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研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5:40:36

生物科研论文

生物科研论文篇1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情感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强调科学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文章认为,科学道德情感应包括对于实验动物的关爱、对于人类受试者的人权的尊重、对科研同行工作的尊敬等基本内容。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论文尽可能使用精确的数字,而不得使用模糊词语来描述事实;尽可能使用抽象的概括,而不得使用形象的比喻;尽可能使用生硬的客观陈述语句,而不得使用情感性的感叹语句。总之,科研论文似乎越远离道德情感因素,越远离情感语言,就越能表现其客观真理性。

既然科学是人的事业,是为人类服务的,科研论文是科学家科研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思想交流的载体,那么,科研论文应该具有人的属性而不仅仅是理性。同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精英,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都应该不仅表现在理性层面,而且表现在感情层面,是两者的统一。科学家对于知识的追求首先表现出对于科学的崇高的敬仰和纯洁的热爱。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编辑中,不应该回避道德情感因素,恰恰相反,应该提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精心地选择设计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和情感造成伤害,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3Rs原则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遵守。近年来,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上述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目的明确、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符合3Rs原则、饲养管理标准化、掌握比较多的实验知识和动物心理学知识。上述基本原则的制订对于规范动物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每年有好几百万只因医学实验而受害的动物,怎样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动物实验行为,减轻对于动物的折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动物的残酷行为会使人变得残暴,而对动物的关爱也会使人变得崇高而更富有人性。因此对于动物的态度所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性问题。

2对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借着科学的名义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他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地方还进行了人体冷冻试验,以寻找解决德军在苏联所遇到的寒冷气候问题的途径。这些试验所得到的结论无论对于临床医学或是实战的需要都是直接、真实、普适、而又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残忍和非人道的。冰冻试验在纳粹医生拉施尔(SigmundRancher)领导下进行,是最为残忍的人体试验项目之一,其试验结果由拉施尔直接向希特勒报告。试验要求确定把人的体温降低到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并寻找使冻僵者重新苏醒的最好方法。纳粹医生将活人放到大水桶里进行这种冰冻试验,或者在零度以下把人捆绑在担架上放到室外进行冷冻。试验对象多是年轻健康的犹太人和俄国人。纳粹医生先把一个用来测量人体温度降低情况的绝缘管插人受试者的直肠,然后把受试者扔进装满冷水的大桶,开始降温直到冰冻。当体温降低到摄氏250C时,大多数受试者都失去了知觉。苏醒试验则是把冻僵了的受试者再放到温水中慢慢地加热。这个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缓慢加热是关键,因为许多被冻僵的人由于快速加热而发生颤动。更可恶的是,希特勒向拉施尔建议,用妇女的体温来复苏被冰冻的男人。

他们还使用黄疽病毒在集中营中进行流行病学试验;将集中营中的人们的衣服剥光,然后进行芥子气试验;利用集中营中的囚犯进行海水溺水试验;在集中营中进行感染蜂窝织炎的试验;在集中营中故意将囚犯的骨头折断以进行骨头移植试验;还将囚犯带到德国空军基地,进行高原反应试验,以测定人类耐受力极限数据,有70一80人被当做试验对象,测得了人类耐受力的极限数据;完成了犹太人骨架的收集,并在斯特拉斯堡的Reich大学进行组装。为此,有112位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以制作骨架展品;实施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在奥斯威辛和Birkenau集中营中,他们使用X射线、毒气等方法,将犹太人(无论男女)、波兰和俄国战俘灭掉……这时,德国科研人员已经失去了人性。

1947年,审判纳粹医生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了一项关于人体试验的十点声明,后来被称为“纽伦堡法典”,它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人类受试者的自愿同意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指受试者具有合法的同意能力;应处于能行使自由选择权利的情况下,而没有任何暴力、欺诈、欺骗、威胁、哄骗以及其他隐蔽形式的拘禁或胁迫等因素的干预;应该对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有充分知晓和领悟,使其能够做出理解和明智的决定”。

知情同意是对受试者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尊重,是对受试者个人自由选择权的保护。在科研领域中,自主地开展对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这是科学家的自由。但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开展的人体试验应以受试者的人权作为不可逾越的终极界限:科学中的人文关怀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只有实现了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才能取得大众对生物医学科学的支持和拥护,医学也才能实现其人道主义救助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因此,正如邱仁宗教授在2005年西安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培训班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中必须做到以下八要素:说明研究的目的时间和程序;说明受试者可能有的风险和不适;说明研究给受试者或别人可能带来的好处;说明是否有其他更好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保护受试者的隐私;说明如何补偿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伤害;说明该研究负责人的背景及联系方式;说明参加和退出都是自愿的。

3对科研人员的尊敬

人具有人的价值。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或者参与者,都应尊重学术的民主与思想的自由,不得巧取豪夺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得将他人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得民意,不得以合法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勾当。关于对于科研人员的尊重,美国柏克利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曾指出: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共同完成的。他们兢兢业业,坚持不渝。有些科研人员富有直观洞察力,有些科研人员善于创造,有些科研人员精力充沛,有些科研人员则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活,有的周密细致,有的具有灵巧的双手,仅仅依靠极其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发现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有的则发明或自己创造了极其复杂的精密设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很诚实,真正做了他们记录上记载的那些观察,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不重复这些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生物科研论文篇2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文献计量学;发展态势;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6-),女,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GIS与文献计量学集成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科学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问题,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台SCI-E数据库,对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并与全球及中国论文产出相比较,了解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及其发展状况。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从WebofScience的251个学科分类中遴选出与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相关的学科,根据学科分类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数据库检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应用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对全球和中国的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产出进行统计分析。

地球科学(Geosicence)领域包括:能源与燃料(Energy&Fuels)、地质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学(Geography)、地质学(Geology)、地球科学多学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学(Limnology)、气象与大气科学(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矿物学(Mineralogy)、矿产与矿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学(Oceanography)、古生物学(Paleontology)、遥感(RemoteSensing)、水资源(WaterResour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领域包括:土壤科学(SoilScience)、生态学(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数据库对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产出进行检索和统计,中国科学院检索范围包括署名中有“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包括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大学论文。

2中国科学院论文产出总体态势

2009—2014年期间,SCI-E共收录论文955.6万篇,其中署名中国的论文有113万篇,署名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有15万篇。图1反映了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2009—2014年年度论文产出量变化。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分别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长。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球SCI论文增长近11%,中国增长约为93%,而中国科学院增长了62%,由图2可见中国SCI论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论文增长速度。

图3统计了中国SCI论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占中国百分比,表明中国论文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而中国科学院论文占中国的份额则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中国科学院的份额稳中有升。从图2也可见,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14年与2009年相比,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SCI论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国科学院整体的论文增长速度。

将2009—2014年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各年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高低统计TOP1%,TOP10%,TOP20%和TOP50%论文的数量,以及中国和中国科学院相应级次TOP论文的数量,并统计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图4)。

根据论文全部著者统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地球科学领域TOP论文数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环境生态学领域,并且地球科学领域TOP1%的高水平论文比例很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SCI学科分类,分别对2009—2014年全球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中国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发文最多,发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主要侧重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等,相比之下,中国产出偏重于材料科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在环境科学方面论文产出数量比例较高。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占全球自然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8%左右,中国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SCI论文比例接近10%,中国科学院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比例约为20%(图5)。

2009—2014年,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其中,环境科学是全球、中国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最主要的领域。此外,中国在能源与燃料、遥感、地质学等方面论文产出占全球比例相对较高,而在生态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最高,达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论文占中国的比例也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不足10%(图6)。

图7中,气泡的大小表征资源环境各子领域占全球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份额的大小,即点越大,该子领域论文数在全球资源环境领域中的比例越高;X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占全球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越高。气泡大的那些子领域(如环境科学等)是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比较多的热点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领域(如能源与燃料等)是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领域(如古生物学等)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工程学、气象与大气科学、农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化学、水资源、科学与技术、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

4主要研究机构的科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在SCI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期刊发表过论文,2009—2014年根据全部著者统计超过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个,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较多的前10个研究所见表1,这些较多的研究所都属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机构。

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27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以第一著者发表的SCI论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较多,第一著者的SCI论文数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6.03次/篇,表2中的“表现不俗的论文篇数”统计的是这些研究所高于基准值的论文篇数,即当前总被引次数除以从年至2014年的累积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论文[4]。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表现不俗论文都在150~200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被引频次位于前10%的论文篇数,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论文篇数,也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参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设计科学贡献指数[5],定义:

式中:Ci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第i个研究所科学贡献指数,P10%i为第i个研究所被引前10%论文数量,Citedi为第i个研究所论文被引总频次,n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数量。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贡献指数较高,都在0.1以上。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增长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长率,低于中国93%的增长率,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论文增速相接近。

(2)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较高。

生物科研论文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植物生物学;综合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6-02

植物生物学是是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包含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理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植物生物学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环节。其中,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理论教学的质量。我课程组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主要从实验教学手段、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基地建设、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这四个环节均与教师的科研进行了有机结合,不断加强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工作。

一、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渠道,为高质量教学提供重要保证。采用电视显微装置,将教师某些示教内容和由学生完成的优秀实验结果展示在显示屏上,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师分析、讲解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下课前10分钟,找1~3名同学总结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充当教师角色,学生实验课上积极备战,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实验鲜活材料的选取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及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进行了精心的选取,学生既掌握了实验操作的能力,还丰富了课外知识。

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功能

植物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组织大学生结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全面调查校园植物资源、郊区植物资源及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编写植物名录和和植物检索表,制作植物标牌,既丰富了学生的植物学知识,又促进了地方建设。同时带领学生到河北省部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园林规划局、河北旱作农业研究所等十几个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野外实习实训,充分满足了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学习的需求。它们与课堂上的实验教学环节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通过开放植物实验室、植物标本室,引导学生建立课题小组,围绕自己的探究课题或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课、实验课、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机统一。围绕植物生物学知识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利用植物学知识参加校园、郊区、衡水湖、衡水地区中草药、食用、野生小麦近缘植物、入侵植物等资源调查,帮助衡水市桃城区农业局完成省农业厅的调查项目,列出植物名录,作出电子地图和资源分布图。植物园认识植物活动、标本制作活动及植物知识讲座、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及大学自主创业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一些活动的开展,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为今后成为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合创新项目,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紧密围绕植物生物学知识体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和自身特长,制定创新实验活动规划,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鼓励对本学科热爱的学生积极申请院级科研创新项目。组织和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创业大赛”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6名同学完成了校级资助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入侵杂草黄顶菊的除草剂植物筛选研究”、2011年6名同学完成了校级资助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衡水湖习见植物抑菌筛选研究”。在指导过程中,主要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训练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操作。

五、教研相长,以教师科研课题为依托,科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有位学者这样说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方为大学之本。“教不研则枯,研不深则殆”。教学为科研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科研又为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保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教材版本多次更新,但内容变动很少,几年前早已更新的知识点未能在新版教材里得到体现,如果不查阅大量的科研文献,不了解现代科学前沿,在课堂上仍滔滔不绝地讲述你大学期间接受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盲目的、苍白无力的。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会促使其教学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将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环节,不断加强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工作。近年来植物学课题组开展了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市科联、衡水学院等资助的课题10余项,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学生专著或参与发表的论文6篇。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衡水湖地域资源优势,以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生物学科进行学科渗透和综合,开展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存、衡水湖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外来植物的入侵与防治、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与筛选及湿地退化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等主要研究内容,侧重解决植物生物学发展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生态教育并重的格局。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因此毕业论文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对植物生物学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的综合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从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英文翻译、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总结等,均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学生大力帮助下,不仅大大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还大大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植物生物学课题组,以植物学精品课为契机,不断对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以进一步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丰富的科研活动等使我院的植物生物学课程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实验内容,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训,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贺学礼.教学和科研并重发展,提高植物生物学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7.

[2]陈林娇.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963-965.

[3]白丽荣.新建本科院校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4):111-113.

生物科研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生物科研论文篇5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情感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强调科学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文章认为,科学道德情感应包括对于实验动物的关爱、对于人类受试者的人权的尊重、对科研同行工作的尊敬等基本内容。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论文尽可能使用精确的数字,而不得使用模糊词语来描述事实;尽可能使用抽象的概括,而不得使用形象的比喻;尽可能使用生硬的客观陈述语句,而不得使用情感性的感叹语句。总之,科研论文似乎越远离道德情感因素,越远离情感语言,就越能表现其客观真理性。

既然科学是人的事业,是为人类服务的,科研论文是科学家科研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思想交流的载体,那么,科研论文应该具有人的属性而不仅仅是理性。同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精英,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都应该不仅表现在理性层面,而且表现在感情层面,是两者的统一。科学家对于知识的追求首先表现出对于科学的崇高的敬仰和纯洁的热爱。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编辑中,不应该回避道德情感因素,恰恰相反,应该提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 )、减少( reduction )、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精心地选择设计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和情感造成伤害,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3 rs原则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遵守。近年来,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上述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目的明确、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符合3 rs原则、饲养管理标准化、掌握比较多的实验知识和动物心理学知识。上述基本原则的制订对于规范动物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每年有好几百万只因医学实验而受害的动物,怎样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动物实验行为,减轻对于动物的折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动物的残酷行为会使人变得残暴,而对动物的关爱也会使人变得崇高而更富有人性。因此对于动物的态度所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性问题。

2对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借着科学的名义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他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地方还进行了人体冷冻试验,以寻找解决德军在苏联所遇到的寒冷气候问题的途径。这些试验所得到的结论无论对于临床医学或是实战的需要都是直接、真实、普适、而又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残忍和非人道的。冰冻试验在纳粹医生拉施尔( sigmund rancher)领导下进行,是最为残忍的人体试验项目之一,其试验结果由拉施尔直接向希特勒报告。试验要求确定把人的体温降低到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并寻找使冻僵者重新苏醒的最好方法。纳粹医生将活人放到大水桶里进行这种冰冻试验,或者在零度以下把人捆绑在担架上放到室外进行冷冻。试验对象多是年轻健康的犹太人和俄国人。纳粹医生先把一个用来测量人体温度降低情况的绝缘管插人受试者的直肠,然后把受试者扔进装满冷水的大桶,开始降温直到冰冻。当体温降低到摄氏250 c时,大多数受试者都失去了知觉。苏醒试验则是把冻僵了的受试者再放到温水中慢慢地加热。这个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缓慢加热是关键,因为许多被冻僵的人由于快速加热而发生颤动。更可恶的是,希特勒向拉施尔建议,用妇女的体温来复苏被冰冻的男人。

他们还使用黄疽病毒在集中营中进行流行病学试验;将集中营中的人们的衣服剥光,然后进行芥子气试验;利用集中营中的囚犯进行海水溺水试验;在集中营中进行感染蜂窝织炎的试验;在集中营中故意将囚犯的骨头折断以进行骨头移植试验;还将囚犯带到德国空军基地,进行高原反应试验,以测定人类耐受力极限数据,有70一80人被当做试验对象,测得了人类耐受力的极限数据;完成了犹太人骨架的收集,并在斯特拉斯堡的reich大学进行组装。为此,有112位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以制作骨架展品;实施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在奥斯威辛和birkenau集中营中,他们使用x射线、毒气等方法,将犹太人(无论男女)、波兰和俄国战俘灭掉……这时,德国科研人员已经失去了人性。

1947年,审判纳粹医生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了一项关于人体试验的十点声明,后来被称为“纽伦堡法典”,它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人类受试者的自愿同意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指受试者具有合法的同意能力;应处于能行使自由选择权利的情况下,而没有任何暴力、欺诈、欺骗、威胁、哄骗以及其他隐蔽形式的拘禁或胁迫等因素的干预;应该对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有充分知晓和领悟,使其能够做出理解和明智的决定”。

知情同意是对受试者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尊重,是对受试者个人自由选择权的保护。在科研领域中,自主地开展对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这是科学家的自由。但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开展的人体试验应以受试者的人权作为不可逾越的终极界限:科学中的人文关怀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只有实现了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才能取得大众对生物医学科学的支持和拥护,医学也才能实现其人道主义救助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因此,正如邱仁宗教授在2005年西安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培训班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中必须做到以下八要素:说明研究的目的时间和程序;说明受试者可能有的风险和不适;说明研究给受试者或别人可能带来的好处;说明是否有其他更好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保护受试者的隐私;说明如何补偿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伤害;说明该研究负责人的背景及联系方式;说明参加和退出都是自愿的。

3对科研人员的尊敬

人具有人的价值。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或者参与者,都应尊重学术的民主与思想的自由,不得巧取豪夺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得将他人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得民意,不得以合法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勾当。关于对于科研人员的尊重,美国柏克利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曾指出: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共同完成的。他们兢兢业业,坚持不渝。有些科研人员富有直观洞察力,有些科研人员善于创造,有些科研人员精力充沛,有些科研人员则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活,有的周密细致,有的具有灵巧的双手,仅仅依靠极其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发现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有的则发明或自己创造了极其复杂的精密设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很诚实,真正做了他们记录上记载的那些观察,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不重复这些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生物科研论文篇6

选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质量的关键之一,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认真对待。所谓选题,即在开始论文研究前,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选题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广度和深度[2]。作为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投入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确定适宜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更好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来源,综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五年的毕业论文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选题方式。

2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教师对某一领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研究后形成的成果,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同时也具备相对较好的研究基础。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学科前沿知识与前沿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研究获得较高的起点。例如,有的教师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经费,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撰写了较高水平的学术于核心期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

3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题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4]。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5,6]。作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取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实现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基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大力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越发显得重要。纵观近五年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也确实在这方面加大了比例。例如,针对当地特色经济桑蚕种养的需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桑树病虫害调查及预防、桑蚕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课题研究;针对当地政府为解决喀斯特地貌的农民生境问题而提倡的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方针,有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开展了核桃组培苗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4根据就业意向选题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出选题方向,这一点也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出发点。有的同学在选择专业就读的时候,就已经对某一就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本科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增设了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需求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后所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如技术操作、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对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和科研思维培养,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直接强化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食品发酵行业学生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甘蔗糖蜜发酵产谷胱甘肽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筛选鉴定及产酶工艺优化”、“黑蒜加工过程中各种有效成分变化”等相关选题;针对酿酒行业的学生需求开设了“酒曲中优势菌种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研究分析”、“酒曲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酒曲中霉菌的筛选及糖化霉能力的测定”等选题,通过相关的研究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技术核心与工业流程,使之能较快胜任毕业后的企业工作。

5根据考研方向选题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着毕业后能从事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就读本科院校的,但其中也不乏想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在优先考虑范围,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位导师,都不会乐意去招一个没有一点动手能力没有一点研究基础与经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招进来指导困难,很难有突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录取率,在学生自身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尽量为学生开设跟其考研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加强他们在动手能力及科研方面的素养。例如针对考研方向为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及“家蚕肠道组织RNA提取方法比较及RT-PCR检验”等选题;针对考研方向为生态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则有“重金属耐受菌株的筛选及其潜在生物修复功能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几种不同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及“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论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前期基础,提高了研究生复试的通过概率。

6根据兴趣爱好及专长自主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的出发点。研究者一旦对某个事物发生了兴趣,它就会被该事物深深的吸引。因此,兴趣也是毕业论文选题的不可忽视因素。这一类选题相对选择范围较宽泛,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选题方式是先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专业的文献,看看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对这些问题产生过怎样的感触和想法,然后根据阅读文献的感想与教师多次沟通确认可行后再撰写开题报告开始论文实验研究。因为是带着问题与兴趣进行探讨研究,这样的选题学生往往完成得较好。因选题范围宽泛,在此不一一罗列。

7结束语

生物科研论文篇7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2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3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

4结语

生物科研论文篇8

中国科研成果大部分无实质价值的现象早就出现了,只是环境的使然和处于中国式的成果评价体系中,相当多的科研人员身不由己地在制造那些盆景景观式的成果,中看不中用,既浪费国家钱财,又起不到推动社会前进和造福于人们生活的作用。这样的科技成果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自欺欺人罢了。

造成这种苦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是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方式和标准。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论文数量,而且是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如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这种评价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弊病,比如标准单一、机械和片面,因而不可避免造成论文的数量多,但质量低;东拼西凑的东西多,有实质内容的少;为了评职称和评成果的论文多,而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能实际应用的少。

这里就得弄清和明确到底什么是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概念和原理,以及技术的实际应用(实际上社会更看重这一点),而且包括科学方法和思想。罗素的话表述得非常清楚: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成果)。这就是说,科研成果既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和内容,也有探讨抽象理论意义的内容和理论,两者是相互依托,互为因果的。因而科研和成果既博大,又精深。

如果把成果仅仅局限在发表了多少论文,而且非要是SCI收录的论文上,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只求数量没有质量的“成果”。所以,尽管中国的SCI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生物科研论文篇9

[关键词]博物馆现象 博物馆学 意义 机构

一、理论研究中的博物馆

大多数人把博物馆学中的博物馆理解为现实中的博物馆,在不少权威解释中都有对博物馆的官方定义。但是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作为一个学科科目的主体内容,博物馆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个实体的层面,而应该是对这一类相关涉及到的事物的综合。如此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专业性、广泛性。

在笔者看来,应该对现在博物馆学中的博物馆进行重新定义,博物馆应是博物馆相关事物的统称。在古文中,“博物”的意思非常广泛,有辨别事物的含义。而这“物”所指的范围则非常宽阔,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有其发展历史,在历史中也就必然会产生这一物。在博物馆的研究中,每一个类别都会有相应的展示历史发展轨迹的博物之处。归根到底,都是对该行业曾经或者正在发生和创造的事物进行保存。这些留下来的东西不仅对行业以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是人们情感上的重要精神依托,典型的代表有丝绸博物馆、木材博物馆、煤炭博物馆等。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拥有教育和科研的功能。在教育教化上,能够开启民众的智慧,在其中体会到科学的力量并学习到显性的知识。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科研领域,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会通过对博物馆里面存储的东西进行研究挖掘,剖析其历史文化内涵,解构其物理、化学机理,进而展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了解时代的发展情况。博物馆学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丰富,基本涉及到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个学科。

理论研究中的博物馆学应该是储存历史标本达到现世目的和意义的对象的综合,而绝非仅仅属于一个组织。鉴于其内容和目的的意义,不少文化遗迹和历史遗留也都属于这个范畴。结合时下甚嚣尘上的“收藏热”,无不显示出当今社会对于古文物的欣赏和重视,无论是其处于经济目的还是艺术爱好,收藏的范围无所不包,这不仅对于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对古文物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对此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以使这种热成为理性的、科学的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博物馆学中的“博物馆现象”

如果在研究博物馆学的过程中,仅仅是剖析博物馆中单一的藏品,而并不深入的分析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这种对博物馆学浅显的认识和探究被研究者所不齿。学者海就在他的文章中阐释了一个新的定义――“博物馆现象”,这一定义指的是结合时代特色,凸显深层次内涵不同于以往形态的全新研究。这一个定义客观的阐释了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其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博物馆的科学认识。博物馆是保存具有一定价值文物的地方,这些文物包括地上的,也包括地下的,包括整体的,也包括个体的。这些文物的正确认识体现着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内在追求和基本态度,是我们对待自己过去的重要参考。

对人们求知欲的满足。对文物的欣赏、对博物馆的参观属于精神性的享受,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会惊叹于古人精妙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文物中感受到艺术性的美。扩大到经济层面,这还有助于我们开发旅游产业,挖掘地区的文化潜力,增强竞争的软实力。

宏大的研究范畴。凡是过去,皆是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人类历史不可抹去的重要部分。而在这灿烂的历史中留下来的则是文化的精华,这些精华有的看似不重要不起眼,但是足以证明人类自身的过去,无论辉煌还是糟粕。

三、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博物馆的“博物馆现象”,作为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在意义上和制度之间具有不同特点。

如前所述,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这种解释是完全正_的。但是“研究功能”在理论上的描述和理解,有许多模糊的、混乱的认识。如国家文物局主持的“中国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中,关于学科范围的划定,有一个这样的定义:对中国博物馆展览研究,集存储、群众工作、博物馆管理、相互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这种定义,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科学研究”是一个问题。展览、收藏、研究等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是不是科学的?如果可以认为是一种“科学研究”,逻辑显然是说不通的。如果“科学”有特定的含义,专指研究遗产或者一个专门的学科,有很大的随意性,就缺乏严谨的科学定义,很容易误导人,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对“原则”“方法”的研究,其实是各职能部门和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个问题完全是一个管理问题。在另一个研究中,“管理”和“原则”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管理”不仅是指仓库管理,在这里也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

如果这个定义只是一个逻辑的错误并无可厚非,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博物馆学议题。这是由于在博物馆学研究中,没有区分好作为“博物馆现象”的博物馆和博物馆学一个机构的不同含义,不能把握本质的严肃性、独特性,因此,如果博物馆学没有建立在明确理解的基础上,就会产生一些模糊混乱的概念。

一些研究人员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博物馆”意义的不同方面,它以不同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区分。这里指的“博物馆”应包括我们前面描述的博物馆学意义和现象的“博物馆”,但这并不是最佳的解释,解释尚不明确简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学深入的理论研究,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的观点。王红军、梁季笙认为:“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事业单位,其实质是:继续展示,保存自己的价值观,实现此集合的全过程及其有规律性最大社会价值的收集过程,是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开始从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历史、基本理论、组织管理及其工作原理。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似乎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实际问题是其历史及专业和一般的历史也是不同的。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原则,也被现代管理科学所覆盖。作为科学的方法,它是模糊的,你可以定义其中的一切,也仍然无法找到博物馆学,只有通过一系列研究人员的意见汇总,才能了解到博物馆学的真正含义。确定独特的学科只有立足于收藏,聚焦“博物馆”并不仅限于博物馆,因为时间的创造必然伴随着独特性。人们几乎一致的认为:博物馆学或博物馆研究的基本理论在工作原理和方法方面有其规律性的特点。

四、总结

本文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成果:

(1)“博物馆”的概念是含糊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意义上存在差别,前者是一种机制,后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生物科研论文篇10

同样是研究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众多研究方向;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则仅研究理论物理,不同的课题组侧重不同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

待遇:不差钱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好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生大多数是两人间,甚至有的是一人间。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生统一入住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临湖而居。不单如此,不少寝室的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仍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例,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在高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导师:传帮带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的师生比要远高于高校,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统计,“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

培养:更灵活

回所之后的上课模式比较灵活,每个所各自不同。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回所之后基本上没有课,学生四个人一个办公室,任务就是读书、科研;一些天文台站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测量、观察。

科研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外的专门的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不同,其教育是从硕士开始,没有本科教育。和高校一样,科研院所在招收、培养研究生方面也有推荐免试、考试选拔、上课、实验、论文等环节,但是科研院所由于其特性,和高校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也是对科研院所不熟悉的考生所迫切需要的。

科研院所为什么会招生?

从字面上理解,科研院所应该专业做科研才对,怎么会和高校一样招起生来?

事实上,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的历史,和普通高校是一样长的。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成立, 其前身是“中华民国”政府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研究院。1951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启动,当年共招收了276名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就招了95名。1982年,中科院培养出我国首批博士,高能所的马中骐老师是博士0001号。

可见科研院所招生研究生的历史和高校一样长,但是以科学研究为本职工作的科研院所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呢?

第一,科研院所要做科研必须要有研究生。科研队伍基本上是金字塔形,上面是科学领军人物,主要负责申请和协调大项目,中间是普通科研职工,主要是直接执行项目并带领研究生,底层是研究生队伍,主要是在一线完成科研实验。

科研是一个需要积累和经验的活动,研究生在一线干粗活也是从基础锻炼开始,培养科研的基本技能。没有广大研究生作为后备力量,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从最基础的科研开始。在国际上,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科研一线的主力,在国内,博士后机制相对不成熟,更多科研一线人员(实际做科研人员)都是研究生。

第二,科研院所具有培养研究生的职能。科研院所拥有良好的资源,在科研之外,培养人才也是科研院所服务社会最大化的体现。

第三,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得好科研未必当得好老师,教学可以让研究员本身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研究员在与研究生的交流中也会碰撞出火花。

小空间里藏着大能量

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吉林大学成立,以其过万亩的“地盘”,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以至于有“长春市在美丽的吉大的怀抱中”的调侃。中山大学9000多亩,四川大学7000多亩,华中科技大学6000多亩,更不用说还有有17000多亩大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的大学占地着实不小,占地一千亩的校园只能叫“小学校”了。

相比于普通高校的面积广阔,科研院所显得小巧精致。科研院所的规模比大学要小得多,一般仅有一座或几座楼。规模大的单位有比较全面的支撑体系,如食堂、宿舍、宾馆、物业公司等服务部门或机构;规模小的新成立的研究所,则仅仅占用一座办公楼或者写字楼的一部分。中科院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算是科研院所里面比较大的研究所,也只是一个小院子里面盖了几座楼;中科院自然史科学研究所只是占据北京四环边的一栋六层小楼;成立较晚的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则只是占据了一座写字楼的几层空间。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由于科研需要,某些科研院所的“地盘”也着实不小。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占地460余亩,里面有教学楼、宿舍楼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西双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而总部在北京百望山脚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面积有5000多亩,主要是为了植物研究的需要。

虽然科研院所占地面积小,但是科研硬件可是一点不差,应该说要好于大部分高校的硬件。

实验室是衡量研究实力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我国的实验室有一个等级体系,从高到低按照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校/所级重点实验室分布。其中最高级别的国家实验室,由国家直接投资数亿资金按国际一流标准建立,在各方面都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其学习、交流的层次都比较高。我国仅有20个国家实验室,其中有14个由科研院所单独建设或者由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建设。

除了设备好,科研院所一般更加专注于一个领域,其特色非常明显,实验室的指向也更加明确。同样研究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众多研究方向;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则仅研究理论物理,不同的课题组侧重不同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由此看出,高校的专业覆盖学科分支较为广泛;而研究所专长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分支,在分支下面的研究方向更为全面。

此外,图书馆也是展现研究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没有高校动辄数百万的藏书量,比较袖珍,几十万的藏书量就是比较巨大的了。虽然总量不大,但是针对性要强很多,都是本领域内的馆藏,专业性方面是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同样,和高校动辄几千上万的招生规模相比,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也小得多。一般多者不过上百人,少则几人。同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每年招生100人(含推免生),算是招生比较多的院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年招生20人,硕士10人,博士10人;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2014年仅招收硕士生2名。因此,相应的在读学生自然也不会多,一个所能有几百人就算得上是体量大的研究所了。

因为人数少,一般科研院所很难有高校时常举办的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大型活动,虽然研究所也不定期开展活动,但是规模要小得多。活动的配套设施可能也没有那么完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运动会不得不借隔壁北京理工大学的场地进行。

比在大学更充实

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方式都差不多,即先上课、后科研。不过,科研院所的上课模式和高校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所的人数比较少,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一般在研一的时候统一授课,如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们第一年集中在总部的研究生院(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上课,上完之后再回所学习。有些所虽然集中上课,但是并不集中住宿,可能会有一些不便,如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学生研一的时候不得不从北京的西五环跑到东边去上课,免不了路上的奔波之苦。许多较小的研究所因为学生数量太少,没有自己开课的必要,而与各高校或研究生院联合,让学生去他们那里上课。

相比绝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院开课更为广泛。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有许多相关课程可以选修。选课之前,学生们一般是拿着课表请导师划出要修的专业课,自己再到网上选定。因为课程太多,学生未必知道哪些课程和自己更为相关。只要时间允许,其他课程尽可以去旁听。

一些研究生院还有极富特色的夏季学期,即俗称的“小学期”。小学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以讲座和公选课类型为主,有许多当前著名的科学家前来授课。

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们便可回到自己的培养单位(研究所),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了。一开始,导师会让你阅读大量文献。与此同时,做实验的要熟悉一下实验仪器,做理论的要学习一下编程序。等熟悉得差不多了,就会开始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逐步进入科研的一线阵地。不得不承认,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确实比绝大多数高校的都要累。以笔者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为例,晚上九点放眼望去,楼上还一片亮灯的房间。学生辛苦只是一个方面,许多研究员的办公室也经常亮灯到深夜。

当然,回所之后的上课模式比较灵活,每个所各有不同。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回所之后基本上没有课,学生四个人一个办公室,任务就是读书、科研;一些天文台站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测量、观察。

导师所带学生少

常言道:师父之风,山高水长。那种随于师、步入门的经历,本科生较难感知,故研究生都习惯叫同门为师门。不少人认为,考研、读研过程中,导师最为重要。师生关系在研究生生涯中,举足轻重。

在高校,导师除了要承担研究生的课程外,同时要承担本科生的课程,而科研院所是没有本科生教育的,导师不会因本科生的教育问题而分散精力。在高校,近几年扩招严重,一个导师带10个以上的学生比较常见,甚至是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虽然研究生的师生比是多少最为合适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6个。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的师生比要远高于高校,虽然有些科研院所的师生比也不太高,但毕竟是少数。据中科院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统计,“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平均一个导师指导不到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其硕士研究生招生咨询问答中有如下解析:“我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每名导师每一级一般只能带1至2名硕士生,数量远远少于一些高校。因此,我院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导师更悉心、更全面的指导和培养。”

确实,师生比高是件好事,研究生能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但是这是考进之后的事情。在考研的过程中,师生比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尤其是在报名时就要确定导师的情况,在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并不明显。师生比高自然意味着导师招生比较少,不少导师一年只招一个学生甚至是隔年招生,有的甚至是一个专业隔年招生,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部分专业三年招生一次。

不受收费改革影响

读研有成本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家境不错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对于家境一般的同学,读研期间的花费就不能不是个需要权衡的问题了。

在高校读研,普通的理工科专业一年学费10000元,文科学费一年13000到15000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每个月生活费支出600元到1000元,一年算下来,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就要20000元左右。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多集中于省会城市或者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地方物价水平更是只高不低。

之前,科研院所的“不差钱”是吸引广大考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此次改革前,绝大多数科研院所招生全部是国家计划内公费,不收学费,且各研究所都有比较高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方面的待遇。

2013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明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生收费改革,使得这个情况产生了一些变数。

中科院系统:

此次收费改革政策,对中科院这种理工类为主的科研单位来说,影响并不大。中科院并没有专项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培养研究生的费用一般由课题组、导师承担。我们在其新的招生简章中看到了让考生大为高兴的话:“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将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同时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研一是900元/月,研二、研三1400~1700元/月,博士研究生2600~3100元/月。

不难看出,中科院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研究生“三助制度”(助研、助教、助管),把研究所和导师给学生的补助由“暗补”变为“明补”,如导师给学生的津贴,将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把学生、导师、课题组、研究所、中科院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这样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学费方面通过各种奖助形式一定可以解决,而食宿等基本问题的生活津贴,也是可以保证的。

部委所属科研院所:

政策的改革对学生奖助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尤其是理工农类院所,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国家地震局等,这些科研院所直属国家各部委,主要是为本部委和所属行业提供科研成果,同时也利用自身成熟而丰富的科研优势与硬软件资源为本行业培养研究人才,所以科研经费非常充足,受研究生收费改革的影响不大。

以农业部直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现行标准是硕士研究生全部免学费: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课程学习阶段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月,二、三年级回所后助学金与助研津贴合计在1300元/月以上。而即使是2014年改革后,其趋势也是即使交学费,学生的实际支出也会在科研经费或生活补贴中得以补助,而不是纯自费。

同样,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招收的全日制非定向生培养费均由课题资助(本人免交),在学期间发放生活补贴,目前标准为每月不低于1000元。而即使是2014年收费体制改革后,在学期间的培养经费也会由课题经费等承担,不需要学生自己负担。

直属于各省市相关单位的研究机构:

它们的级别相对低一些,规模小一些,但是研究方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也很有地域特点,研究成果更实用,能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它们在向所属省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各自领域培养后续的新生力量,所以地方政府投入多,科研经费就高,研究生不用为学费等问题发愁。如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

社科院:

几乎没有变动。社科院2012年以前就是收学费的,硕士研究生每年学费8000元。同时设立研究生院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实行“三助”岗位津贴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有余力的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在专硕方面,改革前后也没有变化,法律硕士(法学)学制两年,学费共1.6万元,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三年,学费共4.8万元。而对于全日制MBA来说,学制两年,学费9万。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得各种资源都比较紧张,住宿条件自然受到影响。大多数高校的硕士宿舍是四人间,部分高校是三人间,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部分校区都是三人间,两人间的则是凤毛麟角,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江南大学等。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好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大多数是两人间,甚至有的是一人间。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生统一入住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临湖而居。不单如此,不少宿舍的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仍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例,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在高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科研院所之最

Number1:最大的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目前我国最大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2000多种,建立植物专类区38个,保存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Number2:SCI收录论文被引用篇数及次数最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3年9月27日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科院化学所2007―2011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在2012年被引用2402篇,被引用13446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2003―2012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5565篇,被引用114856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

另外,中科院化学所有两篇研究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Number3:亚洲第一的智库

智库的影响力不在于每年出版了多少本书,或是召开了多少场会议,而在于它们对媒体、公众和政府决策者的影响。

2013年1月17日上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华盛顿召开会,公布了2012年全球智库最新排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蝉联亚洲第一,在全球总榜单中排名第17位,较上次上升11位。

目前全世界共有6603家智库,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之中。自2007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和公民社会研究项目”小组每年对全球智库的影响力进行一次排名,除了综合影响力排名的总榜单之外,还包括按地区、研究方向划分的榜单。此次排名是由全球120个国家的1900多名学者、记者、政府决策者进行打分得出的。

Number4:政界要员最多

中央党校的学位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全一样,都属于国民教育序列,都是由国务院学位办授权设立学位点,通过全国统一的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从招生、就业到学籍管理、学位授予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进行。

在已毕业的学位研究生中,先后有29位校友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137位成长为司局级正职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