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管理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5:02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 心理健康

教师承担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使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心理健康情况,处于各种原因,现在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需进一步推进人性化管理进程,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积极转变观念,更加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管理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的和谐关系,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想状态是师生双向互动、潜移默化、目标统一。心理健康的教师会“以心交心,以爱释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约之以纪”,使这种用心教育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达到平等、愉悦、和谐的情境和氛围。

从工作或职业认同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价值观应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工作或职业认同在工作中表现出敬业爱岗的精神。教师职业认同即教师在内心里对教育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定,从中体验到乐趣与幸福,体会到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这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实践证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心理层次越高,就会以更加以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教育职业,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将其当作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和崇高的事业。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随着社会的期望愈加沉重。然而社会关注的仅仅是教师这一职业,常常忽略了教师本身,仍然没有形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目前,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评价标准程序化、强行量化,实行“一刀切”,缺乏公开性和发展性,机械、简单的评价方法很难从教师的差异性和教学背景进行全面考量,这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学校人性化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目标,还是作为一种理念或一种管理方式,它的提出是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抓好人的管理,树立人的要素第一的思想,加强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一项根本性任务。讲政治是管好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工作更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依法治教得以实现的支柱,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而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管理,都是要靠人来做的,只有自觉、科学地去做,才能做好。思想支配行动,就可以努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讲公平是管好人的关键。坚持一视同仁,量才是用,以诚相待,平等待人,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根据“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的原则,安排好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使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达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最佳效能。坚持民主化管理,注重细节,抓过程管理,势必取得一定成效。坚持树立典型,鼓励多数,立足于大多数人的观点,都要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学校管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

面对种种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应加倍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和具体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制定规章制度、拟订教学规划过程中,都要重视考虑教师心理,给予教师更多、更广的灵活度和自,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从人的需要去经营和发展学校。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构建丰富的教师文化体系,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格局。教师评价,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统计分析,对教师工作和结果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素养等进行的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学校应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最终目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教师其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同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激发教师外人发展的积极性。注意评价指标的完备性、科学性。除“德”、“勤”、“能”、“绩”、还应有“心”,即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的培养,使教师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教师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正视现实,不断进取,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要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学习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2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管理;体检结果;后勤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诸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后勤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现代大学生体质下的高校后勤等方面。但是,大学制度改革下高校师生健康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的总称。数字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集成性、系统性等[1]。目前,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较多,涉及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等。本文将以数字化管理为起点,分析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师生健康中的运用及作用,现综述如下。

一、后勤数字化管理基本概念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数字技术使后勤管理实现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大大拓宽了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后勤数字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实现后勤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后勤数字化管理的独特性[2]。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则是运用现代技术动态的掌握或了解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服务于师生问题,它能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动态了解全新的师生健康情况,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运用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动态了解师生健康状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有利于高校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促进师生健康。

(一)高校医院

高校医院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对高校师生的健康体检、健康分层、健康评估以及健康干预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支持。根据高校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内容将其分为教职工和学生健康数据管理两部分。教职工健康数据主要采集学校定期组织的健康体检结果,并与往年结果进行比较,实现不同教职工健康情况进行分层和跟踪管理。而大学生健康数据主要通过入学健康体检和学期体质测试获取,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不同大学生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健康信息咨询和教育[3]。

(二)高校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教师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能够改善师生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教师能根据学校师生健康管理情况加强学生健康干预,如:运动技能培训、运动方案的制定、健康咨询等。学校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对师生的运动状况进行测评,为制定相应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形成高校数字化管理的数据库[4]。同时,高效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监督、制定运动方案的实施,使得采集的数据更加科学化。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均配备心理咨询中心,它对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能够针对高校师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心理调查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其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心理状况、情绪、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等进行测评,建立心理测量、心理调查等相关信息,保证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信息能全面、连续、动态并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定期、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查。

三、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对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提高师生健康水平,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保证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对全校师生健康的动态了解,根据师生身体状况加强健康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效果,学校应该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功效。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属于后勤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学校医院、学校体育院系以及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健康监测、评估等相关资源,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5]。

(二)提高对师生健康服务的功能

师生健康数字化平台在高校教职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数据的采集,建立相应的电子健康档案,根据师生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同时,高校后勤部通过对师生进行动态监督,能为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要求,满足体育、医学预防保健、心理指导,对师生健康指导、健康信息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完善的保障,为社会健康管理方面输送专门人才[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能够满足后勤管理的基本需要,动态了解全校实施的健康体检状况,将高校内有关健康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教职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功能,对师生的健身进行科学的指导,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所.美国将发展大数据提升到战略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2-07-17(3):90-93.

[2]王武海.高校供暖能源浪费问题与管理节能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1,24(4):28-30.

[3]范,姜群瑛.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高教研究,2013,18(9):90-93.

[4]闫冰.深化后勤改革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可靠保障———郑州大学后勤改革纪实[J].高校后勤研究,2014,76(2):8-11.

[5]吴悦.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38(2):14-16.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4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5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长:

副组长: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长:

副组长: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

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六、反思及改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各位心理教师前辈学习,向其他的教师学习教学,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现场请教、网络请教、书信请教、电话请教等。

2.心理咨询有待完善。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心理老师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和交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实践、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6

在职前培养环节,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要求师范生掌握对未来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而教师要想成功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除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外,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很容易因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导致学生发生近年被频频提及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因此,应在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习领域对应的“建议模块”中增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积极调整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使师范生具备心理健康的意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能力。

在职业准入环节,严格教师资格证认定条件,强化心理素质要求。教育部1995年12月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并于2000年6月《〈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包括思想政治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普通话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其中良好的身心素质被界定为“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对于教师职业而言,心理素质的要求仅止于“无精神病史”,要求过低。无精神病史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精神病但有心理问题,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不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因此,在教师资格申请环节,要强化对入职者心理素质的要求,在“无精神病史”的基础条件下,增加心理健康的职业准入要求。在进行体检的同时,增加一些必要且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经典心理测验项目,比如用于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人格测验的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通过这些测验来有效评估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全程度。

在职后培训环节,拓展继续教育资源,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自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各地“国培计划”培训内容更多侧重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仍属空白。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职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重点是促进教师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结合职业经验,理解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影响,成为有心理健康意识的教师,并进一步掌握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技巧。除了在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培训方式上,可以是接受式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是体验式的心理活动;培训性质上,可以是成长性或拓展性的心理培训,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上,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也可以是有助于减少心理应激源的婚姻关系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7

一、确立了办学思想和愿景目标,认真谋划了学校科学发展

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办好学校的灵魂。只有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学校发展才会有明晰的前进方向。我们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寻找学校发展的出发点,上下形成共识,确立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习惯‘成’人,活动‘做’人”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人本化’管理,创造‘诗意化’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明确了“提升素质、提高质量、提炼精神,质量立本、特色立校、文化立魂”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坚持一个宗旨,贯彻一个方针,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主题,实现三项目标”的办学思想,提出了“实现三个增值、达到四个目标、创建五个校园”的学校愿景发展目标,为把xx小学建成“师生赞同、家长赞扬、政府赞许、社会赞誉”的名优学校而奋斗,确保了学校科学发展。在XX年9月全区庆祝第二xx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校被xx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XX-XX学年度教育系统全区“先进学校”,校长刘福被授予“优秀校长”称号。

二、完善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系统规范了学校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科学管理的基石。为此,我们不断总结探索学校管理规律性的经验,对学校常规管理进行了制度创新,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常规、精细化管理标准、民主化管理措施和人本化管理要求”,形成了学校常规管理十大规范。在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的基础上,本学年度又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年度考核细则》、《教师备课改革的具体办法》、《班主任工作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教学人员工作量考核标准及绩效工资、目标奖考核发放办法》等管理规定,重新修订汇编了《治校方略》,形成了十大管理常规和93项管理制度,系统规范了学校管理,为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确立了一整套价值标准,现已成为统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章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大法”。《治校方略》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策略,对学校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和作用。

三、引领了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整体提升了队伍素质

教师素质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教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兴校、强校的关键。办好学校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长亲自撰写讲稿,就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举办教师培训系列讲座,开展了“教学设计”系列比赛。本学期重点开展了作文教学设计“下水作文”研讨和数学、英语课十种新课型研讨活动。制定了《xx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提出了教师队伍培训的目标要求,明确了教师培训的四项主要内容,即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业务水平、积淀文化素养和实现专业发展。认真贯彻《xx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指南》(三十条),对教师提出了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和每学年的具体要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组织了读书报告会、师德演讲、课题评比、教学研讨和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还与健康路小学开展了教学新秀展示课交流活动,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措施:即用制度定人、用奖励激人、用研修育人、用轮讲炼人、用比赛成人、用评课促人。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有效地引领和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实践的改进和职业阶梯的上升。共培养出了1名市级新秀、1名市级骨干和1名区级骨干、4名区级新秀,孙仕霞被树为全区十佳“师德楷模”,邹海威习作教学参加兰州市比赛获得全市教学一等奖,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推进了“五园”学校创建,平安、文明校园得以实现

创建“五园”学校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具体化,是提升学校建设水平的基本举措,是提高学校管理品位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制定了创建“五园”特色学校发展规划(XX—XX)的基础上,认识到位,责任到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建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同时,注重宣传鼓动,营造创建氛围,在全校形成共识,编写了快板《“和谐”校园颂——“五园”学校礼赞》,深刻表达了“五园”学校创建的基本内涵,在全区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演出受到好评,获得“优秀表演奖”。“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创建内涵挖掘深刻,创建活动有特色,创建工作有成果,对全区“五园”学校创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成为被区教育局首批命名授牌的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学校也被xx区区委、区政府授予“平安学校”。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健康校园”。

五、落实了教学考核和质量奖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发展线,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通过建立学年教育目标管理、学期教学计划保证、月度教学工作调控、周次教学活动落实,以及签订部门、教师工作服务承诺书与目标责任书等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落实教学质量奖惩,健全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今年六年级毕业班参加全区文化课水平测试,语文平均85.41分,合格率99.10%,优良率81.08%;数学平均87.88分,及格率99.10%,优良率86.49%;英语平均78.07分,合格率91.90%。本届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数学首次超过语文。语文、数学三项考核指标均超过市级示范性学校考核指标平均分(81分)、合格率(96%)和优秀率(75%)。英语成绩再次实现平均分、合格率双达标。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提高。同时,坚持每学期对音体美和思品、科学等学科进行成绩测试,保证了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按照“优秀是计算出来的”考核原则和方法,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年度考核细则》和《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对教师工作实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考核,将“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区别开来,在年度目标奖分配中体现教师工作的责任、质量和贡献,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学校连续两年获得xx区局“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校田径队和合唱队参加XX年xx区田径运动会和合唱比赛分别获得小学组第三名和合唱金奖。

六、创造了“诗意化”教育特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诗意化”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也是我校的教育特色。我们以“诗意化”教育为抓手,创新教育活动载体,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创建“学习型学校”,建设“书香校园”,让校园充满诗意,让教师充满智慧,让学生快乐成长。每学期都组织教师读书报告会,撰写读书感悟、精品反思和精品教案;在学生中开展诵读、演讲、故事、背诵、习作“五大王”评比活动等,激发了师生的读书热情。二是XX年分别组织了“颂古诗、感古韵”古诗文演唱会和“诗文操”表演,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我们将中华古代诗歌文化和现代演唱艺术、体操艺术有机结合,弘扬祖国传统诗歌文化,让学生通过行为肢体语言和歌声,来体验、感悟古代诗歌文化和现代体操艺术、演唱艺术的魅力,创新了教育活动载体。三是举办了xx小学“诗意化”教育艺术成果汇演,XX年5月25日在兰西铁路文化宫,我们运用童谣传唱、歌舞表演、诵读解读、对口快板、古诗新唱、情景短剧、诗文操表演等形式,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通过艺术汇演形象地表现出来,受到了教育专家、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赞扬。兰州市教科所罗副所长指出,“诗意化”教育成果汇演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感悟,是学校教育个性的张扬和办学特色的彰显。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付晓利指出,汇演节目教育内涵深刻,形象地表现了校长和老师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和责任追求。特别是《xx小学学生行为规范指南解读》为孩子们的成长制定了一整套做人的标准和做事的原则,富有创造性,非常难能可贵。5月26日《甘肃日报》要闻版刊登大型彩色照片给予了报道。甘肃电视台少儿频道、甘肃移动电视台和《兰州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鑫报》等省、市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学校知名度得以空前提升。

七、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为师生谋利益

倡导“以人为本”,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认真落实学校民主化管理八项措施和人本化管理六条要求,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广大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为教师改善教学条件,先后投资数10万元采购了多功能复印打印机、钢琴和电钢各1台,制作了合唱演出服,配备了单人课桌凳360套,处理了教学楼地基下沉问题。暑假还将进行教学楼全面维修,那时学校面貌将焕然一新。每年教师节都组织教师会餐、发放生活日用品等,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个人成长中取得成绩积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年老多病的教师,在工作安排上给予照顾,安排代副课或少代课。教师本人或家中有婚丧嫁娶,校领导都前去探视慰问,先后为多年有病的王来秋老师的家属捐款5350元,为身患重病的李玉珍老师捐款1960元,为玉树灾区捐款5000余元。去年甲流形势严峻,为了师生的安全,积极办好事、办实事,购买了消毒液,坚持每日测温和消毒,并为全体教师们免费注射了流感疫苗,保护了师生的健康,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好评。

八、推进了“健康校园”创建,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推进“健康校园”创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1.制定了健康校园创建计划,落实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制定了《xx小学创建“健康校园”工作计划》和《xx小学“健康教育月”活动推进计划》,提出了创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四月份开展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使教师明确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教学目标,通过健康教育课落实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筹措资金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咨询服务,并在去年建成了“无烟”学校。

2.开展了健康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我们先后发放了《xx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一)》、《xx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二)》和《“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三)》等三份调查共计1600多张问卷,基本摸清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3.进行了健康知识答题活动,比较地系统学习了健康知识。我们先后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健康知识试题”(一)答题活动,并针对学年段的不同要求,分低、高年级进行了“小学生健康知识试题”(二)的答题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使学生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健康知识。

4.制定了师生健康计划,倡导开展健康文明生活。我们要求师生制定“xx小学教师个人身心健康计划”和“xx小学学生个人身心健康计划”,认识健康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出具体的个人健康计划,倡导开展健康文明生活。

5.举办了健康教育培训,点亮教师的心中的明灯。三位校领导分别对全校教师举办了《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讲人:刘福)、《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主讲人:侯斌)、《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主讲人:张有豹)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教师点亮了心中的明灯。

6.开展了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对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进行研究。我们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基本摸清了xx小学各班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xx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研究,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进行了的探讨,初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7.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掌握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我们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测试”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项测试”,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基本掌握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8.开展了心理健康测量评定,进行心理咨询个案访谈。我们先后对全校758名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和“心理健康评定”,通过测量和评定后,对存在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和障碍的42名学生,进行了积极地心理疏导,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逐人进行了心理咨询访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9.选编了健康歌谣和名言,采用艺术演出的形式学习教育。我们将健康教育知识编写成歌谣,利用“诗意化”教育艺术汇演的形式,编排成节目让学生演出,进行教育学习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还选编了部分“健康教育名言”让师生学习感悟,使他们懂得了人应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10.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故事教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为了进一步推进健康校园创建工作,让全校师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我们选编了心理健康教育故事48例进入课堂,很受学生喜欢。同时,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校本教材《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8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9

关键词:健康管理;高职院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肩负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的使命,其重要性及普及意义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心理健康可能是一个人健康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一个人如何处理身体和社会环境[3]。然而据调查,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因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人际冲突、休学、退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抓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职生健康成长需要,成为相关教育者亟待思索的问题。

二、健康管理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管理”一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认知。健康管理是以“治未病”为指导,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行为及过程[4]。健康管理提倡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一、二、三级预防分别为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和临床预防。据调查:健康从预防管理、治疗到急救,所需费用比是1∶8∶100[5]。可见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健康管理所蕴含的智慧及其为人们健康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聚焦心理问题,基本上以问题为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解决各类心理问题[6]。这种教育职责相对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有效预防的效果。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端口前移至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消除各种潜在的心理问题这一关注点上,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健全其人格,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生有效防御各类心理疾病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三、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信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多数高职生来自农村地区,其中不乏家庭贫困生,经济上的困窘、眼界上的不开阔、各类资源的缺乏会导致高职生自我认同感偏低,且部分高职生受高考失利影响而悲观消极。因此,大多数高职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他们在各类课堂活动、文体活动中会表现得畏首畏尾,总认为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容易错失展现自己的机会,进而在缺乏自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学业就业焦虑

从学业来看,高职生面对内容繁多的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以及各种考试考证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技术实践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大[7]。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自制力较为薄弱,面对上述压力,容易陷入焦虑困境。

(三)沉迷网络游戏

脱离了父母掌控但心性尚不成熟的高职生是一个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群体。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学业失败、人际冲突、情感受挫等的高职生而言,游戏可以成为一种短暂的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游戏里可以建立不一样的人设和关系,提供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我实现感[8]。然而,不加节制地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导致高职生丧失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四、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以健康管理“治未病”思想为导向,在对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学校层面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教师层面着重设计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而学生层面则重在发挥高职生自主能力。

(一)学校层面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总课时量较少(通常为32~36个课时),仅仅依靠心理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成效。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三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打破学科桎梏,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层面应面向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再部署、再动员,组织教师们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倡导全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打造“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式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赛教课、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评优标准向“心育与德育并重”倾斜,建设院级、系级、专业群级的多层次课程思政示范体系,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搭建互相学习、经验共享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在优渥的土壤中,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发挥良好的“治未病”功效。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高职生是国家的一种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高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社会对高职教师角色寄予很高的期望值。高职教师不仅承担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比赛及实习就业等,更要担当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心理辅导者等等,这些压力和挑战十分考验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学校层面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供相关支持。例如,面向全体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和心理测试,及时给予处于心理危机的教师以心理援助,营造浓浓的人文关怀氛围,并且多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活动和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学校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让教师们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收获足够的认可,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另外,学校应广开渠道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以心理学之力助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以教师之力助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为学生树立标杆,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教师层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发挥创新精神,尝试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许多经典著作中均表达了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态度,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开发与运用,能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10]。例如,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中舒缓、安宁的特质以及茶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弘扬文化、陶冶人格,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教学还可以添加一些震撼人心的“佐料”。例如,在学习“生命教育”这一章节时,播放科普短片《人类生命形成的过程》,配上跌宕起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形成之初的惊心动魄,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打了一场大胜仗,每个人都曾经是大英雄,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大有所为,引导他们学会悦纳自己。2.精心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心理教师或辅导员可利用心理实践课时间或班会时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营”活动。主题包括天生我才、做时间的主人、快乐伴我行、沟通无极限等等,注重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力量,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交往。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既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认识,又有助于锻炼胆量。学校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校园心理剧”比赛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剧情,拍摄成微视频,经过系部、学院两级评审后,选出优秀作品并向全院宣传与展播,扩大活动的教育面。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吸收与整合,其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收获成就感满足感,提升自信心。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结合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例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下社区给老人们开展心灵关爱送温暖活动,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不仅有利于提升自信心、锻炼社交能力,还可以强化专业认同感,减轻对实习就业的焦虑。

(三)学生层面

1.高职生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学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当下的机遇、挑战及障碍为范围,合理拟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职业道路以及走上这条职业道路所设定的规划[1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每一位大一高职生,启发学生站在未来看现在:将来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期望中的自己需要在高职三年做出哪些努力和准备?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自我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并制定各级目标及实施计划。高职生通过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2.高职生自主开展行动力训练,争做行动达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实施计划的过程还要有行动力的加持。作家简叔曾说:“行动力和坚持是解除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指点学生开展一些行动力训练。如每天坚持做一件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可以是运动10分钟或阅读书籍半小时等,有利于自己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建议学生就行动力训练开展的情况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形成有效的自我督促和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律,掌控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主动走出虚拟的网游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有效减轻各种焦虑。

五、结语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10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2. 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4. 学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有心理辅导室,形成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及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5. 各学校要依据本规范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评价、心理辅导室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

(二)队伍建设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讲座或参与活动等方式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各中小学可选调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值得学生信赖的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3.县教育局将分期分批对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过程要求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各校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要根据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统一安排课时。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8节,初中和小学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为保证活动时间,中小学心理辅导课可通过选修课、班会课或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心理辅导课要建立定期跟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是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统一要求进行。各学校不得私自、违规使用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心理健康教材。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研究规划,建立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大力支持学校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四)教育效果

经过循序渐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高。

(五)宣传工作与经费保障

1. 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专题讲座、新生适应性教育等,并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学校广播、专栏刊物、校园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 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用于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咨询员培养、咨询室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同时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诸如桌椅、电脑、图书资料、心理测试软件等)的投入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安排做到逐年递增。

(六)档案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由政教处(德育处)负责建立。主要包括:一是文件;二是管理制度;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性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材料、心理辅导室材料、利用校外资源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等;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五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六是工作业绩材料。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