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导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7:19:27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美术专业 学位论文 写作

美术专业①的学位论文问题众多,这早已不是秘密。但长期以来,有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目前在一些院校已经出现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上自我矮化、不以为然,教师在论文的教学、指导、评判上日渐放松的趋势,由此影响到了美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本文就美术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一、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国家学位条例规定,高校学生须提交学位论文方能毕业和授位。毕业论文因此成为审核美术专业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位的主要依据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执行国家的学位条例。

最近,教育部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厘定了学位论文的作假情形,明确了单位、导师与学生各自的责任和违反规定后的惩处措施,并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2004年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包括学术引文、成果、评价、批评等规范做出了界定和要求。这两份文件不仅对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规范也明示了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的后果。

在论文的学术观点和内容上,有些方面虽然没写进《办法》和《规范》,却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譬如,涉及国家的、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伦理的等敏感问题或大是大非问题,以及涉及学位论文研究的“雷区”,或学术规范的“灰色地带”,都要十分慎重,不能妄言。有一种说法,学术观点无对错,只要自圆其说。但真正要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观点可以讨论,论据必须准确,论证必须严密。

从形式技术层面上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对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如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都有明确要求。各美术院校制定的学位论文写作大纲均以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论文的形式规范虽然只是论文的外形和细节,却是一些硬性标准。在实际的论文写作和论文评定中,这样一些技术规定不能形同虚设。

国家条例与院校文件是学位论文写作与评审的主要依据,这是必须重视的基本规范。重视规范,不仅是学术问题,它还关乎到学风和品德。有许多时候,我们在学位论文上的尴尬处境并不归咎于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在于我们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感。美术学科不应该成为知性和学术的苍白之地,尊重艺术实践性的特点尚不足以成为不写论文或不讲论文写作规范的借口。

二、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指导

从多方面的信息来看,许多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计划里都没有论文写作的课程安排。虽然有的美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里制定了论文写作的计划,但没有学分,也没有具体的课程依托。现阶段学生在论文写作这个环节上存在许多不确定、不可知的因素。要改变松散的教学状态,就必须增设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加强学位论文的教学与指导,为学生开辟获取知识更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学制度依托,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美术专业的学位论文写作与毕业创作同样重要,有必要制定理论阅读和练习写作的培养要求,就如毕业创作必须有一个前期的积累一样,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

首先可以要求通过写读书笔记、讲座心得、短篇考察报告、期刊小文章等形式,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性训练。这种研究性的自学项目同时会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升华艺术感性。其次,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广采博收,不能局限于专业或者画室的小圈子。教师鼓励学生外出看各种画展,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学术讲座,了解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理性思考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写作,除了一些教学管理手段的运用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写作对他们专业的发展和今后的人生有好处,“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当然,美术专业毕竟是实践型专业,在专业实践上首先要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才能有“写头”。如果不从专业学养上进行修炼,光去“练写”也无济于事。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导师应当切实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论文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慎的学术判断,因势利导为学生把好关。有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要充当语文教师一职,在字、词、句上进行指导,虽然这样实属无奈,但是,通过认真负责指导后的论文与不管不顾的论文一定大相径庭。所以,应该明确导师责任制,学生的论文情况将是衡量导师是否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尺。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也需要进行督促和跟踪,事前的严格把关总比事后的补救要好。

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有必要进行答辩预习。注意答辩礼仪、着装举止、PPT制作、陈述要点、语言方式以及论文的问题点等。就如教育实习前的教案审定和试讲一样,学生经过答辩培训后进入答辩席,即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自信成熟且懂规矩的答辩者之列,这种慎重态度是对评委专家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

如何规范地评阅学位论文,这是件难事。论文评审表上要求对论文的意义价值、研究方法、创新性、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论文写作等做出评述,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可参考的标准,这中间就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客观上难免因评审专家的不同而导致对论文的评审意见的不同,人为因素常常左右着评审结果。一旦评审的意见或决议引发学生质疑时,评审一方甚至往往难于做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回应。此外,研究生论文答辩的三级成绩——优、合格、不合格显得马虎和粗糙。由于优秀论文常常在几十个毕业生里只有一个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来说,别无出路,写作的动力就剩下“60分万岁”了,此举更加剧了平庸论文和问题论文大面积出现的概率。健全和细化学位论文的评估标准,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看来十分必要。

学位论文的答辩评审至关重要。有些问题的出现不能说管理层和学术专家疏漏失职,其实还是一个制度规范的问题。譬如: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专家组几十位研究生的答辩在一天之内就进行完毕,一个学生的答辩大约耗时20分钟,答辩专家的合议也就在50分钟左右,在这个时间段还要写出每一位研究生的评审结论。赶时间赶效率必定导致产生一些草率和失误。如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论文答辩评审规范,立足规范进行评审,而不被其他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干扰,就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学术评审的形象,并保证公正、公平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唯此,当否决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打破了“零淘汰率”时,才不至于激化矛盾。如果对优秀论文也能给予及时表彰奖励,激发师生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更是利好。

四、尊重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学科特点

美术专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视觉化、图像化、感性化、技术化的写作方式是美术专业论文的学科特征。用文史类的论文形式和理论水准来衡量美术专业论文,肯定不合适,它们甚至没有可比性。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到论文写作存在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论文就能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正因为美术专业的艺术性、创造性特点,造就了美术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并勇于创新的个性。在他们的论文写作中常常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学术探讨不拘一格。如果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再多一点包容,我们就能发现美术学科论文的价值与精彩。

陈丹青在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导师时,曾在“导师评语”中填写他对论文写作“宁低勿高”的要求与标准:

“本人对美术学博士论文仅仅要求做到三点:

1.研究个案。

2.资料充分。

3.文字清通。

此外,尽可能与自己的成长背景与创作实践相契合。尽可能以艺术实践者而非职业理论家的身份与思路书写论文。”②

这里的要求似乎较低,但非常实在。我们不能照搬文、史、哲论文评定的条款,不能只看到学位论文的一般属性,而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人员大多局限于学科专业的形象思维定势,注重对各种图像的“看”,而不是对文章的“读”。当然,大量的专业实践也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多少文法结构和理论知识。因此,适当降低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文字和理论标准是一种尊重学科特点,实事求是的做法。我们在制定学位论文评估标准时应尊重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考虑论文写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服务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也许文案上的逻辑推理比较明晰,但实际解决要复杂得多,提高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共识。

注释: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2

【关键词】多维视野 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5-03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虽然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传授”式的经验传授有着根本差异。其差别就体现在作为现代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整体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纯粹的技能培养。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以期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所补益。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这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首要基本原则。学者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来达成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编排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或者仅仅在旧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修补,都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从而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当下我国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有新的要求。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以及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具备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质,社会也无力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策划以及艺术普及方面的人才却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再则,以往那种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所奉行的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传统美术史论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起初,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家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有该专业。而在今天我国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诸专业包括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内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学科和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然大于专门的美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了解美术创作、擅长美术研究、会艺术策划的“一专多能型”美术史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研究与批评、美术活动策划、美术教育与培训、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网络新媒体等领域的工作。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应对文化产业发展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做出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在这一新的人才目标的统摄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强调课程建设的体系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有机性,也即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该具有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原则性基础,但是要使得课程设置达到有机性,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具体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对不同维度的考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对于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对视觉艺术的体验、感受、认知和鉴赏能力;(2)掌握中外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美术发展演进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熟悉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熟悉艺术市场,了解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本土美术文化和艺术生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应该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5)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完成相关艺术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较为清晰的勾勒之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按照人文素养模块、美术技能模块、美术史知识模块、美术理论知识模块、应用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六个模块来设置课程。具体情况如下:(1)人文素养模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2)美术技能模块: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油画基础、平面设计基础、摄影基础;(3)美术史知识模块: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台湾美术专题、桂林抗战美术研究专题、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文艺复兴研究专题、欧美战后艺术专题、佛教艺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专题、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发展史;(4)美术理论知识模块:美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画论选读、西方美术史学与研究方法、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导读、绘画语言解读、《历代名画记》精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5)应用类模块: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博物馆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概论、书画鉴定概论、美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美术考古学概论;(6)实践教学模块:美术史迹考察、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和学校的通识课、共同课模块共同组成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在于同类课程聚集的课程群对应于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得每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能有3-5门必修课程作为保障,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课程模块化建设还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能力菜单自主选择某类或某些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突出某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这就避免了人才培养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缺乏个性的问题,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和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为依据进行课程的阶段性安排

如果说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而对课程做出空间性安排的话,那么注重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则是基于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时间性的考量。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认清人才培养的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出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课程衔接先后顺序颠倒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每一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实到具体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的这种阶段性特点,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一年级,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美术初步的感性经验和初步的理论认识,主要通过技能类课程来实现。同时,通过中外通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二年级,要求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系统而扎实的学习,掌握美术批评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术展览策划的基本常识;三年级,继续完成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跨学科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四年级,继续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阶段性的安排旨在通过低年级与文、史、哲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进入到美术史及理论的专业学习,结合美术史论实践与考察课程展开美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为高年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贯穿着实习、实践和应用类的课程,这是为了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文化市场。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构建特色课程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具有自己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的学校,而鲜明的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又集中地体现在特色课程上。如何设置特色课程,这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都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特色课程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第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以及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第三,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学术前沿领域的开拓;第四,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特色课程的设置就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将广特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下转第63页)(上接第56页)视野。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特色课程构建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将广西近现代美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等内容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和建设的专门人才。

其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突出老师们的研究特长。如20世纪中国美术、台湾美术研究、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解读等特色课程都是广西艺术学院老师长期研究的领域。桂林抗战美术既是广西现代美术的发生,也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价值。广西艺术学院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积淀。

再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比如本专业设置的视觉文化理论选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等特色课程都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代表了美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图像时代的新一代学人,应该对视觉文化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美术及美术研究的走向有基本的认识。这类课程的设置开阔了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眼界。

总之,对高等艺术教育来说,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体系需要有多维视野的关照,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对不同能力的需求;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规律,又要考虑优势和特色课程的构建。只有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有机性,才能构建出适应时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菲利浦・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3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湖北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川陕,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这里地处全国 “八纵八横” 铁路路网主骨架,中国首条贯通东西的客运大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G50沪渝高速公路(上海至重庆)横贯境内,交通条件便利。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72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4万余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超过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学校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19000多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1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39人,其中教授121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一百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等各类专家40人,聘有“楚天学者”7人。

我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本科教育已近20年历史,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格,人才培养质量高,深受社会的广泛好评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我校艺术专业学生在、省级各类展演活动中荣获金、银、铜奖等各种奖项600 余项。2008年我校学生吴娟参加的“土苗兄妹组合”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09年以我校21名学生演出为主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0年我校学生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2011年11月,我校师生创编的大型歌舞诗《我从清江来》荣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2011年到2014年,我校学生连续四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成功地展示了我校学生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13年10月,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健身舞蹈大赛上,我校40名舞蹈专业学生表演的《恩施土家健身摆手舞》获全国原创健身舞蹈大赛一等奖和特别贡献奖;2013年11月在西南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中华情、民族魂》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我校选送的舞蹈《呔嘎嘎》获得节目奖,女声小组唱《土家迎客歌》获得优秀节目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舞蹈学专业师生编导、表演的作品《土苗情》、《毛古斯》获得一等奖,音乐学专业师生编导、表演的作品《柑子树》获得一等奖,合唱《郎在高坡》获得二等奖。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拥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重点示范中心、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以及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为传媒学子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仅2014年,学生就在多个大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传媒学子有20余部作品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2014年传媒专业学生拍摄的纪录片《春花上学》获得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特等奖;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原创的微电影《女儿会》、《边缘》、《看不见的你》、《逐爱》等频频搬上荧屏。

一、招生专业(7个):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

二、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公办、二本

三、上级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四、学校招生网址:zsxx.hbmy.edu.cn

五、学制:四年

六、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计划数

学费标准(元/年)

招 生 省 份

广播电视编导

130305

120

10350

面向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重庆、四川招生,认可各省统考(联考、同类批次学校专业合格线)成绩,不另组织校考。

音乐学

130202

90

9000

舞蹈学

130205

80

9000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50

10350

环境设计

130503

50

10350

美术学

130401

40

9000

绘画

130402

30

10350

备注:

1、各专业招生计划以各省招办确认公布的计划为准;

2、各专业学费标准按2015年湖北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七、录取原则及入学资格审查

1、艺术类专业均为文理兼收,不限制考生民族成份,不限制男女生比例。

2、考生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且文化成绩须达到所在省(市)划定的艺术类普通本科批次资格线;专业成绩须达到各省统考合格线(没有统考的省份,认可同类批次学校的专业合格线)。

3、对专业和文化成绩双上线的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并参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依次择优录取。

综合成绩计算方式:

音乐学、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按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折合后的综合分排名,其中高考文化成绩占40%,专业统考成绩占60%,综合分相同以专业分高的优先录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折合后的综合分排名,其中高考文化成绩占80%,专业统考成绩占20%,综合分相同以专业分高的优先录取。

舞蹈学专业:按专业统考成绩排名,专业成绩相同以文化分数高的优先录取。

4、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录取的艺术类专业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学习。

5、入学资格审查:学校在新生入校三个月内进行学生入学资格审查,凡考试有舞弊行为或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依据国家招生工作相关管理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校 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 邮编:445000

电 话:(0718)8439097 8438300 18986868255 18986868256【学校招生办公室】(0718)8439806 【艺术学院】(0718)8438185 【文学与传媒学院】

传 真:(0718)8439097 网 址:zsxx.hbmy.edu.cn

邮 箱:hbmyzsxx@163.com QQ答疑:1592916840

八、专业介绍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需要,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较深的文学修养、较强的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主要学习广播电视艺术、文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创编能力。

3、主要课程: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二)音乐学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中、小、幼儿学校及社会文艺团体、文化机关等从事音乐教育教学、音乐表演与研究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下设音乐教师教育、艺术幼儿教育、音乐表演三个专业限选方向。

2、基本规格要求:系统学习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主要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艺术概论、多声部音乐分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计算机音乐软件基础、钢琴即兴伴奏、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舞蹈基训。

(三)舞蹈学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舞蹈专业人才的需要,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高思想、文化、专业以及舞蹈教学、编导、表演和理论研究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党政、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团体从事教学、编导、表演和理论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舞蹈专业知识,得到舞蹈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从事舞蹈教育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舞蹈教育研究能力。

3、主要课程: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欣赏、中外舞蹈史、音乐作品赏析与视唱练耳、艺术概论、舞蹈音乐编辑、芭蕾舞基本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基本训练、舞蹈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四)美术学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水平的美术工作者,能在学校、社会文化团体、艺术品公司等部门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美术创作与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美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能胜任学校美术和社会美术的教学、美术创作、应用性美术等工作,具有从事美术教育教学、艺术创作与实践以及应用性美术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人文和科学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文化、艺术视野广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美术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并能自主获取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构成基础、摄影基础、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中国民间美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陶艺基础、影像基础等。

(五)视觉传达设计

1、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艺术人文修养和创新发展素质潜力,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设计教育相关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创意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在综合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已确定的专业知识外,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设计具有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广阔的事业和交流能力。在专业能力结构方面,注重创意、美学、技术表现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很强的创意能力、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表达功底和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专业下设平面艺术设计、包装造型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方向。

3、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图案、图形创意、文字设计、版式设计、包装材料与工艺、展示与陈设、网页设计、标志设计、品牌设计、数字插画艺术等。

(六)环境设计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学校、党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有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室内外环境设计能力,掌握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清晰表达设计思想,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能用草图、图纸、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

3、主要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设计素描、水彩风景写生、环境艺术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思维与创意、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建筑制图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手绘效果图、室内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电脑效果图3DMAX 、庭院景观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施工图编制、消费心理学、设计管理、专业论文写作等。

(七)绘画

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绘画创作、研究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从事绘画创作、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研究和传承美术文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4

近年来,江苏省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在基本遵循该专业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日益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凸显和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亟需培养一支队伍庞大、素质较高的创意人才大军,而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职能部门,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显得尤为关键。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或“超前”现象。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缺乏与时俱进的即时调整,多年沿用,一成不变,对于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关注不够,此一“滞后”现象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走向的适用性存在偏差。与此相反的另一现象则是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不闻当下实际和动态的盲目“超前”,缺乏对校方自身办学条件、现状以及市场调研的客观分析和定位,在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划的情况下制订超出现有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结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在毕业后无法达到社会对其期望值,更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实际要求。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传统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主要依赖于校内资源,即大部分甚至完全靠固定而有限的专职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更为广泛的教学途径的拓展。学生缺乏更多与校外产业市场相关联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而作为培养人才的这些校内教学者本身,由于工作性质和科研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难以接触到更为多元的教学引导,专业学习容易出现单一化的倾向,创造力的进一步开发和提升也因此容易受阻。

3.课程结构设置有待完善和优化当前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集中关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是强调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专业课程。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专业领域的课程数量与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压制了其他综合或人文课程的比例,而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重“专”轻“博”、重“专”轻“文”的现象,只精通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缺乏广博的综合知识储备和人文修养。而在专业课程的内部配比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失衡的情况,或偏理论,或重实践,没有真正将二者统一至一个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平台之上。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师资队伍构成较为局限当前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构成,虽然对教师的任教资格设定了条件和门槛,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较大程度或者完全依赖校内师资进行教学,缺乏更为广泛的教师来源。虽然很多院校聘请了个别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校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导师组,但由于校方缺乏长期和具体的指导政策和教学分工,很多校外师资常常形同虚设,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二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很多院校的教师由于个人在此二者之一的倾向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或偏倚学术理论的培养,或一味偏重创作实践,尚无法给予学生以更加综合、全面、平衡的专业指导,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带有明显的导师个人风格与特点,这也使得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受到了约束。

5.评价体系趋于单一化文化创意产业类别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于创意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强调和重视,而当前很多院校在美术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更为多元的评价机制,相对单一的评价视角、方式和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可能的创新潜质的开发,尤其是仍然存在一些“一言堂”式的评价倾向,导师单方面的擅长和喜好左右了学生学习的走向和结果,因而无法从多向度对其展开全方位的专业评判和认定。

二、对策与建议

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所凸显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培养人才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因此,针对以上现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刻不容缓。立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背景下,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理应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客观认识美术学科在新形势下的优势与局限,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导向,积极探索一切可能提升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对接与整合。

1.基于多方关系的权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实施过程中,应从单一注重理论水平或是强调技能技巧向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展。努力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注意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处理好国家对于美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产业市场的当前需求与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与能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解决美术专业学位人才统一质量标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关系。此外还要根据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一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差异与特殊性,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适合美术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校方应与校外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和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基地,注重实际参与,扩大实践范围,展开具体有效的双边交流,让学生的学术理论与创作实践能力在直接的校外见习实战中得以检验和提升。可以积极探索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共同融入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与工厂合作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形式,是学校同校外工作单位合作进行的使校内学习课程与校外工作经验结合的教育方式。”[3]因此,应梳理和建立并协调好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利益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磁场”,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探索更加有利于美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真正适合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在类别和内容等方面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之于创新型人才的各种具体要求,既要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在给予其充分自由与空间的前提下展开艺术创作实践,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之外,还有必要增加和深化诸如哲学、文学、美学、历史等相关人文素质课程的渗透,通过对这些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改变传统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向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一边倒”的倾向,努力打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底蕴的课程体系。

4.提升师资队伍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导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美术学研究生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方面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因此,加强和深化美术学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深度和广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学学科的特点,这种提升不单指涉学历层次,更是教师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能力方面的提高。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得以实现。一方面,校内导师在保证和完成好校内各项科研活动的同时,应积极“走出去”参与各项校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题、项目以及社会实践,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成果,进而更好地反哺教学。另一方面,吸引和聘用校外各美术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实践领域的专家,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和承担研究生教学工作,制定具体的校外教师的教学计划和阶段性任务,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专业讲座,与学生分享艺术创作以及市场策划、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开阔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补充了校内专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学者在探讨创意人才的主要特点时指出:“他们的团队体现了文与理、科学与技术、创意与操作的结合。不但有专业化的分工,而且有文与理、设计与操作、创意与营销等交叉经营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创意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拓展非常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各方面多领域不同教师组合的共同努力,通过上述方式,整合各种资源,拓宽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层次,博采众长,在理论与实践双方面共同保障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5

艺术学院简介

艺术学院创办艺术专业教育始于1983年,是陕西省最早开办艺术专业的教学单位之一。现有音乐表演系、音乐教育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美术学系、公共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系、戏剧影视文学系7个教学单位。学院招生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江苏、福建、河北、山东、湖南、广西、河南、甘肃十个省份,第一志愿录取率连续四年为10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7年在校生共计155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讲师48人;博士3人,硕士52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一千余万元。拥有11个实验室、3个专业展厅、4个排练室、1个音乐厅、1个虚拟演播厅以及12个教学实践基地和6个产学研基地。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陕西省特色建设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还与泰国斯巴顿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办学及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并在美国蒙格马利大学举办画展。学院先后有90多人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奖项137多个(入选国际性专业展览22件次)、国际国内声乐和器乐大赛奖87余项。

招生专业介绍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包含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公共艺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室内外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艺术造型能力与视觉设计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场所等领域空间造型规律,学习与培养艺术工程、艺术化设施、陈设艺术品等设计、制作及施工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分别对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专业方向: 陶瓷雕塑方向、现代壁画方向。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公共景观设计、公共展示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材料与工艺、中国民间美术史、当代艺术思潮、数码图形处理、雕塑基础、陶瓷基础、雕塑表现、陶瓷表现、壁画基础、浮雕基础、壁画表现、浮雕表现等。

实践环节:陶瓷雕塑方向主要有:陶瓷材料雕塑、传统与现代艺术性陶艺、日用陶瓷、陶瓷工艺品等;现代壁画方向主要有:壁画设计与制作、壁画材料应用、壁画综合表现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字化信息与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类产品设计、开发、制作、传输、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审美与技术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专业方向: 数字游戏3D设计方向、UI与游戏原画设计方向。

主要课程:3D模型基础、专业造型基础、专业设计基础I、专业设计基础Ⅱ、动画设计、数字影像技术、 3D动画设计与引擎测试、UI设计、动态图文设计、视觉表述。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毕业考察、职前定岗实习、行业考察、行业实习。

就业方向:动漫或游戏原画设计师、3D 游戏设计与制作岗位、APP 设计师、游戏UI界面设计师、商业插画师、多媒体制作师。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宽的视觉传达理论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设计方法并具备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地方文化创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能以“平面设计”作为信息沟通和表达的形式,针对社会机构通过系统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价值或表达某种体验,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化设计手段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专业方向: 平面设计、插图设计。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视觉传达基础、视觉表述、文本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插图综合设计、影像与设计、综合媒介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丝网印技术、插图与设计、图形创意等。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毕业考察、企业实训。

就业方向:媒体的版面设计、创意设计、企业的形象设计及导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社编辑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杂志编辑设计师、信息设计师、广告创意策划、公共区域导视设计、平面媒体的插图设计、绘本设计、公共图形、时尚设计和多媒体应用设计等。

美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知能并重、开放兼容”的人才培养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 、素养”的个性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文博等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 中国画方向、自由视觉表现方向。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学方法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术概论、油画、版画、设计、摄影、美术评论、自由绘画、综合艺术实践、民间造型艺术研究、工笔技法、写意花鸟技法与写生、写意山水技法等课程。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民间美术考察、毕业考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研究、艺术文博等方面的工作。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承地方传统音乐、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现状需求,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能够在各级各类艺术演出院团、教育单位、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电台、电视台、媒体、文教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会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艺术辅导、社会培训、音乐采编、音乐活动策划等有关文艺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 民族乐器演奏专业方向:二胡、竹笛、古筝、扬琴、琵琶、打击乐(排鼓、中国大鼓)等;声乐表演专业方向: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西洋乐器演奏专业方向: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双排键、打击乐(军鼓、爵士鼓)等专业。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剧、声乐艺术史、合唱与指挥、形体、重奏、合奏、钢琴即兴伴奏、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

实践环节:西安鼓乐排练、歌剧排练、声乐排练、民族器乐排练、专业比赛、校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毕业音乐会管理与实施等。

就业方向:社会文艺演出院团、教育单位、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电台、电视台、媒体、文教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会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艺术辅导、社会培训、音乐采编、音乐活动策划等有关文艺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音乐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与一定研究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能力,具备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和伴奏、合唱指挥、中外器乐演奏以及舞蹈的基本技能;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工作者、艺术工作者。

专业方向: 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中外乐器、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合唱、合唱指挥常识、歌曲编配与弹唱、电脑音乐创编以及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和技术应用类课程。

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声乐及器乐作品排练、专业比赛、校内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与实施、毕业音乐会等。

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社会培训机构教师、教育管理、文艺表演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戏剧影视快速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能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影视剧项目策划、审核、创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戏剧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专业方向:影视策划与编剧、影视拍摄与制作。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艺术概论、影视概论、影视美学、视听语言、经典影片读解、影视导演基础、影视摄影、影视剪辑、影视编剧理论、新媒体推广与营销、文化产业概述等。影视策划与编剧方向课程:剧本策划与创意、剧本分析、剧本写作、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文案基础写作。影视拍摄与制作方向课程:短片创作、后期特效、纪录片创作、录音基础、新媒体技术与运用。

实践环节:专业采风、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影视短片创作、编剧、小剧场工作室实训项目以及影视自主创新训练项目等。

就业方向: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影视剧项目策划、审核、创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戏剧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报考条件与录取原则

报考条件:符合2018年生源省份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录取原则

1.专业课成绩的使用:我校所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我校校考成绩;我校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成绩。

2.录取原则:除在陕西省编导类专业课统考过线,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外,其他各专业均按照文化课成绩过线,按照专业课成绩择优录取。

校考考试内容

1.美术类:科目:素描、色彩。总分:200分。考试时间各科3小时。

2.音乐类: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湖南组织校考,考试内容如下:

3.戏剧影视文学:在河北使用河北大学校考成绩;认可河北大学考试内容。在湖南组织校考,考试科目为:专业基础知识。时间为3小时。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6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设音乐系、美术与设计系、舞蹈系和艺术实验中心,设有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700多人,有专兼职教师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0人。学院设有民族美术创作研究所、民族音乐表演研究所、民族音乐创作研究所、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所和书法文化研究所。学院教学条件完善,拥有适应专业发展、设备先进的标准专业录音棚、摄影棚、表演排练厅、琴房、独立音乐厅、艺术设计工作室、构造与模型实验室、装饰艺术品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场所。学院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多家文化机构、设计公司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艺术人才,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国内外大型文艺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屡创佳绩,成果丰硕。学生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在原有艺术类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组建了传媒学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编辑出版学、传播学4个本科专业和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1个硕士点。现有在校生900多人,有专兼职教师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5人。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学校十大特色专业。学院教学条件完善,建有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和新闻出版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电视演播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录音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传媒实验室和编辑出版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电视台等多个校外媒体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广西电视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基地。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遍布中央电台电视台、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及各大出版社、日报社等媒体单位。

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设计实践能力和项目开拓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可面向各类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建筑装饰装修行业,从事环境项目设计、环境设计项目策划与管理、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等工作。主要课程:设计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工程制图与透视、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空间构成、建筑设计初步、居住空间设计、家具与陈计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办公空间设计、构造与模型、材料与施工图、装饰装修工程预算等。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与策划、设计教学和设计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把握设计市场方向和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教育、出版行业、品牌形象设计行业、文化传媒公司、电视台等企事业机构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品牌形象包装、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产品市场推广与策划等相关工作,或从事设计研究、教学与设计管理等工作。主要课程:现代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装饰造型、设计素描、装饰色彩、构成研究、设计应用软件、字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影视广告创意、标志与VI设计、设计项目策划、图形创意、摄影技术、民族民间元素与当代设计等。

美术学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方法理论、知识和创作表达技能,能在文化艺术传播领域、美术教育领域、设计行业、出版行业、博物馆、文化馆等企事业机构,从事艺术管理、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现当代艺术研究、美术概论、造型基础、工笔画、水墨画研究、中国画创作、民间民族美术、材料技法研究、油画创作、摄影技术等。

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声乐教育、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能在文艺团体、各类院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教学及文化宣传工作、音乐表演、群众艺术活动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演唱、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歌曲创作、形体表演、合唱与指挥常识、电脑音乐制作基础、中外音乐史等。

音乐表演(器乐方向)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器乐教育、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表演、专业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演奏、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课程:演奏、合奏(重奏)、室内乐、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演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等。

舞蹈学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表演及编导、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知识等研究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电视台及相关的艺术部门从事舞蹈表演、编导、艺术指导以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课程: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赏析、舞蹈教学法、编舞技法、芭蕾舞、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东南亚舞蹈、舞蹈剧目课、拉丁舞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采用小班课堂教学模式、专业级设备、标准化演播室、特色化训练方式。培养目标: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能力。能够在广播电台、电视台、艺术院校、影视部门、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配音、文艺表演、新闻采编以及教学科研活动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节目主持人概论、文艺作品演播、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影视配音、影视表演、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编、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文学、演讲与辩论以及摄影摄像技术、形体训练、影视化妆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广播影视艺术策划编导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写、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与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影视作品分析、影视文学创作、纪录片创作等。

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拟招生人数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拟招生

人数

学费

(元/年)

考试科目

招生地区

备注

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

60

12000

素描、色彩

 

广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1.请考生务必注意我校在各省公布的校考考点和考试时间。

2.招生人数视招生省区报考的人数略有变化,以考生填报志愿时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数为准。

3.学费以物价部门核定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60

12000

美术学

25

12000

音乐表演

(声乐方向)

20

12000

演唱曲目、视唱、听音模唱

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山东

音乐表演

(器乐方向)

20

12000

演奏、视唱

舞蹈学

30

12000

剧目、基本功测试、舞蹈动作模仿

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山东

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80

12000

普通话语音、

综合专业素质、

才艺展示

广西、河北、河南、山西、湖南、黑龙江

广播电视编导

80

12000

综合知识、故事写作、影视作品分析

广西、河北、河南、山西、湖南、黑龙江

合计

375

 

 

 

考试科目(校考)

一、美术设计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1.素描(时间3小时); 2.色彩(时间3小时)。满分200分,素描、色彩各100分。考试工具:铅笔、碳笔、颜料由考生自备,用八开纸(统一发放)。

二、音乐表演(声乐方向):1.演唱曲目(3分钟内);2.视唱(2分钟内);3. 听音模唱(2分钟内)。满分200分,其中:演唱曲目100分×1.4系数,视唱100分×0.3系数,听音模唱100分×0.3系数。

三、音乐表演(器乐方向):1.演奏(5分钟以内);2.视唱练耳(3分钟以内)。满分200分,其中:演奏100分×1.4系数,视唱练耳100分×0.6系数。考试用具:除钢琴以外,其余乐器自备。

四、舞蹈学:1.剧目(舞种不限,3分钟);2.基本功测试;3.舞蹈动作模仿。满分200分,其中:剧目100分×1.0系数,基本功测试100分×0.6系数,舞蹈动作模仿100分×0.4系数。考试用具:伴奏音乐、表演道具、演奏乐器(除钢琴)等自备。考场配备播放音乐的CD设备。

五、播音与主持艺术:1.普通话语音;2.综合专业素质;3.才艺展示。考试内容:自备稿件(3分钟内);指定稿件、即兴话题(3分钟内);才艺展示(如声乐、舞蹈、器乐、小品等,2分钟内)。满分750分,其中:普通话语音100分×2.5系数,综合专业素质100分×3.5系数,才艺展示100分×1.5系数。考试用具:才艺表演道具、音乐伴奏、乐器自备。考场配备播放音乐的CD设备。

六、广播电视编导:1.综合知识;2.故事写作;3.影视作品分析。满分300分,其中:综合知识100分×0.6系数,故事写作100分×1.2系数,影视作品分析100分×1.2系数。考试时间180分钟(影视作品分析90分钟,综合知识+故事写作90分钟)。

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校考各专业的合格标准,确定合格人数不超过我校在各省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的4倍。公布时间约在2015年4月,公布网址:zs.gxun.edu.cn/。

录取规则

一、2015年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达到各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二、2015年我校校考成绩合格,同时,有联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联考合格;

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舞蹈学专业,按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同等条件下参考相关科目成绩和专业素质;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校考成绩和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综合排名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校考成绩×70%+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30%;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校考成绩和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综合排名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校考成绩×60%+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40%;

六、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男性身高170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专业素质条件突出者可适当放宽身高要求。

七、无色盲、色弱、夜盲,考虑一定的男女比例。

招生咨询电话:0771-3260410(广西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招生科)

0771-3260759(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

0771-3267064(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办公室)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7

在高校里,应用艺术专业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出现之初就能得到快速的认可,成为比较受关注的专业,成为学生和家长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我国高校里,应用艺术类专业发展迅速,我国公办高校就有艺术学院近800所,而民办高校几乎有资源和师资的学校都开设了应用艺术类专业,独立学院有近85%的设置了艺术系或应用艺术专业,设置纯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保持在60所左右。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应用艺术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在短时间内走上了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扩招以来,美术类应用艺术专业可以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艺术实践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我们来简单地剖析一下。应用美术类专业有纯艺术美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术艺术基础,有审美情趣,这样才能为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教学过程过于校园化,让这类美术专业与社会生产与实践联系得太少,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理论化和校园化的培养方式容易让应用艺术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会感觉到茫然,找不到感觉,这是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失败。过于校园化的培养方式容易让应用艺术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并且容易被简单地教学方式弱化专业特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美术类专业走向纯专业发展的倾向在我国的高校中不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设置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这种一致向纯专业看齐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高校里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应用美术教学方式,充分地反映了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及实践环节的薄弱和欠缺,还在沿袭着纯美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用美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有些环节因为各种原因被忽略或者得不到重视,导致应用美术类专业向纯美术专业看齐,过多的理论知识占了大量的课时,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应用艺术的交叉性是最大的特点,这种交叉性体现在对于多个学科的融合应用,如果向纯艺术方向发展,就会把这种特性弱化,让应用美术的价值和优势无法得到体现。应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和创新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要改掉的教学习惯了。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引导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创新发展,这样让应用艺术的价值空间缩小了,特别是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的时候,没有办法或者是没有准备去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就被淘汰了。

应用艺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是基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基础之上的,所以应用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对于这一点的忽视或者是不重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在我国的高校培养体系中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扩招后,学生数量的激增,让学校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教学资源短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应用美术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应用艺术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都有关,这一点是应用艺术的特性决定的。所以在应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应用美术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事实上在生活中,应用美术艺术如何应用就看设计者的审美情趣与社会文化和生活文化结合的如何。高校培养出来的应用美术专业类人才在校园化的学习氛围中会被一种思想误导,就是追求美感,而这种美感有太多理想化的成分,这对于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应用美术的特点决定了审美要与应用结合,这一点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还是少了一些引导,造成审美观念不能入乡随俗,出现类似于“曲高和寡”的现象,这种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了应用的现象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比较常见。

我们在上面谈了一些关于应用艺术中的美术类专业在实际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地分析,简单地谈一下高校美术类专业培养方法。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美来诠释,应用美术类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审美情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个性有关,并且随着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也不断地提升。在应用艺术教学中的审美就如同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样,要有引导学生去广泛去接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全面地了解应用美术在不同领域里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地提升审美能力。所以,我个人觉得,既然应用艺术是交叉点不同学科的内容,那么应用美术类专业的审美也一样,不能仅限于美术艺术这个审美的范畴里,应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掌握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观念不断地成熟起来,会从多个应用角度去考虑应用美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不同审美观念人们的需求,从而能把应用艺术的社会价值观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落实,做好创新应用。

应用艺术的创新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创意的广告、独特设计的服装、独特的家居装饰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应用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捕捉应用美术在作品实现中的灵感,捕捉细节,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高校应用美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科研的创新研究,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把教学看成与自己科研任务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做;教师在课上与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与学生共同分享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应用美术类专业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不能白白浪费,教师要抓住这些资源,合理地调配教学任务,提高手生的动手应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与理论结合是应用美术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与实践怎么样才能实现无缝对接,让理论教学不再显得无用或者单薄,让实践教学体现出专业的价值所在。从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但是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点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结合,切入点怎么去找,这是提高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过社会实践的教师会把教学理论知识点和教学实践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p#分页标题#e#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8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9

“十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长期作业与短期练习相结合;实践写生与临摹默写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作业讲评与课堂辅导相结合;教师示范与学生交流相结合;强化训练与模拟考试相结合;高考美术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电化教学与名师讲学相结合。

一、 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与专业教育

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专业教学的首要前提。结合我校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从高一入校时,在学校入学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名人画家、学生典范教育学生“作画先做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人才底蕴。专业教师一般都担任班主任,这样更好的地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形成。其次,我们利用两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由教研组长或学科带头人从美术的发展和学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提高兴趣,热爱专业,树立信心,明确目标,端正态度,确保每个专业学生学有所长。

二、 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学习

高一美术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的浓厚的专业兴趣的关键阶段。要让学生具备热情、主动、勤奋、求实的学习风气,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因为基础教学中的素描单调而枯燥,要引导学生克服半途而废,知难而退的思想。美术理论课虽然大部分需要在高一来完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理论,但理论教学要始终贯穿与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学习是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大脑的思考、手的表现三方面有机的结合,“眼”“脑”“手”的并用是对实践的最好体现。长期大量的实践学习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它既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又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变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三、发挥师生交流与社会实践的作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艺术教育的领域更是如此。我们注重教学的每个环节的同时,同分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写生是一种提高,那么临摹就是一种交流,课堂辅导、教师示范是一种学习,那么作业讲评就是一种交流。作业展评,让同学们先发表意见,老师再点评。每位专业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加强校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各专业教师可交叉画室、班级上课或讲评作业,学生可在任何画室交流学习。社会实践是专业教学的灵魂,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又一阵地。绘画不是枯涩地再现自然,而是画者托物抒情的精神活动,古今中外画者都高度重视写生对专业的提升作用。学校历来重视美术专业的写生实习业,不仅因为学校的特色,更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走近民俗民风,亲切感受那里质朴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铸就活力四射的一方天地!一桥、一径、一幅画;一石、一树、一美景!实物无限的美感化为大家写生的动力源泉。

四、关注学生的文化与专业齐头并进

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或者说要考上高等艺术院校,是专业水平和文化知识两者兼备的。随着近两年美术专业高考的形式的变化,各大院校越来越重视文化课的要求和提高。我校在教学安排上,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大致为:高一为1:4,高二为2:5,高三为3:3。在此基础上,到高三专业强化训练时期灵活调整合加大专业科的比例。专业联考前两个月,全天上专业课。学生专业联考后,全体师生全力以赴投入到文化课的备考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形式来注重文化课的提高。由于学校关注了学生文化与专业“两手抓”的合理教学,我校美术专业高考“双达线”人数逐年提高。

五、强化考前的集中训练与模拟考试

专业教学高考前强化训练是全面提升专业成绩的重要环节,是对专业课的总复习。考前两个月,我们调整加大专业课的比例,制定逐日逐节的教学计划,逐科逐类反复训练,采取写生—临摹—默写相结合的训练形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强化训练大幅度的提高。实行旬考制度,对专业课每十天一考,总体评分、排队、比较,找差距,学优秀,加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聘请各大院校的专业教师来我校讲学,逐班逐人进行作业辅导和点评。

美术专业导论论文篇10

关键词:设计;教育;本原哲学; 民族文化; 观念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80-03

一、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天人合一”论框架导向

中国早期的先秦时期,就对“天人合一”的概念有过阐述,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用来解决天和人的哲学命题,从先秦时期开始到后来,对中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对人与天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二者虽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以及后来多位哲人对其重新论证和补充,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论点。[1]

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学科大类,艺术学下设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艺术设计便是其一,如何在这个一级学科下建立这种理论框架或是理论研究点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天人合一”论在艺术设计领域主要应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思维阐述点,也就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中,设计目的和设计切入点均可以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来进行切入,以现代的设计观念来重新诠释这个本原哲学命题,从而来提升设计目的的厚度和广度,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二级和三级学科及专业中均可涉及。二是更为细化的专业教学强调,“天人合一”论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命题与专业衔接更为紧密的专业中,包括一些课程中,强调“天人合一”论。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家具设计等学科和专业领域,这样观念的渗入就更加具体化和更加形象化,成为我们设计的根性理论。

二、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和为美”论框架导向

“中和为美”论也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文化沉淀的精髓,关于“中”与“和”的命题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学说中,它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与主体,主要体现了人应具有包容的心境,对世间万物应采用中庸、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于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包容的心理同样势必会产生繁衍多样性,呈现多元的社会状态,“和”所解决的就是平和多元的问题。扩展到艺术领域内,需要对不同文化状态下的艺术形态进行整合,尤其是要解决某些艺术领域内形式与内容的相融合性,以及不同文化进行碰撞下的和谐性。[2]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早期关于“中和”是独立开来的。他是民族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强调的是“适当其时”与“恰如其分”,含有不偏不过,中庸一致的意思。 “和”中强调的是“促使协调差异达到和谐一致”,所以,最初这是两个哲学命题点,将“中”与“和”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在《礼记•中庸》所阐述的。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

理解了概念的基本阐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适时地强调“中和为美”论,是建立本土文化框架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目前,受到当代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夸张、对比、观念、现代、后现代等较为极端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较广,与我们提出的“中和为美”论在教学中可能会有相悖,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及其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在适用于“中和为美”论的专业中可加大教学力度。所以说,主题确定方向。这一点在设计教育中应合理地把握。在艺术设计学科的二级学科中以框架性和大刚性的方式进行渗入,做到大的设计理论方向明确。在三级学科以及专业教学中可以编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体系,做到具体的专业应用。

三、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论框架导向

严格说来,“有法”与“无法”应属于美学范畴,但与本原的哲学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美学概念入手来进行阐述。早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有法”与“无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均有所论述,它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中的法度、秩序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要强调“有法”,另外一方面,又要强调“无法”,主张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打破常规,但是二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一种统一变化的辩证关系,大文豪坡曾经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指出“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3]说的其实就是在艺术领域内,要有打破常规的意识,要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进行变化,不要随意地不讲究章法,二者要辩证地认识。与现代的设计观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谋而合。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的园林设计,其主张无法与有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4]就是对其最好的观点阐述。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早期的框架基本是苏联或是法国的模式,即便在今天掺杂了别的模式,但基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大的框架和理论。[5]可以这样说,“有法”是学院派艺术形式所追寻的文化格式,但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各种艺术思潮纷至沓来,其大部分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说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如何做到二者的既对立又统一,是当代教学的难点与核心。要让学生既对“有法”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又要在“有法”的框架下对其突破形成“无法”,这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把这种核心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中的专业中来,细化到课程中去。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于每门课程教师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讲授,其实这便是教学中的“有法”,而在实际的设计环节,又希望学生的作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无法”了。关于本命题,可以说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设计课程,不论是学科大框架或是具体的专业教学课程,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有法”与“无法”的辩证设计理论。

四、构建艺术设计中“艺术境界”论框架导向

关于“境界”的理论,在中国形成也较早,最初构建始于唐代,唐代早期,把“境”作为审美范畴来使用的一是王昌龄,二是皎然,三是刘禹锡,四是司徒空。最早的王昌龄在其“诗有三境”中主要是论述了“境界”的客体关系,没有上升到主体。皎然认为“境界”具有虚实结合而实质为虚的特点,对于“境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说较为深刻地体现了境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阐述观点内容也就是象内与象外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到了司徒空,他的核心观点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1]比较而言,司徒空的哲学观点较刘禹锡有所提高,但目前来讲,是刘禹锡奠定了这一哲学范畴的基本美学规定。关于“境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虽然直到唐代才出现,但是其理论的萌芽却早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孕育着。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境界学说是以老子美学以及庄子美学为基础的,离开老、庄美学,不可能把握境界学说的本质” [3]。

“境界”学说也称“意境”论,它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极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含蓄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中,也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也应用较广。在设计中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容,很多的设计落脚点最终要归于“意境”论的设计高度下。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创意切入;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表现;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变形和夸张等均与“境界”有直接的关系。从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与内容方面而言,这里的“意”其实就是我们创作过程中内容的表现。任何艺术创作归根要体现在“意”的本原特征上。所以,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合理有序地把“境界”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去。尤其是在一些能体现氛围、景象、心情、认同等情态下的设计中,应加大“意境”理论的诠释。如,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甚至家具设计专业中均可体现。

五、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神”与“形”的辩证关系论框架导向

关于“神”与“形”辩证关系的阐述,早期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认为,相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其身体是生是死、是美是丑,都是无所谓的(这里的“身体”其实就是指外在的“形”),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能否与道合一,达到完完全全的自然无为,这是老庄哲学的根本所在,所以,他提出了“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的观点与主张,认为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外其形骸”,不应该拘泥于物象的表面形式,而应重视表面形式以内的“神”,这里的神一般指我们生存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他在《养生主》、《德充符》等文章中,以公文轩见右师、卫人哀骀它等故事,来说明形态虽然有些残缺但是要求的是神态的健全,神态健全了就不影响其真美,真正的美在神不在形。不过,庄子的形神观又有片面强调神的重要,而忽略了形态的客观存在,从理论与实际根据上来讲否定了形态的客观存在,从而否定形的意义与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到了汉代,《淮南子》中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又对庄子的观点有所修正,以神为形之君,以主观传神为主但是不否定客观形的作用,并且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多元的艺术创作中。发展到现代,形与神的理解一般指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合理地论证“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这一命题,一直以来人们强调的是统一与互相渗透,以“神”为主,也就是艺术上指的传神,这也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尤其在艺术造型领域内应用较广,但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设计领域也逐渐在向纯粹的造型艺术领域渗透,这不免会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涉及关于形与神的命题。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竭力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通常我们认为无神之形则称之为匠气,无形之神则称之为缥缈,对于神的理解,有时是物象固有的客观存在的状态,有时是主观臆想与推断,有时是即时感慨,神必依附于形而出,而形不在多与少,到位就好,有时夸张,有时简约,有时繁杂,无一例外不为其神,[6]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种类和专业,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念渗入,尤其是在涉及造型艺术的专业领域内,如较为典型的动画设计专业,其中涉及的就比较广泛,从而把传统的美学观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宗白华.美学漫步[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庾宗庆.艺术本体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王刚.当代艺术对学院教育的影响[J]. 美术研究,2010,(3).

[6] 吕胜中.再见传统[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Philosophy Framework in the System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LI Tao1, WANG Xiao-hua2, LIN Chong-hua2

(1.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050031,Hebei,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and Desig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30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