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十篇

时间:2023-03-29 21:18:02

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篇1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规避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运作得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基础工具的风险。但衍生金融工具也存在风险,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风险。更重要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性,交易时只需交付少量保证金即可签订大额合约成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一旦运作不当,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态性是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与传统的即期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为将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即其时间属性是未来的。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的价格将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

3、表外反映性。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有些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只能作为表外项目列示,这就给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与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及程序

一般审计目标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也不例外,如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的存在状况,其归属权,增减变动和收益记录,计价依据,年末余额,披露情况等。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审计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其他项目的审计程序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所面对的有所不同。现就典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所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就要对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作一初步评价。一个健全、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结构至少应包括:(1)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一般说来,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2)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3)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4)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5)由内部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期审计。(6)经常以至视需要随时核对保证金的收付及金额,并指派特定人员监控保证金的收取。

审计计划阶段了解内部控制结构的程序主要有:询问被审计单位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的人员;查阅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观察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穿行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内部审计,考虑是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来协助工作。

(二)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如果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减少实质性测试,就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典型的符合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检查交易执行情况与规定政策的一致性;检查交易的单据和记录是否完整,审计人员可抽取样本函证交易对方,详细核对交易细节,对交易情况进行判断;检查所采用的计价模型;检查企业通过抵押、担保等减少信用风险的政策和措施;检查用于核准交易伙伴的程序,用于监控交易伙伴信用等级的程序。

(三)实质性测试。

由于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和高度风险性,审计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应进行以下的实质性测试:(1)检查衍生金融工具明细帐余额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等。(2)盘点检查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交易单据。(3)验证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年末计价和损益确认的正确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可获取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审查其公允价值是否为交易数乘以市价;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应审查公允价值的估算是否合理、正确。并应审查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记入资产负债表还是作为综合收益。(4)在报表日向交易对方核对在途交易。(5)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在报表上恰当披露。企业除应在报表中反映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交易目的、政策和。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审计考虑。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内在的不确定性、杠杆性及计量上的灵活性,在对其审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利用金融、等其他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因此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仅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以确定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2、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技术,使用大量的数学性和佐证据。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风险价值和定价模式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审计意见。

衍生金融工具篇2

金融衍生工具问世至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可是,关于它的是是非非却不绝于耳。有人在谈到亚洲金融危机时,也不免将投机资本的泛滥,实质经济的虚拟化“归罪”于金融衍生工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危害全球,其实质就是华尔街迄今发明的最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系列产品之一,以资产特别是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各种债券,其相关运作也极为复杂。的确,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实质经济提供以下功能:增强流动性、发挥交易双方的比较优势和套期保值的同时,为投机也开了方便之门,并在金融基础工具对实质经济“一次虚拟”的基础上,对实质经济进行了“二次虚拟”。但是,金融衍生工具毕竟是一种工具,在某种条件下,是否需要这些工具,怎样设计这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都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不应把条件不具备时的推出,或设计与使用不当所导致的问题,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正是基于此,我们将金融衍生工具视为金融深化的“双刃剑”:一方面为金融深化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也可能“刺伤”金融深化。

从一般意义上说,金融衍生工具是建立在相应的金融基础工具之上的,其价格取决于基础工具的价格及其变化,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双边合约组合的形式。这些能够产生衍生工具的基础工具的价格,就形成了基础价格。基础价格主要有四种:第一类是商品价格,如石油价格;第二类是汇率;第三类是利率;第四类是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由此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本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具有与传统金融工具完全不同的特点。财务杠杆作用显著,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期货交易时,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几十、上百倍金额的交易。金融期权买方只要付出很小的期权费,就可以获得相应金额的买入或卖出的选择权。这类交易可以用于套期保值,参与者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它也可以用于金融投机,参与者在承担高风险的情况下,就获得了取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著名的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在参与日本东京股票指数期货时,如果该银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利森的预期准确,那么巴林银行在l995年会继1994年之后获得巨额的收益。然而,利森交易失败,由此造成的巨额亏损搞垮了这家历史悠久的银行。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企业运用此类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时,无须动用巨额的资金;有些工具不需要交易费用。例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的交易只需要极少的资金;外汇远期合约不需要交易费用。如果企业运用这类工具进行金融投机,也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提高投机的效率。工具特性复杂,但风险控制或投机的效果明显。与金融基础工具不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外汇、国债和股票等金融资产买卖的合约(如货币期货),金融资产买卖的选择权或期权,以及某种基础价格的变动等等。实际上,金融资产本身已经是对实物资产的一种虚拟,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对金融资产的一重或多重的虚拟,有些工具甚至是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组合。因此,这些工具的特性异常复杂。

但是,复杂的工具特性并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相反,与金融基础工具相比,其功能更强。一些由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组合成的金融产品工具,可以为客户锁定价格,规避和控制风险;也可以成为金融投机的利器。美国的金融家索罗斯,就是以运用这类工具进行金融投机而闻名于世的。工具设计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中有一部分是柜台交易的工具(OTC工具),这类工具完全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度身定做的,开展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金额、杠杆比例、风险等级等参数,组合不同的基本金融衍生工具,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避险功能或投机价值的工具。应该看到,当前企业的金融需求不仅仅是规避风险或金融投机,而且还存在着增强流动性、突破金融管制等方面的需求。有一部分工具就是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的,例如货币互换,可以以较为优惠的条件为参与交易的双方,进入各自对方的融资市场提供便利。1981年8月,美国的1BM公司与世界银行进行的货币互换,就是著名的案例交易。

自从英国的巴林银行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最终倒闭的事件披露后,凡是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企业(被调查企业),都以巴林银行事件为借鉴,非常谨慎地控制本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譬如,要求交易主管向公司的高层人员汇报有关的交易情况,且汇报的频率很高。然而,我们不时还可以从现实中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出现严重亏损,事实好像非常矛盾,但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知道要努力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但在如何控制和监管上却常常犹豫不决。这也说明,这些企业在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如何管理这类工具带来的风险等问题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都以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因此,从合约签订之时至履行之前有一段时间差,期间存在着很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毋庸讳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要杜绝投机交易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在这一市场上,只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而没有投机者,那么,市场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导致前一种参与者无法及时地进入或退出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从实践的角度讲,要在金融市场上区分风险管理者或投机者是相当困难的(不仅仅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是如此)。同一个交易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会一成不变的。这种转变只需要在头寸或时机上做小小的手脚就可以了。总之,可以选择适当时机,逐步恢复、谨慎推进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与此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担保机制,严格市场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和国际合作,防止恶性投机、违规操作和其他干扰、破坏市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迈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孙玉甫.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周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5]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特区经济,2006.

[6]叶永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

[7]王海瑛.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理论探索,2002.

[8]胡建平,吴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防范.浙江金融,2004.

[9]新浪财经纵横.

[10]搜狐财经网站.

[11]龙源期刊网.

衍生金融工具篇3

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革新,其中金融创新是亮点,且不断产生突破。从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形成的脉络透析,其形成首先在于各国政府对市场利率的管制政策的放松,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成为市场主流,给国际间信贷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成为金融风险的避风港。同时,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积极推动,客观上“催生”了金融衍生工具。其中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方向转移。同时金融理论的不断创新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73年发表的《货币需要期货》一文为货币期货奠定了理论基础;布莱克和斯克尔斯(BlackScholes)同年发表的《关于股票欧式看涨期权定价》一文为期权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模型被后人不断发展并延伸,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断得以推广。1?1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特点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国际金融界所发生的“巴林事件”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保证金带来数以倍计的巨额收益;对于资本需求者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存在与创新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成为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利器,倍受瞩目。

1?2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形式西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通过技术革新和结构革新逐渐完成的。一般来说,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会计业务、表外业务等诸多层面均有突破。一般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创新工具和表外创新工具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四种:①技术进步引发的创新工具,如票据清算所自动服务系统(ACHS)、售买点系统(POS)等,主要是伴随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所形成的数据处理、信息传递和资金转账等衍生产品。②规避金融法规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可转让提款单账户(NowAccount)、自动转账户(ATS)等。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常常对金融范围和金融业务进行明确规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和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为此而设计推出了以规避金融监管的创新工具。③为开拓资金来源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货币市场存单(MMC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等。④规避风险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浮动利率债券、双重货币债券、可调整利率优先股、货币互换、利率互换、金融期权、货币期权、利率期权、浮动利率票据等。表外创新工具也有四类,一种是银行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业务工具,如担保、有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备用信用证、回购协议等;一种是银行事后要承担风险的业务工具,如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一种属于外汇业务工具,如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利率与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等;还有一种是为客户的资产管理提供中介作用和服务的工具,如信托、、承购证券等。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工具起步较晚,社会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的逐步拓展和跨国经营以及对外商开放准入的实施,金融衍生产品会逐渐增多。目前涉及的主要金融衍生产品多数与利率或汇率有关,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

2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冲击

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许多现行会计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衍生工具交易具有表外反映性、杠杆性、风险与收益的潜在性及其虚拟性等都对会计提出了挑战。表现在若干方面:

2?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在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中,资产和负债是两个基本会计要素,它们是遵循“已实现的原则”,强调的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其实质是必然伴随企业的资金运动。而金融衍生工具共同的特点是以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但交易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与之相应的财务报表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必将改变。

2?2关于会计确认标准问题现行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按照这种原则,要以权益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而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按此就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这样许多重要交易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致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虚假性,风险无法预知、监管无法下手,不能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实践中,金融衍生工具“风波”不断,不能说与之不无关联。

2?3关于会计计量问题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要求,会计计量要重点解决会计计量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一项业务被确认为“会计事项”时必须具备符合定义、能够引起某些会计要素变动、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并能够计量的条件。因此,一直以来,财务会计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一切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都以交易价格(历史成本)为其计量的基础。这些数据虽然来源实际、准确可靠、可验证,但也常常为人所垢病,如物价变动被严格限定,自创商誉被排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之外。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更加剧了人们对历史成本属性地位的质疑,特别是随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企业资产和负债总额中比重的提高,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惟一的计量属性。而且体现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会计主体也有足够的理由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因此会计引入“公允价值”,使其与历史成本并存成为会计计量属性,将会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4关于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现行会计报表纳入的会计信息只能是数量化的,报表的格式与列报内容也是被严格界定的。对金融衍生工具多采用表外注释的做法,致使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空心化”。在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缺乏约束性,不能做到充分反映,无法在衍生风险管理方面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3会计改革对策

有鉴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无法准确规范金融衍生工具所引发的一系列会计问题,国际会计界近年来

一直在谋求会计改革对策。会计改革的范围至少涉及重新定义会计要素、修正会计确认标准、扩大会计计量基础、改革会计报表结构体系和强化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与列报等诸多方面。事实上,从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在研究如何对其加以监管了,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因为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出现的种类还很有限,但是面临的会计反映和监督问题逐渐显现。及早研究会计的对策,未雨绸缪,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可以采纳的对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具体实践,重视研究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产品的会计理论问题我国早在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曾推出深圳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标的物6个(交割时间3个*股票指数2个),并依国际惯例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一个点位的盈亏额500元。开市后,成交清淡,日成交量最高仅百余手。1993年9月份,深圳平安保险公司福田证券部在开通了两天海南深股指数期货后,出现大户联手交易、打压股价指数的行为。当时有关部门以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会加大市场投机性、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和培养股民意识为由,决定全部平仓停止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中我国暂时黯然消失。国债期货在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产品中曾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说是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一次全面实践,收获颇丰。1992年12月至1993年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北京商品交易所率先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到1995年下半年全国共形成期货交易所14家。但是在1994年9月上交所出现“314合约交割违规风波”,1995年2月再爆“327违规风波”,被外电称为“中国的巴林事件”。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认为:“从目前看,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为维护改革开放的形象,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期货交易试点”。国内经济界人士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独特的避险功能,可以有效地将市场风险加以分割和重新分配,并且通过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逐步解决中国债市、股市流动性较差和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需要在金融理论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强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与之相对应也应加大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与总结,形成具有特色的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目前国内出版的会计理论著作对金融衍生工具已有相当研究,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支持力度不够,客观上影响了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整体而言,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此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实践问题,中国会计学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成立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组,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介绍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动态,并进行前瞻性探研。新晨

衍生金融工具篇4

论文摘要:法国兴业银行的案例表明,由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具有爆发突然、破坏性强、监管难度大的特点。为防范此类风险,需要强化金融行业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企业的自身实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继十多年前巴林银行倒闭以后,又一家百年老店——法国兴业银行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考验,同样是一个交易人员的个人行为,同样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惹的祸,竟如此惊人地相似,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和风险的思考。当下,我国股指推出在即,如何防范由衍生金融工具给金融企业带来的风险,维持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正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

一、事件回顾:法兴银行重演巴林银行的历史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二、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其收益是由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衍生而来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债券、股票等的交易过程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最初目的是为了使者保值、获利,减少风险。但从一开始,它就显示了两面性,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积累和放大了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和金融企业因此处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1 价格波动大。衍生金融工具既然是从基础商品中“衍生”出来的,其价格要受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即它的价格是基础产品价格变动的函数。合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防范基础金融产品的风险,减少甚至消除其不确定性。由于在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决定中有许多预期因索,其价格波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基础金融产品大,所以加大了风险系数。

2 具有杠杆作用。衍生工具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运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需要资金)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某一交易方违约,可能会引发整个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3 产品灵活复杂。开发衍生产品的金融工程师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进行各种分解、组合.创造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复杂难懂,新产品层出不穷,有时会超出现有的准则和法规规范的范围,造成法律地位不明确,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法律风险大。这给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许多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2 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1.5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 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

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我们不应因噎废食,而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从宏观上应因势利导。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从微观上则应加强内部控制,防患于未然,趋利避害.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归结起来,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主要方式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控制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一)强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一直是作为表外业务予以披露的.这容易掩盖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大风险的破坏性。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衍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披露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历史上金融事件的经验,按国际趋同的原则.提出了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标准,规定: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产和金融负债;当一个企业实现了合约中载明的各种收益的权力,权力已经过期或者企业放弃或丢掉了构成的合约的控制权.或者与这项金融负债有关的主要责任已转移另一方时,就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取消这项负债。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上,规定了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原则进行计量,按市场的波动情况及时在账面上反映出被保值项目金额所作的变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新金融负债的,应当在转移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看涨期、看跌期、担保负债、远期、互换等),并将该金融资产扣除金融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二)增强金融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影响较大的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其颁布的巴塞尔协议经历近30年的演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使银行的风险资产与资本相匹配,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引人风险评估体系中,实现了从合规导向的监管思路到风险导向的监管思路的过渡。我们国家要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在金融监管方面更加重视把监管目标与提高商业银行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在诱导银行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监管目标;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约束。

2004年公布的最新《巴塞尔协议》。引入了三大支柱,改进资本充足性的计算框架、发展监管评价程序和强化约束。以便更有效地防范风险。新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水平充分反映银行所面临的实际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风险等。新协议仍要求8%的最低资本比率,但大幅度修改了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纳入资本比率的计算范围。新协议强调了操作风险,将操作风险界定为“因为内部流程,和系统的不足或者失误,以及外部事件冲击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还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风险衡量方法.以更加合理地确定与一定资本额对应的风险资产额,真正将资本与风险挂起钩来。在监管方式的改变上,协议要求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将从原来单一的最低充足水平转向银行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状况,即由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过去主要监管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及各类资产负债比率是否符合量化标准;现在.监管的重点是银行是否制定了科学的风险战略,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建立了能够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各种风险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充足的资本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

我国银监会要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监控,使各银行以及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首先,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对金融企业内部人员监督约束

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交易人员的风险,但归根结底,风险主要来源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和失灵。在国家从宏观层面完善企业准则和增强金融企业实力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完善控制制度.消除企业内部的个别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篇5

论文提要: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计量问题成为全球反思的焦点。本文从会计学角度,结合我国实施不久的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会计计量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金融危机后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如雷贯耳、呼风唤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损失惨重,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1)波动性,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2)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高风险的,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杠杆性,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松懈,导致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化,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终于瘫痪,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1)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2)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3)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2)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成本计量。在后续计量中,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所有者权益,其中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形成的,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再次,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确认时点的选择。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分别计量。即对具有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不具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计量,并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复核其账面价值。这样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特点,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操纵利益,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间的可比性。 

2、明确标注。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核算时应将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分别统计,清楚标注出来,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对报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尽量缩短再确认的时间间隔,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可适当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点的价值,这样就能动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4、完善制度。从长远看来,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知识。只有将我国的市场机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与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衍生金融工具篇6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高度杠杆效应,它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交易的风险性。国外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对国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金融衍生产品是一项刚开拓的新业务,我国金融衍生业务如何健康发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探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体制 金融创新 金融工具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定义、特征及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顾名思义,它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具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等;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两面取消期权”“、走廊式期权”等。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

一是衍生性。金融衍生工具是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派生而来,它的价值随着标的物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是所谓的衍生性;第二是杠杆性。杠杆性是指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从而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第三是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就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资产或权益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交易复杂程度较高,但交易方式单一目前。

我国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还较单一,这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不足引起的。 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主要的交易方式是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进行交易, 然后再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盘,或者是先由国内企业与外资银行谈妥交易的具体细节,然后进行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的交易,最终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具体进行整个交易。 这种交易方式显然过于单一,既限制了交易对象的范围, 过程繁琐、复杂,使一部分投资主体对投资失去信心,又对我国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发展的主动性丧失,限制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基础性金融衍生品生产价格密切相关,比如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 那么,在对金融产品的管制方面,我国的管制偏紧,所以,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且,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及一些重大信息的披露对金融产品价格波动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我国对信息披露的频率也过低,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地获得相关的信息。 这样,一方面使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失去兴趣与信心,一方面导致投资者在无法及时获得信息的情况下蒙受损失。

(三)监管力度不到位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涉及的范围广,运用的通讯电子技术先进,因此衍生工具影响快、波及面大,对其监管应该加大力度。但由于部分衍生工具种类,如远期交易属于场外交易,难于监督和管理;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一直作为表外业务进行核算,更加大了政府和自律组织的难度。频频发生的金融衍生工具违规案件大多由于监管松懈导致的,如 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诈骗案。

三、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规范发展的建议(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除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外,其余的已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我们应通过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样才可能产生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金融衍生工具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规律。

(二)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主体不够成熟,是金融衍生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决定了投资必须要慎重,否则一旦损失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必须规范投资主体,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避免投资行为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资信评级制度,以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约束力度。

(三)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降低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而且衍生交易涉及面广并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些提高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必要性,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通过外部力量进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不仅需要在金融企业内进行风险控制,而且还需要管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以防风险扩大,酿成金融风波。使金融衍生工具得到有效监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外部监管体系。

衍生金融工具篇7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1 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期货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的结合,即有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商业票据期货、定期存单期货等形形的品种。2 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期货期权”、“互换期权”一类新的衍生工具。3 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标准期权”之外,通过一些附加条件,可以构造出所谓“特种衍生工具”,例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doublebarrierknockoutop 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中具有无数种创造派生产品的技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衍生工具的价值受制于基础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或者衍生产品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由于它是衍生物,不能独立存在,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传统金融工具。这类能够产生衍生物的传统产品又称为基础工具。根据目前的发展,金融基础工具主要有三大类:1 外汇汇率;2 债务或利率工具;3 股票和股票指数等。虽然基础工具种类不多,但是借助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都可以设计出品种繁多、特性不一的创新工具来。

由于是在基础工具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主要受基础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股票指数的变动影响股票指数期货的价格,认股证跟随股价波动,这是衍生工具最为独到之处,也是其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

(二)衍生工具具有规避风险的职能

金融创新能够衍生出大量新型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在金融市场上,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金融工具滞后于现代金融工具,表现在其都带有原始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在这些传统的金融工具中,所有的财务风险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处理分解难度相当大。随着把这些财务风险松绑分解,进而再通过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使风险分散化并能科学地重新组合,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

(三)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相对于基础工具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特性显得较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已经不易;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多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所以说,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这种情况导致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求高深的数学方法,大量采用现代决策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它能够仿真模拟金融市场运作,在开发、设计金融衍生工具时,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同时也导致大量金融衍生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完全正确地运用。

(四)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机构与个人参与衍生工具的目的,有三类:一是买卖衍生工具为了保值;二是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投机牟以暴利;三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不平衡套取无风险的额外利润。出于各种复杂的经营目的,就要有各种复杂的经营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所以,衍生工具的设计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因此相对其他金融工具而言,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五)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这样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财务杠杆作用无疑可显著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国际大机构在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失利,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杠杆“放大”作用有关。

(六)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特殊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性,从交易中介机构看,主要集中在大型投资银行等机构进行。美国目前占了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相当比重,但是在美国3000多个金融机构中,只有300多个从事此类交易,而且其中10家大型机构即占了交易量的90%,可见交易的集中性。二是灵活性,从市场分布看,部分交易活动是通过场外交易方式进行的,即用户主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方参与衍生工具交易,投资银行代为寻找对家或直接作为交易对手个别进行,这些交易是非标准化的,这说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政府由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造成20多亿美元巨额亏损,不得不宣布破产;美国大卫阿斯金投资银行,由于预测利率走势失误,损失了6亿美元;因衍生工具交易,日本东京证券公司损失了3 2亿美元,德国冶金公司损失18亿美元,中国万国证券公司损失了1 5亿美元。据统计,1987—1995年7月,见诸报端的这类重大损失多达113则,总计亏损162亿美元,其中80%的事件是1994年以来发生的。虽然,近年来衍生工具市场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亏损事件,但衍生工具仍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某金融研究机构最近向数百名最终用户调查他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看法,8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为他们提供了套期保值,60%的投资是 有盈利的,只有11%的人说赔了钱,约5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健全有关法规已迫在眉睫。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程序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以达到最优目标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分为三个程序,它包括风险的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

1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可能损失的程度,它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损失大等特点,故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十分重要。(1)分析各种因素。①分析哪些项目存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受何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②分析各种资产或负债受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影响的程度。通过对因素的分析,管理者就能够决定哪些项目需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并根据不同的风险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取得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果。(2)分析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通过对风险成因的诊断,就可以分清哪些风险可以回避,哪些风险可以分散,哪些风险可以减轻。例如,贷款对象引起的信用风险可以回避,企业业绩引起的证券市场风险可以分散等,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3)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衡量风险的大小,确定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相对损失及紧迫程度,并对未来可能发生及其变化的趋势作出分析和推断,为决策提供根据。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可以通过制定模型等进行。

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确定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之后,就必须考虑风险管理的对策,拟定防范方案。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对策,基本上可划分为控制对策和财务对策。所谓风险控制对策,是指管理者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所谓财务对策,是指管理者使用某些财务措施来处理可能发生的损失,包括风险的财务转移(如保险)和风险自留等,对不同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选择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对策时,必须确定每一种对策或组合对策的成本和其他后果,探索和拟订各种可能的方案,为了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取得最好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根据各种风险和因素的特征、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技术手段等特点,对拟订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再综合比较和分析,从中选取最理想的方案。

3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效果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过程中内在风险的大小,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对决策的评估也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估,可以检测一定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风险管理对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达到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其中既含有沉痛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

1 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市场制度的稳定性。市场制度稳定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2)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不应受操纵,也不允许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3)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是有效率的、流通顺畅的,又是在统一规则下有序进行的。(4)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达到上述基本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市场才能发展。但是,上述四项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都是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制度,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地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 对会员实行严格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对会员实行严格的管理。国外对会员实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产控制。期货交易所对会员进行资产控制,并不是看会员注册资本多少,而是看其是否拥有与其交易部位相适应的流动资金数额。所以世界各国普遍根据会员的类别,如本户会员(自营)、经纪会员、非结算会员、结算会员(各国会员结构不同类别、名称各异)及其在交易中带来的风险程度,规定出会员必须维持的资本净值。会员用于期货的净资本过多,意味着其持有的仓位过大,风险过于集中。对此,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明确规定:结算会员的调整净资本达到分隔客户资金的6%时为预警水平。当结算会员净资本逼近预警水平时,每月必须受到主管单位的监督,甚至个别情况实行每日监督。实行上述规定后,许多国家的期货交易所和结算公司还按照会员的净资本,规定出会员每次为客户或公司进行交易的合约数量,称作持仓限额,依此作为监督会员的依据。(2)保证金管理。保证金一般是根据一定时间的价格波动幅度和会员的借贷信用状况,同时考虑结算方法和时限后确定的。但是,各国的实践表示,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保证金水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许多国家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根据市场的实际价格波动情况而出必要的调整。例如,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期货价格波动600点为参数的,1987年崩市事件期间价格大幅度滑落,保证金水平却未作及时地调整,结果吃了大亏,事后汲取了教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便及时调整保证金水平。各国在具体做法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净额保证金办法(买入同卖出17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合约轧差后的仓位净额),采用这种办法的期货市场较为普遍。另一种是总额保证金办法(买入与卖出合约相加后的仓位总额),目前实行这种办法的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3)实行结算会员基金。实行结算会员基金,是近20年来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的背景下,对会员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让制造风险者集体承担市场风险。美国在开始推行时,称为结算会员信用担保金,之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实行这种管理方法。例如,新加坡实行了结算会员共同契约制度;香港是在汲取股市教训之后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而实行会员基金制度的。在如何确定提取比例方面,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但实践证明,推行结算会员基金对于增加结算保证能力、严格会员管理是很必要的。

3 完善结算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完善的结算制度,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以少量保证金为保证的信用交易,其本身潜藏着高倍数风险。金融衍工具交易开始,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首先是通过结算反映出来的,而且规避风险也是通过结算进行的。因此,实行风险管理应主要依靠结算运作系统进行。但欲要结算系统有效地运作,就必须从制度上做出周密的安排。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周密的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涉及内容既包括保证金、每日结算,又包括会员监督和财务保证,设计时既考虑各项内容构成的要素条件,又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在结算运作方式上,既要适应已经上市合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的延伸;同时还应注意市场内外相关条件,尤应注意国际间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方式的衔接。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表明,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结算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第一,设计结算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从有利于对风险的防范、规避和控制出发;第二,维护保证金、每日结算、财务稽核和财务保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许多国家都是按照上述原则和市场细分的特点,普遍形成了一套保证金与每日结算紧密联系的双向运作系统,其运作程序大体是:客户保证金交与经纪人,然后由会员经纪人或非结算会员以及本户会员交与结算会员,最后由结算会员交与结算公司(所)构成担保或附属担保,每日结算会员在结算公司的合约,根据当日进仓及平仓的相对数结出合计,并计算出会员翌日开市前应向结算公司(所)交付或收取的结算额。实践证明,这样一套结算运作系统不仅有利于分层控制,减缓风险积累程度,对于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

4 建立合理的结算机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关键在于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结算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结算机构不应是一般的财务会计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集中,每天成交数在万计的合约,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瞬息万变,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者、经纪商、会员、结算会员以及结算机构之间频繁流动,如果仅依赖交易双方或者一般财务结算部门办理结算,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才终于找到了既适合结算运作,又能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机构模式。这种结算机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直接介入交易,充当买卖双方结算的对手,并承担结算风险和财务保证。各国实践证明,只有以这样的结算机构为核心,才能构成上述的结算制度有效地运作,防止亏损的累积,又可通过财务稽核及时察觉运营和财务上的漏洞,从而为财务安全提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对市场风险实行水平控制。所以,世界各国都将以这种结算机构模式为核心的结算制度,视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基石,并以此作为评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5 实行法制化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篇8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理论 会计管理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迅速成为国际金融领域最主要的投资工具之一,其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现在每年全世界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在进行着巨量的交易,各个国际型大和金融机构都在进行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和创新。而衍生金融工具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用来避险保值、投机获利,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容易引发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难以消除的阴影。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对衍生工具的管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作为管理手段之一的会计,如何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管理衍生金融工具所需的信息,正是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挑战使得对它的会计研究变得空前的重要。对国际国内的会计界而言,这还是个处于探索阶段的课题,做好衍生工具的会计研究对于指导未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来自国际的一般启示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financialinstrument)会计管理问题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缘于20世纪70、80年代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给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金融领域的重大发现和进展,同样引起了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探讨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其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会计管理密切相关。那么会计界是如何通过会计管理来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呢?198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特此召开讨论会,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以及与之有关的核算和揭示问题;同年6月,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和IACS共同成立了一个项目指导委员会,合作制定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的代表;1995年6月,IASC公布了第32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揭示与列表》。其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公布了第119号公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揭示》。从国际范围来看,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正方兴未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32号文件,“衍生金融工具自一开始就赋予一方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权利,或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责任。”相比之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19号准则中,则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由此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是确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资产拥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合约,而在交易合约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一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

国际会计界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探讨,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参与,己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已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作了一定的规范,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也提供了会计信息支持。但如何进一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管理与信息披露,仍然是当前会计界的世界难题之一。它对现行会计理论提出的尖锐挑战,使其不得不经过重新审视。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今天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正是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鲜明例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历史和理论都表明,中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不存在是否需要、是否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具备的问题,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10多年的发展一波一折,对社会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致使中国政府行为慎之又慎,相应地,现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也相对单调,范围也十分有限。但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条件的日益成熟和经济环境的需求,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己经开始在中国跃跃欲试,随时准备登场亮相。其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加强会计管理显然意义殊然。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应用来看,它一般具有避险保值、投机获利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等特点,这一切都与相关会计信息及其管理相关,没有会计的密切关注和信息反馈,风险可能疏于防范,投资可能失算,资产负债管理也难以健全;同时企业提供给外界的财务会计报表上也很难真正合理地体现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风险和收益,从而不利于投资者准确的决策。显而易见,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国际化趋势,中国加入WTO,要求中国顺应国际潮流,大胆借鉴国际惯例,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我国的衍生金融会计管理服务。

二、现行会计理论缺陷及其突破

现行会计理论是以会计循环为基础的,其基本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循环各阶段,即确认、计量和报告中。而应用这些观念处理衍生工具时都暴露出了难以克服的缺陷。正是传统会计循环的基本观念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时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使得现行会计理论产生了重大的突破,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会计确认观念的缺陷及突破

权责发生制观念下,会计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即一个项目能否被确认要看它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并被可靠的计量,同时又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而衍生金融工具对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难以达到。传统的会计要素确认基于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要有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流入。而衍生工具虽然也由投资者所控制,但其实质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而在于未来合约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交易,其收益和付出具有很强的或有性。正是合约履行的不确定性,使其无法满足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因此传统的确认观念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加以确认。考虑到衍生金融工具的真正交易不在合约签定日,而是未来的某时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就要摒弃传统的“过去发生”原则,将资产或负债的范围扩大,将收益的确认建立在未来可能实现的公允价值基础之上。

(二)会计计量观念的缺陷及突破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其客观性、可靠性及可核实性等而成为传统会计的基准计量模式,它为财富分配及落实受托管理责任提供依据。然而,按照历史成本的要求恰恰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只产生交易的权利和义务,而真正的交易只有到履约时才能确定,但在会计上却要求在合约签定时便加以计量,此时的成本在到期履约前将发生无法准确预测的变化,甚至有时根本无历史成本可言,因为拥有交易的权利却未必一定进行交易。所以,历史成本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无能为力。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标的物,如、、期货、股指等都是市价十分活跃的金融商品,其价格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合约价值的不断变动。如果仍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将历史成本维持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和义务履行并解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被终止确认,那么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无法通过会计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也就无法确切的掌握会计主体可能承担的权利或义务、风险或收益,而这些信息恰恰又是信息使用者所必须的。这必然促使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突破历史成本的限制,而代之以随行就市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会计报告观念的缺陷及突破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等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会计报告至今未能将其列入资产负债表项目,从而也无法准确的予以揭示(之所以如此还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频繁,精确计价在操作上还十分困难)。然而当衍生金融工具的金额巨大,对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产生重大影响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加以充分公允披露。这在目前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似乎还有障碍,而当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在报表的附注列示显然与相关信息要求不再适应。追本溯源,在于传统会计报表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缺陷:一是按现有的资产负债的结构和项目分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就只能作为表外项目进行披露,使其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长期形成的对表外项目的观念,即表外业务只是补充说明,这与越来越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地位不相称。如果大多数的衍生金融工具还要进行表外披露的话,就只能说明表外项目再不是原有意义上的“补充说明”,而是与报表本身构成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鉴于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的财务报表,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要么改进现有财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取得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如资产不再按其流动性分类,而是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要么增加报表的数量,编制一些适应金融工具特殊需要的报表,如“金融头寸表”等。

三、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意义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会计管理的研究也同样是刚刚开始,多数是在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这当然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在起步,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品种、数量小的现状分不开。但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以及从我国会计研究的角度看,在我国推动衍生工具的会计管理研究仍是十分迫切的、必要的。这是因为:(1)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研究,可以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我们不能就此而否认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所以其发展将是不可避免的。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信息对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会计信息可以使国家合理的调控金融市场,引导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上积极避险、合理投资,而会计监管企业经济活动的职能也能较好的发挥。而目前传统的会计模式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难以胜任,所以探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就十分重要了。(2)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我国会计界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如前所述,原有的会计理论在衍生金融工具面前又常常显得不适用,从会计基础、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到会计报告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会计理论体系如何改革,从而适应经济发展、适应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需要,成为会计界必须解决的课题。面对衍生金融工具这一国际性会计难题,我国会计界不应再“等、靠、要”外国经验,而应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为会计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和管理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

首先,明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定位。会计对外信息报告的总目标是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1)为谁提供信息(Who);(2)提供哪些信息(What);(3)怎样提供信息(How)。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的提供对象不仅包括现实和潜在的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债权人,更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高风险性,所以对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机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使用者。第二个问题,对外的财务报告中应该首先包括持仓头寸的基本情况,还应包括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根据前面的论述,这将决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外的财务报告中还应包括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来财务预测;交易保证金的缴纳及变更;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现值;持仓合约的浮动盈亏等等。对于问题三,则可以采取重新定义有关资产和负债,使表外业务转化为表内业务,或者专设衍生金融工具报表加以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篇9

[关键词] 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处理 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念和本质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金融学中的定义,一种是会计学中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首先是金融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一种交易手段,表现为一份双边和约或支付交换协议,其价值衍生于或派生自标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及其变化,这些标的资产或商品包括商品、利率、汇率、指数、或债券等。

从会计学角度对衍生金融资产定义,主要体现在各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的定义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会其他合同:

1.其价值随着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是非金融变量的,改变量与合同的任何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金融学上的定义采用了抽象概念法,实用性强,覆盖面广,但是外延较模糊,它是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基础,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学定义采用的是特征限定法,适用性较差,但是更为具体明确。它限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对象和内容,有利于对其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总结出其本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衍生金融工具是从基础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基础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货币、外币、债券、商业票据、股票等。2.衍生金融工具在形式上都是远期经济合同,是在现实对基础金融工具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交易,交易是盈是亏只能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刻才能确定。3.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随其标的物的变动而变动,标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基础。4.衍生金融工具的签约目的主要有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套期保值是在已进行其他交易的基础上,通过衍生工具来承担与其他交易相反的义务来避免其他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重在保值。投机套利是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在持有期间的价格的变动来谋取利益,重在投机。5.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金额通常就是合同的结算价格。6.衍生金融工具在签约时一般不要求净投资,如远期外汇合约,或只要求很少的净投资,如期权合同在签约时要交纳期权费。7.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可以选择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交割,而且可以采用净额交割的方式进行结算。8.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风险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需要,因此,风险是与衍生金融工具与生俱来,不可分割,如果操作得当,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如果操作不当,则会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传统会计的确认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制原则,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符合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为此笔者认为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充分揭示原则,在合同订立,风险和报酬已经发生实质转移时,进行初始确认,持有期间价值发生变化再进行后续确认(包括再确认和终止确认),将合同订立、持有、履行的全过程充分反映出来。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传统会计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原则。但采用历史成本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不现实。首先,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订立到最终交割或平仓,要经过较长时间,期间价值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其次,历史成本的取得也存在问题,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互换等,在企业签订合约时,并不需要付出成本,历史成本为零,参与期货交易须交纳的保证金,不是进入合约的代价,也不是历史成本。因此历史成本法不适合绝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指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在实践中一般理解为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其合理性、相关性和有用性。合理性表现在它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动。采用公允价值后,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后续计量,相关性强。相关性提升后,有用性相应地被提升。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记录

衍生金融工具的科目设置应灵活,可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进行设计,作为一级科目。也可以设计一个综合的一级科目,将类别作为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笔者设计的科目属于第二类。科目设计如下:衍生金融资产设计的一级科目为“衍生资产”,其下设有“远期”、“期汇合同”、“固定承诺”、“外汇期货”等若干明细科目,借方登记衍生资产公允价值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衍生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少额,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表示从持有日到会计期末为止衍生资产公允价值的总变动额,明细科目到期结算后应无余额;负债类设计的一级科目为“衍生负债”,二级科目根据类别设置若干,核算内容与资产相反;损益类设置“衍生金融工具损益”一级科目,借方登记损失,贷方登记利得。

下面通过举例阐述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如某公司决定为一批存货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存货价格变动风险。该批存货的成本为10000元,现行售价为12000元。6月1日,通过鉴定三个月远期合同,出售等值的同种存货,以锁定该存货三个月后的价格。假定7月31日,因存货价格下跌,存货跌价400元,远期合约获利400元,8月31日,存货再次跌价600元,远期合约获利600元。6月1日,远期合约价值为零。

会计处理如下:

1.6月1日,签订远期合约。没有发生成本,不做会计分录。

2.7月31日,存货价格下跌,远期合约获利。

借:存货跌价损失400

贷:存货 400

同时:借:衍生资产---远期 400

贷:衍生金融工具损益---远期利得 400

3.8月31日远期合同到期,进行净额结算,存货出售。

借:存货跌价损失 600

贷:存货 600

借:衍生资产---远期600

贷:衍生金融工具损益---远期利得 600

借:现金1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1000

借:现金 1000

贷:衍生资产―远期 1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

贷:存货9000

该公司通过衍生工具套期,3个月后出售该批存货与6月1日出售获得同样多的毛利。

五、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

披露包括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对于表内披露,应对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进行改进。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增加“衍生资产”科目;在负债类项目中增设“衍生负债”科目;权益类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权益”科目。

利润表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科目。

现金流量表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

新增“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在明细表中,应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持有日、到期日、现行公允价格等内容。

表外披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明细表中未能列入的特殊的合同条款和条件,这是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各方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2.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包括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停止确认的时间标准;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来源;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盈利和亏损的基础和原因等。

3.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通风险等内容。

参考文献:

衍生金融工具篇10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信息披露

[作者简介]杨国胜,黎明职业大学讲师,高级经济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s)06―0031―05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传统金融工具,是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和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其具有契约性和未来性、杠杆性、高风险性和价值变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会计理论无法对其作合理科学的解释并对其准确计量和充分披露。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改变衍生金融工具现有的披露模式,以达到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的目的。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实现原则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表内货币性指标为主要信息的报告模式。这样,以合同或契约形式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标准,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形态,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加重视。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时期,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大为扩大,对会计信息质量(比如相关性和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等)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财务报告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亟待改革

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说明为报告主体,主要提供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很高的风险性和运用的复杂性,因此,及时准确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要。但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由于会计确认原则及会计计量原则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为正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资产负债关系的影响,不符合充分揭示原则的要求,使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由于投资公司拥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这实际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重要信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将会隐藏巨大的风险,从而误导投资者,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鉴于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探析

(一)财务报告模式目前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来源

目前,财务报告仍是人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詹金斯委员会报告”中所指的,“没有证据表明由于用户认为信息不相关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财务报表的分析”,“没有用户建议财务报表应当予以淘汰并由组织财务信息的基本不同的手段来取代”…。但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充分揭示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怀疑。因此,必须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进。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它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现行传统的会计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际会计界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首先是争取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范畴纳入到表内予以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表述财务报告的概念结构》中,对可列为财务报表要素的项目的确认标准作过如下表述:(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2)拟被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这个确认标准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标准的约束,放弃了以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而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这一修订使衍生金融工具成为报表要素,在表内进行反映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且仍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会计确认原则的修订仅能使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纳入表内,而不能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都能在表内列示。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ASll9和IAS32的颁布,基本上使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财务报表内披露得以实现。FASB也不再局限于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1998年6月,FASB和IASC先后发表了第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而被会计界誉为是对金融工具会计甚至可以说是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大突破。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权利(rights)或义务(obli-gations),因而应当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2)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3)只有这样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报告。(4)计划列为避险项目所应提供的专门会计处理仅限于合格的项目。

按照FASB的观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6号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基本特征证明,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资产或负债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无非是处于有利或不利两种情况下。在有利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能导致收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这是可能的经济利益,FASB认为这“令人信服地说明此种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资产”。同样,在不利条件下结算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支付现金、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即承担未来牺牲资产的责任,这又足以说

明此项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负债。FASB认为,确认此种资产或负债能使财务报表更为完善,并包括更多的信息。不过,这些衍生金融商品不像股票、债券、借款等传统的金融商品,它们开始发生时常常只反映一种相互承诺的交换,而很少甚至没有转移有形的补偿物。

由此可见,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取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偿付未来经济损失的义务,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若用公允价值原则又能顺利地解决它们的计量问题。因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鉴于当前诸多条件尚不具备,采用混合属性模式,即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大多数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这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原则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不仅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而且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中单一计量原则的缺陷。应该说,这种计量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是恰当的,它使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可靠的计量和真实的反映。但是,它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会计界正寻求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法,以反映更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

(四)有待寻求一种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良策

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必须满足充分揭示的原则,这是提高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条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认为,企业会计报表的充分揭示原则应包括三项揭示标准:(1)揭示的适当性,指会计报表至少要揭示不致令决策者产生误解的信息;(2)揭示的公正性,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报表阅读者和使用者;(3)揭示的充分性,指在报表中要尽量包括所有与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充分揭示原则应把上面的三项标准结合起来考虑,恰当运用。也就是说,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该项信息应予以揭示。例如,根据IASC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第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论其是否确认,企业都必须披露关于每一类金融工具的范围及性质的信息、利息风险的信息、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是比较充分的,必然会促进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有价值并满足相关性的要求。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体系影响的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极其活跃的新的金融形式,必然会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发生巨大的变革。

(一)对财务报表要素构成的影响

修订后的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放弃了以“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有可能成为财务报表要素的成员之一。IASC第32号准则中已经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必然会使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发生变革。因此,对传统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将产生一定影响,应做如下改进:

1 完善现有会计报表格式。为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利报表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求,在传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设计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以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关于金融性的如下信息:(1)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合约期限结构;(2)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市场波动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能变化等。

2 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已在企业运作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较为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现行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损益金额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等内容。

3 报表附注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有:(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形成原因;(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3)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信息:(4)市场风险信息等。

(二)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影响

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融入财务报表体系,应在修改、补充表内项目,对其进行表内揭示的同时,还应对企业编报的报表种类加以补充,增加专门披露有关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情况的辅助报表,应对已经纳入表内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五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主报、财务报表注释、辅助信息报表、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等四个组成部分。

1 财务报表主表。这是报表的核心组成部分。表内披露内容应包括:(1)符合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合同或名义上的金额,在合约买卖双方分别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缴纳保证金的金额和支付的期权费的金额,确认为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3)上述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

2 财务报表注释。进一步披露每一份合约的金额。表外揭示的合约金额是对表内列报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应说明表内确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3 辅助信息。应披露以下内容:

(1)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及性质。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并进一步披露其所属的小类,如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

(2)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对在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应详细说明持有目的,分别揭示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出于投机目的。

(3)相关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伴随着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予以披露。并对避险的净投资项目的性质及用于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等风险管理政策以予说明。

(4)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相关信息。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

(5)市场价格预测信息。对于企业在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市场价格在未来的可能变化。

(6)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对于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在未来可能引起现金流量波动的风险。

4 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及其说明。如反映不符合当前会计政策要求的重要信息、附加说明等。

(三)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信息的影响

评价网络财务报告的信息作用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会计报告的时间因素,即会计期间结束后多长时间内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传递给使用者;二是会计报告的电子形式因素,即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以何种形式展现在使用者面前。实施衍生金融工具网络财务报告最先考虑的是时间因素,而不是会计报告形式因素,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幅度相当大,因而如何在第一时间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信息就更显重要。

在我国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试点时,要求将会计报告放置于公司指定地点,并告知相关股东可以前去查询和阅读。从1993年6月份起,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指定报刊上公布会计报告。实地查询和报纸公开会计报告的方式都需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一段很长时间内才能将会计信息传达至使用者,所以无法满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时效性的极高要求。因此,借助网络技术,采取网络财务报告才能彻底解决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时效性要求的问题。

为能及时向使用者传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整体定期财务报告的披露时效性。当企业整体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缩短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提高了。这种方法无需考虑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的独有特性,从而不单独采取提高衍生工具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措施。本世纪以来,各大会计监管机构陆续采取了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缩短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美国证监会SEC在2002年9月了“缩短定期报告编报日期和通过互联网报告”的规则,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将年度报告的披露期限缩短至60天,季度报告披露期限缩短至35天。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公布上年度会计报表,必须在季度结束后2个月内公布上季度会计报表。

二是推行业绩快报制度。业绩快报制度是指会计期间结束后,在正式的定期报告披露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披露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会计数据和经营指标的一种制度。日本不缩短定期报告披露期限,而是采用业绩快报形式。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中小企业板块推行业绩快报制度,并逐渐推广到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

通过网络报告会计信息,将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同时有助会计信息的整体时效性和相关性的提高。但受现阶段会计技术条件的限制,企业仍然无法缩短披露会计报告的日期,随着会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定期报告的披露期限将可以进一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