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3:03:03

骨干教师论文

骨干教师论文篇1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

骨干教师论文篇2

本次考核对象为在职省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市教学能手,主要考核上述四类骨干教师从20**年8月至20**年7月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主要从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实绩、教研科研、示范辐射、继续教育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领导,成立了由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根据去年新修订的《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和《量化评分细则》,全面细致地对骨干教师上报的考核表和佐证材料进行审核、评分,确定考核等次。

二、考核总体情况

从各地各学校考核的总体情况看,全市骨干教师队伍师德修养好、业务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考核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考核工作存在着某些不足,少数骨干教师的材料也存在着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

1.材料提交马虎敷衍。少数骨干教师对业务考核重视不够,对考核细则的了解掌握不够,出现考核表项目填写不具体、自我评分不客观、佐证材料提供不完备等现象,有的骨干教师甚至将前两年的材料提交考核。

2.组织工作差异明显。各地各校骨干考核组织工作不均衡,宝应、江都、扬州中学做到了认真对待、打分严格、材料完备、操作规范,而部分地区和学校却存在着传达布置不到位、材料准备不充分、评分考核不客观、整理提交不规范等现象。

3.示范引领效果不佳。少数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少数骨干教师在示范辐射和教科研方面几乎无任何实绩材料,如个别市特级教师除指导两名青年教师外,无任何示范教学、课题研究、或获奖的材料,考核表内空白很多。部分县(市、区)未能为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提供足够的平台,县级以上示范教学、讲座等平台欠缺。

4.参差不齐。一是部分骨干教师论文偏少,甚至无任何论文;二是级别不够,有的仅是在报纸上发表;三是获奖论文层次不高,有的是杂志社获奖,省教研室级以上获奖不多;四是论文质量不高,部分骨干教师提交的只是高考(中考)习题解法或复习指导类文章;五是学科类论文数量不够,有的骨干教师只发表了管理类论文,无学科类论文。

5.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少数骨干教师没有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大多数老师阅读专著时没有写读书笔记,有的在网上下载文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有改)。

三、考核结果和要求

本次参加考核的五类骨干教师共1431人,其中275人获优秀等次,予以通报表扬(名单见附件1);1145人获合格等次(名单见附件2),其中40人在一些考核项目上存在缺失现象,给予提醒,并将在下年度业务考核中予以跟踪关注;11人考核不合格。

各学校要将本次考核情况传达到全体教师,并将考核结果通知到每一位接受考核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业务考核结果要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获“优秀”等第的骨干教师在今后的骨干教师评审中可优先晋升。凡获“合格”等第但在考核中发现存在较明显缺失的骨干教师,市、县(市、区)教育局要通过一定形式会同有关学校给予提醒并限期提高,各有关学校要落实到位。凡本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按规定停发一年津贴,并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教师将取消其骨干称号。

骨干教师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526.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2―01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队伍建设对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作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校级层面如何做

1. 以学习为切入口,强化青年优秀教师知识素养。学校要为培养对象订阅购置课改专刊和教育专著,明确学习计划、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加强青年优秀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教师个人也要加强自修,要有实际的自修内容,有定期的自修笔记。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促进青年优秀教师知识结构完善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求青年优秀教师撰写读书心得,精读教育专著,撰写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等。

2. 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青年优秀教师教学技能。学校(学区)要以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扎实规范细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年级组内、学科组内开展示范课或观摩课,对备、讲、批、辅、考等环节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课后集体研讨、评课议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闪光点、培育提升上下真功夫“诊断”,下实手“开方”,促使青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沿着“合格课-优质课-高效课”这一目标循序渐进、成长提升,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3. 以培训为途径,提升青年优秀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学区)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以培养骨干名师为重点,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竞赛活动、“同伴互助”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列支骨干教师培训资金,支持培养对象外出参加高级研修,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争取承担市级以上教研课题,让青年优秀教师结合实践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县级骨干名师。

4. 以名师为引领,构建骨干教师人才梯队。学校(学区)要依托中心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和年级组,在学校(学区)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学术造诣高、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对青年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实施“导师带徒”机制。骨干名师要带领培养对象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为青年优秀教师创造实践的机会,“师徒”结队搞教学研究,指导青年优秀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 育人关”和“科研关”。积极引导青年优秀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方向转变。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给培养对象压担子、给位子,择优培养锻炼,让培养对象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同时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励青年优秀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逐步构建骨干教师梯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可持续发展。

二、县级层面如何做

1. 搭建平台,为青年优秀教师提供“出彩”机会。县教研室牵头,学校(学区)中心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积极配合,自下而上,每学年分别组织校级、片区、县级范围的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校本课程展示课、实践课程创新课等课堂教学比赛;组织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评比;组织说课、现代媒体运用、教玩具制作及音体美专业技能等教学技能比赛;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教师读书沙龙等活动。通过各种“比武”竞赛,为更多的青年优秀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展示才华的舞台和获得成功的平台,促使广大青年优秀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脱颖而出。

2. 强化交流,促进县域骨干师资均衡发展。每学年,县教育局要抽调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名师重点对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后进的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传经送宝”活动。通过“名师”下基层、进课堂、作报告,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达到县域名师资源共享。特别是城区学校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要将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选派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支教1-2年,培养指导薄弱乡校青年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促进县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骨干教师论文篇4

学校的每一位骨干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加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并掌握和理解书中的部分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记好教学笔记。并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学时。

二、组织观摩课,突显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我校教务处教研中心、教研组及骨干教师,经过反复论证探讨,拟订了定期的观摩课和研讨会。由骨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人的研究选题方向,组织相关教师共同观摩及研讨。做到每堂观摩课后由任课的骨干教师讲述个人的研究方案和教学构想,每次研讨会上由骨干教师相对完整地表述专题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做到科学理论和教学实例相结合。不仅提升了骨干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而且也提高相关学科相关教师对教改教研的认识和热忱。

三、 学校领导深入教研教改第一线,帮助骨干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对策及采取措施。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下我校骨干教师个人的教研教改的研究历程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创新理论及本学科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有关论着,明确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项因素。2、问卷调查。重点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及非智力因素情况。3、分析综合。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对影响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因素进行归纳。

四、上一节示范课

每学期骨干教师要上一节示范课,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要有教学的改革意识。

五、在各方面进行锻炼

骨干教师一般都是我们的年轻教师,我们要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以展示的舞台,骨干教师除上好本身要求的示范课以外,在远程教育学习方面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进行课题等业务讲座。

管理与考核

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2、建立学习督察制度,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

4、学校对骨干教师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习经费等提供必要的保障。骨干教师优先派出外出学习

5、骨干教师参与的各项活动均与教师年底考核挂钩。

6、教导处组织每学年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查,并对考查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

总之,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不但要在观念上转变,还要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尽快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

附:嵯峨寺小学骨干教师名单

骨干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 骨干教师培训 成长研修培训模式 《寻求成长突破》 评价

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农村教师是决定农村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最深刻的变革力量。农村教师的发展,不仅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作为农村教师队伍的核心与脊梁,是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农村教师培训是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期望着中国的农村教师培训能突破目前的瓶颈,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与之相联系,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思辨、逻辑演绎式探析,显现出缺乏操作性、实践性、适切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很难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及其操作策略上有整体性、直观性的把握,更难以在培训实践中灵活运用。可喜的是,由刘远胜、许泽能合著的《寻求成长突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寻求农村骨干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培训模式,在构建农村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

纵览全书,细品深析,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提出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成长研修模式

我国重视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已抓了若干年,有了不少成型的培训模式。而针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该书做了新的、非常有效的尝试,在深入分析了农村骨干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剖析了多种教师培训的方法和机制,集各家所长而主张大综合的培训方法,提出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成长研修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培训模式,包括成长、研修和培训三方面的内涵,其培训模式的流程是自主学习――前期培训――远程研修――行动研修――中期集中培训――深度研修――总结提升――追踪指导考察。该模式强调在教师培训中,既坚持理论引领,又注重实践操作;既邀请名师指导,更强调自主研修;既学习成熟的培训经验,更突出自己经验的建构;既有短期的集中培训,更有长期的校本研修。由此,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农村骨干教师突破成长高原期,使他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农村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视角新颖,内容丰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教师发展也随之进入学者的视野。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发展水平决定于教师专业素质。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关键在于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模式是否有效。

该书以新的视角,从“成长突破”这一培训目标着手,意在构建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的有效模式,提升农村骨干教师专业素质,从而使其引领农村教师群体的发展。该书向我们展示出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的全貌,告诉我们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的应然之道。如,自主学习是要达到反思总结的目的,为培训做准备,前期集中培训是激发专业精神和引领成长方法,基于网络资源的远程研修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行动研修是在行动研究中成长,中期集中培训是提供有效课堂教学的研修,深度研修在于总结有效教学经验,总结提升旨在提升成长品质、激励不断成长,而追踪指导考察是形成学习习惯并在培训后再提升。并且在整个学习研修过程中,网络伴随始终。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不是单维、个体与短期的,需要文化、社会、学校、团队等因素长期的和谐共振,需要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支撑。因此,该书在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培训模式的同时,也十分强调保障措施是成长研修的生命线。

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真正体现适应时展和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的实际需要,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教授在该书的《序》中指出,成长研修培训模式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成长的新模式,是教师培训模式的一个突破。他指出:成长研修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培训模式;成长研修模式是以人为本,以农村骨干教师为本的培训模式;成长研修模式是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充分的培训模式;成长研修模式是示范性很强的培训模式。

如果一般地讲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或许很难有什么新颖之处,那么本书新就新在突出“成长突破”的培训目标这一重大主题,加之篇章结构的合理布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论证,使全书体现出一气呵成之感,一种既有理论与思维的张力感,又有现实与实践的纵深感,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理论价值高,实践性强

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意义。该书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这一问题的研究奠基在传统培训精髓上,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层面来拓展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模式的视阈。不仅如此,本书还从社会发展宏观视野来研究农村骨干教师的发展动态,充分吸纳现代科学诸方面的研究成果,整合各种资源、多种培训形式和策略,从而把研究奠基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全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学习和农村宏观社会环境下的农村骨干教师成长提供一种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方法论指导,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

该书对农村骨干教师有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尤其对培训模式设计的理论、资源、策略、实施等进行全方位、细节化的操作性研究,无疑在理论与现实上都具有实际意义。由此,它对我国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理论研究的深化乃至整个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读罢该书,不难发现,作者将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立足于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理论和复合式学习理论等理论之上,将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置于宏观的农村社会背景之中,而又未流于一般的理论玄思,书中与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有关的实证性案例随处可见。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参与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启动、培训模式的探索,以发现教师培训规律,并在教师成长研修培训实践中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农村骨干教师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的、有效的专业发展平台,从而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语言平实精练,可读性强

该书突破常用的理论话语模式,通过对一个个平实而又生动的培训案例的描述,展现出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模式的独特、科学之处,为读者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教师培训场景。此书没有晦涩难懂的论述,没有枯燥乏味的罗列,而是化复杂为简洁,化高深为平实,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学术研究与培训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骨干教师、教师成长培养模式等问题的恰当把握、鞭辟入里的分析及细察入微的阐述,非常适合广大农村教师阅读,能满足农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骨干教师论文篇6

一、总体目标

本计划旨在吸引、稳定和培养数以万计的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在提高教师队伍全面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制定青年骨干教师专门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实施原则

1.学校主体原则。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2.项目引导原则。教育部将通过项目引导各地和高等学校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全面提高素质原则。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优先遴选、推荐业务突出同时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4.向中西部高等学校倾斜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养计划项目。鼓励东部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和重点高等学校为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培训青年骨干教师。

三、加强政策引导,切实使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1.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结构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列出专项经费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使各校每年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不少于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10%。

2.将高等学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成绩和效果作为高等学校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高等学校进一步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在职学位提升,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及早参与主干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3.追踪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情况,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进行表彰,并作为今后资助高等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4.高等学校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整体学位层次,在招聘新任教师时主要招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

5.要加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力度,努力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研究人员规模,积极吸引出站人员充实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并积极安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全面锻炼,提高全面素质。

四、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教育部每年从列入国家有关重点建设工程的高等学校中选择若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作为开展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培养单位,并根据学校重点建设投入情况和学科优势,提出该校承担培养任务的学科、专业和年度招生计划。5年内为高等学校培养上万名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学位水平。

2.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设立“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学校不断作出创造性成果。每年支持80名左右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对每个资助项目的年资助金额一般为5至15万元,资助期为五年,由教育部和高等学校按1:1比例配套支持。具体资助金额按申请项目的性质、申请资助金额预算和专项资金资助能力确定。

3.继续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通过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等方式,支持更多的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到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资助金额平均为4万元/人。资助对象为在国外留学三年以上并在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获博士学位后在外留学一年以上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4.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鼓励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加大力度选派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教育部通过“访问学者”、“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等项目以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每年资助5000名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其中,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和学校按1:1配套资助;3000人以国家留学基金的名义派出并提供旅费,学校提供其他费用或争取对方免费。

5.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设立“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资金”。在学校申报基础上,遴选国内重点高等学校的重点科研基地、优势学科、专业接收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教育部宏观调控的方式,每年选拔1000名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参与科研工作,跟踪学术前沿。

6.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各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高级研讨班”。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

以名师巡讲和精品课程推广使用为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教师培训(讲习)班;围绕“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举办“两课”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每年培训2000人。

五、附则

1.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骨干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中小学骨干教师 教师培养 示范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5.1

1引言

国家不断加大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人们对高素质教育的需求的增加。我国的当务之急就是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要想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就要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骨干教师的特质分析

2.1崇高的道德品质

教师作为一种脑力劳动工作者,在教学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首先,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骨干教师的最基本条件,骨干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要比普通教师还要大。他们甚至牺牲休息的时间来找一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其次,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是骨干教师的最起码条件,便能得到群众的公认和推举。骨干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一定要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只有爱业才能敬业,所以骨干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有一颗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成长。

2.2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

教学能力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最基本能力,而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能力的不同。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比普通教师强,骨干教师善于分析钻研教材,能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更深入理解,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骨干教师的教学用语也要比普通教师规范,具有专业性。其次,骨干教师有着超强的创新意识,骨干教师善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对教学中的新情况进行探索与发现。在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影响骨干教师成长的因素分析

正确认识影响骨干教师成长的因素,对于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

3.1内因(教师自身)

首先,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没有进取心,也就对自身的潜能得不到挖掘,教师也不能快速的成长发展。其次,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也影响着教师的成长,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才能产生责任感,教师才能更好地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再次,成就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一旦教师有了很强的成就感他们就会不断的主动要求发展,不断的寻求进步。

3.2外因(外界环境)

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风气、文化氛围、人际关系都与教师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因素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

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社会对于教师的认识何看法等种种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所以,拥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全社会对老师的认同、教育部门的重视等这些将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反之,则阻碍教师的成长。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经济实力等因素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4骨干教师的培养建议

4.1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影响骨干教师的成长,骨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同事的关心、科研水平等因素。学校要营造一个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各老师进行教研科研活动,通过教研科研来增进老师之间的凝聚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教授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4.2开展不同的培训计划

根据《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仑区培育与引进优秀教育人才若干意见的通知》(仑政〔2013〕23号)精神,制订本实施办法。开展“千帆计划”、“百舸计划”、“领航计划”,促进区内不同层面教师专业成长。“千帆计划”是面向的是全体教师,通过培养激励来促进各种素质的全面提升。“百舸计划”的对象是各类名优骨干教师,通过培育与引进,提升区域优秀教育人才的数量和骨干层次。“领航计划”是培育与引进一批师德、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等方面领航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领航作用,带动骨干教师进一步成长。

5关于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措施与建议

骨干教师培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5.1建立教师共同成长团队

由于处于胜任期的教师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容易出现瓶颈,所以骨干教师要对这些老师进行指导,学校可以建立有骨干教师组成的成长团队,在团队中进行教学中的探讨交流,共同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更快发展。。

5.2鼓励骨干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教研

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并且给予骨干教师在进行教研科研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参与教研科研的教师将在评优、评定等级时给予优先考虑。

5.3深入课堂改革

骨干教师要投身于教学改革,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工作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做好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听课、评课增加与其他老师间的信息交流,在北仑区打造一个高效率课堂。

5.4对教师实行专业成长量化考核

为了促进全体教师的成长,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教育实力,2015年开始实施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成长量化考核,北仑区采用积分制管理,根据教师的业务竞赛获奖、单项业务竞赛(如基本功竞赛、优质课竞赛等)、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奖(论文、课题、论文或教学经验发表奖)这些标准进行计分。经过审议进行发放。通过这种方法来奖励立足课堂、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良好成效的教师。

6结论

骨干教师决定学校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骨干教师身上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作为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使北仑区的教学质量节节高升。

参考文献

骨干教师论文篇8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其次,努力成长为一名音乐骨干教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

我想,我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学什么,我通过培训知道:学习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广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技能。

广博的文化知识具体指:所教学科,骨干教师必须具有超学段的、精深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尽可能多的社会学、论理学、逻辑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的、新兴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具体指:现代教育观念和课程理论,学科《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青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社会、家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困生心理特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

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技能具体指:常规教育教学技术和技能(课前准备、课堂活动的组织、语言表达、板书、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等);考察、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技能;调动、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和资源的技能。

对此,我自身努力学习。但一段时间后,感觉效果不是太好,所以,我虚心向各级骨干教师请教,学到了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形式。那就是:自主学习,即主动学、会学(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积极而快乐地学、在意志努力下的坚持学;互助学习、团队学习。案例学习(反思性学习)。

以上是我努力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而努力学习所收获的财富。

不断实践,勤于反思是成长为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实践,不怕把自己挂在黑板上,不怕在学生面前丢丑,与学生一起学、一起唱、一起跳,共同陶冶在音乐塑造的美好生活中,教学相长。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践社会大课堂,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让学生身心快乐,实现素质和素养共提高,审美和文化共发展。同时,把教学反思当作教学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让教育案例尽可能承载教育思想或理念。通过教学反思去认识成功与不足,促进自己成长。课堂教学实践是丰富和深邃的,它需要我去遨游与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成长,成为骨干教师。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必要过程。

当前,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是课程改革的三个要求。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大家探索、创造;同时,我是其中一份子,我在认真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调整和创新。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超越别人、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骨干教师。

学习使教师能具备优异的职业素质。这是基础,没有它是不行的。

实践使教师能发挥其优异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比较突出成绩。这是他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实际价值。具备了这两点,也就有了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前提。

骨干教师论文篇9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在高等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育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当前我国高校骨干教师存在数量较少、创新能力较弱、组织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运动实践性、情景体验、技术型和研究型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育模式。

关键词 :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创新能力;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05-03

1 引言

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而体育教育是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育教学也得到不断的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以后,体育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国家更加强调体育教育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资源是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学团队,对促进高等体育教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纵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资源结构现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师资中骨干教师的数量较少,而这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精湛德业务水平、良好的师德,并且骨干教师发展对其他教师技术和素质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我国骨干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现状

2.1 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抽查了四个市区的高校体育教师资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数量较少。

A市高校共有34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4名,比例为11.76%;B市高校共有45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54名,比例为11.11%;C市高校共有23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2名,比例为8.7%;D市高校共有56名体育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数量为4名,比例为7.14%;由此可见在调查的四个市区中,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仅占10%左右的比例,即10个体育教师中只有1个人属于骨干教师的可能。

2.2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

笔者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查,主要包含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训练比赛和裁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采用评分的模式,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进行打分。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平均值为1.3,教学能力的平均值为1.5,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1.2,科研能力的平均值为1.21,训练比赛和裁判能力的平均值为2.0,组织管理能力的平均值为2.1,教学能力的平均值为1.24.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各项能力均低于2.5的中间值,这说明我国高校目前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最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较差。由此可见加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培育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较高知识水平的骨干教师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当前高校发展的必须。

3 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育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存在多种问题,导致高校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学术创新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对当前我国高校骨干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以提升我国高校骨干体育教师的的综合型发展。

3.1 运动实践性培育模式

运动实践型模式是高校培育骨干体育教师的重要模式之一,该模式主要是有目的地将高校的体育教师培育成为掌握各项技术和技能的实践型教师。运动实践型的培育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培训步骤,第一是运动学习培训目标定向。将培训目标定位于:培育完善的、技术熟练的、较高技术技能、较强实践组织能力的骨干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第二参与型运动实践。是在培训者的指导下,使骨干体育教师尝试性的参与到运动实践活动的,培训掌骨干体育教师的技术和技能,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每一项运动的基本原理、运动基本技巧、教学程序及手段等,并进行规范性的动作示范;第三是自主掌握运动教材和教法。是指骨干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基础之上,进行辅助性的、诱导性的运动训练,使骨干教师自主参与到运动技能和技巧的学习上,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体育教学技能迁移。是指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前提下,此时骨干体育教师能够将各种技术和技能熟练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需要经过思考来完成,而通过学练过程迅速进入到熟练掌握的阶段。运动实践型的模式将运动教学中技术和知识的传递进行简单化,让骨干教师在简单的学练过程中,学会各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大大减少了模仿学习的时间,从而促进骨干教师从模仿向独立、自主运动操作的迅速转化。

3.2 情景体验培育模式

情景体验型培育模式则是创立一种情景性的体验环境,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双向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得情感体验,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情景体验型的培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培育骨干型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情景体验型的培育模式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是培育模式,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运动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互和融合的过程,更是运动认知和情感相互统一的发展过程,而对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育过程中则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激发体育教师无意识活动的运动潜能,使其在思想高度集中、技能自由化、无压力的的状态下,实现体育认知的发展。

情景体验型培育模式的步骤,主要包含以下步骤:第一创立问题情境,第二展开情境问题,第三进行情景体验,第四进行总结转化。例如以NBA体验学习为例。对NBA某一运动技术图片进行创作情景,然后展开情景问题。自制各种图形对技术动作进行说明,介绍其中的某种技术动作,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练?然后进行演示,体育教师组织参与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并同中剖析为什么会采用这一技术动作?最后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的经验,探讨以后改进的方法,总结这次学习的体会,用于下一次教学方案的组织中。

3.3 研究性培育模式

研究型骨干教师培育模式是以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基础的培育模式。它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型模式的操作步骤主要包含: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形成假设,第三拟定计划,第四验证假设,第五总结提升。

研究型培育模式对当前提升我国骨干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思维较低的现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育骨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培育学习者对运动性能和技术提高的积极探索的心态,研究性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为: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教师知识的增加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知识,更应该提供一种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研究型教育模式有利于培育高级思维能力。以羽毛球进攻技术为研究型模式案例,首先,提示问题——羽毛球后场高远球落点的研究,其次,形成假设——落点与胜负不重要或十分重要。再次,拟定计划——击后场左右中高远球及范围,然后验证假设——比赛统计击后场左右中高远球效果;最后总结提升——分析击后场左右中高远球落点和时机。

3.4 技术型培育模式

技术型培育模式是主要指骨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的培育。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视频资源技术等不断用于当前的体育教育教学中,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教学直观感受能力较强,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当前对于我国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必须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较为依赖,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不足,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育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利用能力,增强教师对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技术,对体育培训过程中某一个动作进行模型演练,或者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体育音像教材,通过播放光盘对某一技术性的动作进行反复演练。当前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形式,建立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搜集各类体育信息资源进行沟通。

4 结论

师资资源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资源,也是决定高校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当前,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而在体育教育教学上,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组织教育能力的体育教师团队,将影响着该校体育整体师资力量的发展水平。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和素质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较多,但是骨干型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在体育教学中,极其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术型体育教师资源,因此加强对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是当前以及以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重点,构建多元化的骨干型培育模式,将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育实践活动,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培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棠。素质教育与体育发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2-12.

(2)体育相关学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9):23-24.

(3)祝莉。西部体育产业开发的思路及对策[J]。体育科学,2013(03):24-28.

(4)王续琨,刘永振。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初探[J]。体育学刊,2014(01):12-15.

(4)李元伟。科技与体育——关于新世纪体育科学技术发展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14(06):2-9.

(5)付晓莉。议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23-28.

(6)黄章权。体育教师劳动价值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14(02):54-56.

骨干教师论文篇10

一、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今后,我们教研员工作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基层学校,决不能总浮在上面,最起码要保证每学期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长期呆在办公室里搞教研,只能是理论来理论去地空发议论,这种脱离实际的教研和教学指导,是不会受到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欢迎的。

二、经常深入课堂听课

作为一名教研员来说,深入课堂听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一位教研员每学期至少要保证听课150节以上。只有经常听课才能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深入课堂听课,才能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只有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三、认真抓好教研课题的实验研究

每一个教研员都必须抓好一个示范学科和一个子课题组,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过程的管理、材料的积累到实验的总结、成果的推广等,教研员都要和实验教师一起合力完成。每学期都要分年级、分学科为行政部门写出一份关于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的研究报告。

四、努力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教研员在深入课堂听课和指导教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按照局里要求,每年至少要培养若干名在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的骨干教师;要为他们建立起成长档案,要了解这些骨干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教育理论培训会、学术研讨会,要给骨干教师压担子、交任务,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可聘为兼职教研员,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往更高的层次攀登,使其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五、经常撰写教研文章

作为教研员,要能够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并把它们科学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教科研论文,以指导学科教学,做到教研不止,笔耕不辍。每学期最好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几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操作性较强的关于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的经验论文,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一至两个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力争每年能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报刊上有论文交流、获奖或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