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十篇

时间:2023-04-03 14:06:51

货币紧缩

货币紧缩篇1

存款准备金率刷新历史新纪录,引发了商业银行头寸的紧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及票据贴现利率也水涨船高,货币市场收益急剧攀升。“拆借利率和票据贴现率的上升,是利息率即将提高的一个前兆。”央行研究局首席分析师邹平座说。“人民币升值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给它留有一定的空间。”华夏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许长青博士告诉记者。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票据贴现率的不断上涨,资金成本上扬的“利爪”又将会给哪些行业“挂彩”?

信贷刹车

“商业银行的头寸已经非常紧张,短期拆借和票据贴现成本急剧攀升,目前,地产业的资金60%依靠商业银行,或许2008年银行和地产业将见顶。”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12月25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中国存款类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这是中国央行今年以来第10次,也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第14次上调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中国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第一次大刀阔斧的行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也是自2003年9月21日以来上调幅度最大的一次。据测算,中国央行这次上调准备金率,将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近4000亿资金。

紧缩银根,直接关联到的行业便是商业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直接减少了银行的放款,银行业在08年的获利很可能会减少。国外银行赚几个百分点业绩就相当不错了,但是在国内银行都是赚20多个百分点的利差。紧缩货币政策下,银行08年的业绩不会好看。”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说。“目前并没有感觉到贷款方面的紧张。”许长青说,“政策表现在市场上,是有一定滞后性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接限制银行放贷,减少了银行贷款的收入,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货币在流通领域的滞留和供应量,从此抑制货币需求过快增长,平抑物价,促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解决资本收益远大于劳动收益的矛盾。”许长青说。

许长青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同行业拆借利率水平的上涨,加大了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了银行贷款的增长,能够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将有限的资金转移到更需要资金能够产生更大利润的企业,减少银行的呆账坏账,提高企业贷款的有效性,减少无效贷款,从而真正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扩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避免和防止银行贷款在流通领域滞留,包括借贷炒股,企业间资金借贷等。大量投资性和投机性的活动也可以相对得到抑制,如深圳炒房团,温州炒房团。

货币市场收益看涨

实际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这根硬鞭子抽了这么多次,银行的软肋已经有些凸现。Shibor数据显示,12月12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除隔夜拆借利率有0.48%小跌幅之外,其它品种均有所上涨,其中一个月的拆借利率水平为4.7914%,涨幅达到了36.25%,是所有Shibor品种中涨幅最高的一个。其次,1周的拆借利率为4.3563%,也达到了25.50%涨幅。另外,票据贴现利率也是在不停上涨的。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数据显示,2007年9月与6月相比,各类品种的加权平均利率都有所上涨,其中21天的交易品种实现了一倍以上的增长。

上述数据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央行缩紧银根的政策下,内部资金供给不足已有所显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对我们中小商行来讲,主要是信贷市场的影响,由于各自业务的特点波及面相对小些。”民生银行冯剑松告诉记者,“明年很大一部分央票要到期了,会有大量资金放出,而央行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资金,主要是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持续增长的宏观层面来考虑的。”

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拆借利率上涨,导致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攀升,资金拆出方和货币市场基金呈现了良好的态势,最近,万家货币和添富货币等货币基金收益狂涨,每天涨幅超过500%,而货币市场基金是个人投资者分享一级市场利益的唯一手段。对此,上文所提专家警示,“虽然货币型基金风险低,有可能获利,但是还是要分析其具体的组合,再判断投资。”

融资成本阵痛

“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各行各业都会有影响,尤其是对现金需求比较大的行业。除银行外,地产业也承受着较大的冲击压力。实际上,地产业很可能成为第一波受到影响,当前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调,虽然不能看做是一个标志,但是政策抑制地产业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上述研究人员对记者说。

楼市的红火很大程度上是靠投机和投资。“强势政策之下,银行会努力压缩投资性和投机性房贷,如别墅和公司购房贷款的限制,但是普通居民的居住性贷款不会受到冲击。”许长青说。即便如此,楼市高增长的支撑面可能会受到货币紧缩政策的波及。

“由于资金不足,地产行业会减少供应量,需求方面按揭贷款也会有些许减少,对房地产而言短期内会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需求的刚性等因素,不动产的增值是正常的。变动明显的应该在二三级城市和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房价下降是很难的。”邹平座说。“压缩需求的手段不科学,越是打压的厉害,等到反弹的时候上涨的越快。”

另外,票据贴现利率的上涨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票据贴现利率的上涨,会促使一级市场收入的提高,但是对企业而言由于成本上涨,资金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另外,保险和券商等金融机构也会因拆借利率的上涨,利润下滑。”邹平座说,“银行首先减少贷款的就是中小企业,为了转嫁成本,企业的员工收入就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会下降,严重一点会导致就业率的大量减少,甚至提高失业率。”

货币紧缩篇2

从盘面上看,成交量大幅萎缩,股市连续大跌,主要由于自救市以来,市场基本并无大的新增资金入市,这是股市一直未有大的起色的根本原因。

任何的资本市场,都是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假如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动,任何市场都不可能会出现能够让人们感到欢欣鼓舞、甚至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很多人的经济偶像美国。众所周知,美国股市在近些年里一直呈现了非常繁荣的景况(也包括其经济),究其根源,连续的宽松的资金面是其市场繁荣的最大成因。

相比之下,当今中国资本市场的低迷根本原因则在于资金面的锁紧造成。

很多人不支持中国的资金面是紧张的这样的论断。但很显然,正如前述,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非常紧张,是中国股市低迷的根本原因。尽管当局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活跃市场,推动市场走向繁荣,但资金面捉襟见肘,使得一切的救市举措都化为了泡影。

同样在实体经济领域,钱荒也是人们的共同感受,为此大量企业不得不借入有高昂利率的、带高利贷性质的资金。为何各种借贷的利率如此之高,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资金面紧张,人们拿不到便宜的资金。在房地产领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总体是偏冷的,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分析的,也是当今经济低迷的一大因素,而其资金面一直紧绷着。

可以说,在反映当今市场流动性的方方面面,资金面都相当紧张,怎么会得出货币超发的论断呢?

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当今中国有着堪称天量的M2,怎么还说资金面紧张呢?所谓的天量M2确实存在,但这些天量资金大多都压在了各种债务上面。比如地方债,前几年各地方政府大量举债,投资了大量没人坐的高铁线,投资了大量无客流的高速公路。这些地方债很多都面临严重的困难。更糟糕的是,很多运营中还不断亏损,造成巨大的呆坏账。还有曾大量修建的各类楼堂馆所等。还有企业的负债率如今也都很高企,让银行为之望而生畏。

因此,表面天量的M2只存在于纸面上,完全进入不了实际的经济层面。

那么当今有没有货币宽松的部门?当然有,各大商业银行手里都有大量资金,但由于它们都有高昂的呆坏账负担,如今批贷都极其谨慎,因而这些资金只具有宽松的象征性意义,根本不能足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体的市场,就起不到为市场增加资金流动性的目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经济领域,资金面都紧张,而唯有银行的资金面是宽松的,但银行的资金面却基本无法进入到具体的经济领域中,为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怎样解决这一矛盾?

唯一的办法是必须绕开商业银行,由央行来为市场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而不再通过传统的,依靠银行放贷,通过银行放大货币力量,用信贷来“创造货币”,靠传统的“乘数效应”来为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的做法。

降息降准等行动都还是试图通过传统的,让银行放贷的方式为各个经济领域提供流动性的做法,现在看来,虽也有效果,但却相当微弱。银行都被各种潜在的呆坏账风险而变得谨小慎微。

货币紧缩篇3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对策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

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新晨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货币紧缩篇4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数月以来,中国政策制定者逐渐将工作重心由保增长转移至控杠杆、防范金融风险。有鉴于此,有投资者担心这一系列紧缩政策可能使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或者发生流动性冲击。

笔者认为,政策紧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较为缓和,预计经济活动将在二季度见顶后逐步放缓,然而减速不等于失速。

首先,外需强劲和私人部门的制造业投资复苏,可部分抵消紧缩带来的基建和地产投资放慢;其次,通缩最坏的时期已过,企业实际借贷成本即便上升,仍将继续低于实际经济增速;最后,过去数年去库存使房地产市场供给有所改善,楼市深度下滑的压力减轻。

此外,受益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央行流动性管理更具灵活性,类似2013年6月流动性冲击再度发生的可能性也较低。

当前中国经济自我动能恢复、外需改善,为更快的逆周期调整提供了空间,政策转向防控金融风险、控制杠杆,正当时。

近期的政策调整带来的紧缩效果将在三方面得到呈现,一是广义信贷(笔者计算的广义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从2016年底的16%降至今年的13%;二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可能还有40个-50个基点的上升空间;三是央行将继续缓慢收缩资产负债表。

以上紧缩效果,对经济的影响将较为缓和,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与过去五年相比已有显著变化。

首先,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大不同。笔者预计2017年中国及亚太区的出口为2012年以来最强。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多引擎的带动下强劲复苏,发达国家及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都基本面比过去五年改观。大摩全球贸易领先指数正处于2010年以来的最高位。强劲的外部需求将提振中国出口增速,部分抵消内需增速放缓。

其次,中国内在动能有所恢复。国企固定资产投资在最近数月已显著放缓。作为对比,私人部门主导的制造业在历经数年的产能出清和调整后,受益于外需恢复和通缩压力减轻,产能投资已从去年末以来显著复苏。相比国企,私人部门投资的杠杆率较低,更依赖自有资本,因此金融紧缩压力对其动能的冲击将相对有限。

第三,中国的债务边际效用改善。由于上述增长动能的转化,经济增长的信贷密集度可能下降。过去20年里,中国的债务率在外需疲弱及国有企业投资拉动增长时均会大幅上升,但一旦外需转暖及私人部门投资恢复时,债务率就企稳甚至改善。因此2017年信贷的边际产出效率有望提升,每一块钱的新增GDP估计需要4块钱新增信贷支撑,比2015年末1∶6的高位改善。

第四,房地产市场最糟糕的周期已过。2009年-2013年间,新屋开工量从7亿平方 米跳升至13亿-15亿平方米,大幅超^10亿-12亿平方米的当期销量,积累了大量库存,致使房地产市场在2013年-2015年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新屋开工量从15亿平方 米削减至目前的12亿平方米,显著低于销量(14亿平方米),绝对库存水平下降。因此,尽管当前房地产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不大可能经历类似2013年-2015年的深度调整。

此外,本轮政策调整呈现出两个特点:跨部门协调性、利率和流动性管理渐进性。这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已经吸取2013年6月流动性紧缺和2015年金融市场波动的经验。

政策协调在最近的官方口径中被反复强调。今年4月25日公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央行研究局此前发表文章,指出既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债务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泡沫,也要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引发“硬着陆”。上述表态显示了政策制定者发挥监管协调机制、灵活管理流动性,避免过调的决心。因此,市场利率飙升、发生流动性冲击等尾部风险较之前大幅降低。至于部分扩张过快的金融机构面临收缩压力,只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底线,一些良性的、局部的调整也是控杠杆政策的应有之义。

货币紧缩篇5

无需担忧紧缩

不过,在上周行情展开上攻之前,海外投行曾一度互掐:先是号称“小摩”的摩根大通唱空中国股市和四大行,而后号称“大摩”的摩根士丹利开始发表与之截然相反的唱多观点。

多空双方交战激烈,凸显中国经济面临通胀、地产调控和经济复苏曲折交织的困境。

回顾本轮自1949点以来的行情,逻辑无非两个。一是经济复苏,二是暂停IPO。本次长达5周的调整也是因为这两个理由的弱化,使得原本技术性的短暂回调向纵深发展。不过最新的数据和消息再次稳固了这个两大支撑因素。

从经济复苏层面上来说,3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51.7,高于上月的50.4,产出指数为52.8,高于上月的50.8,均为2个月以来最高。这一关键数据的,打消了市场对中国经济重返低谷的担心。

中国股市在过去5年走势低迷,目前与全球相比已经出现价值洼地,资本的逐利本性将驱动资金入场。

从货币政策上看,1月份CPI增速猛然上蹿至3.2%,令市场大为担忧货币政策从紧,但应该看到,1~2月份的CPI增速为2.6%,全年目标为3.5%,再加上前两个月的PPI增长依然为负,因此并不需要对通胀过度担心。

在“第五届中国股市民间高手大赛”颁奖典礼上,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就表示,未来5年A股走牛的依据就是货币政策。

杨玲表示,货币政策不仅仅是国内,在全球也绝不会迅速走入紧缩通道。因为欧美国家还没有完全走向复苏。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也还在推进,需要比较好的流动性环境来提供支持。只要货币政策不快速收紧,那么整个A股市场的“资金洼地”就会一直显现,从而让A股市场进入长牛、慢牛。

“过去五年,股票市场确实伤透了投资者的心,但是未来五年,投资者远离股票才会伤透了心。”杨玲说。

从IPO来看,3月31日,是证监会规定的的IPO排队企业递交财务核查报告的最后一天。随着大限日的临近,拟上市企业IPO撤单开始频频出现。今年以来累计已有41家拟上市企业终止了上市进程,未来几天更可能出现一天撤百家的壮观景象,从而有效提高IPO企业的质量。所以即使IPO重启的时间提前,也不失为好事一件。

肖钢面临难题

如果说还有什么让市场担心的,就是郭树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是否会延续,而这正是3月18日大跌的元凶之一。

就目前而言,新主席肖钢有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一是如何给IPO放行。目前排队企业仍然有700多家,即使再有200家终止审查的,待上市的还会超过600家。新股不可能不发,但是如此多的企业排队该如何发?

二是如何引导资金入市。郭树清自上任以来,一直为此积极奔波,不仅大幅增加RQFII和QFII额度,还多次公开宣称,欢迎养老金和公积金入市,现在,事业尚未成功,课题摆在了肖钢的面前。

三是如何落实退市制度。早在郭树清上任一个月时,A股退市制度就得以正式公布。然而经过一年多实践后,投资者发现,退市制度在执行上存在巨大落差,早就该退市的大量公司仍死而不僵地存在,分流市场资金。

郭树清任内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市场化改革、打击内幕交易、分红制度等,肯定会触动一部分既得阶层的利益。肖钢上任后,到底是不畏权贵、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答案待解,这也是A股市场一直犹豫不定的一个重大因素。

看好医药板块

虽然现在股市行情向好,我们依然要看到,目前经济仅是弱复苏,IPO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此时需要特别注意对板块的选择。

鉴于医药行业一季度政策预期稳定且业绩向好,一季度投资医药板块不失为一个良好时点。

另外从行业比较角度看,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消费增长平稳,医药行业的增长最为确定,医药股的防御性能也比较突出,可以较好应对目前的震荡行情。

货币紧缩篇6

最近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正继续运行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财经》杂志继续通过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查,为公众认识当前与未来宏观经济提供参考。

《财经》与景气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来已进行了六次;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财经》杂志,并在《财经》网络版(省略)上刊出。

本次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有77位。他们是(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巴曙松、白永秀、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洪银兴、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马晓河、茅于轼、潘云、史晋川、任若恩、谈敏、唐寿宁、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易宪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敏、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放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左小蕾。

景气中心“中国宏观经济2007年三季度调查报告”,预计在2007年10月2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上刊出。

2007年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频出。对此,经济学家们如何评估其影响?又有何建议?

前者可参照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编制的“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在该中心“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中,2007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3(取值范围在1-9之间),为2005年一季度以来最高值。

这是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连续四个季度在相对高位保持平稳。

而在《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经济政策调查中,多数经济学家建议,继续实施“双稳健”政策,适度紧缩货币供应;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物价上涨问题,避免过度干预;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健全资本市场体系;继续推进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适度收紧流动性,以市场手段调控物价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未来一段时间避免中国经济从偏热走向过热,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选择。

在物价方面,接近九成(89%)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CPI涨幅将达到或超过3.0%,比一季度增加63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3.5%。不过,虽然调高了对今年物价涨幅的预期,经济学家普遍对如何采取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持谨慎态度。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增加供给,利用市场化手段予以解决;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消费补贴等办法,减缓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注意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权益。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也有利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和流动性的吸收,而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反过来也在减轻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同时,考虑到目前的物价涨幅偏高多数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较快造成的,并未形成普遍上涨的形势,因此建议适度调高2007年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

调查显示,77%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下半年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一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20%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一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还有3%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图1)。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双稳健”政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

鉴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特别是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多数经济学家建议,未来六个月进一步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调查显示,8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提高”,比一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相应地,16%认为应该“不变”,比一季度减少21个百分点(图2)。

同时,超过八成(82%)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调高,其中51%认为应从目前的11.5%调整至12%,24%认为应调整至12.5%,7%认为应调整至13%;认为应保持11.5%不变的仅占17%;另有1%认为应调至11%(图3)。

规范资本市场秩序,解决股市泡沫问题

关于目前的中国股市,调查结果显示,28%的经济学家认为“存在严重泡沫”,50%认为 “存在结构性泡沫”,19%认为“泡沫不大,基本正常”,另有3%选择了“其他”(图4)。

对于目前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51%的经济学家认为“过高”,43%认为“较高但基本正常”,另有4%认为“正常”,2%认为“较低”(图5)。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的判断是,目前中国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泡沫,并因此拉高了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

有鉴于此,74%的经济学家认为5月30日出台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整“合适”,比认为“不合适”的高48个百分点(图6)。

不过,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宜对股票市场的波动过度反应和人为干预,要保证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应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体系与结构等,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股市的监管,打击内幕交易、违规操作和操控股价,防止企业银行贷款等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二是扩大股市容量,特别是支持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增加股票的供给;三是建立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市场规则,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四是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市门槛,引导和加快产业和市场结构调整;五是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加快多层次市场建设;六是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引导和规范投资者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继续推进改革,实现协调发展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乃至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改革是治本之道。经济学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完善市场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健全生产要素(如能源等)市场体制,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二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建设;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消除造成投资过热、环境污染、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等的政策性因素;四是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鼓励创业,创造就业。

货币紧缩篇7

关键词:紧缩政策 双顺差 扩大内需 监管

一、经济背景分析

本年度下半年,央行提高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也是三年以来的央行首次加息,同时也预示着货币政策可能走向紧缩的趋势。不断走高的通胀压力和通胀水平对于央行适时调整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压力,此时出台加息政策的一个显著目标就是管理通胀预期。从统计数据看,当前我国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国内物价上涨的同时人民币对外连续升值,通胀的预期不断上升;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见表1),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内部调节作用较为有效,财政政策趋于无效。所以这种背景下的紧缩性政策主观上是为了抑制通胀,但在客观上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分析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国际收支在会计核算最后总是平衡的,但在实际当中,国际收支经常存在出现不同程度的顺差或逆差的失衡,并且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结构性和收入性的。

根据一般性原理,在实行支出增减型货币政策进行国际收支需求调节时,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重要方面(本次政策属于此)。这种上调利率趋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意义上会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资本流入,逆差减少或顺差增加;而对于经常账户短期则会导致成本增加,收入下降需求减少物价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逆差减少。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外资的涌入又会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出口成本上升出口减少,贸易收支逆差增加。个人认为出现了一种顺差逆差悖论的有趣现象,这种互抵机制取决于国内出口商品的总需求平均弹性,如果弹性系数e变化较小,则逆差较多;如果e较大,则顺差成分大,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e比较大,顺差居多。

于是紧缩性的政策在贸易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并存的环境下,一般会导致顺差的进一步强化也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加剧;这也符合米德冲突关于内外均衡冲突矛盾的论断,虽然有利于稳定物价,同时也造成顺差扩大;斯旺模型(见表1)中支出增减性政策有利于解决内部均衡而对外部均衡不利的论断也验证了这种效果。国际收支顺差程度的增加必然导致本国货币国内供给量的增加,这会使国内过热的经济更加深化,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内贬外升造成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贸易顺差的扩大化一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可能造成未来国际收支逆差的急剧增加,不利于未来出口;二是加剧了国际贸易间的摩擦和汇率战,贸易条件恶化增加了未来国际间经济交流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中国这样的以出口需求为主而不是内需拉动gdp的贸易大国更是加剧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波动;三是我们付出高亢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福利损失,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对于未来的国际收支稳定同样不利。

三、合理化的建议对策

1. 扩大内需是实现国内均衡发展,促进外部均衡的有效途径。促进国内收入分配的均衡,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过度依赖于出口;利用税收手段,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改变顺差在国内,利润在国外的不利局面。

2. 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资本流出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性战略性投资,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

3. 坚持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增强汇率弹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 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 减弱汇率稳定要求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 发挥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4. 有效监管投机资本的流入

现阶段由于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资本,因此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要尽快完善对投资资本的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及时掌控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源头、动机、途径、结构和规模,及时监督管理

不良资本的流入。

四、总结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货币当局更要注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充分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有针对的对经济宏观方面进行有效的调节与监管。调节的重点要充分考虑国民福利的得失,站在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引导经济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正常化,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抗打击能力,克服短视的行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国际流动资本的监管,密切关注其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打击不健康资本。

参考文献:

货币紧缩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货币紧缩背景下徐州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

从2010年1月12日到2011年6月14日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新高,从2010年以来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了4次,一到三年的贷款利率达到了6.4%。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企业银行贷款日益困难,而小微企业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表现在:

1.紧缩货币政策提高成本

紧缩的货币政策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加息意味着企业为了获得相同数量的资金就要多付相应的利息。2008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2009年为5.25%,2010年跃升为6.19%,而专家预计2011年这一指标将会提高到8.0%以上。而小微企业要达到12.0%以上。

2.紧缩货币政策改变了融资渠道的结构

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紧缩,小微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环境。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银行贷款,二是民间融资。据调查,到2010年末,徐州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占融资额的比例为五成左右,而到2011年6月份比例还不到四成也就是说有六成以上的融资来自民间融资。

二、徐州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小微企业的信用障碍。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的缺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整个社会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一厂多套报表等现象比较普遍;赖账、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

2.缺乏相应的担保机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相应的担保机制,有专门的为民营企业担保的公司。以深圳为例,早在1999年12月深圳市政府就拨款2亿元支持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2007年担保金额达到5.7亿,2010年达到10.3亿元。而同年由民间创立的深圳中科智担保公司2000年提供了5000万元,2007年达到13.8亿,2010年高达18.7亿元。由于有担保公司做担保,因此相对而言深圳的民营企业的融资就容易一些。

三、徐州小微企业的融资对策

1.完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这是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组织保证

按照客户市场细分理论,小微企业也不是国有大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因此,必须通过新建一些中小银行和完善现有某些银行的功能两条路径,来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首要的是发展地方性银行,这应成为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着力点。地方性银行的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小微企业密集的地级市和县两级,与小微企业联系紧密,能够洞察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信贷交易成本低。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性银行可以实现对退出县域金融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功能替代,占据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的经营空间,成为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地方性银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的金融组织结构,而且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措施,建立和发展小微企业投资公司

小微企业投资公司通过投资持有小微企业的股份,可满足小微企业对创业资本的需求。小微企业投资公司的发起人,可以是产业或产品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小微企业,也可以是看好小微企业发展前景的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至于公司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合伙制的,也可以是股份制的。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措施促进这类公司的发展。小微企业投资公司把非正式的、自发的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再将其转变为正式的“金融中介”融资的过程,是建立自由资本形成制度的过程。而这一制度无论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还是对市场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建立小微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也是弥补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缺口”的有效办法。

3.建立和完善当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保证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美国、德国、日本等都设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机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就是提供担保,近年来,小企业管理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债券担保计划”、“担保开发公司计划”、“微型贷款计划”等多种资金援助计划,支持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小企业。而我国到2000年4月,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及类似的机构有2000多家。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缺陷,国有担保公司的代偿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我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寻求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有效途径;而另外一方面,更应该鼓励和支持民营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广州、深圳,还是苏州、温州,其民营担保机构的效率确实要好于国有担保机构。而在徐州,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担保机构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徐州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大力发展民营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4.对民间金融疏堵并举,以疏为主

在货币政策紧缩,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发展尚不完善,高利率等问题潜藏着较高风险。温州的很多民营企业家成了“温跑跑”,就是民间融资风险的集中爆发。因此目前我国应抓紧研究制定关于民间借贷的法规,北京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王曙光认为,“可以给比较规范的民间金融形式一个合法地位,让它注册、登记,实际上相当于给一个出口,加以规范化和合法化。”若能这样的话,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将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一是要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很好的梳理、分类,对于该取缔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对可以保留的应该采取扶持措施加以扶持。

二是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让保留下来的民间金融机构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而不是游离于政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有才.入世后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

[2]邵国良,卢笛.对广州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1(06).

货币紧缩篇9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对策

正论:

一、我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背景及其情况

从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实施。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过热运行,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央行果断采取行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时隔半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再次消息,决定从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1月14日宣布,从2011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今年以来,央行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如“窗口指导”、发行央行票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旨在抑制信贷增长过快。

1.“窗口指导”对银行的影响:

今年以来的三次“窗口指导”会议都是严控贷款投放,银行的贷款过快增长将受到控制,但对银行的盈利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发行定向央票对银行的影响:今年以来央行发行定向央票共计2500 亿元,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以抑止贷款增长过快。发行定向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但对银行盈利影响不大。

2.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影响:

一般而言,银行首先会用超额准备金来补充法定存款准备金,由于法定存款金利率高于超额存款金利率,反而会增加银行净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估计增加净利1%左右,其中深发展净利增幅最大。

3.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4.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三、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整体影响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庆云.基于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 重庆大学,2009

【2】: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 年 第 8 期《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罗伟波(苏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货币紧缩篇10

但我们认为对这些结构性问题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中国经济增长率能否保八,就看政府能否保持宽松政策,而这又取决于通胀情况以及克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效。这两者一旦出现不利局面,将造成货币紧缩,致使经济增速放缓。这次我们来探讨肉价格直接带来的通胀威胁。

“猪肉冲击” 不会再现

经济学家常说自由市场通常运作良好。但是,不论是美国经济、垒球芯片市场还是肉市场,自由浮动的价格常具周期性。一旦价格下跌,生产商就会减少供给。中国的农民也是一样。供给下降就会导致价格上升,进而鼓励生产,市场上生猪出售量也会增加。然后猪肉价格又会下跌,开始新一轮周期循环。

在中国,这种周期性波动常受疫病影响。2006年肉价下跌,而同年猪链球菌疫病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此时人们远离猪肉,这情有可原。而在猪肉价格开始上升之时,另一场疫病却助其一臂之力,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俗称“猪蓝耳病”。这种疾病常见于母猪和仔猪。

随着疫情爆发,猪肉价格飙升。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大力推广猪蓝耳病疫苗,并补贴母猪养殖户。由于回报更高,因此农民养猪的劲头更足,猪肉供给随之增加。在2010年初,生猪价格回落到了每公斤10元,这仅是2008年初价格高峰的一半。

此时,根据市场规律,产量应逐渐降低。这一趋势偏又赶上了一场疫病,这一次是口蹄疫大规模爆发,再加上2010年第一季度天气异常寒冷潮湿,仔猪受到的冲击尤甚,一些地区仔猪的死亡率高达50%。由于仔猪至少要养至6个月大才适合产肉,这意味着令夏和初秋将出现肉猪供应不足的问题。

除了仔猪数量下降带来的直接冲击外,天气情况也影响玉米供给,从而间接影响猪肉产业。这一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国内的玉米价格已经在上涨,7月初达到了历史新高,每公斤两元多,同比上涨近30%。

作为养猪的主要饲料,玉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猪/玉米价格比是中国养猪农户用来衡量利润率的标准。一般认为5.5-6是损益平衡点,但是过去几个月,生猪价格低位,玉米价格高位,使得生猪/玉米价格比远低于5。因此,即使玉米价格不再上涨,猪肉成本也仍然太高。

无可避免的结果就是猪肉价格高企。这一点意义深远,因为中国的猪肉价格对CPI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影响。2007年CPI上涨了4.8%,由于猪肉价格占到CPI权重的3%,而当年猪肉价格上涨了50%,因此猪肉价格的上涨对cPI上涨的“贡献”达到了1.5个百分点。

那么2007-2008年的一幕是否会重演,猪肉价格是否将再次飙升?现在与当年有着关键的区别。猪蓝耳病同时感染母猪和仔猪,因此会对猪肉产业带来长期影响:首先,母猪长大至育龄需要一段时间,而产下的仔猪也需要时间才能出栏。对比之下,口蹄疫只对仔猪带来真正影响。

由于口蹄疫具有特殊性,而且2007-2008年猪肉价格飞升之后中国政府提供的补贴带来了长期影响,因此母猪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占生猪总数的11%,而一般只需达到8%即可。因此,最近爆发的口蹄疫并不会像2007-2008年低迷期那样对养猪业的供给平衡带来持续冲击。

首要通胀威胁来自农业部门

玉米价格上涨也是一大问题。玉米价格的变动似乎与养猪的情况相反:短期内玉米价格上涨压力减轻,但很有可能在2011年及之后几年高企。中国拥有玉米储备,存放于政府粮库和个体农户手中。但这些玉米储备的规模和质量都不确定:专家宣称中国政府的玉米储量巨大,但都无据可依。而个体农户的玉米储备并不多。

但是,即使中国玉米储备不足,目前对国内CPI并不会有太大影响。由于全球玉米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中国政府可以从国外进口玉米。不管是从国内采购还是国外进口,最近几个月的玉米供应充足,在稳定玉米价格方面初见成效。

从中期来看,进口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坦途。如果中国大量购入玉米,就可能会抬高垒球玉米价格。不管怎样,中国政府要的是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鉴于这一目标,政府要想限制粮价,最终必须依赖国内粮食生产。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增加耕地面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也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用此方法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似乎不大可能。中国政府规定全国的农业用地“红线”为1.2亿公顷,而目前可用耕地面积为1.59亿公顷。其它用途的土地需求十分庞大,城市化尤为如此,因此很难再增加耕地面积。

农业用地面积大并不一定能保证粮食产量。由于城市的工资见涨,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向城市。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允许小块土地合并为大型农场。农业生产率提高后将降低农业耕作成本,提高回报。对于土地密集型的作物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