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6:59:00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

(一)核算目标的对象不清晰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通过成本计算进行工作处理,其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与科学。所以,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选择,实事求是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如将企业外包成本分摊成产品的人工费用是不合理的,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容易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将外包成本归于生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人工费用进行核算。又如以支出原始凭证作为成本计算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又无法及时获得已支出的原始凭证,已支出却未获得原始凭证的情况下,这些支出往往不会被纳入成本进行计算,这就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客观与严谨,致使成本计算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账面成本偏低,影响企业高估利润。对此,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将已经产生的支出纳入到成本中进行计算,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三、结束语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2

关键词:销售分公司 独立核算 非独立核算 博弈论

一、前言

随着国家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扶持,越来越多的民族制造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他们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开始转型向销售领域扩张,及产销于一体。既然选择销售,就必须考虑到销售的分销渠道。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企业分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因此,企业分销渠道主要包括商业中间商(因为他们取得所有权)和中间商(因为他们帮助转移所有权)。此外,它还包括处于分销渠道的起点和终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模型的建立

企业和销售分公司所有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在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同时信息不对称。劳资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双方各自拥有对方不知道、但是对对方又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企业事先并不知道销售分公司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效率,但工资水平却要事先确定:销售分公司人员亦不知道企业产品的实际成本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双方都在权衡自身的利益得失,采取合作建立在自身利益基础之上。下面是模型的建立:

某一制造型企业的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一年的花销(包括吃、住、行)A,销售分公司人员工资B,一年销售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企业给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a%,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企业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D,销售分公司从企业的进货成本E,若销售分公司改为独立核算则一年销售总额C',企业给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是b%,对于销售分公司来讲,由于独立核算后提升了销售分公司人员的积极性,因此C’>C。

从总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利润之和S):

若销售分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制

S'=(C'-E-A+C'*b%)+(E-D-C'*b%)=C'-A-D

若销售分公司实行非独立核算制

S=(C*a%+B)+(C-D-A-B-C*a)=C-A-D

由C'>C 则S'>S

所以销售分公司采用独立核算制会使总体利润增加,增加的部分来源于销售分公司人员积极性所创造的价值。

从个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独立核算利润-非独立核算利润=Δs):

销售分公司的利润差 Δs'=(C'-E-A+C'*b%)-(C*a%+B)=(C'+C'*b%)-(E+A+B+C*a%)

企业的利润差 Δs=(E-D-C'*b%)-(C-D-A-B-C*a)=(E+A+B+C*a%)-(C+C'*b%)

令X=E+A+B+C*a%(销售分公司进货成本和销售成本)

现在我们采用最简单的两人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可以说明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谈判过程以及合作制度的形成过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行为人l代表企业,行为人2代销售分公司。他们在每一时期都相互遇到,并在两个行动之间任选其一,行动1为独立核算制利润大于非独立核算制,行动2为独立核算制利润小于非独立核算制,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以双变量矩阵表示的囚徒困境博弈。

由表2可以得出,当Δs'

以某一销售分公司为例,销售分公司从总公司的进货成本E=50万,销售成本A+B=6万,非独立核算情况下,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70万,总公司给予的返点a=5%,独立核算情况下,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100万,总公司给予的返点b=2%。根据模型中的公式可得,销售分公司的利润差Δs'=100+100*2%-50-6-70*5%=42.5>0,销售分公司选择独立核算的利润空间更大;总公司的利润差Δs=50+6+70*5%-70-100*2%=-12.5

三、结语

独立核算或者非独立核算对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来讲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利益和损失共存的情况下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如何选择,应用博弈论方法本文采取对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进行阐述,如上述案例中的总公司和分公司不能达成一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提高进货成本E,可以提高销售成本A+B,也可以降低非独立核算时的销售总额C,这些数值的改变将总公司的利润差控制在大于0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纳什均衡。因此,合理的控制销售分公司的进货销售成本X,使X在图1的②区间内,是达到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最优策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候光明.管理博弈论导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涛.博弈论教程一理论·应用[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3]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3

[提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中的成本核算弱化、战略成本管理缺乏等问题来分析,提出强化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要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发展,必须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大力倡导节俭观念,找准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对症下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状况

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企业的各项相关制度,如存货监盘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够完整和系统,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同时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够准确。

 

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会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即按照品种法进行核算;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也会用到分批法;分类法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较少,与核算方法的选择,中小企业的选择性比较小,局限性会很大,这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观念落后。目前,中小企业的存在形式比较多样,原来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现在的中小企业也融入了很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目前,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由于中小企业人数比较少,会计人员相对也比较少,所以说,按照这样的情况,会计人员要承担所有和会计相关的任务。没有对会计职能进行细化,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同时做一种工作,分工不明确,不仅造成了工作效率比较低,还会浪费一部分人工成本,与此同时,相应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

 

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无论生产产品的具体情况如何,品种规格不规则的整合,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是基本相同,但各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是完全相同,因此计算出足够的实数、利润和损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成本的情况,不利于对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成本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当前,在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的成本管理现状的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当前操作过程,各中小企业对于成本核算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体系。成本的管理是交叉引用其他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甚至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据调查,在差异化生产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我国只有约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却几乎无人问津,可见成本方法选择的简单化。

 

(三)成本资料严重失实。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要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控制。但是在财务处理问题上缺少严格的财务预算标准,很难发现实际工作中的偏差行为,这样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向管理决策层反馈,会导致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使成本核算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不能很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服务。

 

有相当多的企业因诸多不良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制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企业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由于缺乏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对项目的一些关键岗位没有制度庇护或激励。同时,还有一些项目经理对项目经营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生产管理体系严重脱节。成本核算员由此认为工作不被理解与支持,加上现场管理人员为了赶进度,盲目抓生产,对成本控制置若罔闻不能很好地配合成本核算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成本核算工作难度增大,从而打击了成本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在现代制造业中,间接费用的比重逐渐增大,间接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之外,加之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成本极大减少,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已破绽百出,引进先进的成本法势在必行。

 

作业成本法既是一种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又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适应当代高新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个性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来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应对竞争对手。实施有效的价值链分析法,逐步剖析每个工序,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个生产环节和链条,挖掘每个环节的增值潜力。

 

(二)提倡创新,实现财务人员成本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主动增强成本观念,同时加强对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逐步的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形成由少数人的成本管理到为全员的参与管理的情况转变,这样可以不断增强整个企业成本核算的观念意识,不断加强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依靠现代科技提供出了现代化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进步。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强化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成本核算的电算化。

 

总之,中小企业应当扬长避短,适应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断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新理论,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更新成本核算的观念和手段,不断寻求企业自身发展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成,诸文凤.成本会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2]朱斌.浅谈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j].市场论坛,200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企业,结合,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6]韩文连.管理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5

[关键词]成本会计;问题;对策

1现阶段企业成本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1.1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不健全

现代成本会计并非单一地对计算企业所营商品的成本,还包含对企业成本的估测、决策、谋划、管理、剖析与考评等诸多成本控制活动。换言之,成本会计制度中也包含成本剖析和考评机制、成本谋划机制、成本估测机制、成本核算机制、成本管理机制、成本决策机制。应当对这些成本控制活动加以恰当的管控,对于不同的成本控制活动采用与其特点相一致的成本会计制度加以制约。当前,国内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建设依旧待于健全,还未曾构成完善的、全面的成本会计制度。

1.2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特别严重的失真问题

在新会计环境的作用下,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构建应当从多个维度加以健全,如此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达成其获利目标。立足于成本构成的维度而言,企业成本会计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直接人力开支的大程度降低和间接开支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国内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依旧运用常规的分配方式,此种分配方式对原料使用数量与人力工作时间的统计均不精确,常常会产生产量低的资金成本过高、产量高的资金成本过低的状况,企业成本核算存在十分严重的失真问题,妨碍企业物质收益的提高。

1.3企业不重视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环境下,要先实施成本管理,还应当注重对生产整个流程的监控,而且对监控结果加以差别剖析,依据剖析结果对企业运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存有的缺陷加以改进。可是,此种改进的举措属于事后的成本控制,对于当今时代而言,此种事后成本控制的方式已与当今时代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不一致,无论是立足于深度而言还是立足于广度而言,均难以达成减少企业运营投入的目标。当前,市场的竞争日益升级,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间的比例差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凸显,而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在该方面的管控均较弱。

2成本会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构建健全的规章体系

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政府应当经过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与经济制度对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加以规范,为其创造更优良的环境。比如:会计准则、税法等法制规章的构建对于成本会计制度的健全均有一定程度的推动效能,可以最大化地推动成本控制作用的发挥,为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实行营造优良的条件。尽管当前时期国内和成本控制有关的规则章程、法律制度还待于健全,可是立足于整体而言,已拉开了良好的序幕。

2.2成本会计制度规范化

要变革国内的成本会计制度,应当先变革传统的思想与机制,构建高效的企业会计成本体系,且对其内容加以引导。在体系构建完成的前提下,将其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其规范化的构建可以协助企业更迅速的树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理念,协助企业会计形成科学的成本认知。此外,规范化的成本会计机制可以让企业掌控更科学的成本会计计算方式,提升企业收益计算精准性。另外,经过建立规范化的成本会计制度,可以让企业的成本会计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成本数据,协助企业构建科学的策略目标,推动企业的成长,为其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奠定更牢固的根基。

2.3成本会计技术信息化

伴随企业的不断成长,其成本计算内容愈来愈精准,内容也愈来愈多,为了可以更精准地对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与分配内容加以全面地把控,需要对以前的企业成本会计计算方式加以改进,引入科学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把之前的人力核算的方式摒弃,协助企业提升本身的成本会计核算质量。成本会计实现信息化以后,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更为精准,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成本数据,把各类预算与管理和企业的经营有效融合,之后构建健全的成本预警体系等,把企业的所有职能组织加以有效融合,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效。

2.4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

在实施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通常是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确定为计算的基础单位,之后对所有车间分别实施成本计算,然后加以集中归纳,此种计算方式致使成本的计算比较粗糙,难以第一时间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中存有的不足,及时处理也就更谈不上了。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对成本会计核算加以管理,企业应当逐步把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即在制造过程中对每个制造工序与过程等实施各自的成本核算,把整个工艺过程加以具体划分,采用此种方式可以对企业制造过程中的每个过程的成本加以严格的管理,减小企业的生产费用,提升物质收益。

2.5成本会计控制世界化

随着中国和国际的接轨愈来愈普遍,各类跨国企业相继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与营销基地,此给国内的成本会计控制理念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跨境公司的不良影响,本土企业应当逐步对成本会计加以改进,让其向国际化方向转变。在选取成本会计核算方式的时候,主动引入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这样可以让本土企业更为便捷地和海外企业开展贸易往来。而伴随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全球各个国家逐步对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政策,而中国现行的成本核算方式妨碍了产品的对外贸易,为此,应当持续改进国内的成本会计控制形式,让其逐步朝着国际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6增强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探究

多样化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打下了根基,对于企业物质收益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伴随社会的不断前进,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已难以顺应现代成本会计机制建设的要求,还应当不断进行摸索和健全。近些年,研究界对成本会计理论实施了诸多探究,全面发掘了当前实施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问题进行了改善和健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诸多新成本会计理论问世,另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此对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健全有很大的推动功能。

3结论

总之,伴随中国新经济机制的持续深入,国内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成长历程中发挥的功能愈来愈突出,其对企业的物质收益的影响也逐渐显著。为了确保国内企业可以在新经济机制的大环境下实现稳健发展,应当对企业会计核算加以恰当的改进,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成本会计核算观念,推动企业成本会计控制的发展,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齐文静.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及应对策略,现代营销,201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59

1现阶段企业成本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11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不健全

现代成本会计并非单一地对计算企业所营商品的成本,还包含对企业成本的估测、决策、谋划、管理、剖析与考评等诸多成本控制活动。换言之,成本会计制度中也包含成本剖析和考评机制、成本谋划机制、成本估测机制、成本核算机制、成本管理机制、成本决策机制。应当对这些成本控制活动加以恰当的管控,对于不同的成本控制活动采用与其特点相一致的成本会计制度加以制约。当前,国内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建设依旧待于健全,还未曾构成完善的、全面的成本会计制度。

12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特别严重的失真问题

在新会计环境的作用下,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构建应当从多个维度加以健全,如此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达成其获利目标。立足于成本构成的维度而言,企业成本会计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直接人力开支的大程度降低和间接开支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国内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依旧运用常规的分配方式,此种分配方式对原料使用数量与人力工作时间的统计均不精确,常常会产生产量低的资金成本过高、产量高的资金成本过低的状况,企业成本核算存在十分严重的失真问题,妨碍企业物质收益的提高。

13企业不重视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环境下,要先实施成本管理,还应当注重对生产整个流程的监控,而且对监控结果加以差别剖析,依据剖析结果对企业运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存有的缺陷加以改进。可是,此种改进的举措属于事后的成本控制,对于当今时代而言,此种事后成本控制的方式已与当今时代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不一致,无论是立足于深度而言还是立足于广度而言,均难以达成减少企业运营投入的目标。当前,市场的竞争日益升级,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间的比例差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凸显,而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在该方面的管控均较弱。

2成本会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构建健全的规章体系

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政府应当经过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与经济制度对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加以规范,为其创造更优良的环境。比如:会计准则、税法等法制规章的构建对于成本会计制度的健全均有一定程度的推有能,可以最大化地推动成本控制作用的发挥,为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实行营造优良的条件。尽管当前时期国内和成本控制有关的规则章程、法律制度还待于健全,可是立足于整体而言,已拉开了良好的序幕。

22成本会计制度规范化

要变革国内的成本会计制度,应当先变革传统的思想与机制,构建高效的企业会计成本体系,且对其内容加以引导。在体系构建完成的前提下,将其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其规范化的构建可以协助企业更迅速的树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理念,协助企业会计形成科学的成本认知。此外,规范化的成本会计机制可以让企业掌控更科学的成本会计计算方式,提升企业收益计算精准性。另外,经过建立规范化的成本会计制度,可以让企业的成本会计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成本数据,协助企业构建科学的策略目标,推动企业的成长,为其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奠定更牢固的根基。

23成本会计技术信息化

伴随企业的不断成长,其成本计算内容愈来愈精准,内容也愈来愈多,为了可以更精准地对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与分配内容加以全面地把控,需要对以前的企业成本会计计算方式加以改进,引入科学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把之前的人力核算的方式摒弃,协助企业提升本身的成本会计核算质量。成本会计实现信息化以后,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更为精准,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成本数据,把各类预算与管理和企业的经营有效融合,之后构建健全的成本预警体系等,把企业的所有职能组织加以有效融合,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效。

24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

在实施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通常是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确定为计算的基础单位,之后对所有车间分别实施成本计算,然后加以集中归纳,此种计算方式致使成本的计算比较粗糙,难以第一时间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中存有的不足,及时处理也就更谈不上了。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对成本会计核算加以管理,企业应当逐步把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即在制造过程中对每个制造工序与过程等实施各自的成本核算,把整个工艺过程加以具体划分,采用此种方式可以对企业制造过程中的每个过程的成本加以严格的管理,减小企业的生产费用,提升物质收益。

25成本会计控制世界化

随着中国和国际的接轨愈来愈普遍,各类跨国企业相继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与营销基地,此给国内的成本会计控制理念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跨境公司的不良影响,本土企业应当逐步对成本会计加以改进,让其向国际化方向转变。在选取成本会计核算方式的时候,主动引入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这样可以让本土企业更为便捷地和海外企业开展贸易往来。而伴随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全球各个国家逐步对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政策,而中国现行的成本核算方式妨碍了产品的对外贸易,为此,应当持续改进国内的成本会计控制形式,让其逐步朝着国际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6增强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探究

多样化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打下了根基,对于企业物质收益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伴随社会的不断前进,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已难以顺应现代成本会计机制建设的要求,还应当不断进行摸索和健全。近些年,研究界对成本会计理论实施了诸多探究,全面发掘了当前实施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问题进行了改善和健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诸多新成本会计理论问世,另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此对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健全有很大的推动功能。

3结论

总之,伴随中国新经济机制的持续深入,国内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成长历程中发挥的功能愈来愈突出,其对企业的物质收益的影响也逐渐显著。为了确保国内企业可以在新经济机制的大环境下实现稳健发展,应当对企业会计核算加以恰当的改进,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成本会计核算观念,推动企业成本会计控制的发展,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齐文静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及应对策略,现代营销,201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

引言

相比较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发展长期以来饱受着诸多的争议与批评。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发展学科,其有着一定的不成熟性,存在一系列理论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之前,务必要理清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一、管理会计发展概述

就历史层面上而言,先有管理会计实务发展,后有管理会计理论。就实务层面上而言,倘若将管理会计视为内部报告会计,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前的会计大体为管理会计。针对管理会计学科的形成、发展,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梳理,可将其划分成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初~上世纪五十年代),该阶段管理会计主要特点为基于美国管理学家Taylor科学管理学说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也就是标准成本控制、预算会计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制造企业改善生产效率,也就是改善劳动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为主要目标、任务。第二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阶段管理会计主要内容发展成帮助企业预测,开展短期、长期决策,进而引入了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以为企业决策分析提供依据,讲究“先将事情做对,再将事情做好”。第三阶段———创新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该阶段以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普兰为首要代表,重新审视了管理会计理论之于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消除了与管理决策关联性的不足,剔除了关键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建立起各式各样科学实用的现代管理会计新方法。

二、现代管理会计目标

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现代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支持,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价值增值依旧可采用财务指标,好比经济增加值EVA来开展衡量,也可选取非财务指标,诸如核心竞争能力指标来开展衡量。

三、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及相关逻辑关系

整个管理会计工作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发展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促进管理会计学科有序发展。

1.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

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及控制的具备会计特性的部分均为管理会计。由此要对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予以确立,第一步就应当对“什么是会计”形成明确认识:1)会计有着统计核算或有着统计谋划与打算的特点;2)会计有着一定的意义。而在为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控制及满足上述特点的事项或活动均属于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按照时间秩序开展划分,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可划分成价值创造活动前、中、后。也就是说,可以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据此开展区分。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前,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是经由统计核算开展预测及谋划的,涵盖有预测分析、目标成本确定、经营决策分析及全面预算等。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是开展即时核算及控制,涵盖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核算与控制等。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后,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为开展事后综合结果的核算及控制,涵盖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等。

2.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传统管理会计学科内容有着庞杂无序的特征,不成体系,使得该学科长期以来都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次研究认为,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逻辑关系是相对明确的。过去会存在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庞杂无序内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相互间关系未做到正确梳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可依据人的价值创造前、中、后该时间秩序开展区分,不过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深层次逻辑关系对应原则则为“控制论”。控制论一方面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延伸,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实践阶段性的产物。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控制指的是人们结合给定前提、预定目的,经由对条件的转变及创造,促进事物朝可能性范围内确定的方向发展。还有学者指出,控制系统同样可理解成一个信息系统,控制论体系中的反馈即为信息反馈。管理会计是指对组织中的人的价值活动的支持、控制的会计。管理会计对应开阵的谋划、控制及产生的核算信息,均对控制论理念进行了很好地诠释。而此部分控制论理论的具体化,即为对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管理会计内容体系逻辑关系。事前控制,又可称之为前馈控制,指的是通过开展采集信息数据、了解规律及预测趋势等工作,合理评估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构建科学适用的应对措施。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应当开展事前控制,其首要表现是通过“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来对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开展评定;基于上述评定,获取资源配置计划,也就是全面预算。此外,对于某些企业而言,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达成“事前算赢”的目标,则可考虑推行目标成本法来对目标成本予以确定。事中控制,大体表现于即时核算、纠偏两方面,而即时核算是纠偏的重要前提。即时核算主要目的是第一时间掌握每一位行为人行为价值形成的状况,并且为企业全面价值流转环节管理提供依据。控制则是对偏好计划且负面内容予以优化调整。鉴于此,事中控制具体而言涵盖了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成本核算、责任核算与控制等。事后控制,可等同于今后活动的事前控制。就企业而言,物是相对静止的,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以及人的行为。事后控制的重中之重即在于如何调动起人创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唯有客观地核算出每个人的行为贡献并予以科学的激励,方可真正意义上推动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鉴于此,事后控制主要由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构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即便管理会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加上由于管理会计经验数据获取的高难度,致使如今众多年轻学者望而却步。然而,依旧可见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务界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管理会计帮助企业价值增值的价值越来越可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全面分析现代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及相关逻辑关系等,积极促进管理会计学科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运国.关于现代管理会计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0,(2):9-11.

[2]邱晖,秦洁.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中若干问题的见解[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1):48-48.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8

关键词:MFCA;稀土企业;环境成本

1 材料流成本会计基本原理

材料流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是一项新的环境管理会计技术,是对输入企业制造过程中的全部物料、能源进行质量跟踪和控制,了解这些物料、能源在企业制造过程中是如何运动变化的一种核算和管理方法。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德国Bernd Wagner教授和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管理和环境研究所(IMU)开发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后来理论上发展为材料流成本会计并统称为MFCA,分析制造过程中的某一生产环节和成本中心的物料流动,从实物和金额两个方面来说明物料流动某个环节产生何种程度排放,以及浪费的物料金额情况等的成本会计方法。之后,斯卓勃和雷德蒙(2000)详细阐述了物料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基本思想、核算原理以及信息披露方式。

我国学者对于材料流成本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引进以及理论研究阶段,甄国红(2007)指出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是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原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原理和扩大制造者责任原理等。郑玲,肖序(2009)认为MFCA起源于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应用的"输入输出平衡"原理,该方法是为了获得用于报告目的的环境指标,并将材料流成本分为三大部分:输入端购买材料的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处置材料的系统成本和输出端的运输或处置成本。罗喜英,肖序(2012)同时认为MFCA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会计核算技术与分析方法,主要从实物和金额两个方面来说明材料流动在某个环节产生何种程度的排放、以及浪费的物料金额情况等的成本会计方法。

2 基于材料流成本会计核算理论框架

材料流成本会计(MFCA)核算过程将成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制造成本。其中材料成本在损失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影响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材料成本在正制品和负制品中的比重的分布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同时,负制品所承担的能源成本和制造成本的核算是通过负制品的材料的比重来核算。

MFCA核算模型主要核算材正制品和负制品这两部分,正制品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合格品的形式,是企业的有效价值;负制品是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损失的部分,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部分。因此,采用MFCA核算模型核算企业中内部损失的成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事前准备。在事前准备阶段主要确定研究对象,并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确定物量中心。物量中心的设置一般是以同一性质的生产流程或是同一物料成本动因的生产流程为一个物量中心。物量中心设置的数量没有硬性的规定,在保证会计成本核算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单个或多个物量中心。

(2)物料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根据核算需要,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成本被分为四类:物料成本(MC),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主材料、副材料和辅助材料等的成本;能源成本(EC),主要指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煤炭等的成本;系统成本(SC)主要是指人工成本、折旧费用等;废弃物处理成本,包括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等。

(3)MFCA核算。在归集和分配资源流成本后,应该编制各种产品的成本报表,得到各种产品在所涉及到的各个物量中心的成本,然后把各物量中心成本相加,即为产品的最终成本。可以通过计算企业生产过程产生负制品成本费用比率,找出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成本管理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成本管理的目的 。

3 材料流成本会计在稀土生产企业的应用

稀土行业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我国的的稀土资源占有量占世界已勘探出来的总量的60%以上,但是这种占有量优势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例如,稀土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材料损失,以及材料比较高的单价成本,使得损失部分对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很大,而这部分又往往是企业核算成本中忽视的部分。

本文选取内蒙古包头市JM公司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JM稀土公司自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可年处理稀土精矿10000吨,存取分离稀土10000吨,氧化焙烧稀土氧化物4500吨,电解金属500吨。产品包括稀土焙烧矿、碳酸盐、氧化物和稀土金属等二十多种。JM公司采用我国稀土企业中应用较广的先进的稀土精矿的硫酸强化焙烧分解工艺,P507体系连续分离单一稀土工艺。

3.1 事前准备

这个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根据JM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确定核算的对象、确定核算的物量中心、收集数据的方法。JM公司的工艺流程为:将精矿投入一车间,通过酸法焙烧和水浸中和,产出硫酸稀土料液;把硫酸稀土溶液投入二车间,通过P204转型,产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进入三车间通过P507Nd/Sm分组和P507Ce/Pr分组,产生碳酸稀土溶液,再通过加入碳酸氢钠进行沉淀结晶产生碳酸稀土产品;将碳酸稀土产品在四车间进行氧化焙烧和混料过筛包装,最终产生氧化稀土产品。根据工艺流程将其生产过程分为三个物量中心,其中一车间划分为物量中心1,二三车间划分为物量中心2,四车间划分为物量中心3。

3.2 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JM公司2013年10月份的各车间材料消耗以及月末产出为:一车间消耗280.196吨,月末产出为266.224吨;二三车间消耗253.683吨,月末产出为243.313吨;四车间消耗172.413吨,月末产出为167.404吨。

JM公司能源成本主要是三八煤块,单价为740元/吨,其中一车间投入2吨,金额为1480元,四车间投入0.5吨,金额为370元。

JM公司系统成本主要是制造费用,其中一车间为203565.95元,二三车间为2766.02元,四车间为886.82元,总计为207218.79元。

3.3 基于MFCA核算资源损失

核算每个物量中心所产生负制品的数量。根据公式负制品=输入物质-正制品,也就是本月消耗物质数量减去月末产出数量。根据上文所给出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可得:在物量中心1中,投入的原材料是精矿,辅助材料是焙烧矿,金属渣和半成品,是280.196吨,产出量为266.224吨,废弃物为13.972吨;物量中心2中,投入材料为253.683吨,产量是243.313吨,废弃物是10.37吨;物量中心3中投入材料172.143吨,产量是167.404吨,废弃物是4.739吨。各物量中心负制品数量分配率是:物量中心1为4.99%(13.972/280.196*100%=39.69%);物量中心2为4.09%;物量中心3为2.75%。根据各物量中心负制品的数量分配率来核算各物量中心中负制品所消耗的能源成本以及制造成本,各物量中心计算结果如附表所示。

根据上述核算结果可知,在物量中心1中负制品所消耗的成本为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系统成本分配给负制品的成本总和:342314+73.91+10157.94=352545.85(元),同理可计算物量中心2所消耗的成本254178.07元,物量中心3负制品所消耗的成本为116140.10元。由此可见,由负制品内部损耗形成的环境成本数量比较大,而且在旧的核算体系中容易忽视。通过MFCA核算方法将这部分损耗的成本以量化,使企业能够重视对这部分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4 结论

(1)和传统会计核算相比,MFCA将更容易忽视的废弃物(负制品)的成本核算明确,突出了材料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2)MFCA将成本分为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制造成本,材料成本对企业经济利益造成的影响程度最大。

(3)MFCA应用在稀土企业中,加强管理者对稀土企业生产过程中材料损失造成对企业利益的影响的重视。

参考文献:

[1]WBCSD.Eco-efficient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R]. Geneva, 1996.

[2]阪智香.环境管理会计与海外企业的实践[J].企业会计[日],2001(6):34-37.

[3]甄国红.基于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4):76-78.

[4]郑玲,肖序.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演进和展望[J].会计之友,2009(6):12-14.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控制

 

正文: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活动内各种所消耗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指导和控制,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一定要把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费用都控制在成本范围之内,实现成本目标。

一、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

1、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是成本管理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环节。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得好坏,一定会影响到企业所创的利润多少。我们知道企业的一切管理和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施工企业工程经营活动和项目管理,都是围绕着实现企业根本目标而进行开展的。[1]施工企业的宗旨、性质决定工程项目管理一定会重视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目标应与企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的最高目标致力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基本目标着眼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成本核算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人类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人们节约使用和合理分配劳动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平等性、竞争性和法制性,经济资源在全社会得到优化的配置。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其目的就是给施工企业创造一个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平台。施工企业通过成本核算和控制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施工企业资产的增值,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精密的计算、计量、分析和控制。通过成本核算调整和改进各种方法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核算控制,所以说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成本核算是由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决定的。

3、通过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施工企业可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节约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费用,降低工程成本。[2]通过对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等进行核算和控制,了解工程项目的损耗及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必须明确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

二、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项目管理缺乏规范及有效控制。在施工企业中工程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性,在施工企业中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对项目经理部加以约束和激励,也没有项目成本核算部门的充分认可,这必然导致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职责不分,有些项目经理甚至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随意地打欠条,这种缺乏规范性的项目管理造成了诸多的官司和材料的损失站。[3]

2、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施工效率低下。就我国目前的企业项目来讲,项目施工的组织方式大多是施工企业成建制整体流动,并没有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需求来具体地组织生产要素的投入多少,所以很容易就导致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造成施工效率低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3、 项目成本的整体管理比较弱。我们知道项目经理部的日常成本管理与控制侧重于对单位的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比较弱。主要是因为受施工企业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企业施工项目部形成了“管单位不管项目”的特点,对单项工程项目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因而造成多个项目的成本混在一起,结果是没办法确定单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也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工程项目预算来进行各种成本的对比和控制分析。[4]

4、劳务合同的签订缺乏有效管理。在有些企业中,有些项目部门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并没有严格按工程造价中各项目人工费所含的比例进行精确的测算,并没有对事前、事中、乃至事后实施有效地监督。

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分析的对策

1、加强工程项目的投资机制

首先,要加强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选择收费合理、质量好、速度快的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是投资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费用审核。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中标的施工单位按照实际的进度进行费用拨款,并且要进行认真审核;再次,依据工程施工进度,合理支付工程款。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进度的准确性和工程款的合理性,要认真进度完成的真实性。

2、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我们知道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就是施工组织设计,项目施工中要注重不断地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技术人员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规范、合同、工期等对投标施组中技术方案作必须的技术论证,并对当期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等各方面做出最优的施工安排,最终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同时要制定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的目标与措施,使施工程序更加合理,施工过程具有科学性核算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合理制定项目目标责任,实行二次预算分割。

成本项目责任成本由工程和项目管理经费两部分组成。项目一开始,公司的成本管理部门应?醚细癜凑展司两个体系进行投标报价,结合原材料的实际价格水平,结合企业定额,对企业盈亏平衡点进行合理的预测,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5]由于项目责任成本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项目部要在责任预算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工程特点,掌握现场施工单位情况,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进行再次预算分割。

4、采取各种措施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

要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主要是控制几个方面:首先是公费控制,就是对人工单价的控制和对项目消耗天数的控制;第二是材料费的控制,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中的成本是巨大的,可以说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控制整个工程成本的关键;第三就是施工机械费的控制,应该合理地利用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第四就是应该加强质量管理,目的就是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五就是应该降低事故率,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支出。

参考文献:

1.李连友.《国民经济核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6月

2.玉玲.许宪春.《解读绿色GDP》[N].七明日报. 2003年7月

3.王海军.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工程技术,2008年第2期,

4.陈恩茂.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J】.科技咨询,2009年第13期

5.刘燕群.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5年第4期

6.李东风.加强项目管理是保证投资效果的根本【J】.新疆农垦经济,2001年第6期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小型 制造企业 成本核算

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质量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对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强化管理的重要性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提升自身资源利用效率,中小型制造企业逐渐建立了成本核算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了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企业必须优化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降低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实施成本核算管理是中小企业优化社会资源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企业资源管理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成本核算内容不完善

从整体上来说,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内容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核算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核算方法滞后、整体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成本核算的质量与效益。

(二)缺乏正确的核算理念

中小型制造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非常重视产品销售环节,但却忽略成本核算管理,严重影响了生产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效率。由于缺乏规范的核算标准,导致不同财务人员所选用的核算方法也不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三)管理制度执行力低

虽然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制度执行力偏低等,导致企业财务成本模糊,无法推动资源生产、产品销售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管理制度执行力低,各项管理制度如同虚设,影响了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从整体上来说,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专业性成本核算人才,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相关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无法对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强化策略

(一)优化成本核算体系

1.强化核算基础工作

强化核算基础工作是保证成本核算顺利进行的基础,中小型制造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加强对各种物资的清查、验收、领发。一切物资的收发均应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若有消耗定额,则必须按照消耗定额发放,不能乱领乱用。未用完的物资必须及时办理退库手续,以便于准确核算不同会计期间的材料消耗。②完善核算数据记录制度。中小型制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所有耗费,均需有完整的原始资料记录数据,并按照原始记录填写各种耗费情况报表。原始记录应包含以下方面信息:材料消耗记录、产品生产记录、生产消耗记录、工人考勤、其他耗费等。③设计科学的统计表,加强一线统计。站在中小型制造企业实际生产的角度,在综合人员安排、生产工艺、设备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数据统计表格,要简单明了、及时地记录每道工序的工时与材料消耗数据。

2.确定成本开支范畴

确定成本开支范畴是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强化的重要前提。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管理要求、生产经营特点,对成本开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细化,从而确定各类消耗费用是否应该纳入成本开支范畴。

3.合理计算间接费用

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部分可纳入产品耗费范畴,部分无法直接纳入生产成本中去,故而,企业必须按照统一标准选择费用分配标准,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待分配费用与分配标准应具有客观依存性。②选择的分配标准要有利于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③一旦确定了某项分配标准,则不能随意更改。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完整的原始日常记录,合理选择分配标准,科学计算间接费用。

4.产品成本计算

大部分企业均需将月份作为产品成本计算期,但是,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经常出现不一致现象。鉴于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情况调整产品成本计算方式,例如,综合考虑不同月份产品数量变化、各项费用比重等因素,综合企业具体管理规划方案,合理选择产品成本计算期。

(二)全面提升成本核算水平

1.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小型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也就是将企业全体员工吸引到成本管理中,并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核算管理。站在管理范围角度分析,除了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生产成本外,还要加强对企业外部成本的管理与分析;站在管理环节角度分析,除了管理生产的具体过程,还应管理原材料采购环节、产品销售环节,并对产品设计环节的成本进行预测;站在参与人员角度分析,除了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之外,企业各个部门、车间、员工均需参与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中来,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使成本核算管理全方位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中。

其次,企业领导应给予成本核算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将各项制度建设纳入企业日常发展过程中,促进各项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各项内控规范要求,将财务部门利益与全成本核算相联系,将全成本核算作为核心工作。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各项规范的要求,站在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实际与资金运行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全成本核算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总而言之,企业领导层、全体人员、各个部门应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全成本核算环境。

2.全面提升职工管理素质

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强化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中小型制造企业应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①加强对成本核算人员计算机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人员信息化技术操作水平,使核算工作快捷、高效。②加强对成本核算人员会计知识、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力度,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对不同分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进行专门的预算编制培训或内控专业培训等。应通过成本核算知识培训工作,使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掌握核算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③对成本核算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基本财务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水平,增强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性与责任心,促使其更好地开展财务核算工作。

3.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小型制造企业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具体来说:①决策成本分析制度。中小企业开展各项决策时,必须充分分析决策产生的各种结果,分析项目收益与项目成本之间的差异。②成本定额管理。结合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工艺流程与生产经营组织,合理制定成本定额,并注意成本定额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先进性。③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制造企业的费用预算应包含对具体生产费用的预算及其他费用的预算。综合考虑投资方向、成本、规模、盈利、风险等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在深入、细致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资金投放量与投资进度。④授权审批制度。中小型制造企业需结合各项费用的管理责任与开支权责,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所有费用的支付必须经过审批后方可进行。明确资产授权审批方式,严格各项程序与控制措施,明确权责,规定经办人、审批人的工作要求与职责范围,强化授权审批制度建设,审批人必须严格按照授权批准制度要求,在允许范围内开展审批工作。④内控信息系统。加强制造企业审计环节、领用环节、采购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加对制造企业不同部门的成本核算控制,引入绩效管理模式,积极开展“节流”举措,真正达到成本管控。

结语

本文以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强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优化成本核算体系、全面提升成本核算水平两大方面详细论述了企业成本核算的强化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企业成本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振华.浅议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J].会计师,2014(19).

[2]李清锋.加强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3]张海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分析[J].商,2015(36).

[4]韦健,王晓飞,蔡晓锋.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4).

[5]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