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十篇

时间:2023-04-08 19:15:05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篇1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向区域外的市场扩散,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了集群同类企业之间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资金成本。

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

第三,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至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但随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

第一,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聚而不群”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无论大小,基本都是“五脏俱全”,即各自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

第二,开发设计能力弱、技工和人才严重短缺、质量提高缓慢、创新能力弱、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同业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缺乏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落后、融资环境差、支撑服务体系欠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问题在目前多个产业集群试点中普遍存在。

如目前全国的摩托车产业普遍没有跳出仿制的窠臼。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仍然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车型虽然不少,但同质化问题突出,仿制车型多,创新产品更少,总体上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开发的体系和能力。

第三,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集群是价值链整合的产物,但在形成企业集群过程中,有些同类企业不是自发集聚形成的,而是各地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市场主体、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靠政府行政命令聚集在一起,但实际企业之间并不存在高度关联性,不是价值链自然衍生而成的企业集群,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导致企业产品单一、缺乏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想提升产业竞争力,一定要改变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使现有或新建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相

辅相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对已有中小企业集群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建立,对新建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形成集群来安排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配套体系中,使之改变独立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多生产中间产品,并在同大企业合作过程中享有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其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

二是转变集群集中于制造环节的现象,实现产业服务化,将集群提升与产业链完善结合起来。加快企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企业集群生存环境,要大力培育各种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人才培训。在企业集群发展中要选择关联度高,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注重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包装储运方面的整体配合的一贯性,从而提高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是加强产学研的互动和一体化,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深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建立虚拟大学园,近5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深圳成立产学研基地,设立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80所、博士后工作站39个,孵化科技企业2200多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由初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点对点分散式合作,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标志着产学研合作网已具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由此可见,产学研一体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篇2

关键词:集聚;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差异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的主体。近些年来,由大企业、大集团及其产品链上相关企业构成的传统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重大发展;由众多的新业产业产品开发者进入城市经济开发区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导了新的产业经济的产生和经济开发区的蓬勃发展;由许多中小企业为同类产品的生产便利而聚集在一起的企业集群,促进了地域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地区经济的繁荣。集聚现象也已引起理论界和众多学者的重视,而在已有研究文献中有人称其为产业集群,有人则归结为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差异性分析

依据各种类型企业集聚的特征,作者将其大致划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规模都不大,因此,也应当把它们归类于中小企业集群。这样,我们可以按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群这两大类生产集群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

1.产品链与同类产品集约生产的差异。以同一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由同一产品链上下衔接的相关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多数是由一个或数个大企业、大集团为主,而其它企业为之配套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产品。其特征是内部分工明细、合作紧密度高、相互依赖性强,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以同类产品集约“扎堆”经营的中小企业集群,多数是由一个或数个企业经营该类产品获得成功,形成市场效应,使后来者群起而效仿。其特征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小,彼此之间既有合作的关系,又有竞争的关系;既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又有个性的生存发展需求,共谋发展与同业竞争贯穿始终。

2.生产要素构成的差异。首先,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小企业集群的鲜明特点。由于构成企业集群的单个规模较小,必须借助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其次,可以共享由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品市场服务的成果。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歇尔就观察到一些主要依靠工匠技能的特定产业部门对特定地区的依赖。这种现象被称作产业“本地化”。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乃至专业管理人员在企业之间近距离的理性流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企业工艺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3.地域性和泛地域性的差异。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在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可以充分运用本地自然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和本土优势,可以共享由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外部环境提供的配套服务,采购及销售也因企业集聚而降低单位交易成本。因此,根植于“本土化”的企业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本土企业的地域优势地位往往被弱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一旦本土化优势不再存续,其中的不少企业或停产或迁移它地,企业集群现象则可能会逐渐消失。

产业集群虽然在其初期的发展过程中集聚于一定的地域内,但由于其产品价值链的不断上下延伸和纵横关联性日渐趋强,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会促使其突破地域的限制,进行泛区域的发展。产业集群在区域或泛区域规模扩张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该产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也是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最重要的助推力。

4.组织形式和生产结构的差异。企业集群是缘于同一类型产品的生产销售的集中与便利而集聚在一起的。其集聚形成的过程有的是自觉自愿带有自发性,有的则是当地政府扶持,主动引导的结果。企业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没有明确的生产、分工、合作与协同的关系,更没有严密组织结构。彼此之间虽然可以有约定俗成“默契 ”(即不成文的“行业规矩”)来约束企业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相互侵害,但毕竟是各自为战,企业个性化发展与集群利益经常因矛盾而冲撞,同业竞争与共谋发展的现象会同时出现。企业集群因经济规模和实力较小,生产能力较弱,其产品雷同化,生产工艺简单相似,技术含量低,管理粗放,生产结构不够严谨合理,急需改进的地方甚多。

产业集群则因产品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与集约化协作的统一性,产生高度的紧密联系,集群内的各企业可以有机地融为一体。而对整体利益的高度关切则可以使其在内部建立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能够相互定契约、合同,下达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文书等,形成协调组织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集群内企业的行动。集群内为之配套的企业在技术装备上日趋专业化和专门化,在生产工艺和管理上日趋科学化和标准化,处于集群中主导产品生产的大企业、大集团能够因此而组建规模化、社会化、高效化的现代化大生产体系。

5.技术创新与品牌效应的差异。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是各类型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的原动力。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集群里,由于单个企业的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不具备独自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研发的能力,它们更多的是采用“拿来主义”,即一项新技术、新工艺在某一个厂家获得成功,其他的同类企业但随之采用,其市场示范效应使这些中小企业能获得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成果;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企业集群里,由于科技人员的相对集中,科技活动的交流便捷,创新思维的活跃,可以使企业获得知识创新的外溢效应。

品牌共享是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共同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企业集群运用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形成的是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产业集群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大企业,以其主导产品进行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市场定位,因其资金投入大、时间持续长、市场覆盖范围广,故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链也更高。

二、发展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无论是在的产业集群或是中小企业集群,它们的出现是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发展必然带来区域经济的繁荣。正确区分企业集聚的类型,是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和扶持,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以利于各类型生产集群更快速的发展壮大。

1.要围绕地区特色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发挥本土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尤其是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中不城镇的建设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力求做到“一镇一品”,或“一县数品”,从而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经济。

2.要制定正确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大城市及其相关联大中城市圈,可以根据原有的工业基础选择长价值链的产业,进行产业深度开发,强化配套协作,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在的产业集群,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在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挑选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优势产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突破地域限制,打破地区分割,让这些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跨地区组织生产和经济活动,形成推动地区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协作的重要主体。

4.要有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在硬件方面,交通运输、市场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优先考虑为种类企业集群的集聚及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以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在软件方面,金融部门、会计和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质检、科研单位应当根据各类型生产集群的需要,积极地、有针对性地提供配套社会服务。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均衡发挥作用,可以为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毅,赵红. 企业集群的生态诠释 [J].工业技术经济,2004,5:25-27.

[2]毛艳华. 我国实施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的研究 [J]. 经济学家,2004,5:15-16.

[3]张建锋. 我国产业集群的风险与化解 [J]. 经济论坛,2004,(22):31-33.

[4]隋广军. 申明浩. 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 [J].经济学动态,2004,11:18-20.

产业集群篇3

梅宝亮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分行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近年来,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就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其中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尤为引人注意。本文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机理、特点、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进而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制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形成机制      发展模式    问题

 

一、         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来自于产业集群和农业自身特点的结合。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OECD的定义是将农业产业集群视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升级,但这一定义缺少对于集群内部主体地位作用的描述。而国外有关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通常与涉农产业(agribusiness)、食品加工业集群(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农业企业集群(agro—enterprise cluster)结合在一起的。美国Oklahoma商务部(2005)把农业产业集群概括为农业生产、农业支持和增值加工三部分。Kulshreshtha&Thompson(2005)也认为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s)由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农场投入制造3个子集群(sub-clusters)组成。国外的这三种定义强调了农业产业集群所包含的各个环节,但同样忽视了集群内部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定义。

国内学者多是基于Porter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来界定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却未体现出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性。个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应该定义为以传统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农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企业为主导,以高校、银行等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市场为导向,以集群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为媒介而形成的囊括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部环节在内的系统,在特定地域空间上集聚的现象。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农业可以算作是可再生资源型集群,所以,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农业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分工与协作、农民企业家、集群的外部性、制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是由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两者共同催生农业产业集群。王锦旺等(2008)认为关键组织或个人的市场观念、创新素养、资源意识、组织和运作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市场行为等方面决定的基本营销素养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农业产业集群既有产业集群的某些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宋玉兰、陈彤(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包括网状的产业链、农户是基础单位、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刘中会(2009)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显明的地域性、产业价值链较长并具有网络特性、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主体、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发达的农业合作关系等五个特点。个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与一般工业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域性更强,即更加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此外,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农户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大特点。

四、农业产业集群的类型和发展模式

由于主体要素、集群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差异,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王建国(2005)按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专业化程度,把其划分为“公司+农户”型、龙头互补带动型、市场中心型、纵向一体化型和同心多元化型几种模式。向会娟等(2005)提出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三种模式:农业高科技园模式、中心企业型模式、市场型模式。叶依广等(2006)以江苏省为个案,认为农业集群的成长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路径:市场创造模式、地理品牌驱动模式、先导企业带动模式。

五、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当前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模式、作用、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从企业、农户以及整个产业链条上各种主体的关系的角度去研究各种主体在集群中如何做出决策,如何针对其他主体的选择做出调整等问题,没有能够阐明企业与农户是什么关系、企业间是什么关系、企业、农户与各种中间机构是何种关系?创新是如何被激发、传播的?其次,没有文章对农业产业集群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描述。从前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发现,集中的作物生产销售为投机行为提供了机会,从而对粮食安全等问题产生一定影响。再者,在集群中,农户对于动植物品种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市场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粮食政策的冲突。 最后,当前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计量分析较少。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在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用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光明。当然,我们也需要清楚的看到我国当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纪忠,阳水长.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商业时代,2010 ,11.

[2]      陈  俊.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4,3.

[3]      黄建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江淮论坛,2010,3.

[4]      李继红,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之探讨.农村经济,2007,4.

[5]      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科技创业,2005,6.

[6]      刘中会.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7]      齐邦锋,单瑞.山东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

[8]      宋玉兰,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新疆农业科学,2005, 42.

[9]      任青丝.新疆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08,1.

[10]   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研究.台湾农业探索,2005,1.

[11]  涂文明,曹邦英.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价值链分析.天府新论,2008,6.

[12]   王建国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

[13]   王锦旺,张洪吉,张现强.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研究田.农村经济.2008,(4)

[14]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5]  吴晓斌.农业产业集群机理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

[16]  武云亮,董秦.中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评述.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

[17]  向会娟,曹明宏,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农村经济,2005,3 .

产业集群篇4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因共性或互补性,而集聚的一些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企业和机构,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其成员包括农户、农产品加工行业、服务行业,金融行业以及相应的科研机构。生产基地中的农户,加工农产品的企业,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以及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主体。农业产业集群向下会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制造辅产品的公司,以及掌握相关技术并投入的的产业公司、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

我国现存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有科技示范园模式、专业化小城镇模式、外来资金驱动型模式以及市场依托型模式。

(一)科技示范园模式

科技示范园的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它依托于农业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在经济发达地区,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

(二)专业化小城镇模式

专业化小城镇是由于区位优势或自然禀赋差异,而形成的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可分为加工制造业主导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以及旅游型小城镇。

(三)外来资金驱动型模式

由于农业资源优势以及政府扶持政策导致吸引大量外商投资,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集中,从而使该区域形成聚集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四)市场依托型模式

由于地方特色产业和专业化市场相结合而产生的生产集群与贸易集群的复合体。生产群体内由于存在激烈的横向竞争协作关系,使得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都是平等的。而生产群体与贸易群体之间以市场为导向,是纵向分工关系。

三、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出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链聚集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的叠加位置和关键节点,是中国最主要的蔬菜和原盐产地之一。

寿光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蔬菜种植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打造出了寿光的“品牌蔬菜”。寿光不断引进各类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并和各类涉农企业、科研部门实行全方位合作。目前寿光蔬菜已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且深受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一)寿光的农业生产

寿光近几年来,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大棚里种植。并且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进行了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建成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三元朱、钓鱼台、洛城等五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全是无公害蔬菜发展到20万亩,有20个种类、1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的证书。

(二)寿光农产品物流园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通过科学的布局规划,打破传统单一型物流区开发的模式,采用交易、存储、配送、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互动模式,实现多业态积聚效应。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园区配备了总建筑面积近140000平方米的6栋交易大厅,就整个亚洲而言,交易大厅的单体面积、衡量跨度都是最大的,可以满足大进大出的需求,充足的空间为广大客商提供最大的便利。6栋交易大厅均配置LED屏幕,及时权威的价格信息。交易区内商户所有交易一卡结算,快捷、便利、贴心,IC卡交易及时通过网络与电子结算中心相连,即时交易、即时结算。

业主仓库为方便商户使用,共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总建筑面积27300平方米。仓库实行集中管理,24小时服务,全方位安保系统。为业主提供充足的储存场所。

物流大厅内部设有电子信息屏,做大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真正整合了物流资源,使物流发展变得无限可能。

(三)寿光品牌推广

从1999年起,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于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20日召开。一年一届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使寿光完成了一个从区域性蔬菜产地到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蔬菜产地市场的大跨越。在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的推动下,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已成为全面展示寿光高科技农业的一面窗口。菜博会的成功举办,也为开展国内外招商引资,扩大经贸合作,搭建了桥梁,提供了载体。一是拓宽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各级政府官员、国内外企业代表、各界客商汇聚寿光,参观考察,相2互洽谈交流,建立和巩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聚合力越来越大的菜博会,成为企业、商家经贸合作,走向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一个平台。二是创造了良好的商机。菜博会上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集中,大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聚集,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四、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生命力就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并推广先进技术。

(二)加强财政支持

政府应综合运用一些税收、贴息、担保、补助、参股等手段,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扩大到园区内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并优先支持一些特色农业产业经济。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集群,采用不同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从而引导产业集群积极发展。

(三)完善金融支持

要对通过资本市场开创农村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创新拓展农村产业集群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鼓励各类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投资力度。建立农村信贷体系,建设一批民营银行、农村合作社等,加强对农村产业集群的支持。

产业集群篇5

关于产业集群,不少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相同或相近产业的相应企业和相关机构等群体在空间地理上集聚,并形成强有力、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吴传清、刘宏伟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以大批产业关联企业(供应商、生产商、渠道商等)和相关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集聚某一区域,这些企业和机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与生物有机体相似的产业群落。关于产业集群品牌,中山大学教授符正平在其《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一书中指出就像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品牌一样,产业集群也拥有特有的集群品牌,即把产业集群整体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和管理,其品牌名称一般由区域名称和区域特色产业组合而成,也称“集体品牌”或“区域品牌”,如景德镇瓷器、海宁皮革等。李大垒、仲伟周指出集群品牌是特定的产业集群通过集群相关组织和企业的努力经营,在外部市场上所具有的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得知,集群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区域品牌。它一旦形成将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它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性,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将对其他区域具有排他性。二是产业特色,它积累起来的浓厚的产业底蕴使之成为一个地方的优势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是品牌效应,集群内的产业、产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重视挖掘、建设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塑造良好的地方产业集群品牌形象,成为提升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集群品牌对提升集群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品牌是产品、企业的生命线,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产品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集群品牌的构建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一旦形成,集群内的企业都将会享受到集群品牌给它们带来的利益。

2.1集群品牌有助于产业集群价值链的完善和优化

当今区域市场,是否拥有完善、优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标志,产业集群内的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生产商、物流配送商、中介服务结构等企业既有效分工又注重合作共同组成了产业集群的价值链,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产生的品牌效应不断吸引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向这一区域集中,通过新形式的合作及交流进一步促进了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学习不断创新向高端发展,产业链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更进一步提升了集群品牌的对外竞争力。

2.2集群品牌有助于降低集群企业经营成本

集群品牌的形成,可以使其群内企业共享知名品牌带来的声誉,集群内相当数量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可以集聚在集群这个知名品牌之下,区域内的知名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的价值,不知名甚至无牌企业也可以享受品牌的无形光环。同时这些企业还可以共享销售渠道,在产品分销和流通中占有优势。这些都会为集群内企业节约经营成本进而带来价格竞争优势。

2.3集群品牌有助于提升产业集群的外部影响力

当前时代,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品牌效应。创出一个具有较强外部影响力的集群品牌,是一个区域产业集群运营成功的重要标志。集群品牌一旦形成,将会使这个产业在较短时间内为外界所认知,同时造福集群中的企业个体。另外,也为该产业在全球产业变化中取得产业分工与转移机会创造了良好条件。集群品牌将吸引和该产业相关联的众多企业向区域内积聚,同时最新的市场信息、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足的资金等资源也会源源流入该区域,这些要素为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与产业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后盾支持,将会进一步提升集群品牌的外部影响力。

3漯河市产业集群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对产业集群品牌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近几年,漯河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逐步形成了食品等多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不管从政府还是企业都存在对集群品牌认识不够深刻全面的问题。漯河市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重视漯河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在此映衬下,提升了漯河的形象,也吸引了外部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入漯河,加快了漯河经济的发展。但在引导、扶持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中上还做的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品牌对于产业集群品牌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内集聚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管理不科学等原因,对品牌塑造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同时集群企业还存在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对自身作为一个集群内的行为主体对整个集群品牌具有重要影响方面还认识不足。

3.2产业集群品牌营销主体的营销手段相对单一

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要发展壮大,通过大力营销来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必要的选择,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对产业集群进行营销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集群的知名度、美誉度。作为产业集群品牌的营销主体,漯河市政府通过每年的食品节和食品博览会为产业集群整体造势,但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营销手段显得相对单一,还需要采用更为广泛的方式、手段对各个产业集群进行宣传。

3.3产业集群品牌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

在对产业集群的管理过程中,政府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产业集群品牌潜在的风险,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产业集群品牌风险防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部,大多企业对保护产业集群品牌的意识缺乏,行动中真正维护者较少,这种现象可能会给集群内部所有企业带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品牌株连风险。此外,在漯河产业集群中出现产业集群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高而本土品牌鲜为人知的现象,这种缺少本土企业品牌支撑的产业集群品牌,长期以来是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因此,建立漯河产业集群品牌的风险防范机制,是漯河产业集群朝良性方向发展的重要支撑。

4构建漯河市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4.1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漯河市产业集群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第一,政府要注重引导集群企业从思想上对品牌建设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多渠道邀请行业专家、品牌营销策划咨询机构,通过培训、诊断、指导、研讨等形式对集群企业管理者进行熏陶,促使企业端正企业经营理念,帮助企业制定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等营销战略,指导企业找出自身特色,通过差异化经营提升自身竞争力,使集群内企业都真正专注自身个性塑造各具特色的品牌形象。第二,政府还需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以调动集群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对企业创建品牌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为企业解决困难,积极扶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名牌,并根据企业对集群品牌建设贡献大小予以奖励。

4.2采用多种手段加强产业集群品牌营销

营销主体既可以在漯河当地继续举办与产业集群的产业、产品有关的各种食品节和博览会等方式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也可以组织策划集群内企业共同以漯河产业集群整体的名义参加国内外各种商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扩大其在外的知名度。同时还需创新集群品牌推广方式,搭建产业集群网上平台,创建产业集群网站,鼓励、扶持集群企业利用网上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积极通过网上平台宣传产业集群,加强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网络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网络来提升漯河产业集群品牌的知名度。

4.3培育企业品牌,实施区位整体营销战略

建好产业集群品牌,需要把培育品牌产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着力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和培育名企规划,引导集群内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产业集群的关联性和同质性,为区位品牌的形成和实施区位整体营销战略提供了可能。对于区位品牌的共享性,在实施区位整体营销战略过程中需要政府来协调各个独立企业间的经济利益,以消除经济的外部性,帮助集群内企业树立对整体营销行动的信心,增强各企业间的凝聚力,利用集群品牌起到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借助集群整体营销战略修正企业营销方式,共享营销资源,降低营销成本。取得集群内企业协同效应。同时漯河市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对利用集群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低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应予以监管和严厉的惩罚,维护集群品牌形象。

4.4发挥集群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龙头企业一般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其通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或持续不断的创新,建立起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形成自身的独有的品牌,龙头企业的品牌还能为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基础。它们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且对该地区或者相应行业具有突出影响。比如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双汇集团等,在调查中大家对漯河双汇绝口称赞,也因此对漯河食品表示赞同,可见,作为食品龙头企业的双汇,其知名度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对漯河食品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产生了正面辐射作用,提升了其所在食品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同时推动了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引导、扶持优秀企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对于建设产业集群品牌是至关重要的。

4.5中小型企业应练好内功

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一个集群是以一个整体形象去评价的,一个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会对消费者的感知和购买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要通过这两个因素对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只依靠龙头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中小型企业做好这些工作,从提升产品质量入手,有计划地创建自己的品牌,配合各种营销手段,逐渐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6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集群品牌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政府和集群企业都要增强事前预防和事后危机处理意识,及时进行防范和化解风险。在事前预防阶段,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紧密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时收集与集群相关产品和企业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和处理,消除各种潜在的危机。在产业集群品牌出现危机的阶段,政府要协助、指导企业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威胁中寻找机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化解。企业自身要迅速查明原因,及时与媒体和消费者进行沟通,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化解危机,重塑形象。

4.7健全产业集群的配套措施

产业集群篇6

【关键词】汽车产业集群 文献综述 集群 汽车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所面对的挑战等方面对集群进行了分析。

Dicken(2005)对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跟踪分析,探讨了新兴汽车国家如何更好融入国际汽车产业的方法和机理。Ivarsson(2005)对汽车新兴发展国家商用车的汽车物流进行研究,揭示了企业的选址对技术、信息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并研究了集群内部技术的传导机制。

二、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近年来汽车产业为我国经济构成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汽车产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力以及汽车产业集群的影响机理等。

薛凤旋和刘卫东对汽车产业集群关注比较较早。他们对比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汽车产业规模变化和80年代以后以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变迁、发展与壮大,得出企业追求最小成本是影响企业空间布局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产业集聚和扩散。黄水灵(2004)系统地介绍了世界汽车产业集群概况,并以我国典型汽车产业集群为样本,从专业技能、资源共享、集群信息交换、品牌效应等角度总结了对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的影响。王彦森(2004)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加入WTO后面对外国企业竞争的重要措施就是培育汽车产业集群,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王今、侯岚(2004)采用LQ法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识别,指出长春、武汉、上海、重庆、北京是已经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南京、辽宁是刚刚显现出的汽车产业集群;广州和合肥是新兴的汽车产业集群;结果显示,地点系数法对识别产业集群是可行的。国务院研究员钱平凡(2004)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政策的政策实施了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汽车产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过于分散,汽车产业的集中发展将会大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采用集群模式是实现中国汽车市场振兴的必然选择。雷鹏(2005)从产业历程、产业识别、产业的SWOT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文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升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杨宗锦、陈玮玲(2005)对以广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该地区在基础设施、汽车产业链、汽车技术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应的对策。高丽、周凌(2007)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GDP总量、相关绩效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应该走轮轴型发展的道路。肖海滨(2008)分析了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永钧(2010)对国内已经成型的重庆、武汉和长春三大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概括了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各自优劣势。吴磊(2011)对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竞争力在于进行产业重组。

以上国内学者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分析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对于一些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比如对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上,缺乏对于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另外对于政策建议只是局限于理论角度,很少通过实证分析汽车产业集群,缺少系统的评判指标和定量研究,很少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忽视了集群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凤旋,刘卫东.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后的重整与国际化[J].地理研究,1997,(3).

[2]刘卫东,薛凤旋.论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结构之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1998,(2).

产业集群篇7

1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群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产业集群是借用它来说明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它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大量的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有关的机构(如大学、产业协会等),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最早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要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其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产业集群现象吸引了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社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创新研究等多学科的关注,在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业集群的概念虽然是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但是世界各地却早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的钢铁产业带、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中国景德镇的陶瓷业、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等等。我国对产业集群的认识是地理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1.2产业集群的类型

按集群的成因,可将产业集群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了投资者、生产者利用该地区的特有生产要素,通过产业内部的分工演进而形成的,像中国景德镇的陶瓷业。二是市场创造型产业集群。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的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形成了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例如宁波、温州等地服装、领带、打火机等的产业集群。三是资本流动型产业集群。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资本出于开拓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外商直接投资的苏南昆山IT产业集群等就由台商投资而形成的。四是政府替代型产业集群。政府利用财税政策,提供市场替代行为,在全国和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分工和调整,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

按集群的产业性质,可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为特点,如温州的制鞋业、义乌的小商品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利用区域的科研力量,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产物,其代表是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三是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产业集群。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无人比肩,德国的巴登-伏腾堡就是例子。

当然,还可按产业集群的规模大小将产业集群分为大的像国家(瑞士金融)、大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城市(东莞家电)等大产业集群,小的如县、镇甚至某某一条街等小产业集群。等等。

1.3产业集群的特征

与其它的经济组织形式相比,产业集群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1)地域集聚性。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集聚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各集群单元既相互独立又通过各种经济关系相互关联,利用群体优势形成外部规模经济。(2)互惠共生性。和生物体的共生现象一样,产业集群内的集群单元在集聚时,功能可以互补,资源相互利用形成互惠共生,使得各自都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学、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企业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借助学、研单位的科研实力也得到加强,达到了双赢的目的。(3)合作竞争性。产业集群内集群单元的互惠共生是一种合作,但竞争在企业群落中是普遍存在的,集群单元之间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为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合作竞争。(4)资源共享性。产业集群内集群单元可以共同利用区域内的交通、金融等公共设施,利用共同的人才市场,共同的信息资源,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品牌等资源,以实现自我发展。(5)灵活专业性。产业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企业间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在东莞IT产业集群,电脑装配所需零部件的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大部分企业的分包都在集群内进行。

2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市场范围已经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近两年外资在中国的分布,显示出在次国家一级,即地区一级的高度集中。而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更为深刻的理论命题是追求集群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而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的主要考虑。可以说,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通过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如下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2.1规模经济效应

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分工和共同使用外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可以享受到规模经济。集群生产规模的扩张带来的单位固定成本的降低,地理位置的集中,减少能源和原料损耗,缩短原料和产品运输距离,从而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2范围经济效应

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多种产品的共同产出,厂商间分工密切,经常是每个厂商只负责一道工序,相互协作,这种灵活专业性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带来范围经济,产品联合生产就比各自单独生产节约成本,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2.3合作-竞争效应

产业集群内集聚了原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的批发商,这种空间上的集聚方式有利于企业间实现纵向合作。建立在友谊、信息分享、管理人员之间更加频繁和非正式接触的基础上在合作,既可以像完全一体化那样降低交易成本,又避免了一体化的巨额资本投资与长期磨合。合作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没有固定的约束,随时可以由于业务需要更换合作伙伴;纵向合作介于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交易之间,不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投资风险得到降低,可获得相对较稳定的资源和客户。企业间的合作增强了信息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合作产生集体效率,可以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竞争又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4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得到好处,如修理服务、运输、劳动力、科技情报,知识溢出等方面的方便条件,从而使厂商的成本降低,产业集群区域的品牌资源会使每个企业的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得到提高。集群内各种发达的市场,降低了采购成本,人才的聚集使搜寻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使群内企业采用柔性化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地进行产品、产量、生产工艺、设备和人力调整。同一个企业品种多样化会带来成本提高(称为多样化成本),传统的以福特制为代表的流水线、大批量、标准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如果由集群内多家企业共同分担,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而且经济得多,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得以凸现。新晨

3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政府起到关键作用。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在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的同时,扶持现有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根据地域的自然、人才、技术、资本、文化等资源,选择具有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在营造产业集群的环境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3.1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还是市场力量,政府的替代应当顺应市场的力量,不能一厢情愿,不可违背市场规律自搞一套,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更不可搞政绩工程。在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上,要慎之又慎,在选择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过程中,政府决策要进行科学论证。政府的规划和推动要讲究阶段性和时效性,一……旦产业集群形成了良性发展,政府就要坚决退出,放手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并将政府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去。

产业集群篇8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部分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证案例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指出现在的研究趋势正由静态的经济要素分析转向动态的系统性综合分析,并提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发展风险应纳入形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中。

关键词: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动态分析

一、引言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是现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课题。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引入了“集群”的概念,并指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之后,我国大量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产业集群现象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正如安虎森老师所说(2003),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仍相对滞后,且大量发表的文章以介绍性为主,而根植于我国本土环境下的实证研究较少,并指出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集群形成区位和集群形成的外部因素及作用机理仍将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系统、本土化很强的经济形成过程,只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分析,我们才能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实质性的政策建议。本文试图对当前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希望为今后广大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二、相关理论研究

李小建、李二玲,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主要介绍了三种经典理论。马歇尔将地方性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纳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种外部经济主要表现为:1、生产技术的外溢效应;2、专业劳动力市场的共享;3、生产中间投入品供应市场的共享。韦伯主要从成本角度考虑,将产业集聚归因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利益与运输、劳动成本进行比较后的结果。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且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只有当贸易成本在中等水平时才有可能。王志敏,《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一文,进一步分析归纳了相关理论,除上述三种理论外,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角度描述了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地理临近的优势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洛里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以信任为主的社会资本将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带来区域外企业无法拥有的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网络理论,GREMI(欧洲创新研究小组)对欧美国家16个区域进行调研后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文章结合上述相关理论,将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从集聚到集群的发展过程,并根据Ahokangas和Rasanen的演化模型,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然后分别从各个阶段综合论述了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其中,孕育阶段作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个别关键要素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关键要素也许是特定区域优势、区域内充分的市场需求、或是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区域环境;成长阶段则逐渐演变为企业追求专业化分工,外部规模经济,而且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较好的解决了因分工而衍生出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问题;成熟阶段,此时第二阶段已在集群内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强化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的创新网络将成为维系产业集群稳定的关键因素。文章综合性的考虑了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机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类似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还有魏剑锋的《产业集群的动态形成机制探析》,文章以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为背景,同样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整个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分别为:萌芽期、诞生期和成熟期。文中指出集群产生初期需要某一类创始企业,且作为“种子”企业一般是处于小企业更有优势的产业领域或某种产业环节。创始企业所处具有一定的产业特性,其来源形式也多种多样,而这只是集群产生的必要条件,能否发展为集群还需要一系类条件配合,其中区位因素,特别是区内制度环境和商业氛围也非常重要。在集群诞生期,魏剑锋强调了集群内后进入企业对于成功企业的“模仿”,形成原始状态的集群,而外部经济、报酬递增、节约交易成本、集体效率、创新空间是集群形成后的结果。而通过模仿途径逐渐聚集,达到某一个“临界点”之后,集群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即进入成熟期。成熟期阶段,集群内企业主要是产品升级和追求产品差异化,并不断提套企业素质,形成创新机制、创新文化,而外部环境则体现出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区内需求市场扩大,拥有良好的区域文化及市场秩序。文中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自身的规律,并不能人为地创造,政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培育有利环境,来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国内学术上对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正在由静态的经济要素分析转向动态的综合性分析,并广泛吸收各个学科的研究,纳入社会资本、认知方式、文化环境等非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李宏舟在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将现今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分为三个学派,即要素学派、模型学派和动态学派,在对各个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后表明动态论学派代表了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的最前沿。在对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中,我国亦有大量学者主要分析集群成熟阶段中的创新动力机制,如刘锦英,聂鸣的《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三、相关实证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有很多,有些学者是按不同地区、产业来研究,也有学者是从企业主体视角来进行分析。

冯新勤分别从静态层面,即浙江产业集群的总体特征和动态层面,浙江不同产业形成过程进行了介绍。他将浙江产业形成机制的总体特征描述为:1、政府的积极不干预,即企业主体拥有自主决策;2、社会关系网络,为中小企业的“滋生”提供土壤;3、产业集群形成初期至今都存在大量的类似“普拉特式”的中小企业,并且是浙江人“无奈又正确”的发展模式;4、小商品、大市场;5、“浙江精神”的文化影响。文中将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主要划分为四类,分别为:专业市场带动型、传统工艺现代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能人师范模仿型。为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孙玲芳、陈军结合江苏区域实际及船舶产业集群的特点,将江苏船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基础机制即江苏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动力机制则从集群内企业间竞合关系来分析,保障机制则体现了政府在船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宋玉兰,陈彤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考虑农业产业的特点,主要是从资源禀赋差异、合作需求、规模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来探讨。冯卫红,苗长虹结合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指出我国旅游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张治河等在对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和软件产业进行案列分析后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系统论”观点,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简单地在萌芽期呈现政府主导的模式:对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或由于该地区有一定的科研发展基础,政府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发展,从而加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另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由于该地区并不具有相应的产业基础,招商引资模式或园区建设模式则显得十分重要。”并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构建对于集群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郑玲莉则从文化资源的集聚性特征、专业化特征、根植性特征来阐述创意产业的集群化,而且创意产业的集群化有助于集群内企业的创意萌生,为集群内主体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

除以上学者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还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案例分析,这些研究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提出了大量见解,进一步发展了产业集群理论,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拓宽的思路。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可能导致集群形成的原因、条件和环境上,其中又以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技术溢出等经济性因素来分析集群形成的为主。而多数这类的分析都是事后分析而不是事前分析。并且,在集群形成分析中很多优势因素亦存在自捻性风险,这个方面很多学者并没有提及,在动态分析中,各个发展阶段可能面临不同的发展风险,如果没有明确界定这些可能的发展风险并加以识别、控制,则无法为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适当的参考依据。如:集群形成过程中内部企业的地理邻近,确实可以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学习,技术扩散,也可能导致同类企业发展战略趋同,整体竞争力下降,阻碍集群进一步发展;群内同类企业也可能出现过度竞争,降低整体经济效益;溢出效应使集群内企业获得外部性经济,同时也滋生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惰性等。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成长并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依然是非常综合、复杂的问题。(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4)

[2]刘锦英,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经济经纬,2006,(3)

[3]魏剑锋,产业集群的动态形成机制探析[J].经济经纬,2006,(5)

[4]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5]王志敏,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07,(2)

[6]李宏舟,对国外产业集群经济效果及其形成机制的综述与评论[J].经济地理,2008,28(4)

[7]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9,24(1)

[8]宋玉兰,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5,42(B06)

[9]郑玲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

产业集群篇9

一、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波特教授的研究较为系统。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某一特定领域),连片式地集中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具有健全的支持产业体系,上、中、下游机构完整的有机体系。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所强调的,波特还指出,产业集群会促使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现象的形成。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具有基础性作用,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能实现。[1]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通常与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有关,产业集群能否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取决于其动力机制的完善程度。从机制的概念来看,其主要指相对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必须是对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具有驱动作用的力量结构体系及运行规则,且这一过程必须具备稳定性和规律性。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并非静态的,而是会不断地演进发展,是一种动态机制。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仅立足某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但当其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又并非稳定不变的结构体系。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这种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过程,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本质特定的体现,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健康均以不断完善的动力机制为保证。[2]总体来说,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图1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动力机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现代社会中,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十分普遍的经济地理现象,尤其在发达国家中。从欧洲农业来说,大部分国家都有其集群特色产业,如荷兰与比利时,前者对花卉与牛奶比较专注,后者则专注于养鸡与鸡蛋等。这种精细化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各个国家都发展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产业群。再以美国的利福尼亚和马萨诸塞为例来说,前者专长的葡萄酒业群与后者专长的制鞋业群等,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在我国,电子产业主要聚集在北京,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主要聚集在上海,航天产业主要聚集在西昌,小商品主要聚集在温州、义务、广州等地。从对浙江省的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区的统计来看,就有超过500个,平均每个县的产业集群群体至少3个。[3]在所在地区,这些产业集群经济影响力还在不断刷新,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产业集群视域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议

(一)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强规划。在产业环境的营造中,以及产业壮大发展的历程中,产业集群规划编制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虽然市场机制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推手,但健康的产业集群却并不能仅仅依赖市场机制,还需要政府的调节。[4]政府必须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符合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规划加以制定。与市场紧密结合,是产业集群规划的前提,政府干预应遵循市场原则对良好的协作分工网络进行建立,突出全球价值链衔接的集群发展。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围绕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进行设计,并将物流、教育、展览等共同规划其中,促进关联效应的强化。在对重点工业生产项目入区建设进行吸引的过程中,要对物流配送、研发中心等相关设施与项目的进入一并考虑,将产业配套搞好,实现商务成本的降低,促进竞争效率的提高。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应着重服务的延伸、渗透和带动,围绕重点产业带进行开发,通过对传统产业单一布局规划模式的突破,促进相关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的配套完善。(二)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环境进行优化。优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环境,首先应对区域市场环境进行优化。各级政府应对于区域市场环境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监管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加强对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对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和丰富,推动生产要素资源流动的有效性。还应引导区域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对其参与性给予鼓励,通过竞争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应对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来说,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促进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对于区域内经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进行梳理和创新,营造符合当前时展的敢于创新和竞争的区域文化环境。[5]还应对区域内诚信观念加强树立和强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本与风险的降低。除了要鼓励竞争外,还应营造崇尚合作的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企业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对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政府部门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规划,改善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环境,推动不同形态产业集群的形成,从政策环境上保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三)对科技加强投入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世界各国产业集群的优势离不开其科技水平,只有对科技加强投入,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6]集群的自主创新,可通过科技计划引导来展开。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地区政府应对区域集群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和完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依靠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的,所以科技创新也应体现在区域每个企业中,区域各个企业必须促进自身系统集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区域内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则需对集群优势企业带头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为区域内集群创新提供核心作用。还可对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加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有效输送给区域内集群企业,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集中的技术支持。在集群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中,科技产业化平台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建设区域科技产业化平台时,要对以专业化集群或科技园区为依托的专业技术孵化平台加以发展;也可以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为依托,对资源共享基础平台进行有规划、重点和层次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四)对产业集群经营国际化不断推进获取全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经营,是通过对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参加,对全球资源进行利用,促进全球市场开拓,对全球竞争力进行获取的过程。[7]因此,不断推进产业集群经营国际化,首先需要对全球价值链体系积极主动地融入,通过不断地竞争对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进行抢占。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立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国际竞争主动参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国际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竞争对手,必须要密切关注其战略定位,集群企业在嵌入价值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优化集群视角和方式,促使区域内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集聚速度加快,同时对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持续升级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战略目标。并利用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业不断地成长,在其带动效应性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地认识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效应,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我们应对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通过各种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云燕.浅谈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4(36):107-108.

[2]赵越,李安然,李潇怡.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赤子,2015,9(9):164-165.

[3]何方方,郭艳芹.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28-29.

[4]黄福江,高志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5,24(24):133-135.

[5]经济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以青岛为例[J].开放导报,2015,2(2):82-85.

[6]连远强.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部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13(3):97-98.

产业集群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位商法识别聚类分析法分类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目前,理论界对产业集群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的强调空间聚集性;有的从产业链方面考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波特的定义,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发挥信息知识共享、创新扩散、分散风险等优势,实现集群内企业协作竞争,降低生产、组织和交易成本,这是非产业集群以及集群外没有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技术因素。正是由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特点才促使集群内提高技术水平、研制新产品、开发新项目。其次是投入品价格。由于产业集群可以统一订购数量较大的相同投入品,因此往往可以获得相对低廉的价格,这正是产业集群产生与存在的重要因素。再次是区域内、外市场。区域内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份额就能吸引大量企业和行业;区域外,在产品的营销和销售方面,集群整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实现集群整体效益。最后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空间聚集的首要条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识别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基础,分类是对产业集群识别的深化。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少。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是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有益补充,而且运用实证方法将产业集群识别和分类相结合是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新尝试。

西安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区位商法说明

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LQ)是产业集群识别的方法之一,可以判别产业集群存在的可能性。它运用的是某地区某产业就业数和全国该行业就业数的比值。该方法假定区域内某行业的就业人数如果高于同一产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且大于当地的消费需求,因此该产业可以把多余的产品出口。

其中LQi表示i产业的区位商值,ei表示某地区i产业的就业数,Ei表示全国i产业的就业数。LQi>1表明该地区i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专业化水平较高,产品输出数量较多;LQi=1表明该地区i产业专业化水平等于全国水平,产品基本实现自给自足;LQi<1表明该地区i产业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i产业缺乏竞争优势。

区位商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新型或小型产业集群识别;假设在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上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该方法数据获取方便、简单易操作,因此在西方和国内产业集群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

本文根据2003-2006年西安31个行业就业人数的平均值和2003-2006年全国相同行业就业人数的平均值,运用区位商法求得LQ值(见表1)。

通过区位商法对样本区间内西安产业集群识别,从表1可以看出西安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16个行业的LQ>1,表明这16个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与实际情况相符。特别是LQ排名前11位的产业集群,它们的LQ均大于1.5,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说明西安集群现象明显,集群效应显现,集群内部已发挥知识共享、创新扩散、降低成本等优势。同时也说明区位商法适用于产业集群识别,结果是合理有效的。西安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一)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

产业集群分类运用的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利用统计量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归类。其中K均值聚类分析法是麦奎因(1967)提出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样品分配给最近中心(均值)的类中,具体的算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将所有的样品分成K个初始类;通过欧几里得距离将某个样品划入离中心最近的类中,并对获得样品与失去样品的类重新计算中心坐标;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的样品都不能再分配时为止。

根据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变量进行分类。将表1中LQ>1的16个产业集群进行分类,数据选取的是2006年西安市16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和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数据根据2006年《西安统计年鉴》计算得到。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y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其中,

根据16个LQ>1的产业集群从业人数和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y1表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标准值,y2表示从业人数标准值。以y1、y2两个变量进行Q型聚类分析(观测值聚类分析),即对产业集群进行聚类。

(二)数据处理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次聚类分为三类,共经历两次迭代,第二次迭代后,类中心变化为0,从而停止迭代。按照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从业人数将16个行业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两个产业集群: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它们与类中心的距离分别为0.099、0.099。第二类也包括两个产业集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它们与类中心的距离分别为0.163、0.163。其他12个产业集群均属第三类,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事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它们与类中心的距离分别为0.245、0.239、0.075、0.235、0.080、0.197、0.190、0.165、0.260、0.070、0.127、0.108。

这三类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类中心各变量值。第一类y1=0.90071,y2=0.01317;第二类y1=0.51327,y2=0.90181;第三类y1=0.18975,y2=0.04851。最终类中心不同表明三类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特征:这一类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大,从业人员少;第二类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大,从业人员多;第三类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一般,从业人员较少。

西安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上述的第三类,以科技、信息等软资源为优势的第三产业集群,具有密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素质的金融投资队伍和企业家等优势;第二个层次为上述的第一、二类,是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劳动力充足、专业化分工合作、当地特有的创新和拼搏精神、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等优势。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对西安产业集群的分类和实际情况相吻合。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西安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结果将为西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产业集群研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识别和分类只是产业集群研究的第一步。针对西安产业集群的分类结果,分析各类产业集群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它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经济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