侵染机会;另外,粳糯(皖稻68)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而粳糯品种感病且生育期偏长,也增加了稻曲病重发的几率。

1.3直播面积大,生育期推迟

近年来,旱直播面积在凤阳县不断扩大,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5%~20%,且面积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旱直播播种期主要在6月15日左右,品种以皖稻68为主。皖稻68生育期长,这种种植模式下大大推迟水稻生育期,增加了稻曲病侵染过程,加重稻曲病的发生。

1.4感病期间雨水雨日偏多

稻曲病菌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的主要侵入期为大肚期至破口期。因此,水稻抽穗扬花期间的湿度对稻曲病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作用。2011年凤阳县水稻抽穗扬花期间雨水偏多,空气相对湿度高,温度适宜。8月11日至9月10日,降雨日为21d,降水量为199.7mm,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81.4%,均高于常年平均水平;平均温度24.9℃。这种气候条件也是水稻稻曲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1]。

1.5土壤施肥比例不合理

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以土壤肥料营养的均匀供应为基础,而目前生产中农户盲目施肥现象普遍发生,致使氮肥施用量过大,磷、钾肥供给不合理。近年来,农业栽培技术上又提倡氮肥后移,追施穗肥偏迟,往往造成稻株后期长势嫩绿茂盛,田间郁蔽度大,通风透光性差,稻株抗性减弱,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重发的有利因素。

1.6防治不当

稻曲病的药剂防治在水稻孕穗末期及破口前7~10d为最佳时期。而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大多数农户因在破口抽穗前没有发现症状而错过防治时机,防治积极性不高,往往是症状显现时见病用药,或是在水稻破口期防治穗颈瘟时兼治,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而病后补救的防效甚微[2-3]。

2防治对策

2.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应淘汰易感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稻曲病的最有效措施。杂交种要尽量选择抽穗整齐、灌浆快的品种;而粳糯稻要尽量选择生育期适中或生育期短的品种。

2.2进行种子处理,及时翻耕稻田

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杀灭种子上的病菌,减少初侵染来源,降低病原基数。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水,破坏土壤中的菌核。

2.3加强栽培管理

为提高植株根系活力,增强抗病力,在水浆管理上应提倡干干湿湿,及时搁田,并注意改善田间小气候,适时排放低洼处的积水。发病严重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减少氮肥施用量,以增强植株的抗逆性[4]。

2.4调整播期与栽插期

稻曲病的发生轻重与水稻抽穗扬花期密切相关,适当调整播期与栽插期,以避开易感病的抽穗扬花期与有利病菌侵染蔓延的天气相吻合的程度,是减轻该病流行的重要举措,直播稻田要尽量提前播种[5]。

稻曲病范文篇3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咪鲜胺微乳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

2.试验对象

防治对象为水稻稻曲病。供试作物为孕穗期至黄熟期的移栽田水稻,供试品种为晚熟常规稻“八桂香”。

3.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新村的晚稻水田中,试验田较平坦、开阔,历来均发生稻曲病。试验田肥力较高,禾苗徒长,叶片浓绿。施药时水稻处于孕穗期。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处理试验设7个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20米2。

2.施药方法用喷雾法对植株施药,将各药剂按试验设计量对水搅拌均匀,分别在水稻孕穗期、破口期和灌浆期各施1次药,连续使用3次。

3.施药时间本试验共施药3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1年10月8日,水稻处于孕穗期;第2次施药时间为10月15日,水稻处于破口期;第3次施药时间为10月22日,水稻处于齐穗期。

4.试验田用水量每公顷药液用量为750千克,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

三、调查、记录、药效测算方法

水稻黄熟期进行病情调查,每小区5点随机取样,每点取样20丛水稻,共计100丛。分别调查各处理的有效穗总数、病穗数、总粒数和病粒数,分别记录各处理的有效总穗数、病穗数、总粒数和病粒数,分别计算各处理的病穗(粒)率和穗(粒)防效。

四、结果与分析

1.防病效果在水稻黄熟期即末次施药后12天,分别对各处理小区的水稻稻曲病病情进行调查,结果为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①由表2可知:对水稻稻曲病病穗的防效以处理3防效最好,与处理4、处理5防效相比,均达差异显著水平;处理2防效与处理4、处理5防效相比,虽然未达差异显著水平,但防效略高,且均显著高于处理6的防效。②对水稻稻曲病病粒的防效,以处理3防效最好,与处理2的防效相比未达差异显著水平,但与处理4、处理5防效相比均达差异显著水平;处理2防效与处理4、处理5的防效相比明显要高,且均显著高于处理6的防效。试验表明: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在有效成分135~180克/公顷使用时,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市场上其他药剂,此复配杀菌剂增效十分明显。

2.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试验药剂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作物安全,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稻曲病范文篇4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俗称“生谷花”,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5%~10%,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1]。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稻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已上升为休宁县主要病害。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2]。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良种,严格种子消毒。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3]。一般,籼稻轻于粳稻,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生产上,一是全面普及强氯精消毒浸种;二是推广浸种前晒1~2个太阳,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三是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采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捞出后催芽、播种。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然后捞出催芽、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3、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4]。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2250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还可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125kg,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参考文献:

[1]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59-60.

[2]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2(2):45-51.

稻曲病范文篇5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稻曲病菌株XC(宣城)、QJ(全椒)、QS(潜山)、FD(肥东)、LJ(庐江),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验室提供。

1.2温度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1.2.1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将各菌株菌碟接入PDA培养基,分别置5、10、15、20、25、28、30和35℃培养,每处理3次重复。培养3、7、11、14和21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率[2]。

1.2.2温度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稻曲病菌在PS培养液中震荡培养14d,滤去菌丝后制成孢子悬浮液备用。吸取0.5mL孢子液均匀涂布于PSA平板,然后将平板置不同温度下黑暗培养12h后镜检萌发率,每平板镜检20个视野,以芽管长度超过孢子直径确定孢子萌发[3]。温度设置同1.2.1。

1.3pH值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1mol•L-1的HCl和NaOH分别将灭菌PDA培养基和孢子悬浮液的pH值调为3、4、5、6、7、8、9和10共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接菌后28℃培养,测定菌落直径和孢子萌发率,方法同1.2。

1.4不同碳、氮源及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PA为基础培养基,加入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淀粉等配成不同碳源培养基,各碳源添加量为每1000mL培养基20g。在含上述培养基平板上接入菌碟,28℃培养14d后测菌落直径,筛选出最佳碳源,并设0、0.5%、1%、2%、3%和4%等6个浓度,分析碳源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以硝酸氨、硝酸钙、氯化氨、L-天冬门酰胺、醋酸氨等为氮源,与PA基础培养基配成不同氮源培养基,各氮源在1000mL培养基中的添加量根据各氮源中氮的含量折合浓度为0.1mol•L-1,接菌、培养方法均同上。上述均以PA作为对照。

1.5无机盐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鲜重的影响

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共设置9个处理:(1)硝酸钙0.5g(A);(2)硫酸镁0.5g(B);(3)硫酸亚铁0.1g(C);(4)磷酸氢二钾1.0g(X)+A;(5)X+B;(6)X+C;(7)磷酸氢二钠1.0g(Y)+A;(8)Y+B;(9)Y+C。接入菌碟培养14d后测菌落直径、产孢量及菌丝鲜重。每处理3次重复。

1.6病菌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将毛细管插入105mL-1的孢子悬浮液中,迅速在酒精灯上封口,分别移入温度为50、55、56、58和60℃的水浴锅中,静置5min后涂于胁本哲氏培养基平板上,28℃黑暗培养,14d后观察菌落数,以无菌落的最低温度为该病菌孢子的致死温度。

1.7气象因子对稻曲病菌孢子释放的影响

于2007年8月下旬水稻处于剑叶期时,在分生孢子释放高峰期,利用捕孢器(河南佳多)于晴天和阴雨天分别连续48h不间断捕捉孢子,晴天最高气温为32℃,阴天最高为27℃。每2h换1次玻片,镜检、记录该时段捕捉的分生孢子数。每玻片观察100视野(注:试验田稻曲病发病率达17%)。

1.8寄主生育期对稻曲病菌侵入的影响

通过调整播期(12段播期,每段间隔3d),使接种时水稻生育期分别处于剑叶露尖、剑叶完全展开、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d)、破口期、齐穗扬花期和灌浆初期。采用喷雾法接种,接种浓度为100倍显微镜每视野下100~150个小孢子[4]。接种后用硫酸纸套袋。每处理接25丛,设空白对照。水稻乳熟后期调查接种稻丛的病穗率和病粒率。供试水稻品种为中熟粳糯稻“皖稻68”。

2结果与分析

2.1温度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1可看出,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低温度为5℃,10℃以上菌丝能正常生长且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加快,28℃达到最大值,30℃以上菌丝生长受抑制。各菌株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8℃,30℃后孢子萌发率开始降低,56℃孢子萌发接近于0。

2.2pH值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2可见,pH值在3~10之间稻曲病菌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6~7;孢子在pH值为6~7时萌发率最高,当pH值小于4或大于9时,孢子不能萌发。各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3不同碳、氮源及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稻曲病菌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L-天冬门酰胺,最佳浓度分别为2%和0.2%,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图3、图4)。

2.4无机盐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鲜重的影响

从图5可看出,病菌在9种不同的无机盐组合中均可较好生长,菌落直径多在3~4cm之间,其中以磷酸氢二钠与硫酸镁组合为最佳,菌落直径为3.93cm,菌丝鲜重1.51g,产孢量为6.66×104mL-1。

2.5气象因子对稻曲病菌孢子释放的影响

从图6可看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连续48h的捕捉结果表明,晴天孢子释放动态为昼少夜多,波动较大,释放高峰期均在凌晨1:00~3:00之间;而阴雨天各时段孢子释放量波动较为平缓,没有明显的峰值。

2.6寄主生育期对稻曲病菌侵入的影响

2007年7~8月中旬连降雨,未防治的杂交籼稻发病严重,发病率达30%~40%;2008年8月中旬~9月上旬明显降雨,未防治的粳稻发生严重,发病率达40%多。试验结果表明:稻曲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为孕穗期,其中孕穗前、中期尤为重要。在形态指标上表现为剑叶完全展开到剑叶完全展开后5天为关键期。

稻曲病范文篇6

发生趋势

前阶段,通过狠抓了秧苗期的条纹叶枯病为重点和大田期螟虫为主要对象的防治,较好的控制了病虫发生。下阶段,发生的主要病虫有水稻螟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三病三虫”。螟虫主要在惠南、祝桥、老港等中东部镇,由于虫源基数较高,将达中等偏重发生;纵卷叶螟,由于三代大发生,田间残留基数高,预计四代达中等偏重发生;稻飞虱,由于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平均亩卵量达108.9万粒,加上晚秋不凉天气出现的概率大,五代将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纹枯病,目前田间株发病率为1.5%,部分田间搁田质量不高,群体过大,预计中等偏重发生;稻曲病在部分多肥田块发病将达中等偏重水平;稻瘟病的发生要重点警惕瓜茬稻和晚播的直播稻田块,积极加以预防。

防治意见

根据病虫发生趋势,水稻螟虫要围绕“压前控后”、褐飞虱要坚持“治四压五、长短结合”、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要“以防为主”的防治策略,开展防治。具体防治时间和药剂选用上,第一次,8月20日左右,主治稻飞虱、纵卷叶螟,兼治纹枯病,药剂每亩选用44%必克180克;第二次,在水稻破口前三天主治螟虫、褐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兼治稻瘟病,药剂每亩选用44%必克120克+15%氟铃唑80毫升+16%稻丰收100克防治;第三次,9月15日-20日,主治稻飞虱、二化螟,药剂每亩选用20%闪击螟80毫升+30%抑虱净80毫升。

稻曲病范文篇7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预计五(3)代稻纵卷叶螟偏轻发生,五(3)代稻飞虱中等发生,二代二化螟偏轻发生。

2、预计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以稻瘟病和稻曲病为主的穗期病害在早中熟感病品种上中等发生,细菌性条斑病偏重发生。

二、预报主要依据

1、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迁入量小,且田间虫量低。稻纵卷叶螟系统赶蛾6月27日、7月8日和7月18日有三个较小迁入峰,平均亩蛾量分别为6.7头、16.7头和11.3头,峰日累计虫量比近三年同期减少90.2%。7月12日和7月19日大田普查,田间零星见蛾,平均亩蛾量分别为4.3头和6.8头,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80.7%和71.2%。田间可见零星为害状及幼虫,卵未见。稻飞虱截止7月19日测报灯累计诱虫7头,其中白背飞虱2头,褐飞虱5头,诱虫量比近三年同期均值减少19.5%。7月19日大田普查平均百丛虫量257.8头,最高百丛虫量440头,平均百丛虫量比上年同期减少29.3%,比近三年均值减少17.9%。7月下旬8月上旬是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迁入我地的主迁入期,陆续迁入的概率很大,若有迁入,将加重为害。

2、二化螟

一代残虫量偏高,但二代为害分散。7月5日大田普查平均螟害株率4.6%,亩残虫量672头,残虫量比上年同期增加53.2%,比近三年均值增加41.5%。一代二化螟主要在麦前稻及早栽麦茬稻田集中为害,二生时适宜二化螟为害的水稻面积较一代时扩大近2倍,总体承载面积大,为害分散,为害程度相对减轻。7月5日田间剥查结果,幼虫三龄占15.4%,四龄占48.2%,五龄占23.5%,蛹占12.9%。根据二化螟剥查结果结合气象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二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在7月27日-8月5日,发育进度比近年同期晚3天左右。

3、纹枯病

常发性病害,菌源充足。7月12日普查,病田率15%,平均病丛率3.9%,比上年同期增加35.7%,比近三年均值增加29.8%,平均病株率1.2%,。7月19日普查,病田率32%,平均病丛率8.7%,平均病株率2.3%,早栽稻已普通发病,最高病丛率达45%。近期病情发展较快,随着水稻陆续进入感病生育期,病害发生程度将进一步加重。

4、以稻瘟病和稻曲病为主的穗期病害

因两系杂交稻及粳糯稻等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为两病发生提供了大量寄主条件。据省气象部门预报,预计7月24日至8月12日降水量合肥以北较常年偏少,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期间8月4-6日和8月10-12日有两次降水过程与我县早中稻抽穗期吻合度高,对两病发生流行较有利。

5、细菌性条斑病

近年来持续偏重发生,菌源广泛存在。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约占60%。7月2-12日大田调查,在总铺、红心、小溪河等地已发现多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中心,发病面积约1000亩。7月15-17日的大风暴雨天气与7-8月份两次台风影响,将增加细菌性条斑病流行风险。

三、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根据今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发生趋势,结合水稻生育期和各种病虫发生特点,提出以下防治意见:

1、防治时间及防治对象:7月下旬中后期至8月上旬前期,主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查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叶瘟。根据水稻生育进程适时施药预防水稻穗期病害。

2、实行达标防治:各病虫防治指标。稻飞虱: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稻纵卷叶螟: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以上。二化螟: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或每亩卵块100块。纹枯病:病丛率10%。稻瘟病: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穗瘟在抽穗前3-5天施药预防,如遇阴雨天气,第一次防治7-10天后进行补治。稻曲病在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

稻曲病范文篇8

一、病虫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

1、稻纵卷叶螟:

(1)田间赶蛾:根据各镇赶蛾情况汇总,四代成虫前峰自8月30日亩蛾量跌破千头以来,至9月4日全区平均亩蛾量仍维持在300-500头左右,高发地区亩蛾量仍达千头以上,预计蛾峰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田间虫卵量:根据我科9月2-4日普查,上次防治总体效果较好,大部分田块卷叶率控制在5%以下,平均亩虫量2.82万头,但由于防治期间受雷阵雨天气影响,防治适期推迟、防后遇雨冲刷等因素导致防效降低,部分田块平均卷叶率达17.2%,最高44%,平均亩虫量5.96万头,最高28.8万头,平均亩卵量4.86万粒,最高30万粒,当前田间虫龄比例:一龄13%、二龄30.6%、三龄36.1%、四龄19.4%、五龄6.5%;卵级比例:一级73.2%、二级19.6%、三级7.1%。

根据上述虫情分析,预计四代纵卷叶螟第二峰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9月5日左右进入卵孵化盛期,9月8日左右进入二龄幼虫盛期。

2、稻飞虱:褐飞虱灯下于9月1-2日有一迁入小高峰,廊下灯下9月1日单灯44头、9月2日64头。田间虫、卵量:据我科9月2-4日面上调查,三种飞虱平均亩虫量4.82万头,最高23.28万头,平均亩卵量60.3万粒,最高160万粒,田间三种飞虱比例以灰飞虱、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占17.6%,虫龄比例:一龄8.8%、二龄25.3%、三龄19.8%、四龄8.8%、五龄18.7%、成虫18.7%,卵级比例:一级54%、二级21.9%、三级14%、四级10%,田间卵量比例:褐飞虱45.4%、白背飞虱26.9%、灰飞虱27.7%。从田间褐飞虱虫卵量比例明显上升情况分析,仍须引起重视,绝不可掉以轻心。

3、纹枯病:经过前几次防治,田间病情控制较好。据9月2-4日调查,平均株发病率7.18%,比上次调查略有上升,但田块间发病差异较大,严重田块已接近“冒穿”,病情发展以纵向为主,病级上升较快,预计病情上升将延续到9月20日左右。因此,仍须做好该病防治。

4、稻曲病、稻瘟病:此二病发生轻重取决于抽穗期气候状况、品种抗病性、用肥水平等因素,根据气象部门预测,9月5~6日和9月9~10日有降雨过程,9月中旬雨量40~60毫米,雨日5天,其雨量和雨日均比常年偏多,气温也比前五年偏低。破口偏晚水稻,将有利于发生稻瘟病和稻曲病,感病品种重发概率非常高,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二、水稻穗期病虫第二次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主治四代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兼治螟虫、稻曲病和稻瘟病。

2、防治对象:所有水稻大田。

3、防治时间:9月9-10日。

4、防治药剂:每亩选用25%独特(阿维·毒)乳油100毫升+20%井·三环悬浮剂100毫升。

5、注意事项:

(1)近期雷阵雨天气频繁,施药时应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施药后4小时内如遇大雨,应及时补防,以确保药效;

(2)防治时必须确保药量和水量,小机防治用水量不少于60公斤,大机防治用水量不少于70-100公斤(适当加大药量)。用药时田间应打大水,并保水3-5天;

稻曲病范文篇9

纹枯病

(1)发病症状: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在稻田土壤里或稻行、杂草中越冬的菌核,于第二年春耕灌水时浮于,炽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当温湿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病部的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落入水中,随水流扩大传播。水稻生长前中期,病害主要在稻株基部叶鞘横向扩展。抽穗以后,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病害很快向上面的叶鞘、叶片侵染扩展。大水稻生长的一生中,分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最快。当湿度大,气温30℃左右时,只要1天-2天菌核就能萌发长出菌丝,7天左右双可形成新的菌核。

(3)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近年来已上升为主要的病害。其为害面积大,分布广,水稻一生中各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防治方法应采用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农业防治:

A、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

B、病稻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施用。

C、春耕整地灌水时,将下风头的水上漂浮浪渣打捞干净(里面带有很多菌核)并带回家晒干火烧,以减少菌源。

D、采用东西行向栽插,利于稻株基部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通风透气。插植规格要合理,提倡适当稀相干争大穗。E、多施基肥,氮;磷、钾搭配施用,防止偏施氮肥,以保证稻苗稳健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F、科学排灌,防止串灌,浅水勤灌,够苗适时适度晒田,以降低田间湿度,湿润壮秆,干干湿湿到成熟。

(2)化学防治: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加水50千克喷雾。

水稻早衰的原因及防止对策

水稻早衰是在抽穗后到成熟期间呈现茎叶枯萎、未老先衰,致使籽粒充实不良、瘪谷增多而减产,群众叫做“立秆死”或“返秸”。

水稻早衰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通气不良,使土壤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乳酸、丁酸及过量的二价铁离子等积聚,危害根系的生理机能,降低根系活力,严重时发生黑根甚至根腐;土壤瘠薄缺乏某种元素,耕层浅,肥力低,满足不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等都易发生早衰。二是耕翻质量不好,特别是地边、地角年年不能进行耕翻的地方,土质板结,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并因吸肥保肥力低和铁、锰等元素极易淋溶,生育后期易出现断肥而早衰。在栽培措施上,如栽植密度过大,个体植株生育细弱,氮肥施量过多,而磷、钾及微肥相对供应不足;长期进行淹灌,不落干通气;盐碱瘠薄地根系发育不良;收获前撤水过早以及晚熟品种迟栽和管理不当等等,都可导致早衰的发生。三是气候因素,在水稻灌浆期间,气温偏低或日照时数过少,则同化物质的生成和转移速度大大减慢,在水稻灌浆阶段如遇5-6℃低温,对耐寒力较差的品种或根系发育不良的植株即呈现变色而早衰。四是品种因素,据调查,一般矮秆、早熟品种容易出现早衰。因为矮秆品种的通气组织通常不如高秆品种发达;早衰与叶片寿命长短有关,叶片寿命长短又与叶片厚薄有关,一般早熟品种后期生长的叶片比晚熟品种薄、寿命短,因而早熟品种容易早衰。

如何防治早衰,可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改良土壤对于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及盐碱地,首先要修建条田和排水工程,加强和创造渗透条件。其次是施肥改良土壤,大量增施优质农家肥,提倡稻草还田,留高茬等。

2、合理施肥对于经常发生黑根或根腐的田块,应不施或少施带有硫酸根的肥料;氮肥做到少吃多餐,防止基肥和蘖肥一次施量过多,根据苗情增加穗肥和粒肥,达到活秆成熟;增施磷、钾肥,应重视钾肥的补给,尤其在孕穗期前追施农肥如含钾较高的小灰、灰土粪等;提倡施用复合肥料或具有包膜的长效肥料,适当施用微肥。

白叶枯病

(1)症状:水稻白叶枯病主要侵害叶片,亦可侵害叶鞘。常见的白叶枯病症状有两种:

普通型:也称慢性型。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短条病斑,然后沿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向上、向下扩展蔓延,形成黄褐色长条病斑,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为灰白色,籼稻上的病斑变为橙黄褐色,病斑边缘成不规则波纹状,病健部界限明显.

青枯型:亦称急性型。

叶片上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而是叶片失水青枯,且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绿公或青灰色,叶片向内卷曲青枯,似螟虫为害状。早晨有露水或潮湿情况下,病部表面出现浅黄色带黏性露珠状菌脓,干燥后呈小颗粒状,易脱落。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病菌在病稻草、病谷和病稻茬,以及病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耕播种时,这些病接触到水,放出大量的细菌,随水流扩散传播。带菌秧苗移栽后,在分蘖末期稻株抗病能力下降时,形成发病中心。借助灌溉水和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蔓延。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90%,多雨、少日照,风速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氮肥、长期漫灌、串灌,容易发病并且严重。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容易造成白叶枯病的暴发性流行。一般情况下籼稻发病重于粳稻;矮秆品种发病重于高秆窄叶型品种;不耐肥品种发病重于耐肥品种。水稻一生中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分蘖末期抗病力开始下降,孕穗阶段最易感病。

(3)防治方法: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有轻重年份、轻重病区之分,凡适合其发病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均易发病,对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眦,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必要时结合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A、选用无病田块的种子留种,或采用比较抗(耐)病的品种。B、种子要经过严格的精选和消毒。C、培育无病壮秧。选择无病源、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加强秧田水肥管理,培育健壮的秧苗。D、带病的稻草不能用作催芽垫铺或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E、带病的秕谷壳、病稻草和草要经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回田。F、采用富含氮、磷、钾、腐殖酸,及硼、铜、锌、铁等多种微量复混的新型有机无机专用肥。这种复混肥既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肥要求,又能使稻苗稳生健长,提高抗逆能力。G、杜绝串灌和深水灌溉,提倡前水不见后水,浅水勤灌,湿润壮秆,够苗适时适度晒田。

2)农药防治:发现发病中心要及时施药控制。每亩用25%叶枯宁可湿粉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隔7天-10天再喷1次。

白叶枯病区在秧苗期间,一般是在长出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各喷1次药。

恶苗病

(1)症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外,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防治方法:防治水稻恶苗病重点放在种子的处理上。A选用无病的种子留种。这是比较可靠而最有效的方法。B严格消毒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药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浸后不必清洗,直接催芽播种。C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D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或火烧。

稻曲病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

一、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二、影响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2.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水稻虫害

稻飞虱

(1)生活习性: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有2种类型,分别为褐飞虱、白背飞虱。白背飞虱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而有些年份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造成为害最重的是褐飞虱。该虫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叶片发黄干枯。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苴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1、水稻生长中后期要加强田间观察调查,一量发现个别点片为害,要抓紧在为害初期施药。2、加强水肥管理,使稻苗青绿不过旺,够苗晒田,增强稻株抗性,保持稻田湿润通风,以减轻稻飞虱为害。3、及时拔除田间稗草和杂草,以利于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发展。4、提倡稻田放鸭,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和其他害虫。

2)化学防治:亩用10%吡虫啉可湿粉15—20克或25%扑虱灵可湿粉25克--35克,加水50千克喷雾。

二化螟

(1)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2)防治方法:参照三化螟虫的防治方法。

三化螟

(1)生活习性:三化螟以成熟的幼虫在稻茬的地表下基部秆中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间化蛹成虫。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趋光性,白天潜伏在秧苗下部,受到惊动时迅速飞起直落不远处,傍晚出来活动,或交尾或产卵。一头雌蛾产卵最少的1块,最多5块,300粒左右。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多产在中上部叶片上,初期为乳白色,发育成熟时呈灰黑色,上面覆盖一层棕色茸毛,似半粒发霉的黄豆。孵出的蚁螟沿叶片叶鞘蛀入幼叶幼茎基部,或迅速爬上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到附近植株上,从叶鞘缝隙中蛀入,咬食幼嫩茎叶,使叶片内卷,造成“枯心团”。水稻孕穗期则咬食嫩穗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的茎节造成白穗。一般情况下,蚁螟从孵化出来到蛀入茎杆内只需20分道30分的时间。环境条件不利时,蚁螟会大量死亡。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有利于蚁螟的蛀入,受害最重。圆杆和齐穗后组织器官较坚硬,蚁螟不易蛀入。

(2)防治方法:应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①压低虫源。秋收割稻尽量齐泥处割下,以杀死部分幼虫和和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螟虫为害严重的稻田,安排冬种绿肥或早熟冬作物,余5月上中旬翻犁灌深水淹浸3天-4天。②白穗出现初期,大量的幼虫还在植株上部为害,要尽早将白穗植株连根拔出,带离稻田,以减少幼虫转株为害和降低越冬虫源。③结合拔除田间杂草,摘去卵块。④农药防治。搞好预测预报,在螟虫孵化高峰期施药。亩用50%二嗪磷乳油75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或20%三唑磷乳剂油15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喷雾法适用于蚁螟孵化高峰期和秧苗期,施药时田间要保持水层。

稻纵卷叶螟

(1)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喜在生长繁茂嫩绿荫蔽的稻田里群集。一头雌虫一般可产卵100粒左右,散产于比较嫩绿叶背的叶脉两侧。孵很小,薄膜状,经6天左右孵化。初孵出的幼虫先在嫩叶上取食叶肉,很快即到叶尖处吐丝卷叶,在里面取食。随着虫龄的增磊叶苞增大,白天躲在苞内取食,晚上出来或转移到新叶上卷苞取食,每头幼虫一生能为害5片--10片稻叶。老熟幼虫多在稻株下部枯死的叶鞘或叶片上结茧化蛹。

(2)防治方法:防治稻纵卷叶螟要抓住虫小卷苞小容易消灭的良机,虫龄愈大卷苞愈大,抗药性愈强,愈不容易杀死。采用综合防治效果好。

1)农业防治:提倡用有机肥或复合肥或新型腐殖酸复混肥作底肥,追肥要尽可能早施,不能过迟或偏施单一氮肥。及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增大田间通风透光性,控制稻苗正常生长,叶片挺直而硬,植株色泽适度变淡,以减少其产卵数量和不利于幼虫取食。

2)农药防治: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孵化盛期,亩用20%三唑磷乳剂75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或30%稻丰灵250克,或18%杀虫双200克--25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稻蓟马

(1)生活习性:

稻蓟马虫体很小,成虫体长只有1毫米-1、5毫米,黑褐色。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身期间,秧苗长至2片---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叶片受害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

稻曲病范文篇10

关键词抛秧水稻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除对策

水稻抛秧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广面积达2000多公顷,占中稻种植面积10%以上,已充分显示了其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优势,但抛秧稻田病虫害发生复杂、杂草危害较重。

1抛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点

据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温光资源条件,水稻抛秧在品种选择上,一般要求中熟杂交系列中稻品种,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闲田为生,与常规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抛秧水稻秧龄期较短,一般在25d以内,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龄期过长,则秧根连结不易分散,就无法抛栽。抛秧时间早,具有抛秧时伤根少、扎根浅、起发早、分蘖节位低、基本苗数足、有效穗数多及后期青秆黄熟等特点,有显著的早发优势。

2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

抛秧水稻田前期有利于杂草发生,分蘖期而遭1代二化螟为害;中期有多种病虫发生和为害,如2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穗期的稻飞虱、叶尖枯、稻曲病和稻谷粒黑粉病等相继发生及为害。

2.1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量大,危害重

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为害具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特别是岳西县第1、第2代二化螟及四(2)代稻纵卷叶螟处于抛秧水稻生长优势明显,植株嫩绿,极易引诱螟蛾产卵为害。据2007年6月18日调查,1代二化螟枯鞘株率:抛秧中稻田平均为29.6%,手插中稻田平均为9.8%。7月20日调查四(2)代稻纵卷叶螟蛾量、卵量:抛秧中稻田平均蛾量30.45万头/hm2,平均卵量412粒/百丛,手插中稻田平均蛾量16.86万头/hm2,平均卵量278粒/百丛。7月20日调查四(2)代稻飞虱,抛秧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3420头/百丛,手插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1040头/百丛。

2.2水稻纹枯病发生早、病情上升快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抛秧稻田分蘖快、封行早、群体大、湿度高,因此抛秧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特点是发生早、为害重、时间长。据历年资料记载,抛秧稻田纹枯病初见期比手插秧稻田早10d左右,但病情上升较快,据2007年7月10日调查,抛秧中稻田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平均为4.6%,而手插中稻田水稻纹枯病仅有零星发生。

2.3穗期病虫害相继发生及为害

由于四(2)代稻飞虱虫口基数大,防治技术不到位,导致了五(3)代稻飞虱发生量大、为害重,2007年8月15日调查,抛秧中稻田平均有稻飞虱5870头/百丛;稻曲病、稻谷粒黑粉病在水稻抽穗扬花时遇雨水多、湿度高,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则发病重。

2.4杂草猖獗发生为害,防除难度大

由于水稻抛秧后至秧苗扎根立苗前,田间不建水层,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对杂草特别是稗草种子的萌发与生长极为有利,因此杂草的发生数量明显多于普通插秧移栽稻田,而且发生高峰提前,杂草的大田生长为害时间拉长,对水稻的危害加重。抛秧水稻杂草发生量大,人工拔草难度大、花工多、效益低、效果差,同时对秧苗的影响也较大。而化学除草安全性差。抛秧田秧苗秧龄短、抗药性差,前期根系裸露在土壤表层,增加了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因此对除草剂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如含有乙草胺、甲磺隆成分的混配除草剂在抛秧田使用均易产生药害。

3防除技术与方法

根据抛秧田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在防除时应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实行阶段性重点防除。前期以化学除草为中心,分蘖期以1代二化螟防治为重点;中期(孕穗期)防治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2代二化螟;穗期以防治稻飞虱为主攻目标,兼治叶尖枯、稻曲病和稻谷粒黑粉病。在杂草防除中,针对抛秧水稻“苗小草多”的特点,为确保稻苗安全和除草效果,应采用“一封一补”的2次化学除草技术。“一封”即掌握在抛栽秧苗基本直立后(抛栽后5d左右),施药封杀杂草,宜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丁苄、幼禾葆等药剂;“一补”即抛秧后15d,田间仍有较多残存杂草,必须进行补治,使用精克草星、抛秧精克等药剂。“一封一补”前后配套使用,除草效果可稳定在90%以上,安全性也比较好。

在病虫防治上,应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气象因素和具体田块的苗情,确定防治的主攻对象和防治时间,合理混用氯虫苯甲酰胺、锐劲特、毒死蜱、吡虫啉、噻嗪酮、纹霉清、爱苗等高效低毒残留农药,控制多种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