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翻译十篇

时间:2023-03-19 21:42:19

法语翻译

法语翻译篇1

关键词:语法翻译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现实价值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of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3]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2,(6):21-24.

法语翻译篇2

关键词:功能翻译 法律语言 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57-02

一、引言

法律语言属于语言功能的变体范畴,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源于法学和语言学,其目的是建立和沟通关于权利、义务、利益和责任的信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依法治国道路上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准确、全面、及时的法律语言翻译是完善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正如Susan Sarcevic所说:我们现在处于多语时代,翻译在地方和国家法规、国际法方面都起着主要的沟通媒介作用。法律语言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文本的翻译在全世界乃至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在翻译及法律研究领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国际社会每日大量的法律文本的翻译实践相比,对法律翻译的理论研究却很滞后。语言学家和法律工作者往往只从术语和句法等微观层次来研究法律翻译,认为普通的翻译理论也适用法律翻译。实际上,作为特殊文本的法律文本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特定翻译理论的指导。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法律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和重要理论

纵观西方翻译理论近30年来研究的发展,可谓学派林立、人才济济、内容丰富多彩,而以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J. Vermeer)等为领军人物的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更是独具异彩,影响深远。

1.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功能分类说(Text Typology)。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的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的出现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此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具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理想的翻译应该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等值关系,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她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虽然赖斯没有摆脱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观,但是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译者和翻译培训者,赖斯意识到实际翻译中有些情形下,对等是不可能的或不需要的,后一种情形正是由于翻译要求造成的。因此,翻译批评家们不应依据原文的一些特征来判断译文的优劣,而应当依据译文是否在一定的翻译情境下实现了它的功能来判断译文的优劣。

2.汉斯・费米尔(Hans.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赖斯的学生费米尔进一步打破了等值理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费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地通过语言媒介的跨文化互动行为;翻译有三个基本规则: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intertextual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规定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原语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际意图;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充分的翻译属于哪种形式的等值。

3.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曼塔利比费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避免使用翻译这个名称,而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翻译行为是她的核心基础理论。她区别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她认为“翻译(translation)”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它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而“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的翻译观。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第二代代表人物诺德在继承目的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观。“功能”就是使译文在译文语境中按预设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即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的忠诚原则是指“译者,原文本发送者,目的文本收话人和发起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指目的文本的目的应该与原作者的意图相容,指当发起人、目的文本接受者和原作者三方之间合法利益发生冲突时,“译者必须协调,必要时寻求各方理解”。“忠诚原则”有助于在原语与目的语中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并限制了译文可能的功能范围。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法律语言翻译中的应用

国外法律语言学从无到有,并作为一门学科确立以来,学者们对其翻译方法从各个角度做出了不少论述。从功能翻译理论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不论是赖斯、费米尔还是诺德、赫兹・曼塔利,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即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目的。这个互动过程当然少不了交际者的参与,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应用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产生原作者、翻译发起人、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互动。这种互动绝不是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符码转换”过程,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文化转换活动,关注的是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交际情景下的互动。既如此,原作者的意图、翻译的要求和目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等等自然成为翻译中务必考虑的要素,作为应用翻译的组成部分,法律语言翻译也需要功能翻译理论及其目的论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1.法律语言的文本与语言特征。作为专门用途语言,法律语言正式程度最高,其文体属于庄重文体,注重准确性,正式性,严谨性,精练性和庄严性。从功能角度出发,法律文本可分为:规定性的文本;描写性的但也有规定性成分的文本;纯描写的文本。我们所看到的法律、法规、合同和条约等属规定性文本类;司法决议、判决书、答辩状等属描写性加规定性文本类;而法律教科书、论文等属纯描写性文本类。

除了法律文本的功能性,法律语言特征还包括:词汇特征,如在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法律语言词汇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词汇;法律语言词汇在词源上大量收录采用了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中的法律词汇;日常用语被赋予全新的法律意义等。句法特征,如长句是法律语言的最大特征,法律语言的句法特点是和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密切相联的,正式的法律条规和文本中由于对中心词的限定过多,对某一法律概念成立的条件限定很多,所以法律语言的长句居多,短句少。法律语言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征直接影响到法律语言翻译时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

2.法律语言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法律语言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适合法律语言翻译的原则也应该与众不同,法律语言翻译的特点可归结为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必须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法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实践性:指法律语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都是立法司法等法律实践的总结;技术性:体现在固定格式、专业化和技术性语言的运用上。但是,长期以来对法律语言翻译的标准一直是按忠实于原文的程度来衡量的。法律语言翻译者以传统的语言学方法为主导,主要集中在字词面,强调译文与原文间的“对等”。然而,法律语言翻译并不是用译入语中的概念和制度来替换原来的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和制度的简单过程。法律语言翻译是法律语言的转换,要做到译语准确无误地表达原语的真正含义,无论在用词及句子结构上都必须体现法律的权威性,保证译语的准确性,完整体现原语的翻译目的,只有把深层的含义译出,才能做到对原语的准确反映。概括的说,法律翻译有以下应用性原则,包括准确性及精确性;一致性及同一性;清晰及简练;专业化;语言规范化以及集体作业等。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本,这时译者的任务,不只是理解词、句的意思,更要考虑在译文当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及如何实现这种法律效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追求翻译充分为前提,首先考虑到法律语言翻译中法律文本的目的,为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而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法律语言翻译。根据功能翻译的目的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法律语言翻译也是如此,目的法则是开展法律语言翻译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目的论中,目的性法则是最高法则,换句话说,翻译行为决定于翻译目的,并由此制定翻译要求。翻译目的指的是译者必须根据某个与译文有关的原则前后一致地进行翻译。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翻译过程的至高原则是该翻译活动的目的。在实际操作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和委托人共同商榷法律翻译活动所要达成的目的。而后,译者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预定功能进行分析来确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翻译活动的目的,从而完成译文在译入语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以法律术语的翻译为例,它是法律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法律术语的理解和翻译直接影响法律文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法律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在翻译之初,译者将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达到法律上的效果对等,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但是,在正确理解原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和对等翻译的基础之上,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和无对等的翻译才是翻译的关键。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英美法中许多术语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规范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这种情况,在法律语言翻译的目的下,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涵义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语都能根据字面意义直接翻译成目标语。如果贸然直译原法律文本中的词汇,而译文表达的法律概念却在目标法律体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标法律体系的某个法律表达吻合但却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目标法律文本读者对译文产生困惑和误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在于认真理解原法律文本术语内在的法律含义,用目标文本中带有相同法律含义的法律术语翻译。

四、结语

传统的翻译属于一种自下而上的翻译,而功能翻译则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翻译,因此功能翻译更具有前瞻性。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译文是翻译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翻译发起者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法律语言的翻译应该是译者在法律翻译活动所要达成目的的指引之下,对这一行为过程相关的各方进行分析,权衡选择后确定翻译策略,而后进行翻译形成的结果。法律翻译策略的出发点是成功实现预期目的和文本功能,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并且自然地接受。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语为视点,更注重目的语的遣词造句习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摆脱传统“对等”原则的束缚,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为法律语言的翻译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2.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Gentzler,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4.Robert C.Berring and Edinger,Finding the law,USA:West Group,1999.

5.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上海翻译,2007(2)

6.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上海翻译,2007(4)

7.刘蔚铭.语言证据范畴下的法律语言学研究[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

8.马红等.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外语学刊[J],2007(5)

9.周觉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J].求索,2006(1)

法语翻译篇3

关键词:口译;全球化;应用

一、口译的定义

“口译 是一种通 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 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得明2 0 0:06 )。在我国古代,周代设立了接待外宾的机构,兼管传译工作(可参考《文献通考・职官》。在这个机构中接待外宾的官职,在周代成为“行人”;在秦代称为“典客”,在汉代成为“鸿胪”或 “大鸿胪”,在魏和西晋时也成为“鸿胪”。在现代日语中,“口译”成为「通U(つうやく),日语中使用的“通译”一词并非日本人所首创,在宋濂的《元史q列传第三十七》的记述里对“通译”一词的使用:“郝和尚拔都,太原人,以小字行,幼为蒙古兵所掠,在郡王迄忒麾下,长通译语,善骑射”。由此发现我国早就开始使用“译语”一词了。汉代许慎有“传译四夷之言者”的说法,较为客观的阐述了自古以来口译的工作内容。

二、翻译方法

(一)变换语句结构

口译的语言特点是口译体,但这里所说的口译体并非等同于非正式语体,由于口译体大量采非谓语动词形式,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语序尽量与汉语一致。口译和笔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译可以斟字酌句,反复推敲,读者可以反复推敲译文,仔细体会。口译则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译文必须一次完成,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听者也只是在听到原语之后,立即听见译文。所以要求口译者无法想笔译者那样,根据需要可以对译文的语序进行前后调动。所以最好的翻译方式就是尽可能的采用直译,将原语的内容逻辑清楚、简洁明了的翻译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重新调整句子结构,尽量将复杂句变成简单句;将长句变成短句。

(二)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都很注重在翻译时忠实于原文,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曾今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复的翻译三原则,翻译家严复才能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无论笔译还是口译都同样适用,在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而在口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以及记忆力的限制,加上信息量大,忠实于原文的将译文翻译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口译的工作内容比起笔译来,更注重译者传递出来的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尤其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口译者译出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

三、译员必备素质

译员是作为陪同口译的主体。应学会分析制约陪同口译中译员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以及如何发挥译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场合选择不同的口译策略,进而提高口译的质量。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其主体性受到意识形态、文化差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章将围绕口译人员的必备素质展开论述。

(一)语言素养

翻译是语言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作为一名日语口译者,最大的应用就是能够将日语和母语灵活熟练的转换。口译是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所以对译者要求更高,要求译者在熟练掌握外语的同时也能灵活的运用母语。学了翻译后,要重视汉语,更加重视中国文化。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了自己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己使用汉语的准确性、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化素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但同时也是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递。译者在翻译源语时,必须考虑到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这直接影响到译语传入地听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根据纽马克对文化背景的分类,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生态文化包括动物,植物,地理,山脉,平原等等;第二类是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第三类是社会文化包括人们工作和休闲的方式以及人们工作和休闲的方式以及对工作和休闲的态度等等;第四类是机构,风俗,观念文化,体现在政治方面,法律方面,宗教方面,艺术方面等等;第五类体态和习惯文化。在平时训练中,应着重注意这五个方面的学习,译者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尽量避免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误译现象的发生。在训练过程中应采取一下措施:第一,对日汉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它们的发展与演化,对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以实现文化语言沟通的顺利进行。第二,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多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创造条件,营造日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法语翻译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方法;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翻译逐步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逐步演变为包含各类商务活动,适应各种商业需求的标准化英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稳步前行,就必须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强化商务英语翻译技巧,这样可以为以后更好发展奠定基石。

1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常见失误探究

1.1语法运用上的翻译失误

语法运用上的翻译失误通常体现在,翻译者在翻译的进程当中没能充分的保障译文词语翻译的精确性。在翻译时译者容易在一些词语的运用上过于平凡而造成读者不能更加便利的抓住阅读要点,这样就使他们很难及时的获取重要信息文本,使得所翻译的内容达不到商务英语翻译的具体要求。

1.2带有文化特色的翻译失误

在进行商务英语的进程当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使译文更加准确,翻译时必须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旦翻译者没能很好的掌握语言所处的环境特色或者文化氛围,就会造成所翻译的句子很难被人们接受与了解,给商务交流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3语言性翻译失误

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对于翻译者的英语基础要求较高。商务英语的使用时,通常一些单词或者语句必须伴随语境和商务活动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一旦翻译者缺乏扎实的英语基础,在翻译的进当中很难保障词语运用的精确性,使得文章翻译的流畅度受到阻碍,进而对商务活动造成损失。

2翻译商务英语的实用技巧

2.1精确翻译词语或者句法

普遍来说,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之上进行专业性实践的一种语言特色,它与普通英语具有很大区别。就商务英语的翻译要求而言,它的语言表述更加精确严谨,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精确掌握词语的选用以及语句的结构,恰当选用词语才能够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在翻译进程当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翻译者要能灵活的掌控商务氛围,重视专业术语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进而选用最为贴切、实用的词语,译文才能更好的表达效果。必要时译者可以适当的删减部分词汇使原文得以更好的表述,进而促使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2.2重视语篇文体翻译的得体性

商务活动中,文体的应用通常包含信函、通知、营销、广告等多种类型,这些文体都普遍存在着自身独有的语言特色传递着各自的语言信息,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种问题的特色与风格以及有关行业的使用规范,精确掌控商务活动的语言特色,尽可能的保证译文的得体性。另外,翻译者还必须针对不同文体的使用风格引起充分关注,保障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称性才能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2.3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性

普遍来说,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跨国际、跨文化的交流平台,只有针对交流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有着充分的认同与了解时,才能在商务交流当中取得时效。同样,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拥有自身的文化,所以在商务交流时,从事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对异国文化有充分的认知与掌控,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进而充分表现文体的适用性与适宜性,尽可能的防止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发生,这样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使用效果。

3商务英语翻译的应用策略

3.1遵循商务英语翻译的有关原则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流程当中,虽然可以针对一些词语进行适当的删减,但是并不代表译者可以按照自身理解随意更改原文,翻译者必须在保证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微调,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文体适当的选用词汇进行表述。例如,公文类文体通常较为正式,选词必须重视其严谨性与精确性,广告文体则可以充分联想利用关键词进行翻译,无论哪种文体译者都必须遵循商务英语的翻译原则,确保所翻译的内容符合商务活动的情境与语言规范。

3.2培养文化差异的意识形态,丰富自身翻译素养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时,翻译者必须充分重视翻译的常见失误与注意要点。例如,文化差异性而言,翻译者必须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具有一定认知。在翻译时,依据文化差异性结合具体场景从事翻译活动,这种活动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为商务英语的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石。此外,翻译者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翻译素养,提升自身翻译水平,一旦译者自身的英语基础较差,那么即使掌握再多的实用技巧也会由于词汇量的匮乏难以从事翻译活动。例如,在翻译时译者必须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充分了解每个单词的适用场景,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有利于不断丰富自身英语翻译的素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进而取得更好的实用效果。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语言逐步被推广使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普遍较强,既包含了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又拥有着自己所独有的语言风格。因此,译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在掌握普通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基础之上,针对商务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层次了解,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了解翻译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商务英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8):52-54.

[2]孙相文,聂志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83-86,116.

法语翻译篇5

    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汉语成语的内在含义,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比英汉语言中习语(成语)的异同,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将汉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与此同时要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译者们掌握和熟悉两种语言以及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必须从风俗和文化背景的角度,通过对汉语和英语语言学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尽量去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从而使其观点与原文的精神相一致。本文简单介绍了汉语成语英译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汉语成语,英语习语,翻译,文化内涵,源语,目标语

    [Abstract] Chinese idioms bear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ultural message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one kind of simple correspondence switching process between two languages, but is one kind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transmission.

    Therefore, translating Chinese idioms into English is a concrete operating process. First, the translators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the Chinese idioms; second, they should utilize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nimbly and contras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third, they should carry on the suitabl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nslate Chinese idioms which bea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maximum limit for the foreign readers. Helping the foreign readers eliminate and reduce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 requests the translator to work diligently to translate the form of Chinese idiom in the way that the foreign readers are glad to accept.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a very big challenge to reappear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o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Chinese idioms into English,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translators to master and well acquaint themselves with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ir cultures. They should set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custom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y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idiom by understand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o as to make his version alike the original text in spiri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several method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concisely.

    [Key Words] Chinese idioms;English idioms;translation;culture connotation;original language;target language

    1. Introduction

    About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s have proposed many different viewpoints. In China, the most popular theory is Mr.Yanfu’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达,雅)”whi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equivalent value, equivalent effect and function equivalence(等值,等效,功能对等) ”.These viewpoints are mutually influenced and supplemented. Although the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points, they all advocate that the translation must expres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faithfully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should reappear in translation.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隐含意义三个方面。”[1] p65(So-called “expressing the indic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faithfully”, is to express the wording meaning, the image meaning and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faithfully.) But not all expressions, words, even characters in the original text simultaneously have these three kinds of meanings. Maybe some of them only have the wording meaning, but without the image meaning; some may have the wording meaning and the image meaning, but lack of the implied meaning. Any two languages are impossible to be all coordinated completely. 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letely reproduce the three kinds of meanings of the original text. First, becaus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produce the contradi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wording meaning or the image meaning must obey the implied meaning. Second, the imag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cannot be foun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ometimes the images are the same but the implied meanings are actually different. In this situation, what the translators need to consider first is the accurate express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The images of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changed into other images that the foreign readers are familiar with.

法语翻译篇6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生产线的大量引进,这些生产线或设备的技术资料都无一例外地采用英语作为工程技术交流的载体,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即使该生产线或设备的制造商不是使用英语的国家,但作为一种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总是以该国家的母语和英语对照的形式出现,因此对于机电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掌握一些机电工程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2专业要求

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文化风俗习惯不同,所以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来顺理成章,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诘屈聱牙,极为别扭。我们翻译的技术资料,其内容可能涉及到极为广博的知识领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具备本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学习相关专业领域的外延知识,需要“精而广”的专业背景。在机电工程英语的应用方面,除了与公共英语的翻译有某些共同点外,更重要的是要与该专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翻译成中文时,还要与中国工程师和工人所理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解决这个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就要积极主动地熟悉这个专业领域的相关翻译知识。比如,冶金方面的专业术语“millhousing”准确意思是“轧机牌坊”,由于对冶金工艺设备缺乏了解,在实际翻译中常常将其译成“轧机外罩”,使得别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了解了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专业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交流起来就不再困难。十几年来,笔者在工程技术交流实践中逐渐领悟到:在不断追求译文所需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对照图形或实物是译者译出“信、达、雅”高质量工程译文的捷径。

3翻译方法及实践

要提高翻译质量,提高交流水平,使译文达到“准确”、“通顺”、“简练”这三个标准,就必须运用翻译技巧及方法。翻译技巧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用词造句的处理方法。

3.1引伸译法

当英语句子中的某个词按词典的释义直译不符合汉语修辞习惯或语言规范时,则可以在不脱离该英语词本义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恰当的汉语词语或词组译出。笔者在单位承接的合同技术附件中经常发现这样的表达,例如:Manufacturerwillfixthisproblemduringtherecentshutdownofthefinishingmill.制造商会在最近的精轧机停产时解决这一问题。其中“fix”字典意思为“固定、修理”,这里则可以引伸译为“解决、处理”。

3.2词类转换

技术要求中,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中属于某种词类的词,译成另一种词类的汉语词,以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或达到某种修辞目的。由安徽铜冠机械公司研制的潜孔钻机和井下无轨设备的英文说明中,笔者对其性能技术特点翻译如下:全方位凿岩,作业范围广(Offer360odrillingcapabilitiesandbroaduseinmining.)这里的动词“use”已转译为名词“作业”,使读者一目了然。

3.3广泛使用被动语句

根据笔者统计,技术资料的句子中谓语至少1/3是被动态。这是因为技术资料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Attentionmustbepaidtotheworkingtemperatureofthe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这种译法特别适用于工程技术上汉译英的处理。

3.4大量使用常用句型

技术资料中经常使用若干特定的句型,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例如It—that—结构句型;被动态结构句型;结构句型,分词短语结构句型,省略句结构句型等。举例如下:Itisevidentthatawelllubricatedbearingturnsmoreeasilythanadryone。显然,好的轴承,比不的轴承容易转动。

3.5为了描叙事物精确,技术资料常使用长句

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技术资料中往往出现许多长句。有的长句多达十几个词,例如:铜都铜业黄铜棒设备制造项目中,在德方提供的SN200技术标准中就有这样的长句:Positiontoleranceslimittheextentofdeviationfromtherelativepositionsoftwoormoreelementsoneofwhichis,forfunctionalreasonsorforthepurposeofcleardefinition,usuallyusedasareferenceelementforthetoleranceindications.笔者的译文是:位置公差是用来限制产生偏离相关位置的两个或更多要素,出于功能上的原因或为了限定清楚,这些要素一般作为公差表示的参考要素。

3.6技术术语的翻译

技术术语的翻译在工程技术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项目交流中,由于缺乏对英语中技术术语的准确把握,常常不能准确理解一些机电零件的含义,使得同一样东西却有几种名称,很容易让人混淆。比如在铜陵有色公司赞比亚铜矿开发项目中,业主提供的转化后的加工图纸明细表中,把WingNuts(蝶型螺母)说成"翼型螺母",甚至还说成了翅形螺母;把CupPointHexagonSocketSetScrews(内六角凹端紧定螺钉)说成"杯状末端的六角型插口的制动螺丝";把HexagonSocketHeadCapScrews(内六角圆柱头螺钉)说成"六角型的内六角螺钉";conduitbox导管分线匣说成"导管箱"。尽管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字面意思译得很认真,可是他所译的技术资料,专业的技术人员却看不懂。如果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所具备的机电技术专业知识,并查阅一下《机械工程师手册》、《机械零件》的有关内容的话,是可以不太费劲地将外国机械工程师的"行话"译成地道的中国机械工程师的"行话",而不至于闹笑话。

3.7工具书的使用

法语翻译篇7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和法律界专家对法律术语,法律英语的用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法律英语的简化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并被运用于法律英语教学,法律文献翻译,法庭口译,法庭辩论技巧,声音识别,笔迹识别等众多实践领域中。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为外文,同时也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中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这类翻译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语用原则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和法律文献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推动法律翻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2.法律英语的特点

2.1法律英语的语用原则

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规范法律主体的行为,调节法律主体之间人际关系。这种规范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具有法律效果的言语行为(即法律言语行为)来实现的。因此,作为言语行为实施者的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法律能力和语言能力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准确、得体地使用法律言语行为,以便能够传达其所意图的法律效果。这里的得体就是准确使用法律言语行为而言的,不是Brown&Levinson(1987)等人所谓的礼貌得体这一日常交际原则。法律也是人与人较量的工具,较量双方都使用法律作为武器为自己服务。其中一方必然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漏洞以维护自己的非正当权益。为了不给这种人钻空子,立法者所使用的表述法律内涵的法律英语必须准确严谨。法律英语表述的准确性对司法者的断案、判决而言至关重要。

2.2法律英语的语用特点

法律英语同科技语言一样,并不具有特殊的语言材料或独立的语法体系,而是民族共同语在法律语境中的一个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语言变体或语域。由于法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法律长期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强大的规范和调节作用,造成了法律英语在实现其调节、规范作用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身的语体特点。法律英语的使用特点可以从语篇结构、句法和词汇选择三个层次来考量。

从语篇结构层次上看,法律语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高度程式化。法律语篇注重前后层次、埋伏照应、结构严谨、简详得当并具有严格特殊的程式。立法语篇结构层次分明,都是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总论、总则到条文、从重要条文到次要条文的语篇结构(张新红,2000)。这种程式化语篇是保持法律规范的庄严性及其内容的严谨合理和准确规范的必要手段,能使法律规范的内涵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程式化的语篇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给所涉及的法律条文、专业术语和概括性词语设定具体的阐释语境,减少曲解或误解法律条文和概括性词语的可能性,瓦解那些想钻法律空子的企图。这种程式化也符合专业用法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可以使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法律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错误。司法语篇是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制作或的有关处理诉讼案件的具有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意义的司法公文。司法语篇的法律规范性和严肃性要求在其制作和使用上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即语言规范、内容完整、格式统一,例如上诉书、抗诉书、申诉书等,其制作均有相应具体规范要求(于绍元,1999)。

在句法上,法律语篇多用结构紧密、说理完整的长句,常常使用并列结构和复杂的同位语成分,为了保证表述的严谨准确性,有时会放弃简洁明了性和可读性。例如英国的法律法规都是由一句话构成的,首先前面使用一个“Beitenacted…”的颁布套语,然后一条一条地列出具体的法律内容。这样的法律条文必然很长,并带有各种复杂的附加修饰成分、插入语、并列结构和同位语等句子成分,于是虽然造成阅读和理解甚至是使用上的困难,但是却能保证法律内涵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在用词上,法律语篇使用的词汇主要有法律词汇和全民共同语中的一般词汇这两大部分。法律词汇都有特定含义和特定的使用范围,不能随意引申或用其它词汇替代。法律词汇主要包括法律语体专门术语和人工法律术语。人工法律术语指进入法律语言之后被赋予了特定的法律含义的民族共同语,如委托、告诉、故意的。法律专用术语和人工法律术语的数量虽然不大,但它们的使用频率高、能量大,并且地位独特,构成了法律语言区别于其它语体的主要区别性特征。

3.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翻译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每年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英文,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的法律文献被译成中文,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法律术语翻译错误

术语翻译的好坏、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翻译质量的好坏。法律术语翻译准确,即使在其它方面,如文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许还过得去,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误解;而如果法律术语翻译错了,就很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酿成纠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只注意到术语其中的某个含义,忽略了其它含义,或者只注意到其常用含义,忽略了其在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或者是由于选择用词时把握不准而造成的失误。比如jail和prison这两个词的翻译。一般词典都将这两个词译成“监狱、牢狱”,不加区分,也有的词典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区分。如《新英汉词典》将jail译成“监狱”,而prison则有两个不同的译法:1.监狱;2.看守所、拘留所。《大英汉词典》也将jail译成“监狱”,但对prison的两种译法的顺序与《新英汉词典》刚好相反:1.拘留所、看守所;2.(尤指洲政府及联邦政府的)监狱。即使是专业词典也不例外。《英汉法律词典》同样将jail译为“监狱”,而将prison译为“监狱、牢狱、看守所、拘留所”。这样给人造成的印象便是:jail等于监狱,prison等于看守所、拘留所或者监狱。那么这两个词到底是什么关系?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刑诉法教授JamesA.Inciardi认为“Ajailisnotaprison.Prisonsarecorrectionalinstitutionsmaintainedbythefederalandstategovernmentsfortheconfinementofconvictedfelons.Jailsarefacilitiesoflocalauthorityfortemporarydetentionofdefendantsawaitingtrialordispositiononfederalorstatecharges,andofconvictedoffenderssentencedtoshort-termimprisonmentforminorcrimes”。由此可以看出,jail不同于prison。Prison是由联邦或州政府设立的关押已判决重罪犯的改造场所,而jail则是用于短期关押由联邦或州立司法机关的等待审理的被告或被判处较短有期徒刑的轻罪犯的地方设施。我国《刑事诉讼法》也规定,对判处死缓、无期及有期徒刑的罪犯,应送交监狱执行刑罚,而在被交付执行期,剩余刑期一年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因此,jail恰恰相当于我国的“看守所、拘留所”,而prison则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监狱”。

3.2法律文体使用不当

法律英语结构严谨,用词考究,逻辑严密,文体较其它体裁更为正式、刻板,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是由于法律本身的特质决定的。但是,如果对法律英语的文体把握不当、认识不清,翻译中也可能会造成各种错误。比如,shall在法律英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其语气往往较will和should强,带有法律强制性的意味。下例中的shallbe用得就不是很理想,不如改为is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和文风。

如:第八十四条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为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为债务人。

Article84Adebtrepresentsaspecialrelationshipofrightsandobligationsestablishedbetweenthepartiesconcerned,eitheraccordingtotheagreedtermsofacontractorlegalprovisions.Thepartyentitledtotherightsshallbethecreditor,andpartyassumingtheobligationsshallbethedebtor.

再如:Thepartiesshalldistributeprofitsandsharelossesinproportiontotheirrespectivepercentageofinvestment.ThePartiesshallonlybeliablefortheindebtednessoftheCompanyuptotheamountoftheirinvestmentintheregisteredcapitaloftheCompany.

双方按各自的出资比例来进行利润的分配和亏损的分担。但是双方对公司的责任只须负责至其各自对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额。

这个例子中的译文后半部分似乎过于口语化,不太符合法律的行文规范,可考虑改译为:

双方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分配利润、分担亏损。但各方承担的责任以其在公司注册资本中的出资额为限。

3.3省译、增译和误译

如:例1:第九条合资公司的投资总额为___美元(或双方商定的一种货币)。

Article9ThetotalamountofinvestmentofthejointventurecompanyisUS$___(oraforeigncurrencyagreeduponbybothparties).

例1译文中加上了一个foreign,把货币变成了外币。

例2:TheOfficialCommenttotheoriginalSection5-101wasaremarkablybriefinauguraladdress.

原《统一商法典》第五篇第5-101条具有鲜明的“开幕词”性质。

例2中的officialcomment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例3:论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和体系

OnConceptandSystemofInternationalFinancialLegislation.

例3中的译者将国际金融法译成了国际金融立法。

这几个例子都不是很难理解,也没有艰深的专业知识问题,这说明法律英语的翻译需要高度的精确性。

3.4法律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语言上的障碍可以通过掌握语言知识来解决,而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拦路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属于大陆法系,而英美国家的法律是属于英美法系,所以这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英美国家的律师分为两种:solicitor和barrister,对这两个词有几种译法。香港将前者译为“律师”,而将后者译为“大律师”,这样让人们认为后者比前者地位高、水平也更高。而内地则将前者译为“事务律师”或“诉状律师”,将后者译为“出庭律师”或“辩护律师”,这种译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种律师分工的不同,但也不是绝对的。还有,虽然lawyer一词在美国英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很少在律师的名片上使用,他们一般用attorney-at-law,而我国许多律师的名片上用的都是lawyer。

跟公司有关的一些概念的翻译一直存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corporation比company正式、规模更大,但后者更常用。在英语中,corporation和company都是多义词。Corporation除了可以表示“公司”外,还可以表示“法人”;当表示“公司”时,相当于businesscorporation或for-profitcorporation。Company除表示“公司”外,还可表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商行”。Company表示“公司”时一般在英国英语中使用,corporation表示“公司”时一般在美国英语中使用。澳大利亚英语两词都使用,一般没有区别。美国一般将公司分为closecorporation和publiclyheldcorporation,英国一般将公司分为privatelylimitedcompany和publiclylimitedcompany,澳大利亚一般将公司分为publiccompany和proprietarycompany。所以很难分清哪个词更常用、更正式,哪个词所表示的公司规模更大。

法语翻译篇8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法

1语法翻译法

1.1语法翻译法的起源

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当时人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书面的拉丁语,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对拉丁语语法的逻辑分析、语法规则和词形变化的记忆来锻炼人的心智,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ValentinMeidinger)和费克(JohannChristianFick)。

1.2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征

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语法教学为主,以语法学习为主要方式,强调机械练习和语法的中心地位,比较重视外语习得中的语法学习和掌握。教学中,详细地分析语法规则,然后用这些知识把句子和篇章翻译成目标语,反之亦然。因其剖析语言知识系统,以语法为中心,学习方法清晰明了。语法的教学是演绎式的,先讲授语法,再通过翻译练习、操练,依照教学大纲的步骤循序渐进,有系统地进行,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尤其是句子翻译。通常的练习是把互不相连的句子由目标语译为母语,“句子是基本的教学和语言练习单位,由于学习者要记忆和学习语法规则,句子翻译被认作是切实可行的,除提供练习机会外,语法翻译的第二个目的是以更集中和明晰的方式举例说明语法的用途,课堂教学一般由语法规则、目的语和源语对应的词汇表和句子翻译练习组成,语法讲授、理解与翻译操练相互促进。

1.3语法翻译法的目标

语法翻译法主要以书本为导向,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胜于口语和听力训练,语言学习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阅读外语资料文献,用书面形式表述观点,与真正的交际关联不大。

1.4语法翻译法的优势和劣势

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法代表了语言学习的正统观点,语法为学习者提供了正确使用二语的方针和准绳。语言学习被当作智力行为,即知识的习得,涵盖了语言的方方面面,如词汇、语法操作、句式和语用等,这些知识或许不会在对话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旦学习者有机会阅读外语文本或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会奏效,学习者能够自觉避免不合逻辑、不合语法的表达,少出差错,提高可理解性,更易于有效互动。因此,语法翻译法可谓是有着强有力的后劲,我们学习一门新语言时,经常从己知的语言开始,在此基础上深入。一语与二语间的联系是不容置疑、不容忽略的。典型的例子则是将一语作为参照系统学语,比较二者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等语法系统上的异同,学习者逐步地、有意识地从一语过渡到二语,翻译时,学习者不断练习使用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对二语的使用越来越熟练。熟能生巧,翻译手段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二语,加快学习进程。或许正因如此,这一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语法翻译法以书本为中心,易混淆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学习者被要求记忆一系列的语言规则,无尽的词汇、短语、表达法和其他语言现象。如此一来,学习者易感觉单调乏味,记忆的东西不实用,所讲的“外语”显得笨拙、过时,因这一教学法很少或没有系统训练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技巧——口语和听力,易使学习者产生挫败和气馁,大多数学习者希望不必依赖母语就能自如地用外语交谈,仅靠语法翻译法很难使其如愿,同时,翻译手段也存在缺陷。

2直接法

2.1直接法的起源

直接法这一术语并不是被发明创造的,而是作为所有采用单一语言教学法的统称出现的。直接法是相对于语法翻译法而出现的,代表了传统教学法的转变。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造就了一批新型的语言学习者,他们不愿遵循正规的语法教学,也不愿意依照传统方法学习语言。一种新的教学法势在必行,直接法因此应运而生。2.2直接法的主要特征

直接法着重口头表达和自然交际,语言学习始于日常表达,而非古老的语言文学。课堂行为用目的语以口头形式展开,强调模仿,培养语言习惯。大部分时间用于提问和回答,练习包括替换、听写和叙述等形式,课堂上还会涉及听力理解,听力不是游离于口语之外的技巧。而是其基础,听力知识也会转化为口语知识,一其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技能的训练。在直接法中,通过已知的外语词汇或其他辅助手段,直接学习新词语和表达法,具体词汇用物体或图画示范,抽象词汇则用意义联系讲授,不采用母语作参照,教师采用外语授课,充分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讲解避免翻译和语法阐释,将新语言直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通过直接法,目的语在语内习得,意旨在第二语言(外语)内部,将其作为惟一参考的教学方式,不借助翻译是这一方法的一大特点,仅用外语进行传授,不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单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二语内部建立言辞关联,使学习者能够在没有母语辅助的情况下驾驭二语系统,同样,通过语内策略,口头表达直接与物体、情境以及思想直接相连。这种论点是直接法的基石,基于此,二语的学习更接近于第一语言(母语)似的直觉学习,语法规则的教学采取归纳式,学习者的错误被容忍,课堂上,教师须激励学生直接、自觉地使用外语,再归纳出语法规则,由于学习者需自己总结语言点,难免会犯错,如果交流中犯错,教师不会打断、纠正,以免影响其兴趣,相反,鼓励他们用外语思考,积极使用二语,重在理解和交际。

2.3直接法的目标

直接法强调口语优先于其他方面,以保证交流,口头表述作为初期教学目标,有别于前者。口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法和课堂表现上,听说先于写作,小班集中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回答逐步训练口头表达技巧。

2.4直接法的优势和劣势

外语能力的一大特征是能够口头表达,有效地进行交际,直接法倡导的口语,是交际中最受欢迎的外语使用形式。课堂上,教师创造气氛使学习者在会话中运用新语言,熟悉语音、语调以及如何断句,从最常使用的日常习惯表达人手,以增强、维持兴趣和自信,学习者自如流畅地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也会促进理解和感悟,学习者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外语环境中,使得二语学习似母语般自然。仅使用外语的教学手段使得外语信息集中输入学习者脑中,只要输入的信息无误,学习者可以自动地、不费力地掌握二语,自然会从这一方法中获益,加快学习进度,此外,高级阶段用外语思考,会促使其不断接近二语水准。

但是,直接法过分强调和歪曲了自然的母语学习与课堂外语习得间的相似性,把课堂与外部现实世界等同起来,因其缺乏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根据,对许多语言现象缺乏科学、系统阐释,屡遭抨击。直接法要求教师的母语即为目标语,或具有类似语言水平的专业人士。并非所有教师都可以依靠其自身能力和技巧掌控课堂。主要问题在于,直接法是用外语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法语翻译篇9

关键词:中药功效术语;意译法;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在向着全球化、全民化的道路上迈进,这就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譬如,如何让广大的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接受中医药;如何恰当地翻译,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的治病机理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谈论的话题。

一、中药术语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1.音译法。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乎对等意义的术语翻译出现时,应该尽可能地去应用原本语言有的表述方式,突出原来语言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医术语中的“气”,则直接被翻译成了“Qi”,“脏腑”对应为“Zang Fu”。但是也有大部分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样并不能表达出中医药术语的真正含义。

2.直译法。有学者认为,直译法能够达到让中医药术语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被另一种语言所翻译,并保持中医药术语的语言特色。如,五行相生相克中的“金克土”就一直被翻译成“cold restricts earth”。单纯的直译法很可能会增大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难度。又如,“金破不鸣”指的是由于人的肾和肺阴气亏而导致肺部燥热,津液不能滋润喉部致使声音沙哑的病证,就像在敲一面破旧的钟所发出的声音一样。这种病证被译成:“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是,通过这种直译法仿造的中医英文词语让人费解,歪曲了中医药术语的原本意思。

3.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中药功效中的“通窍止痛”被译成“removing obstruction from the nose”,而我们在中药功效中所指的通窍的对象,一般都是指人体五官中的鼻子,而且鼻部鼻渊等症往往是人体在受风寒感冒时寒邪侵入的对象。所以,当使用意译法来翻译中医药功效术语的时候便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它的原有意义,并不会向其他的翻译方法那样,造成读者对术语的误解乃至对文化的费解。

二、意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意义明确,寻很清楚。例如,“热淋”被直接翻译为“hot Lin syndrome”。当读者看到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深厚的中医功底,便不会理解它的意思,更不知道它的致病机理,因为中医所讲“热淋”是由外感或内生湿热流注肾和膀胱所致小便次数多、量大、涩痛并伴有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而上述翻译中并没有道出此病的成因。而根据意译法翻译成“stranguria due to heat”,则能比较好地说出症状及其致病的原因。

2.一词多译,方法多样。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发现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例如,出自《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中的“清热”被译成“clearing heat”,而在Materia Medica(第三版)中却将其译成“clearing fever”,虽然两种翻译只是差了一个单词,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heat指的是身体的自觉发热,fever主要是指体温的升高,是一种病理状态,而热又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所以当读者看到这两种翻译的时候,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对中药功效的误解。因此,通过意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可以让读者获得更清晰的信息。

3.内涵透彻,文化传承。在诸多的翻译方法中,只有意译法具有可以将中医药的内涵尽可能表达的能力,它能够从根本上将中药所具有的功效向读者表达出来。虽然有时字数上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它能将中药功效术语的原意解释得相当清楚,使读者在阅读有关中医药文章的时候不只是理解到表面的层次,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这需要每一个中医药人的努力。

三、结语

当今时代,尽管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发展。但是,还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将中医药的真正内涵推广到每个角落,使得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程卫强,丁年青.中医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归化与异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3.

[2]谢竹藩.刘于中.吕维柏,等.评魏i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词典》――评魏氏直译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37-940.

法语翻译篇10

年 龄 23岁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毕业时间 2014

求 职 状 态 有好的机会我会考虑 电话、手机 0791xxxx/1518xxxxxxx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暂无邮编 330006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4.9 至 2007.7: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 注册会计师 大专

就学城市:江西九江

专业描述:

2004.9 至 2007.7: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 注册会计师 大专

就学城市:江西九江

专业描述: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法律以及数学、计算机等课程

2007.9 至 2008.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法语 培训中心

法语 法语 中技

就学城市:上海

专业描述:全日制法语培训,大学法语I,II,医学法语,基础法语I,II等

工作经验摘要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卫生厅 。

2008.9 至 2010.10: 翻译

工作地点:突尼斯

工作职责和业绩:江西省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其担任 翻译 一职,负责协调中国医生与突方医生在工作,生活上的语言问题.在队中还要协助队长办理队内的各项事务.在职其间工作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卫生厅 。

2008.9 至 2010.10: 翻译

工作地点:突尼斯

工作职责和业绩:江西省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其担任翻译一职,负责协调中国医生与突方医生在工作,生活上的语言问题.在队中还要协助队长办理队内的各项事务.在职其间工作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求职 意向

现从事行业:其他现从事职业:法语翻译

现职位级别:初级职位(两年以下工作经验) 可到岗时间: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欲工作地区: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服务业/商业服务、其他、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电信业

欲从事职业:高级秘书/助理、文员/文档管理、会计/会计师、出纳/收银、仓储管理

技能特长 珠算,点钞,电子琴,法语都会点点.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法语 中级

第二外语: 英语 一般

兴趣爱好 看书,运动,练字,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