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创意设计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5:02

书籍的创意设计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1

关键词:书籍装帧;装帧设计;动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82-01

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容纳了古今中外的文明智慧。伴随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好的书籍不只是将知识传播给读者,更应是一部可欣赏、品味的剧集。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感,要比书籍本身的潜在魅力更受关注。这也要求设计时既要突出书籍本身的知识来源,更要巧妙利用装帧设计特有的特色,为读者建立丰富的视觉空间,通过眼观、手触、味觉和心会,在品位书籍内在魅力的同时,得到畅快的精神享受,这才是书籍装帧设计在整体性原则上的根本宗旨。

装帧设计由表及里既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从封面到内文,每一页都是一个平面。人的视觉随着阅读而流动,众多平面也就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筑设计师出身的书籍设计大师衫浦康,认为各个艺术门类间都有共通性,装帧和建筑设计一样都是空间和平面艺术的结合。这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就是书籍的整体美。人与书是“相互运动”的关系,而书籍的整体美也就产生于动态。

一、装帧设计中“动态设计观”的表现

装帧设计的根基是设计,而设计的根基在创意。在装帧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表现就是一种“形式”设计。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策装、卷轴装、经折装等就是不同装帧形式的呈现。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得到的总印象。”因此,人的视觉概念绝不是静止的,而是与物体相对运动后的视觉结果。

(一)装帧设计的视觉多面性

在装帧设计中,书籍的造型设计是视觉概念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设计时,应对整体中的多面性有明确的认识。从封面、文字、图形、色彩、内容等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而形成视觉的创意美。如同“罗丹的雕像”,从任何角度去欣赏,都是立体、连贯、多侧面的,更是显示出多侧面的立体创造力。

(二)装帧设计的视觉流动性

人的视觉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货架上一本好的装帧书籍,首先应具备对几米以外读者的视觉感召力,其次就要做到当读者把书拿在手中时,还可以反复品味。

色彩装帧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读者走进书店时最先传递来的视觉信息就是书籍的色彩,这也充分体现了装帧设计中距离动态设计的重要性。另外,行间距的设计,能给近距离的观赏增添了节奏和韵律。

(三)装帧设计的视觉相继连续性

相继连续的视觉作用,在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看来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凡是在感觉中彼此直接衔接的运动在感觉后也还是联在一起的。”这也意味着,人类视觉的不满足心理引导人们去看暂时看不到的部分,正如人类视觉总不满足于只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要把握全貌。

(四)装帧设计的层次性

书籍是一个多层的形态,这也决定了装帧设计的多层性,而装帧设计区别其他艺术设计的最为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多层的形态。

当人们翻看书籍的时,所展示的就是书籍在动态中的多层美。这就要求设计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动态中依次展现在人们眼前。但由于缺乏对书籍多层性动态设计的认知,很多设计都只重封面而轻版式上的设计,各行其是。美学家狄德罗说过,书籍中各层之间疏密的对比和谐关系,图像符号的变化呼应关系,内页之间的色彩节奏关系,都使书籍层与层在动态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立体、动态的装帧设计观,才能使书籍装帧艺术有更深得突破。

二、现代装帧设计中“动态设计观”的应用

书籍是动静相融的艺术品。随着书页的翻动,随着读者视线,书不断的变换着空间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书籍早已不再是传播媒介的主角。倘若坚持以往的装帧设计方法,书籍的时代性、发展性以及自身的欣赏地位必然要被电子媒介所取代。因此对待装帧设计的“动态”的设计观更为重要。

当前很多优秀的装帧设计,都特别注意版式在装帧设计中的运用,特别事大效果与精致细节图案要素的视觉互补。这些设计也体现出作者对书籍多距离视点特性的充分理解。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既要注重书籍的外在表现,又应注重对书籍动态的整体把握,调动点、线、面等一切要素,与之相呼应。这也是中国书籍装帧动态设计观的起点。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书籍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G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75-0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书籍装帧理念的逐渐成熟,市场对图书的视觉设计、装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外来艺术形式和新锐设计理念的引入,以及电脑设计软件的普及应用,大大改善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及制作手段。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个性的对话

创新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它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超前性。即以初始设计思维和表现形式跨越时空,达到特色上的自我性状。二是具有单一性。即主题表达的视觉个性及艺术特色。创新个性是创作活动行为中的一种性格,较前者它更为成熟,更有表现力,同时也是一种被完全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创新个性的对话,也就是与创作精神对话,个性的形成,需要很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积累,需要很漫长的观念成熟过程,更需要很大胆、果断、主观的表现欲望。个性的成熟,需要很扎实的基本功底,需要丰富的实践操作。书籍面对的是读者,面对的是有着不同审美观的消费者。创新个性一旦体现出来,是否被读者所接受,这也是一直以来设计者难以突破的难题。创作个性之所以要走向对话,意在知己知彼;表现形式尽量符合市场诉求,符合市场需求的大潮流,同时又不流入俗套,丢掉个性。

装帧设计也是艺术类别的一种,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由图书主题、作者创作技法和完美创造的再现。基于此,装帧设计创断意识的形成,才有了基本的条件。同时,创新个性的存在,是因为有创新意识的结果,有创新意识的平台,才有创新个性的延伸,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揉合,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完美的作品并传递书籍内

容信息,提升书籍情境美感。

二、创新意识与表现形式的对话

艺术语言是艺术本质的第一要素:艺术表现形式又是艺术语言的基本构造之一。真正认识装帧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对于提高创新意识而言,必不可少,可以说:没表现形式,就没有创新意识。换言之,表现形式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土壤。

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的主要特点:表现形式的选择应依靠主题的内容,主题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主题。在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应服从“感受的实践性、构思的超越性和表现的完美性”的创作规律。

就表现形式来说,形式即风格:是表现作品主题的技法,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和统一性不可或缺,也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的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主导风格。同时,风格也受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随意变异。

对于装帧设计艺术而言。创作意识不但是艺术再现美感的第一动力,也是创新意识的精神平台.没有创作意识就没有创新意识存在的可能,后者更注重灵感思维的运作质量。这对装帧设计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形式是通往创新的重要途径,表现形式在装帧设计活动中具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灵活随意性。二是它本身具有附属统一性。也就是说在服务目的上,它必须绝对为书籍服务,与书籍一起同时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在表现形式上,它可以灵活多变,最大限度地运用具有个性的表现技法、材料、形式展现作者的设计意图,为读者传达视觉信息。以达到书籍为读者、社会接受的目的。

三、创新意识与视觉定位的对话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3

河南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适时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的历史性目标,充分表达了河南省力争走向中西部地区前列的决心和愿望。其次,文化强省是一个发展概念。这一概念是动态的、变化的,是不断的发展创新的。所有成为文化强省的地区都是一步步从文化大省发展而来的,同时只有继续保持发展进步,才能保证拥有的比较优势不会丧失。发展的实质就是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发展都是在竞争中实现的。河南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发展作为硬道理和第一要务,同时强调科学发展观,便体现了这一点。

二、河南省书籍设计现状分析

书籍设计由西方辞典中广泛应用的“BookDesign”发展而来,主要包括书籍装订或封面装帧、排版设计、编辑创意设计三个内容。当前河南省的书籍设计的基本特点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书籍设计开始重视改变销售方式、利用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更多关注书籍整体的审美感受,利用科技、艺术等手段加强书籍设计过程中的创新,使其产生标新立异的宣传效果,如河南省对电子手、立体书等的开发,就很好地将创意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在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上,河南省也作出了一系列创新,入采用不同装帧形式的书籍样式,包括活页装、散装、精装、半装等;此外,在书籍设计新观念的支撑下,对于不同主题内容的书籍实行不同风格的样式,如科普类书籍常通过色彩渐变和虚化的手法营造虚幻的视觉感受,以凸显科技内涵等。同时,河南省书籍设计更注重通过文本信息的采集、调控、接受等环节来实现对文本信息的高效传播。在书籍整体设计上追求形态美、意境美、材质美、体量美和细节美等,强调在书籍设计中融入现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并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河南省书籍设计在本土化、综合化及市场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文化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三、河南省书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河南省书籍设计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不能忽视书籍设计过程中因部分因素的不成熟和有待发展,而导致河南省书籍设计面临众多问题和不足。1、设计者方面。部分书籍设计者对我国汉字设计的内涵关注不够,汉字的设计水平滞后,这必然会对河南省书籍设计的整体审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设计者不能及时对读者群体细化的反应做出灵活应对,如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今年来,农民读者群日益形成和发展起来,但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群体设计的书籍形态。另外,部分设计师的综合表现技巧和对设计的责任感程度较低,也是影响河南省书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2、在更深层次上。首先,受经济市场中一些仅重视经济利益的出版商及盗版者的影响,书籍自身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单薄,市场上粗制滥造的书籍不管在印刷、装订还是内容上,都毫无价值可言,这种文化与市场的矛盾严重影响到书籍的文化内涵。其次,随着河南省书籍设计对本土化的知识文化体系的深入挖掘,一些投机设计者为了依附这一趋势,来获得相应的利益,而在书籍设计中大肆砌传统符号,造出喧嚣粗糙的书籍作品。另外,河南省一些书籍设计者受日本、韩国和西方设计界的影响,设计风格完全外化,丝毫不能体现出本民族的特点,造成本土与国际的冲突。

四、“文化强省”背景下完善河南省书籍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河南省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全面建设“文化强省”的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第一、提升汉字的设计内涵。要求设计师深入挖掘汉字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从中收集设计元素和灵魂,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形式表现河南本土文化特色,实现汉字的再设计。第二、强化书籍设计个性特征。当今时代以“和谐”为生活主题,以“创新”为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书籍设计也应该紧扣时代读者群细化现状体现个性特征。第三、全面提升书籍设计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内在文化涵养及创意水准,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设计创新,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共同发展。第四、提升书籍设计师的公益责任意识。要求不断强化设计师对读者的责任意识,为书籍选择恰当的市场定位,另外还要求出版者、读者和其他相关单位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意识,实现书籍使用的可持续性。第五、全面协调文化与市场的矛盾。积极调和书卷气和商品性,用书籍文化支撑书籍的销售环节。

五、结语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4

[关键词]隐喻理论;书籍设计;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TS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27-01

1 书籍封面设计与隐喻设计

书籍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之一。纵观历史,装帧形式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至今,书籍装帧中封面艺术语言的功能问题,形式美的审美规律与创造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书籍封面艺术创造具有艺术创造的从属性和独立性两重性。两者彼此相互密切联系。在进行书籍封面艺术创造中,都应尽可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既有精神内涵,又有形式美感,不应进行即兴式的拼凑和单一的堆砌,而要仔细的揣摩折射出文化属性,传达内在文化意蕴。设计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如王朝闻先生在《歪打正着――致章桂征同志的信》中所说的“装帧艺术的本质主要不是锦上添花,主要不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要,而是在引起美化感受的同时,引导读者对书籍的内容作深入的理解”[1]。

在世界多远化发展的今天,书籍设计艺术开始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研究,对提升书籍设计艺术的影响力有很大帮助,并赋予装帧艺术无限的生命。隐喻性理论与书籍设计相联系,知道书籍设计的创意形成,增加了书籍的形式意味,使书籍封面形式语言更加巧妙地体现书籍的主旨思想,令设计效果得到了本质的提升,获得更高的思想内涵,这是其他时恶疾原则不具备的特点。隐喻产生的意义完全不低于实质和基本意义。在榆树创作规律中,填充了书籍设计理论上的缺失,以隐喻为主的修辞手法就是产生丰富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为书籍装祯设计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2 什么是隐喻

隐喻本是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是一种有效的和具有说服力的运用语言的技术与艺术。隐喻的修辞行为主要是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来表达同一种概念的方法。在设计中,想巧妙的使用隐喻性,就必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似性”作为隐喻的工作机制,要求我们在任何隐喻研究领域都不能离开“相似性”这一特征。荷兰著名历史哲学家F.R.安克施密特指出:“隐喻总是引导我们依据较熟悉的系统去看不那么熟悉的系统”[2] F.R.安克施密的这句话准确的表明了书籍设计中隐喻性的工作特点,即两个系统在相互映射完成一次隐喻过程时所变现出来的特征。

3 书籍设计中的隐喻案例分析

由好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要注重整体性,还应该让读者感受到装帧创意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这在书籍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论述的书籍设计中的隐喻性原则无论形式与内容的角度还是从意蕴到审美角度都会增加书籍设计的创意方式,为书籍设计打开一种全新的思路。现将收集的隐喻性案例作如下分析:

(1)《呐喊》

鲁迅鲁迅的封面设计蕴涵着设计语言的丰富性和象征性。《呐喊》在整个以红色为底的层面上,中间靠上是一黑方沉沉地压在跳跃的红色上;在这一黑方地中,是鲁迅书写的红色书名“呐喊”,这一设计的象征意义“就是要唤醒那些从昏睡到死灭的人们起来战斗”。整部作品多处运用隐喻的创作手法,装帧艺术语言某种视觉形象进而作于我们的感官,旨在将读者的情感与作品的内容产生共鸣。

(2) 《猛虎集》

《猛虎集》 是闻一多先生的封面设计创作中最高峰时期的作品,封面与封底展开后是一整张的虎皮,以中国毛笔水墨的表现形式抽象呈现出斑驳的笔触,简约、美丽、含蓄。“虎背”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反动统治者的残暴,将老虎与残暴统治者相联系,进而形成一种互相映射的关系,隐喻着人们在残暴统治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民国设计封面中,用笔最大胆,创意前沿的封面。

(3)《死水》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诗集,诗人激愤地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好的存在。”诗集的内容反映了对祖国强烈真挚的爱,对黑暗势力的恨。这部书的封面和封底通体黑漆,只在封面上部略显简单的框线与书名“死水”适当结合,却凸显出特殊的文雅与书卷之气,而而横向题签状设计右向,大胆延伸“出血”结构,在庄重宁静中散发出沉闷忧郁的气息,扣人心弦。

4 隐喻理论对书籍设计的现实意义

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从一句简单的话语到一个图示所暗含的意义都能看到隐喻的影子,既然隐喻的有“无处不在”的性质,那么隐喻对书籍设计来说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1)为书籍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创意思路

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隐喻的“认知互动论”将隐喻理论带入到书籍设计中来,隐喻在书籍设计中的创新性,为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是一种开拓、也是书籍设计艺术跨学科研究的范例。在书籍设计中引进隐喻思维方式,不但能为我们的设计思路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装帧艺术思维模式。

王炳社先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隐喻就是思维,而艺术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用隐喻来进行思维的过程”[6]。这说明了设计者在书籍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也离不开隐喻。设计者通过寻找某两个对象的相似性,运用隐喻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为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过程服务,使书籍设计传达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艺术体验。隐喻可以创造新概念、新思路,这同样适用于书籍设计。

(2)丰富书籍设计的设计原则

隐喻在书籍设计中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而且还是一种对书籍设计原则的创新,如果剖析一件好的书籍设计作品的骨架,则会发现遵循设计原则的重要性。本文将隐喻性作为书籍设计的一种设计原则来看,必然要将隐喻性与其他书籍设计原则相联系,进而探讨他们之间的比较、冲突与融合。

隐喻性若想在书籍设计中成为一种原则,必然要通过与其他设计原则的比较才能明确隐喻性在众多书籍设计原则中存在的特殊意义。如设计中的“思想性”与“隐喻思维”的比较,书籍设计离不开书籍的内容,设计的宗旨是以视觉形式来体现书籍的主题思想,以书籍设计特有的形式语言、设计规律,来表达书籍本身的主旨思想。所以说设计思想的最佳体现就是表现书稿的内容。正因如此,“隐喻思维”与“思想性”有了一定联系,隐喻思维在书籍设计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性为书籍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创意思维方式,因此,隐喻思维为书籍设计原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书籍形态的更新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设计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充分体现书籍个性内涵,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新形态书籍形式的探索,就概念书籍设计中的形态语义进行探讨研究,阐述概念书籍形态语义的特征及表达,以期对书籍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对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语义设计的探索,应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为人们提供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书籍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期的书籍形态即不是现在的书籍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书籍的形态也经历了从原始到古代再到现代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谓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书籍雏形。从早期的龟甲、兽骨,到把文字刻在陶器、青铜器、石碑上,再到把文字写在竹简上,逐渐形成了早期书籍较完整的形态。此后,书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木牍、缣帛等都被用作书籍的材料;纸张的发明给书籍带来了飞速的进步,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装订方式,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蝴蝶装、折页装、线装等,该阶段的书籍形态已日渐完善趋向现代书籍设计形式。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依靠不同形态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流传并延续。因此,纵观书籍形态的历史进程,展望书籍发展的未来,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的影响,多元化也将成为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现代的六面体书籍形式的形态,虽然在现代人们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不会有人去疑问?但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书籍新的形势和形态一定会替代现代的书籍形态,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浪潮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事物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业完成了由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的飞跃,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信息传送无处不在,地球也终于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通过信息的传播,这些“了不起的信息”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态度、观念、习俗等,像电子书的出现,一本电子书可容纳几万册书籍内容,这对六面体纸张书籍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因此,六面体纸张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会很快失去,代之于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新的社会诉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书籍设计,对书籍设计的概念、角色、特点、评价标准等要素做新的界定和研究。时代要求我们更新设计观念,使书籍形态体现时代特色,通过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语义设计,找到一条适合未来书籍发展的道路。

那么何为概念书与书籍形态语义的表达呢?形态,即为“造型”与“神态”,形态能够传达书籍的内涵。形态设计即是形态语言的本质、意义,形态语义的结构变化要准确表达书籍的内涵、体现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中的所谓概念设计是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的,“概念”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设计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内涵,是对未来设计样式具有开发性的构思。概念设计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形态并非是单纯的封面设计,也不仅限于图像、文字、色彩的构成形式,它应该是容纳文化的立体构筑物,是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材料,如各类高品质特种纸、木材、金属、泥土等材料和各类特种印刷、手工制作工艺,为我们探索未来书籍的新形态带来很多启示,它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可以启示未来书籍的设计理念,是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概念书籍形态语义设计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它对独特个性和前卫理论的强调。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读、有趣,具有艺术性,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书籍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其概念书籍在畅销,如: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大型超市里看到的正在销售的一册《大自然》的书籍,每打开一页的文字旁都有立体的实物场景展开,并且伴有音乐的声音同时响起。当有火山爆发或水的流动时,同时火光的闪烁和蓝色水的流动也展现出来,形成一立体的有声有色的能充分体现大自然的景观,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再如:一册《海洋动物世界》的书籍,封面上突鼓着两个滴溜溜转动着的大眼睛,当你翻动每一页时,每一页的动物眼睛都共同使用这一对突鼓的转动着的眼睛,很是有趣、别致、吸引人,把一个呆板的平面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动的可爱的书籍。

其实美国对概念书籍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他们十分关注概念书的拓展,到现在为止超市里已经有许多较为成熟的不同形态的书籍在销售。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也已经走在前列,如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书籍设计师,在书籍设计形态上已抛开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特有的创造性设计语言和视觉信息编辑,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当代的书籍设计不再受其传达信息载体的性质的限制,而是把书籍设计视为一种造型艺术,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已可以成为使用、欣赏、品味、收藏,具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目前,我国就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概念书来看,有极具趣味性的幼儿立体书、方便小巧的电子书、抽象个性的装饰书等。书籍也开始突破传统书籍形态的束缚,思路开阔,、创意大胆,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努力寻求新的书籍形态设计要素,寻求个性化的、无定向的创新活动,它为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在中国历届书籍设计展览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颖有个性的作品。如:设计者把文字“写”在衣服和用具上,这不仅使阅读变得有趣,而且一改人们不愿意读书的惰性。又如:我们熟悉的纸杯,在上面涂上一层蜡,用手触摸后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如果在杯子上都印文字,每一个纸杯便相当于书籍的一页,读者可以边饮水边看“书”,待水喝完,书籍也阅读完,和乐而不为。在教学中,许多艺术院校也把其作为一项研究探讨的课题,教学生去探索创新。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老先生的学生作品《飘》封面,灌进流动的液体和真实的浮萍,通过触摸及翻阅,他都会随着你的节奏而随波逐流,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飘的漂浮不定的存在,此书是记录了一个北漂成员的四年生活;有如学生创新形态书籍作品《童年回忆》,设计了许多孩子喜欢玩的六面体的方木块,在每一个方木块的六面体上,四个面都写有不同的文字,每一面拼起来都是一个故事,在另外两面上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孩子在玩木块中不知不觉可学到一些知识,很有意义。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要发挥创造性的、积极性的、启发性的思维模式进行书籍设计,为书籍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作为探索的起点。要全面尝试材料、形态,甚至气味、声音,如我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爱上咖啡滋味》,它的封面是咖啡色的,是用深浅不同的各种咖啡色纸张传达了关于咖啡的传奇魅力和它的地域风情。南海出版公司的《香》,精致地选用了带有香味的油墨来印制书籍,打开书籍,散发出一缕缕菊香,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一种实践性的书籍创新,这种创新突破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和阅读习惯,并为概念书籍设计开启了新的思路。其意义就是为知识的接收和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宽阔的渠道,更好、更直接地去表达、挖掘、延伸作者的思想……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6

一、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现状

与我国传统文化类似,书籍装帧设计和制作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甲骨装、卷轴装、简策、背包装、蝴蝶装以及线装等,象征着中华文明。近几十年以来,设计书籍装帧的形式不是十分理想,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重点深入分析我国书籍装帧的作品,可以发现大部分设计作品还是在照搬西方的形式和概念,除了表面具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以外,没有很多属于自主创作的作品。目前,国内书籍装帧设计还是缺少中国文化内涵,没有民族特色,这是导致我国书籍装帧设计落后的根本原因,设计是从相应的文化制约和参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文化内涵,设计就没有立足之本[1]。与此同时,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也缺乏科学性,设计方式单一,书法艺术得不到有机融合,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对书法艺术的借鉴

书籍的主要载体实际上就是文字,对于传达和表述信息具有很大的作用,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造型艺术,是汉字的不断发展形成的,历史上各代名家留下不同类型张扬的个性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书法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书写汉字,也体现了一些设计理念和意识。书籍装帧和书法都属于艺术,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具有很大联系。例如,书籍封面文字可以利用书法字体来展现[2]。书法艺术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中国特色的书籍作品,突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在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并且适当借鉴国外艺术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形式

三、书法艺术对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影响

(一)书籍艺术总体气韵和文化品格方面的教学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主要就是展示人格以及抒写灵性为基础。从不同时代的书法审美取向和书法品评上来说,中国书法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文字的技艺和流美,而是想要表达出风骨、人格、品格、意境、格调以及气韵等。所以,文化内涵不容忽视。另外,书法一直都十分重视韵味,书法艺术韵味、韵律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对于书法韵味来说,是书籍装帧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3]。为了能够完全的展现气韵,除了需要能够符合文化修养之外,需要依据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来设计教学工作,也就是所说的动之以旋,以便于提高设计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从艺术风格上对于书籍装帧教学的影响设计书籍艺术基本上与其他种类艺术差不多,应注重创造,创造主要局势由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需要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以及精神内涵的滋养。书法因为自身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审美、强烈的东方文化、丰富的线条形式以及独特的造型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艺术,需要深入领悟和研究,可以为设计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独具优势的设计思路以及感知语言的符号系统。

(三)书法艺术无限丰富的语言对于书籍装帧教学的影响书法艺术拥有的语言具有无限丰富的特性,可以为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提供广阔的可借鉴的空间,如果上述比较注重品格和精神掌握,以此,可以分析图式、文字、书本、线条等的运用。第一,从样式上来说中国书法拥有金文、甲骨文、陶文、墓志铭文、碑刻以及帛书等丰富的形式,中国书法不同时期具有的不同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书体以及不同书法艺术家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为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基础;第二,中国书法是笔线纸上的舞蹈,是中国人们审美感知以及哲学理念在舞蹈,艺术家表达情感和人文思想的主要载体实际上就是书法的线条,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韵味,利用点、线、面构成的形式展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在设计书籍装帧教学的时候,需要适当独具特色的运用点线以及丰富的线条,为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环节提供丰富的理念、思路、符号以及形式,从而体现书法艺术以及书籍装帧的抽象美;第三,在设计书籍装帧教学的时候,可以把书法文字本身当做一种图形形式,把书法文字看作图案,合理的融合一种或者几种文字,利用文字独特的抽象意味和线条特性,能够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合理破坏僵直的几何线性,保证设计出来的书籍装帧具有更加活泼的内涵[4]。

四、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书法艺术的应用

图形和文字是书面设计的主要载体,它们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书籍装帧设计都是电脑统一制作而成,不仅缺乏创新性,而且相对显得死板,缺乏文化底蕴。对此,我国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工作必须要做好基础设计,将书法艺术有效融入其中,突出设计的创新性、知识性和韵味性。

(一)集字运用所谓的集字,就是根据需要用摹印、复印、剪贴、摄影、扫描等方法,从现有的历代书法碑帖中获得所需要的书法字。在进行该项事项的时候,要做好字体的选用工作,保证文体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最大程度的凸显文字的感染力。与此同时,还要强调文字与字形的统一性,使书体和文字的风格相适应,保证教学的合理性。

(二)创作应用创作是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强调创新的基础。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要人云亦云,应该注意它的创造性,设计要多样灵活,教学注重多样性,保证创造字体书法艺术的风格具有一致性,气韵相同,达到和谐的境界。另外,还要在教学中融入时尚感,注意书法的意味,强调我国书法的神韵。

(三)后期处理应用书籍装帧设计的后期处理是提高书籍表现力和美感的最后环节,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多样,在对其进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后期制作,强调创新。在实际应用中保证书法艺术与封面立意、色彩以及造型的相关性,提高它的视觉艺术感和震撼力。第一,色彩转换法。它能够增强文字的色彩感染力,通过对书法字体进行多种色彩的排列组合,能够保证文字呈现出图案化的美感,使设计更富趣味。第二,图文透叠法。它主要是将文字放在图片之中,做成反白或压色字,也可以以文字为主将图镶入文字的字骨当中。当然,在设计教学时书法字体的笔画应具有厚重感,突出它的设计效果。第三,在书法艺术应用到其中的时候,还要做好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电脑,采用图形处理软件对书法字体进行设计,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技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设计更具美感[5]。

五、结束语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7

关键词:书籍设计 肌理 艺术 视触觉 意味 空间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肌理感是艺术体验表现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肌理已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肌理的身影亦闪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将肌理作为艺术语言在书籍设计中应用,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这与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所倡导的“五感”设计相契合。设计师通过肌理能很好地表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展示作品内在的审美潜能,赋予作品更多样的内涵及生命力。无穷的变化、丰富的律动是肌理具有的特质,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提供了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一、肌理的类型

肌理指自然物质材料的肌体形态和表面纹理,反映了材料表面的形象特征,使质感体现得更加具体、形象。肌理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视觉肌理主要指物体表面和表层色彩纹理,包括光被肌理折射后对人的视觉的不同刺激,是通过视觉而唤醒触觉联想所致:电视机的显像管是玻璃制成的,其中影像却能让人感觉到种种质感;纸张是平面的材料,一旦在上面印刷上图形后,人们便能感觉到材质视觉上的肌理。触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光滑或粗糙、坚硬或柔软,以及其能触摸到的纹理。其表现是较为直接,只要触摸它,盲人也能感觉得出来,而一旦被拍成照片后,便失去了用触摸认知的直接性。[1]现在很多的书籍设计采用不同的材料组合就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其表面肌肤的触觉乐趣。各种高低起伏、纵横交错、平滑粗糙、色彩绚烂的纹理变化,以及材料表面自然形成的层次、节奏、条理所产生的形式美感,被设计师利用后可以创造出奇幻、和谐、新颖的审美形态。

二、肌理的艺术语言

众所周知,梵高的绘画有着极具个性的表现语言,他大胆突破古典薄画法的模式,将颜料的肌理质感夸张强化处理,给人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今天的油画创作中,油画颜料强烈的肌理塑造本身就成为艺术美感表现的内容之一。肌理有着天然的、变化莫测的形式,亦可以通过造型活动来创造出异于形态表面的崭新的组织结构和不同于原材质的感官效果。限于个体形态的比例、大小、尺度,有的肌理在视觉上只能看到点或线的效果,因而其形态往往被忽略,而更多地被关注其组织结构。材料肌理在艺术创作中是感性的微观的形式,它和色彩、线条、图像一样,也是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的艺术冲击力和感召力,它通过人的感觉印象唤起特定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共通的,但对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也有区别。不管怎样,视知觉印象的冲击却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论是自然材料的肌理,还是人造的肌理,每一种材料的肌理都有一定的意味,代表着一种物象特点,如果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就会形成一种语言,一种向人们表述一定概念并激发人们审美情趣的艺术语言。现代书籍设计作品中常能看到绳织物、金属、皮革、木质材料的身影,它们或独立或组合,显现出不同材质丰富的质感,通过肌理表现强化物质的生命力,把材料的视觉、触觉以及心理完美地表达出来,达到一种令人惊叹的境界。对材料肌理美的张扬,符合现代社会对个性设计的需求。

三、书籍设计中肌理的表现

1. 彰显材料自身的肌理。材料是书籍设计师传达内容信息的物化载体,根据所表达的书籍内容,所采用的材料不同。纸是传统书籍的主要用材,有着特殊的弹性,用手指触摸、翻阅纸本书籍时,纸的肌理会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心理感觉。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话来说,纸是感件,直接作用于感觉它不只是充当一种书写和印刷的材料,更是激发人类感觉智力的永久媒介。[3]不同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使得纸张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肌理形态,如玻璃纸的透明、皮纹纸的粗糙、铜版纸的细腻、瓦楞纸的硬朗、牛皮纸的质朴。不同的纸材具有不同的质地,其本身特有的质感和纹理,能使人在视、触、听、嗅觉上直接产生相应的美感和情感。现代的书籍设计师亦热衷于将不同的材料应用到设计作品之中,通过彰显物质材料自身的特性,给受众以愉悦的精神体验。“质感各其有独自的秩序,这种体验是不能被其他东西代替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需直接用肌肤接触或用眼睛观看,才能有生理的直接的感觉。”[4]在书籍设计中充分发挥材料肌理的艺术表情,可使书籍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材料的丰富性及材料丰富的肌理形态会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实现书籍设计的审美创造,设计的艺术意味亦得以无限延展。

现代书籍设计中,利用材质自身具有的肌理来进行创作成为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小马哥和橙子设计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是一本与深圳相关的书,荣获2011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其外观平淡无奇,却采用了8种以上不同的纸材。封面采用手写体和贴纸形式表现书名;翻开扉页后,出现多种不同质地和尺寸的纸张叠加在一起的效果;文章中穿插着各建筑项目设计师的手绘草图,用不同的纸张印制不同类型的图片,大小不同纸张的穿插追求变化,利用纸张的交错展示建筑的构成感、分量感;小说则统一为一种纸张和开度,朴实、严谨与开放、自由相对应,形成了富有节奏和层次的视觉感受。该书采用线装的装订方式,的棉线与光洁透明的纸张形成鲜明的对比,简洁明快,同时富有诗意和时尚感。(图1、2)

2. 创造有意味的人工肌理。人类的触感是直接的,而视觉质感是间接的,具有知觉性、遥测性和经验性等特点,所以也就具有相对的虚假性。[5]根据这一视觉特点,书籍设计师可在材料上施以各种加工工艺,利用视错觉原理,形成近乎乱真的视觉质感达到触觉质感的错觉。设计师根据创意需求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材料表层进行艺术化和技术化的处理, 促使其产生新的形式美感。通过工艺创造出新的肌理,这种人为的质感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籍的制作技术可以说是无奇不有,不断地推陈出新。除各种印刷手段外,起凸、压凹、烫电化铝、过UV、激光雕刻等工艺手段各具特色,为不同的书籍塑造出各具表现力的个性形象。设计师借助这些造型手段,在二维空间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突出设计情感,以可感知的肌理形式体现书籍的本体意蕴。

在书籍设计中使用合适的制作工艺能够增加读者的实体印象,在真实的质感触觉中唤醒读者的潜意识,引发他们的情感反应。吕敬人在设计《北京民间生活百图》时就采用了压印工艺,在纸质表面形成了浅浮雕的凹凸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书的信息。该书是一部清代北京民间艺人百行百业图谱,人物赋色用笔生动,神态栩栩如生,其外函套设计为全脸起鼓效果,深压出图中百人百行身影,内置护函丝带装,打开函盒,翻开封面和筒子页内文的设计,一种层层进入传统书籍形态程序表演的阅读再现,使读者从视觉、触觉及翻阅中得到强烈新奇的感受。(图3)透过书籍外在的形态,书的功能与艺术之美完美地呈现出来。拼贴、切凿、压印、打孔这些并不复杂的造型工艺在书籍肌理的塑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们能够在书籍的表面形成阴阳互补的形态,增加空间层次,强化读者的触觉感受,从而构成无限的审美意韵。

四、肌理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1. 强化视知觉感受。当人们翻阅书本时,书的形状、尺度、大小等视觉表现形式会将承载的信息传递出来,这一过程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完成的。在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中,视知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肌理被广泛应用到现代书籍设计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强化视知觉感受的效用。传统的纸本书籍以物化的形态凝聚知识和信息,材料所具有物质特性成为书籍设计的重要语言。书籍设计师在设计中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的意境追求,还应注重工艺纸品的形而下可触摸翻阅的表现力,材质的选择和质感的处理演绎着无穷的可能,这使书籍设计具有了现代精神。织物、木材、皮革、PVC、纸张等材料的应用丰富了书籍材质对比的肌理效果,特别是不同质感的自然肌理纸的使用,从视觉效果的视感,到手的质地触觉,还有表现效果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知觉感受。如木纹、石纹、布纹或是笔墨、水痕、凿痕等人工肌理,充分利用这些设计语汇来表现不同的创意思想,将大大扩展书籍设计的空间。材质的组合和搭配使用会彰显其性格语言和独特意韵,如使用金属材料会让读者产生坚硬、阳刚感,使用木质材料让读者产生自然亲和的感觉,光洁与粗糙、曲散与平整、松散与紧挺,不同的质感体现出不同的肌理韵味。书籍设计中肌理的应用强化人们的触觉感,将人们的形象思维进行理性的扩张,激发他们的情感和联想,这样可以填补或者超越文字本身的表现力,从而产生增值效应,人与书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

2. 增加艺术美。书籍是信息的雕塑,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塑造了图书鲜明的个性。纸本书籍是实实在在的物化物,其材料本身不仅制约着设计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尺度大小,还体现出材料本身的审美属性。书籍所体现的自然之美,通过其肌理、触感到承载印刷工艺装帧品质传达出来,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时代变迁、审美观念转变,读者对书籍审美的评判亦不再停留于静态、平面的视觉感知,而是扩展到动态、立体、多维度空间的视触感受。因此,利用和挖掘材料所具有的潜质,用其拥有的质地、肌理来表现创意,创作出书籍的艺术美,调动读者的视知觉感官,诱导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成为现代书籍设计努力的方向。

天然材料凝聚了大自然的恩惠,其蕴涵着许多让人难以预料的神秘美,人工材料凭借科技之力显现出有条理的秩序之美。因此,不管是天然肌理还是人工肌理,在设计中都应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深入了解其表情、性格,通过恰如其分的艺术手段来彰显其原有魅力,展现出或粗放、或细腻、或外露、或内敛的肌理之美和情感色彩,表现出书籍独特的文化韵味。通过读者主体的参与,实现愉悦的阅读,促成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自觉转换,达到设计艺术化目的。

结 语

物质材料所具有的肌理成为现代书籍设计中的重要语汇,因其能够增加读者的知觉感受,调动他们的情感,增强文本的视觉魅力,所以,无论是视觉肌理还是触觉肌理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肌理有天然的,也可人工创造,现代的书籍设计要根据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断利用、挖掘和创造新的肌理形态和表现形式,展现物质材料的艺术美感,设计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现代读者审美观念的书籍。让读者在眼视、手触、心读中接受信息内容,体会书籍的诗性意蕴,品味书籍设计的艺术之美。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西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重点学科研究基金资助(ZD0908-09-1)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材料的视觉品位[J].文艺研究,2009(10).

[2]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成雪敏.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凹凸艺术[J].装饰,2011(05).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8

关键词:朱赢椿;书籍设计;民族;形态;版面背景

我国文字的记载,就是通过书的流传而得到传播,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兽骨、龟甲上刻着的文字。[1]这种商朝的甲骨文,被称为“骨头书”,是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书籍最早的锥形。[2]书籍的形式最早从兽骨、龟甲到在木、陶器、树叶、石等的绘刻继而到把文字记录在竹简上,用绳索编制竹简连在一块,被称为“简策”,它是书籍最早的设计形态状况,书籍形态由此初见端倪。书籍不仅仅是人类文献资料的传承,也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就让我们走进被称为敬畏书籍的“鬼才设计师”朱赢椿的书籍艺术中。

一、简介

朱赢椿,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他的书籍设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的荣誉。朱赢椿从小就梦想着做美术教师,当他找工作时,跑遍了所有中小学,没有学校愿意接纳他。在此时,他被自己老师推荐进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一干就是十年。有一天,他看着自己做的书籍,觉得毫无生气,他并开始思考,该做什么样的作品出来才是有价值的。这之后他就和几位朋友,开创了一个叫南京书衣坊工作室。在工作室里他做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他追求“慢”的生活方式,慢不是懒散,是一种确定目标后,用心的策划与设计,它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将自己融入书中,生活即设计,设计即生活。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设计的书籍能被喜欢的人所珍藏,并与书相依相伴。”[3]

二、朱赢椿书籍设计艺术特征

书籍设计的出现,给人类以及书籍界带来绚丽多彩的视觉。书籍设计是一个强调整体意识的思维,不仅包括封面设计、书籍装订、排版设计还需要创新思维。[4]朱赢椿说:“我设计的书籍,不盛气凌人也不奢望得到多少人关注,只期待能遇到能懂它的人。”[5]朱赢椿对于书籍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就从版面形象、形态工艺、民族意味三个方面对朱赢椿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

(一)版面形象简约留白

在我们所见到朱赢椿的书籍设计作品中,简约留白成为他象征性的符号。简约绝不是对内容的删减,省事处理,留白也不是空洞的,无内容的,它是出自设计师精心推敲,反复琢磨达到的一种视觉美感及文化气息。例(如图1)朱赢椿所创作的《蚁呓》获得2008年“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书中大量的留白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也令读者产生困惑,一本书三分之二是空白,它还是书吗?还不如说是一本笔记本了。如此的设计正是设计者朱赢椿想表达的巧妙之处,设计者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后,将对每句,每字的感想写在空白处,让读者的思想与书籍文字相碰撞,相融合,看似是读者感知和认知的行为,其实是创作者与阅读者思想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本书描绘了蚂蚁的生活,一只蚂蚁是小到你看不见的小生命,却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留有脚印,只是太小,你见不到,只是太浮躁,你无法看到,它的觅食、它的相聚、它的呼喊、它的生离死别等,你无法感知。通过对小蚂蚁的观察,让读者回归到本真宁静的心,静静体会小蚂蚁带给我们的感动,在书本留白处写下你此刻的心理感想,存留我们心中一丝宁静的港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作品创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情感、思维、视觉的体验,也是对作品的完美诠释。设计师为何痴迷于简约的留白呢,可能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创作者在过去十年中,盲目不停歇地日日夜夜疲倦工作,常常忙到晚上累倒在杂志社睡着,人的精神紧张到顶峰。于是重新让朱赢椿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儿,看着自己这十年来做的几千本毫无生气的书,太震惊了,他一下子清醒了,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书籍,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感悟生活,创造精品。朱赢椿小时候就喜欢在田间玩,清澈的河流、雄伟的高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天空中,小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水里,小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享受着大自然美景。朱赢椿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把这美妙的画面,记录下来,他从小就喜欢上了绘画。读大学期间主修了国画,他的作品就多次得到老师的赞许,“已深得国画的精髓—气韵灵动”,这是老师对他作品的评价。由于早期美术的基础,使得朱赢椿的书籍作品有中国国画的意境之美。

(二)形态工艺新颖独特

在当前我们所认知的书籍形态中,大部分以一种极端泛滥化的构造和视觉图像建造。当我们翻阅书籍时,基本以一页一页浩如烟海的文字排列着,再美的文字读多了,也是会厌倦、乏味和疲劳。朱赢椿书籍设计大师,设计书籍时,使读者阅读时体会一种意味无穷的享受,在视觉的旅途中,寻找到“视觉驿站”。[6](如图2)朱赢椿作品《不裁》书里藏刀,边裁边看,获得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的铜奖。题目“不裁”是女作家古十九的取名,来源有两点,其一取“不才”谦虚之意,其二体现书籍设计的独到之处,质朴与自然之美。书籍作品中两条红色线以流动之美,平行贯穿封底、书脊、封面。也利用古书毛边质感和牛皮纸本身色调设计,在书的扉页上设计躺着一把“纸刀”,用纸刀裁书籍,裁一页才能看一页,随着裁的动作,书的形态随之变化,这种人与物的互动,增添了阅读的妙趣,具有鲜明的现代设计意识。通过独特的材料和工艺衍生出具有触觉与听觉的感官体验,书籍外部形态带给读者第一感受,影响阅读心理,但内部形态也尤为重要,当内部与外部形态相互呼应,动静相融,是一种多维创作艺术。[7]另外《肥肉》这本书在形态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巧妙直观地表达了主题(如图3)。还有例如《不哭》,我为之感动的书籍作品。作品选用多种不同质感的纸来表达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被称为弱势人群的残疾儿童和智障儿童的故事,由十八个真实新闻组成。整本书籍设计围绕主题故事谋篇布局,即书籍封面纹理采用沾满浆糊的鞋盒纸、脊背用纱布、内文以废纸设计达到一种独具匠心的空间营造氛围,使整体书籍陷入沉重、难受的意象中,让书与大众进行对话,达到共识,体会每个孩子深切感受。并且出售书的钱也汇给了书籍故事的主人公,传达给孩子们更多的温暖,使书籍设计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民族意味情意浓厚

朱赢椿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蜗牛作为创作题材,创作了题为《蜗牛慢吞吞》的书籍作品。(如图4)开篇文章以蜗牛口吻叙述了,“如果你想看到我,请你耐心点,不然你会连我的模样都看不到。”从语句中,我们体会到创作者“慢”的设计理念,契合主题。书籍的内页,采用水墨淡彩的中国画,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繁荣兴旺的景象,富有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活力,是书与生命万物的意境融彻,表达了东方浓厚的艺术气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味。另外一本《设计诗》,本书是朱赢椿自己创作的诗集,在设计时使文字符号化,用文字与图形互相转换传达诗的意境,也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智慧,禅的从容与感悟,颇具浓郁的书卷气息。书籍设计大师朱赢椿善用民族意蕴浓郁的色彩源自于他热爱传统文化,从出生之日起,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滋养长大。平常设计遇到瓶颈时,也愿意从古文化中寻找答案,排忧解难。设计大师朱赢椿把书设计成了一件艺术品,书不仅是自身知识、经验等信息传达的属性,也将人的体验愉悦性成为书籍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朱赢椿的书籍艺术带来了多感官体验,正是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提出的“五感说”。[8]

结语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9

虚空间,也称“空白空间”,“受限空间”、负形态。在页面中,位于文字和图像之后的空间,指那些没有被画面构成要素占据的空间。虚空间作为一种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画论中墨色、彩墨属于色,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中国画极其重视空白,以虚当实,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如南宋画家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空白处更有意味,并不是虚无。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这种美学思想同样也值得我们书籍设计师们所借鉴。

二 书籍设计中的虚空间含义

在书籍设计中,编排的内容是实体,编排内容之外的空间便是虚空间。在具体的书籍设计里,虚空间并不一定是白色,它也可以是一个色块,一片文字、一块有规律的底纹或者水面、天空、草原、沙漠等,它只是起着虚空间的作用,有时可以下意识地把它看成背景。书籍设计中的虚空间含义应包括:书籍整体的虚空间、封面的虚空间、书脊的虚空间、封底的虚空间、内文版式的虚空间等。把握虚空间在书籍设计中的整体运用,是一个系统的艺术创作过程。

三 虚空间在书籍设计各要素中的具体运用

在书籍设计中,虚空间可以运用在书籍的封面、扉页、插页、内文版式设计等之中。

(1)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虚空间

书籍的封面是对书籍内容的预告,是书籍内容的延伸。书籍封面设计承载着一本书需要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的主题格调等信息。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虚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重要元素,可以产生对比、美化视觉效果的作用,诱发联想和想象进而深层次的传达主题思想。例如,运用大面积的虚空间衬托书名或图形,在繁琐的信息中留出某处虚空间,以形成对比,突出书名,引起读者注意,达到简明扼要的效果。只有充分利用虚空间与实体要素完全不同的形式与特性,才能给予封面主题、格调、内涵信息的定位,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出一张准确传神的书籍面孔。

(2)书籍扉页中设计中的虚空间

书籍扉页的作用是保护、衬托内文、是开始阅读内文前的一个序曲。通常来说,它位于目录或引言之前,是人们在阅读封面后的视觉上的缓冲和空间过渡期。书籍扉页编排单纯、通常采用较多的虚空间,以便人们在正式阅读前有一个自我适应和起着缓冲人们心理的作用。扉页上较多的虚空间还可以突出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图形,强化读者对书籍的再一次记忆。书籍扉页设计中的页码也要适中,如果虚空间太多,不仅会造成纸张的浪费,而且好比荧屏序曲的故事拉的太长,使人昏昏欲睡,而分散注意力。

(3)书籍内页设计中的虚空间

书籍内页设计中的虚空间主要应用在版式和标题上。在书籍版式设计中,虚空间的数量、位置会直接影响到版面的空间层次,信息结构。邓中和先生的《书籍装帧》一书,黑色的虚空间充当整版纸的正反两面重复编辑在书籍的每章开头页之中。重复即会产生节奏,作为每章中统一的视觉识别符号——黑色虚空间的版面设计的重复出现,无形之中加强了书籍篇章的内部信息节奏。而且从书的切口翻开整本书来看,黑色的虚空间边缘醒目的穿插于白色书页的切口处,通过色差的对比,使章节的信息传递明了清晰,富有韵律感,虚空间在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虚空间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在具体的书籍设计中,虚空间具有和谐与舒适、突出主题、深化意境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造书籍和谐与舒适

一本书籍的设计,如果没有虚空间,就好比音乐中没有了休止符;没有虚空间来营造空间,就难以实现正常的阅读。虚空间不仅是阅读的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从人的视觉角度来说,阅读视觉太长,眼睛和大脑都会感到疲倦,在书籍设计中流出适当的虚空间,给读者合适的视觉停顿与休息,会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

(2)突出书籍设计主题

合理运用虚空间是突出主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书籍的封面、扉页、内页、书脊、目录、封底以及勒口等区域都经常使用。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走进宁波》一书,书籍内容是介绍今日宁波的散文随笔。书中通过典型江南建筑局部造型作为视觉符号来表达一种简约、淡雅的整体书籍设计风格。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处处可见大面积的虚空间,从封面到内页、从时间到空间上的延续与悦动。虚空间突出了文字、图形中那种清秀、纤美的感觉,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了书籍中所要传达的灵动和随意的主题风格。虚空间在此的运用,既切合了主题,又突出了主题。

(3)引发联想、深化书籍意境

一本优秀的书籍,不仅是要完整的传达书籍信息的全部内容,而且要能激发读者使之产生联想。书籍设计师的任务是在理解书籍内容的基础上,用抽象的艺术语言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它,使它充分体现出书籍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在书籍设计中使用虚空间,可以激活读者的感觉,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出书籍内容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深厚意境。这样就把虚空间推向了“形有限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这样的意境创造往往离不开设计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准确的视觉感受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书籍设计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书籍设计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虚空间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存在于书籍设计中,与构成书籍设计的各要素共同筑建了现代书籍整体设计,并在书籍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性的使用虚空间,并对书籍设计中的虚空间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合理的运用它,是增强书籍设计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满足了现代书籍的整体设计要求,并且顺应了对书籍设计装帧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伯利·伊拉姆《栅格系统与版式设计》[M]王昊,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宗白华 《美学漫话》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3]邱红 化虚为有——论书籍版式设计中的虚空间艺术[J]艺术与设计,2007.8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10

【关键词】书籍形态 整体设计 观念转换

前 言

任何一种文化或学科都是在传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书籍设计作为一门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程的艺术学科,同样也是如此。现在的书籍设计家们开始在注重本国民族化、传统化精神的前提下,转换书籍形态整体设计观念,重塑新形态的书籍。我国当代书籍设计作品表现出设计家们对于书籍文化内涵的表达,很多作品形式中都在蕴涵了深邃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体现书籍设计品位。所以在书籍形态设计之前,应对书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研究,再进行书籍整体统一概念的设想,然后才能实现书籍形态的物化造型。一个优秀的书籍设计家,就是运用和调动一切可能的元素,去解决内容和形式、材料和工艺、艺术和技术的各类问题,使书籍成为既符合出版要求又符合读者需要、既符合美学原则又符合工艺条件的统一和谐的整体性设计。因此,日本设计家杉浦康平说:“书籍,不仅仅是容纳文字、承载信息的工具,更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物品”。书籍是有内涵的,当书籍以视觉阅读的方式来进行交流的时候,它的内涵超越了文字本身。这种交流的内容的体现是要经历文字编辑、整体设计和印刷才得以完成的,今天书籍设计师们应该在深远的书籍发展理念的启发下,融入新的现代创新思维,设计出让读者觉得好玩,有意思,吸引读者去阅读,同时有内涵和深度,令人回味无穷的好书。

书籍形态随时代变迁

《现代汉语词典》对形态的解释为:形为形状、形体;态为形状、状态,形态为实物的形状或表现。可见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就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要完成书籍的形态的形神兼备之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就要通过著作、出版、编辑、设计、印刷、装订的这一系列的整体系统工程。书籍是信息传达的载体,而不同的载体又会产生形态不同的书籍。同时,书籍的不同形态也会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书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籍具有特定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书籍形态。因此,对于新的快速发展的新的信息时代的书籍形态的体现,成为了书籍设计者们面临的崭新课题。社会在发展,设计水平在提高、印刷材料在变化更新,人们的审美眼光也在变得挑剔。进行书籍形态的塑造首先就要从更新观念开始,对传统与现代甚至是未来的书籍构成进行由内至外、宏观到微观、文字表现与图像传播、立体空间塑造与书籍语意传达的不断探索,从而创造出充满传统意蕴和现代美感的新的书籍形态。

书籍形态设计的目的

书籍,人类智慧流传、积累与延续的媒介,是人类传播知识,表达思想,积累文化的载体。书籍在满足了人们正常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凸显出其精神审美价值。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形下,书籍依然作为传统的信息传达载体,这使书籍创新形态设计面临着新的研究课题。书籍设计作品是否能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以及对精神层面和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和提炼,最终取决于书籍设计能否以创新的形态展现。能否承载人们对书籍信息传达功能以外的精神价值追求,达到让人在翻阅书籍的同时也为其创新的形态展现而震撼。所以,我们在进行书籍形态设计时,从书籍的整体到局部要有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从无序到有序、空间到时间、抽象到物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达到书籍形态的内部和外部统一,使开本、装订、印刷、书函、护封、封面、书脊 、环衬、扉页、正文、插图等环节和谐统一,让书籍能在物理阅读功能实现的同时体现精神功能的作用,实现书籍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书籍形态设计的内外结构

书籍是由书芯和封面组成内外两个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封面、封底、封里和封底里、护封、书脊、腰封、护页、扉页、环衬、前勒口、后勒口、版心。当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称简精装。有些书有环扉页(或环衬),环扉之后,有一个护页,护页有时候不印东西或只染一个底色,护页之后是扉页,有些书还有书函(或叫书套)。

书籍形态设计包括:开本大小及形态的选择;外观、封面、护封、书脊、勒口、封套、腰封、顶头布、书签、书签布、书顶、书口的一系列设计;版式编排(包括:字体、字号、字间距、行距、分栏、标题、正文、注释、书眉和页码设计);零页的设计(包括:扉页、环衬、版权页);插图的绘制;印刷工艺的选择和应用;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可见书籍的结构是和书籍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也就是谋篇、布局等书籍设计过程中的内容要素密切联系的。

书籍形态设计是靠组成书籍的从内至外各部分的相互有机联系来完成,以达到与书籍内容相符的整体阅读环境的渲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书籍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在书籍中的结构特性和表现特征。

书籍形态的整体性观念转换

书籍形态设计不是简单的平面视觉设计。书籍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平面的视觉载体。这种认为“有内容既好书”、“书籍设计就是漂亮的装帧”、“书籍设计就是图像文字的平面拼贴”、“书籍设计不过是版面里的构成游戏”的观念是把书籍设计局限在外表装饰的陈旧设计思维。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一本书籍的形态创造,是通过设计让读者以阅读的方式与静态书籍产生互动和交流,从阅读的开始到结束得到一种整体的感受和启迪。那种平面绘画式的封面和一成不变的版式的一个外包装式的装帧不是书籍设计。书籍设计应是在贯穿从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体例、传达风格、节奏层次,以及文字图像、空白、饰纹、线条、标记、页码等所有内在结构组织的统一体,从“平面”到“空间”再到“时间”的四次元的有秩序的视觉表达。

书籍形态设计的局部和整体统一性塑造。书籍形态,以它实实在在的整体形象存在于现实世界。书籍形态的高、矮、胖、瘦,书籍封面表情的喜、怒、哀、乐,书页版面的起、承、转、合,虽都是书籍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却直接影响人们对书的感性判断。特别是封面和书页的文字、色彩、装饰图形、纸质材料等,其特定化的形式传出来的感情、意蕴和冲击力,便是书的信息。

书籍形态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整体性塑造。书籍形态设计不同于一般艺术创作,它与技术条件相联系,与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与书籍内容所要求的民族习惯和风格相联系,它的艺术性要通过形象、色彩构图以及材料、字体来表达,所以它要求与经济、实用美观相结合。

书籍形态设计需要像其它设计一样,经过调查研究到检查校对的设计程序。首先向知识的企业主――作者或者文字编辑,了解原著的内容实质。并且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 加深对自己所要装帧对象的内容、性质、特点以及读者对象等等作出正确的判断。

书籍设计者要具有对文本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概念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思维联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的整体设计观念,也要具有感性创造和具有哲理的秩序控制过程的表现能力。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的设计作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就很好的体现了书籍形态的整体设计观念。全书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相同的文字编排不同的色彩和图形的方式体现整体中的局部个性化特色,正是这种整体中的变化让各卷横向的连续性保持,能引导读者阅读全书的视线有序流动。并在整体结构统一的前提下完美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元素进行组织和搭配。使每个装饰性符号、页码或图序号都是在整个书籍形态整体运筹下进行设计变化。每个细小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进行聚集,焕发出了比单体要素更大的表现力,并以此构成书籍视觉形态的整体连续性,使得读者进入视觉阅读状态是整体连续流畅的。如同绘画中的明暗调子,音乐中音符旋律。让书籍设计是“全书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同时书籍设计的整体观念也贯穿读者整个阅读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