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城市发展现状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4:31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 研究分析 工作现状 城市发展

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不断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治理控制,是今后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建设趋势之下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今后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一点是建设出高质量城市环境的关键点。对于广大城市的管理者来讲也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基本现状,实现科学化的治理和控制,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双重优化,为广大群众建设出更好的家园。

1 城市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工作实现持续稳定整改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当前环境问题逐步的成为了人们所重点关注的一项问题。在今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和严重,逐步的建立起科学化的保护体系和工作的政策,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之中还应当掌握较好的分析和测量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全面的测定和分析,并且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详细和全面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方案的设计,在今后随着相关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对于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控制力度也必将不断的增加,所以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的实现工作的改革。

不同的污染物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的具体方法有:直接采样法、浓缩采样法、低温冷凝浓缩法、滤料阻留浓缩法、自然积集法、电解沉降法以及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气态、蒸汽、气溶胶物质气泡式吸收管―吸收气态。当空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所用的分析方法灵敏度很高时,可选用直接采取林冲听采样法。空气中颗粒物质的采样,主要采用自然沉降和滤料法,其中自然沉淀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易受环境气象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基层环境监测人员掌握的污染物分析技术较单一,对于很多有害物质的监测和防治缺乏具体类型具体采样分析和治理的系统性技术支持。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前沿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新型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方案。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区差异、机构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水平明显存在优势,作为基层的地市级监测机构在监测体系中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解决实际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在有效调度的前提下,仍然会对环境监测和现场处置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 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实践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下文将针对工作的建议和主导性的政策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

2.1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标准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标准,是实现工作稳步发展的主导方向。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当前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核心环节,并且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相关治理事业的分析和研究,并且保证城市环境监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得相关工作可以收到基本成效的关键点。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还应当加强相关环保部门对于环保指标的检测和控制力度,不断的引入新的标准和新的检测体系,实现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同时还应当大力的促进和推动城市环境监测的创新,促进相关检测设备的技术发展,以实现技术参照指标的进步。

2.2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控制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是保证相关工作价值和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点,所以在明确了基本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始终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始终的坚持相关工作的原则,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理念的完善和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同时稳步的促进相关事业向前发展。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应当设置科学性的监测和控制因子,对当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全面的评定,此外,还应当实现固定化的监测和控制,对毒学原理以及污染的生物学原理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对于相关数据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评定,避免监测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口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在今后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切实的树立起相关意识和思想观念,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加强管理事业的改革。

3 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明确工作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明确重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监测基本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今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性的政策思想等进行了集中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持续稳定整改,为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2] 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城市地铁;相关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从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非常发达,轻轨、地铁、铁路等发展非常好,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非常的落后,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交通运量大等,都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和城市土地规划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土地循环系统,由路面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结合在一起,将城市发展中的路面交通拥堵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可以将城市交通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进而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但是从中国城市建设现状来看,中国城市发展中轨道交通发展缓慢,城市轨道交通多在一线城市发展,二线城市也有发展,但是较少。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城市路面上的交通堵塞问题改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路面交通还是存在拥堵的现状,而且这种拥堵现象从地上逐渐的发展到地下,如今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也非常大,我国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求的城市发展,进而增加了城市居民人口数量,在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交通人流量也得到增加,进而加剧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安全性评价

2.1客流密度分布

客流密度分布主要可分为客流密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流密度空间分布包括平均客流密度分布和最高客流密度分布。平均客流密度分布(人/m2)是指在高峰小时内,车站内i点处的平均密度,它主要反映了高峰小时内车站各点每平方米所聚集的人数。而最高客流密度分布ρmax(人/m2)则是指在高峰小时内,车站内i点处的最高密度值,即每平方米所集聚的人数达到最大。由于车站站厅层、站台层的乘客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站厅层的乘客大都处于运动状态,而站台层乘客大都处于等待状态,因而,对于站厅层的客流密度分布而言,两个值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它可以表示为车站某处每平方米所通过的乘客数。最高客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建立在轨道交通车站客流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在仿真过程中按一定步长记录空间各点的当前最高密度,不同密度用不同颜色表示,仿真结束绘制最大密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最高客流密度示意图

平均密度是仿真过程中按一定步长记录空间各点的当前密度,仿真结束计算该点在仿真时段内的平均密度,不同密度用不同颜色表示,绘制平均密度分布图,如图3所示。

客流密度时间分布是指车站在单位时间内(高峰小时)各点在达到或超过某密度值时(可看作临界密度)客流密度的持续时间。在客流密度不变的前提下,客流密度持续时间越长的地方安全隐患越大。客流密度时间分布可通过设定临界密度值,在仿真过程中观察空间各点的密度值,当达到临界密度以上时累计持续时间。不同持续时间用不同颜色表示仿真结束绘制时间分布图。

图2平均客流密度示意图

3、现阶段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解决城市交通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北京、广州、上海、大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经相继制定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计划。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北京为例,已经完全通车的线路包括了1号线、2号线、4号线及大兴线、5号线、13号线、八通线以及机场快轨,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线路包括3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2号线、14号线、15号线、16号线、17号线、亦庄线、房山线及燕房线、昌平线、西郊线、门头沟线、海淀山后线、南部U型线。据了解,北京地铁2015年总里程将超过700公里。北京四通八达的轨道运输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给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说经过的几年的发展,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合理

虽然国内大城市发展轨道运输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轨道运输在整个公共客运系统中承担的客运份额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城市轨道线网不合理,线网的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没有起到促进城市交通结构更加完善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大发达城市的轨道运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明显低于国外城市的客运量,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分担率也比较低;国内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的密度不高,低于国外城市的轨道线网密度;国内万人拥有的轨道线路长度也明显低于世界部分发达城市万人拥有轨道的线网长度。虽然国外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国内城市较高,但是国内城市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合理,使得国内城市轨道运输的作用的不到有效的发挥。

3.2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过分强调市中心作用

现阶段,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已经投入运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国内城市轨道运输在建设之时主要是根据客流量为设计依据的,而城市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就是市中心,因此,城市轨道建设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这样的缺点就是过分的强调了城市中心的建设,忽略了城市向郊区发展的因素,轨道附近的地方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就会进一步的增加客流量,进一步增加市中心的交通运输负担。

4、解决轨道交通问题的对策

4.1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缓解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进一步发挥轨道运输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当在完善轨道运输网线上下功夫。政府应当重视轨道运输的发展,通过实施一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来扶持轨道运输的发展。通过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国内城市轨道运输的线网密度,提高国内城市万人拥有的轨道线路长度,进而提升国内城市轨道的客运分担率。

4.2协调发展城市轨道运输

今后,大城市的轨道运输的建设应当注意协调发展,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应当合理的规划轨道建设,确立合理集中与分散协调的轨道线网布局。在大力建设轨道运输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边缘以及卫星城市的发展,做到市中心的轨道运输建设同城市边缘以及卫星城之间的协调发展,降低城市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轨道运输的作用,改善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结语

现阶段大力发展城市轨道运输,是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要城市土地规划建设结合在一起。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合理的建设轨道交通,将使城市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城市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中国的“城市人”自居,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必须意识到的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有大大小小六百多个城市,然而,这些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现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经济方面,沿海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内陆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进而不利于中国整体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政治方面,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更是占据了更多先机,政治资源的不平等共享会进一步阻碍中国城市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方面,对于国家竭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城市来说,国家重视是一方面,国家的竭力建设也是为了当地生活的人民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综上所述,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现今城市体系发展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城市之间又稳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城市的负责人有一定的思想,更是需要城市发展负责人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城市发展过程的实际改革中。在中国,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是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从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来看,近几年来,中国各个城市的房地产行业都在迅猛发展,这种迅猛发展的体现是在中国的任意城市中房价基本达到了新高的状态,基本所有城市中的房价都是升了又升。这种房价的只涨不跌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谈“房”色变,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一个新成立的青年家庭都面临着巨额的“房贷”,很多人无法避免的就成为了“房奴”,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城市居民想的是如何更快的完成房子还款,如何更好的生活,根本就无暇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房地产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就是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科学指导的最直观的体现。

二、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溢出效应源于191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溢出相当于外部性。在这之后,阿罗首次提出了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认为产业经济具有溢出效应,也就是说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经济的进步,也会对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在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下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使城市空间划分更合理

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会对城市的空间划分产生一定的作用。在城市空间划分方面,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主要发挥了助力城市空间划分,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的作用。首先,一个城市的空间划分由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在这里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城市里城市中心商业圈的大小往往就是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决定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城市经济溢出效应较高,就会连着带动城市中心商业圈使其规模变大,水平提高。其次,城市的空间划分过程也会参考城市中市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在市民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城市空间的划分,才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真正完成城市空间的合理划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的对市民的生活和经济水平有一定的掌握,就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整个经济中心圈的影响,更是会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机关负责人员要认识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居民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更好的进行城市的结构划分。

(二)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引导并指示着中国的发展。在“五位一体”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相关负责人员关注的重点,更是城市居民茶余饭后讨论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想全面建设和完善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要想让城市居民有更高的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城市的精神需求,必须先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就需要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来作保障。只有意识到城市产业经济的溢出效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更好的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作用于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会体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方面。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绿化、设计等都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有了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其溢出效应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不仅体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三)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一个城市的城市结构影响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水平、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传播交流等。首先,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不仅对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作用,更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中选择更合适的经济结构。其次,对于某些产业来讲,经济溢出效应会提醒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负责人意识到某种产业经济的饱和问题,进而在进行下一步的经济审批过程中能够更加及时的进行宏观调控,不至于造成经济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再者,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相关领导及其负责人可以根据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实况,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更好的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规划,使得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更好地带动城市经济的结构变化。

(四)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的共同发展

前文提到,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城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迄今为止,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被认为是解决这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共同发展。首先,当一个城市中的某种城市产业经济出现溢出效应时,其经济的引导者就可以考虑将溢出的经济效应向其他未饱和城市进行转移,进而促进未饱和城市的发展,给未饱和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有利于提升未饱和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其次,当一个城市看到另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出现溢出效应时,也会效仿出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城市进行自身所在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规划,进而有助于城市的共同发展。再者,当城市中出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后,国家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宏观调控,进而使城市的发展相方瑛: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平衡,避免出现过度两级分化的情况。

三、调控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的城市产业溢出效应会对城市造成两方面的影响,既体现为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也会体现为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在中国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调控城市的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使城市的产业经济促进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现今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调控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国家对产业经济的有效调控。在现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需要实现国家对产业经济的有效调控。只有有了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城市产业经济飞来的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第二,注重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前文分析过,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具有双面性,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不仅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城市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更加注重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尽可能的采取相应措施使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积极方面被放大化,尽可能避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第三,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要想更好的利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就要确保城市产业经济的有效运行,这就需要完善每一个城市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创新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现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完善了企业的创新制度才能够保障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保证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实现。风险承担制度的完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尽可能避免某一个企业出现风险影响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城市产业经济溢出的现状,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漏洞,促进城市积极健康发展是国家对城市建设研究的重点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产业的经济溢出效应助力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相关工作人员思考的重心。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避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完善每个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提升。

作者:方瑛 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丰羽,陈厚义.贵州省支柱产业分析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以能源产业分析为例[D].云南:贵州,2015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发展回顾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于1950年代,至今经过了6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前30年,如大家所知,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苏联和中国在那个时期的规划设计确实就是一个“设计”,城市规划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就是做好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后30年里,我们在规划理论上或者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上,比较多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我们引进的理论虽然很多,但联系中国实际的研究还是很欠缺。

但总体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理论研究上还是有成就的。我国的城市规划和西方的理论并不完全一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的不同,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办法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例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编制程序与方法,我们有自己法定的《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编制程序。我国的城市规划重视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市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当前对城市科学的研究不可低估,它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管理、区域等方方面面。

此外,我国有自己的城市科学研究会,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其中很多研究是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进行的,涉及大量最真实、最前沿的中国城市问题。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了《人居科学发展导论》。他把建筑和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综合了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当然,人居环境理论怎么更好地和我们的规划实践结合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大问题。

2城镇规划的现状

全国城镇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设计到综合规划,从孤立城镇到区域整体系统的过程,并进行了多次修编;同时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管理逐步法制化,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市民的居住水平、生活服务配套、文化教育体育设施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增长,至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30.4%,城市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仅用全国土地的3%创造了70%以上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80%以上的国家财政收人;相应城市规划学科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近20年来经历了从恢复到大发展的过程,全国目前已约有13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以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为生长点,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完整体系,迈向一级学科。

3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3.1理论缺乏本土化,忽视城市发展阶段

缺少理论的本土化、建立虚假前提、脱离国情,忽视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混淆了现在和将来的时态。考察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每一个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提出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绝非数理式的纯理论可以脱离社会历史自成系统运行。超越当前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提是对未来问题的预设。这种预设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绝不能作为发展规律简单地应用于实践。例如我国城市化阶段论的研究,逆城市化新城建设等的提出就为贪大求洋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又如,战略规划在中国到底如何编制和规范还刚刚起步,认为应学国外取代总体规划的呼声就不断还有规划年不落后建成国际化都市等等的提法。

3.2城市规划过多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市场”这一概念的引入,规划理论的阐述中出现部分学者仅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并将其应用到从新区建设、新城建设到风景区开发的广泛领域。在住宅建设领域更是出现仅以市场效益为导向的模式,名城保护、遗产申报也成为一项商业行为,并被不恰当地冠以“城市经营”的帽子,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新右翼理论,也让我们想起在市场环境下“凯恩斯主义”和经济界经常谈论的“市场失效”等问题,其实即使是新右翼的代表弗里德曼也还是将规划定义为是理性的、社会决策的艺术。显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中国规划领域,仅以市场这个变量为参照是不可取的。

3.3理论实践失效

近年来,规划失效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以及相关的学术刊物上。所谓规划失效是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的引导和调控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导致规划失效的原因很多,表现在规划理论、方法、过程、实施等方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城市规划行为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进行。虽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始终困扰着规划行业的发展与完善,并严重制约着规划有效性的提高。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

由于城市规划是一门游走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因此,其理论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新的理论一旦产生旧的理论就被淘汰,而更多的是具有社会科学理论的特性,即多种表述同时存在。所以,其理论系统是不同理论、不同程度的叠加,并在具体的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理性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规划实践中仍有其合理的一面,用“过时”去评价并不准确,当然也要避免走向工具理性主义。中国二十多年的规划实践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已有学者提出了“科学理性”与制度安排的关系,以及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观点。下面分别从两个层面对中国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建设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生态红线;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22-01

现阶段的城市环境规划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规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环境规划工作体制。即《关于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确立了部分城市开展城市环境规划试点城市,并以环保部颁布的《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规程》为辅助指导性文件,从而确立了十二个城市的环境总体规划工作,随着试点城市对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的开展,至2013年已经有第二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制定试点已经启动,这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针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推进实施工作当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一、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设计

1.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由我国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建议,并以城市人民政府以及当地的环境资源状况为基本出发点,遵循自然规律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将城市整体环境布局在满足以上条件以及人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M行的维持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相关部署工作。统筹国家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环境,针对目前城市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并且试点城市需要满足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的需要,以编制要求为基本点,开展符合城市特色的环境总体规划工作,并且鼓励相关的编制理念在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需要。

2.在现阶段对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已经处于规划开始的实施阶段,但是对于部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出现了两种理论上的分歧,一部分认为,对于现在试点城市环境规划已经出现部分成效,主要由于对部分已经开展过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城市,提供的生态红线、风险防线、环境容量底线等数据作为基本依据,为今后第二阶段城市开展环境总体规划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性依据;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应当以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规划管理机制为基础,利用一系列系统规范的审查工作,对于城市开展环境总体规划成果特别重要。

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现存问题

随着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城市工作开展以来,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别开展相应的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但是从主要的规划内容和技术总体线路等方面来看,还是有一套完整的共通体系存在,其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目标层,根据对基本环境资源的分析,针对目前的环境发展整体趋势,对于今后的环境发展走向,对于造成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工作,确立明确的规划目标和体系指标。对于部分城市城市规划目标过高或是不明确的情况,应当提出部分对当前城市环境规划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质性建议的观念。

二是分区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范围多是以全市域为主,区划大多依据生态环境的分类表述,如山地、平原、滨水等分区。对于地类比较单一的城市,多按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等类别分区。

三是规划层,该部分是环境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基本上以空间开发管控为主,按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管控分区明确控制标准;依据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设定控制等级;环境承载控制一般可以测算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容量,并可提出总体消减量,而对于土地的承载控制缺乏更有效的测算和管控方法。

四是实施层,地方环保局长期处于一种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的状态;并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以环评、监督检查、制定规划等工作为主导,责任大、管控面大、管控手段有限、实施效果差等问题表现突出,环境总体规划缺乏有力的实施机制。

三、城市环境规划的具体实施

通过环境总体规划以及试点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颁布的实施办法,对于缺乏监管的情况,规定要求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对规划和审查工作进行分离,建立明确评估系统,并针对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管工作,对于现阶段试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进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经由上级人民政府对相关内容和评估修整情况进行备案,同时上报至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一是加强规划目标针对性,虚实结合,既要体现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挥总体规划的综合指引作用,加强与城市、土地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又要指引下位专项规划,健全城市环境规划体系,层层落实。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保护、提质和治理的阶段性目标,确定规划目标的构建、实施、跟踪评估以及执法决议的流程,建立目标推进的严格修正程序,保障环境规划目标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是完善指标体系。在环境总体规划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规划实施效果。受限于城市经济发展压力、民生保障压力以及城市的GDP考核压力等因素,大多试点城市提出环境保护的底线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生态红线控制范围,进行刚性限制。这种底线控制法将环境问题压于一线,一旦突破底线将难以恢复和补救。建议仿效国境线的设计原则,两国陆地之间并非一根线作为国境线,而是两根界线,之间为过渡地带,即双线控制或带控。

三是因地制宜制定区别化的管控路径。关于环境质量改善路径,应对全市域城、镇、乡、村规划建设区探讨不同管控路径。不同的环境功能区管控范围尽可能与行政边界相结合,便于建立基层的管理机构。环境总体规划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控规单元和土地规划的不同类范围中,管控的范围市域不同于市区,管控的内容即有差异,又有交叉,可实施、可操作性加强。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实施中问题的描述和建议,针对目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无论是已经开展过环境规划工作的前车之鉴,还是严格遵守和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章程,对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来说应当根据城市自身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环境规划工作中心,针对部分城市环境资源总量以及城市发展状况开展具有区别性的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整体城市环境规划工作的进步以及今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

自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筑的建设速度也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数量与类型也在不断增多,这使得城市建筑在空间上的视觉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因此,挖掘现阶段我国城市建筑中的空间视觉设计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展开研究,便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

1.1建筑空间同视觉传达间的关系

城市中的建筑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向人们直接、全面传达城市外部形象最主要的视觉表现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自然风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精华的浓缩,而这些因素,则基本都是依靠建筑物的体形、空间、色彩、装饰、质地等方面。因此,城市建筑的外观会给人直观的城市印象,传达城市中的相关信息,将城市的个性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城市同他人对话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帮助相关人员通过城市建筑外观设计的发展历史来了解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1.2视觉传达在建筑空间中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社会发展情况已经由以往的积累型转变成消费型,并形成了一种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发展状态。在此种社会形态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消费生活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民群众维持自身生存状态的一个最基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

2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研究

2.1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目标

所谓的视觉传达,其指的是借助视觉符号的传达,将人们生活中包含的各类信息设计,传递给相应的人员,其主要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概念。其中,“视觉符号”指的是人们通过眼睛能够看到的,周边环境中具有表现性质的符号。造型艺术、建筑物、文字、电影等都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具有辨别图像的功能。而“传达”指的则是一些具有代表性事物的机理、形状、文字、色彩等类别的信息来刺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感知和接受这些事务[1]。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传达可以是传递内部信息,也可以使不同事物间的相互传递,且视觉符号也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载体对人们的感知能力起到一定的刺激,让事物本身包含的理念能够传达给相应的受众,从而确保不同事物包含的信息能够被有效的传达。

2.2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方向

对建筑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其在时展形式不断转变的今天,也应当要学会不断的创新,确保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将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共性的笼罩,这使得人们长时间的处于紧张、高效的工作状态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情感方面的感受不断淡化,这使得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开始充当帮助环境、人、城市共同对话的角色,并借助自身的语言形式,表达出相应的个性特征[2]。其次,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视野所及范围内最先观察到的就是建筑物外立面,所以,外观相对比较优秀的建筑物立面,更加容易让建筑物使用者了解该建筑物能够从实的经营活动。而作为构成城市建筑空间最为基本的元素,建筑立面的地位已经在现阶段上升到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地位。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商业等因素来看,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将其同建筑立面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此种设计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对设计师们有关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该设计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发现,建筑立面的种类较多,设计风格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设计形式[3]。此外,将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到我国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工作中时,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推动可持续的设计观念能够被全面贯彻落实到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之中,以此来满足现代人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要求,为大众文化在城市中的传播提供多样性、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的今天,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对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但受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影响,我国城市建筑在空间视觉传达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得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在空间视觉传达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和建筑单位应当挖掘现阶段建筑空间视觉传达在设计方面的问题,从而确定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在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帆,刘严.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的建筑外部照明设计方法[J].中华建设,2015,12:114-115.

[2]李前军.基于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J].中国包装,2016,03:44-46.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生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消耗逐渐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关注的问题。人们生活中对于资源的消耗也是资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节能与生活模式的转变成为当前我国发展中关注的问题。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众多的差距,我国的建筑节能与生活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一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建筑能耗量也随着增加。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能耗量逐渐成为关注的对象,如何采取有效地措施减少建筑能耗量现状,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能耗量与我国的人们生活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建筑节能与生活模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我国的建筑能耗存在城乡差别

我国当前的建筑能耗主要分为农村建筑能耗,北方地区城镇建筑采暖,城镇住宅除采暖外的能耗和城镇非住宅民用建筑能耗。但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的建筑能耗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建筑能耗远远低于城镇建筑能耗,农村建筑能耗仅仅是保持在最低的水平。

(二)我国的建筑能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缓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建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众多的差距,再加上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建筑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由于人们观念的不同,导致在用电,用水等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众多的差距。但是我国的建筑能源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浪费现象,这对于我国的资源有效利用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我国今后的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 建筑节能与生活模式的改善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资源节约意识逐渐提高,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施工项目逐渐增加,建筑节能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建筑节能与人们的生活模式息息相关,人们需要转变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一)住宅建筑的节能

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前城市的住宅建筑逐渐增加,随着住宅人数的增加,资源的消耗量也随着增加,如何更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节能工作。近年来我国的逐渐建筑逐渐增加,一些高档的住宅也随着增加,但是在住宅设计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节能设计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近几年的建筑设计中节能理念逐渐得到贯彻,比如在住宅建筑的采光方面,良好的采光设计可以减少照明用电量,从而减少电力资源的使用。当前北方住宅建筑逐渐采用地暖的供暖方式,这与以往的暖气供暖相比可以减少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其次,住宅用户需要树立节能意识。建筑节能与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是联系十分密切的,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一些错误的或者是资源消耗比较大的生活方式一时难以改变,这对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也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人们在生活中首先需要树立节能意识,充分认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相关的部门需要不断加强资源节约的宣传工作,充分提高居民的节约意识,为能源资源的节约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非住宅建筑的节能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非住宅建筑项目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当前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高档的写字楼和商业区,这些建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资源的消耗。当前很多大型商务区或者商场都装饰的十分华丽,资源的消耗逐渐增加,这对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非住宅建筑能耗增加,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需要进一步改善建筑设计,逐渐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当前我国的一些商业建筑往往借鉴国外的模式,往往增加了中央空调,能源消耗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的能源资源现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同的情况,仅仅是一味的采用国外的建筑设计难以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耗现状。在今后的大型的商业建筑的建设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我国能源现状,和城市的特点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尽量保障资源消耗量的减少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学校等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校舍的安排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尽量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断完善当前的建筑设计,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能源的节约。

三 结语

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建筑项目也随着增加。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耗逐渐增加,这对于我国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今后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保障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对于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资源消耗的问题,尽量采用节能的建筑设计。一些商业区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建筑节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人们需要不断改善原有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1.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现状

1.1绿地系统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城市绿化面积小、规模小,城市绿化系统不完善,绿地结构不合理,新建城区街道绿地面积不合理,老城区绿地零散分布。综合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绿地还不能成为系统,仅仅能够满足一些外观美化上需求,而距离具有生态效益的功能甚远。常面临的问题:预留城区公共绿化面积少;因为一些经济效益的问题,公共绿化面积通常会被侵占;一些开发商在绿地建设上消极怠慢;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逐年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2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为市民所关注,现如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一些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气和河流中,造成酸雨、雾霾、河水变质等环境问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填埋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污染,垃圾焚烧、冬季煤炭取暖、燃煤发电等排放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正是逐步缓解环境压力,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3规划建设现状

生态园林城市是集美感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园林形式的系统,而现有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地功用分不清楚。城市园林可大体分为公园绿化观赏园林、道路防护类绿地以及其它附属类绿地,每一种生态城市园林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这些功能方面的区分,一概而论。在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中,出现了很多设计的不合理性,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2.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2.1生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生态目标

目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在绿地系统、生态环境以及规划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应当追求合理的生态目标。第一,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其应有的生态效益,既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又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和控制城市温度和湿度,保护城市水资源不流失。同时还应保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维护大自然食物链的稳定,维持能量平衡和城市生态稳定,对破坏的环境起到实现生态复原的目标。第二,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多样化、外观具有美感的目标。我国大多数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开始加强了对形象美感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城市盲目吸收他人设计,大量砍伐树木,取而代之的是草坪,这样既不能实现生态多样化,又不能体现美观的效果。第三,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应当充分考虑人文目标,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建筑、人文环境以及古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大融合,建设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生态园林城市。第四,建立城市绿化产业。培育植物花卉,开发城市绿化商品,发挥城市绿化产业的生态效益,以发展和推广城市绿化产业为另一个目标。

2.2制度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应当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方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制度,只有制度规范化,才能保障园林城市更具生态化。

2.3合理规划与综合发展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工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园林建设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合理布局是生态园林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物种群落的不同理配置;根据物种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实现生态园林效益最大化。在一些遭受破坏非常严重的地方,应适当实现封闭式管理,甚至可以建立保护区等措施。合理的布局是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可以在屋顶上建立绿化带以及墙壁上实现绿化,充分利用爬山虎等植物的特点,提高绿化和生态效率。其次,还应当储备人才,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和落实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做好植被病虫害的防护工作,实现生态园林的综合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城管;城市发展;价值状态;定位

一、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本质维系与发展,为人类一切实践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它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哲学之外的其它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1]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中也经常使用的,它既被用来指称各种有价值的事物,诸如幸福、快乐、财富等等,也被用来指称人们评价各种事物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在美国普拉诺看来价值就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事物的本身。……价值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目标、爱好、追求的最终地位,或者反应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和正确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想要’做什么的观念。价值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他所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和个人喜好的标准。” [2]从经济法学的角度看,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那么具体来说,又如何界定城管的价值?笔者认为,城管的价值所在就是其应该可以创造的平安、和谐、融洽的具有良好秩序的社会环境的功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保一方平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文明都市的创建,为全体市民的幸福安康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相信这方是政府的初衷所在,也是所有公民普遍的美好的希求。

二、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

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前者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内在具有的应该达到的本质状态,或者说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后者则是真实反映事物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状态或情况,或者说是事物在外在条件作用下表现出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作为事物的现实表现样态之实然,总是与起应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或悖离;而作为事物客观存在本性及其理性要求的应然,也肯定是超越其外在的表现的。正是由于事物应然的存在,才使我们在不断的追求更好和完美,才使得事物的实然状态的改善成为必要与可能。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关系实际就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区别

(一)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然状态

什么是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然状态?就城管的本质属性而言,他应该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应当达到的功能状况:是维护城市秩序,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是人为地去创造矛盾,引起社会的混乱。城管应然状态的存在,不仅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求,也是当年设置城市综合执法局的初衷:“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执法效率,有助于改变政府形象。” [3]努力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实然状态

所谓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实然状态,就是与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然状态相对的,就是现状与理想的比差,或者说现实社会中城管切切实实带来的社会效果。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失业人口的摊贩化,摊贩群体的弱势化,摊贩经营非法化等问题不断出现,从而导致街头摊贩管理,弱势群体身存问题成为一个城市治理的难题。[4]从2009年5月的夏俊峰案到2012年6月山东枣庄十五中学生群殴城管再到2013年3月17日天河区车陂街城管队员苏家权在执行公务时被小贩连砍7刀等等。而这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由于城管的不适当执法引起的比比皆是。通过上述的事例可以反映出,城管在现实社会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遇。今天在中国人的眼里“”早已习以为常,“城管来了”成了吓唬人的工具。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给行政部门灌输一些新的精神,因为行政部门已表现出某种倾向。它对历史抱残守缺,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实行统治的权力机关,他们对待公民总有点像皇帝对待臣民的味道。” [5]

三、制约城管应然状态存在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现象的逐渐增多,又何谈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极为复杂。但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一)制度缺陷是根源

导致的根源就是制度上的缺陷。首先,城管从其产生时就存在先天的不足,不仅没有统一的上级主管单位而且连相应的事业编制、执法对象都不明确。这样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各自为政,损害的最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什么都管,越位执法,激化矛盾引起冲突。其次,瞎下指标,以完成指标为己任。正是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缺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理念,一些城管执法部门动不动就是指标,尤其是临近春节,各种乱收乱罚现象极为普遍,所以市民戏称为“只罚局”“执罚局”。

(二)部分城管队员素质低下

城管执法队伍在结构上比较复杂,有的执法队员缺乏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有的执法队员甚至是从社会闲杂人员中招募来充当“打手”的。如此般的执法人员,普遍存在执法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态度粗暴,行为霸道野蛮,面对行政相对人只讲收、罚、抓,又怎么会懂得执法的艺术性和法治?他们的行为绝不是执法而只能是“执罚”了。

(三)单向权利秩序下的特权思想

由于受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是在为谁执法,谁是主人,更何况贯彻为人们服务的思想,树立民主,民本理念。在他们眼里民众是权力支配的对象,是法律要治理的对象,是自己要处理的对象。这种特权思想的滋生,必然引起负面的效果。

四、结语

古人云:“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6]暴力执法作为一种行政违法行为,背离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要求。文明的城管执法是构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顺利推进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社会的和谐不是表现无矛盾或力图消灭矛盾的存在,而是使矛盾的解决呈现一种良性的态势,使之向着和谐趋势发展而不是不断的恶化。相信只要城管部门懂得“明德慎罚”的思想,懂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懂得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其在现代文明都市的建设过程中理应有的价值状态必然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杰克・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词典[M].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87.

[3]周明.论的问题和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0(5).

[4]孙为新,张德宝.浅析城管执法中公务化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报,2007(4).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群对策

城市化的含意及其指标众说纷纭,角度不同,见地也不同。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看,可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实施城市化战略对于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可能性

今后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发展时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如纺织、普通食品、普通建材等,已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难以再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目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已转向以机械电子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建材、建筑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这些产业的未来需求量大、投资量多、资本技术密集,它们的发展无疑会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未来20年城市化必然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另外据估计,今后20年至少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人们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此对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和条件作一分析。从国内形势看,国内有效需求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呈现疲软状态,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如何发挥少存款多投资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趋于成熟并走多从次化、纵深化、一体化发展,而第三产业未改变产业布局,进出口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消费。城市化战略为其提供了环境,并且逐步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从国际形势看,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中国要增强竞争实力为其向规模发展,而小城市小乡镇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经济战略优势、品牌战略,建立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小作坊,小工厂,小企业已不适应当代要求,走城市化战略是国际形势的要求。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表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趋势。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趋势预测

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97年)左右,今后将进入从3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一)大城市将比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居民收入水平高,虽然建设成本也相对高一些,但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还是比中小城市好。二是大城市功能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城市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三是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更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在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和重要的时候,在城市群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大城市的作用更加明显,原来独立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是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解决所谓“大城市病”现象,从而为大城市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例如,城市交通拥挤可以采取有轨交通、路口立交、路口停车线前移和路口四角扩宽等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大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已能够有效的控制。

因此,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应当注意大城市的作用,在不放慢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鼓励大城市适当超前发展。当然也还要注意不要超一定的“度”,我们认为以大城市人口增长保持在整个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1倍以内为宜。同时,发展大城市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容量问题。因此,在考虑加快发展大城市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的容量问题,做到大中小规模城市合理的协调发展。

(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特大城市根据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与国际交往作用的事实,在新的一轮对外开放纷纷制定了建立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设想,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又增加了新的积极因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所谓中央商务中心区(CBD)的建设。CBD是国内外大公司总部的聚集分布区,它负责组织和指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企业、工厂以及商业机构有效运行。由于各路大公司聚集在一起,它们能就近从事各种那些位于繁华的闹市区的大百货商店、大商场所无法比拟的大笔交易。

城市群(带)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扩展演变规律来看,其顺序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带就出现了。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个大城市群集聚。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大城市群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以此为中心,中国还应考虑规划一系列的城市经济带,并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中心城市,如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面、线、点形成后,将有一半的人口、GDP的80%、全国工业产值的90%以及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这些地域产生。

关于未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1996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预测: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4.5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35%;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45%。

三、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起飞也已到来。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服务价格的开放,将会有力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化进入起飞阶段后,城建规模巨大,估计每年约需投资总额高达5000亿元左右,如此惊人的投资单靠财政投资和价格开放后的收入是绝对不够的。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也只有8000亿元左右,因此,必须进一步开拓城建筹资渠道。根据国外经验,可选择的筹资渠道有政府专项城建债券、以BOT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水源设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二)必须逐步开放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城市生活”的巨大供需差额,根本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低价限制政策。它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供应严重不足的状态。低价政策往往使城市基础设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必然要靠政府大量的财政补贴维持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一般都很少有资金用于更新和建设,形成了城市基础建设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为改变这一状况,建立起城市化发展的良好的微观运行机制是关键。首先,使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企业化,摆脱行政干预,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其次,在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放开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的价格,并把原来的财政上的“暗补”变为进入居民收入的“明补”。最后,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建立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和居民共同参加的价格协调机制,按“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共同制定大家能够接受的合理的价格。

只有通过上述改革,才能一方面有效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应,另一方面适当抑止现有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过度的需求。从而使“城市生活”在市场的调节下达到供求平衡,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价格放开后,开始是会有一个价格上涨的时期,但随着“城市生活”供应量在较高的价格的引导下迅速提高,在供求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将使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逐步下降到正常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要求其消费者有相适的选择权利。否则市场的分割势必还会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此,有人担心户籍制度的取消会引起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使城市人满为患。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的放开,使“城市生活”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出来,户口放开的城市只可能吸引那些符合这一收入水平的人进入,低于这一收入水平的人群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会自动离开,以寻求符合其收入水平的地方。这一点实际上被我国目前在许多方面已不起作用的户籍制度本身所证实。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大城市里会暂时出现一些“贫民窟”现象,但只要对此加以特殊的行政干预,这一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在此还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还很大,户籍制度在调整人口的合理分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方面还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