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24 08:54:37

中秋节的诗

中秋节的诗篇1

月亮升起了

一轮皎白的圆盘挂在空中

照亮了深蓝的天空

照亮了冰凉的大地

照亮了大家喜悦的面孔

月亮挂在天上

在皎白的月亮上

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个身影

那是中华的古代文化

月亮升起了

在地上

摆了张桌子

在桌上

摆满了月饼

月饼里

包含了中华人民的喜悦

包含了中华人民的文化

中秋节

传统的节日

代表了中华人民

代表了中华的历史

中秋节

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

是我们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份子

中秋节的诗篇2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唐·尹鹗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柳永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柳永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ソ鹁.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柳永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l情意.

中秋节的诗篇3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谈中秋节的诗句,首先得谈月光文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此身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实甫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李白中秋节的诗句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的一种复杂感情。

杜甫中秋节的诗句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中秋节的诗句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李商隐中秋节的诗句

李商隐(812-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婵,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张九龄中秋节的诗句

张九龄(678-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王建中秋节的诗句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中秋节的词句

苏轼(1036-1101),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就中秋词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最为有名。

《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辛弃疾中秋节的词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中秋节的诗篇4

中秋节对亲人思念的诗句

1、丹桂花开第二番。——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6、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8、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9、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1、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2、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3、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4、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5、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17、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8、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9、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0、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1、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2、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2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4、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5、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7、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8、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0、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1、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2、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33、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4、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35、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6、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7、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8、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9、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0、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2、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44、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5、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46、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7、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8、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中秋节的诗篇5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中秋节的诗篇6

2、古诗明月何皎皎

3、怨歌行

4.李白:关山月

5.李白:月下独酌

6.李白:夜思

7.刘方平:月夜

8.李商隐:嫦娥

9.杜甫:月夜忆舍弟

10.张九龄:望月怀远

11.秋夜月

中秋节的诗篇7

2、举头望皓月,凝思意中人。若得尔陪伴,一生终无憾!

3、朋友,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遗忘已久的月亮,许个愿吧很可能就会实现哦!中秋快乐!

4、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这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5、月儿圆圆挂天边,荷叶圆圆水中间。梦想圆圆都实现,成功圆圆舞翩跹。快乐圆圆永不变,祝福圆圆情无限:中秋花好月又圆,幸福与你两团圆。

6、福星高照,喜气长留。祥云浮紫阁,喜气溢朱门。帘短能留月,楼高不碍云。兰经香风满,松窗夜月圆。

7、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8、窗前明月光,月饼有点脏;疑是手没洗,皱眉自思量。举头望明月,明月正照窗;低头细查看,原来没包装。中秋祝你,吃饼快乐,赏月开心!

9、明月千里难以触摸,对你的思念无处寄托。举杯邀明月,请她对你说:福多!钱多!快乐多!

10、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

12、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发送;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13、月儿圆圆天边挂,梦想圆圆都成真,荷叶圆圆水中立,情谊缘缘永不变。祝福源源短信传,中秋花好月又圆,幸福快乐两团圆。祝你中秋快乐!

14、海上明月共潮生,千里相思随云去,遥寄祝福千万缕,化作清风入梦里。中秋快乐!

15、金秋圆月挂天边,浪子心中思念添;寂寞嫦娥空际舞,八戒被贬为那般;我予汝心天可表,千里也能共婵娟。

1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7、网缘!情缘!月圆!中秋夜语寄相思,花好月圆情难圆。带去问候和思恋,心想事成愿缘圆。

18、圆圆的月儿天上挂,圆圆的月饼香天涯,圆圆的快乐美如花,圆圆的祝福到你家:美满日子玉润珠圆,幸福生活花好月圆,合家吉祥永团圆。

19、八月十五喜相逢,清风送爽意相从。银辉满月情相浓,幸福美满爱相融.

20、天上有圆月如盘,人间有我的问候。圆月皎皎且明媚,祝福平常却珍贵。

中秋节的诗篇8

一、约翰.济慈的美学观点

济慈认为,一个人的美学观点主要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他认为诗歌反应的不仅仅只是生活中美的一面,更应有丑的一面,那才是生活,才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种种,所以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激情,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二、济慈的美学观点在《秋颂》中的体现

《秋颂》完成于1819年9月19日,这一天,济慈漫步于乡野田间,空气清新怡人,使他感到心旷神怡,远处收割后的田野在诗人的眼中显得愈发温暖无比,于是,济慈诗兴大发,且走且吟,并在回到住处后将灵感整理成诗。这首诗代表了济慈的诗歌创作水平。它通过一系列的景色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金秋的蓝图。

(一)《秋颂》译文的理解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1]

第一节通过视觉描写秋色。诗歌一开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描述秋的景象,把读者的目光从湛蓝的晴空,带到挂着藤蔓的屋檐,从房前的老树到成熟的田野。诗人着力描写了秋天成熟的果实,伴随着欢唱的蜜蜂和迟开的花朵:一幅绚丽多姿的秋天的美景。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1]

第二节写秋人。人在仓库地板小坐,在割一半的田垄里酣睡。通过人的形象来描绘收获和温暖。这些形象以人为中心,构成一幅温暖的丰收图。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1]

第三节写秋声。在这一节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落日融金的壮观场面;秋天转化成了许多具体的生物:飞虫、羊群、蟋蟀。然而,在这灿烂的秋光里我们却清晰地听到了悲哀的歌,自然界的生灵们哀叹着秋天的短暂和寒冷的临近,成群的燕子正忙着向温暖的南方迁徙,以躲避寒冷的冬天。

(二)《秋颂》之意象美

济慈对意象的理解是满怀深情、精雕细琢。在本诗中诗人运用了具体的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和听觉意象。通过一系列的意象,使读者如身历其景,感受到丰富具体的意象美。

1.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本诗中运用许多描写具体事物的视觉意象,如第一节,第四行第七行中的“round the thatch-eaves”、“to bend with apples”、“to swell the gourd”、“plump the hazel shells”。藤蔓环绕农舍屋檐、苹果压弯树枝、葫芦鼓起、榛子丰满,一幅秋天万物成熟饱满的景象[2]展现在我们眼前。在第二节,第三行第四行“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诗人的描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坐在谷仓地上,发丝随着扬谷的风儿飘荡的景象,产生美的视觉享受。

2.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s):如第二节的第六行“Drowse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我们仿佛嗅到了田间罂粟花的浓烈的香味,产生美的嗅觉意象。

3.味觉意象(Gustatory images):如第一节“mellow”、“sweet kernel”和“ripeness to the core”我们仿佛品尝到了秋天成熟的苹果甘甜可口和榛子的甘美果仁,给人以味觉美感,使读者在看到的同时,仿佛也品尝到了秋天的累累果实。这些味觉意象激发了读者对丰硕秋天的渴望和依恋。

4. 触觉意象(Tactile image):这首诗中有许多触觉词汇和短语。如“load and bless”“bend”“fill”“swell”“plump” “soft-lifted”“winnowing wind”“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等。当读者读此诗时,秋天不再是抽象的,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秋天[3],加深了读者对秋天美景的直观印象。

(三)《秋颂》之结构美

《秋颂》诗歌的表达完全没有语法的束缚,全篇都用短语和动词不定式来表达秋天的景色,不是完整的句子,但也清楚的表达了诗人的意思,表达自然。

本诗共分三节,诗人一改以前创作颂诗时所惯用的10行诗段,而改用了叠音重奏的11行诗段,来抒发诗人对秋季深深的依恋之情[2]。整首颂诗运用抑扬格五音步。在每一节由两部分构成,每一节的前四行是第一部分,后面的七行是第二部分。每一节的第一部分是ABAB的韵式,第二部分的韵式是变化的,第一节的后七行的韵式是CDEDCCE,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后七行的韵式是CDECDDE。在韵式结构中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美。本诗共分三节,三节就是三个不同的秋天的画面。第一节写”秋色”,诗人如数家珍般地刻画出一个个秋日丰收景象的侧面,并以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乐感把这些细节串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艳丽的秋天的丰收景象。第二节写”秋人”,我们则看到一幅幅静态的秋景:秋天在仓库地上小坐,在收割一半的田垄里酣睡,留着那一把未割完的麦子和缠绕的野花。这一些形象以人为中心共同构成了一幅温暖的丰收图。第三节写”秋声”,诗人描述了秋日傍晚的景象:落日照红了收割完毕的田野时各种虫鸟声音的交替,蠓蚋的歌声,山间绵羊的叫声,树丛里的蟋蟀的叫,园里知更鸟和燕子的鸣叫。这三节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完整的三个画面,节与节之间看似没有相互的关联和过渡,但实际上,诗人以时间为顺序把三节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第一节中的“mists”(雾),暗示秋天的早晨,第二节中的“sound asleep”(酣睡),暗示秋天的中午,第三节中的“soft-dying day”(渐渐消失的日照),暗示秋天的傍晚。诗人颇具匠心的以时间的早、中和晚为顺序安排三个诗节,使结构相对独立的三个画面以时间为顺序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具有和谐的结构美。同时,诗人希望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加深读者对秋景的直观印象,激发人们对秋天丰硕景象的渴望和依恋。

(四)《秋颂》反映的现实生活美

1. 济慈通过修辞手法“隐喻”(Metaphor):如第一节中“close bosom-friend”和“conspiring with him ”,把秋季和太阳描绘成好朋友,使读者眼前立刻呈现出秋之实体物象,语感强烈,印象突出。通过秋天的表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相。即:上帝,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nature, God, and human being are “one”)。

2. 这首诗揭示了自然更替与人们现实生活

首先从视觉感观来看:如第一节中的“mists”(雾),暗示秋天的早晨,第二节中的“sound asleep”(酣睡),暗示秋天的中午,第三节中的“soft-dying day”(渐渐消失的日照),暗示秋天的傍晚。这些都准确的表达了一天的时间变化以及暗示人类人生的变化。

其次,《秋颂》描述了人类的真实生活,这些都与那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在第二小节中描写农夫的在秋的收获季节辛苦劳作,这都反映了人类的生活疲惫的一面,表达出人类的力量是有限制的,人终究是会死亡的。如“the person with a hook”、“the last oozing”等词暗示的是死亡的意象。在这一小节诗人将生活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在第三小节中用了拟声词“wailful”(痛苦声),“bleat”(咩咩叫),“whistle”(鸣叫声),“twitter”(呢喃声)都利用拟声方式描摹了蟋蟀、羊群、知更鸟和燕子的声响。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使声音惟妙惟肖,使读者仿佛如临其境、耳闻其声[4]。渲染了秋天的气氛,有声有色,给人听觉上的刺激,唤起读者对真实事物的联想。在绘声绘色描述秋声的同时,字里行间也暗示了肥壮的羊群将会在年末被宰杀,所有的动物都惧怕寒冬的到来,他们都将离开此地前往温暖的南方。所有这一些描述都暗示了这次盛大的动物聚会将很快结束。同时也暗指了诗人自己也即将接近生命的终结,也将死亡。这首诗的三个小节表达了人类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幸福,快乐,成功,痛苦,不舒适和压力。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都要经历的现实生活。

中秋节的诗篇9

月亮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月亮添光辉。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的咏月诗篇,这尤其反映在对“月亮”的不同称谓中,如唐韦庄称月亮为“月宫”,在《贵宫子》诗中写道:“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高适命月亮为“月魂”,在《塞下曲》中吟道:“日轮驻霜月,月魂悬雕弓”;杜甫给月亮冠以“月窟”之名,诗曰:“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清丽柔和的月亮,引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也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因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于是诗人称月亮为“银兔”、“兔影”,如隋炀帝的《望南诗》诗:“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花枝”,卢照邻的《江中望月》诗:“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又传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一只蟾蜍,于是诗人又将月亮喻为“蟾”、“蟾蜍”等,如司马光的《伫月亭》诗:“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李白的《初月》诗:“玉蟾离海上,月露湿花时”。诗人还借助月亮中有吴刚伐桂的传说,将月亮与桂花联系在一起,沈称在《登台望秋月》中称月亮为“桂宫”,诗云:“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王维名月亮为“桂魂”,他在《秋夜曲》诗中写道:“桂魂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明月之美,不仅为人们所赞赏,更是诗人吟咏的题材,每每流淌于诗人的笔端,或托月言志,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唐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图,呈现出休闲恬淡的境界。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意气豪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充满着哲理。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气势磅礴,开创了咏月诗的新意境。

“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崇尚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文》释:“圆,全也”。中秋节民间最看重的就是团圆,诗人更是不惜笔墨,低吟浅唱,歌咏不绝。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寥寥数语,道出了中秋团圆的愿望。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明月光团圆”,宛如一幅清新的画卷,勾起了人们对月圆人团圆的向往。苏舜钦的《和解生中秋月》诗:“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诗人将中称圆月比作“金饼”,别有一番情趣;苏辙视中秋圆月为“金丸”,他在《中秋见月寄子瞻》中吟道:“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苏轼直呼圆月为“玉盘”:“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孔平仲在《玩月》诗中则将圆月比拟为“冰镜”,诗云:“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中秋的不少风情都与月亮连在一起,祭月、赏月、玩月、踏月……可谓风情各异,有的还屡见于诗中。吃月饼是中秋节习俗之一,坡吟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州石湖景色迷人,每逢中秋之夜,当地素有“石湖看串月”的风俗,清代诗人蔡云曾为此吟道:“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胜看串月,几个醉倚望河亭。”中秋时节,正值桂花飘香,一些地方有踏月赏桂的节俗,周瘦鸥的“踏月归来香汗湿,红闺无奈木樨蒸。”就道出了月下赏桂的特有心境。

中秋节的诗篇1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眼看着2021年的中秋节就要到了,大家应该多了解一下关于中秋的相关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秋节的来历介绍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俗倘若对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探幽溯源,可从先秦时代谈起。

中秋节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而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说文解字》释“秋”为“禾谷熟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前者为“春祈”,后者称“秋报”或“秋社”。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祭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中秋节另一渊源与我国古代拜月习俗有关。在我国原始宗教中也是多神教,更多者是自然崇拜。“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之风。在《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见古代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仪。到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咏月、赏月的诗赋之作,史册所载连篇累犊。如汉代枚乘有《月赋》,南梁沈约有《咏月诗》,朱褒、庚肩吾有《舟中望月诗》,张正见有《薄帷鉴明月诗》,此类拜月、赏月之诗,多不胜举。那时这些习俗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日,所以也未能形成中秋节。然而,正是这种拜月赏月风俗给中秋节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因为夏历的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我国古代人民已经认识到中秋日云稀雾少,秋雨洗尘,此时月光最皎洁、明亮,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清辉洒满大地。据《晋书·袁宏传》记载:“谢尚时镇牛清,秋叶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当时已有在秋夜赏月赋诗者。到了唐代,人们中秋赏月约定成俗。

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中就认为冬天赏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彻骨,而夏天又多雨,云遮雾蔽,有损月辉,唯有秋天空气清爽,赏月时令,所谓“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壑不流,太空悠悠,蝉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人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正因如此,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才是赏月、玩月的时令。“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节便成了中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节日。由于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是赏月、拜月、玩月,所以有俗称中秋节为“月节”或“月夕”。唐代人还将中秋节称为“端正月”,如韩愈《和崔舍人咏月诗》:“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诗中“端正月”就是指中秋节。

在唐代,中秋赏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开元天宝遗事》载:

“八月十五日夜,(苏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唐逸史》云:“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唐诗中也有不少歌咏中秋之夜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中秋》诗云:“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人认为,中秋不见月是件很遗憾的事。

月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具有十分浪漫诱人的色彩,因此唐代中秋节拜月、赏月也就充满了传奇般的动人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仍然与风流天子唐玄宗、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赏月,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桂花飘香,金蝉鸣唱,真是良宵佳节,情意浓浓。然而抬头望月之际,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坠,但意兴未尽,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一百尺高台,准备作为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此台称之“赏月台”。然而此台修成不久,适逢“安史之乱”,“赏月台”毁于战乱之中,仅余一台基遗址。唐玄宗中秋赏月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夜游月宫的传说了。据《龙城录》

记载:开元六年,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做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见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湿露沾衣。在一大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有兵卫守门很严,刀枪剑戟,白刃灿然若霜雪耀目。天师与唐太宗及鸿都道士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十分遗憾。天师又引唐玄宗跃身到云端烟雾中,透过云端俯瞰长安皇城,见城胭巍峨,殿阁林立。正观望之时,又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万顷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架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一会儿,向前一走,又觉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雾气逼人,不能再进。这时又见到十余位仙子般美丽的宫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莺,长袖冉冉,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疏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正是唐玄宗入迷如痴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同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回忆刚才月中游历,恍若梦中。到了第二天晚上,唐玄宗又请申天师带他月中一游,但天师只是笑而不允。

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关于唐玄宗中秋游月宫的传说不一,像《漱石闲谈》记载,中秋夜道士罗公远掷杖化为银桥,请唐玄宗游月宫,见广寒宫群仙歌舞,问是何曲,群仙答是霓裳羽衣,唐玄宗记其歌舞,回人间教习歌女。而《集异记》又云是道士叶法善与唐太宗同游月宫,在云端路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而且色如昼,叶法善请唐玄宗吹玉笛,并抓金钱撒向城中。过了十余天,潞州官吏进奏,中秋夜有天乐临城,并降金钱。这些传说自然不可信,如果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是道家编造出来的。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隋唐之际佛、道、儒三家斗争激烈,唐太宗曾下诏道士在僧尼之上,扬道抑佛,尊太上老君李聃为祖。唐高宗又给老子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时一度扬佛抑道,但为时不久,唐中宗、唐玄宗又抑佛扬道。唐玄宗不但认老子为祖宗,而且在玄元皇帝下又封“四大真人”: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

对叶法善、罗公远之流的道士们坚信不疑,一时间道士们甚嚣尘上,得意洋洋,于是编造出这一经不起推敲的神话。尽管这些神话是编造出来的,但是,也反映出唐玄宗时宫廷确实十分崇尚中秋赏月的风俗活动。所以这些编造的神话无不与中秋节有关系。再者唐玄宗御制《霓裳羽衣舞曲》也确有其事,它是唐代的宫廷歌舞之一。然而,唐玄宗从广寒宫偷学来的这支乐舞,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幸福,却像《后庭花》一样给这位沉溺于声色的皇帝带来的是国破家亡的安史之乱。因此历代诗人无不对此予以尖刻辛辣的讽刺。如杜牧《过华清宫》所道:“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白居易《长恨歌》中也写道:“渔阳辈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而唐代诗人李约《过华清宫》诗更就此曲直接指出: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扰有树长生。

此诗把安史之乱的祸因直接归罪于《霓裳羽衣舞曲》,未免夸大其词了。但是,唐玄宗晚年好游乐,溺于声色,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确实是事实,历史已有公论,故不多述。

正如唐代诗人曹松《中秋对月》诗云:“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月圆照九州,宫中唐玄宗俄而修赏月台,俄而神游月宫,而民间则无此财力修赏月台,也无道士相助漫步月宫,但是民间拜月赏月的风俗活动却要丰富多了。有的诗人文友,三五相聚,登楼赏月赋诗抒怀;有的寻找江河湖水,静坐一叶扁舟,以观皎洁月辉,俯视粼粼水波,银光月影,兴味盎然;有的则人寺观道院清净之地,或直上高峰赏月,万里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画屏,更别有一番情趣。有一年中秋节,宰相武元衡召集诗友柳工绰、张正一、徐放、崔备、王良会等人同登锦楼赏月,良宵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柳公绰诗中描绘当时景物写道:“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浅,遥辨雪山重。万井金风肃,千林玉露浓。”登上锦楼,在一轮清冷的月光下,江水也变得明澈清浅,远望重重山峦,如覆霜雪,一片银白。金风萧萧,林木露水斑斑,闪耀银辉。此情此景,怎不使诗人诗意大发,吟风啸月?因此崔备在《奉和武相公锦楼玩月》诗中写道:“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大诗人白居易辞去中书省校书郎职务,与元微之准备应制举,退居于唐长安华阳观,累月足不出户,揣摩当代政治利弊,准备策问。可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却一定要在华阳观招友玩月并赋诗:“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之事,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他在中秋夜谧浦沙头的谧亭望月赋诗云: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淦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尽管月光同往年相似,只因时异境迁,贬滴江州,回想起在京都曲江流饮,杏园赏月,他便感到无限惆怅伤感。

中秋节的赏月习俗1、在古代,由于北京,广东和江浙这三个地方相隔比较远,而且各地的信息交流比较不便,导致三地过中秋节的习俗都有比较大的不一样,但是现在虽然三地的距离没有,但是信息交流比较发达,各地过节的时候都是取长补短,目的就让家人更加开心,所以三个地方过节的系习俗都变得差不多。

团聚和欢乐始终是他们的核心。

2、三地赏月时候,都喜欢登楼吃东西。

广东人比较喜欢一般登楼看月,一边吃东西庆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这么一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3、三地赏月的时候都喜欢选择人多热闹的地方,和家人一起过。

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的好日子,赏月必不可少。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北京人喜欢一边看电视里面的中秋节目,一边赏月,北京人也喜欢到街上去趁热闹,选择一个能全家人聚在一起,又能和其他人同乐的地方。

4、三地赏月的时候都喜欢选择有寓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