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资源措施十篇

时间:2023-03-23 09:58:46

保护水资源措施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1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一、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节约用水的规定,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1、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先向水务部门报送节水措施方案,经审查同意后,项目主管部门才批准建设,项目完工后,对节水设施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供水企业不予供水。

2、大力推广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在批准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时,以生产工艺达到省规定的取水定额要求为标准;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承担,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推广抗旱,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配套技术,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节奖超罚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

4、启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我市已被省政府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今后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市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要于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

2、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项目取水先期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通过后方能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使用再生水,微咸水,汛期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优先利用浅层地下水,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1、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档案。此后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合理设置。

2、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已于年月日正式实施。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4、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要按照“先排水管网、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新建设时,必须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对现有,要在城市道路建设的改造的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收水率。

四、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1、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逐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不仅包括供水合理成本和利润,还要包括户表改造费用、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等费用。年生活用水价格为元/立方米(含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下同)。年每立方米达到元左右。

2、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的供水价格。再生水价格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原则,结合水质、用途等情况,按城市供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要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

3、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含水资源费)”电力、钢铁、石油石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从年起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水价分三级。级差为1:2:

10。工业用水的第一级含量,按《省用水定额》确定,第二、三级水量为超出基本水量10(含)和10以上的水量。

五、加强水资源费征管和使用

1、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征收水资源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全市范围内使用自备井(农村生活和农业用水除外)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主要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2、加强取水的科学管理工作,全面推动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智能水表等科技含量高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所有自备井都要安装计量设施,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水资源管理、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征收、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的推广都需要有法律、法规做保障。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合力。

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在经济发展和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水环境与水生态日益突出,成为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的共同问题。水环境恶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

国家环境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可见,维系一定区域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就是国家环境安全,即确保“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水环境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的就是供用水安全,即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可见,水环境安全首先意味着有清洁、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如果水体被污染不能饮用,则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不到维系,即导致水环境不安全;其次,水环境安全还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水污染不能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出现水环境的不安全。严重的水环境不安全将会引发经济不安全和社会不稳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

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是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水资源保护对象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

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维持水质良好状态,为此,要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国家环境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可见,维系一定区域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就是国家环境安全,即确保“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水环境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的就是供用水安全,即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

可见,水环境安全首先意味着有清洁、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如果水体被污染不能饮用,则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不到维系,即导致水环境不安全;其次,水环境安全还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水污染不能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出现水环境的不安全。严重的水环境不安全将会引发经济不安全和社会不稳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水环境安全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都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总之,最终是为了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以不断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造福人民,贻惠于子孙后代。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和水量短缺造成的水资源供不应求,造成资源型缺水。而在一些水资源数量充足的地区,水环境的污染使水体已不具有原来的功能,出现了住在江河旁却没有水喝、没有水用的现象。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导致水质性缺水。 水资源保护的任务是:以流域为单元对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定水功能区,制定水质控制目标,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建立和健全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定期水资源状况公报,进行水污染事故联防等,促使水资源保护基本目标的实现,使水资源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

保护水资源的标语1、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

2、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3、大力普及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4、树立人人珍惜、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

5、别让孩子知道的鱼类只有泥鳅。

6、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7、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8、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9、保护水资源,促进西部大开发;节约每滴水,共同创建节水城。

10、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11、依法管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2、努力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

13、爱惜生命之源,“关”住滴滴点点。

14、依法管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

15、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16、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请节约用水。

17、科学用水和谐用水。

18、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1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20、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21、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22、强化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节约和保护城市水资源。

23、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24、请珍惜每一滴水。

25、保护生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26、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27、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8、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29、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30、节约用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31、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32、节约用水,重在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2

关键词:水资源 利用 保护 措施

人类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仅仅是狭义水资源系统中的一部分,水资源从总量上是不足的,况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缺水,并且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人类社会影响很大,但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利工程、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然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贫缺,因此必须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方的不同实际来采取开源节流等相应措施,才能使水资源合理应用。

一、义乌市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分布不均

义乌属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导致年内水资源分配不均。义乌江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调蓄困难,水量季节性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可达2770m3/s,而枯水期最少流量则几乎为零,使城区和沿江两岸供水量得不到保证。

2.人口众多,城镇密布

义乌市总面积1105.46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区面积90平方千米(2011年)。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123.40万,登记人口达190.79万人(2011年底)。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达13483人/km2.中心城区的人口高密度和周边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区域需水量极大,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的经济支柱,但其布局过于分散,遍地开花,且有部分企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产生,难于治理。这不仅增加了土地占有面积,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不利于对“三废”的集中,使污染治理能力降低。乡镇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布局的分散性是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之一。

4.条块分割,管理分散

随着水资源使用的日益贫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水利、航运、电力、土地、城建、卫生和环保等部门;在水质保护方面,水利、卫生和环保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在用水方面,航运、电力、养殖和种植等部门之间存在矛盾;在水土保持方面,需要在水利、土地和林业等部门之间取得协调。这种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局势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迄今为止,在国家的有关法规中,还没有就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或污水处理后出水、中水回用量(回用率)、行业用户各级水质标准等法规条例上有指导可操作的文件。而且,少有地方政府部门把处理后的出水、或再进行必要处理后的中水,作为一项法规、一项资源,加以规范管理并利用起来。

二、探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另外地点回归水源;二是取用水能(水力发电)、发展水运、水产、维持生态平衡等。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1.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

如果把全国工业用水的平均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00万t,相应地节省供水工程投资26亿元,节水量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1.2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全世界用水的70%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63%都被浪费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渠道渗漏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灌溉事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渗漏损失量一般为15~30%,高的甚至达到50~60%。因此,防渗渠道和暗管输水等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明显的节水效果。

1.3回收利用城市污水

回收和重新使用废水,使其变为可用的资源是另一种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在东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过三级水处理厂慢沙过滤回收废水,氯化消毒后用于冲洗高层建筑的厕所。北京也曾修建过类似的“中水道”系统。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资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发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2.1建造水库。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不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还可以为防洪、发电、发展水产等多种用途服务。目前,各国在江河上建造的库容超过1亿m3的水库共有1350个,总蓄水量达到4100km3。

2.2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是一项耗资昂贵的增加供水工程,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调节。由于其耗资大、对环境破坏严重,许多国家已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流域间调水。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和澳大利亚的雪山河调水工程以及我国近年来相继完成的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等工程都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已开始动工。

2.3地下蓄水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积极筹划人工补充地下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方水利机构每年将25亿m3左右的水贮存地下。到1980年,该州已有3450万m3的水贮存在两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示范区内;其单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库低35~40%。美国国会于1984年秋通过立法,批准西部17个州兴建蓄水层回灌示范工程。在荷兰,实现人工补给地下水后,解决了枯水季节的供水问题,每年增加含水层储量200~300万m3。

2.4恢复河、湖水质

采用综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复河湖水质。即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水体自净、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效率与水质目标及其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水质模拟预测及评价技术,寻求优化治理方案,制订水污染控制规划。采用这种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国的特拉华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圣约翰河等水质都得到恢复,增加了淡水供应。

2.5合理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是极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储量仅次于极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气水分的总和还多。但由于其补给速度慢,过量开采将引起许多问题。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2.5.1加强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避免过量开采和滥用水源;

2.5.2采取人工补给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立监测网,随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5.3加强水资源管理,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污染的法规;改革用水经济政策。如提高水价、堵塞渗漏、加强保护等。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减少用水浪费严重和效率低的状况。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3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结语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4

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依水而建,也因水而兴。但随着引滦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早已失去了水资源优势,就缺水程度而言,已被列入中国北方最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中。

一、引滦水资源的现状

天津市饮用水水源主要是以“引滦入津”的滦河水为主。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引入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水源地位于河北省迁西县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在设计保证率75%时,每年向天津供水10×108m3。滦河原水从河北省滦河上游的潘家口水库经过30km进入大黑汀水库,再经94 km进入天津境内的于桥水库,从于桥水库到尔王庄水库99 km,最后经过26 km暗渠进入宜兴埠水源厂,通过宜兴埠水源厂输送至芥园、凌庄、新开河3个水厂,引水线路全长234 km。整个工程由取水、输水、蓄水、净水、配水等工程组成,改善了水质,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困难。然而,随着引本文由收集整理滦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滦水源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引滦上游地区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未经处理的污水和选矿厂尾矿沙直接排放,污染物入河入库总量增加;水库移民返迁重回水库周边居住,生产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水库非法捕鱼及周边养鱼、采砂等活动突出,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水体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二、解决水环境恶化危机的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将是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化、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引滦水资源保护工作,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实现真正的人水和谐。

2.1 水库管理措施:

(1)严格控制选矿企业准入,关闭无污水处理设施的选矿厂及排污企业。

(2)按国家水源地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禁止新建对水质可直接造成污染的各种企业和设施。

(3)以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加大《环境保护法》和《水法》的宣传教育。

(4)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库水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办案能力。

(5)完善《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多套应急调度方案,从上报程序、组织体系、明确职责上进行细化、量化,通过改变输水运行方式等方法及时控制受污染的水体扩散。

2.2 工程性措施

(1)针对水库周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主要是截留输入水库的污染负荷。对人畜粪便和污水污物大力兴建和利用沼气池处理或沤制肥料,建立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厂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工程措施。

(2)对水库进行功能区域划分。按水库的实际情况,分别把上、中、下游划分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保护区等。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规划和方案,科学地利用水库的各种资源,防止无序掠夺水库各种资源现象的发生。

(3)加强水质监测,保护水库生态系统

根据季节变化,制定相应水库水草防控方案,及时掌握水草生长情况,利用水下视频探头进行观测,详细记录水草不同时期的长度和密度,并在水库平面图上进行标注,写出水草生长不同时期的分析报告,分析其生长规律,计算出每个周期的水草打捞方量,汇总形成一套完整的水草观测分析资料,增强水草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随时对水温、ph值、氯化物、溶解氧、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等11项项目进行监测。同时优化水库库区水生物种群,向水库放养草鱼、鲢鱼、鳙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鱼类吃草特性,对水库水草生长和藻类生长起到控制作用,抑制水草泛滥。在保护水质,祛除草害的同时,可以收获放养的草鱼、鲢鱼、鳙鱼等水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水库水质保护达到良性循环,通过生物手段治理和改善水库水环境。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5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恢复;泉水湾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73-03

Status,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Anhui Yingquan Quanshuiwan Wetland Park

Deng Yong

(Forestry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The wetland types,area,distribution and the resource features of Anhui Yingquan Quanshuiwan Wetland Park are introduced,and the problems and threat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threats,the wetland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adoped to the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resources;Protection;Restoration;Quanshuiwan Wetland Park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位于阜阳市颍泉区泉河北岸,由新老泉河及古颍州西湖遗迹组成,具有以永久性河流为主,洪泛平原、湖泊、草本沼泽、库塘与输水河等为辅的多种类型湿地并存的特点。其中老泉河河道是由1952年泉河“裁弯取直”后遗存的河道,目前通过水闸与新泉河及颍河相连接,已部分具有牛轭湖形态;古颍州西湖是唐宋时期我国著名的风景湖泊,北宋盛期时与杭州西湖齐名,有我国“四大名西湖”之说,古颍州西湖3 000a来一直延续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皖北地区、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 湿地资源现状

1.1 湿地类型及面积 拟建的安徽泉水湾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由老泉河1952年“裁弯取直”后遗存的老泉河河道及两岸河滩地、“取直”后形成的新泉河河道、古颍州西湖遗迹、老泉河周边的人工沟渠4部分组成。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中的湿地类型划分依据,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的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运河/输水河6种湿地型(表1)。

表1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湿地类型

[湿地类\&湿地型\&面积(hm2)\&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270.45\&洪泛平原\&15.86\&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28.20 \&沼泽湿地\&草本沼泽\&20.55\&人工湿地\&库塘\&9.48\&运河/输水河\&30.21\&合计\&\&374.75\&]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 泉水湾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植物46科90属102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1科85属97种,在皖北湿地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明显。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泉水湾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55科198种,其中鱼类5目9科41种,两栖类1目3科7种,爬行类3目3科6种,鸟类15目33科130种,哺乳类5目7科14种。泉水湾湿地公园有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等部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有安徽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

1.3 湿地文化资源 古颍州西湖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聚集之处。唐宋以来,许多名人与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苏轼的“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反映了历史上颍州西湖的名声与地位。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他曾感叹“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并且“筑室买田清颍尾”,“独作茅庐颍水西”,以至终老颍州西湖。古颍州西湖沉淀的丰富历史文化,是泉水湾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老泉河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一起,共同构造了泉水湾湿地公园文化内涵。

2 湿地资源特点

2.1 生态系统独特性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是由新泉河河道、古颍州西湖遗迹、老泉河周边的人工沟渠组成,因此形成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其中老泉河湿地目前已具有部分牛轭湖的湿地特征,但其两端仍有水闸与泉河相连通,因此还具有一定的河流湿地特征,这些使得老泉河湿地成为较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古颍州西湖3 000a来一直延续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皖北地区、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2 生态系统典型性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地处淮北平原,其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存相对完整,湿地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泉水湾湿地公园内的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运河/输水河等湿地型在阜阳和皖北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形成了生物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的湿地特征。

2.3 湿地物种多样性 泉水湾湿地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且生活型多样,其中挺水类6种,浮叶类3种,湿沼生类19种,沉水类3种,耐湿类植物9种。脊椎动物资源基本涵盖了皖北地区各种典型生境的物种。与此同时,湿地公园河道两岸的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湿地植被保存良好,种类丰富,为湿地鸟类、两爬类及兽类等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

2.4 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位于颍河、泉河和老泉河等河流及古颍州西湖的交汇处,周边河流众多,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对这些河流的水文和水质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泉水湾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完整,湿地生态资源价值高,对阜阳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泉河、颍河水生态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湿地公园所在的泉河、颍河水系已建有颍州西湖、迪沟、沙颍河、两湾等湿地公园以及八里河及颍州西湖自然保护区,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与这些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一起组成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共同维护着泉河、颍河以及淮河的生态安全。

3 湿地公园面临的问题与威胁

3.1 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泉水湾湿地公园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还缺乏相应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办公设备、保护设施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刚刚起步。加之公园内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涉及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环保等多个管理主体,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与分工不同,在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经常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湿地的保护管理。

3.2 湿地公园周边水污染压力较大 泉水湾湿地公园水系与泉河、颍河等河流相连,其水质受泉河、颍河等周边河流的影响较大,由于阜阳市各河流总体水质质量偏低,这对湿地公园内的水质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湿地公园周边村庄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周边居民生活及生产产生的污水大都直接排入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使湿地公园内湿地的水质受到严重的威胁。

3.3 湿地植被分布不完整 泉水湾湿地公园地处城郊,周边人口密度大,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植被受人为干扰频繁,破坏严重。目前古颍州西湖、新泉河及老泉河城区段的原生湿地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人工观赏绿化植被。湿地公园西部的老泉河河段由于受农业耕作的影响,湿地植被已呈片段化分布,除部分河段及河滩生长有芦苇、莲等水生植物外,其他区域湿地植被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3.4 栖息地的破坏和干扰较为严重 鸟类和水生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也是湿地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受水体污染、湿地植被破坏以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泉水湾湿地的鸟类和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一定威胁。针对湿地公园内的水禽,目前尚未开展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3.5 城市和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带来一定威胁 随着阜阳城市大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100km2、人口已增加到100万,按照最新的城市划分标准,已迈入大城市的行列。根据阜阳市最新远景规划,城区面积将扩大为200km2,人口增加至200万。泉水湾湿地公园紧邻阜阳市城区,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几年内,湿地公园将面临城区扩大带来的威胁。

4 保护恢复措施

4.1 加强保护管理能力 一是大力推进湿地公园的组织机构建设,尽快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局,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二是打造全面的湿地保护网络,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科研队伍建设,引进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三是颍泉区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应积极沟通和交流,创建联动工作机制,从而提高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广泛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普及湿地资源保护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

4.2 实施水质保护措施 湿地公园水质恶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水质保护的重要前提,控制废水直接排放入湿地是减轻污染的根本措施。因此,应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尤其是应该完善湿地公园周边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向泉水湾湿地直接排放生产生活和工业污水。必要时可通过管道收集不同区域生产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湿地公园周边区域开展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并对湿地公园内的水质进行长期系统监测,根据实际条件,建设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4.3 开展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对现有沼泽植被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破坏现有的芦苇等植物群落,禁止放火、放牧、建房、开垦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对湿地公园内具有典型性的原生湿地植物群落,应划定区域,专门保护。详细调查野生鸟类资源现状,掌握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情况和停留时间,并结合其生理习性,在湿地公园营造鸟类生境,以及鸟类依赖的目标植物的种植,并通过树木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为鸟类营造栖息和隐蔽场所。规范湿地公园内的捕鱼、垂钓活动,加强禁渔执法强度,促进鱼类恢复;同时,有针对性的投放鱼苗,增加鱼类数量和种类。

4.4 开展湿地植被恢复建设 目前,湿地公园的水塘、湖泊、河滩等开阔水域由于缺乏植物种源,必须采取人工栽植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近岸区域可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其中浮叶植物的种植面积不宜过大,以满足景观配置需要而不影响水体流畅为宜。水质的净化主要通过沉水植物进行,宜栽种于水深1m左右区域,适宜的物种净水工具种包括轮叶黑藻、狐尾藻、金鱼藻、苦草等,宜采用混种方式。另外,岸边水陆交接区域,可栽植水芹菜、空心菜等水生蔬菜和鸢尾、菖蒲等花卉植物,同时起到净化水质和营造湿地生态景观的作用。

4.5 协调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阜阳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泉水湾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在湿地公园内的泉河及老泉河东段,可结合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建设进行湿地植被的恢复;在泉水湾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周围应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防护林带和景观林带的建设,同时完善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设备,把城市建设和发展对湿地公园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颍泉泉水湾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R].合肥: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4:1-60.

[2]卢琳琳,顾长明.安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野生动物.2012,33(3):172-175.

[3]赵伟.阜阳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2):46-47.

[4]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公报[R].合肥:安徽省林业厅,2014.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6

【关键词】水污染;水资源保护;保护措施

我国地幅辽阔,各类物质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唯有淡水资源稀少,再加上工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使得原本储存量就有限的淡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当前,面对情势愈加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人们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意识更加强烈,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与措施来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并开拓了多渠道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率。下面针对水资源的保护问题加以探讨,提出几种实际可行的水污染遏制与水资源保护措施。

一、水资源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水是人类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物质资源,对人类生活,乃至生存的影响十分重大。在我国所颁布的《水法》制度中,既解释了水资源的具体定义,也阐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作为地球组成因素的其中之一,它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还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和植物的生命源泉。分析地球上现有的、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发现其在时空上的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并且容易在天气裹挟下发生洪、涝水害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于这一点,在保护水资源时一定要慎重考虑,除了要遏制人类行为对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之外,还要防止因自然天气而造成的洪、涝水害,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国内水资源现状

就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分布状况来看,尽管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储存量很是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占水量也便相对较少。再加上水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均匀性,从而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大,类似于“南水北调”等措施在实际应用时面临着巨大的运输难题,所以总的来说,我国当前可利用的水资源还是有所紧缺,并且分布不均,利用难度大。

需要提及的是,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是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难题,而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水环境恶化更加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难度,使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得步步维艰。举一些常见的水环境恶化问题,比如城市污水量的排放、化学药剂的污染、人类生活行为对水体的破坏等等,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加重了水环境的恶化。

三、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分析

对于水资源保护来说,遏制水污染仅仅只是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在水资源保护中所占据的地位却是最高的。针对上述内容中所提到的关于国内当前的水资源现状,现结合生活实际,对水污染的遏制措施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方法进行分析。

1、缓解国内当前严峻水污染形势的有效措施

1.1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这项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不可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应该是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对国内现有的水资源进行节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从源头上控制水资源的需求,这是一项实际可行的、必须必要的节水保护措施,对水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节约用水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有:首先,提高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度,提高人们对节约用水的认识,让其树立强烈的节约用水理念;其次,大量的、积极的发展节水工农业技术,推广节水工具,并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理念来指导工农业技术的发展;最后,提倡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价值。

1.2遏制水污染

水资源保护工作中,除了节约用水之外,另一个重点便是水污染的遏制。对于我国来说,国内现阶段的水污染严重程度已经极深,甚至于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产生的影响和威胁。针对这一情况,在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时,就必须将水污染遏制与水环境整治问题放到第一位置,尽快采取措施对我国水污染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有: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推行工农业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无污染的生产加工方式。理论上来说,只要已经产生的水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已经恶化了的水环境得到了改善,并且能够保证在以后生活中,水污染行为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水资源问题一般不会变得更加严峻。

1.3多渠道开发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多方向、多渠道的开发现有水资源和非传统水资源,如雨水、海水、可再生的污废水等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局势。据调查统计,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可重复利用的污废水大约占据了工业用水的60%,如果将这部分经过处理之后,仍然可再次利用的污废水反复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所节省下来的工业用水量将不容小觑。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我们大可采用多渠道、多方向的开发方式,实行“一水两用”或“一水多用”的用水模式,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势。

2、水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

2.1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水资源国家所有原则;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多效益兼顾原则;节约用水原则;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

2.2水资源保护的主要管理制度

我国《水法》规定了一些列的管理水资源的制度,主要有:水资源规划制度;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制度;用水收费制度。

2.3禁止一些严重破坏、浪费、污染水资源的行为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法》规定了一些禁止和限制的行为,包括:①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13;②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③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的活动;④禁止围湖造地;⑤禁止围垦河道。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水资源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就水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几种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熊洋,李文体.对子牙河水系水资源保护的思考[J].海河水利,2007(01)

[2]陈荷生.太湖流域的水资源保护[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03)

[3]王立义.引滦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J].海河水利,2009(04)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7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自然环境

水是万物之源,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不可取代的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一切生命都离开水,一旦水资源枯竭,那么生命也就将面临灭绝。土是万物之本,是自然和人类一切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生命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仅自然环境进化离不开水土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也需要水土作为基本条件。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现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建设现代生态环境,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水土保持,保持水土,改善现代生态环境,已经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水土保持与现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及延伸

1.1水土保持的内涵及延伸

我们要理解水土保持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楚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国际学术上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而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基本内涵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现代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总的来说,水土保持就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是由我国率先提出,它取代了之前的土壤保持概念,并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和通用。

当今,随着人们对水土保持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内涵也逐步被深入和拓展。对水土保持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水土保持层面,已经认识到水土保持和全球现代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联系上来。因此,水土保持也不再仅仅是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还拥有了利用好水土资源,建设现代生态环境等新内容。

1.2现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及延伸

现代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而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的危害自然进化和人类生存的各种负面反馈效应的总和。

弄清楚了现代生态环境的内涵,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定义就不难理解了。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是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现代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决策。在我国,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主要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等。

2 水土保持与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点

2.1概念及内涵的不同

“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造成危害的背景下诞生的。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水土保持的概念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而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其预防和治理措施有三个方面,即预防保护、治理实施与成果管护。预防保护就是对尚未或者轻度水土流失地区通过采取植物措施及管理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是指对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科学的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现代生态环境;成果管护则是对已经修复的生态进行保护,防止再次破坏再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的危害的总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是指通过人为的措施来对已经遭到破坏或正在遭受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从而控制现代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在我国,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主要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

2.2内涵涉及范围大小不同

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设计包括了自然中所有的生态系统,是以保护整个自然资源为保护对象,其内涵涉及范围极为广泛。而水土流失是以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为对象的,其范围涉及面较小,保护的是具体的对象,实施较明确。

2.3所实施的治理方式和措施不同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两种,措施内容主要通过拦砂坝、挡土墙、截排水沟、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方式来实现的。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除了应用水土保持的治理方式措施之外,还有更多治理和保护措施,如生物防治措施,生态移民措施及设立自然保护区等。

2.4治理实施的主管部门不同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水土保持部门来进行计划管理实施,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是一个生态建设的综合系统,其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因此实施管理的工作部门较多,主要有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各有侧重,通力合作,共同来实施现代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3 水土流失和现代生态环境的之间的关联

3.1水土流失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组成因素和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是水和土,水和土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的相对独立和稳定构成了自然整体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水和土二则基本因素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必然被影响,协调稳定的关系也会被动摇,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甚至恶化,从而导致河流污染、水土资源被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水土流失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反而言之,如果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护和防止措施,调整水土资源来恢复水土的正常循环,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恢复平衡并趋向良性循环。

3.2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水土保持

我国是一个地形多样化、山川多变化、地势地形复杂的国家,由于地域广阔,境内现代生态环境也存在多样性特点。在全国土地面积中有三分之二是高山丘陵地貌,而森林的覆盖率较低,仅占总面积的16.55%,而且存在着分布不均匀,蓄水能力不强等特点,由于自然因素而导致水土流失逐年上升,且程度也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要建立现代生态环境,首要工作就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搞好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而水土保持又是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部分和前提,一旦水土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改良,那么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现代生态环境建设就事半功倍。因此,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在建设现代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3.3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是水土保持

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土地,土地不仅是农业的根本,同时是矿物质资源的储蓄场所,是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的场所和栖息地,是地球陆地上的一切资源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园。土地是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植被森林、土壤水文和人类动物活动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生态系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各种资源保护利用的中心环节。水是滋润万物的的资源,是生命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份,没有水就不会有自然生态的存在,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水作为一切生命的根源,对水的保护毋庸置疑也是建设现代生态环境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在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中,各种资源各种因素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只有各种资源都合理的综合利用,现代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健康。水土作为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基础资源,只有保护好了水土资源,现代生态环境才能呈现良性循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3.4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都以自然环境为对象

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对象和主体都是自然环境,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是控制现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自然环境在良性健康的循环中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人类的长远发展。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都是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就范围而言,水土保持要比现代生态环境建设较小,但水土保护同时又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能够对现代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作用,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首要前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将呈现出配合更为紧密、共同促进和发展的趋势。水土保持和现代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必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8

[关键词]林虑山 风景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其中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2][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3]胡善风: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71—374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9

[关键词] 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绿色施工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具体体现,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是绿色施工的基本保证。要求推行绿色施工的项目,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因此,绿色施工管理措施与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是推行绿色施工不可或觖的两个重要方面。而技术措施的改进与突破是决定性的因紊。

1 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包括资源保护、职业健康环境、扬尘控制、废气排放控制、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及有毒有害物品的处理、光污染控制、噪音控制和生活废弃物的控制等。

1.1 资源保护

资源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保护,二是土地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场地四周原有的地下水形态,在基坑施工中,尽量减少抽取地下水。对于地下水较多的工地,在支护结构外应有止水措施,以有效地控制工地周边地下水的流失,如设置止水帷幕、地下水回灌等。

土地资源保护主要是指施工中使用的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污染地面,以及污物排放的过程中污染土地。一般情况是加强工人的环保意识,对其进行有毒、害物品如何处理的教育,对废弃油罐、废弃机油等采取专门处理。

l.2 人员健康

施工现场是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施工高峰期,人员健康也是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一般是采取以下措施:

1) 施工作业区和生活办公区分开设置,生活区设在上风口,并远离有毒有害物质。

2) 生活区应达到2m2/人,夏季室内设风扇,冬季能取暖,并应尽量集中提供热水。

3) 从事有毒、有害、有刺激性气味和强光、强噪音施工的人员,应佩戴护目镜、面罩等防护器具。电焊人员应佩戴护目镜。

电焊烟气成分因焊接材料不同,非常复杂,有很多是致癌物质,现场不具备测量的条件,主要是通过规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来控制有毒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在高空、危险处作业应佩戴安全带;涂漆人员应有防护措施等。

在深井、密闭环境、防水和室内装修施工时,要有自然通风或临时通风设施。

4) 现场危险设备地段、有毒物品存放地设置醒目安全标志,施工采取有效防毒、防污、防尘、防潮、通风等措施;现场配电箱、塔吊等危险设备及油罐、材料堆放等处设安全标志;在安全作业方面定期进行教育,如某项目在安全通道两边挂漫画式安全教育图片等,时刻起到警示的作用。

5) 厕所、卫生设施、排水沟及阴暗潮湿地带,定期喷洒药水消毒;食堂各类器具清洁,个人卫生、操作行为规范。

1.3扬尘控制

扬尘是施工现场主要的环境影响指标,不仅对场地内造成危害,还会对场地外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将引起投诉,损害企业形象。

1) 现场可以采取洒水清扫措施,但应尽量不使用自来水,不能因为控制扬尘而造成水资源浪费;易飞扬和细颗粒建筑材料封闭存放,余料要及时回收;在拆除混凝土临时支撑作业时,应采取降尘措施。上海某工程项目地处市中心,对爆破有强制性要求,对支撑的拆除采用了爆破防护棚,很好地控制了扬尘的产生。

2) 对的土方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措施;对地面,可种容易生长的花草;对运送土方、渣土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采取封闭或遮盖措施;在市区内的施工现场进出口设冲洗池和吸湿垫,以保证进出现场车辆的清洁。

3) 可以采用管道或垂直运输机械进行高空垃圾清运。如某高层建筑,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采用垂直运输和塔吊的方法。

1.4 废气排放控制

为保证城市的空气质量,项目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废气的排放。现场使用的车辆及机械设备的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要求,总包单位应对项目分包、设备租赁等所有的机械设备、车辆进行控制;在城市中的施工现场,生活不用煤燃料,也不用现场木材下脚料取火。

现场电焊烟气的排放指标很难进行测量,尽管地下室等密闭结构做了排风设施,但是否能有效地减少空气中金属粉尘、锰等关键有毒害物质指标不好测量。在一些工业企业中,采用专门的除尘设备,能减少90%的有害粉尘,效果很好,对一些特殊的工程项目可借鉴使用。

1.5 固体废弃物处置

每个项目施工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直接运输到城市周边的垃圾场,这一座座的建筑垃圾场将城市包围。因此,如何处理固体废弃物就成了施工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固体废弃物应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对施工中的开挖土方尽量回填利用;碎石和土石方类废弃物,可用作地基和路基填埋材料;对废电池设置专门的回收装置;废墨盒等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单独回收。

1.6 污水排放控制

现场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周边设排水沟,并定期清理,保持通畅;现场厕、洗间设置化粪池;工地厨房设隔油池。施工现场设沉淀池,工程污水和试验室养护用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1.7 光污染控制

工地设置大型照明灯具时,对照射的方向、角度有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强光外泄。如某工地对照明设备照射角度控制,在照明灯外加上灯罩,设置固定式弧光防护罩。

夜间实施对焊和电焊作业以及钢结构焊接加工,应有遮光措施或设置遮光棚。

1.8 噪音控制

现场除设置隔音设施外,还应设噪声监测点,实施动态监测,发现超标情况,立即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合理地规划施工作业时间,使夜间施工噪音符合国家规定;优先采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并定期保养维护;产生噪声的机械设备,尽量远离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和周边住宅区;混凝土输送泵有吸音降噪屏罩,混凝土浇筑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和钢摸板;木工房等有降噪措箍。

此外,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每隔5~6层设置可移动的环保厕所,以方便高层作业人员使用。

保护水资源措施篇10

一、转变水利发展工作思路

水利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兴水利、除水害的各项事业和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扩大,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水利的内涵也应随之扩大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在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一)在洪旱灾害防治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全面战胜向合理控制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完善的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洪涝和干旱灾害主要源于降水的丰枯变化,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很大危害,因此要正确对待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干旱灾害不能根治的观念,不断加强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合理增强洪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努力减轻洪涝损失、缓解干旱问题。在将水多、水少对人类造成危害降低到人类可以承受程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影响,实现洪旱灾害可控和水体循环正常。

(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向可持续利用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合理分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正确处理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用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不断加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控制人类取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另一方面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努力保障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在确保人类饮水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将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水体能够保持基本功能、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逐步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优先保护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最严格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兴水利、除水害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观念,不断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安排兴水利、除水害等人类活动,努力将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全面采取各种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进一步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在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伤害,实现经济社会和水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在涉水事务管理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分散向统一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体系和涉水事务综合管理制度。各种水问题和治水活动都存在内在联系,且带有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牢固树立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理念,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地方三级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实现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机构的职能,逐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通过民主、科学、协调、权威、高效的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

二、重视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建设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种人类活动,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应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努力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一)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应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应在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复核和确定水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制订治理开发与保护分区和控制性指标,科学规划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布局,使治理开发等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对水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依靠其自组织功能无法恢复的损害。

(二)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在工程设计阶段,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要重视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要考虑水生生物对水体理化条件的要求,合理选择水工结构设计方案;要针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全面制定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在工程建设阶段,要根据环评要求安排专项投资,全面落实各项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运行阶段,要科学调度,维系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在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例如水土保持工程应考虑发挥对面污染源的防治作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应考虑结合景观营造和水环境改善,河道整治工程应考虑满足水生生物对其生境蜿蜒连续、断面多样的要求,护岸护坡工程应考虑采用生物技术,治涝工程应考虑结合湿地保护需要留足蓄涝水面,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考虑结合河湖连通改善水环境,各类水工程应考虑满足人类对文化景观和娱乐休闲水环境的需要等等。

三、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动水的河流、溪流、水渠和静水的湖泊、沼泽、池塘、水库等两种类型,不仅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淡水生态系统出现了河道断流、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长期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

淡水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淡水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因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以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针对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关键水环境因素,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修复已破坏的水环境、维护优良的水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一)加强水行政管理。加强规划符合性论证及规划同意书签署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治理开发行为。加强河湖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及行政审批管理,严禁侵占河湖水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坚决杜绝用水浪费,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行政审批管理,有效抑制人为水土流失。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按照“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的原则,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有利于节水减污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抓好灌区节水改造,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做好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促进节水减污。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强化生活和服务业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城镇用水总量。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三)保障生态系统用水。科学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过程,以及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水位。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生态系统用水总量需求。通过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管理、河湖取用水管理、地下水开采管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生态补水,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用水过程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等生态系统水位需求。

(四)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城镇生活等点污染源治理,重视农业面污染源、船舶流动污染源和底泥内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满足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保土保水功能,控制面源污染。强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开展调水引流、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建设亲水景观,提高城乡生活宜居程度。严格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制订主要江河水量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

(五)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通过维持和恢复江湖连通性、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保护和重建栖息地等措施,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尽可能保持通江湖泊的良好连通状况,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联通,通过调度等措施逐步恢复已不通江湖泊的季节性连通;新建拦河水工程应根据需要采取适合的过鱼设施,已建拦河水工程应积极采取恢复及补救措施,以恢复江河连通性。通过采取设置分层取水、优化泄水建筑物运用和生态调度等相关措施,减缓下泄水温较低、气体过饱和及水流减缓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以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通过控制主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治理和开发活动,推进河道再自然化,加强湖库清淤及环湖库湿地植被恢复,重视水工程建设中采取生物措施,以保护和重建栖息地。

(六)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河流、湖泊、沼泽、海岸、滩涂等自然湿地的保护。加强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人工补水,维持湿地面积和功能。大力开展河流、水库及湖泊岸边生态修复和湿地重建,尽可能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七)加强地下水保护与治理。开展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区划,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采取禁采、回灌等措施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综合治理。严格禁止向地下水排污,确保地下水水质。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强化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监督管理。

(八)做好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建设濒危物种基因库、细胞库等,保存其种质资源。采取物种保护措施,强化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救护。建立禁渔区、禁渔期制度,规范捕捞行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

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工作机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评估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和夯实工作基础。

(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部门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生态共建和利益共享格局。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鼓励开展水权和排污权交易,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

(二)出台经济政策。将水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融入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行为,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抓紧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使鼓励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的政策和鼓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有机融合。

(三)建立评估制度。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明确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完善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形成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以逐步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