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鉴定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6 08:43:39

检测鉴定报告

检测鉴定报告篇1

关键词:工程检测、技术、报告

中图分类号:TJ7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工程检测技术方面基本是空白,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在工程检测技术上还没有一本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可依。直到1976年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J321-76),与当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验收规范及设计规范相配套,属于验收检验标准。8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建筑设计方法由原来的极限状态定值法改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同时又完善、增加了设计内容,新规范编制过程中新列很多课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试验。这些试验为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注入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些标准,无疑将推动我国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

当前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如电、磁、声、射线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应首先大力发展非破损检测。一些特殊的工程检测技术急待研究并尽快上升为标准。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需延伸或增加现有的检测手段,比如,回弹法是在工程检测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但它在混凝土使用龄期和强度范围上都有缺撼。又如,建筑幕墙、建筑采光、照明、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检测技术还是空白或萌芽状态,等等。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现场使用方便,灵活的设备、仪器并附以计算机处理。这样可以加大样本数量,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度。

二、我国常用的工程检测方法

拔出法

拔出法是检测混凝土强度的一种微破损试验方法。它具有检测精度高、破损程度小、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发达国家都有标准,有些国家甚至将拔出法的检测结果作为混凝土强度的验收依据。拔出法分别为两种:一种是浇灌混凝土时在测试部位预先埋入锚固件,待混凝土硬化后做拔出试验,称为预埋拔出法。主要适用于测定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如确定脱模时间,供热养护时间及施加预应力时间。后装拔出法,是在硬化混凝土的测试部位上钻孔、磨槽、嵌入锚固件后做拔出试验。拔出法的优点除了检测精度高外,还可以进行高强混凝土的强度检测。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石子与水泥胶结构的强度相近,材料趋向匀质,石子在检测中影响减少,可以提高拔出法检测的精度。据资料报道,现有拔出仪所能检测的混凝土强度最高达85.0Mpa,且拔出法的测强曲线为直线方程,只要检测设备许可,是可以检测更高强度的混凝土。

2、超声回弹综合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首先选定待测混凝土构件,并按规程或有关规定布置一定数量的测区(测区尺寸为20×20CM2;相对应的两个20×20CM2方块视为一个测区),然后按布点方式进行回弹值、超声声速值的测试(对于同一测区宜先进行回弹测试,后进行超声测试)。

2.1 回弹法

回弹法在每个测区相对应的两个测面上分别测读8个回弹值(两面共测取16个回弹值),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后,将剩余的10个回弹值进行平均取得该测区的平均回弹值。如非水平状态测得的回弹值,应进行修正;如顶面或底面测得的回弹值,应进行修正。测试时,如仪器处于非水平状态,同时构件测区又非混凝土的浇筑侧面,则应对测得的回弹值,先进行角度修正,后进行浇筑面修正。

2.2 超声法

超声法在每个测区相对应的两个测面上各布置3个测点,在保证换能器与混凝土耦合良好的前提下,使发射和接收换能器在同一轴线上。当在混凝土浇筑的顶面和底面测试时,由于上表面砂浆较多强度偏低,底面粗骨料较多强度偏高,综合起来与成型侧面是有区别的,另外浇筑表面不平整,因此,会使声速偏低,所以进行上表面与底面测试时声速应进行修正。

3、冲击反射法

冲击反射法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混凝土缺陷检测的先进技术,穿透能力一般为2000~3000mm,其检测的准确性有所提高,且在检测时只需一个测试面,不用去除装饰层,还可以用于构件厚度的检测。

三、工程检测报告内容

同是表格式报告内容有相同部分也有特殊部分。例如:用表格式的混凝土《回弹法》和砌筑砂浆《贯入法》检测报告,其工程信息和签字区表述内容基本相似,检测结果同样必须体现抗压强度推定值。不同的是前者还要提供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后者按批抽检时还要提供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之一、之二;又如:表格式的混凝土《钻芯法》检测报告应记载芯样破坏时的最大压力、芯样抗压强度、混凝土换算强度及构件混凝土换算强度代表值。拟制式检测报告一般包含如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含工程基本信息和检测原因);②检测目的;③检测依据;④检测项目及抽样数量;⑤检测情况及检测结果;⑥检测数据分析(含图表分析);⑦检测结论。

四、工程检测报告编写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 检测报告与鉴定报告混淆

检测报告是数据的体现,其结论不涉及原因分析,不做出“对承载力影响不大”“经计算与原设计强度相差不大”的结论。然而,鉴定报告不但可以作出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是否满足原设计要求的结论,而且可以作出原因分析相关安全验算分析和划分责任的结论。检测报告不包含鉴定报告内容,反之,鉴定报告可以涵盖检测报告内容。但有时候只把检测报告贯上“鉴定”两字便成为鉴定报告。贯不贯“鉴定”两字,要根据委托目的来定。例如,司法委托要求对指定钢筋力学性能鉴定,这时的检测结论与鉴定结论没有本质区别,只把“检测报告”改称“检测鉴定报告”而已。也可以把钢筋检验报告作为鉴定报告的附件,作一些描述、分析后得出与检测报告一致的结论。

1.2 报告中的依据

无论报告涉及的标准依据有多少,有的总喜欢在报告中罗列一大堆标准、规范,生怕人家说你懂得少,或欲用一大堆标准吓唬外行人。有的以万全之策,干脆把惯用标准全部印制在报告的封底。也有的没有列举或者列举与应用的标准不一致。尚若如此,与“有心人”打起官司来吃亏的是检测机构。

1.3 检测报告中的“特别声明”

我们常常可看到检测报告的“重要声明:1.本报告换页、涂改或剪贴后无效。2.报告无主检、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3.如对本报告有异议,请在报告发出20天内向本单位发出书面复议申请。”

现针对上述的重要声明三点进行讨论:第一,“换页、涂改或剪贴”是违法行为,对于违法的报告不是有没有效的问题,而是要追究法律责任问题,是不需要声明的。第二,“无主检、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这签没签字不是百姓能左右的,是检测机构内部管理问题,按目前的管理,不签字的报告不可能盖章,否则那章子也是假的。第三,“复议”出自于法律名词,有司法复议和行政复议两种。“在法律上,指司法机关根据当事人或有关机关提出的申请或要求,对自己在诉讼中作出的决定重新考虑”。在《行政复议法》中复议的受理主体是指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复议提出时间是“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另有规定超过60日的除外”。“复议”和限期“20天”之所以出现在我们的检测或检测鉴定报告里面,是由于一贯以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造成的,是法律意识滞后的一种体现。

2、工程检测中的异议处理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规定“检测结果利害关系人对检测结果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共同认可的检测机构复检,复检结果由提出复检方报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2.1 繁琐冗长的检测报告

没有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和“篇幅力求简短”是拟制式检测报告的通病。某些报告好像是以篇幅长短来收费似的,把报告做得冗长且繁琐。例如把十个孔的水位检测报告分成十个报告来编写。有的报告不管你看不看得懂非要把检测原理大书一通。诚然,在当时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时,把检测原理介绍一下是应当的,可是某个标准已经很成熟、相关规程中已有详细的介绍,没必要在检测报告中大篇幅地阐述检测原理,只要简单介绍一下检测方法、表述报告依据、控制水准以及作出相应的数据就可以了。

2.2 术语表达不准确

“柱混凝土回弹测试结果”应表达为: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 强度。原表达口语化;“砼实测修正后强度”应表达为: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在适当地方注明“测区强度已钻芯修正”)。原表达对测区强度和构件强度推定值概念不清;“砼强度设计值”应表达为:原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原表达对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混淆。“强度偏差”和“厚度偏差”来路不明其说明中的强度偏差、厚度偏差公式在我国的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中从未所见。依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相关鉴定标准,对某构件的强度只能作出是否达到原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的评价,也可以把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批次和构件、楼层的数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对某构件的结构尺寸只能对照规范规定的“允许偏差”值进行评价。该强度偏差和厚度偏差的计算结果没有任何意义,计算公式为自我臆造。

结束语:

工程检测是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现有的水平远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需要更快的速度发展。工程检测报告编写工作的研究,是提高工程检测水平和质量管理的大事,如何加强工程检测队伍及检测质量管理,是摆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建材检测试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1号);

检测鉴定报告篇2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保证资料,桩基补充检测,验收备案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在高层住宅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未申报质量监督的案例日益增多。依据有关规定,这些桩基工程为后期顺利的在相关部门验收备案,需进行桩基质量安全鉴定。因相当部分施工单位在桩基施工时抢工期、不报监督,因此,对这类桩基工程的安全鉴定需引起足够重视,施工过程资料详核及桩基补充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一住宅楼桩基工程实例,详细叙述一下桩基质量安全鉴定的过程及方法。

建筑概况

该建筑设计为主体三十二层、地下二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于2011年12月开工建设,鉴定前基础工程的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已施工完毕,拟进行后续主体结构工程施工。

技术资料

在现场查勘之前,委托单位需提供如下资料:原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基桩工程检测报告、灌注桩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灌注桩原材料试(检)验报告、钢材产品质量证明书、水泥出厂合格证、预拌混凝土出厂质量证明书、混凝土含碱量评估报告、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灌注桩工程检测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钢筋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相关记录及后压浆相关施工记录等。

主要检查情况

地基基础

目前,该建筑基础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工程已施工完毕。根据提供的《基桩工程检测报告》,其中对该建筑3根后压浆钻孔灌注桩(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桩占基桩总数的4.48%,试验结果显示,所抽测3根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均不小于6300KN,扣除送桩部分摩阻力后对应有效桩长40m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均不小于6000KN,满足设计要求;采用JJC-1D型灌注桩孔径检测系统,对该建筑14根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成孔质量进行检测,检测桩占基桩总数的20.90%,结果显示:所抽测14根工程桩的孔深、孔径、沉渣厚度和偏斜度各参数均满足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允许偏差或允许值要求。

经现场抽查,所抽查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桩顶甩筋数量及甩筋长度、桩顶出地面高度均基本满足原设计要求。

基桩补充检测情况

鉴于委托单位已对该建筑施工完成的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工程,委托具备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成孔质量检测,并出具相关基桩检测报告。故本次鉴定中对已完工的后压浆钻孔灌注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补充检测。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

经采用高应变case检测法对该建筑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工程抽取5根工程桩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检测,检测桩占基桩总数的7.46%。结果显示:所抽测5根工程桩(规格φ0.70×40.0m)的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实测值分别为6179kN、6386kN、6018kN、6123kN、6106.8kN。所抽测5根工程桩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实测值均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基桩检测技术规程要求。

桩身完整性检测

经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该建筑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工程的28根基桩的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检测桩占工程桩总数的41.79%。结果显示:所抽测28根工程桩桩身均为完整,均为Ⅰ类桩。该28根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基桩检测技术规程要求。

鉴定分析

工程主要相关单位及资质情况

通过核查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桩基础混凝土供应单位、桩基础钢筋供应单位、水泥供应单位、水泥、钢材检验单位、混凝土抗压试验单位、基桩检测单位等单位的资质情况,结果显示,以上单位均出具了符合国家建筑市场相关管理要求的资质文件、技术文件及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复印件)等。施工图审查单位出具了天津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施工过程资料检查情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委托单位提供的《基桩检测报告》、基桩补充检测结果,钻孔桩的孔径、孔深、垂直度、沉渣厚度、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经检测均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规范规定,说明基桩静力检测及低应变动力检测均合格。

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满足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混凝土抗渗试验报告符合《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满足设计混凝土抗水抗渗等级要求。该建筑所用预拌混凝土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商品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碱含量报告、氯离子含量报告等。

该建筑所用水泥有质量合格证及复试报告,水泥检验报告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标准,满足设计要求。

该建筑所用钢材有出厂合格证及复试报告,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1.25,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1.3,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要求。

钢筋焊接检验报告有抽样人和见证人签字,报告填写基本完整、齐全。检验结论基本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的要求。

结论

经查阅该建筑的相关施工图设计文件、基桩检测报告和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过程质量保证资料,结果显示:所抽测3根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满足设计要求;所抽测14根工程桩的孔深、孔径、沉渣厚度和偏斜度各参数均满足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允许偏差或允许值要求;施工过程质保资料完整齐全。同时经对该建筑已完工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工程中5根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28根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进行抽样补充检测,结果显示:所抽测5根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所抽测28根工程桩桩身完整性满足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基桩检测技术规程的要求。经现场抽查,所抽查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桩顶甩筋数量及甩筋长度、桩顶出地面高度均基本满足原设计要求。

因此,根据现场抽查和基桩补充检测结果,该建筑基础工程的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及成桩质量(桩身完整性)满足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基桩检测技术规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E].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天津市勘察院. DB29-38-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E].天津: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2002.

检测鉴定报告篇3

关键词: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思考经验

1、引言

建筑物由于设计、施工、使用方法、使用年限、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建筑物的安全性有待评定;特别是一些已完工或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必须进行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由于建筑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建筑物鉴定工作直接与各相关方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也导致了一些法律问题,做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单位在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值得探讨与研究。

2、关于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是一项技术和政策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工作。在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纯为科学技术问题,有些则与科学技术水平无关。为此就下面问题谈几点看法:

2.1检测、鉴定工作的资质问题

表面上看资质不是问题,其实不然。任何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均依赖于检测数据,若检测数据全面、详细和准确,其鉴定工作的科学性也越强,然而什么样的检测数据才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鉴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也就是经计量认证,取得检测资质、具有CMA章的单位,用经计量认证的检测仪器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其出具的检测数据上盖有CMA章的检测数据方具有法律效力,其它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数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的资质问题似乎不完全明确,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的专家组进行的鉴定工作和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提供的鉴定报告也具有法律效力,但问题是盖有研究机构、相关学术团体印章的鉴定报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则不完全清楚,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承认其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则不承认其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2.2检测、鉴定项目的科学性问题

首先是材料强度检测问题。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检测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检测工作中对所检测对象的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如在砌体结构建筑中砂浆强度等级的准确评定是较为困难的一项工作,其影响抽检数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抽检部位、灰缝厚度、已使用的时间等),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又如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问题,不同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经常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检测数量、检测部位的不同,同样也会影响检测数据。其次,目前有关规范并不完善,相关数据处理的可操作性不易把握,尽管规范采用了数理统计理论,但由于问题性质的不同,其统计处理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岩体抗压强度检测样本数量的要求,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就不同,相同地点的不同检测单位对同一工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同时按不同标准统计出的设计强度也不同,特别是样本变异性较大时更是如此。总之,这类问题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例出,但应该指出的是检测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应该是科学的、公正的,每一个技术人员所提供的数据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存在的问题是鉴定工作的依据问题。设计规范有国家和地方的规范,也有不同行业的规范,根据不同的规范要求,对同样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抽样标准和评定标准,有时其检测数据的评定结果差异很大,问题是最终以那一本规范作为评定依据呢?在已建建筑物受到损伤后,需对建设工程的许多环节进行检测、校核,其中包括对原设计文件的校核。在对设计文件进行校核时总会遇到一个问题,用什么计算手段对原设计计算内容进行校核呢?有些科技人员用PKPM程序、有的用TAT程序,有的用手算,随着不同检测部门的不同科技人员其校核结果均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最后在对设计文件是否正确进行判断时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复核结果同原设计文件相接近,而工程又有一定问题时,其判断更为困难(已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对检测项目和检测范围通常是由委托方指定的。实际上由于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包含许多相关子项目的检测,如对某一具体构件的有关项目的评定并不能最终保证构件(或结构)的安全性。由于检测工作本身也是市场经济,检测费用是和检测项目相关的,为此甲方在委托任务时,一般是进行少数项目的检测,而被委托方也只能根据委托内容展开工作,从而可能会导致两种情况出现:

(1)、检测内容无法完全解决甲方所需解决的问题。

(2)、检测范围内的有关检测项目可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而检测范围以外的相关检测项目不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从而造成委托方对检测单位的误导作用。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后,检测鉴定单位和鉴定人均会承担较大的风险。

2.3鉴定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安全性鉴定或建筑物损伤程度的鉴定工作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有待解决或有待科技人员去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部门均可进行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人民法院需对检测、鉴定人的资格问题进行审查,如前所述检测资质的审定应该问题不大,但鉴定人的资质又该如何认定呢?是否具有检测资质的人就有鉴定资质呢?或具有同专业的和工程师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就有鉴定资质呢?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其次是鉴定单位对所提供的鉴定结论承担多少法律责任呢?一般建筑物的鉴定工作均会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主要是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对于正确的鉴定结论当然勿需多言,但对于不完全妥当的鉴定结论,由此又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时,其经济责任该如何认定?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委托方原因而误导了鉴定结论,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法律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对于民事纠纷中关于建筑物的鉴定工作通常会由人民法院的法官来指定鉴定单位或鉴定人,而对其它有资质的鉴定单位或鉴定人的鉴定报告采取否认的作法,这本身即不科学又不合法,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总之,在建筑物的鉴定工作中存在许多法律问题,以上所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法律问题有待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解决。

3、几点启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及过去的工程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注意:

3.1加强有关建筑法规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建筑法规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依法进行建筑物的鉴定工作。

3.2检测、鉴定人员必须明确职责、依法办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加强对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学习。

3.3增强科技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市场化,建筑行业的经济活动也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依法办事、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科技人员自我保护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3.4增强科技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建筑物鉴定工作中存在许多风险,如建筑物检测过程中的意外伤害、鉴定结论的风险性等等,不加强风险意识的教育,就是对自己、单位和社会的不负责任,最后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5检测、鉴定工作一定要客观、公证。有意歪曲客观事实,为某一方谋利益的鉴定报告(或调查报告),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3.6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筑物检测鉴定单位和人员的管理和与外部的协调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检测鉴定报告篇4

 

一、伪基站电子证据的基本范畴

 

2013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进行司法适用,肯定了电子数据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地位。然而司法实践中,对电子数据、电子证据两词的使用一直模糊不清。根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的规定,电子证据包括电子数据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因此,电子证据是电子数据的上位概念。

 

伪基站的设备构成主要包括基站发送装置、天线及搭载基站工作的电脑。伪基站案件的证据方面既包含电子设备基站发射器,又包含电子数据存储媒介电脑,即包含了电子数据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两个概念,所以在讨论伪基站案件证据适用问题时,使用电子证据一词更为恰当。下文基于以上概念解析,针对伪基站案件中电子设备与电子数据存储媒介的调查取证分别进行分析,对于其中的核心部分即电子数据进行司法适用方面的简要分析。

 

二、伪基站案件电子设备的调查取证

 

针对电子设备的调查取证步骤为电子设备检查、电子设备信息提取、电子设备鉴定与电子设备方面证据固定。电子设备检查是针对证据潜在来源,注意设备与外界屏蔽,对电子设备保护证据现场;电子设备信息提取是指对电子设备中存储的信息创建一个精确的镜像文件,电子设备鉴定是指对电子设备的性能与功能等进行监测与分析;电子设备方面证据固定是在鉴定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电子设备监测报告或出具电子设备鉴定意见。

 

(一)伪基站案件电子设备检查

 

伪基站本身是一个发送装置,并不具有存储功能,其数据存储是依赖能够进行数据存储、运算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即存在于涉案的笔记本、台式或平板电脑里。伪基站运行依赖于操作电脑的系统通常为Windows系统上搭载ubuntu系统或linux系统,采用文件目录的形式进行存储。目前伪基站本身技术也在更新,逐渐出现了新型号的伪基站,但基本仍采用文件目录存储状态。伪基站中的电子数据存储文件目录相对较为明确,且容易被删除、篡改,对于伪基站案件应查封、扣押涉案的电脑、伪基站等全部硬件设备。

 

(二)伪基站案件电子设备信息提取

 

在进行证据现场保护的前提下,由于伪基站设备的数据不稳定性,对电子设备提取证据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首先,注意检查过程中对设备与外界进行屏蔽;第二,不要轻易改变设备状态;第三,技术人员现场参与。

 

储存数据信息的电脑通过远程控制可以非常轻松对文件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询、增加、删除和修改,因此检查过程中的屏蔽有助于避免通过外界信道对涉案电子数据信息进行删除篡改。不要轻易改变设备状态是指如果电子设备处于关闭的状态不要轻易开机查看,应带回有信号屏蔽的区域由技术人员进行开机检测,而如果电子设备处于开机状态应尽快记录所显示的信息并获取镜像文件,因为改变计算机电源状态有可能激活设备锁,从而导致数据灭失;当然在此过程中保持电源连通、保持持续电力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三)伪基站案件电子设备的鉴定

 

伪基站作为一类非法使用的无线电发射设备未取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所以对伪基站设备进行的鉴定也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该伪基站是一种无线电发射设备,具备使用正常基站频道向不特定用户大量发送通讯信号的功能,二是该设备并未取得电信进网许可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

 

在伪基站设备的功能测试、无线发射射频指标检测方面尚未国家统一的检测标准,但基于伪基站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其非法使用的实际,通过在电波暗室里搭建相应的通信系统,可以验证伪基站设备能够捕获移动终端用户,阻断正常通信的功能;通过对伪基站设备的简单操作可以验证伪基站发送短信的功能;通过对其射频指标的检测可以验证伪基站可以覆盖的无线电频率范围。基于以上验证,可以得出伪基站是一种无线电发射设备,具备使用正常基站频道向不特定用户大量发送通讯信号的功能的鉴定意见。对于后者而言,取得国家电信进网许可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的设备表面应当贴有国家进网许可等标识,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基站设备持有人应当出示设备具有电信设备许可等相关证明文件,如果机器表面没有此类标识而基站设备持有人又不能出示该设备的电信设备许可等证明文件,即可证明该设备未取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

 

(四)伪基站案件电子设备方面证据固定

 

通过上述两方面鉴定,可以得出伪基站作为一类非法使用的无线电发射设备未取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的初步鉴定意见,将以上检测过程通过检测报告或鉴定意见的形式固定下来,可以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三、伪基站案件电子数据的调查取证

 

通过对电子设备中存储信息中提取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此作为推定案件情况、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

 

(一)伪基站案件电子数据取证分析

 

上文提到伪基站中电子数据存储于基于Linux系统的文件中。Linux文件系统取证分析过程的优势是一旦获取镜像文件,就可以在任何基于Linux的系统或任何通用的取证工具上进行分析,根据现有常见的GSMS型“伪基站”设备的工作原理,在其发送短信过程中一般会形成三层发送记录数据。

 

第一层:“伪基站”软件界面显示的发送短信数。具体表现形式为现场勘验时制作的“伪基站”软件工作截屏。但该数据比较容易被人为修改。

 

第二层:“伪基站”软件记录的发送短信日志。具体表现形式目前多见为send.data文件所记录的数据。该日志一般会在发送短信时统计收到短信用户的IMSI识别码,通过对IMSI识别码进行数据统计,能够得出受到影响的用户数量。该数据一般非专业人员不易修改。

 

第三层:“伪基站”软件记录的软件工作日志。具体表现形式目前多见为Openbts.log文件所记录的数据。该日志描述了“伪基站”运行、配置以及其与手机交互相关关系,通常会形成四类数据:第一,用户换网记录;第二,鉴权记录,即用户手机到伪基站进行身份认证;第三,鉴权后发送短信的信令消息记录;第四,脱网记录。这四类数据中的后两类能够反映中断的用户数。但由于伪基站设备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该日志记录的数据存在记录不完整的缺陷。

 

(二)伪基站案件电子数据鉴定问题

 

电子数据鉴定应当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通过电子数据鉴定查明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客体的鉴定确定被怀疑的某种事实是否存在,过鉴定确定受审查事实的严重程度,即确定案件因果关系、确定事实的有无和事实的程度。

 

1、电子数据鉴定原则

 

第一,电子数据真实性原则,即对电子数据真伪及形成过程进行鉴定。第二,电子数据完整性原则,即优先考虑对电子数据内容进行恢复与识别。

 

对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电脑进行数据恢复,有助于确定其使用设备发送短信的内容、数量以及影响用户的数量。新型号的伪基站开始具备每日清除数据的功能,再生性是电子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差异最大的特征,这也是由其本身的高科技性决定的物证书证如果被销毁就无法重生,删除的电子数据通常可以借助专业的数据恢复软件得到恢复。

 

为什么删除的电子数据可以恢复?其实,在删除电子文件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删除存储于磁盘空间上的数值运算,只是修改了文件分配表(FAT)文件分配表相当于目录索引,其作用在于记录文件所处的位置,修改文件分配表并不会删除相关数据。

 

第三,电子数据可靠性原则,对电子数据生成、传递、存储等运行情况的鉴定可以保障电子数据的可靠性。

 

2、电子数据鉴定的作用

 

第一,确定因果关系,即通过鉴定查明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伪基站电子数据的分析,可以查明用户收到不明来源的诈骗短信、垃圾信息等大量信息以及骚扰电话的来源,了解案件的因果关系。

 

第二,确定事实的有无,即通过鉴定确定被怀疑的某种事实是否存在。通过对伪基站电子数据的分析,可以查明涉案伪基站占用合法基站信号,向不特定用户发送大量短信、拨打电话的事实,从而认定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第三,确定事实的程度,即通过鉴定确定受审查事实的严重程度。通过对伪基站电子数据中不同IMSI码的数量可以查明涉案伪基站向不特定用户发送短信的数量、拨打电话的次数,从而认定犯罪行为是否达到定罪量刑的法定情节。

 

3、电子数据的鉴定主体争议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伪基站案件,没有鉴定意见对案件的因果关系、事实有无、事实的程度认定起来都非常困难。通过笔者对裁判文书网有关伪基站的600多份一审判决书中所呈现的证据进行分析,发现有关伪基站中电子数据的鉴定主体各地区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鉴定途径:公安机关内部机构出具的电子数据勘查报告,移动公司出具的鉴定报告,无线电监测站出具的监测报告。

 

《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规则》将电子数据鉴定界定为:“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按照技术规程,运用专业知识、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对受理委托鉴定的检材进行检查、验证、鉴别、判定,并出具检验鉴定结论的过程。”以《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规则》为调查取证行为准则的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就是这样出示证据的。海淀区检察院通过网监出具的电子勘查来呈现电子数据信息,电子勘查报告,主要内容为在何地调取了何种文件,文件里有什么数据。然而公安机关作为追诉犯罪行为的机关,由公安机关内部的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提供鉴定意见显然不符合证据的合法性和客观性。

 

检察院在提供上述网监提供的电子勘查报告,似乎觉得没有鉴定意见尚不足以认定案件事实,因此往往附随一份移动公司出具的证据材料。通常移动公司出具的证据材料题目名大致为“××勘查报告”,“勘查报告”性质上来说并不能够成为勘查,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常常把移动公司出具的证据材料以勘查报告形式载于裁判文书。移动出具的所谓勘查报告里面也会涉及到发送了多少条短信。这两份证据在内容上如果吻合则可以进行认定。对此笔者认为,移动公司的“勘查报告”并不具有中立性,从主体角度来看,移动公司本身是受害方的一方,移动公司提供的“勘查报告”不能成为鉴定意见。但移动公司技术部门的人员出具的证言,相当于专家,可以作为专家证言成为法定证据。

 

在少数伪基站案件中,出现了无线电监测站提供的数据报告。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无线电信号的监测、监听,线电设备检测,电磁环境测试,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查找及相关工作,研究伪基站违法问题是无线电监测机构职责所在。随着伪基站案件的愈演愈烈,国家无线电监测管理机构开始日益重视伪基站问题,2014年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对伪基站展开了专题研究,以提升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对伪基站的监测定位能力,而后多地无线电管理机构联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开展定期无线电监测。在这一背景下,由国家无线电监测管理机构对伪基站犯罪案件出具伪基站工作原理说明、伪基站监测报告并对伪基站案件涉案移动存储设备中的电子数据进行监测并出具鉴定意见逐渐成为必要且可能的解决机制。

 

四、伪基站案件电子证据的司法适用

 

电子设备与电子数据在调查取证环节有较大差异、技术性强,因此上文将两者分别进行阐述。而在司法适用方面,电子设备的证据经过固定,以书证、物证、监测报告、鉴定意见等形式表现出来与传统证据类型相似,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宜依照传统证据类型进行司法适用。而电子数据的司法适用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与适用难点。

 

(一)在能够取得的情况下,三层数据中优先运用第二层数据。

 

该数据记录“IMSI识别码”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的反应受到影响的用户数。但现有的伪基站软件中,已经出现了自动删除发送短信日志的功能(即仅保留最后一次发送任务日志)。因此,在运用第二层数据时应当进行数据恢复。同时,一部手机可能多次接到同一伪基站发送的短信,因此IMSI识别码有可能出现重复,在运用第二层数据时应当剔除重复数据。

 

(二)在第二层数据无法取得的情形下,可以使用第三层“伪基站”软件记录的软件工作日志中记载的短信的信令消息数记录和脱网数记录。

 

该日志在GSMS型伪基站中名称一般为Openbts.log。尽管该日志存在记录不完整的缺陷,但其记载的数量一定小于受到影响的用户数量,因此也符合“有利被告”的原则,如果第三层数据中的短信的信令消息数记录和脱网数记录“超过1万”,就可以用来证明受影响的用户“超过1万”。

 

作者简介

检测鉴定报告篇5

【关键词】房屋鉴定;安全;检测

房屋安全鉴定指的是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和工程技术标准,在实地勘查和检测后,对房屋结构的受损程度、抗震能力及危险程度进行科学的计算、鉴别和评定的管理工作[1,2]。民用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老化、材料性能下降、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管理使用不当等,导致民用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累积将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结构性能劣化、耐久性降低,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3]。房屋安全鉴定是人民对居住和工作场所安全可靠性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居住和工作场所的安全程度意识越来越高,因此民用建筑的安全鉴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对已有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和评估,对于防止建筑失效和倒塌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然而当前我国房屋安全质量检测行业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如何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确保能向社会提供准确、科学、公正的检测数据,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既有房屋建筑安全鉴定的必要性分析

既有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使用条件、环境条件的改变或遭受自然或人为灾害(地震、火灾、台风等),以及建筑物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结构温度变形、屋面超重等,受到使用条件变化及环境侵蚀等因素的影响,结构的性能将逐渐退化,功能将逐渐降低乃至丧失,这将会危及生活、生产与安全,因此对于这些房屋建筑必须对其进行安全鉴定。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下列房屋建筑必须进行安全鉴定:①建筑物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甚至有的己经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②既有建筑物发生了异常的变形或开裂,影响正常使用;③既有建筑物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一次或多次失稳或脱落事故:④对重要的特殊建筑物,需要进行定期检测鉴定;⑤建筑物遭受地震、火灾、台风、爆炸等偶然事件的破坏;⑥建筑结构的用途或建筑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发生重大变化。

有效的房屋安全鉴定能够对房屋的破损程度和原因进行鉴定,可以对房屋的维护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及时维修或更换房屋的损坏部分,保持房屋的质量水平。在对房屋安全进行鉴定的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尚在使用的危旧房屋,同时能对危旧房屋的结构类型、使用和分布状况做详细分析,并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安全隐患,指导危房改造。

2 当前我国房屋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房屋安全鉴定标准不同

建设部129号令明确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负责本辖区的城市危险房屋管理工作。虽然房屋安全鉴定工作有国家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但全国各地的房屋安全鉴定标准不一,部分地区还未制定有关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法规,政府在房屋安全管理中没有制定房屋安全鉴定的统一标准,这对提高全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不了法律、法规上的支持,导致房屋安全鉴定在具体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降低了房屋安全鉴定的效率。

2.2鉴定市场不规范,存在垄断现象

有些地区的房屋鉴定机构是由规划建设部门分离出来的,从组建开始就未把职责剥离清楚,导致某些地区的鉴定工作都由一家鉴定机构来完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既有房屋的安全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需要鉴定的房屋越来越多,而鉴定机构的缺少,服务质量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需求,导致很多人对鉴定机构越来越不满意。

2.3鉴定机构责任意识不强,鉴定报告质量低劣

由于监管机制和处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下,一些单位鉴定公司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检测、鉴定技术标准,但有些鉴定机构未严格遵守行业规范、业务程序和相关技术标准,现场鉴定及报告编写程序不规范,格式不严谨,有时甚至不到现场查勘即出具鉴定报告或根据委托方需要捏造数据、出具虚假鉴定报告。另外,由于各鉴定单位和人员的技术水平、对规范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刻,出具的鉴定报告格式及内容五花八门。从业人员、从业单位的素质、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等还有待于大幅提高。

3完善房屋鉴定工作的对策

3.1制定统一的房屋鉴定标准

继续加大力度贯彻落实建设部129号令,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情况自定实施措施,出台具体的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办法,设立比较健全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

3.2开放房屋鉴定市场

开放房屋安全鉴定市场,引入了竞争机制。应允许社会上的科研院所、检测单位、设计单位及民营公司开展房屋安全鉴定业务。房屋安全鉴定市场化,会促进房屋安全鉴定行业的发展和房屋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鉴定机构的服务意识,提高了鉴定机构的技术水平,缓解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压力,促进房屋安全鉴定行业发展。

3.3提高鉴定人员的素质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要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检测手段,增强技术投入,提高鉴定技术水平。房屋安全鉴定事关重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均应有严格的要求。要对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进行考察,保证鉴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并熟悉鉴定工作的法律规定。房屋安全鉴定的技术水平是鉴定成效的基本保障,房屋安全鉴定行业要加强对鉴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鉴定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房屋安全鉴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试验设备、结构验算软件,单凭经验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是不可取的。因此鉴定机构也要完善检测手段,添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鉴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培德.浅论房屋安全鉴定的特点与基本方法[J].城市建设, 2010(32): 386-387.

[2]余丹.浅论房屋安全鉴定的特点与基本方法[J].工程与建设, 2009,23(1): 139-1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检测鉴定报告篇6

本文就以建筑结构的检测的主要内容、建筑结构检测标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加固的程序及注意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现代建筑水平体现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为了满足这种追求,必须对建筑工程相应的质量和使用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与改造;建筑工程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国利民的系统化工程,百分百的贴近人民的生活,需要广大建筑工程建设者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建筑工程建设。针对于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目的而言,是为了监督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可靠性,降低建筑工程使用的风险,从而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对于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实质内容而言,它必须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要求,来作出建筑工程建设工程实际的评估。由此我们必须对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做系统分析与探讨。

一、建筑结构的检测的主要内容

(一)混凝土强度检测

混凝土强度检测一般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进行,混凝土的现场强度检测方法包括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后装拔出法(后锚固法)、超声法和减压法。各种检

测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检测环境和构件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在本次鉴定中,选择了钻芯法和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1.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1.1检测方法,根据CECS03 ∶ 20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工程的现有结构和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检验批,芯样试件的数量根据检验批的容量确定,从检验批的结构构件中随机取样,每个芯样取自一个构件,芯样试件内不宜含有钢筋,每个标准芯样试件内只允许有2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现场取得芯样切割、补平后进行试压,通过现场检测数据计算,经统计分析,推出混凝土强度。

1.2检测数量,依据GB/T50344― 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表3.3.13中B 类结构质

量或性能抽样检测的最小样本容量。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数量见表1。

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根据JGJ/T23― 201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标准,按照工程的适用范围和结构混凝土不同强度等级划分检验批,从检验批的结构构件中随机抽取检测构件,每一构件测区不应少于10个,对于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

分布,测点不应在气孔和外露石子上,同一测区只应弹击一次。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现场测得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由“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查得每个测区的强度值,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经统计分析,推算出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二)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根据GB50204― 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对梁类、板类构件各抽取构件总数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采用钢筋探测仪检测,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钢筋接头和绑丝;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测1次,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检测值。

二、建筑结构检测标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通用标准之间层次和定位不清楚

标准间内容交叉重复与标准的层次以及定位不清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通用和专用三个层次,但是同一层次的标准之间关系并不是特别明确,例如《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与《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等4项通用标准定位不清楚,几项标准都在抽样原则、测试方法、结果评定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而《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包含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的现场检测,因而内容出现交叉重复;《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包含了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技术,以及监测的技术方法,这就与《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工程结构监测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产生了交叉重复。因此,应对相关几项标准进行研究,明确其标准间的层次关系,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适用范围和内容的调整。

(二)专用标准的缺失

通用标准一般也是一项综合标准,往往涉及某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工程标准化建设发展初期,通用标准常常能够解决某个领域标准的有无问题,标准的颁布能够带动一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但由于通用标准大而全,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建筑结构检测领域主要体现在:1.测试方法的重复规定。有些检测方法是多个通用标准覆盖的检测领域都需要使用的,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同标准针对同一检测方法的重复规定。2.测试方法不够全面系统。对于检测通用标准。3.编制和修订困难。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不断出现,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及时增加新的测试方法内容。另外,随着技术发展,已有的测试方法需要进行修订。4.不利于检测技术的优胜劣汰。例如,《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中罗列了11种检测方法,真正得到使用的只有回弹法、点荷法、原位轴压法3种方法,其他方法极少使用。

三、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加固的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接受委托

标准的委托书应包括建筑物概况、工程责任主体、申请事由、鉴定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有关委托单位的信息等内容。在接受委托时要详细阅读委托单位递交的委托书,必要时可以与委托单位进行详细的交流,向他们介绍鉴定的规范和标准,明确委托单位的鉴定目的和要求。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向委托单位说明情况。

(二)对建筑工程进行调查

在对工程进行调查时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调查人员,深入现场,从各个渠道收集资料,并填写初步调查情况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有关工程质量问题都要登记在案,并及时报告。在调查时注意自身安全,若发现调查工程属于危房时一定要对居民发出通知,确保人员安全。

(三)确定检测内容,签订相关协议

在此环节中一定要再三确定检测内容,注意确认签订的协议是否包含检测目的、鉴定范围、鉴定费用及费用支付方式等内容。根据鉴定目的和范围抓好检测重点,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充分考虑有可能造成质量安全的各种因素,在鉴定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规范和要求。

(四)再次详细检测

围绕建筑结构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行检测。检测时,必须关注周边气候条件,对建筑物建筑结构的施工缺陷、材料强度以及损坏情况进行检测。

(五)编写鉴定报告

在进行详细检测、综合分析后,开始编写鉴定报告。合格的鉴定报告应包含建筑物概况、鉴定目的、范围、检测结果、鉴定结果、鉴定结论及由此作出的建议和应该有的附件等内容。在编写鉴定报告时语言要规范、标准,用词要严谨,切忌出现专业术语错误,最重要的是观点要明确,保证鉴定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若有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者,务必耐心细致地做好答疑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检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它的解决必须依靠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检测鉴定加固,保障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质量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其米旺姆.浅谈建筑结构检测[J]. 中国西部科技,2009,31:20-21.

[2] 梁超荣.浅析建筑结构检测及其常见安全问题[J].科技风,2009,23:157+163.

[3] 丁锋.浅谈现代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施工技术[J].今日科苑,2008,08:175.

检测鉴定报告篇7

以期司法鉴定活动能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关键词:房屋质量;司法鉴定;鉴定注意事项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品房交易的兴盛,房屋质量纠纷频发,而公众的法律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当人们觉得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诉讼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法院在处理房屋质量诉讼时,常常要通过专业机构来对房屋质量进行鉴定,通过鉴定结果判定责任归属或为损失评估提供依据。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个人浅见,希望使后来者能少走一些弯路。

2、常见的房屋司法鉴定内容

根据笔者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比较常见的房屋质量安全司法鉴定内容有:(1)业主在收房后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如房屋出现裂缝、渗水、墙体砌筑质量差、未按图进行施工等,而开发商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业主提出诉讼,法院提出司法鉴定要求;(2)住户在装修过程中拆除承重结构影响到上层住户的安全或上层住户装修施工造成下层住户漏水或出现裂缝,双方(或多方)不能就赔偿达成共识,权益受侵害方提出诉讼,法院提出司法鉴定要求;(3)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如渗水、裂缝等,不能确定是开发商责任还是装修公司责任,为明确责任方,法院提出司法鉴定要求;(4)房屋倒塌事故责任主体认定的鉴定;(5)新建工程施工过程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常见的如房屋下沉开裂,门窗变形等,对影响程度进行鉴定。

3、房屋司法鉴定工作的程序

鉴定公司在收到法院的鉴定委托后,首先要明确鉴定的内容,对不明确之处及时向法院进行反馈,由法院联系原告和被告进行确认。其次要确认鉴定内容不超出鉴定公司业务范围,不超过鉴定公司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同时要对鉴定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如笔者曾遇到司法鉴定要求对防水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而国家标准对已使用的防水材料的力学性能没有提供检测方法,鉴定工作无法进行,遇到此类问题要及时通过法院向申请人进行说明。

明确鉴定内容后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必须的过程,笔者曾为贪图省事跳过此步直接进行现场鉴定,结果到现场后发现由于条件限制,常用的鉴定检测方法不适用,而更换鉴定方法需要回公司更换设备,结果笔者只能和法院、原告、被告方重新约定时间,浪费时间不论,申请人还因此怀疑笔者的技术能力,所以说初步调查是必须的过程。初步调查时,应有法院和原告、被告方到场,初步调查有以下目的:(1)通过和原告、被告沟通明确双方的分歧点并获得进一步的信息,通常,开发商为被告时,其对很多技术细节并不清楚,初步调查中就可以商定现场鉴定时要求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到场;(2)了解现场情况,并进一步判断司法鉴定的可行性,笔者就曾遇到司法鉴定要对楼板厚度进行检测,而楼下住户不愿配合,导致鉴定工作无法进行;(3)获得必要的资料,特别是施工图纸,判断图纸是否有效,是否经过审查,所有资料应交给法院进行质证,质证后方能作为鉴定的依据;(4)初步判断房屋质量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鉴定方案。

初步调查完成后通常由法院来指定正式现场鉴定的时间,现场鉴定时应注意:(1)鉴定依据的规范或标准应为房屋设计建造时有效的规范或标准,而不是鉴定时有效的规范或标准。我国的标准通常5年左右就进行更新,标准更新后对很多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新指标来要求早期的房屋工程显然是不合适的;(2)当地方有规范或标准时,应使用地方规范或标准,因为地方有规范或标准通常要比国家或行业规范或标准要求严格;(3)现场鉴定过程中,原告或被告提出的新资料必须经法院质证后方能采用;(4)鉴定过程必须要原告(或人)和被告(或人)现场见证,鉴定过程形成的记录,必须由原告(或人)和被告(或人)签字确认;(5)鉴定的结果不能向原告或被告提前透露,不能发表个人主观见解,不能在言语中有所偏向,引起原告或被告的不满,进而怀疑鉴定结果的公正性。

4、司法鉴定报告

现场鉴定完成后,应及时对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出具司法鉴定报告,必要时应进行补充鉴定。司法鉴定结论是委托人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委托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做出的书面结论。司法鉴定结论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特定的书面形式;(2)是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对专门性问题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提出的分析判断意见;(3)它仅限于解决所涉及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就法律问题提供意见。

房屋安全司法鉴定案例大多数是一种确定因果关系的鉴定,即鉴定人利用专门知识和检测手段,对案件的某种事实造成的结果或对引起某种事实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判。因此,鉴定要根据案件的相关事实,结合各种证据材料以及现场的各种物质现象进行分析,有时还应考虑现场及周围的环境影响,通过仔细的分析研究与科学合理推断,作出鉴定结论。出具司法鉴定报告应注意:(1)鉴定结论作为司法证据必须严谨、明确、清晰。鉴定结论要正面回答委托方的委托要求,不宜做出模棱两可的结论,不能判断的应注明不能判断;(2)所有结论应有出处,有数据为依据,不能根据经验主观判断;(3)报告应有现场鉴定过程的照片作为必要的见证;(4)鉴定结论必须通过庭审质证后,才能起到证据作用;(5)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司法鉴定的结论是为了陈明事实,而非解决法律问题。鉴定人员的工作是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而不是对事件责任方的认定,鉴定人绝不能越俎代庖,以法官的身份去判定责任,对案件进行定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如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有法律责任的内容,庭审中报告会被判定为无效,反而会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结束语

作为司法鉴定从业人员必须明白,司法鉴定结论经过质证以后成为法定证据之一,对案件的裁决具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作为司法鉴定工作实施主体的司法鉴定人必须在司法鉴定活动中坚持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做到科学、客观、独立、公正从事司法鉴定活动。

参考文献

检测鉴定报告篇8

(一)法检目录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危险化学品范围不一致按照文件要求,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国家《危险化学品名录》的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实施检验监管,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法定检验的商品范围依据是《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以下简称法检目录),2012年最新法检目录调整最大的变化是将160个涉及危险化学品的HS编码列入法检,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62个HS编码检验检疫类别进行调整。现行有效的法检目录内包含的危险化学品种类远小于《危险化学品名录》,对属于法检目录同时也在《危险化学品名录》内的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实施检验监管无可厚非,但《危险化学品名录》内、法检目录外的进口危险化学品实际上并不需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出口危险化学品也只需实施包装的性能检验和使用鉴定,无须进行产品检验。这就导致各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对危险化学品的检验范围不一致。

(二)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与包装使用鉴定分两次进行按照规定,出口危险化学品除了需要进行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等要求以及相关的品质、数量、重量等项目检验外,其包装还应按照海运、空运、汽车、铁路运输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管理规定、标准实施性能检验、使用鉴定,分别出具《出境货物运输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和《出境危险货物运输包装使用鉴定结果单》,但在很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危险化学品实施产品检验和包装鉴定的并不是一个部门,导致企业出口一批危险化学品时需要向两个部门申请检验鉴定,延长通关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商检成本,如果两个部门的要求不一致,企业便会无所适从。

(三)不同实验室出具的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不一致目前,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审核出口企业提供的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时大多采信以上实验室出具的报告,但不同实验室出具的分类鉴别报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同实验室出具的分类鉴别报告内容不一致。大多数实验室出具的报告对危险货物的分类依据《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TDG)进行,侧重于货物包装运输;仅有极少数实验室出具的报告同时包含GHS分类,从危险化学品生命全周期考虑其危险特性。二是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在不同实验室出具的分类鉴别报告结果不一致。以活性碳(HS编码:3802109000)为例,在《危险化学品名录》内,其危险货物编号42521,UN编号1362,应为4.2类自热物质,但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出具的报告显示该物质为非危险品,企业据此申报为普通货物,造成逃漏检验。其他诸如油墨、硅铁和乳酸亚铁等化学品在不同实验室出具的报告结果也不一致。

(四)危险公示标签与安全数据单编制质量不高新要求很大的一个变化是要求企业报检时提供危险公示标签与安全数据单样本,目前企业制作危险公示标签与安全数据单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企业自行组织人员编制;二是企业在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编制;三是企业付费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编制。第一种途径由于企业大多缺乏了解GHS及相关文件要求的人员,编制过程随意,大多草草应付了事;第二种途径受检验检疫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局限,掌握的尺度不一致,各地制作的样版也不尽相同;只有第三种途径编制的危险公示标签与安全数据单质量比较有保证,但由于费用偏高,中小企业普遍不愿采用这种方法,这就导致企业实际使用的危险公示标签与安全数据单可信度较低,篡改、缺项现象时有发生,不能真实表达危险品的危险公示信息。

(五)出口逐批检验模式不适应企业快速通关的需要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法检目录》的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办法,即根据企业类别和产品的风险分级确定检验监管方式。但《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又规定:列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名表》《剧毒化学品目录》等的商品及其包装按照严密监管方式进行检验监管,《法检目录》内的危险化学品大多在此列,应采用严密监管方式,这就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对此类企业实施严格监督检查的同时,对其出口的危险化学品实施逐批检验,随着危险化学品出口量的不断增加,逐批检验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出口企业快速通关的需要。

(六)危险化学品的瞒报、误报、漏报时有发生危险化学品作为普通货物出运既有监管机构自身检验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危险品托运人和货代公司瞒报、误报的原因。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可能未考虑到某些物质可能带有的危险性凭经验把危险货物误判为普通货物,如钢屑,本身是普通货物,但因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切屑油,而使钢屑上沾有油类物质,从而成为易自燃固体而变成危险品。

二、加强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的工作建议

(一)创新检验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有效性一是尽快制定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检验监管工作规范,把国务院591号令和国家质检总局30号公告落实到每个关键点,明确监管范围、检验内容、检验依据、不合格处置和处罚等工作重点,统一检验依据,统一原始记录,统一证稿格式,进一步规范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的检验监管工作,保证检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二是研究创新监管模式,探究分类管理、风险分析、电子监管和诚信管理等业务创新成果在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中的应用,构建既能确保安全又能便利企业的适应危险化学品外贸状况的监管模式。三是加强业务创新,将危险品分类鉴定、安全数据单和危险公示标签的预审查环节放在企业出口之前进行,对企业出口的同一批次货物中包装使用鉴定和法定检验同步进行,做到一次报检、一次抽样、一次检验检疫、一次计收费、一次签证放行,缩短检验流程,减少通关费用。

(二)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一是加大化学品分类鉴别与评估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投入,使其能够分别按照TDG和GHS对危险品进行分类定级检测,同时可进行必须的危险化学品理化项目的检测;二是深入研究检测方法,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攻关和检测方法开发,力争尽早覆盖我国主要大宗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的检验鉴定。三是探索快速检测手段,在确保检测质量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检测,保证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快速通关。四是强化技术指导,确保企业检测实验室发挥保障质量安全的有效作用。五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认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打破GHS全球实施后引发的技术壁垒。

(三)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专业性强,产品风险高,安全技术要求高且检验监管责任大,只有检验人员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规避检验环节的风险,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实施2012年〈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检验监管有关问题的公告》等文件、GHS制度及国外危险化学品技术贸易措施的研究,定期组织召开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业务学习和业务讨论,以过硬的业务素质武装自己,切实提升检验监管能力。同时还要对出口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报检公司进行培训和重点政策讲解,明确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职责,统一做法,理顺危险化学品相关业务流程,引导企业诚信自律。

(四)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增强责任意识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将对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实施检验的职责赋予了检验检疫机构,各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适应,严格执行新要求。一是加强学习,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各相关企业要认真学习《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质检总局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企业自身进出口产品情况,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二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进出口危险品检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顺利进出口;三是加强沟通配合。要积极配合检验检疫的施检和管理,加强与外方、货代及危险化学品包装生产企业的沟通交流,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展开;四是不断强化企业诚信建设和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要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充分发挥质量主体作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加强企业的自检自控能力,力保诚信,严抓质量。建议企业加强与国外供应商的联系沟通,要求供应商严格按照我国最新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输出产品中随附安全数据单和粘贴危险公示标签。

(五)完善标准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后,质检、环保、安监、公安、交通等监管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标准,但目前这些法规、标准还不能做到产业链各环节间全覆盖,存在着互相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既给不法企业有空可钻、有机可乘,也给守法企业造成执行上的困难,需要根据新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检测鉴定报告篇9

【关键词】 HIV抗体不确定; 免疫印迹法; 条带免疫印迹法; 病毒载量; HIV-1p24抗原检测

HIV抗体不确定是指检测标本免疫印迹确认有条带出现,但条带不满足阳性标准。本文对12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的血清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鉴别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12月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收集的12例HIV抗体不确定的孕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1.2 试剂来源 WB检测试剂来源于Genelab公司;LIA检测所需的INNO-LIA-1/2 SCORE试剂、VL检测所需的NucliSens EasyQ试剂、HIV-1p24抗原检测所需的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均来源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3 检测方法 本研究依据2004年版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1] ,对12例孕妇进行WB、LIA、VL及HIV-1p24抗原检测,如随访期内HIV出现抗体阳性则报告阳性,对报告阳性标本行ELISA检测确诊,三阴性者报告阴性。

2 结果

2.1 WB条带类型 12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中共出现5种WB条带类型,其中p24、gp160+p24、gp160条带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1.67%、25.00%、16.67%,p17+p24占6.25%;gp120+p24、p17+p24各占8.33%。

2.2 HIV抗体转阳率 12例孕妇均获得为期6个月~2.5年的随访。12例孕妇中有1例HIV抗体转阳,转阳率为8.33%;该例孕妇3个月随访ELISA检测呈阳性,WB条带类型为gp160+p24,LIA检测gp160+p24条带颜色较深;最终确定为因性传播早期感染HIV病毒。

2.3 HIV抗体鉴别结果 将12例孕妇随访6个月以上的结果作为金标准。LIA、VL、HIV-1p24抗原检测鉴别效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显示,所有标本HIV 初筛复检阳性后,会有4%~20% 的标本确认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而且很大一部分的“不确定”标本都与WB条带类型为p24 的条带相关[2]。HIV抗体不确定的因素主要有:(1)HIV病毒感染处于窗口期。HIV抗体一般于HIV感染后2~12周方可检测出来,而在急性感染期,淋巴细胞中出现大量的病毒复制,标本检测表现为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及p24抗原血症,随着体液免疫应答加强,IgG 、IgM等抗体反应逐渐加强,急性 HIV 感染会暂时消失,此时检测会发现HIV抗体不确定[3]。(2)HIV已到达终末期。艾滋病进展到终末期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已被破坏殆尽,病毒复制迅速,患者HIV 抗原不断增加,使得HIV抗体减少,在该阶段也很难查到HIV抗体[4]。本组12例孕妇中,除了2例条带类型为gp160外,其余10例孕妇条带类型均与p24有关,与国内外研究相符;此外,1例在随访期内HIV转阳的孕妇,初检HIV抗体不确定是因为HIV感染处于窗口期。

本研究采用WB检测出12例孕妇的HIV抗体不确定,并分别采用LIA、VL、HIV-1p24抗原检测法对所有孕妇标本进行检测,3种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LIA、VL的非特异反应率分别为8.33%、0,而HIV-1p24抗原检测却没能检测出HIV抗体转阳病例,漏检率为8.33%。由此可知,LIA及VL能有效鉴别WB检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对12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的分析发现,只有gp160+p24条带类型不确定的标本发生了HIV抗体转阳,预示着HIV早期感染,其余5种条带类型均为非特异性反应。因此,对于条带类型为gp160+p24的标本,应加强观察,并分析是否存在HIV病毒感染的高危行为存在,提高早期HIV感染的警惕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4.

[2] 朱厚宏,王晨笛,刘杨,等.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2):3138-3140.

[3] 夏建晖,柳忠泉,郑敏娜,等.HIV抗体不确定样品的鉴别策略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1,10(11):1293-1295.

检测鉴定报告篇10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尽管与垃圾焚烧厂的诉讼拉锯战早在2011年底就已落下帷幕,但谢勇依旧不愿放弃。2012年8月,几经周折才从国家环保部拿到垃圾焚烧厂排污监测报告的谢勇,向江苏省高级法院送达了民事再审申请书。在他看来,来自国家环保部的这份监测报告将之前的所有判决,还儿子一个公道。

然而,再审之路却是无比漫长。

2013年2月,江苏省高级法院终于决定对谢勇康案启动“再审”,这对于已经等待了半年之久的谢勇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但事实上,所谓的“再审”不过就是让原被告分别就再审申请书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陈述,然后再决定是否启动这一程序。

谢勇再一次陷入“等待”。

事实上,谢河村的受害者并不止有谢勇一个,但作为唯一一个向法院提讼的受害者,他肩上还担负着为其他村民“探路”的重任。

谢勇告诉记者,村民们其实都想要向垃圾焚烧厂“讨回公道”,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抱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有些邻居曾告诉我,说让我先试试看,如果可以胜诉,他们也会去维权。”

然而,这几年的艰辛维权路不仅在这个年轻的父亲的脸上留下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沧桑,也让许多的谢河村村民对法律不再憧憬。

为什么谢勇始终讨不来说法?

缺乏对污染行为的有力指控

谢勇告诉记者,两审都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能在法庭上完成被告有排污行为的举证。

“受害者只能看到垃圾焚烧厂排放的黑烟,闻到垃圾燃烧时迎面扑来的刺鼻气体,但他们不知道排放的到底是什么,浓度多少。这些指标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证明,拥有这些数据的权威部门只有环保部门,但他们往往不会轻易提供。”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刘金梅告诉记者,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前,由公民个人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环保部门往往不予理睬;即使是在这一条例实施后,监测报告依旧很难获得。“他们往往会以监测报告涉及商业秘密为理由拒绝公开相关信息。”

据刘金梅介绍,为了查清垃圾焚烧厂排放污染物的成分,早在2010年6月,谢勇就向海安县环保局申请公开“垃圾焚烧厂2006年6月至10月运行过程中气体排放、飞灰、炉渣、垃圾渗沥液的监测报告”等环境信息,但始终没有获得相应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向一家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求助。“达尔问自然求知社”随后向江苏省环保厅及南通市环保局申请信息公开,江苏省环保厅、南通市环保局答复称,可向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的海安县环保局或企业索取。再次申请后,海安县环保局又以“监测数据和处理办法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不予公开”为由拒绝公开。

于是,“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只好提出行政复议,2011年7月,海安县环保局答复称,是否公开监测报告需向上级环保部门请示。之后,环保部门依据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垃圾焚烧厂的监测数据不予公开。

由于无法取得垃圾焚烧厂排污行为的相关数据,谢勇在庭审中始终处于劣势。2011年底,中院终审判决谢勇败诉。

尽管如此,谢勇依旧没有放弃对证据的寻找。在他看来,只要找到垃圾焚烧厂的排污证据,就能改变法院之前的所有判决,为儿子讨一个公道。

为了能够搜集到垃圾焚烧厂的排污证据,谢勇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资料,终于在国家环保部的官网上公示的文件中,发现国家环保部曾先后两次给被告企业颁发了生活垃圾甲级临时资质证书和生活垃圾甲级资质证书。而根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申请这两个资质证书时,企业需要向江苏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上报监测报告等相关资料。

找到了这些材料后,谢勇于2012年2月分别向江苏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申请信息公开。同年3月,江苏省环保厅以申请的信息属于内部管理信息为由拒绝公开,环保部以申请的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为由表示需征求企业意见后予以答复。

“我们所申请的监测报告是环保部门的审批依据,应该属于公开的范围,但是几级环保部门都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类似的情况很多,这有时让我们很无奈,也很失望。”刘金梅告诉记者,这是环境诉讼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得很笼统,所以污染受害者的申请多数情况下都得不到回应。

万般无奈之下,谢勇只好先后将江苏省环保厅、国家环保部告上法庭。最终,环保部将垃圾焚烧厂的排污监测报告给了谢勇。

但“公开”似乎来得晚了一些。由于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已然生效。如今,谢勇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监测报告递交江苏省高级法院,等待再审决定的作出。

难以证明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监测数据的“缺席”并不足以令整个案件举步维艰,在因果关系证明方面的举证无力是谢勇败诉的最主要原因。

谢勇告诉记者,尽管发现儿子患有脑瘫和小儿癫痫是在2008年,但直到一年后他看到镇政府下发的一份拆迁公开信时,他才意识到儿子的疾病可能与垃圾焚烧厂排放的废气有关。令他没有料到的是,这样的“疏忽”日后竟会成为他败诉的重要原因。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由于谢勇在时间上的迟延导致垃圾焚烧厂丧失了相应的鉴定条件,因此该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就不能由垃圾焚烧厂承担。

“当事人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环境检测装置去检测是否有污染物排放,这不现实。”这一判决理由让谢勇和刘金梅都无法接受。

但为了证明儿子患病与垃圾焚烧厂的排污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谢勇还是找了许许多多的鉴定机构。“法院只接受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我国目前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只有两家,一家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家是中国检验检疫中心,但这两家都没有办法接受我的委托。”

谢勇告诉记者,他原本想委托鉴定机构对妻子和儿子身体中的二英含量进行检测,以此来证明二英与儿子所患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接受个人的送样。

反复接洽后,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谢勇,即使其接受个人送样,他们也只对母乳进行检测。那时,妻子早已过了哺乳期。

“中国检验检疫中心倒是接受个人送样,但他们只做环境样本的鉴定。那个时候,垃圾焚烧厂已经改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较之前好了很多,这样检测就失去了意义。”这样谢勇非常苦恼,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没有资质的鉴定中心。

“他们接受个人的送样,也可以对人体样本进行鉴定,但是鉴定费用却非常昂贵,每个样本的鉴定费用是2万,即使是这样,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出相应结论。”谢勇告诉记者,由于二英的检测过程花费巨大,鉴定机构往往会等样本足够多时再进行检测,时间成本非常大。

最终,两级法院都以二英与脑瘫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驳回了谢勇的。

欲加之“责”,何患无辞

二英与脑瘫之间真的没有因果关系吗?其实,谢勇和垃圾焚烧厂都没有办法作出肯定性证明。

“我国法律规定,环境污染损害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如果污染企业无法对因果关系加以证明,它就要承担因举证不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法律这样规定其实就体现了它保护弱者的价值取向,因为与污染企业相比,受害者处于弱势地位。”在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京慰看来,当受害者与企业陷入可能性争论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法律的价值。

然而,由于环境诉讼较为少见,许多法官都不了解相关的诉讼规则。他们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仍然倾向于要求受害者承担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

谢勇案一审的判决就如此写道:“根据相关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该规定并未免除受害人一方的举证责任。”

这样的判决理由让刘金梅非常郁闷,办案法官的思维让她难以理解。“法律既然对举证责任进行了分配,那么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法律的确没有写明受害者不用承担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但这是法条暗含的意义啊。”

尽管如此,谢勇及其律师刘金梅在庭审中还是提供了47份证据用来证明“因果关系”,这些证据有照片、视频、病历以及关于二英污染的科学文献及学术论文等,以证明“谢永康的患病事实及状况”、“垃圾焚烧厂存在污染行为”、“两者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然而,两审法院均认为,原告未能举证证明所受损害与被告排污行为具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