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04:44:39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1

在多元文化极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工艺技术的产生,中国民间美术这个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地交融在一起,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工艺技术带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民间美术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正如印刷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使手工印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印刷品真正开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发展,使得各种平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摄影艺术的出现,使现代艺术设计越来越完美,到了现在,电子媒体的产生更是让现代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它五彩纷呈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受众的视听语言,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新的艺术设计形式应运而生,正像我们现在每天都接触到的网页设计、多媒体艺术设术等,无限地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范围,使它向世界领域发展。现代设计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实质上是缘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从整体上来看,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注重新的视觉语言表达,它在思维形式、表现手法、创作理念和相关媒介上都进行了创新,与传统艺术有了很大区别,换句话说,西方现代设计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极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民间美术由于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中的依托,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如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手工印制工艺复杂,过去一度用来成为欢度年节的装饰品、大众传播的媒介品等,而现在随着室内装饰的变化,已经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西方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时装设计等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一味模仿、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时,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正在慢慢消失,现代艺术设计软件工具的使用确实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但民族品位中形式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是用现代设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还必须充分掌握民族的历史文脉和个性,才能设计出不脱离时代潮流,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广博的阶层文化,这种代表平民大众文化的造型艺术,被叫做“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对于职业艺术家的艺术有很多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以及相关信仰忌讳等创造的群体性艺术,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美、物品及生活环境。是劳动人民群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文化、精神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中国民间美术种类丰富,风格多样。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就是老百姓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在北方,老百姓们喜欢用剪纸剪成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进行装饰,寓意辞旧迎新。再如,有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在中国是非常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流行于农村春节,内容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来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信仰,成为百姓们驱邪纳祥、美化生活的节日风俗。木版年画的题材非常繁多,如“大庆丰年图”,表达了劳动人民迎新春、祈丰年的美好愿望,其吉祥寓意和新鲜红火的景象为新一年映衬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又如,中国的民间皮影,极富地方特色,民间艺人将皮影与木偶结合,还配以民间小调,通过灯光、影幕、音响、唱腔,其造型结构也多种多样,是最富感染力的乡土艺术,尤其是以陕西皮影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另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的民间陶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不仅具有审美艺术性,在生活中还有实用性,中国景德镇就被誉为陶瓷之都,具有朴素的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基造型上的简洁和装饰上的流畅,使它一直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民间美术集实用与审美的协调为一身,它代表了中国民间最质朴的审美观念,如老百姓常用的“绣花肚兜”即是用来贴身穿着来避免肚子着凉,而男女恋爱时,常喜欢用它来作为定情的信物,也有用来送给亲朋好友,上面所绣的富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也是一种心意的表达。民间美术艺术具有象征性,它所涉及到的吉祥题材总是蕴涵着吉祥的寓意,并通过图形纹样、色彩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老百姓吉祥观念的代表性寓意符号承传,充分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美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和“借物抒怀”,简单地说就是把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人们美好的期待进行交融,融入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象征。如“莲花”,人们非常喜欢用它来象征高贵的品德,正如《爱莲说》所说“: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充分说明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又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民间年画,其中以“麒麟送子”为题材的就代表了瑞祥,用于象征家庭繁荣昌盛。因此,我们看到,民间美术存在形态的根本在于它来自老百姓的朴实生活,是中国人本原文化的代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造型上来说,虽没有经过房间的雕琢、修饰,却别有一番滋味,保持着清新、质朴,在朴实中透着精细,在单纯里包含着丰富多彩,堪称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样式,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极大的精神文化性。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年画、剪纸等,都反应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面貌,溶入了他们的信仰、情感、娱乐文化等,这些具有突出艺术特征的传统艺术无疑会对我们现代生活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三、中国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如何前行,对于设计者们来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纵观它们的艺术发展过程,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以及创新思想,那么,设计师们只要下功夫深入了解民间美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中国人的造型哲学基础可以说来源于阴阳观,阴阳一般用来说明日光的向背,简单地解释就是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通常用于借喻气候的寒暖。正如我们古代思想家分析的事物一样,都是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所以阴阳是用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论是美术还是民间美术,都会用阴阳这个观点。例如,阴阳太极图的结构,犹如两条鱼首尾相追融合成一个圆满的图形,我们喜欢叫它为阴阳鱼。细心的人会透过远古若干图案、符号、绘画来找到它的身影,最典型的如万字符,从中国远古最有名的人面鱼纹彩陶上就能看到,古人用它来代表太阳、阳光和漩涡。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凤鸟图,各种绘画中表现出的盘旋腾飞的龙,几乎都离不开太极图形旋转结构。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又把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喜相逢,如民间剪纸中的蛇盘兔,就是阴阳这种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代表着事物阴阳相互对立、渗透和依存的关系。喜相逢这种传统吉祥图案,还被用于刺绣、染织和陶瓷等领域,如青花瓷盘图案,正因为它的这种美好寓意以及简约造型,也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设计法则。如某企业就借助其美好寓意,透过太极的理念用两只凤凰旋转互动而成,代表了吉祥与美好,并祝愿企业的前景生生不息。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就体现了传统的阴阳观。例如“,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再如“,比翼鸟”“、双头驴”等这样成对成比的造型,都突出了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借助民间剪纸艺术中阴阳哲学观的作用,如在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就可以运用中国古钱币与“中”字造型,再运用红色这种中国传统中的吉祥色彩,寓意天方地圆,积极向上。民间艺人出于民俗实用的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能动性设计创作,发挥其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于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展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民间刺绣绣花鞋,在有限的面积内,合理安排和设计纹样与辅助纹样。整个图案要包括莲生贵子、百年好合、金玉满堂等内容,才能表达其美满祥和之意,突出中国传统独特的装饰审美艺术,它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如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时,完全可以借助民间美术这种适形造型法,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将现代的时尚性与自然的秀美风光融为一体,拱托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2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2

关键词:刻漆;民间美术造型;民间工艺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进入高校课堂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老一辈理论家教育家钟敬文、吕胜中先生的系统整理下,中国民间美术课的理论系统及教学内容已达到相对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各大高校的民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多以欣赏式为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资源信息如此普及全面化,教师所讲内容学生基本可以在网上搜寻到,常规的欣赏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笔者认为虽有多媒体课件的专题性作品赏析与风格类别的评介,但不能与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民间美术课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演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参照其他高校对于民间美术类课程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教改案例,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实验性的将刻漆技艺融入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把中国民间美术课程变成以结合当地民间特色的工艺作为教学重点,采用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更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1 丰富了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刻漆属于民间工艺,是民间美术中漆工艺的一种技法。体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表现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或纹样;另一种是刻漆画,即在黑色漆地上刻绘主题内容,以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所用的几种较权威的教科书看,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平面造型类,如剪纸、皮影、年画等;二是立体造型类,如民间泥塑、石雕、木雕、砖雕等。事实上民间美术的种类远不止这几种,它的范围之广是任何一种美术形式所不可比的,如依材料所讲,除以纸、布、皮、竹、木、砖、泥、陶等为工艺原料的艺术外,还有漆工艺,明代《饰录》中,漆工艺包含有一百多种,其中刻漆工艺最为常见,主要体现在立体的各种器物上如刻漆屏风、刻漆桌椅、刻漆瓶等,也可表现为平面的装饰画。而在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制作立体的刻漆器物,也可直接制作漆画,刻漆技艺的融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生对民间美术就是指剪纸、年画、皮影等艺术的观念偏见,使他们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民间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2 凸显了民间美术课程的工艺性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分类以及主要品类的历史流传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部分工艺制作方法,以期培养青年学生学习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修养和审美能力。民间美术课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当前高校的民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为欣赏式,学生的技能训练相对弱化,民间美术课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技能的培养,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将剪纸、木刻年画、印染等工艺融入民间美术课程中,效果很好。而笔者认为刻漆画也完全可以作为该课程的技法训练对象,现代刻漆画是脱离于漆器而独立而成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工序类似版画技法,但又非常适合表现平面装饰风格,鼓励学生运用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以刻漆的独特语言表现出来,突破了传统刻漆仿工笔效果的表现局限,为刻漆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活力。而大学生通过手工技能的训练,不仅更便于掌握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也使他们对于民俗工艺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从心理肯定并热爱上本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

3 加强高校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与进步

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造型与审美特点,如果单凭让学生通过图片观摩的方式去认识,那么只是蜻蜓点水,只知其表,不解其里。学生在创作中,也只会直接挪来搬用,并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及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实际进行动手操作,在一步步练习制作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具有享受这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学习状态,才能潜移默化的对其造型的特征、方法有着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利用刻漆画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民间美术的某些造型特征,比如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等等,完全适合于刻漆画表现,若只是黑白表现,则有一种二维和三维转换的效果,不是版画又具有版画的味道,不是剪纸但似乎又有剪纸的形式感觉。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设计草图时可多借鉴民间美术中譬如年画、剪纸画的一些形式和构图方法,通过在漆板上的刻绘,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刻漆画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促进了大学生工艺技能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各专业大多把民间美术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这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区,误以为民间美术课不及其他专业主修课重要,学生之所以去学习民间美术也仅仅是为了辅助其他专业的提升,即能够把民间美术的元素应用到专业的创作中去,使专业创作的形式更具民族性和多样化,当然也让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可以保留传统艺术的较理想途径,但也间接地致使民间美术成为了止步不前、只能代表传统艺术的“资源库”,形有而质无,失去了民间美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也是存在最久远的传统艺术,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把民间美术融入日常使用的的物品中,让民间美术成为民众的工艺,高校作为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应注重和强调民间美术课程中的技艺训练部分,教师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限的课时内,缩小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内容,突出一两种具有地域优势的工艺类别,高校的美术专业教育应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尤其一些地处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应该着力发挥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将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高校应肩负起对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如忻州师范学院借助山西省悠久的漆文化历史,创造性地把刻漆工艺融入民间美术课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训,加强课程的技艺训练使民间美术不再成为“纸上谈兵”,让学生从眼到手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刻漆工艺,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内涵;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585―01

产品设计是一个集艺术、文化、历史、工程、材料、经济等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产物。它主要协调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品人机功能和人文美学品质的要求。包括人机工程、外观造型设计等,并负责选择技术种类,协调产品内部各技术单元、产品与自然环境,产品技术与生产工艺间的关系。[1]而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达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2]他们把这些意识形态通过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象征及色彩寓意,这些象征寓意便构成了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把这些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恰当地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从另一角度提高其人文美学品质并丰富其外观造型设计,从而使产品设计走向一条集改良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开发设计之路。这也必将会为产品设计创造出一个新兴的市场,使传统与发展相结合,不固守也不丢弃,别出心裁地既发扬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又为产品设计注入了鲜活地新生命力。

一、民间美术的分类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1.民间美术的分类

关于民间美术,其实各国都有,且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也传承着更为伟大的国民精神和艺术启蒙,是一个国家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单是我国的民间美术种类便已繁多到使许多美术理论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各持己见。如李锦璐、邓福星、王朝文、左汉中先生分别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有着不同的分类。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左汉中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分类。他将民间美术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和综合造型三大类。平面造型主要包括年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民间绘画等,立体造型主要包括泥塑、竹木雕、石雕砖刻、陶瓷、布制品、面塑等,综合造型主要包括风筝、皮影、灯彩、活动玩具、游艺活动等。这也正说明了对民间美术的分类很难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界定,有的品种交叉于两类造型之间,如风筝,在山东潍坊一带是纸扎艺术与木版年画的结合体;皮影是雕刻与绘画的结合体;面具和一些泥、木玩具则是雕塑与彩绘艺术的结合体。[1]

2.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来表达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同时,这些造型和色彩不断地为人们所传承并成为民间美术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首先,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上比较注重对形象符号的刻画,如鸡和羊的刻画表达了吉祥如意的内涵,金鱼的刻画代表了金玉满堂,蝙蝠的刻画表达了福自天来的思想内涵,竹子和花瓶的刻画则表达了祝报平安的吉祥寓意,莲子的刻画表达了人们连生贵子的美好愿望,等等。色彩上则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性,如民间美术色彩中常用的黑、白、红、黄、青,不仅使画面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且具有视觉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五行中的五色观。[3]

二、民间美术与产品设计的创新结合

1.产品设计的多方需求

首先,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品,无论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还是提高大众审美,都应建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必须要以实用功能为主,要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再次,产品的制作工艺要简单而环保,且质量过关。只有这样,才能诞生一项成功的产品设计。

由此可见,新兴的产品市场庞大但要求甚高,无论是社会发展与个人需求,都离不开创新与进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达到大众的认可。这时候,产品设计就显示出了它难以轻易被人们满足的特点。因此,民间美术如今便适时的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来源,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1)产品造型设计的民族风格

民间美术造型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赋予产品造型设计以民族风格。产品设计注重外形感受,而在民间美术中,有着一种独特的,复古的美感,这种独特属于国家在千百年来保存并流传着的特定的美感,在产品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民间美术的装饰方式,可以使其更加饱满的情感,吸引和打动消费者,是一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超现代的具有民族风的产品设计思想。如借鉴传统的造型(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和形状)并将其进行再设计,把再设计出来的造型与产品设计的技术相结合,则可将民间美术给人在视觉感受上的震撼力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从而夺得大众的喜爱与关注。

(2)产品色彩设计的民族风格

作为视觉表现力的色彩配置,民间美术上鲜明而又自然的色彩是能瞬间抓住人眼球的利器。这种能代表产品的独特的标杆色彩,首先给人以独特的可以区分的视觉印象,使人们对于新型产品产生一个比较鲜明的、首要的、独特的视觉留影,从而惦念着不愿轻易放弃拥有的权利,于是便会为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不可逆的好影响。此外,产品美观的外形和良好的包装一直是产品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民间美术的色彩多样化更加提高了产品的欣赏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长期的,首要的产品生产任务。

2.新兴产品的市场发展

一项好的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或者社会认知度,而把民间美术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融合了传统与创新,那必将扩大出一个独立的消费市场,并能使新型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认知,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此外,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产品设计在开拓民族市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会使产品设计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与更加广泛人群的关注。而这时的产品设计则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它要有一个独特的设计思维与运作格式,集复古与创新于一体,将设计与市场密切结合,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

产品设计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经济、技术与文化,而现代的产品设计从来就不缺乏创造与发展,但是却很难将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其中,创造出国民喜闻乐见的,具有国家特色的产品。尽管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尝试着重拾传统民间美术,且也付诸了行动,但是,所涉及的领域还太狭窄,笔者呼吁社会及相关同好,定要将民间美术这标新立异的国粹发扬光大。因两者结合共同发展能让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注意到民间文化的兴衰,增加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民间美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也能使两者同时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是具有开创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产品设计”

[2] 张燕 中国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学位论文 2004-01-23

[3] 王飚 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理论月刊 期刊 2006-03-22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 色彩 观念 功能

色彩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诉之于受众的视知觉,同时还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中国的民间关术,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性作用和视觉审美作用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色彩在中国民间关术中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

一、对民间美术主要品类的色彩的审视

据有关部门统计列入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主要类型保护名录品类包括剪纸、皮影、木自版画、刺绣、织锦、印染、风筝、纸扎等 23个品类246种。民间美术主要品类色彩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寻求民间美术作品用色规律、色彩观念,达到理性认识。在以往的色彩学研究中,只有印象派色彩理论阐述,民间美术色彩研究是一空白,我们认为民间美术作为本源艺术、母体艺术,其意义重大,启动民间美术造型研究,色彩研究是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民间美术色彩的理性分析

民间美术是特定的民间特质、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美的欣赏品,也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识,我们研究民间美术就一定要将其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进入深层才能究其深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下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生活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研究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色彩审美形式,就要将其放置到以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为背景的文化氛围的比较中等审视民间美术的本质,以及色彩特性。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写意色彩,不是眼中的色彩,是心象色彩,不是科学意义的色彩,是感性色彩,是打破时空的色彩,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的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不是“形神兼备”的色彩是“遗貌取神”的色彩,是直接绑定于艺术的色彩。

三、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特征及文化功能

1、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特点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著特点。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响亮的色彩,使人感觉鲜亮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色彩的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年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民间年画用色的简要口诀,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由于受工艺、原材料和价格的制约,促使年画必须省工、省料,高度提炼概括,这种限制性与巧妙性运用共存的色彩,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呈现单纯明快的色彩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年画色彩醒目而和谐。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综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而巧妙的方法之一,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都采用了色相对比并取得了饱满的色彩和视觉心理效果。在建筑、织绣图案、民间年画和其它民间艺术的配色中,更是积累了丰富的使用高纯度色相对比的经验。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2、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第一,装饰功能。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民间年画作品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这种色彩特征除了受视觉规律的影响,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民俗观念也是影响年画色彩的主要原因。因为年画这一特殊的画种受张贴时间、装饰环境、衬托气氛等功用的影响,形成了色彩的传统风貌,画面色调处处充满了主观的浪漫色彩气息。传统民间美术用色强调明快单纯,色彩夸张艳丽,这在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泥塑、风筝、脸谱等民间艺术中是一种普通的色彩运用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独具魅力的色彩装饰效果。第二,象征功能。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色彩观念的长期影响,色彩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符号。

3、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也就是说,色彩传统的象征性、寓意性是传统民间美术创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传统的色彩观念作为一种富有特殊涵义的认知图式影响了民间的审美创造。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既不是纯客观视觉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民间美术色彩是一种文化语言,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习俗赋予民间色彩以独特的“语义” ,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民间美术的色彩也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潘鲁生.民俗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杨先让.中国乡土艺术.新世界出版社,2000.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5

 

一、“地域性特征”对于民间美术当展的重要性 

 

张道一先生提出的“民间美术基础说”指出:“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不论历史上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还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新的美术创作,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②(注:参见张道一、廉晓春编著《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形式之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论及民间美术,其概念首先必须是“民间”的,这是民间美术区别于别的美术形式的最重要特质。而“民间”的概念必然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特定的地域性。 

人们常常思考如何定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定位中国的民间艺术风格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历史的长河中都逐步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地域的差异催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自然也就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文化模式蕴含着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情意味及文化观念,因而孕育出不同的美学观,各自体现出自己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功能,进而形成当地的民间美术体系。陕北地区冬暖夏凉的窑洞;北京地区讲究风水、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北面广袤的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和使用的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适合于经常流动放牧的蒙古包;盛产竹子的西双版纳,傣族人以竹为材料建造的适合西双版纳气候环境的竹楼。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民居样式,地域性特征构成了这些民居最典型的个性。再如因地域气候、环境的差异,蜡染、扎染、织锦、印花布和丝织品常盛产于多水、产颜料的产棉区、养蚕区,而木制、竹制家具则多盛产于林区;因传统习俗的差异,古越人的纹身术和民族图腾崇拜导致了后世贵州各民族极富地域特征的傩面具及傩文化习俗的源远流长。此外,同一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其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因为使用材料、制作工艺、地方民俗等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比如年画,有手绘复制的高密扑灰年画与云南炮山手绘年画;有单色线版风格的云南纸马、内丘芝麻;有半印半画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绵竹填水脚年画、无锡纸马;还有套色木版年画,如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泉州年画;清代晚期,西方石版技术传人中国后,上海、天津两地在出现了大量印制的石版年画,后来胶印技术的推广又再次促使了上海成为近代月份牌广告画及年画的大批量生产中心。这些风格各异的年画品种无不饱含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生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简单的语汇去描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的民间美术又是怎样的一种具体的风格。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我国的民间美术本身就是博大丰繁,灿烂多元的,忽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无疑是对民间美术的最大破坏,也将最不利于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维持地域性特征已成为准确传承民间美术形态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由“地域性危机”引发的当代民间美术传承的潜在危机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原生态民间美术生存的土壤渐渐缩小以至消失。一些主要存在于广大偏远农村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绝迹,很多民间工艺也后继无人,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地方民间美术。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①(注: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首后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6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7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 ,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2006年10月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8

“”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曾被美术界称为“春天的来临”,春天的前面是10年文化浩劫的严冬,严冬过后的中国大地开始复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开新时期之先声,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思想解放大潮的掀起,人道主义大讨论的开展,特别是把过去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方向调整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后,新时期的美术理论迈出了铿锵有力的脚步并显示出活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挣脱极“左”束缚,建设新时期新美术是当时美术界的共同追求。对艺术本质的讨论,对抽象艺术的肯定,对形式美的论述、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认识,乃至于对艺术的研究,都透露出冲破禁锢解放思想的气息。从“”阴影中走出的美术理论家们,出于对极“左”思潮的痛恨,觉醒后重新思考艺术的功能、理论的价值等问题,美术理论自身已不甘于创作的附庸,开始寻找独立的品格。

一方面,观念更新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响亮名词,封闭多年的美术界一旦打开大门,一批青年美术理论家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五光十色的域外美术和各种“主义”。漠视或反叛传统,积极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观念是当时一种明显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短短几年内,西方现代后现代的各种艺术在中国全面演练,风靡一时,85美术新潮可见一斑。让人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暴露出学术立场的西方中心主义之弊。

90年代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社会转为市场经济使社会结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市场理念,消费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得到重视。90年代初,中共中央鉴于80年代的经验和教训,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针对文艺界的状况,在“双百”,“二为”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方针。从总体上看,弘扬主旋律的美术理论声音比80年代有所加强,对表现重大题材,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美术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弘扬民族美术传统的呼声开始高涨。同时提倡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理论主张也有其传播的空间和市场。争论仍然有,如对新时期美术创作的不同评价,对中国精英艺术认识上的分歧,对新文人画的褒与贬,对中国画笔墨价值的论争等。但比较而言,论争已不太激烈,市场经济社会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使各种理论主张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间。正面交锋较80年代已少得多。市场经济社会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重性给艺术理论探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90年代的画家是各画各的画,理论家是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势力范围。理论家们发现,条条道路都能通罗马,因而不在独木桥上短兵相接了。艺术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立场和视点不同,结论当然也不同。亦有人主张“走出国家意识形态”,但这实际上是80年代引领现代艺术者到了90年代被边缘化后所产生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90年代的美术理论逐步走向学科化,学理化。随着研究生的增多,论文也愈来愈规范,史学研究成果突出,基础理论研究也走向深入。然与创作紧密相关的美术批评总体上却是数量增加而质量不高。因与市场相联系,艺术品鉴赏的文章和著作增多,又因市场的利益驱动,对当代画家赞扬的文章增多,而真正入木三分的评论不多。当然与浮躁的画坛相比,理论家相对还算冷静。90年代的一个基本事实是逐渐富起来的画家和仍然清贫的理论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状况至今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提高,影响增大。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调弘扬中国文化。政府逐步重视文化战略发展、文化安全等问题。美术理论界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美术与世界艺术走向和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民族美术特色,美术界展开了多次讨论。在讨论中逐步认识到,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并不等于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越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越应该坚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应该从文化战略高度重视美术的精神价值取向,加强建设有民族特色美术的自觉性,加强研究和遵循艺术规律的自觉性,克服文化追求的盲目性。新世纪以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反传统论者几乎不见了,普遍重视传统与当下的关系,认识到深入研究民族美术传统对今天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新世纪以来美术理论研究最突出的表征。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9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

[1] [2] 

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10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 学前教育 作用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极为雄厚的教育资源。同样,它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可以分解为三个理论层面进行解读与研究。

一、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研究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尤其是教育资源价值。

所谓黑龙江流域,本文所指的是黑龙江南岸中国黑龙江省的沿江一带,即漠河县、呼玛县、萝北县、绥滨县、黑河市、逊克县、抚远县等地。这一带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十分雄厚的艺术资源与教育资源。

具体而言,这些地区的民族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装饰工艺品。剪纸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方形的彩胜,古代妇女饰物)、花鸟等贴于鬓角作饰物,形成一种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故事人物等,贴在窗户上或门楣上,分别叫作“窗花”“门答”,也作为装饰之用,后来又发展为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全国各地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艺术。黑龙江流域的剪纸艺术的主要风格是豪迈、恣肆、单纯、明朗、轻松、自然,故又称“北大荒剪纸”。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剪纸,又细分为绘画型剪纸、实用型剪纸、工艺型剪纸等,其地方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

(二)泥塑艺术

泥塑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雕塑艺术范畴。泥塑又称“彩塑”,系中国民间雕塑工艺品之一。是在黏土中掺进少量棉花纤维,捣匀之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过阴干,再施以彩绘而成。“中国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所塑之泥人也各具特色”。①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泥塑艺术具有北大荒地域的粗犷、豪放、自然、简约等乡土特色。

(三)折纸艺术

折纸艺术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手工工艺艺术范畴,又称“叠纸艺术”,例如叠千纸鹤、纸飞机等,具有简单、明朗、质朴等艺术特色。

(四)草编艺术

草编艺术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工艺美术中的编织艺术范畴,具简约、明朗等地域艺术特色。

此外,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尚有刺绣、麦秸秆画、根雕、沙画、儿童画等。可见,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艺术积累丰厚,提供了雄厚的艺术资源与教育资源,其在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增强学前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都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前儿童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民族文化的优秀,从而增强其爱国主义思想。

(二)增强学前儿童的爱人民思想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历代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从中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学前儿童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从而增强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增强学前儿童的爱家乡思想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是黑龙江流域地域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②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③通过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可以使儿童更热爱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和其文化艺术。

(四)进行美育的启蒙教育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种美育的启蒙教育,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此,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席勒在其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④这种提法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提法基本相同。

三、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要对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作用,需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发挥作用,因为“教育者必首先受教育”,学前儿童的老师要先受到良好的民间美术教育,他们在读幼师期间,正是其接受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期。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

幼儿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校学习期间要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无疑对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其爱人民、爱家乡、爱教育、爱儿童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审美教育,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美化其品质、完善其人格,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艺术教育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专业学生艺术创造力与美术创作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很好地胜任毕业之后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工作重任。

(注:本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12525027)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95.

②张葆成.黑土戏剧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57.

③鲁迅.鲁迅全集:致陈烟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