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4:12:54

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1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2.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3.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2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二.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PD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5.如何看待服务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买产品可以理解,而买服务难以理解的阶段。实际上,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产品,七分服务。光买产品不买服务,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咨询服务来诊断清楚问题,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

四.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软件企业应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软件产品,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CAPP和财务软件方面,形成了以国产软件为主的格局。

但是,要应对国际上规模比国产软件企业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还必须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比较大的波动,一个不错的新产品开发出来,销售额会上来,但下一个版本或者产品跟不上,又会造成比较大的滑坡。

研究工作包括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深入制造业企业,研究制造业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需求,找出共性,然后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企业提供既实用,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产品。软件企业应注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形成发展的后劲。软件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独创性,切忌盲目跟踪国外产品、模仿国外产品,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工程特色,真正开发出符合其目标客户需求的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必须大力引进软件工程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软件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

在销售方面,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由单元应用转向集成应用,客户已经从购买软件产品转变为购买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增加应用工程师和项目实施队伍,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应处理好产品与项目,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态复杂、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管理者的特色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提供的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

对于制造业软件企业而言,如果以项目的形式,为每个企业都进行开发,一方面开发成本很高,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很大,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必须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和柔性,同时尽量把开发工作控制在有限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必须充分将企业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纯粹让软件来适应自己可能已经落后的管理模式,尽量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软件产品,降低使用成本。

3.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实现多赢

制造业软件市场属于一个专业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为主。然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软件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竞争局面,同样是提供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解决方案,报价差距非常大。由于软件是零边际成本,有的小企业为了短期的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一轮有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的低价位往往是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常常在连企业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忙报价。

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有至少以下恶果:

1)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损失最为惨重,甚至退出市场。

2)影响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的形象,使不少客户认为国产软件是质次价低。

3)造成许多制造业企业只注重考虑价格,而不是考虑软件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3

1.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市是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的框架。2002年人口108万、GDP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新华股份公司)通过几年的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的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条件

(1)*是蓄势而发的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的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新华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新华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分宜恩达公司50万元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2.三家省级企业的基本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4

一、*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条件

1.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市是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的框架。20*年人口108万、GDP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新华股份公司)通过几年的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的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条件

(1)*是蓄势而发的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的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新华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新华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分宜恩达公司50万元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2.三家省级企业的基本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5

1.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市是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的框架。2002年人口108万、GDP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新华股份公司)通过几年的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的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条件

(1)*是蓄势而发的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的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新华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新华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分宜恩达公司50万元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2.三家省级企业的基本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6

一、*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和条件

1.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市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框架20*年人口108万、GDP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新华股份公司)通过几年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条件

(1)*蓄势而发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新华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新华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分宜恩达公司50万元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2.三家省级企业基本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7

一、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理论上,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价值链的各方面增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改进经营绩效。然而早期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研究甚至认为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收益,由此提出了所谓的信息技术投资悖论。近几年,学者们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更加完善的数据来源,绝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支持了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改善企业绩效的观点。关于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争论也趋于平息,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影响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各种因素上面。

新近的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以资源基础观(RBV)为理论依据,探索特定的组织能力(如知识管理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对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影响;二是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思路,探讨不同行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投资效果。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因素尤其是行业特征(集中度、资本结构、增长速度、技术标准等)有关。在实证研究中,人们一般将行业特征定义为控制变量并讨论其影响。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将信息技术投资和行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区分开来,但是却不能具体说明行业特征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有鉴于此,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比较不同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效果。例如,应用动态生产理论模型对信息技术投资进行的研究发现,利润一成本比率和替代程度在不同的制造业部门呈现出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部门的员工教育程度和资本密集程度有关;而应用增长计算法(growthaccounting)对计算机制造部门和计算机应用部门的比较研究也表明,这两个部门的信息技术投资对增长的贡献呈现显著的差异性。进一步,有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指出,行业特征在信息技术投资改善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根据这一思路考察了行业集中度和工会联合程度这两种行业特征对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影响,具体做法是在实证分析模型中加入交互作用变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上述行业特征变量在信息技术投资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反向调节作用。

在国内,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思路的落实,信息技术投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乃至国内是否存在信息技术投资悖论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信息技术相关研究作为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影响企业理论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但是,国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上的解释,从实证的角度来揭示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也开始出现。[9]因此,针对国内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实证研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领域。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度标准等问题,笔者选取行业资本密集度和行业增长率这两个行业特征变量,分析它们对制造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调节作用。

如上所述,关于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理论上的推演和近年的实证分析一般都持正面的观点,即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实施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绩效。因此,笔者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设:

假设1:信息技术投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

行业资本密集度是本文需要考虑的一个行业特征变量,它在企业管理和经济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行业资本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和投资方式。在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中,企业固定资产的重组、融合以及与其他方面资源的协调都更加困难,退出壁垒也比较高,在该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战略带有很大的刚性,容易束缚于长期活动的安排。这不利于发挥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应对激烈竞争、及时进行战略调整的优势。[10]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行业资本密集度高的环境下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改善程度不明显,行业资本密集度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反向的调节作用。据此,笔者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2:行业资本密集度对信息技术投资产生负的调节作用,资本密集度越高,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越小。

行业增长率是本文考虑的另外一个行业特征变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行业产品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市场机会的大小以及该行业中竞争状态的变化程度。高增长的行业意味着企业处于决策非程序化、竞争变化过快的不稳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经营的企业面临着行业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信息获取、资源整合以及组织活动协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则有助于企业及时获取相关的经营信息,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改善经营效果。[11]所以,行业增长率越高,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改善作用越明显,行业增长率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之间起正面的调节作用。据此,笔者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行业增长率对信息技术投资产生正的调节性作用,行业增长率越高,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提高越明显。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选取于我国制造类行业上市公司,依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行业划分标准,制造业一级分类中一共有十种二级分类行业。同时,属于信息技术业一级分类中的二级行业分类的通信与相关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与相关设备制造业也被加入样本进行研究。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投资相关数据披露较为全面,可以提供比较充分的分析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该行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关键位置,其经验对其他行业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笔者选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制造类行业A股上市公司从2001年到2005年非平衡的面板数据,用于测度各类变量,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保证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选取的样本中剔除了2001—2005年间经营出现问题(例如曾经被停牌、ST处理的上市公司)和年报中没有披露电子设备投资额的上市公司,经过筛选后一共有1049个有效样本。样本的结构见表1。

(二)变量设计

本文的分析涉及因变量(企业绩效)、解释变量(信息技术投资)、控制变量(负债权益比率、企业规模、行业分类)和调节变量(行业资本密集度、行业增长率)。为了使理论上的分析模型能够在实证分析中得到检验,需要对各个变量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变成在实际中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具体指标。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8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对策

1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一定的评估和预算,来了解企业的运行流程,并根据财务核算对企业未来发展模式进行合理指导。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的管理有着重大意义,所以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加强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进行的工作。[1]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财务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财务工作的效率。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财务信息和企业整体的资金流动相结合,让企业的财务核算变得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的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文章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和解决,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知较低。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多方面的发展,关乎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也关乎着企业可以发展到什么地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明确知道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转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有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认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虽然财务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相关联,但是并没有到需要改变运行模式的程度。这样的认知缺少对企业未来的规划,不能够合理地分配企业的工作和资金,容易导致企业后期发展会走向一个死循环,甚至倒闭。实际上,整个企业财务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对企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属和其他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的发展受到影响。2.2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对财务预算管理不充分,会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对企业的全面经营有一个系统集中的规划和管理。比如,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缺少一定的合理性以及协调性,让企业的发展不能够完全被掌控,这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在出现风险时,不能够及时解决困难问题。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监管缺少一定的系统性,会导致信息接收不准确。在信息接收有误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根据错误的资金流动信息做出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例如企业在执行某一个任务时,没有达到预算的收入,需要做出的决策便是节约支出,但是由于信息失误导致支出仍然没变,就很容易出现超支的现象,长此以往,多次出现超支现象,不仅会给财务的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还会导致企业后续工作缺少一定的资金流,工作项目不能顺利开展,导致企业整体运行出现问题。[2]所以,建立完备的预算管理体系,以及对出现相关风险时有一定的方式来应对,便可以规避企业的发展遇到风险,及时的解决问题。除了预算管理体系完善之外,还需要做好财务预警工作。财务预警主要是帮助企业在资金出现问题时及时地警示和提醒,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资金的流动,规避风险。由于财务预警工作需要了解到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但是如果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清楚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会很容易导致预警出现偏差,影响财务预警的效果。所以,完备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透明化企业的资金流动链可以更好地帮助财务信息化的录入,让企业的资金运转更加清晰明了,避免出现运营风险。2.3企业缺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管理人员清楚的知道企业整体的运行流程和模式,根据企业运行的整体流程模式,清楚资金的流动方向,建立财务的资金流动信息库。这不仅需要财务具备系统完善的专业基础,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实际上这样的复合型财务人才较少。一般企业内部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但是同时兼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术的人才较为稀缺。由于不熟悉计算机操作,在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相关人员无法熟练操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如何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重视信息化管理技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领导者应该要结合当前阶段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对企业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发展,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要明确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不仅要改变财务管理,还需要引进新型计算机的技术,所以,对于信息化的软件引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清晰明了自身的财务运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导者不仅要重视,还要选择适合企业运行模式和安全性较高的管理软件,切实推动企业未来的发展,保护公司的财务信息,让企业的信息化得到更好的推进。3.2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需要完备预算管理体系,收集更多的企业管理指标,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整体运行模式和流程,更好的对企业资金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和预测,这样可以提高风险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让企业出现风险的概率有效降低;并且,制造业企业也可以参照其他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规避误区,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管理。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动链,企业应该要做到对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透明化,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到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更好的建设管理体系。[3]3.3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弥补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缺陷,积极引进先进人才以及培养专业财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引进先进人才可以壮大企业的信息化财务工作人员的队伍,提升财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帮助工作人员适应新型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提升企业财务团队的工作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快更好的转变工作模式,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顺利。

4结论

综上所述,对制造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可以更好地让制造业企业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企业未来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知较低,认为财务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未来发展没有较大的关联;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企业的预警容易出现偏差,不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对于新型的财务信息管理的模式,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在社会上较为稀缺,如果财务人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缺少一定的基础,会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下降,对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完善管理体系以及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等方法,更好地解决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

参考文献:

[1]聂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7):46-48.

[2]龚梅.论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9(16):109.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9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头十年的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该战略的任务和重点包括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调整制造业结构等。从上述任务可以看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升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特别是在基础工业、核心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我国目前制造业的主要缺陷是生产效率增速和资本回报率低且在下滑、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仍有许多未掌握的核心技术。实现智能制造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会计是企业量化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精益化财务实现精细化管理,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迈向稳健经营,是提高企业管理软实力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在引领制造业企业变革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在管理会计信息化领域亦是如此。制造业必须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智能化,即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发展。针对该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本文将探讨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方法。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云计算与管理会计、大数据与管理会计、财务共享建设研究等领域。然而,专门从事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和成果不多,研究人群并不固定。张超[1]认为,这种研究现状主要源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界限的模糊性;管理会计体系缺乏标准化的模式;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仍然不够成熟。许汉友等[2]结合“互联网+”阐述了我国当前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并从财务共享服务的视角提出了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结构体系。熊磊[3]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与新技术、新财务模式的融合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路径。张继德等[4]调查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给出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目标、管理会计的框架,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黄速建[5]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本质是创新,通过创新促进转型,通过创新促进增长。许汉友等[6]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指出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杨颖[7]认为,制造业转型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报告的目标是向最终用户提供多维度和多视角的财务数据分析。此外,还要重视战略成本管理,实现真正有效的成本结构优化,其中涵盖了战略业务选择、组织运营模式、流程规划与控制以及信息化支撑。冯巧根[8]基于智能制造,给出了管理会计创新新思路,即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经济”的内在联系为基础进行改革创新。智能制造促进智能管理,智能管理又进一步借助智能成本管理实现管理会计创新,提高管理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徐国栋[9]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制造业应当加强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促进管理会计与ERP的融合,进一步推动成本管理、预算控制与绩效评价。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缺陷: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群体不固定,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且大多浅尝辄止,研究的成果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没有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此外,制造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比较少,与当下热点结合也比较匮乏,例如互联网+、大数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工智能等。面对剧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制造业企业必须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创新,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完成《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重点战略任务,进一步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我国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作为提高企业管理软实力的工具之一,管理会计的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作为我国大型制造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海尔集团已经率先成功地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集团通过对工业价值链、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行业竞争信息的深度分析,提取出有效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全面的指导,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它的“三表、三预、三赢”体系,正在逐步推动财务共享体系建设。神华集团提出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方案,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搭建KPI分解模型,指导目标分解,进行目标管控。这样的目标管控不仅将财务与业务联系了起来,还明确了成本消耗和价值创造。兵装集团在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集团系统性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法、标准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十项管理会计工具,全面促进财务转型,提升成本管理效益,并逐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化建设。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较为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数据信息来源狭隘,数据分析能力差。笔者将基于管理会计应用的四要素之一的信息与报告要素,着重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存在的系列问题。(一)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会计从手工记账逐渐发展为会计电算化,再到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其重心也从财务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转移。目前的现状是,财务会计的职能虽然在弱化,但是企业的管理会计却并未得到重视和强化[4]。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企业管理层受传统做法的影响,其管理会计应用意识不强。小型制造型企业大多还止步于会计电算化,对于信息化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虽然紧随潮流引入了信息系统、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但是这样的应用太过零星分散,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也就无法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其次,企业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结构以及职业水准等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管理会计知识的缺乏和纸上谈兵式的工作方法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践。(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指的是基于业务和财务信息,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管理会计信息,该系统包括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各功能模块,力求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分散性,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也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据相关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上的投入在年收入中的比重低于2%。目前,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出于对成本和盈利能力的考虑,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比较小,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国产的通用软件,例如金蝶、用友,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购买其中的财务会计模块,软件功能的发挥严重受到制约。这类软件被广大的会计人员所熟知,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以用友为例,虽然可以进行行业的设置,可以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求,但是强大的通用性也导致其失去了针对性,没有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有效结合,更无法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该软件主要采用的B/S结构由于建立在广域网之上,面向的是不可知的用户群,所以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另外,软件的稳定性、模块之间的契合度和集成度也比较差。一些大型企业使用的是国际ERP巨头软件,即SAP或者Oracle,以及自行开发的其他软件。这些软件财务业务一体化程度很高,对于供应链以及业务流程的规划非常细致,在配置得当的基础上,自动化效果显著。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和管理控制上。但是这些软件费用很高,考虑到现有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其功能发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自行开发软件虽然可满足个性化需求,但必须要考虑到高额的成本、与企业内现有的其他系统兼容的问题,目前只有少数资金雄厚的制造业企业拥有这个能力。此外,虽然有些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配置和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应用。有些企业在模块应用上倾向于独立应用,融合度和协调性较差,因此也就会影响到经济效益。还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分多次进行模块系统的购买或者开发,不仅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也影响到了系统拓展性。(三)数据信息来源狭隘。数据信息来源的有效性、准确性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成功的首要因素。再强大的系统平台支撑,离开了有效数据,也就失去了其价值所在,甚至可能会产生巨大的负效益。有效的信息来源应当包括企业宏微观环境中的所有信息,包括经济信息、行业信息(包括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技术信息、政府政策等。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模块中所依赖的信息来源于报表数据、业务数据以及市场中同行业、同领域的其他外部数据等,虽然来源广,但是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考察。在特定情况下,伪造作假的财务信息录入到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后,不仅会影响日常业务的处理,严重的会影响到管理层决策,制约了管理会计发挥其控制功能。此外,财务数据能反映的信息非常有限,例如财务报表反映的都是表内资产,而缺少表外资产,一些不能被量化的信息常常未被纳入其中。(四)数据分析能力差。管理会计一项重要的职能即“分析决策”。而就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来看,制造业对于信息化生成的数据应用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其数据分析能力较差,制约了信息潜在价值的发挥。正如麦肯锡所述,“数据已经渗透到今天的每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是重要的生产因素。”正确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降低决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信息数据的利用度较低,企业对于信息的挖掘和分析较为肤浅,未能有效实现信息的价值。近年来“大数据”的概念频繁出现,它的飞速发展不仅是企业趋势,更是一次技术革新。大数据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目前而言,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应用领域做得较为出色的企业主要是集中在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制造业企业数据分析做得较为出色的企业有华为,大数据是其四个战略方向之一,不断创新技术加速大数据应用,其大数据平台的研发经历了FusionlnsightHD平台、集成平台Porter、挖掘数据建模的平台Miner、数据服务平台FarmerRTD四个阶段。然而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还停留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应用系统阶段,数据掌控和应用十分薄弱。

四、海尔模式对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的启发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重要分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改革开放40年,学者和专家一直在研究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管理会计的变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首先由安东尼(Anthony)提出,他将管理控制系统和战略整合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13]。随后很多中外学者进行研究探讨认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近年财政部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海尔集团就是其中之一。海尔集团在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被列入到财政部《管理会计实践索引》当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海尔集团自财务转型以来,逐步建立了财务信息系统,形成了独特的“海尔模式”,涵盖了“事前算赢”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和财务共享中心,是一套全方位的信息化体系。笔者将从“人单合一”和“事前算赢”两个方面来探讨海尔集团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并从中寻求启发。(一)人单合一。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四个方面,这些都是有效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首要前提。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海尔集团在组织结构上从来就不缺乏革新,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组织创新,当前我国的组织结构已经转变为了高效的矩阵型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种结构中,纵向管理线是传统的职能部门,横向管理线则是事业部群,通常以产品或者客户群体来划分,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支持财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最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就是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该模式是横向管理线的一大创新,是典型的以信息流带动人流的一种模式[10]。具体来说,是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主要采用了E2E报表系统,以及“人单合一”模式中的三张核心报表:战略损益表、日清表和人单酬表。其中与管理会计信息化联系最为密切的是日清表。海尔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日清平台,向每个员工提供人、单、酬三大信息,企业也能够通过日清平台及时掌握企业的实时绩效,从而实施管理控制,同时更加强调员工的价值创造。(二)事前算赢。海尔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基础应用阶段、整体架构阶段和优化阶段,实现了全面信息化,大大地增强了流程的规范化和业务的标准化。海尔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内控系统、管理会计报告系统等。其中,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以“事前算赢”为核心思想,同时采用海波龙(Hyperion)软件和自主开发的预算软件,鼓励每一个员工参与,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式,不断整合信息并实施滚动式预算,使得事后风险转化为事前的流程闭环及优化,真正实现“事前算赢”[10]。从2007年开始,海尔就致力于打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步实现财务转型。海尔实行财务“三分法”,即把财务结构划分为业务财务、专业财务、共享财务,并进行了人员集中,实行人单合一模式,基础的财务人员比例下降了约20%。业务财务把重点放在业务发展上,专业财务和共享财务使得传统财务会计中的核算、报表等事项从企业的财务部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集中化。在实现小范围的共享之后,海尔搭建了更加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云平台,使得财务信息可以更加高效地传递,为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五、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的两个路径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虚拟/虚拟增强现实(VR/AR)及人工智能等概念不断深化,管理会计也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变革。例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建立了SRRV价值创造体系,充分发挥了管理会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功能。另外,人口红利转折点和土地成本上涨迫在眉睫,中国制造业最根本的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制造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来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制造2025”和海尔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经验,本文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创新的两大路径。分别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建设,包括结构优化和技术开发与创新、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一)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建设。1.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优化。“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需要加快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互联网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集成应用,需要将管理会计融入到企业的各种层次环节结构之中。受到海尔集团“事前算赢”的预算编制系统和结构革新的三张表的启发,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优化为六个模块。(1)核算管理系统,提供基础的财务核算以及报表生成等服务,建立日清平台,将表和员工密切联系,该系统生成的数据是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要的信息来源。(2)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对信息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并提供量化或者定性化的决策支持。(3)预算资金管理系统,负责预算的编制、实施和控制,并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性,提高资金预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减少风险,事前算赢。(4)成本管理系统,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十分复杂,标准化成本管理的实施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将成本管理与管理会计前馈机制相结合,在成本管理中实现反馈与前馈结合或者向前馈转变的管理控制思路。(5)存货控制系统。(6)业绩评价系统,提供各个责任中心的绩效考核和评估。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结构优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力求做到“适应”,避免负效益和经济风险的产生。此外,除了购入现有优秀的信息化系统之外,可以开发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专门信息化软件,并充分考虑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以便进行集成应用。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引入“互联网+”,搭建制造业系统化、开放性、高安全性能的云计算平台,通过该平台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2.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在管理会计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分阶段建设,任何系统的开发都不能一步到位。美国的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诺兰(RichardNolan)总结了上百家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经验,提出了一个信息系统演化的阶段模型——Nolan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从手工信息逐渐向电子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六个阶段,如图2所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该模型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海尔集团的结构与创新看出,我国的系统正处于控制阶段,并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整个体系,达到成熟。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应在中国背景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良,在初始阶段和传播阶段,应当先进行与财务核算关系最为紧密的基础子系统模块的技术开发,包括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系统、存货控制系统,确保信息数据来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入控制阶段后,开始构建决策支持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绩效评价系统,这两个阶段侧重点应是生产制造、成本控制。到了集成阶段,企业应当把精力投入到系统化集成的技术创新上面,六个子系统需要进行协同操作,并将重点转移到产品的研发上,让产品技术研发创新体现在企业产品价值中。此外,为了便于集成应用,应该充分考虑系统与企业中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最后的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引入大数据、云会计等处理技术,企业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能充分掌握并且应用信息数据。(二)通过云计算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1.关于云会计和SaaS模式。云会计是指将云计算应用于会计,在云端建立虚拟的分布式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可以在云端导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远程操作,进行在线财务核算和管理,收集、传递数据。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云计算是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服务、设计与制造,实现云会计的关键。云会计的主要功能包括了能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沟通与融合、实现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能提供非云端的企业内部核算、满足个性化云会计需求、即时完成会计数据的备份。云会计可以解决传统“单机式”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很多缺点,如高昂的系统维护成本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便利性。基于云计算建立的会计平台可以接入各种终端设备,方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取、分析云数据,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2)系统高度集成。(3)与时俱进。云会计代表了目前信息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之一,拓展性和包容性很强,可以与AI等新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系统的二次开发。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可以为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创新途径。SaaS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提供了所需要网络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和后期的实施和维护等服务。企业不用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等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相应的信息系统。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能够让企业把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投入到预测、决策和公司运营上,企业就可以获取灵活性较高、成本较低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16]。这些理由使得SaaS模式成为中小企业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方式。2.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指的是将不同子公司的会计业务从传统的部门财务核算中分离出来,将它们汇集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SSC)进行财务处理和报告。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会计核算及报告的规范性、标准性和统一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大量成本。在“互联网+”与“云会计”时代,会计相关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信息的共享互通,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11],增强企业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力度,提高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根据不同时期数据的滚动预测,保证了预算的完整与持续,通过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与正确性。管理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分析、价值挖掘与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安全性是云会计面临的一个问题之一,可设置防火墙、防毒软件等方式,在系统中还应该设置数据访问权限与密码,避免数据泄露[12]。目前,华为、海尔等制造业企业已经实施或开始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制造业整体上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提高了业务流程、管理控制的规范性,作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可靠低成本的数据来源,更有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作用的发挥。此外,财务共享中心通过统一口径,大大强化了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提供对应的预算管理支持和业绩评价支持。建设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建设云端的SSC,是管理会计模式的终极目标。云端SSC可以充分结合云会计和财务共享的优点。云会计虽然十分便利,但其安全性还有待验证,因此必须要确保云会计与SSC结合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例如用户的权限等。

六、结语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1],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2]。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自主创新方面还面临缺乏关键技术、人才匮乏和管理信息化手段。中国制造业必须与时俱进、发展信息化建设,迅速转型和创新,寻求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适应时展。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企业无论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必须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特色管理文化的最佳组合。

1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1我国制造业目前整体竞争力不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亟待提升。表现为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制造业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着低劳动力成本、产业密集等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上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大约占到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但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消失,以及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前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和创新。1.2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2.1对信息建设意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重视、参与度不足,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也不够。认为制造业就是传统的生产、销售,购置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就是企业信息化,没有从正确的信息化思维看待市场、产品、用户和产业价值链。1.2.2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来企业战略的转变。很多制造企业还习惯于传统的人的管理方式,市场战略规划意识不强,企业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对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步骤。1.2.3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总体应用水平偏低。制造企业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企业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因观念、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员工素质普遍不高。信息化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虽然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简单信息传递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很少。

2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通过泰乐公司在组织、制度、人才保障等措施构建信息化建设体系,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在生产经营运维管理方面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在此,将泰乐公司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做一下介绍,希望能对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管控模式方面有所帮助,对一些还没有或者即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1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许多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信息化就是看新闻、发邮件,或是办公、计算,与工厂里的生产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信息化建设至少可在三大领域发挥作用:公共服务领域、消费领域、生产领域。以下以泰乐公司生产领域为例进行分析。2.1.1运维管理系统建立的理念。运维管理系统理念需要建立在经营管理、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企业文化等各方面与市场发展融合、协同的条件下,具有信息化意识,走在市场的前沿。泰乐公司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公司依托其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中西融汇的特色管理文化,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氯化苄自动化连续生产装置,是亚太地区医药中间体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产品包括氯化苄、苯甲醛、盐酸等,是典型的化工制造企业。泰乐公司坚持“协作、尊重、诚实正直,重视技术、贡献和领导力,快乐工作!”的价值观和秉承“科技创新,立足诚信,感恩于心”的核心理念,力求创造与客户合作共赢的局面。泰乐公司拥有员工70余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以“信息化+工业化”的经营理念模式,创造人均产值近400万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工艺技术和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泰乐公司已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泰乐公司持续关注安全和环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努力回报社会;生产系统采用比利时连续氯化反应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活动的本质安全,通过对技术改进的不断投入,带动了中国同类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竞争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公司于2004年通过三标一体化认证(QEOHS:ISO9001,ISO14001,GB/T28001),于2010年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认证。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一系列荣誉:省高新技术企业,省模范职工之家,省文明先进单位,特种设备标杆企业,连续多年获得区安全生产、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等。2.1.2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优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泰乐公司在生产运维管理过程中,走在市场的前沿,注重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和执行,坚持走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工作流程疏理及再造,从本质上提高企业运维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并按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长、短期战略规划,最大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泰乐公司在运营期间,利用PDCA循环(戴明环),每个工作项目都要经过计划、设计、检查、改进,项目结束后认真做好总结,对于成功的经验适当推广、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加以反思;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为加强风险防范控制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公司同时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逐步完善、优化信息化流程,服务于泰乐公司信息化建设。泰乐公司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迅速变革和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2.1.3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网络协同发展。企业的人才,不一定是指博士、研究生高学历人才,只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对企业发展建设有用的人,就可以称作人才。泰乐公司通过内、外部市场发掘自己需要的人才,投入大量资金做好员工内、外部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学历提升培训,通过人才调节机制,跨职能、跨专业互用,做好人才战略方面的长远规划。在企业执行“内控规范”时,根据财务人员认真、严谨的职业特性,由分管财务的经理做组长。在企业里经常会有人员流动现象,为了留下有意向跳槽的技术员工,人力资源部门利用工作环境、待遇、制度、情感等方面留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建设一支稳定、团结向上的具有信息专业化的团队。泰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化工产品研发与销售的综合型高科技服务性企业,拥有完善的技术团队,由一批化工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及从事多年化工销售团队组建而成,能够及时为公司内部生产、外部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2.1.4做好维管工作绩效考核。泰乐公司强化质量管理,引入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管理、6S管理,系统地分析、研究运维数据,建立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及标准,逐步提升技术操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实施、改进和优化运维管理体系,执行KPI绩效考核,顺利通过三标一体化认证。在考核过程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做好客户满意度调查,与上下游各方的互利合作关系维护等方面工作,保证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绩效。2.2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这两方面资源整合在一起,包括建立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厂区之间引进光纤,全部互联,确保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2.2.1信息化基础建设。硬件环境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包括网络、电脑、、打印、存储等许多设备的建立连接。泰乐公司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行业域名,建立推广宣传的动态机制,成为当时连云港地区为数不多的网络制造企业用户之一,依托这个平台,与国内、外客户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为企业迅速拓展、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渠道。另外,泰乐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配套安装了大型的专业服务器,专门用于项目的运维、数据备份;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安装了网络防火墙与杀毒软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运行环境,充分地拓展和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化系统与生产运营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2.2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实施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的显著标志[3],代表了制造企业工业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泰乐公司在资源规划方面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泰乐公司的运维管理系统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生产数据管理、产业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等软件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在ERP的管理理念里企业同供应商、客户的关系从业务往来的买卖关系,发展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关系。

3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及实施对策

3.1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3.1.1组织机构设立。泰乐公司技术安全部门负责公司各管理部门和下属直管部门、项目部的信息化工作,系统的日常维护主要是定时定内容地重复进行的相关硬件、软件的维护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4]。每项维护工作有记录,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构成一个共享维护数据库的基础档案。3.1.2人员配备及明确岗位职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强一定是人才强。泰乐公司在实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才为本,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既懂得综合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在信息化建设期间通过内、外部专业培训,完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评价制度,设置岗位责任制,一人多岗,跨专业、跨职能任职;善用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凝聚人才队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潜力和活力。泰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培养熟练操作、具有一般系统维护的技术人员,包括软、硬件系统、网络维护及信息数据管理分析的人员。系统的维管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进行日常维护,如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系统管理员(ERP系统、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员、财务系统管理员、生产运营系统管理员、软件维护与备份管理员。另外,泰乐公司还积极完善人才机制,通过内、外部培训,以及与高校等单位合作共建信息化建设。3.1.3制定并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泰乐公司在运维管理体系下,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办法,以保障信息化资源(研发链、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的正常运作,泰乐公司建立的制度有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软件管理制度、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财务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办公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办法、网络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数据保密及数据备份制度、授权管理办法、档案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3.2运维管理体系的管理及实施对策。3.2.1管理思维的转变。泰乐公司从管理目标着手,切实建设企业内部信息化运作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3.2.2量身打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与优化。泰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与技术公司、高校等专家联手打造企业信息化资源,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运输管理等流程梳理及再造,通过ERP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数据的收集、共享、备份,对重点、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数据做到及时、客观、准确。产品数据包括工艺、产品质量、辅助配件、材料等方面的数据;运营数据包括组织结构、生产设备、质量控制;生产、采购、销售、库存、物流等业务的管理;预算、决算数据;价值链数据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外部数据包括经济运行数据、行业数据、市场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等[5]。泰乐公司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及时共享、质量精益求精,工作敬业专注、树立行业口碑。质量是企业的血液,泰乐公司用最先进的设备生产最优质的产品。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质量不能有效控制,其数据筛选的信息描述不全,不能发现质量的深层次问题原因。泰乐公司为了解决质量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爱德华•戴明提出的戴明环,包括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阶段[4],在执行过程中循环形成多个闭环,以持续改进管理流程。泰乐公司的生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能全面、直观地呈现产品生产的过程、有效地控制质量。生产系统全过程智能化,在生产工艺多处用到传感器,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互通集成的实时通信与数据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可以数字化追踪。根据国内、外市场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个性化地定制生产、把控产品质量,如为国内客户需求生产指标为99.4%含量的氯化苄,为国外客户需求生产指标99.9%含量的氯化苄。在生产制造业领域,数据的价值体现之一就是有助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匠心重在专注,“做客户信赖的化工产品可以选择的品牌”是企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3.2.3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因需制宜、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泰乐公司成功地应用了ERP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用共享数据和集成信息完成了流程再造,整合了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垂直管理,减少组织层级,每个职能部门分管多种事务,如后勤部分管仓储和物流事务,达到信息快速收集、汇报、下达、分享,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下设七个职能部门(行政部、财务部、采购部、销售部、生产部、技术安全部、后勤部),一个部门多职,一人多岗,提高企业对市场和合作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

4结论和愿景

本文根据泰乐公司在运维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为制造业运维管理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从中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融入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通过构筑企业信息化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资源共享,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企业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经营机制,帮助企业快速、稳步地发展[6]。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寻求制造业在新时代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提升设计集成、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应用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提高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4]。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都是重要的驱动力。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互联网+”的提出给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发展方向,企业要主动+互联网,以信息化建设打造“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J].河北企业,2013(8):70-71.

[2]魏良甲.山岭隧道防排水及受力分析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5).

[3]王震宇.T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改进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4]张静.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5.

[5]何新,刘振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于数字化电厂规划和建设的探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