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培养十篇

时间:2023-03-15 02:08:23

物流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物流发展物流人才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

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

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

物流人才培养篇2

物流管理的技能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物流产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总的来说技能型人才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能够除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岗位素质上能够与社会需求对接,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其运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在于理论的创新而是怎样更好地应用理论;二是注重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全新的素质要求:

1.1道德素质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具有技能型技能,最基础的还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操守,热爱祖国,为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1.2职业素质的要求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全方面的。首先就是要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的物流产业贡献力量。其次则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中能够与同事或者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然后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更是对技能型人才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

2.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物流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胜任物流产业的管理任务。因此为了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业务的变化,物流业务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

2.2管理运用能力

这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国家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采用合理合法的运营方式,对物流活动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从而使得公司运营有序进行,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效益。其次则具有严密的思维方式,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管理任务,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因此其管理人才必须要有严谨、科学的运营能力,保证物流系统运行的健康有序。中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注重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养成,培养学生作业操作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物流方案设计与物流综合统筹技能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2.3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

从技术设计角度而言,物流系统也是一个信息流动过程,货物传递过程中的库存状态、货物监控等各种供需双方都需要的货物信息有赖于及时的信息反馈。因此要求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又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类似的信息服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更强、更完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其基础知识理论需要一个广泛的实践迁移舞台,同时也更需要具备很强的终生学习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成长,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但是从目前的情势来看,物流管理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强化教师素质,优化教材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要想培养出技能型人才,那么其教育制度则应该是倾向于注重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校只有在学生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强调实践能力,创造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然后进行反馈,再学习,这样一个实践和理论交织的过程才能够真正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学校的教师素质应该是全方面的。以往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或者是教师大都是从经济管理专业、机械工程或者是交通等专业转变研究方向而来,这些研究人员整体的知识架构和整体的知识内容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加之缺少在物流产业中工作或者研究的经验,使得整个师资队伍更是偏向于理论化,在教学过程中若是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物流产业中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话,整个理论教学就会显得很是苍白无力。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可谓是鱼龙混杂,其内容很多是脱离实际情况,加之抄袭、雷同、不齐全等状况频发,导致符合国家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匮乏,而适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材更是屈指可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材本身是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其对教材的案例的丰富性、针对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配备合适的教材。例如可以结合物流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物流产业中的行家进行传统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扬长避短,也可以引进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优秀教材作为参考。

3.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从学科设置初衷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实战,因此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物流管理中的各种实际技能,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很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例如让学生对参加一些企业实习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物流知识的更新和传播。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建立物流工程实验室等方式,进行流程模拟教学与生产性真实任务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为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

3.3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时俱进

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则要坚持适应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塑造新型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则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例如根据物流产业对于物流人才细化的需要可以将物流管理专业细分为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或者物流供应链等方向,针对每个方向深化课程内容。其次则需要将创新能力的教育纳入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参加技能竞赛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还可以开展学科知识竞赛、社会调研、行业先锋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产业前沿趋势,促进其探索的欲望。除此之外,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意见,尤其是相关企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学校的教育体系有着指导性意义。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服务,因此其教育体系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尤其是要做到地域性特征和高校培养人才特点相结合。如沿海地区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则应该侧重于港口物流方向;而原来属于铁道部或者交通部的高校在开设该专业时则应该相应的倾向于铁路或者交通部门的物流方向。

4结语

物流人才培养篇3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我国物流领域唯一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他们在教学方法、团队建设和对外合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平台,致力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向现代化、专业化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在国内率先成立物流学院,并首先设立了包括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等在内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物流博物馆。2013年,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批成为国内物流领域唯一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国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物流领域教学示范中心,为了解其在专业领域的独到经验,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心副主任王成林。

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中心实验教学建筑面积共3 150平方米,拥有包括物流博物馆、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流通安全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营销实训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物流类实验教学基地。

难能可贵的是,中心多数的实验装备是自主研发并进行推广的,已经取得了近十项国家专利。其中物流中心规划、运作设计的系统模拟平台是北京物资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实验装备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具备多样式的组合模式,便于独立教学环节的开展,并可以形成多种组合模式,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模块单元形成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规划运作模式;同时系统的可扩展性强,具有良好的接口,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可与其他设备进行集成联动;系统软件在满足接口协议的条件下,可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系统留有充足的扩展空间,由于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工作,或任意多个模块组合工作。系统设计考虑专业发展和未来新办专业的要求,留有接口,需要扩展新的功能,只需添加模块即可。该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物流运作系统

目前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包括部级物流管理特色专业,教育部唯一的一个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试验区,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物流学概论、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北京市精品课程;荣获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2次;获得了“多方联动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产学研互动的立体化物流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等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已经有超过100所院校来中心参观交流访问,对促进我国物流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丹麦等国家的交流团体,对中心的实践教学予以了肯定。

图2

教学体系务实优化

中心经过十余年创新发展,依托经济全球化引发物流国际化、科技发展要求物流信息化、企业成本控制重视物流精益化的大背景,逐步形成了实验教学中心“适应新形势、形成大平台、构建大团队、实现大转变”的建设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三维驱动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三元并行的教学师资为保障,以一个多方联动的资源池为基础,以实验室联盟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拓展构建物流实验课程体系,引领我国物流实验教学的发展,实现高度契合产业要求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室教学体系示意图

中心在丰富实验教学内涵方面不断探索,在强调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提出“来源于企业,再现企业,而又高于企业”的实验教学设计原则;建立了以“知识+技能+经历+经验+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六位一体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依托实景式教学环境,开展开放性的“与企业对接的情境式”教学活动,开展“实操+探讨+提炼+拓展”为基础的四段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建立“学校+社会”的大实验教学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依赖学校单一主体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极大地扩展了传统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外延。

三元并行提升师资

中心提出以三元并行的教学师资为保障构建大教学团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心意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要以教师为主导。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单纯依赖学校教师完成实验教学受到了教师数量、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为扩展师资量,中心形成了包括校内教师、校外导师以及海外导师等在内的三元并行的教学团队构建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师资力量的构建渠道,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保障。

首先,中心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师资力量,通过挂职锻炼、横向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搭建了校内教师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参加GLM、高级设备管理师培训等项目强化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心80%以上的教师具备了相关的实践经历,近十名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行业认证。

物流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科教融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0引言

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备受社会重视。新时代、新常态下的物流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迫切要求转型升级,不断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引领物流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科教融合是大学本质、办学目的以及育人形式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大学回归本真、修订目标、创新育人方式的必然取向。科教融合从大学学术共同体出发,明确提出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这种内在逻辑耦合关系,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跨界性与实践性,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4个方面尝试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利于培养大量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力助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文献综述

在科教融合新常态下,专家学者们已研究了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和机制。关少化等[1]思考了洪堡的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房宏君等[2]分析了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徐明丽[3]提出了教、研、学相长的人才培养举措。丁祎昕等[4]探究了协同创新视阈下的科教融合本科生人才培养机制。黄音等[5]构建了校企合作下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钟相强等[6]认为科教结合在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洪波[7]认为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发现和发掘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王廷璞等[8]实证了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育人的良好办学效果。江定心[9]构建了“研究+实践”型教学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杨青等[10]开展了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和实施活动。梁玮[11]通过多种途径探索了人才培养新模式。王嘉铭等[12]认为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依托科教融合理念进行制度设计。肖英等[13]构建了基于“挑战杯”的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薛澜[14]认为未来的科教融合重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柯春松等[15]探索了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崔宝东[16]认为现代高校创新管理机制,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科研与人文精神,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刘静平[17]将学生分为“融合和非融合”两组,对比实证了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基于上述文献的分析可知,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现有的研究虽然为此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但是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多,研究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少之又少,还需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与特点

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物流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与特点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

目前,就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一般可分为基础操作型、综合管理型和复合战略型3种类型。基础操作型物流人才也被称为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在物流企业中主要从事设备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的管理和经济核算以及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工作。综合管理型物流人才不仅能够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更能够进行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操作进出口贸易业务,熟悉电子商务物流,精通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及成本核算。复合战略型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善于掌控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还可从需求的角度分类,具体分为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4类。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则指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2.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在智能技术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复合型、语种多样化型、国际型、智慧型4个方面[18]。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基础操作型物流人才特点是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综合管理型物流人才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复合战略型物流人才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现代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实操技术技能、规划未来蓝图和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具有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其他商业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

3科教融合下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模型构建

物流行业处在智能变革时代,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尤为关键。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类型与特点,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产业发展等因素[19],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下,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改革OBE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以需求导向理论及协同教育理论为支撑,在区域经济需求导向下,结合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以及物流管理领域人才需求情况[21],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这4个方面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以期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助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2]。

3.1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概述

基于高校的校园智慧网WLAN,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可以链接智能端口、通过智能端口可以管理师资队伍模块、课堂教学模块、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并能为这些模块提供智能云服务。

3.2智能云服务简介

在高校校园智慧网WLAN的支撑下,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中的智能云服务模块具备八大服务功能,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资源管理、微课管理、学习空间、在线学习、虚拟教室、虚拟企业、网络教研、课堂实录等方面的服务。

4科教融合下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模型实施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有效路径,主要源于学术探究的过程、大学理念的认知、组织架构的耦合和教学学术的遵循。这种基于自身理性选择的人才培养方式具有科研育人、保障组织和激励教学学术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学校应以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综合管理应用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的培养,在科教融合下的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实施中,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堂教学设计、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明能干的师资队伍利于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兼职的方式组建一支凝聚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科教素养高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智能云平台,让教师大胆运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智能云提供的虚拟教室和虚拟企业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拟演练,并且依靠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教师工作的工作岗位,逐步培养和精心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2强化课堂教学设计

科教融合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依托科教融合理念,根据学校特色,把教学和科研、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强化课堂教学设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物流专业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创新“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双证融通”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将项目研发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3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走向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和智能监控。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益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物流信息技术素养,创新复合应用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4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培养合格且适应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最高效途径。在真实的实习基地工作环境中,学生可以迅速自然地转换角色,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并能够灵活运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及时解决实际物流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5结语

高校是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开拓新的渠道,拓宽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满足未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关少化,许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洪堡“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关系”思想再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72-173.

物流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物流人才 人才短缺

一、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物流业人才,是指参加过系统专业培训具有专科学历或具有物流业从业资格证书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四类。从需求量来看,我市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

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市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一到两万人,高校培养物流人才是规模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我市学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生毕业后通常有半年到一年的寻觅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到两年稳定期,企业才会放心大胆培养,导致目前物流人才非常缺乏。中级人才占30%。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占60%。

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高校培养方面,目前在我市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中,几乎都设立了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为中低端人才与操作人员,而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几乎没有。其次,培训机构方面,目前我市仅有几个培训机构开设物流从业资格鉴定培训班,物流行业尚没有形成接受再教育系统参加物流专业培训的热潮,培训机构也没有开设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培训班。最后,社会物流行业方面,不管是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还是其它企业,仅是对本企业的操作流程进行一般的上岗与在岗培训,没有培训企业员工的物流专业讲师,无力承担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大多因上班时间与收入不高等原因,没有参加系统培训的合适条件。

三、物流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政府与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不够重视。我市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政府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规划和指引不足;二是企业领导不够重视。

大多数企业领导本身自己对物流认识不到位,因此对物流人才培养没有重视,多数抱着招来就用,或者在实践中积累培养的观念,我市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如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很难达到现代物流的要求,而企业又不愿意付出培养的成本。

2、物流人才总量供不应求,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市物流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市虽有多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或是物流课程,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差不齐。

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理解不透彻,照本宣科,培训缺乏说服力;“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江门本地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讲师缺乏,使用外地的讲师非常不便,成本也高。

四、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1、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物流理念。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树立流通决定生产的新观念,培育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抓好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经贸部门分管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领导与决策能力,加强对广大企业尤其是工业和流通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管理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流通业的适应能力。

2、企业重视鼓励员工在职培训。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从业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企业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员工,多方面为员工创造条件,灵活调整员工的上班时间,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培训补贴,提倡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水平的热潮。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专家指导与人才引进。因单个企业聘请专家费用较高,可由物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根据各个企业不同需求,企业与企业联合适当借用“外脑”。可以聘用高校专家、物流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本企业的资深物流顾问与培训讲师,有针对性对本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提供物流发展方案与培训员工,同时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本企业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企业物流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实践环境,而且要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包括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实训,物流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目的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业要充分认识到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把物流人才的培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行业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物流培训体系,形成学习现代物流知识和技能的浪潮,迎接江门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国.浅析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

[2]郜洁.浅议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潘世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4).

[4]李晓东.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现代商业.2013(20).

物流人才培养篇6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特色,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的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企业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物流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研究

一、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物流业,必将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1]。而作为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常常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切合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养过程中没有很好体现应用型。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本科院校主要侧重于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的教学,实践教学没能得到很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本文根据笔者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实践,主要从实践教学环节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对策建议。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虽然不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法各有特色,而从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发现大多高校的培养方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性教学[2]。实践环节通常仅体现在个别课程的实验实训和毕业前的企业实习中。整个培养方案的设置偏重理论教学,而课程实训又比较难落实,实训的过程又难于监控,实训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通常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很多学生忙于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而不能安心实践,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通常是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的干扰,缺乏联系实习单位的动力,甚至存在学生联系不到实习单位。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实习,使得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利用顶岗实践平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实验室重建设、轻利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花费巨资构建实验室和实训软件。而在实验软件选择方面也面临两难。所选的软件,要么学生对实验实训软件缺乏兴趣,要么对软件感兴趣却发现学不到东西。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要平台的实验室,通常也只是上课时才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

(四)物流管理专业大赛参与热情低

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大赛也越来越多,如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用友杯”物流沙盘大赛等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极佳的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好途径。而现实中,广大物流管理学生对此类专业大赛参与热情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物流设计大赛等平台,提高自己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大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大多是从高校研究所毕业就直接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理论知识较丰富,实践经验缺乏。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底气不足,上课枯燥,不能形象生动的讲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物流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而束缚了学生分析物流管理专业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优化培养方案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增加主要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训环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验室、企业和实践大赛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

实验室实训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深入实验室,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施,来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实验室除了实训课使用,平时也可以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放,多开展一些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实验室当作是学习的平台,利用实验室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打造好企业顶岗实践平台

企业顶岗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3]。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如可采用冠名班合作办学,企业提供实习经费和顶岗实习岗位,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顶岗实践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并将企业顶岗实践纳入培养方案中,并计入一定的学分。选派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切实提高企业顶岗实践成效。

(四)鼓励学生考证和参加物流设计大赛

实践能力的提升,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程。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专业实践平台,如鼓励学生多参与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ERP沙盘大赛等赛事,通过对这些赛事的参加,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考证,通过考证达到以考促学,进而提高学生的物流专业素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把考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凡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折算相应选修课或相关专业课学分。

(五)“双能型”教师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具体院校来讲,可以通过加强“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1)可以考虑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安排教师(比如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2)鼓励教师做横向课题,通过横向课题来服务企业,进而达到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鼓励教师考证,比如物流师资格证书、国际物流师等,通过考证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项目编号:ZDKC0910);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088);安徽科技学院校级特色专业(项目编号:XJ201104)

[参考文献]

[1]邹龙,朱长征,史新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物流教学,2007(9):126-127.

[2]邹龙,朱长征,史新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物流教学,2007(9):126-127.

物流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广西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物流培训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0-0154-02

一、概述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北部湾港口是广西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合作的推进,尤其是广西正在全面推动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的不断深入,为广西沿海港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佳机遇。近年来,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北部湾港口建设,以深水航道、大型专业化泊位为建设重点,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港口建设发展越来越快,港口吞吐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吞吐量也大幅增长,港口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为广西港口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前提。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要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及动力所在,特别是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广西港口物流企业来说,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我区港口经济以前一直非常封闭,所以港口物流企业基本属于被动发展。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促进了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也使得港口物流业人力资源也更加不足,尤其十分缺乏物流方面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这种状况不利于发展港口综合物流产业,港口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区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成为广西港口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

二、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3-式

笔者认为,为促进广西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同培养机制

物流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按照行业惯例,一个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职场新人成为熟手,需要3年时间。缩短这个时间的最佳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加大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所以,港口物流企业应当与区内一些对口的专业院校建立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将专业院校作为企业人才的来源基地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教育优势,结合港口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适合港口物流企业的专门人才尤其是面向东盟各国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具体而言,企业与学校可采取以下两种人才共同培养模式:

一种是“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实行订单教育,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明确接收毕业生数量的同时,也对毕业生的规格做出明确要求。因此,高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就可以完全做到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对企业需要的重点技术技能进行重点训练,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实行订单教育,高校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共同体,企业作为学院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可保证毕业生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另一种是校企共同参与、循环发展专业学科建设。企业参与投资进行基地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适应企业岗位的人才,减少企业再培训或岗前培训的成本。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学科紧跟企业发展动态,企业发展反哺学校专业学科建设。

(二)人才引进方向向港口物流业倾斜

针对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相关物流人才匮乏的行业问题,政府在引进人才的方向上,可以向港口物流业适当倾斜,协助港口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

第一,港口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基础,熟悉航运、法律、金融、贸易等物流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关键。要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物流人才,尤其是国际中转、国际贸易、国际采购以及现代港口仓储等专业物流人才,努力为发展北部湾港口物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第二,港口物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都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因此,在引进人才的方向上,可以考虑多层次、全方位吸引人才的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在实际操作方面,可引进高技能、经验丰富、对物流行业有特长的人,以能力大小、潜力大小为标准来引进人才。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选聘体系

在引进人才方面,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职级、不同岗位的需求,对招聘考核、面试等环节都要作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部选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其来源广泛,企业较易获得所需人才。外部选聘的方式和来源也很多,主要有:通过人才市场选聘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联系合作,从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从其他企业特别是同行的企业挖掘人才。在使用以上这些做法时,应特别注重企业与人才的直接沟通,以加深人才和企业双方的相互了解。

(四)完善人才的内部培训与培养机制

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所以港口企业应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培训是知识积累及更新的一种手段,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五)构建非学历教育桥梁,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美国 物流从业人员都接受了高级教育,大约95%拥有学士学位,45%拥有研究生学位,22%获得了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而国内的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同时,即便是高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也会面临知识更新和自我充实的问题,应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因此,为提升其专业素质、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可借鉴国际经验,采用最重要和最经济的在职教育培养模式。

在职教育形式应多样化,应适应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层次的物流职业教育。例如:对于那些学历低,但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那些已经获得物流师资格的人员,应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进修高校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使其逐步与国际接轨。

此外,要增强物流在职培训尤其是短期培训的针对性。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可以将物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教育内容安排划分得更细、更具体些。教学内容应该将物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培训结合起来,特别在物流长期培训中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而片面强调应用。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物流培训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不仅要组织各种培训班,还应组织系统的培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统一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同时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和教育部门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将物流学历教育与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实践,不断地完善我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措施,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促进我区港口物流业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发改委,广西统计局 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2003~2007年)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规划解读

物流人才培养篇9

关键词:岗位能力;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0日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物流被誉为企业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物流教育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关键力量。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但是在实施物流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12年开设以来逐步形成了重技能、重实践的高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从总体上看,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也跟全国很多高职院校一样,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

二、当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体现实践能力上的优势与特点,然而大部分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本质区别,缺乏对物流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使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这种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在理论上比不上本科生,实践能力又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二)课程设置缺乏岗位针对性。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课程设置应该基于职业岗位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国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多还是沿袭普通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追求大而全,没有突出应用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由于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导致所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三)实践教学难以对接企业岗位的需求。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应通过实训室或相关的教学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学而用之”的机会和环境。然而,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有限,难以购置完备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在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由于学生无法切身感受物流理论的应用,导致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物流人才,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流程非常陌生,业务操作能力严重滞后于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从而出现了企事业单位缺乏物流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现状。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还未形成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机统一,培养模式有待调整。

三、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笔者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及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符合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为例,对现有的人才培养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使我院物流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更符合地区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就业时能更快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首先对广东省物流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针对区域物流企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我院物流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进而构建符合岗位能力的专业教学体系,并完善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机制,确保该模式能够有效实施。

(一)调研广东物流企业的主要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

1、区域物流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发达,许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需求较大,有多家物流巨头在此设立基地。随着当前连锁零售业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仓储、配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由于广东在港口、进出口贸易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国际货运方面的国际物流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2、广东物流企业主要岗位分析。通过对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网站物流类招聘信息的调研汇总,广东物流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运等。其中,运输岗位群的主要基层岗位包括:制单员、运输调度员、汽车押运员、站场管理员等;仓储岗位群的主要基层岗位包括:入/出库管理员、仓管员、叉车工等;配送岗位群的主要基层岗位包括:订单处理员、配货员、送货员、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等;国际货运岗位群的主要基层岗位包括:海运进出口操作员、业务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等。

3、确定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主要岗位需求的调研分析,结合我院的办学特点,我们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为:培养面向综合型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部门的基层运营管理人员,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理论知识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以及学习、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国际货运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确定高职物流人才的岗位能力结构。在对我院物流专业毕业生、物流企业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我们对物流典型职业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然后得到物流专业岗位群对高职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等;(2)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等;(3)专业知识――包括仓储、配送和运输等专业知识、人文社交知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等;(4)专业技能――包括运输调度、出入库管理、国际货代办理、客户服务等。

(二)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为了使培养出来的高职物流人才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我们需要形成按需培养的模式,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在对各类典型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汇总后,我们找出主要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支持课程。该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使之完全符合物流企业具体工作任务实施的要求。课程体系按课程模块进行设置,可分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1、理论知识模块。该模块由基本素质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基本素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素质能力,这类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类课程包括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国际货运等。专业拓展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从事物流行业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类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推销与谈判、商务礼仪等。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建立项目式教学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通过设计各种项目,让学生以团队或个体的方式完成,用任务去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锻炼实践能力,还可提高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技能模块。实践课程要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该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践课程模块可以划分为专业认知实践、岗位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

专业认知实践在第一学年进行,时间为1~2周,其教学主要任务是完成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体验。学生由教师组织到附近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具体内容包括:实地参观物流企业、与企业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观摩企业人员的工作过程等,让学生得以实地深入了解物流的职业岗位设置、职业素养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等内容,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岗位技能实践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通过设置与物流典型工作岗位相关的情境实训,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仓储管理实训、配送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国际货代实训等。所有实训项目以物流企业的真实案例为出发点,以校内实训环境作为载体,模拟企业的业务运作,让学生以项目为引导,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模拟任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工作方法。

综合技能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主要内容为物流专业顶岗实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就业和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3、素质拓展模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专业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文学、艺术、创业等素质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课程可按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一年级设置环境适应课程(人际关系的建立、集体意识培养等);二年级设置职业心态和技能课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等),让素质拓展培养更具针对性。上课的形式和地点可以灵活多样,不局限于校内,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三)完善基于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基于物流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于传统课程体系,其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更强,要使其得到有效实施,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建设配套的教学环境。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同时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关键。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校内的专职物流教师,采取定期派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参加物流专业学术研讨会、分批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完善教师的物流实操技能和企业实践经验;二是引进外部的高素质物流人才,聘任既具备高学历,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以壮大物流教师队伍,此外还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2、建设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为保证基于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除了常规教学设施外,还应在校内外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物流实训基地,确保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

学院通过在校内创造产学研结合的物流实训环境,既能完成物流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实操环节,如货物出入库、盘点、拣货、配装等,还可通过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学生模拟物流运作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运营等)。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对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还能为地方企业储备物流人才。

另外,学院还应与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大力开展校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保证项目合作、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学校持续输送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钦方.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4.

[2]许道云.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物流科技,2013.10.

[3]纪在霞.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及改革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物流人才培养篇10

 

1.建立与专业教学改革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业务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公司见识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1.1 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实践环境,而且要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包括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实训,物流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目的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1.2 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职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职校应加大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力度,重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从业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这就要求职校必须重视教师的素质能力,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教师,多方面为教师创造条件,灵活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适当补贴,提倡教师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实践培训,在职校内部形成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管理与运作水平的热潮。

 

同时,可以聘用其他职校专家、物流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本校的资深物流顾问与培训讲师,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本校物流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重视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结合

 

物流是一门应用性、理论性极强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它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教学要与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讲授或研讨,又或者是座谈、交流,按照不同的教学层次分不同的深度进行授课,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4.建立健全"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及相应的认证体系

 

为了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开设物流证书培训,如物流领域的行业协会开设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已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必要补充。目前,我国的物流认证成果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2002引进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的国际物流资质认证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职业经理管理证书,以及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等。当然,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也已经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这些认证制度和认证体系的建立,既使得物流教育面极大拓宽,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制度激励,促成从业人员甚至学生实现具体的阶段目标。

 

5.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

 

企业毕竟是具体的实业单位,他们往往无法实时地全局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出现短时盲目,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人员培训。同时,为了自身利益,个别企业很可能进行一些违规操作而不顾忌员工乃至行业的整体利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美国物流比较注重企业物流,尤其开始注重全球物流战略,但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相应地,作为非官方机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始终坚持企业家办会原则,不受政府影响,但可以与政府合作。其主要责任就是协调物流企业关系、为企业教育和培训合适的从业人员,而相应的费用及会费则又是协会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国的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属于同级别单位,其功能、目标也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类似。因此,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必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6.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职校是培养中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职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职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职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