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1:13:03

当今范文篇1

1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1成本信息精度不高

“在现代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下降,间接费用大幅度上升。20世纪70年代前,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20%~30%,而今天不到10%。显然,仍然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工时、产量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使得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偏低,从而导致成本控制失效、经营决策失误。”

1.2成本信息不够广

“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战略管理极强的不适应性。”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标准化将大大缩减产品制造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的比重,产品的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及日常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占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也就是说要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既关注自己,又要了解别人。既要知道上游供应商的情况,又要清楚下游客户与经销商的情况,并协调好与他们的关系,同时更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1.3缺少对竞争对手成本链的分析

“不论企业采取何种经营战略,其长期、持续成本的降低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竞争对手成本分析应是分析竞争对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阶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价值链的分析,尤其忽略了对竞争对手价值链或成本链的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在进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制作本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成本分析比较表,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竞争战略,由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存在不适应性,使得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诸多弊端。

2新环境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挑战

2.1生产组织的巨大变革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行为变得更具有选择性,需要生产者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鲜明个性的产品,从而使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转变为能对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柔性制造系统”和“批量定制”的生产组织方式。

2.2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

随着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高速发展,企业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市场,无论是大、小公司都受到全球竞争的影响而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了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率和计量产品的盈利性,企业需要及时、相关和全面的成本信息。

2.3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高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高度计算机化、自动化,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广泛应用,以至计算机一体化制造系统的形成,它从产品订货开始,直到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阶段,各种自动化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统一进行调控。现代企业借助高科技的力量,通过弹性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产品生产的高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大大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适时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

适时生产系统采取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即以最终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全面安排生产,它需要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传统的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依靠专业人员的事后监控和补救上,全面质量管理则不同,它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把重点放在操作工人在每一加工程序上连续性的自我管理监控上,一旦加工操作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尽快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的瞬时自动控制,保证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零缺陷”的实现,此类制造技术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成本预算系统。

3现代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成本管理模式是一种成本管理技术的集成,它是运用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从全局、系统的视角来降低企业成本,并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从而达到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应该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体系。

3.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由一系列可以导致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作业形成,是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内部过程或作业的集合。以一个独立的企业作为参照物来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划分,价值链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两类。企业内部价值链包括企业整体的价值链、各业务单元(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各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各单元价值链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某一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将受到另一价值链活动的影响;行业价值链在企业价值链活动中,一个价值链活动与其他价值链活动彼此间的关联称为联结。这种联结除了企业内部的关系外,也包括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结。为寻求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从更广的角度——产业角度来展开价值链分析。产业价值链是指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企业的生产过程可占据整个产业价值链,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战略需要,沿着值链向前或向后进行整合。价值链分析所得出的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价值链分析衍生出来的企业发展战略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找出产生顾客价值的主要作业活动,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改善行业价值链的联系,使得企业与其上、下游共同降低成本,提高这些相关企业的整体优势,寻找双赢的机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与对手相比的成本差异发生在价值链的哪个部分。

3.2战略定位分析

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但未解决如何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问题,这正是战略定位分析的核心。企业可以运用战略定位分析来使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管理重点、分析方法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配合,有利于保持其成本管理随企业战略变化而变化。通过对战略环境的调查分析,使企业明确自身在竞争市场中所拥有的机会、威胁和企业本身的优劣势,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分析的内容包括:总体战略是指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原理出发,通过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与市场地位(以市场份额为评判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也就是企业通过产品分析来为企业的产品进行定位;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3.3成本动因分析

当今范文篇2

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对"现代性"的不断认识过程,即水墨如何追随时代,它何以才能不断追随时代的问题深化史。还在20世纪初,林风眠就注意到中国画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失落,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将这一现象与中国画的形式问题自然地联系起来。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他指出:"西方艺术,形式上构成倾向于客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之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主观的一面,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达情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相当的地位(如中国现代)。"[1]林风眠先生在这里点出传统水墨画衰落的要点在于"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即脱离于时代生活的个人笔墨游戏,但他也敏锐地指出,艺术家要表达出与时代气息相呼应的情绪,必须从形式入手。这正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革命的切入点,从印象派开始,现代主义艺术诸流派正是通过艺术形式的革命,进而达到对现代社会敏感而又深入的表现。如此我们也可以将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变革史,理解为艺术语言的形式变革史,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即是西方式学院艺术教育体系的引入,以及它与中国?乘逃痛醋鞯募ち页逋弧t?0世纪初期,林风眠还没有明确提出材料与媒介的概念,但他本人的实验,确实是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材料而取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艺术形式上(如构图、用笔、色彩等方面)都采用了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方式。可以说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对20世纪后期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具有先驱性的深远意义。

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水墨能够在新世纪具有跨越地域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就不能只停留在纯形式的层面,而需要将中国水墨画系统内部的问题研究转换为更为开放的从水墨角度对现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特别是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从而探讨当代艺术何以通过形式的革新而达至现代精神的探索与表达。以往有关的艺术史研究,往往将艺术史看作是艺术语言和自律性的发展史,晚近以来的西方艺术史界,对艺术史的研究似乎有重新回到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方法的趋向,有关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现代艺术的形式变革,都已被置于现代城市、现代工业与科技的历史场景中加以观察。

有关现代城市与现代艺术及其形式的文化研究,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有过清晰的描述。他看到了19世纪中叶开始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相应产生的新美学,乡村的封闭让位于旅游、让位于新式交通工具(汽车与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刺激(比较一下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3,私人汽车激增,火车不断提速),让位于城市广场、海滨的快乐,我们在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马戏、赛马、酒吧、郊游等中产阶级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海滨浴场、火车站、大剧院等有别于传统乡村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城市生活的突出特征是强调其视觉性,这是因为"其一,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不是读到和听到)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包括渴望行动(与观照相反)、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份的了。"[2]城市不仅是一个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劳动中心、政治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它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主要属性为多样化和兴奋的独特生活方式的象征",建筑、桥梁、街道、高速公路,这些钢筋混凝土的物质结构,启示了现代人的空间意识和理解,以空间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结构主义和立体主义,成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基本形式流派。"现代主义是对于19世纪两种社会变化的反应:感觉层次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我意识的变化。在日常的感官印象世界里,由于通讯革命和运输革命带来了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导致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3]随着城市数目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了。正是这种对于运动、空间和变化的反应,促成了艺术的新结构和传统形式的错位。纵观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诸多的艺术流派都与城市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印象主义的色彩、立体主义的结构、未来主义的运动与速度、表现主义的激情与反理性、极少主义的物质与触觉、波普主义的商业性与复制性等,城市所给予现代艺术的不仅是结构和形式,更是新的空间观、价值观和未来观。如果说,封建社会中的古典文化与艺术是通过它的理性和意志追求道德伦理的和谐一体,从而在对自然的观照与个人内心的沉思反省中体现出一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那么,在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则反映了人类试图在瞬息多变的城市生活中力求捕捉万物变化之流和个体变幻迷离的感觉经验的努力。从观照沉思到行动参与,在这种从静到动的美学观的历史转型中,现代艺术形式获得了不断革命的动力和信心,艺术历史的连续性在20世纪为断裂性、阶段性的风格变化和范式转换所替代。丹尼尔贝尔发现今天的社会结构(技术-经济体系)同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断裂。前者受制于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组织(它强调秩序,把人当作物件)之类术语表达的经济原则。后者则趋于靡费和混杂,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性情绪影响,这种主宰性情绪将自我视为文化评价的试金石,并把自我感受当作是衡量经验的美学尺度。

回到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中来。我们已经看到西方现代艺术的不断革命,在形式层面上是风格语言的革命,但在形式革命的潮流之下,是相应的意识与精神的变化、生活态度与人生价值的变化。显然,艺术形式的革命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例如,始于80年代后期的现代水墨的变革,最初的动因仍然是面对迅速变化的中国社会,艺术家试图以水墨艺术表达自我,在统一的群体心理与意识形态中,寻求个人的内心情绪与精神表达。令人疑惑的是,在其它艺术门类对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生活做出积极反应的同时,自80年代以来,中国水墨画艺术从题材到精神旨趣,仍然倾向于传统的山水景象与人文理想,静观与冥想、悠闲与出世,成为大多数水墨画家的价值理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反而促进了水墨画艺术对传统的回归与向往。这使我们想到"扬州八怪"与"海上画派"等生活在资本主义萌发期中国商业城市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难以看到都市生活的现状与冲击,而适应市民趣味的中国画的水墨写意的变革和世俗色彩的引入,也只是在形式变革的层面得以延续。

当今范文篇3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7年开展以来,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下,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当今范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企业人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企业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水平的状况。因而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可以大大激发员工的潜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当前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内涵人力资源,即人的潜在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资源。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培训、使用、激励和考核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①。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主权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赢家通吃的时代。员工是客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它包括招聘、使用、考核、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是动态的,而且是前瞻性的,是指导实践工作的。

当今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该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考评、知识型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冲突时刻存在,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正面引导和激励是必要的。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较强;(2)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经营方式比较灵活;(3)企业管理者易于了解员工。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影响,企业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缺点:(1)企业“人格化”管理特征明显;(2)“家族化”、“个人集权化”管理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3)企业人才存量少,流动性大;(4)企业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的综合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②。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企业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并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而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纲领性长远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保障。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业务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岗位分析就是对企业所有工作岗位的特征和任职要求进行界定和说明,岗位分析的结果是形成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位描述、任职资格要求、岗位业务规范;岗位评价是对企业各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形成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资体系。

3、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

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首要环节;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训;绩效考核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员工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及员工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是企业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的重要手段。

4、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包括其他一些日常事务性业务内容,如人事统计、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人事考勤、人事档案管理、员工合同管理等。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通讯技术更加发达、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以及融资手段、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企业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其优势,因此企业竞争已逐渐进入了智力资本竞争时代④。

1、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话,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对其发展和前途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体化从根本上提供了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做出贡献的机会。

2、从事后管理向超前管理转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生产力上,将事务性工作标准化、自动化,而对设计、实施各种有利于提高员工生产力和企业的整体绩效的方案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这又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人力资源活动的经济责任以及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将得到普遍承认

人力资源开发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培训与发展;第二阶段是人力资源发展;第三阶段是员工绩效提升,或者叫绩效咨询;第四阶段是学习绩效;第五阶段是学习者。这五个发展阶段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升到考虑如何开发企业人员的潜在能力。注重企业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是企业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投资。

4、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将彻底改变

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现象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在90年代,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作用。这些进步使得各种规模、国际互联网已成为企业和获得人力资源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使人们随时跟踪和监控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的贡献的愿望逐步成为现实。

5、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将进行重新界定

当今范文篇5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分析

播音主持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如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等向广大群众提供最新鲜热议的新闻资讯,是听众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在信息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现今人们对播音主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不断转变和创新语言艺术特征,逐渐优化播音主持人员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够真正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不断提升播音主持质量,进而满足更多听众的需求,促使播音主持行业保持独具特色的发展形势。

一、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之一“个性化”

当下,社会已经形成了新的语境背景,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改变原有语言表达方式,才能让自身的个性更加鲜明,并以此为基础吸引观众,增加播音主持的受众范围。从当下播音主持行业的情况可以得出,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均因为使用的语言富有个性,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而这些个性也会影响节目,增加节目的感染力,且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化的表达,抓住了观众的内心。播音主持工作原有的方式是,播音员主持人在主持中使用统一的语言,整体的主持风格是端庄、严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不同类型的节目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改变了人们对播音员主持人以往的认知,所以,培养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是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优势,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而针对个性化语言的培养,是考察工作者是否可以灵活把握语言、临场应变能力、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才可以优化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效果。

二、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之二“口语化”

播音与主持的区别是,两者语言表达的不同,前者是根据已经拟好的文本,用自己的加工,增加内容的感染力,把内容传递给听众,后者是根据整个节目的进行,策划节目内容,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播音员的语言只有具有亲和力,才可以真正用声音感染听众,满足听众的不同需求,即播音员应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加入生活化的口语表达,把语言作为桥梁,与听众建立深层次的沟通。但口语化的表达不是书面用语,而是把生活中美的事物二次加工,保留需要的内容,并把不必要的内容删除。由此,实现语言表达的口语化,是要求播音员有好的基础,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素质,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之三“多元化”

多元化是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的重要表现,它通过采用不同的配音形式将主持人所要主持的节目内容进行展现,从而为受众带来感知上的享受,满足受众节目观看需求。例如,在《动物世界》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以其深沉的声音配合影响进行节目内容的彰显,使受众在观看各种各样动物活动的同时,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共通,在感官感知体验中与动物进行沟通。而受众的这种感知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播音主持人语言的多元化密不可分。又如,在多数幼儿节目中,播音主持人借助语言多元化的特征,对节目进行培养,通过或甜美、或焦虑、或温柔的声音,进行不同信息的传递,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之四“时尚化”

随着人们审美理念的不断革新,“时尚”已成为现代化大众审美的重要特征,并在逐渐发展中形成“时尚艺术”。在此背景下,人们在进行广播电视节目观看的过程中,对播音主持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侧重于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对此,节目播音员以及节目主持人为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给予受众深层次的感知体验。时尚化成为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重要特征之一。而语言时尚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气质与品位,从而与“个性化”特征相呼应,进而实现节目整体效果的提升。例如,一些流行网络用语的应用,为节目增添的趣味性,实现与受众情感认知的相统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节目主持人的时尚感。

五、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之五“亲切化”

受众的审美特征与精神需求是播音主持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重点内容,也是播音主持语言演变的前提条件。而在当今语境下,“以人为本”不仅是播音主持节目内容选择与编纂的基本理念,也是播音主持语言变化的根本需求。因此,播音员或主持人在保证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性、准确性、艺术性的基础上,也应具备一定的亲切性,通过适当的融入自身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为受众营造良好的视听氛围。例如,受众在观看知名主持人“董卿”所主持的节目时(如《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等),会从其语言中感知节目的氛围,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相关联,亲切化的语言特征往往最容易触动受众的内心情感,增强受众对节目、对主持人的好感。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特征正朝着个性化、口语化、时尚化、亲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顺应这种潮流,播音主持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并结合具体的新闻信息内容等不断创新节目播报的呈现模式,将艺术性元素融合进去,以吸引更多的观众,逐渐提高收视率。

参考文献:

[1]刘莉.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04:151+158.

当今范文篇6

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分析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并不能代替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存在,农民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农村更是人们生存食粮的主要来源地,社会各界应一如既往的重视农民和农村的发展。艺术界更要重视这块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并好好地利用这块土地来改善人们的精神家园。

首先,农民题材的油画要以人为本,体现出当下的社会问题,表现出农民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特点。刘晓东的《晚餐》、《地下》、《违章》、《垃圾火》等作品。表现农民工所遭受的挫折、尴尬、成功、无奈等情况。而忻东旺关注的则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对农民工都怀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正因为如此,人们会在刘小东的作品(例如《白胖子》、《烧耗子》等等)中品味出调侃和揶揄,而当面对忻东旺作品的时候,感受到更多的是生活的沉重。《明天·多云转晴》、《早点》等作品反映画家对当代中国城市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朴实而直率的表现,引发观众无尽的感慨和思索。与“农民工”相同之处是画家从他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失落”和“憧憬”,“冷漠”和“温情”,“渴望”和“茫然”的并存,看到他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被“边缘化”并没有抹煞他们个体生命的庄严。

其次,农民题材油画的创作不仅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应积极创新。传统的农民题材油画往往依据客观现实,实现现实的客观复制,来完成作品的创作。而当下,农民题材的油画应当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并在表现手法上实现一定程度的扩展。这并不是对现实主义的曲解和亵渎。因为现实主义并不局限于客观的写实描绘,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写实仅仅是现实主义创作形式的其中之一。因此,当下农民题材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应当追求个性语言的发展,实现对现实的深度挖掘。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具有强烈现实关照精神的农民题材油画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对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作出的种种拓展和推进是富于创建和价值的。

再次,当代农民题材油画要追求现实主义艺术价值的拓展性和多样性。油画家要从多角度挖掘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细微处反映农民现状的总体特点和普遍问题。

第一,油画家应该追求作品表现内容的多样性。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加剧了当代艺术反思的不断深入,农民题材的油画也需要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农民工题材的油画就是迎合时代的产品之一。生存环境的变化、工作地点的变化,工作内容的变化都将是油画创作的源泉。

第二,油画家应追求表现意识的多样性。21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艺术家更是如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艺术家应当有属于自己的追求和思考,通过画面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

第三,油画家还应追求表现语言的多样性,这体现在绘画模式的转变。画面从以前相对单一的形式风格转变为今天的各种风格的相互交织。不论是作品的画面场景描绘还是人物的塑造手段都变得也越来越丰富。

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艺术家是在通过塑造典型的农民形象或农民工形象来表达出心灵的真诚与人文的关怀。这种真诚与关怀在不同的艺术家那里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味,带来了表现语言的“多样性”,像尚扬的作品《爷爷的河》,以及段正渠、段正伟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当代社会环境中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强调的是艺术家的批判性立场,正是在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最后,油画家在当代农民题材油画的创作中应当始终充满独立意识。油画家的立场观点是揭露农民生活本质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副油画作品的的精髓所在。油画家在保证油画表象的现实主义的同时,还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不能让作品仅仅停留在复制现实的高度上。当代中国的油画家正充分认识到现实主义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在创作中体现出高度的独立意识,对现实主义艺术价值和表现手法进行卓有成效的拓展,使当代农民题材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二、结束语

当今范文篇7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5、组织课程知识竞赛

当今范文篇8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当今范文篇9

艺术的生命是通过流通实现的,“秘不示人”的艺术品是僵死的东西,缺乏真正的活力,因而生命也不能长久。流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式流通,也就是交流。非赢利目的的艺术展览、艺术陈列和艺术沙龙等就属于这一种。另一种是商业式流通,即通过买卖造成艺术品占有权的转移,从而达到艺术品传播的目的。具体来说,艺术市场的本质特征就是交换、调节和竞争。

现代社会艺术市场在展现与推动艺术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起作用的社会里,艺术市场是使艺术品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普遍的方式。通过经济方式的交换,艺术品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可以现实的发挥出来。艺术市场使艺术受众的范围扩大,它使更多的人可能得到艺术品,获取享受艺术、欣赏艺术的机会,打破了艺术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占有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艺术市场使艺术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活力,市场杠杆的作用,促进艺术品种类、风格的多样化,以适应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艺术市场从经济、商业的角度检验、确证艺术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艺术家的创作。另外,艺术市场使艺术家增加了向社会亮相的机会,对于艺术展览、学术性展览等非商业化方式具有一种补偿机制。

艺术市场一方面扩大了社会各界与艺术的联系,使人们对艺术发生了更深的兴趣,另一方面,它又拉开了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引起了艺术创造的客观化。也就是说艺术市场天然的具有两重性,它的正面效应是艺术受众范围的扩大,依据金钱的条件,新的渴慕者就可以经常的拥有艺术品,把艺术从神圣的殿堂拉向了世俗人间。它的负面效应是它制约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并且常常是不正确、不公平的对待艺术品审美价值。艺术市场的买卖很多时候把艺术品当成了只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艺术品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即艺术作品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那种属性,在市场交换中不一定处在它应有的决定性地位上,而是取决于特定艺术家、艺术风格或种类在艺术市场上的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艺术市场在中国还不成熟,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做到相互配套、协调动作。此外,不仅不少艺术消费者的市场知识和市场观念尚不明确、健全,而且许多艺术品生产者对艺术品商业价值,经济内涵的认识和态度也还不明朗、不够正确,尤其是艺术品经营者们,出版商、画廊经理、艺术经纪人等他们整体素质和作为这一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总体水平和素质都还不如人意。艺术市场存在一些无序状态,艺术品和原创作品不分,随意定价,假货泛滥,人为哄抬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我们既要遵照国际艺术市场的基本规则,又要从中国现实以及当代艺术品的现状出发,否则难以真正健全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市场。

首先,应从宏观上规范艺术市场,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加强鉴赏力度,确立具有鉴定权的机构,改变艺术市场混乱的局面。艺术家也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对消费者负责,主动净化艺术市场。鉴赏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鉴赏艺术,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艺术市场步入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当今范文篇10

本文作者:孟祥远工作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明确的新问题与旧问题同时交织在一起的同时影响的局面。一方面,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制度建构还不完备带来的,另一方面,市场条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又开始频频冒头,同样形成了不良的影响。以这近几年来连续发生的乳制品/牛奶食品问题而言,就清晰地表现出了传统问题和新问题相互交杂的局面。一方面,奶制品食品问题呈现出很明确的传统特点:由于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良莠不齐所致。但是另一方面,奶制品食品问题也有很强的新特点:市场经济状况下的行业“潜规则”。尽管从根本上来说,其还是可以归结为监管之无力,但是这确实是远不同于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问题。三鹿奶粉与三聚氰胺被曝光后,奶品安全一下子在整个行业中蔓延,包括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在内的22家生产企业受到牵连,调查结果表明,在蛋白粉或是饲料内加入三聚氰胺竟然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因此,实际上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是面临着传统问题与新问题的交杂,一方面,要求我们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对待已有的传统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应对新问题和新机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影响不局限于食品本身,食品安全本身往往被掩盖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负面影响非常大,往往不仅仅涉及了食品安全本身,而且涉及到了包括社会结构性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就充斥了社会信任感的缺失,社会法制或其它相关制度建构不完善,人民内部矛盾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激化等其它社会问题。但是正如我们已经提及的,由于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个体100%承受的个体问题,因此,个体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认知往往并不确切,在很多时候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反倒没有被正确认知。从总体上看,尽管难以忽视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食品安全整体状况应该可以说是改善的。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抽检的食品合格率仅为61.5%,但是到2003年,这一指标已经超过90%,确实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进步。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的2012年第一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总体向好,水产品抽检结果也总体好于2011年。而以食物中毒为指标的话,根据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发生食物中毒271起,中毒11007人,死亡181人,涉及100人以上的13起;2010年发生食物中毒220起,中毒7383人,死亡18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7起;2011年发生食物中毒189起,中毒8324人,死亡137人,涉及100人以上的有9起。从这一数据中至少可以看到,食品中毒事件基本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食品安全问题是呈现出稳重略降的态势,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是愈演愈烈。

应该说,其以政府作为行动主体,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作为抓手,以行政资源作为后备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开出了药方,有效完成这些“决定”无疑将推动中国食品安全走向新的阶段。但是上述“决定”仍然过多地强调了政府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强调,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求政府的不懈努力,同时要求政府以外的多方进行积极的参与与责任承担。政府应该明确和实践自身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主体责任意识应该首先在中国的实际状况下强调,政府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上,尤其是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是当然的主体,其职权和义务要求其具备足够的主体责任意识,来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所执核心理念应该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为民思想,其所能应该尽到的责任,是“从田野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管理。我想在现阶段政府首要的任务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整理下明确政府各部委之间的职权范围和相互之间的责任,在现有分工的基础上,强化分工合作,强化责权明确,在此基础上认真负责地完成各方面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强化和建立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作为,充分限制地方政府的负面作用,但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建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相互监管,也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地方政府的主管领导问责制度以及中央政府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垂直管理,重点在于限制地方政府或是政府工作人员因为地方保护主义或是经济利益驱使所可能进行的负面行为。市场应该充分建立关于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机制和社会信用机制针对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应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落实企业责任人的责任;落实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处置及经济赔偿责任;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除了针对市场中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进行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恐怕是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即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市场确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市场信用的重要手段,但是转型时期,很容易出现部分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钻制度的漏洞,进而以食品安全为代价谋取不应该的利润。具体来说,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标准;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架设由政府、公民和行业、社会等多方面多种力量形成的评价主体;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奖励和惩罚,保证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个体应该增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积极主动投身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市民本身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其应该同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中去。市民应该积极增强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使自己具备相应的监管能力。我想个体的充权离不开食品安全知识的普遍化教育,这有赖于政府在内的各方面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尤其有针对性地改变消费者的“失能”状态。其不仅仅有利于加强市场诚信和市场道德,也有利于消费者本身的充权,经济利益与指标才可能真正下降到民众权利之下。一方面,食品安全必须被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另一方面,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和常识也要与时俱进地进学校,进社区。特别是在普通社会区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健康和食品安全教育,真正理解食品安全,也真正能够使自己成为食品安全的合法监管者的一员。积极培育以独立知识分子为主导的第四方力量,培养专业型食品安全相关人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要求中国有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而多元化的最重要意含在于社会呼唤处于市场、政府和个体之外的第四方力量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介入,即监管上需要独立的食品安全评估机构。两个方面的人群是尤为重要的,一是没有经济利益诉求的非政府组织形成重要的博弈力量;二是训练有素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知识分子形成独立的专家群体。这两股力量以学术研究和非政府运动的形式的介入,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新的动力。当然,还要允许和鼓励媒介发挥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