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机构十篇

时间:2023-03-24 08:31:52

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篇1

于是,第三方机构的测评报告、认证,甚至资深用户的使用点评,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除了来自行业媒体的非专业机构测评,在网络论坛上,也不乏一些空气净化产品的“发烧友”“科技达人”历数“最强空气净化器十大品牌”及其优缺点。

在国家室内环境净化治理专业委员会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吉祥看来,“所谓的民间测试如有资金支持,无疑是一种商业活动,既不专业也不公正,没有实际意义。”

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马德军告诉《t望东方周刊》,按照国家规定,检测机构必须获得GB/T18801-2008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的认证、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授权,拥有规范的检测环境――30立方米测试仓,并且对所有认证项目都有检测资质。

旺盛的需求使得市场上大量不具备资质的非正规检测机构涌现,为一些投机性企业出具“定制”式的数据、报告。而至于其测试方法是否合理,质检和工商部门因为没有标准依据,也无法监管。

2014年7月,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苏宁电器的电商平台上采购了销量最大的10款空气净化器,经过一个月的检测,形成了“中国首次空气净化器主要性能测评结果”。报告给出了这些产品PM2.5的CADR值和产品性价比排名,并得出甲醛净化性能普遍较差的结论。

对此,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空气净化器专业委员会和空气净化器行业联盟提出质疑,认为“目前国内外并无任何标准对空气净化器除甲醛性能的有效和无效进行界定”,所以该测评得出“空气净化器除甲醛基本无效”的结论有明显错误。而按照CADR/价格的计算方法得出“性价比”,并对所检产品进行排名,“就如同把汽车的最高时速除以车价得出汽车的性价比一样”,“十分荒谬”。

检测机构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入世后检测机构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法,以供同类检测机构参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范围、程度迅速扩大。人才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主体。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对检测机构而言,“人员贯穿于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只有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没有人才,那么检测机构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入世后,国内外贸易日益频繁,为我国的检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检测市场。这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检测机构的发展,检验市场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检验能力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在这种冲击下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实力,人才问题成为关系检测机构发展的关键,检测机构要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组织应当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的方针,坚持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实现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的战略目标。

众所周知,技术人才短缺及人员年龄结构偏老是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质量方针的实现”,检测机构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已成为近年来大家探讨、研究的问题。如宁夏检测机构目前状况就是年轻人少,学科带头人少。经统计,宁夏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均不太合理。因此,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才辈出的局面,是检测机构的当务之急。

一、发现人才

人才是任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求和决定力量。发现人才的前提在于检测机构最高领导者要有科学人才管理观念。这种人才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是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四是识才、育才、用才、留才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者给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识别有用之才,了解人才特点,挖掘、发现有用之才。管理者应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采取选拔与竞聘相结合,以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培养人才

根据ISO/IEC17025第5.2.2款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管理理念的发展、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标准、检验方法的迅速更新,都要求检测机构各类人员不断学习。检测机构应尽可能地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并完善正常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及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特别注意在岗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在岗进修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

2.选拔一批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富力强,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检测机构的管理岗位。让他们革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检测机构发展。

3.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强、检验水平高的技术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向培养,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4.鼓励多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5.各专业检验室内部也要定期组织各种检验技术研讨,不断提升专业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并定期对各类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予以辞退。

三、引进人才

检测机构应建立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开向社会招聘高水平、高学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精通建材检测重点项目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并以他们为基础,带动检测机构自身人才的成长,力争培养几名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引进人才的规格要适度。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高水平、高层次是欠理性的。一个以检验为主的检测机构,却极力引进多名硕、博士,而自身的人员结构无法为其凝聚起科研团队,又缺乏科研课题及适宜研究设备、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检测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无法留住人才。

2.要处理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间的关系。个别检测机构花大代价引进人才后,不得不在其他员工身上勒紧腰带,客观上挫伤了众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检测机构应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提高对口人才的引进待遇,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发展。

四、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检验机构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开拓能力和热情,检测机构要为留住人才积极营造两个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检验试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力度,为优秀科技人员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成果等多种手段,发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劳动价值、人才价值,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主观能动性,为检测机构创造更多的财富。检测机构应从七个方面着手:

1.在实际的奖金分配中要体现多劳多得以及技术含量的特点。

2.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每个检验人员的具体量化目标进行月份、年度的准确公正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先进优秀的评选以及职称晋升挂钩。

3.对检验人员的职称评定既要体现出学历的重要性,更要看重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的实绩,评聘分开,采用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方法,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调动检验人员的自我激励。

4.鼓励员工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丰富、深化专业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学费支持。

5.对员工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学费予以报销。

6.鼓励技术骨干开展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及奖励。

7.对在核心期刊、部级、省级刊物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著作,以及在行业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获奖的,都要予以奖励。

总之,检测机构应本着引进高科技人才,稳定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有效实施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成长的政策环境,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道路,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要彻底改变“重物轻人”的倾向,健全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再教育培训制度,稳定科技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的创新热情,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在关键技术和科研前线取得突破,实现质检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完善和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3个要求》王为群,薛荣珍,职业与健康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检测机构篇3

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检测检验行为,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人员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检测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取得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以下简称检测检验资质),并在资质有效期和批准的检测检验业务范围内独立开展检测检验活动。

检测检验机构的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数量适当,避免无序竞争。

第四条 检测检验资质分为甲级和乙级。

取得甲级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可以在全国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从事涉及生产安全的设施设备(特种设备除外)及产品的型式检验、安全标志检验、在用检验、监督监察检验、作业场所安全检测和事故物证分析检验等业务。

取得乙级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可以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从事涉及生产安全的设施设备(特种设备除外)在用检验、监督监察检验、作业场所安全检测和重大事故以下的事故物证分析检验等业务。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规定并公布。

第五条 安全监管总局指导、协调、监督全国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和检测检验机构资质管理工作;负责甲级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乙级非煤矿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指导、协调、监督所辖区域内煤矿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负责所辖区域内乙级煤矿检测检验机构资质的认定和监督检查。

第二章取得资质的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 申请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测检验工作;

(二)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其中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设施原值甲级不低于300万元,乙级不低于150万元;

(三)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甲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70%,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注册安全工程师和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40%、15%和15%;乙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60%,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分别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30%和10%;

(四)甲级机构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具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高级技术职称,技术负责人有5年以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经历;乙级机构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具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技术负责人有3年以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经历;

(五)有满足资质认定准则要求的管理体系,并已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

(六)甲级机构要求已取得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同等级其他检测检验机构资质,或者已取得乙级检测检验资质3年以上;乙级机构要求以检测检验为主营业务,且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3年以上;

(七)有正常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或者经费保障,注册资金甲级不低于300万元,乙级不低于150万元;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申请取得检测检验资质,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甲级资质的机构向安全监管总局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资料;申请乙级资质的机构向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资料;

(二)资质受理机关在收到申请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资料的符合性审查工作,并将审查结果一次性告知申请机构;

(三)资质受理机关自申请资料审查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安排评审专家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评审,评审专家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技术评审并提交资质评审报告;

(四)资质受理机关在接到资质评审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依据资质评审报告完成对申请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予以认定的,颁发资质证书;不予认定的,书面通知申请机构,并说明理由。资质受理机关作出资质认定决定前,先进行不少于10日的公示。

检测检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由安全监管总局制定。

第八条 安全监管总局建立评审专家库,并指定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专业技术评审工作。

评审专家对评审结果负责。

第九条 检测检验资质有效期为3年。资质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检测检验机构应当于资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提出换证申请。换证审批程序按照本规定第七条和安全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换证工作应当在机构资质有效期满前完成。

在资质有效期内,需要增加检测检验项目的,检测检验机构应当提出增项申请。增项审批程序按照本规定第七条和安全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增项评审可与定期监督评审合并进行。

在资质有效期内,依据标准、主要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事项、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隶属关系等有关情况发生变更以及减少检测检验项目的,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在变更后及时报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办理变更确认或者备案手续。

第十条 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向社会公告取得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业务范围、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事项。乙级机构的批准文件应当抄报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检测检验资质证书由安全监管总局制作,资质证书由证书及附件组成。

第三章检测检验

第十一条 检测检验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执业准则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科学、公正、诚信地开展检测检验工作,提供及时、优质、安全的服务,保证检测检验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并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检测检验人员应当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有关规定,具备检测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应当只在一个检测检验机构中从事检测检验工作。检测检验人员未经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 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人员在从事检测检验活动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泄露被检测检验单位的技术、商业秘密,不得接受可能影响检测检验公正性的资助,不得从事与检测检验业务范围相关的产品开发、营销等活动,不得利用检测检验机构的名义参与企业的商业性活动。

检测检验收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三条 检测检验机构不得转让或者出借资质证书,不得将所承担的检测检验工作转包给其他检测检验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检测检验机构需要分包个别检测检验项目时,必须选择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并对检测检验的最终结果负责。

第十四条 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

检测检验机构在工商注册地外的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检测检验活动,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对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发现被检设施设备、产品、作业场所等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检测检验机构必须立即告知检测检验委托方,并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在检测检验资质有效期内,检测检验机构应当接受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组织进行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评审或者检查。省级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监督评审的结果应当抄报安全监管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可以对乙级机构进行不定期的监督评审或者检查。经委托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级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在每年一月份向资质证书颁发机关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总结和本年度的工作计划;乙级机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由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汇总后抄报安全监管总局。

第十八条 检测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资质证书颁发机关注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一)资质有效期届满未申请换证或者未批准换证的;

(二)机构依法终止的;

(三)资质依法被撤销的;

(四)不宜继续认定资质的其他情形。

被注销资质的机构应当自决定注销其资质之日起7日内将资质证书和相关印章交还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并不得继续以检测检验机构名义从事相关业务活动。

第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干扰检测检验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方式向检测检验机构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取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强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接受指定的检测检验机构开展检测检验工作。在检测检验资质管理工作中、、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举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认真核实、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检测检验机构对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有权提出申诉。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条 检测检验机构未取得资质或者伪造资质证书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的,或者资质有效期届满未批准换证继续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检测检验机构或者检测检验人员伪造检测检验结果,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第二十二条 检测检验机构在监督评审或者监督检查中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三至六个月检测检验工作,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或者连续两次监督评审不合格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第二十三条 检测检验机构在资质有效期内超出批准的检测检验业务范围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的,责令其停止超范围检测检验,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不补办增项手续,继续超范围检测检验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第二十四条 检测检验机构在资质有效期内应当办理变更确认而未办理的,责令改正;仍不改正,继续从事检测检验活动的,责令暂停三至六个月检测检验工作;逾期仍不改正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第二十五条 检测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责令改正、警告、暂停三至六个月检测检验工作、撤销资质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检测检验不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

(二)出具的检测检验结果错误,造成重大以上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

(三)检测检验人员未经培训、考核的;

(四)泄露被检测检验单位技术、商业秘密的;

(五)利用检测检验机构的名义参与企业的商业性活动等影响诚信和公正的;

(六)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七)转让或者出借资质证书的;

(八)转包检测检验工作的,分包给没有资质的机构的,设立分支机构的;

(九)阻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的;

(十)不及时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本规定第二十条被处罚的,以及被撤销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三年内不得申请或者再次申请检测检验资质。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决定。对乙级机构的处罚,报安全监管总局备案;对甲级机构的处罚,可以委托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是指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程等技术规范,对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影响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设施设备、产品的安全性能和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性等进行检测检验,并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活动。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是指经安全监管总局或者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认定,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人员,是指在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内从事检测检验工作的专职人员。

检测机构篇4

关键词:产品质量;检测;信息管理;技术机构

1完善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确保质量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与准确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数据不仅是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之一,也是企业针对产品特征不断进行产品改进、加强质量把控的关键。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而言,检验检测数据不仅能促进检验技术的提升,也是技术机构检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数据等信息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地确保质检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与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质量检验检测工作。(2)为质量监测工作监督管理提供便利。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信息化管理,能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全面把握,维护技术机构质量控制的可靠性,帮助质检人员及时对产品质量进行宏观了解;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质量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促使生产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隐患,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现。(3)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行业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当前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察觉,需在宏观的数据动态中进行把握。

2当前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中,部分领域已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涉及计算机、数据汇总、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整体上仍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层次,很多技术机构只是简单的利用到文字和表格处理,未应用到自动数据采集,尚未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没有建立通用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统一标准,因此无法全面了解产品质量状况。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经验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机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果。(2)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相关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虽然目前提倡综合性人才,但在部分地市级技术机构中,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而现有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工作经验,同时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多。总之,综合型人才明显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与进步。(3)缺乏统一的行业信息管理标准。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相关的行业信息化管理标准也未大范围地统一,很多技术机构相继自主开发或购买相关的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水平低,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很多并不专业的软件也被应用到信息管理工作中。同时在技术机构内部和机构间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缺乏明确的信息统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无法进行共享,难以统一管理。

3如何完善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信息管理

(1)从管理理念上来说,需不断转变观念。要想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管理,必须不断改变自身对于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坚持“前端拉制”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一开始就同步开展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将信息化管理理念贯穿整个质量检验检测过程,避免后续出现重复作业的现象,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要发扬“信息再造”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已有的信息资源的作用,积极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不能一项检验检测工作完成后,相关的信息资料就扔在一边毫无价值,产生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现象。(2)从行业规范性来说,需建立统一标准。规则是有序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南针,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管理工作,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确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规范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标准的建立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实现模式的标准化。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统一相关计算方法及具体的处理方案存储到系统中,输入具体检验检测数据后可自动生成详细的检验检测报告;二是坚持模式的实用性。建立统一的行业信息化管理标准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确定最终的统一标准时,需要充分集合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范围及具体的工作流程,充分落实,用最直观有效的操作形式体现出来;三是坚持模式的先进性。实现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管理,需要建立在先进成熟的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引进相关的设备和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先进性,是否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能适应相关检验检测工作的发展。(3)从从业人员水平看,需不断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信息化管理是一项专业程度较高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开展相应的工作,因此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是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专业信息化管理队伍中人员的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信息管理技术运用水平、检验检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影响到信息化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信息化技术队伍的建设工作,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不断引进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向现有的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充实队伍,对现有的人才结构进行知识层面和年龄层面的优化升级;第二,针对现有的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培训与继续深造学习,可通过进行人员外派学习,主动走出去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也可通过邀请信息化管理领域中的专家学习,走进来开展专业性的讲座与实际操作指导性学习,在学习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整体队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会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方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管理十分必要,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钻研的过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将信息化管理落实到实际中去,更好地服务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春龙.LIMS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在制药行业的应用与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2):53-54.

检测机构篇5

关键词:质检机构;仪器设备管理;检测

质检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其质检报告,质检报告的准确性、权威性代表了质检机构的能力水平,而检测用仪器设备是提供高质量质检报告的基础。所以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对于质检机构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质检总局推行的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中,高效完善的设备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质检机构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探讨了质检机构的检验中心在日常仪器设备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验收

质检机构每年都会涉及新增设备,在采购和验收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对需要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充分的调研,尤其是大型设备。从仪器设备可开展的检验项目、安装场地、投入产出比、计量检定、后期维修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并进行专家论证。(2)在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的基础上,确定所采购仪器设备详细的技术参数和规格型号,要能满足日常的产品检测工作。(3)选择合格供应商,从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质、信誉、业绩、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选择3~4家合格供应商,以招标的方式确定满足要求的合格供应商。(4)仪器设备的验收。仪器设备到货后,设备管理人员同检验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对仪器设备进行开箱验收。首先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仪器设备规格型号和配件清单是否与招标书中一致;其次对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大型仪器应需要厂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同时对检验人员进行现场操作、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再次待仪器设备运行一段时间,确定其完全正常运行,经检定合格后,可通过验收;最后对验收合格的仪器设备上设备台账,并编设备编号,建立档案,并在仪器设备上粘贴设备编号和检定合格标识,对于不符合验收要去的仪器设备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

2仪器设备的计量

仪器设备的计量是保证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的关键环节,在计量工作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置科学合理的计量周期。对于强检设备,计量周期应严格遵照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检定周期;对于在正式使用前做一次计量就可保证全寿命过程中量值的准确性,只用在使用前进行一次性检定;对于使用频率高的仪器设备,可以缩短计量周期;对于使用频率低的仪器设备,可以延长计量周期;对于极少使用的仪器设备,可在使用前进行计量。(2)加强期间核查工作。期间核查是为了保障仪器设备在校准有效期内的可信度,而在两次校准时间间隔内对仪器设备进行的核查。一般的期间核查方法包括:采用同等精度仪器设备进行仪器间对比;采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核查;利用标准工作曲线进行核查等。对于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编制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并编制期间核查计划,实施后提交期间核查报告和证书。(3)加强计量过程的管理。一般质检机构的仪器设备的计量是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计量机构来完成仪器设备的计量工作。当拿到计量报告时,检验中心技术人员需要对报告结果进行确认,确认其是否满足标准中的技术指标。

3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使用纪录、操作规程、使用人员和维护保养。(1)使用记录。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使用纪录,仪器设备使用纪录主要包括仪器档案、仪器操作、检测、校准、性能检查、维护保养等的纪录。使用记录必须是操作人员现场填写,真实准确的记录实际情况。(2)操作规程。每个仪器设备都应该编写操作规程,内容包括开机、关机步骤,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和严格遵守。涉及人身安全或可能损坏仪器设备的操作要在规程中重点标注出来。(3)使用人员。每个使用人员在第一次使用仪器设备前都应进行操作培训,大型精密仪器可安排专人操作,在上岗前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操作仪器设备。(4)维护保养。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保证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可靠的日常手段,对于精密仪器要注意平时的防潮、防晒、防尘和防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仪器不会受到损坏。每日定期监测环境温湿度,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调试和检查,延长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

4结束语

质检机构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质检机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加强机构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质检机构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静 彭菁 赵华堂 张喜翠 单位: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

参考文献:

[1]马壮,王婷婷,戴妙妙,等.强化质检机构设备计量管理的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142.

[2]费婷,付志辉.探究质检机构测试设备的量值溯源管理[J].理论与算法,2016(03):49-50.

检测机构篇6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消息面来看,除“新国九条”对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利好刺激外,大部分消息依旧偏空,比如IPO重启的预期持续升温等。从目前市场情绪来看,谨慎情绪愈发浓厚。因此,投资者需保持冷静,控制好仓位,持币观望,对于前期股价已经出现大幅飙升的个股宜逢高出局,盈利落袋为安。

大宗交易市场上,5月8日-15日,5个交易日里沪深两市共计发生大宗交易95笔,其中深市成交71笔,沪市仅成交24笔,总成交量2.94亿元,成交金额26.39亿元。

从单笔成交金额来看,金额最多的为通威股份(600438)。5月14日,通威股份成交一笔3950万股的大宗交易,成交折价率为10.5%,成交金额3亿元,卖出营业部为中信建投证券成都市马家花园营业部,买方为海通证券客户资产管理部;成交金额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晋亿实业(601002)和恒邦股份(002237),成交金额分别为1.66亿元和1.11亿元。

这些交易中,折价率最高的为18.16%,与上周折价率最高的高盟新材创下的18.21%的折价率基本持平。该笔交易发生在5月12日成交的洛阳钼业(603993)上。当日洛阳钼业成交200万股,成交金额1172万元,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中投证券上海法华镇路营业部。此外,折价率超过10%的股票共有17只,包括天汽模、阳煤化工、中泰桥梁、金通灵、千山药机、伊立浦、三维丝和四方达等。

此外,本周仅有一只ST股发生大宗交易,为*ST中富(000659),事实上,这也是连续两周该股都有大宗交易发生了。5月12日*ST中富成交1500万股,成交额3180万元,成交折价率4.93%,卖方营业部银河证券珠海景山路营业部,买方营业部为中山证券杭州杨公堤营业部。

这些交易中,以下交易值得关注:

华测检测获机构大举买入:华测检测(300012)5月14日共发生4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16.67万股,成交4099.39万元,成交折价率均为2.97%。卖出营业部均为海通证券南通人民中路营业部;买入席位为清一色的机构专用。

5月13日,国际环保绿色和平报告称,湖北市场再次发现非法转基因大米,4个转基因大米样品中有3个成分出自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中国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食品安全将进一步获得重视。华测检测是国内唯一一家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上市公司,受此消息带动,当日强势涨停。

检测机构篇7

[关键词]当前状况;第三方检验机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23-01

引言

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使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1]。环境、职业卫生和医疗等行业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于质量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凭借其公平公正、检测范畴大、收费低、时间短、服务品质优等特点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和认可。

一、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当前状况

由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应运而生,它一般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只是自行选择或担任检测业务,其研究方式和结果不会受到任何机构的限制,因此它的检测结果相对公正公平,所以从一出现受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于2000年开始出现的,因为国内各个行业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较大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采购商需要国内的商家供应第三方检测报告,大多数企业才逐步与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联系。由于形势的需要,国家和政府也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制定了大量的有利制度。在有关制度的支撑下,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从最初的出现,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前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有极好的发展前景[2]。近些年,我国多次出现的食品安全等相关事件为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在短时期内得到快速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获取资质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大概有23000家,更有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成为上市公司。

但因为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始出现的时间比国外晚,所以在规模以及技术水平上还相对比较欠缺。此外,发展较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大量的吸引专业人才,使我国处于发展初期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面对更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需要给予第三方检测机构更多的关注,增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二、对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建议

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阻碍其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其快速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化水平。

1、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

第三方检测市场竞争逐步强烈,在检测规范逐步国际化、监测范畴多样化的新背景下,我国政府必须强化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程度,保障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公平公正的开展检测工作,对于稳定社会的秩序有重要意义。第一、确认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严格落实政策标准,切实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和监督管理体制。从实验室资质认证、实验室认定、检测人员从业资格、实验室能力检验、实验室行为标准、和实验室整体监管等角度进行标准化管理,以提升第三方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程度。第二、定时安排强制性技能检验[3]。能力检验是实验室技术水平认定、评估和提高的重要方式,该方式是通过外部因素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内部质量管理的强化,是评估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能力的手段之一,此外也能当做质量管理部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水平进行检查的一种客观方法,获得大众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的广泛认同。所以,政府监督机构应当定时强制性安排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技能验证,督促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断提升技能程度和检测水平。

2、政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为了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迅速进步,政府应制定有关支持政策,创造良性发展氛围。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设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除了要采购大量的前沿技术装备,还必须要有高品质、高水平的团队支持,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所以,政府应增加对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金支持。第二、增加技术投入。最好的方式是成立一个专业的媒介,定时和更换国内外检测规范以及科技讯息等,保障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取最新资料;此外,政府应定时举办一些培训课程,辅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职场新人获取职场准入资质[4]。第三、政府应该一些国家强制性检测业务,为我国第三方检测结构供应更多的发展条件。

3、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团队

现阶段,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获得资质认证,但是基本都是规模较小的检测机构,缺乏规模较大检测机构,此外这些检测机构之间基本没有联系、交流与协作,导致资源不集中、缺少竞争力,造成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为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就一定要对市场的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分配,完成资源共享,使所有的检测机构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5]。所以第三方检测团队的创建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形式,经过对检测机构的装备、工作人员和技术手段等资源实施整合,创建一个高效的公共技术、规范、协作、沟通和服务媒介,合理高效发挥各机构之间的特长,并提升机构工作效过、降低成本,提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我国甚至是国际上的影响力。

结语 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对产品质量观念的加强,因此我国政府也制定大量的有力政策,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充分使用政策条件的支持,明确自身在管理与技术水平方面的缺陷,从不同的方向考虑和计划发展趋势,提高整体水平,迅速和高效的为社会以及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庞颖.诚信与服务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基石――访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帅军[J].质量与认证,2016,(08):20-23.

[2] 王贺珍,苏晶.广州市第三方检测机构现状及整合发展思路初探[J]. 中标准化,2016,(06):116-121.

[3] 胡晓琳.河北省公路工程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现状与发展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检测机构篇8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考核,是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条件与能力评审和确认的活动。

第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考核和计量认证合格后,方可对外从事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检测工作。

第四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检测资源共享,推进县级农产品综合性质检测机构建设。

第二章基本条件与能力要求

第六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依法设立,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八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应当不少于5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不低于40%。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当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5年以上。

第九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测仪器设备,仪器设备配备率达到98%,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第十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具有与检测活动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并具备保证检测数据准确的环境条件。

从事相关田间试验和饲养实验动物试验检测的,还应当符合检疫、防疫和环保的要求。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的,还应当具备防范对人体、动植物和环境产生危害的条件。

第十一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

第十二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经费。

第三章申请与评审

第十三条申请考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农业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考核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设立或者授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向农业部提出申请。

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申请人应当向考核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机构法人资格证书或者其授权的证明文件;

(三)上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机构设置的证明文件;

(四)质量体系文件;

(五)计量认证情况;

(六)近两年内的典型性检验报告2份;

(七)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考核机关设立或者委托的技术审查机构,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第十六条考核机关受理申请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将申请材料送技术审查机构;不予受理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技术审查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审,并向考核机关提交初审报告。

通过初审的,考核机关安排现场评审;未通过初审的,考核机关应当出具初审不合格通知书。

第十八条现场评审实行评审专家组负责制。专家组由3-5名评审员组成。

评审员应当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或相关工作5年以上,并经农业部考核合格。

评审专家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工作,并向考核机关提交现场评审报告。

第十九条现场评审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二)检测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三)检测能力。

第四章审批与颁证

第二十条考核机关应当自收到现场评审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申请人是否通过考核的决定。

通过考核的,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以下简称《考核合格证书》),准许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考核标志,并予以公告。

未通过考核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考核合格证书》应当载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名称、检测范围和有效期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颁发《考核合格证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农业部备案。

第五章延续与变更

第二十三条《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

证书期满继续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六个月内提出申请,重新办理《考核合格证书》。

第二十四条在证书有效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名称或者地址变更的,应当向原考核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五条在证书有效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原考核机关重新申请考核:

(一)检测机构分设或者合并的;

(二)检测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检测项目增加的。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农业部负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能力验证和检查。不符合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考核机关撤销其《考核合格证书》。

第二十七条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考核机关举报。考核机关应当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八条考核机关在考核中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考核资格,一年内不再受理其考核申请:

(一)隐瞒有关情况或者弄虚作假的;

(二)采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的。

第二十九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机关应当视情况注销其《考核合格证书》:

(一)所在单位撤销或者法人资格终结的;

(二)检测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不具备相应检测能力,未按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考核的;

(三)擅自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范围的;

(四)依法可注销检测机构资格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伪造检测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一条从事考核工作的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附则

检测机构篇9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计量检测机构 应用与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也得以发展,从某一方面上来讲,计量检测也属于科学技术中一部分。在计量检测机构中,信息化管理已经普遍运用到计量检测工作中,这不但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而且也能保证检测报告的权威性、规范性,同时也能保证检测工作的服务性、效率性,帮助计量检测机构取得更好的发展。

1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计量检测市场体系结构越来越开放,很多计量检测机构都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性,想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市场管理是主要手段,因此需要重视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展开,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下,规范检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相关费用、提升服务水平等等。但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第一,信息投资化建设力度较小,发展也很不平衡,管理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各检测机构缺乏统一管理标准、考核制度等等;第三,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管理工作者自身工作能力有限,不利于信息化管理的深度开展和进行,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计量检测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2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目前,虽然很多检测机构对信息化基础建设思路是不同的,但是其最终目的是相同的。第一,通过外网与客户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客户可以对有关检测机构所的信息进行掌握和了解。另外,检测机构也可为客户提供其他功能,使检测机构与客户之间双向交流和共同,进一步达到客户的要求。第二可通过内网,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与实际检测检测工作需求相结合,对业务工作程序展开全面整合和规范,通过对证书、质量、市场、业务等各方面工作展开全方面管理,实现分配校验业务、跟踪校验流程、设定相关权限、统计有关表格等等,能够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3计量检测机构信息化管理中需注意的问题

3.1安全性的管理

从各方面上来讲,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在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风险,尤其是检测机构的信息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所存在的风险就会更大。所以,需要加大管理和投入系统安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在计量检测信息过程中,将具体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对非授权用户的入侵、信息身份的认证、数据传递的保密、安全管理制度等等,要足够重视起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在检测过程中可放心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3.2设计模式的灵活性

在刚刚开始设计时,各计量检测机构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从技术进步、计量业务、网路安全性等等发展形势,进行设计开发和规划,使各项工作都能稳定、有序进行,能够满足将来系统结构升级的需要,使设计模式具备灵活性、快捷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相关检测人员的工作水平,进一步保证计量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

3.3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近些年来,信息化管理才得以发展,各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更新自身的工作思维方式,还是习惯用传统模式工作思维来展开工作,既不适应新的操作流程,也不熟悉新的操作流程。所以,各检测机构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积极探讨和研究怎样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人员的继续学习的意识,将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并且以督办和督查的方式落实新制度管理模式。比如:安排机构内部人员到其他机构进行交流和学习,或者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信息化专家对相关技术人员展开技能技术培训,或者定期加强技能技术训练等等,使检测人员能够明确其业务流程,也能够适应新的工作流程,最终使计量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能够与检测机构发展需求相符合,进一步提高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

3.4信息化系统的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部分统计功能设计的比较完善合理,统计功能主要包括检测单位信息、检测台件、检测费用、检测项目等等。但是还有一部分统计功能设计的不是很完善、很合理,比如质量方面、检测结果等等。尤其是分析出错情况,不得不讲这是衡量一个实验室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比如规程使用错误、数据与要求不符、输入错误、使用标准错误等等,但可增加出错返回功能,对所出错的地方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且修正相关错误,并且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工作人员可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信息化系统。

3.5开发和推进相关工作

目前,按照传统模式具体操作要求和操作流程,需要大力研究开发信息化系统,能够将开发工作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相结合,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保证工作质量,能够与今后机构发展需求相符合。比如,我国各大检测机构,在安排相关检测任务过程中,基本依靠人工来完成,人工安排状况是否与科学合理,这与操作人员对路线、仪器、标准器等等状况熟悉程度以及自身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现场检测任务十分艰巨时,如果人工安排状况不合理,不但会发生资源浪费现象,也会导致检测效率低下,并且也没有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在这样的情况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检测系统需要安排好现场任务以及开发相关功能。通过预设条件,能够综合考虑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将这些不确定因素加以消除,实时展开监督和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在计量检测机构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在应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检测流程的问题、成本费用问题、工作问题、服务态度问题等等,唯有将这些问题逐个加以解决,才能真正推进计量检测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慧丽.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6).

检测机构篇10

关键词 焊接结构;无损检测;金属磁记忆;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T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3-0074-02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和焊接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焊接技术在结构形式以及检测方法上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焊接技术是通过对相应部件的加热或者加压处理,在某种情况下运行合适的填充材料,使工件达到高密度结合的方法。

利用焊接方式对部件的结合性处理,由于工序的技术特性和焊接体在使用过程的自然或非自然损害,加上焊接残余应用对结构本身的潜在影响,容易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影响机械的稳定运行。

无损害检测NDT(Non-destructive testing),就是利用物体本身固有的物理和化学元素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性,在不损害、不改变被检测对象的正常性能的前提下,分析对象中是否存在不稳定因素(结构缺陷、不均匀性、变形等),并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属性等信息资料,进而判定被检测对象可使用状态、可使用年限及需要的维修处理方式等技术信息。

1 焊接结构的典型缺陷类型

焊接结构在缺陷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缺陷、内部缺陷、微观缺陷。

1.1 宏观缺陷

焊接结构的宏观缺陷是指不用借助勘测仪器,通过一般性观察技术便可以发现的缺陷类型。常见的缺陷形式有咬边、焊瘤、凹陷、烧穿、裂纹等。

1.2 内部缺陷

焊接结构的内部缺陷指结构的不利于目测的内部焊接处,需要通过特定一起进行设备检测的缺陷类型。焊接机构常见的内部缺陷有:内部未熔合、渣质,裂纹、气孔等。

1.3 微观缺陷

焊接结构的微观缺陷是指在焊接过程中因为热循环的非自然流通导致的微观组织出现异常、化学成分的非均匀性熔合等现象。主要包括为结构过热、过烧、组织成分不均匀和化学成分的非自然性分布等。

2 焊接结构的常用无损检测方法

2.1 射线无损检测方法

射线无损害检测方法的原理是采用激光射线照射、扫描被检测对象的焊接结构部分,通过反应在成像设备上的信号、数据等信息对焊接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缺陷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等信息对焊接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判定其质量等级。其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密闭性较高的焊接结构中。根据所需检测对象的不同,射线检测观测方式还有电离法和电视成像检测法。射线检测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准确的分析焊接缺陷结构面大小、形状以及数量等数据,其可靠性高,底片数据能够长期保存便于数据的比对分析和统计。但由于射线对人体存在的危害性在实际运用中做好保护措施。由于检测成本的较高,在一般性焊接结构检测中并不常运用此检测方式。

2.2 超声波检测方式

超声波检测方式是利用超声波一起检测探头发射的20000Hz左右的机械振动声波对被检测对象进行结构分析的一种方式。其原理是运用超声波固有的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恒速直线传播特性,根据被检测部位的声波反射数据反映在超声仪器显示的结果来分析缺陷情况。其优点是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强、耗时短、检测成本性对较低等,是目前应用推广比较广泛的检测技术。其存在的缺点在于,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数据分析评定时受到检测人员经验、技术等人为因素左右较大,对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存有误差,很难做到精确评定。

2.3 全息探测检测方式

焊接结构的全息探测检测方式是利用激光、射线和声学全息成像来对被检测对象进行三维立体情况分析的检测方式。全息探测方式是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运用的检测方式,能够实现焊接表面和内部缺陷检测的高精确性,并且能够获取被检测结构缺陷的全方位信息数据,从而使检测人员对焊接结构做出正确、全面的焊接质量分析。全息探测检测方式是未来无损检测的发展方向,目前在此技术上仍然不够成熟,其检测成本和检测时间较长,在目前的检测方式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3 金属磁记忆检测方式在焊接结构无损检测方式中的应用

3.1 金属磁记忆检测方式的检测原理

焊接结构的金属磁记忆无损检测方式是利用磁力环境中的应力导致的磁场变形从而对铁磁材料进行内部损害诊断的检测方法。是目前对铁磁材料进行早期焊接结构检测的可行性最大的无损检测方法。

3.2 金属磁记忆焊接结构检测方式的独特优势

在结构的焊接过程中,焊接处收到外力(机械力、热量等)的影响必然产生应力集中区。在现在的焊接技术中考虑次因素的存在而针对性的对材料内部增加磁弹性能的形式来缓解应力能对焊接结构的影响。即便如此,根据金属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材料内部增加磁弹性缓解处理,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能量消耗。焊接结构的能量内耗会在应力集中区加以保留。

对于焊接结构而言,由于焊接工艺本身的加工特性使得结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应力转状态的改变必然会使得材料表面漏磁场信号产生相应的改变。检测中通过对磁场信号的提取分析来对焊接结构缺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金属磁记忆不仅可以检测到焊接结构存在的宏观缺陷,亦能检测到焊接结构的内部和微观缺陷,并能根据材料表面的漏磁场信号对焊接结构出现的潜在扩大性危害进行更早的预防性处理。这是金属磁记忆焊接结构无损检测方式的独特优势。

3.3 金属磁性记忆无损检测方式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金属磁性记忆无损检测方式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测试仪器的研发和技术推广上面。在应力集中与磁性以及信号的量化公式关系研究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在实际检测运用中,对被检测对象焊接结构缺陷检测结果分析是,需要结合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没有直接的量化检测标准供检测人员进行信息分析。

4 结束语

目前机械焊接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在检测方式和检测精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现代焊接工艺技术水平和机械制造工艺的提高,焊接结构的无损检测要求向着更精确、更高端、更科学的方向深入发展。全息无损检测方式是未来的发展走向,其技术的完善和实际运用仍然需要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资金的投入。在机械结构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上,金属磁性记忆无损检测方式无疑是最适合的检测方式,其能准确的根据焊接工艺对金属磁场的影响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缺陷检测和早期诊断,在其焊接缺陷信号特征和磁记忆量化关系分析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于凤坤,赵晓顺,王希望,刘淑霞,马跃进.无损检测技术在焊接裂纹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7(06).

[2]解应龙,刘志远,邹晶,李生田,周亚春,陈元吉,车成武.焊接接头质量无损检测的发展趋势[J].焊接,1997(08).

[3]李建文,徐彦霖,王增勇.焊缝无损检测技术进展[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