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27:22

制造企业

制造企业范文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全面预算;问题;对策

制造企业是企业众多类型中的一种,其中制造企业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且财务风险大,所以积极做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是当前极其重要的任务与内容。其中在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其全面预算管理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与进步,所以需加以研究与分析。

一、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制造企业,其预算管理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因为受到多年传统因素的影响,制造企业管理层以及执行层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与了解,严重影响了部门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长此久往,与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二)缺乏全面的预算编制。只有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有非常多的制造企业虽然高喊全面预算的口号,但是却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其预算管理仍旧集中在生产、销售、服务等部门,且在相关规章制度方面也有所缺失,这样则无法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的全面性,也无法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三)预算执行中缺乏协调性。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最为主要的便是资金,所以大多数制造企业资金使用规划便是预算,虽然从某个角度分析,预算仅仅是一项计划,并且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缺少预算,则无法真正提高其效率,当然正因为如此才存在弹性预算。从本质上分析,弹性预算是合理且科学的,然而因为缺乏对其认识与了解,很多情况下弹性会演变为乱弹,且预算内容也需要进行调整,这样一来预算编制的作用不仅无法发挥,甚至还会变成一纸空谈,无法将约束资金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四)预算执行缺乏积极性。在预算管理中,预算执行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样也是预算管理中的的难点。当前大多数预算执行均缺乏积极性,主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体现在意识方面,有很多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认为预算编制是一个累赘,并且在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因为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政策,所以无法让管理层、操作层人员将制度与自身利益相互关联,甚至还会出现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所以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制造企业的发展中,预算管理工作是存在缺陷的,如果不加以提升,那么则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将造成影响与制约。

二、制造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与了解。积极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是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制造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要做到以身作则,要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深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的人员。另外还需要端正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可以从内部工作环境入手,要保证每一位企业人员都能够端正自身的态度,能够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精神,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奠定良好的内部环境,并且能够真正提高其发展与进步。(二)构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一是完善市场分析体系。从理论上分析,虽然预算是对内的,且主要的作用是加强制造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要想真正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那么首要任务则需要完善市场分析体系,其中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不论是生产哪一种商品,提供哪一种服务,都需要以市场、客户群体作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所完善。另外,在完善市场分析体系的时候,还需要加强对原材料、需求量等的分析,明确出自身的生产规模以及市场预期份额,还需要针对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构建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局限性。其二是改变预算编制模式。在传统模式下,预算编制方法是建立在生产与销售之上的,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社会在进步,市场在变化,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是完全不行的,甚至还会让制造企业受到影响。其中,在进行预算编制模式改革的时候,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思想,从制造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考虑,并且还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有所了解。当然,在预算编制周期方面,需要进行调整,先根据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年度预算,并且再以季度以及半年为周期实施精细化预算编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轻预算编制人员的劳动量,并且也能够及时调整其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减少预算编制风险的发生。其三是积极推行全面预算。在制造企业中,不仅需要将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作为主要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还需要将其它部门,比如后勤保障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纳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另外,每一个部门均需要将总的预算编制作为主要的发展基础,且还需要严格按照部门的特点实施划分,这样一来能够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标准,并且也能够真正解决一切现象的发生,真正推动各个部门的健康发展以及稳定运行。(三)提升预算执行的积极性。要想提升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应用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相关的激励政策以及相关约束机制,要将预算执行以及绩效考评相互关联,这样才能实现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还需在绩效考评中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添加人性化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绩效考评的完善性。当然要严格按照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构建有效的考评标准,要从根本上保证绩效考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采取问责制度,尤其是重要项目,需要采取终身问责,不断提高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全面预算管理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为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积极调整战略目标,制定预算编制方式,并且做好考核工作,分析问题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完善制造企业预算管理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谢桂芳.论全面预算管理在中小制造企业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68+76.

[2]鲍小蓉.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47-48.

制造企业范文篇2

一、以饲料行业为实证,分析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生存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就面临着市场份额过低、利润微薄、品质管控失利导致的单位成本偏高以及应收账款风险等问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分工,中小制造企业赖以生存的本地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压缩,近期的贸易摩擦,间接导致部分依赖原材料进口的中小制造企业的原料成本大比例提高。而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理论指导,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成为了这类企业突出的共性。以下通过饲料行业的实证剖析,分析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现状。(一)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集中的背景下,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空间狭小。很多本地中小企业,尤其是辐射范围局限于省内甚至县域经济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市场份额流失问题。在饲料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的暴利阶段进入到现在的微利阶段,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包括玉米、豆粕在内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致使饲料生产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因近年来养殖模式发生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集中式高效率高科技养殖场出现,导致饲料市场整体需求增速放缓,作为上游供应商的饲料行业企业的营收受到较大限制。在此种宏观经济环境下,很多大型饲料企业开始尝试升级产业模式,逐渐放弃单纯制造销售饲料的产出方式,开始建立一条从饲养到养殖再到最后的屠宰深加工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并实现闭环,直接参与到高附加值的食品供应竞争环节。而中小型饲料企业缺乏拓展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储备,导致其短期内难以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损失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进而面临停产的风险。在原料资源的争夺层面,中小饲料企业也全面落后。以正大,海大等为代表的大型饲料企业,因其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可以扩大原料库存,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市场冲击,保持价格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加上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和各地对招商引资的重视,大型饲料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快速交付和就地设厂等方式,覆盖更为广域的市场,蚕食原本属于本地饲料厂的生存空间。中小型饲料企业则不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都受到巨大挑战,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二)中小型制造企业自身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设备落后,质量控制体系也不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着更为完善的检验机制,能更大限度地保证原料和成品的质量,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充足,在技术条件上保证了产品优良率保持在高水平,在产品质量上维持了客户黏度。以鱼料为例,这块细分市场对于膨化饲料的需求很大,但很多中小型饲料企业由于生产设备落后,又没有充足资金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只能生产原始的颗粒料,无法满足市场对精细料的巨大需求,根本无法参与这一高利润领域的竞争。有些小型饲料厂为降低采购成本,客观上对原料质量的把控有所松动,导入的原料存在湿度大,杂质多甚至霉变等诸多问题,加上研发技术人员的匮乏和技术积累的薄弱,存在着产品配方更新不及时、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等问题导致的养殖效果不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产品特征。而有的企业为了节约人工成本,聘用了兼职的化验和技术人员主持后续的客户服务和专业技术指导跟进,效果并不如预期。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小制造企业拓展自己的销路与市场。(三)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回款风险更大,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中小制造企业受制于产能局限和产品竞争力较弱等因素,无法在行业优质客户和标杆客户的需求中得到有效配额,这些企业为获得生存空间和赖以生存的销路,不得不将销售渠道下沉。以饲料行业为例,为了拓展销路,中小型饲料企业无法获得大型正规养殖企业的订单,不得不把目标客户群体面向现金流小、法律意识淡薄、流动性大的个体养殖户和散户。在于这类客户群体的合作和交易过程中,销售环节基本上通过赊销的方式来完成,客户完成养殖周期,销售出产品之后再偿还货款,而养殖业产品的销量和价格极易受到天气、病害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付款周期与付款准时性变得尤为不可控制,甚至导致呆账坏账等极端现象的出现。使得本身就对风险抵抗能力不高的中小饲料企业增加了额外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成本,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面临销路和回款双重压力的中小饲料企业,在面对原料成本上涨、应收款风险等问题时,忽视了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在增强企业竞争力过程中的重大价值,容易出现恶性循环,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困境和危机。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出现上述困难与现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对于依赖于原材料成本的制造企业而言,获取附加值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原材料的加工,原料的成本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这些企业的生存基础。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逐渐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原材料成本和制造环节粗放导致的企业成本问题,成为了中小制造型企业对上述困局应对乏力的重要原因。成本控制将成为这些企业应对上述困局时应当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重要课题,而目前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层面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和突出,根据对饲料行业的典型性分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管理层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针对一个时期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通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对各个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通过对成本控制的理解,不难看出管理层在企业成本控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实际很多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层都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饲料制造行业,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制订相关的成本预算方案,或者只是形式上的制订,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对成本控制没有具体、科学的规划。成本控制没有发挥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应有的作用。(二)企业对成本控制缺乏科学的方法,没有制定具体目标,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中小企业没有制定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使得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经常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甚至有的饲料企业为了调整利润,擅自修改成本核算方法,使成本控制徒有其表。不科学的成本核算必定造成企业无法及时了解自身产品成本,因而无法快速针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最终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此外,很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沿用以前的成本核算和方法,以前的成本核算更多的注重有形资产和直接人工的成本,而包括饲料企业应收账款和可能出现的货款风险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成本核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容易造成管理者对成本的高估或者低估,不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三)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对成本的核算方法缺乏。现实性与科学性企业从事成本核算工作的主体是企业会计人员,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由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目前很多企业出现因为从业人员素质过低,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够科学的现象,这样会对企业成本的及时核算带来重大影响,进而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决策,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产品核算方法是以品种法和分步法为主,而国际惯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是小批量、多品种的核算方式,说明我国的生产方式不符合国际需求,因而成本核算也不能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扩大。(四)企业对对成本控制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成本控制不仅仅是管理者做出决策,还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在具体工作中对成本进行控制。例如饲料企业对存货采用先进先出的核算方法,而仓库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此方法执行,而是采用后进先出,或者是实际生产与配方不符,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成本核算的偏差,甚至很多小企业认为核算的目的不是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而是单纯的为了编制报表,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对成本控制缺乏科学的认识,会影响企业管理者对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企业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也可以分类为原料成本、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和产品研发费用)。因此中小型制造企业要改变生存现状,就必须对可控性成本采取措施,节约每分钱,合理利用每分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及具体措施

理论上,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是目标成品控制法和标准成本控制法。目标成本控制,就是将年初预算的销售收入扣除企业的预期利润后算出的成本,企业在年初制定全年预算时,要明确当年的目标成本,再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监管和控制。年底要将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进行比对,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整并严格实施。标准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以往的经营数据计算出标准成本,然后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行业标准成本形成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差异来提高企业自身成本控制能力。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不能单一的采用目标成本控制或者是标准成本控制,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制定目标成本,又要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找到与大企业的成本差距,也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实时控制。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现状,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可以将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下面通过对饲料行业的分析来提出对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一)加强对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发挥事前控制的前瞻。性和预防性作用采购是制造企业生产的源头,开源节流是企业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的基础,对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原材料的成本控制上。在饲料制造行业,采购原料的成本占饲料总成本的60%-85%,因而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饲料行业的实证分析,中小制造企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1.拓宽供应商渠道,选择最优供货渠道。中小制造型企业因受企业规模和人员数量限制,供应商渠道相对固定和狭窄,这样不利于企业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原料。企业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宽采购渠道,要将不同地域不同产地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佳的供应商。以饲料行业为例,玉米是饲料生产必备的原材料之一,根据产地可以大概分为河南玉米、东北玉米和进口玉米,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大背景下,饲料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需求,积极拓展国内供应商渠道,收购本地玉米,这样既可以抵挡进口贸易摩擦的冲击,也可以降低采购运费和中间环节导致的额外费用。2.完善物流渠道,降低物流成本。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物流行业的逐步规范,使得物流成本大幅上涨,中小型制造企业要建立稳定的物流机制,采用相对固定的物流服务或者合理利用“回头车”,降低原材料采购的物流成本。例如,饲料企业玉米和豆粕的采购大多以船运为主,因为饲料企业对玉米和豆粕的采购需求较大,船运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3.寻找替代原料,减小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原料的数量和品种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具有重大影响,寻找替代原料,不仅可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还可以节约产品生产成本。例如,当某个时期内,市场上三等面粉的供给减少时,根据经济学供需原理,三等面粉价格就会上涨,此时我们就可以寻找可以代替三等面粉的大米抛光粉,这样既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可以节约成本。4.增加对产品配方的了解,进行合理采购。中小型制造企业因为有灵活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等特点,所以要求及时更新产品配方,企业应当根据实时的配方要求进行采购。以饲料企业为例,根据2018年4月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上最新公布的进口鱼粉价格大约为14000元每吨。如果采购20吨,最后实际只耗用10吨,则会导致14万元的资金被占用无法流通。5.合理预估原料价格走势,适当调整原料库存。中小型制造企业需要连续对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加工,适当预估原料价格走势,可以节约原料采购成本。例如,国家粮食信息网上有实时的玉米拍卖信息,企业可以根据相关信息拍卖优惠玉米,节约玉米采购成本;2018年3月-4月豆粕的价格走势从3150元每吨上涨到3550元每吨,涨幅达到12.7%。若企业以3150元每吨的价格提前购入500吨,则该时期内企业节约采购成本20万元。当原料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时,应当适当增加原料库存;当原料价格呈现下跌趋势时,应当尽量减少原料库存。因此,在拓宽原料进货渠道的同时,做好原料价值预估工作,避免高价买入低质原料,同时建立健全原料采购系统和程序,增加原料品控能力,规划好采购计划,提高采购议价能力,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原料直接成本。(二)加工环节,加强成本产生过程的事中控制。生产加工成本是指制造加工型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各种材料费和制造费用。材料费用包括原材料的损耗、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制造费用包括因生产发生的水电费、车间人员的工资、搬运的力资、设备维修费用及折旧等。中小型饲料企业主要是针对饲料加工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费用控制,从而降低各项成本费用,为企业增加效益。1.科学制订生产计划,合理利用电费梯度价格表,节约电费成本。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各项机器设备都需要用电,用电量大且工业用电单价较高,电费在动力费用中占据较大比重,因而降低电费成本对企业降低加工成本有重大意义。某饲料企业根据当地电费梯度价格表调整生产时间,错开高价电费时段,早上5点-10点生产,中午10-12点休息,下午12-17点继续生产,同时销售部和生产部提前沟通生产计划,做到生产任务紧凑,大大降低电费成本。2.建立辅材的领用和耗用档案,合理控制配件库存和维修费用。制造业里配件和耗材的使用与维修是除了能源消耗之外的另一大成本产生领域。在饲料生产企业,车间配件包括制粒的环模和筛片、打包的缝包机和电子打包称,以及其他电机电器等。配件及辅材种类繁多,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领用和耗用制度,通过各配件实际领用和耗用情况,合理安排配件库存。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缺乏维修型人才,当生产设备发生故障时只能外聘维修人员或者直接购买新设备,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维修成本,因此企业设备应当以保护为主,正确使用设备的同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3.引进技术型人才,更新企业工艺设备。充分发挥人才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培养和引进技术性人才,不仅能够科学使用机器设备,也能及时对机器设备进行检查维修,降低企业维修成本。通过及时调整产品配方,控制产品生产成本。随着近年来我国饲料行业工艺设备更新速度加快,饲料加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专业节能的新型生产设备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明显作用。中小型制造企业应对使用时间长、能耗大的老旧机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4.增加代加工业务,降低企业单位能耗。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甚至处于半停工半生产状态,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且单位成本增加。现在饲料行业很多养殖户有自己的配方,但是没有配套的机器设备,因而产生寻求代加工的需求。企业可以根据客户具体需求,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的代加工方案,增加生产产量,提高机器使用率,从而降低单位成本。(三)销售环节,用事后控制的方式巩固整体成本控制过程的结果。一般企业营销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资金成本和纳税成本。通过实证分析,饲料为免税产品,在此着重对企业直接成本和资金成本进行分析。直接成本是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广告宣传费、物流运输费、销售人员工资和福利费以及其他相关的销售费用等。资金成本主要体现为库存商品的时间成本和应收账款回收产生的成本。1.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防止盲目竞争导致产品成本增加。客户选择某种产品,除了比较产品质量外,还要考虑产品价格因素和客情因素。例如某中小型饲料企业为了与海大抢占鱼料市场,就必须先对海大的市场价格进行了解,当对方价格为3600元每吨时,企业可以定价3500元每吨。如果企业在缺乏市场调研的前提下,盲目将产品按去年标准定为3200元每吨,则企业会蒙受巨大损失。2.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方案,避免盲目营销导致的广告宣传费用增加。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品牌效应相对较低,但也不页)能盲目进行广告宣传徒增费用,应当更注重品牌专业化。例如提到希望饲料,客户就想到猪料,提到海大饲料,客户就想到鱼料。品牌专业化不仅有利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也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宣传费用。还可以通过开发服务性功能渠道,寻找当地有影响力的带头人,拓宽销售渠道,节约销售成本。3.建立固定的运输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都向城市扩展,企业要对原有客户进行维护,就要满足客户的配送需求。中小型饲料企业中产品的配送客户以散户为主,企业可以引导客户提前上报计划,然后根据片区集中配送。由于物流公司价格相对较高,企业可以外聘大型农用货车形成固定的运输体系,在控制运输成本的同时为产品的及时配送提供保障。4.采用现款交易模式,鼓励客户提前预存货款,降低回款金额回收成本。中小型企业因其有限的现金流,当赊销款项不能及时收回时,会大大增加企业营运风险。企业要逐步建立现款交易模式,拒绝赊销。例如某中小饲料企业,为鼓励鱼料客户预存货款,给予客户10%的利息,通过此举企业可以提前收到近千万元的货款,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也大大降低企业的回款风险。通过其他行业的相关调查结果,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我们也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时,企业全体成员应当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利用科学的成本控制理论,指导企业的整体经营生产活动。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企业能否有效控制企业成本的关键在于是否对成本有着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中小型制造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提炼出自己独到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栋,赵文春.中小型饲料生产企业的现状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5,(6):80-81.

[2]朱晓佳.浅议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19):67.

[3]任欣.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创新与改进[J].会计之友,2013,(13):92-94.

[4]杨展.浅谈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8,(3):81-82.

[5]张雪萍.浅析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0).

制造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方法;应用研究

优化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从而使得制造企业运营成本和制造成本同比下降是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方法,制造企业发展的过程与其企业结构的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结构臃肿的表现便是部门之间的联动性与企业适应成本关系的变化有着根本的矛盾,在制造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精简成本是实现经验利润和转型改革的重要方法方式之一,采购活动作为其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在经营成本比例中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制造企业在再造采购流程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将采购管理层次做到有效的降低以减少具有重复特征的审批流程,这是本文研究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个主要方法[1]。

1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的前期准备

在各行各业凡涉及到管理流程再造的前提和基础便是对其现有管理流程的整合梳理、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现阶段管理流程中出现的漏洞和不足[1]。在此基础上进行与同行业间的对比研究或者应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改革现阶段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方式有着其行业的单一性和运营模式的样板性,因此在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也有着具体表现出来与制造企业管理属性和企业结构相适应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前期准备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明显阶段性和计划性。首先是制造企业的管理者提出再造采购流程的设想与构思并在此前提上要求采购部门负责人进行再造机会的调研和参考行业间的成功经验或者对当下最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估;其次制造企业各部门管理者和采购部门负责人对前期调研准备完成的各类管理流程方案进行选择和分析,这个阶段的实施代表着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开始启动,采购管理流程再造启动的工作准备中又包含了采购流程再造小组的建立、采购流程再造的方案确定和批准再造的预算、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需求明细划分和外部采购供应商的需求调研、由企业股东或者管理层对企业采购流程再造小组设立绩效目标和考核方式;在完成采购流程再造启动的工作准备后对采购流程的设计中又包含了采购流程初稿的审核和研究、管理流程以及审批流程的人力资源结构设计方案、对采购管理信息技术系统分析和设计。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前期准备的阶段性和计划性的具体划分取决于制造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模式,因此要在前期准备中注重对企业组织架构和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才能科学有效的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对阶段性和计划性这两个特征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应用[2]。

2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与管理学和信息技术学的内在关系及应用方法

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的再造与管理学和信息技术学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管理学和信息技术学在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和其对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要意义[2]。采购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首先是要对制造企业臃肿的组织架构按照管理学理论中的手段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新规划,管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与企业组织架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组织架构在管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管理学的发展又对企业组织架构的重新划分有着先导和理论基础的前提意义,此外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新流程的培训和流程的转换两个方面的实施,这两个方面同样是管理学对于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的实践应用,因此应用管理学的发展方式方法对企业采购管理流程的再造有着前提和先导的作用,认识清楚这个作用才能有效的将管理学与制造企业采购流程的再造内在联系区分并加以应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采购流程的基本框架和组织架构以及具体操作的载体是采购管理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学内在联系的具体表现。采购管理系统的执行是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的收尾和测试阶段,信息技术学在采购流程管理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采购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和程序化与时展的特征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律相适应的应用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学在采购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制造企业采购流程再造的成功和采购管理流程审批的细节化、科学化、程序化从而为缩减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和提高制造企业内部之间高效的联动性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3]。

3结束语

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流程的再造在企业成本结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能否得到有效能动的发挥取决于制造企业在采购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因此加强企业采购管理流程再造的研究是当下制造企业采购管理者持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马斌,孙利波,张旭等.建材装备集团化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策略研究与系统应用[J].水泥技术,2017,(1):79-83.[

制造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ERP系统;制造企业;存货

成本控制ERP系统利用科学的理念与技术实现对企业的管理。目前,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ERP系统,应用ERP系统不但可以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管理,还能有效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外部环境中的竞争力,进而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制造企业存货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的主要含义就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是耗费的材料及还未出售的产品的统称。在制造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存货在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占比较大,导致制造企业的资金缺乏流动性。因此,在制造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加强对存货成本的管理势在必行,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降低存货的成本,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就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的现状来看,存货成本占据总资产高达30%,甚至高达40%,因此,有效的控制存货的成本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制造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协助会计核算库存,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提供依据。利用合理高效的成本管理方式,减少经营产品的积压,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ERP系统给制造企业存货成本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一)对制造企业的存货成本管理进行实时跟踪。制造企业的存货管理主要包含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三个方面,但在制造企业以往的数据资料整理工作中,大多都是由工作人员利用人工的方式处理单据,进而导致事前核算耗费的时间较长,事中的控制工作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而制造企业全面应用ERP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存货管理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地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在存货成本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为保证在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二)使制造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在制造企业以往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信息流、物流、现金流是分开的三个部分,只有在制造企业定期对资金进行验收及核算中才会进行一系列的信息交流。而制造企业在全面落实ERP系统后,可以有效地将这三部分进行结合,使制造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利用ERP软件系统对财务信息的处理进行有效地整合,从根本上降低财务人员的信息处理量,使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分析,从根本上达到减少制造企业存货成本的基础目标。(三)有效地整合企业的价值供应链。由于制造企业的存货成本管理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随时进行调整,利用企业运营环节视为企业的存货量达到最少,进而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达到双赢的效果。制造企业若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完成目标。而在企业应用ERP系统的环境中,就能有效地整合企业的价值供应链,在应用ERP的软件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登录客户的ERP系统,第一时间了解到客户的真正需求,对企业内部的存货进行调整,使制造企业的存货成本有效减少。

三、供应链下ERP系统改善制造企业存货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以国内某制造企业为例,对改造后的供应链下ERP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企业提高存货成本管理的策略。系统改造之前,存货管理比较滞后,采用供应链下ERP系统后,发挥明显作用,详细情况如下:(一)将存货成本管理规范化,制定管理制度。由于制造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内部需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存货成本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首先,管理人员要做到有效地利用ERP软件系统将管理工作与存货的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存货管理的核算监督与数据的准确性,在规范管理流程的情况下,从而达成账目与实际运营活动相符的基本目标。另外,对于企业的预算、采购、核查等业务进行规范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存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制造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存货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管理层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将企业的存货成本管理工作加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使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使员工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存货成本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进一步完善存货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在该制造企业的运营活动中,要想切实提高存货成本管理的水平,首先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存货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在遵循相关会计核算规定的基础上,利用ERP软件系统对存货的出入库管理流程进行统一记录,保证存货及出库的记录具有准确性,将原始凭证与相关的账务信息利用ERP系统平台进行统一的存储,有效地避免因人为核算所产生的失误,利用规范的流程对存货进行定期的清查,有效规避管理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不良现象。其次对于成本管理的核算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正常损耗与非正常损耗利用ERP系统的数据分析进行合理的划分,保证成本数据的准确性。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存货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将企业最初的成本计量进行优化。合理的使用ERP系统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例如,在制造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将一种材料同时应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则企业就要对这种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利用ERP软件节省大量的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有效减少制造企业存货成本的基本目的。通过ERP系统使制造企业的存货核算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进一步完善存货成本管理核算体系。(三)引进信息技术,科学化存货成本管理。现如今,我国的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制造企业更应当选择最适合的ERP系统,有效地整合企业的价值供应链,进一步构建科学化的存货成本管理体质。首先,在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阶段,要对产品的性能进行研究,设计基础模块,借助ERP软件系统将产品所需的原材料的数量及规格列举一个清单(BOM),告知材料、部件和组件和产成品存货,数量及安全库存存量,明确物料采购周期,指明供应商的采购价格,系统自动、快速的计算每一生产阶段的产出产量以及需要采购的物料数量及时间。进而达到减少仓库压力,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地目的,通过使用ERP软件系统,为企业的存货成本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工作人员要根据ERP系统中记录的数资本服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来形成新动能、培育新增长点。因此,在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过程中,通过围绕两条主线来深耕细作、投资引导,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更好的提高政府投资基金的经济效应。

综上所述,政府投资基金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时就需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并构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作用路径,从而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刚,陈泰椰.后地方债时代的政府融资新模式:政府投资基金[J].区域金融研究,2016(12).

[2]冯兰英.促进政府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7(2).

制造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管理理念;管理基础

制造行业是一个以离散制造业加工模式为主的行业。其特点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市场变化快、产品种类多、产品结构多,加工技术复杂,生产流程长,外部协作等都是其突出特点。所生产的产品,根据用户现场工作条件的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是组织生产的关键参考点。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中国相关制造企业已经进入了低利润时期,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无法盈利情况。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管理能够更加快速的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在企业的商业战略中占有关键地位,它可以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需要更新。成本管理领域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成本管理的重点是节约和降低直接成本和费用。常规企业管理只注重投产后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略了成本管理中控制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后期阶段,即忽略了成本管理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导致成本管理的无效性。理论和实际生产不能集成,并不能发挥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应倡导从成本效益的角度,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从而增加利润,使企业在未来取得更大效益。(二)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很多员工没有充分参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大多数人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和生产经理的问题。生产部门和员工只负责产品生产,不关心生产成本的耗费。事实上生产一线的员工是最能发现成本浪费的人,他们对成本控制最能提出有效建议。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参与生产中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员工无法直接体会到成本节约带来的好处,从而导致企业丧失了获取成本控制有效建议的机会。(三)成本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第一,成本计算方法落后,没有积极引入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仍旧停留在非常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上。第二,成本信息不集中,因为对大部分的生产、供应、营销人来说,资金和商品是由不同的部门去领导的,成本信息十分分散,由于统计的方法不一致,导致成本数据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第三,成本核算的管理是扭曲的,白手起家的零部件的工艺定额管理体系不足,主要原材料、直接人工工时、备件消耗、能源消耗限额并不完美,单位成本耗用管理不到位。少数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对产品的成本分配是不正确的,胡乱占位置,没有规律与计划。第四,成本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管理质量和水平随人员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差异而存在差异。虽然企业制定了各种不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则,但是所实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由于标准的不一致,成本核算不及时、数据缺乏准确性,缺乏参考价值,因此,成本管理无法在企业里更好的实现控制。第五,管理层缺乏复合型人才,对生产技术、工艺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不熟悉,难以有效控制生产作业的浪费。难以从生产中挖掘潜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寻找更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和路径。

二、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运行模式探讨

(一)更新成本管理理念。第一,对成本管理的内容、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将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企业实践中去。提高员工意识,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效益管理机制。随着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使产品功能、质量得到提高,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收益。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出发对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控制生产成本,达到效益。第二,在成本管理中实行动态成本管理,可以更加注重基础产品在企业生产的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上各项目的成本。实际上,产品成本在不同的环节中所使用的资源是相互影响、互相关联的。(二)扩展成本管理方法。产品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基本要求是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的。第一,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客户对产品特性、功能、质量、销售价格等方面的需求。在买方市场结构下,产品的目标成本由顾客和竞争对手决定的产品价格决定,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必要利润。目标成本是从产品设计环节限制产品设计,从根本控制企业的产品成本,实现对产品开发的成本控制。需要开展市场调研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和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降至最低。优化设计,提高质量和功能。了解你设计和开发的技术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因为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同时,过多的设计标准和工艺设计导致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各个单元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最后,应观注企业价值链的上游材料供应链,这也是企业实现成本管理的关键点。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成本管理,需要建立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招标制度,与此同时,我们要对生产批次、物资采购、库存管理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培训,降低企业物资采购等相关成本。(三)建立企业成本责任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责任,详细规定成本管理人员相关的工作内容。企业应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明确划分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工作,并将工作明确到个人,特别是要把对成本的计算和财务的监督要分开,不然无法明确企业成本。详细的分工和责任的划分对公司明确生产成本的责任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成本工作内容、工作量进行合理优化,建立奖励和惩罚制度,更加良好地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四)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制造业企业在建立企业有效的成本责任管理制度以后,需要严格保证生产成本管理制度顺利进行,而不能局限于形式。如市场部门的成本核算要根据市场变化、生产过程进度等进行调整,以降低成本差异;生产部门应严格按照现有成熟的生产规范来控制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损失;采购部门应严格按照企业采购相关制度为企业寻找最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进行修改完善,有不相容违规行为的,应按照奖惩措施严格执行。只有这样,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最有效落到实处。

三、总结

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重视成本管理,积极改进成本管理模式的情况下,优化企业成本管理势在必行。为了全面、细致地发展制造业,突破企业发展的限制,必须沿着时展的大方向不断改进。通过从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困境,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控制资源利用率,不断完善和创新,以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而促进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华.我国重型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经济师,2012(5).

[2]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56-276,367-374.

[3]罗飞.成本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O:187-201,333-338.

[4]腾燕.关于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企业的成本控制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20).

[5]胡悦.中小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现状及对策初探[J].新经济,2014(17):74.

[6]黄薇.关于D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7]赵丽.目标成本法下中小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

[8]张庆.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探讨[D].南京农业大学,2014.

制造企业范文篇6

引言

航空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科技企业,是国防事业的柱石。它肩负着维系国家安全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双重责任,是体现综合国力的主要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航空制造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创新多属仿制、跟踪型。如何提高航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分工专业化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合作创新作为从外部获取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日益被航空企业所重视。航空制造企业属于军工企业,具有国防性质,其合作创新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合作创新,影响其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有别于一般企业的合作创新。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Net-workAnalysis,SNA),研究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力图为该类型特殊企业的合作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决策支持。

1传统的合作创新成功影响因素研究

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涉及单因素和多重因素研究两个方面。单因素研究方面,Cullen等认为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企业间合作创新[1]。Gulati指出企业合作的利益与绩效在很大程度上由所赋予的网络资源及其在网络中的位置所决定[2]。张克英等对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3]。程金林等对信息沟通因素研究后,认为信息沟通因素对合作创新具有重要作用[4]。对单因素的研究尽管对合作创新有一定价值,它忽视了与其它因素之间的整体协同作用,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多重因素研究方面。Littler通过对多个行业调查后认为,各种因素对合作产品创新影响程度的强弱顺序依次是合作伙伴未尽合约承诺、协商交流、公平分配问题、相互关系、合作支持和相互信任等[5]。Marxt等将合资企业的合作创新成功因素归纳为结构、文化和风险[6]。Rothwell识别了合作创新成功的多重因素,包括良好的内外沟通和市场定位、管理团队的承诺及开放性、保持企业的弹性、发展创新文化等[7]。孙利辉等分析了研究合作组织后,得出影响合作创新的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市场机制、专利制度、科技和产业政策。主观因素有企业创新战略、伙伴选择、组织设计、信息共享和合作过程协调[8]。陈劲等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基于相对闲置资源的企业合作创新项目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9]。多重因素研究考虑了多个因素之间的协同效用,研究结论具有一定普适性。但是,现有研究没有关注行业特性以及行业间的差异,很难对航空制造业这一特殊类型的合作创新起到有效指导作用。

2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211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步骤及特点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比较复杂,主要包括6个阶段:(1)创新需求确定阶段。在创新开始前,飞机系统集成商、军方或航空公司、航空管理机构需要就创新技术或产品的性能需求达成一致;(2)初步设计、研发任务分解阶段。航空产品(飞机或发动机)作为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商首先进行产品初步设计,确定设计需求参数。然后,按产品物理结构层次分解成若干子系统。最终,将各子系统按设计要求分解成原器件或部件,从而完成各设计任务和研制任务的分解;(3)供应商选择阶段。系统集成商根据任务分解情况,结合自身能力,将一些非关键技术系统和部件分包给专业供应商;(4)研发设计及修正阶段。系统集成商和外包供应商根据各自订单任务,进行研发设计。由于技术的复杂性,需要多次设计、测试与修正,直到整个系统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5)系统集成测试阶段。当各子系统和部件研制完成后,需要将各部件装配集成并测试。测试成功后并被航空管制部门批准后才能设计定型,进行详细设计和制造;(6)交付用户,技术维护阶段。产品交付用户后,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持和维护,以解决用户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与一般的企业间合作创新相比,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具有明显不同的典型特点:(1)航空制造企业作为国防企业,具有政治色彩和军工性质。通过合作创新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维护国防安全是其创新的主要目的,创新行为多带有较强的行政性,由行政指令主导。调节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力量是政府行政行为以及企业社会道德约束;(2)航空产品具有不完全市场性质,用户单一,多为政府或军方。市场机制几乎不起作用,不可能通过市场来选择创新技术和产品,而是政府依靠对国际局势、国内经济、军事水平的判断做出对创新技术或产品的需求决策。因此,创新具有多变性、不可预测性;(3)航空产品具有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高技术化以及投入大等特点,其创新多表现为技术研发设计,将目前最新、最尖端的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甚至升级。这需要包括众多航空企业组织和单位的通力协作。合作创新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4)各子系统及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重要,需要各子系统、各零部件高度集成、统一。任何创新产品在功能和结构的细小变动都会对各子系统的性能要求产生重大影响。各子系统也深深影响着创新产品的性能和水平。创新者不但需要对各子系统和部件的性能有深刻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把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子系统进行系统整合的知识和能力;(5)军工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质特殊,受国防知识产权法律约束力强,企业间协调沟通困难;(6)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多为国防知识产权,具有保密性。产权单一化且归国家所有,具有公权特性。212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参考一般企业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在对西飞、西航、黎明等6家航空制造企业走访、调研基础上,针对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阶段划分及特点,本文提出了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该模型将影响因素分成4个维度,即环境因素、合作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和合作过程因素。这4个维度包含了影响航空企业合作创新成功的各种因素。不同维度分别作用于多个不同的创新阶段。同时,各维度之间也相互影响,交叉作用。

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航空制造企业合作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适应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有人参与的社会过程都是由行动者和其社会关系组成的,并且会按照特定的情景形成特定的网络结构。航空企业合作创新作为一个有众多创新主体参与的网络组织,各个创新影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于该网络组织。基于此,本文将合作创新影响因素作为网络节点,并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定义为网络的连线或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合作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311要素分析要素分析主要是确定影响合作创新成功的指标体系。本文将图1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化分解,得到航空企业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图谱,如表1。矩阵)。该矩阵是一种反映/行动者)))行动者0的数据方阵,用来表示各影响因素指标间的联系程度和相互作用关系。矩阵中的各行、各列依次表示各影响因素指标。矩阵中的数值指标间的影响(关联)程度。本文设计4级关联,0表示指标间没有关联,1表示弱关联,2表示中等关联,3表示强关联。采用专家打分方法,最终确定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313矩阵分析对于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网络,起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的影响因素在网络中表现为一种网络中心性。中心性是网络参与者拥有怎样的权力或中心地位,有多大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中心性大的因素能够对网络凝聚性、网络质量和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心性分析方法对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心性包括度数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衡量方法[10]。不同的中心性关注的重点不同,度数中心性关注交往活动,侧重衡量一个点与其他点发展交往关系的能力。中间中心性研究某点对交往的控制能力。而接近中心性侧重分析某点对于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或有效性。本文采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示与该点具有直接连接或相邻连接的连线数和连接强度,如表3。结果显示,技术对国家安全紧急程度(I17)、技术对国家安全重要程度(I16)、技术复杂程度(I13)、技术开发难度(I14)具有较高的点出度,说明这些因素节点与其他节点交往活动频繁,会对其它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合作历史(I9)、国际局势情况(I22)、国内局势情况(I23)、国内经济发展水平(I24)具有较低的点入度,说明这些指标因素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31312中间中心性分析中间中心性表示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经过某点的最短路径的次数。点的中间中心性越大,说明该点连接两群体的可能性越大,在网络中起协调作用或关键通道的作用越大,对信息等资源的控制能力也越大。因此,中间中心性可用来衡量某点在交往活动中控制其他点的能力。通过表3中各点的中间中心性数值可知,¹资金支持及时性(I12)、技术对国家安全重要程度(I16)、计划组织协调能力(I18)是其他因素节点的往来枢纽,在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控制资源的能力较大。º网络中任一节点与所有其他节点距离之和的平均值为151556,说明网络中各因素节点的关系比较强。»标准差为181471,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为119%>100%,说明网络中点的中间中心性比较高的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31313接近中心性分析由于度数中心性表示的可能只是局域网的中心性,仅依靠度数中心性方法来分析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种能够测量某一因素节点与其他点之间距离的接近中心性方法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接近中心性关注一个点在网络活动中受他人控制的程度。一个点越是与其它点接近,它就越不依赖于其他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性。美国的Freeman教授将接近中心性分为外接近中心度(Outclosenesscentrality)和内接近中心度(Inclosenesscentrality)两项指标,并指出具有较高外接近中心度和较低内接近中心度的因素为网络中的关键因素[11]。由表3可知,资金支持及时性(I12)、技术差异(I15)、技术对国家安全重要程度(I16)、风险识别管控能力(I21)和国际局势情况(I22)这些指标具有较高外接近中心度和较低内接近中心度,是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既没达到高或较高外接近中心度,又没达到较低内接近中心度的合作历史(I9)、合作经验(I10)和国防知识产权法律环境(I25)成为了最不具有中心性的网络节点。

制造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核心变化;制造企业

一、引言

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保持持续趋同的状态,财政部相关机构于2017年7月5日财会(2017)22号文件《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新准则),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成果。同时,新收入准则取代了《CAS14——收入(2006)》和《CAS15———建造合同》(以下简称旧准则),这对制造企业相关业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会产生质的改变。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每一个制造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以及在施工方面的流动性,分阶段的项目结算以及较长的生产周期,都使得其收入确认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制造企业中执行新收入准则所要求的会计核算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比新旧准则的差异研究对制造企业的影响,就制造企业如何应对新收入准则的变化提出见解。

二、新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的准则修订公布中,新收入准则共有八章,包括总则、确认、计量、合同成本、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列报、衔接规定、附则,且分为了四十五个条例,并且提出与旧准则完全不同的确认框架,提出了全新的“五步法模型”,分别是识别客户合同、识别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分摊交易价格和确认收入,归纳起来核心内容有以下四点:(一)收入确认的模型统一化。旧准则的有关收入和建造合同在某些情形下不够明确,可能导致相似的交易却采取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进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便于行业内的对比。新收入准则就“某一时点”还是“某一时段”确认收入提供了具体的指引步骤,并要求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方法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比表如表1所示。(二)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旧收入准则由于区分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且强调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时才可以确认商品的销售收入,这样的标准往往在实务中难以区分和判断,故新收入准则打破商品和劳务的界限,要求企业在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商品(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反映收入的确认环节。(表2)(三)对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提供更明确的指引。旧收入准则没有提出相关的指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而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就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的单项履约义务,并按照各自履约义务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进而在履行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对比如表3所示。(表3)(四)对某些特定交易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明确的规定。新收入准则明确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这些规定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规范指导其实务操作,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对制造企业的影响

(一)收入确认时点的改变:新收入准则改变了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由“风险报酬转移”变为“控制权转移”,而制造业的核心在于准确计算各期间的收入和成本,关键就在于预计项目的总收入、各期间项目的完工百分比以及项目的预计毛利率。因此,不同时点的确认会对企业的报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无论质保还是销售货款,制造企业都是按照合同条款的开票时点为收入确认的时点,故形成一种开票确认收入的情形。而在新准则下,按照“控制权转移”的原则,收入确认的时点由原有的客户验收后提出开票申请,企业开出正确的发票确认收入转变为客户签收时确认甚至发货时确认。在这种情形下,收入可能会提前被确认,从而更好地反映企业销售的实质,新准则规定的“合同资产”科目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企业已经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未来有权收取的对价。(二)收入确认范围的改变:新准则要求识别合同中的履约义务,按照履约义务分摊交易价格,并且在履行每一项义务时确认收入。对制造企业来说,由于签订的合同往往包含多种商品,且通常设备的制造周期较长,通常为包含一定期限的质保,合同也被判定为不可取消的合同,故在新准则下,制造企业应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首先进行区分,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质保服务分开核算,并确定各单项履约义务是在某一时点还是某一时段进行,并且同时在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三)收入核算要求的改变:新收入准则对于履约进度的方法有两种:产出法和投入法,对于类似情况下的类似履约义务,企业应当采用相同的方法确认履约进度。而无论产出法还是投入法,归根到底都是按照完工百分比的思想进行统计核算。相比于制造企业按照旧准则的规定下只测算完工进度的核算方法,新准则更加细致,且将完工进度和企业的履约义务相结合。比如,因为工人的效率低下,导致已发生的成本并未反映企业履行履约义务的进度,而新准则将一些非正常损耗的费用剔除,并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评估最新的履约进度,以确保履约进度能够反映履约情况的变化,进而根据履约进度来核算制造企业的收入。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合同规范,使之核算准确。新准则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制造企业的合同往往都是先投标,后签订。故在投标时,就应明确合同的单项资产的报价,这样不仅有利于后续单项履约义务的区分,还会更方便财务人员的核算。在确认合同后,应认真规范合同管理,将合同价格分摊到每一项履约义务,在后续发生变更或者合并时,按照准则的要求严格进行区分,为企业的核算做好必要的基础。(二)评估现有业务,使之顺利过渡。由于制造企业的业务周期较长、而且新准则的实施衔接较难,故在对旧的项目实施新准则时,应首先进行评估,看是否收入确认时点、计量等发生变化,并判断制造企业现在的业务收入条款是否需要调整,如果需要调整的话,明确调整方向,使之相应的收入确认和履约进度保持一致,以保证制造企业旧项目的顺利过渡。(三)组建专业队伍,使之快速融合。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有广度的核算要求,还需要有深度的收入披露要求。故企业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全面培养企业的相关人员。比如给销售人员指导合同条款的相关规定、给工程人员指导投入法或产出法方法的具体操作、给财务人员指导相关新增的会计科目如何应用等。企业应确保相关链条的人员全力配合,提前应对和规划,从而准确确认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有全.新收入准则与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J].中国总会计师,2019(08).

[2]刘琳.浅谈新收入准则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商论,2019(21).

[3]陈致远.浅析新旧收入确认准则的对比及应对[J].经营管理者,2019(09).

[4]武钢.新旧收入会计准则对比分析[J].会计师,2019(16).

制造企业范文篇8

一、我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汽车工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虽有较快发展,但与汽车生产大国相比差距明显:单从绝对产量来看,我国2003头6个月共生产销售汽车200多万辆,全年预计超过400万辆,尽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但全国总产量尚不足国际汽车巨头通用公司的年产量。我国已经加入WTO,按照我国对于汽车行业的承诺,到2006年,我国汽车整车进口关税水平将降至25,零部件降至10,并且逐步取消一些诸如进口配额等非关税保护政策,国内汽车行业将直接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这对于我国尚属幼稚的汽车产业来说,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针对我国汽车企业的现状,汽车企业要在国际汽车巨头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尽快发展壮大企业实力,不仅做到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实力要强。2002年,我国汽车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我国三大汽车集团一汽、二汽以及上汽均舞出了大手笔,一汽收购天汽并与日本丰田公司进行合作;二汽则与日本日产公司进行全面合资计划,组建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而上汽则兼并收购了柳州五菱、安徽奇瑞等公司,使上汽集团的产品线更加完善,已初具我国“汽车航母”的雏形。我国汽车工业的差距,除了规模上的差距,更重要的制造技术以及管理技术上的差距,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上的差距。整体来说,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普遍存在下述管理问题:·生产规模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市场信息不灵,生产预测数据不准;·设计新产品周期长,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多,原材料、中间产品甚至产成品库存量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企业各部门业务处理和信息交流不畅通,周期长、效率低、误差率高;·与原材料、零配件的供应商以及外协厂商的沟通和质量控制不到位,影响产品交货期以及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不细,大多缺乏零部件成本核算,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虽已建立遍布全国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体系,但整个网络体系效率不高,信息反馈不及时,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管理思想未能全面深入人心;·难以进行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追溯;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的政策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将汽车招回制度引入国内汽车行业,这样势必要求汽车制造企业具备成品及关键零部件的追溯能力。如何解决上述管理问题,如何面对实力雄厚的竞争者,如何适应多变的市场,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中国汽车行业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发达国家汽车行业的经验证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将为企业降低采购、营销成本,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结构,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可能,是汽车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融入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必由之路。二、汽车制造企业流程与ERP需求分析汽车企业管理的重点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汽车行业发展初期,汽车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按库存生产,那时汽车品种非常单一,例如20世纪20年代福特公司只生产单一的黑色T型车,此时对于汽车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更加注重个性化特点,汽车生产完全由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汽车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也由过去的按预测生产转变为按预测加订单的生产组织形式,甚至有些先进的汽车厂家已经做到完全按订单生产。对于现代汽车企业来说,管理的重点在于快速响应客户的订单需求、准确合理的排产计划以及精确的成本控制,详细来说,汽车企业的管理需求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采购、库存、生产、财务四个业务环节应紧密衔接、数据信息及时充分共享,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盲目采购、库存成本增加、生产过剩(或跟不上)等现象的发生。(2)采购计划的编制、请购申请、供应商的选择及考核、采购人员的评价考核、合同的拟订及签订、采购合同的执行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采购业务的整个过程,而采购作为一个企业业务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就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才能使采购环节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等其他业务环节:采购计划的制定要有据可循;供应商的选择体系要完善合理;采购合同的执行要有条不紊;采购部门进货提前量的控制;采购资金的占用要有计划而不盲目;(3)库存管理是汽车制造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汽车的零件成千上万,因而对于汽车企业的库存管理更显重要,要做到使成千上万种物料的账物相符、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同时避免物料积压或短缺,则现代化的汽车企业的库存业务应具备以下特点:能随时得知某种物料的收、发、存状况;及时得知需要盘点的物料及盘点结果;随时能对现存的物料进行生产配比的模拟预算;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降低库存;应和财务部门紧密衔接,形成高效的过账措施;库存物资根据重要性不同,按照企业追溯制度要求,建立物资的库存批号。(4)生产计划环节是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核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最烦琐和最难管理的环节。生产计划的制定要求能适应不同的生产模式,特别是能否成功处理按定单装配与按订单设计,这也是考验一个ERP产品功能是否强大的重要指标,为了满足个性化生产的需要,需要采用精益生产的方式。这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能力及人员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制造业企业要想使自己的生产严密有序的进行,其生产的业务体现上则应有以下特点:·汽车市场需求的预测数据及销售合同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转化为主生产计划数据;·根据主生产计划、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库存量、在制量、采购合同量由系统产生物料需求计划,大大提高计划编制的效率与准确性;·根据生产计划及生产能力的比较,能够保持均衡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避免产生废品造成浪费;·推行JIT及时生产和看板管理,减少在制品、减少物料库存甚至实现某些项目的零库存以降低成本;(5)营销管理·能够建立分布广、效率高、市场信息反馈灵活的汽车销售网络,从而实现对整个分销网络的管理,对分销点销售定单的汇总以及对产品的分销调拨管理等等;·增强企业对汽车销售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尽快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以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需要;·做好产品售后服务并对来自用户的质量反馈及时处理;(6)成本核算与控制是汽车制造业企业管理的主要核心内容之一。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是对影响企业成本变动的各种技术经济因数及其影响程度做出定量的描述和定性的说明,它既为下一时期的成本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数据依据,同时也为前一时期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做出了全面的总结,以反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并对企业内部各级单位成本管理的成绩或失误进行责任奖惩。成本控制的重点是事前预测并通过事后核算修正预测数据为以后提供更精确的预测。为了能够为事后核算提供精确的数据用以修正事先的预测数据,需要能够提供实际成本实时统计的功能;为满足管理上的要求,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可分批、分步进行结账作业;将成本要素细分,分别求算;人工权数、费用权数的设定维护;可计算各期间各成品、半成品及在制品的实际成本;可提高各项管理报表;三、RS10汽车行业解决方案在对汽车行业管理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多年来对汽车企业ERP解决方案的实践基础上,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软件中心推出了基于汽车行业的RS10/ERP汽车行业解决方案,RS10/ERP汽车行业专业版分为五大管理体系:物料管理体系、制造管理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企业信息门户及系统集成管理体系。(1)客户关系管理体系RS10汽车行业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原本“各自为战”的市场推广人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协调一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在维持有价值的现有客户的同时,不断寻找新市场和新渠道,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吸引潜在客户,最终帮助企业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销售收入。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包括市场管理子系统、分销管理子系统及售后服务管理子系统等。(2)物料管理体系物料管理体系是强调从供应商到客户物流的时间性和成本性管理,包括采购—采购货运—库存—制造—分销配送—零售—服务等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的全面物资供应活动。并在整个活动中进行时间—成本优化集成控制,在最小的成本费用前提下,达到最佳的物资供应。物料管理子系统包含工程数据管理子系统(EDM)、物资供应管理子系统(PM)、电子供应管理子系统(EPM)、销售管理子系统(OM)以及库存管理子系统(INV)。对于现代汽车企业来说,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子采购已经逐渐成为汽车企业新型的采购模式。另外物料的批号管理也是汽车企业的独特要求,汽车行业的批号管理与药品生产企业的批号制度不同,汽车零部件的批号管理,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库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外部客户对其质量跟踪的要求。批号追踪功能把物流、订单和批号紧密联系起来,从客户接受到的产品可以追踪到客户订单、生产班组、原材料来源和供应商批号等,同时也可以从原材料追踪到用于哪些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发货给哪些客户,做到产品质量跟踪有的放矢。对于企业内部来讲,批号功能使计算库存帐龄的有力工具,系统可以随时提供库龄分析报告,对清除呆滞库存和移动缓慢的库存提供可靠依据。(3)制造管理体系制造管理体系是RS10汽车行业解决方案的重中之重,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上下游厂家之间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共同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对于汽车整车厂商来说,大量的零部件采取外购、外协,由专业供应商供应的方式;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都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专业零配件供应体系,整车厂商目前主流的制造模式采取的是大批量流水装配制造模式。主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外购/批量自制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任务管理车间作业管理产品产出计划投产顺序优化产品日进度计划生产线日进度计划供应看板生产看板领送料计划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外购中短期计划计划执行图2:RS10/ERP汽车行业JIT与MRP混合制造模式流程图适应于汽车行业此种生产制造模式,在经过为国内多家汽车整车生产制造企业提供ERP解决方案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提出了MRPIIJIT混合的汽车行业解决方案,如下图2所示,主要包括主需求计划管理子系统(MDS)、主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MPS)、物料需求计划管理子系统(MRP)、能力需求计划管理子系统(CRP)、车间任务管理子系统(PAC)、车间作业管理子系统(SFC)以及准时生产管理子系统(JIT)。(4)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物资运动与资金运动的统一。企业管理也就是从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管理,而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最终是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的管理,也就是通过对资金流的监督和控制,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管理。它的内容包括:财务的账务管理和各种财务核算如银行存款、现金的管理,销售收入及利润管理,材料的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RS10—汽车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分别核算各种产成品、半成品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对比分析,找出成本的中的关键变化因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改变成本核算方法,为了较为准确的核算各种产品及零部件的成本,RS10提供了逐步结转的方法,按照产品的成本物料清单结构,从原材料开始向上归集,一层层的核算实际成本。材料的消耗不再按定额进行核算,而是按照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归集,以了解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真正的成本构成,为销售决策提供真实依据。(5)企业信息门户(EIP)及系统管理体系RS10/EIP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是企业统一的信息访问平台,把企业内外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能够通过统一的渠道访问和分享所需的信息,同时增强了企业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了企业的团队的协作及提高了企业信息共享层次。RS10/EIP满足企业信息的不同要求,用户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它让信息找人,而不是人找信息,这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防止企业和用户被信息淹没的最佳方案。企业信息门户(EIP)主要包含四大部分:办公自动化、信息中心、报表中心及知识管理。

制造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服务制造内部运行模式生产者服务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了14%,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中国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但相当一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还停留于单纯制造阶段,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内制造企业海外战略的实施。在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不仅要完成一件产品的基本功能,而且还要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客观趋势,向客户提供优质和完整的整体方案,其中服务占据着关键地位。

大凡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其装备制造业对服务的认识及范围不断拓展,已把服务视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随着制造层次的不断升级,其中的服务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服务已深入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金融等服务已被众多制造企业用来增加附加值。在全球利润空间下降的情况下,国外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依靠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来扩大增值空间。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服务化的具体运作模式方面,Quinn(1992)对波音公司、Berger和Lester(1997)对服装制造商等的研究发现,很多制造企业开始提供“顾客化产品”,这可以看作是服务增强的一种具体模式。

Deloitte咨询公司在1998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制造商正超越其现有产品线而开发出新的、以相关服务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来为顾客创造价值,如机床行业为顾客提供的是一个整合系统。Berger和Lester(1997)则指出,制造商派员工到客户企业中长驻几个月以帮助顾客培训、运作和维修其设备都不是新鲜事。

在服务化模式的研究中,学者们更为关注“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将产品和相关服务融合在一起提供给顾客。Howells(2000)和Pilat(2000)指出,制造商为其客户提供的是“解决方案”,如计算机企业不只销售计算机硬件,还向顾客提供某一工作所需的解决方案,健康保健公司提供整套的治疗方案,起重机制造商销售提升重物的能力等。Howells(2000)指出,制造企业将有形产品和相关服务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包”,或在不同时间段将服务附加在产品上进行销售。AEGIS(2002)指出,“销售解决方案”的方法关键特性是,在从概念和设计开始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持续向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一系列服务。

我国学者也对此做出了重要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戴志强(2007)认为,首先,从理念层面上应该明确制造企业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从政策层面上应该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良好平台;最后,从企业层面上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抢占世界产业的“制高点”。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2008)提出以服务衍生、服务功能业务化、服务价值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升级与转型。蔺雷,吴贵生(2008)将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模式划分为功能模式(包括服务质量增强模式、服务功能外包模式和服务价值衍生模式)、整合模式(包括下游整合模式和要素整合模式)、实施模式(包括实施主体模式和实施阶段模式)。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企业服务强化的模式,缺乏从制造企业运营角度的分析。

二、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制造的必要性

当前,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制造企业通过向服务领域延伸,可以增加原有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整体收益,也可以利用营销、广告、金融等服务改善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制造企业通过采纳生产者服务,向顾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系统,延长了价值链条,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价值。此外,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将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起来而获得差异化优势,且由此创造了竞争者进入的技术壁垒。IBM、GE等国际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均已将其业务向服务领域扩展多年,而国内装备制造业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东北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区,据宁连举和郑文范的研究,东北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但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核心技术大都来自于国外,因而只能称之为传统装备制造业而非现代装备制造业。他们还谈到在新型装备服务领域内中国企业缺乏延伸,言外之意,即在服务化方向上做得不够。

基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低附加值、高能耗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学者(如汪应洛、孙林岩等)认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符合中国装备制造业及整个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强国的良好路径。随着制造与服务的高度融合与渗透,制造业为了提高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并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开始实行服务型制造这一先进的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制造价值链与服务价值链相互支持与渗透的过程。

服务型制造是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之一。正如图1所示,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对策,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提高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并实现产品高附加值的增加以达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在竞争力提高及业绩增长的同时,服务型制造企业还需要对内外部环境时刻关注,根据观察到的变化对原有的服务业务进行调整、创新或重新组合,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服务创新也是企业的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源泉。

三、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的内部运行模式

装备制造业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创新模式,顾客成为了合作生产者。这种制造模式带动了用户驱动型创新与业务上新内容的拓展。在技术驱动型的创新与用户型的创新过程中,服务成为价值链参与者沟通的载体,居于产品系统创新的核心地位。企业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以及服务性生产协作,使各参与企业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实现交流和互动,更好地实现软硬件资源的互补性运用,实现协作上的紧密联系,提高企业内部之间的可靠性,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实现柔性式生产。

四、中国服务型制造的外部模式

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我们为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设计了一个框架,如图3所示。由于真正从事竞争的是企业,所以一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最终要体现到企业身上,但政府可以提供企业所需资源及行业发展的环境。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个钻石系统的力量才会增大。因而,在国家层面,相关政府机构要认真研究制造服务化出现的经济基础问题,也可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对制造服务化模式下的产业升级战略及服务型制造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推动“中国制造”这一标签服务内容的增加及服务形象的提升。各国均对制造服务化这一新型制造模式的研究给予了支持。

中国整体制造实力及竞争力不强,重要原因就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广大制造企业处于孤立状态,这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型制造及整个制造行业乃至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发展并挖掘生产者服务业的巨大潜力。首先,从全局范围来说,应重点对生产者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市场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动力。目前,国内的生产者服务业还多处于管制及行政垄断的体制下,严重抑制了该行业的充分竞争度,从而导致分工程度不高,运营效率低下的局面,进而导致制造企业采用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加大且效益不高。其次,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其他刺激职能,引导生产者服务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运用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系统设置,避免重复建设。政府应致力于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税收、土地、财政及培训方面对生产者服务业进行扶持。最后,建立相对健全的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提高生产者民间行业的管理能力,为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制造企业范文篇10

1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现状

1.1制造业企业融资缺口大

自2007年以来,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的信贷份额大量减少,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流向制造业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上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在市场上流动性总体水平减少情况下,制造业企业获取融资的数额相应减少、融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增加、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导致用工成本增加等,都加大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困难。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根据国家发改委制造业企业司的统计结果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减少不良资产率,在贷款投向上会更加向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倾斜,从而进一步挤掉制造业企业的贷款份额。为了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2008年底央行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供给,但仍难以填补制造业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1.2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高

一方面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贷款利率提高将导致利息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增加,提高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大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相关调查表明,在温州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约30%—40%来自民间融资。目前,非正式市场利率至少在10%以上,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借贷市场的利率已达20%—30%,甚至更高。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很大。

1.3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骤减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首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债权融资和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一部分成长性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制造业企业板块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主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和零部件的制造业企业)依附或者挂靠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利用大企业的力量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获得资金。但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上市成本太大等原因不能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影响下,我国股市大幅下挫。许多企业的IPO计划因被证监会否决或自行撤除等原因中途夭折,部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也搁置。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都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其次,制造业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银行抵押贷款,直接贷给企业;二是对个人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贷给企业股东个人;三是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企业急需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然而其本身资产较小,缺乏足够的担保物,且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受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控制的约束,就存在着。惜贷”现象,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扩大的融资需求

2不同行业类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2008年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状态,央行、财政部、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解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难。2008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制造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制造业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等制造业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地方政府、金融部门也纷纷出招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2008年8月北京推出制造业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8年7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这些政策无疑为制造业企业选择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渡过金融危机提供了帮助。以下根据制造业企业的行业类型,结合各种政策,提出一些制造业企业关于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

2.1制造业型企业

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满足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消耗、存货的积压以及日常经营活动流动资金,对资金需求量大,且资金周转较慢。其融资方式主要有实物资产的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民间借贷等。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出口骤减。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制造业企业,面临将目光从出口转到内需上。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

(1)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讲,融资租赁有四种形式:一是直接租赁,出租方应承租方的要求,出资购买设备-直接租给承租方使用。它是融资租赁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二是杠杆租赁,出租方自筹相当于租赁设备价款20%—40%的资金,其余60%—80%资金由出租方将待购设备作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附加担保,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价格高的大型设备的长期融资租赁业务;三是转租赁,出租方根据承租方的需要,先从其他租赁公司租人设备,然后再转租给承租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用于从国外引进设备;四是回租租赁,企业将自制或外购设备出售给出租方,然后再租回使用。通过金融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分期偿付的还款方式,也有助于承租企业避免资金波动风险。

(2)制造业企业联合融资。面对危机。制造业企业为了保存生存空间,可采取联合的方式进行集群融资,共同渡过融资难关。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联合方式:一是同类行业联合;二是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联合。制造业企业联合融资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二是制造业企业联保贷款。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的方式。由数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行债券,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这种方式适合同行业的制造企业联合。2008年江苏启动制造业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每批试点将组织省内10家—20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联保贷款,是由牵头企业组织相同或相近区域、资产和规模相当、彼此熟悉的企业组成联保体,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联保体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方式可以拉长企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适合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合。

2.2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

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满足流动资金的需要,包括促销、存货周转等。相对于制造业型企业,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数额小、风险小,其融资方式主要是民间融资、个人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具体包括借贷、集资和捐赠等。它的形式多样,如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民间招商、个人财产抵押借款、当铺、钱庄、个人捐款等。

当前,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尝试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于2008年7月,在浙江进行试点。这是地方政府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一项创新。根据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浙江省境内依法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或内资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将民间融资活动正式机构化,它可以满足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可以成为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