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流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23:53:57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1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4-02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但是《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枯燥,如果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形成厌学情绪并觉得课程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完美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愉悦和轻松地学习课程知识,必须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

(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核算技能,并学会依据各种物流业务选择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二)按照情境学习理论选择课程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取真实的职业能力,并使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因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要对偏重讲述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实际项目练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又尽量考虑到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并把实际物流工作岗位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对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融合起来。

(三)以仿真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设计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分为不同的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按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模块一是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一个学习项目即物流成本管理认知;模块二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成本预测与决策、物流成本预算与控制等三个学习项目;模块三是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包括运输物流成本核算、仓储物流成本核算、配送物流成本核算、包装成本核算、装卸搬运成本核算、流通加工成本核算等六个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内容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每个学习项目都指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同时附有物流各个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背景,改善学习效果。每个项目都由若干具体工作任务组成,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模式引导课程内容的讲述,讲述时先采用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任务分析,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详细讲述任务实施的程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有关职业技能。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案

《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应该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的模式。《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应该依据学生设计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案。同时,要使学生能为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设计,学生要学会分析物流成本的组成,运用各种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为物流企业制作物流成本归集表和成本分配表,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业务技能又必须经过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来演练,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实质是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一)考核的组成部分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以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为依托,并以学习项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体系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50%)和结果性考核(50%)。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成绩形成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在过程性考核中,学习态度考核占20%,即通过课堂抽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考勤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专业技能考核占3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典型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操作能力、完成情况等。学习质量考核占5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其他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果性考核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的设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应用程度。

(二)过程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含学习态度考核(20%)、专业技能考核(30%)和学习质量考核(50%)三项。学习态度考核方式如下:若按时出勤,一次计1分,满分10分,若学生每缺课一次则扣1分,迟到一次扣0.5分;在课堂提问时,回答情况按回答次数计分,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计1分,满分5分,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则不能得分;在课后作业上,按上交次数考核,每上交一次计1分,满分5分,及格分为3分,若少交1次则扣1分,共5次课后作业,作业质量好加0.5分,加满至5分为限。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程度进行评价,包含工作任务参与考核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在进行工作任务参与考核时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应依据分工情况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中的任务,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1分,满分15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5分(按组考核)。学习质量考核是对学生在各种类别的物流企业下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代表性项目应用参与考核是依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各小组应完成其他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提交,满分20分,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2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代表性项目应用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满分30分,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按组考核)。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应依据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员分工,由各小组组长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核算进程的评价。接着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表和小组组长提交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表进行统一考核,给每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总评。在进行过程性考核中的专业技能考核时,可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三)结果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在学期期末,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项目,必须分别针对几种不同种类的物流企业设计物流成本核算方案,这一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综合应用物流成本核算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能力。结果性考核分值占总评分值的60%,若针对某一企业进行方案设计时总分为50分,则结果性考核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组成分析(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完整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解释(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清楚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归集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分配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整体方案设计(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和严谨)。

三、实施效果

笔者把上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具体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通过在本校2012级和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推行这种考核方式,结果表明: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继而实现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操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多个成员共同合作以此来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的作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是一种值得高职院校广泛推广的技能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2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总成本;物流总成本构成;物流成本核算

1 引言

随着产业分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高新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活动从其各个环节到各分支流程的整体结构与流转过程都越来越复杂,使得客观而完整地描述物流成本的构成性状也越来越困难,物流成本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宽泛。各方学者从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等不同学科和角度对物流成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成本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

2 关于物流总成本构成的研究

物流总成本是相对单项物流成本而言的,国外关于物流总成本的论述最早见之于1956年HowardLewis,JamesCulleton,JackSteel所著《物资分销在航空货运中的地位》一书,作者首次提出了物流总成本的雏形,并说明了从着重计算单项物流成本过渡为衡量比较相关环节物流成本的思路。当人们从系统的角度对物流的功能和效益进一步研究后,控制物流总成本的意识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有效管理物流过程的关键。丁俊发认为明确和计算物流总成本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类项是物流成本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但过去长期实行的会计核算方法却成为解决物流总成本问题的障碍。

随着对物流成本认识的深入,有关学者开始关注物流活动中必然产生但又未能在会计报表中直接反映的有关物流成本。国外学者在注重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和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将持有存货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和有关机会成本加入到物流总成本的思路和理念,为从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观念演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既是以系统观分析物流成本产生的内在机理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两者从企业根本利益上连接和统一起来的主要手段。国内已有学者正逐步认识到这类“不可见”的物流成本的重要性,我国200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对此也有所体现,将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显性成本)和占用内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隐性成本)列入了企业物流成本中的“存货相关成本”类项。

从对物流总成本构成的研究来看,有关学者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定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列为物流总成本的构成,其范围已经从原来的显性物流成本扩展到部分隐性物流成本,特别是提出了将“物流客户服务成本”纳入其中,使得物流总成本的概念得到了扩展,但未见在其所提概念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研究。

4 关于物流成本计算的研究

从分析物流成本构成(如基于活动的、基于会计报表的角度)出发,然后将其成本构成内容进行类项划分,再依据有关成本核算模式如会计核算模式、统计核算模式、管理会计核算模式等,建立成本计算模型并得出物流成本核算的结果,这几乎是所有物流成本核算研究文献反映出的主流途径或基本思路。

在国内现有的会计核算和统计制度框架下难以核算企业“完备的”物流成本的情况下,有观点认为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毕竟有所区别,对物流冰山总体的全面认识和测量不但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企业不可能为了建立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统而破坏其他若干成熟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且真正需要纳入管理的应该是那些有影响的成本数据;更多的则是试图引入有关外部方法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国内著名的物流分析专家王佐博士在其《论物流成本研究》一文中提出采用“黑箱理论”建立物流成本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和模型。张梅琳提出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从相关成本费用中将物流成本分离计算出来的思路。但采用这些方法得出的“近似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有可能缺乏规范化所需的通用性和可比性。

国外现代成本核算理论的最新发展是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简称为RCA)。资源消耗会计是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20],它是把美国的作业成本法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相结合对成本进行核算的一种尝试。ABC在成本核算上主要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资源消耗会计是运用ABC的方法,把德国成本会计中弹性边际成本法的优点结合进来,解决资源消耗即价值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中的成本计量问题,故称资源消耗会计。由于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较为新颖,发展也不尽完善,迄今为止的应用特别是在物流成本领域的应用尚属鲜见。

5 结论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物流研究不仅落后于实践,更落后于国际。国内物流成本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l)过于着重传统成本会计框架内的技术性研究,以传统的成本概念去研究物流成本范畴的观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不够,导致对物流成本的基本属性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探讨不够充分和深入。

(2) 物流成本研究中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外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成果的引入和介绍,简单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理念和核算方法,而没能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一套从总体上适应我国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指导性框架理论。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出发,建立一套统一的、适合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统计核算方法和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刻不容缓,这对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94-495.

[2]桂良军,徐迎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研究[J],江苏商论,2006,(3):4546.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优化;企业流程再造

医疗行业具有专业性强、投资大、运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随着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职工数量和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制约医院发展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筹资渠道单一、价格与实际成本背离等。因此,公立医院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能力,进而提供更加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医院预算管理流程的体系框架、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发掘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尝试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建立高效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体系。

1理论基础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基本理念是组织必须清楚、明确其关键流程,并尽可能让流程精益高效,而其他无关紧要的流程都必须果断舍弃,最终实现成本、质量、服务、效益等关键指标的显著提高[1]。从某种程度讲,BPR是一种“合工”的思想,实质是对已经进行了专业分工和职能分工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组织结构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这种思想看似简单,但真正要付诸实践却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使管理者改变管理风格和角色,使流程再造与组织文化相融合,避免流程再造过程变成裁员过程[2]。德国学者迈克尔•格莱林和迈克尔•奥赛格斯在《开启流程管理》一书中提出,医院作为一个实体组织,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价值,应从患者角度出发,围绕患者就医需求设计业务流程和资源投入流程,完善信息沟通、汇总、上报流程,明晰各自的责任。另外,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应邀请患者共同参与[3]。我国于20世纪初兴起关于医院流程再造的研究,多数为针对患者就医流程、自助化缴费流程、某一科室诊疗流程的再造,2010年开始出现关于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研究[4]。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流程的重要一环,本研究着重剖析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以期为建立一体化预算管理流程体系提供借鉴。

2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现状

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按年度工作计划分别上报各项收入、支出,由财务部门汇总后形成医院总体预算,经院务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大致可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三个流程。2.1预算编制流程。年末,医院财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下发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由各职能部门通知相关业务部门上报明年的预算计划,生成各部门预算。逐级汇总之后,由财务部门形成医院总体财务预算上交院务会讨论,根据院务会意见调整医院总体预算并向各职能部门下发下一年度的预算任务指标,由职能部门对任务指标进行分解并传达到各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根据要求修改后再次上报数据。经历若干次修改后,最终形成医院总体预算(见图1)。2.2预算执行流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在每次具体业务报销时,会根据医院总体预算填列对应的预算项目和批复的预算额度填写报销表单,避免发生预算外支出,付款后由财务部门核减该部门预算额度。目前,医院每半年向各职能部门下发预算执行情况,或在预算额度达到90%时提示该科室,严格杜绝预算外支出和超预算支出。2.3预算考核流程。年末,财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反馈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按照财务报表的基本形式将各职能部门的预算项目进行拆分、合并,形成医院总体预算完成情况,如医疗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药品费、材料费、管理费用等预算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医院预算进行总体考核,同时为医院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3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环节,医院各科室上报的数据零散、格式不统一,有的项目仅有预估总额,有的多个项目经过反复沟通发现,实际是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并且与财务账务要求的分类不一致,由财务部门根据经验自行拆分项目会导致医院预算不够细化或实际支出与财务预算分类不一致。同时,预算编制之前医院未根据战略发展目标下达总体计划,科室之间信息不对称,整个编制过程会反复修改数据,财务部门工作量很大、耗时也长。预算执行环节,由于在预算编制时对预算项目的事前论证不够充分,因此无法约束预算执行进度。于是出现有的项目有预算但并未开展,有的项目未报预算却急需开展的情况,科室为了完成工作不得不调整预算项目或为了完成预算突击花钱[5]。预算考核环节,由于大多数医院没有使用预算管理的软件系统,不能将医院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软件等数据串联起来,仅凭财务部门手工统计、汇总,最终预算考核只能停留在医院总体的收入、成本、结余层面,无法起到对每个职能科室和业务单元的考核、督促作用[6]。

4流程优化设计

本次流程优化设计的关键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内部数据库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财务管理。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参照SDCA的流程优化方法,加入Define环节,根据医院具体需求,选取需要收集的数据信息,确定数据指标体系;通过统一的表单自动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形成基数;建立标准化数据指标,将数据嵌入各审核和分析流程;将实际发生的当期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原因,进一步考核,不断循环修正标准化数据[7~9]。最终,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数据为基础,自动化管控的财务管理体系(见图2)。4.1项目申报流程。在预算编制流程中,增加预算项目库申报流程,以改善原来各部门完全出于自身业务考虑盲目地将所有工作计划全盘上报的情况。因此,预算编制流程变为:各部门于每个财务年度的下半年开始根据实际工作申报预算项目(含大型工程、大型设备采购、高值耗材采购等),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用途、概算、完成周期、付款进度等,之后由财务部门统一汇总,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与医疗业务的相关程度、资金需求等进行优先级排序。4.2预算编制流程。每年11月,财务部门将汇总的所有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及涉及的总金额集中向领导层汇报,同时一并上报当年度发生的各项基本支出预估数据,如人员、水、电、气费用,以及药品及医疗耗材支出等。根据本年度各项合同的完成情况、基建项目的完工进度,各种应收、应付款项,预估下一年度医院资金流情况。财务部门将以上数据分类汇总后,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召开预算项目院内遴选会,各部门对上报的预算项目进行详细论述,委员会根据医院总体战略,集体决策通过遴选的项目并予以公布;各部门根据入围结果向财务部门上报项目预算明细。财务部门根据项目明细对各项支出重新依据财务口径归类;同时,根据医院下一年度的业务量指标计算营业收入,根据各项耗材比、能耗比等计算各项基本支出。可见,通过增加预算项目预审环节,将控制环节前置,同时将重要的财务分析数据引用到预算编制环节,可以大大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避免了原来各部门盲目上报导致数据反复修改的情况,极大地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见图3)。4.3预算执行流程。开通财务软件预算模块,根据财务口径把年初预算数据分别填列到会计科目,同行填列预算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履行完成签字审批流程到财务报销后,财务人员通过该模块核减该科室预算额度。如此一来,缩短了每月汇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时间,财务人员一旦完成当月的基础工作,各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也会一目了然,提高了预算分析的工作效率。同时,将预算审批环节前置,部门负责人须在开展某项业务前(尤其在签订经济合同前),先线上申请,通过登陆本部门预算库,填写预算项目名称、预算金额等信息,所填内容必须在年初预算会通过的名称和额度内方可提交,否则系统无法通过,无法进入下一步审批流程。另外,为保证预算核销与预算实际执行相统一,应要求各部门(除工程项目之外)在完成系统申请流程后的一个月内完成财务报销流程。4.4预算调整流程。医院原来的预算管理比较粗放,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突发事项较多,临时增加预算项目的情况经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新增预算调整流程。在每年的年中,医院召开预算分析会,各部门根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汇报,统一上报预算修改意向;原则上,非突发事件项目预算只调整不增加,基本支出除非业务量大幅上涨,否则只减不增。财务部门根据会议结果对预算系统的各部门预算额度及项目名称进行调整、维护。4.5预算考核流程。基于医院目前的预算管理情况和分步实现原则,对支出预算,建议以科室为单位考核,涉及业务收入的工作量可以细化考核到每位医务工作者。将预算执行嵌入财务系统,医院可将预算考核周期设为季度或半年,考核指标应同时参考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支出申请情况。可以先将预算完成情况指标落实到部门负责人,由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将指标考核到具体责任人,形成两级考核。考核内容除设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成率外,还应包括执行效率指标,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并将考核指标反馈到绩效部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医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内部数据库,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建立标准化、一体化预算管理流程,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预算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编制预算、严格执行、有效考核等流程,可以有效地将医院的收支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为实现医院总体战略提供有力保障[10]。

参考文献

[1]赵欣燕.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探讨[J].财会学习,2016(2):16-18.

[2]傅天明.医院永续经营[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8.

[3]孙燕超,孙同坡.域外医院财务管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6(12):103-104.

[4]江雷,杨梓桢,刘勤.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6(9):82-83.

[5]林翠珑,于润吉.大数据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8(12):100-101.

[6]王怡.会计信息化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研究———以J大学为例[D].镇江:江苏大学,2017.

[7]陈坤,刘立卓.业务流程再造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J].商情,2017(36):293.

[8]成伟.向流程要利润构建精益化流程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9]冯永华.成本控制与管理:图解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4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4]宋华.基于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6

关键词:港口企业 物流成本 成本核算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作为物流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港口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促进。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港口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发现港口企业成本管理中,物流成本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港口企业经营中的特殊情况决定的。所以我们针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实际情况,做好核算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顺利完成提供帮助。

一、结合会计法规制度,做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在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优化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的是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工作。一是明确核算对象。与普通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不同,港口企业中的物流成本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储存方式中多采用集装箱露天储存、部分转运工作简单等特点,所以其成本核算对象也存在特殊性。正因如此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确定以集装箱运输、储存为代表的港口物流特殊会计对象,就成为了设计核算体系的首要工作。二是明确物流成本产生流程。港口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对物流中货物的装卸、运输、储存等各个流程中成本的产生过程与成本的构成进行清晰的了解,才能为核算体系的设计做好准备。三是对实际的物流成本进行识别、分类与归集。为了做好核算体系的设计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将成本管理中的各类成本科目进识别与分类,最后按照分类内容进行归集,为体系设计的完成提供框架。四是核算体系的设计与搭建工作。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后,管理人员按照港口物流成本的产生流程,将其核算对象按照基本框架开展体系设计,完成核算管理体系的搭建工作。

二、采用独立工作方式,开展物流成本核算工作

在优化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独立的工作方式。这种独立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确保核算质量与效率而采取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成本科目的独立性。在港口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其成本会计科目存在着装卸成本、港务管理成本等比较特殊的会计科目,而且科目的核算内容也主要是与港口企业相关的企业间进行,所以其成本会计科目核算中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二是确保核算体系的独立性。在港口企业的财务核算中,物流成本因其特殊的工作内容,成本管理中包括了与运输、物流、人力服务等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以及费用支出等内容,所以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物流成本管理中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确保核算工作的质量。三是核算过程的独立性。财务核算工作过程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核算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决定的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与权限,完成独立核算工作。有时为了确保这种独立性,企业还需要引进会计事务所等第三方参与到成本核算过程中。

三、严格执行报表制度,做好物流流程成本核算控制

为了做好核算控制工作,我们需要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物流报表制度。在物流成本管理中,虽然各企业报表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主要的报表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物流的总体成本报表。这类报表主要表现的是港口物流总流程中,各类成本的汇总报表。包括了消耗的各类资源成本、人力成本、设备管理成本以及应计入成本的其他支出内容。如在港口物流周转中消耗的汽油、柴油等油品成本;租用货物装卸设备的费用;雇佣装卸工人的工资支出等都属于这类资源消耗内容,应直接的计入这一报表。二是物流总体流程中的费用报表。这类报表主要的显示的是物流流程中,港口企业需要支付与缴纳的各项费用情况内容。如货物储存中产生的土地管理费用就属于这类费用。同时物流财务管理中需要计入管理费用的会计支出也应列入这一报表内。三是各流程内的综合报表。这类报表主要是指在物流的各个流程内,对于成本与费用的综合报表。这一报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物流单一流程内成本与费用的组成、比例等关系,为成本核算的进行提供参考。这些报表制度的执行可以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明确的显示出各物流流程中成本与费用的内容、整体情况等核算中的重要因素,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清晰详细的财务数据。同时这种明确成本内容的报表由于情绪的注明了成本内容,更加有利于成本控制管理的进行,提高了成本管理的质量。

四、结合物流风险管理,确实完善成本核算管理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企业物流风险管理内容,完善成本核算的管理过程。一是在成本预算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在物流成本的预算过程中,对于自然灾害、运输事故等港口特殊的风险因素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进行考虑,将这些风险管理成本纳入成本预算内容,为成本核算的完成提供方便。二是做好风险成本科目登记管理。在成本会计科目管理中,财务人员需要做好风险管理成本科目的登记管理工作,特别是明确划分风险管理中的成本支出与费用支出问题,为成本核算的完成提供方便。三是在核算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应急管理成本因素。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物流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风险管理中出现的成本内容(如应急设备的应用、风险转嫁中产生的成本等),在成本核算中需要充分考虑,利用合理科学的核算方式开展核算工作。

五、结束语

在港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物流成本核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应根据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管理中的特殊情况,充分考虑核算体系、工作方式、风险因素等各种因素,开展核算管理实践工作,为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爽.加强成本费用核算对促进港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2014(20):137、173.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7

关键词:资源流分析;环境成本;成本核算;流转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08-05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模式致使企业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过重环境负荷。本文利用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能够提醒消费者在享受某种产品时,自觉抵制那些环境成本较高的产品;对于政府环保部门来说,可以帮助制定更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促使全社会节约资源,大力回收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创造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我国环境成本核算特征

我国对于环境成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首次把环境会计引入我国。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到环境成本方面,但对于环境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王立彦教授将环境成本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分类。他认为,从空间范围来看,一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1]。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成本是否由该企业承受和支付,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李连华教授等重点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会计实务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地确认和计量,导致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应在传统会计和国内外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建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2]。王跃堂等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并认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徐瑜青等对完全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以及未来环境成本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完全成本法是进行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3]。肖序教授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也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分类、计量和报告等进行了探讨[4]。林万祥教授等认为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财务会计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分析环境成本核算的流程、依据及理论标准,构建了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理论框架[5]。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理论研究,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大多数企业对于有关的环境费用支出核算时利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下设相关明细科目,或专设“环境费用”总账科目,除了一部分资本化外,其余的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在政策指导方面,虽然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但还没有出台系统的有关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管理,理论和政策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成本决策信息。因此,它要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和相关数据信息,并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编制环境成本报告向外部揭示企业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接受外部的环境评价,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评价的主要依据。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企业将外部的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企业可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预测和决策,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案,在遵守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6]。鉴于此,本文利用资源流分析方法,结合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配,最后,

通过成本分析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

二、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原理

流转成本会计是一种以流量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成本核算方法,它是根据物质恒定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材料投入与产出的流转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揭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帮助。而资源流转成本会计是对流转成本会计的深化,除了对材料投入进行核算,还包括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源,并利用资源流分析,研究企业对自然资源等不同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程度,用会计语言描述了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及企业创造的价值[7]。

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资源流入量与资源流出量平衡为基础,通过物量中心的成本归集、分配及分析,将每一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的资源量与最终损失的资源量进行比较,计算各个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损失率等,发现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相应的改进,控制环境成本[8-9]。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资源流从投入,经过不同的生产阶段,最后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二是在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资源损失,一部分通过回收利用再次投入生产,一部分则以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形式排入自然界。

在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中,从产品结果来看可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其中,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是生产的目的,副产品是伴随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可以被直接利用的资源;负产品即废弃物,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通常情况下,正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负产品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才能有一部分得到循环利用,而另一部分即为最终损失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要企业严格控制这部分的流出。图1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与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方法并不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都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计算废弃物的材料费损失,而且还将由它承担的加工费、制造费等间接费用损失明确地划分出来,反映企业在设计、制造、废弃处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工作缺陷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

三、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

1.资源流的数据搜集

这一部分是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基础,目的是搜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投入或间接投入的所有资源流,例如煤、水、电力等。搜集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实地搜集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实施ERP管理系统,因此,实物资源要到存放地登记、核查,非实物资源则要跟有关部门索取资源消耗单,如某一核算期内耗电量,则需要各个部门根据电表数,计算相应电力消耗,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需要企业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运用ERP系统搜集。该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企业内所有资源流的流向都十分清楚,只需汇总、分类,提高了搜集和计算的准确性。

获取资源流各项基本数据后,要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由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流成本按照材料在企业各物量中心流转的数值,乘以各自的单价构成;能源流成本主要是从铁矿、钢材、煤等能源重量与单价相乘得到;系统成本则包括折旧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分别按各物量中心的输出流量分配给正产品和负产品。根据上述三种成本项目对企业内各个资源进行分类、汇总。

2.物量中心的确定

为了简化核算,可以把同一性质的生产环节或者说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合并成一个物量中心,例如在发电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上都有操作,但有部分工作环节资源成本动因都是燃煤重量,则可以把这些工作环节作为一个物量中心,有同样的成本分配率。在确定物量中心的时候,要注意数量问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确定太多的物量中心,虽然在成本归集和分配时比较准确,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得到了较完整的成本数据同时,花费了更多的操作成本费用,得不偿失;如果物量中心太少,在操作时比较简单,但获得的成本数据却不精确,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意义。因此,确定多少物量中心,没有一定的硬性规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资源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在成本归集的过程中,要根据资源流转成本图(见图2),将某一资源流在物量中心的流入量、流出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量,以及最终损失都要计算出来[10],这是相当大的工程,也是环境成本核算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该企业具有ERP系统,就可准确地确定资源流在各个环节的数值,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如果没有ERP系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与环境成本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人工搜集、计算。

对于环境成本的分配,根据表1中每个物量中心的成本总计和相应的分配率(每小时成本、每千克成本等),分别计算正产品和负产品的成本,方法跟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基本一致,不再详细论述。

4.成本报表分析

在成本归集和分配后,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在各个物量中心的成本,然后把各物量中心成本相加,即为产品的最终成本。但是,得到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不是现代企业的最终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资料不再只是确定利润的一种途径,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成本报表分析,通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成本费用比率的比较,找出企业管理或基层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完善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各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可能会产生环境成本,各阶段环境成本进行累积就形成环境成本总量,进而超过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分析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并通过分别降低各阶段环境成本形成对环境成本输出总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都会产生废弃物Rij,而有一部分会通过处理回收利用Uij,因此,可以得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的最终损失Lij(即Lij=Rij-Uij)。假设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投入量为Cij,那么,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回收利用率Hij,损失率Sij可以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Hij = Uij / Cij (1)

Sij = Lij / Cij (2)

无论是单项资源还是多项资源,无论其经过一个环节还是经过多个环节,投入量与流出量始终保持平衡,但平衡中存在有效利用和无效利用两部分,有效利用部分越多越好,无效利用部分越少越好。根据公式(1)和(2),可以得出各物量中心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损失率,通过这个比率分析,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个环节造成了环境成本,改善空间有多大。对该比率进行行业间的对比,不仅能看出企业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还能激发企业改善内部流程,降低环境成本。对负产品的分析也是关键部分,要明确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即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分别为多少,如果能源流成本比重过大,则说明在能源的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恰当的操作,要急需改进,降低负产品的成本[11]。

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还要对环境成本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12]。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及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收益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体现,抵减环境成本。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疾病率等。虽然这部分收益需要一定时期的积淀才能体现,但是社会效益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时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成本的社会效益分析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调动企业控制环境成本的积极性。

四、我国实施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

资源流转成本会计能否顺利、彻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接受程度。但环境成本核算过程比较复杂,收益短时期内不能体现,这是企业难以具体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提供制度要求,将监管与激励最优结合;并且在群众间宣传环境保护的本质及意义,从而得到消费者也大力支持,实现一个双向推动体系。为了保障环境成本核算的统一性、规范性,一方面要从立法上明确环境成本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对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形式、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都做出详细规定,使核算有科学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从而把环境成本核算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必须从法律上确定环境评价机构在政府机关中所处的地位,保证其收集信息、开展评价活动、分析评价结果和提出改进方案等过程的畅通无阻,从法律上保障其准确、有效、公正和透明。

2.规范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成本最大组成部分的资源流成本和日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披露。二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没有涉及到关于环境污染、环境处罚等潜在的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的信息。由于成本信息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服务,所以,成本信息准确与否,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要,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使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诚然,影响成本信息正确性的环境因素越来越不可忽视,单纯依赖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因此,构建规范的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信息准确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非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而是企业在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对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做出的反应。企业获取的收益来自于市场,换句话说,只有市场对企业有控制环境成本的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投入环境改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规定生产者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逐步实施“污染者付费”政策,而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的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这样,企业才会主动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尽可能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做好环境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起到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进行总结,对下期成本预测与计划提供可比材料的作用。通过环境成本分析,对环境成本较大的部门要及时提醒,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尽快调整,不断提高责任成本控制效果。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能体现出各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体现负产品所占用的资源流成本,因此,该核算体系下的成本分析更能体现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实现降低环境成本的最终目的。

5.加强环境成本评价

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其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所以,应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有关环境成本的相关考核指标,对取得的环境效益以定量或定性形式表述出来,使企业很明显地看到环境成本投入的效果,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53-59.

[2] 李连华.环境会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瑜青,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2,(3):49-53.

[4] 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 林万样,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11):14-16.

[6] 肖华,李建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 李慧明,王军锋.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2):24-26.[8] Seiji Hashimoto, Yuichi Moriguchi, Akira Saito.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04, (40):201-223.

[9] 肖序,周志方.论资源链环境累积成本[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3):1-4.

[10] Pernilla Gluch, etal.The Life Cycle Costing Approach-a Conceptual Discussion of Its Usefulness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J].Building and Evironment,2004,(39):571-580.

[11] Rotter,Vera Susanne,Kost,Thomas.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 Waste Management[J].Waste Management,2004,(24):1005-1021.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8

关键词:ABC成本法 物流企业 成本核算 控制模型

所谓的物流成本其实是指物品在运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财力、精力、人力、物力成本的一个总和。这个过程就包括了装载、运输、物流信息等等各个环节。由于现在物价上涨飞速,物流的各项成本也随之提高,因此如何降低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成为了物流企业值得思考的话题。那么究竟这个利润点再哪里,如何充分挖掘物流的利润点,广泛受到企业的关注、多年的研究表明,成本优势已然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核心优势,成本控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自身成本优势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物流企业成本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业成本法,就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存在极大优势,这是因为该方法的成本核算以作业为基础,企业物流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均被囊括于成本核算中,规避了应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产生的弊端与不足。

一、ABC成本法界定

ABC成本法又叫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核算法。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教授,他在自己所撰写的著作《会计师词典》中提出了相关的概念,也由此打开了学者的研究大门。随后在10多年后乔治・斯托布斯在科勒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著作《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再次对作业成本"等相关概念作出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作为第一部研究作业会计的书本,可以说为今后的研究都提供了很多理论帮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当时没有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进入到8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管理信息系统等也来越被广泛的使用,以及各种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兴起,美国的实业界逐渐发现产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种现象非常的常见,而且不相符的情况非常严重。随后,这种现象被美国的两个年轻人注意到了,一个是库伯(Robin Cooper)以及开普兰(Robert S Kaplan),他们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后,逐渐认识乔治・斯托布斯的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是正确的,他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1988年正式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成本算计方法,也就是今天的ABC成本计算方法。在随后的时间里,这种理论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被广泛运用于各项领域中。并且有的公司利用这个概念研发相关的计算软件。

二、ABC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一,为什么说ABC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最佳方案?究其原因,传统成本计算法中存在巨大缺陷,即涵盖单纯的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而忽略了物流运输过程中其他开支例如用自己的车辆运输、聘请员工进行包装等等各个环节中的各项费用。因此,在物流运输的诸多环节,如确认、分类、分析、成本等,应用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不足之处均有所显现。

第二,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与生产特点,因为在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更为复杂,生产工艺也趋于全面化,所生产的产品更是丰富多样,生产模式需要根据复杂现状来随时进行调整,于是业绩产生了很多诸如订货、运货或者维护物流信息系统等费用支出,其资本投入成倍增加,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如此情况下,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物流成本往往不能符合实际情况,对物流成本的科学有效控制有不利影响。也因此出现了根据数量基础来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采用和产量有关系的分量进行计算,诸如工作用时,材料耗损等,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费用很显然是不准确的,并且处于失控状态,导致资源和服务水平的极速下降,传统企业受其影响虽然不甚严重,但是在依靠高科技的高端企业,这点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三,传统会计实践提供的物流量度往往具有片面性。(1)物流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物流成本费用源于多个部门,往往是一起产生的,传统会计实践将物流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相混合,用一种量度如工资、租扣等来表示,很显然是不准确且片面的,不能完全表示运作的责任权重。(2)从物流费用中剥离出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一般是按照物流功能来确定,但是关于费用的分配率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物流成本的分配工作中,基于个体活动的细分工作往往难以完成,诸如基于每个人在物流运作上付出的精力来进行的个人花费分配率计算,就是一个难以估计的工作。(3)传统会计方法缺乏关于物流和供应链改造活动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综上所述,传统会计方法需要对其进行一些修正,才能用于现代生产中的物流成本核算。物流的流动过程在供应链中表现出价值和成本的复杂变化过程,完成一项物流工作的时候,虽然产品的价值增加了,但是随之成本也会提高。作为实用工具之一,作业成本分析方法是基于去除无效成本,对制造业物流管理过程进行再造工作的高效科学方法。

三、成本核算中物流企业对ABC成本法的应用

1.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实施对企业各个作业的界定。在物流企业中,作业是每一个工作流程,作业的数量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而不同的企业作业量也不尽相同。

2.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实施对系统所涉及资源的确认。企业资源是企业成本的源泉,一个物流企业的资源包括五个部分:一、直接的材料消耗;二、直接的人工消耗;三、简直的制造费用;四、生产维持成本;五、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等等。对资源的界定,是在对作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每一个作业流程中所涉及到的资源都应该纳入到物流核算钟来。

3.对资源动因实施确认,以便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去。作业流程中的消耗决定着企业资源的成本消耗量,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企业资源和作业流程的联系因素,企业通过资源动因,把企业总的资源成本,分配成单个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流程中。

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9

关键词:作业性态,核算单元方法

 

一、成本作业性态的提出

2010年底,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提出烟叶生产的成本核算必须从作业环节的角度进行细化,使成本信息能够真正指导烟叶的生产流程,促进各级烟草公司在烟叶生产投入上得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虽然从总体上核算烟叶的生产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作业环节的划分、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较为妥当的处理方法。

以作业链作为核算单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烟叶生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

首先,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主体存在双重性。从生产的角度看,烟农是完成生产的主体,是作业活动的直接实施方,烟农要投入土地、劳动和部分生产资料;从经营的角度看,烟草公司也是作业活动的参与方,要投入主要生产资料、技术人员、生产装备和设施等。这里显然存在双重核算主体的问题。

其次,存在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期的冲突。烟叶生产从育苗到最后将烟叶运往烟站,往往要持续一年的时间,但是成本核算期往往是一个月。说明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时间上与烟叶生产特点有冲突。

第三,烟叶生产是复合的生产过程,单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性受到限制。烟叶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制造过程,而是一个既包括了自然过程、加工工程、服务过程的复合作业链。比如育苗、采摘等是自然生长过程;而在烘烤是一个加工过程,而烟草公司的工作则是服务过程。

烟叶生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与成本核算上的矛盾,可以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理论,以作业环节为成本核算单元,寻求一定程度的解决。所谓成本的作业性态,是指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成本费用与作业流程的关系,可以将成本的处理分为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计入某一作业环节,二是采用一定方法处理后,计入作业环节。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这种性质,可将成本核算单元细化到作业,淡化由于主体不清带来的边界不清的问题;通过将烟叶成本计入相对时间不长的作业环节单元中,可调节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时限的矛盾;不同的作业环节可根据作业性质不同采用的核算方法,使核算有了针对性。所以,应用成本的作业性态,以环节作为成本核算的单元,在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难点

成本的作业性态应用在以作业链为单元的烟叶成本核算上,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1、如何用成本性态理论选择适当的核算单元

本质上说,成本核算单元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作业环节的选择。烟叶生产过程作业环节的划分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划分标准不易确定,烟叶生产过程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成本发生的地点多,实施主体也多。比如育苗培育的地点在苗床,实施者是育苗专业户;移栽和田间管理发生地点在烟地,实施者是烟农;而收购、运输等则由烟站完成。按地点,还是按实施主体来划分作业环节,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环节划分结果。还可以找到其他划分作业环节的标准,比如按自然生产过程划分,按烟投入物资的节奏划分作业,按管理层次划分等待,都存在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环节的问题。二是在哪个层面划分也不易确定,作业的划分可以比较细,比如分成几十个作业;也可以划分得比较粗,比如几个作业。作业划分得太细,工作量大;如果作业划分得太笼统,过于粗放,则可能达不到划分作业的效果。所以,找到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是作业环节划分是否科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烟叶生产作业链特点的基础性工作。

2、作业性态如何帮助数据辨认

如何将每笔投入放入适当的作业环节中,可能是要面对的最困难问题。归纳起来,烟叶生产投入的成本费用有几种成本性态特征:第一种是能够直接辨认清楚作业环节的成本,比如EM茵、基质、飘盘、塑料薄膜中的盖塑膜和垫膜等成本,可以直接作为育苗环节成本处理;第二种是指向性不明的费用,比如同样是肥料,移栽环节要用,田管环节也要用,如果财务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使用的环节,就存在进行辨认的问题;第三种是与作业环节只有间接关系的费用,比如烟水设施、烟路设施、烘房建设和改造投入等等。如何处理这几类投入的作业性态,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3、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

进行辨认后的数据仍然存在一个怎样处理的问题。一直以来,烟草行业在处理烟叶生产成本时依据的是成本核算中的对象追溯原则,就是根据成本承载的对象来决定成本的归属。但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得到的成本信息不能够反映烟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成本,而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按环节划分的成本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二是成本数据得到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改变烟叶成本核算中仅仅按对象追溯原则为依据的做法,同时以成本的作业性态对成本进行归类。但是这里面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三、解决的思路

1、关于核算单元确定的思路

在确定烟叶生产成本的核算单元时,有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是完整性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要完整地反映烟叶生产过程,特别是几个基本环节,比如育苗、移栽、田管、采摘、烘烤等,核算单元的划分要清晰(又不要遗漏)地反映主要生产过程;其次是简明扼要原则,核算单元的确定要避免由于划分过于繁锁而造成实施困难;第三界限清楚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考虑作业环节划分与成本费用的联系,尽可能找到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所产生效率的联系;第四是可操作原则,如果要求资料过于详细,会带来收集上的困难。在确定以哪一个层面作为核算单元上,还要考虑工作的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涉及因为作业环节带来的人员、过程、机构、设施等方面的改变,也不必专门考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问题,从这个目的出发,选择稍粗一点的作业层面作为核算单元,是可以接受的。

2、关于数据筛选的思路

在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成本费用划入各核算单元之前,还必须对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筛选的原因,除了考虑上面讨论的数据与成本作业性态的三种特征(能直接辨认、不易直接辨认和间接费用)之外,还基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各烟叶生产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将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核算单元时,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成本放入了一个作业单元,造成数据的不可用。这样,在数据筛选上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需要反映地区内由于自然条件形成的成本性态差异;二是如果要反映数据的自然差异,就存在数据筛选的顺序问题,是先筛选自然条件差异,还是先筛选特征差异。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因素的筛选,针对性更强,得到的成本费用资料较为单纯;缺点是加大了工作量。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当然,也可以考虑将成本性态和地区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从实际情况看,宜将区域划分与成本性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两种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3、关于数据处理的思路

数据处理上,如何将成本性态的思想融入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核算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反映数据发生瞬时性,作业环节中发生的数据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成本性态的这种联系如果不是在发生的时间段内就适时地加以汇总,这种关系就会随着环节时间的过程而不清晰,就可能只留数据,而淡化了成本性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数据核算上的及时性,目前数据的收集是按会计期间来进行的,比如是按月度会计期间甚至年度会计期间进行的汇总,显然这种汇总与烟叶生产作业环节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要解决作业时间快速变化和数据收集时间上的不适应矛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烟叶成本数据收集模式,采用快速数据处理的办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四、可供借鉴的方法

根据作者参与烟叶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践,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

1、将整个环节分为7个作业单元

烟叶生产流程有三个层面:环节、作业和活动。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以活动层作为核算单元,能够较为深入地反映烟叶生产作业的情况,但要求成本资料上非常细,加大了成本处理的成本。以作业层作为核算单元,含义上相对明确,但是又不至于太繁琐,但同样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成本费用性质的能力,工作量仍然较大。以环节层作为核算单元,工作量较前面两种方法要小,更重要的是成本划分的目的是进行环节成本的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整个流程划分为7个核算单元,不但从时间上已经比较细,而且完全能够满足成本性态进行单元核算的要求。

2、数据的筛选

在数据筛选上,分成几个步骤:首先从总体上将非生产性投入筛掉,其次对剩下的生产性投入,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进入不同的作业环节,一共有6个环节,将不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作为多动因成本放入多动因环节(最后可作单独处理,也可不作单独处理)。

根据成本作业性态计算的烟叶生产环节单元成本表

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篇10

(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港口企业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港口企业一直重视量的扩张,通过规模获得效益。重视产量而忽视做好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成本管理仍停留在财务部门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分析报告,而在投资决策、成本过程管理上与先进行业存在较大差距。[1]

(2)港口成本核算粗放,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目前,我国港口企业普遍采用粗放型成本核算模式,港口企业仅对装卸、堆存、、港务等业务进行核算,未对许多重要的非财务数据进行详细核算,而是在年底再根据企业现有的数据进行计算,长期以来只能以相似货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这样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分货种、分操作过程装卸成本。另外,班组核算不规范,班组的可控成本消耗数据统计不全,单机燃(材)料消耗数据归属不清,机械设备的修理工时及作业量登记不全,船舶资料不齐全,领料用途填写不符合成本核算及管理要求等问题也制约了成本管理工作。同时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对营运间接费用、辅助营运费用的分摊有失合理性。分货种、分操作过程装卸成本计算方法未对这两种费用查找成本动因,只是根据港口企业不同的成本核算目的采取不同的核算对象,然后再对这两种费用简单地分配到业务成本中去,这样做不甚合理,没有找到上述成本发生的真正动因。

(3)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与全员成本管理还有差距,在实践工作中员工履行职责也不理想。成本管理责任制工作未纳入各级部门的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缺乏有效的目标责任成本考核办法,激励机制不完善,挖掘成本潜力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成本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超预算、为何超预算,缺乏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成本核算责任制与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要求还有差距。虽然实行了经济核算,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建立了内部指标考核体系,但成本管理仍未走出办公室记账核算的小圈子,价值量指标仍不能与实物量挂钩,指标分解也只是静态的,没有真正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责任不明确,不能充分调动港口企业职工节支降耗的积极性。

(4)偏重财务成果的事后审计,忽视企业成本的内部控制。目前,港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待完善,偏重于依赖财务审计揭示舞弊和违纪的薄弱环节。由于成本内部控制不力,造成了港口企业物耗上升,费用增加,乱挤、乱摊成本或不计、少计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成本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耗费水平。企业不能依据成本信息评价内部各单位的工作业绩,从而使得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二、中国港口企业成本管理的建议

(1)更新成本管理观念。企业经理层应把企业管理工作重心由“重量”转移到“重利”当中来,把节支降耗作为公司向管理要效益的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即成本节约观和成本效益观。加强成本管理是指在尽可能节约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提高所得与所费的比率,即成本产出率。

(2)引进先进成本核算模式,做好基础工作。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模式,推行“班组成本核算模式”,开展分货种分操作过程的成本核算。建立多层核算体系,逐级汇集责任成本实际消耗数据及装卸机械运行情况是港口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班组成本核算人员要懂经营,尤其要熟悉生产技术,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适应现代成本管理需要。在搞好港口成本班组核算的基础上,开展分货种分操作过程的成本核算。港口分货种分操作过程的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每一货种的各种操作过程来归集成本费用,然后再除以该货种该操作过程的操作吨得出每吨单位装卸成本的核算方法。同时利用作业成本法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找出成本动因,通过成本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将港口资源分配至成本库,然后将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或服务,这样在间接费用比重越来越高的现代生产方式下,企业就能获取准确的成本信息了,提高产品或服务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满足了决策的需要,全面提高了港口企业经营整个价值链的价值。[2]

(3)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实行目标成本考核管理建立成本责任中心,编制港口成本预算。成本责任中心,是指只对成本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成本责任中心要尽量做到细化,如班组、单机核算的个人等等。从而在港口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责任中心体系。综合平衡编制港口成本预算:在港口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可采用固定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进行预算比较,以稳健谨慎的原则,以力求合理、缩小偏差为目的,编制港口成本预算。分解下达成本预算指标,明确经济责任。成本预算指标的分解下达,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先将成本预算的费用按职能分解下达到各职能部门成本责任中心,再按职能部门成本费用组成项目的性质及其可控性,将成本费用指标细化下达到其他相关部门、装卸队、班组及个人。在分解下达预算指标时,要把燃料、材料、电、修理等变动成本项目作为重点。为了明确经济责任,促进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港口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考核奖惩办法。其奖惩幅度可视难易程度确定,使责任成本控制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实质性地挂钩,不断提高责任成本的管理效益。

(4)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预防和监控能力。目前,我们港口企业在内部控制上主要是事后审计,对企业效能审计、内部制度审计还做得不够,提高公司预防和监控能力是当务之急。强化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会计专业的内部审计转向管理部门的过程控制。二是由过去单纯的内部审计转向与外部审计合作,走共同审计的路子。三是由单纯的查错防弊转向有系统、有组织地评估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管程序是否有效,侧重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的事先控制。

成本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世界级的“通用”、“丰田”等企业,其成本管理模式都是随着企业规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我们应该动态和全过程地去看待成本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为实现国际一流港口企业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微.国有港口企业推进成本管理工作浅谈[Z].2007.

[2]王岩.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3]余新培,李金泉.管理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76.

[4]王国文.全球供应链条件下港口竞争物流策略[J].港口经济,2005(3):27-29.

[5] 港口行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Z].电脑商网,2011.

[6] 马慧艳.港口企业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J].2009.

[7]朱志欧.战略成本管理在港口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水运杂志,2010.

[8]伊政兴.港口物流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