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十篇

时间:2023-04-08 06:02:56

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篇1

一、中国债券二级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二级市场交易的基本模式

目前中国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二是交易所市场交易;三是商业银行柜台交易。这三种模式的交易方式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所区别。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机构投资者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全部政策性银行债券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场外交易的特点是以询价的方式进行,自主谈判,逐笔成交。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是依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簿记系统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债券交易系统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交易系统提供报价信息、办理债券交易,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的登记托管和结算。

交易所市场,是各类投资人包括机构和个人进行债券买卖的场所。交易所市场是场内市场,投资人将买卖需求输入交易所的电子系统,由电子系统集中撮合完成交易。

商业银行柜台交易,是商业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按照其挂出的债券买入价和卖出价,与投资人进行债券买卖,并为投资人办理债券的托管和结算。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工作,从今年6月份开始,柜台交易业务已在工农中建的部分分行进行试点。

根据国际经验,债券交易主要通过场外进行,场外交易的债券及其衍生工具数量也往往数倍于交易所中的交易。在我国,1993年至1997年6月间的国债交易主要在交易所进行。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目前形成了交易所交易、场外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交易三种方式并存的格局。从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

(二)二级市场交易品种及交易增长情况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主要为现券买卖和回购两种。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债券交易的品种设计选择了最简单的产品,尚未开展债券期货、远期等衍生产品。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券种目前主要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券种为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交易的债券逐年增加。2002年8月末,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为22462亿元,其中国债为1311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为8926亿元。在交易所托管的债券约为1800亿元。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逐年上升。市场成立前两年现券交易很少,1999年现券交易仅为37亿元,2001年现券交易增加到840亿元。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各项措施出台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截至2002年7月末,现券交易为2977亿元,同比多增2747亿元,增长了近11倍。

200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交易超过了交易所市场的回购交易,特别是2001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量成倍增长,2001年银行间回购交易为40133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2.6倍,2002年1至7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为55925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4.7倍。从两个市场的交易情况看,交易所市场的现券交易比银行间市场活跃,现券交易量一直大于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量,但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已大大超过交易所市场。

(三)债券的交易、托管和清算制度

债券产品由于种类不同,定价较为复杂,因此传统的债券交易大多采用电话询价的方式进行。从欧美发达的债券市场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透明度的不断提高,通过电子系统进行交易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有关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是借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交易系统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完成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利用覆盖全国的数据网络为债券交易提供电子平台,投资者在该平台达成交易后,再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结算。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为债券的登记托管机构,债券交易的债券结算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进行;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以转帐方式进行,商业银行通过其准备金账户和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划拨清算系统进行,商业银行与其他参与者、其他参与者之间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途径由双方自行商定。债券交易的结算方式包括券款对付、见款付券、见券付款三种。具体方式由交易双方协商选择。

(四)债券市场的参与者

自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扩大市场参与者。

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成员。由于交易成员有限,因而交易不活跃。根据各类金融机构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批准了各类金融机构加入市场。2002年4月,为了继续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银行间市场准入制度。从4月15日起,凡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只要持有效证件到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开户,并在规定时间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即可从事债券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将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

截至2002年8月末,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已达817家,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社联社。从机构种类上看,已包括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参与者。

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丰富多样,具有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对经济、利率、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同,都会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目前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还仅限于各类金融机构,今后,应创造条件吸纳非金融机构包括大型企业、各类社会基金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将成为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进行大宗债券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市场参与者的范围覆盖到境内的所有机构投资人。

二、中国人民银行在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量增长较快,同回购相比,现券交易不甚活跃,债券的流动性较差。衡量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标准是,当投资者买卖大量债券时,能够在较短时间成交,同时不引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无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是交易所市场都不具备较好的流动性。中国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债券供给不足,目前发债主体主要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第二,债券期限结构不合理,发行的债券大多在5年期以上,1年以下的短期债券非常少。第三,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资产结构很不合理,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正处于资产结构的调整阶段,对债券的需求量较大。第四,尽管近年来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种类不断丰富,但从本质上讲都是国有单位,存在相同的价值取向,对债券投资的需求比较集中。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提高了筹资者的成本,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近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透明度,通过结算业务和双边报价等方式,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一)开展债券结算业务,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

由于银行间市场采用交易对手逐笔谈判、成交的方式,因此信息对交易双方至关重要。随着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如何提高市场透明度,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小金融机构顺利进行债券交易,需要在专业人员配备以及设备配置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为了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缺少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缺乏信息等问题,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由一些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的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2000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结算业务,规范业务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办债券结算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25号)。目前,已有近30家的商业银行开展了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在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提供交易信息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末,中小金融机构回购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比重为9.27%;2001年末,这一比重增长为10.02%,到2002年8月末已增长为14.04%.

(二)调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2002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5号公告,规定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即金融机构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有关材料办理联网手续,同时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提供有关材料开立债券托管后,即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所办手续完毕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配合准入备案制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重新修订了《债券托管账户开销户规程》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交易联网管理办法(暂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5号公告精神,分级落实备案管理。

(三)批准9家双边报价商,开展双边报价业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工农中建等9家商业银行成为债券双边报价商。双边报价商可以自主选择报价的券种,在交易时间内连续地报出这些券种的买卖双边价格。其他市场参与者如果认为报价商的报价合适,可以即时点击成交。这样,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

三、进一步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政策措施

发展具有高流动性、高效率、公平、统一的债券二级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债券市场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将加强同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协调和配合,积极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设高流动性的中国债券二级市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丰富投资人结构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必须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允许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和资产负债状况的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丰富市场交易主体。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中小金融机构买卖债券、办理债券结算的业务,但该项业务还未扩展到企业。应尽快通过开展债券结算业务,吸收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增加债券交易品种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有步骤地增加可供交易的债券品种。目前,发债主体只有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没有发债权,债券发行市场的广度显然不足。可考虑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债券、企业债券以及市政债券等,丰富债券品种和交易工具。

(三)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不联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参与者无法自由选择交易场所,自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后,政策上还不允许商业银行到交易所买卖债券,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二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在交易所发行的债券在交易所的登记公司托管,除少数券种可以转托管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外,绝大部分债券不得相互转托管。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分割阻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中国债券市场的分割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已进行了调整,备案制实施5个月以来,已有近100家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了备案手续。因此,跨两个市场进行交易的参与者会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两个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作用。另外,在适当时机,可尝试允许部分券种在两个市场进行转托管,从而为下一步两个市场之间债券的自由流动摸索经验。

统一的债券市场并不意味着交易方式、交易场所和托管系统的统一,交易方式和托管系统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统一的债券市场应是指交易主体可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交易场所和交易方式,资金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市场间流动。

(四)进一步加强债券托管体系建设

债券托管体系是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有关监管部门特别加强了对于债券托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托管系统不断升级,其价格发现机制效率高,市场的流动性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对中央债券簿记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公开市场业务系统等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目前,债券簿记系统以及债券交易系统都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债券簿记系统同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口工作也正在紧张地进行当中,预计明年可实现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方式。今后,为了适应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债券的交易系统、托管系统不断地进行升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完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以加强市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五)加强市场监管

债券市场篇2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债券市场篇3

整体而言,2008年是股票市场的熊市,但却是债券市场的牛市,监管层借牛市加快了债券市场建设的步伐。

证监会一统债市

早在今年1月下旬,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出通知,上市银行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从事债券交易,试点期间,在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平台,从事国债、企业债和公司债等债券品种的现券交易;证券交易所应向相关商业银行提供债券专用席位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一位熟悉管理层的市场人士透露,证监会希望引入大块头的上市商业银行活跃交易所的场内债券交易,启动债券市场融资,服务于经济增长保八。

2008年,债券市场走出了火爆的牛市行情。据相关业内数据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多数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令据WIND统计,上证企业债指数从2008年1月2日的113点上涨到2008年12月31日的132点,涨幅接近17%;上证国债指数从2008年1月2日的110点上涨到2008年12月31日的121点,涨幅达到10%。

业内某专家认为,债券市场的牛市让管理层加快了债券市场建设步伐,而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规划中的一部分。该专家认为,未来人债券市场应该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为中心,因为只有这个市场可以让自然人和法人都参与,而银行间债券市场局限于少数机构投资者参与,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参与。

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副司长陈祖新对此不愿作过多评价。

另据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方便企业债券融资,央行已经取消了原来发债要求净资产不得低于5亿元的规定。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发债融资的大门。

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证监会的如意算盘是引入上市银行这一债市超级主力机构,做大交易所主导的场内债券市场规模,然后,推动企业发债融资,服务于2009年国民经济增长保八的重任。但上市银行也是一个市场运作的上市公司,需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证监是否可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呢?

其实,早在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的“金融三十条”就明确提出推进上市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这是自1997年禁止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以来,上市银行12年之后重新获准进入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债券市场。

在一些证券资产公司看来,终于看到一扇门向他们打开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直不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如今,交易所主导的场内债券市场正成为政策鼓励发展的新方向,很多大型的债券比如国债、地方债、重点项目债和公司债等都会选择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同时发行,他们感觉不用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今后通过场内交易市场就可以完成债券资产配置。据WIND统计,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规模达到37万亿元,而沪深两市债券交易规模仅仅2200亿元,银行间债券品种多达200个,给机构投资者很大的选择余地,而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仅占3%。

在业内专家看来,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当之无愧的主角,成为左右债券交易市场的最重要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债券市场老大地位短期内很难改变,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毕竟太小了,蛇吞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业内人士认为,第一步是先开始融合,但离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还很远,毕竟这涉及不同的监管部门,很多问题比较敏感,这也很难说是商业银行愿意就可以的。银行间场外债券交易市场的特点就是商业银行、基金和保险等大机构云集,能承接巨无霸的债券发行,特别是国债、重大项目债券融资和金融债的发行主渠道,弱点就是银行间场外债券交易不活跃,流动性比较差;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交易比较活跃,流动性比较好,但缺少银行这样的超级主力机构,市场规模很小,能承接的债券发行规模也比较小。在去年,交易所债券已经存在泡沫了,很多企业债已经透支一年的收益,交易所的品种比较少,可以选择的投资标的不多。

债券市场的新机会

自从2008年9月17日证监会发审委批准最后一家股份有限公司IPO以来,已经有近4个月没有审批新股发行了,而新股发行制度也在2009年酝酿一场变革。

“股市融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排队IPO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而银行信贷主要争夺的是国家支持的大企业和大项目。”著名金融专家汪康懋教授认为,拯救经济,首先要救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注资,债券市场重点要支持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而不仅仅作为国债、地方债和国有重点项目债的一个交易平台。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大股东都支持上市公司发债,而不希望发股稀释股权,发债成本很低,至少低于公司内部收益率,这样不占用资本金就可以获得差额的收益。要发展债券融资,就要活跃债券交易,壮大市场规模,而这些都离不开债券市场的超级主力机构――拥有庞大资金规模的商业银行。

“上市银行很愿意进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毕竟交易所的企业债和公司债和率都比较高,增加了银行资金新的投资品种,交易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集合竞价交易,也可以协议交易,而银行间的场外债券市场只能是点对点的交易方式。”一位上市银行的资深专业人士透露了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心态,“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品种少,规模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很小,目前对商业银行来说还是一个鸡肋,不过,未来前景很不错。”

自1997年开始,商业银行就禁止进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交易市场,原因就是因为当时银行违规资金借道债券市场进入股市。如今,会不会重新引发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呢?

“这次不可能导致银行资金违规借道进入股市,上市银行进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只允许做债券交易,不能做债券回购,另外,券商都已经实行第三方存托管了,银行资金不可能进入股市。”上述资深银行业人士这样回答记者。

眼前,最麻烦的是处于过渡阶段,商业银行需要适应两套监管模式,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托管的机构为中央国债登记公司,而交易所债券市场结算托管的机构为中央证券登记公司,归属证监会和银监会两个部门监管。

债券市场篇4

关键词:债券市场 违约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104-02

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自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开始,2004年末,债券市场总量不足5万亿元。而到了2015年12月,我国债券托管余额达47.9万亿元,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世界第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超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可转债、永续债、分离交易可转债等多品种,政府、企业、国内外机构、个人多方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多层次交易的全功能、大范围债券市场。债市在政府融资、货币市场调控、解决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问题、企业流动资金筹集、项目融资、盘活非流动性资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债券品种日益丰富,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功能逐渐完善。

二、正确认识债券违约

自2014年起,从“11超日债”无法偿还8 980万元债息,到金泰私募债3 300万元本息违约,再到银行间市场4亿元华通路桥短融在最后一刻方得到偿付。进入2016年,信用债违约事件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深化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金融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需求下滑严重,一些强周期行业运行情况恶化,例如煤炭、钢铁行业等。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信用债发行门槛的降低,以及非标市场的快速扩张,在刚性兑付潜规则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多数投资者习惯于高收益,而忽视了背后蕴含的高风险,使得金融摩擦和信用违约风险加大。

当前,虽然出现了违约事件,但债市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都远远低于银行信贷,某些舆论的不正常宣传和引导,加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出现了质疑债市的言论。债市各方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近期出现的债券违约风险,正确看待债市的长期效用。

只有打破刚性兑付神话,才能使投资者真正重视企业经济价值本身,有利于债券定价的正常健康发展,一是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行为。三是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样地,也只有打破刚兑,才能降低无风险利率,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经济转型。

三、山西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山西债券市场融资发展较快,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及重化工业、能源基地,经济和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二是山西省属国有企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发展迅速。三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目前,山西地区的债券市场业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债规模持续扩大。2010―2015年,山西债券市场六年累计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分别为304.4、500.5、910.6、834、1 329.93和2 065.69亿元,年均增长率在90%以上。2010―2015年,债券融资占山西地区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从10%增长到28%左右,比例逼近贷款。

(二)债券产品以公募为主,私募债券比例提高。由于私募债券不占用企业净资产指标的优点,近年来,山西地区私募债券发展迅速。以2015年为例,山西地区共发行了136支债券产品(包含企业债、公司债),其中55支为私募债券或定向工具,私募比例高达40.44%。

(三)发行人行业集中度高、评级高。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2015年,山西地区通过银行间市场实现债券融资的企业有50家左右,而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就占到了发债企业的80%以上,行业集中度高;这些企业评级同样较高,AA+以上的企业占到了70%。

(四)企业参与市场创新积极性高。短期融资券、金融债、次级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债券品种都先后在山西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特别是私募债券推出后,2012年山西地区企业通过发行私募债券融券425亿元,占到融资总量的67%;在交易商协会推出资产支持票据后,山西地区就参与发行,发行支数全国占比10%。2014年,超短融放开发行范围,发展迅速,已超过银行短期贷款增长速度。目前,所有的债务融资工具山西地区企业都参与过。

(五)融资主体逐步扩大。近年来发债主体从以AAA级以上国有企业集团为主,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前期市场上的发行人主要是省属高信用级别公司,融资需求量大,发行金额高,占到市场融资总量的90%以上。但截至目前市场参与融资范围已扩大到一些优质评级AA以上的中型企业、民营企业。

四、对于山西债券市场的后期展望

在“十三五”规划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精神指导下,债券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山西省政府应对经济下行的措施。鉴于“一煤独大”的特殊产业结构,山西地区经济遭遇了断崖式下跌。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资源禀赋,而我国优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等地区。煤炭市场在经历了“黄金十年”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是,从优胜劣汰的角度来说,山西地区煤炭企业在本轮产能出清过程中将凭借资源优势获得较大的竞争胜率。目前,山西省政府在行业低谷期为优质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符合中央对于过剩产能“有保有控”的政策基调,可以有效防止产能出清过程中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山西省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采取“五个一批”措施,有效压减过剩煤炭产能,未来5年将化解4亿吨至5亿吨过剩产能,力争全省煤炭产能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二是不断加大对煤炭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减免税费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减负,实现脱困发展。三是通过煤炭资源整合、产能重组,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以“煤电一体化”为基础,集聚优质的经济要素,扭转山西地区经济发展局面。四是山西省政府为省属七大煤炭企业发债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增信担保,以实现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增长。与此同时,山西省银监局出台了配套政策,加大金融领域对煤炭行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全年贷款总量不低于去年,保持信贷增量不减,组建债权人委员会,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大力支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及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煤炭行业盈利能力下滑,但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从“十三五”规划发展来看,煤炭仍然是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利用比例上,将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此同时,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开始,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将要淘汰的是“落后、不安全、非法”的产能,并不是集约、优质产能。山西省属七大煤炭企业作为煤炭行业中的优质产能,将继续加强煤炭产能“再整合、再重组”,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全省煤炭行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积极推进“两控两优两提高”,即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推动煤炭行业尽快摆脱困境,推动行业深化改革转型。

(二)山西债券市场融资业务展望。2016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对煤炭钢铁企业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同时加强直接融资市场建设,支持钢铁、煤炭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投资人认可度较高”的企业继续发行债券产品融资,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资。随后,山西省也出台了供给侧改革配套文件。4月25日,《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公布。意见表明,“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煤矿项目,不再批准新增产能项目,确保全省煤炭总产量只减不增,且严格控制煤炭资源配置,不再新配置煤炭资源。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亿吨以上。另外,2016年起,暂停出让煤炭矿业权,暂停煤炭探矿权转采矿权。

相信在加入山西省政府的外部增信后,将显著改善山西地区重点煤炭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利用好信用债。山西债券市场融资业务未来还会有较快、较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市场规模还将稳步增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市场和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债券市场具备继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有望保持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山西省实现直接融资2 522.75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56.08%,融资量是间接融资的1.25倍,对信贷的依赖逐步降低,已经成为山西地区融资“主渠道”。预计未来在信贷政策收紧,以及各商I银行在山西地区信贷投放管控方面的压力下,债券融资规模仍将快速增长。

2.市场创新将持续推进。从2015年后半年起,山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去杠杆”措施:出台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推动企业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永续中票,加快消化表外高成本资产,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综上,山西省属七大煤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仍然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山西地区出现区域性信用风险的概率很小,违约事件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参考文献:

[1]杨君.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债券市场篇5

一、我国债券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额达41000亿元,市场成员上升到700家。从纵向比较来看,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增加,市场交易规则日趋完善,债券托管体系和交易体系等基础建设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纵观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并驾齐驱的。2001年,美国的股票市值占GDP的168%,债券相当于143%;另据统计,全球债券相当于GDP的95%。而我国2001年末债券总值仅相当于GDP的29%。美国发行了3.1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达3.4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债券是2.7万亿美元,公司债券总和大大超过了政府发行的债券,且当年发行的公司债券是同期股票金额的16倍,占主要地位的是公司债券。而在我国,2001年发行国债约4884亿元人民币,公司债券总发行量却不足400亿元人民币。因此,不论是从资本市场上债市与股市的关系看,还是从企业的资本结构看,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条“短腿”。

二、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原因

(一)制度性因素是导致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首要原因

一方面债券发行制度不尽合理。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多部门审批制,既增加了发行成本,又助长了政府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在债券品种方面,重国债轻企业债券;债券发行还存在随意性、品种的单调性、对外的封闭性等问题。另外债券交易制度不合理。由于债券发行主体存在信誉级别、类别、发行和流通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债券所需的托管服务和交易方式(询价或电脑撮合)必然不同,目前分层次的债券托管体系和立体式的债券交易服务网络亟待加强和完善。此外,缺乏便捷有效的债券市场结算服务系统也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企业债券信誉不佳,直接导致企业债券发展严重滞后

对于急需扩大融资渠道的众多企业来说,企业债券无疑是个有力工具,但是由于1992年前后一些地方滥发企业债券,出现一些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债券的信誉。90年代中期,中国的百姓在购买由银行代售的一些企业债券后,由于这些企业本身无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另外,我国真正具有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资格的公司还太少,如果完全放开企业债券市场,风险会更大。基于以上认识,1992年后企业债券市场受到严格控制。

(三)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单一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难以进入这个市场,商业银行仍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债券市场的覆盖面受到限制。债券市场的交易工具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券种单一(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期限也单一(主要是长期债,很少有短期债)。

(四)债券流动性较低

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组成。由于缺乏统一的托管、清算、结算系统,两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突出表现在两个市场的国债不能自由转托管。由于交易所吸纳国债的能力有限,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又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既不利于降低国债筹资的成本和风险,也不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五)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债券市场缺乏诚信

缺乏公正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是制约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又一主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随着债券投资人范围的扩大已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具备债券评级资格并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构只有9家,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很少。而国外著名评级机构由于不熟悉我国国情、缺乏中国企业数据库等原因,尚未涉足国内评级市场。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对资信评级的潜在意愿不强,以及评级机构评出的资信等级本身缺乏公信,难以为市场所接受。

(六)市场纪律不严肃,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分析债券市场发展的教训,市场纪律不严肃,是造成债券市场投机盛行、出现系统风险、作假欺诈、拖欠债券兑付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债券市场的建议

(一)以制度创新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一,在发行制度方面,尝试市场化改革,依据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变动来决定债券发行的规模、节奏和种类。建议企业债券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状况,以便使各发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显示,提高企业债券应有的供给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第二,在会计准则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判别优质债券和垃圾债券,提高投资者的信心。第三,在债券评级上,我国评级机构尚不够成熟,因此引进境外著名债券评级机构,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提供基本的评价基准。第四,在规避风险方面,严肃财经纪律,形成对公司发行债券的硬约束,降低违约风险。第五,在投资主体培育上,大力培育那些资金运用原则与债券相适应的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和住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同时实行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选择那些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国债或其他债券一级自营商作为做市商。

(二)加大公司债券的发展力度是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失衡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角度看,还是从推动企业转制上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应当高度关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1.企业债券的发展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和深化。首先,企业债券可以发挥衔接且制衡国债与股票交易价格的功能。其次,相当多的金融产品创新依赖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比如资产证券化问题等。再次,企业债券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最后,企业债券利率也是制约市场利率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企业债券是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内储蓄年增长率为10.4%,而实际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9.3%,这说明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在国内储蓄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居民储蓄存款。追求安全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是居民金融资产投资的第一选择。全国城镇储户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仍持续提高。与其通过降息迫使储蓄型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不如提供与银行储蓄相当的安全投资工具,A级以上的高等级企业债券可以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3.企业债券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相对于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企业要面临还本付息的预算硬约束,发行债券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力更强。企业以发行债券的方式面向社会筹资,通过社会监督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促使企业转换机制和提高融资效率。

从当前的市场环境看,政府对企业债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债券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多次连续降息之后整体利率水平已处于建国以来最低水平,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上市公司经过连续的增资扩股,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下降至50%以下。只要能在监管体制、利率形成机制、市场流通、投资主体等方面继续进行较大改革,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疏通市场,企业债券是应当大有所为的。

(三)调整债券品种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品种,调整企业的融资结构

采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相结合,在继续发展股权融资的同时,加大债权融资的力度。调整国债、企业债券、建设债券等债券品种的结构。在期限方面,鼓励业绩稳定的蓝筹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募集公司发展所需要的中长期资金,提高融资效率。着手进行推出交易所衍生债券产品的准备工作。可以先进行可转换债券和可交换债券的创新试点,待条件成熟再推出国债期货和其他债券期货品种,最后推出债券期权,重点包括中长期债券期权和中长期债券期货期权品种,以不断完善交易所衍生债券的品种和期限结构,为市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风险规避机制和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四)创造良好的债券市场发展环境

1.降低债券市场的交易成本。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适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尚不足以对国家税收、交易所和券商的利润实现产生大的负面效应,反而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和债券发行人对债券市场的预期。(1)对债券投资者给予税收优惠。目前我国投资者购买国债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不纳税,但购买企业债所获利息收入应纳税。因此,尽管企业债券的利率比国债高,但是有可能使投资者按更高的税率纳税,税后收益反而可能下降。建议在现行标准下,适当降低或减免投资企业债券税收。(2)降低企业债券和国债的交易税。针对我国债券市场相对低迷的现状,为激活债券市场,建议降低企业债券和国债的交易税。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交易税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债券市场通用的手法。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为刺激债券市场交易,“行政院”于2001年2月中旬做出了降低公司债交易税千分之一的决定。

2.扩大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交叉,实现两个市场的联通。所谓债券市场的统一,最主要的是交易主体的统一,这是最基础的。根据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最近央行实行了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备案制,同时正在部署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交易。

(五)坚持诚信运作,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应尽快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有效的法律制度框架,加快公司债券的立法工作,并且要和《公司法》、《破产法》相协调。我国债券市场只有坚持诚信运作,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与市场主体利益彻底脱离,不再包揽市场能做的事,同时,加紧制定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监督发行主体、中介机构、托管和结算等市场服务机构严格按照法规运行,以达到严肃市场纪律、稳步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目的。

中国加入WTO为资本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债券作为收益稳定、相对安全可靠的投资品种,与证券市场进入微利时代的趋势相适应,将逐步为广大投资者和企业所认识和认同。同时,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齐普尔,褚福灵等译。债券市场运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荚)汉姆·列维,任淮秀等译。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债券市场篇6

[论文关键词]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交易市场

一、要区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一)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沈炳熙,2007)。

从逻辑上分析,公司债券确是企业债券的一种;从现实需要来看,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里划出来,并不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专门为公司债券交易流通服务的市场基础设施,而是完全利用现有的场内外市场设施。

以发债主体来确定债券性质的逻辑来看,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不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债券,而且在范围上也相差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司是企业的具体形式之一,公司和企业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允许国有企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因此,多数国有企业也是公司,而在我国企业债券多是由国有企业发行。所以可以说公司债券是企业债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要复杂得多:第一,现在企业债券中确有一些非企业发行的债券,如由铁道部发行的铁道建设债券。第二,在现有的企业债券中,用于项目建设的债券所占比重过高,而用于经营目的债券所占比重过低。第三,从债券发行监管的角度看,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但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发行是由中国证监会管理的。由于上面的原因,企业债券既不可能把全部公司债券都包括在内,也无法排斥某些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为了保持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在不对监管格局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公司债券应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企业债券中非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而发行的债券、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以项目建设为筹资基本用途而发行的债券,应当继续留在企业债券之内;而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在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下、由经营非特许业务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应当列入公司债券的范围之内。

(二)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王国刚,2007)。

王国刚认为企业债券实质上是政府债券,并非公司债券,但是我国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混为一谈,从而在管理体制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两种债券在制度上、体制上和管理部门上相分离,同时保留企业债券。

他以2006年内新发行的企业债券为例,说明企业债券在性质上属于政府债券范畴:第一,发债主体发债规模巨大,其中地方企业平均每个发债主体所发行的债券额为11多亿元,中央企业平均高达46多亿元。第二,发债主体基本为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独资企业,一小部分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第三,发债资金几乎都投入了政府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第四,审批部门并非债券市场监管机关,而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五,企业债券有政府信用支持,其票面利率基本无差异。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并非企业债券,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发行主体差别。公司债券是由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非公司制企业不得发行公司债券。而我国企业债券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第二,发债资金用途的差别。公司债券的发债资金主要用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更新改造、支持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等等。但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债资金的用途主要限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革新改造方面。第三,信用基础的差别。公司债券是以自己公司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信用基础。与此不同,我国的企业债券基本是政府信用。第四,管制程序的差别。在市场经济中,公司债券的发行通常实行登记注册制,债券市场监管机关要求严格债券的信用评级和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特别重视发债后的市场监管工作。但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中,发债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审批,要求有银行予以担保,并且债券发行后,审批部门就不再对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管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他觉得我们不能再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混为一谈,而要分立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

不管是“划分”还是“分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债券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政府债券”,政府以企业的名义发行债券。这样,企业债券代替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再代替企业债券,其结果是政府必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严格核准和采取强制担保措施等。所以,要想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还要注意一点:应该修改1993年颁发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并加上明确规定“本条例不包括公司债券”,这才能从根源上分立两种债券,使得企业债券无法代替公司债券,才能避免政府对公司债券的干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二、要取消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并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根据现在相关规定,企业债券必须有国有银行、中央级企业或者国家基金担保,这改变了企业债券信用产品的性质,投资人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转化成对担保人(一般是银行)的信用评价,一方面导致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趋同,市场没有形成层次(颜炬,石磊,2007);另一方面还是把企业债券风险集中在银行风险上,这与银行贷款所带来的风险没有多大区别,债券市场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李丽(2006)认为政府的强制担保要求产生了双重道德风险问题:发债企业的道德风险和投资者的道德风险,企业由于有担保而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投资者由于有担保就没有激励动力来运用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对企业和项目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并且担保越多,发债企业选择的投资项目风险越大,企业违约概率增加。由于有了担保,投资者识别风险和监督企业的激励减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不起作用了,消弱了机构投资者识别和监督发债公司的积极性。

为了能使债券市场在分散风险中发挥作用,消除发债企业和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我们就要取消强制担保。没有了这种强制担保,公司只能依靠自己的信用来发债,那就需要信用评级体系来识别公司信用等级,信用评级还能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评级是指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债权人如期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其违约风险和损失的严重程度(马玉超,黎继梓,2006)。信用评级对市场信用风险作出客观、独立的评价,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有利于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李建云,田京海,2006),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由于政府强制担保,我国信用评级在企业债券发行中只起到陪衬作用。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不尽人意,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公司债券发行数量有限,评级市场小,且由发行人支付评级费用,导致评级机构依赖于发行人生存,公正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二是公司债券监管当局采取的是严格的审批制度,发行人资质的确认实质上由监管部门负责,这导致评级机构没有动力提高评级技术,评级结果难以得到市场的检验,信用评级流于形式,不能揭示公司债券的真正风险特征(王丽芳,余菁,2007)。三是相关信用评级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例如有关信用评级的机构管理、从业资格、行业自律、评级方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系统,分散在不同的法规规章中(许军,李新,2006)。这样,这些评级结果就不具有权威性。信用评级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公信力都不高(颜炬,石磊,2007)。

面对目前评级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完善:一是各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指标的检验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验证。二是建立风险赔偿机制,对评级机构的重大遗漏、虚假记载、误导性称述等做出严厉的处罚,规范信用评级市场(王丽芳,余菁,2007)。三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提高债券信用评级方法的科学性,加强评级信息的全面持续披露(许军,李新,2006)。

今后,我们要取消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强化信用评级工作(王国刚,2007),推行信用评级制度,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评级制度,以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李德,2006)。

三、要促进债券交易市场发展,重点是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

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场内交易市场是指证券交易所内的债券交易市场。债券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债券交易的市场。目前,我国债券交易市场由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银行间柜台市场组成。以往我国公司债券的流通转让主要通过交易所市场进行,到2004年8月,公司债券才开始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流通。

我国债券市场的历史体现着“重发行轻流通”的发展轨迹,这在公司债券市场更显得突出。作为公司债流通市场发展方向的场外市场尚未真正形成,债券交易市场流动性不太畅通。第一,场外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交易所市场流动性较差。未到期公司债券存量除了在银行间市场托管外,还有大量债券托管在其他交易场所,场外市场特征不够明显;2006年交易所市场的换手率104%,交易所市场流动性较差。第二,投资者结构不够合理,市场扩容受限。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类型不够丰富,影响了市场流动性和承债能力的提高。第三,交易流通环节存在缺陷,潜藏较大风险。部分公司债券仍通过承销商柜台交易,没有进入合法交易场所流通;有此公司债券通过券商进行一级托管,可能出现承销商或券商挪用债券或欺诈客户等风险(刘彦琳,2007)。

为此,我们要提高债券市场流通性,重点是促进场外交易市场之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因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债券品种和交易工具不断丰富。其次,制度趋于完善,提高了公司债券的交易流通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本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不仅为规范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同时也为维护市场公正透明的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和保障市场顺畅运行奠定了基础。例如,2004年以网络为基础在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连接实现了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DeliveryVersusPayment,即DVP),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资金交易和清算服务。2005年推出的数据直通式处理(StraightThroughProcessing,即STP)更是实现了数据从询价到交易确认、债券交割与资金清算的直通。2007年双边报价制度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双边报价活跃程度大大增强(邹澜,2007)。再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持有结构进一步确立。随着银行间市场的发展,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从成立之初的16家商业银行发展成为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基金和非金融机构等近6500家机构参与的多元市场(颜炬,石磊,2007)。

我们还要继续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该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优势,加强各参与主体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中的分工合作,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颜炬,石磊,2007);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现有交易系统、托管结算系统及跨市场转托管的效率,鼓励更多公司债券到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流通,突出公司债券场外市场特征,促进公司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刘彦琳,2007)。

只有区分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取消了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完善了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发展了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解决了公司债券发行和流动两个难题,才能推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炳熙,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国金融,2007(8),26~27

[2]王国刚,论“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分立[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11

[3]颜炬、石磊,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7(8),30~32

[4]李丽,公司债券市场的强制担保要求和投资者定位[J],金融研究,2006(3),67~75

[5]马玉超、黎继梓,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借鉴[J],商业研究,2006(22),142~146

[6]李建云、田京海,百年金融发展中的国际信用评级业[J],中国金融,2006(16),31~32

[7]王丽芳、余菁,关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企业经济,2007(2),182~183

[8]许军、李新,发展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6(7),56~57

[9]李德,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6(4),3~7

债券市场篇7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相对于国债、金融债、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跛腿”和“短板”。2005年是近年来企业债券发行量最高的年份,也不过654亿元,平均每年企业债券余额在全部债券余额中的比重仅有3%左右,也就是说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所占比重高达97%,与股票发行额相比,企业债券也存在日益被边缘化的危险。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储蓄率高的欧洲,还是注重证券投资的美国,企业债券在其整个社会融资结构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如2003年一年,美国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就达到约7436亿美元。从企业债余额占GDP之比来看,我国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例也严重偏低,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末我国企业债券余额仅相当于GDP的0.9%,而同年美国企业债券市场融资额占GDP的比重为11.4%。另外,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少,尤其是衍生品种稀缺,期限结构欠丰富,利息支付方式不灵活,市场流动性不够,换手率过低。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和政府的各项制度安排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发展证券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政府忽视了企业债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政策上偏向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在制度上对企业债券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具体主要表现在:

1.企业债券发行采用的是计划色彩较浓的额度审批制。审批制的实行确实可以有效的遏制类似1992年乱集资风潮带来的企业债券恶性膨胀,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它已经不适应企业债券市场的内在要求,严重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供求双方的市场需求,是现阶段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另外,审批制将责任和风险向主管部门集中,而主管部门对市场风险的掌握却又不很全面。

2.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管制。据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为了不影响国债的发行,国务院规定其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国债利率。但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这种上限限制已暴露出诸多缺陷。第一,银行同期储蓄利率并不能够作为企业债券发行的基准利率,若依此为参照会带来定价的不合理。第二,40%的利率上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债券利率的弹性并无法区分不同的企业,不同信用等级的发行人为了吸引投资者都倾向于将利率定于规定的上限,所谓“就高不就低”。这样就使得风险不同的债券利率趋同,结果投资者无法根据企业债券利率的不同来判断企业质量的好坏。这种对企业债券利率的硬性规定既有悖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市场运作机制,又造成优质企业发行债券成本偏高,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第三,企业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流通市场收益率水平偏差较大,现实中常出现利率倒挂。而且利率限制主要是针对固定利率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而设定的(当时还不存在其它定价方式和付息的债券),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第四,由于利率管制即不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发行人的信用水平,也未与国债利率形成基准的依存关系,因此每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使企业债券的发行陷入停顿。总之,在严格的利率管制下,企业债券市场缺乏活力和空间。

3.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条件限制。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新修订的《公司法》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和条件都作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从实际已发行的债券主体来看基本上都是中央企业和具有市政背景的企业,且基本上集中在交通运输、水电能源、电信等基础行业,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无形中被剥夺了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权利,违背了企业平等原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对发行主体和发行条件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发债规模的扩大,难以有效的匹配企业债券供给和需求,导致企业债市场供求失衡,也制约众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不能有效的解决许多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债券市场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4.对发行企业债券所融资金用途限制。《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发行债券所融资金应当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用途用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公司法》也规定:发行公司债券所融资金必须用于审批机关批准的用途,不得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我国对企业发债所融资金的用途限制应该说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制定的,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发债从事市场投机。现在随着企业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各类市场发展的创新,这种硬性规定已显得不合适宜。

5.对个人投资企业债征收20%的利息税。征收20%的利息所得税直接减少了债券投资者的收入,不利于吸引投资者投资企业债券,而且税收对债券价格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投资者收益,使投资者承担着一定的利率风险,即债券利率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现实中也普遍存在着企业债券价格倒挂现象,从而使投资者受损,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发展。

三、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着力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具体说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

1.改革发行准许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随着市场化思路的实施,应推进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监管机构转变监管理念,只对企业合规性进行审核,不介入具体事务,不再做硬性规模约束和具体项目的把关,把企业能否发行、发行多少企业债券的决定权交给市场。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企业提高其经营水平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其成为真正的债务承担者,而且由市场决定企业的发债规模,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债券的市场化。

2.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建立健全企业债券市场化风险定价机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债券作为一种市场性较强的金融商品,其利率应该由市场机制确定的定价方式来确定,即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状况、信用评级结果以及市场情况,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拟定适当的利率及还本付息方式,报企业债券主管部门核准。近几年发行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三峡债券(10年)采用了浮动利率,铁道债券率先采用了附息债券等,都受到了市场广泛的欢迎。另外目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发行利率仍受到限制,因此应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债券定价中的基础作用,从源头上根除由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定价机制不同而产生的制度性套利。因此合理的确定企业债券价格,尽早走发行利率市场化道路,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债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放宽对发债主体及发债条件的限制。在不断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监控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应改变市场准入“一刀切”的做法,逐步放宽对发债主体的限制,降低企业的发债门槛,特别是要给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松绑,支持一些有信用、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发债融资。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加深,应允许一些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解决它们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应放宽发行条件的限制,原则上允许只要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并具备一定偿债能力的企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4.放宽募集资金使用用途的限制。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面临着全面升级,很多企业面临着大规模技术改造,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依赖银行贷款经营运作,总负债中流动负债比例过高,不利于其经营和股份制改造。而且与企业债券利率相比,银行贷款利率相对较高。所以可以运用发行企业债券募集的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或弥补流动性不足,使企业整个财务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改善企业经营。另外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有大量的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行为,而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是一重要渠道,国际上在这方面有很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近年来随着发行的规模扩大,企业债券在募集资金用途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可喜的变化,通过“特案特批”的程序突破了用途限制。如上海金茂集团发债募集的资金就主要用于调整债务结构和支付金贸大厦工程的尾款。所以从市场化发展方向来看,应当逐步放宽企业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在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应允许其用于技术改造、调整债务结构,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公司并购或资产重组等其它用途。一句话,企业发债所募资金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用途,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自的体现。

5.完善企业债券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目前我国对城乡居民购买企业债券征收20%利息所得税的政策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为此,笔者建议:在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初步和企业债券利率很低的情况下,应暂缓对城乡居民购买企业债券的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企业债券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广大居民个人购买企业债券,引导社会资金通过企业债券这一渠道,用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固定投资项目和扩大内需上面来。取消利息税,增强企业债券的竞争力,且可有效地解决现实中企业债券市场价格倒挂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灵.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J].中国货币市场,2005,(1).

[2]安义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若干问题探讨[N].证券市场导报,2002(11).

[3]冯广华,刘凡,蔡国喜.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探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5,(2).

[4]ReterS.Rose.MoneyandCapitalMarkets:FinancialInstitutionsandInstrumentsinaGlobalMarketplace-6thed。—影印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债券市场篇8

【关键词】政府债券/债券价钱变更/保证基金/债券收益率/谋利

PublicBond/BondPriceFluctuation/DateFund/BondRateofReturn/Speculation

【正文】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的价钱,陪同着社会、经济生存的变更,而不停孕育发生巨大的变更。这种变更会集反应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处于天下金融中心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是近代中国最大交易所,因此,上海证券市场价钱的变更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钱变更的主要依据。本文试议决对这暂时期相干历史资料的阐发,展现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钱变更的主要缘故原由。

一、近代中国债券时值变更的基本状态

近代中国债券的刊行始于1894年,其时的清王朝为了增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刊行公债。清王朝刊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预计实收白银不够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钱的变更。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刊行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月北平证券交易所建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举动承销主体的债券刊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陪同黎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刊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钱的变更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发作以后,由于黎民党政府的运气未知,债券的刊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暂时期的债券价钱变更。

我们首先阐发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钱变更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生动,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低沉。7月以后,政府议决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措施,使保证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渐渐上涨。只管中心由于直奉战争等缘故原由,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向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保证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头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钱着落,安氏澄清真相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以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更,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钱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广泛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浪,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竣事、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向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孕育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民心稍见牢固,债市才渐渐回升。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心略有升降外,大略趋涨。

1926年债市状态比力牢固,还本付息均能定期举行,债券价钱没有大的颠簸。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置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情势。这暂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刊行以来价钱较为稳固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钱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恒久公债价钱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钱低沉是连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渐渐稳固,市场上盛传今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大概定时支付,因此,年末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旺盛。香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恒久公债都于年内刊行,而债市未曾由于新债的增长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着落,但整年趋向大略都在上涨中。

1929年,只管时势变更,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更。(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钱变更的情况,详见孔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8年出书,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平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阐发1930年—1936年债券价钱的变更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钱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更,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连续下跌,曲折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债券价钱上下颠簸,但是升沉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曲折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谋利,因此公债谋利之风酷热,交易茂盛,白昼交易票额常凌驾3000万元。1931年每月匀称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由于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匀称成交额凌驾票面26500万元,而1934年头5个月每月匀称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门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陪同经济形势的恶化,税收收入的淘汰,保证基金亏空日多,债时值钱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制止到12月尾,在这暂时期价钱变更不大,不停处于倘佯状态。1937年价钱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曲折时值图也可看出上述价钱变更趋向。

附图{f70d02}

图1裁兵公债每月曲折时值(注:该图所凭据的1930年岁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视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陈诉讨教》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时值表。)

二、政府的债信水平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钱颠簸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差异,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钱颠簸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水平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刊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保证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保证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相识不够,国家债信不非常可靠,只有提供保证品保证定时偿付才气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遂刊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异不大,只不外国库券限期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异较大:公债限期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限期内恣意送还,库券只是暂时乞贷。另外,近代中国政局厘革无常,证券市场稳固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钱变更大,因此,债券常为谋利标的物。

2.债信水平及收益率对质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以是,政府的债信水平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钱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保证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保证基金牢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钱稳固且趋涨;保证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钱动荡。比喻,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固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刊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名誉渐佳,购置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小我私家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要领,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向。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保证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听说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黎民党不予认可而降落,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缘故原由在于保证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通常引起债券行市的变更。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钱下跌。另外,黎民军建都南京后,政府搪塞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体现,因此民心疑虑,导致债券价钱下跌。黎民党政府所发各债保证基金也由于大众保管、收支果然、名誉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固。影响债信的其它缘故原由,如市场容量的巨细,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钱的颠簸。

表11928年—1937年债券价钱收益比力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价钱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收益%高低

192869.617.3…………

192981.014.8…………

193068.017.7…………

193162.219.310755

193249.124.477.749.5

193371.416.892.958.7

193496.812.4109.880.1

193592.4130110.486.1

1936103.911.6106.697.1

1937(6月)137.48.7116104

资料源头:[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钱变更的又一要害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黎民党政府时期,刊行了大量确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刊行6.12亿元,黎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时期刊行了26亿元(凭据千家驹老师盘算)。这些公债之以是能乐成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钱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体现证券收益匀称占利润总额的11.9%,偶然高达20.61%。(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书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固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由于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其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时值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水平划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举动。)的答应。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遂的刊行,黎民党政府接纳了给上海银各人以公债贴现的措施,由此一个相当生动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创建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年至1931年间所刊行的公债匀称利息率是8.6%。由于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以是它的现实收益率是比力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评释,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匀称收益率约莫是15%—24%,1933年为16.8%,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刊行债券,名为统统刊行或九八刊行,现实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钱刊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使用这种债券交易业务在市场上举行谋利。金城银行自建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置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果然认可:“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心政府刊行之公债、库券,保证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搪塞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近来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名誉两项放款总额比力,约等其1/6。”真相上,加上储备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到达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心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抗战前夜更到达42.81%,比1927年增长了7.71倍,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刊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凭据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其时记帐价钱匀称盘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谋利,所获暴利就更难以盘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光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名誉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连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连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质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各人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本事操控市场价钱,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钱时常颠簸很大,公债交易成为银行界活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门经济学家以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约莫是50%—60%。比喻,经济学家朱契以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刊行的53.5%;千家驹老师以为是50.9%;而杨格则以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平凡票面价钱的64%,其后他以为这一数字显然预计太高而举行了修正,修正值约莫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价钱是高昂的,其效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更与债券价钱颠簸

一样平常说来,要是商业振兴,商品交易生动,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赢利。商业流转及名誉须要增长资金,人们则偏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时值钱一定下跌。要是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名誉须要资金水平降落,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时值钱一定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钱变更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降落,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时值钱一定趋涨。要是银根紧,市场须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一定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刊行银行的纸币刊行,其中一部门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急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大概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时值钱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曲折,金价的曲折,对市场价钱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曲折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钱。金价高有利于入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因此入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保证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渐渐淘汰。

从市场谋利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钱的大起大落与谋利的关连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匀称约为11.1%。这评释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置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寻求交易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谋利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门。从近代债券价钱的变更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乐意选择稳固性较强,危害较小的投资时机。当投资危害前进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赔偿前进,投资者乐意负担的危害水平随收益的前进而前进,而危害越高谋利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谋利性也在某种水平上体现了这一厘革。谋利盛行的客观缘故原由之一是债券活动筹码不够。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凭据中国银行经济视察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罗外债,但内债居大部门,到1934年大概增长一些,预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大概在26000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银号所购置的内债要是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约莫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挥?2700万元。假设国内市肆、公司、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任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活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活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视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谋利引起的价钱变更,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谋利为例,在本世纪20年月,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门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大概上升10%。人们尽大概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末,股价降落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其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荣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天下性大危急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议决炒作股票举行金融诈骗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故”和法国以约翰·劳使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故”。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谋利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谋利自己对质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谋利活动有助于发当价钱,实现市场的平衡,从而到达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长市场的活动性。当投资活动和谋利活动团结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修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书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谋利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定谋利?κ钦と芾聿棵诺娜挝裰弧?nbsp;

表2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交割数目

1.成交额(单元:元)

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

1月15125000074555000123285000433780000

2月128955000停市157480000186135000

3月187520000停市217455000295999700

4月160750000①停市196130000403473000

5月41125000058035000240070000267080000

6月36838000098175000315385000

7月33939500079310000275810000

8月50053500080045000217470000

9月52315000188230000

10月13324500080120000297510000

11月205000000171495000437025000

12月151000000207650000516835000

整年33414000009017100003182685000

整年每月匀称27830000075100000265400000324000000

2.交割额(单元:元)

1月2024500011885000664000011135000

2月13240000停市607500019140000

3月13430000停市779000010640000

4月23505000停市548500014205000

5月3134500010705000110250008225000

6月535450001435000010750000

7月432700001033500010510000

8月52140000881000015280000

9月5641500085850008140000

10月4603000098900009790000

11月241750001927500015730000

12月21015000213650008705000

整年41625500011522000025920000

3.交割对成交比例

1月13.3%16.0%5.4%2.5%

2月17.2%停市3.9%10.2%

3月12.0%停市3.6%3.5%

4月14.6%停市2.9%3.5%

5月5.8%18.5%4.6%3.7%

6月13.0%14.5%3.4%

7月2.7%18.1%3.8%

8月15.4%11.0%7.0%

9月11.3%10.6%4.3%

10月19.7%12.4%3.3%

11月11.7%11.4%3.6%

12月18.2%10.5%1.7%

整年12.4%12.8%3.6%5.7%

资源源头: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视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注①:原表数字有两个,其中一个为540120000,因两数差异较大,因此将其中一个生存在这里。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钱颠簸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人颠沛流离,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钱。如1924年湘、直、豫洪流,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洪流,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钱变更。

2.政治局面。政局的影响主要表如今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更,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钱的颠簸。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钱大跌。1933年黎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钱大的变更。由于政府官员的变更直接关连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名誉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民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须要,由此抛出债券,时值变更成为一定。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打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平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视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债券市场篇9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债市才逐渐回升。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易旺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1933年为16.8%,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抗战前夕更达到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契认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发行的53.5%;千家驹先生认为是50.9%;而杨格则认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普通票面价值的64%,后来他认为这一数字显然估计太高而进行了修正,修正值大约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代价是高昂的,其结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动与债券价格波动

一般说来,如果商业振兴,商品交易活跃,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获利。商业流转及信用需要增加资金,人们则倾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市价格必然下跌。如果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信用需要资金程度下降,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市价格必然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显示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下降,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市价格必然趋涨。如果银根紧,市场需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必然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发行银行的纸币发行,其中一部分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迫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市价格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高低,金价的高低,对市场价格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格。金价高有利于进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以进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担保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逐渐减少。

从市场投机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与投机的关系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平均约为11.1%。这表明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追求买卖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从近代债券价格的变动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当投资风险提高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提高,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随收益的提高而提高,而风险越高投机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变化。投机盛行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债券流动筹码不足。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根据中国银行经济调查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含外债,但内债居大部分,到1934年可能增加一些,估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可能在26000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钱庄所购置的内债如果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大约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挥?2700万元。假设国内商店、公司、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当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流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投机引起的价格变动,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投机为例,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学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可能上升10%。人们尽可能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底,股价下降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当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声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通过炒作股票进行金融诈骗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件”和法国以约翰·劳利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投机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投机本身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投机活动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结合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投机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制投机?κ钦と芾聿棵诺娜挝裰弧?nbsp;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格波动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民流离失所,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1924年湘、直、豫大水,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大水,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

2.政治局势。政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动,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格的波动。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格大跌。1933年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格大的变动。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信用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人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需要,由此抛出债券,市价变动成为必然。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债券市场篇10

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大都将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我国由于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僵化,市场分割,限制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应进一步深化企业债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债券发行规则,简化发行流程,降低发债门槛,赋予企业较大的发债自,降低直接融资成本。 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从1984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券,长期以来把这类债券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补充手段。2005年之前,企业债券类只有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一个品种(一般五年以上),用于支持特定产业政策。由于融资成本低,相当于政策性融资,主要是解决商业银行短存长贷问题,满足特定行业发展的长期资金需求。

从2005年起,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证监会逐步允许企业发行多种类型、多种期限的债券,包括短期融资券(1年及以下)、公司债券(3年-5年为主)、中期票据(3年-5年为主)等,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各期限的债券品种格局。

2007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共发行企业债券18.2万亿元。截至2014年底存量债券12.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7年的3.8%提高到10.4%。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一般比商业银行贷款低,条款灵活,分担了金融体系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风险,支持了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但是同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育仍然滞后,主要表现在:

重股轻债。发行债券与发行股票都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手段,相比之下股票发行条件要严于债券,投资股票的风险也要高于债券。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规模一般远远高于股票市场,如美国2013年底债券市场上存量企业债券为20万亿美元,是股票总市值的2倍;德国企业债券是股票总市值的1.5倍。东亚国家这一比例与欧美相比较低,但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场也基本相当。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仅为股票市场的三分之一。企业融资更倾向于银行贷款和IPO股权融资,而不是发行债券。

重大轻小。大型国有企业发债容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债困难。2014年全年,共有1757家企业发行3720只债券,融资4.5万亿元,基本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和房地产行业,其中国有企业达1328家,融资占比超过90%。发债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大多在5亿元以上。债券市场成为这些行业大企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而对中小企业支持严重不足。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发行审批制度改革滞后。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行政审批转向注册制。债券的投资风险远小于股票,但债券发行改革的推进步伐落后于股票发行,抑制了债券市场规模。

发行标准不合理。如企业债发行除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外,还要求连续三年盈利;公司债虽不要求三年连续盈利,但净资产要求超过3000万元;中期票据发行则要求主体评级AA-以上。这些发行条件基本是从规避违约风险的角度出发设定的,对中小企业而言,构成了较高的门槛。

目前符合这些标准的企业基本都已发债,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的空间非常有限。

交易市场分割。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主要分割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部分,各由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见图1)。一般来说,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既可获得稳定收益,也可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一个市场上流通的品种如果要到另一个市场上变现,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客观上限制了债券的流动性,也就降低了债券的投资价值,妨碍了债券市场做大规模。

在市场分割情况下,每个市场的主管部门不愿意看到自己管辖的市场出现兑付风险,因而倾向对中小企业设置各种门槛来限制其在自己的市场融资。 化解企业融资困境

债券市场具有长期资金充裕、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但是今年前五个月,一年期以上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仅6076亿元,同比少增1860亿元。当前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各项政策中,尚未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渠道。未来一个时期,做大债市可以有效解决银行期限错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中小企业告贷无门等突出问题。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替换、承接、支持三种方式。

替换:利用中长期企业债券融资替换银行中长期贷款。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较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国有企业的中长期项目,出现了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这些长期贷款占用信贷规模,加上受存贷比考核指标约束,使看似庞大的银行资产实际资金使用规模并不大。企业债券融资期限可以长达十年以上,而且融资成本也较银行贷款低。

截至2015年5月,我国企业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信贷高达49万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7%。而企业债券融资平均票面利率在6%左右,低大约100个基点。如果这些中长期项目用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替换部分中长期贷款,既可以实实在在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也可以使银行减少中长期贷款占用的信贷规模,把这些盘活的资金用于扶植中小企业、实体经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债市“替换”功能也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现在看,第一批政府债券发行并不顺利,商业银行购买积极性不高。实际上,另一个可行的措施是,借助债券市场将一部分债务置换为各类企业债券,这将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盘活商业银行资产、降低平台公司融资成本,从而化解债务风险。

承接:用正规的直接融资承接非常规融资。近年来,在日趋严格的银行贷款规模管理和存贷比管理之下,中小企业、实体经济想要获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很多银行资金通过证券、信托等通道,以“非标”形式迂回贷给企业,拉长了融资链条。

目前企业到手的融资成本一般都在年利率10%以上。如果放开企业债券融资市场,将这部分融资需求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解决,就可以省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融资成本可以降低至6%左右。

支持:通过企业债券市场支持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可以在债券市场上直接发债融资。民营银行、小贷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可以直接发债融资,它们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中小企业,客观上可以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债信不足难以发债的问题。

改革思路

发挥债券市场作用化解企业融资困境,还是要在深化改革方向寻找出路,增强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具体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全面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注册制。人民银行主管的中期票据2007年实行注册制发行以来,从无到有,已占据债券市场三分之一规模,说明注册制有利于企业债券市场扩大规模。按照《证券法》第10条规定,包括债券在内的证券发行要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我国应尽快修订《证券法》相关条款,允许发改委和证监会主管的债券品种实施注册制。

第二,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标准。建议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设置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制定各部门统一的发行注册条件和规则。完善债券评级机构的相关制度规范,逐步使债券评级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发债风险程度。

第三,面向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发行新的债券品种。在没有修改《证券法》、企业债券尚未全面实行注册之前,可以考虑针对盈利和净资产水平不高的创新创业企业定向发行债券,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四,建立互联互通的交易市场。建议允许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不同品种能够到对方市场挂牌交易,优化各家债券托管机构的电子化连接,提高债券跨市场转托管效率。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