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4 07:23:29

地理学习材料

地理学习材料篇1

一、二者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纳税服务质量方面,还在于因企业产权封闭而导致的利益驱使领域。其中,前者是税务机构引起的矛盾;后者则是企业方引出的矛盾。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矛盾的表现形态如下所述:

(一)税务机构重规则轻服务。受到我国税务机构传统的工作形态推动,在开展纳税服务时往往在形式上满足服务的要件,如柜台式服务、有问必答等,但这种所谓服务实则体现为岗位职责。在开展具体的税款征收时,因服务方式的形式化特征,使纳税企业在刚性机制下完成税款上缴。与此同时,税务机构却忽略了对企业税款征收的合理说明,以及与企业共同商讨有助于企业资金周转的税款上缴的步骤。不难看出,税务机构重规则轻服务(指服务内容)的偏好,便引起了二者之间的矛盾。税务机构切实的纳税服务,并不单指方便资源型企业纳税,还包括与企业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纳税环境。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产能结构等。

(二)税率形成的机制不透明。众所周知,资源型企业的税款征收项目颇多;其中,部分税项具有企业特点。如,资源占有税。正如上文指出,国家在调整企业各项税率时,还试图引导企业遵循当前要求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展生产经营。因此,现阶段税率对于小微企业有利,而对于具备大型特征的资源企业来说则是不利的。从而,在税率形成机制不透明的前提下,税务机构的形式化服务必然引起企业方的不满。不难理解,企业纳税的那部分资金将脱离企业资金周转轨道,从而使企业流动资金趋于紧缩。

二、二者矛盾的处理方法

严格来说,要完全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不现实的。为此,在增强处理方法可行性的要求下,应将目光聚焦在矛盾的调和上。在此基础上,二者矛盾的处理方法可归纳如下:

(一)增强纳税服务意识。作为征税主体的纳税机构要切实履行新征管法规定的纳税机构对纳税企业的义务,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认真分析纳税企业的需求,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让纳税企业满意为目标,确保纳税企业合理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积极拓展对纳税企业服务的范围和空间,不断完善纳税服务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纳税企业不断增强维权意识,形成共同创造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并且,还应在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能力上下工夫,引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开阔服务视野,拓宽服务思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思想教育,岗位练兵和各类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夯实纳税服务形态。当前税务机构应抛开具有岗位职责特质的服务形式,这种刚性化服务不利于自身与企业长期业务关系的改善。而建立一种互动机制,则是目前夯实纳税服务的选择方向。如,建立税务机构与企业方定期联系的长效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决不是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之用,而是向企业传达国家对于税收新政策的信息,以及对于政策信息所要传递的精神给予解读。从而,促使企业开展优化组织资源的工作,以期增强自身经济效益。不难看出,伴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强,在税基规模增大的背景下又提高了税款征收额度。

地理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15-03

一、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

材料物理专业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物理基础、微观结构以及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是理工融合的学科”[1,2]。材料物理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技术和效应,实现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与应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质与应用;新型材料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等[3]。材料物理将理科的知识传授与工科的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使传统材料工艺学与以现代物理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相融合,具有“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特点。

二、材料物理化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材料物理化学是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位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问题,从基础的具有共性的原理及方法来论述各种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制备与合成、性能与应用的相互关系。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物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理论基础课程为基础。高等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物理化学只有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才能成其为真正的科学。认识到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内容的衔接,了解大学物理中原子结构知识的介绍,协调好与大学化学中原子结构部分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讲清难点,是材料物理化学教学中值得注意和认真对待的问题[4]。材料物理化学同时也是材料物理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的基础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中的金属与合金的高温氧化的热力学部分,就要运用材料物理化学中诸多热力学基本知识,如G-T平衡图和克拉佩龙方程等。材料物理化学如同一座桥梁,将材料物理专业的前期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联接起来,以完善专业知识的系统与连贯性。同时,材料物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材料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新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产物性能的提高与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中所用的新型催化剂和引发剂息息相关。在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界面效应是起理论指导作用的。电化学在材料领域应用广泛,例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铝、多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及防护等,新型的化学传感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生成都要用到电化学理论。而对于发展迅速的前沿材料纳米材料,如何制备具有规定尺寸和组成的纳米颗粒、测量其性质、了解它们的特殊性质与颗粒尺寸的关系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测量手段和化学化工技术,这也离不开材料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指导。

三、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难点

根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材料物理化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这首先是因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与数学物理联系密切、抽象概念多、数理推导多、公式繁杂等特点。许多学生见到大段连篇的公式推导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然后就逐渐厌学甚至放弃学习。再加上该门课程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课时相对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较多的内容,使得以往的教学出现点到为止,认识学习不够深入的现象[5]。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针对他们的缺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起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我们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1)教学内容与材料物理专业特色相结合。针对材料物理专业“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特点,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思想与内容安排也要做到理工相融。既要把重点放在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育上,比如要对基本概念有比较深的理解,对重要公式能够熟练掌握,对课程作业有严格的要求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6]。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工程教育是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改变传统物理化学教学模式下工程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我们既要强调物理化学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又要从工程需求的实际出发进行考虑,不能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应注重相关结论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注重科学理论与工程问题的结合。(2)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应积极倡导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以科研促进教学,适时地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材、教学和实验中。将科研课题和教学相结合,实现科研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如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这将为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继续读研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同时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实践相结合,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及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索精神。例如,可将材料物理系教师的科研课题“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相关化学热力学和界面现象的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将教师课题“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材料”与相关的热力学知识相结合,如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及其作为反应判据的应用,等等。还可以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学以致用,加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拓宽视野,锻炼科研及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改革。(1)传统与先进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由于其单调、枯燥的特点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图、文、像、色集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应用使原本量大、抽象、复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绘图的时间,加快了授课进度也增大了教学信息量[7]。比如相平衡与界面现象这两章,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将各种相图、亚稳状态及润湿现象能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配上动画效果,更便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多媒体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手段,在一些公式的推导演示以及课后习题的讲解过程中,配以一定的板书,将会起到解释充分、循循善诱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消化相关重点及难点。总之,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教学需求等灵活应用,才可较好处理有限的理论学时与教学内容多、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传统的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因而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外,也要试图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对此,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①在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教师讲授、简单章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前面我们讲到学习材料物理化学的大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将其能力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采用模拟教学方式,进行角色互换,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培养体恤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文品质。对于某些难度较低易于理解的章节,比如新相生成与亚稳状态,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然后走上讲台,与教师互换角色,完成自主学习的同时,更亲身体会教师备课、授课的整个过程,从中体会不易,进而达到互换立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效果。③课堂练习和作业讲解时,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书,我们更注重育人。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以后必将经历团队合作的过程,我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学习的形式,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互助与合作交流能力。(3)短期教学与长期辅导相结合。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只有80个学时,大二上的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但该门课程是一些学校材料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为了帮助学生在完成必修的学分之后还能更深入地学习该门课程,我们还为已经完成该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提供长期的辅导,给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帮助,以助其完成进一步的深造和学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以及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知识信息量的快速膨胀,要求学生具备更加牢固的知识基础,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思考与改革,总结出一套顺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从而适应新世纪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晓勇,等.构建工科院校特色的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刘宏玉,王媛媛.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方向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10):12-14.

[3]熊礼威,汪建华,王传新,等.新形势下材料物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6):170-171.

[4]傅敏,等.物理化学在基础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龙头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1):633-635.

[5]朱晓东.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90-92.

地理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一)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二)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二、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1.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地理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阅读材料;数学学习;自学能力;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常能看到“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课有着怎样的帮助呢?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中对此也分别提出了要求,在较高要求中就提到要求学生掌握“读一读”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都出现了“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中有的配有图文、故事,生动有趣;有的材料语言简洁,主题内容鲜明。材料的内容也很丰富多彩,涉及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有科学、医学、军事、建筑、经济、地理、艺术、计算机等。在教材中花了这么多篇幅插入了这些阅读材料,编者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编者的用意了。在数学教学中这些阅读材料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予以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以下是我对数学阅读材料教学功能的一点认识。

一、在学习中重视阅读材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指的是依靠自己自主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在数学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预习、数学习题的自主练习和阅读材料“读一读”的有效利用等。数学教材中的“读一读”是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学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对后面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预习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后,自学课文后的阅读材料“关于(a+b)n”的推广,为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了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之后,自学阅读材料“三等分角”,不仅了解到它是一个作图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会更清楚尺规的使用规则。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能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学习阅读材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寓数学知识于数学故事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在学习完有理数的乘方后,有这样一个阅读材料《棋盘摆米》,学生通过对这个故事的阅读学习,在感慨国王愚钝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佩服大臣的聪明,而且从中也领悟到了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会增长得很快这个知识点。

三、学习阅读材料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学习完截一个几何体后有一个阅读材料《生活中的截面》。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有些知识点就比较难懂。阅读材料给出了生活中的一种截面――树木年轮。通过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验证圆柱的一种截面是圆,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利用年轮的数目推算树木的年龄,通过年轮的宽窄可以了解历年的气候状况等等。另外,又与计算机体层成像(即CT)结合起来,给学生介绍了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真正了解到CT的知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上的一些相关概念的历史渊源,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给出的阅读材料《负数小史》,从这个材料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我们中国是最早采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并进行负数运算的国家,有关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系统论述,记载于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一书中,书中明确提出“正负数”,这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最详细的记载。而在国外,负数概念的建立和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19世纪,负数在欧洲才获得普遍承认。这让我们对祖先深感崇拜,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总之,我觉得阅读材料的学习对我们学习数学很有帮助,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在教学中多关注一下课文后的阅读材料。对于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且结合教学的实际,充分地挖掘阅读材料的数学内涵和多角度探索它的教育功能,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学习材料篇5

一、对教材辅文“阅读材料”及其学习结果的分类

二、学习教材辅文“阅读材料”的引导策略

1.自我分析导读

对背景类阅读材料,我们采自我分析导读策略,具体实施分三步进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自我建构”。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主提出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讨论,归纳、分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步,自我建构,通过学生画出概念图的方法,帮助他们紧紧抓住文本核心要义这根“缰绳”,从而使“阅读”做到目标明确,线索清晰,卓有成效。

2.文本重组导读

很多趣味类、情感类的阅读材料,教师可用让学生阅读后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组文本,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与教师、与同学分享,锻炼学生的地理信息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品德

情操。

3.图文联系导读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一张图”,地图能将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状况、大小尽收眼底。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的设置,很多是与地图或地理图表组合设计的。因而,教学时要抓住其连接点,引导学生将阅读材料和地理图表结合起来阅读、分析,用材料帮助理解课文知识。如,对第一章第一节中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看阅读材料边对照“麦哲伦环球航行图”来学习。这样图文结合,便于学生清晰地认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4.自然选择导读

地理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 功能材料;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88-03

材料科学是一门领域十分宽广的学科,它所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如磁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等)的一类材料,它包括的面宽,用途多样化,主要在各类电器和仪表中作为能量转换和信息的感知、传输和记录等元件之用[1-3]。随着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强烈刺激现代材料向功能化材料方向发展,使得新型功能材料异军突起,赋予高新技术以新的内涵,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实现。

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是材料化学和应用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课程,是综合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内容的一门学科。目前,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新材料的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新型功能材料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4]。

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总结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学内容

新型功能材料是指近年来发展起来和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越性能和特殊功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及新产业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超导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此类材料都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由于功能材料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很多内容涉及一些正在发展的边缘学科。

目前,此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还不够完善、系统。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新型功能材料课程主要针对近年来涌现的功能性分子材料进行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型功能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结构和功能性间的关系,探讨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超分子化学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逐渐向功能材料过渡,从理论上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拓宽学生对超分子化学与新功能材料的认识,为从事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 教学方法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深,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局限,因此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这门课,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2.1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指应用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5]。与板书教学相比,它具有课堂容量大、形象生动、易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优点。

新型功能材料课程中包括很多复杂的分子结构式,结构与性能关系推理中涉及大量非常抽象的微观过程。针对这门课程特点,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的难题,还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此类材料的设计思路,使枯燥的理论课程更加具体生动。但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忙于记笔记,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多媒体课件要真正服务于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且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和理论推导,如果简单地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难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时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征出发,寻找两种方法的切入点,注意两种不同教学手段间的切换。

2.2 联系日常生活引出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如果只进行抽象的讲解,对于本课程的初学者来说,很难真正接受,似乎很多功能材料与自己无关。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结合实际生活,强调新型功能材料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介绍超导材料时,可以先介绍超导材料的实际应用,如利用超导磁体磁场强、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用于制造超导悬浮列车和超导船;利用超导隧道效应,制造世界上最灵敏的电磁信号探测元件和用于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元件,而用这种探测器制造的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可以测量地球磁场几十亿分之一的变化,能测量人的脑髓图和心磁图,还可以探测深水下的潜水艇,放在卫星上可用于矿产资源普查。通过对此类高新技术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原理。

此外,还可以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材料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提出解决此类材料不足之处的方法以及设计新型功能材料的设想,为介绍新材料铺垫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得到改善。

2.3 结合最新科研进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功能材料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不断会有新的研究成果被报道。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新型储氢材料研究进展方面,从传统的高压储氢、液化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开始介绍,指出这几种储氢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最新的储氢方式——微孔配位聚合物储氢,借助此种新的研究成果,讨论配位聚合物的组成以及有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产生的原因。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化学,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将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提供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方便学生自行浏览。对于一些理论较浅的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相互讲述。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类材料的全面理解,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欲望。

2.4 优化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能动性

目前,南京晓庄学院专业基础课程最终成绩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另一部分是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构成。在这种课程考核体系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考得高就代表学得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表现出“考完学完”。因此,优化课程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不变。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通过闭卷考试可以评价并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筛选多个相关研究专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不同的专题,通过共同查阅大量文献,写成4000字左右的综述。最后,从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以PowerPoint形式在课堂上报告该类材料的研究综述,每个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这既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给学生提供进行语言组织与表达的机会。并保证全面、科学、正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增加这部分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考核比例。

3)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需要总结该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该课程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免“学前忘后”。这部分考核内容也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3 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可以综合体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阵地。它不仅有教学的任务,更有教育的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体现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和解决课题学习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自主思考,后者偏重于技术性活动。自主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教授为重点,学生自学为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开展大家共同参与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最终能够使学生真正得到专业素养的训练。

4 结束语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优化课程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要更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更多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王雅珍,菊刚.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3]赵文元,王亦军.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地理学习材料篇7

1.1课程定位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建筑和房地产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作用是:在学习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系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识别、选用、检测建筑材料,为学生继续建筑工程投标报价、工程招标、建筑施工及管理、工程预结算、工程造价管理等专业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2.1专业能力

①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等方面知识。②掌握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特性、应用和保管等方面知识。③能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和保管常用建筑材料。

1.2.2方法能力

①根据材料性质,对材料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的能力。②初步判别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的能力。③依据工程环境和特点正确选择水泥的品种,进行水泥的保管和验收的能力。④正确选择混凝土的各项基本组成材料,并进行混凝土基本性能检验和配合比设计的能力。⑤正确选择砂浆的各项基本组成材料,并进行砂浆基本性能检验和配合比设计的能力。⑥进行钢材基本性能检验和保管、验收的能力。⑦进行石油沥青及其沥青防水材料性能检验的能力,正确选择防水材料的能力。⑧进行砌筑块材基本性能的检验,正确选择砌筑块材的能力。

1.2.3社会能力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并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③培养学生作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1.3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围绕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造价员、施工员必备的材料基础知识及检验能力培养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1.3.1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3.1.1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员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通过大量专业调研和企业的座谈,确定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所需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出学生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

1.3.1.2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学生在刚毕业的时候首次就业是从事施工员岗位群工作,但从长远来看,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经验积累,不断的学习可发展成建造师,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知识、素质和能力准备。

1.3.2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建筑材料类型不同,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选取与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顺序与材料种类一致,使教学过程与企业施工材料运用实际相一致。每个学习情境以建筑材料为导向,设计了以真实建筑材料为载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是一个完整的工作工程。我们以住宅施工中典型的建筑材料为载体,设计了八个并行的教学情境,直接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对接,每个情境按照“认识材料、材料进场验收、材料使用检测”的步骤实施教学,通过真实的材料验收与检测任务的驱动,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不同的情境重复的是验收与检测的过程,不重复的是学习的内容,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专业能力逐渐上升。将上述设计思路具体化,可以将课程划分成“气硬性的胶凝材料保管和验收”、“水泥的保管、验收和选用”、“混凝土的配制和检验”、“砂浆的配制和检验”、“砌筑块材基本性能的检验,选用”、“钢材性能检验和保管、验收”、“防水材料性能检验,选用”和“常用建筑装饰材料的检验、应用”等8个学习情境,按照各个情境内容的多少分配相应的学习时间,从而达成课程的整体设计。

2微观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按照各施工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又划分不同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必备基础、教师必备基础、教学媒体、工具与材料和实施步骤等提出具体要求。

3结语

地理学习材料篇8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冶金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在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之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逐渐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向情景式实景教学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程性质属于职业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一系列概念、定理、定律及以此为基础的理论推导,这些内容的学习恰恰是高职生的弱项。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效果,值得深入探讨。托尔曼(Tolman,E.C.1886-1959)的学习理论认为:人对刺激(Stimulus)的反应(Response)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学习者的内部变化为中介(Organism)环节的一连串的转换活动(即S-O-R理论)[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讲、议、练、做、评等手段来提高刺激的强度,还要着力改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通过改善和修正个体因素,使得弱刺激也能产生强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S-O-R理论,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促进学习者心理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课程性质、意义与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虽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性质、意义与任务不是课程学习的正式内容,但是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些内容的讲授,并称这些讲授为“讲书皮”。“讲书皮”对于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和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程性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冶金类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一方面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技能专项训练打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直接为今后从事生产工作准备理论知识[2]。近年来,武钢在轧钢、炼钢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中,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都占25%以上。随着今后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完善和新生产、新工艺对技术工人要求的提高,冶金行业将会对相关工种从业人员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金属材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金属材料是现代社会使用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从家庭生活到建筑、交通、医疗、航天航空等各行各业,金属材料无处不在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正确合理地生产、加工和使用金属材料,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必须研究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研究任务金属材料之所以应用广泛,是由于它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性能、工艺性能,尤其是良好的机械性能,即抵抗或承受外力的能力。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由它的内部组织决定的,而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又取决于它的成分及加工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选择合理的成分和加工工艺来获得金属材料良好的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即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内部组织与成分和加工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个课程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抓住这一核心,就能将整个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对每一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就更明确。二、了解课程学习特点,降低学习焦虑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感到有困难,很大原因是不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并由此产生焦虑。因此,老师应主动帮助学生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作为从公共课到职业技术综合课的桥梁,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在教学方法上与公共课不一致的课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很多理论是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分析、概括、总结出来的。对学生提出的诸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之类的问题,一方面限于教材的深度,无从解释;另一方面,又由于这些理论乃是实践证明如此,无需解释。例如,讲纯铁在1394℃以上是属于体心立方晶格时,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像这一类问题,在现有课时和教材的情况下很难讲清;若不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障碍。因而在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之前,有必要提醒学生,对一些一时还不懂、不理解的理论,要先把它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接受,以继续后续课程的学习,这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中的第一个特点。第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庞杂,教材各部分之间,甚至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不像公共课那样衔接得很紧,有很强的层次感。但是,不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如何庞杂,它始终都是围绕着“性能、内部组织与成份、加工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这一主题。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明确每一章节的内容在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内部组织与成份、加工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作用和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动力[4],这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的第二个特点。要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

三、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避开学生理论

基础薄弱的不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内容虽然枯燥,但实践性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一定情境,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则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在“用热分析法绘制Cu-Ni合金状态图”这节课中,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分为4组。第1组模拟将Cu-Ni合金按不同的重量比配成一系列合金,并将其熔化,具体任务是分别报出各炉合金的成份。第2组模拟浇铸合金,具体任务是绘制各合金的冷却曲线,并标出转折点的温度。第3组负责实验数据记录,即将各合金的成份及相应转折点温度列表。第4组负责实验结果处理,即将各合金的结晶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画在Cu-Ni合金的温度-成分坐标内,连接各相同意义的点,得出Cu-Ni合金的状态图,并简略分析状态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事项。一堂本来枯燥的课,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变得更为生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使得对相图的理解更深刻,也激发了进一步研讨相图的欲望。

四、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渐趋成熟[6],但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时,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应用直观教学,把呆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内部动力。

(一)语言直观语言直观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为教学服务[7]。在讲固态下重结晶的形核位置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如为什么红色根据地往往都是建立在鄂豫皖、陕甘宁这些边界地区。讨论的结果:一是这些地区敌对势力薄弱,新生政权容易产生;二是这些地区的百姓穷苦,有建立新政权的动力。循着这一思路来分析:为什么固态相变时要在晶界上形核,一是因为这些区域的原子排列混乱,旧晶粒的规则排列在晶界处显得比较薄弱,从而使得晶界处的原子较容易按新的秩序重新排列,形成新晶粒的晶核;二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原子能量较高,有较强的趋向稳定排列的趋势,因而容易形成新晶核。经过这一比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生动形象,记忆深刻。

(二)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真实形象,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习愿望。例如,在讲加工硬化现象时,提供一根铁丝让学生拧,铁丝会越拧越硬,这样,学生自然会提出“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求知状态,教学效果很好。

(三)图表、模型直观重视图表、模型直观教学,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图表、模型直观比实物直观表现得更简洁、更本质。例如,在讲位错和金属的晶格类型这两个概念时,语言直观无法表达,实物直观没有,此时用模型直观便一目了然,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感性认识。图表的应用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则更加重要,拉伸曲线,冷却曲线,铁碳相图和C曲线,几乎包括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所有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予充分重视。

五、开展课外活动,将专业教学融入课余生活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由于课外活动在形式上比课堂教学更机动灵活,因而在内容安排上比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8]。结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学习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理解,扩大眼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与习惯。例如,组织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竞赛,具体做法是:(1)由班委负责竞赛的组织策划,并拨出部分班费购买竞赛奖品;(2)按自然组编队参赛;(3)编写一些题型小巧、答案简洁、与实际密切的竞赛题;(4)采用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现场必答、抽签回答和抢答等竞赛形式;(5)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6)对优胜者除发给一定的奖品外,另将竞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此外,还可以组织金相试样制作比赛,开放实验室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克服和战胜困难,获得更大的满足,进一步强化了已有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地理学习材料篇9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学前儿童形成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因此,学前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与概念必须伴随具体的经验与活动。金斯伯格(Ginsburg)认为,将幼儿数学活动建立在具体实物和操作行动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缺少具体实物和其他特殊经验,幼儿可能把数学活动看成无趣也无意义的活动。给儿童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是实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目标特别是数学活动目标的前提。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将会提高教育质量和儿童的学业成绩。与此同时,教师介入幼儿的学习对于幼儿认知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并作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回应是使教学充满生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下面以大班集体数学教学活动“小老鼠买米”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依据教学情境灵活地选择和利用学习材料,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案例】

名称:小老鼠买米(大班)

目标:乐意探索,尝试用米做实验,感知容量守恒现象。

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创设老鼠去米店买米的情景,激发幼儿思考,同时引导幼儿讨论是高而细的罐子里的米多还是矮而粗的罐子里的米多,并说出理由。幼儿通过目测各抒己见,说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比一比两个罐子里的米?”并让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环节:教师提供操作材料(米、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2套、大罐子1个、杯子1个),先让幼儿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观察这些罐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罐子来比一比呢?怎么比?”在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后,教师让幼儿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去比一比,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幼儿相互交流操作方法和比较的结果,教师记录其操作方法并进行梳理和小结。通过交流,幼儿在感受“一样多”的同时体验探索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小结:虽然瓶子的外形不同,装的米看起来不一样多,但实际上它们装的米是一样多的。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其原因。

延伸活动:教师在活动区投放圆圆的和方方的两罐米,让幼儿想办法比一比这两罐米是不是一样多。

一、通过观察和倾听,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学习材料

观察和倾听是教师对幼儿学习作出有效回应的前提。幼儿认知的建构是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首先要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而且最好是幼儿熟悉且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在案例中,教师将空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修剪成大号和中号的“米罐”,把一次性纸杯当成最小的“米罐”。这些简单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小老鼠买米”这个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幼儿能在与学习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学习材料的开放性和结构性。如果学习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开放,就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达成学习目标。在案例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学习材料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让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获得数学经验和知识,又不限制幼儿的操作思路。同时,这些学习材料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够让幼儿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本质,经过探究理解问题的内部表征,从而使探究活动深刻且具有目的性。此外,学习材料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在案例中,适量的学习材料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果学习材料过多,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可能导致幼儿一筹莫展或者因思路混乱而盲目操作,反而干扰了学习;如果学习材料过少,也就无法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要,可能降低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二、回应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要求,充分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幼儿深入学习

在案例中,教师把全体幼儿分成2人一组,给每个幼儿提供装满米的两个罐子,再加上白色的宽而矮的罐子1个,高而窄的罐子1个,以及小罐子1个(如图)。幼儿可以自由猜想到底哪个罐子里的米多。教师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把米从一个罐子倒入另一个罐子。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感知、注意、分析、比较、理解和整合学习材料的过程。在动手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的学习,增加感性认识的渠道和拓展认识的角度;他们通过比较、排列、分析、组合等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图式。

首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对学习材料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产生认知冲突,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在案例中,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的学习材料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隐含了层次性。因为对罐子的不同选择和选择的罐子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换言之,幼儿对罐子的选择、组合以及操作程序体现了学习材料的层次性。

其次,把教学目标和内容隐含于探索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在案例中,幼儿需要验证两个不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哪个多,就必须把其中一个罐子里的米倒入另一个罐子,再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是否相等。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答案,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习材料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观察幼儿操作是否成功。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思考有利于发展幼儿相互性、恒同性、逆反性三种逻辑运算的协调,真正理解守恒。

学习材料的有效性体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利用程度上。即使是最简单的材料,只要充分利用就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案例中,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自主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相互交换罐子,反复操作,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操作结果。许多研究显示,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刺激幼儿的省思能力,对知识的建构有益。幼儿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比在单独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幼儿合理、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鼓励同伴间的合作,这样能使幼儿更加投入地学习,更加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支持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和学习,如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幼儿的学习,通过提问和提示的方式引发幼儿间的合作。

三、为幼儿学习搭建鹰架,及时增减学习材料以支持幼儿学习

教师对于幼儿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策略为幼儿搭建鹰架,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学会学习。相比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学前儿童的学习更需要成人的介入与支持。

在案例中。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验证方法,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记录纸,所以在分享操作结果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只是表达了当前的操作结果。这给整个教学活动留下了遗憾。在反思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们认识到及时增加学习材料的重要性。改进的措施就是。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学习表现,及时提供记录纸,以利于幼儿利用符号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注意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反思”和“内省”自己的学习过程。

材料的增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在为幼儿学习搭建“鹰架”。在案例中,教师的预设是幼儿利用三种型号的罐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但在实际活动中,所有幼儿都没有用最小的罐子。如果用最小的罐子来验证两罐米是否一样多,需要幼儿用小罐子测量两罐米的数量,然后进行比较。用测量的方式来验证两罐米一样多对幼儿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幼儿具有用数字表征数量的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熟悉的情景中,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幼儿倾向于选择简单而熟悉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具有情境性、内隐性和不可控性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增减学习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且给幼儿提供二次操作的机会,那么在拿走大号罐子和中号罐子,只留下小罐子的情况下,就可以促使幼儿去思考如何用小罐子来证明两个罐子里的米一样多。

四、鼓励幼儿进行多维思考,生成学习材料

教学活动是幼儿与教师、学习材料等互动的结果,每次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幼儿的智慧进发的过程;教学是一种行进,沿途有许多“出乎意料”的精彩。有效教学是“充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预设的教学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教学中发生的情况、新事物或生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也是“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是教学活动得以提高和升华的生长点和脚手架”。教师要精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幼儿学习的实质,把学习材料看成是活的载体,根据新情况生成新的学习材料。在案例中,教师预设了几种幼儿操作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成果,根据幼儿报告的学习结果,随机应变地用记号笔在白纸上画下了幼儿的学习结果,并且让幼儿比较教师预想的学习结果和自己在操作学习中得来的学习结果的差异。

教师在这个教学情景中不仅正确判断出幼儿学习生成的内容的价值。而且利用生成的学习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理解和感知了虽然两个罐子的形状不同,但是两个罐子里的米还是一样多。可以说,幼儿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也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学习需要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也要求与他者进行互动、磋商、讨论。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仍然需要以语言为基础,用规则来表达。在语言交流和沟通中,幼儿分享了他人的探索过程,相互交换了知识,拓展了思维,提升了认识。

五、拓展学习材料,引导幼儿迁移学习经验,以内化知识概念

幼儿学习的目的不是将某种经验牢记于心。而是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解决各种问题。研究表明,幼儿要内化某种概念必须有大量的实物操作和实践经验。守恒对于幼儿来说是个知识难点,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操作才能逐步内化为图式结构。因此,要通过拓展学习材料来引导幼儿迁移学习经验,最终达到内化知识概念的目的。

地理学习材料篇10

[关键词]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

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笔者以前执教的思想政治课,更名为思想品德课,而且内容安排发生了变化,增加大量的材料分析,配有不少的彩色插图,这个变化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便于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过去的思想政治教材,注重道理的传授,而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不少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空洞说教,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通过安排材料分析题和彩色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彩色插图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思想品德课和学生的距离。材料分析题就是通过提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情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理解材料的意思,准确回答材料分析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教材正文的原理和观点。因为思想品德教材所选用的材料分析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对材料分析题的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原理和观点。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而过去的思想政治教材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给人一种生搬硬套之感。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摒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师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就是通过提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把探究知识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参与、合作和引导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激活了课堂,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