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40:08

衍生品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创;衍生品

高校文化具有广泛性、文化性、长久性等特性,拥有其独特魅力,高校文化是亟待充分开发的优质文化资源。高校文化进行挖掘意义十分重大;对内可宣传和推广校园文化、增强师生对高校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外可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周边地区文化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创衍生品是高校文化及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最直接面向外界传递高校理念的物质载体;它的影响和作用决定其应被重视,正视校园文创衍生品的作用,不应再将其作为高校文化附庸,应大力推进校园文创衍生品创新型开发。

一、校园文创衍生品的发展现状

校园文创衍生品普及程度低。近年,我国高校渐渐重视高校文化开发工作,但我国各大高校对高校文化重要性了解不足,忽视了高校文化前期开发,导致现阶段高校文化开发程度普遍不高;校园文创衍生品更是长时间内被校园文化附庸,未得到相应重视,这导致校园文创衍生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还未普及校园文创衍生品。校园文创衍生品开发创新性不足。我国高校对于校园文创衍生品开发时间短,缺乏经验;对于国内一些已开发出的校园文创衍生品而言,在校园文创衍生品设计中选择相对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校园文创衍生品产品参差不齐。校园文创衍生品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表现在一些校园文创产最基本的使用属性不符合相关要求。校园文创衍生品是高校对外展示窗口之一,对其本该有更高质量要求,但部分高校研发的校园文创产品因代加工工厂制作技术达不到学校要求或质检不负责等原因,最终导致了部分校园文创产品呈现出粗制滥造之感,师生及大众对此有些难以接受;第二方面是关于校园文创衍生品最直观的视觉设计效果,高校文创衍生品主要面向师生群体,这对校园文创产品有一定的美学要求,但一些高校设计的衍生品缺乏设计感和美感,不符合受众的审美水平;第三个方面体现在校园文创衍生品文化内涵表现力不足上,文化属性是校园文创衍生品区别于其他衍生品最特殊之处,但我国高校文创衍生品大多未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的独特性,未能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创产品。

二、校园文创衍生品开发策略及应用

(一)校园文创衍生品品牌化开发策略。深度挖掘高校文化资源。校园文创衍生品的核心应为校园文化,高校应深入挖掘自身可利用的校园文化资源,充分运用校园文化的独特性;除校训、校歌等无形文化资源及校徽、校园物化环境、校园办学特色等有形文化资源外,历届学生成果也能通过一些运作转化为校园文创。2019年清华大学立体二校门录取通知书及西安石油大学将“油情2.0”原油印章作为毕业礼物,二者在满足了高校师生情感、纪念等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大众认同。校园文创衍生品需要进行消费者精准定位。校园文创衍生品前期定位开发应主要根据消费者精准定位。校园文创衍生品设计定位要遵循消费者为导向原则,着重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并迎合消费者心理。校园文创衍生品前期主要针对高校师生,目标受众清晰,方便高校为设计衍生品进行调研,寻找他们的关注点并融入文创衍生品中。校园文创衍生品功能细分。校园文创衍生品具有纪念意义、文化属性、宣传价值等特点。设计校园衍生品需针对消费者精准定位下,推测其需求和应用场景,并设计出功能不同及侧重点不同的校园文创衍生品。在校园文创衍生品设计中注意人性化和个性化原则。如今消费者对校园文创衍生品挑选,将会更理性;在考虑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会思量其文化属性、纪念意义等特点是否与自我价值相匹配。故在设计校园文创衍生品时,需要考虑产品使用价值和消费人群的不同期待和与消费者观念相符。校园文创衍生品主要面向即将毕业的学生人群时,其设计就需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突出其独特的纪念意义;从而展现出鲜明的高校文化特色,成为学生感情的寄托。校园文创衍生品开发遵循差异化及动态调整原则。现今,消费者每天处理的信息呈几何级增长;这导致消费者会对近似的校园文创产品及宣传信息产生排斥心理,即使接受也很快会被其他校园文创所取代。所以在校园文创开发设计时,要注重产品的差异性,树立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消费者时刻发生着变化,这要求校园文创设计者要摒弃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对社会环境变化保持高度敏感,设计和创造出符合当下消费者新需求的校园文创衍生品。例如,上海大学在设计校园文创衍生品时,抓住社会年轻人对于盲盒的热爱和追捧,为迎2020级新生推出三大色系、九种颜色的纪念版校徽盲盒,受到师生强烈追捧。校园文创与品牌联名合作模式。校园文创设计时可考虑成为品牌授权方,授权学校品牌是一个三赢的选择,降低学校投资风险,联名方也不需要投入巨额广告费树立品牌形象、增加自身品牌文化内涵并拓展消费群体;消费者也对校园文创产品能有更多选择。同时高校品牌授权,以高校品牌作为纽带,被授权方按照约定的条件开发、生产、销售授权品牌的产品,减轻高校负担并利于高校品牌市场化运营。校园文创衍生品质量把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产品忽视质量无异于自杀”。质量是产品的底线,产品质量早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对于校园文创衍生品来说品质更为重要,否则无论创意多好,不注重产品质量,最终会寸步难行。因此,校园文创衍生品必须把控产品质量的发展方向,切实建立优质高校文化品牌意识,拿出过硬的产品来赢得顾客满意。(二)校园文创衍生品的应用。校园文创衍生品的设计应用是需要根据用户群体决定的,要关注和构建用户群体的购买和使用场景,关注校园文创衍生品在构建出的购买和使用场景中的实用性、易用性、创新性。在这样的应用场景构想中设计,更能突出校园文创衍生品的特殊化设计、个性化、人性化设计和情感化设计;呈现出具有高校特色的视觉文化内容,更好地推广高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办学历史等文化特征。在校园文创衍生品应用的过程中得到用户群体的认同。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校园文创衍生品最为主要的消费群体为在校的师生,在校的师生往往对于本校文化内容最为熟悉和认同,也是最为关注相关信息的。在校师生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用品,并且在校师生人数较多,有旺盛且稳固的需求。在校园文创衍生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性价比较高、功能性较高的消耗品的产品上,如办公用品、学习用品、生活中常见快消品等。校方宣传用品及礼品。学校方经常性地举办各类校内外交流活动,如学生活动、校庆、招生活动、名师讲座等对外交流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对于校园文创产品有更高的要求,该类校园衍生品应体现本校特色文化表现其宣传价值和纪念意义,因其通常以纪念品形式赠予与学校有公务往来及学术交流的人员,所以此类校园衍生品设计时要被赋予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求衍生品在艺术审美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且能代表活动主题。对于此类校园衍生品的工艺和包装都要有较高要求,使其具有较高艺术性。校园特色文化纪念品。校园文创衍生品具有相应的文化属性和纪念意义,可以体现出校园特色文化,该类文创衍生品主要的消费人群为入校新生及其陪同家属、毕业生、校友、来访游客等。为其构建的消费场景主要为校园文化衍生品通过特殊的精神属性,展示校园文化的同时,寄托学生对母校的情愫,作为纪念时光的物质载体。在设计时要注重特色文化资源的添加和情感的注入,满足消费者特殊情感需求。如校园文创文化衫、校园文创纪念册等校园文化+流行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高校一般为开放环境,校园文创衍生品也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可针对关注高校文化的群体构建应用场景体验。因该群体普遍追求个性化特点,对社会流行元素具有敏锐洞察力,该类人追求个性化和精神消费,在校园文创衍生品中添加潮流因素能满足该人群的需求,拓展校园文创衍生品设计和应用空间。

三、校园文创衍生品的发展前景

(一)校园文创衍生品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在众多高校竞争中获得优势,开发校园文化衍生品,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IP文化发展模式日渐成熟,高校文化资源就是一个优质的IP文化资源。文化消费大时代来临,校园文创衍生品具有特殊性,文化含义可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校园文创衍生品消费需求也会不断增长。(二)文化创意产品宏观发展前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全面提升期,我国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文化产业前景光明。我国文化市场不断健全,文化消费不断扩大。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增速加快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发展,丰富居民文化消费内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加,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文化消费成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随着文化消费大时代来临,文化消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加快,文创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二三线城市文创产品消费将崛起,文化消费主体趋于年轻化,文化产品市场将不断扩张。

参考文献:

[1]韩艺,王语嫣,陈振.基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衍生品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20(14):73-74.

衍生品范文篇2

动漫衍生品不单指玩具,它涵盖了大多数的产品种类,如音像制品、电影、书籍小说、各种游戏、玩具、动漫形象模型、服饰、饮料、鞋业、电子产品……都能开发成动漫衍生品,更能以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主题餐饮、漫画咖啡馆、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及服务行业等等。

如何发展动漫衍生产品、实现动漫产业的盈利呢?

一、建立动漫衍生品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动漫衍生品的开发、生产、营销及知识版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由某个公司独立完成,需要多个处于产品链不同部位的,拥有各自特长的企业合作完成。东莞的玩具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技术水平较高,已经成为东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方面平台通过专业的产品创意和技术与上游原创企业对接增加生产企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平台自身的原创系统也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创新平台包含线上服务和线下对接两大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孵化有机体,使本地企业在根本上完善从东莞制造升级到东莞创造,与深圳、澄海、中山、佛山等地区建立起珠三角创意产品产业圈。目前已成为以东城、虎门、寮步、厚街、茶山、为重点区域的广东省重要的玩具产业基地。

二、打通“创意—产品—市场”的环节;

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国内原创动漫衍生品市场份额严重缺失。尽管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是大部分市场份额却被欧美和日系动漫形象占据。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2009年,我国动漫产量已达14.27万分钟,但其衍生品开发严重缺失。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对国外是OEM加工,还没有转换角色推动国内动漫产业发展。

2.完整产业链的缺失。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可分为动漫产品(形象)的创意与加工制作———动漫产品的播出与发行———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三个环节。

动漫产业具有高成本、高附加值和产业链较长的特点,伴随产业链条的延伸,风险逐渐降低,且版权价值逐渐升高。这就要求市场运作上必须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同时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在我国动漫市场上营销的主要是动漫图书、影视动画片等产品形式,产业链的下游衍生产品没有形成与上游创意、制作之间共赢的产业链经营模式,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完整产业链的缺失导致我国动漫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一般来讲,国际上动漫产业的前中后期的资金投入比大约是3:3:4,而我国动漫产业的前中后期的资金投入之比约为2.5:6.5:1,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产业要素分配格局。另外,完整产业链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动漫产业链前期原创动力的萎缩。

3.传播与发行平台单一。在动漫这条庞大的产业链条中,有效的传播、发行平台是从根本上提升原创动漫产业的主战线;也是动漫产品和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电视媒体是动漫产业的主要传播平台。但国内动漫杂志的年发行量只有3万到4万份,与日、韩动漫杂志动辄数十万册的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

必须打通生产环节不懂设计创意,或者设计创意无法沟通生产渠道的壁垒环节,为上游企业提供符合作品创意和市场需要的高度专业化产品,使相关企业逐渐摆脱单一的订单式加工生产模式。在创新服务平台的辅助和推动下,建立企业在动漫产业的专业地位,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发展,将传媒产业中各领域的视、听、读节目内容与互联网、手机、车载(楼宇)电视等传输网络和信息终端相互嫁接,为用户创造出了更为灵活、丰富的新业务。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总数达到了2.1亿,网络游戏排在网络应用的第六位,占59.3%的比例。据2007年12月中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中国手机用户总数达到5.47286亿户,普及率为41.6%。

应该看到动漫产品容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科技相结合,是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消费主力,所以应利用更多的传播渠道使动漫产品与消费者实现“亲密接触”。

三、引爆盈利点设计和创意的神奇魅力,通过创新服务平台,就要找到该赢利点,把他引爆。

动漫产业的一个特点是:未必只有大投入才有高回报,一个成功的创意亮点可能通过很少的投入就获得巨大的市场认可。目前作为韩国动漫首要形象品牌之一的流氓兔(Mashimaro)就是凭借投资仅几万美元的系列flash动画便获得巨大的成功。在2003年一年内其系列衍生品就创造了12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亿元)的辉煌业绩。流氓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根据其形象开发的衍生品受喜爱的程度超过了动漫作品本身。

衍生品范文篇3

2008年,由住房贷款抵押证券衍生品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地。衍生品从最初的风险规避工具到现在金融危机的引发者,其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处于这个特定的国际金融形势之下,银行衍生品的发展即受到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且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我国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虑,主要有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其中,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规避风险的需要、转移赢利点、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在中国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投资者对衍生品业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投资者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来自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和来自个人投资者的需求。

二、我国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内部控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特定背景下,通过对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银行衍生品的内部控制的改进。

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内部控制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现在衍生品业务起步较早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这套体系中不乏有我国银行借鉴的地方,但我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业务范围等都与国外银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国外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照搬过来,非但不能控制风险,反而会不利于风险控制的实施。各大银行应该先结合自身现有衍生品品种、高级管理层的衍生品业务知识、特定环境,设定适合自己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创新,而不断更新是风险控制的准则。对银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谓日新月异。相应的,衍生品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随着衍生品的不断变化而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高级管理层应该在银行衍生品风险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动态循环的内部控制体系。

最后,考虑到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风险控制的障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避免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风险控制的障碍。内部控制会有几个固有局限会限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几个因素,尽量避免局限性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带来障碍。

三、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众多问题。要为银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外部监管机制。要从外部监管的关键点和具体对策两方面着手。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关键点:

首先,要确立外部监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监管目标。

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安全只有在整个银行体系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才能长久实现。因此,要确立衍生品风险监管安全与衍生品市场发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目标,从而确保银行衍生品业务在有效的外部监管下,高效发展;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银行衍生品市场的规范;构造衍生品创新与衍生品监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透明、公开的创新监管规则和程序。

其次,要加强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的部门协作。

在实行以银监会为主的统一的监管模式下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因为衍生品业务不仅是在银行范围内,更是在证券、保险等都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可以考虑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独立监管之上建立总体协调监管机制,为实现集中监管奠定基础。从长远看,建立一个综合金融管理、统一制定协调政策和监管标准的衍生品监管委员会,还是必要的。

再次,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确保各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协作,中国银监会要在提高信息供给的充分性、准确性、规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协调统一。如建立统一的会计体系或制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规范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保证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监管信息中心,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证信息共享的稳定性,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最后,客户监管中以机构客户监管为主要监管对象。

目前,我国银行衍生品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着内部专业人员不足、境外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大、风险提示透明度低等问题。因此,外部监管的力度应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管中应进一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自主营销和背对背交易。

纵观国际衍生品外部监管历史,同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本文结合我国实情和银行现状提出了从两个方面对我国银行衍生品外部监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衍生品范文篇4

所谓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它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具有弹性。”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以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也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直接竞争。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金融衍生品。

发达国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是外汇类合约,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入市。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加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难找出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发展道路——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发挥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强制性演进模式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1.股指期货。从当前来看,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相对来说最成熟。我国的股市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沪深300指数业已建立,股指期货可以作为首选品种。股指期货对于投资者套期保值、转移风险都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我国股市还没有做空机制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有利于促进股市做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发展。

2.国债期货。1995年初春的“3·27”国债事件表明我国的国债期货仍存在一定风险。目前国债市场的规模确实比1995年时大得多,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国债实行总量管理,造成国债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中长期国债多而短期国债少。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国债实行余额管理,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但要达到合理的收益分布还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我国目前国债交易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市场参与者也被人为地分成两部分,所以在国债期货推出前可能还要做一些工作。

3.利率期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有可能推出利率期货。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市场信号来决定参考利率。我国目前已经推出了上海银行间拆放款利率作为参考利率,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汇率期货。汇率期货的推出需要较长时间。虽然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由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但美元在我国外贸、外汇、外债中所占比例仍然非常大,而人民币正在逐步升值。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但是目前距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5.掉期期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外资的进入,在利率掉期和汇率掉期方面的业务必将随之发展,在掉期业务取得比较成熟的经验之后,可研究推出掉期期货。

三、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议

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上的投资者才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和动力,金融衍生品市场才有稳定和高流动性的基础。具体做法: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如通过修订《证券法》、《公司法》、《破产法》和《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三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引导和调节的作用,而不是行政干预;四是优先发展场内交易,如股指期货和期权、利率期货和期权、汇率期货和期权等,再适度利用场外交易。因为场内交易有严格的监管与交易体系,有保证金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更加安全;四是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及定价能力。通过自主制定合理的人民币衍生产品报价,提高国内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市场参与者自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三方面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迅速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同时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

此外还应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通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逐步采用最新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及相应模型,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提高管控能力。并且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加强理论研究和复合型金融理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民建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金融衍生品问题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12期

衍生品范文篇5

关键词:衍生品;监管;金融危机

一、导言

衍生品本源于风险控制,但它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的特征,并曾在多次金融危机中充当了发起源或传染者的角色,而被巴菲特称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FinancialWeaponsofMassiveDestruction),使其广为人所诟病。在始于2007年的仅次于大萧条的本轮金融危机当中,衍生品再次充当了推波助澜的“邪恶”角色,这使其再次回到了舆论和改革的风口浪尖之上。7月15日,美国通过了被称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改革举措,并在当月21日被签署而成为法令。该法的通过标志,美国在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重启了金融改革之旅,作为该法的核心内容之一,衍生品市场监管面临史无前例的改革。此时,研究衍生品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及美国衍生品市场的改革,不但可以明晰世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还能为我国发展衍生品市场最终成长为世界一极提供借鉴。

二、衍生品及其风险概述

衍生品(Derivative)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对对方的支付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值决定。衍生品的合约形式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品可在场内与场外交易,场内衍生品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通常是指交易所)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的衍生品;除此之外的衍生品都称为场外衍生品。

场内衍生品与场外衍生品的区别并不只限于交易场所,更重要的区别在于风险的分担与定价。场内衍生品的交易者以清算所为交易对手,结算所承担着居间担保的信用分割作用,作为代价,交易者需向结算所缴纳保证金。场外衍生品由交易双方私下协商订立。协议的履行有赖于交易对手的信用。在金融机构的实践当中,为了控制信用风险,交易者希望对手提供资产抵押,以保障衍生品交易的信用。但往往资产抵押相对于衍生品的价值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远低于场内衍生品的保证金要求(例如1999年,长期资本公司,凭借其良好信用在发生危机之前,为万亿衍生品所支付的资产担保仅约10亿美元)。因此,OTC衍生品头寸的风险来源于市场水平(收益率或汇率)或是对手的资信评级变动时带来的合约市场价值的变化(施泰因赫尔,2003)。场外衍生品市场容易受到信用风险的冲击,这些风险随着衍生品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迅速积聚。

三、美国衍生品的监管制度

美国的衍生品监管立法可以追朔到1922年的《谷物期货法》,并在1936年的《商品交易法》、1974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和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CFMA)》,及许多修正案中得到发展与完善。在上述法律规范下的美国衍生品监管体系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负责监管大部分场内交易的商品、金融期货和期货期权,及零售客户的场外交易。证监会(SEC)则负责监管场内交易的证券类衍生品,包括股票及股票指数期权和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汇期权等。但CFTC和SEC对场外衍生品监管权限不足(朱小川,2010)。

在场内衍生品领域,CFTC和SEC在长久的监管实践之中,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监管架构与机制。以CFTC为例来说,CFTC根据场内衍生品的特征建立了包含CFTC、全国期货业协会(NFA)和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其中,CFTC的监管权限有:实施机构监管,监管在其职权领域内从事经营的机构,包括交易所、期货经纪商(FCM)、商品基金等;实施行为监管,如审批交易所上市的商品及标准合约,禁止衍生品市场的欺诈、操纵;监测市场运行及市场是否存在操纵和违规行为,并采取应对措施;仲裁及赔偿,处理市场内部主体间的纠纷等。FCM、商品基金、从业人员等须加入NFA成为会员,NFA根据CFTC的授权进行会员管理。交易所对衍生品市场进行一线监管。此外,场内衍生品市场还形成了一整套风险控制体系,包括:保证金制度,逐日盯市制度,价格限制与熔断制度,仓位限制及大户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等(郑振龙、张雯,2003)。

与场内衍生品市场相比,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商品期货现代化法》确定“合格的合约交易者”(EligibleContractParticipant,ECPs,包括大型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不归CFTC和SEC的监管。由于绝大部分交易发生在ECPs之间,因此,CFTC和SEC所能涉及的领域极小。ECPs没有受到其监管当局太多的束缚,只被要求符合银行或券商业务的基本监管要求。例如,银行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只需满足“安全与合理性”原则(SafetyandSoundness),按规定的方法计提风险资本,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ECPs之间的交易不适用反欺诈条款。场外衍生品也缺乏透明度,ECPs无须即时向监管当局报告头寸与风险,也不披露其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市场参与者对供给与需求状况的信息,以衍生品交易的价格信息。

四、衍生品——金融危机的传导器和放大器

在次贷市场危机爆发之前,以信用衍生品如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场外衍生品快速发展。CDS能使债权人在支付一定的代价后,将某项债权的信用风险从债权中分离出去并对它进行定价,在某项资产的CDS交易当中,购买CDS的一方向对手支付一个周期性的费用,来获得对该项资产名义价值的保护。如违约事件发生,CDS的购买方将从对手那里获得该项资产的名义价值。因此CDS类似于对信用风险进行保险。

CDS这一独特保险模式使他受到市场欢迎,广泛应用于资产抵押债券当中,用以防范资产抵押人的信用风险,并借此提高评级,吸引投资者。在美国房地产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期,CDS与房地产抵押债券一拍即合,共同促就了市场的繁荣。在这个链条当中,以AIG为代表的一些保险等金融机构单纯提供保险即出售CDS,华尔街投行及对冲基金则站在CDS的两边,即出售CDS,并通过交易对冲所有或部分CDS,华尔街投行将CDS、资产抵押债券打包、再打包后再出售给投资者。CDS的杠杆与定制特征,也使它成为对冲基金等市场机构对赌的工具。随着以CDS为代表的场外衍生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将整个金融市场联结在一起,而少数大型的金融机构则位于这个链条的最中央(据统计,美国前5大场外衍生品提供商,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美银、富国银行占据了美国CDS市场94%的份额)。

在21世纪初美国低利率的环境中,房贷经营机构向向往“居者有其屋”的购房人大量签发贷款,为了从中谋利,他们甚至于不异降低借款标准,这在房价上涨的周期当中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随着2006年后美联储快速升息,无力支付房贷的购房人纷纷违约,房价下跌,以房贷特别是次级房贷为基础的资产抵押证券,其信用等级及价值迅速下降,而触发了CDS购买方的支付请求。CDS的最大出售方——AIG告急,最大的中介机构及投资者之一——贝尔斯登、雷曼寻求破产保护。在此推动之下,建立在银行、投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衍生品市场迅速面临着流动性、信用、市场等多重风险,在缺乏透明的衍生品市场当中,人们无法得知金融机构在风险资产上的暴露情况。因此,金融机构都在担心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及信用风险情况,自己也成为别人担心的对象,衍生品价值成疑,交易规模迅速压缩,而含有CDS等衍生品的各种证券的交易则遭到冻结,银行间信贷陷入停滞,利率飞涨。金融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不及时向AIG注资,向大型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以此确保CDS等协议的履约,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后果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瓦解。

可见CDS等场外衍生品易受信用风险冲击、缺乏透明、缺乏监管,这使其在金融危机中充当了传导器及放大器。

五、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改革

在急风骤雨式的救助政策出台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得到稳定。痛定思痛的美国决策者狠下决心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彻底的改革。7月15日,美国国会通过《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WallStreetReformandConsumerProtectionAct)。在认识到场外衍生品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不光彩角色之后,法案重点对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进行改革:

1.修正场外衍生品的豁免原则,将场外衍生品主要是互换,纳入到衍生品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法案要求衍生品监管当局对场外衍生品行使监管职权,其中,由SEC监管证券类场外衍生品,CFTC监管商品等其他场外衍生品,并要求CFTC和SEC协商决定对混合产品的监管权限。

2.法案要求,可标准化的衍生品交易在交易所或类似电子交易系统中进行,并通过清算所进行清算。定制的掉期产品交易将仍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至于某一衍生品是否要在场内交易和结算,由监管当局(CFTC/SEC)和清算所决定。清算所必须在衍生品市场监管当局注册,清算所在进行某一衍生品结算之前需获得监管当局的同意。这就将许多场外交易纳入到更为透明有序的场内交易。

3.法案明确要求银行剥离信用违约互换(CDS)、农产品、未明确大宗商品、能源及多数金属的掉期交易业务等风险最高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或将其转至非银行分支机构,但可以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黄金和白银等掉期交易业务,对此银行拥有24个月的过渡期。

4.互换交易商(SwapDealers)与大型互换参与人(MajorSwapParticipants,MSP)等场外衍生品市场主体的注册与行为监管。法案要求互换交易商及MSP需向衍生品监管当局注册,并对互换交易商和MSP提出了严格的资本和保证金要求。具体资本要求由衍生品监管当局制定。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品,互换交易商和MSP须按清算所的要求缴纳保证金,场外交易的衍生品也将采用保证金交易;衍生品监管当局要对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实施持仓限制及大户报告制度;要求衍生品交易适用于反欺诈、反操纵条款。

5.法案强调改善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要求监管当局对互换交易价格进行数据收集和公开披露,要求参与人向互换数据汇集人(SwapDataDepository)提交互换持仓及交易的信息。此外,法案还对互换交易商和MSP提出了文件存档及管理的要求,以便监管机构更全面的掌握整体市场风险。

六、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改革的启示

目前,CFTC、SEC等衍生品监管当局仍正在进行忙碌的规则制定及法律细化工作,但衍生品监管制度的改革框架已经确立,并预示着世界衍生品监管制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方向之下,我国将面临如何发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场、增强价格权力的问题。美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改革经历,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1.衍生品是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应充分认识与重视衍生品的积极价值。风险与市场经济相生相伴,市场主体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包括价格变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古往今来的制度创新,如保险、分散化等,并没有解决市场主体的风险问题。衍生品将风险从市场主体上转移开来、并实现定价,创造了一个风险配置的市场,满足了市场主体的需求。就如CDS在创造出来时,所具有的生命力一样,市场主体对于风险隔离的追求使衍生品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应该肯定衍生品对于风险配置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2.处理好衍生品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衍生品有风险配置价值,但这并不能否认衍生品的高杠杆、高风险特性。因此,对于衍生品市场,一方面要鼓励衍生品的创新来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适当的监管来控制衍生品市场的风险,规范衍生品市场的运行。但是市场总有动机通过创新来规避监管、降低监管成本,这就需要监管体系根据市场创新的步伐而及时调整。监管的滞后往往会给金融创新带来束缚,就像1982年美国禁止个股期货一样,严格的金融监管几乎葬送了这一衍生品创新的前程,但这无法否定个股期货的积极价值,它们在欧洲与澳洲的快速发展,削弱了美国衍生品市场的竞争力,并最终在CFMA中获得合法地位。监管的空白也可能导致风险的积聚,如CDS的监管。因此,合谐的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应是一种动态的均衡,监管既能控制风险,又为创新留下空间,并随创新的发展而演进。

3.重视立法,编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美国早在1922年就有对期货市场的立法,并在市场状况的变化之中不断得到修正,这些立法确立的制度框架和风险控制体系,促进了风险的合理配置和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发展衍生品市场,首当其冲的是要构筑一套完善的衍生品监管体系。当前,我国的场内衍生品市场形成了以国务院《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以《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为内容细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场外衍生品市场仍缺乏有体系的制度框架,零星地散落在部门规章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背景下,及时出台《期货交易法》构建完整的衍生品监管框架和手段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4.确立以场内衍生品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思路。美国的经验表明,场外衍生品市场容易受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冲击,而可能在金融事件当中充当市场波动的放大器和金融风险的传导器。将中央结算方引入到场外衍生品市场当中,隔离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成为美国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核心举措。这就表明衍生品的场内交易模式获得了市场及监管方的认可。当然,监管当局也认识到一些场外衍生品的定制与灵活性特点,认可他们对于降低套保者成本的作用,而允许它们继续在场外进行交易。借鉴到我国的衍生品市场构建当中,我国也应确立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地位(陈晗,2009),并根据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适当引入场外衍生品充当补充,但要重视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并与其他金融业务隔离,防范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美)施泰因赫尔著.陈昑,张晓刚译.金融野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陈晗.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金融,2009,(15).

3.郑振龙,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国际实践与启示.中国货币市场,2008,(10).

5.朱小川.美国场外衍生品监管规则的演变与改革述评.区域金融研究,2010,(2).

6.Markham.TheHistoryofcommodityFuturesTradingandItsRegulation.NewYork:PraegerPublisher,1987.

7.袁小文.金融衍生品与国家战略.中国外汇,2006,(5).

8.利奥·梅拉梅德.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成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外汇,2006,(5).

9.赵玲华.愿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茁壮成长.中国外汇,2006,(6).

10.危慧惠.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党政干部论坛,2006,(3).

11.王东升,陈军琪,段建华,陆岗.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2006)剪影.中国金融家,2006,(11).

12.李伏安.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中国外汇,2006,(5).

13.唐旭.中国推出金融衍生品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外汇,2006,(5).

14.明洪盛.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特区经济,2005,(10).

15.樊新民,黄纯忠,黄守成.发展金融衍生品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武汉金融,2006,(12).

16.张忠军.金融集团的法律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衍生品范文篇6

几年前,荷兰银行曾推出了一系列印有梵高作品的信用卡,无意间成为艺术和商业结合的“试金石”。随之刮起了一阵“梵高风”,市场中涌现出大量印有凡高作品的杯子、书包、衣服、文具,受到消费者的极大亲睐。甚至在我国台北、南京等地的大楼的墙体上都悬挂上了梵高的画作。一张印有梵高作品的信用卡一举打开了荷兰银行在中国的知名度,成为最成功的“艺术行销”。

2012年4月19日—5月31日期间,在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感受梵高》艺术展,展出了来自荷兰北布拉邦省博物馆的100余件文物展品,其中包括梵高1885年创作的一张油画《正在挖地的农妇》,还有30余件与梵高“同龄”的老物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围绕梵高画作开发的文化衍生产品,着实让笔者和广大观众大开眼界。设计者提炼出梵高名作中的标志性元素,再用抽象形式进行表现,设计出沙发、挂毯、时装、高跟鞋等产品,这些创意设计成为展厅内的一道时尚风景。据了解,展出的大部分艺术衍生品均由Hendrik’(亨得利克)公司设计完成。

Hendrik’是开设在北布拉邦省首府斯海尔托亨博斯市的一家专门从事一招荷兰等国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再创新应用的图案设计公司。与许多富有天资才干的设计师和生产商一起,开发绚丽夺目、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荷兰的设计师们将这些图案应用于不同的生活用品上,如用纺织品制成的照明用具、服装及鞋子等等。此次展览的RiannedeWhitte设计的棉质短上衣、外套,JanJansen设计的靴子,Hendrik’制作的三条茶巾,Marindevanleeuwen设计制作的奶酪,TeunFleskens设计的灯罩,以及Goedewaagen陶瓷厂制作的三个郁金香瓷花瓶都是利用文森特•梵高绘画作品中的“符号”所做的艺术衍生品设计。Hendrik’公司作为一个图像设计机构,它开发出一种现代模式和具有亲和力的设计理念,热衷于打破老艺术家精湛艺术的老旧载体,将经典艺术与现在的设计师牵线搭桥,激发人们设计出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美妙艺术衍生品。工作流程大体如下:1.选取某个艺术作品的图案。2.设计和生产成为艺术衍生品。3.与相关机构签订商业运作的合同。4.在设计商店和博物馆商店销售产品。不管是荷兰银行推出的“梵高信用卡”市场营销方案,还是Hendrik’公司的运作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小众艺术”正在走进“大众生活”,艺术衍生品的力量正在推动新的艺术时代的来临。艺术衍生品是一个载体,更是一座桥梁:它联系了艺术的实用和外延价值的一面,同时也打通了大众消费市场的链接面,从而让艺术自身价值的传播面得到开发和延伸。从某种程度上看,艺术衍生品是艺术价值的开发,又反过来促进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看得见的精神性消费,比普通的消费更具未来性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以及艺术影响力是巨大的,并且构成了艺术未来趋势的一种重要形态。

二、艺术衍生品的含义和种类

上文提到的“梵高信用卡”无疑属于艺术衍生品的范畴。所谓的衍生品是指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而艺术衍生品是指艺术作品衍生而来的艺术与商品的结合体,是由艺术家授权而开发的具备一定的艺术附加值的产品。它使得艺术变得更加多维性,而核心又是以艺术成为原点,同时衍生出不同的元素与形态出来。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艺术衍生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供收藏和欣赏的版画,一种是带有艺术符号的生活用品,如印有艺术家作品的创意海报、明信片、文具、服饰等等。

三、艺术衍生品的作用与影响

1.“小众艺术”走入“大众生活”艺术衍生品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让艺术从小众层面走入并服务于大众生活,确实填补了因艺术作品价格高昂而产生的市场空白,使艺术更普及化和广泛化,是“艺术属于人人”理念的有力体现,艺术衍生品也成为大众走近艺术金字塔的一个形象“窗口”。人们在艺术机构观看展览后,耳濡目染,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兴趣,更多的人愿意购买艺术衍生品作为纪念并结合其功能性日常使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艺术气息。艺术衍生品对于小众艺术家来说,打破了艺术家在圈内很牛在圈外无人知晓的尴尬局面。博物馆、美术馆、画廊里面伟大的艺术作品依托于衍生品,尽可能广泛地将这样稀缺的艺术资源做了一种普及,也契合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愿望。

2.开启“买得起艺术”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面也有了提升的要求。艺术家的作品原作自然具有无穷的魅力,但是原作在“原创性”“唯一性”的光环之下却是以高昂的价格为依托。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使得附加有艺术符号的艺术衍生品可以批量生产和销售,弥补了大众无法消费并享受艺术的缺憾。艺术衍生品将艺术的缩影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了一丝艺术的遐想。这也是在消费时代,艺术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极大普及的必然结果。

3.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对于推动艺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创意研发、品牌艺术等要素的依赖性很大,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创意附加值普遍偏低,很多欠发达地区制造业的创意附加值在10%以下,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制造业的创意附加值通常在35%以上。而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出现,使得传统制造企业与国内外高端设计师、艺术创意者等进行对接,为原本单一的产品注入更多的设计理念、艺术内涵、品牌元素以及生产技术,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含量,大大有助于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4.培养真正喜欢艺术品的藏家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一些艺术家也希望通过这种原作复制的概念培养一批真正喜欢艺术品的藏家。这些购买复制品的人成为富有阶级的时候,就会真正出于喜爱的目的去买原作,从而使中国的艺术市场能够向收藏型市场转换。

5.艺术衍生品推动当地文化传播艺术衍生品与工业化的产品不同,不会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充满了异域民族的审美情趣。对于较高品质的游客性质的人群来说,这种产品轻松而又有品味,比较大量雷同的旅游纪念品,它们有个性和更多美感,更适合代表和传播当地特有的文化、历史和艺术。

6.为艺术机构筹措资金艺术衍生品商店的出现,很好的满足了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自筹运营资金的需要,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大约每年有600~700万观众,该馆每年的营业额是5000万美元。加上几个分店,每年的总营业额达到3亿美元。

7.扩大艺术家的知名度事实上,艺术衍生品的买卖,不但不会影响原作市场的价格,反而还能扩大艺术家的知名度和身价。例如,村上隆的衍生品都卖到了5000美金一个,而其雕塑原作的价格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居高不下,卖到了1520万美金。艺术衍生品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原作有计划的授权复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赝品市场。

四、艺术衍生品产业在中国

艺术衍生品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在欧美有了很成熟的发展,比如美国和法国。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旗下的礼品店收入在2007年统计的财务报表已是1.7亿美金,可见MOMA元素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早已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而在亚洲,艺术衍生品开发走在前面的是日本和韩国。早在2003年,LV就与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合作推出樱花包,成为艺术和商业结合的典范。类似的艺术家还有奈良美智、草间弥生等人,而且呈现出增长趋势。

艺术衍生品与一般一般商品不同之处即在“艺术”本身,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在于艺术品的“授权”。但在中国,艺术授权所拥有的力量,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在艺术授权背景下所出现的艺术衍生品,其产业链也没有被很好的重视和延伸出来。例如,我国售出的艺术衍生品多来自日本和韩国,虽然这些艺术衍生品的原作者都是中国艺术家,但是授权产业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已经抢先一步获得了产品的开发权。打造艺术衍生品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产业之间的整合,企业之间合作等很多问题。艺术授权不发达会使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还需要有更多的生产厂家进入艺术授权的行业,同时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急需加大,市场的大环境要遵循国际市场的规范。另一方面,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制造业为主,缺乏对知识经济产业的开发,更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迪斯尼每年靠米老鼠和维尼熊的授权就可以坐收84亿美金,而中国的喜洋洋只会印在两元一双的袜子上,而且制作非常粗糙,毫无品质可言。岳敏君的大脸,周春芽的绿狗,王沂东的红棉袄,齐白石的虾等和米老鼠一样,同是具有可挖掘潜力的文化符号,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像米老鼠一样形成一份产业呢?此外,艺术衍生品商店在我国开始设立不久,对普通大众来说,“艺术衍生品”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且在中国“艺术授权”观念不强,这也限制着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

衍生品范文篇7

金融衍生工具,顾名思义,是指一类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一般指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的金融产品,它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金融工具迅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西方国家饱受高通胀之苦,又由于普遍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使得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交易的一项重要需求。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为金融风险的规避提供了多种灵活的途径,于此同时,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却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这个特点使得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的目标。它使得投机资本可以以“高杠杆化”的过程来实现巨额的收益。

然而,与高收益相伴随的高风险性,这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如同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一旦投机活动失败,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94年美国加州奥兰治县的破产,以及今天美国的华尔街危机,中国的中航油事件,均是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恶果。

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10月22日,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信贷市场的崩溃使他“惊讶”。他也承认,他拒绝管制某些证券,确实“有点”失误。格老从神坛的走下,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作为世界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也是全球交易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市场。然而,在金融衍生品繁荣发展的同时,美国监管部门却没有同时加大对于这个市场的监管,甚至做出了相反的举动。他们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一方面是金融业贪婪与胆量的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松懈,两相结合,为之后的金融危机买下了伏笔。

三、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

公平的说,将金融危机的责任完全归罪于金融衍生品是不公平的。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在危机的酝酿阶段,衍生品为华尔街的不顾风险的恣意妄为提供了依托,它的发展,或者说过度发展是华尔街赌徒心态的直接体现;而在危机的爆发阶段,金融衍生品充其量只是充当了金融危机的传导体系——衍生品卖到哪里,哪里就难逃金融危机的梦魇。

在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被广泛提及的是“次贷价值链”SB-MBS-CDO-CDS-合成CDO。整个环节中,金融衍生品成为主角。这里,我并们不需要弄懂每一个环节复杂的金融学理论原理,需要弄清的仅仅是每一个环节与金融衍生品的关系:一个原本合理的工具,在怎样的人为扭曲后,扮演了整场危机的重头戏?

经过简单的总结,我认为整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提息。作为一国主导的财政政策,美联储04年的提息,特别是之前一直实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存在很大争议。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由提息开始的,但是,提息之所以能够成为多米诺骨牌的原始推动力,并不是由于提息本身,而是华尔街在此之前,早已经形成了一条危险的“金融多米诺链条”。

2.次贷。很多人将次级贷款归咎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根据贷款人的过往信用和收入证明,对贷款人提供不同风险程度和利率水平的住宅抵押贷款——优级贷款和次级贷款。这是美国政府试图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之一,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形式本身是好的。但资金的充裕和金融创新产品的运用降低了次级贷款业务的门槛,并使得放贷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许多违规行为。这些才是危机的源头。

3.金融衍生品。以次贷价值链中的CDS为例,CDS是在1990年代中期由摩根大通首创的,相当于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合约。债权人通过该合约将债务风险出售,合约价格可以视作保费。双方约定如果标的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在经济良好时,CDS的风险很低,能够为贷款和债券避险,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手段。但在危机发生后,它却因保证金杠杆交易放大了CDS的风险,造成严重后果。

4.监管部门。在正常危急中应该负首要责任。正是他们的对于市场的过度依赖,纵容了金融部门的创新过度,大胆操作。除此以外,信用评级部门对于有毒证券不负责任的高评价,也对于有害证券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我们得到了结论:金融衍生品不是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公司制度的缺失、华尔街的无限贪婪以及监管不到位才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的金融衍生品现状及未来

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过于单一,亟需丰富投资模式、资金来源和利用市场的方式。因此当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必须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金融安全是需要以监管为前提的。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从市场建立之初,其发展就处处少不了政府的影子。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之处,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却也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里我引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人,独身娶妻或是丧妻再娶都容易,但要休妻另取却是不易之事。中国想要完全脱胎于计划经济而转向市场经济,好比休妻另娶,实为不易。想要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借助于外力,是很容易走偏或是走不下去的。因此,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问题上,我们也应该秉持一贯的稳重作风,加强监管,使我国的金融衍生品有步骤的走下去。

另一方面,任何金融创新说到底,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我认为,揠苗助长般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大都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完善的市场环境与丰富的市场经验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程度。万不可被一些所谓的成果冲昏了头脑。要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没有学会走,就不要学跑”。顺其自然才是稳健的发展之道。

衍生品范文篇8

(一)金融衍生品的形成及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是相对于基础性金融产品而言的,其价值的决定依赖于对基础性产品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在金融市场中,基础性金融产品既可以是货币、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基础产品市场交易利差大幅变化的情况下,满足投资者保值、赚取有关资产差价(套利)或投机等种种需求的结果。

弗兰克•J•法博奇认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者对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相应地,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价值。1992年,在启动金融期货20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将金融期货的推出誉为“过去20年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金融衍生品是指从“基础性金融工具”或“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即根据某种相关的金融资产预期的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其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合约性价值的存在。基础性金融工具主要有三种形式: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这些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衍生品主要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和远期和约等。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衍生品市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出现。1990年后,我国开始引入期货市场及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权证交易等,大部分因缺陷过多而被迫中断试点(见表1),暴露了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些问题,如法规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市场监管不严格等。

由于金融衍生品独特的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等功能,不断受到市场追捧并发展壮大。随着我国加入WTO、汇率制度的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适应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近两年我国逐步增加了金融衍生品品种,试点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黄金期货等品种,并准备推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但金融衍生品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问题也逐步暴露,从2008年南航JTP的末日疯狂到高德炒金事件,都给投资人带来了一定的灾难。

金融衍生品发展中监管理论的策略选择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信赖自由市场,政府“守夜人”角色似乎更加符合民众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民众开始寄希望于政府的监管。尽管金融监管的历史不长,但是监管和市场的论战却从未止息。赞同性理论希望强化管制来规避金融风险,否定性理论则希望以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金融风险。

赞同性理论包括:早期的抑制民众过分投机于金融资本的动机理论;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市场失灵论和公共利益理论;市场先天的缺陷如自然垄断、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政府干预的社会利益理论;基于金融行业本身风险控制的金融风险理论;基于法律存在缺陷而监管的法律不完备论等。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各国都重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而如何使得金融监管卓有成效?分析研究金融监管的否定性理论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金融监管否定性理论主要包括特殊利益论和社会选择论。特殊利益论信奉市场经济和放任主义,认为监管政策反映的是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监管是为被监管的行业利益服务的,因此监管面临着多方面的成本和道德风险,监管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无益的。社会选择论是在特殊利益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一理论将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移植到行政决策中,把监管认定为具有自利性行为的理性的“经济人”,对于集团间的利益讨价还价之后的财富再分配,因而“政府不一定能纠正问题,事实上反倒可能是某些问题恶化”。

客观地说,两种否定性理论假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成分,同时在实践中,各国在金融监管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类似于理性“经济人”为自身谋求利益的情形,这些情形的发生对于政府监管信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源于外部的道德性风险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世界监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其他因素的考量。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考量为金融监管经济合同理论。金融交易包含着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之间、监管者和社会之间显性和隐性合同的复杂结构。监管可以被视为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一系列隐性合同关系,设计得好的合同可以促使金融机构的行为避免或者减少系统性风险;反之,则可能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种考量为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博弈。大多数国家对监管机构的直接成本都有比较可靠的数据。但对可能是更大一块的成本——即对施加于被监管对象所造成的额外负担却没有数据可利用。所以精确计算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它的意义却是现实的:监管任何时候都是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做出判断,偶尔的监管失灵是否可以视为监管体系加重了社会成本;以消除监管失灵为目的的增强监管是否得不偿失。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

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法律是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且政出多门。现行的与金融衍生品有关的法规,基本上都是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缺乏衍生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尤其不能有效应对金融衍生品风险具有跨系统、跨部门蔓延的特性。

监管主体过于分散。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多头管理,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都在各自领域负责相应机构金融衍生业务的监管。由于部门分割,既形成在许多领域的重复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各监管机构之间尚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同时也缺乏共识的战略规划。

行业自律组织作用不明显。我国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行业自律组织有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别成立于2000年12月和2007年9月。由于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授权,行业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宏观管理手段以管理部门的行政手段为主,协会自律管理手段不足。

(二)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法制建设。第一,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对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交易者、从业人员资格以及进入市场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合约等的最低要求。第二,风险监控制度指金融监管当局依照既定量化检查标准、定性控制目标及风险综合控制等规定,对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第三,信息披露制度是保障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金融监管制度。从规范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两方面着手,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促使衍生品交易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提高透明度。第四,危机救助和退市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及时化解、处置、救助既有风险的法律制度。必须建立金融机构预警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这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保护我国投资者利益方面尤其重要。

2.强化国内金融监管权力的整合和协作机制的建设。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安排是多头分业监管体制。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四家,其分工有着制度上的安排。《证券法》第179条第8款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实施跨境监督管理”。银监会、证监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于2004年6月28日颁布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授权监管机构负责对外联系,并与当地监管机构建立工作关系;要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密切合作,就重大监管事项和跨行业、跨境监管中复杂问题进行磋商,并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明确的操作细则,实践中代表交流和协作的联席会议也没有实现。

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更高层次的监管,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由国务院分管金融工作的副总理代行管理协调职能,构筑以副总理为核心的纵向管理机制和横向的协调机制,从而推动金融监管工作的联动性;其次,应该加强监管机关的自我控制,以最大程度的削弱理性“经济人”的可能性。

3.加强国际间监管力量的协作机制建设。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国家单边采取措施显然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急需国家间监管力量的联动性不断增强。而实践中,政府间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合作是规则导向的,主要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谅解备忘录进行。由于国际组织颁布的规则通常采取软法的方式,我国对这些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审慎、合理的采纳,可促进我国重新审视国内衍生市场的内在属性和风险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衍生交易监管体制的不足并为国际监管协调奠定基础。

总之,在金融衍生品被喻为“金融野兽”的今天,维护全球金融安全应当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监控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市场无论走得多远,都要有法律法规相陪伴。我国应不断摸索国内监管力量的合理调配、国际监管力量的分工合作等系统性问题,以期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J•法博奇.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周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3.[美]默顿•米勒著.刘勇,刘菲译.默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衍生品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监管

一、金融衍生品的涵义

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新一轮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日益显现。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阶段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处于混乱的状态

首先,表现在多头管理上,证监会、人行、国家发改会、财政部、地方政府,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都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导致政出多门、市场政策缺乏稳定性、交易所之间不平等竞争,管理混乱。其次,交易制度、交易程序不规范。

2.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转移风险。然而实践表明,多个品种的运用中风险并未有效转移反而扩大。这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双刃剑”自身特点决定的,而导致我们实践应用中无益而害的导火索即是不尽合理的产品设计。以国债期货为例此产品的设计功能之一就是规避利率风险,但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国债到期价格是固定的,这使国债现货的买卖并无风险可避。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国债期货就变成了一种投机手段,国债期货市场变成了各大券商的场所。

3.缺少真正市场均衡价格

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大多数金融价格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均衡价格,相差于均衡价格之间的价差,即是游资和投机者的争夺之战,这将加大风险范围,削弱其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国家对外汇管制仍然较严,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都还未实现。1996年全国银行间统一拆借利率CHIBOR已经出现,但还远未像英国LIBOR利率那样具有权威性指导作用,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市场均衡利率。另外,国家对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还实行管制,真正的市场利率也还不能形成。

4.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衍生品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对金融价格管制较紧的国家,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对金融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很大,并且与重大信息的披露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关政策的公布均有严格的程序,泄密者和传播谣言者将会受到严惩,以保证交易公平、公正、公开。我国证券法规将发行人澄清谣传的义务仅限于澄清“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的谣传,这显然过于狭窄;对“重要问题”的标准界定不清,概念外延很大。另外,信息披露频率过低。

5.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由于创新型证券的特性、现状及其深远影响一时很难以完全了解,对创新性衍生证券的投资更应当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一个不失为稳妥的办法是严格控制创新型证券的投资规模。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发生损失也不会是致命性的。控制投资规模的另一个方面是构造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创新的性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不仅对金融工程师和银行家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来说也是深远影响认识不足,也就不可及时制定相应的健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再加上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管理当局难免会有顾此失彼。就这次次贷危机而言,政府的救市行动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美联储需要多大规模的注资才能保住卷入次贷风波的大型金融机构,以及受其拖累的资本市场体系,政府的救助行动能否在每一类衍生产品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一实施救助?

6.金融衍生品可能助长投机行为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机构受到的来自国内和国际双重的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业务增长有限且不断地受到其他竞争者的侵蚀,只有通过不断地开展创新性业务来弥补传统业务增长的不足。这就使一些银行铤而走险,进行“过度”的创新,并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抢占大的市场份额。

三、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1.发展金融衍生品宜采取谨慎的态度

在金融衍生品投资上,跌过大跟头的国外知名公司有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巴林银行,最近又有花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等。在国内,也有万国证券投资国债期货、株洲冶炼厂投资金属期货造成巨额亏损的例子。发达国家的衍生品交易尚且时常会引发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更何况处于金融转型中的中国。因此,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宜采取谨慎的态度,要集思广益,循序渐进,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打好宏观经济和基础证券市场这个基础。

2.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衍生市场本质上是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从我国未来的衍生市场的发展来看,实现国际化的目标,需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开拓国内金融衍生市场为中心的国内经营阶段。这是起步阶段,应重点发展合乎社会需要的衍生产品,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培育衍生市场的交易主体。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应当放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同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市场。

3.鼓励金融衍生品创新和交易所制度创新

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新产品创新能提供新机会,提供新的交易手段,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因而能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而交易所的制度创新,则可以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走低成本扩张的道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交易所的竞争力。

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金融市场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低,应该积蓄力量强化对远程异地交易的技术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化、网络化交易模式,为衍生产品市场的稳步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条件成熟时,要探索与国外交易所联网交易。

4.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

在立法体系建设方面,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法》,以保证金融监管框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一致性;二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类规范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借鉴欧美的监管经验,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衍生品交易实行集中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其次,要建立行业自律的监管体系,重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官方监管和行业自律。再次,有效的金融衍生市场监管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合作。

5.培养和引进专家型人才,发展中坚力量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与传统的银行业务有本质的区别,需要专家型人才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人才需要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因此同样需要具有高素质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21世纪发展之最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金融市场发展之关键也是专业人才。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一只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华: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效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张敏黄阅王芳: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道路分析[J].财经界(下旬刊),2007,07

衍生品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艺术品跨界;艺术体验;审美心理;审美体验;创作主体

一、审美体验的新桥梁——艺术衍生品

(一)艺术衍生品概述

随着艺术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艺术衍生品也成为艺术产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普艺术出现至今,艺术与商业的跨界融合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通过艺术家的授权,建立IP,以再创作、设计等手段,从艺术品中汲取营养,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作为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使艺术家的天才创作在艺术衍生品中再现,使艺术衍生品在具备艺术品审美体验的同时通过跨界、联名、潮玩等商业手段让原本昂贵的艺术品以艺术衍生品的形式与大众搭建起了桥梁,为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提供了新的思想层面的交流方式,创造了不同于美术馆鉴赏的感知艺术的形式,也反向推动了艺术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艺术衍生品的审美体验

艺术衍生品顾名思义,是艺术品的衍生品,它一定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体验,一件成熟的艺术衍生品也一定具备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符号、图像、概念等。将艺术品本身具有的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创作延续,将艺术家审美体验的成果再延续。跨界、联名等商业手段不能摆脱一件成熟的艺术品。所以,艺术衍生品也有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其中,可以让创作主体产生想象、联想等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审美价值。艺术衍生品本身的传播性也为艺术家起到了传播、推广的作用。艺术衍生品作为一种艺术交流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艺术推广,变相地、潜移默化地使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同时,艺术衍生品的商业行为也为艺术、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艺术创作在艺术衍生品中的体现

(一)凡·高艺术衍生品的传世之美

凡·高作为后印象派大师,他的艺术作品在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整个艺术史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纯粹且富有张力的色彩以及具有感染力的粗犷笔触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爱好者,生活困苦的他绚烂丰富的内心世界值得所有人学习。他的代表作品《盛开的杏花》(如图1)被德国著名陶瓷品牌高宝(Goebel)手工制作成了收藏版的精美瓷盘(如图2),将艺术品完美地与餐具跨界设计,使凡·高的作品在陶瓷上得到了新的展示,将他的情感语言在不同的载体上重新再现。局部的提取也恰到好处,结合圆形的瓷盘,在不同空间、不同构图中再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情怀。画作是凡·高赠予小侄子的礼物,凡·高虽生活困苦,但作品中却充满了希望,白色的花瓣星星点点预示着纯洁与美好,向上的枝头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苦难中的凡·高依然保持着纯粹而美好的灵魂,蓝色背景下盛开的杏花是人间的美好与爱,将这份美好置于瓷盘之上,让生活的细节处处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份美好在艺术衍生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传递,让艺术家的思想在生活的细节中得以体现。这件艺术衍生品为人们带来了不同于美术馆瞻仰艺术品的艺术体验,审美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让艺术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

(二)潮玩艺术家村上隆

村上隆是一位杰出的日本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他将本土艺术与西方艺术结合,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村上隆杰出的贡献与超高的影响力离不开他与潮流时尚界的联名以及潮玩的艺术形式,将潮流倾向与艺术完美结合,是村上隆独特的艺术行为方式①。他的作品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将艺术与通俗文化碰撞,也是高雅与通俗的碰撞,是村上隆艺术创作的特点,也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村上隆自谓“超扁平风格”也成为他极具特色的个人符号。太阳花经常出现在村上隆的作品中,太阳花采用了波普艺术的手法,鲜明的色彩与纯粹的线条让其作品充满了张力。太阳花的美好象征着受众与大众视角,许多艺术家都有对太阳花的创作,而村上隆的太阳花从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村上隆曾经这样说:“《微笑小花》代表爱、希望、和平、诗歌的脉动与世界的奇妙,在我们摩登、混乱的生命中,大家很容易忘记我的小花代表的纯净多么重要。”而太阳花也成为村上隆的个人符号,这一符号也成功地实现了跨界、联名,与多个品牌合作,横跨了服装、奢侈品、潮玩、手办、雕塑、城市景观装置等多个领域,也更好地实现了创作主体的艺术理念的传播。

(三)稀奇艺术——生命中的“艺术礼物”

谈及国内的艺术衍生品,我们绕不开一个品牌,那就是“稀奇”,这个品牌是由一对艺术家夫妻创立的,它的理念是“稀奇是艺术,稀奇是礼物”。其中涵盖了艺术、礼物的主题,更好地诠释了艺术衍生品的含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展现与表达,而礼物是人与人情感沟通的桥梁和手段,其理念是将艺术品作为礼物赠予他人,为艺术衍生品赋予了情感化的人文情怀,让艺术衍生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使其更具人情味。艺术家瞿广慈把个展上绚丽缤纷的《彩虹天使》放到连卡佛售卖并大受欢迎,所以他开始思考艺术商品化的新可能。作品《彩虹天使》的人物造型不同于西方天使的外形,憨态可掬,双手托腮好似思考,又像是在发呆,再加上天使的翅膀,为天使赋予了新的定义,这样的艺术衍生品总会让人爱不释手(如图3)。也因此,“稀奇”定位就是商业路线,它被创始人定位为“艺术礼品”,不同于把已有的艺术作品直接印到文具、服饰上的“艺术衍生品”。以瞿广慈、向京两位雕塑家的原作为灵感再创作的商品,为原本寓意加上甜美外壳。以礼物的形式传递幸福、温暖、真挚的祝福是稀奇的品牌核心,它将产品所蕴含的中国当代艺术元素与全世界人共通的价值观产生联系,通过精致的造型、鲜艳的色彩与丰富多元的产品故事,与人内心最纯真美好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故国颂》传奇

蔡志松先生是国际著名雕塑家,也是雕塑界极具影响力的一位艺术家,雕塑作品在艺术品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同于二维空间的艺术品,雕塑作品在空间上、感官接收上给予了观赏者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与此同时,雕塑作品的艺术衍生品也深受大众的喜爱,蔡志松先生的《故国颂》系列作品闻名中外,内容多是赤裸的古代人物形象不同动态的静置作品,内涵一种亘古的民族精神和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的原始美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故国颂》中的武士、侍者的形象往往是“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姿势,这种表面形式上的“卑躬屈膝”,让他的作品饱受争议。实际上,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中所传达的恰恰是一种英雄主义,只不过这种英雄主义中饱含着悲情的色彩,其作品也延展了艺术衍生品,它的形式不同于图像类作品,以雕塑为母版进行衍生品的制作,从而使观赏者更好地与创作主体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其艺术衍生品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艺术衍生品中审美心理的意义

审美心理是人类特有的感知美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审美心理起到了主导作用,创作者通过审美体验、审美感知提取创作条件,再利用艺术手段创作出艺术品,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出艺术衍生品,所以艺术衍生品也同样是由艺术家的审美心理主导的。艺术衍生品是艺术家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延展与映射,同时也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与主观精神的表达,是艺术与商业行为的结合。以下是审美心理通过符号学与社会学以及情感化设计对艺术衍生品的影响的分析与论证。

(一)艺术衍生品中的符号特点

符号具有功能性,艺术符号亦是如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审美体验,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捕捉自己的兴奋点,将其图像化、符号化,利用艺术加工手段创作出艺术品,使艺术品具有了图像化、符号化的特点,而且可以提高艺术家的辨识度,也具有了情感表达的特点。在艺术衍生品的设计与制作中,也不能忽略这一特点,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衍生品,而艺术衍生品本身也无法脱离宿主①。所以,在艺术衍生品中掺入艺术品的图像、符号的设计,是实现艺术衍生品的途径之一。结合前文实例,在凡·高《盛开的杏花》的衍生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师节选凡·高作品的部分画面,与瓷盘结合,在圆形的瓷盘中植入凡·高作品的部分画面,加上金色的瓷盘边缘与画面枝干的暖色相呼应,使其成为一件优秀的艺术衍生品,而这件艺术衍生品的成功与艺术品本身也密切相关,凡·高独特而又粗犷的笔触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加上纯粹而又奔放的色彩表现,这些具有凡·高独特个人符号的标识使该艺术衍生品具有了不同于日常瓷盘的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也使艺术家的天才创作在艺术衍生品中得到延续,让艺术家的理念与思想得到更好的传递。

(二)社会学角度下的艺术衍生品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有艺术生产也必定会有艺术消费,艺术家、画廊、拍卖行、收藏家、艺术评论家、博物馆、艺博会、双年展等诸多主体构成的发达艺术市场,已经成为决定当代艺术命运的核心场域,而艺术衍生品也作为生产结果流通。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艺术创作的内容也与社会学息息相关,艺术创作作为艺术生产必将面对艺术消费者,其创作内容、题材、表达形式都与社会学息息相关,艺术家村上隆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将大众的通俗文化与艺术相结合,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不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十分完美地体现在了他的艺术衍生品上,通过跨界、联名等商业手段,更好地传递了艺术家的思想。在艺术消费阶段,村上隆利用了社会学的特点,掌握了社会大众对潮牌、潮玩、奢侈品等的热烈追捧,为自己的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变相地实现了艺术衍生品这种商业行为的双赢。所以,艺术创作、艺术生产、消费、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都与社会学息息相关,艺术本身也与社会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社会学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情感化设计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设计,情感化的融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更多的是创作主体主观精神的体现,其不仅是创作主体的个人情感,而且与人文情怀息息相关,创作主体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观精神的参与使艺术品更具生命力、感染力,情感化的融入使艺术品与观赏主体产生了情感共鸣,使创作主体与观赏主体达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将这一点延续到艺术衍生品中同样具有人文情怀,在艺术家蔡志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故国颂》系列作品中创作主体通过人物特征、形式、姿态等赋予了作品情感化设计,古代人物的发束、赤裸的姿态、人物肌肉的刻画与作品粗犷又不失细腻的艺术手段,将自然的原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悟,人物动态的情感化表达深刻而优雅,而《故国颂》的艺术衍生品也完美地延续了创作主体的人文情怀,使观赏主体与艺术家产生情感共鸣,也让这件艺术衍生品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创作主体呕心沥血的努力成果,它们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作为艺术生产的前期准备,它或是创作主体勤勤恳恳的发掘,抑或是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创作主体的“多巴胺”分泌,在整个艺术生产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艺术品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前期的审美体验,再高明的艺术处理手段也会显得苍白无力①。审美心理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优秀的艺术家、艺术作品都在优秀的审美心理中得以体现。我们知道,优秀的艺术品是昂贵的且不易复制的,所以传统的艺术鉴赏活动具有局限性,而艺术本身也具有社会服务性,艺术衍生品的出现正好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它不同于艺术品只具有鉴赏功能,也不像艺术品那么昂贵且不易复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代,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增长,艺术衍生品的出现是必然的,它在具有艺术品本身的鉴赏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实用性,而且可复制性也解决了艺术品过于昂贵的短板,最重要的是,艺术衍生品的出现有利于创作主体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审美心理,使得情感传递多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同时鉴赏主体也能够更好地参与审美体验中。从艺术的功能来看,艺术衍生品这一商业手段也实现了艺术传递真、善、美的美好思想,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使得“美育”也在这一商业手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同时实现了双赢。

四、结语

时代的进步对各个领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也不例外,不论是内容还是材料、手段还是功能、传播还是形式,都在与时俱进。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审美心理对创作的影响,审美体验是艺术行为的源头,优秀的创作主体永远无法摆脱审美体验这一过程,不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还是主观精神的感动,艺术创作必定经历审美心理这一过程。只有经过审美心理的提炼与挖掘,才完成优秀的艺术生产过程。艺术品之所以珍贵,都归功于创作主体前期深挖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一过程所提炼出的内容是艺术品的核心,是艺术品的魂。而艺术衍生品的延续也是“魂”的延续,是艺术家的天才创作物,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世界,也无法预知未来的艺术形式,但是亘古不变的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主观精神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艺术才得以延续,也因此而伟大!

参考文献:

[1]陈怡妮.当艺术遇上设计:艺术衍生品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8(13):52-53.

[2]刘畅,胡越.跨界视域下艺术衍生品的价值探究:以凡·高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4):67-69.

[3]刘巍.消费时代中国当代艺术衍生品与艺术品牌“稀奇”比较研究[J].装饰,2018(10):110-112.

[4]李子叶.图像符号语言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呈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6(10):186.

[5]姚灏娟.艺术创作中的符号及其审美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5):191.

[6]闻翔.艺术市场社会学的关键议题[J].江海学刊,2020(6):99-109.

[7]孙美.艺术衍生品的当代价值与创意设计探讨[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7(7):118-119.

[8]朱雅励.艺术衍生品不等于艺术仿品[J].大众文艺,2017(8):273.

[9]李玲.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