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十篇

时间:2023-03-13 17:59:44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篇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其养生学说当然不能例外。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正如《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素问四气调神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即养生以防病,“治未病”―即预防病理体质的形成。《类经》注曰:“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己。”“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即预识病理体质的渐成并及时纠正之,在病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真正达到防病于未然的境界。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思想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3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

精在中医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精入藏于肾中。元气由肾精所化,神赖精养,故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忧。《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所以能“春秋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不然也”,首先是由于“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故“半百而衰”。《类经》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由此可见,养生之道贵在固护肾精。这一思想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较为完整。《景岳全书虚损》曰:“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时,而无知孺子遂摇女精。”指出少年不宜。就年龄而论,青春期以前当禁,青春期当戒,壮年期当节,四十而后,阴气自半,更当节。“过度者多成劳损”的机理在于,“淫欲邪思又与忧患不同,而损惟在肾”,肾主藏精,“过度,肾精亏空”。强调有节,不能恣情。《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饮食之类,则人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为拘执,惟酒多者为不宜。”其理由是,“酒性淫热,非惟乱性,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精多湿热,则他日痘疹惊风脾败之类,率已受造于此”。指出酒后入房的危害及原因。张景岳还提出“中兴”之道,也意在开源节流,维护肾气,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元代御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告诫人们,“若食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颐生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意思是说养生别无玄妙之法,节制饮食就行了。张仲景是一位食疗大家,认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食疗胜过药疗。《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有食物配伍其中,如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然后体质偏颇明显者,可用药调[2]。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阐明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养生之术。匡调元在《体质食疗学》中首先提出了“辩顶论育”酌概念,强调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总之,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不要过食、偏食、误食,要改变不合理的烹调习俗,贯彻辩质论食原则,依据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饮食,纠正病理体质,以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5勤锻炼持之以恒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十臾长寿歌》中也有“饭后百步走”“安步当车走”“服劳自动手”及“太极日月走”的劝导及开展体育锻炼雨长寿经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已证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养生篇2

然而,张悟本、道士李一等一个个“养生神人”相继出现,一本本养生书籍让人眼花缭乱,一档档养生保健的电视节目让人辨不清真假是非,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中医养生保健红火的背后,标准的缺失,行业的不规范,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低等,让关注养生之道者感到困惑。

困惑一:食疗养生能否“百病皆除”

因为红极一时的张悟本写了一本疯狂畅销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少老百姓误以为,学养生、学食疗就能“治百病”。

因此,不少江湖骗子、“挂羊头卖狗肉”的“专家教授”,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宣传所谓的“养生经”,断章取义套用中医理论,片面夸大食物功效。

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也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只吃蔬菜,或者把水果当成主食,本末倒置,身体何谈健康?此外,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与筋骨。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食疗养生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但绝不等于“吃了某样东西百病皆除”。辨识“张悟本”的方法很简单:太绝对的养生说、食疗说,绝对不可信!“急功近利”的养生学说不是中医。

困惑二:养生能否“依葫芦画瓢”

中医养生理论深奥,涉及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系统,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盲目跟风,“依葫芦画瓢”。

人的一生分为“生、长、壮、老、已”,到了壮、老阶段,功能开始下降,阴阳偏颇,可以适当使用养生药物。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养生保健要注意个体差异。中医养生讲究辨证论治,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保健药物就会不同。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顺应自然,更何况中医理论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适合于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你。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对你的体质进行评判,再养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困惑三:休闲场所的中医保健是否可信

近年来,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被视为国粹的中医技法成为很多休闲会所、美容院、洗浴中心、减肥机构的推崇亮点,甚至连发廊、足浴店也搭上“中医”二字。

专业医疗机构与休闲场所有本质的区别。医生是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决定对病人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的治疗手法。没有资质的按摩人员只是学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却不懂医理,不可能检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统性疾病。

针对一些不法休闲场所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从事,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三看”:一看环境,正规按摩场所应敞开透明,不会关得严严实实;二看资质,场所的经营证照及项目、保健师的从业证件要看清楚;三看手法,是否针对穴位,是否有一整套操作程序值得考究。

困惑四:养生可否等病了再养

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其实不然。

中医养生篇3

一、注意养神,调节“七情”

神就是精神。神藏于心,心是一身之主。神采奕奕是身心健康的反映。按中医之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又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之官”。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不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础。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损伤形体,达不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所以保养心神的健康是养生长寿的首要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千万注意精神卫生。我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在生活的道路上,人际关系及带来的追求等等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加上责任的重担,紧张的工作,“心”这个君主之官,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会形成“主不明”之状态而引发“十二官危”,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人们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如果没有七情六欲,就不成其为人了。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过于持久,就会引致失调,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致病。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故养生第一重要问题是调节七情之太过,以养心神,如是就能达到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如何调节七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说做人要胸怀广阔,不患得患失,使精神经常处于稳定的状态,疾病就不容易发生了。这是养生防病的大前提,是延年益寿的指导思想。这些两千年前的理论是十分正确的,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继承。

二、珍惜精气,节戒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人房”的弊端。历代医家又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全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箴》。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当今的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了兴旺繁荣,同时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花花世界。俗语有道:“饱暖思淫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过着荒诞无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气,节戒。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会健康长寿。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清代乾隆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三、保护脾胃,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损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旺盛,人才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有益于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强调少食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动脉硬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机械对待。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是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中医养生篇4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高兴的事与不高兴的事,被人赞扬的事或被人批评的事。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被人贬低的时候,不要太气馁,否则会没有了志气。特别是不可怒发冲冠,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甚至会诱发脑卒中。如果能宠辱不惊,肝气就会舒条有序,神志就可安宁无恙。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动以养形,静以养心。但养形与养心是互惠的,只有形体康健,心情才能舒畅;而心情舒畅,亦有利于形体的健美。动静结合,身心才能自如。如果动静失于常态,或者形体劳累,就会伤及心血;而劳心过度,血脉不能通畅,形体也会感到疲乏。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饮食有节,脾土安和

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节制,太饱则伤肺,太饥则伤气,太酸则伤筋,太咸则伤骨,太甜则伤血。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必然伤及脾胃,脾胃伤了,气血津液自然会减少许多,何谈健康?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大小肠)安康,节制饮食是第一要素。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肺如钟,撞则鸣,风寒人,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发生气管炎、哮喘等疾患。中医学认为,肺为发声之腑,说话过多,会伤及肺气与肺阴,出现喑哑、咽痛等病痛。所以说,保护肺腑,寡言少语与调息适度一样重要,两者均不可偏废。

中医养生篇5

关键词:养生 学校体育

我国的中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传统养生理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一、中医健身养生观的种类

1、天人合一的融合观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皇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应也。”就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和整个生物界。同时还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能动的适应自然,而且还能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神形兼养的整体观

中国养生观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神形兼养的整体观,主张神形兼养,心身同育.范缜在《神灭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阴阳对立的统一观

古代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看作是天地万物生息繁衍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和阴阳转化作为基本规律广泛应用到防病、医疗和养生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动静谐和的平衡观

在漫长的实践经历中,养生思想的发展,从动以养形和静以养神各自分离的状况,逐渐发展到动静结合以养生,而且与推拿按摩和日常有规律的饮食、作息、睡眠、日光和空气等环境条件结合,以及对症施术的导引和行气、“八段锦”、“太极拳”等整套术式,互相吸收补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保健的思想体系。

二、中医养生理论对学校体育的启示

1、以和养生

综观古代养生观,发现他们对传统养生学中的“和”都有阐发,他们把养生学上的动静合宜、劳逸适度、阴阳平衡、形神统一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都主张“以和养生”,我们认为“以和养生”就是我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孔子讲过::“过犹不及”,《内经》提出“不妄做劳”。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领域内选择教学内容时,大多应当选择低能运动项目。在有氧运动项目锻炼中,重点要考虑强度和时间的组合问题。如“有效价值阈”理论指出:只要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最佳负荷价值阈内(120——140次/分之间),并达到锻炼时间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还有学者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中的强度,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轻、中、强3种强度:对于大学生来讲,以最大吸氧量的40%进行60分钟的运动,心率大约110次/分左右(适合于不经常运动的人);心率在110/分以下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60)170/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然而也未能呈现出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选择有氧锻炼项目为主对大多数学生健身来说是适宜的,当然“唯主”不等于“唯一”,适当选择一些无氧锻炼的项目也是必要的。

2、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相对的,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多加入传统保健内容,力求做到用偏于练静!练柔的传统法来“练内”,用体育运动项目“练外”,使学校体育教学做到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使学生掌握祖国传统保健养生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视天人为一体。自然界和人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和圆满。这一思想给我们以启迪:(1)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永远是相关相连的,它们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保护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探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营养结构、卫生条件、保健方式等。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免患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三、养生理论对指导学生了解运动意义的作用

1、养生理论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从本质上看最终目的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特别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并通过健康教育从深层次上对人体有所了解,为终身体育和个体社会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要保持身体外部经常运动的习惯,还应注意了解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达到身心并炼,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2、养生理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从中医学角度看,人体脏腑之间五行匹配、阴阳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身体锻炼也同样存在阴与阳的协调问题。高氧运动和低氧运动体现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互补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身体锻炼的形与神也是一种阴阳关系。人的生理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同时,“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说明健康的标准必须是形神俱健!身心都得到发展。此外,身体锻炼的开与阖(阳主开,阴主阖)影响着人体与外界环境气机升降出入之交换,是学校体育运动方式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也必然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中医医学中的“气者惊之、忧者恐之”等和六神各有其主的说法,对现代人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为此,传统中医养生的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恩勤.中医养生康复学[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092115.

[2]肖国强.浅谈运动处方的实施[J].体育学刊,2001(6):32235.

[3]蒋力生.章德林.孙思邈精神养生思想论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3):25

[4]蒋力生.5鬼谷子6养生智慧阐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3):20

[5]蒋力生.药王千金方#千金方道教医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

中医养生篇6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81-03

笔者从2007年起,对在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除张作舟教授因病没能进行访谈,其余名老都进行了面谈),对已经去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资料收集并对其的后人、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文所指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中医,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初期从各地延请的30余位建院元老;(2)位列全国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3)国医大师;(4)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本文所指老中医是指在世者年龄超过85岁,已经去世者年龄超过90岁。符合两个条件的在世的名老中医有6位,分别为:薛崇成、阎润茗、路志正、程莘农、张作舟、马继兴;已故的有5位,分别为:朱仁康、肖龙友、陈苏生、钱伯煊、董德懋。本文将他们的养生思想和实践做一归纳总结。

1 饮食养生――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本文涉及这些名老们都是中医大家,对于方药烂熟于胸,但其自身有病对于用药却慎之又慎,深知是药三分毒,食之不效,导引不效,方命之药。

名老们在诊疗和日常养生中都极其注重顾护脾胃之气。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在治疗虚损和久病患者时,肖老尤重于脾,多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运中用扁豆、薏苡仁;纳谷不甘则谷麦芽。肖老在北京的家中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或炒糊的馒头,用水煮汤来治疗消化不良。成人腹胀,则取砂仁1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砂仁,碾碎嚼服。长夏季节则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升发脾气。

董德懋曾创立了“调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董老推崇《金匮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认为脾胃病应分清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热等证,临床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应以攻补为纲。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纲举目张,圆机活法。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强调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主张慎用大补以防阻遏气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常说:“勿伐天和,勿伐无过”。另外,董老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疏肝理脾法。

路志正被认为是当代继承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的代表人物,在临床中,路老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冠心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实际上,路老把调理脾胃贯穿于整个中医的治疗过程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大量多系统疾病,如风湿病、血液病、肾病以及妇科病、儿科病等,都从调理脾胃着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路老曾有“北方亦多湿邪”的理论,认为湿邪阻滞气机。脾属阴土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象,为气机升降之枢,湿邪伤脾阳,路老认为畅脾胃气机方可以化湿邪,湿邪一化,脾胃健运,许多病可愈。在日常饮食中,路老认为过量的饮食,会使脾胃受损,导致疾病。路老说:“养生之道,贵在后天,后天之道,又以脾胃为本。”“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能保持人的旺盛精力。食物、药物均有四气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物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路老认为“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才能补益精气津血,以利于人体的健康,同时,要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忌饮食偏嗜。此外,进食要有规律,适时适量,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朱仁康幼年时脾胃薄弱,常患痰饮病,后来却寿享92岁,得益于他日常饮食中顾护脾胃之气。他饮食清淡,不喜辛辣之品。中年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每餐二两,不多吃多喝,所以摆脱了胃病的困扰。陈苏生认为:“今人只重药疗,不讲食宜,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陈老崇尚《千金方》中的思想: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又为气机之枢,对于一身气机的和畅至关重要。从形而下的角度讲,善养生者最重视养护脾胃之气,如果注意日常生活中顾护中焦脾胃之气,则身可健、寿可延;久病、重病之人调好脾胃之气则生机可存,病可愈。

2 运动养生――调整功能,开发潜能

名老们对导引吐纳之术都有研究,董德懋、阎润茗、路志正等也深谙导引吐纳之术并持之以恒。路志正有自创的“路氏八段锦”。董德懋坚持练习站桩功,寿享90岁。董老60多岁的时候患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头疼,血压260~270/120~155 mmHg,中西医药治疗日久,均无明显疗效。百般无奈,开始研究气功,冀以调治。董老练习站桩功,每天坚持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 rnin,得以治愈。后来一直气功锻炼,毫不松懈,受益匪浅,体会颇深。董老探研气功理论,上及《内经》,下及各家学说,其别赞赏《素问・上古天真论》“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思想。对《勿药元诠》中对调息、养生颂和小周天的认识颇为赞同。结合站桩功,自治救人,形成了调气、积精、全神的思想。董老认为,气功作用的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炼气必先治神。张景岳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与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耗,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化,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求一气字,足以尽之,盖不调之,即病所在之处。”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所谓调气,即是调整呼吸,呼出身中之浊气,吸人天地之精气。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精气神三宝是气功的基础。董老认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神全则精积、气调。这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董老说气功可以调整人体的功能,开发人体潜能,治神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养病需养神。调气积精全神的功效,对于治疗疑难病证、陈年重病,大有俾益。长期坚持,使精气神旺盛,达到去病的目的。

除了气功,也有人认为散步最好,如朱仁康。其实道理相通,导引、吐纳、散步,都有放松心情,调整呼吸,使呼吸深长均匀、让人气定神安、物我两忘、气沉丹田之效。

陈苏生崇尚华佗的观点:“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陈老说:“这正是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老庄之学,专门讲究清静无为,要高明多了。若一味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不消耗一点体力,就是清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

3 起居饮食养生――调和阴阳

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个适宜发展的生存环境。《素问・生气通天论》日:“生之本,本于

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起居有常”,人的生活起居,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在一天之中亦要如此。一天之中人体阳气的盛衰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相通应,人的起居应符合这一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活动有度。笔者所访谈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是按照这一规律安排生活的。路老、阎老、薛老、马老,生活都十分规律,早睡早起,在此不赘述。阎老研究子午流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现代人动不动就冬3个月进补大量的羊肉、狗肉,夏天又吃大量的冷饮,实际上最好是冬天食用百合、山萸肉等滋阴之品,夏天可以用一些补阳之品。阎老认为现代人夜生活,早上又睡懒觉,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伤害。因为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起居。不仅如此,阎老艾灸足三里都是在春夏两季,以养阳气。

4 精神养生

4.1 好之、乐之的工作精神名老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医临床或学术有一股好之、乐之的钻研精神。全心投入,乐在其中。

朱仁康将自己的养生方法概括为“起得早,睡得好;不过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做点事,永不老”。朱老八旬后尚坚持每周出2次专家门诊,每次限号20,陈苏生坚持临床诊疗工作一直到87岁高龄。国医大师路志正现在仍旧担任着繁重的科研和门诊工作,薛崇成教授还每日坚持上班,马继兴教授现在仍在撰写《中国针灸史》一书,人们眼里的深奥、枯燥却是他全部的乐趣所在。老中医们多年临证,到了晚年,诊疗水平愈发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临床诊病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患者们也相信老中医们所开的方药,疗效愈发好,这种良性循环对名老们的心理是一个良性的刺激。而且年高之后,老中医们大都着手总结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以留给后人,为中医做点贡献。这种使命感,以及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需要、尊重和感激对个体生命是很好的精神支持,养其神。临床、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肖龙友位列四大名医之首,可每日仍是白日诊病,夜间读书,朱仁康、路志正都是这样,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

老中医们的晚年虽然忙碌,但这种耗神和养神并不矛盾。一阴一阳谓之道,神要用方能养,只要适度,勿过用即可。清静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是做而不执之意。

4.2 无私忘我、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老中医们的人格境界令人高山仰止,那种一心为公,忘我无我的境界令他们宠辱不惊、豁达大度。自然可养浩然正气。这与那修真之士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方式相比,可算是一种积极人世的养生之道了,但两者的共性在于都达到了那种忘我无我的境界,那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据笔者猜测,“天之道,补不足泄有余”。生命体完全开放,会与外界进行有益于自身的物质能量交换,也就是中医讲的养浩然正气。中医理论认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仁慈宽厚者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故能颐养天年。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所以,精神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所研究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有着良好修养,温和宽厚,诚心诚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家们都是饱学之士,且天性颖悟,由医而悟道,境界高了,自然对于人世的纷争、不平可以一笑了之。这有点类似古人所谓“六经注我”情形,通过读经,养浩然正气,个体生命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深谙医理,知道七情内伤,损人尤甚,所以自己多有排解的缘故。

上个世纪的中国,是动荡不安的。先有内忧外患、战乱,许多老中医们饱经忧患;解放后又有反右、等政治运动,许多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在磨难面前都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宠辱不惊,豁达大度。

陈苏生作为上海名医被请到北京,但在京工作仅仅一两年后,就被划为,降级降薪,留用察看,后来又下放北京居庸关劳动,当时陈老已经五十多岁了,一年后又下放新疆工作。但他在下放新疆那样的逆境中却能一心扑在临床工作上,日诊百余人,直至劳累吐血,才扶病回到上海。马继兴在中被下放江西农村劳动,爬电线杆做电工,下田种地、喂猪,什么脏活、重活都干过,头部还被造反派打伤,至今留有后遗症。即便如此,马老仍不忘做学问。老伴儿说,那些日子,他在墙上贴着工作进度表,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排得满满当当;在江西农村一边种田,一边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草药名录和植物检索表,拉着当地赤脚医生教授草药课……,这需要怎样的胸怀修养才能做到呀!令人扶卷叹息不已!他们用生命演绎的生平故事把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美德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的坚忍不拔,灿烂动人!

4.3 欲不可灭,欲不可纵――节制物欲的思想精、气、神为人之三宝,肾气为人先天之本。名老们都有节欲保精的思想。朱仁康曾说自己:“平时沉默寡言、清心寡欲、注意节欲养生。遇到烦心之事,能耐心控制,力戒烦恼,从不与人争吵,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陈苏生、蒲辅周、岳美中、沈仲奎等对节欲保精都有过论述。节欲是广义上的节欲,不只是节欲保精顾护肾气。这些名老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很低,他们的生活都极简单,吃、穿、住、行都简单简陋得让后学、后辈们惭愧。采访薛崇成薛老时问及他一般都吃什么?薛老拿出他的午饭,那是一个袋装的麻花外加一袋黑芝麻糊。薛老的学生杨秋莉教授告诉我薛老生活极其简单,不光在单位常年吃这些最简单的饮食,在家也是这样。平时骑车上下班,冬天最冷的时候做公交车上下班。家里住房简陋,下班回家看完新闻联播就是工作,常年如此,过着最简单的生活。笔者去采访陆广莘教授也是这样,他住在一套极普通的老式的单元房内,没有装修、也没有客厅,程莘农老住在中研院一套50m2的单元房内,胡海牙家里,是北京郊区一个最普通的小区。笔者真是感触颇多,斯是陋室,唯其德罄!薛崇成教授曾说:“活得欲望愈低愈富足,愈简单愈轻松。”

中医养生篇7

那么,如何辨别养生宣传中的是非问题呢7我主要想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当前养生宣传中的一些糊涂观念、错误导向如何进行辨别;第二个是告诉大家中医的养生理念究竟是什么。

养生热与养生乱

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出版物、电视、网络、广播没有不讲养生的,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的大体都是养生书,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播的也都是养生节目。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书籍的超过二分之一,每年我国出版的健康书籍有1000多种。国人买书的投入,每年增加的比例是12%,而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有人说养生书是中国家庭的“红宝书”,普及率非常之高。养生热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可以体验到。面对如此汹涌的养生潮,面对众多专家念的养生经,老百姓既感觉兴奋又感到困惑。有人说。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说,老祖先几千年就是这样吃法,也没见吃出什么毛病来。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许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说,糖尿病不能过于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饿死的。有人说,肿瘤患者都是被药物毒死的i有人说,90%肿瘤患者都是被吓死的,如此等等。“健康问题究竟应该相信谁”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很多老人说,买了一辈子菜、做了一辈子饭,现在不知道如何买菜、做饭了。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养生理念的问题,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且和我们的国计民生要发生直接联系了。

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我简要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寒入养生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画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我们不能把文人书中记载的个人生活习惯、老百姓自己总结出的个性化生活经验都冠以“中医”养生的帽子,更不能把伪科学的东西强加给中医。我举几个例子,有人宣传喝生蛇血、吃生蛇胆、吃活泥鳅,其说辞是以类相求,同类相生。中医理论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但中医是发展的,茹毛饮血的落后早已被祖先认识。当没有条件吃熟食的时候,人不得不吃生食。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的饮食带来了质的变化,人们早就不再以吃生食为基本生存条件了。生食带来的卫生问题,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其带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触目惊心。有报道说,生活在南方,有吃生海鲜习惯的地区,寄生虫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调查发现,有一个村庄56%的男性青年都感染了寄生虫病,与他们生食或半生食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非典”的教训记忆犹新,也与生食某些小动物肉不无关系。还有一种说法,吃生鸡蛋能润喉清热,有人吃了之后喉咙疼痛的症状确实好转了,因为鸡蛋是凉性的,鸡蛋有清热解毒之效,这个说法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确实讲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但古人处方中早已不用生食鸡蛋了,说明人类对生食问题已有了成熟的认识。如今,生食鸡蛋造成的感染问题屡有报道。细菌感染之外,如果不做熟,鸡蛋中一些物质对消化和吸收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古代一些生活习惯确实被中医引了进来,但是经过中医选择、提炼并提升到科学水平。还有一种说法,借酒消愁,因为魏武帝曾经讲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话。中医对饮酒问题,是从两方面认识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人。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稍微多喝一点;二是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也同时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喝得迷迷糊糊,就是醉酒,醉酒就是乙醇(酒精)中毒,借酒浇愁愁更愁,心病未去新病来。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不健康的民俗也拿来当养生知识讲,其结果肯定是既背离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的。

二是以偏概全,抽调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广东人和黑龙江人、老人和孩子、男性和女性、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绝不能用一个公式去要求,提倡全民去吃某一种食物,这不符合科学。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有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说中医的法宝是望远镜,西医的法宝是显微镜:中医从整体上对人进行认识,西医把人体进行分解,细了再细,直至细胞,基因;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病,男性、女性、老人、孩子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有中西医两种力量,这是人民的福气。中西医的结合,扬长避短,中国的养生、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益处。一些养生介绍忽略了中医的这些基本思想,不管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个体的差异,用固定的模式和的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三是圆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

民以食为天,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问题,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讲饮食养生的书居多,讲饮食养生的讲座也最多。如何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问题,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是民众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人们的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人们使用它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关键是如何给它派用场: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某些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

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没有唯一性和“最好”、“最坏”之分,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不少养生宣传中都刻意要求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全国人都去吃某一种食物,这行得通吗?事实上,人对于食物有很大的选择性,并不是人人都要吃某一种食物的。错误的导向,加上一些人的见利忘义,养生问题的路非走偏不可。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很多人把养生与进补画等号,以为补比泄好,补出问题了,还不以为然;泄不出问题,也不乐意接受。女人都要补血,男人都要壮阳,六味地黄丸成了万能保健药。过分养生既不是中医的理念,也不是西医的理念,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不符合国情。不要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富裕的国家,养生理念也不能是这样糊涂的。养生与进补是不能画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要解决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千万不要盲目进补,也不要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中医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毒药疗疾”的问题。只不过天然植物药的毒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化学合成类药品小一些,这也是事实。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贻害无穷。

如何擦亮眼睛,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问题?

第一,是作者(讲座者)必须得是有学术职称的正牌专家。第二,编写、讲座的背景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那些从事文化研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工作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我认为,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如果写养生书、讲养生知识的人是万事通,什么都会,我建议大家打个问号。第三,是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如果养生讲座讲的就是某种产品如何好,还硬性动员你去买,肯定有问题。另外,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必须拥有5位以上医学经验丰厚的专业编辑人员,其中两位是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中医的养生理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与养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为亚健康人群,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我国有着悠久的食养食疗历史和传统,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与保健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下几个方面议一下二者的关系。

中医药的最大潜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

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体内外平衡,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稳态以及机体和外界的协调平衡,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治疗学中强调的因时、因地就是上述整体观和平衡观的体现。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和外环境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提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夏宜养心,秋养肺气等四时养生保健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和体内外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和各个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并防止和战胜疾病,从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

食疗在中医药学和健康养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食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和抗衰益寿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食养和食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动植物中药材中,许多补益中药都是药食兼用,它们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养生健体的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为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发及其产业提供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2]。

中药是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俗话说:“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据统计,含中药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准注册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见,中药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为规范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卫生部于2002年2月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法[2002]51号)并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为3个附件同时。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山药、山楂、甘草、阿胶等87种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女贞子、丹参、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包括草乌、马钱子、巴豆等59种物品。近年来,出于安全性考虑,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也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也属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畴。由此可见,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但也不能盲目乱用中医药。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现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在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亚健康状态,采用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调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医药理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必须从两方面着手:①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养生的适应对象也正是亚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养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药治末病的基本观点与保健养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系列创意产业特征

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1次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意,这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具特色。

中医养生篇9

1.1虚心、严谨的态度优秀的外科医生通常具备果断、自信等特征,要想从顶尖医生身上学到本事,既需要个人资质和潜力,又需要虚心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在外科医生成长的早期阶段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养成虚心、严谨的态度,今后外科职业生涯将会坎坷不断、事故不断,也会重创自己的自信心,事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1.2善于总结和钻研的能力医生这个职业需要不断总结和思考。医生在早期阶段没有临床与手术操作经验,所以就需要刻苦钻研。遇到新的病例,首先要联系书本上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临床思考治疗原理及细节,并做好记录,空余时再对这一病例进行回顾和总结。遇到手术,要于手术前阅读手术学图谱并结合相应的解剖学图谱,做好预习工作;术中一方面要注意手术医生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要注意手术操作的细节处理;术后结合手术过程再次翻阅图谱,做好术后笔记。这可以让年轻医生在早期迅速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促使其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后备军。

1.3摆正心态,树立奋斗方向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除了拥有优秀的基本功,还有自己的想法和奋斗方向,但可能存在心高气傲、自以为是等缺点。如何促使其成长,心态引导非常重要。例如,曾经有一名年轻医生在其外科医生生涯早期就拥有良好的基本功,很早就要求导师给予其主刀或一助的待遇,结果导师没有同意,但是不经意间告诉他,这个阶段自己当初干了足足8年。细细思考就会明白,培养外科医生不是速成的,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一方面在手艺上逐渐进步,另一方面心态也需要不断调整。只有两方面同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

1.4资深医生的教诲有人说,外科医生的本事是偷来的,因为外科操作不难理解,容易模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医生指导,学的东西是野路子、是游击队。因此,要多听资深医生的经验教诲,并结合现实情况予以总结,辩证地吸取其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

2提高自信心的措施

2.1针对医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每名年轻医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人个性内向,有人则个性张扬[2]。个性内向的医生,有些腼腆,不好意思交流,不主动,遇到挫折易影响其自信心。但他们往往思维缜密,注重细节。个性张扬的医生,喜欢主动交流,但往往又有些浮躁。在对待这两类年轻医生时,上级医生要用心引导。对于内向的医生,要主动与其交流,主动给予机会,对其批评尽可能委婉,但也要让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对待外向的医生,时不时给予适当的善意批评,培养其细心的工作态度和缜密的思维习惯。

2.2优化临床教学方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由于每名医生的情况不同,无论基础理论还是操作习惯都有所不同。在外科医生成长的早期阶段,必须要求其在短时间内养成规范的操作及工作习惯,这一方面需要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上级医生不断指出和纠正错误。对于不同阶段的外科医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早期阶段,在查房及病例讨论时要求年轻医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病因,在查房时多提问,使其对理论及疾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操作方面,在上级医生的引导下可进行复杂的切口感染治疗等操作,适当让其独立操作,积累经验。随着临床见识逐渐加深,年轻外科医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可以让其独立开展临床工作。这不是放任不管,还需观察一段时间,视情况而定,若确实操作或处理得当可给予机会更进一步,若不行则及时予以纠正,并教授正确的处理措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处理方式。

2.3增强交流,适当表扬交流可以调节工作气氛,轻松的环境可以让每个人在繁重的工作中有个好心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工作团队内要有民主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讨论。工作中适当的表扬可以提高年轻外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也能让其主动融入团队,对其成长有非常大的好处。

2.4严格要求,充分信任严格要求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至关重要。在平时工作中,上级医生要言传身教,对自己、对学生严格要求,努力使外科医生在成长早期就养成好习惯。无论是处理医疗工作,还是与病人沟通,必须展现出严谨的态度。充分信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给予重要的任务及充分的信任,可以极大提高年轻外科医生的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促使其养成严肃、严谨的工作态度,增强自身责任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医养生篇10

随着媒体对各类养生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医学常识,在对养生知识的学习使用中出现了很多误区。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中医养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养生观,我们采访了九龙堂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金秀莲,且看她为我们带来的深刻剖析。

金秀莲 中医师,国际针灸医师,国家推拿按摩考评师。现任九龙堂(北京)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首都职工医疗体育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劳动部首位刮痧考评员,中医养生康复医疗行业技能考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命题组专家,教育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讲师。

师从国医大师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推拿专家臧福科教授,深得亲传贺氏三通法、大成推拿术及振腹疗法,擅长各种痛证的康复调理,针对妇女产后病、月经病也有较好的康复治疗经验,尤其通过针灸调理各种损容性疾病方面总结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得到了广大患者及从业人员的充分肯定。著有《针灸美容学》、《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中医康复调理师》,参与编著《中医拔罐》、《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考核用书、《保健按摩师》等。

养生跟风热

近年来,电视媒体造就多位养生“大师”,他们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宣传养生健康知识。观众对他们的认同与推崇,一点也不亚于娱乐明星。在电视中露脸后,出版社会及时推出相关书籍,各大书店中养生书籍的热销也反映了大众对健康的渴求。

科普知识的宣传,让大众开始关注健康,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此过程中,一些鱼目混杂的伪专家、伪科学也开始浑水摸鱼,让大众防不胜防。

因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缺乏医学常识,所以面对各类养生书籍、电视节目及养生“大师”的讲解,他们没有充分的辨别能力,也就无法去伪存真。这导致的结果是:一有养生新观念或新的养生红人出现,大众就开始跟风,昨天听信这个,今天追随那个。

面对这种盲目的跟风热,九龙堂国际医学保健研究院金秀莲院长说:“现在的各种养生科普讲座、电视节目、书籍等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坏的一方面在于,有些不专业不正规的所谓‘专家’,给大众带来了很多误导。其中,盲目跟风实在不可取。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我们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辨证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某种养生方法,而不是一窝蜂地全部使用同一个药方或方法。”

“攒病”要不得

目前,关注养生保健的人群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因工作忙、没时间等原因无法重视自身健康。当我们的身体有些小毛病时,多数人都不在意,认为没什么大碍。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疾病症状,我们才会去看医生。

对此,金秀莲院长说:“很多人像攒钱一样地在‘攒病’,而不是在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当小问题攒成疾病时才会有看医生的念头。为什么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为什么在有小问题时,不采用简单有效的刮痧、拔罐等方法调理一下呢?其实,很多疾病在发生前都有各种症状,如果能在早期身体不适时就通过一些方便又经济的方法调理,完全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行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此法则被推广应用在众多领域,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疾病而言,海恩法则同样适用:在疾病发生前,也有各种征兆与隐患。我们也应该像对待事故那样去预防和警惕,在未发病前就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金秀莲院长经常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做科普讲座。讲座现场非常活跃,咨询各种自身问题的也很多。然而有一个现象却让金院长感到无奈:“在讲座和义诊时,会遇到很多人咨询,我会首先为他们讲解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但很多人都不耐烦,他们希望我直接说如何能治好,如何能有好结果,至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却不关心。

“举个例子,高血压是我国十大慢性病之一,我们身边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有些患者问我,如何能治好高血压。我告诉他应该改变自己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限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但他好像并不满意,认为这样做见效太慢,而且很难做到。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很多人都不愿意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不愿意慢慢健康起来,他们只想今天做了明天就见效。”

也许是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以至于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总认为过程是无趣的,只有结果才有意义。但没有过程,哪里的结果?不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怎么能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误区?又怎么能合理预防?

知其所以然

中老年人越来越关注健康,对各类健康信息都很关注,因为缺乏基本医学常识,他们掌握的健康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面对各类健康信息,基本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金秀莲院长举例说:“现在养生馆越来越多,很多人有了小问题后会去刮痧拔罐,也有些人会买刮痧板在家里刮痧。刮痧方法有很多种,因为一位专家的推荐,拍痧法开始广泛流行。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也跟着使用拍痧法。事实上,一般有实症的人适合拍痧,身体虚弱的人不适合。也就是说,一种方法不会适合所有人,不能盲目使用。”

由此看来,医学常识和基础教育甚至比各种健康方法还要重要。金院长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让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祖国医学的基础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才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盲目听信各种信息。也只有具备了医学基础,我们在接受各类健康养生方法时,才能搞清楚其背后的含义,从而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别。”

观念转变更重要

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很多医药、保健品等在推广时,都有夸大嫌疑。有时,他们恨不得直接说某某药物可以包治百病,或者某某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群所有疾病。

对于养生也是如此,各种养生流派和方法种类繁多。如果没有一定医学常识,很容易被各类夸大信息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