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十篇

时间:2023-04-02 10:11:39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1

社会上的其他组织也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但在专业领域的认可度不高,而且这种竞赛的题目一般提前几个月公开,准备起来不是很难,所以一般实力较强的学校很少参加,竞争不是很激烈,获奖的几率会大一点,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考虑参加。我院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均报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5大赛区组织的联合电子竞赛。以下针对参加这些赛事的认识谈几点体会。

1电子设计竞赛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竞赛引导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工程概念。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1],这些目标直接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也直接引导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课程改革,即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概念。这与学院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管理与考核办法是不谋而和的。

(2)竞赛引导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竞赛的题目重点突出了应用设计。最初的竞赛题目可以用分立元件完成,基本上是单纯硬件设计与调试,而从本世纪开始明显的提倡使用集成度高的芯片,加大了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今年的题目甚至把单片机最小系统当成是一个器件直接使用,这体现和强调了在现代工程应用系统设计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集成化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接口组成系统的设计能力,也引导着教师必须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在内容选取上,重点应对功能模块的原理采用简单的电路予以介绍,并由此引出外特性[2]。再如引导学生利用功能模块的功能表,通过接口组成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3]。为此,可以针对现实需要重新编写适当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单片机等教材。

2电子设计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这几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来看,凡是参加电子竞赛训练的同学,无论获不获奖,都具备了基本电子电路实际制作与调试的能力,尤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4],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尤其获奖的同学更是得到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些学生的进步也对周围没参加竞赛的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低年级的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参加完竞赛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缩短了和一本学生的差距甚至有的超过了他们。

(2)竞赛锻炼了教师,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在竞赛培训的实际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学院的学生和交通大学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当然本身层次上就有差异)。交大的学生只需给定题目和参考资料,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制作、调试,教师有80%的时间是管理和后勤服务,而城市学院的学生,至少在基础培训中,必须先讲基本原理、调试方法、随时跟踪指导,到后期学生才能达到主动设计,因此指导教师也相当于是参加竞赛者,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大考验和提高。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近年参加指导的教师在业务方面进步明显,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同时对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缩短了和双师型教师的距离。

3参加电子竞赛的总结与分析

2009年是我院第一次参加该竞赛,获得了一个省级一等奖。本次基本上属于押题性质,题目理解正确、而且前期训练充分,电源组几乎是2队都是一等奖;而测控组却是一败涂地。2010年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本次没有电源的题目,但由于有一组学生能力较强且配合的很默契,获得一等奖是必然的;而获得二、三等奖的组,由于只有一、两个同学能力很强,在竞赛过程中,时间不够。可见要获得好成绩,不仅团队各个成员的能力要强,而且还要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真正体现团队协调作战能力。2011年仅获得一个三等奖,主要原因是因为竞赛时间准备不足和指导失误造成的。其中,电源题目由于认为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中途发现为时已晚,造成时间不够;小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准备阶段组委会的讲话表示小车不会再出,所以在训练中相关器件未准备,在竞赛开始后才从网上订购;二是没能自制一个木制轨道,为了节约成本,想当然的认为小车在地板上走和在木制轨道走是一样,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调试上,直到测试时才发现不做轨道是一个失误,否则获得一等奖的机会很大。可见竞赛中的不确定度因素很多,稍微想的不周全就会造成很大遗憾,尽管如此,能力较强的那一组还是获得了三等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培养应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确实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事务管理、竞赛题的分析和竞赛中的决策等各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回归竞赛的本质。

4今后竞赛培训思路

基本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印制版的设计(原理图和PCB板图)、焊接及测试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练习。从训练内容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电力电子类:降压型、升压型和逆变型开关电源;恒压、恒流、直流并联运行和交流并网运行模式;输入/输出电流、电压以及效率显示;纹波分析与失真度等。

(2)检测与运动控制类:智能小车、机器人倒摆平衡控制、调速控制中的转速、位移、避障、角度检测、无线发射与接收等。

(3)基于FPGA/DSP系统的分析仪器:频谱分析仪、传输波形特性分析仪(该项在“EDA”实验室中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

(4)放大器设计与制作:音频放大器,频带为10兆赫兹、增益60dB的宽带放大器设计(该项由指导教师完成样机)。鉴于今后的电子竞赛题目趋于综合设计,所以在暑期集中训练前,上述4项基本内容应该培训完成并通过各组交流使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内容;这样在暑期集中训练时,学生便可集中精力利用电子竞赛等相关网站,通过学习、分析、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5组织管理与相关政策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同时让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无后顾之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如下。

(1)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从二年级开始自愿报名,条件是在一年级的课程(数学、物理和电子认识实习)学习中,成绩较好的且有强烈欲望的同学中选拔;个别有特珠能力的同学另议;对于这些同学在二年级学习中,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分。

(2)完成二年级课程的同学,要求电路、电子技术、C语言实训能力强同学自愿报名并经审查批准参加,在三年级学习期间,如果努力参加培训者可以顶替电子综合设计的学分。

(3)参加暑期培训的同学可以顶替生产实习的学分,实际上经培训后的学生已经使得他们的毕业论文变得容易;如果选拔去参加竞赛且获得奖励的还可以顶替部分选修课的学分。

(4)建立综合电子设计培训基地即专门的训练场地,实现由学生参与的全天候开放管理。(5)参加人数50名左右,实行淘汰制度,使得每组人员结构合理、互补。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2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 创新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型实验 创新基地建设

引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中举办时间最长、实施范围最广、参与学生最多的大学生基础性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2年举办一次,自1994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到2007年全国已有29个省790所高校的两万余名学生参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是“半封闭,相对集中”,这种形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毕业设计、就业等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探索以竞赛促进创新基地建设、以竞赛促进课题研究型实验教学,进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的方法。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式的特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属于命题型竞赛,竞赛当天由全国组委会公布若干套竞赛试题,每套试题给出设计任务、设计要求(分基本要求利发挥部分)、评分标准,要求学生以参数队(每队不超过3名学生)在为期四天三夜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竞赛过程中,队内学生可讨论、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阅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但不允许进入竞赛场地。从竞赛形式看,主要由以下环节构成,其中环节2―5可由教师指导:

①组委会给出试题;

②学生选题;

③查阅资料并制定设计方案;

④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进行实物制作和调试;

⑤写出设计报告;

⑥赛区专家组组织测评并评定成绩及获奖等级。

从以上环节看出,学生不能再“依葫芦画瓢”,而是要独立的“造方抓药”,这种模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发挥空问,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由于设定了设计目标。又很好的避免了学生创新过程的随意性,达到创新和实效的统一。

全国大学生屯子设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现创新实践能力的舞台,而为参加竞赛而进行的赛前培训和参赛经历都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途径。从历届参赛效果来看,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就业等实践环节表现出整体较高的竞争力,因此,探索以电子竞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必要的。

2.以电子设计竞赛促进课题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实验室是大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场所,目前,学生实验主要可分为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各高校都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时数,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借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我们对实验开设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开设课题研究型实验的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开设实验现状,总体体现以下显著特点:

①实验依附于理论课,按课程为界开设,学生可发挥空间较小;

②实验目的不明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很少去思考通过实验能学到哪些技能以及设置这些实验项目的原因;

③实验考核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④实验要求一致,不能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我们提出借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方式,推进课题研究型实验改革。主要思路和做法是:

①实验分层次教学。首先,改变实验材、学内容、统一进度的教学模式,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级别的实验要求,对同一实验目的,设置不同实验内容供学生选修;其次,改变实验考核方式;对同一实验内容,规定基础部分和发挥部分(提供相应的评分规则)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对该实验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②在实验分层次开设的基础上,开出课题研究型实验(每个实验按一门课程管理,不低于16学时),单独考核并计算学分。课题研究型实验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强调实验过程,主要包括独立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设计制作实物并调试、撰写设计报告等环节。学生可自由组队参与实验,队内每个学生都必须有具体负责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设备及答疑,并最终根据学生查阅资料能力、方案设计水平、调试技能、设计报告写作水平等评定学生实验成绩。

3.以电子设计竞赛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场所不能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因此,除了改革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场所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最终以基地带动全校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普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以竞赛促创新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一些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学校以竞赛为契机,建立对应的竞赛训练基地,如建立了电子设计训练基地(全国大学生屯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基地(机器人及机械创新大赛)、艺术设计中心(全国广告艺术大赛)、数学建模基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基地建设以实践教学改革确立立项,给予基地建设启动经费,按照培训学生、组织学生参赛、学生参赛获奖等指标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等级按年度拨付基地继续建设和运行经费。在相应全国竞赛年,学校专门拨出竞赛支持经费,用于培训、元器件购置和参赛等。

基地实行导师制,各创新基地自主聘任指导教师,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入基地进行科技制作,也可直接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在竞赛期问,基地导师负责对参赛学生的指导。

3.2 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基地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规划,按竞赛所属学科,依托院系进行二级管理。院系确立一名或几名专职教师为基地负责人,基地负责人负责基地建设经费的使用预算、审核,并招聘学生组建基地管理小组,由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基地内各团队(小组)的日常活动管理及竞赛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基地不定期开展科技讲座、培训等活动,在学校相关媒体公布,并在每学年招收新学员,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可进入基地,拥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为学员之间交流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物资等保障。基地在非全国竞赛年,不定期推出校级科技竞赛,为全国竞赛选拔人才。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3

高校电类本科专业指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等.这些电类专业在专业基础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主力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高校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负责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竞赛工作.各地竞赛事宜由地方教委(厅、局)统一领导.为保证竞赛顺利开展,组建全国及各赛区竞赛组织委员会和专家组.以高等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参赛学校应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学生的参赛事宜,包括组队、报名、赛前准备、赛期管理和赛后总结等.高校在组建成立电子竞赛工作领导小组时,如果学校电类专业单一,可设常设机构,由具体电类专业所在院系负责、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等单位参与;若学校电类专业较多,可由电类专业相关院系轮流担任理事,按届组织,其它院系积极参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集团等单位参加,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参赛小组的选拔中,首先由学生自由组队报名,要求组队后的3个队员各自具有较强的能力且队员之间能配合默契,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模拟和数字电路的应用,硬件焊接与调试,计算机编程以及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等方面要有所分工;然后组织报名参赛队进行选拔考试,内容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传感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典型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电子竞赛的了解,参加竞赛的优势自述等;最后指导教师根据各参赛队成员选拔考试的结果、面试表现以及综合考虑各参赛队在团队合作、硬件制作、软件编程、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的实力,确定参加竞赛的组数和各组成员.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范围广,涉及到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器件等多门课程,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赛前指导老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年青教师对新技术、新软件上手快,但实践经验缺乏,老教师经验丰富但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的掌握上又有不足.为了发挥特长,实现互补,在赛前指导上成立赛前指导小组,在小组中注意年龄和特长的结合,注意学科的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促进指导老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这使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3参赛学生的培训

3.1参赛学生的现状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一般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很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单片机编程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方面.但是在模拟电路,单片机硬件,电路安装工艺,如何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设计电路方案和确定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单元电路调试排错能力,系统的联调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在此前的课程中,虽然学习过一些电子设计制作中常用的软件,如Protel电子原理图的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绘制,以及电子逻辑分析仿真等,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度,其熟练程度需加强.常规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仿真器、扫频仪、万用表等)的使用不够熟练.虽然学生在电工电子、电子线路等实验课中使用过常规电子仪器,但是往往更换型号后就不能很快地熟练使用,影响电路的调试速度.另外学生的“单片机原理与技术”课程实验通常采用普通的51单片机,而电子竞赛往往会使用一些功能强大的单片机,因此在开发工具和仿真器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培训期间,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电子竞赛中涉及的知识点的深度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能得到很快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在电子竞赛期间顺利完成竞赛的设计任务.为了鼓励电类大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全部过程(包括前期课程与后期竞赛培训),可在完成竞赛训练作品设计与设计报告后,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可替代相应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的成绩,如“电子系统设计”、“认识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

3.2培训内容选择、方案讨论及实际制作如何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提高参赛学生的设计开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培训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辅导中采用实战训练的方法,即模拟进行一次次的竞赛过程.包括给各组布置不同的设计题目、限时提交设计方案、全体队员集中由各组分别介绍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讨论、指导教师点评、各组分别实际制作、撰写设计总结报告,最后进行实物演示和总结答辩,这样尽管每个组只具体设计制作了一个系统,但是通过互相交流,对其它组所涉及的技术也有较系统的了解,在以后类似技术的实际设计制作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开始时,向参赛学生详细介绍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竞赛规则、竞赛命题、评审和评奖等方面的情况,邀请已参加过电子竞赛的高年级学生介绍参赛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参赛体会;对历年的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实现的方案、获奖小组的总结报告等进行深入的破析和讨论;让参赛学生对竞赛及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困难又不能畏惧困难,在充分认识本小组的优势与弱势的情况下,心理上充分地做好艰苦训练的准备.

组织责任心强、具有相当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针对电子竞赛的特点,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方面进行讲解,讲解中对基本电路的原理,实现的方法,相关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设计及调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作简明的介绍,对涉及的电子元件进行实物展示,对一些辅助设计软件、查阅科技论文的方法及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的网站作一些推荐性的介绍.从历年的竞赛题目中确定各参赛小组的第一次训练题目,尽量做到各参赛小组选择不同的训练题目,按照电子竞赛的要求,规定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内完成实物的制作、性能指标的测试、总结报告的撰写.然后由各小组对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各小组之间展开广泛的讨论,商讨是否有更好的实现方案,设计的电路及测试的结果是否合理,撰写的报告是否严谨,尽可能地发现训练中的不足之处,辅导老师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要求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在1~2天时间内完善制作的实物及报告,同时要求各小组对另外小组的实物进行测试,通过相互交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第一个实际系统设计后,协商电子设计竞赛第二次训练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地涉及未曾接触的知识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然后各小组演示实物的功能,测试电子系统的各项指标,注重测试方法是否正确,测试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差异较大的需要认真分析其原因,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实施.最后,要求各参赛小组认真整理前一阶段培训完成的实物,单元电路要求注明电源要求、详细且清楚的输入输出接口信息,达到的性能指标并形成文字,软件要求有整体的说明,需要占用的资源说明、语句有详细的注释.辅导老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做详细的介绍,对竞赛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提醒学生.在参赛的前一天不安排具体的工作,保证学生能休息好,以极佳的状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4竞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竞赛纪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半封闭、相对集中”的组织方式.竞赛题目在竞赛开始时打开(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9月2日8:00正式开始).每支参赛队限定在提供的A、B、C、D、E、F等题中任选一题;要求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由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供随时备查.每队严格限制3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竞赛期间,可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但不得在学校指定竞赛场地以外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回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竞赛开始后,为保证竞赛工作顺利进行,参赛学校应组织专人负责提供竞赛所需设备、元器件、后勤保障等工作.竞赛结束后(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9月5日20:00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专人封存,并在指定时间前送到指定地点.

4.2竞赛题目分析及方案设计参赛队员应仔细阅读所有竞赛题目,根据自己组3个队员的训练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参赛制作.选择题目应注意题目中不应该有知识盲点,即要能够看懂题目要求.如果不能看懂题目要求,原则上该题目是不可选择的.设计制作分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一般各占50分,设计总结报告30-50分(2009年30分,以前50分).应注意的是基本要求的各项分值题目中没有给出,但在发挥部分给出了各小项的分值,选择题目时应仔细分析各项要求.确定竞赛题目的时间原则上不要超过两小时,题目一旦选定,中途不要随意更改.确定竞赛题目后,参赛小组的3个队员应认真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考虑制作的可行性,包括元器件是否能够采购到都必须考虑.设计方案可以提出一到两个,或者确定一个方案,对有些部分作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方案.同时应尽快提出元器件清单,确定元器件库中没有的元器件,提出采购清单.元器件采购清单应提供元器件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替代型号及规格.确定方案的时间应不超过6小时.

4.3元器件的采购和设计装配制作元器件采购是保证竞赛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元器件,作品是不可能制作成功的.因为竞赛题目事先不知道,学生作出的设计方案也是各不相同,需要的元器件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元器件,但不可能完全备齐.竞赛中采购是必须的.不同的院校在不同的城市,要保证能够采购到竞赛所需要的元器件,应在竞赛开始前两天,派1-2名老师到比较大的电子市场去采购,找好元器件供应商.竞赛开始后,竞赛学生不断的提出需要的元器件清单,由教师去购买,并以最快的速度运送给竞赛学生.在竞赛中,各队学生可以按照在训练中的分工,按照软件编程、硬件制作、设计总结报告写作三部分分头进行,每个队员各有侧重,注意分工合作.设计制作过程中,可以分模块设计、安装、调试,一步一步进行.3人之间要注意多沟通,多交流.遇到问题,要冷静处理,不要慌张.在设计、安装、调试的每一步,都需要两人以上进行核对和检查.特别是到总调试阶段,一定要格外小心,通电前一定要两人以上进行核对和检查,不要急于通电,否则通电烧掉作品而前功尽弃.作品应该在第四天的下午全部完成,到第四天下午没有完成的功能和指标,也就不要再做了.很有可能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指标和功能,结果将已完成的部分弄坏了.负责设计总结报告写作的队员,要根据软件和硬件设计队员提供的电路图纸、程序清单等设计资料,按照设计总结报告写作要求进行整理.到第四天上午,除测试数据外,应全部完成.测试数据可以在作品调试完毕,竞赛结束前补充到设计总结报告中去.竞赛一般在第四天下午8点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赛场巡视员封存.封存时应注意文件完整,符合竞赛要求.作品要妥善包装,要能防止运输和搬运过程中的冲击和振动.整个竞赛时间是四天三夜,要注意竞赛时间的合理安排,注意休息和饮食,参赛学校应组织专人负责提供饮食后勤保障,使参赛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圆满完成竞赛.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4

1.学校重视,为参赛创造良好条件

为了使竞赛的各项工作高效率进行,我校在每次竞赛前都成立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对竞赛活动进行整体协调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组建教师指导组,选拔优秀参赛队员,制定并实施竞赛培训计划等。在组织竞赛方面,从学校领导到各部门领导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次都会拨出专款用于电子设计竞赛,同时还制定了相应鼓励政策,以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各职能部门都积极配合电子设计竞赛工作,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2.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设计竞赛是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它不同于学校传统的课程考试,不是单凭一张考卷来评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参赛学生来说,他们是电子设计竞赛最直接的考验者,从对题目的分析到选题、方案设计、元器件的确定、设计装配制作、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参加比赛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赛,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原来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大面积的充电。

竞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事先的设计方案并非是最优的,也并非完全正确,在实践的检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器件的参数选择不对、连错一个管脚、一根导线走错,都会影响整个电路。这就要求学生在竞赛中必须有耐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故障原因加以分析,找出故障点,有的学生方案设计不合理,要经过多次的改动,在反复的实践中,他们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竞赛,每一位参赛队员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

3.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市场及工程意识

3.1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因此,企业在招人时也很注重人员的团队意识。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比赛中,三人一组,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硬件的搭建,一人负责软件程序的编写,一人负责整理和书写设计报告,对全局要有所把握,三个人需要紧密团结、相互合作、齐心协力,这是最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任何的不协调都将导致功败垂成。

学校采取自愿搭配的原则。由于培训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业特长、个性特征差别较大,不宜盲目地强行组合;而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立意识,所以采取让他们自愿搭配,自由组合的办法,并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观察、适时调整,最终确定小组成员。

3.2借鉴公司项目开发的管理模式组织培训,采用工程概念进行设计制作在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项目导向的培训模式。这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出题类型,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让学生从分析题目,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确定几套方案,到实践解决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引入模块化的概念,硬件模块化、软件模块化等,比如,电源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显示模块、A/D、D/A模块等等,事先都可以做好备用。在培训过程中关注新器件的使用,申请一些样片尝试其使用情况。

4.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副作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参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成绩如何,参赛者都感触颇多,收获很大。学生普遍认为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电子制作的兴趣更浓,自愿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回到了实验室,针对参赛的学生,实验室是开放的,只要是没课时间,学生们都愿意在实验室里,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寻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选拔参赛人员时也从原来的主要是大三的学生扩展到大一、大二优秀的学生也可参加比赛,或与大三的学生进行组合成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比赛培养好的苗子。参加过竞赛的同学在后续的课程中都表现出特有的专注和投入,也有了很多想法,开始认真思考今后的人生打算。这也正是竞赛精神的延续与扩展,笔者觉得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点。

电子设计竞赛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很多用人单位提出将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作为选择条件之一,对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奖的学生优先录用。我校参赛的学生目前在上海、厦门、深圳等地都有非常好的工作及丰厚的薪水,比有些本科学校的学生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5

1993年,由教育部倡导在全国高校中组织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1994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紧随其后的1995年至2009年间,由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联手举办了九届大学生电子设计赛。随着竞赛的知名度及其在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产生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同时也为各高校之间的认识、了解提供了机会,并为各校间从政策措施、人才保有程度、实验设施及实验手段和财力等各个因素的融合后的实力展示,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竞技平台[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于2007年首次组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了江苏省赛区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的不错成绩。随后又于2009年组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业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了国家二等奖2项、江苏省赛区一等奖4项的佳绩。两次参赛都有所斩获,赛事辅导教学团队的教师们结合辅导过程及参赛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明确成功的主要亮点和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力争在以后的辅导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以便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为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培养大量的创新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奠定基础。

1简析电子设计竞赛,明确其辅导重点和难点

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同样需要对这一赛事的难点和重点有所了解。纵观前九届的赛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系统而全面地检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协同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历届赛题的归纳大致可分为电源类、信号源类、放大器类、数据采集与处理类、无线电技术类、测量仪器仪表类和自动控制类等。既有以完成功能性设计内容为目的,又有以完成指标性设计内容为目的的题目。竞赛中的基本部分、发挥部分、设计与总结报告三部分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在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同时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应用能力也越来越强,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竞赛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还有其发挥部分的深度,能使最为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根据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及内容,可以看出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是任务重、时间短、要求高。根据组委会的规定,竞赛必须在四天三夜内完成从方案设计到电路制作,再到软件编程和最后的设计报告工作。这是对参赛学生能力的检验,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电路分析、设计与开发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非常熟悉误差、指标、系统等工程概念,熟练使用测试仪器、仪表,快速找出故障及调试电路的能力。在赛题完成过程中,问题解决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做好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发现并引导优秀学生参与

通过对电子设计竞赛内容和比赛要求等的全面剖析,可以了解到竞赛对学生的知识面、动手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快速准确焊接电路、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排查故障的能力及文献及资料查问的能力。在品质方面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及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团队意识、要勇于创新,敢于采用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进取,坚韧不拔[2]。

2.1广泛开展竞赛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报名参赛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获取好成绩的前提。因此,参赛选手的选拔是整个训练与比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整项活动的基础,参赛选手选拔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质量与竞赛的成绩。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对这项工作给予了格外重视,于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学工办、分团委发动、组织赛事的宣传工作,让大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走进全国大学生设计电子竞赛,了解其性质、了解本校参赛人员以往的获奖情况以及获奖学生的个人发展等情况,明白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提高个人创新意识、强化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全面的组织和宣传,可以让感兴趣和有潜质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初始就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感及奋斗目标。

2.2选拔有潜质的学生参赛,提升选手的整体水平

通过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宣传与动员,在每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就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报名,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选拔。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考试(电工、电子技术方面),以实现考查报名学生的电子基础知识、个人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从中确定参加实际操作测试的学生人选。在实践操作测试中给出一个简单的电子产品(如温度测控系统)的线路图和元器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电路分析、安装与调试,考查学生的元器件识别、电路分析、焊接、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综合前两轮考核的成绩来确定参加面试学生的名单(优先考虑在高中阶段参加过科技竞赛,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挑选出有扎实的电子类及计算机编程等基础知识、身体健康、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团队意识的优秀学生参加赛前集训队,并在集训过程中执行严格的淘汰制度,最后确定参赛选手。经过如此的层层选拔才能使那些真正具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这样的选手组成集训队可以提升参赛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3]。

3系统科学的赛前辅导,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了好的队伍不等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系统科学的赛前辅导才是成功的重要保证。赛前系统科学的辅导决定着整个竞赛的最终成败,所以需要组织好竞赛辅导教学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赛前的辅导工作中。竞赛辅导教学团队系统科学的赛前辅导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统合梳理、理论与实践充分整合,实现全面提升参赛选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参赛的队员进行更为严格的甄选,推动选手与带队的辅导教师进行磨合,因材施教,以期在获奖的质量与数量上达到最优化。为使整个的赛前辅导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可以将赛前辅导分为春季学期主题式课程辅导和暑期集训两个阶段,同时在人力、财力、场地、设施等各方面都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配套[5]。成立并开放创新实验室为参赛团队的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并不断扩充电子元器件库,以解决师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元件难以配齐的问题。

3.1春季学期主题式课程辅导

春季学期课程辅导主要是以主题式课程辅导的方式进行,每周安排一个主题,围绕着基础知识培训、设计开发培训、综合系统训练三大类14个主题(见表1)展开辅导,历时十四周。大多在春季学期末结束,并在学期末对参训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再次选拔并确定进入暑期集训的参赛队员名单。从表1中可以看出,整个春季电子设计竞赛辅导课程主要分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训练、设计开发能力训练和综合系统设计训练等3大类14个主题式训练课程。其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类课程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电子电路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电路模块、传感器模块等设计与使用。通过7个主题式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其达到能熟练使用与运用常用的电源模块、键盘显示模块、传感器模块以及信号发生器模块等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培训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开设了设计开发能力训练类课程。在该类课程的训练中,教师给学生讲解系统架构与框图原理,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系统组成原理,来进行相应课题的设计与测试。它主要是通过5个设计型开发课题对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对基本电子电路的设计思维。经过前两类课程12个主题式课程的训练,已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使其具备按课题任务要求设计电子电路的基本能力。最后在高速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和高频频率计的设计这2个综合性主题式课程的系统训练中,教师只给出系统设计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来独立完成系统实现方案分析、完全自主电路硬件设计与焊接、软件程序编写、系统综合调试等训练科目。通过综合式系统设计训练,学生在电子技术电路设计方面形成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从整个辅导内容来看,在周期较长的春季学期课程辅导中,由辅导教师负责一个或若干主题的课程,主要是以打基础,进行初步的电路设计开发,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3.2暑期集训

暑期集训的终极目的是在提升个人技能的同时,训练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和意识,并对参赛选手进行适当的赛前适应性训练。由于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要求参赛学生以三人为一组,在四天三夜内,设计、制作、调试出一个电子控制系统,并完成报告书。而成绩也主要是由测试作品的结果和形成的报告式论文两部分组成,比重各占50%。所以针对竞赛时间紧、任务重、设计、开发、调试,文献阅读及撰写并重等特点,暑期集训过程中的辅导教学工作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专门训练。

(1)模拟实际竞赛的进度,使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将竞赛训练的任务进行分解;第一天,确定选题、提出至少一种以上解决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论证、最后确定最优方案;第二天,必须完成与硬件相关的一切工作,包括制板、焊接、调试等;第三天要完成软件部分的工作,比如程序的编写与系统调试等;在最后一天,要完成作品的测试、装箱、论文报告的撰写等工作。

(2)在选定题目后,设计方案的提出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起着方向性作用的一步,所以要求选择简洁新颖、正确可行的设计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为了确保竞赛的质量,在具体的辅导教学中,对单元电路的制作与调试这一过程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4)训练期间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做好分工。硬件、软件和文字三部分的工作各由一位同学主要负责。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在竞赛过程中既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又要与小组其它成员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在顺境时要相互提醒保持冷静,逆境时要相互鼓励共度难关以期取得最好的成绩。在学生参赛的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学团队教师互相配合,紧扣不同阶段训练的主题,进行两阶段系统而科学的赛前辅导,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实践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还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系统设计与调试的能力。经过参赛师生的不懈努力,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由笔者所指导的程辉、郑强、陈杰同学团队取得了我校该赛事有史以来首次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6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211-01

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它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可以对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即高职教学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精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一、领导重视亲自抓

黑龙江职业学院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截止到2011年,获各种奖15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7个,省级二等奖5个,省级三等奖一个。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是因为院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把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设专人负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突破内容,明确所需知识和能力指标,并确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要把学生是否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作为一个考核项目,以此来调动和鼓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组织计划定目标

自2006年起,我们以每届的院级电子设计竞赛作为省赛、国赛的赛前练兵。由电气工程系面向全院倡导并组织。竞赛活动规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学生自愿报名并选取老师给定题目。题目可以归纳为五类: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类、仪器类、数据采集与控制类等。其特点是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并且尽量涉及电气、电子类专业课,如低频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PLC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在院级电子设计竞赛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的竞赛,通过多次的竞赛,我们发现学生的潜力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虽然有一些缺撼,但效果非常不错,不仅锻炼了学生们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而且在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参加省赛、国赛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抢前抓早广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学制为三年,按照教学规律学生只能在二年级时参加一次电子设计竞赛。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是很难达到参赛的能力要求。我们的做法是抢前抓早,即在新生刚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中就渗透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接下来是为新生定期举办电子制作、单片机应用类的讲座,提前让学生接触到常用的电子器件和基本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把学生们引入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制作活动;在院内定期举办电子制作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增加实战经验。

四、最后冲刺集中训

通过以上活动会涌现出一些对电子制作兴趣高、悟性好、肯吃苦并具有潜在发展空间的学生,把他们选,为他们提供全天开放的活动室进行重点培养。在赛前的假期中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强化训练,具体做法是由每一位指导教师根据个人的强项来为学生制定一个训练计划,从理论到实践对参赛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应变能力,以达到能够参赛的基本条件。

五、以赛促改显实效

(一)促进了实验室建设

学校近年来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力度,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建设高水平、开放性实验室。着手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进和删除旧的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借鉴电子设计竞赛理念,把传统的依附于理论课的课程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电子技能训练课程,将部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加强电子类实验课程教学,学校强化了电子技能训练室的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在84小时内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方案论证,硬件、软件设计,元、器件选择,组装制作,调试测试,排除故障,做出样品到撰写设计报告,涵盖了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此外还要经得起演示测试和答辩的检验。这对于二、三年级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竞赛是多学科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运用,无论是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具有相当的水平和难度。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时间虽只有短短的4天,但其竞争却是相当激烈的,参赛获奖的难度更大,参赛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朝气,富有创新意识,因而通过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团结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学生,由于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上占有优势,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学校自2006年以来,逐步建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现在,创新基地已成为开放型自主创新实验平台。每年,学校在全校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选拔,通过初选、复选确定进入创新中心进行集中培训的学生名单。同时,广泛发动专业教师关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积极参与竞赛的培训和赛前训练的辅导工作。教师们积极参与、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勇于奉献的精神既鼓舞了学生,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促进了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那些理论基础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机会,但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并不是每届学生都能参加。在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既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也可为未能参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六、结束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许多有益的启示。竞赛有利于推动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脚踏实地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在全面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21世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重要意义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不断总结、改进和推广。电子设计竞赛应该在全国高校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郭云林.重视电子竞赛推进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7

作为近年来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培训基地已逐渐引起国内各高校的关注,对于形成“课内外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投资过百万创建了电子设计培训中心,该中心既是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培训基地,也是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的测评场所,更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技活动平台。其建设思路定义为: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整合电子信息类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务实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训练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科技文化活动平台。中心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特点及学科发展要求,除购置了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外,还配置了EDA开发系统、DSP开发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德国“乐普科”自动制版系统等设备。中心网站定期公布一些题目,全校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制作,经培训中心指导教师验收合格后,即可进入中心学习。中心在时间、空间、资源、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研究习惯。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

1.1开展一系列分项目、分层次的讲座,包括有关电源、DDS信号源、扫频仪的原理,设计思路,高频电路,FPGA,单片机,控制理论,论文写作等专题以及电路调试中的实用方法和技巧。近三年来,电子设计培训中心在区内开出公开讲座2次,校内讲座10余次。

1.2编写《Protel设计与提高》、《FPGA实践与应用》等培训教材,面向电子设计爱好者组织经常性的培训,通过训练考核促进学生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利用与电子行业相关企业建立的合作机制,由企业主动提供新产品、新设备,对师生开展进校集中培训,介绍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1.3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师科研、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及设备支持。“小功率数控交直流电流源”、“基于FPGA的RFID实训平台”、“智能无线搜救系统”、“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SSB无线收发机”等一批学生项目相继完成并通过测试。

1.4作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的测评基地,为整个广西赛区作品的测评提供全套设备和良好的测试环境。培训中心的管理采用教学改革项目模式,学校每年验收一次,根据中心当年的培训规模、参赛成果等划拨下一年度经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通过中心的活动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学校也遴选出了一批参加区级和部级竞赛的种子选手。

2注重兴趣培养,夯实入门基础

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宣传“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及早参与竞赛培训、体验实践创新。通过获奖学生经验介绍会等形式,使新生深刻意识到:具有大赛经历的学生,会带着大赛中的许多实践问题学习理论课,迅速渡过认知阶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并非要课程都学完才能参加大赛,要提前介入,介入得越早越好[4]20-22。参与培训的学生以自愿为基础,采用三人组队形式。组队时,提倡专业搭配、学科交叉,具有电路制作、软件仿真、单片机编程、机械设计等专长的学生合理分工,优劣互补。组队形式从一开始便基本固定下来,经过长期的磨合、磋商后,一旦有了赛事,小组成员之间即可默契配合、各司其职,为获取佳绩奠定了基础。对于刚接触竞赛培训的学生,组织参观演示性强的往届学生获奖作品,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分别从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DSP及EDA等几个方面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开设一些简单的单元制作项目,具体内容包括:信源电路、抢答器、计时器、放大器、传感器、滤波器等。这些单元电路既是各种通用电路的基础,又都具有趣味性和可欣赏性,可以作为独立的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类知识的热情和自信心,初步体验电子设计制作的基本流程,迈出实践创新的第一步。

3研究竞赛选题,推行层次化训练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选题范围“以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应用设计为主,可以涉及单片机、可编程器件及微机(微机主要作开发用)。题目尽可能考虑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兼顾新技术的发展。”历年竞赛题目主要分为:(1)无线收/发信机;(2)数据采集、测量、传输与控制系统;(3)高、低频信号源;(4)交、直流放大器。细化到实际课程中,则涵盖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高频电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PLD可编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课程[5-7]131-148,415-420,130-132。根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型和内容倾向,针对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术及技能,结合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层次化训练。

3.1分项训练对于具备一定设计制作基础的学生,根据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单片机电路模块分别进行分项专题训练。模拟电路部分主要训练项目为:音频功放(包括音调、功率放大)、电源(稳压、稳流)、程控放大器;数字电路部分包括:常规器件实现数字钟、方波的展宽与变窄、常规器件实现的频率计;单片机电路部分包括:单 片机配合A/D转换器实现数字电压表、单片机与D/A转换器实现的波形发生器、单片机对电机的控制。

3.2综合训练融合基础层次的多个模块给出设计题目和参数要求,启发性地讲解设计要点,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并自主设计、制作作品。

3.3跨学科集成训练集中进行涉及自动化、机械、光学等多方面、跨学科的综合训练,包括:直流稳压源、信号发生器、无线收/发信机、信号检测与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等。指导教师给出参数要求和大致参考方案,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则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教师答疑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完成[8]154-156。

3.4赛前冲刺在开赛前期,参照电子设计竞赛模式,采用模拟试题,要求学生以2-3人组队的形式,在设定的时间限度内完成资料查阅、方案选择、电路制作、程序调试、问题排查、论文写作等一系列工作,体验竞赛氛围和工作模式。同时,邀请有丰富竞赛经验的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开设专题讲座,讲评电子制作作品,补充竞赛方法和技巧,开拓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快速提高[9]120-123。为了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的实际水平,当前在区级赛和部级赛中,逐渐加设了全封闭式的制作类专项竞赛。由组委会提供仪器设备、电路元件、万能板等硬件设备,各参赛队只能携带参考书籍和未写入程序的单片机小系统板入场。参赛队员需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电路方案、列出元件清单并领用元件、在万能板上布设元件、焊接电路、调试并测量数据。针对这一竞赛形式,反馈到赛前培训中,则更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培养和锻炼。

4开展校级竞赛,提供练兵舞台

学科竞赛是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战经验和良好心理素质,从而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取佳绩的重要保障。参照电子竞赛的题型设置和考核方式,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定期举办多项校级竞赛。竞赛依托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多采用企业提供竞赛经费或器件设备的形式,在题目中引入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使竞赛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TI杯”模拟电子设计赛、“柯蓝杯”电子设计竞赛、ARM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各类赛事为学生提供了真刀真枪比能力的练兵平台,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科技文化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实践学习氛围。在竞赛种类的安排上,贯彻“高低年级并行、基础与提高并重”的方针,注意涵盖各年级学生的需求。针对低年级学生,定期举办实验仪器操作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熟练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数据读取及常见故障处理技能,为之后的电子设计制作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8

1.创新实践教育必须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内容

理论上讲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应该涵盖该校的所有学科,但必须以高新技术为主导,这一点是必然的,否则就谈不上创新。而在高新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学科则应是首当其冲的龙头学科,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我校在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中,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现已成立“大学生创新院”全面展开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一直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主导内容,以其为龙头学科带动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提高和发展。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点:

第一,电子信息技术在诸多高新技术中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其它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作为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们,无论是电类的,还是非电类的,也无论理科的还是工科的,都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包括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电子视听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近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光电技术等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都必须掌握和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当然而且必须包括电子信息方面的应用能力。

第二,21世纪既是电子信息时代,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当前,电子信息学科已成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焦点,几乎找不到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服务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规律。很多非电学科都在大量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自动化程度,以电测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测量速度、范围和精度,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很多学科已把采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衡量其是否先进,是否接近现代化的尺度。因此,将其列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内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经验证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内容的创新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那些学有余力的非电专业学生大都渴望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校除各院系设有创新教育分中心外,还成立了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创新院”。在创新院下设的三个创新教育实践班中,其中两个属于电子信息学科,即“机电实践强化班”和“软件实践强化班”,而另一个“数模强化班”也以计算机为写作工具。而参加这三个中心活动的学生中,非电专业学生占65%,可见这些非电专业学生对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渴望程度。这些学生通过在中心的活动,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我院在2003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E题全国一等奖的三个学生,其中两个是校机械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中心的培训,使本专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2.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索尼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我院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些赛事。从效果看,确实起到了促进和深化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笔者作为多次竞赛的指导教师,感受颇深。

(1)以竞赛为契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自1994年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6届。从学生参赛就可看出电子设计大赛对创新实践教育的影响力,各高校均把参赛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参加竞赛,我校组成了多个技术专题组,围绕技术专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主管部门则为这些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并举办校内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师生都显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2)以竞赛来检验创新实践教育效果 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育与学校传统的课内教育不同,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但各种科技大赛,则是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尺度。比如电子设计竞赛,从拿到考题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计算、备件、实际动手实施、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些都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而且这期间可能还要不断修改方案,反复调试。这是对参赛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和考核,是对学员的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及品质意志、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大测验。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来不得半点侥幸。这也是各高校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赛事的主要原因。

3.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9

论文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为解决高校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数百万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65所高校中开展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郑州大学名列其中。

在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造就社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工科电子类学科来说,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利用电子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工作效率、协作能力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历年的比赛中,参赛学生数量巨大,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电子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逢单数年的9月份举办,赛期4天,目前已主办九届。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通过“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竞赛以三人作为一队,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

每届电子竞赛包括6~8道题。内容以模电和数电设计为主,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DSP、ARM、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和PC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调试两部分,一般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可编程器件设计、电子测量、计算机控制等;实践性教学有:电子线路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等;可选用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也可采用现代电子设计工具。电子设计竞赛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而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

二、大学生电子竞赛实战

大学生电子竞赛需要在四天三夜的短暂时间内完成一套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竞赛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题目选择、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系统综合、制版与装配、调试与测量、完成作品和设计报告等。

各部分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

1.题目选择

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设计任务、系统功能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条件完成的题目。题目选择需对题意仔细分析,主要包括题目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

2.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根据题目的具体功能需要对系统进行整体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块化方法,划分系统的功能子模块。同时对各子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和接口进行定义、设计。在进行模块划分时,强度模块内部高的内聚性,模块之间低的耦合性。

3.子系统设计与制作

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先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几种不同原理的方案;然后再从功能、技术指标、元器件、完成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方案确定以后,画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并完成子系统的相应程序。

4.系统综合

在完成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后,对系统整体进行综合实现,包括各个模块及其数据接口。绘制系统整体的硬件电路图,完成系统整体软件的编制。

5.制版与装配

即实际硬件的制作,包括绘制电路板图、腐蚀电路板,并进行装配等工作。对于模拟部分,特别是高频部分,制版时要考虑电磁干扰。因此,需通过覆铜、模地和数地分离等方法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高频数电部分也要采取覆铜、避免环路等方法降低干扰。

6.调试与测量

先进行外观检查,用万用表检查是否短路,再进行通电检查。调试时应先调试各部件,然后整机调试,最后测试技术指标。先测部件或分机指标,再测整体指标。

三、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以理论为主,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实验以演示实验和简单连线居多,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甚微。很多学生几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电子设备。因此,工科学生不会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基本设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参加电子竞赛必须要制作实际的电子设备,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板制作调试等各种复杂的工程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设计竞赛可看作是高校电子类学科真正的工程实训。通过电子竞赛,学生对实际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制作方法均有深刻认识,其动手能力明显提升,从而解决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难题。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电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促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将促使学生迎难而上,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突破竞赛题目的瓶颈,取得满意的竞赛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电子竞赛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制作竞赛,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强化训练。其成功开展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3.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目前,学生对所学理论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的实际应用缺少直观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般不高。而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准备和实战过程中将涵盖高校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次理论的集中运用,也是学生学以致用、检验所学知识的绝佳场合。电子竞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态度由无兴趣到有兴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往届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未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并且普遍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目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教与学两方面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只是简单描述。而学生学习以掌握理论、获得高分为目的,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学完了单片机却连基本的“跑马灯”实验也不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内容涵盖了电子学科主要的专业课程,参赛者必须将所学理论全部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竞赛试题。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对于解决竞赛中的瓶颈问题将起到关键作用。

四、电子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

1.工作效率

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由于电子竞赛需在短短的4天3晚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功能指标的设备,因此需要参赛者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每天只睡2个小时。而这种惜时如金的工作方式在高校的其他学科竞赛及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这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改变拖拉懒散的工作作风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效率已成为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际工程项目工期一般较短,客观上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较高的效率。而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工程实践中,为培养高效率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障。

2.工作方式

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完成第二节所述竞赛实战全过程。而以上过程是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项目的一个简单浓缩。通过以上过程的锻炼,学生不仅设计了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也学习到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的开展方式。这种竞赛驱动下的实践,相对于教科书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电子工程设计能力。参加过电子竞赛的学生到企业,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一点已被各高校和广大企业实践所证实。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把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作为一个重要的聘用条件。因此,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工作设计方式,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提供技术保障。

3.工作思维

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不仅有基本功能,还有扩展功能。而扩展功能一般带有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想获得较高级别奖励,需要完成扩展的指标性功能。这种竞赛方式改变了高校电子类学科实验一般只重功能而忽略技术指标的现状。在真正的工业电子产品中,功能只是基本,而稳定性、误差、精度等指标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真正因素。因此,电子竞赛以技术指标来要求竞赛者,将与电子行业的工程实际标准相吻合,使得学生的竞赛设计行为与未来的工程实际设计相符,将扭转电子类学生普遍重功能、忽略性能指标的现状,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电子设计活动中更多地考虑性能指标,与实际工程接轨。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的工作思维方式,使其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4.团队协作

大学生电子竞赛是以3人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每一个参赛队就好比是一个工程项目组。因此,参赛选手需要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互相协助才能较好地完成电子竞赛任务。在每个团队内部,需根据队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包括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分模块设计者等。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实际上相当于项目负责人,技术上需要具有项目的整体设计能力,同时要有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而其他两名队员将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配合负责人完成整个制作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本质上与实际工程的项目团队制完全吻合。实际工程中,每个项目建立一个项目组,由项目经理领导并负责,按照既定的计划和分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因此,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团队工作模式。因此,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篇10

浙江师范大学,一个好漂亮的校园哦!但我还未来得及去欣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却要毕业了。

回忆在学校的生活(大一到大三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大四一开始便参加工作了,而且现在已是第8个月工作了矣),总结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吧:

综合成绩:

1、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2、大学三年综合素质总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名,德育总评优秀,智育总评优秀,体育总评优秀,能力总评优秀,毕业生专业实习成绩优秀;

3、2005-2006学年综合素质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名,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4、2004-2005学年综合素质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名,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5、2003-2004学年综合成绩素质排名专业第三名,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

创业方案活动:

6、在2006年举办的“东方前城(前城车世)”杯金华市首届青年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和青年创业项目征集推介活动中获得“最佳方案奖”;

荣誉称号:

7、2003被评为“浙江师范大学军训先进个人”称号;

8、进入《2007届毕业生学子英才》专刊库;

9、2003-2004学年,获校“三好学生”证书;

10、2004-2005学年,获校“三好学生”证书; 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

12、2004.6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四级;

13、2005.6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六级(444分);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14、2006.5,获《高级无线电调试工》职业证书;

15、2004已通过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B;

16、2006已通过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

课题研究:

17、2005-2006获校级课题《微分方程在交通方程方面的应用》结题证书;

数学建模成绩:

18、论文《比赛项目的排序问题》获05年“中国机电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全国二等奖;

19、论文《流感病毒疫苗接种的数学模型》与《楼市也疯狂》获05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三等奖;

20、学术论文《道路改造中的碎石运输问题》获04年“中国机电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赛奖;

21、学术论文《长江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获05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一等奖;

22、论文《艾滋病疗法的评价及疗效的预测》获06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二等奖;

23、学术论文《工件加工排序问题》获06年浙江师范大学第五届“同梦杯”数学建模竞赛校三等奖;

24、学术论文《太湖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获05年浙江师范大学第四届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赛奖;

高等数学成绩:

25、获“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省二等奖”;

26、获“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数学竞赛”校二等奖;

计算机仿真竞赛成绩:

27、2006.6参加国家教育部协同《计算机仿真》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论文题目是:《交通灯管理》,但未获奖;

28、获“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仿真竞赛”校二等奖;

电子设计竞赛成绩:

29、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第五届电子设计竞赛,参赛作品:《多功能数字钟》,获“浙江师范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校三等奖;

30、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第四届电子设计竞赛,参赛作品:《发出多种声音的电子乐器》,获“浙江师范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成功参赛奖;

程序设计竞赛:

31、校选拔赛中,获“浙江师范大学程序设计竞赛第三名”;

学术论文:

32、2003年,文章发表在校级军训特刊上;

33、多篇数学建模浙江师范大学校级刊物上、网站等;

34、学术论文《流感疫苗接种的数学模型》在“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优秀论文评选”中被评“特等奖”,并被邀请在北京“发现杂志社”的《发现——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专刊中首次发表;

体育竞赛类获奖:

35、2005获“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运动会女子4*400米接力赛团体第三名”;

36、2005获“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运动会女子4*100米接力赛团体第三名”;

个人能力:

37、2004年,担任校数学建模协会学分制班班长,相当于校协会部长职务;

38、2004年,担任信息学院数学建模协会会长、校数学建模协会研究分会部长;

39、2005-2006年,担任信息学院数学建模协会会长、校数学建模协会研究分会部长;

40、2005-2006年,担任班学习委员;

41、04年,作为正式代表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第一届社团联代表大会”;

艺术创作:

42、获“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学院03级新生寝室文化设计竞赛”一等奖;

集体荣誉:

43、2003作为主要贡献者,所在社团数学建模协会被校团委评为“十佳精品社团”称号;

44、2005作为主要贡献者,所在社团数学建模协会被校团委评为“十佳精品社团”称号;

45、2006年,作为班学习委员,所在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级”;

业余党校:

46、2004.12,浙江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七期党校结业;

47、2005.5,被评为浙江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

48、2006年5月份,即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刚期满1年,班里竞选“预党”,我没有入选(能力太突出,所以引来妒忌!),觉得很丢脸,于是就发誓不再参与班级党组织的有个会议及与党有关的任何评选及其各种活动。

工作经验:

49、2004年暑假半个月,在温州市培开电脑有限公司实习。在电脑销售部门,电脑知识培训部门,

技术部门等实习;

50、2004年,担任校数学建模协会学分制基础班班长,相当于校级协会部长职务,处理各大小学生活动事物; 52、从大一开始到现在,课外时间一直兼职家教;

53、2004年下半年,担任信息学院数学建模协会会长职务、校数学建模协会研究分会部长职务,开展20来项协会活动并作记录;

54、2005-2006年度,担任班学习委员、信息学院数学建模协会技术部部长,作数模技术性辅导;

55、2003.7-2006.8,在苍南县兴港服装辅料有限公司、苍南县兴港工艺品有限公司兼职总经理助理;

56、06年9月初在金华华东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高压车间、低压车间、检测室)专业实习1个多月;

57、06年10月-现在,在浙江省国际技术设备招标有限公司,从事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技改项目设备招标,政府采购、工程招标。任职项目经理,负责:技术文件中/英文翻译,根据招标流程办理各项招标事物,并且拟定各流程中/英文文件,兼部门财务管理等。

教育培训经历:

58、2003-2004学年,进入“校电子协会兴趣爱好者班”,参加电子设计培训;

59、2004年2月-4月,进入“校数学建模协会学分制基础班”参加培训;

60、2004年9月-12月,进入“校电子协会学分制基础班”,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62、2005年8月15-9月2日,进入校“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 64、2006年2月-4月21日,进入“校数学建模协会提高班”培训学习;

65、2006年2月15-4月15,进行浙江省程序设计竞赛赛前培训;

66、2006年3月-4月,进行《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赛前培训学习; 68、2003年9月-2007年6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就读;

69、2007年2月,进行企业“5S”管理培训;

70、2007年3月,进行企业“16949体系认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