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15 18:18:08

舞蹈专业

舞蹈专业篇1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舞蹈专业篇2

您好!

首先感谢您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求职信,本人欲申请贵校音乐舞蹈教师一职。

我叫__,在内蒙古包头市少年宫学习舞蹈,曾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XXX艺术大学中专部(学制五年),并担任班长,所学课程主要以芭蕾舞基本功,古典舞基本功为主。其中还包括毯子功,少数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排练课等课程。

在校期间刻苦认真,努力学习,虚心求教,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由于成绩突出,获得内蒙古文化艺术节集体舞一等奖,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大专班(学制两年),所学专业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新疆舞、藏族舞、朝鲜舞、蒙古舞、傣族舞、汉族舞,现代舞和其它各少数民族民间舞。在校期间刻苦训练,尊重师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得到师生一片好评。同年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晚会演出。

后来进入厦门市小白鹭民间舞蹈团,担任舞蹈演员一职。(该团是以汉族民间舞为主国内首个公办舞蹈团,在艺术界享有盛誉)。在该团工作期间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心连心艺术团、山东省国际风筝节、云南世博会和省市级的各种演出。在团期间表现优秀,虚心学习,曾经担当过舞蹈队副队长一职。因此同年被聘为曲艺舞蹈学校排练课、民族舞教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舞蹈水平,我来到乌克兰的基辅进行一年语言学习,次年考入基辅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该大学是乌克兰著名的以舞蹈为主的学校)学习现代舞与现代芭蕾舞编导,(学制四年、本科)。所学专业包括现代芭蕾、现代舞技法、舞蹈即兴、古典芭蕾、代表性舞蹈、东欧民间舞、和HIP-HOP街舞等。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乌克兰电视台,乌克兰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和编创。

根据我的自身情况,我认为我对从事幼教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就社会现状而言,当今的教师普遍都是女性,这就间接的影响到一些男孩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缺少男性所特有的阳刚之气而趋向于母性化。所以,大力发展男性幼师推广父性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我对幼教行业具有很大的兴趣。在校期间,我所学习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成绩都非常突出,并且我具有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我认为这些也是对幼教这一行业的基础。

在思想上,我对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当今社会中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教育方式。虽然根据现有的国情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面临这样的现实,但是渴望孩子受到特色教育的家长还是占很大的比例,所以特色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我所说的特色教育不是单纯的双语教育和现在所流行的蒙式教育。我设想的教育方式是以发展儿童天性为基础,根据幼儿兴趣所选修的特定教育方法。如果园领导需要,我会详细的说明我的想法。

本人热爱舞蹈,热爱于舞蹈教育事业。如能录用,定当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承蒙审阅,深表感激。

此致

敬礼!

舞蹈专业篇3

关键词: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舞蹈教育;大学课程

一、泰国北部跨境山地民族以及舞蹈概况

泰国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包括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克伦(Karen,Kariang,Yang)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山地民族寄居的地方,可以说是原始生态舞蹈的海洋,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农耕经济形态等因素造就他们的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征,以及宗教特征。其舞蹈形态还处于较为原始、古朴的状态,集中体现了山地民族民俗、宗教、生产、生活的状况。

山地民族勤劳、智慧、善良而坚强,在漫长的族群迁徙途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用舞蹈的形式,真实、直观地记录了迁徙过程中先辈们用勤劳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换取的宝贵的生活、生产、战争等经验,并感召后代子孙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来优化生存环境:由于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远离都市,虽然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可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瘟疫、疾病时常在村落里困扰着村民以及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畜,没有现代医疗条件,就用舞蹈来“治病疗伤”、驱除邪恶;很多山地民族处于半山农耕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底下,基本上处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当年的气候条件决定人们的温饱,降雨量的多寡主宰着村民的衣食住行。为了来年庄稼长势旺盛,获得丰收,人们通过舞蹈来企求风调雨顺、消除虫害。论文毕业论文

舞蹈,还作为他们与上帝、祖先通灵对话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灵的寄托。有了舞蹈,村落头人、巫师、摩批的威严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他们是村落的守护着,同时也是领舞者。在阿卡、傈僳族等村落,举行仪式前所跳的舞蹈,都必须由头人、巫师或者摩批领舞,在他们家里面先跳过之后方可以全村人参与在特定的场所跳。所以,舞蹈,在人们的意识里是神圣的,他跟想象中的神灵、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赋予舞蹈和祖先、神灵一般无穷的魔力。而人们只要投入到舞蹈中,也就受到了神和上帝的庇护,就会变得健康、强壮从而坚不可摧。由于受到上述各种因素作用,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舞蹈形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舞蹈形态具有较浓郁的原始宗教特征;(二)、不同山地民族舞蹈形态的内涵、风格特征各异、个性特征突出;(三)、舞蹈文化在民俗活动、宗教仪式里占主导。

二、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以及走入课堂的必要性

1、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到底,舞蹈就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的写照。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踏着先祖留下的粗拙足迹,唱着先祖灵魂编织成的单纯而神秘的旋律,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开辟了属于族群的一片净土。

大部分泰国跨境山地民族如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等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曾同属起源于中国甘青高原的氐羌族群。山地民族的先民顺着湄公河流域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进入泰国境内。他们的根是在中国,所以,他们的舞蹈形态很大程度上还有很多中国境内山地民族的痕迹,如:以腿部动作为主。从舞蹈形态的文化内涵来说,几乎跟境内的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是雷同,如:跨境拉祜族舞蹈“拜神树”“风吹谷子倒”“跳鹧鸪”“藤子上树”等,以及跨境苗族舞蹈“吹芦笙”“送葬”等,其舞蹈名称、步伐套路和境内是一样的,而他们的很多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以及在仪式上跳的舞蹈,其风格甚至比境内的还要古朴,换句话说,由于远离都市,村落里的舞蹈形态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仍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宗教舞蹈文化,是散落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地区璀璨的文明碎片之一,撷取泰国北部地区跨境民族原始生态舞蹈这一文明碎片,走进大学课程,拼凑成完整的、美丽的图案,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教学组合,或者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提炼、加工,形成舞台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发现文明传承的密码,为保护、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在大学课题里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

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过去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也重视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们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这一特征。如中国古时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礼•春宫》,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舞蹈的这三种功能,就是真、善、美这三方面的作用。认识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审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蹈艺术总是作为真善美的统一整体来对人和社会发生作用的。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举行一些公益性活动外,笔者认为,以山地民族舞蹈为载体,让博大的民族文化之精髓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无疑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

3、泰国以及中国境内,跨境山地舞蹈纳入舞蹈专业课堂现状简析。

笔者在访问清迈皇家大学艺术系、国家戏剧学院等高校时,曾和这些高校的舞蹈专业老师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切磋。我们感到:现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泰国的传统舞蹈、孔戏等,而对山地民族的舞蹈仅仅限于了解、适当接触,而没有正式纳入课程教学的建设范围。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形成必修科目。而在国内,专业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或者专州综合艺术院校的民间训练体系,基本上围绕中国四大民族舞蹈来展开,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教学仅仅限于限修课,可有可无,甚至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更应该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要使舞蹈教育事业真实意义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国际化”,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

三、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纳入大学课程的途径、措施。

侧重、健全艺术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把整个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形成大学必修课程。

1、形成基本功训练体系

基本功是学习其他舞种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所有舞蹈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避免生态舞蹈“西洋化”,结合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特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体系——“民间”基训。而尽量不采用传统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当然可以有所吸收,但尽量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基训为主体)。另外,基本功训练课程里所用的伴奏音乐也尽量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

2、形成民间舞蹈组合训练体系

以本土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为民间舞课程的主干内容:阿卡族舞蹈、拉祜族舞蹈、花腰傣、佛教舞蹈、泰族舞蹈、缅甸舞等。

这里有两个教学任务必须按步骤完成。民间舞教授的过程也就是动作元素组合提炼的过程;除了在练功房里,面对镜子再现其原始风貌外,更重要的还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雕琢、加工,形成既具有训练价值又不失去其原始风格特征的次区域民族民间舞蹈组合。

另外,除了次区域本土舞蹈外,还应该教授一些相互具有历史渊源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对比与鉴别,这样就可以更正确快速地把握所学主干课程内容的风格特征。

3、形成单一舞种创作排练剧目或者形成能体现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渊源的舞蹈诗或者舞剧

剧目排练,简单的说,也就是把课堂里面单一的训练内容再经过加工、创作,升华成为能够体现、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特征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把最原生的原创乡土舞蹈精髓以新锐的艺术构思全新整合重构,创造出独具浓郁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特征的民族风情并通过专业舞台进行展示。

四、结论

舞蹈专业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 舞蹈专业 舞蹈表现力 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在快速发展。舞蹈属于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其在我们的心路历程中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的广泛普及,不管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通职校和普通高中,亦或者是社会群体、投资商业教学等,促使我国舞蹈行业的不断发展扩大。许多人喜欢舞蹈优美的舞姿,然后把舞蹈当做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用生命去演绎不同的舞蹈人生。梦想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除了高超的艺术技能外,还需要感染人的舞台表现能力。而现在许多院校并不注重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而仅仅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舞蹈技能上,缺乏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舞蹈的魅力。

1.舞蹈的意义

舞蹈的意义是利用肢体语言传达各种情感或者事物。舞蹈并不是浅义的认为仅仅是动作的拼接和罗列,更不是专属于舞台的高超技艺的炫耀。舞蹈是人们从生产生活发展至今的历史活动,其不仅是美的化身,更是舞者的情感纽带,通过肢体语言的展示,表达人的情感和内心,代表着一个个艺术品的内涵和精神。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道:“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染人呢?一般来说,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舞者需将自己带入到所演绎的角色之中,经过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乐趣,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去刻画形象,然后利用准确的肢体语言传达,进而去影响观众的内心[1]。

2.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是考核一个舞者综合能力的表现,其并不仅仅为一个单纯的动作和表情,汇聚了人内心的情感和艺术的升华。其涵盖着舞蹈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针对舞蹈创作者的意图和理解,然后进行二次创作,演绎更加丰富的舞蹈精神。

3.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3.1有效的课堂指导

教师于学生的求学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为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为学生人生道路的支持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指导学生的个人舞蹈技巧的同时,讲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告知学生肢体语言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动作的指导和内心世界的讲述,促使学生能否理解和明白其中的意境。有效的课堂指导,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

3.2培养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

根据调查发现,许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会一味的追求与老师教师相像,缺乏自我开动脑筋研究其动作的意义,忽视了自身的创造性,导致舞蹈表现仅是机械的、苍白的和无感染力的动作表现。学生缺少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剖析;缺乏细微的揣摩;缺少内心世界的感情;缺少体味音乐的能力,从而忽略了舞蹈真正的内在美,该为学生“会跳舞不会表演”的主要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非常重要,只有独立自主的去想象和创造,才能感知人物的内心,锻炼个性语言。每一个舞蹈者都是带着枷锁的灵魂,由于外界因素的束缚,而内心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教师于课堂教学时,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的个人辅导,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我探索和发现答案[3]。

3.3加强舞蹈理论的教导

舞蹈相关理论于舞蹈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其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提升自我的高度。许多普通高校针对学生的舞蹈知识理论并不重视,认为理论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注重舞蹈的表演,忽略了舞蹈表演为理论点作为强大的支撑。于常理而言,理论属于现实生活中实践的结果,反过来同时指导着实践的进行,没有理论作为舞蹈实践,学生同样于舞蹈中找不到感觉或者方向。舞蹈历史和文学知识对舞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学理论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减少忧愁和解除顿悟,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多姿多彩,舞蹈艺术属于一个人动作的诠释和内心的表达。倘若舞者的内心无法领会理论上的内容,缺乏内心的感受而舞蹈,那势必是没有灵魂的舞蹈,更加没有意义。

著名舞蹈家张平曾说:“舞蹈演员的心中应当有一个意象的仓库,无论是生活的情景,还是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象……有了这个意象的仓库,我的内心就会酝酿成最大的激情和冲动,可以自由的索取、创作。”该意象即为舞蹈表演的内在中心点,所以加强舞蹈的理论指导非常重要。

3.4丰富面部表情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道出了眼睛作为人的一个视角的同时,也是人表达情感的所在点,所以于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非常重要。正所谓“眉目传情”,人的内心想法均有面部表情展示出现,舞蹈表演中的喜、怒、哀、乐,均由人的面部表情传达,是感情传达最直接与最重要的窗口[4]。

本文针对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舞蹈表现力不足提出几点建议,希望给予舞蹈专业的学生一些参考,然后将舞蹈专业的舞蹈表现力重视起来,进而从各方面充实自我。细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体味生活,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感怀这个世界,然后将这些感受和经历融入到舞蹈当中,针对新作品和旧作品均勇敢的去尝试创新的表达,去体会其中的要领。

参考文献:

[1]李美虹.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03):163.

[2]李菁.普通高校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培养[J].艺术教Art,2012(09):98-99.

舞蹈专业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学前专业 舞蹈课程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学前教育纳入规划当中。规划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学前艺术教育核心课程的舞蹈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年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不新,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问题。根据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结合实际,借鉴经验,敢于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能突出师范性的舞蹈课程的新路子。

一、高职高专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培养目标明确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和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不同,主要是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不是培养舞蹈演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幼儿舞蹈教学的方法、规律以及幼儿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进行创编。

和其他专业舞蹈教学不同的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工作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就其教育对象而言,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专业舞蹈教学的方法;再次,就其教育内容而言,要选择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并且喜闻乐见的课堂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幼儿园舞蹈老师共同协商研究,同时也要借鉴和引进幼儿园舞蹈课程的新内容来充实教材,从而推动学校的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是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开展幼儿艺术表演(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学前舞蹈教学的职业技能,要求毕业生在幼儿园能演、能教、能编、能导,并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较为开阔的舞蹈视野。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表演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高职高专学前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要合理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职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决定着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持。根据长期以来我们从幼儿园的调查情况来看,舞蹈课程的设置存在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舞蹈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对舞蹈课程进行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将舞蹈必修课由原来的周2节课加为4节课,分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形体训练、幼儿舞蹈表演和幼儿舞蹈创编4门课程,并将中国民族民间舞由原来的6个民族缩减为4个民族,另外2个民族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一年级开设形体训练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藏、汉);二年级开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蒙、维)和幼儿舞蹈表演和创编,实践课程以参加学校和省市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达到了“三会“,即:会表演,会教学,会创编。

会表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幼儿舞蹈表演能力。老师用优美的舞姿,生动的功效,吸引幼儿对舞蹈美的兴趣,用舞蹈艺术和魅力渐渐去感染幼儿,使他们对舞蹈心向往之,教师准确优美的舞蹈表演,还会增加教师和小朋友的亲近感,不会和不愿意为幼儿进行舞蹈表演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

会教学,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在幼儿园进行舞蹈教学是高职学前专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教学对幼儿身心健康,情操品格,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幼儿一些舞蹈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感受力和智力,陶冶品质和性格,幼儿舞蹈教学是幼儿园老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会创编,要求幼儿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搜集材料,从幼儿心理特点和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和生活出发,创编题材内容新颖生动,肢体语言简单形象,节奏活泼欢乐的手指游戏、律动、集体舞、表演舞等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既适应幼儿园节庆舞蹈表演的需要,也会使教师的舞蹈教学常教常新,幼儿舞蹈创编的过程,也是老师技巧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还应具有丰厚的舞蹈理论知识。老师的理论修养越高,演、教、编的能力就越高,舞蹈理论知识是学习舞蹈必须的功底,并且舞蹈教学的计划、方法、总结、研究,都要有必要的舞蹈理论知识作支撑。

根据我校“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设置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形体训练和藏族,汉族民间舞的教学。

舞蹈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分为舞蹈起源,特征和分类,古代舞蹈发展史,新世纪中国舞蹈,幼儿舞蹈的作用特点和分类,幼儿舞蹈创编。

形体训练和教学:把杆,中间跳跃和基本舞步训练。

藏族民间舞教学:藏族律动组合,踢踏步伐组合,弦子步伐组合。

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手绢花组合,步伐组合和综合表演性组合。

二年级开设蒙古族民间舞、维吾尔民间舞、幼儿舞蹈表演和创编

蒙古族民间舞蹈包括:手位组合,肩的组合,综合表演性组合。

维吾尔民间舞蹈包括:动律组合,手位组合、步伐组合,综合表演性组合。

幼儿舞蹈表演及创编:手指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等。

三年级开设幼儿舞蹈教学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教法的教学:启发法,示范法,练习法。

分科组合法:观察模仿法,游戏法,讲解提示法,口令法,其他教学法。

实习:指导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幼儿舞蹈教学。

舞蹈欣赏课以讲座的形式,每个学期最少开1次以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面和鉴赏能力。

三、要建立高职高专学前舞蹈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长期以来,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沿袭的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往往在强制性的学习中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对于我们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并缺少舞蹈基础的学生,过于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学生是被动学习,没有学习的人情,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结合我们的实际操作,借鉴其他舞蹈教学者的经验,以“认知――经历――比较――体味――评价――表演――试教”为环节的舞蹈教学模式。

认知:舞蹈欣赏课的开设使学生通过对舞蹈多次的感性认识,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的感性到理性认识,从对舞蹈不感兴趣,不了解不喜欢,到对舞蹈的认知,喜爱,使学生对舞蹈认知阶段过程缩短,并从而热爱舞蹈,愿意从事幼儿教师这个神圣的事业。

经历:要想知道舞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必须要有亲身的体会,通过对舞蹈的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去体会舞蹈。

练习:正确的舞蹈动作不是学生一次模仿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课上课下,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反反复复练习,课后抓紧时间反反复复练习,同学相互练习。

比较:就是将自己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舞蹈动作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动作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及时加以矫正才能达到完美。

反思:静思冥想,对舞蹈动作的学习过程和动作行为要求学生体会回味,提高对舞蹈的感悟力、表演力。

评价:学生对自己所学舞蹈进行评价,找出不足,自我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激励其前进,看到不足,找出差距,确认改进方向。

表演:一个完整的的舞蹈表演会带给自己愉悦的情感体味,也是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升华。学校对外的大型学生舞蹈演出,校内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大赛,各种节庆日,班级内的各类型演出都是必要的,是我们舞蹈的第二课堂。

试教: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表演能力能否转化为教学能力去展示是尤其重要的。

四、要创新高职高专舞蹈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舞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法应大胆创新,以适应教学实际,取得教学效益。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进步掌握了“四结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微格教学法”。

四结合教学法:教师的口授身教相结合;培养技能与讲解相关知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鼓励鞭策相结合;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讨论教学法:老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去发现,去体会舞蹈中的奥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舞蹈专业篇6

一、本科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本科院校舞蹈教学的模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变革的同时,仍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实训课程为主,对于舞台训练、实践教学等一类的课程安排较少,大大限制了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的真实感知力。二是在舞蹈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在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十分缺乏。当前,本科院校舞蹈教学中主要以口传身受的方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艺术思维受到了限制。

二、本科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实践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舞台实践对于舞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使得舞蹈教学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激发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因此,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加强舞蹈实践是舞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舞台实践与舞蹈课堂教学实现互补

舞台实践和舞蹈课堂教学之间是互补的,主要是体现在:通过舞台实践让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提高,并能够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改善教学水平。在本科院校的舞蹈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在舞蹈教学中认为实践教学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影响,使得实践教学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实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尤其是在舞台课堂教学中深化舞台实践,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技术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由此可见,舞台实践与舞蹈课堂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舞台实践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古典舞,学生对于教师要求的古典舞的韵律总是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达不到要求,对于这种情况,通过教师给学生排练中国古典舞《柳丝青青》来让学生在舞蹈中体会到台步行走时仿佛如行云流水一样,腰部如弱柳扶风一般的感觉,手部的动作如同那含苞待放的玉兰花一般。

又如在进行现代舞教学时,学生们对于现代舞所具备的那种独特的风格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收与放掌握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帮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显得僵硬呆板,或过于太放松,难以掌握要领。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语言没有指向性,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排练剧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现代舞《生命树》时让学生对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进行充分的理解,仔细的感受那种收与放,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舞台实践是舞蹈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对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是舞蹈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通过舞台实践,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而为后续的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让后续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舞台实践,可以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去对自身所学习的基本技能与知识进行充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吸收,进而加深对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开阔,对舞蹈艺术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够从生活之中汲取艺术灵感;通过舞台实践,让课堂教学得到充分的补充,舞台实践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艺术,对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在舞台实践之中所发现的不足,将可以成为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之中相当关键性的一个点;通过舞台实践,学生可以更好的去进行查漏补缺;通过舞台实践,学生可以更好的锤炼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训练与基本功训练。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讲,心理训练与基本功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口头强调,那么是很难发挥出其实际效用的,因此需要不断地舞台实践来进行操练。完整的舞台实践表演包括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从对作品的学习与分析,到作品的排练,最后到对整个作品的诠释与展现,这些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都只有通过舞台实践来得到锻炼。

舞蹈专业篇7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意义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现状

1.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今舞蹈教学成为不少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高校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会从事幼师职业。不少地方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艺术类课程,尤其是舞蹈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承我国民族舞蹈文化。而在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使用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充分掌握舞蹈知识。2.高校舞蹈教学跟不上现代的幼儿教育要求。如今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课程逐渐落后于现代的幼儿教学水平。近几年,政府对于教育领域极度重视,学前教育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高校中的舞蹈课程相对落后,跟不少幼儿教育行业的变化。不少学前教育舞蹈无法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但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就业期间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落后的舞蹈课程无法帮助学生将来进行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不具备实践性。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还在专业内进行舞蹈教学。但地方高校进行的特色化舞蹈教学理论性过强,无法真正用于实践。现阶段,很多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舞蹈教学使用音乐学院专业的舞蹈教学模式,但这两个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学大纲不兼容。2.教学思路过于局限。从教学角度来说,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舞蹈课程会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规范化教学。但是这种过于局限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性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围绕舞蹈动作进行授课,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我国传统舞蹈文化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的发展。3.舞蹈教材不具备专业性。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部分地方高校采用专业的舞蹈教材,过于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知识很难把握,无法真正体现学前教育的内涵,严重影响舞蹈教育效果,使学前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阻碍高校学生的舞蹈素质培养,影响特色化发展。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的策略

1.面向当下幼儿教育进行教学调整,教学大纲增强实践性。现阶段,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符合当下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时更新高校舞蹈教育教材,加强教学大纲的实践性,增加高校学生的才艺积累,丰富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下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求。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明确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舞蹈技能种类,在教学课程中高效使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要求。2.创新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舞蹈教学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舞蹈教学的课程增添新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过程中保持高效率。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材的专业性。由于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程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做到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舞蹈教学的先进经验与相关教材,编制适合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舞蹈教学课程能够得到新的理论支撑,更好地提升舞蹈教学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教学理念,加强对教育方面的理念学习,明确以服务幼儿教育工作为目标。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视,各地方高校将会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发展为具有特色化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我们要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看作一项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有了这种教育理念,才能坚持进行舞蹈文化传承,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薇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岳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

舞蹈专业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

一、引言

舞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是以舞蹈动作作为主要的表现语言与手段,实现其想要表达的情感等的艺术形式。舞蹈的魅力在于通过肢体动作的传达能够实现无法用言语、文字、声音等介质表达的精神实质与情感格调,以及一些深刻而鲜明的性格和思想;透过一个个被人感知的舞蹈形象,表达舞者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与艺术追求。因此,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舞蹈被人们当作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逐渐形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舞蹈课程也逐渐变为人们所热爱的艺术课程之一。

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理念落后

舞蹈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地相对紧密的学科,无论是教师的舞蹈教学,还是学生的舞蹈学习,都应当将两者紧密结合。与此同时,舞蹈还是一门“不拘一格”的学科,舞蹈也是一种语言,是舞者想要抒发自身的某种情感和理念。然而,就我国以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舞蹈课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教育的起点与核心,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舞蹈课程教学与互动当中,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舞蹈知识及相应技能。但在这一理念下,舞蹈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导向,并未就学生的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进行指导与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对照教师所传授的舞蹈内容机械学习,只求模仿而无创新。长此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即成为生产具备相同舞蹈动作的流水线,舞蹈也变为由不同动作拼接、整合而成的集合,舞蹈真正的意义与美感逐渐丧失。究其原因,即可发现是舞蹈课程教学理念的滞后,理念影响行为,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必将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淘汰。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而言,舞蹈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同样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舞蹈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日后投入学前教育工作中掌握相应舞蹈技巧,能够承担相应的舞蹈教学任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的传授是将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与学生,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的舞蹈学习,但不得不说的是,舞蹈水平地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生进行的大量的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与实践中体验与感悟,探索自身对舞蹈的理解,随着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形成自身的舞蹈素养与舞蹈风格,为自身舞蹈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应当做到充足,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与感悟,进而做到舞蹈创新。然而,就我国当前的舞蹈课程课时安排而言,舞蹈课程课时安排的合理性不容乐观。通常来说,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大约在每周两个课时,以学期为周期,也仅仅只有34个课时而已。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的时间需要进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还要学生进行自我练习与感悟,显然,这样的课时安排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练习的,舞蹈创新则更是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学生在舞蹈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巧有限,练习时间欠缺,最终导致学生的舞蹈技能与素养水平达不到教学预期,影响其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地开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配置不合理

就专业而言,舞蹈课程是一门专业且系统的学科,因此舞蹈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有着一定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来看,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课程,其初衷并不在于将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舞者,而是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职业需要,以舞蹈为教学的工具与技能,辅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其投入工作后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因此,在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开设的原因后,应当就其特殊性展开相应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所开展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不合理之处主要有三。其一,舞蹈课程系统教材的欠缺。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仍旧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之一,所选教材的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工作开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创新。教材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中直接的理论依据。因此教材地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教育的教材选择方面十分头痛,这是由于市面上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在有限的选择中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也较为欠缺,这就导致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选择放弃教材,按照舞蹈教师的教学规划进行。但这一情况下往往导致学生在舞蹈的基础知识与系统性上存在欠缺。其二,在教学内容的分配比例上目前存在不合理之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应当片面地追求专业舞蹈或是幼儿舞蹈,而是应当将两者科学分配,适应学前教育职业需求。其三,舞蹈教室的专业技能与素养水平及教学目标的差异导致舞蹈教学内容的开展存在桎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自身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教学过程,而教学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技能与素养方面过硬,往往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学效果的实现无法达到预期;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水平有所欠缺,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教学质量不高,往往会出现教学方案设置混乱,教学内容存在欠缺等问题。但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都会对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不利影响。

(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或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共同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从宏观角度把握教学活动及教学过程中的各部分要素,将教学过程系统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而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分为与效果。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舞蹈教学的多样化无法展现,造成课堂教学僵化、枯燥的问题,进而对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课堂教学多以“讲授式”为主,即以教师讲授与示范为主,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与相关技能。但随着社会地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显现出了显著的滞后性与缺陷,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限制学生在舞蹈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结合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个人风格与个性化发展方面更是设置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性的对策

(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弊端,教学理念亟待改革,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想要改变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现状必须首先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课堂几乎是以机械模仿为全部的内容,不仅在教学效果方面大打折扣,还将舞蹈学习引向了模仿与拼凑的方向,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极大地压制,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的舞蹈学习止步于前人。因此,对这一弊端,应当从理念上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新的理念下,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教师为核心,而是以学生为导向,跳脱机械模仿与刻板重复的桎梏,带领学生深层次地领悟舞蹈的意义,将舞蹈教学从理论与肢体教学转向精神与审美的教学,将舞蹈的表达根植于内心,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方面地刺激学生在舞蹈上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幼儿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

(二)重新设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

由上文可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之于舞蹈课程的教学需求而言存在较大缺失,在这样的课时安排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校方应当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加油重新设计。具体来说,首先,校方应当首先对舞蹈课程所需设施和场地进行适当地增设,例如,舞蹈教室等。这些设施与场地既可以用于日常教学,也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课余开放,尽可能地增加其潜在“课时”。其次,课时安排可增加相应地灵活性。目前,课时的安排主要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时安排进行相应地专业交互,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舞蹈课程的碰撞。这一调整一方面可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的课时时间,另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穿插过程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进行舞蹈交流,有利于舞蹈方面地促进与提高。

(三)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时应当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课程教学两大角度与方向共同进行,过度强调某一方面势必造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规划的不合理性。传统的舞蹈教学内容通常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欣赏与模仿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但这一教学内容的架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创新性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教材。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且主要是面向儿童的教育。因此,在教材选择时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目前,我国还未指定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因此,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当就专业舞蹈与儿童舞蹈两方面分别选择。在专业舞蹈方面,舞蹈的基础性知识、民族舞蹈等影响较大的、普及较广的舞蹈均应有一定层次的教材支撑;在儿童舞蹈方面,应当侧重实践性,即能够在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舞蹈指导教材。2.应当就目前的一些教学内容加以增删。在以往的舞蹈教学内容当中,不乏一些冗余、过时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占据教学时间,浪费教学资源,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中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当予以删减。教学内容地更改应当注重与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的考量,在内容专业性、难度等方面应当适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性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此外,还应当丰富一些教学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丰富舞蹈教学实践内容。舞蹈教学最终还是需要个体去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赖教师讲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教育主题,将舞蹈的思想、美感、精神教育融入其中,不过分强调肢体模仿,旨在引导学生在精神领域对舞蹈加深理解追求。

(四)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规划是基础,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兴趣激发的前提条件,但仅仅认为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即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是有所欠缺的。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而言,实际上,教师可开展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是相对比较灵活的,这就需要教师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首先,充分利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趣味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均孜孜以求的目标,它在不同学科具有普适性,利用趣味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趣味教学可采取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无论哪种方法,其核心都在于兴趣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将知识融于兴趣。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兴趣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其次,构件适当的教学环境,辅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也应在这一大趋势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文章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展开探讨,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经验与目前工作的开展为依据,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此,旨在为我国未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小梅.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6(01):128.

[2]吴韵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析[J].戏剧之家,2015(08):166.

[3]陈岩,郭晓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舞蹈教学能力的探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5(05):245-246.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舞蹈专业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学前教师。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规模,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较快,对学前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教学技能,还要多才多艺。而舞蹈作为最基本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学前教师必备的技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舞蹈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当

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够妥当。舞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因此,学校需要安排大量的课程,但是现在有很多院校并没有合理地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

2.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系统的舞蹈教材

舞蹈教材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渠道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以及对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理论基础,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教材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致使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上选择不用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授课教师自由发挥,学生没有教材参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适用型社会人才。

3.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有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只是教授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并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基于此,学生很难对舞蹈进行良好的编排,不能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体系。而在舞蹈的教学方式上,根本就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缺乏针对性。

4.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没有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进行完善的设置,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大多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体,对于舞蹈教学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将导致舞蹈课程的安排出现很大的忽视问题,在课程安排上很随意,阻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教学环境。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课程,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肢体语言的表达,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感受舞蹈的形体美和神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现实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幼儿心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是学生学习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没有指定统一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材之前,教师应根据基础的或是民族舞蹈选择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幼儿舞蹈应该选择实践型的舞蹈,方便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教材舞蹈动作由浅入深,教学内容简单易懂,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感,并配有DVD光盘,可操作性强,容易被幼儿接受,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合理地安排舞蹈教学的内容

首先,将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引入课堂中,发挥其传承优秀文化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其次,针对学习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反复进行巩固训练,增强基本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技能;最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在自主编排舞蹈的能力。

4.舞蹈教学中融合德育思想,重视舞蹈教学的作用

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过程,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变大情感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把思想品德与舞蹈教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幼儿教育的教师,为教育成果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舞蹈专业篇10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舞蹈;节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33-01

一、学习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课作为基本乐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技术性,这门课学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音乐基本素质和修养;而且视唱练耳作为基础课程与各音乐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无论是学习声乐、器乐、还是舞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扎实地学习这门课程。在中国古典舞以及中国民间歌舞中,音乐与舞蹈总是联系较为紧密的两种艺术形式。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按照一定的音乐律动、情景与思想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连续性运动。它的特点是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某种思想与感情。为了让舞蹈专业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舞蹈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视唱练耳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训练音高听辨能力,也不是乐谱唱奏能力,而是对节奏节拍的感知与应和能力,是对音乐风格乃至音乐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能力。因此,舞蹈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在内容上应重节奏节拍,重风格体裁,以求与他们的专业需要相一致。目前在视唱练耳的训练方法上,仍多以钢琴为主要教具,采用听、唱、写结合的手段进行训练。以音准、节奏训练为重点,采用固定和首调两种唱名法,采取集体大课、小组课形式。这种已被普遍认同并采用的方法,正日益受到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冲击。同时,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广泛推广及应用,也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拓展了其改革空间。

二、加强舞蹈专业学生视唱练耳学习的途径

在我看来,舞蹈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应主要加强音乐基础课、旋律、节奏以及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强化训练,音乐和节奏是最主要的。因为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视唱练耳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音乐在舞蹈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舞蹈音乐的韵律和风格、节奏特征对舞蹈作品起着决定作用。

(一)加强音乐基础课的学习,增强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音乐是听觉艺术,不像舞蹈艺术那样一目了然。所以有些舞蹈专业的学生认为音乐就是听听而已,不需要投入、辨别和理解,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舞蹈动作需要在音乐中进行,借助音乐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这样就要求按照舞蹈训练设立有关音乐基础课程,使舞蹈专业的学生逐渐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体会音乐、表现音乐。

(二)我们的舞蹈分为很多种类,所以舞蹈音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等几个类型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对各类音乐的了解也只是表面,并没有深入的探究学习。所以,当舞蹈专业的学生们对各类舞蹈的学习仍处在初级阶段时,老师们可以选择各类舞蹈音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欣赏,让他们首先从听觉上来熟悉舞蹈音乐,这样的听觉学习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舞蹈音乐的听觉记忆力,更好的感受舞蹈音乐与舞蹈表演的内涵。

(三)由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专业如声乐、器乐等的特点,他们大多资质优秀、接受能力很强,但理论性较差。如果按照传统的听、唱、读、写等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习变得枯燥,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通过音频和视频,由情入境,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想象力。

(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音符时值的把握上,要挖掘学生的节奏本能,让他们在内心建立强烈的动感意识,并体现出节奏的韵律。在训练中可尽早地进行一些多声部节奏训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等一系列的身体动作打出不同的节奏。让舞蹈意识走进视唱练耳课堂,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节奏中体会音乐的律动。

总之,视唱练耳这门基础性课程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而且视唱练耳在舞蹈专业中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对音乐语言的掌握,把握舞蹈作品的韵律节拍、人物形象、情感意境等。对舞蹈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引导,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段使其音乐修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莹婉.浅谈舞蹈专业中的视唱练耳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1.

[2]赵楠.论舞蹈专业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音乐天地,2009,1.

[3]董京京.浅谈舞蹈中专的视唱练耳教学[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4.

[4史其威.论视唱练耳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