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8 03:58:18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课堂辩论;思维;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69-01

【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学习目标要求非常明确: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从作者钓鱼启示中受到教育。在具体施教时,教师往往将该不该放生鲈鱼当成学习重点,并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或者辩论活动。

师:你认为这条鲈鱼该不该放呢?要从你对这件事的理解考虑,不要管课文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生1:我认为不该放,因为“我”钓了很长时间才钓到这条大鱼,真的很不容易。

生2:我认为应该放,因为如果“我”不放了这条鲈鱼,就违反了相关规定,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生3:我认为放掉鲈鱼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呢?不放这条鱼并不会给谁造成什么损失和不良影响。

师:从情感上讲,不放是说得过去的;从法理上讲,放了才是最合理的做法。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情感与法理的平衡呢?

生1:我认为差两个小时算不上什么大误差,这两个小时也不会让这条鲈鱼长得更大一些。即使选择不放,也不能算是违反什么规定,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小事一桩。

生2:法规就是法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差两个小时不算违法,这是强词夺理。俗话说“从小偷针,到大偷牛”。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

……

师:放还是不放,每一个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自然产生不同的看法。作者从钓鱼过程中获得的启示,正是对该不该放鲈鱼这件事形成的。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放生鲈鱼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案例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不该放生鲈鱼”展开辩论,这个教学设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教师一味地强调“该不该放”这个辩题,给予学生的选择只有两个,难免让学生的思维陷入狭隘中。

首先,课堂辩论设计目的太过单一,只为讨论“鲈鱼到底该不该放”这一个问题。课堂辩论是重要学习形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体验。“该不该放生鲈鱼”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辩论的价值,这是教师不曾认真考虑的。学生选择正方观点,赞同放生,其理由大多出自文本,学生自己找不到其他的论据,这当然是教师引导不够造成的;持反方观点,学生能够从情感角度展开,或者是对相关法规执行角度考虑,有一些创新意识,但教师的引导又将学生学习认知进一步固化了。从辩论结果来看,学生从辩论中获得的学习认知相当有限,说明课堂辩论设计存在偏差。

其次,课堂辩论不能固化学生认知。教师让学生不考虑文本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不同观点。最后,教师却以文本为标准对学生的个性观点给予否定,这让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感到失望。课堂辩论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展开辩论,教师应该保持中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教师人为设定思维单一方向,等于给课堂辩论划出框框,大大削弱了辩论的价值。既然是辩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多角度思维,让学生搜集有力论据材料支撑观点,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这些方面都被忽视了,只看重辩论结果,这样辩论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其三,课堂辩论属于语文综合学习,不可忽视语用学习。教师发动辩论,目的是让学生启动学习思维,形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建立多元的学习认知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就事论事,没有渗透语用学习意识,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受到限制。如,有学生认为,作者费劲钓到这样大的鲈鱼真是不容易。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应该明确,辩论只是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才是重点。其实,辩论不应该有什么输赢意识,而是要让所有的⒂胝叨寄芄换竦盟枷氲南蠢瘛⑷现的提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2

一听钓鱼,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我拿出特制的鱼竿和学生在手工课上做好的半尺左右的各式各样的鱼(每个鱼上写一韵母),发给部分学生,再把带声母的鱼饵发给另一部分学生。接着,我说:“不同的鱼爱吃不同的鱼饵,不同的食钓不同的鱼,今天我们来个钓“鱼”比赛,老师每说一个字,钓鱼人先找合适的‘鱼饵’,再去钓你应钓的‘鱼’,把‘鱼’钓到后,大家一起拼读、鼓掌,好不好?”

同学们跃跃欲试。

钓“鱼”开始了,同学们个个举起了“鱼”和“饵”。王红首先执竿上场。我随口报了一个“山”字,她很快找到带sh的“鱼饵”挂在鱼钩上,接着鱼竿伸向带an的“鱼”,很快地钓住。其他学生拼读,鼓掌。不一会儿,“百灵、老虎、猴子”等几十条“鱼”都被钓上来了。

轮到“愣头青”张全豹了,我随口报了一个“钱”字。他先打到带q的“鱼饵”,随即 把鱼竿伸向带“an”母的“鱼”,可是怎么也钓不着,(不应先钓此“鱼”,因此拿“鱼”的同学故意不让钓着),学生们笑了起来,他这才恍然大悟,把鱼竿转向带“i”的“鱼”,转眼间,把i 、an两条“鱼”全钓上来,大家齐声喝彩,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两条‘鱼’抢一个‘饵’, ――鱼”。大家有事一阵笑。

快下课了,我故意报了个“安”子,张成手握鱼竿,到处寻找,急红了脸,就是不见“鱼饵”。我随即点拨:“是笔试所有字的注音都有声母?”他一下子明白过来,拿着鱼竿直奔“an鱼”,终于钓着了!同学们又是一阵会心的微笑,不知谁又来一句“没饵也能钓着‘鱼’――傻鱼”。大家兴致更浓了。

40分钟转眼过去,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要求课外活动继续钓,我无法推脱,只好答应。

课后了解,就连那几位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差的学生,在这节课上,也掌握了声母、韵母母及拼读方法。

拼音是识字和学习课文的基础。由于拼音比较单调、枯燥、抽象,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好拼音是一个难题。汉语拼音又是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拼音教学中,应当突出一个“趣”字,用有趣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评价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从而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一、学拼音的“趣味法”。

低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时尽量减少枯燥,把教学内容多运用游戏、演示、表演等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游戏法。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拼音的知识,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拼音时,应设计多种游戏,如“大风车”(练习拼读),“运蔬菜”(区分声韵母),“排椅子”(记忆三表)等,用游戏的外观包装了乏味的练习,学生在兴奋地参与活动时,就记住了拼音知识。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低年级学生的记忆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拼音的知识则比较抽象,所以利用教学器具进行直观演示,是开展拼音教学的好方法,当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教具展现在学生眼前,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多看,启发学生多说,结合老师童话式语言的讲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下愉快学习。

(3)表演法。适当地运用表演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让孩子们参与生动的表演,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如拼音字母比较难记,特别是形近的拼音字母,如b,p f,t等等,可编一套拼音手指操,把拼音字母都通过手指的组合表现出来,并让学生边读边表演,在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读拼音的“趣味法”。

读拼音是记忆拼音发声,熟悉拼读规则的重要途径。可是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朗读拼音,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有些学生已经把课文上的拼音读了五六遍甚至十几遍,但仍然没有记住发音,是因为读拼音时,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并没有把拼音的读法内化,成为自己的记忆。所以,在读拼音时,以“趣”字为出发点,要设计许多种有趣的读法,让读拼音像游戏一样,成为孩子们乐做的一件事。

(1)儿歌带读

在读拼音时,用儿歌的方式让有韵律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而且还让学生自编儿歌,或表音,或表形帮助学生记住拼音字母,如一只刺猬c,c,c,杯子喝水h,h,h等。

(3)联系生活读

学生在入学前往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时,特别要注意联系儿童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加强拼音与听说读写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采用给音节带调组词的方法,如:qī―七个、欺负;qí―红旗、下棋;qǐ―起来、企鹅;qì―气球、汽车,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ai”时,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爱,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们爱祖国,通过孩子们自由地组词说话,把无意义的拼音符号与儿童生活、语言联系起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三、写拼音的“趣味法”。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3

本次世界户外钓鱼大赛由罗杰汽船公司主办,今年的比赛于2月28日开始,共有230场各式各样的比赛,参赛人数将达到9万人,比赛总奖金额高达4000万美元。在所有的FLW联赛中,FLW户外赛历年来均全部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全球播放。为了让钓鱼爱好者更好地观看这项赛事,今年的比赛仍会在福克斯体育网进行直播,据悉观众人数将达到4亿。

联赛规定:每一个地区的选手(分五个区域)在经过四次选拔赛后,获得职业组前20名的选手将偕同非职业组的前20名选手晋级下一阶段的布兰森Stren系列冠军赛……

4月16~19日,是西部地区四个季节赛事中的第三个。由Konocti Harbor Resort&Spa举办的Clear Lake联赛提供奖金275,225美金。获胜的职业选手获得现金65,000美金、非职业选手获35,000美金。成绩将以前三天的累计重量为准,角逐出职业组前20名和非职业前20名进入第四天的决赛。这40名选手在19日继续比赛,以四天(含16~18三天)的总重为准,决定胜负。

Clear Lake区天气变化无常,阳光灿烂后,一场冷空气席卷了整个区域。决赛当天,40名选手到达ClearLake时,大雨倾盆而下。毫无疑问,这一恶劣的天气将几乎改变所有参赛选手的计划。

联赛指导克丽丝・琼斯说:“这样的天气几乎改变了

一切,垂钓者很难到达自己的理想地点进行比赛。因为他们大多数会选择在湖的北端垂钓,然而在这种天气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选拔赛上一直位居榜首柯蒂斯顺利进入决赛后,由于舷外机出了点故障,使之没有机会去开发新的钓场,从而“因祸得福”。据柯蒂斯赛后透露:他主要是在湖的南边末端和北边垂钓。“我在湖的两端设了好多点。所以要时不时的来回看看。”在来回看的过程中,柯蒂斯发现了鲈鱼行动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些新的鱼群,并且鱼群开始有了长时间的停留。”

获得第二名的菲利普在接近港口处垂钓,并且倾向于捕捉湖南端深水处的鱼群。“我发现这些鱼群处于有趣的轮回中。他们游过去,又返回来,鱼群始终处于水底。

布莱恩・阿拉萨克另辟蹊径,以总成绩18.058千克名列第三。布莱恩说他不得不换地方的原因是:因为原来钓鱼的地方已经干涸,鱼群全部游走了,所以不得不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垂钓。

杰瑞以总重量17.662千克名列第四。位居第五的则是来自中国的王启祥(Thamos Wang),也就是这个王启祥,让我们的眼前为之一亮。

1982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钓手王启祥,在父亲王锦南的影响下,从小非常喜欢水里的小生物。12岁的时候,他在自家后面的小溪里,就经常徒手抓起小鳟鱼,这让很多职业钓鱼人感到非常奇怪,并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在此之后。王启祥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中,经常和父亲一起到加州的很多地方钓鱼。通过不断在BASS MASTER等赛事中的练兵,成功地赢取了足够的积分。

本次大赛,由于王启祥以非职业钓手的身份参加,与他同船的职业钓手也就享有优先权:开船和定钓点均由职业钓手决定,只有在职业钓手上鱼之后,王启祥才能开竿钓鱼。虽然是这样,王启祥还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些。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比赛中,完全没有找到感觉的王启祥,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在非职业钓手的排名中,未能进入前十名。

在总结了两天失败教训之后,王启祥终于在第三天的比赛中大放异彩。他成功地以5条大嘴鲈鱼、总重量6.18千克的成绩获得当天非职业组的第三名。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他满足,经过第四天的不懈努力,又成功地以4.848千克的成绩获得当天的第五名。并以总成绩26.309千克获得非职业钓手赛的第五名。这个荣誉的获得,是中国人在世界顶级钓鱼赛上的第一次,也是亚洲人参加美国职业钓鱼大赛并获得好成绩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一。

王启祥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我是亚洲人,我对我的祖国――中国的钓场非常向往。我希望能和父亲一起到中国去,在中国广袤的水域上,推广拟饵钓运动,并为中国的渔具企业设计出适合中国水情和鱼情的钓具装备。这是我父亲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一直的梦想,我想我会有这么一天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非常愿意尽我的最大努力,为中国拟饵钓的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链接:

世界户外钓鱼大赛从1996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12年历史。整个比赛的重头戏是6站常规赛(即“大嘴鲈鱼巡回赛”),也是参赛者累积积分的重要比赛:每站比赛的冠军将获得200个积分,第二名获得199分,依次类推。在每年的冠军总决赛中,大部分选手都是从常规赛中脱颖而出的,当然还会有从其他巡回赛中选的钓鱼好手。

钓鱼比赛在美国非常受欢迎,这项赛事的奖金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总决赛的冠军奖金为18500美元,到了1997年一跃上升到10万美元。此后的几年,总决赛冠军奖金不断攀升,直到去年已经达到100万美元。而在各个分站赛中,冠军也将至少得到10万美元的奖励。今年的冠军总决赛将于8月14~17日进行,举办地仍选择在HotSpring,这是一个有着钓鱼传统的地方,当地几乎每个人都会钓鱼。为了迎接每年的冠军总决赛,当地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其气氛就像过圣诞节一样。每年获得总冠军的选手不仅将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还将获得“年度最佳钓手”的称号,在他们看来,等于是“一战成名”。曾获得冠军的詹姆斯表示:“我不仅得到了一笔财富,而且不论你走到哪里,钓鱼界的所有人都将知道你,这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都开辟有专业的钓鱼频道,在世界上也活跃着一批钓鱼的职业选手。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钓鱼选手必须每天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为参加世界户外钓鱼大赛,选手们必须经常练习垂钓,这样做是为了保持钓感和鱼感。如果钓鱼选手十多天不练习,那么钓鱼的手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疏。所谓“三天不练手生”,在钓鱼比赛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职业钓鱼比赛中,抛竿的力度和远度非常重要,为了体验水上抛竿的感觉,钓手们在没有比赛的时候,都会在游泳池边练习抛竿,每天的抛竿次数高达几百甚至上千次。能够参加世界钓鱼大赛的选手,都拥有强健的体魄,除了抛竿,他们还需锻炼臂力,也会经常练习长跑,因为在他们看来,钓鱼和长跑一样,是非常需要耐力的运

动。

总决赛中选手们钓的鱼是一种特殊品种――大嘴鲈鱼,这种鱼十分凶猛,平时主要靠吃小鱼、小虾为生,喜欢生活在石块、草丛中。职业钓手要专门准备一种用塑料或橡胶做成的诱饵(体形很像小鱼小虾),选手必须通过抖动鱼竿来模拟小鱼小虾在水中游动的样子,以吸引大嘴鲈鱼上钩。

为了让选手更加从容地比赛,每一对选手都将配备一艘速度很快的游艇,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水域。游艇上配备有GPRS定位系统,方便赛事主办方随时查找选手所处的位置。在比赛中,选手将鱼饵抛入水中,船上有一个电子装备,能准确测算出鱼饵的入水深度,以方便选手调整位置。据悉这种装备一般只用在深海和淡水的捕鱼活动中,这也是世界户外钓鱼大赛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船上,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是一个团队。他们有明确的分工,职业选手一般负责钓鱼,而业余选手则负责网鱼。

整个冠军总决赛将持续4天,其中第一、二日是晋级赛,以数量计算总成绩,排名前十的选手将晋级后两天的排名赛,在排名赛中将根据选手所钓之鱼的总重量来决定最后的成绩。每天的比赛从上午11时开始至晚上12时结束。和其他运动不同,每对选手在比赛期间都无法看到对手的表现,他们只能尽自己所能钓到更多的鱼。

每年冠军总决赛选择的时间恰好是大嘴鲈鱼潜入深水区域的时候,这无形中增加了比赛的难度。一般来说,一天能钓上5条大嘴鲈鱼就算是很好的成绩了,更多的选手则无功而返。在去年的总决赛中,一位选手在第三天钓上了一条5.06千克的鱼,并以此摘得桂冠。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其潜在的课程魅力是无限的。钓鱼是大多数孩子喜欢的活动,其实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不是鱼,而是成功把鱼钓上来后的紧张、刺激、喜悦与满足。如果能把孩子们钓鱼的兴致与热情、钓鱼的经验与思考“移植”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定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究欲望。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围绕“钓”字做文章,在语文、体育、科学、数学等学科老师的协助下,组织学生举行“钓”易拉罐比赛,深挖“钓”的内涵,做大“钓”的外延,引导学生经历“自制钓具、自编规则、自选课题、自主探究、自觉评议”的过程,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孩子在活动中迸发出的能量让我惊讶,更让我震撼,也让我生发出一些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及树立了把综合实践活动上成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的信心。

二、活动过程

1.激活生活经验,创造性地收集材料

(1)师:喜欢钓鱼吗?谁能说说自己钓鱼时的感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后,师组织全班交流。

(2)师:明天我们也来一次特殊的“钓鱼”比赛,渔场就在我们的小操场,“鱼儿”就是我手中的易拉罐。想一想,怎样把它们钓走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总结如下:这是一次展示集体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建议分组准备以下材料:3米长的竹竿两根,1.5米长的细线各两根,喝过的易拉罐20只(铝、铁、塑料制品尽量找全),1厘米长的钉子两根,小磁棒一根。

(3)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并思考材料与活动的关系。

2.自制器材,讨论竞赛规则

(1)师:大家准备的材料很多,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怎样才能把地上的鱼——易拉罐“钓”起来,并送到指定的地点呢?

(2)针对特殊的“鱼”,讨论制作钓具的方法和设计钓法。

组织学生交流并板书:

竹竿—渔竿细线—钓丝铁钉(磁棒)—钓钩

易拉罐—鱼罐口—鱼嘴

3.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性地设计竞赛规则

引导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并板书:

确定鱼池(摆好易拉罐)—指定钓位—设计钓姿—规定送鱼路线

参与形式:同桌对抗—个人赛—小组比赛—男女钓鱼接力

奖励办法:胜者跨小组参与其他活动

4.开展钓鱼比赛,引导观察探究

(1)师:钓鱼比赛已经就绪,万事俱备,就差开钓了。在钓出兴致与热情的同时,老师更希望在开钓之前,每位同学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先确定自己本次活动将要探究的小课题。那么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不仅仅是学会了钓鱼,而且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好吗?

(2)讨论后交流板书。

我的小课题:

A.如何钓得准、钓得快?

B.钓鱼时的心理研究。

C.怎样的钓姿才算优美标准?

D.我们小组的制胜法宝。

E.怎样组织钓鱼接力?

F.与钓鱼相关的诗歌。

……

(3)小组初赛选出男女队员各1名,然后组内总结。

(4)选出的队员代表小组进行决赛。

(5)个人前三名运用多种形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获胜经验。

(6)钓鱼接力比赛。

(7)围绕自己的选择小课题进行反思整理。

5.自主汇报交流,提升综合素养

在交流中,教师注重点拨与引导,组织学生谈出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和自己对所选小课题的思考,在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判断中发展综合素质。

如在“钓得准,钓得快”这一小课题的交流中,学生的精彩发言说明他们确实在积极动脑参加这次活动。

生1:我们小组采用的是直钩,就是一根钉子,因为易拉罐的口是个三角形,钉子只要放进其肚子内,向一个角一拉,就能牢牢地钓起来,把钉子弯成鱼钩,很难放进易拉罐的肚子内。这样,我们小组的速度自然快了。

生2:我们小组速度快的原因是张明发现装椰子汁的易拉罐、“王老吉”的易拉罐是铁皮做的,我们在钓这些易拉罐时,使用了小磁棒,靠磁性把“鱼儿”请了上来,大大减少了下钩的时间,靠科学战胜了对手。

生3:我们小组和第三组进行对抗时,我们首先把男生排在前面,他们平时就是钓鱼高手,一是能给我们女生作示范,二来也能鼓舞队员的士气,三来减少了不少失误,我们靠齐心合力赢得了比赛。

生4:起初我也特别紧张,后来我发现钓得快的同学腰板不晃,胳膊挺直,鱼钩都是垂直落入易拉罐嘴里的,我学着他们的样子,自然也就快了许多。看来不论做什么事,沉着冷静太重要了!

生5:掌握提杆时机很关键,当鱼钩滑到易拉罐嘴一侧时,要顺势用力提起,提早、提晚都容易脱钩。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活动、去探究,就一定会有神奇的发现。

……

如在“吟诵关于钓鱼诗歌”这一小课题的交流中,学生的精彩发言说明他们在课外花费了很多的心思。

师:现在我们仿佛垂钓于湖上,湖面微风轻拂,落日余晖,小诗人自然会诗兴大发。让我们吟诵几首关于钓鱼的诗好不好?

生热烈响应,纷纷要求先来。

生1(摇头晃脑):我来一句最常见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我也来一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3: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有芦花浅水边。

生4:绿矾横白石,终日坐其间。爱尔双钩直,垂纶意自闲。

生5:我也来一首纪晓岚的:一篙一橹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

师:诗情画意,真是好诗啊!我们都成了湖边身披蓑笠的渔翁了。看来同学们真是有心人,搜集了这么多关于钓鱼的诗,同学们可以把这些诗集中在一起,我们制作一本钓鱼诗文集。

生6(强烈要求发言):今天我班来钓鱼,样样物品真稀奇。铁钉作钩不装饵,钓上一堆铁罐皮!

学生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不仅会吟诵,而且还能自己写诗了。让我们边钓边想,是否也能创造出一首诗来呢?

受这名学生的启发,学生沉思默想起来,不一会儿,十多个学生要求吟诵自己的作品。

生7:侧坐学校水池边,垂纶学钓意自闲。可惜没鱼来上钩,铁罐争着冒出脸。

生8:太公直钩待时机,我用磁棒钓垃圾。两者都需耐心等,想有收获不能急。

生9:我也来献诗一首。垂钓学校水潭中,未披蓑衣胜渔翁。如果来点毛毛雨,诗情画意醉其中。

……

师:同学们,大家的诗作真是让人佩服。这真是催人兴奋、让人心醉的时刻啊!一个小小的钓鱼活动,同学们却从中钓出了学问,钓出了欢乐,钓出了诗情,钓出了童年的幸福!

三、生发思考

1.关注“兴奋源”,让活动充盈着探究的色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其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的感受为中心,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性和价值。其实施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探究参与。不难发现在学生现有的经验与其未知的感兴趣的知识或发现中间,找到学生最关注的、最能倾情倾心的热点元素,巧妙激活成兴奋源,使其弥漫在活动的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展开的前提条件。建立活动专题中学生真投入、深探究,成为有所悟的保障。钓鱼活动司空见惯,钓时的紧张、刺激、喜悦与感悟,可谓这件鸡毛蒜皮之事的一个个兴奋点,发掘好、嫁接好、移植好、组织好,成功地与生活经验对接,并使其价值得到有效提高,正是这次“钓”鱼活动的着眼点。无论“钓前”的周密准备,“钓”中的探索刺激,“钓”后的交流汇报,一波三折的兴奋点,贴近孩子的生活,使活动时刻充盈着自主探究、发现的色彩。

2.注入“成长源”,让实践转化为精神的力量、生活的智慧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因而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问题探究为主、以社会参与为主、以劳动和技术为主等实践方式。在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前提下,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拓展了学生实践的路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了生活智慧。

3.倾注“动力源”,让教师团队灵动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实践课程,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科知识经验的综合学习与应用,客观上对指导教师提出近似“苛责”的要求,但是从一个侧面说明开展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需要指导教师为活动提供持续、长久、和谐的动力源。借鉴日本中小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小队”的有益经验,我们找到了一条让校内教师、校外辅导员、热心家长向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支撑的捷径。即在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篮球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队”,并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分配给若干个指导小队,实行教师指导小队班级负责制,每个指导小队设置一个队长,实行队长轮流负责制。

由于指导小队是一个群体,因而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有分工也有合作。从分工上看,可以采用教师带队形式,一个教师带一个小组开展活动,也可以是自由分工,由学生自愿选择活动的指导教师。不同的活动阶段、不同细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指导小队,各指导小队彼此之间进行商量,讨论并相互学习,共同反思,寻求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活动的方式。

4.注重“创生源”——让课程意识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5

一、目标引领,使学习有方向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说过:“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在教学上出现错误,偏离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无论讲得多么绘声绘色、精彩绝伦,也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在引领式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教学目标,力求生动、活泼、富有弹性,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学情,整体把握,确立科学合理、具体可观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体现主要知识点及相关技能。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方向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时,教师要分析教材与学情: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屠格涅夫借助奇妙的想象,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梦境,表现出美好的情怀。而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首次接触散文诗,需要认识这一体裁,学会欣赏,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来感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本的情境与形象。结合课标、教材与学情,教师可设计如下具体教学目标:①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归纳屠格涅夫笔下的梦中人与梦中景,试着感受梦中情。(在课堂上,师生可通过讨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认知。);②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想象奇妙的语句,读读自己认为最优美的段落或语句,感受散文诗优美绝伦的语言,提高欣赏与朗读技能。③自读课文,分组活动,共同点评,组员相互提问与答疑,形成合作意识。④闭眼想象,看看课文中哪些景物进入到了自己的梦境之中,还希望哪些景物进入理想王国,试着用彩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

二、兴趣引领,快乐学习

兴趣与热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先导,要想打造成功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成效,就必须让学生以积极而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活动。因此,在引领式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兴趣引领,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营造愉悦氛围,唤醒学生的心灵,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1.以趣味导入,引领学习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呈现相关画面、讲述趣味故事、组织游戏活动、设置悬念等方式,灵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意境之中,使其自主发现问题,积极探知,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灵活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根钓鱼杆。谁有过钓鱼的经历?能否告知老师钓鱼需要哪些技巧?虽然老师没有钓鱼的经验,却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给鱼吃的饵。”本次所学的新课――《皇帝的新装》,正隐藏着如此一般的“钓鱼”故事。那么文中到底谁在钓鱼呢?想钓哪条鱼呢?这里的鱼饵是什么呢?最后是谁剪断了丝线?请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吧。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设置悬念式问题,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探知心理,使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从而热情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设计多样活动,使学生快乐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坚持“以趣导学”的理念,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展思维训练

著名的教学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教材内容只是庞大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想要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学习,单单依靠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扩展,另外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展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即引导学生进行“扩想”,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古诗《三衢道中》时,我指导同学们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于是我对每一句的内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扩想,使作品的总体结构,使主题的“发酵”,丰富细节,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二、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想训练

小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课文进行的,课文中的很多经典故事,就如同《一千零一夜》一样,每个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很多课文也是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难能可贵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难能可贵娜做得对;有的说难能可贵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

三、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联想思维训练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联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主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理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理化。

四、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想思维训练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比较精简,这引入符合了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一原则,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还能够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这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补充,詹姆斯此时的想法是什么呢?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呢?让学是进行补充回答。有的学生说此时的他认为自己失去了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会很失落;有的学生说他是为父亲的不通情达理而郁郁寡欢;还有的学生说此时的他会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通过学生自身的回答与倾听他人的回答,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能够加深学生的思维感知,提升学习的效率。

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拟想思维训练

语文写作手法千变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课文中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拟想思维训练,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比如《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钓鱼的启示》是通过钓鱼中把不该钓到的鱼当做是生活中的一些“诱惑”,通过回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鲈鱼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用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气的灵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课堂,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是彼此欣赏令人愉悦的课堂,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语文,才会使每个学生身心舒畅,才会真正学好语文。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显得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巧设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或学法指导,或激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做好铺垫。如学习《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论表演优劣。“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又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课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幽默的教学语言

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又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在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生们写“兰”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注意三横的长短之别,我对学生说:“人要有腰身才会好看,字也是如此,‘兰’字三横中间一横要写得短些,就像人的腰身。如果三横一样长的话,那就不好看了。”学生听完之后,开心地笑了起来,全班50个人,作业时无一个出错,“三横要有长短变化”这一写字要领也在笑声中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运用实物演示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画面展示出来,是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感知和理解融为一体,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的空间和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能激起学生的极大的欣赏兴趣,唤醒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如学习《九寨沟》时,我按课文顺序播放九寨沟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幕幕优雅美丽的自然景致之后,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学生在趣味盎然情绪兴奋的状态下,何愁不能把握文章呢?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良好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运用,离不开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有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对周围的事物才会产生兴趣。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学生学好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总之,语文教学趣味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希望趣味教学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能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能真正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激情。

参考文献

[1]黄志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2).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8

一、 给课堂教学唱点“插曲”,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唱点“插曲”。表面上看似是远离课堂的闲话,但它与教学内容有很强的互补性,能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穿插相关内容的介绍或讲述,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严密性和趣味性,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教学效果。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穿插温习一些已知的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引导理解《凡卡》以梦结尾的蕴含时,我发现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我引导学生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对比《凡卡》的结尾,看有哪些相似之处。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所希望的这种境界有吗?何况奶奶早已死了,能带她走吗?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黑暗,即使慈爱的奶奶在世也无力给她幸福。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凡卡和爷爷只能相会在梦境中,凡卡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唱点“插曲”,以免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这样教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能使学生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对阅读更感兴趣,能让学生对阅读更有一种期待感。

二、 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

(一) 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四年级的《钓鱼的启示》讲的是詹姆斯跟父亲一起钓鱼,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却在爸爸的要求下放掉了鲈鱼,他从中得到的启示,从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我是这样处理的:解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启示,获得启示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得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让学生读出“筋疲力尽”的感觉;然后想想还有哪里体现出钓鱼的不容易,“两个小时”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时间很长,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两个小时”相当于我们课堂的几节课,整整“三节课”,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体会到钓鱼的不容易;继续引导学生还可以抓住哪个词语领会,学生很快又会找到“终于”这个词语再次体会到作者钓鱼的不容易,这时你再让学生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

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二) 师生共读,体验美妙的感受

当然,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上述的“边读边指导”外,时刻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在随后的“读的交流”中,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它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享受。

三、 为课外阅读插上“翅膀”,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体验

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自由地飞翔。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一) 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

比如:我们班每天晚自修前五分钟的“读书故事会”,每读完一个故事,学生都会自己提问题,然后由学生抢答,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无穷的阅读乐趣。一个月举行一次的“读书知识竞赛”“办手抄报”“朗读比赛”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有所得的那份兴趣。

(二) 做好读物的推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9

一、拼音教学动画化

1、设计动画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每一课都配有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但是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我在教学中,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如“iuü”一课: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是它不会游泳,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小蚂蚁背过河去。一条鱼儿看见了,连连夸奖。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

2、运用动画演示,揭示拼读规律

(1)口腔动画,辅助发音:

在拼音教学中,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声母中的鼻音与边音、平舌音与翘舌音,韵母中的前鼻音与后鼻音,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根据它们的发音规律,研究发音的生理特征,制作口腔的纵剖面的发音动画。学生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动画的演示,找准发音的位置与感觉,通过练习、矫正,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发音的要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2)动画演示,教学拼读:

在教学声母与韵母拼读时,我设计了“小猴推字母”的动画,设计中注意了推声母的速度要快,推韵母的速度要慢,这样学生将动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内化形成熟练的技能。

二、拼音教学游戏化

游戏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若把拼音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便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

1、找朋友游戏:

如巩固音节时,把音节的声母、韵母卡片发给学生。(以ji为例)教师出示图片“鸡”,拿到声母“j”的同学举着卡片走上讲台,读“我是j,j,j,我的朋友请上来。”拿到韵母“i”的同学也举着卡片走上讲台,读“我是i,i,i,我愿和你做朋友。”然后两位同学齐读“jī、jī、jī”。这一游戏,既巩固了声母、韵母,又进行了拼读练习。

2、钓鱼游戏:

拼音卡片别一个回形针;另外做几个钓鱼竿,用小磁铁石作鱼钩系在线的下端,把卡片当鱼撒在桌上,请几个同学上来,老师报一个音节,学生就钓那个音节,看谁先钓上来。

3、猜谜游戏:

小学生都喜爱猜谜语,猜谜语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利用已有的常识和见过的事物,开动脑筋去思考。如学习“yǔ”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学习“yuè”时,让学生猜“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有时挂在山腰,有时落在树梢”的东西是什么。当学生猜出谜底时,再引出音节。

三、拼音教学儿歌化

“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模仿内容。而一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到小学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大转折,恰当地运用“儿歌”(顺口溜)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既巧妙发挥了语言的直观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愉悦表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拼音教学生活化

1、把拼音教学融入生活实践中。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引领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情感的基础上,迈向快乐的学习之旅。语文阅读教学也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出现着种种偏差,过度的人文挖掘,教师过度的自我展示,弱化了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本应具有的作用,却消耗殆尽。为了破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在追寻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我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相信学生

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教育所赋予的责任,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任务。对语文教学来讲,更多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课堂上能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内容取舍与方法的运用上,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认知,培养积极情感、良好态度,达到有效学习。那么我们教师实施教学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生本基础出发,同时又回归到原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现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上,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选择产生影响。是让课堂变成教师的演艺场,还是回到原点,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身的发展点?值得不断探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健康地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途径,我们不能不从学生的原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就会剔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克服好高骛远的教学作为,就能正确认清教育对象,也就能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

二、重视预设,尊重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预设,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课堂的生成,那是生本课堂迈向生态课堂的必备条件。一个不讲预设的教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不关注生成的教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一堂好的课、成功的课必然有充分的准备,积极的预设。预设的更完备,离教学成功的距离就越近。当然教学不是为了预设而进行, 预设只为生成做准备,预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进步。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重视预设,就是尊重学生,注重生成,也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效,更有影响力。一节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很短,但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有着鲜活个性的人的学习活动,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个体个个鲜明,教材内容也具有开放性,因此课堂必然会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为课堂的及时生成提供了条件,教学本就具有现场性,现场的情况就是随时有变化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时时有变化,处处有变化。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把学生引向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体现了学生本位,坚持了生本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用“五并非”来论什么是好课,颇为实际。他说:并非是程序井然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环环相扣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设计严密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行云流水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人人称道的课,就是好课.“五并非”论深刻地指出了课堂生成的特性,给我们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人提了个醒:我们不必过分追求课堂的完美,也不必追求课堂的过分精彩。所谓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课堂要为学生服务,我们的预设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我们的课堂随时准备为学生辅导而惰课,让教为学服务,让教为学生发展服务,才是根本。

三、因材施教,以情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有人认为,教师教的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语文课。也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问题不断,学生勇跃发言,就是好的语文课。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体会、积累,给学生选择方法的机会,给学生质疑讨论的机会,给学生表达见解的时间。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要的是在于适时点拨,必要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仅此而已。“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做导演、做向导、做教练、做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之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教学每一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顺势而导,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为什么要把鱼放掉时,是这样顺学施教的:

师: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样的鱼?从哪些词句写出这条鱼很大?自已先找出来读读,并能说出你的体会。生1:这条鱼很大、很漂亮。师:你从何得知?读读句子。生2:我钓到了一条鱼很高兴、很得意。生3:因为这是等了好长时间才钓到的一条大鱼。师:不错,确实不容易,花了好长时间才等到一条鱼上钩,而且是大鱼,也好不容易才拉上岸。带着自己的体会,自已的理解再读读这些句子。生自由读句子,练读句子。师:谁能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师:这样一条大鱼,好不容易才钓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上岸,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到湖里,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课文,找找你的发现,说说你的看法,该不该放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师:哪个小组意见统一了,先来发表意见。生1:该放。虽然放了这条鱼很可惜,正向父亲说的那样,还会有别的鱼的。生2:我也认为该放,不放就是违反规定,虽然没有人发现,但内心会不安。生3:我这一组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和爸爸为什么不迟点去,等到开放捕捞的时间再去,不是更好吗?那就不用放了。师:第四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发现他们读书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能否带着问题再读读课文,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生再读课文。师:哪组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生1:“往常”一词说明了这个问题。师:此话怎讲?生2:我从“父亲看了看表……”这句话中发现,钓鱼已变成了父亲的一种习惯和爱好,当时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是什么时间。师:你们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也自然而然产生了课堂的生成。教师导在关键处,导在学生迷惑处,也导在学生情感的迸发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