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系统十篇

时间:2023-03-27 04:1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系统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1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改造旧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本文从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了大规模企业需要构建适应变化的信息化系统。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1.原始数据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层次上进行融合,在各种信息源的原始数据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2

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而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介绍了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有关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点,以及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特点;措施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革新。而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处理、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已开始朝着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受到了一定限制。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1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相关概述

1.1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标志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具有以下几个标志:消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屏障,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职能的明确分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灵活,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协同高效。加强企业规划的制定,以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合理确定及其之间的协同管理。在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工作任务的有效整合。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机制体系之间的协同。

1.2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难点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跨越企业边界、跨越地区边界、甚至跨越国家边界,这就使得其在实现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主要的难点包括各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将不同企业间的不同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某种协议相互连接起来,在保证这些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又在该协议下进行协同工作。然而,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信息系统,没有必要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工作,且协同后自己的信息系统可能因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兼容而遭到破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此外,一些较为保守的企业不希望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分享,也不愿意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协同化工作。信息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升级,将很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要求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这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使得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成为制约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实现的一大因素。

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息互相交叉,造成大量信息冲突和冗余在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过程中,尤其是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不仅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独立性明显,而且整体信息系统呈现多元化态势,导致了信息系统相互交叉程度大,从而造成了大量数据信息的冲突和冗余,使得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过程中大量冲突和冗余数据的出现,对其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紧靠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来维持经营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企业不能对外部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则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2.2信息系统的多元化导致新的孤立信息产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最初就是在解决企业中的孤立信息问题中所诞生的。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完善、种类的不断多元化以及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信息系统的相互协同与交互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管理工作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所导致的新的孤立信息的产生。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在建立初期依据的是其自身内部不同部门而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而并没有考虑日后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问题,导致越来越多新的、更大的孤立信息不断产生,不仅对企业自身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3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特点

3.1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全开放,而是在保证各企业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所有系统共同完成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需要建立在企业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前对自身商业机密和重要的信息被泄露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预判,并尽可能避免对于某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过分依赖之上。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应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

3.2企业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具有一致性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实时交换,一方面体现在企业间交流互动的加强。而这需要参与协同化的各企业间达成一定协议,以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如果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则该系统将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应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3.3企业信息系统具有交互性与网页浏览者和网站之间具有交互性一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也需要具备交互性特点。所谓交互,是指双方进行的信息交换和做出的互动行为。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各企业间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因为没有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协同的实现。所以,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应具备交互性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这些特点,在为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为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造成了诸多的难点。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将其特点与难点相互结合后进行充分的考虑,以确保在解决难点的同时突出特点和优点。

4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息协同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4.1了解与掌握企业间信息系统的特点要想实现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效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就必须对企业间各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交互性、统一性和独立性进行关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成企业间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功能的扩展,进而才能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机密,这对其他企业应是不可见的,且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销售方式,这就要求在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时应保持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以确保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可以正常进行。同时,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以信息共享、交流互动为目的,以满足多企业共同需要为宗旨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该系统的建立还应具有交互性和统一性特点。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满足这三个特点,可以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交换、反馈和及时更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2积极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企业间信息系统以通信技术为基础,来实现信息的跨国界、跨地区、跨企业交流、互动和共享,并为企业信息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工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分别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首先,应建立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因为它是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重要保障。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需要在企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经营项目及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来完成。在系统试运行后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功能实现等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对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定期检测,若运行情况良好则需要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维护与完善,以不断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强化系统的功能。其次,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跨区域、跨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创建系统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功能,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4.3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根据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的深度情况来看,其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在企业间业务层的合作与交流当中,企业间的关系更趋向于交易关系,所以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应更多的关注企业间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以确保协同后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企业与客户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企业间战略层的合作更多关注的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即以合作双赢为目标。基于这一角度,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则需要从全方位来进行,即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这整个过程双方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切实达成合作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参考文献:

[1]国佳.信息生态系统下的企业信息协同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侯志强.基于协同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增益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3]张彦.基于XMPP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13

[4]刘翔.ERP与协同决策——企业信息化丛书(第一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

当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常规的企业管理已经难以应对现代化市场的需要,中小企业亟需进行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以使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1 信息化系统介绍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企业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对企业进行的全面的信息化改造过程,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将正确的信息,及时的、有效的提交给企业,满足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以便企业能够依据正确的信息对企业的相关事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信息化系统由许多的先进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以下软件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制造资源计划)、MTL(物料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DI(电子数据交换)、SFA(销售队伍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OA)、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目前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这些软件系统之间并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存在着交叉和协作,比如通常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包括物料需求计划,ERP系统也有销售管理等等。

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

我国近几年中小企业数量增长非常迅速,中小企业数量的额增长对于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9.1%,中小企业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大大超过了我国企业总体的平均贡献率。我国发改委、财政局以及各地方住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已经引入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开始了信息化的初步尝试,并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内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系统,对这些企业的发展以及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起步阶段受到企业类型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一直处于一种缓慢的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新世纪之后,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不论是在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内都开始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来讲,特别是在于大型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都还很多,需要中小企业的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

3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在相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意识不足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对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比较困难,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小企业大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会有太多的财力、物力用来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是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的问题,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大多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的集中到企业的销售额和资金状况上,不能长远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信息化的重要程度以及信息化将在未来发挥的重要性意识不足。

3.2 信息化建设缺少相关人才

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的专业人才,员工对于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也直接的限制了企业引进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设置相关的技术部门,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储备,中小企业规模偏下很难吸引具有高水平的IT人才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招聘会给企业在财务上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难度。

3.3 我国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决心和努力,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也有着要求。首先,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进行了多年,出现了很多的信息化相关的企业,比如在ERP系统方面比较知名的用友技术有限公司等,但在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还比较滞后,尤其是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城市以及二三级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在这些地区还比较缓慢。此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之配套,企业很难孤立的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还体现在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立法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还很不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法律保障。

3.4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在已经开始建设信息化系统的中小企业内还存在着因为不能从整体上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好规划,致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出现所谓的“孤岛问题”(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在引进相关的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局部的某一问题,或者是在某一相关部门的决定下引进的,与企业内的其他系统不能有效的进行配套,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不仅造成了信息化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大大消减了企业的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 提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讲非常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4.1 人才吸引和培养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只有拥有足够的人才作为储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避免只是一个“空壳子”,才能保证真正的得到有效的运用。企业可以在两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发掘相关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外部招聘的形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方式的选择。

4.2 提高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认识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未来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潮流,企业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另外,中小企业的员工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认识,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

4.3 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使之能够满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要;另外还要努力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和经济秩序。

5 总结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对信息化建设充分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力气,提升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岳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3:46-47.

[2]司青燕,许涛.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2008,4:36-37.

[3]刘晓松,梅强等.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94-98.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评价;计算机支持系统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系统观点看,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并且能起到反馈和控制作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工程系统成为一个闭环系统.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工作与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和紧迫的.然而,目前对企业信息化定性的研究,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量研究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制开发等,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必将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评价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从技术、管理、人员等信息化的3大构建指标体系着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并将原型法与结构法相结合,设计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1企业信息化水平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要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必须对企业信息化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信息生态学认为,企业是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运作的信息系统,系统的组成要素分为:信息工具中的软硬件、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人员(最关键因素),及其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标准、协议等.

这些要素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互相联系,形成复杂的结构.实现企业信息化不应仅限于建立和运用单一的信息系统,而应将其看成是建设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最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就要围绕这些目标,以企业信息化所包含的主要方面为考察依据,采用合理、可操作的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量化的评比与分析,进而辅助决策.

目前,虽然已有学者提出一些评价方案,但是由于对企业信息化含义的认识存在分歧,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比较繁杂,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体现等原因,使得这些方案多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方面,或者过于强调软、硬件的技术条件,不太重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经营的结合…;或者是指标体系过于定性化,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和量化程度不够.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了比较简明、全面,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决策性的指标体系.

a.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指标.包括信息技术在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应用水平,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及其对生产过程、管理过程、集成一体化的支持程度,以及企业对it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

b.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指标.包括组织结构的变革、业务流程的重组力度和适宜程度,以及对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等.

c.人员的信息观念和行为方面的指标.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支持态度和观念,处理信息的行为和能力,以及应具备的信息安全意识等.

2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能将定性与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的计算,使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能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因此,层次分析法特别适合于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建立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机支持系统的开发

系统的用户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和咨询部门.系统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实现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的有效管理,为评价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系统以原型法为主,并与结构化方法相结合,进行系统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实现等各阶段的工作.系统以vb6.0为开发工具,由于用户的读写流量和数据存储量不是太大,采用access数据库即能满足用户需要.

系统由以下3个库及其管理系统组成:

a.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存储简单加权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与模型有关的信息,完成对模型的静态和动态管理,便于将来扩充模型.

b.方法库管理系统(abms).存储对应于实现各个模型的计算机程序,为模型运行求解提供服务,并提供对方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c.数据库管理系统(dbma).存储与指标体系有关的信息:不同参评企业的原始数据、按照该体系的专家打分计算机得到的有关数据、对参评企业的评价结果等信息.

4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a.数据输入模块.录入或选择有关的指标集、参评企业的原始数据、专家打分等信息.

b.分析评价模块(主要功能模块).根据所选定的指标集和模型对参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c.查询模块.对已评价过的企业信息进行条件查询.

d.辅助决策模块(主要功能模块).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揭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劣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

e.系统维护模块.由系统管理员对指标库、模型库、方法库的数据等进行修改与维护.

f.打印模块.以报表形式输出查询信息、评价信息.

5用户界面的功能和特点

用户界面是用户了解和使用系统的窗口,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系统而言,它的具体功能有:

(a)使用户与系统之间能进行信息传递;

(b)对用户的操作错误或偶发事件提出警告,并进行提示或作出相应的安全处理;

(c)提供帮助信息,辅助用户学习和使用系统;

(d)具有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参评企业数量的变化、评价指标的灵活选择、权重的分配等方面.

本系统的特点是:操作方便简易,评价结果一律量化,清晰明了,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可维护性.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5

1.1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的资金投入占总资产的百分比远低于西方国家。信息化管理不受高层管理者重视,更吝于对其投入资金,这样的问题在中小企业中更加明显。信息化管理需要购买相应设施,引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期仍然需要软件的二次开发、系统维护和设备更新。如果错误地将信息化建设看作一项可以一次完成的工作,不对其进行后期维护,那么得到的系统就只是一个初步的模板,无法适应企业的发企业管理信息化研。

1.2专业人才欠缺

企业施工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仅要对信息化管理有一定了解,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还要对系统的操作有所掌握,能够实现系统的二次开发和维护。企业信息化管理本身要包含的信息量就非常大,系统中还包含了许多单项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既需要资料共享,又需要独立工作,因此就需要对应的数据连接口。为了正确的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全发挥系统的能力,需要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操作知识。

1.3信息安全问题

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工作,许多文件、信息、档案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在电脑和网络内,虽然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是一旦发现问题,例如信息被盗取或者泄露,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不法分子会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漏洞实现对信息的破坏。

2.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策略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种种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

2.1可以发挥政府的强大影响力

技术方面,政府官方可以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改革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来提升整个社会环境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的相关技术开发保持鼓励的态度,出台一定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可以将国企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列入业绩考核的范围,以此来激励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加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对于私企,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鼓励机制,引导私企管理的信息化。此外,由政府出面在全社会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宣传工作可以提升市场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面认识。

2.2培养和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完善和维护,因此需要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员工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时刻给予员工危机感和前进的动力。同时,企业还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内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用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手段吸引更多人才。管理层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和宣传力度,上层的重视会让下层工作更加努力认真。建立企业信息文化,减少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2.3避免盲目信息化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相关的人员一定要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领导人员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做好全面的筹划安排,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购买合适的设备及软件。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于一时是没有作用的。首先要做好资料的录入,为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一般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局域网,只允许内部人员访问。既保护了内部资料的安全,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更加流畅。内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进行内外一体网的建设,将供应商、战略盟友、客户也加入到相应的网络中去,让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生产、采购、销售等各个方面。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明确的认知,分析信息化系统的发挥情况,不断改良信息化系统让系统更适应企业的发展。

3.结语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6

关键词:服装;企业;管理;PLM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650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在纺织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作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PDM与其他的单元软件(如CAD, CAPP, CAM等)一样自成体系,缺乏与其他应用系统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即所谓的“信息孤岛”。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产品配置引导、接口BOM、产品数据容器等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解决了PDM系统内部“信息孤岛”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间“信息孤岛”。

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Aberdeen认为PLM是覆盖了从产品诞生到消亡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使产品数据、技术文档、工作流程、工程更改、项目管理等能够有效的进行交换、集成和共享,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过程集成和协同应用。在纺机制造业中,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对公司营业额甚至企业利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论文重点研究了实施PLM核心技术及其在纺机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PLM技术可实现数据多BOM间的数据映射机制,产品数据在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制造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为企业实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也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本论文分别讨论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入手,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提出了针对服装企业信息化进程各方面所工作重心。

2 企业建模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方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来指导而临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从不同方而来改善其竞争力、敏捷性。其中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企业重组、集成化的产品与过程、过程建模与工作流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动态联盟等。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研究的基础,它们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而出发来考察和研究,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供应链系统等。

服装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就处理功能通常包括销售、计划、工艺(技术)、采购、库房、授权管理等模块每一模块均包含基本信息的录入、存储和基于此的信息处理基本信息录入和存储是针对各种业务的操作,强调操作的方便和数据的准确可靠,信息处理是对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最终以显示和打印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具体地说,接单部门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后,进行新款处理和订单处理,公司时将该订单信息传送到计划部门和工艺部门计划部门做生产计划如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工艺部门对该订单中包含的新款进行详细的工艺描述,并做出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生产部门根据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和工艺部门的操作要求进行生产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信息对物料进行采购此外,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应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

服装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采用传统的面向过程或不规范的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周期长,软件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低,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不足,且在开发过程中,将数据与功能函数分离,在功能的划分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人为地割裂了流水线中独立的过程单元,引起软件开发人员与服装专业人员之间交流困难。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则可以快速的构建一种自适应、可扩展的服装管理系统模型,并为今后扩展其它功能子系统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3 信息集成技术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涉及面广,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往往同时使用多个厂商的产品,还有些企业自主开发的软件;第二,目前还没有一个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涵盖企业所有的流程:第三,出于商业目的,厂商往往不愿意完全公开自身产品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结构;第四,企业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孤岛,许多系统之间不能集成,造成大量的信息需要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

可以说,信息孤岛己成为制约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致命问题。如果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成功。因此,制造业企业十分关注如何消除已有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以下方面:

(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如ERP与CRM和SCM及电子商务平台的集成。

(2)不同品牌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如不同CAD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3)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如PDM与ERP的集成,PDM与CAD,PDM与CAPP的集成、CAD与CAPP的集成、CAD与CAM系统的集成等,ERP与MES的集成、ERP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ERP与OA的集成等。

(4)信息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集成,如ERP系统中财务与物流模块、财务和生产管理模块的集成、生产与质量模块的集成,尤其是不同厂商提供的相关模块之间的集成。

(5)信息化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如ERP与条码系统、ERP与立体自动仓库的集成,MES系统或ERP系统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目前,己经出现的信息集成方法包括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的集成、基于XML技术、基于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集成、基于EAI的集成等不同的方案。集成的深度包括数据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和工作流的集成等。

4 基于PLM的服装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手工模式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标准化工作的开展,PLM可弥补传统管理工作的缺陷。PLM利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实现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技术服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环境。

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2005年初《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了配额限制,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国内产业不要造成损害,不断运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因此,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产品合格评定中的标准、检测成为加快融入国际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服装号型尺寸、色牢度、燃烧性能以及护理标签等均有应的国际标准,如ASTM D521999用于服装号型分类的人体尺寸术语,ASTM D624098、ASTM D5219、ISO 85591989、1S0 36351981,我国也有自己的标准如GB/T 16160服装尺寸标识定义和人体测量程序标准。但是,经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更多的是产品标准)由于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的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这种内外单项测试标准的差异,会使企业在生产同一产品出口或内销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浪费严重、交货期延误等事情的发生。

WTO的成员国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标准趋同是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并且所制定的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满足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采用PLM进行服装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生产各环节的标准,这不仅体现在服装材料、服装号型、服装设备及其它相关工艺参数上,而且体现在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具体表现在概念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产品和工具的标准化;企业业务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

5 结语

绝大部分服装制造企业都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由客户订单驱动(Manufacture To Order)多品种小批量设计和生产,包括从服装设计到材料采购、零部件裁切、缝制包装和销售全过程。依托PML技术,建立以BOM为中心的产品数据管理、建立工作流程管理,在产品数据库中将全部产品数据进行有序的存放,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使得设计、工艺、分析、实验计划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和存储全局的产品信息,开展相应的工作。

我们探讨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在服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和相关技术基础,为服装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郝宵鹏. 实施PLM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Michael Burkett. ERP Will Never Meet All the PLM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Manufacturers[J].AMR Research,February 11,2003.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7

根据网络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应用

网络开始应用于企业人事信息管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低级的阶段,因此,许多技术条件还都不成熟,这就限制了网络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当时计算机网络在这方面的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员工工资的结算、人事信息的统计等非常简单的环节中,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网络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称为初步应用。

(二)面向事务处理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出现,它除了能够进行工资结算和信息统计以外,还能够对员工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之所以称其为面向事务的处理阶段,是因为这一时期最大的进步是人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本单位员工的信息进行维护、统计和查询等事务性的工作。

(三)面向决策阶段

1990年代以来,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导致的。在这一阶段内,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加升级,逐渐转向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招聘和培训以及绩效管理等方面。因为这一时期网络化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因此我们称之为面向决策的阶段。

(四)逐渐成熟

进入本世纪之后,我们对网络化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更加高了,不仅要支持人事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还要求加强上下级之间的纵向配合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配合,同时更加强调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能够更加全面的开发人力资源。

二、网络化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当前网络化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当坚持开放、自动、安全、可靠、高效、共享等原则,能够及时更新数据,为企业人事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实现企业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对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经济的可行性,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因此,企业应当事先进行一定的调查,确定具体的投入金额,考虑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其二是技术可行性,当前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日趋丰富都为系统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其三则是管理和运营上的可行性,是指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现存的人事管理是否会造成影响,这种改变能否被企业员工所认可,同时管理人员对这一系统的态度如何,是否同意实施这一系统,如果不能得到员工和管理人员的支持,那么这一系统不管设计的多完善,被闲职的可能性都很大,因此企业在开发和研究网络化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前应对其可行性惊醒分析和研究。

(二)系统应用结构的设计

在对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软件来构件平台,使其具有开发简单、成本低、共享性强、分布性强、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的优势,能够适应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要求,同时因为其不需要开发客户端软件,可以跨平台操作,任何一台装有www浏览器的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系统,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还采用防火墙技术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保障,因此是当前企业进行人事信息管理的最好选择。

(三)信息管理流程的设计

当前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企业人事管理的各个流程,从员工的招聘到员工的辞退和离职都会产生许多的人事信息,网络化下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应当对这些信息进行动态化的管理,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当员工通过招聘进入企业后,人事管理系统应当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录入,包括其婚姻状况、身份证号码、毕业院校、所在岗位、职位、学历、专业等等,对其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方便以后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分类;同时对员工进入企业后的工作和表现也要记录,如何时参加何种培训,定时对考勤信息进行汇总,还有对其的奖励和处罚,在企业内部职位的升降都要进行信息的录入,这些信息都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依据。同时应当将员工的招聘、升降、离职这些变动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例如,当员工的试用期满正式签订合同时需要先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申请,填??个人信息,同样,当其辞职时也需要先在人事信息系统上申请后才能正式离职,通过这些能够更好地对员工的人事信息进行管理。

(四)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模块:其一是人事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学习的情况、工作的简历信息以及进入企业后的职位调动、奖惩情况等等,这些数据应当是动态的,在客户端能够进行修改、添加和导出等;其二是劳动合同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员工的劳动合同信息进行管理,能够进行劳动合同的查询,并提醒即将到期的劳动合同;第三个模块是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由系统管理员对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包括权限的设置、数据的还原与备份等等,通过这些管理来加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8

(1)施工企业流动分散,互联网技术出现前,难以得到资源共享,大都只有一二个单机软件在运用,无明显的效益。

(2)施工企业的业务涉及面广,信息源纷杂,不像银行、证券企业仅靠一两个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并发挥效益,且各业务软件,尤其是管理软件因各单位做法不同难以标准化,因而开发及推广难度较大。

(3)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企业对其重视不够。

(4)电脑应用的基础较差。

(5)存在观念新问题,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单项专业软件的应用效益较低,施工企业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

随着电脑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电脑应用已逐步向软件集成化、施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许多国内电脑应用先进企业加大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的投入,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预计今后几年将是施工企业电脑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时期。

2电脑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专项软件方面的应用

(1)工程管理方面。招投标标书制作、网络计划和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程量计算、钢筋翻样、模板配置、施工场地布置、合同管理、质量平安管理、统计报表、财务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等。

(2)专业技术方面。实时控制,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计算等。

(3)办公自动化。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2.2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

(1)国际信息网的应用。企业主页广告、电子邮件。

(2)企业信息网络。以文件交换为基础的无纸办公系统、各类资料查询系统、电子公文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系统,学术交流,方案汇编及会审,分类论坛,技术咨询、软件共享租赁服务、远程监控等。

近年来,建筑施工管理软件产品已配套并向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上已有很大突破,为施工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及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也将比单体软件的应用更为重要,它可使单体电脑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可使许多软件、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大大减小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3施工信息化系统的筹建

(1)领导理解、重视是前提。各级领导理解、重视电脑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于投入是推广应用的关键。许多企业领导已重视电脑应用,但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表现在肯于硬件投入,软件及系统开发维护方面不愿作过多投入,结果电脑信息技术应用虎头蛇尾,后续软件系统及维护开发体系跟不上,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未给企业产生明显效益。

(2)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除了要求一些业务或专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应明确达到要求的应用程度外,同时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规划是极为重要而难度较大的环节,它的合理先进和否涉及整个系统的成本及实现后的效果和有效、持久性。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业务工作的环节,并非购买几台电脑、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具体规划、系统设计时,应从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和健全改革工作和管理制度三方面考虑、展开。

a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远程网络两个部分,这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小型局域网处理速度要求不高,采用10M网卡、3类布线即可满足要求,对于中型或大型局域网宜采用100M网卡、5类布线,必要时还可考虑加装交换器;远程网络目前根据企业的应用状况宜采用电话远程拨号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一线通”,以弥补拨号网络速度低的缺陷,目前设专线对于分散的施工企业尚不实际。

b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对于微小型网络,采用window95/98即可满足要求,且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对于中型、大型网络宜采用NT或Linux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须根据系统工程的总目标,分专业、分块依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设计,为了使整个系统不易过时、难升级,必须精心设计总控模块,建立先进、通用基础平台,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各种专业软件、模块及信息资料库在此基础平台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格式进行开发或引进,对于个别专业软件则也可加入数据转换系统后纳入系统平台。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软件的开发平台由DOS全面转向到基于Windows的开发平台,软件界面友好,可操作,开发手段更丰富、先进,开发周期短。开发语言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如VC、VB、Delphi、VFP、及LotusNotes等。数据库技术目前已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文件系统已逐渐被弃用,常用数据库语言有Foxpro、SQLServer、Access等。近来,一种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式已经萌发并将成为主流,这就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及浏览器平台的应用系统,以往许多软件的人机对话界面转入浏览器界面,用户只需把握使用浏览器工具就可得到各种软件功能。

c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制度有许多方面和计算机信息化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和习惯,规划好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

(3)分块开发、引入,逐步完善。施工信息化这一系统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首先应从轻易实现、能见初效的模块上着手,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逐步完善。模块的开发采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在已建成的先进、通用基础平台上,不一定所有软件要购买,有许多工作不一定必须要有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通用软件很多,如Word、Excel、Vfp、LotusNotes等可以直接完成许多统计、计算、表格、图文方面的业务工作,且数据可以互相对接、共享,我集团亦有在施工现场只依靠网络系统、数据库而不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施工管理的成功例子。对于施工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已涌现一批起点高、集成化的软件产品,如北京梦龙公司,理正软件探究所,广联达公司,上海广运公司,深圳斯维尔公司等。软件引入时,要充分考察软件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集成性,避免重叠引入、浪费。

4系统的运作和完善

(1)企业的推进机制及系统的维护开发体系。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及维护开发体系,整个系统难以长久见效。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系统见效的过程,不仅要维护、更新系统,还需不断开发、完善。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理解不足,维护开发人员往往是精简对象,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电脑应用大起大落。

(2)加强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专业工作的改革及标准化,这直接决定了电脑应用的顺利开展并向系统化、集成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系统基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大多数企业已经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

由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企业管理者采取的对策经常会产生一些先前没有预料到的副作用,甚至可能使问题愈来愈糟。那么如何从更全面、更富洞察力的角度分析问题,避免草率决策带来更大危机,是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当中提到的“系统基模”对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常见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用系统思考和因果回路图尝试解释某些对策如何产生预料外副作用的原因。希望能如书中所提,“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 。

二、相关理论简介

系统论由贝塔朗菲提出,强调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元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结合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发展出一门新兴学科――系统动力学并将之应用于企业管理相关议题上。福瑞斯特教授指出,所有企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整体的性质,而非取决于各个组成的单个部分的性质,人们将认识到公司不是一个分离功能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系统。在此系统内,信息、物资、人力、设备、资金五种流形成决定增长、波动与下降的基本趋势的力量。

20世纪90年代初,彼得・圣吉博士在福瑞斯特教授关于企业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系统基模是彼得・圣吉博士在其著作中归纳的一系列系统基本结构。系统基模作为一种具体的系统思考工具,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借助系统理论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事件背后的结构和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将应用“舍本逐末”、“饮鸩止渴”两种基模对企业信息化两个常见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对试图解决问题的“症状解”进行分析,解释其如何使情况变得更糟,或是又带来新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分析

(一)IT支持与顾问的影响

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内绝大多数管理者和员工在相关技术能力方面较为欠缺,素质参差不齐,经常因为一些管理性、技术性问题使项目实施受阻,因此需要有丰富经验和技术能力的顾问协助解决问题,以保证项目按预定的计划完成。在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中,由企业内部IT部门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也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些寻求外部帮助的对策易于实施,并且看上去效果明显――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解决了。但是,过分依赖顾问和IT支持人员而不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导致员工的依赖和惰性不断增强,应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无法提升。长此以往,员工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持续下降,对于外部支持则更加依赖,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今后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典型的“舍本逐末”的模型。舍本逐末的系统基模告诉我们:当外部的帮助者尝试帮助解决问题时,被帮助者则乐于接受帮助并产生依赖,由于借助外部帮助者解决问题是如此有效,以至于系统内的成员一直无法拥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员工处理问题的经验越丰富,犯错的机率也就越少,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少。建设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无论是企业管理人才、一线业务操作员工,还是信息系统硬件与软件维护者,都要求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与企业信息化需求匹配。毕竟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需要熟练掌握它的人才能发挥效能,只有员工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发挥出信息系统应有的效率。因此,企业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应避免这种“舍本逐末”的结构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员工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仍要坚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习上,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意识,以利于未来企业的发展。

(二)不断增加的工作量

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初期或业务流程改造阶段,或者业务出现波动时,甚至一个员工突然离职,都会加重工作负荷。此时,企业大多都会采取加班的对策来确保工作任务完成。但是,加班往往增加了工作出错的机率,有可能使问题数据(如“一物多码”)进入信息系统并或早或晚地通过错误的单据、报表对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导致工作负荷将进一步加大。笔者在企业中经常听到一线员工抱怨不准确的数据使得信息系统产生错误输出导致的工作量增加并要求增加人手,而加班或增加对业务系统并不熟练的新员工都会加速这个正反馈回路的旋转,如图2所示。

这个因果回路图是由系统基模里一个典型的模型“饮鸩止渴”修改而来。饮鸩止渴系统基模指出:一个对策在短期内有效,但对长期而言,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后遗症,使问题更加恶化,也愈发依赖此短期对策。

作为降低工作负荷、按时完成任务的对策,加班在短期内有效减少了等待处理的工作任务,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出错的机率,一些问题数据借此进入企业信息系统当中。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基础数据,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问题数据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发现。由于信息系统的特性,问题数据将会累积起来,从长期来看这将可能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后果――信息系统中的问题数据将不断增长并在未来产生更多的错误,通过非正常业务的工作负荷释放出来。使用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看似最容易,因此管理者们往往倾向于使用自己最了解的方式。通过模型可以发现,为了解决当前紧迫问题,一个寻常的管理措施会在信息化环境下产生预料之外的影响,不仅仅削弱了对策本身的作用,甚至最终由于信息系统有效性不断降低而使系统失效。

通过模型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无法解决一段时间内工作负荷的增长问题,但对问题数据的治理是避免出现这种恶性循环的杠杆点,降低由其产生的错误而导致的无效工作,避免使问题更糟,或许也是一种提高效率、发挥信息系统效能有效对策。

四、结语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发展和构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们在各种压力之下,大多将关注点从解决问题的根本转向处理问题的表象。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管理创新。现有的相关文献大多关注ERP、PLM等具体应用的实施方法、技术研究,虽然也有一部分文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但是通过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化相关问题的文献较少。系统思考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拥有了如系统基模这样的实用工具。本文通过系统基模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比较普遍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那些善意的、显而易见的、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管理者需要更加睿智地发现、识别和解决问题,希望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企业信息化系统篇10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信息化的支持。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可视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现代化企业利用本身的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保证更快的交货速度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现代物流业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以物流的信息化为主线,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柱,把提升信息化作为加快物流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

1.信息化已成为衡量物流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物流业的信息化转型,有力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物流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物流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积极转变传统的物流形式。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信息高科技手段,如条码技术的运用与引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数据交换的rfid(射频识别,俗称的rfid)、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进行产品跟踪。企业通过控制物流管理及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运输及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销售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准确率,降低物流成本,延伸和拓展传统物流功能。

3.企业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能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专业服务。目前,企业物流通过信息化。能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例如,在德国大众集团的供应链里,该企业的需求都是通过遍布欧洲的网络联系,上游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实行信息共享,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与物流信息化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仅有39%的物流公司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这说明中国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确实很低,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物流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进入物流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但企业仍然缺乏长远规划

最近几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已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和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在各种专业的场合得到广泛运用。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各级政府把建设物流信息化纳入到发展规划里,并进一步加大了在物流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资。这说明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提高,但是对企业自身的整体规划不够。在长远战略方面。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同时,企业对自身物流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供内部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公司所占比例是94.3%,有自已外部网站的物流公司所占比例是81.4%。绝大多数公司都运用了相关的物流管理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只是物流链比如车辆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票据管理软件的一小部分。从物流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少数企业得知。仅有14.3%的用户对他们企业的前景有长期计划。这说明,物流公司因为他们本身的不成熟等因素,使得信息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很多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够了解,通常是想到了什么就做什么,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2.以作业的需求为主要业务

信息技术主要包含有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决策及其控制,我国建立规范的信息技术要依靠落实作业来解决。从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是采用最少的投资来解决信息技术业务。这种需求占80%左右,是市场的主体。有少部分企业已经达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即优化流程的设计和操作运行。这些企业具有 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基础,从而可以提供流程再造和数据库保障制度。这部分市场需求不算太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3.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比较少,应用的范围有限。国外的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gis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但这些技术在国内物流企业的运用却不理想;另一方面,我国对商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如大中型物流企业网站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很少用来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事实上。目前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已经成了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4.缺乏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业务种类繁多。过程非常复杂,属人才密集型产业,物流信息又具有很大随意性。因此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国内的物流企业缺少这种既熟悉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又了解生产和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三、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1.进行总体规划,改变物流信息技术旧理念

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在业务流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管理的工具,包含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并去掉多余环节。以信息化的形成固定下来,并不断调节和优化运作方式等。换句话说,物流信息化是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不是用信息技术沿用原有落后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因此,现代物流与信息化管理是不可分开的。

2.进行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创立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物流企业要推动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使得产品信息在物流产业链中能快速准确地传递,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需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信息技术的产业问题。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是提供各种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的一种信息开放的平台,如出版业跟物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组织的交流信息共享。由于—个企业无法单独承担这些信息平台的,因此要由外部服务的供应商或者政府部门来提供。这些服务内容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3.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物流信息新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分类和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物流企业应该根据本地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跨学科的技术,提高其综合管理水平。

4.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重视及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物流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及物流专业技术水平。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组织人员培训时,要建立合适的训练及实践环境,培育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政府要拓宽教育和培训的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及机构开展物流人才培训;同时应制订计划,建立物流人才的培养架构,培养高层次、多渠道、复合型的物流信息人才。政府应完善有关的法律及法规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维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能够吸引外部物流专业人才的机制,促进信息技术新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多种多样的信息。调节自身的资源,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化网络架构,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1]黄均勇,蒋云,主编,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小卉,物流信息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李佳民,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情报科学,2006(41)

[4]于波,郑春萍,刘光炬,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j],物流技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