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十篇

时间:2023-04-01 06:08:38

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篇1

一年一度的春游又来到了,我们个个怀着美好的期望上了车,在车上的情景可称得上是春风得意啊!窗外的景色也是独特的,到处洋溢着温暖的气息.高速公路上飞过一辆辆满载着笑意的车.

雷达学院,军事化管理.刚一进入学院,一声声雷鸣般的呐喊声传进我的耳朵:“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是多么的整齐,多么的钢劲。再一看,一队队如一的 队伍,手在舞,脚在踏,军姿是多么的潇洒`,利落,没有一丝倦态

在他们的房间里,也是军事化的管理。你看那被子,一块一块的,似豆腐,有棱有角。真不知他们用了什么魔法,使“软绵绵”的被子变成了“硬邦邦的“梯田。”最庄严的升旗仪式就要开始了,只见身穿蓝色军服的叔叔们,手举红旗,迈着稳健的方步,向主席台前进,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激动的表情。

科技发展篇2

(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核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以及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都是源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理论越来越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只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也就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总之,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一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二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如果说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其流向。目前,对空间、海洋和生物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三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媒体。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美欧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传媒的控制,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以此影响他国重大决策。

(三)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战略选择。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技前沿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政府提出必须在国家层次上制定和执行以科技为基础的政策,为国家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二是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2003财年美国联邦科技预算为1180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研究开发支出;英国政府决定从1999年起,在3年内追加14亿英镑投资,是“有史以来政府对科学基础投入金额最大的一次”;欧盟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三是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一些国家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国家超前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结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致力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后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产出方面,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我国尽管与创新型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目前39%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近年4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个百分点,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我国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在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水资源仅为四分之一。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粗放经营,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实践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依靠科学技术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

第三,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问题。确保国防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我国空天、海洋权益,以及应对各类公共安全和新的社会风险等,都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战略主动权。

(五)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

目前我国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大约位于世界第28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我们在未来15年内,创新综合指数排名要提高10位左右。我们认为经过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这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研究表明,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际上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独具的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国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统一思想和意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2004年底以来,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总理在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也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贯彻落实到各方面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一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比如,我国生产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不到10元钱,计算机的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占到售价的20%。二是由于收益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三是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第二,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在发展高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强调国家意志并没有过时。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立足点。

第三,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断加强。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在华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应当引起我们严重注意。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二)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就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战”后的日本及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1∶5—1∶8,这使本土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与他们相比,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严重脱节,2002年两者的投入比仅为1∶0.08。今后我们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否则将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必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实现强大的永恒动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树立敢于跨越、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体意识健全的民族,才能在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有所作为。我们总结“两弹一星”的经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极大的勇气和魄力。40多年前的20世纪50、60年代,在当时我国经济和科技十分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科学家有这样的勇气是何等不易!今天我们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前人、把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三、调整思路,重点部署,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努力实现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第一,在发展路径上,从着重跟踪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跟踪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以跟踪为主的发展路径,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家安全和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难以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第二,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单项技术研发是科技活动的必要方式。但是,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因此,我们应当注重集成创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

第三,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近20年来,我国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的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我国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基础上,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第四,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不可或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实现科技公平。广大公众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才能充分理解科学、支持科学和参与科学,也才能充分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福祉。

第五,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球化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深入开展,使我国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先进科技成就,分享研究开发资源和管理经验。为此,我们应当加快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二)确立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

据此,我们确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六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与现代综合交通技术,以及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公共安全。

(三)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

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科技资源相对匮乏,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以实施。我国举全国之力实施的“两弹一星”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是跨部门、跨学科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根据各方面意见,确定了一批重大项目,将在未来15年陆续启动实施。我们相信,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竞争力、保证国家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近代科技发展历史表明,任何新兴领域的产生,特别是对处于萌芽和初生阶段的技术而言,总是需要及早给予大量投入和精心呵护。在科技领域进行超前部署,是先进国家保持领先地位和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共同做法。一些国家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国家超前战略部署的结果。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超前部署,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举措:一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加大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对基地、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提高科技资源整合的能力,增强科研院所自主发展的能力。三是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要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鼓励科学家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把探索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四是鼓励探索,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特别资助,促进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五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和机会。

(五)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争取进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公共财政必须把科技投入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科技投入总体目标是:2010年和2020年,R&D/GDP比例分别达到2.0%和2.5%。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来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科技资金的高效使用问题。一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支出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投入问题,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科技基础设施,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技术、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等。二是提高科技预算的权威性,使科技预算与国家科技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国家的科技动员能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六)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问题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系统内部完成,形成了两条彼此不完全重合的并行线。从产业技术进步方面来看,主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活动;从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来看,科技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的,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循环体系之中。

各国经验表明,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各国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央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关系全局的战略高度,关键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安排。我们应当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面临巨大创新风险的企业群体。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只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其中一定会有一批企业能够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

(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人口负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更应认识到,巨大的人口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是,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一是要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与国外学术交流非常频繁的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学术交流还不够活跃,门户思想、小团体主义还时有滋生。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我国的科学事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二是要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科技事业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怀疑和批判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当今不断开放的环境和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禁锢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但每一个步入科学殿堂的人,首先要以科学的精神要求自己,不忘对科学真、善、美的追求,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只有把科学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才能产生对科学的热情和灵感。

(八)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技发展篇3

英文名称:Science &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996X

国内刊号:11-5286/G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科技发展篇4

2.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发展北海农村信息化黄雄伟,HUANGXiong-wei

3.谈《招标投标法》中不可误读的主要条款梁壮贤,LIANGZhuang-xian

4.清水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质量控制吴仲强,WUZhong-qiang

5.带内筒立式大型压力容器现场整体热处理施工工法李河,黄华君,LIHe,HUANGHua-jun

6.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蒋荣,JIANGRong

7.常见混凝土工程事故的分析与处理彭远,PENGYuan

8.谈非金属骨料耐磨地面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欧炳然,OUBing-ran

9.关于施工项目质量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杨锦锋,YANGJin-feng

10.对超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构件的模板支架控制要点及方法邱杨,QIUYang

11.在已建多年的大坝及坝后电站更新改造中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处理探讨韦华苏,玉琳,WEIHua-su,YULin

12.关于人工挖孔灌注桩过程控制的探讨许毓红,XUYu-hong

13.谈房建混凝土浇筑的监理控制措施马品章,黄松谟,MAPin-zhang,HUANGSong-mo

14.谈建筑施工企业QC小组活动的开展琚冬妮,JUDong-ni

15.浅析砌体工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王克志,WANGKe-zhi

16.论建筑企业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赖力生,LAILi-sheng

17.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管控之拙见张征志,ZHANGZheng-zhi

18.企业科技与发展 对建筑安全事故的思考与建议曾东晗,ZENGDong-han

19.谈施工企业如何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向丹,XIANGDan

20.打造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黄水保,HUANGShui-bao

2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陈善秋,CHENShan-qiu

22.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离退休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郑萍,ZHENGPing

23.《企业科技与发展》杂志征集论文启事

1.基于广西科技特派员国际合作网的北海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黄雄伟,黄宇,苏渊宁,HUANGXiong-wei,HUANGYu,SUYuan-ning

2.关于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源于北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金融服务实践夏利平,XIALi-ping

3.加强北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几点思考黄宇,黄雄伟,HUANGYu,HUANGXiong-wei

4.新形势下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投资方略研究赵丽娅,葛晋,ZHAOLi-ya,GEJin

5.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苏念英,SUNian-ying

6.组织机构代码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初探彭茂锋,PENGMao-feng

7.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化表现的前景探析梁杰亮,LIANGJie-liang

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探微钟志锋,廖扬平,ZHONGZhi-feng,LIAOYang-ping

9.醋酸丙酸纤维素的性质及应用傅长明,黄科林,王则奋,王犇,张雪旺,慕朝师,孙果宋,FUChang-ming,HUANGKe-lin,WANGZe-fen,WANGBen,ZHANGXue-wang,MuChao-shi,SUNGuo-song

10.论合成氨厂含氨尾气达标排放新方法钟鑫,ZHONGXin

11.增加锅炉燃用煤气量的改进实践刘婕,乐江平,徐健,LIUJie,YUEJiang-ping,XUJian

12.稳定合成氨中氢氮气中氧及氧化物组分新工艺甘振梅,杨峰,林世强,GANZhen-mei,YANGFeng,LINShi-qiang

13.基于PLC和工控机的玻璃配料控制系统设计周雪会,ZHOUXue-hui

14.难熔金属单晶及其应用黄国英,孙果宋,黄科林,李克贤,王犇,林卫江,张雪旺,慕朝师,HUANGGuo-ying,SUNGuo-song,HUANGKe-lin,LIKe-xian,WANGBen,LINWei-jiang,ZHANGXue-wang,MUChao-shi

15.煮糖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农华,NONGHua

16.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研究进展余慧群,廖艳芳,周海,莫友彬,黄科林,林卫江,慕朝师,YUHui-qun,LIAOYan-fang,ZHOUHai,MOYou-bin,HUANGKe-lin,LINWei-jiang,MUChao-shi

17.水泥水化热试验容易忽略的几个细节潘懿,PANYi

18.超声波清洗柴油机气缸盖的应用研究唐拥军,袁福吾,沈永忠,TANGYong-jun,YUANFu-wu,SHENYong-zhong

19.135MW汽轮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的检查与处理韦兴安,毛明慧,WEIXing-an,MAOMing-hui

20.交换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秦莉香,QINLi-xiang

21.有关锅炉停炉保养方法的探讨曹剑锋,CAOJian-feng

22.铁塔制弯工件长度调整方法初探企业科技与发展 莫凡,MOFan

23.雨量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在水情监测中的应用梁志鑫,LIANGZhi-xin

24.手扶拖拉机非钣金件涂装流水线的研究陆春强,LUChun-qiang

25.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更换耐张整串绝缘子实践操作探讨覃平,李昌甫,马志伟,QINPing,LIChang-pu,MAZhi-weiHtTp://

26.制浆过氧化氢不锈钢容器管道的不利影响及防止措施董安,DONGAn

27.论激光混合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拼焊板中的应用与发展梁壮贤,LIANGZhuang-xian

28.自动站报表制作和审核分析林展新,苏崇升,刘凤君,LINZhan-xin,SUChong-sheng,LIUFeng-jun

29.汽车阻尼消音器材的研究及发展沈伟,陈俊,SHENWei,CHENJun

30.减温减压阀节流套筒节流降噪分析研究张喜军,陈宇,李树勋,ZHANGXi-jun,CHENYu,LIShu-xun

31.气动型凝结水泵试验装置的建立及其动作性能研究乔永振,QIAOYong-zhen

32.钢铁厂行车上电子秤传感器安装的改进及其设计与计算梁杰金,韦宗林,黄梓才,LIANGJie-jin,WEIZong-lin,HUANGZi-cai

33.水蓄冷空调技术的运用与经济性分析秦初息,QINChu-xi

34.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灯具设计中的运用林界平,LINJie-ping

35.建筑工程常见渗漏原因与质量控制王克志,WANGKe-zhi

36.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的施工和质量控制唐辉超,TANGHui-chao

37.对运行多年的钢筋砼管裂缝渗水处理措施韦华苏,玉琳,WEIHua-su,YULin

38.论柳州市某楼盘工程井架施工黄松谟,马品章,HUANGSong-mo,MAPin-zhang

39.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龚俊伟,GONGJun-wei

40.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岑书标,CENShu-biao

41.建筑幕墙工程的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韩国新,HANGuo-xin

42.建筑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应用刘军,LIUJun

43.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黎启津,LIQi-jin

44.隐框玻璃幕墙施工技术浅析曾卫,ZENGWei

45.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技术初探赖力生,LAILi-sheng

46.复杂结构地下室底板防水的施工蒋小媛,JIANNGXiao-yuan

47.论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及施工控制肖玉明,XIAOYu-ming

48.论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能改善既有建筑内环境杨帆,YANGFan

49.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管理黄汉文,HUANGHan-wen

50.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探析黄坤,HUANGKun

51.企业科技与发展 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和控制的一些思考张征志,ZHANGZheng-zhi

52.对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几点探索廖承军,LIAOCheng-jun

53.论工程造价的预算审核唐祚珍,TANGZuo-zhen

54.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方法韦振新,WEIZhen-xin

55.冲孔灌注桩中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梁日安,LIANGRi-an

56.CFG桩在工程中的应用马日琼,MARi-qiong

57.河池地区屋面渗漏的原因及对策韦元和,WEIYuan-he

58.大型工程项目没备管道施工的专业协调卫奕忠,韦元和,WEIYi-zhong,WEIYuan-he

59.论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彭远,PENGYuan

60.合作型项目的风险管控曾东晗,ZENGDong-han

61.冲孔灌注桩断桩处理技术梁兵,LIANGBing

62.无黏结预应力板式结构现浇楼面施工技术王岸,WANGAn

63.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熊茂凌,XIONGMao-ling

64.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足与非张鋆,ZHANGYun

65.工程量清单模式下施工单位的投标策略与索赔杨倩,YANGQian

66.探讨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和预防胡季兴,HUJi-xing

67.探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巫一宁,WUYi-ning

68.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实践张俊,ZHANGJun

69.论商品砼现浇楼板施工裂缝防治苏子鹏,SUZi-peng

70.高层住宅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杨锦锋,YANGJin-feng

71.干挂法大理石施工质量控制许毓红,XUYu-hong

72.大体积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韦健,WEIJian

73.某训练厅大梁模板支撑架体设计与施工技术文岐贵,WENQi-gui

科技发展篇5

20*年科技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要政治任务。

二、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的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这是科学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形势和发展趋势,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作出的精辟论述。我区要建设经济强区,必须要建设科技强区,必须大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在20*年我们把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以创建“科技强区”为载体,提高科技创新力。

以区委、区政府提出“文化大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创建“科技强区”的步伐,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事业工作中去,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力争明年通过“科技强区”的创建验收。

四、继续抓好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与大科技工作思路落实。

要不断强化经济科技观的指导思想,大力支持共性的行业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抓好“大科技”工作思路的落实,解决区域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大力扶持省级(*)滩涂养殖科技园区等一些受益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的行业科技问题,使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五、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重点扶持以机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区工业增加值的重头戏,因此*要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要大力开发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三是发挥各种抓手的作用以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1)做好各类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工作。(2)要进一步强化对科技项目管理,管理上力求取得突破,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展项目落实督查,使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到刀口上,同时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申报科技立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量高质优提高产品档次,走科技提升之路,建设以提高品质、培育特色为突破口的种子种苗工程,并使我区的一些支柱、龙头产业发展为高新技术集群。(3)继续做好省*滩涂养殖科技园区的建设,20*年要加快省*滩涂养殖科技园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4)以科技创新信息化为平台,提高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取得支持,共建创新载体;二是继续推行技术难题联合招投标;三是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筹建博士后流动站;为企业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拓科技工作新局面。(5)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年度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已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跟踪管理,及时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六、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主攻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我们作为区属单位,用科学技术来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是主攻三产:(1)在灵昆等地加大以观光、垂钓、旅游、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发展;(2)利用科技手段支持做精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商品住宅精品化、智能化;支持构筑布局合理的商贸购物网络与现代化物流业,做强商贸业,提高竞争力。二是提升二产:在十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力争传统产品高新化。三是优化一产:继续实施以山上大棚杨梅、平原大棚蔬菜、滩涂标准化海水养殖的“三带”战略,使我区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的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进军。

七、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

积极配合区委、区府人才战略,推进人才工程,我局将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20*年评*区科学技术奖,对在*工作的有贡献的大院名校专家们予以重奖。其次,启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居住、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优化区域人才环境,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再次,配合组织部在人才标准认定、深化职称改革、人才产权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为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提供有利的借鉴。最后,继续开展自然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工作,解决科技人员特别是外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难的问题。

八、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精心组织科普宣传活动周,广泛开展科技咨询、专题讲座、知识培训、科技下乡活动;举办以“参与、探索、发展、创新”为主题的全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围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加大社区扶持力度,扩大社区科普工作者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

20*年科技工作建议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根据《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活动的通知》(浙委办发[20*]29号)文件精神要求,财政科技投入要达到财政总支出的3.5%以上,是“科技强区”申报创建的前提条件。

二、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力度,大力建设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三、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创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投入的新型企业科技投入体系。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扶持力度。

五、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提高科研装备和产业装备投入。

科技发展篇6

今日,委组织部、科技局等部分在这里结合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施行我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在这里,我代表委、当局对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的启动透露表现强烈热闹的恭喜,对全广阔科技任务者和各级各有关部分同志的辛勤任务透露表现真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激!

一、进一步进步科技支撑效果的看法

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主要行动,也是调整财产构造、改变经济开展方法、构建调和社会、走可继续开展之路的计谋决议计划,关于当时和久远经济社会开展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上一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坚苦,党中心、国务院实时接纳办法,促进经济开展,并把充沛发扬科技支撑效果,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治本之策。在留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度事业开展,比以往任何时分都愈加急迫地需求坚实的科学根底和有力的科技支撑”。前不久,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发扬科技支撑效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定见》。科技支撑被摆在非常凸起的地位。

我省也接纳了一系列严重行动,不时完美科技支撑系统。省委、省当局出台了《关于加速科技立异促进财产开展的定见》,经过施行严重科技专项、鼓励科技立异、施行常识产权计谋等一系列主要行动,将科技任务与财产开展相联络,将科技立异与经济建立相连系。委、当局高度注重该项任务,将该项任务与我经济任务相连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早在2012年,委、当局就出台了《关于加强自立立异才能,建立立异型的定见》。《定见》提出,要仔细贯彻“自立立异、重点跨越、支撑开展、引领将来”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施行科教兴鹤和人才强计谋,以机制立异为动力,以自立立异为重点,以人才步队建立为基本,加速经济构造调整和增进方法改变,促进经济社会具体协调可继续开展,建立立异型。本年,我又制订了科技立异三年方案,紧紧环绕加速“两个构建”、完成“两保”目的,以整合立异资本、加强财产自立立异才能和中心竞争力为重点,起劲构建科技立异平台和现代财产技能系统,为完成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供应科技支撑。其目的义务是环绕我计谋支撑财产开展和要害中心技能的开拓使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作,建立煤电化材一体化、食物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财产和金属镁深加工、光伏两大新兴先导财产的科技立异平台。

因而,我们要进步对科技是第终身产力的看法,起劲加速科技立异,积极调整财产构造,进步经济开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经济平稳较快增进。既要容身当时,又要着眼久远,注重依托科技提高调整财产构造,注重增强企业自立立异才能建立,完成科学开展,真正发扬科技支撑经济开展的效果

二、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方案

科技立异,人才是根底。经济社会开展急迫需求科技支撑,而科技支撑要靠全广阔科技任务者来完成。科技人员是常识和科学技能的载体,发动广阔科技人员效劳企业,是发扬科技支撑效果的要害环节。因而,我们一是要充沛调动广阔科技人员效劳底层和企业的积极性和盲目性,二是广阔的科研院所、高级院校要为科研人员效劳底层和企业做好保证,三是各级当局和有关部分要进一步完美鼓励和支撑科技人员效劳底层和企业的政策情况,四是要树立科技人员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

施行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是促进产学研连系、促进科技经济交融的主要行动,是施行科教兴鹤计谋、建立立异型、轮回型经济开展形式的详细举动,关于进步我自立立异才能和中心竞争力、关于我开展大工业、建立大城的开展目的具有主要意义。施行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发动广阔科技任务者深化企业和乡村出产一线,效劳底层、效劳社会、将为广阔科技人员建立很好的展现才气的舞台。全科技任务者要呼唤,积极举动,深化底层,深化实践,把效劳企业和效劳“三农”作为报效国度、效劳社会的盲目举动,积极宣传新期间各项财产复兴政策和各项惠农办法,协助企业和乡村梳剃头展思绪,确立开展偏向,制订实在可行的开展规划,以企业开展和农人增收为中心,转化一批科技效果,推行一批进步前辈合用技能,延伸财产链条,提拔财产技能程度,积极参加人才培育,鼎力展开科普运动,在效劳企业、效劳新乡村建立、效劳经济社会开展中大显神通,立功立业。

三、增强指导、完美办法,确保任务落实

(一)增强组织指导,落实任务责任。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任务小组要增强指导,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全科技特派员任务。任务小组各成员单元要各负其责,协同共同,一起推进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的施行。各县区、各有关部分要把科技特派员任务摆上主要议事日程,高度注重,连系实践抓好落实。要增强治理,严厉审核,执行目的责任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获得实效。

(二)完美体系体例机制,落实政策办法。各有关部分和科技特派员派出单元,要制订并落实好各项鼓励机制和保证办法,并构成长效机制,充沛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解除科技人员后顾之忧,确保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效劳第一线可以积极任务、安心任务。要指导和支撑科技特派员按场机制参加出产运营,完成风险共担、好处共享,树立互利多赢的长效机制。关于作出凸起奉献的派出单元和科技人员要赐与表扬和奖励。

(三)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经费支撑。各县区、各有关部分要实在加大投入,包管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顺畅施行。要设立专门的支撑经费,在项目和资金布置上赐与倾斜。要积极鼓舞、指导企业和社会添加投入,逐渐构成以当局投入为指导,企业为主,金融等社会资金多方参加的投融资机制。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建社会气氛。科技特派员举动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求社会各方面的参加和支撑。要加鼎力度,普遍宣传,营建气氛,让全社会都来存眷这项任务、支撑这项任务,一起推进该项任务在全安康有用展开。

科技发展篇7

一、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1、地方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地方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的*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并列为两大根本动力,对科技工作了新的更高要求。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认真解决长期存在的条块结合不够紧密、力量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等突出问题,对于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优化全国科技资源配置,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新时期地方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开展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对外科技合作,全面提高地方的综合竞争力。

3、新时期加强地方科技工作,必须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政府宏观引导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相结合。必须贯彻加强集成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把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放在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二、科技部将切实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4、调整科技工作总体布局,把地方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部党组将从战略高度上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健全部领导分片联系制度,设一位副秘书长专门负责协调推动地方科技工作,各司局明确一位领导负责与地方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重大科技决策事前听取地方意见、事后及时通报的制度,提高地方在国家宏观科技决策中的参与度。定期召开全国科技厅长会议,研究、交流和部署地方科技工作。

5、加强科技立法与执法,营造有利于地方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鼓励技术和管理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科技执法力度,定期组织科技执法检查,督促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建立省级科技竞争力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强化地方科技工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6、改革现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加强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的结合。火炬计划、星火计划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普及,科技部除继续做好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持外,主要依靠地方推进。科技攻关计划、*计划等国家指令性科技计划,凡能实行属地化管理的项目,积极委托地方负责。不能下放的项目,也要建立通报制度,并尽可能请地方参与管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计划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主要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经评审后可列入国家相关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7、加大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投入。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结合,加大对创新项目和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通过竞争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科技攻关计划、*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安排上,提高以地方为主组织实施的比例。对于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重大共性技术推广等以地方为主开展的工作,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与地方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8、推动区域间科技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工作协调发展。设立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支持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西部地区的科技竞争力。组织实施星火西进、西部火炬、西部大学科技园建设、西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等专项行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强化对老、少、边、穷地区科技工作的支持,继续做好科技扶贫工作。鼓励东、中、西部地区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和组织实施跨地区的重大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

9、积极帮助地方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加强对地方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地方科技工作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地方参与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举办国际科技会议。充分利用我驻外科技机构,收集并国际科技信息,帮助地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继续实施科技兴贸行动,推动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走向国际舞台。科技部组织的重要出访团组,尽可能邀请地方有关领导参加。

10、加强干部交流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促进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科技管理干部的双向交流,科技部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同时选拔相应数量的地方干部到部机关工作。制定全国科技管理干部培训规划,重点抓好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积极协助地方组织地方科技管理干部到国外学习研修。

1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积极为地方科技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科技部机关工作人员要更多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简化立项程序,改进项目评审办法。加强对地方科技计划的协调,尽量减少地方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立项。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科技发展预测研究,定期有关指南和信息。建立全国性的科技信息网络,促进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

三、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

12、重视并加强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为当地政府重大决策当好参谋。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抓好已出台的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的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并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环境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认真做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科研机构改革力度,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的结合和互动,加强科研和产业化条件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继续做好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机制。

1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火炬计划要由以实施项目为主转变为以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把支持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管理体制,提升创新能力,突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创新要素的聚集效应和对传统产业升级的辐射带动作用。

1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积极落实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信息化。继续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加强星火密集区、农业示范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建设。

16、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重大共性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选择一些应用面广、效果显著的重大共性高新技术,如先进制造、电子商务、清洁生产、节水灌溉、小康住宅等,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和普及的力度。在技术开发和推广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与体制创新相结合。

17、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结合。充分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着力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积极支持各类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并引导它们朝着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努力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18、重视并加强地、县级科技工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加强对地、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健全地、县科技管理体系。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推行地、县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和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活动。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组织好每年五月份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风气,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科技发展篇8

一、年科技工作总结(一)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我局紧紧依托武汉城市圈科教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省农科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先后为长江石化公司、德炎水产公司、洪湖浪公司等12家企业牵线搭桥,很好地促进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二是为我市引进科技人才,联系博士生到滨湖办事处挂职,同时还聘请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为科技特派员,指导全市河蟹高效生态养殖;三是争取省科技厅支持、与市湿地保护局在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河蟹人工增殖放流专项活动,共向核心区投放大眼幼体2400万尾,既保护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水体环境,又增加了沿湖群众的收入;四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涌现出了长江石化、德炎水产、中兴能源、蓝天安环、丽朗科技、蓝光电子、精一机床等民营科技企业50多家;五是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训,今年我局特邀省科技厅专家为洪湖的近200家企业家和创业者举办了科技创业及自主创新的培训会。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科技农业发展。我局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选聘,组建了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科技队伍,在全市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一年来,探索了建示范基地、办产业协会、创科技实体的科技服务新机制,科技特派员共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示范基地面积10000亩;联动科技示范户1000户,开展技术培训讲座85期,开展技术服务6450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个,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中的带动作用,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2、加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我局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资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工程。以水产、畜禽、水稻为重点,采取“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建立了河蟹、黄鳝、泥鳅、小龙虾、银鲫、水禽、水生蔬菜、优质稻、双低油菜、三元杂交猪10个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其中“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水禽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列入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应用、推广了生物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作物高效种植、主要水产畜禽高效健康养殖等先进农业科技成果24项,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河蟹养殖业是洪湖水产的特色产业,年,洪湖农业科技工作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以树立大品牌、发展大产业为目标,以建设河蟹养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已在全市8个乡镇严格选定了500名科技示范户,建立了8个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8000亩,组织示范户无偿选购优质本地化河蟹苗种8万斤。依靠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成立了“洪湖河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研究开发计划等各类科技资源,开发河蟹高效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技术创新与示范效果。为了使示范取得显着成效,我局对科技示范户进行了全程、全方位的科技服务,选聘了10名水产科技特派员分别派往8个示范乡镇,开展技术服务和带头示范;建立了“洪湖清水”蟹生态高效养殖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在全年各生产、销售环节为示范户提供10万条短信服务;同时每月组织对示范区农户进行巡回技术培训、池塘检查和水质检测,一年来,共开展技术讲座25期,培训示范户4500人次,印发“洪湖清水”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挂历、图册、日志及每月管理要点3500份,检测水质样本850份;制作播放“洪湖清水”蟹生态高效养殖示范电视新闻专题2期,在示范区制作示范基地宣伟牌8个,重点示范户标示牌100个。预计项目实施三年将辐射带动洪湖35万亩河蟹养殖面积亩平增收1200元以上,全市河蟹产业年增效4亿元以上。

3、加强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水产养殖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我们把推进现代水产业发展作为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申报立项并相继实施了“长江中游地区特色水产品高效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了“河蟹、黄鳝、泥鳅、小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和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攻关;开展了“黄鳝生态养殖”、“泥鳅高效养殖及莲鳅共生”、“河蟹稀养高效养殖及虾蟹混养”、“虾稻连作”、“异育银鲫无-公害养殖”等12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了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区5万亩和特色水产种苗繁育基地1.2万亩,着力解决了洪湖水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为重要抓手,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支持德炎水产、久加久、长河水产、洪湖粮米业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科技项目12个,创建了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化生产技术成果16项。扶持洪湖浪米业公司创建湖北省粮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将洪湖浪米业公司打造成湖北省百强科技创新企业。目前,已创建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德炎公司)、省级2家、市级15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20个,创国家、省品牌农产品8个。

(三)争取科技项目获得新的成效。今年,科技局仍把项目建设做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市委政府工作中心,立足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狠抓项目建设。我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后赴科技部、省科技厅,积极申报国家、省科技重点项目。经过对全市企业科技项目的摸底、调查,共筛选科技项目25项。目前共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2个,被国家科技部、科技厅立项8个,共争取科技项目资金580万元。其中,蓝天安环的zl(g)nf自浮型组装式金属内浮顶、蓝光电子的低成本环保新型热熔断体和力拓能源的新型泡罩蒸氨塔等3个项目获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计划支持,获得国家无偿资助金额230万元;闽洪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服务有限公司承担的“洪湖河蟹苗种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省科技厅无偿资助3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引导社会资金、企业科技投入近五千万元,将促进我是光电子、石化装备、节能环保和河蟹苗种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健康养殖等高新技术领域技术进步,加快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全市的科技创新。

(四)科技成果工作有新突破。一是积极组织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相关项目参加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和专利申请;二是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完成了市第六届科学技术奖申报组织工作,洪湖蓝光电子和湖北长江石化申报的科技项目分别被评为二等奖、三等奖;三是完成了洪湖市年度专利补贴工作,我市共有十多项专利获省级专利补贴。

(五)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我局围绕科技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科技武装农民,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来,经省科技厅的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后,加大了对洪湖市新农村建设的支助力度,滨湖办事处新嘴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已卓有成效,完成了新嘴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验收工作和府场镇污水处理工程申报工作;完成了螺山镇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计划申报工作,共申报示范户157户;目前已开展了河道疏洗、河道坡岸治理、沟渠生态修复、生态林建设、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及庭院美化、污水管网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洪湖清水”大闸蟹健康高效养殖示范和村委会建设等10多个示范项目工程建设。

(六)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科技氛围。一是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技服务民生科普宣传活动,编制了2万份“科技在你身边”、“科技服务民生”宣传资料发放给广大市民;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媒体,宣传科技法律法规政策和洪湖科技创新示范工作,制作新闻、专题片5集分别在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播放;全年共撰写科技宣传报道200多篇,在各报刊、网站上发表;三是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加大科技知识和科技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大量的科技宣传工作,提升了社会各界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科技创新氛围逐步形成,扩大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七)加大机关自身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一是认真开展“企业评机关、群众评科长”的双评活动,我局紧密结合科技工作实际,精心安排部署,扎实组织实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取得了预定成效;二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议和监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做到了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四是完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用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检查,使人员管理、项目立项、成果评审和机关事务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八)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促进科技工作发展。我局按照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了行风政风评议工作,成立了科技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抓,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重点明确,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科技局党组以高度的责任感,强有力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督查,认真完成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确保行风评议工作有序进行,有力的促进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二、年科技工作目标(一)年工作目标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科技发展篇9

〔关键词〕 科技金融,科技保险,支持体系,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4-0094-05

科技保险是保险公司为防范和化解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而设计开发的险种及其他支持方式的统称。科技保险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对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稳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科技保险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保险契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金融创新的推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可见,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优化科技保险服务,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科技保险能防范化解科技企业风险

科技保险对于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化解方面。具体如下:

1.提供科技保险产品,防范化解科技企业各类风险。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经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对外“转嫁”风险,将科技企业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险公司承保科技保险,通过赔偿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分散科技企业各类风险,消除科技企业及其管理层、研发人员的后顾之忧。

2.提供风险管理支持与服务,协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除了“转嫁”风险,科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是防范其自身风险的重要保障。保险公司可发挥其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通过宣导、培训、交流等方式,强化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科技企业对研发项目的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协助企业建立健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

(三)科技保险能助推科技企业融资

1.科技保险能起到企业增信效果。融资渠道窄、资金周转难是众多科技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实践中,科技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但由于科技企业高风险性、无形资产占比较高且估值较难等原因,银行贷款这一融资“主渠道”往往并非坦途。因此,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成为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科技保险能对企业起到增信效果,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在科技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本息时,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偿付义务,分散了银行借贷风险,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2.科技保险能够传递良好信息从而促进投融资支持。处于初创期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对外信息传递途径,以吸引“性价比高”的投融资。投资者与银行常以科技企业所处行业与可比企业的通常情形作为投资与信贷决策的重要考量,从而将增加发展潜力较大、风险防范能力较强的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行业一般风险与费率是保险公司承保的重要考虑,保险公司承保实则向外界展示了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与基础能力,有利于获得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支持。

(四)科技保险能提升科技企业创新与盈利能力

部分科技保险产品能够助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经过对238家科技企业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就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创新与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显示,科技保险(财产险)能够直接推动科技企业盈利能力提升。〔1 〕

二、科技保险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制定规范性文件,初步明确了科技保险险种,出台了财政金融支持举措,科技保险的规模性与经营成效渐显。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科技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保险的支持体系框架尚未真正建立

1.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保险涉及政府机构、科技企业、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导向,现有做法虽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正确思路,但对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挖掘深度”不够,并未统筹建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形成纳什均衡。

2.现有机制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科技保险现有机制的激励效果不理想,产品定价较高、补贴落地周期较长、保险产品经营成本较大等因素削弱了科技保险的投保与续保需求。以长沙高新区为例,保费较高、单台成套设备保费相当于该产品成本价格的1/4,成为阻止企业投保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审批机制下,从申报到发放的周期可能历时半年至1年,“审批周期长,补贴到位慢”为广大科技企业所诟病,也成为制约投保积极性的主要原因。〔2 〕而较高的赔付率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保险公司展业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建立需求导向、因势利导的科技保险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科技保险信息披露支持机制尚未形成。科技研发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和高风险性,科技研发成败关涉科技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将影响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由于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定价、承保和理赔,可能对科技企业产生逆向选择,抑制科技企业投保意愿并增加其投保成本,影响其获得投融资。

(二)科技保险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1.科技保险投保情况不够理想。在经济科技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上海,科技企业投保比例不足15%,近20%的企业认为科技保险的保障作用有限,保险公司则因承担风险较高而缺乏展业动力,造成“供求两不旺”现象。〔3 〕早先对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93%的被调查企业没有投保科技保险,其中57%的企业没有使用科技保险的计划,7%的曾投保科技企业并未选择续保。〔4 〕在长沙市高新区,尽管有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措施,但该区460家高科技企业中,只有12家投保了科技保险,保费收入仅24万多元,而同期湖南省投保企业在全省科技企业的占比不足1%。〔5 〕

2.投保险种集中度较高。不少企业投保科技保险产品,主要集中于企业财产险、团队意外健康险等传统产品,对科技企业特殊风险(如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阶段的风险)投保比例较低。

(三)科技保险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存在不足

1.科技保险产品与企业需求存在“错配”现象。一些科技保险险种与传统险种无实质性区别,保险条款设计并未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如在长沙市高新区的12家投保企业中,有11家购买的是关键研发人员健康险等人身险。〔6 〕

2.科技保险产品开发力度不足。现有科技保险险种结构不能涵盖科技领域全部风险、科技企业研发经营全部流程节点、科技企业的差异性,以及保险需求的地域差异,保险条款相对单一,创新性与专业性不足。

3.科技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滞后。熟悉专业领域知识、实现主体之间信息对称是保险公司判断承保风险、确认保险事故并进行理赔的重要保障。有关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出险查勘与事故认定存在困难,个别保险公司甚至取消了产品研发责任险、项目投资损失险这两款重要的科技保险产品,凸显出科技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

三、构建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体系框架的思考

(一)遵循原则

1.需求导向。科技保险关涉政府机构、科技企业、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需要关注各方需求,均衡各方利益,统筹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2.守成创新。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理应发挥保险公司的核心作用及其全产业链优势,利用保险公司承保、投资等不同业务板块与专业优势,优化科技保险险种设计与服务,发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与增信功能,建立灵活多样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

3.协同共赢。紧扣科技企业需求,设计完善科技保险相关产品,分担风险,形成保险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力,实现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协同共赢。

4.检讨完善。科技企业风险管控机制遵循着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方法与技术-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演进路径。作为企业风险管控重要方式的科技保险,应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因此,应及时积累科技保险经营数据,对科技保险支持体系进行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测算,分析绩效影响因素,不断完善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

(二)支持体系框架设计(见图1)

四、科技保险支持科技企业的具体对策

根据上述体系框架设计,应从科技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升保险公司专业能力,调动保险公司内部资源,发挥金融机构协同效应,完善政府支持管理以及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具体如下:

(一)提升保险公司专业经营能力

1.推进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发展。一是研究完善科技保险险种和产品组合。根据实践需求,研究委托研发保证保险、科技企业转让技术成果质量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设计涵盖基本险种与其他险种的保险组合产品,并采取多年期、综合定价等方式,增加科技保险产品市场供给。二是完善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险。结合2012年专利保险试点以来的经验,完善现有的专利执行保险、专利人职业责任保险和专利侵权保险,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责任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三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保费支付机制。研究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分期缴纳保费的可行性及其风险管控措施;针对科技企业发展周期及特点,探索实施阶梯式保费支付方式,通过“前低后高”的保费支付方式,实现科技企业与保险公司长期共赢。

2.发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优势,为科技企业提供指导支持。一是保险公司可通过定期宣导和培训方式,增强企业管理层的风险认识水平和能力,提高管理层重视程度。二是保险公司可通过编制或指导企业编制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并为保险公司深入了解科技保险风险状况,完善保险产品提供数据支撑。

3.加强对科技保险的基础性研究。一是协调政府机构、保险公司、科研院所、保险中介机构等力量,建立科技保险风险信息数据库,研究科技保险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完善科技保险定价机制。二是收集科技保险风险数据,研究科技保险典型案例、险种开发升级等事项,为科技风险类型化和风险评估提供指导;建立健全科技保险指标分析体系,明确各类指标的具体范围以及和保险需求的关联性。三是研究提高保险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性。保险公司通过定期调研走访、提供保险服务等方式,搭建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跟踪投保企业及其员工对于科技保险服务的反馈意见,有效掌握企业研发和经营中的风险类型与风险程度,并加强对科技企业终端用户的调研,从而“逆向推算”出科技企业的风险状况和真实保险需求,以增强保险产品的针对性。如经过研究,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提供了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13类科技保险险种。苏州中银保险推出了商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企业应收账款信用保险、个贷保、企贷宝等险种,为2700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提供保险服务。〔7 〕

4.提升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K.J.Arrovo指出,创新活动中的保险行为可以提高创新者的参与人数,而保险将风险承担主体从创新者转移至保险公司。〔8 〕但科技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风险数据积累不充分,保险公司与科技企业掌握信息不对称,完善保险公司风险分散机制尤具现实意义。一是保险公司应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对承保风险的识别判断、定性定量分析和应对机制构建,合理量化评估风险并予以持续跟踪,加强风险管控。二是利用保险行业分散风险。保险公司可通过共保(体)、再保险(尤其是溢额再保险)等方式,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例如,阳光产险等6家保险公司与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合作组建了全国首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三是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借鉴发行巨灾债券等经验,探索科技保险证券化,研究发行科技风险债券分散保险公司风险的可行性。

5.加强科技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保险涉及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运用,需要运用保险承保、理赔甚至是银行信贷等金融专业知识,需要掌握科技研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因此,需要培养、储备、引进专业人才,搭建专业团队。

(二)调动保险公司内部资源,形成对科技企业的联动支持

改变投保-理赔的传统二元逻辑,发挥保险公司承保、资金运用等板块功能,推进保险公司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深度。

1.探索建立承保与投资的联动机制。允许保险资金对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甚至是高科技产业园区进行投资, 研究将保费支付义务作为可转换债的具体方案,即保险公司可在一定条件下将保费转化为股权,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对科技企业的战略性投资或财务性投资体系,并可采取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优先股投资等金融产品方式进行投资,扩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渠道,以投资收益对冲科技保险承保风险。

2.发挥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功能。承保科技保险后,应鼓励保险公司在企业研发、经营管理中承担风险管理人角色,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控制。

3.创新保险公司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方式。允许保险公司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保险公司在企业产品研发取得成功后,共享企业成果转化与发展红利,同时对企业产品研发失败分担损失。

(三)形成保险公司与银行对科技企业的协同支持

科技保险能够起到增信作用,保险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协作,从以往以关系为主要表现的合作形式向深度融合转化,共同研发和改进保险产品,在合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实现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协同共赢。

1.完善银保合作的保险产品。完善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知识产权评估价值险等险种条款设计,同时加强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在业务受理、客户信息、授信决策、保险承保、保险理赔、贷款发放、欠款违约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如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与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合作,为初创期企业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企业取得信贷。上海市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各出资5000万元,向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50万元~500万元短期贷款,太平洋保险负责提供贷款风险保障,上述单位按比例共同分担企业无法还款的风险。青岛推出了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即科技企业将专利权质押,保险公司为业务投保,银行根据担保函发放贷款。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和银行分别按60%、20%、20%的比例分担贷款风险。

2.梳理明确相关保险产品的业务流程和关键节点。一是明确和优化上述险种核保、承保、理赔等全部业务流程,明确保险公司与银行对科技企业资信的分别审查义务以及各自审点。二是统筹考虑银行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设置水平,合理控制贷款额度上限与贷款期间,合理设置质押率与质押物价值之间的比例,将企业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明确理赔标准,允许保险公司在对银行(被保险人)进行理赔后,在一定条件下获得对科技企业的代位求偿权,并允许保险公司将该债权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四是加强对科技企业贷款资金使用用途的管控,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3.加快科技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模型,重点关注科技企业财务资金真实性、现金流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二是建立借款人失信惩戒机制,将欠款违约事项纳入征信体系,作为科技企业享受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后续贷款等的重要参考。

(四)完善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与管理机制

1.健全政府补贴政策。一是构建多层级的政府补贴机制。根据承保风险情况建立相应的补贴机制,实现政府补贴与研发科技的重要性程度、企业研发经营风险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投保企业发展阶段、投保年限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应考虑地域差异、险种差异并配置不同的补贴标准。二是进一步精简政府发放补贴的审批流程,降低政府补贴发放周期,细化补贴发放标准和考量因素,加强核查,真正发挥补贴对投保的激励作用,防止发生骗取补贴情形。三是扩宽政府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政府补贴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资金,应在总结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科技发展基金,建立科技补贴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扩宽科技补贴资金来源。四是定期评价补贴政策实施效果,适应性完善补贴审批和发放机制。

2.加强对科技企业的管理。一是建立对投保科技企业的持续性信息披露机制,重点关注其财务状况、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降低保险公司定价与承保、银行贷款时的尽调成本。二是通过互联网、行业组织等方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科技企业、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政府机构支持服务、科技保险产品、科技企业需求与信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积累与共享。三是建立科技、财政、保险监管、银行监管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动态关注和监控科技保险运行态势和相关指标,收集并共享科技保险与科技企业相关信息,协商解决科技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科技保险与其他科技金融支持方式的协同发展。

3.修订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根据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第15条规定,保险资金不得从事创业风险投资。建议根据实际适时修订上述规定,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创业风险投资,并明确投资条件和相应要求。

参考文献:

〔1〕薛伟贤,刘 倩,刘 骏.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创新盈利能力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

〔2〕赵 杨,吕文栋.科技保险试点三年来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调查分析〔J〕.科学决策,2011(12).

〔3〕王 蕾,顾孟迪.科技创新的保险支持模式――基于上海市的调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

〔4〕彭志文,宋 旺.我国科技保险市场的问题、根源及对策――基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J〕.保险研究,2010(9).

〔5〕欧阳资生,许晓庆.推进湖南省科技保险发展的策略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

〔6〕曹 娴.科技保险为何难推开〔N〕.湖南日报,2013-09-24.

科技发展篇10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年我局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

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下大力引进推广农、林、菜、畜禽、水产、观赏植物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2、加强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技术,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3、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旅游区特点出发,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质量和效益。

5、实施部分农业科技重点项目,在科技三项费支持力度上适当予以倾斜。大力培育科技示范典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大“肉牛胚胎移植”和“肉羊养殖产业化”项目。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1、坚持“改造”与“新上”并重,对现有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对新上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报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和科技贷款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2、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立项、职称评聘、成果鉴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其健康发展。

3、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推荐和评审工作,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

4、进行制造业信息化企业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全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三、制定并实施好年度科技计划,以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会同区财政局、计统局共同研究制定年度科技研究计划,实施科技研究项目3-5项,重点选择设施栽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及新产品开发等对我区调整经济结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会同区农业局研究制定年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实施推广项目8-10项,进一步加大农业常规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强推广计划的严肃性、实效性。

3、加大科技计划的执行力度,切实加强对计划内项目的监督、检查、指导,根据项目计划书安排,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协调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四、加强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科技文化素质

1、强化科技宣传和科普活动,集中精力搞好“科技兴农宣传月”、“城市科普宣传周”和“科普之冬”等群众性科技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在全区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气氛,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2、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行业特别是农口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下乡小分队,送科技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同时,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农村科普大集,宣传科技政策法规,发放科技信息资料和科技书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借鉴前两年送科技电教片下乡活动的经验,继续发展农村党员种养示范户,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在办好农函大培训班的同时,配合两镇科委搞好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民需求,聘请区内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辅导,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辅射带动作用,调动广大农户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

4、以“农村科普系列VCD”光盘为教材,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区、镇、村三级密切配合,对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达到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目标。

五、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

1、进一步转变职能,把营造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放在首位,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开展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明确职责分工,严格目标考核,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2、发挥科技管理部门自身优势,正确把握科技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策研究,为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抓好已出台的国家、省、市各项科技政策的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并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