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2:05:16

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范文篇1

关键词: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标准化;改进

科技是强国的基础,是质量基础能力提升的关键,科技创新促进质量发展和保障质量安全。对于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而言,做好相关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项目,对于推进技术机构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技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对于提高项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强调,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他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可以助推创新发展,标准一定引领时代的进步。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国家产业迈向中高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准化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工业化生产,延伸到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机遇与挑战中,我们面临最多的挑战就是标准化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科技活动、商业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与国际接轨。从科技管理工作来讲,标准化是提升我们科技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我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标准化现状

当前,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国际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变革,西方国家纷纷投入巨资进行质量基础设施的科学研究。为推进我国质量技术基础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部署及相关重点专项启动实施的建议方案》的总体部署。面向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多年的有效布局,各级检验检测机构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项目的研发,检验检测机构的科技工作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大型机构通过制订管理制度、改革科技机制、开发管理工作信息化等措施,有效的促进了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的大力实施,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科技管理水平和能力开始呈现弱化的苗头,与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各单位管理不统一、科技创新力弱、科技人员主动性不强、管理工作不规范等,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如何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有效保障质量安全,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当前变化、切合实际的科技管理模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针对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基础保障,成立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由机构负责人成立标准制订小组,确定专兼职人员,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用标准化意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统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工作。(2)梳理和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以行业主管部门制订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指导性文件,结合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满足需求、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框架,编制相关的制度、标准台账。对机构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确定标准化对象。发挥标准化对检验检测科技工作内部创新管理、提升项目质量水平的作用。制订覆盖科技工作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包括项目储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成果管理、监督管理、绩效考核、人员激励、档案管理等管理制度或工作标准。比如建立《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明确建设信用合格、一般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对列入失信清单的人员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年底评优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科技部门负责对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评级按年度进行更新管理,失信惩戒期满后信用可自动恢复。还有制定《科技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根据项目产生的成果如论文、专利、标准等分批次支出相应绩效,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科技计划奖”,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再有制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并在一定时间内为其保留原有身份和职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可作为职称评定和岗位管理的依据。通过对各项标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明确工作对象、职责分工、工作程序、操作流程等内容和要求,涵盖了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层面,机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3科技管理标准制度的实施

(1)高度重视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成立由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用标准化意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统筹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2)对制订的制度标准开展培训,首先做好标准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员科技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化意识,再对全员进行科技管理标准制度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学习并掌握标准制度的要求,增强执行标准的纪律性和自觉性。(3)做好标准制度的实施工作,对申报项目、在研项目、准备结题项目和验收完成的项目按照制订的制度、标准进行管理,对各领域、各环节的标准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的制度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4)对实施的标准进行评价。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标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评价,提升科技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客观反映实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完善。

4科技管理标准化的应用

针对“冶金与装备制造业开放实验室”科技项目,机构制定《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按照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整合大型科学仪器在相关服务平台上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使机构的服务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减少了企业实验室资源的重复建设,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实验室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吸引和服务更多的相关企业,促进了双方发展共赢。针对“省中心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制定《科技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科技计划奖”,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地方重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针对科技档案管理混乱的难题,制定《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从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的角度人手,完善档案室内部必要的管理设备,采购符合标准的档案装具,确保科技档案的安全。保证档案内的记录资料完整、准确、完备,档案管理规范,相关交接手续齐全,档案排放有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5科技管理标准化的持续改进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科技管理工作相关制度标准的实施效果,找出不足,持续改进,领导小组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结合管理目标以及实施使用反馈情况,客观反映实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各行各业逐步加速,很好的实现了相应业务的高效科学管理和信息共享。信息化建设在科技管理工作中也是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机构根据科技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对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了改进,在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科技管理”模块,从项目类别进行分类,从项目储备、申报、立项、执行、内部验收、验收、成果、存档等环节增加功能,特别是对存档功能进行建设完善,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构建能满足各类科技电子档案收集、保存、记录和利用的安全科学的管理系统。

5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科技活动就会出现竞争力弱、无序发展等现象,会造成重复建设、多次投入,科技产品得不到很好的推广,相关项目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兼容,科技资源得不到共享,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推进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一方面可以使检验检测机构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机构的科技发展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促进质量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秋.浅谈公安科技工作标准化管理[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1):54-56.

[2]王伯兴.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集中化和标准化探讨[J].西部金融,2014(1):94-96.

[3]康静.如何实现高校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化与现代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6(5):86.

[4]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标准化建设提升信息科技管理水平[J].金融电子化,2013(7):68-69.

检测机构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本次共检查全市3家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10个建筑工地,监督检查工作采取现场查阅文件资料、现场考查检测人员对检测标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查看检测数据上传情况、座谈问询等形式进行。重点对检测机构和是单位资质条件、检测市场行为、检测工作质量和信息化应用等四方面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检查,并对各检测机构及人员进行考核。

从检查情况看,各检测机构在人员配备、设备管理、场地条件、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检测报告质量、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有一定提高。部分检测机构根据检验、检测的要求建设专用的检测场地,检测环境有较大改观,各检测机构的试验场地、检测仪器设备质量较上一年有明显改善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基本健全,受控文件执行情况较好,绝大多数检测机构在工作中能够按照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检测,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档案资料管理基本规范,检测数据能够追溯。检测机构在规定的资质范围内开展检测活动,检测人员资格符合要求,没有发现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资质证书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规范执行方面。少数检测机构检测过程控制不严,在钢筋抗拉强度、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中还存在加荷速度过快现象;部分检测机构对原始记录概念理解不清,个别检测机构存在原始记录不清晰、不准确、不真实情况、不能完整溯源整个检测过程,个别检测项目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试验现象;

(二)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少数检测机构存在设备运行记录填写不及时,填写的内容不完整,记录程序不符合规范要求;

(三)个别检测机构样品接收工作过程中存在管理不严格,收样后样品上基本信息标识不清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要求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严格执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及省、州、市检测管理有关要求,加强检测队伍和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工程质量检测行为,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

(二)要求各检测机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力争通过这次检查,促进检测工作的全面提高。各检测机构要加强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管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检测机构范文篇3

人才是任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求和决定力量。发现人才的前提在于检测机构最高领导者要有科学人才管理观念。这种人才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是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四是识才、育才、用才、留才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者给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识别有用之才,了解人才特点,挖掘、发现有用之才。管理者应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采取选拔与竞聘相结合,以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培养人才

根据ISO/IEC17025第5.2.2款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管理理念的发展、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标准、检验方法的迅速更新,都要求检测机构各类人员不断学习。检测机构应尽可能地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并完善正常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及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特别注意在岗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在岗进修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

2.选拔一批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富力强,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检测机构的管理岗位。让他们革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检测机构发展。

3.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强、检验水平高的技术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向培养,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4.鼓励多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5.各专业检验室内部也要定期组织各种检验技术研讨,不断提升专业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并定期对各类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予以辞退。

三、引进人才

检测机构应建立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开向社会招聘高水平、高学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精通建材检测重点项目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并以他们为基础,带动检测机构自身人才的成长,力争培养几名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引进人才的规格要适度。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高水平、高层次是欠理性的。一个以检验为主的检测机构,却极力引进多名硕、博士,而自身的人员结构无法为其凝聚起科研团队,又缺乏科研课题及适宜研究设备、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检测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无法留住人才。

2.要处理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间的关系。个别检测机构花大代价引进人才后,不得不在其他员工身上勒紧腰带,客观上挫伤了众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检测机构应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提高对口人才的引进待遇,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发展。

四、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检验机构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开拓能力和热情,检测机构要为留住人才积极营造两个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检验试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力度,为优秀科技人员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成果等多种手段,发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劳动价值、人才价值,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主观能动性,为检测机构创造更多的财富。检测机构应从七个方面着手:

1.在实际的奖金分配中要体现多劳多得以及技术含量的特点。

2.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每个检验人员的具体量化目标进行月份、年度的准确公正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先进优秀的评选以及职称晋升挂钩。

3.对检验人员的职称评定既要体现出学历的重要性,更要看重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的实绩,评聘分开,采用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方法,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调动检验人员的自我激励。

4.鼓励员工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丰富、深化专业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学费支持。

5.对员工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学费予以报销。

6.鼓励技术骨干开展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及奖励。

7.对在核心期刊、部级、省级刊物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著作,以及在行业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获奖的,都要予以奖励。

总之,检测机构应本着引进高科技人才,稳定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有效实施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成长的政策环境,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道路,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要彻底改变“重物轻人”的倾向,健全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再教育培训制度,稳定科技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的创新热情,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在关键技术和科研前线取得突破,实现质检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完善和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3个要求》王为群,薛荣珍,职业与健康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2]《海纳纳百川追求卓越-浅谈检验机构采用现代质量管理模式》汪静,吕海燕,上海标准化-2006年11期。

检测机构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检测范围和能力;良性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事业,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和生命线[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2-4]。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明显提高[4]。近年来,环境检测社会化服务机构日益增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6]。这说明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氛围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先进技术、科研力量、检测人才正在向环境监测领域积聚。同时,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环发〔2015〕175号)、《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监测〔2018〕45号)、《国务院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国发〔2019〕5号)等,对加强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监测服务行业行为、保障监测数据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宁夏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现状

由于社会活动的日益发展和环境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环境监测任务要求,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7-8]。在此背景下,社会化第三方检测机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蓬勃发展。根据调查,宁夏目前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有80余家。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的出现缓解了政府压力,扩充了环境检测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环境检测效率,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为改善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强有力支撑[9]。调查结果显示,全区现有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以民营企业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90%,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非常少,且多数企业均为“十三五”期间注册成立,尤其是2016年以来,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数量激增(见图1)。从投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检测能力范围等方面而言,宁夏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多属于小微企业,投资千万以上的全覆盖、大尺度、高尖精的综合性检测机构凤毛麟角。

1.1投资规模

受限于宁夏经济、地域、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区生态环境市场化检测机构起步较晚,投资规模小,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监测装备投入不足,尚未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装备技术体系。宁夏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投资规模如图2所示。

1.2专业技术力量

社会化检测机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见图3)。多数从业人员为专科毕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较低,高级及以上工程师数量更少,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发达省份相差较远,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精准化环境管理需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相对滞后,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全过程的综合性实验室和科技平台缺乏。截至目前,全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尚未有一家机构申报成功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制约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1.3检测范围和能力

就检测范围而言,全区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以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噪声等检测为主,覆盖生态环境检测13个领域的机构少之又少,尤其是生态遥感监测、水生态监测、生物监测、环境毒理性监测等非常缺乏。同时,二噁英、消耗臭氧层物质(ODS)、超低挥发性有机物等检测能力基本为空白(见图4)。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宁夏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性行业协会,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学习、交流、监督、考核、评价等机制,技术人员缺乏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监督管理震慑作用不足,检测机构超范围出具数据、未按照标准或技术规范开展检测、擅自更改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等问题屡禁不止。二是生态环境检是一项投入成本较高的行业,因资金、场地、技术人才等限制,全区生态环境检测机构以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为主,缺少综合性的、技术实力雄厚的、检测能力齐全的行业领头羊,如水生态监测、生态遥感监测、生物监测、环境毒理监测等机构缺乏。三是社会化生态环境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一些检测机构不重视质量管理和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状况堪忧,环境检测随意性较大,检测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四是部分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缺乏对社会环境责任的认识,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利益最大化,不遵守市场竞争规律、不能保证检测工作质量、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经营活动需要政府适度引导和市场约束。

3对策建议

当前,宁夏正处在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刻,监测队伍是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0-11]。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人才队伍,尤其需要培养一支学习能力强、业务本领高的青年人才队伍,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根据国家要求,到2020年要全面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在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必将带来检测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诞生一批综合能力强、检测水平高的环境检测社会化服务机构[12]。社会化检测机构尤其是国有企业应抓住机会,以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科技平台为契机,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积极承担地方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努力成为地方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带动自治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领域的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伟,王光焱.论生态环境监测[J].污染防治技术,2005(4):33-34.

2陈善荣,董贵华,于洋,等.面向生态监管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框架[J].中国环境监测,2020(5):1-7.

3陈善荣,陈传忠.科学谋划“十四五”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9(6):1-5.

4万本太.浅谈国家环境监测网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1(6):1-4.

5王耀琴,杨顺生,王文勇.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J].中国测试技术,2003(3):45-46.

6宋祖华,凌娟.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7(3):21-24.

7杜兵,孙海容,黄业茹.关于中国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监管的调研与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5(5):7-11.

8王英.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149-151.

9罗毅.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为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J].环境保护,2012(6):39-42.

10牛航宇,陈善荣,徐琳,等.关于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4-18.

11张涛,毕军.市场模式环境监测管理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137-139.

检测机构范文篇5

为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基础保障水平,保障国家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根据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开展计量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质技监量〔2012〕8号)和《关于印发<市质监局开展食品检验机构资质普查及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质技监办〔2012〕15号)文件要求,我局于2012年月日至30日对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概况

此次检查的单位有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市环境监测站、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市蓝鑫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市粮油质量监测站、市合众气体检测站共10家检验检测单位。检查小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检验机构资质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检验人员是否具备检验资质、检测范围、检测能力和检测设备为重点检查内容,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工作场所和仪器设备,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和原始记录,与相关人员面谈询问,征求主管部门和检测服务对象意见等方式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检验检测机构法律地位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能够有效运行。二是检验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质量有所提高。三是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四是检验检测人员业务技术能力有所提高。从检查的情况看,比较好的单位有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环境监测站等4家单位。

二、存在问题

本次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资质超期。本次检查中发现:有3家单位目前不能提供有效资质证书,其中一家于年月13日到期后就未申请换证;一家已申报换证并通过评审,但尚未取得资质证书;另一家由于未提前申报,导致资质证书过期了还未通过评审,资质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单位正常的检测工作。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一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到位。多数单位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期间核查、实验室比对都未落实到位。有的单位负责人变更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未及时修订。二是部分人员技术和设备档案管理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资料。三是样品流转程序不规范,有的单位样品进出登记不详,有的单位样品未统一编号,样品标明的是单位或个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三)法制意识不强。少数单位计量器具、仪器设备存在超周期使用现象,但仍在开展检测工作,甚至还将检测结果向有关部门通报,更有个别单位还在违法出具检测报告。

(四)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不规范。部分单位原始记录存在信息不全、涂改不规范现象。有的单位信息记录不充分,只有检验员签字,无审核员签字;有的原始记录修改不规范,记录修改后但未在修改处签名。

三、处理意见

(一)严格落实整改。各检验检测机构要针对检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拟定整改措施迅速整改,特别是计量器具、仪器设备超周期使用现象应立即整改,各单位整改完成后将整改情况于2012年月30日前上报检查组。

检测机构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对入世后检测机构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法,以供同类检测机构参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范围、程度迅速扩大。人才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主体。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对检测机构而言,“人员贯穿于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只有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没有人才,那么检测机构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入世后,国内外贸易日益频繁,为我国的检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检测市场。这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检测机构的发展,检验市场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检验能力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在这种冲击下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实力,人才问题成为关系检测机构发展的关键,检测机构要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组织应当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的方针,坚持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实现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的战略目标。

众所周知,技术人才短缺及人员年龄结构偏老是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质量方针的实现”,检测机构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已成为近年来大家探讨、研究的问题。如宁夏检测机构目前状况就是年轻人少,学科带头人少。经统计,宁夏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均不太合理。因此,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才辈出的局面,是检测机构的当务之急。

一、发现人才

人才是任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求和决定力量。发现人才的前提在于检测机构最高领导者要有科学人才管理观念。这种人才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是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四是识才、育才、用才、留才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者给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识别有用之才,了解人才特点,挖掘、发现有用之才。管理者应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采取选拔与竞聘相结合,以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培养人才

根据ISO/IEC17025第5.2.2款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管理理念的发展、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标准、检验方法的迅速更新,都要求检测机构各类人员不断学习。检测机构应尽可能地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并完善正常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及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特别注意在岗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在岗进修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

2.选拔一批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富力强,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检测机构的管理岗位。让他们革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检测机构发展。

3.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强、检验水平高的技术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向培养,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4.鼓励多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5.各专业检验室内部也要定期组织各种检验技术研讨,不断提升专业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并定期对各类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予以辞退。

三、引进人才

检测机构应建立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开向社会招聘高水平、高学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精通建材检测重点项目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并以他们为基础,带动检测机构自身人才的成长,力争培养几名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引进人才的规格要适度。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高水平、高层次是欠理性的。一个以检验为主的检测机构,却极力引进多名硕、博士,而自身的人员结构无法为其凝聚起科研团队,又缺乏科研课题及适宜研究设备、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检测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无法留住人才。

2.要处理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间的关系。个别检测机构花大代价引进人才后,不得不在其他员工身上勒紧腰带,客观上挫伤了众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检测机构应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提高对口人才的引进待遇,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发展。

四、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检验机构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开拓能力和热情,检测机构要为留住人才积极营造两个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检验试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力度,为优秀科技人员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成果等多种手段,发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劳动价值、人才价值,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主观能动性,为检测机构创造更多的财富。检测机构应从七个方面着手:

1.在实际的奖金分配中要体现多劳多得以及技术含量的特点。

2.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每个检验人员的具体量化目标进行月份、年度的准确公正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先进优秀的评选以及职称晋升挂钩。

3.对检验人员的职称评定既要体现出学历的重要性,更要看重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的实绩,评聘分开,采用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方法,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调动检验人员的自我激励。

4.鼓励员工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丰富、深化专业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学费支持。

5.对员工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学费予以报销。

6.鼓励技术骨干开展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及奖励。

7.对在核心期刊、部级、省级刊物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著作,以及在行业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获奖的,都要予以奖励。

总之,检测机构应本着引进高科技人才,稳定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有效实施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成长的政策环境,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道路,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要彻底改变“重物轻人”的倾向,健全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再教育培训制度,稳定科技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的创新热情,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在关键技术和科研前线取得突破,实现质检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完善和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3个要求》王为群,薛荣珍,职业与健康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检测机构范文篇7

关键词:检验检测;管理评审;质量控制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1]4.5.13款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检验检测机构要切实有效实施管理评审,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应采取措施对管理评审活动予以控制。笔者曾参与过多次管理评审工作,现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管理评审频次

一般情况下,管理评审通常可安排在内部审核后进行;但当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发现工作中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或发生重要变更等特殊情况时,应组织临时管理评审,增加的次数和时间由最高管理者决定。

2管理评审计划

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并提交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发至有关参加评审的部门和人员,计划内容应至少包括评审目的、评审依据、参加人员、评审地点、评审时间、评审内容、评审前期准备工作和责任分工等。

3管理评审输入

为保证管理评审的全面性,输入内容应重点考虑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质量方针适宜性、管理体系文件修订、质量监督、质量控制、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体系宣贯、上一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参加能力验证或比对测试、工作量和工作类型变化、申诉和投诉、客户反馈、供应商/服务商管理、设备的检定/校准、检测报告质量、资源配备、人员培训、改进建议、存在问题等方面。

4管理评审实施

管理评审会议上,参会人员应就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管理评审输入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对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的适宜性、有效性、规范性做出评价,并对改进提出见解;最高管理者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对评审后改进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体系、方针、目标、资源是否需要调整,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要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责任人员、限定完成日期[2]。

5管理评审输出

5.1质量负责人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会议内容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明确各改进措施落实的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跟踪验证等要求,确保各项改进措施落到实处[3]。5.2根据管理评审决议,各部门按职责和分工进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管理评审所做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6材料归档

检验检测机构需保存所有管理评审记录,包括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会议签到表、管理评审报告和纠正措施记录等,记录应当易于获得并按评审准则规定的时间保存。

7结论

管理评审是评价管理体系达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是最高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工作质量,必须做好管理评审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全面细致做好策划工作、精心准备输入材料、扎实做好评审实施、严格落实评审输出、及时做好材料归档,充分发挥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作用。

作者:董 君 王明丽 冯 静 单位: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国认实(2016)33号,2016-5-31.

检测机构范文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

1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以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1]。由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且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故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2],食品安全风险在各环节、各层次、各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方面,重金属、有机物、生物毒素等污染向食品迁移的问题逐步显现;源头方面,农业投入品过多过滥、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频发;生产加工方面,虽然不合格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但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和滥用依然是导致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不断提升食品检测与监管的可靠性,检测机构的各相关部门应更加注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3],因为其检测结果是人们购买食品及执法部门有效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配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特别是承接监督抽检任务的检测机构,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不仅非常重要,更关系着人民的健康、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杜绝误检误判是检测机构的基本职责,故实验室保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至关重要[4]。本文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方式和方法进行详细解析,尽可能保证分析测试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能达到要求的质量,以期为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提供借鉴与指导。

2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5-6]既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活动,也是为保证实验室所得到的数据准确度和精密度控制在已知的概率限度内所采取的措施。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找出导致不符合、不满意的原因。为达到质量要求,需在检测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来评价检测结果[7]是否可靠。通常情况下,将质量控制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应根据检测机构实际工作的需要制定适宜的年度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并明确内部质量控制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年度质量控制计划应尽可能覆盖所开展的常规检测项目和全体检测人员,即保证质量控制有效及检测人员定期进行能力评估,对年度内部质控计划举例说明见表1。

2.1外部质量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分为能力验证、测量审核与实验室间比对这3种情况。根据能力验证规则的频次要求,相关人员应参加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组织方和发证单位组织的能力验证或测量审核。

2.2内部质量控制

2.2.1空白实验检测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全程空白实验以排除实验用水、试剂纯度、器皿洁净程度、仪器性能及环境条件等的影响。选取基质空白样品时,基质种类应尽量齐全——需覆盖当批的检测类别。试剂空白:每制备1批样品或每20个样品做一次,高于检出限的试剂空白表示与空白同时分析的这批样品可能受到污染。2.2.2平行试验每个样品都要进行平行试验,如两次结果的相对误差符合标准要求,即可上报结果,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如超过产品限量,则应按照阳性结果的要求进行确认。2.2.3回收试验使用标准溶液加标,参照检测方法回收率要求及GB/T27404-2008判定,每20个样品做一次加标回收试验。在基质空白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然后与待测样品进行同样操作的前处理和上机分析过程,实验结果得出的回收率如符合要求即为质控通过;若未通过,则结果不可报,需要排查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实施对应的纠正措施,回收率合格后方可上报结果。同时,每测定10个样品进一个标准溶液作为质控针,质控针选择标准曲线中间点为佳,用以监控仪器稳定性。2.2.4使用有证生物成分标准物质采用市售有证标准物质,检测值参照真值、区间范围判定。2.2.5留样复测对样品或检测项目有要求,如pH值、微生物及水质中的一些参数等,以及随着时间延长而变化的试验,均不能采取该方式。对稳定的样品,以及相对时间内稳定的参数方可采用该方式。2.2.6比对试验2.2.6.1人员对比通过安排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两人或多人开展比对试验,以考核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判断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正确、熟练。例如,优先选择在培或新上岗人员、依靠检测人员主观判断较多的项目(如感官等)、新安装的仪器设备或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操作难度大的样品或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的实验等。2.2.6.2方法比对判断检测所遵循的标准或方法是否被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如优先选用当下实施的新标准或新方法,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研制的新方法,已有的多个检验标准或方法项目等。2.2.6.3仪器比对判断对测量准确度、有效性存在影响的设备是否符合测量溯源性的要求,如优先选用新安装的设备、修复后的设备和检测结果出现在临界值附近的设备等。2.2.7绘制质量控制图[8]2.2.7.1质量控制图的制作选取一个测定含量稳定、样品基质均匀、便于保存的样本为测试控制样,以相同的测试条件连续测定n次,经过计算得到平均值X、标准差s。n一般不少于20次,计算2s、3s,形成初始质控图,以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测定加标回收举例,如图1。2.2.7.2质控图后期修正当累积更多测定次数后,其结果可与和原始结果一起重新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再校正原来的控制图。2.2.7.3质量控制图的判定连续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2S以外、连续6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S以外、连续9点或更多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7点递增或递减,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时,说明分析系统出现系统偏离,实验室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2.2.7.4质量控制图的用途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试质控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图表控制线上各点的位置变化趋势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和变化趋势,预防不合格情况的风险发生。因此,可从图表控制线的变化,了解一段时期内质控对象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存在的系统误差,保持持续改进。

3结语

通过对检测活动及结果进行监控、验证和评价,有助于保持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作为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应采用不同的质量控制方式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人员也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加实践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达到更高水平,进而为国家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监管依据,以及保证人们能够选用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骆乾波.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探究[J].现代食品,2019.20.020,P66-68.

[2]方婷.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技术[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05,第11卷,第9期:2878-2879.

[3]方辉.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探讨[J].绿色农产品:216.

[4]徐金榜.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落总数能力验证与质量控制浅析[J].分析检测,2019.20.057:184-187.

[5]化学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比对试验[Z].RB/T208-2016.

[6]戴福文,何韵.化学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检验检测,2019,27(2):50-55.

[7]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实验室过程与测试能力评定方法[Z].SN/T2990-2011.

检测机构范文篇9

关键词:质量管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质量

目前建筑材料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特点,作为相关技术人员,在建筑材料使用前,应充分了解材料的性能。建筑材料质量及性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优劣,而且还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产生工程安全隐患。所以说,在施工材料送到现场时,施工技术人员要认真检查材料的相关证明材料,并根据有关规范要求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且制作防范性策略,保证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

1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从小的方面的来说,建筑物的质量关系着建筑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从大的方面来说,建筑物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虽然建筑物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带给国家和人们财产上的损失。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能够优化工程材料,在检测中,企业可以选择同类产品中最物美价廉的材料,能够对各种材料进行科学的评定,促进企业合理的应用材料;能够帮助企业对新工艺、新材料的选择,材料检测能够鉴别出材料的适用性、可行性、有效性等等,对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有很大帮助。建材质量的好坏,通过材料检测工作可获得,方便施工技术人员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成本合理的建材,并且可以对建材的质量实施合理性、有效性评价。此外在建材测试工作后,施工技术人员可获得大量的建材相关数据。例如材料的强度、建材的耐久性等等,从而选择出符合施工需求的建材,有效地节约工程施工的成本。对于施工技术人员来说,他们能够通过建材质量测试结果,经过有效地评比,制定出经济型、实惠型、建材使用量不多的施工方案。

2管理方面影响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2.1建筑材料检测市场资质管理从严格角度看,针对建筑材料检测实施部门,应该是专业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然而,在当下我国建筑材料测试领域,由于前些年对资质发放管理不是很严格,拿北京来说,过去十年间发展了一大批检测机构,由于北京建筑市场的萎缩,这些机构为了抢占市场,难免出现恶性竞争,有甚者甚至对检测数据弄虚作假来抢占市场,所以导致了当前国内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较混乱。2.2建筑材料取样不够真实性工程建筑材料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对于工程建筑安全性及使用性构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评价建筑材料的好坏,主要依靠于建材测试工作。现阶段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建筑材料送检的时候,不仅在样品采用方面具有随意性,没有提供代表性材料样品,还有些施工方、供货方或者监理方不负责任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建筑材料取样工作几乎流于形式化,完全没有体现出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价值及作用。2.3建筑材料检测整体技术情况据调查当前在国内建筑材料测试领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第一,对建筑材料测试者而言,缺乏专业性,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导致这种原因一方面准入的门槛不高,各地区无统一严格的持证上岗制度,行业内缺少一些公益性的讲座,来提高整体技术人员的水平,导致建筑材料检测水准很难保证;第二,随着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对一些特殊材料或新材料缺少具体检测标准及流程。正常情况下,规范的建筑材料检测流程包含了,材料取样、材料养护、制作样品、检测实施及数据处理等步骤,但是对一些新型材料或特殊材料缺少规范性的要求,导致在测试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定,不是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步骤来执行,使得建筑材料测试的结果不准确或不统一。第三,检测机构应该增加实验室之间的设备比对及人员比对,不同品牌的设备及不同的检测人员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偏差,应该加强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来避免检测机构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材料检测数据出现偏差。2.4检测项目的要求在建筑材料检测的时候,施工方应该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必须检测项目外还应该针对材料本身的特性,有针对的进行检测。然而在具体材料检测工作中,有一些单位为节省成本,甚至为追求材料的通过率,有意缩减了材料检测项目。另外部分质量监管人员,没有履行好自身监督职责。

3从管理方面控制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有效性策略

鉴于上文所述的建筑材料测试中影响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3.1构建健全的建筑材料测试质量控制体系作为建材测试行业,有必要构建有效性材料测试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检测的质量,结合建筑施工实际的需求,合理化取得材料的样品,确保材料样品具有代表性,并且确定好材料质量测试的重点,同时深入地检测。鉴于此针对建筑材料的测试标准,应当加大健全力度,保证建材测试流程更具规范性,进一步保证建筑材料测试更具真实性。通过这样做,不但确保了建材测试的质量,并且还推进建筑材料测试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求构建长效的岗位责任制,让检测技术人员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给予建材质量测试工作高度的重视。3.2选用高效的建材测试管理方法通过分析了检测测试的全过程,我们应当从建筑材料进入到测试现场开始,强化材料测试工作,确保进场建筑材料的成品和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等达到施工标准,并且符合我国相关质量要求。再者对建材相关质量说明书实施严格地检查,通过试验检测室对比的材料质量测试报告单,确保施工方取样具有一定真实性,同时明确好建筑材料样品在采集的时候,是否具有规范性。假设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建材测试机构入驻到施工现场,加强建材测试的质量,促使多项建材测试数据,具有精准性及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施工建筑材料放置的环境,容易对建材的质量构成很大的影响,倘若放置的时间太长了,材料在受潮或者雨淋等状况下,对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说,在建材入场后,有必要根据规定进行存放,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取样送检,并且做好相关记录。3.3落实好建材测试误差的管理在建筑材料质量测试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严重的测试误差现象。因此为保证建材检测的质量,有必要针对建材测试的误差因素实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制定出有效性测试方案,确保建材质量测试的准确度。产生建材测试误差的因素包含了取样的因素、检测仪器因素、还有人为操作因素。特别是人为操作因素,是导致建材检测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所以说,我们有必要针对建材检测技术人员强化培训,确保他们可以娴熟的开展测试流程,减少人为因素致使的测试误差。除此之外,对于建材检测机构而言,要想控制好因检测仪器促成的误差,还需要加大检测设备的成本投入力度,注重检测设备的更新,选用先进的建材检测设备,在建材测试之前要求落实好设备校验工作。3.4创建动态化测试质量评价制度对于建材测试机构来说,应创建动态化测试质量评测制度,保证建材测试质量。通过执行好测试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建筑材料测试工作中不足的地方,方便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测试工作流程和操作实施合理化调整,还可以增强材料检测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且有助于加强建筑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另外现阶段建材测试环境问题,一方面要求对测试仪器进行有效地维护,对检测环境加以优化,定期实行建材和设备的维护检测工作,做好设备及建材的养护工作,并且依据相关管理制度,促使检测设备使用具有规范性,科学地进行设备的校验、养护以及使用工作,确保建材的测试数据具有精确性,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测试的质量。3.5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检测技术的进步,对于检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要具有专业化检测的技能。倘若检测技术人员的素质并不高,有可能促使建材质量测试结果存在严重的误差,从而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了影响。所以说,不仅要健全工程质量测试的体系,还要针对相关检测人员,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建材质量测试人员积极地参与,在丰富专业的质量检测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质量检测技能。在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中,主要从工程的实际特征、建材的类型、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检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建筑工程测试的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材料质量测试工作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施工方,还是建材质量检测部门,都应该给予建材质量检测工作高度重视,不仅要确保测试样品,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还要保证建材质量检测结果精准性,利于建材有效的优化,防止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杨柳 单位:奥来国信(北京)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高敏斯.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44:48-49.

[2]殷文.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J].中国市场,2015,52:189+192.

[3]杨爱娣.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J].广东建材,2016,10:27-28.

检测机构范文篇10

关键词:计量;医疗设备;整体托管;改革

最新颁布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各医院加强对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管,但是目前的医院管理模式下要实现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不太现实,一是人员数量不足;二是人员技术不匹配;三是时间效益不理想。于是《办法》中提出医院可以委托有条件和能力的维修服务机构进行医疗器械维护维修,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医院才能够优化企业管理,提高效能,增强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医学装备的蓬勃发展,加之国家的利好政策,医疗设备第三方托管将面临广阔市场空间。

一、医疗设备整体托管离不开计量

医疗设备整体托管模式把设备管理、维护、维修及相关服务整体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近两年,医疗设备整体托管模式在北京、山东、广东等一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各大医院逐渐从以往的单一设备维护维修外包模式转变为设备管理外包模式。“医疗设备管理”与“医疗设备维修”是两个概念,设备管理的特点是:重管理,轻维修,管理服务包括了资产登记、入库验收、使用培训、日常巡检、定期体检、风险控制、按标准保养、预防性维护、故障维修、故障维修前后检测、备用品提供、备用品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而维修服务只是针对故障维修服务而已。对医用计量器具按时开展计量检定/校准,建立医用计量器具管理体系,落实计量管理措施就是医院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计量技术机构对辖区范围内的医院情况比较了解,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需求合作,积极推动医疗设备整体托管,为医院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也是计量技术机构响应机构改革,开展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的体现。

二、转变观念,挖掘医院潜在需求

目前在用医疗设备存量已经不少,每年还以20%的速度在增加,给医院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科、医学工程部、器械科)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一直以来计量技术机构给医院提供的服务仅局限于计量检定/校准,而且重点只是针对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还有一部分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由于不在国家强检目录范围内,缺乏相关检定规程等技术标准,很难开展计量检测工作。医院方面从自身角度出发,希望得到的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和数据准确可靠的技术服务,因此,对计量检定工作普遍采取应付的方式。各医院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每年都要投入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经费用于设备维护维修,设备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越来越高,也就只能从检定/校准费用中开刀,控制经费开支。要改变目前医疗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的尴尬局面,计量技术机构必须转变观念,从过去的被动式开展技术服务转变成主动式开展技术服务,围绕计量检定/校准服务为中心,向医院计量管理及设备管理的各项潜在需求辐射。不仅为医院提供计量检测服务,还提供计量管理技术支持,以及医疗设备在采购验收、定期保养、维护维修协调等方面的设备管理服务,通过整体打包服务的方式,为医院降低管理成本,提供工作效率,减轻医院负担。

三、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开展计量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创新

目前医院设备管理还普遍采用原始的手工登记方式,管理方式粗放,信息更新不及时,设备运行情况查询困难等等。部份县级医院和卫生院由于技术人员有限,甚至没有设备管理人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网络化已经成为可能。计量技术机构通过发挥本地优势与设备管理软件开发商,医疗设备维护维修商展开合作,可以为医院提供全方位的设备管理服务。运用网络管理系统,能够轻松的掌握全部医疗设备的详细情况,为规范计量管理提供条件;与维修商的网络对接实现快速报修,充分发挥计量检测在设备验收,日常巡检,风险控制,维护保养过程中的技术服务能力。

四、抓住契机,将计量技术服务有机融入医疗设备整体托管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