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十篇

时间:2023-03-20 17:52:09

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篇1

作为长期关注三农问题以及农民工问题的信息化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这些方面研究颇深。近日,本报执行总编孙定与周宏仁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信息化重点服务四类农民

主要观点

本报执行总编孙定

信息化专家周宏仁

8亿农民都普及信息化是不现实的。除了各种协会之外,农村青少年、农民工阶层和农业生产大户也是农业信息化应该首先服务的对象。

孙定:信息化已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少作用,目前集中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村务管理和农村文化四个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涉农部门太多、资源浪费、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周宏仁:出现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这起码说明大家对新农村建设富有热情。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也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我国幅员辽阔,农村面积广大,东西部差距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规划诸如电子政务那样的顶层设计出现。

从我国政府的主张来看,这些年的文件中都强调了战略意义,比如“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国家是希望从战略上入手,让各地从实际出发,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最近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也准备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对农村信息化的指导。

毫无疑问,三农问题是国家信息化关注的战略重点。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信息化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解决三农所有问题,所以在研究农业信息化时,必须研究农业自身的改造。

信息化能为这种改造做什么?一个是提供引导信息,帮助农民成为农业经理;二是提供引导信息,帮助农民成为各种生产经营公司的经理,鼓励农民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家。

孙定:你的意思是这种改造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表现,把农业改造成为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这是现阶段农村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也是信息化发展到农村之后,因地制宜的一种变化。那么你认为,在现有形势下,农业生产方式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衡量信息化的作用?

周宏仁: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美国从1935年到1985年的52年中,家庭农场平均面积由834亩增加到2772亩。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以后,农业生产专业化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得到了发展,规模经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农民在一个现代化的农业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农业经理,他负责管这块土地,什么时候翻耕、什么时候经营,他来联系,这里面就要大规模地应用信息化技术,离开信息技术就可能运转艰难。

我们现在的农业信息化,已经体现出了“信息化不能受地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年我在甘肃平凉考察时发现,在这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信息化发展一点也不慢。在当地,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苹果果业协会,在互联网上查看科技信息,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同时在收获的季节广泛收集市场信息,高卖低囤,增加会员们的收入。这种有组织的行为,使原始的个体经济变成产业经济,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要考察信息化手段应用得是否恰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看信息化是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二要看是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第三要看能否增加农民收入。

孙定:你刚才说的果业协会的案例在全国有很多,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各种成熟的蔬菜协会分析市场,指导农民销售,他们应该是农村信息化重点服务的对象之一。除了他们,信息化还应该照顾到农村的哪些人群?

周宏仁: 以目前的条件看,不可能8亿农民都普及信息化,这是不现实的。信息化服务的人群也要有所侧重,除了这种协会之外,还有农村青少年、农民工阶层和农业生产大户。

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的未来,要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农民工阶层在收入、观念以及能力上,都是农村中最活跃的阶层;而农业大户是新成长的阶层,这几类人群要重点服务好,才能发挥信息化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普及农村信息化。

要做到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要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更重要的是应该利用我们国家已经有的教育网络,保证农村每一所小学和中学都能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同时开发适于农村青少年的网上内容,让农村青少年享受到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服务,和城里的孩子撑握同样的信息技能,了解和接受外界新的知识和观念,还要把与三农发展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的手中。

针对农民工,也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信息化,这是我国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要按需定制信息化服务。

农民工服务不容忽视

主要观点

农民工是城市夹缝中的国民,是信息化必须关注到的群体。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孙定:谈到农民工问题,我注意到你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并且在不同场合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就你这几年的研究调查来看,目前我国农民工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信息化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周宏仁: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2.5亿为农民工和准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人数达到1.2亿。农民工占农村总劳力的40%左右,因此,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焦点,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就业、城镇化、社会组织与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都要解决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目前的状况并不好,它是城市夹缝中的国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存在于市民和农民之间,两头都不着边。我们要换一换工作思路,对外来人员的流动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监管。比如在城市管理中建立登记档案,为外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等信息,既提供了服务,也掌握了相关的农民工信息。但是要建立全国性的系统平台难度很大。

孙定:农民工数量之大已经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现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周宏仁: 我国农民工面临困难。第一是就业问题,第二是培训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第四是权益维护问题,第五是子女入学问题,第六是文化生活问题,第七是土地流转问题,第八是政治参与问题。

这困难中都包含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畅、利用不充分引起的问题。信息化不能解决农民工的所有问题,但是,肯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化可以是一个切入点,促进政府相关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到。

我国信息化建设,决不能忽视农民工群体,应当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这样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是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宽、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信息系统工程。

孙定:我们现在有没有已经建设好的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官方的和来自民间的?

周宏仁: 去年,我在甘肃考察时发现,甘肃平凉有一个区的劳动局设有农民工服务中心,可以请外来用工单位与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面谈,也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效果不错。如果在农民工走出去之后,还能继续保持联系,建立包括职业、收入等信息在内的档案并全国联网,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价值会非常可观。但是,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服务,现在多数还局限在“出政策”上。

杭州有一个农民工的商业网站,叫新农门,正在摸索运营模式,目前已有风险投资介入。这个网站开展农民工培训,为用工单位寻找合适劳动力,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同时,该网站还与一些法律部门合作,随时为农民工服务。

无论是那种模式,在建设面向农民工服务体系时,都要有一些原则。比如面向农民工,实现流程融合,促进服务和管理规范化;也应该面向决策层,为政府制订农民工相关政策提供建议;还应面向未来,实现业务系统间无缝连接,对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他们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服务三农只需建两个网站

主要观点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只需要建两个网站就可以了,一是为各种农产品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系统,二是覆盖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农产品市场信息,特别是价格信息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解决农民怎么种与怎么卖的问题。

孙定: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些无序,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站林立,从省、市、区、县乃至一个村都有网站,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原创很少;另外一个是资金浪费,每个地区都有资金投入,无形中减弱了资金的效用。如何在农村信息化中避免这些问题,使政府的政策落地,促使各类信息服务发挥实际效用呢?

周宏仁: 我国现在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需要整合,而不是盲目地建设内容趋于雷同的网站。这就是电子政务中的资源整合。比如现在农业方面,访问量最大的不是农业部的网站,也不是各省市设立的官方网站,而是一个深圳的农业网站,这就说明了问题。

我认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只需要建两个网站就可以了,这两个信息系统的需求较为紧迫:一是为各种农产品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系统,二是覆盖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农产品市场信息,特别是价格信息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一个解决农民怎么种的问题,一个解决农民怎么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覆盖了三农信息服务的重要方面。而且,只建设这两个网站,资源可以有效整合,并且具有权威性,信息也值得信赖。

孙定: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当初也是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商业网站,才有了今天的互联网规模。在面向三农信息服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积极引入多种商业模式?

周宏仁: 政策引导,扶持商业机构,这是肯定的,农业和农民工的信息化市场不能仅仅靠政府引导和投入,还需要多方支持,逐步加快这两类市场的兴起。我在地方调查时发现,吉林省涉农的信息服务热线,有巨大的专家库作为后盾,给农民提供实际的帮助,为农民解决了问题,农民也乐意拨打热线。这说明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就能引导市场创新,做大企业、培养新兴市场。

再比如建立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如何打消他们的戒心至关重要。接下来就是将服务做到位、做踏实。这不是说因为市场巨大,就可以忽略信息服务的本质。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服务,农民工也乐意支付费用。如果按照1.2亿人口算,每个人只要支付一点点费用,这个市场就会相当大。

无论是面向哪种人群提供服务,做好了市场都会非常巨大,其中都会隐藏巨大商机,并且还能为国家减轻负担。

周宏仁简历

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84年6月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10月调至国家计委工作,负责我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1990年5月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工作,负责全球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的发展研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工作。

2002年1月起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2003年7月兼任联合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高级顾问和上海市第三届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采访手记:农民工的代言人

周宏仁是一位性情中人。

在谈到农民工问题时,他比较激动,这来源于他对农民工辛苦生活的深刻体会。在和本报执行总编孙定的对话中,他说着说着就会声音哽咽、眼睛潮湿。

这绝对不是失态,或者是做秀,而是实实在在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这是对国计民生的担忧,也是对具体人群遭遇的同情。

作为国家信息化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曾经在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讲过课,也曾因为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对全球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的见识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过联合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官员的高度评价。

而此时,面对媒体的深度交流,他毫无遗漏地表现了感情。此时,在我们面前的周宏仁,不是一个官员,而是一位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学者。

周宏仁现在为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事务繁忙,但他仍旧经常出去调研,在各地考察。他对农民工的关注以及在这个问题上倾注的热情超乎常人。印象中,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谈到农民工问题,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农村信息化篇2

2007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最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标志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无论是国家的信息化宏观政策,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国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建设,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科技创新步伐; 无论是国际、国内IT企业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关注,还是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等等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现就2007年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政策、重大项目的建设、学科创新和发展,以及权威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国际、国内农村信息化发展形势,对2008年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走向进行展望。

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如果说2006年是我国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开局之年,那么2007年则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信息化建设全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如此宏大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下,2007年的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迎来了春天。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中,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明确作出了一些规定。这些内容丰富、准确的阐述为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上下在2007年初就全面进入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和技术创新的全面发展阶段。

今年9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中央同意,决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并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同时《意见》还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该《意见》的出台,表明党中央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作用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在报告中,统计表明,共有十处表述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推进信息化的思想贯穿整个报告,成为十七大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五化”之路,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

2007年底,国家农业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指导各级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根据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特制定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并于11月21日下发。该框架要求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由此可见,2007年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是关键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据各地通信管理局统计汇总,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到98.8%。

重点工程带动力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央组织部等十几个部委,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继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2007年,这些部级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力地拉动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开始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1. “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新成绩。

2007年初信息产业部就“村村通电话工程”再次下发通知,擂响“村通”攻坚战鼓,要求电信行业围绕建设新农村战略目标乘势而上,继续苦战一年,使全国村通率年末达到99.5%,在发展农村通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迈上新高度。

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编制了“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为确保2008年6月提前实现“十一五”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目标,中央财政2006~2007年共安排30亿元,专项用于中央台节目无线覆盖。该工程2007年进入了攻坚阶段,工程进展顺利,为2007年的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3. “金农工程”进入实施阶段。“金农工程”由农业部牵头,国家粮食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配合。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开发两类信息资源,强化一个服务网络,即: 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 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2007年该工程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承担的任务皆已进入实施阶段。

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圆满完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由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2003年以来共同实施的一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到今年十一月底,共投入111亿元,2007年底全面完成。该工程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2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受益农村中小学生达1.6亿人,并基本形成了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求的资源体系。

5.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全面铺开。

为尽早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城乡,今年9月17日,文化部与各地文化厅(局)签订了2007~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为保证共享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2007~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24.76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点和数字资源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今年开始试点,2008年将全面铺开,2011年结束,总投资近40亿元。 该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6.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

党中央决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并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而为在全国建立健全让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需求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缩短“最后一公里”

2007年随着国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大政方针的陆续出台,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注定要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今后几年宽带将快速地进村入户,无线宽带业务在农村也将得到较快发展,“三网融合”将向前迈进,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将逐步缩短。

其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将写入国家法律法规,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工作深入开展,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有效的生产和生活信息,农村信息化“第一公里”问题将得到缓解。

再次,信息化普及教育将向纵深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通过信息化普及教育,促进了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监测和预警系统、精确农业和数字农业等技术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作者简介

农村信息化篇3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基本建成了从省到市、县、乡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18个省辖市和142个县级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达162个;2971个行政村实现了计算机上网;4500多个农民经纪人拥有终端。此外,全省18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都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利用大学生下乡活动向农民普及计算机知识,初步形成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成了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可以直接向农民提供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7000余人,促进了信息的进村入户。

我省虽然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了许多问题。对河南信息化的建设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二、河南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成本问题。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彻底的农业大省。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农村信息化成本问题就是所面临的一个严重危机。面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2.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河南有7000万农村人口,占人口数量的70%,相当一部分人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许多行政村中,只有一个人懂电脑,也就是从大学生中招聘的村干部助理。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知识也是影响着信息化发展的要素。

3.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因此,信息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成本问题过高。这些基本得到了解决。中央和河南省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款,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专款专用。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金。严格控制成本。防止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建设。争取做到村村通网络,家家有电脑。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再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因此,要将乡镇学校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联系起来,以乡镇学校为依托建设当地农村信息中心,将乡镇学校建设成当地信息中心,作为农村信息化的突破口。另外,要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创新研究机制。只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4.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建设村信息平台,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政府政策,形成反馈体制。其中,一要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使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实惠。二要联系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引导农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三要结合国情,使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工作积极而有效地进行,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优势互补,使农业企业和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

5.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必须能够实现村中的家家户户至少有一种方式可查询和获取信息,人人会用一种信息化产品,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推广辐射周边地区,进一步探索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推广模式。

农村信息化篇4

“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20*年工作任务在各有关区县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目前,此项工程已被列入200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做好该实事项目的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目标任务

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在本市闵行、嘉定、宝山、浦东、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10个区县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计划完成3万人的培训工作任务。

(二)继续在上述10个区县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计划完成30万人的宣传普及工作任务。

(三)为上述10个区县的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网站,在网上实现村情、村务公开,并相关信息。

(四)建立农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在上述10个区县的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信息化带头人。

二、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

(一)信息化培训

为确保质量,培训采用“统一组织、材、统一培训点认定、统一考核、统一发证”的方式。

1.培训对象

10个区县的村干部、村工作人员、村信息化带头人等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以及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

2.培训内容

培训分为入门班、应用班和提高班三个层次。入门班面向电脑初学者,主要讲授电脑的基本操作、文字输入、上网浏览和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通过入门班的培训,使学员达到“两会两能”的基本要求,即会打字、会上网,能搜索信息、能收发邮件。应用班则是在入门班的基础上,侧重于互联网应用技能的培训。提高班面向有一定电脑操作技能基础的学员,讲授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电脑外部设备使用等内容。

培训采用分层教学、集中授课的方式。各培训点应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分层教学,以增强培训的效果。入门班、应用班和提高班集中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各区县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作适当调整。

3.培训教材

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统一组织开发、编写符合农村特点的培训教材。各培训点应在开班前按照培训人数向区县信息委申领培训教材。各区县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照上述培训内容修订完善培训教材。

4.培训点

培训任务由经过认定的“‘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点”承担。2009年新增的培训点须经区县认定后,报市信息化培训协会备案。各类培训对象原则上在就近的培训点参加培训;个别地区出行不便的,可向市信息化培训协会申请安排“信息大篷车”开展培训。

5.培训管理

每个培训班应配备1名培训教师、若干名辅导人员和1名班主任。培训教师负责讲授培训内容;辅导人员负责课堂辅导;班主任负责学员考勤、维护教学秩序、组织考核,并及时将审核后的学员信息录入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6.考核和发证

学员完成培训课程后,由各培训点组织参加市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妇联联合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二)信息化宣传普及

1.宣传普及对象

上述10个区县的农村居民。

2.宣传普及内容

向农村居民介绍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认识互联网,感受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意识。

3.宣传普及形式

2009年,除了继续采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进村、进厂等方式,组织农村居民观看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片、参加体验活动、阅读普及读本之外,还可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区县、乡镇组织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也可利用上海白玉兰远程网,组织农村居民观看宣传教育片。

4.宣传普及材料

由市有关部门统一制作宣传教育片,设计体验活动,编写普及读本。

(三)行政村网站建设

根据市统一要求,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网站。各行政村应落实专人(即村信息化带头人)负责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具体建设要求另行发文。

(四)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巩固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工作成效,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信息化带头人。村信息化带头人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负责行政村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帮助村民通过网络收集农业科技信息,收集和农产品供求信息;负责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电脑、“农民一点通”等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提供使用指导;帮助村民了解和学习信息化知识。

村信息化带头人原则上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具有较熟练的电脑应用操作能力,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在行政村现有的村干部或村信息员中选拔产生。市有关部门将对村信息化带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年底对村信息化带头人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

三、组织分工

为切实做好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工作,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妇联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标准,组织、协调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

市级层面各单位分工如下:市经济信息化委主要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和宣传普及计划,协调区县做好农村基层管理者培训、行政村网站建设和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市农委主要负责专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市教委主要负责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市妇联主要负责宣传普及工作;市信息化培训协会主要负责培训教材的编写、考核和发证、“信息大篷车”的运行管理,指导区县开展培训工作;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是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协办单位,主要负责利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

各有关区县要明确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分管领导,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指导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开展,制订相应计划,落实培训任务。

区县层面各单位分工如下:区县信息委主要负责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做好农村基层管理者培训、行政村网站建设和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区县农委主要负责本区县专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本区县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区县妇联主要负责本区县的宣传普及工作;区县电信局主要负责配合区县有关部门做好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

四、经费安排

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不向培训对象和宣传普及对象收取费用。培训和宣传普及所需经费(包括培训教材和普及读本编印、宣传教育片制作、培训合格证书印制、培训教师补贴、培训场地使用、“信息大篷车”和“信息小篷车”运行维护等)由市有关部门承担。各有关区县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工作推进,加强对培训点的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区县可根据本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培训对象适当的误工补贴。鼓励各有关区县扩大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的覆盖面,超出计划任务部分的经费由区县承担,但由市有关部门免费提供培训教材、培训合格证书、普及读本、宣传教育片。各有关区县根据宣传需要,自编小品、小戏下乡开展宣传的,市有关部门将提供部分经费补贴。各有关区县自行编印培训教材、普及读本的费用由区县承担。

五、有关要求

(一)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覆盖面广,涉及人员多,任务重,且今年正逢区县机构改革,各有关区县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新老机构的工作交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做到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队伍落实;要建立例会制度,确保组织协调及工作统计、情况汇总的渠道畅通,并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二)各有关区县信息委、农委、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级层面的工作安排制定本区县的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对培训点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确保培训的质量。

(三)各有关区县要合理安排培训学员在乡镇成人学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培训机构参加培训,避免学员在不同培训点之间的重复培训;参加过20*年培训的学员原则上不再参加2009年同一层次的培训班,且参加过20*年提高班的学员不再参加2009年入门班的培训,重复参加同一层次培训班的学员的培训费用由区县自行解决。

(四)各有关区县妇联要合理制定宣传普及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普及活动,并将宣传普及信息及时上传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信息化篇5

信息员已成为农村信息化的“领头羊”

玉池村的幸运得益于尤溪县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展开,2014年尤溪县被列入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后,提出重点探索“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信息进村入户的可持续运营机制,并选定中国电信尤溪分公司作为运营商,目前试点工作有序推进,250个村全面建设简易型村级信息服务站,并建立136个标准型村级信息服务站和50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基本上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等问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服务站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进行农村淘宝项目,普及村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和理解,突破信息和物流的瓶颈,解决农村买卖难问题。

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信息员的选择是关键。据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尤溪县按初中以上文化、诚信度高、口碑好、市场意识强、熟练操作计算机、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要求,审核把关、布局选点。其中重点把握好“四个关”,谨慎挑选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入口关。第一,乡村推荐关。在全县各乡村全面动员摸底调查,推荐相关运营主体。第二,县级审核关。在乡镇推荐基础上,针对“一村多点”情况,通过电话方式沟通,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和要求,筛选经营点。第三,现场核实关。逐村逐点按照建设“六有”标准信息站要求现场核实,首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优选懂电脑的经营店。第四,典型示范关。在全面建设标准型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重点在集镇建设14个有O2O体验培训功能的标准型信息服务示范站并重点考核、帮扶指导。同时,建立“一站一档案”,内容包含信息员基本信息、信息站硬件设备、图片资料、人口资料、站点协议等。

有了信息员和信息服务站,下一步就要对这些信息员进行岗前培训了,尤溪县的做法也突出实效,他们采用“四措并举”的做法。首先围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功能内容,集中培训;二是聘请高校电子商务专家和电子商务高管人员,开展电子商务专题讲座和培训。三是对各信息站信息员进行针对性的操作培训和帮扶,实地指导。四是利用易信工具组建“信息尤溪”工作互动交流群。

通过以上几种培训,尤溪县初步建成一支“懂平台、会操作、优服务”的信息进村入户信息员队伍,为接入更多服务商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各村信息员已成为农村信息化的“领头羊”,是各村开拓农村电商市场的首选人员,阿里巴巴、菜管家、世纪之村等多家有实力的平台商纷纷要求提供信息员名单。

12316平台:公益服务落地、商业服务搞活

“12316” 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便广大农民群众投诉举报以及更便捷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三农”信息服务,农业部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申请并被核配了“12316”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切实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增收致富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尤溪县按照公益服务落地、商业服务搞活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全方位服务机制,标准化改造12316服务体系。他们生动地归纳为“三突出”:在服务内容上突出本地化,整合涉农部门资源,建立农业基础数据库,实现本地整合的信息资源切换并接入即将建成的全国12316云平台;在服务手段上突出多样化,完善县级12316呼叫中心,实现12316热线全域开通,移动、联通、电信全网接入,语音全天候和8小时全人工服务,接入12316语音呼叫、视频和短信彩信等系统;在服务质量上突出精准化,建立12316“省级呼叫中心+各类专业专家和乡镇农技站远端座席”常规人工服务流程,方便农民就近找到专家,实现信息服务精准到户。

一年来,尤溪县12316农业服务中心累计接受农民来电、来人咨询1700多人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22期,受训人数达到8300多人次。尤溪县加强12316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在地农业信息与全国各地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整合进度,将其融入12316服务体系中去,使其成为12316农业信息云平台资源中的重要一环。

12316平台,为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供方便,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农业系统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统一、规范、方便、准确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办法,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接入水平,让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这是农业部门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用良好的作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具体体现。

电商进村,福建“村淘”第一县

2014年12月20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淘宝项目在尤溪县正式启动,尤溪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在全国选定的第四个“农村淘宝”合作项目试点县份,也是福建村淘第一县。从此尤溪农村电商开始质的“蜕变”,并进入快速“裂变”。截至2015年1月11日,运营23天的尤溪首批开通的8个乡镇14个村淘服务站点共计成交3200单、40多万元。阿里巴巴提出的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计划”,将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让“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实现双向流通”。

大家也许会好奇,村子里的网店怎么开?别说,考虑到农村消费习惯,这个店的经营方式还是很不一样,很是新颖――关于买和卖。咱们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

比如你在屏幕上看中了一件100块的衣服,可以直接找到“农村淘宝”店主,让他帮你下单填地址。而你收到货后,也不必急着付款,先穿了再说。如果觉得满意,那就去店里付款,如果不喜欢,也没问题,直接把衣服交给农村淘宝退货即可。

至于卖就更方便了,树上的板栗熟了,只要给店里来个电话,技术人员就会上门拍照议价,然后你的土特产品就上了淘宝网。得到订单后,发货即可。买家确认后,村民还可以选择现金或汇款两种方式收钱。

阿里巴巴的村淘计划,激活了尤溪县的农村电子商务,除了阿里巴巴这个电商平台,尤溪县还引入19e、空中充值等生活服务商,实现便民充值服务。优选引入尤溪本地电商“土生土长”平台,实现本地特产线上线下同步交易,作为未实现淘宝入村站点的有效补充。

农村信息化篇6

一、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截止,通电话的乡镇39个,行政村448个,电话覆盖率100%,已连接光纤宽带网的乡镇38个,行政村254个,宽带覆盖率57%,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凉州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我区第一个与涉农各单位及乡镇相连接的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区上成立了农村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与信息网络建设。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站正式启动。网页内容已全部添加完毕,并对涉农信息能够进行及时地采集、,对网页内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区38个乡镇和13个涉农部门已基本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了信息员。网页内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争取为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好设备、培训好信息员专兼职信息员、制定好规章制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逐步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村信息中心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调换频繁,农村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三)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村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四)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都有农村信息站,但在农村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三是区农村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乡镇、村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村信息工作现状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村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村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和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村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三农”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农村信息化篇7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农业经济增长 影响

引言

早在2001年,我国就明确提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政策,同时针对农村信息化的建立,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落实方针。而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快速减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且凭借信息化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可以拉升农业生产力水平,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收获财富的满足感。但我国农业增长遇到的问题还很多,情况也相当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借助农村信息化的热潮培养更多的有经验、有技术并且会经营的复合型农民,来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发展能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

农村信息化发展能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进步是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对农村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在研究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生产力以及生产力这三者关系,而信息技术在这三者中占据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特有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信息才传播能力的属性,能从根本上影响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互联网产业的快速腾飞,因此对拉升生产关系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为互联网产业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人们传统中的消费方式,对现有传统格局的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并且细化了社会分工,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范围,因此互联网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是根据当地整体农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也给农村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而信息技术的也将大力推动当地产生关系,改变当地人们思维意识,因此,农村信息化自身也能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一步一步进行,只有当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达到一定层次后,那么农村信息化的配套建设也就能顺利得以开展。反之如果农村经济十分贫瘠,那么农村信息化建设再怎么完善也将毫无意义。因此,农村经济的增长幅度将决定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例如当一个只有3000人的北方贫穷的小农村里,经济增长点以耕地为主,连电视都没有几台,甚至很多人连手机都不知道什么样子,而这时跟他们谈论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毫无说服力。但是如果换成一个有30万人口的江南小镇,当地主要经济增长点以手工业加工为主和旅游业为主,那么在这里进行农村信息化将会对改小镇的经济加速起到催化作用,利用信息化的便捷和速度,会使得更多的旅客了解到这座小镇,同时利用网络无限商机,可以加速当地手工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表明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水平,农业经济增长也会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并且随着农村信息化在农村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也对对当地农村经济增长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从而达到反哺的作用。这就是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必备的条件,那么建设农村信息化就无从谈起。但是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整体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都各不相同。这对建立农村信息化就提出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具体事情来具体分析问题。要想真正建成系统化、功能化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就需要在确保基础设置完善,且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一同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全社会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诠释,以便用更少的资金,更少的周期,建立功能更全面的农村信息化工程。

(二)加大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

人才是推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技术性相当强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工程需要一大批有着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队伍,这样才能再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功效。同时,在引进高水平、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外,还需要对所有的参与农村信息化工程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业务水平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对专业人员加强业务水平、交流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快的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在当地开展农村信息化的科普工作,尝试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接触到信息化带来的种种益处,从而能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有效合理的规划,同时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和意义领悟不够。因此就需要政府出台切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合理规范,确保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方向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达到推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开展,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农村经济快速腾飞的目的。

三、结论

总之,信息化的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其价值。这里也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技术,因为人的水平高低,那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建立也会受到一些起伏。当信息化实施人一旦因为各种原因暂停或放弃,那么之前的信息化投入成本就会很难收回,将会对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资源浪费。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低成本高功效的农村信息化模式,但任何模式都是需要经过实践和探索一步步总结的来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贾刚存.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若干问题[J].中国农业经济问题,2004,(2).

农村信息化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 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绍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绍兴县数字农业平台。绍兴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绍兴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绍兴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绍兴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绍兴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 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绍兴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绍兴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问题。根据调查绍兴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 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 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绍兴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绍兴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绍兴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农村信息化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1]。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2-4]。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5]。Www.133229.Com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4]。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6]。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6参考文献

[1] 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丽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3]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19-20,40.

[4]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12):53-54.

农村信息化篇10

2011年11月15日,农业部授予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牌匾,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出席授牌仪式。

兰田村顺应时代呼唤,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在全国推出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世纪之村”,该平台具有27项系统、500多个功能模块,内容涵盖了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信息社区,已在福建近8000个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月交易额上亿元,开创了全新的“智慧新农村”发展模式。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学习型新农民的头脑和思想是先导。2006年2月,兰田村创办了全省第一所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骨干开设讲座,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参与人数达5.3万多人次。没有农民参与,新农村就是空中楼阁。农民肚里有“墨水”,兰田村支书(2007年升格为村党委)潘春来考虑开发一个适合农民使用的网络平台——公开村务,解决不够透明问题,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中来。

抓住村务公开这一“牛鼻子”,使农民与网站建立紧密联系;政府无需投入巨资,便可实现村务网络化监管;通过市场运作机制,让政府、农民、企业三方从中受益。2008年初推出的“世纪之村”,正是这三者的“交集”:该平台包含村级电子政务——村务、党务等网上公开;为民服务——星火科技、劳务供需;村级电子商务——农家店、企业形象展示等。同时,他们在话费代缴点、水暖五金店等既会电脑又愿意给人家服务的商铺,设置信息点、农家店,由他们帮助村民免费上网、咨询村务、销售信息等,让信息走进来,产品和劳动力走出去。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借助“世纪之村”平台,变革传统、封闭、单向的村务管理模式,使村级社会管理在基层自治的监督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兰田村走上网络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成立由村党委、村委会及村民代表组成的村务公开网管小组,设计一套人尽其责的流程,进而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形成村规民约,加强村级权力监督、畅通农民参与自治渠道,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村务信息化促进办公自动化,村党委的领导职能由管理转变到服务上来,转变到民主决策、监督保证、顶层设计上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10年规划”“30年规划”相继制订,科学规划新村建设、产业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