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研究十篇

时间:2023-04-01 22:44:44

成本核算研究

成本核算研究篇1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如何创造并保持企业成本领先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成本核算管理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发挥着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合理控制生产成本,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等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核算管理观念落后、成本范畴狭窄和成本核算方法陈旧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成本核算,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并引进先进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方法,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强化成本会计监督职能,使成本核算有助于中小企业良性运行,提升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

成本核算;过程优化;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及作用。中小企业在我国有着极其庞大的数量,对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贡献。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政策环境不完善,融资困难,管理与技术水平低下等等。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其根本方法在于成本控制,对于成本控制,离不开成本的准确计量,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与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一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绪论

我国中小型企业近几十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数量庞大,已然成为了我国现如今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占到我国企业总比例的九成以上,其所吸收的就业人数占城镇已就业人口的80%,全国60%的国内产值由中小企业创造,贡献全国超过50%的税收收入。中小型企业为我国带来了超过75%的城镇工作岗位。中小企业为大批的国企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在大多数人的传统的观念中,大型企业才是国家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是推动产业与行业进步发展的最主要力量。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不断的进步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参与者。从这些研究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然而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暂,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非常短暂。我国中小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与管理手段都有待改进,使其在市场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要想更大的发展,都必须依仗于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提供和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的内涵

在西方会计学中,把成本解释为:“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做出的价值牺牲。”当前较为典型的说法是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所属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提出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AAA对于成本核算的内涵定义范围非常宽泛,把所有只要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开展的活动所发生的所有价值牺牲全部都归属于企业成本的范畴,这些活动其中有的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有的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取得的资产。成本核算的内涵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耗费用,并用以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产品单位成本。

(二)成本核算基本目标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消耗劳动者的劳动力,也会消耗一定的生产资料,企业的成本费用就是由这些消耗所导致。对于这些成本费用,企业应做好相关核算与控制工作,预定一个合理的成本额度,让实际成本开支与成本额度尽量实现一致,能够用此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是不是获得成效,并要纠正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以实现一定的利润,取得到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更好的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营。

三、中小企业发展及成本核算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中小企业范围的界定,无论是在实践方面或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世界各个国家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在美国划分中小企业主要是根据其在市场中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各国大多以企业人数来划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日本则采用企业资金与企业人数的双重标准来划定中小企业界限。在我国,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范围划定曾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与改善,现如今使用的企业划分标准是2011年由国家统计局下发的《统计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最新界定标准,对不同行业进行了细致的归类,有利于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也符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为:缺少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成本资料失真现象严重,成本信息不够及时;中小企业里辅助核算部门没有设置独立核算,对于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总之,因传统的核算方法因为简单易行,在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先使用优势。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成本核算范围的逐渐扩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开始表现出其局限性,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准确成本信息。比如说,制造企业间接费用比重增加,采用制造成本法,显然使得成本信息不准确。

四、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基础研究较少

我国专家及学者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更倾向于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的研究,而缺乏对于成本管理概念、对象、假设、目标等基础性的问题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研究无法深入,也从而导致无法在理论层面合理构建成本核算体系的理论框架,对于学术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

2、成本核算理论研究缺乏全面性

在写作论文搜集资料阶段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理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与几个领域,例如对责任成本法、质量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的研究,研究较为具体细致但缺乏全面与系统联系,这样的使我过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成本核算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缺乏对成本核算理论整体全面的研究,也无法联系到成本管理系统的其他环节。这将导致成本核算研究的不完整与片面性,直接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理论体系的良性发展。

3、成本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程度较低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研究理论相对较多,但只有很少的部分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当前的成本核算研究,大多注重于成本计量方面,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理念,成本核算不仅仅是对产品成本信息的生成与确认,还应注重成本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理论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单纯的理论研究的套路中去,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无法与现实中企业管理相结合,更无从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理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于指导实践,一旦脱离实践,理论研究将没有任何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观念淡薄,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核算控制意识有待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落后,是导致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所在。大部分中小企业实施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仅仅是为了使企业能够满足向上级汇报工作的要求,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忽视了成本核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我国大多企业都是以成本习性的途径来划分产品成本结构、核算产品成本,认为提高企业产品产量即为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路径。造成单纯追求成本降低,却忽视消费者需求和产品质量。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增长会加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成本核算手段,就会造成极大的中小企业成本消耗和不必要的浪费,而减少了中小企业实际的收益,更会对我过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2、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

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该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方式、特点、工艺流程和管理需求而确定的。目前依照我国的成本核算制度,企业进行成本核算需要设置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各种相关费用等会计科目,按照产品原材料购进、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费用的预提及摊销等分别进行核算,并且根据权责发生制以及成本于与授予配比等方法原则来估计产品成本、确定期间成本、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等等。但是目前有不少的中小企业为图快捷省事只设置总账,而不设置明细账目,也有的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只反映项目的金额而不反映其数量或者只反映数量却不反映金额,造成成本核算混乱,甚至没有成本核算资料信息的局面。

3、中小企业缺乏成本核算管理人才

拥有专业素质良好的成本核算人员能够对中小企业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保证中小企业正常开支和资金的流动,以此来减少资金的浪费,从而能够保证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健康增长。根据调查统计分析可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难免使成本核算工作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不少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这些会计人员虽然大多有着较深的资历,他们对与企业财务状况非常清楚,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往往对于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方法不是很了解,遵循会计过去使用的老方法,成本核算信息能恰当的反映。年轻的会计人员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大多不具备真正的实践经验,无法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参差不齐的组合难免会造成成本核算的失误。

4、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应具备准确、科学、及时等功能。现如今我国中小企业绝大部分使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或目标成本发等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成本核算方法均是相对来说较为粗放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成本核算对象基本只局限于产品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而无法完整、全面的深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无法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各个环节发生的成本信息和从原材料直至销售渠道等非财务各方面的信息,难以为企业提供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战略条件,而且均为事后的成本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商品市场条件下对成本核算的需要。

五、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控制措施

(一)提高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素质水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应该从成本核算与控制方面入手,因为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将成本核算作为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对企业成本核算对象及核算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管理。改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核算管理水平,不断对企业员工进行成本核算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以提升员工成本管理意识,引导员工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控制观念,并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管理,分层次实施成本核算管理目标,强化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意识,让员工在明确的成本目标的指导下,完成成本管理控制职责,让员工了解和重视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以此来激发全体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推进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二)完善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为保证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各程序、各环节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把传统成本会计只关注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核算,向前延到产品研发、材料采购等环节,向后延伸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产品的售后客服环节,重视整个过程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再针对自身企业成本发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费用的支出都必须有详细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对中小企业组织体系内的各个具体责任单位实行责任成本核算制度,并采取权责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对各责任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再者,当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工作应该也要顺应时代背景,应该充分学习和利用好现代化科技工具来提升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与工作效率,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一些成本核算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加强全面成本核算与控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这是因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成本范畴的不断拓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涉及到很多的数据管理,复杂性很强,技术性也较高,如果知识单纯的依靠人工来处理,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极其容易存在信息统计的滞后。使用成本核算相关软件,会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变得更为精确与及时。因此,企业必须积极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实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开发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三)优化现代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

1984年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率先将作业成本法引入国内,全面地介绍了作业成本计算方式与管理模式以及其内容和框架的联系,分析和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企业和单位中应用的可行性。作业成本法的出现扭转了企业由于产品成本核算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生产经营决策失误、生产成本管理失控的局面。从而提供了更加准确,相关经营行为和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服务、和顾客价值等各个方面的成本信息,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尽可能地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增加客户价值,提高企业计划、决策与控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的,最终使得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得以提高。作业成本法于理论上基本核算方法是把产品费用的分配与归集基于“作业”来认识,即作业耗费资源,产品耗费作业:作业是为了生产而发生,成本是为了作业而发生。作业成本法可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较其优点首先表现在成本核算的对象由“产品”转换到了“作业”,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对象较为单一,就仅仅局限于企业所生产的各类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下对于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一些直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的成本计量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间接制造费用的核算上的不同。

六、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降低成本,这样往往会造成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波动,中小企业更应该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不断加强与完善自己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为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要树立起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使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应该把成本核算工作范围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探索与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等一些方面,并且要不断完善过程控制,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健全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改革是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体系改进应该结合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模式,采取有效地改革措施来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式,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中小型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走的更远。

作者:秦腾 白林 何叶荣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参考文献:

[4]刘井岩.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3).

[5]孟凡.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3(1).

[6]程志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及改善措施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7]于富生、黎来芳.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230-231.

[8]孙艳.浅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4(8).

[9]蒋南南.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5(1).

[10]齐海红.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优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2).

[11]孙建锋.浅议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J].当代经济.2014(08).

[12]刘宗琪.中小企业成本核算[J].财经界.2013(2).

成本核算研究篇2

目前,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成本当量法、成本比例系数法和作业成本法。而作业成本法在国内外成本测算时得到广泛使用,并且被认作是一种计算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疗费用以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工具。美国的会计学家EricKohler于上世纪30年代末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作业成本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开始运用于制造业领域。不过,RobinCooper和RobertKaplan最早对作业成本法做出明确的阐释。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是一种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成本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归集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消除了间接成本的计算,使成本计算更为准确、合理;成本计算路径清晰,使得成本具有可追溯性,从而有利于成本分析,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作业成本法开始运用于医疗服务领域。葛人伟和孟庆跃等[18]学者和国内诸多医疗机构在借鉴国外的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对医疗成本进行测算、控制和管理。总医院的鲍玉荣、朱士俊[19]在2005年采用了作业成本计算法对医院的检验科进行核算,测算了该科室的医疗服项目成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核算的基本路径和技术方法。2012年陈娟、邹俐爱等[20-21]学者运用作业成本理论与方法,分别对医院的不同科室进行成本核算,建立成本测算模型,并与传统成本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医院成本测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清晰地划分医院内部的各种成本动因,使得成本分配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信息归集分配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供一些重要决策的信息,还能优化作业流程,强化成本管理力度,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是成本数据资料的收集需要机构严格的内部管理规范作为支撑,以及作业成本法繁杂的操作过程带来的测算难度和测算成本的增加。

2加强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的建议

全国诸多学者和医疗卫生机构关于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的大量研究,对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医疗项目成本核算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尚不成熟,成本核算的数据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2.1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和机构

目前统一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尚未构建起来,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管理》对医院成本核算并没有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很多医院是参照企业的成本核算办法或者自行制定核算制度。另外,医院应设立专门的科室成本核算机构,而不是将成本核算机构与财务会计机构混在一起,把成本核算从会计核算分离出来,及确保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又保证各自的处理方法和原则的独立性。

2.2促使医院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转变

医院成本核算不仅仅要反映直接成本,同时也要包括间接成本。而目前很多医院只是停留在不完全成本核算,行政管理和后勤等间接费用也没有计入到成本中,导致成本核算层次过少,所提供成本信息不够精确,不利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效益和效率。

2.3改善医院成本核算信息化系统

随着医院逐渐趋向精细化核算,投入成本越大,如果医院没有良好的数字化基础,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将变得更加困难。而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主要是HIS系统,以财物为重点,涉及挂号、收费、药库等流程,真正涉及临床医疗为病人服务的信息化(PACS、RIS、LIS)、医疗管理的信息化以及HIS系统与管理系统的衔接等建设相对滞后。

2.4规范临床路径和医疗服务项目流程

成本核算研究篇3

【关键词】成本核算;应用;核算方法

一、医院成本核算内容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1.设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成本核算

依照现阶段国内医院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标准要求,医院成本核算工作要设置好专职会计人员负责成本核算工作,这一成本核算工作的详细单元又被划分有102个单元,其中有47个服务科室,19个技术科室,5个辅助科室,31个后勤科室。确保每个科室、每个单元的会计工作人员尽职尽责的工作,核算好成本来源及使用,如此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进行。

2.收集医院本期收入及成本信息数据

一般来讲,医院收入数据主要为医疗业务收入,对于这一方面收入的成本核算不包含在财政补贴收入、卫生部门补助收入、科教及其他收入范围之内,同时医疗业务收入又被详细的划分为门诊及住院两部分收入。成本信息数据可以从会计凭证中获得,这一成本信息的数据会依照成本管理费用各科目进行划分,通过对比查询获得最终的准确成本数据。

二、医院成本核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1.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致使医院生存发展堪忧

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往往由企业经营获益所得,医院同样如此。医院生存发展受医院经营收益的直接影响,医院只有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改善医院环境,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医院市场竞争力提高,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医院才能也由此健康稳定的发展。可以理解,医院市场竞争力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一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就非常重要。面对这一严峻的生存形势,医院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成本核算方法。

2.医院经营理念的现实转变需求

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不外乎是想追求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因为医院本质属性的影响,又受制于政策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医院收入增长保持相对的稳定,确保医院业务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不增加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医院的特殊要求。因此说,医院收入成本存在可控性,转变医院经营理念,通过准确有效的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医院额外开支节省经费,确保医院取得最优经济效益,稳定发展。

3.医院发展中的改造能力转移需求

政府补偿及社会补偿是医院业务工作获得经济补偿及技术补偿的两个重要渠道。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民众对于医疗卫生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政府及社会补偿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民众要求现实情况,医院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己医疗服务水平就必须要改造自己的基础设施、更新医疗设施仪器。而所有的这些工作都要有财务资金的支持,因此医院对于财务资金的核算工作要尤其的重视,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水平,确保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有序进行,为医院创新发展、改造自己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三、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一般理解为,选择科学合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帮助医院反应真实有效的成本信息数据。假如医院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不得当又或者是不合理,会使得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信息数据不准确、信息错误,这都会严重影响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因此医院要依据自身的现实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完全成本法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医院医疗经营活动包含医疗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种。完成医疗活动主要有医疗服务,卫生耗材,仪器价值损耗等产生的价值费用,当然医疗活动的完成也带给患者价值,患者通过金钱换的医疗服务,换的自己身体上的健康。我们理解,使用成本核算完全成本法,其优点在于它将所有的医院成本投入都归属于医疗成本当中,这样一来所有数据信息更加的清晰明了,也更加的全面,当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时,对于成本活动详细内容的介绍也会更加的清楚,使得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的简便。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完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会使医院按科室划分的成本费用查找困难,如果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出现错误,很难查找并解决。

2.结构分级转接法

医院医疗活动的进行不可能由单一科室直接完成,一般医疗活动都会涉及到多个科室,多个医疗工作人员,所以可以理解为医院医疗活动的进行有结构上的分级关系。正是这种医疗活动上的层级关系,使得医疗成本涉及到各个部门结构,医疗工作人员之上,这时候就需要结构分级转接法来实施成本核算,一方面成本核算核算全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医院成本核算上的不留遗漏。当然这种成本核算方法存在步骤繁荣,容易出错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四、结语

总之,对于现代医院的经营发展而言,准确有效的医疗成本核算非常重要,它能有效帮助医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从而深化推动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医院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也要依照医院自身的现实经营情况而定,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成本核算研究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核算

—、加强成本核算的意义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人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通常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欧美等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及归类。可以看出,无论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即通过科学的预测(估算)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是,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由于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目的性不强,不系统,使项目成本预测与计划失去了数据基础。而成本预测与计划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正是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症结人手,也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

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1)核算的主体不同。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主体是企业。通常,由建筑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组织财会人员核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作为企业财务成本。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是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管理需要和上级企业的要求,对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2)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3)核算的目的不同。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的费用,从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和应缴税金。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4)核算的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进行的,有一套完整且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异。在核算中,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5)核算信息的处理程序不同。一般,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处理程序。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成本核算人员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程序进行,要求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数据计算精确有据。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通常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处理的信息繁杂多样,包括会计、不要求十分精确,只要符合重要性的要求,满足管理的需要即可。

可见,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人员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财务成本。如果在实践中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混为一谈,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成本核算周期长、手续烦琐、数据繁杂、核算结果对项目管理没有指导意义等现象了。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改变过去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核算模式,将解决上述的两个矛盾,使成本核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

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完好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2)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若钢材由企业统一采购,钢材市场价格对项是不可控成本,不作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否则,应根据钢材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及钢材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概率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将钢材价格列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3)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例如:某项目计划成本为1000万元,目标成本降低额为50万元。钢材成本为该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因素,其成本占总成本的30%,计划钢材加工损耗率为1.5%。下面以钢材加工损耗率为成本控制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指标)0.5%1.0%1.5%2.0%2.5%

钢材加工损耗金额(万元)1.534.567.5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6%-3%036%

在表中: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钢材加工损耗额—计划钢材加工损耗额)/目标成本降低额

可见,钢材加工损耗率对完成项目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并不很大。为此,项目经理可以将实际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在1.0%到2.0%之间。对钢材损耗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一般性管理即可。

(4)成本核算成果

成本核算研究篇5

【摘要】本文根据科研间接成本与成本核算对象――科研项目之间的受益关系,提出了几种间接科研成本的分配基础,设计了相应的分配方法;设置了若干过渡性账户,并给出了会计处理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活动是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运用一定的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性地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活动过程。(其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科研生产过程伴随着成本流动过程,根据成本计入科研成本的方式,可以将科研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

直接成本也称为可追溯成本(Traceable Costs),是指与某一特定的科研课题存在直接、明显的因果关系或受益关系,或为某一特定课题所消耗,故可直接记入该课题的成本。同直接成本相反,间接成本是指与某一特定课题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它为几个课题服务,不能直接记入某一特定科研项目的成本。应当先按科室或费用项目进行归集,然后按照适当合理的标准间接分配记入各课题的成本。

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一般按职能进行设置,包括各种研究室、实验室、财务、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后勤辅助等单位,而项目制下的科研项目组往往是由多个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组成,同时必须得到其他科研辅助单位的协作;部分科研人员同时期可能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的报酬来源可能有多个渠道:一部分来源于上级单位的拨付资金;另一部分来源于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活动的复杂性、科研机构各职能单位的交叉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科研间接成本的广泛存在,在以科研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科研成本核算时,产生了间接科研成本核算的困难。

间接科研成本核算的困难之一就是分摊基础与分摊方法的选择,笔者针对上述难题开展研究。

二、科研间接成本分摊基础与方法研究

(一)形象进度分配法

成本核算研究篇6

【关键词】 高校; 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法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高校扩招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招生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1年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达到675万人,比1998年扩大了6.25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众多高校负债经营,高校教育资源管理水平远不能与高校招生规模增速相匹配,以致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高校教育成本问题。2009年财政部下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要求高校改进会计核算制度,增强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的透明度,促进高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内部成本核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二、高校内部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校内部成本就是将一定时期内高校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性质分类、汇集和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高校运营的费用总和。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地为高校管理层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为高校管理层的运营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以B高校为例,当前的高校成本核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不当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忽略对内部成本的核算,忽视对成本构成的分析。高校按照旧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时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而新制度要求高校的会计基础变为权责发生制,由于缺乏经验B高校在固定资产折旧提取方面处理不当,例如桌椅、沙发等资产并没有按照质量和使用频率等划分折旧年限,而采取一刀切的折旧年限处理。另外,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按照现今高科技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推算,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折旧年限不合理,导致成本虚低。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不当导致高校内部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成本信息失真、财务数据缺乏稳定性等问题,使高校内部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第二,高校内部没有设置成本核算科室和相应的工作岗位,导致高校内部成本核算过于简化,使得高校不能从会计报表中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利于高校内部成本的考核和控制管理。例如,B高校的成本核算是按照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但B高校不但有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有非学历的培训班。B高校在计算成本时,并没有按照教学对象将支出分开,而是所有成本记在事业支出中,培训班的成本和日常支出被加入到学校的成本中,导致学校的成本虚增。另外,B高校将本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费用列入了科研成本,但此部分支出与培养学生无关,应与B高校承担的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支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不计入高校成本中,以避免高校成本虚增。

第三,高校内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核算观念淡薄。当前的高校普遍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对于应收应付账款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财务人员注重对资金流动情况的记录,忽略资金的使用状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费用占总成本的相对比例只升不降。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增加了高校降低内部成本的难度,薄弱的成本核算观念使高校将更多的精力、物力用于投资和高校扩建,而忽略了对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四,无形资产的核算不详细严谨。B高校目前自行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申请过程中发生的部分费用记入了公务费和材料费中,报销人员并未将申请无形资产产生的费用从日常业务费和材料费中细分出来,导致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高于账面成本。此外,负责科研的教授没有将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单独记账,造成内部成本虚增。高校的数据信息和技术与产品等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长期投入,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成本核算时并没有纳入核算范围。对于高校自创的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成本的核算通常仅以申请时所发生的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而忽略无形资产的附加价值,造成内部成本虚减。

三、高校内部成本核算模型

当前我国各高校采用的财务软件不统一,高校成本核算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所以高校成本核算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开展。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入,高校财务信息将逐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高校急需建立适用于自身情况的内部成本核算模型。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建立高校内部成本核算模型,模型如图1所示。

(一)定义成本核算模型的五大要素

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成本核算模型,首先需要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

1.高校内部成本核算中的资源是指为培养学生而进行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教职工费用、教学经费、管理费用、部分科研费用、无形资产投入、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高校的资源账户是一系列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资源集合,通过细分资源账户实现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2.以往高校成本核算中,常以教职工的课时作为教职工作业的量化标准,但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多数教职工不但要承担讲课教学的任务,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研究生的导师在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投入,也应该按照科研成果产出所支付的费用作为研究生培养费用计入教育成本核算中。

3.高校成本核算的成本对象是在校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不包括非学历的培训班学员等。

4.成本动因是指高校资源分配的原因,涵盖了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和成本对象动因。

5.高校成本核算的分配路径是按照科研、教学作为一级节点,按照年级、专业和学历划分二级节点。此外,当前的高校会计年度也应当根据教育周期、学校教学的组织、学费的收取等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学年划分。

(二)建立成本核算模型

按照高校当前的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建立n个学生培养中心,选择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把各项资源消耗向学生培养中心进行分摊,形成成本库的成本。

设学生培养中心的成本库成本矩阵为C0,如公式1所示。

高校的组织结构通常为下设多个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再下设多个专业。在计算高校内部成本时,可以由各个专业先按照各自实际情况计算出培养学生成本;再由二级学院汇总到学校。采用从下到上的多层级成本核算,不但可以为学校管理层提供相对准确的数据信息,还可使各级管理者分辨出工作中的增值工作和非增值工作,有利于高校减少无效的作业,降低高校内部成本,提高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教育科研资源合理高效分配和使用。

四、高校内部成本核算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北京B高校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本科某班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本为例,本科生班级人数与硕士研究生人数均为23人,为方便计算分别简称为甲组和乙组。

假定管理学院该学年仅招收一个会计专业本科班和硕士研究生班,首先确定作业中心。学校培养学生需要经过教学(简称教学作业)、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简称科研作业)、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简称实习作业)和相关学生工作(简称学工作业)。

确定作业中心之后,根据学院会计记录汇总归集各作业中心成本库费用、计算成本动因率。参照2010年和2011年管理学院的历史数据,学院全部运营费用为40万元,且学院所有运营间接费用都是由以上四个作业引起。成本核算期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根据学院会计账目记载,成本核算期间内消耗的人工费用为17.6万元,折旧费用为12.4万元,材料费用为6.4万元,管理费用为3.6万元。为了简化计算,财务费用等计入管理费用。

以教学作业为例,教学作业消耗三种资源:教师人工、教学材料和资产设备折旧。学院的管理费用为2.5万元,工资成本额为3.5万元,资产设备折旧为2.5万元,材料成本额为1.6万元。教学作业成本单如表1所示。

按照相同的方法计算科研作业、实习作业、学工作业的成本单,计算出各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额依次为14万元、6万元和2万元。根据计算出的成本单,确定各作业的成本动因及成本动因量,计算各作业的成本动因率,如表2所示。

列出成本单并计算出成本动因率之后,统计各作业的作业动因率,并计算出甲乙两组学生各自的教育成本,如表3所示。

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甲组和乙组的教育成本是相同的,也就是在计算教育成本时,以高校总的教育费用支出除以在校生人数得出单位教育成本,而忽略了在培养不同学历的学生时需要投入不同的教职工人工费用和科研材料费用等,使得教育成本并不能如实反映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模型,得出不同学历的学生教育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如表4所示。

高校内部成本核算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为求数据准确而使财务人员增加过多的工作量,或者由于内部成本核算流程过于复杂而导致管理成本明显上升。建议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出某些专业不同学历的学生培养成本,求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育成本差异倍数,再以总成本除以加权学生数求得平均的学生教育成本,不但可以增加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也可以避免过度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五、结束语

2012年来多数高校负债运营带来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已经引起多方重视,高校在面对高考人数降低、高校生源减少、职业技术学院竞争力增强等考验时,完善高校的内部成本核算将有利于高校加强内部成本控制,有利于完善高校的预算管理,使高校在激烈竞争中争取到优秀生源并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09(23).

[2] 陆宏如.高校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1(32).

成本核算研究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成本 会计核算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31-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成为高校管理者、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学生家庭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高等学校要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就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采用成本会计方法进行核算,然而,高等学校目前的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因此,如何利用高校现有的会计资料,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信息转换为权责发生制的信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成为当前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研究,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借鉴。

一、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所需的资料

高等学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利用财务部门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以及固定资产、学生课时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还涉及到资产管理、后勤管理、教学管理等直接与提供教育服务相关部门的资料和技术支持。

(一)会计资料

财务部门的会计资料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资料,主要由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组成。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就是会计资料中的各类支出,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人员经费支出。包括支付给从事教学、科研、教辅、行政和后勤人员的基本工资、校内津贴、岗位工资、课时费等支出。高校的人员支出按照人员类别分别核算,所以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很容易划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的人员支出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人员支出(如后勤人员支出),应直接计入各学院直接教育成本的人员支出(各学院教学、教辅人员的支出)和计入间接教育成本的人员支出(行政人员的支出),科研人员的支出应根据科研的性质具体分析如何计入教育成本。

2.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指高等学校行政部门和各学院的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印刷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等维持日常高校管理运行方面的支出。高等学校在日常会计核算时,多以部门为单位分别核算,所以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很容易区分应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的公用经费支出和应计入间接教育成本的公用经费支出。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包括离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奖助学金、奖励金、五险一金、购房补贴等补助支出。其中离退休费、抚恤金等补助支出与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不相关,不计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支付给学生的奖助学金等补助支出与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相关,直接计入各学院的直接教育成本;支付给在职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等补助支出,根据在职人员的类别和具体情况,分为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又根据在职教职工是否直接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进一步分为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间接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

4.高等学校的设备采购等资本性支出。主要包括设备采购支出和设备大修理支出等。由于资本性支出收益期间一般较长,支出需要在收益期间内分期计入。根据与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服务是否相关,资本性支出分为计入教育成本的资本性支出和不计入教育成本的资本性支出。其中,计入教育成本的资本性支出根据收益期,分为计入当期教育成本的资本性支出和不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计入教育成本的设备购置支出应按照设备的类别和使用年限,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计算折旧费,分期计入教育成本;大修理支出应按照一定的年限,摊销计入教育成本。

由于高等学校学年内的全部经费一部分计入教育成本,一部分不计入教育成本;一部分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一部分分期计入教育成本。因此,需要对现有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中记录的支出进行分类、调整,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

(二)非会计资料

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除了需要上述财务部门的会计资料外,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提供的非会计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类、调整。例如,反映高等学校不同部门教职工人数、不同学院学生人数和教学科研成果等主要基本情况的基本数字表。基本数据表反映了高校的重要基本数据,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学院学生人数,是分配间接教育成本和核算不同层次学生教育成本的重要依据。

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程序

在收集了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后,就可以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

(一)确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和核算期间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向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的学历教育服务。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实行多层次办学,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联合培养教育等,这些层次不属于高校提供的主要教育产品,所以教育成本核算对象不包括此类教育服务,这类教育服务的支出属于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由于这些教育层次与学校提供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联系较小,大多高校对其实行单独核算,所以其支出也比较容易从学校整体的支出中分离。

由于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学年为单位,所以将学年作为一个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归集教育费用,不像企业按月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提供的是不同类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专业(按学院划分)的教育服务,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按照学生类别、专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分别核算。由于各学院内部的不同方向课程设置差别不大,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按学院进行成本归集,不按学院中的各专业和年级进行成本核算。

在核算不同类别、专业成本核算对象的教育成本时,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发生的直接成本,直接记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计算单;发生的间接成本则要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通过对各成本核算对象直接成本的归集和间接成本的分配,最终核算出高等学校各类别、专业的学年教育成本。

(二)设置教育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在充分利用现有账簿的基础上单独设置教育成本核算账簿,根据成本核算的需要,主要设置以下会计科目:教育成本、间接教育成本、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五险一金。

(三)记录、归集直接教育成本,分配间接教育成本

高等学校日常的会计处理都是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的,现行制度没有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为了核算教育成本,在按照现行制度进行支出处理时,需要将支出进行以下分类归集、分配:

1.将全部支出分为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不计入教育成本的高等学校支出主要有:第一,其他办学层次的教学支出:如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夜大、函授等。第二,部分科研支出:与提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服务直接相关的科研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与提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服务不相关的科研支出,如技术转让、科技咨询和横向课题的科研支出,则不计入教育成本。第三,后勤和校办产业支出:高等学校后勤产业部门已实现社会化管理,与提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服务不相关,这部分支出列不计入教育成本。第四,离退休人员的支出。

2.将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分为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高等学校以学年作为成本核算期间,在学年结束前,发生的支出不需按照月份进行归集调整。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学年内发生的固定资产购置等资本性支出不应计全部入当期成本,应按照受益期限以折旧费等方式在以后学年分期计入教育成本。

3.将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分为计入直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计入间接教育成本的支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面对本学院学生,其发生的支出直接计入本学院的教育成本;有些学院开设的课程面向各院学生,其发生的支出应按照受益学院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各学院发生的支出可以分为本学院负担的支出和外学院负担的支出两部分。外学院负担的支出要分配到外学院的教育产品上去。因此,学院教育产品的成本还包括本学院负担的外学院提供的教学服务支出。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生的支出,由于收益对象是各学院学生,这类支出应计入间接成本,再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学院进行分配。

4.分配间接教育成本。由于间接教育成本需要在各学院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应计入本期的间接教育成本先在“间接教育成本”账户进行归集,待学年结束全部间接教育成本归集完成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学院之间进行分配,转入各学院的成本计算单。

根据以上对各项支出的分类、归集和分配,应计入本期的教育成本,均已归集分配入各学院的教育成本计算单。

(四)核算教育成本

成本计算单只归集本学院本学年的教育成本,在学生毕业时,各学年的教育成本合计数即为毕业生的累计教育成本。

(五)编制教育成本报表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报表是向学校管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学生及家长等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教育成本信息,社会各界最关心的是不同专业的学年教育成本、高等学校的总教育成本,以及毕业生的教育成本等信息。因此,可以编制单位教育成本表、总教育成本表、毕业生单位教育成本表来提供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的成本信息,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计报表内容和格式。

三、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条件下,按照成本会计核算的要求,对会计账簿、报表中的教育事业支出通过的一系列具体的分析和归类,是能够计算出真实可靠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的,并为高校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学生家庭的决策提供服务。但在核算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不同层次和专业教育成本的核算

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成本需要单独核算。在核算各学院教育成本时,没有细分到各学院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从决策的角度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但从成本核算与效益的角度权衡,由于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差别不大,学院的教育成本大体可以替代专业成本,不计算专业成本对成本数据的使用效果影响不是很大,所以没有必要核算到专业教育成本。未能按学生层次归集、核算教育成本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资料很难将各项支出按照不同的培养层次区分开,很难找到合适的判断标准。比如,教师的工资支出很难确定多大比例属于本科生的教育成本,多大比例属于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而且不同的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指导工作量也有很大差别,很难找到比较科学的方法分配不同层次教育成本,以及这样核算将大大增加资料的需要量和核算工作量。

(二)直接教育成本与间接教育成本的划分

核算高等学校学年的教育成本时,各学院的教学和教辅人员的工资性支出等人员经费支出、各学院的公用支出、发放给各学院学生的奖助学金、各学院单独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办公室、教室、一般办公设备、专用设备等)全部作为本学院的直接成本。公共教学单位、校级各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全部作为间接成本。这样划分直接教育成本与间接教育成本的方法,比较粗线条,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不必进一步细分。

(三)间接教育成本的分配

间接成本中学校行政管理各部门发生的公用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资本性支出等,与课程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按照学生人数比例进行分配。高等学校公共教学部门发生的教学人员的支出,理论上说,按照学分比例法进行分配更为合理。

(四)固定资产折旧可能低估了教育成本

高等学校学年的教育成本核算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但是,计提的折旧是以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尤其是房屋建筑物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如果以重置价值或评估确认的价值来计提折旧,这样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会更准确。由于目前高校很难获得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或评估价值,计算出的学年教育成本大大低于实际教育成本。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1YJC880165)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计量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W2015248)高等学校财政收入绩效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M].北京: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18,41

[2] 霍文达.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

[3] 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5,47-49

[4] 伍海泉.高等教育成本计量中几个特殊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4,(1):43-45

[5] 袁连生等.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05,(6):6-12

[6] 曲京山(导师:万寿义).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7] 柳志(导师:刘建民).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成本核算研究篇8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才能适应变化,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现实情况中,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核算方法选择不当、成本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成本核算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核算的规范、科学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保证企业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成为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对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全方位研究分析,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1.中小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更新改进的观念。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财务核算知识不全面、也不精通,负责财务管理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同时,企业的采取管理机构设置也很简单,人数少,甚至出现一个人可以在企业中兼职多种成本核算的工作,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条理,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都是由临时的会计人员负责的,素质不高,不专业,导致在对成本核算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记录不规范的隐患、对企业的原始成本资料没有认真核对、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的现象[1]。

2.中小企业没有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适合不同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程度不高,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更应该注意选择和企业实际情况契合度较高的方法,否则就会浪费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应该引起重视,但是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2]。

3.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财务账目的设置和企业实际成本的情况不符,没有根据企业是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造成了国家的税务部门在进行检查时候不能知晓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二、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途径

1.提高中小企业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视,制定完善的财务成本核算制度,优化重组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部门,对核算成本员工进行合理配置,促进企业成本核算的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定企业成本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3]。

2.中小企业应该明确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选择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把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细分,采取合适的、科学的、有效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计算什么成本、费用多少的问题。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追逐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对每种产品又进行细分多种规格,但是在对这些产品进行成本核算时却按照统一的计算对象来进行核算,使企业成本表现出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和真实情况不一样,正确的做法是对每种产品区分开来,进行不同的成本计算。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等几种方法。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一般是几种方法混合使用,先把产品划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然后在各个类别产品内部采用一定的计算标准,计算出各个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水平。

3.对于不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成本核算的中小企业,税务机关进行严格的账务查询,责令其整改,督促其进行记账的方法。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应该重视原始记录,保证以后可以参考使用。采用记账的方式,根据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和提供的资料,按照规范的会计记账流程,对他们的财务账目进行科学记账,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使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走向正规化、规范化道路。

4.提高中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讲,成本核算不单单是企业成本的计算,它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进行减少支出、控制成本;从会计知识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会计的新理念、新方法越来越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5.国家税务机关出台相应的财务保障措施,督促中小企业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帮助其提高进行成本核算水平。组织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的现状,各级税务机关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新出台的《会计法》、会计计算技术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细心指导,结合中小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帮助他们理清成本核算的各个要素,完善企业的财务账目,让财务账目的设置行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对中小企业提交的财务账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对于财务账目中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提出整改建议,编制调账目标,督促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家法律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完成成本核算的中小企业,税务机关可以强令其聘用会计事务所或者记账公司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在按照规范的会计制度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企业财务账目时,也提高了中小企业自身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现阶段的成本核算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努力和国家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建兴.简论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9(14):987-1020.

成本核算研究篇9

【关键词】企业会计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研究

引言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现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变化等,多对现代化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企业运营与发展而言,一般是由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共同制约而形成的。随着企业的形态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内部管理逐步成为了主要的管理项目。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核算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因此,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会计的成本核算能力以及成本的控制等能力,都是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保证安全有效的内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就将针对目前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等两大方面进行研究。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研究

企业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者,也是对企业的财务运营做出合理对策和方案的主要团队。为了能够保证企业成本以及财务的良好运转,在进行重大项目投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从而保证运营成本的稳定和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市场投产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市场的动态进行决策,从而制定相应的投产方案。那么,对于现在主流的市场经济而言,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保持会计核算的基本能力;对于现代化的企业而言,会计的工作更多的是进行电算化计算,因此,这就要求现代化企业的会计具备熟练的电算化操作能力,才能保证在大量的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并且高效的完成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对于传统的企业都有较大的冲击。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握市场的动态,并且根据市场的财务流通规则和现行的规范进行成本核算。现代化的企业已经不能再利用传统的方法和政策进行了,因为对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就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由于需求和供求实现了市场的价格定位,因此这些需求和供求就造成了市场价位的不稳定性和趋向性。那么,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就必须能够非常准确的掌握这些内容,通过对市场的动态分析,进行基本的方案制作,进而实现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此外,对于核算的过程中,一些潜在的突然性因素一定要重点考虑。因此这些潜在的因素很有可能造成对成本核算结果的最终影响,从而造成核算结果的不准确性。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必须保证会计能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市场动态,从而在进行资料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实现高效的核算流程。

第三,对于核算能力的基本养成和能力培养;会计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类的知识以及概率内的内容。因此,要求会计们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素养,才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由于受到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一定要通过概率推论进行相应的数据推算,保证在核算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二、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研究

企业会计对企业成本的控制研究,一般是需要针对重大的投产项目进行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成本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方法。成本的控制并非只是对成本进行一个初步的预算,其中包括很多潜在的预算方案,保证在项目投产以及运营的过程中,能够有充分的资金进行补充。当然,也不能过分扩大成本,从而造成了企业在其他方面的资金流短缺,造成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对于企业会计的成本控制一般有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成本控制要合理,需要针对项目的风险评估以及潜在风险进行预判,进而进行成本的控制和成本预算。

其次,成本控制要保证公司的基本运营成本不受到影响。公司的内部稳定性非常重要,是直接影响公司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保证公司的基本运营成本不受到影响,从而在进行其他项目的投产与预算支出。

最后,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方案的制定,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市场的风险进行预判,从而确定成本的安全性,一旦成本出现安全危机,如何进行应对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预警方案的制定,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

三、结语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不断加深,造成了行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多方面以及多角度来进行管理和制约,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内部有效控制,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的控制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会计必须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于新型的会计手则以及市场规范应该能够尽早了解与应用,从而在进行成本支出以及核算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良好运行,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和稳定性。总之,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是关系企业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企业会计具备专业的素养,提高自身能力,保证企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雯.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核算技能培养模式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5-38.

[2]刘芳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47-49.

成本核算研究篇10

关键词 环境会计;环境成本;成本核算体系

1994年我国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出:要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由于环境成本的核算与一般产品成本的换算具有一定差异,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核算标准体系。因此,对环境成本核算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与本质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问题,各国根据其自身情况分别给出了不同定义,例如,荷兰国家统计局(CBS)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企业为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采取行为的成本”。但比较权威的观点还是ISAR对环境成本的定义: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为了更好的研究环境会计的成本核算,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环境会计的对象问题,关于环境会计的对象,孙兴华、王兆蕊(2002)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孟凡利(1997)、安庆钊(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而南京大学的杨雄胜教授则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还有一些学者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阐述环境会计的对象,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王辛平、韩军2000);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产权价值运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先生在2004年就曾提出,会计对象就是企业的产权价值运动,具体而言就是产权价值运动的过程、结果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施先旺教授(2010)则进一步从产权价值运动的视角分析了财务会计基础概念。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新研究领域,它具有会计的一般共性又不乏自身的研究个性,它隶属于会计又具有会计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与企业环境资源有关的产权价值运动。对于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描述的会计对象,环境会计也是适用的。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根据环境成本的负担者与成本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环境成本可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

1995年,美国EPA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传统成本、潜在的隐藏成本、或有成本以及形象与关系成本四类。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3年对环境成本作了两大基本分类,即环境对策成本与环境损失成本。日本环境省在1999年3月公布的《关于环保成本公布指南》中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等六类。德国依据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原理将环境成本分为事后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和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

我国理论工作者对环境成本分类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以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许家林教授最为代表性。王立彦教授提出了不同视角的环境成本分类。例如,根据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根据时间范围不同可分为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和未来环境成本。许家林和孟凡利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在其著作《环境会计》中提出了我国企业环境成本分类的构想图:环境成本按会计学成本理论可以分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和环境负荷增加所带来的成本,具体又可按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和环保效果观原理分为六类。本文即基于此种分类研究环境会计的成本核算。

三、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有法规性确认与自主性确认两种基本类型。法规性确认是指企业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在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成本确认。自主性确认是指企业根据自行确定的环境目标,管理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成本确认。如企业设立环境管理机构的经费。ISAR在《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中对环境成本的确认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1 环境成本的确认时间

ISAR认为,环境成本应当在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

2 环境成本的确认方式:资本化或是费用化

ISAR认为,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然后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有些情况下,环境成本可能涉及到前期发生的损害。例如,财产取得前对周围环境发生的损害;前期发生、现在需要予以清理的事故或其他活动。假如环境成本与企业今后将要以下列方式取得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应当予以资本化:(1)提高企业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或者改进其安全状况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者防止可能由今后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3)保护环境。

3 环境成本资本化的确认形式:单独确认还是合并确认

ISAR认为,当一项可以确认为资产的环境成本与另一项资产有关,它应当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而不单独确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资本化的成本都与另一项资产有关,这些环境成本本身并不带来特定的或单独的未来收益,其未来收益存在于企业经营中使用的另一项生产性资产中。

4 环境成本资本化后的减值问题

ISAR认为,资本化后的环境成本应就其是否减值进行评估,而不分其是单独确认还是合并确认。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所采用的原则,尽管与其他形式的减值相同,但其不确定性更大。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按照现有会计学理论的解释,费用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而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形式。现行成本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兼用其他各种计量属性,并以货币计量的模式。由于环境成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对环境成本进行计量时,应在计量单位、计量属性以及计量方法上做一定的拓展。计量单位在以货币为主的同时,可适当使用一些实务的或技术的计量形式。例如,在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时,可辅之以吨、千克、立方米等物理量度计量。同时,在对环境成本进行计量时,可以运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例如,对涉及可能的未来环境支出和负债、准备金提取进行合理判断时,可采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政府认定法和法院裁决法等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环境成本的分配主要有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在运用传统成本方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一般把产品的

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环境成本一般不属于直接人工或直接材料,因此,把传统成本方法运用于环境成本核算时,似乎只能把它看作是制造费用的一个项目,并在期末以所有产品为分配对象进行分摊。因为环境成本的受益对象大多是企业所生产的全部产品。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生产费用更准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动因”。作业成本法运用于环境成本,通常是在资源层次上把环境成本划分为各项作业,然后再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进行深入分析,以各项作业为分配标准把环境成本分配到各项产品中去。这种分配方法可以使得环境成本对象化更准确、更有效。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LCC)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但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环境影响核算,具体到产品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还应该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因此,生命周期成本法运用于环境成本,能更完整的反映产品成本项目,从而满足了企业管理对产品成本计算的需要。

环境成本分配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管理当局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使其利用此信息激励组织成员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任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评价标准无非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环境成本信息也不例外。在环境成本信息的可靠性方面,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中的环境成本都来自于历史记录,差别在于传统成本法把环境成本作为制造费用的一个项目,而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作业层次上的分析,因此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生命周期成本法则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都考虑在内,尤其是该方法还考虑了产品设计阶段污染预防以及产品售后阶段产品回收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但对于这一部分环境成本需要一定估计,因此其可靠性则相对较差。

另外,在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环境成本信息直到生产最后阶段才能够汇总得出,导致环境成本信息的及时性较差。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基本上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上述缺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四、环境成本的报告

根据现有研究,环境成本的报告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类是环境成本效益比较型模式,它反映以获取环保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情况。其环保经济效益来自于环保产品的收入、资源成本的节约、环境损失成本的降低等方面。这种对比均可采用货币计量,金额比较一目了然。另一类为环境成本效果比较型模式,是反映以降低环境负荷为主的企业环境保护进展情况。其环保效果体现在诸如排污量减少、再资源化提高等环境负荷的降低方面。两种成本报告模式反应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成本、环保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