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9 02:40:31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篇1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注释:

①张自烈.正字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②孙庆增.藏书纪要.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③(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④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日)杉浦康平.日本现代图书设计.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99.

[3]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书籍设计篇2

【关键词】书籍设计 版式 节奏

一、节奏的要素

在我们的印象中,节奏应该是专属于音乐或舞蹈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由相近的或相同的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或流动的状态,是运动中都带有某种规律性的韵律动感。在大自然中,昼夜交替,四季循环,海浪拍岸,心脏搏动等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木匠锯木、船工划船、体育运动等等,就会发现他们是怎样有规律地一动一停,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变得轻松自如。可以说,节奏能使从事活动的人和旁观者同样感到愉快。在书籍设计之中,对于节奏不同的把握,我们可以把每一本书都设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读者阅读不在枯燥乏味,而是从节奏表现中积极引导读者,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愉悦,在视觉艺术中,节奏的表现性特征同样与其快慢的感觉有关,只是这种速度快慢的感觉主要是由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间隔来决定的。

书籍的节奏设计并不是单一运用哪一种元素,而是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共同发挥作用。插图、色彩、文字版式、艺术图形以及材料等这些要素的参与,那它们将会成这个乐章的重要音符!从而使节奏富有变换,对于形式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二、书籍整体节奏的多元化表现形态

1.插图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历来对于一本好书的评价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作为装帧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得到相当的重视。《书林清话》中说道:“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应该说,插图和文字是“相依为命”的。合理使用插图,对插图如何配置,也是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过多使用插图或者过少的使用都会对整体的节奏产生影响,大量使用可以会使大调子失去变化,会增强作品的平稳感,节奏变化变弱;少量使用可以影响节奏的形成,让部分元素孤立又往往让节拍产生强对比。

2.色彩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色彩设计是一门学问,人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幅设计作品时,最先被吸引的就是作品的颜色。所以对一本设计成功的书籍来说,色彩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在书籍表现形态中色调的运用和把握是节奏设计的主旋律,它可以影响整个设计作品的方向和艺术风格。色调的对比、协调、平衡等语言都是节奏所形成的重要语言。

3.文字和版式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文字和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它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文字版式设计中节奏感是由疏密、大小、多少、长短、高低、粗细等的变化产生。版式的疏密对比的美必须有聚有散,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形成虚实的节奏感。在排版中如何使它们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变化,有层次,主动活泼,富于节奏美感,这就需要疏密交叉处理得当,在书籍设计中每个页面所出现的疏密关系都不同,那么这种层次分明,互相之间关系明确后,在书籍的翻阅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4.材料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材料是一种语言,设计师选用什么材料会让两本设计风格相同的书籍设计作品大相径庭。材料学对于设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同材料产生的肌理效果可以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这也是其他表现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要把握一本书的基调可能还是要从材料上做文章,这样对于整本书的设计语言表达就用更好的操控性,使节奏表达更趋于灵活。

5.辅助图形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辅助图形也在书籍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起到的是给主调作解释说明的一种补充作用,但其系列化、有组织的应用会形成一定旋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在声乐中“和声”。因此,辅助图形可以让节奏更富有韵味。它是书籍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6.翻阅设计

翻阅设计是由书籍的装订形式所决定引起的,装订形式的不同则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翻阅形态,翻阅形态又可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从而产生节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读者和书籍之间的这种翻阅状态所引起的交流所形成的。

7.书籍整体节奏的形成

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形成是不同元素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每一单元的强弱变化和其他元素相互协调,而形成对比、平衡、律动、舒缓、紧张等不同感受,从而使整体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变化,那么插画、色彩、辅助图形、材料、文字版式、翻阅形态等等这些构成主旋律的基本元素,所以设计师是不可以忽略这些基本设计形态的。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克莱夫·贝尔认为: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那么我们认为节奏设计会是这种有意味典型的艺术形态。我们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装帧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由大至小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符号的节奏、黑白的节奏、形状的节奏,色彩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伊索寓言》的封面设计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色块的张力、明快的曲线,这一切都成为该书封面“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这也是节奏表现的重要手段。

三、 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节奏的表现

吕敬人先生曾经说过:“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

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能够读来有趣,同时能够益,让你赏心悦目的书才是美的书。”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内容和形式与翻阅过程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节奏,才能真正和读者产生互动。吕敬人把这种境界看成是书籍形态设计的至高境界。那么这些都是节奏的表现方式。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可以看作吕敬人这方面追求的一个代表作。盒函书脊将陶艺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形成本书各卷的识别记号。此记号也渗透于文内、扉页、文字页、隔页、版权页中。全书的设计疏密得当,繁简有致,表现出浓郁的和谐之美和整体性。在每次的设计构想中,吕敬人总是在原著信息的理解基础上,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元素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运用。即使是一个装饰性图形、一个页码或小符号也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了比单体符号更强大的张力,并以此构成视觉节奏的连续性,引导读者以流畅连续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卷帙浩繁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例子。全书14卷均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分编色标、分卷图像、专色标记和内页彩底显示出共性中的个性,整体中的变化,从而使各卷既保持了横向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纵向的连续性,造成了全书视线的有序流动。在借鉴传统和当代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并大胆地实验性创造各种新的视觉样式,采用各类材质,运用各种手法,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对节奏的实验,也是吕敬人设计的一个显著追求。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书籍形态设计中,吕敬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这种节奏性的实验,这使他的书籍形态设计一直保持着创新特征。

四、 总结

近两年,书籍设计艺术发展很快,每次去书店,总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新书,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人们的设计意识普遍增强,同时,对书籍装帧理论方面的探讨也空前活跃不少人提出新的理论与见解。然而,一些设计师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不能对书籍的节奏有较好的把握。

书籍设计发展到今天,书籍的结构和设计形态在不断演变、进化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多元化的书籍形式是书籍设计的发展前景。书籍设计具有桥梁作用,它应始终是优秀书籍的得力基石。书籍设计师将司空见惯的文字、图片融入新颖的形式、理性的秩序中去,从外观的开本到版心的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从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到触觉,全方位地纳入设计的想象和创意之中,用书籍特有的“身体”——封面、版面、图形、色彩、纸张、字体、油墨,来传达文稿内容的核心。只有掌握书籍设计一般规律特点与设计创作方法,并且结合印刷工艺、编排设计原理来进行书籍设计,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视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色彩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书籍设计篇3

电子书籍是数字化文字、图片、音频等内容的出版物,主要包括以电子刊物形式发表、出版的作品和纸质图书。与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籍具有信息传输高效性、时效性等特点,且主要构成、出版方式、阅读方式也不同于传统书籍。首先,在主要构成方面,电子书籍不仅包括传统书籍的封面、说明插图、文字内容等,还包括背景图片、字体设置等。其次,在阅读方式方面,传统书籍为线性阅读,通过手动向后翻页,而电子书籍主要借助电子阅读平台,按动查找菜单,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字,可以快速寻找到读者所需的内容。同时,利用交互式电子书平台,读者可根据需求对书本进行批注、书签添加。因此,电子书籍设计对页面排版、文字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传统书籍设计课程设置中,教学重点是印刷工艺、版式设计、封面设计,且书籍设计的主要表现集中在纸张上,缺少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而在当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纸质书籍日益显现出自身的局限性。电子书籍融电子杂志、多媒体书籍为一体,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内容,还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并逐渐成为广大读者阅读书籍的主要选择。因此,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电子书籍设计人才,引入电子书籍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等。

二、目前电子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

1.简单复制,视觉无序性

在目前的电子书籍设计中,一些txt、pdf格式的文件仍需要读者操作键盘、鼠标进行翻页,设计中添加了一些背景元素,背景、文字格式可以改变,但多媒体元素在整篇文章中的应用较少,人机互动平台缺乏,其形式仅是实体书籍的电子化,电子书籍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凸显。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电子书籍的设计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设计方式受到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对电子书籍的认识不够全面,创作能力不足。同时,在视觉设计方面,设计人员缺乏对电子书的版面规划,忽视视觉引导,导致文字、图片、音频等各元素混合在一起,读者不容易找到目标,进而影响了阅读质量。如,电子书籍的纸张变化通过图片、文字显示,那么在变化过程中,如果内容较少且变化时间过长,读者的思维就会中断,阅读效率降低。而对于长篇文章,如果设计人员没有有效整合文字、图片等并通过简便的菜单设置,读者就有可能失去阅读兴趣。

2.教学重软件技术轻创意,设计零散

创意是新媒体电子书籍设计的核心,需要利用创意传播信息。但是,在目前的电子书籍设计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新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学,过于强调多媒体形式,忽视了创意。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Flas、音视频嵌入、动态3D等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学生具备图片美化、音视频插入、动漫制作等能力。但是,对于阅读书籍而言,读者需要的是阅读的舒适感,如果书籍制作过于复杂,内容会显得零乱,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易产生视觉疲劳。此外,电子书籍由文字、图片、超链接、音乐、视频等元素组成,信息量大,如果不能有效整合这些元素,将会降低电子书籍的整体效果。如,在电子书籍设计中,有时会包含视频等多媒体因素,这些元素的添加如果没有按照电子书籍的整体风格进行设计,添加的内容就可能导致内容分散。

三、电子书籍设计教学的主要策略

1.鼓励学生创新,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首先,在电子书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媒体技术和学科知识,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全面认识电子书籍特点、功能、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鼓励学生突破、创新。如,在电子书籍的内容采集阶段,应结合电子书籍的特点,突出个性化特征,采集新资讯、新知识信息,并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相关的超链接补充,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创意阶段,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图书设计思维的局限,大胆创新,提出设计思路,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布置版面。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教师应注意强调版式设计、交互式设计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在版式设计中,设计的重点是信息传达,运用适量、合适的设计元素传达信息,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准确把握,避免视觉混乱。在交互式设计中,利用界面的图标、按钮、菜单等交互设置设计界面,为读者设置灵活、方便的操作方式,实现主动阅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交互式技术,通过交互式设计增强阅读的主动性、趣味性。

2.全面整合要素,合理设计电子书籍封面、版式等

在电子书籍设计中,封面具有吸引读者视觉、表达图 书立意的作用,因此,在封面设计中,学生需要具有准确把握图书立意、思想的能力。对于电子书籍封面的选择,学生需要先熟悉书籍的风格、性质、内容,对书籍主题进行提炼,然后通过联想扩大意境,进行封面设计。具体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封面和正文部分的设计。封面设计首先要选择合理的平面构图,通过封面构图表达层次分明的主题;其次,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突出画面内容的特点,使整个封面能够体现图书的深刻含义;最后,注意色彩色调,利用色彩突出封面主题,保持封面的简约性,给读者带来视觉美感。版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色彩、动态要素等,如链接按钮、互动式按钮等。版式设计应遵循生动性、灵活性的原则,将链接设置在合适的位置,避免过于突兀,影响整体效果。

3.遵循设计服务合理原则,突出书籍“五感”

在电子书籍的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突出书籍设计风格简约化、内涵艺术化、信息多元化,还要使设计符合服务合理化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同时,由于电子书籍设计元素的增多,融入Flas、交互式设计、三维图像等内容,可以使书籍营造出视、听、嗅、触、味融为一体的整体阅读氛围。因此,在设计中要合理突出、整合设计元素,体现“五感”。如,在“视”的方面,结合传统书籍设计、动态技术,实现动静结合;在“触”的方面,利用书籍交互性技术,通过读者对鼠标的点击、拖动或对屏幕的触摸,运用动态图像,使读者主动感知触觉;在“听”的方面,通过音乐刺激读者的感官。

书籍设计篇4

关键词:书籍 装帧设计 作用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33-01在大众阅读需求急速增长的今天,出版行业发展迅速,随着行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出版社越来越意识到,人们对于书籍的选择,不再仅仅局限于书籍本身的内容,书籍装帧设计的美感也渐渐成为了影响人们购书选择的因素,在此种背景下,书籍装着设计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下面本文将重点阐述书籍精妙的装帧设计对于书籍的“加法”作用。

1 书籍装帧设计对于书籍的“加法”作用

书籍的装帧设计具体是指巧妙地利用各种图形、语言及文字与色彩,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排列组合,使他们可以富于美感的传达一定思想。我们知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的设计最能体现装帧设计的思路与精神,是装帧设计中最为主要的方面,因此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将封面的版式设计作为重中之重。在封面设计过程中,要突出作者签名与相关信息的表达,同时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图案与色彩,并对他们进行巧妙的组合,使其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有这样才会很好的吸引读者的目光。但是对于书籍的版式、所选材料、封底等的选择也要尽量注意与书籍内容想呼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也呈现出不断扩大、不断丰富的趋势。书籍装帧设计的此种变化,对于书籍来说有很大作用,使得书籍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色不少。下面本文将分条论述书籍装帧设计对于书籍的积极作用。

1.1?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功能

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者要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能有造境的功能,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来完成一些相关要素的排列组合,使他们可以很好的表达某种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关联想象来实现装帧设计的增值作用,关联性想象是指在人们原有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比如看到红色想到火光的温暖,而看到绿色则想到春天的绿意盎然,当看到白色则会想到冬天冰雪的寒冷等,通过这种关联想象设计者可以很好的表达某种意境并可以使读者感受的到、体验的到。同时要想书籍的装帧设计能有造境的功能,设计者自身还要具有相应的素质,比如生活阅历丰富,想象能力较强能。书籍装帧设计在造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要尽量造一些可以实际观赏到的景物,造一些贴近读者实际生活的景物,造一些传达上进思想的景物,造一些平时易懂的景物等,只有这样,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造境增值的作用。

总之,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如果能合适恰当,就可以营造出一种立体的美感,使读者感觉到景物就在眼前,而且还会很好的勾起读者内心的某种愉悦感,使他们感到韵味无穷,从而激起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1.2?书籍的装帧设计可以很好的营造一种书卷气息

第一,要注意所选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书籍装帧设计所选用的材料。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所选材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整体质感,同时也是影响读者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材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有手感、有质感、让人比较舒服的材料,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调动起自己全方位的感官,从而达到与书籍交融的境界。

第二,注意具体的装帧设计。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进步,书籍的装帧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封面的设计了,书籍的版式、封底、书脊等也逐渐纳入到了书籍装帧设计的范围之中。因此,在书籍的装帧设计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意封面的设计之外,对于封底等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有很好的注意上述两点,才能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营造出一种书卷气息,从而更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2 书籍装帧设计可以使信息的传达具有个性化,从而提高读者的关注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读者对于阅读书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了,设计者们渐渐意识到,传统的、单一的装帧设计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逐渐趋向了多元化,其中,很多设计者特别注意利用书籍的装帧设计来营造一种个性化的信息传达机制。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注意了文字的繁与简、前与后、详与略的排列,使书籍的装帧设计可以引导读者在阅读时循序渐进,逐渐领略书籍内涵与书籍设计的完美结合。要想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能够个性化的传达信息,设计者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还要注意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将封面、纸张、书脊、封底结合起来的立体效果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感受到立体动态的效果。同时,设计者还要意识到,只有好的封面是很难营造立体氛围的,要想有立体的效果,书籍中层与层之间疏密要做到很好的结合,有关符号的变化也要彼此呼应协调,甚至内封与环衬之间也要有美感,只有这样,立体动态效果才会更明显,通过书籍的装帧设计才能很好的传达个性化的信息。

通过个性化信息的传递,可以使书籍作者的思想更好的为读者所了解,从而使读者在选择书籍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既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又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便利。

3 结语

俗话说的好:“人靠衣服,马靠鞍”,书籍的装帧设计就好比人的衣服,马匹的鞍具,可以起到美化书籍的作用。一本书籍如果有好的、精致的装帧设计,就可以很好的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即使其本来并不打算阅读此书,相反,粗制滥造的装帧设计,则会使读者产生反感,进而使其打消阅读此书籍的欲望。因此,我们可以说书籍的装帧设计如果适当,则会对书籍内容起到“加法”作用,相反,则是“减法”作用,因此,书籍的装帧设计要注意审美、立体、书卷气息等的传达,并注意相关数据、图形、色彩等的组合,使装帧设计能对书籍内容起到很好的增色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克,姜百强.书籍装帧设计个性化信息的传达[M].北京:北京服装学院出版社出版,2008.

书籍设计篇5

一 纸质书籍的发展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拓展了出版物的载体,打破了传统纸本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书籍”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综合为一体,并且可以通过特殊的编程达到与读者进行快速便捷的互动目的,这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这使得传统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设计师们也面临着消费市场的考验与挑战。据有关学者研究,传统书籍的价值取向在不久的将来将发生转化,并且会通过设计形态和形式上的突变来呼应这种转化,设计评论家克里斯•福格斯曾经说过:“今天的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印刷的书籍在未来只能作为装饰品或奢侈品,而数字化媒体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完全可能发生,一些人只对新型材料的出版物或有独特设计的出版物感兴趣。”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某种具有后现代情节的阅读、审美倾向。

事实上,只凭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感官刺激和心理共鸣的需求,因此,除了文字语言继续担任知识内容信息的传播以外,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觉的体验式设计的需求接踵而至。触觉是五种感觉之中最本质、最直接的,它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真真切切的拥有,也许正因为这种感觉如此真切,才被我们疏忽了。从生理上分析,人们对外在的刺激非常敏感,触觉感受器在头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分布都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尖。压力的变化,温度和位置的移动等,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外在信息的存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会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大脑从而产生各种心理感受。触觉还有更为神奇的作用,即可用来表达某种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它是启迪人们心灵的手段。

二 触觉体验中的材料选择

材料作为设计师表现书籍内涵的重要物质载体,采用合理的材料可以将内容和触觉体验融为一体,同时也可以提升书籍设计的美感和品质,使阅读成为一种充满新奇感的体验过程。触觉体验的设计涉及到开本、内文、环衬、封面、封底、护封等各个环节,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因材制宜的独特个性。例如,图像与文本,正文与说明等内容印刷在不同类型的纸张上,通过纸张的分类来呼应编辑体例,澄清阅读线索,这些纸张在肌理上的差异可以形成自然的视觉节奏。除了单一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多种材料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与书籍内容相互协调,本着“少即是多”的原则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使用,如果使用多种材料,尽力选择具有较大差异的材料种类,防止混淆和减弱各个材料自身的独特性。在书籍设计中借助真实的材质触感传达信息是表现触觉体验的最直接办法。一本书首先接触到的是这本书的材料,当你拿起它时便会传来各种不同的触觉体验,而这种触觉体验,便是由材料传达出来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材料触感潜在而强烈的表现力。材料表面的各种纹理特征,粗糙与细腻,厚重与轻盈,刚劲与柔美,都会唤起读者强烈触觉体验的新鲜感。这种丰富的触觉体验可将书的个性充分显现出来,进而让人体验到整本书的品格与个性,让人产生阅读欲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情感。

书籍设计中,材料既是触觉体验的重要部分,又是体现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强化设计创意。合理运用材质特性,需要设计师了解不同材料触觉感受的差异性,对于不同书籍的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创作;创造性地运用材质要求书籍设计人员能够突破书籍设计材料运用的陈规,大胆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能对材料赋予新的运用形式,创造新的艺术效果。书籍新型材料的应用,要符合书籍的整体格调,不同材料的触觉表现和色彩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如柔韧、轻质的塑料;刚硬、冰冷的金属;粗糙、质朴的麻布;光洁、细腻的有机玻璃;平滑、温润的皮革等给人的触感各不相同。从触觉感受来看,厚重的材料给人稳重、坚实、可信的感觉;轻薄、半透明的材料给人缥缈、浪漫的感觉;粗糙的材料给人原始、古朴之美;光滑的材料给人以流畅之美;柔软的材料给人以亲和温暖之感。除了材料本身的质感以外,书籍装帧的印刷形式的革新也是塑造触觉体验的利器,除常规的印刷之外,其它的工艺手段也都各具特色可以创造出多彩的肌理形式,让我们得到很多自然界无法给予的奇特肌理。龚颖冰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刀刀》是一本儿童手绘本,书籍的装帧形式采用了手工锁线装而非常见的胶装,书脊部分出内页的锁线部分,这使书脊部分的设计显得活泼而淳朴,手工风格突出。封面采用了硬纸板做内衬,外面使用纺织品进行包裹,手工缝制的卡通形象把原本显得比较硬挺的书籍顿时变得柔软亲切。在材料上,纺织棉布的柔软特性可以加强书籍与读者的亲和力,手工缝制的图形和锁线产生了非常微妙的凹凸触感,我们在翻手轻拂的触觉体验中,会不由自主的投入个人情感,这样的触觉体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阅读可能。

三 异性结构的触觉体验

书的常见外形结构是方型,这是由于方型便于收集、储藏、摆放、生产,然而现在的书籍消费需求已经有了很大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结构的设计不能再墨守成规,这会导致读者的审美疲劳,慢慢的对书籍缺乏阅读好奇心。从空间上来说,书籍设计是一门立体的空间造型艺术,设计师不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内容主题,更要巧妙地运用结构语言,为读者塑造出丰富的审美空间。通过对书籍的看、听、触、嗅等知觉体会得到连续流畅的精神享受,这是书籍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书籍设计中的触觉体验依靠材料肌理来完成,对现代书籍设计而言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设计师对书籍结构进行大胆创新,对书籍的外部形体和内部结构营造出巧妙的触觉空间。有关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时放置三个基本几何模型:正圆体、正方体、三角体,实验者蒙住双眼用手触摸,脑电波反应其相应的心理情绪,摸到正圆体的时候人的情绪最为放松,摸到三角体的时候人的情绪最为紧张,正方体适中。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触摸不同的形体会调整或改变人们的心理感受。再从设计需求上来说,吸引人的设计应该是在某个细节上具有独创性的,这样才可以在诸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异性结构能够利用读者的求异求新心理增强书籍的吸引力,同时激发人们触摸书籍的欲望,并用触觉去解读书籍的具体内涵,因此异性结构是触觉体验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书籍设计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方法,是纸质书籍设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在现代书籍中,众多的设计者已越来越注重异型结构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了,因为合理的异型结构能够更有力地传达书籍主题和文化内涵。在设计异型结构时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必须通过不同的书籍风格、类型和内容等元素来选择书籍的异性结构,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增加阅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第二,必须对读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目的是设计他们所能接受和喜爱的异性结构,从而赢得读者的信赖;第三,必须在书籍体量和空间分割上进行合理布局,切忌为了结构而结构,导致完全丧失书籍的阅读功能。龚颖冰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走过一星期》是本心情手绘本,整个结构设计符合内容定位的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书籍的切口采用的是递减式结构,可以露出每个书页的颜色,形成了一个立体彩虹,封面使用的是无纺布材料加上缝制的主体图形,别有一番童趣,书套模拟了球鞋外形,与内部书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气氛。

四 触觉体验中的互动性

最早的书籍是以储存信息为目的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信息和阅读信息,因此,传统的书籍设计只注重对书稿内容的形象化和对书的装饰。而到现在,书籍的存在目的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确切的说今天的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是一种相互的动作,需要双方参与,这种交流形式我们称为互动。互动设计理念与传统书籍设计方法相结合,是现在书籍设计的一个趋势,书籍当中的互动性离不开触觉的参与,触觉的体验过程也离不开互动性的伴随,当我们用手翻阅书籍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互动行为。包含丰富的互动式触觉体验式书籍能让读者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使读者与书籍实现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享受阅读的愉悦。

互动性设计考虑到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心理调节需要,让读者取得了参与权,书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容器,而是成为一种信息流通的桥梁,这使得书籍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信息不再是从书单向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读者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交流。触觉体验的互动性设计往往需要伴随感官性、操作性和游戏性设计特性。感官性指的是需要引发人以触觉为先导的多个感官互动;操作性指的是读者可以自己选择主动阅读的方式;游戏性指的是在设计互动过程中带有适当趣味的环节。这种具有时间与空间特性的触觉体验,不是单方向的、是相互的,是一种有回应的交流。朱赢椿所设计的作品《不裁》是一本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随笔短文,整体的设计风格清新朴质。扉页上面设计了一个纸质裁刀,读者需要自己将裁刀撕下来,然后边看别撕,设计师巧妙的将读者的主动行为和个人经历融入到阅读过程中来。朱赢椿认为再好看的文字,看久了也会感到疲倦,无论我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休息和调节,而《不裁》本身就是本随笔短文,需要用心慢慢体会,没有必要一口气读完,所以边撕边看的设计再好不过了。读者读完后会发现书的质感发生了变化,翻口由原来的光边变成毛边,在这一阅读过程中读者塑造出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触觉体验,这种体验在情感上更具有归属感,书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也是书的一部分。

书籍设计篇6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书籍的阅读方式也开始随之变化,如今在中国,多媒体电子书籍相对传统的纸质书籍受到年轻人的广泛追捧,纸质书籍设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般情况下,纸质书籍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出它的不可替代性,并且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不同于电子书籍的阅读体验,以便应对市场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纸质书籍设计;挑战;不可替代性

一、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的阅读趋势

(一)新媒体电子书籍与片段式阅读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阅读的方式和书籍的形态,人们的阅读方式从较为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慢慢转变为新媒体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共生的多元化的阅读现状。新媒体电子书籍的载体(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相对纸质书籍来说是更为轻便的,所占空间也不多,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储存库。它不需要印刷,所以成本也很低,传播信息的速度也是纸质书籍无法相提并论的。新媒体电子书籍还具有交互性,文本中的文字、段落、图片都可以进行及时的编辑与操作,读者可以按自己所需自由快速跳转到任何页面,查看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电子书籍优越的信息获取功能和互动性,让阅读脱离了单向获取信息的模式,使得阅读体验更为生动多元。然而,电子书籍的阅读往往也是片段式的,这里的“片段式”指的是人们通过电子书、手机、网络等多媒体传播工具进行的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阅读方式。电子书籍的流行给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阅读信息接收不完整等问题。它的诞生让阅读成为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权利,并能快速且及时的给读者提供阅读信息库,但碎片式的阅读以及信息链接的延伸性和多元化会让读者分心,无法连贯的阅读。相对来说,纸质书籍固然少了一些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双向的交流,但却除去很多干扰,使读者能够静下心来连续性的完成阅读过程。

(二)纸质书籍的不可替代性纸质书籍阅读作为传统的阅读形式,常被人们同“严肃阅读”联系到一起。我们的知识传承不能只通过新媒体的检索功能来实现,仍要依靠纸质阅读来完成的。它更注重阅读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益于信息的全面传播。相对于纸质书籍,电子书籍虽然更生动活跃,但它始终依赖于网络和电子设备,只要脱离了多媒体电子设备,亦或网络通讯不流畅的情况下,它的优势便会大打折扣。而纸质书籍运用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的纸质载体,使得读者和书籍之间有了多感官的接触——纸张的切实触感可以让读者感到亲切,书香之气亦能满足到读者的嗅觉,翻动书页让读者和书之间产生的互动,这些感受都更能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书籍中的内容。所以,从知识信息的传承和阅读的感官体验来说,纸质书籍阅读都它的无可替代性。

二、新媒体时代的纸质书籍设计新方向

之所以把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放到一起做对比,是为了认识新媒体时代下的纸质书籍设计的现状,从而确定在这个电子书籍盛行的新媒体时代纸质书籍设计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有人会担忧电子书籍将会取代纸质书籍,在于它的便捷性、时效性、互动性和它所带来的多元化的多媒体效果。但实际上,纸质书籍并不会因此消亡,因为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并不全是同质化的,它们之间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纸质书籍所具有的阅读体验不但不会让它走向消亡,相反的会让设计师更明确纸质书籍设计的新方向。

(一)探索新触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日渐盛行的新媒体正在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了数字阅读,但当最初体验的新奇与激动归为习惯和平静之后,看到的却是巨大的信息量背后带来的迷茫与空洞。电子书籍的信息始终是借助新媒体电子设备得以实现传播的,它无形无色,始终藏在有着一“触”之遥的虚拟空间里。然而纸质书籍是有形状、有厚度、有可以触摸的实体的,这些感受都是电子书籍所无法替代的。当我们的指尖滑过纸质书籍或粗狂或细腻的书页时,这种真实的触感总是让人感到无法抗拒,当我们渐渐翻动或挺括或柔软的页面时,不同的纸张所赋予书的气息便扑鼻而来。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现代工业让许多原生态的手工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便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情节,电子书籍的普及反倒使人们越发的体会到纸质书籍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不同质感、色彩、肌理效果的纸张给纸质书籍设计开拓出了更多样化的触觉感受,给读者带来了特别的亲和力,让读者从心底感受到最踏实、最真实的阅读体验。按照不同题材的书籍内容选择与之相符的承印物,高效发挥不同材料独有的传达性让纸质书籍设计更易于调动读者的情绪与想象力,引起共鸣,扣人心弦。例如,朱赢椿老师的设计作品《元气糖》,封面选择了类似海绵质感的材料,书的四角被切成弧形,切口处可见内页杂色相交,从触觉、视觉都让人觉得书籍整体是一块大大的夹馅儿软糖,与文本信息非常相符。新媒体时代下的纸质书籍可经不同材质突出设计来填补视觉元素单一的局限性,带给读者更具情感的阅读体验。

(二)追寻新互动酷炫的多媒体效果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电子书籍对人们来说早已没有了新奇感。对于成天忙碌休闲都对着电子多媒体设备的人们来说,回归真实朴素的翻阅体验反而可以带来不同的体会。纸质书籍比电子书籍单一触摸点击的互动方式更有温度和人情味,也更容易引导读者进入全身心投入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充斥着美和愉悦的洗涤心灵的过程,书中的文字和纸质书籍设计给予读者的互动体验更是理性之美与感性之美的交融。近期以来,设计师们在探讨纸质书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上也做了许多尝试。如吕敬人老师的书籍设计作品《梅兰芳》,是一本描写著名戏剧演员梅兰芳传奇一生的人物传记,在切口处应用了双面印的工艺,使得我们在翻开书之前可以通过对切口处正反折的动作,分别看到梅兰芳的旦角扮相和蓄须时的模样。而另一本朱赢椿老师的书籍设计作品《不裁》则在扉页加入了放置裁纸刀的设计,读者通过逐页裁纸才能读完书页。这类的书籍设计都使得纸质书籍与读者之间多了许多互动。新媒体时代下的纸质书籍便需要发展它的多感官互动的优势,根据书籍的内容选择相符的材质、版面、互动方式,以此来提升书籍的传达信息的效果。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电子书籍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多元,对于成为众多方式之一的纸质书籍,被读者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早期停留在封面设计的书籍设计方式和单纯满足阅读实用性早已不是读者对于纸质书籍设计的全部追求,设计师必须抓准纸质书籍无可替代的优势,提高纸质书籍的美学层面和互动体验方面的品质,突出它的物质性、空间性、流动性、时间性,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更多高于文字信息的精神享受,才能让其在新媒体时代下有更多生存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敬人.《由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转换的思考》.

书籍设计篇7

关键词:古希腊;巴洛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书籍的装帧是根据书的内容以及用途和读者对象进行一种独特的装订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外包装。需要设计师有对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准确的把握它的内涵,配合设计师本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比较准确的表现出书的装帧设计理念和风格。

一?了解书籍的构成和书籍的内容

要完成书籍的装帧设计,首先要了解书籍是怎样构成的。书籍的每个构成部分都可以影响到书籍的装帧设计,于是书籍的构成便显得至关重要。书籍主要由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环衬、书首、书根、切口、订口、版心等部分构成。

书籍的从数学也是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之前必须要搞清楚的。科技类的书籍,要突出它的严谨和现代感,在排版的图文、字体上要井然有序,体现出科技类应有的逻辑性和秩序性;少儿类的书籍应该突出儿童们的天真好奇的特质;文艺类当然要体现出浪漫、活泼、随意等等。但是书籍装帧设计也并不是简单的把书的内容进行图解,而是把书的主题旋律找出来,提炼出它的精髓核心,展示它的设计思想。要让书籍的装帧这几富含独特的视觉感受,能让观者在瞬间感受到手中书籍内容的属性,这才是书籍装帧的根本出发点。

二?书籍装帧的设计形式

不同的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给人的视觉感受不同,设计者应当对书进行彻底的理解与把握后,再依据书籍的内容对书籍的设计形式进行定位。书籍装帧的设计形式一般从排版处理、画面处理、视觉美感和装订方式来体现。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由图形和文字组合构成的,在组合排列上应该表现出明确的视觉传达效果。常用的组合排列方式像水平、倾斜、对称式构图、位差式构图等,这些组合排列方式可以单独的存在,也可以相互配合穿插使用。要做到的是不管用哪一种排列方式,都应该要对应书籍的内容和风格。要选择最能准确传达出书籍内容的形式才是最适合的形式。

图文并茂是书籍的一大特色,如果只有文字就会使阅读者读书时感觉单调乏味,因此要考虑书籍装帧设计的画面处理。图形中设计中起到了提示、说明和装饰的作用;色彩的运用也为书籍增添了不少的丰富作用,应当将这些元素进行规则的分割排序,形成有韵律有节奏的构成关系,形成完美的视觉传达效果。画面的处理要从点、线、面的构成和色彩的搭配上组织成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当然不能忽视书籍要表达的信息内容。

视觉美感是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的重要内容。平面设计中的节奏、韵律和视觉层次感都是抽象的审美元素,但这些元素却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变化起伏有符合一定的规律才是节奏,没有变化也就没有节奏。节奏是韵律的指点,是它的基本因素,有节奏的变化才能构成韵律。节奏和韵律的美感运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使文字、图形、色彩等因素有规律的变化,达到统一、整体、和谐,在视觉上也富有层次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书籍装帧的装订方式

很多人以为装订技术和印刷技术是同时出现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中国古代,竹简木方的装订方式先于印刷发明而出现。

书籍的装订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式装订,一种是西式装订。

中式装订的方式的由来要从古代开始看起,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图书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的载体,称为传播和发展文明最主要的工具。因此历代前辈都非常重视图书的创作和生产。于是在图书的装帧方面也便顺应历史的潮流,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书籍和人类创造的各种工具一样,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段历史是长久而复杂的。

我国的图书至少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竹制、木质的简策到用韦、麻或者丝编成的书卷,再到后来用帛、丝、卷轴再到纸的普遍使用,纸之后又出现了用叶子型制、经摺装、旋风装的摺装行装订。时代不断的发展,又出现了册装型装订的蝴蝶装、纸捻装、包背装、线装等等。到了晚清之后,线装书才慢慢的被欧美传来的新型装订方式而取代。

西式装订的方式按照形式又可以分为平装和精装两大类。

平装一般可以为平钉、骑马钉、缝线骑马钉、穿线胶装、胶装、线圈装、机械装、活页装等种类。

精装书籍的书身和穿线平装相同,但因为外壳不相同,因而分为硬面的书籍精装和软面的书籍精装两类。硬面的书籍精装非常坚固耐用,方便长久保存,一般用于百科全书或者图书馆典藏的经典书等都多用于这种装订的方式。硬面精装的书籍因为书背结构存在不同而分为了圆背精装(又称为腔背)、方背精装(又称为硬背)和软背景装这三种。软面精装往往采用封面、封底和书背连成一个整体的软质的封皮装订而成,这样的好处在于方便阅读,一般字典等经常需要翻阅的书籍往往要采用这种装订的方式。

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是从书籍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也是完成从书籍形式的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系列过程,它包含了艺术思维、构思创意以及技术手法的系统设计。书籍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腰封、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艺术设计都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着莫大的作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仅仅完成封面或版式等部分的设计,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版式设计,只有顾全整体的设计才能称为书籍装帧设计或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 于瀛,韩冬.书籍装帧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书籍设计篇8

一、书籍设计的本质特点

书籍装帧是书籍的形式,书靠装帧成型,没有装帧也就没有书,这是书籍装帧的实用价值。那么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看,书籍装帧还必须美化书籍,成为一种艺术。笔者认为,书籍装帧的总体效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有它的精神内涵又有它的形式美感。这种艺术形象如同建筑、书法、乐曲塑造的形象一样,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的独造,如哥特式建筑的超然飞升,体现出一种宗教的精神形象;张旭狂草的激越是书法家狂放性格的象征;贝多芬交响乐的雄浑,是音乐家性格的凝聚。在装帧的形式结构中包含着具象因素,如封面采用的某些写实手法,不像建筑的纯材料几何构成。但从总体来说,装帧的艺术形象应属于抽象范畴。

现代抽象艺术表现的核心是自我,书籍装帧的核心是表现书,设计者精心塑造书的艺术形象,设计者的自我只能溶于对书的表现之中,因此它不是独立的造型艺术,而属于设计艺术的范畴。封面,作为书籍装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书籍的总体形象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不管封面本身用什么手段表现,它必须服从本书的精神内涵,服从装帧的整体效果。

二、书籍设计的审美特征

1.书籍设计的整体性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它包含了美学趣味的统一、形式与书籍内涵的统一和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书籍装帧的设计美学趣味指的是书籍外貌的设计的四大要素:色彩、图像、文字、材料的协调组合,相互映衬,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等要素纳入整体结构加以配置和运用,达到一种强烈的整体感,富于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它是书籍形态整体结构和秩序之美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气质和品格。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指形式在于表现内容,脱离内容的纯形式追求,便会导致设计的空洞。书籍装帧不应仅限于形式上的趣味追求,还需要重视书的内容、书籍的种类和写作风格,达到协调一致。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是在具备了前面两点之后,考虑如何充分体现构思的问题,“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是德国包豪斯提出的设计思想。如今,电脑缩短了制作时间,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2.书籍设计的独特性

书籍装帧设计要突出艺术个性,同时还要发挥民族风格,使设计具有视觉冲击力。人们追求的审美意识,充满了无限丰富的个性差异。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创造,而艺术创造的价值则寓于个性展示之中,成功的设计总是凝聚着设计家充满个性的创造性。应充分发挥创造的优越性,并逐步找到同社会审美趣味的共性点,形成符合书籍设计内涵的风格特征。民族特色也是艺术生命力、审美魅力的集中体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美意识,也影响着艺术风格。书籍装帧设计特别强调民族性和传统性,但不是简单地套用传统要素,而是创造性地再现传统,使之有效地转化为现代的表现符号。以各国的书装形式来看,有这样一个现象:日本以本土化东方式的设计理念、造型体系和高技术工艺和欧美形成三足之势。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收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才能创意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理念体系。

3.书籍设计的时代性

审美意识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观念也在发展转变。时代性的设计,是当今时代正在孕育、正在发生的设计运动,每一个时代产生的设计运动对于该历史时期都是现代的。相对过去,它是先进的,而对于现在,却并非全是现代的。设计永远是走在生活时代的前面引导生活,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尚,永远领导新的潮流。时代性设计是国际性的新视觉语言,创新要有继承性的部分,还要有观念上的更新。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材料的换代,使得书籍设计对工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高科技是创造书籍设计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构成书籍形态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技术已升华到审美层次,它可以有效地延伸和扩展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形态创造以及审美趣味。

4.书籍设计的灵魂—立意

立意,是指画家的意念与意象的融合和转化。在书籍设计中的立意,是设计意念产生并转化为意象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抽象的过程。书的内容是复杂的,封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书内的一切都表现出来。但仅仅是图解书名,或者摘取书中一段描写,或者用与书的内容毫不相关的纹样装饰封面,这样的设计都不能算是立意。

立意,就必须研究书的内容、性质特点和读者对象,通过提炼、概括,把握书的精神内涵,而转化为意象。换言之,立意是确立精神形象,而写意则是运用封面的形式因素把它表现出来。封面不是图解,没有必要代表作者把话说完,它只要“点睛”,把丰富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用有限的形式语言所造成的意境,让读者的想象力去补充,这样才能耐人寻味。比如,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设计的《绘图金莲传》,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的楷书抄本。书籍封套采用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和三寸金莲的形态设计,立意准确,貌似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梳妆盒,盒内盛装由宣纸印刷的线装书,体现出书籍的主题,读者只要看到书籍封面,就能够立刻明白书籍的内涵。

一般说来,具象留给人的印象是真实、立体和可信的,但是有限的,而抽象是广阔的、深远的、无限的,但却是朦胧的,抽象能驱使人们去联想、体味。

书籍设计篇9

(一)图形图像的运用在书籍版面设计中,图形图像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素之一,是文本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具有很强的感化力和表现力,并对书籍设计起到调节、美化的作用。设计中恰当运用图形图像,能丰富版面层次,增强节奏韵律,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常用的图形图像有摄影照片、美术作品、插图、表格等。如《图解京剧艺术》一书,以图示解读的方式进行设、计,图文并茂,直观、明了。设计师运用京剧脸谱等传统图案独具匠心,大胆设计,就连小小的书眉都设计得十分精彩。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图形图像编排得到位,可以加强文本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弥补文字叙述功能的不足。因此,在编排设计时,图形图像常常会穿插在文字之中,编排的版面就会非常的具有变化,形式多种多样,视觉效果强。图形图像跳跃率强,设计时可以利用图形图像的大小、深浅、冷暖等对比关系设计出跨页、出血、满版、聚散、收放的版式效果,制造出人们难以预料的视觉亮点,创造出疏密有序的节奏感。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图形图像的位置、面积、数量、外形、间隔、色彩等方面进行调整变化,使图形图像在编排设计中富有主次秩序、节奏韵律、关联平衡、变化统一的视觉效果。(二)纹饰、符号的运用纹饰、符号是最原始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艺术的根基。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有云纹、水纹、火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这些传统纹样质朴神秘、典雅秀丽,其装饰效果出神入化,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在当代书籍设计中,运用纹饰装饰、符号的手法十分普遍,巧妙、合理的运用中国传统纹饰、符号,能有效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表达主题思想,增强书籍的书卷气;同时也对弘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开创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新天地有着极大的意义。中国古代书书脊是开放的,书籍版面边、栏、界、行线在书口上自然形成装饰图案,美观自然。象鼻、鱼尾纹就是为在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既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趣,同时又符合装帧美学要求。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并把它融入现代书籍设计理念中去,现代书籍设计中不少采用传统的版式设计理念来体现书口的变化。《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封面护封的设计简约明快,图案符号传达的主题信息精准,有新意。内文的页码设计借鉴了传统书籍“鱼尾”“象鼻”等符号样式,并植入现代设计理念,既传统,又不失现代感。

二、书籍设计中的色彩语言表达

在书籍中,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每一个点、线、面、体甚至一些抽象的符号,都要用到一些设计思想把色彩运用上去,即要体现出丰富的内容,又能体现层次美感,给人一种美观的享受。大自然赐予人们一个多彩的世界,使得我们的生活如阳光一样灿烂,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会是不可想象的。书籍设计也一样,如果离开了色彩,书籍将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色彩就像人一样性格,有情感、有生命,它们有的温和儒雅,有的激情如火,有的柔情似水。设计师要把色彩当作一种表达语言来传递书籍的内涵和情感,不能光凭个人的好恶和习惯来使用色彩,必须根据设计对象的内容进行准确的配色。色彩语言又是文字要素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黑色字体能使读者具有阅读的稳定感,非常符合人们的阅读需要,但是,如果一本书的都是黑色的文字,就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缺少温情,缺少生机,这时就需要色彩来陪衬。有时,我们可以把文字颜色设置成低纯度色彩甚是至灰色,来体现丰富的层次感;有时还可以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充实版面,渲染文本内涵和情感的表达,用色彩来控制轻、重、缓、急的主题情态。同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传达出时强时弱的节奏韵律,强化阅读感观的视觉空间。色彩运用要与内容相辅相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出不一样的内容和思想。书名的色彩要与其他色彩统一协调,这样能产生夺目的效果。如《百年复兴忆辛亥》一书,是一部回顾辛亥革命历史,缅怀辛亥革命志士,感受辛亥革命故地今昔发展,继承弘扬辛亥精神的大型征文采访录。整本书的外封主色为土红色,寓意革命、真理、伟大的精神。封面书名烫银工艺,突出了书籍的主题。封面采用破封包页的形式手法,直观传达并强化了文本的信息主题和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读物根据读者群的不同区分设计用色,设计用色不仅要与书籍内容相吻合,而且要抓住读者群的视觉审美心理。比如少年儿童读物在用色上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单纯等特点;女性书刊,用色上要体现并强调温柔妩媚、高贵典雅、风趣时尚为主的特点;体育杂志这类书籍色彩要强调视觉冲击力的效果;艺术类书籍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体现深度、高雅和稳重的特点;时尚书刊可以采用新潮时尚的色彩等等。在书籍设计时过程中,不仅要把握色彩本质规律,还必须站在书籍所赋予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风格性的角度去思考书籍色彩表现。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色彩的象征意义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白色在西方是结婚时喜气的颜色,表示代表着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但是在东方却把白色做为丧色。书籍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书籍实物本质,是为读者服务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成品书的最终效果。这就是要考虑到色彩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纸张材料质地以及相同的色彩印刷在不同材料上所产生的变化等因素。总之,现代书籍设计色彩的运用手法不断在丰富,设计师要善于用新的设计理念在书籍设计中注入时代观念,创造出新的视觉亮点,给现代书籍设计增添勃勃生机。

三、书籍设计中文字元素的语言表达

书籍是用来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书籍,都离不开文字的叙述,离开了文本主体,也就丧失了书籍的功能价值。在书籍设计中,字体首先作为造型元素出现,在运用中,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风格,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力。字体可分为印刷体和书法体,印刷体在书籍设计中是主体,起主导作用;书法体,在书籍设计中虽用得不多,但其美学原理在书籍设计中确应用广泛。(一)文字的编排语言。中国汉字历经岩石陶器刻绘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到今天的印刷字体的演变,其表现形态已十分丰富,审美功能更具多元,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常用字体黑体笔划粗直,现代气息浓,给读者以力量感;美观自然的宋体字,是图书内文的常用字体;清秀大方的仿宋体,常用于诗文和小标题;灵秀端庄的楷体字常用于小标题或短文。设计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大胆运用独特的文字编排手法,借以拓展版面的视觉风格。如《十二美人》一书,书名字体清秀素雅、静谧而舒展,书名字体与封面格调协调统一,美人娴静的形貌与品性得到充分表现。《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开篇和内文页码采用中文数字不同书写形式,书卷气浓厚,开篇章节、提要等文字采用竖排行文方式设计成表格书鉴的样式,满版使用深蓝灰色,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留痕和岁月的沧桑。中文的横排和竖排方式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编排设计时,要善于运用这种编排方式为现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服务。只有深刻理解汉字的阅读方式和审美意韵,才能把握文字编排的合理性和可读性,增强文字的视觉传达美感。在版面构成中,要注意控制字体应用的种类,不是字体越多就越好,选择两到时三种字体为最佳视觉效果,字体多了,容易造成版面花、乱,关键是要把握简约合理的原则。不同内容区域要使用不同的字体外观来区分主次,在选用好字体后,可变化字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或调整行距、字距的大小来创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文字在版式设计中要有一个总的设计基调,除了我们对文字特性进行统一外,也可以从空间关系上达到统一基调的效果,即注意字体组合产生的黑、白、灰,明度上的版面视觉空间,它是视觉空间上的拓展,同时又使版面的二维空间通过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编排变化来获得版面的三维空间效果。(二)文字的图形化语言。字体在书籍设计中若运用得好就能充分展示字体形象符号的魅力。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设计,设计师都要在文字形象的视觉语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相关的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进行创意融合。字体形象可通过艺术手法,在确保认读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编排设计的应用规则强化文字的形象化、图形化设计语言。文字与图形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两大要素,虽然文字可以直接传达出字义,但是在书籍设计中还可以将文字当作一种视觉造型要素来看待的,这就是在保持文字可读性的同时,强调文字在造型方面的视觉效果。在文字设计上还要考虑到字体的造型、大小、粗细、间距和编排组合等因素。不同的字体造型元素,要根据整个画面的表现形式,做适当的设计处理,特别是文字标题,由于字体较大,占据主要的视觉位置,对画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对文字进行个性化的造型处理。意象字体就是一种特定的个性化字体,能轻松地展现文字内容,使人回味无穷。除了基本的字体运用以外,还要注意字体与图形的适度运用关系,在编排设计过程中,文与图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在设计构思过程中,文字与图形的主次关系要分清,注意图与文的和谐关系,以不要破坏整体性为原则,突出主题文字的视觉传达和信息传播。(三)书法字体的视觉表达。中国书法字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现代书籍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设计元素之一。首先是书法字体个性美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书法中包含篆、隶、楷、行、草等字体,无论从笔画、结构,还是从墨韵、章法等方面看,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书法的运笔气势和留白空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其收、放、藏、露等用笔更是精美绝伦。其次是书法字体的形式美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说,形式美法则在书法中到处都有体现。如疏密关系、大小关系、浓淡关系、轻重关系、收放关系等,这些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了一种音乐般的旋律美、诗的韵律美,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情怀。如《靖江方言词典》一书,把书名做成了别具一格的洪武体,那是靖江开埠设治时的官方文体,整个书籍典雅、大气,散发着浓郁的吴文化气息。再次是书法字体的自然美。中国书法字体大都是以水墨的形式出现,说到书法,就必须了解构成书法作品的中国水墨文化。水墨,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介质之一,有很强的视觉穿透力和美感,它包含有水墨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浓淡、干湿、疏密等笔墨表现语言。它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的交融物化以及和谐之美的人文精神。

四、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语言表达

书籍设计篇10

纸张与书籍的关系,好比衣服与人,书籍的内容是灵魂,人们在关注的内容之前首先看到的就是书籍的纸张,所以纸张就如同人身上的衣服一样,是读者对书籍的直观印象。“纸”在我国历史悠久,被称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期人们使用竹简、锦帛,后来东汉蔡伦造纸,出现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纸张。纸张的出现推动了书籍的发展,书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使用文字或其他符号在纸张上进行记录,所以书籍从古至今与纸张密不可分,纸张类型的选用也直接影响了书籍设计风格和质感。[1]

2纸张对书籍的影响因素

(1)纸张表面强度。纸张表现强度决定了纸张的耐磨特征,好的纸张在印刷时不易掉粉起毛,油墨呈较高黏度时,能够产生更清晰的印刷效果,不易弄脏印版空白处。(2)纸张平滑度。纸张平滑度决定了印刷品质,平滑度高的纸张能够与版面较好接触,印刷效果更均匀,文字图片更清晰;部分纸张如刚古纸带有纹理,可以通过加大印刷力量来减小不清晰现象。(3)纸张吸墨性。纸张对油墨的吸收取决于纸张密度,空隙越小的纸张吸墨越低,反之越高,如新闻纸的吸墨性较高。(4)纸张弹性塑性。纸张在外力的影响下会出现变形,如书皮纸可以印刷出多种凹凸、波纹,适用于书籍封面。[2]

3纸张选用原则

(1)使用对象。一般来讲,纸张的选用取决于其使用书籍类型。例如,宣传图册、时尚杂志等书籍要求选择的纸张清晰明亮,时尚杂志《vogue》使用的是芬欧汇川高档铜版纸,以突出其白度、印刷光泽度和不透明度;字典的纸张选择一般为字典纸,纸质较轻,适合厚重的字典。(2)印刷效果。不同类型的纸张由于其吸墨程度、平滑度等等有很大差异,所以书籍设计时应对不同纸张的特性有一定了解。例如,部分纸张本身具有一定的色彩和纹理,通过适当的加工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感受。(3)光线效果。纸张直观上给读者的影响在于其光度,书籍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光度的纸张。例如,实体小说在纸张选择上可能会选用光度较低的道林纸,减少对读者视力上的损伤;杂志的纸张选择也可以使用雅光纸以增添杂志的质感,如《中国企业家》使用的芬欧汇川UPM雅光纸,纸面光泽柔和,视感舒适,能够体现杂志格调。(4)经济角度。书籍从一定程度上属于商品的一种,所以书籍的设计也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例如,报纸属于大批量发行,所以纸张的选择不能过于高档,我国报纸一般使用新闻纸,纸张偏灰黄,较为廉价,适合高速印刷。(5)环保角度。纸张源于树木,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当前纸质书籍面对的一大难点在于纸张的环保性。纸张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其再生性,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者开始使用特种纸,使用麻、棉、木混合而成,较为环保。[3]

4纸张美感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1)感官美。纸张是读者对书籍视觉、嗅觉、触觉的最直观感受,读者在深入领悟书籍内涵之前,会首先被图书的外在吸引。因此,纸张是书籍感官的重要载体。当读者看到一本书时,首先是书籍的视觉效果,不同的书籍使用不同的纸张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2007年世界最美图书《不裁》使用的纸张为毛边纸,边缘保留纸张的原始质感,没有经过裁剪,与书籍内容相得益彰,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其设计质感的朴素雅致。其次是书籍入手时的触觉,触觉是纸质书籍区别于电子书的最大特点。一本书放在手中的沉重感和手指划过书页的喜悦感是电子书没办法给予的,大部分人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通过抱着书能感受到书籍内容的重量。最后纸质书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纸墨飘香,是给人嗅觉上的享受,从古至今无纸质书籍论是手书还是印刷,其墨香都是文人读者所追求的。文学评论家白烨曾说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油墨书香仍旧会让人感受到书籍带个人的愉悦。(2)自然美。纸张的来源是自然,造纸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植物纤维,可以说无论纸张以何种方式呈现,其本质都是自然物质。打开一本书,依旧可以从纸张的纹理和香气中感受到植物的肌理形态,草木的芬芳,纸张的存在本身就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凝聚着自然之美。在现在的很多书籍设计中,设计者有意体现纸张的自然特征,对纸张的纹理不加修饰,使用环保的特种纸,能够在纸张纤维中体现出自然形态。时读者阅读书籍时能够感触到自然的流动,对书籍爱不释手。例如,朱赢椿设计的最美图书《逝者如渡渡》,书籍内容写的是濒临灭绝的动物,本身就是环保题材的书籍,选用的是吸墨的质朴纸张,没有经过烦琐的印刷压光,色调较暗沉,呈现简洁典雅的风格,与书籍主题相得益彰。(3)形态美。纸张在不同温度、湿度、外力作用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很多书籍设计者正是看到了纸张的这一特征,将书籍形态的设计更加多样化。纸张本身是二维平面,但书籍却是三维立体,通过对纸张的折叠、伸展、凹凸变换,使纸张更富层次,增强了书籍视觉上的美感。例如,儿童书籍通过纸张的立体和掏空方式将纸面变为立体,在纸张上刻画故事和动物形象,从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再如,使用较为柔韧的纸张,将纸张延长做成书卷,既便于携带,又蕴含了中国古代的诗书气韵,增添了古典气息,如故宫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兰亭序》采用的就是这种卷轴装。(4)意境美。纸张的美感是与读者的审美紧密结合的,当读者将外在的视觉形象转换为内在的心境时,纸张的意境美就产生了。例如,古诗词书籍的纸张偏黄,简洁柔和,能够在读者阅读时潜移默化的形成阅读氛围,让读者感受的古典文化的悠长深远。例如,刘晓翔设计的10年最美图书《诗经》,运用秦汉先民比较崇尚的黑色,使图书封面显得简约古朴,却多了份历史的厚重。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应着重考虑书籍的内涵,让纸张成为书籍意境的一部分,通过对纸张软硬度、纹理、味道的设计使纸张成为书籍的一种“意象”,成为阅读的背景,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纸张与内容合为一体的意境,形成完整的审美情趣。国外很多世界名著的纸张选择都使用纸质较厚、光度弱、纹理清晰、耐变形的纸张,使整本书能够体现历史感和文学感,让读者在拿到书的时候就产生翻阅的想法。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