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课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4:05:07

钓鱼的启示课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1

场景:房前的船坞

时间:一天傍晚

道具:桶,鱼杆,大鲈鱼,蠕虫

第一幕:房前的船坞

旁白:十一岁的詹姆斯•勒菲斯特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个小岛上。这里,房前的船坞是个钓鱼的好地方,父亲是个钓鱼高手。詹姆斯•勒菲斯特从不放过任何一次跟父亲一起钓鱼的好机会。

詹姆斯•勒菲斯特:(在欢乐的音乐中走出场)又可以跟父亲一起钓鱼了!(兴奋)

父亲:今晚晚上(现在)可是钓翻车鱼的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一定要有收获哦!

旁白:詹姆斯•勒菲斯特熟练地将蠕虫挂在鱼钩上,将雨杆甩向一弯新月映照的平静湖面上。银色的水面上不断地泛起静静的波纹…突然,詹姆斯•勒菲斯特的鱼杆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扭过脸来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与赞许。两个小时过去了,那个大家伙在水里终于被詹姆斯•勒菲斯特遛得筋疲力尽,于是,他慢慢地收钩。

詹姆斯•勒菲斯特:(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

旁白:詹姆斯•勒菲斯特尽力压抑住自己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观看着自己的战利品。

詹姆斯•勒菲斯特:啊!?这是一条大鲈鱼,而不是一条翻车鱼。(失望)

旁白:父子俩对视了一下,有低头看看大鱼。

父亲:(看了看手表,瞧了瞧大鱼,瞅了瞅儿子)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因为,离钓鲈鱼的时间还差2小时。

詹姆斯•勒菲斯特:爸爸!(激动,舍不得)

父亲:你还回钓到别的鱼的。(鼓励,安慰)

詹姆斯•勒菲斯特: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抗议)

旁白:詹姆斯•勒菲斯特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无奈)

詹姆斯•勒菲斯特:(忧伤的音乐响起)唉!(他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了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条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地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2

----读《钓鱼的启示》

前段日子,我们学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父亲的做法让我深深地记在脑海里,感慨万千,作者的话让我收益匪浅,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作者11岁时,和父亲去附近湖中钓鱼,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两个小时他钓到一条大鲈鱼,可父亲却坚持让他把鱼放回湖中。他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余地,只好依依不舍得把鱼放回湖中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3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情境

语文情境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扮演人物角色,在课堂对话中直接把学生当作文中的人物,在绘声绘色的范读中营造逼真现场,在读写结合中直面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进行想象和体验,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读中体会人物情感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属于后者。由于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因此,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朗读方式。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更容易引导他们想象,进而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

《钓鱼的启示》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如演戏般扮演文中角色父亲和詹姆斯进行分角色朗读,第一次由老师读叙述部分,第二次干脆直接把叙述部分略去,直接对话。这样,把自己的心理位置换成人物的心理位置,把课文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仿佛场景再现,父亲的没有商量的口气,儿子的着急抗议瞬间表露无遗,不再需要过多言语的讲解。

二、导中转换人物角色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暂时忘掉自己的真实身份,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或者向学生提问时可以把学生直接当作作品中的人物,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人物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和领悟。

《钓鱼的启示》教学中,在充分体会詹姆斯放鱼的万分不情愿后,老师面向学生故作不解地问:“詹姆斯啊詹姆斯,你为什么抗议,你为什么悲哀?难道你不知道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吗?现在还不可以钓鲈鱼,你却把鲈鱼带回家,不怕别人知道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说:“你不知道这条鱼钓得多不容易啊!”“没有人会知道的,四周没有人啊!”……仿佛自己已然成了詹姆斯,纷纷谈出心中的想法。这就是转换人物角色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听中再现精彩瞬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能营造出逼真的情境,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情境中,使学生像放电影一样,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课时,对于第11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通过抓重点词谈体会,充分感受詹姆斯放鱼的不舍后,我把第11段中的“詹姆斯”和“他”全换成“我”,如下:

父亲再没有说话。詹姆斯(我)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了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接着,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范读,在脑中放电影般再现“我”放鱼的情景。在教师声情并茂的的范读中,学生仿佛来到了那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范读结束,学生缓缓睁开眼睛,我站在一个女生身旁,沉声问:“詹姆斯,能说说你此刻的心情吗?”她的声音竟哽咽了:“我……我十分的难过!”。这时的她已不再是她,而是那个无奈而悲哀的詹姆斯了。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情境再现的魅力!

四、写中走进人物内心

教师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进入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进行角色体验,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主角,将心比心,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假如是我,会怎么样呢?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变换角色,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在理解文中人物时,把自己当成作品中人物,处于文中情境,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能更好地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内心。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我是这样引导的:父亲看了看大鱼,在想些什么?父亲看了看儿子,又在想什么呢?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请你拿出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所想。学生的答案是精彩的。有的说:“我在想,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却要把它放走,多可惜呀!可是,我是父亲,要遵守规则,做学生的榜样,得把鱼放了!”有的说:“唉,为什么是一条大鲈鱼而不是翻车鱼呢!虽然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儿知,可是把鱼拿回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啊!不行,还是放鱼吧!”……

这哪是个学生,分明就是一个情理分明的父亲啊,在写心理话的同时,学生已经不知觉进入文本情境,走进人物内心。

总之,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创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中人物,学到知识,获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可谓事半功倍。用心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用各种办法把自己想象成是作品中的人物,能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永远充满活力。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4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想一想获得了什么启示,把它写下来。

2.从平时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选择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写一写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3.写一幅漫画故事对你的启示。

一、抓整体,寻找启示

在学习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准备时间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写优选的本次习作的素材。)

二、抓联系,提炼启示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所填的表格,发现有的学生事件与启示联系不紧,是两张皮;有的学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启示也很肤浅。这是小学生认识能力还不成熟造成的。为此我做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一周的准备,你们收集了哪些材料,获得了哪些启示,谁能谈谈?

生:上星期二,下午写字课,老师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这也太简单了。于是,我走到黑板边,拿起粉笔,很快把生字抄完。下来后,我的同座凑了过来,告诉我柜子的“柜”字写错了。我翻开课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边的“巨”字写成了“臣”字。想趁老师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却被老师拦住了,要我把抄错的字讲给同学听。我的启示是知错能改。

师:从你的材料中,我感觉启示“骄傲自满要不得”似乎更恰当。

生:我有两个表哥: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没有赚一点钱;一个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现在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好。我的启示是:读书没用,还是打工好。

师:这不是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努力的问题。

生: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这样可以吗?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

三、抓构思,写顺启示

作文的构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为什么写(主题);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哪儿详细写,哪儿简略写。

师:课文《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启示是什么;重点又写了什么;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题: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详略?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最直接揭示主题,所以要详细写。

师:同学们可以参照《落花生》的思路来写。

生:我写春天养蚕的事。好朋友送我几条蚕,我辛辛苦苦地为它安置了一个新家,到处采桑叶,细心地喂蚕,清理蚕沙,搭架子让它做茧子。我很想看到蛾子产卵出来,就早早把茧子剪开,没想到不久里面的蚕蛹就死了。我的启示是心急会坏事。

师: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会坏事的。你准备分几步来写,按怎样的顺序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想分为五步来写,蚕安家,喂桑叶,清理蚕沙,搭架子,剪蚕茧。就按我做事情的顺序来写。把体现中心的“剪蚕茧”重点写,其他的略写。

《剪蚕茧》提纲:

主题: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四、抓重点,写好启示

师:《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是怎样来写出启示的?请读下面的片段。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细节,写活启示

师:这是《钓鱼的启示》片段,写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鱼放了。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严格。从父亲的神态“平静地说”可以看出,他的话是不容争辩的,是个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亲。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动作描写中,说明父亲也喜欢这些鱼,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师:对,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父亲的这些特点的?

生:写了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写,让父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写深启示

师:这段话中,作者还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写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师:“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师:要写好“启示”最好也要能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下面开始习作。

附:学生作文

写字的启示

星期三下午的写字课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让我太难堪了。

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写字。我也聚精会神地练习着。不一会儿,老师来了,他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你去把生字抄写在黑板上。”我拿起语文书走向讲台,看着上面的生字用粉笔写了起来:“窃”“锅”……最后一个“柜”字写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尘,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儿科的一件事啊。

当我正沉醉在我的书法技艺里时,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说:“张菱,你写错字了。”“笑话,我怎么可能写错字呢?不要开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我头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书本对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头,拿起书本一一对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顿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脸“腾”的一下全红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写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着书本写都会写错,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写字本子上胡乱划着。这时我的耳畔又响起平时妈妈讲过的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来,走上讲台,想把写错的字改过来,老师看见了,示意我别着急,让我先回到座位上。这时,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学们都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回到座位,头也不敢抬起来,只伏在桌子上。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5

——《钓鱼我启示》读后感

赵程锐

今天我学了《钓鱼的启示》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本文讲述了父子俩去钓鱼,这是捕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突然,鱼竿剧烈的抖动了起来,这是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钓上来,但父亲要求把它放回去,儿子极不情愿。经过父亲严厉的劝说,儿子最终才依依不舍的放回去。是啊!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因为道德实践需要放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

掩卷沉思,我不禁浮想联翩。

有一次,我骑着电动车去上英语班。真倒霉,一连碰上好几个红灯,哎!不对,还有机会,可以冲过去。算了,亏自己的爸爸还是交通警察,要遵守交通规则。再说,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一刹那,红绿灯由黄灯变成了红灯,哈哈,我最终经受住了道德的考验。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材

读写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因此,我觉得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在习作教学时也要将教材中的例子为我所用,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根植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从“阅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更好地凸显“阅读”的魅力,使学生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其中。下面,我就《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如何进行空白点读写整合,将精炼的古诗丰满化,成为一幅幅孩子感兴趣的连环画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理解古诗

1.出示古字,左边是半年成熟的禾苗,右边是短尾巴鸟“隹”。整个字的意思是幼鸟出生不到半年,表示幼小。现在的楷书中,它就是(稚)。

2.出示“稚子”猜意思。诗题中有歌词和“稚子”的意思差不多(出示:小儿)。

3.出示“纶”的图片。把钓鱼用的丝线垂下是在干吗呢?也叫做(垂钓)。

4.齐读诗题。学生读一读这首诗,读准生字的字音,读准七言古诗的节奏。

5.学生先读读诗句,再联系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两个画面?

二、读写整合

画面一:小儿垂钓

1.(1)第一个画面是“小儿垂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

(2)出示图片。指名说说这小孩的外貌、穿着。

(3)出示:老人蓄着一撮……还记得《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吗?作者只写了胡子、眼睛、头发就将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样子描绘了出来。可见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不一定要每个细节都刻画出来。

(4)还有谁能抓住这个稚子的特点介绍一下他的外貌、穿着。

(5)你觉得他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小孩?(质朴、纯真、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无拘无束)

(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喜欢面面俱到,而教师列举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外貌写作方法后,学生再介绍这质朴的乡村小儿时就学会抓住了特点,没有眼、耳、口、鼻等进行一一介绍。学生顿悟了描写任何事物都应抓住特点,还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一个丰满的乡村小孩形象。)

2.(1)垂钓的环境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环境)(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

(2)你从“草映身”这个词读出了什么?(夏天,草很茂盛;怕鱼儿见到人的倒影;不想被人发现、打扰;这是个鱼不受惊、人不曝晒的理想钓鱼处)

(3)你还看到野草以外的美景了吗?出示图片(柳树、野草、小河等)(出示:《三顾茅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还记得《三顾茅庐》中这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吗?其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那小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调皮)那你能说出柳树、野草、小河的调皮样子吗?

(环境描写一向在习作教学中是被忽视的,而这首诗中环境描写和《三顾茅庐》中的景色描写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按顺序观察景物,而且学会了用景物来衬托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方法。请看学生的习作。

那男孩斜着身子坐在一块石头上。石头旁是一丛丛青翠欲滴的野草。在微风的吹拂中,那一株株野草摇曳着,多像一双双小手,调皮地挠着那小孩的脚丫,跟他闹着玩儿。身后的大柳树舒展着鹅黄色的嫩叶,仿佛一把绿伞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小河清澈见底,蓝宝石般的天空倒映其中。它哗啦啦地流着,仿佛在为小男孩鼓劲:“加油呀!”一阵风吹过,野草和柳枝伴舞,河水与风声齐奏。这真是一块钓鱼的好地方。)

(4)可小孩子为什么要侧坐?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调皮、随性)

(5)现在,你就是那调皮的稚子了,侧身坐在河边,赤着双脚悠闲地坐在茂盛的野草丛中,你会怎样学垂纶呢?(板书:动作)出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齐读。有谁受到启示,能把稚子垂纶的动作说得更清楚。

(小儿动作描写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相整合。让学生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学会钓鱼的准确动作。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触摸词句的温度。在习作教学时,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范例,学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运用了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收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能与先前的课文形成一个回环往复,前后照应,再让学生有提升的

空间。)

画面二:借问不应

1.谁来说说第二个画面?出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请你做一下“遥招手”的动作。(和“遥摇手”作比较)

3.当路人看到“遥招手”的动作来到小孩身旁时,小孩会怎样和路人低声耳语呢?(板书:语言)和同桌演一演第二个画面吧。

三、拓展延伸,丰满古诗

1.能读懂古诗的意思很了不起,如果你能把诗中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画面才算真本事,你能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古诗的情境描述出来吗?

2.充满稚趣的儿童诗还有很多。学生回忆:《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所见》《村居》……

启迪:教师合理引导学生研究、化用(能动模仿)范文,可以不断从“原型”中获得启发,掌握写作技能和方法,积淀语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帮助。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话很好地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的素材很多来源于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阅读是收集信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既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又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教师更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读写整合”就是为了这样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尽可能多地把语文学习从“掌

握一种交际工具”的目的转移到“丰富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上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8.

[2]赵振民.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协同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7).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7

一听钓鱼,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我拿出特制的鱼竿和学生在手工课上做好的半尺左右的各式各样的鱼(每个鱼上写一韵母),发给部分学生,再把带声母的鱼饵发给另一部分学生。接着,我说:“不同的鱼爱吃不同的鱼饵,不同的食钓不同的鱼,今天我们来个钓“鱼”比赛,老师每说一个字,钓鱼人先找合适的‘鱼饵’,再去钓你应钓的‘鱼’,把‘鱼’钓到后,大家一起拼读、鼓掌,好不好?”

同学们跃跃欲试。

钓“鱼”开始了,同学们个个举起了“鱼”和“饵”。王红首先执竿上场。我随口报了一个“山”字,她很快找到带sh的“鱼饵”挂在鱼钩上,接着鱼竿伸向带an的“鱼”,很快地钓住。其他学生拼读,鼓掌。不一会儿,“百灵、老虎、猴子”等几十条“鱼”都被钓上来了。

轮到“愣头青”张全豹了,我随口报了一个“钱”字。他先打到带q的“鱼饵”,随即 把鱼竿伸向带“an”母的“鱼”,可是怎么也钓不着,(不应先钓此“鱼”,因此拿“鱼”的同学故意不让钓着),学生们笑了起来,他这才恍然大悟,把鱼竿转向带“i”的“鱼”,转眼间,把i 、an两条“鱼”全钓上来,大家齐声喝彩,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两条‘鱼’抢一个‘饵’, ――鱼”。大家有事一阵笑。

快下课了,我故意报了个“安”子,张成手握鱼竿,到处寻找,急红了脸,就是不见“鱼饵”。我随即点拨:“是笔试所有字的注音都有声母?”他一下子明白过来,拿着鱼竿直奔“an鱼”,终于钓着了!同学们又是一阵会心的微笑,不知谁又来一句“没饵也能钓着‘鱼’――傻鱼”。大家兴致更浓了。

40分钟转眼过去,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要求课外活动继续钓,我无法推脱,只好答应。

课后了解,就连那几位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差的学生,在这节课上,也掌握了声母、韵母母及拼读方法。

拼音是识字和学习课文的基础。由于拼音比较单调、枯燥、抽象,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好拼音是一个难题。汉语拼音又是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拼音教学中,应当突出一个“趣”字,用有趣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评价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从而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一、学拼音的“趣味法”。

低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时尽量减少枯燥,把教学内容多运用游戏、演示、表演等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游戏法。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拼音的知识,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拼音时,应设计多种游戏,如“大风车”(练习拼读),“运蔬菜”(区分声韵母),“排椅子”(记忆三表)等,用游戏的外观包装了乏味的练习,学生在兴奋地参与活动时,就记住了拼音知识。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低年级学生的记忆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拼音的知识则比较抽象,所以利用教学器具进行直观演示,是开展拼音教学的好方法,当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教具展现在学生眼前,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多看,启发学生多说,结合老师童话式语言的讲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下愉快学习。

(3)表演法。适当地运用表演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让孩子们参与生动的表演,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如拼音字母比较难记,特别是形近的拼音字母,如b,p f,t等等,可编一套拼音手指操,把拼音字母都通过手指的组合表现出来,并让学生边读边表演,在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读拼音的“趣味法”。

读拼音是记忆拼音发声,熟悉拼读规则的重要途径。可是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朗读拼音,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有些学生已经把课文上的拼音读了五六遍甚至十几遍,但仍然没有记住发音,是因为读拼音时,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并没有把拼音的读法内化,成为自己的记忆。所以,在读拼音时,以“趣”字为出发点,要设计许多种有趣的读法,让读拼音像游戏一样,成为孩子们乐做的一件事。

(1)儿歌带读

在读拼音时,用儿歌的方式让有韵律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而且还让学生自编儿歌,或表音,或表形帮助学生记住拼音字母,如一只刺猬c,c,c,杯子喝水h,h,h等。

(3)联系生活读

学生在入学前往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时,特别要注意联系儿童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加强拼音与听说读写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采用给音节带调组词的方法,如:qī―七个、欺负;qí―红旗、下棋;qǐ―起来、企鹅;qì―气球、汽车,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ai”时,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爱,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们爱祖国,通过孩子们自由地组词说话,把无意义的拼音符号与儿童生活、语言联系起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三、写拼音的“趣味法”。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8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删”粗“就”精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时,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单元训练重点、文本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确立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的目标。

回顾我在设计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目标的过程。开始时,我列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共有6个。从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到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但思考后,我发现这样的目标过多过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我确定了学习目标的三个关键词:1. 心理: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2. 启示: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3.运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一事一感的方法。如此一来,“删”粗“就”精,教学目标明确,主次清楚也有针对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的要求。

二、优化课堂提问,“取”整“舍”零

课堂提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教师要提主干性的问题,舍弃零碎的问题,“取”整“舍”零。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是直奔启示: A、文中的小作者遇到什么事情“实践起来”很难?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B、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课堂提问得整体优化,不要不断地给学生问“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还让学生听得厌烦,心理在嘀咕着:老师何时才能把问题问完呢?本来我们以为多提问是让学生多思考,可这样做却恰恰相反了。如果把小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怎样对课堂问题进行优化整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设置障碍,注意提问的启发性。2.做好层层铺垫,巧妙抛出话题。3.巧设对立面,活跃课堂气氛。4.问题适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到顾全大局。

三、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加”学“减”讲

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再者,教育家罗杰斯也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敢舍才能换取学生的学。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让他们读3-9段的内容,学习钓鱼到放鱼的过程,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点拨。“我”有三个把钓到的大鲈鱼留下来的理由,“我”想反驳父亲,乞求他把鲈鱼留下,可是父亲却态度坚决。从钓到大鲈鱼到要放走这条大鲈鱼的过程“我”的心理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收获,体会“我”的心理艰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重引导,交给学习方法。2.敢于放权,给以空间。3.学生合作,共解文本难点。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引导学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难、最感兴趣的问题,而对这些疑问,教师不要过早地解析,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然后综合提出一、两个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老师这时候可以适当点拨,推进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发生冲撞,让他们在这样的冲撞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课堂上教师的讲要控制在15-20分钟内,那是最适宜的,切不可“满堂灌”,剩余的时间我们都要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有自主学习的机会,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知识才是真正的学有所得,我也认为,学生大有收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四、加强语言训练,“肥”语文“瘦”思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让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扎扎实实地教语文的字、词、句和语言表达方法、方式。不要让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也不要让思想教育占据了语文情感。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气的灵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课堂,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是彼此欣赏令人愉悦的课堂,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语文,才会使每个学生身心舒畅,才会真正学好语文。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显得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巧设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或学法指导,或激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如学习《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论表演优劣。“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又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课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幽默的教学语言

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又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在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在教学生们写“兰”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注意三横的长短之别,我对学生说:“人要有腰身才会好看,字也是如此,‘兰’字三横中间一横要写得短些,就像人的腰身。如果三横一样长的话,那就不好看了。”学生听完之后,开心地笑了起来,全班50个人,作业时无一个出错,“三横要有长短变化”这一写字要领也在笑声中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运用实物演示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画面展示出来,是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感知和理解融为一体,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的空间和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能激起学生的极大的欣赏兴趣,唤醒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如学习《九寨沟》时,我按课文顺序播放九寨沟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幕幕优雅美丽的自然景致之后,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学生在趣味盎然情绪兴奋的状态下,何愁不能把握文章呢?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良好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运用,离不开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有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对周围的事物才会产生兴趣。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学生学好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总之,语文教学趣味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希望趣味教学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能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能真正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激情。

【参考文献】

[1]黄志祥.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2).

钓鱼的启示课文篇10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气氛,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启迪思维的重要方法,我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学情,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解答,并启发从中模仿至逐步学会如何提问。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谁要钓鱼?”“鱼有没有钓上?”“钓鱼时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等问题。教师充分肯定提出的问题后,通过引读,启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1)那些句子写钓鱼时遇到的情况?(2)哪些句子写出了鱼的可爱诱人?(3)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把钓上来的鱼放回湖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落花生》一文,当学重点段第十自然段时,教师引导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试着提几个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点拨,提出了:“父亲为什么要拿石榴、苹果跟花生作比较?”“花生有好处,难道石榴、苹果没有好处吗?”“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等问题。这些较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结合教学,教给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能自己提问题是老师引导的。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正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就会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提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来提问题。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来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我的“长生果”》一文,我问:“看到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学生提出:“长生果为什么加引号?”“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书籍比作长生果?”等等较好的问题。又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文中的“窃读”是文眼,可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窃读?”“窃读有哪些滋味?”“我是怎样窃读的?”等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从课文的关键词来提问题。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第十二册《一夜的工作》中:“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中的“劳苦、简朴”是全文的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抓住它提问:“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工作劳苦在哪些地方?”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思维。

3.从课文的重点句段来提问。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九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一句是全文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生活也是这样?”“该走怎样的路?”“句中的目的地是指什么?”等问题。又如第九册《桂花雨》一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难道山上这么多桂花,真的比不上院子里一棵桂花的想吗?”“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等问题。再如《画杨桃》一文的最后两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提出:“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相似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发生在四年级的这件事,为什么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等有价值的问题。

4.启发创造想象来提问。根据课文内容联想,发挥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第五册《新型玻璃》一文,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提出:“新型玻璃对人类有这么多的作用,你能发明一种新型玻璃吗?”“你发明的玻璃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准备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等问题。又如第六册《荷花》,以图为依据,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提问:“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是一翻怎样的情景呢?”“蜻蜓告诉了我什么快乐?小鱼告诉了我什么?”“我心中是怎样想的?”通过拓展空间,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质疑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从以上角度来提问,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质疑,理解中心思想时质疑,从写作方法质疑,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可以质疑。

三、处理落实,讲求提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