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集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词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国;李清照词;汉学英译;创意英译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61-06

中国“婉约派”词宗李清照及其词作在美国的流传史已近百年,逐渐成为汉学研究中的显学,并日益为美国诗坛所关注。期间,李清照词的英语译本(文)陆续问世,译者多达数十人。综观各种译本(文),类型繁多,形态各异,但从宏观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汉学英译和创意英译。

“汉学英译”是“由生活或学习在西方国家且谙熟汉语文化的汉学家或汉学研究者所进行的汉语文本翻译。”①那么,“汉学英译”属于汉学翻译,其译文文本表述语言为英语。汉学英译追求的是源语与译语文本之间信息转换的完整性,既包括内容传递的完整性,又包括形式、风格再现的完整性。汉学英译的目标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相似性”的最大化,即意、形、体的“极似”。“创意英译”,在美国译者尤其在美国现当代诗人翻译家中,极为盛行,是美国特色鲜明的一种翻译传统。香港学者钟玲认为,具体落实到诗歌翻译而言,创意英译以表达美感经验、将诗人译者对原诗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为目的。②这有别于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汉学英译。创意英译是一种译者吸纳原作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创作灵感、彰显诗人译者自身诗学观念的翻译方法。

在众多美国李清照词英译文本中,许芥昱等学者的汉学英译译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收录进美国高校的中国文学教材,沿用至今;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则是创意英译的典范,被收录进美国各种诗集,影响了广大美国读者,甚至被不懂中文的读者误认为优美的英文“原创诗歌”。美国李清照词的学者译者与诗人译者分别采用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主导性原因是译者的文化身份,因为其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他们的译介实践任务,也决定了他们对英译方法的取舍。

笔者以美国李清照词的学者与诗人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类译者群体选取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动因及具体翻译操作,以期总结方法,归纳经验,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汉学英译:学者的学术性翻译方法

“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前提。”③美国汉学界的李清照词翻译与研究是同时进行的。美国的汉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将李清照词进行英译,以方便相关研究或教学的开展。这些以学术性为旨归的英译方法正是汉学英译。正因如此,美国李清照词的学术性翻译方法始终坚持“忠实”原则,译者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语言信息在翻译中的传神达意。许芥昱、叶维廉、欧阳桢等学者型翻译家便是典型代表。

许芥昱(Kai-yu Hsu, 1922—1982),著名美籍华裔学者、翻译家,终生致力于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1959年,许氏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数家大学任中国文学教授、系部主任。“许芥昱学养深厚,并不缺少研究、介绍古老汉学的能力。”④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著述颇丰,治学严谨,为美国学界所称道。

1962年,许芥昱在美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现代语言协会会刊》(PMLA)《李清照诗词(1084—1141)》。这是美国较早的李清照词研究文章。作者详述了李清照的生平背景、作词经历,深刻分析、总结了李清照词的五大特点:口语入词,形象生动,善用叠词,音乐性强,借景抒情。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文中英译了李清照词20首,作为论文论述的例证。这是李清照词在美国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汉学英译译文。例如《如梦令·一》的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

Often remembered are the evenings on the creek,

沉醉不知归路。

When wine flowed in the arbor and we lost our way.

兴尽晚回舟,

It was late, our boat returned after a happy day

误入藕花深处。

Entering, by mistake, the thicket of lotus clusters.

争渡,

As we hurried to get through,

争渡,

Hurried to get through,

惊起一滩鸥鹭。

A flock of herons, startled, rose to the sky. ⑤

这首小令回忆了词人年少时的一次游记,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之处,景物描写细致,烘托出词人的欢愉之情。许芥昱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以传达原词原意为准则,又能展现原词的特征。译者几乎“字对字”的翻译,如首句“常(often)记(remembered)溪(creek)亭(arbor)日暮(evenings)”,却又以英文语法、句法规则加以整合,措词简洁,是地道的现代英语,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在第二、三句译文中使用了尾韵,“way”与“day”,五、六句“争渡”叠词(hurried to get through)也得以忠实再现。译者将末句“惊起一滩鸥鹭”译为“一群鸥鹭,受惊,飞向天际。”这是一种深化的翻译方法,将原词景物的描述视线由地面延伸至天空,视野更加宽阔,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译文与原词借景抒情的效果异曲同工。

叶维廉(Wai-lim Yip,1937—)是美国著名的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美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叶氏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的若干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他的文学创作、汉诗英译与比较文学研究并行不悖,建树颇丰。数十年来,叶维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美诗学汇通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叶氏在学界就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比较文学、诗歌创作、文学批评,以及翻译的领域,叶维廉教授无疑是颗耀眼的明星!”⑥叶维廉作为汇通中美诗学与文化传统的学者,情系大洋彼岸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两种传统:美国溯源自庞德一系的现代主义和中国诗学传统,相向地传递信息。”⑦因此,叶氏坚持英译汉诗的“定向叠景”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诗中的语言模式、文化认知与思维角度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去。这既可以纠正西方译者对汉语的误解与扭曲,又可以为英语读者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诗歌审美体验空间,例如《如梦令·二》的英译文,

1.昨 夜 雨 疏 风 骤

1.last night rain sparse wind sudden〔6〕

1. Last night, scattering rains, sudden winds.

2.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2. deep slumber not dispel remaining wine〔6〕

2. Deep sleep abates not the remaining wine.

3. 试 问 卷 帘 人

3. try ask roll- blind- person〔5〕

3. Try ask he who rolls up the blind:

4. 却 道 海棠 依 旧

4. but say begonia --- remain--- the-same〔6〕

4. Thinking the begonia blooming as before.

5. 知 否 知 否

5. Know ?〔2〕 Know ? 〔2〕

5. Know it? Know it?

6.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6. should-be --- green fat red thin〔6〕

6. Fattening leaves’ green, thinning petals’ red. 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叶维廉设计了“三步走”的汉学英译方法:第一步,给出汉语原诗;第二步,进行“字对字”的释义;第三步,按照英语文法进行最小限度的修改,得出最终译文。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叶维廉在对《如梦令》进行“字对字”注释的同时,还标明了每句原文的字数或音节,甚至以问号“?”对译“否”字。译者对第二步所作最小限度的修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词的语言特质,如第二句的译文中没有使用符合常规英语文法的“does not abate”,而是以“abates not”英译“不消”。译文第三四句中也没有增译“我问”和“卷帘人答”,两句译文均为“无主语句”,意在再现汉语语言的专有模式和原词中的“无我”境界。由此,“定向叠景”的译诗理念得以实践:译文中助动词与主语均省略不译,使得原词中并置的意象一一罗列,令英语读者有“移步换景”的阅读体验。叶维廉这种几乎“偏执”“极端”的汉学英译方法虽然罕见,但“无疑传译出两大文化系统内更多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更为开放,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⑨

欧阳桢(Eugene Ouyang, 1939—)是美籍华裔比较文学家、教授、翻译家。他早年求学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文学院东方文化系教授。在美国汉学英译李清照词诸位译者中,欧阳桢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共翻译李清照词24首,其中13首收录在1975年由柳无忌与罗郁正合编的《葵哗集:中国历代诗歌选集》。该选集刊行后即在美国学界广为流传,随即被许多大学选为教程,此后数十年间多次再版。这为李清照诗词在美国社会的流布产生了深远影响。”⑩1999年,在早年13首英译李清照词的基础上,欧阳桢又增译11首,共计24首入选著名学者孙康宜等人主编的《中国传统女诗人:诗集与评论》。

欧阳桢对翻译理论与技巧有较深的研究。他认为,翻译对人类文明史、对各国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他把翻译区分为纯粹的翻译——科技翻译,与传神示意的翻译——文学翻译,前者容易后者难。他认为,鉴别文学翻译有三条标准:“自明”“信达”“透明”。“自明”即译文像原文一样,无需借助其他文献即可让读者鉴赏、理解;“信达”即原文的意义要完整无遗地译出来,原文与译文的“情调”要一致;“透明”即让读者透过译作看到原著,而不应让他们看出这是翻译过来的。由此可见,欧阳氏以学者的身份,侧重翻译中以原作为中心,强调译文的基调应和原文一致,译文要反映出原作者的特点,而不能反映译者自己的特点。他尤其指出,李少英和李清照就应有不同的特点。两个不同的作家或诗人,译文就应该分别反映出两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他翻译原则“传神示意”的另一种阐释。

例如《减字木兰花》的英译:

减字木兰花

Jian zi mulanhua

卖花担上,

From the pole of the flower vendor

买得一枝春欲放。

I bought a sprig of spring about to bloom,

泪染轻匀,

Tear-speckled, slightly sprinkled,

犹带彤霞晓露痕。

Still touched by rose mist and dawn’s early dew.

怕郎猜道,

Should my beloved chance to ask

奴面不如花面好。

If 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

云鬓斜簪,

I’ll put one aslant in my hair,

徒要教郎比并看。

Then ask him to look and compare.

此词写词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擅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含蓄地描写两人的爱情。欧阳桢的英译文十分忠于原词,以浅显易懂的英文再现了原作的原意,还原了原词语言平实、口语入词的特点,无需译注或其他辅助文献即可让英文读者理解,是为“自明”。同时,译文不增译,不漏译,上阕中“一枝春”比喻“一枝花”,译者直译为“a sprig of spring”;下阕中将春花拟人,以人面与花作比,译者仍直译为“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译者将比喻与拟人修辞格照直译出,并且皆押头韵,再现了李清照词音乐性强的特质。原词以花喻人,尤其是下阕含蓄的心理活动委婉地描写夫妻之间的恩爱。这是东方式的爱情表达,与西方直接、热烈的情感流露完全不同,而译文阐释的仍旧是原词含蓄的“情调”。译者坦言:“我们必须努力展示的不仅仅是我们彼此文化间的共同点,还有彼此文化间的差异。”是为“信达”。译文直接脱胎于原词,其中译者主体性几乎没有发挥,没有任何创造性翻译,真正做到了“译者的隐身”,是为“透明”。

除此之外,冰心的硕士学位论文《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与编辑》(1926)、何赵婉贞的硕士学位论文《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生平与作品》(1968)、库克(C.H.Kwock)与文森特(Mchugh Vincent)合译的《有朋自远方来:圣朝汉诗百五十首》中21首英译词(1980)以及詹姆斯·克莱尔(James Cryer)的《梅花:李清照词选》(1984)均为李清照词在美国较有特色的汉学英译译本。囿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做一一举例论述。

二、创意英译:诗人的创造性翻译方法

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新诗运动中,庞德开启了一种以诗歌创作为导向的诗人译诗传统。美国诗人译者主要以东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诗——翻译为主,他们以诗人的视角与灵感解读中国古诗,在翻译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创作成分。这种“大胆”的、出人意料的翻译,可以说创造出了另一首诗,却往往与原诗的精神想通。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创意英译。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是最富代表性的创意英译诗人翻译家之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 1904—1982)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兼翻译家,是“旧金山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对美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诗歌创作与翻译多达50余部,其中四部汉诗译集中均有李清照诗词的出现:《汉诗百首》(1956)包含7首,《爱与流年:续汉诗百首》(1970)译介6首,《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1972)英译7首,《李清照诗词全集》(1979)全译67首。在美国,像雷氏这样对译介李清照词如此倾心的译者十分罕见。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汉诗——特别是李清照词——的方法缘起于他的诗人身份,他在《诗人译者》一文中陈述了他的“同情”诗歌翻译观:

以诗译诗是同情行为——将自己与他人相认同,翻译他人的话为自己的话。众所周知,一位好的译者是不会对字对字翻译的。他不是人,而是拼尽全力的辩护律师。他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请愿。诗歌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同化,即陪审团是否被说服。

在此,雷氏将译者视为原诗作者的“辩护律师”,要求译者要按照作者的“意愿”和“精神”去感动读者,即“陪审团”,译者是作者与译文读者情感传递的纽带。他反对诗歌的直译,注重译本读者感悟到译者与作者同样的诗歌“灵感”,因此译者要积极主动地靠近原诗作者的精神层面。在雷氏眼中,“作者和译者都是靠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的,他们之间其实没有主与仆的区别。”这正为雷氏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诗人译者主体性奠定了基础。译者只有以平等的地位洞察原诗及作者的精神实质,达到“感同身受”,然后以英语将这种“同情”表达出来,此时译文与原诗之间语言是否“忠实”则无关紧要了,“我并未期待该集(《汉诗百首》)成为东方文化研究的学术之作,它们(译诗)只不过是若干(英语)‘诗篇’而已。”这也是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根本差异。

如《一剪梅》的英译:

一剪梅

SORROW OF DEPARTURE: TO THE TUNE

“CUTTING A FLOWERING PLUM BRANGCH”

红藕香残玉藫秋。

Red lotus incense fades on

The jeweled curtain. Autumn

Comes again. Gently I open

轻解罗裳,

My silk dress and float alone

独上兰舟。

On the orchid boat. Who can

云中谁寄锦书来,

Take a letter beyond the clouds?

雁字回时,

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

On the sky under the full

月满西楼。

Moon that floods the West Chamber.

花自飘零水自流。

Flowers, after their kind, flutter

And scatter. Water after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

一种相思,

Creatures of the same species

Long for each other. But we

两处闲愁。

Are far apart and I have

Grown learned in sorrow.

此情无计可消除,

Nothing can make it dissolve

And go away. One moment,

才下眉头,

It is on my eyebrows.

却上心头。

The next, it weighs on my heart.

该词作于词人新婚不久丈夫即外出之时,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擅长创作情诗的雷克斯罗斯以其诗人对爱情独有的感悟,去“同情”李清照,真切感受词人当时的心境,并将这种情思付诸于英语的载体,以创意英译的方法,再现了原词的离愁别绪与思念之情。首先,译者不以原词的行数为准则,果敢地采用大量的不规则断句与跨行,形成一种急促、直接的情感宣泄节奏,以西方英诗的外在形式与情感表达手法表露词人原本含蓄的情感。其次,原词中的若干意象被译者改写,以更加深刻地烘托全词的抒情氛围。上阕中“玉藫秋”之“秋”译为“秋天又一次到来”(Autumn comes again),使得哀愁更加忧郁。“雁字”本意为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一”字或“人”字形状,译者在此译为“唯有大雁归来,在天空中画着表意的字符”(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 On the sky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将其意象具体化,与“锦书”(letter)相呼应,因为译者认为,“大雁是中国古诗中‘信使’的惯用意象”。下阕中的创造性英译方法更为明显。“花自飘零水自流”中“落花”“流水”本是充满悲伤、无奈、绝望的意象,而译者描述完“落花”之后,笔锋一转,将“流水”译为“水流分开后,终将归复一处”(Water after /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落花”“流水”两个意象在译文中相反相成,将原本离别的愁苦状写为“苦尽甘来,聚散有时”的积极向上的爱情期待。末句更将“此情”(sorrow)外化为一种“可观”(on)、“可感”(weighs)的客观存在,“雷氏在此极力传递女词人不可消除的思念之情的全部重量!”再次,译者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情感“同化”,以现代英语表达出来。原词由于汉语特有的语法特点,全词没有出现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但在译文中,译者六次将“我”(“I”“we”“my”)显现,在英语语境中,这有利于全词抒情的发挥。有学者认为,雷氏的李清照词本身就是优美的英诗,此处把“无我”的境界化为“有我”的境界,于(英语)读者而言,具有极大的情感感染力。

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的李清照词在美国影响很大,美国现代诗坛中的很多诗人正是通过雷译的李清照词结识了中国婉约派词宗,并对其诗学加以师承,融合到自身的诗歌创作中。美国著名汉学家、文学评论家荣之颖对雷氏的《李清照诗词全集》评论道,雷克斯罗斯作为痴迷于中国诗词的美国著名诗人,克服困难将其译为母语(英语),无论忠于原作与否,其译文文学上的优点理应被肯定。

三、美国李清照词英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李清照词在美国的英译与传播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个案,这得益于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在着力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当下,李清照词作为“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评判标准、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译作的传播途径等方面均有启示意义。主要启示有三个“多元化”:

第一,翻译评判标准的多元化。通过美国李清照词英译可以发现,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翻译方法下产生的文本多姿多彩、百家争鸣。若以中国传统译论的圭臬“信、达、雅”加以衡量,则多数为“失败”的翻译作品;但是事实却是,它们都在不同领域、不同读者群中被比较广泛地接受。这是为什么呢?以这样的翻译实践反思评价翻译的标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的评判标准必须多元化,不能以是否忠于原作作为唯一标准。正如翻译目的功能学派所倡导的“目的决定手段”的宗旨,文学译者有权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用途,如汉学研究或诗歌创作,以及译本在目的语中需要完成的特定功能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而“不必考虑翻译是否按照‘标准’的方式进行。”

第二,译者构成的多元化。吸纳海外译者,需求“合译”模式。由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的案例可以发现,海外多元文化身份的译者是中国诗歌外译的有生力量,他们中有汉学家、有诗人,甚至有的译者既是学者又是诗人。尤其是汉学英译的译者多为美籍华裔学者,他们既有扎实的汉诗素养,又有美国地域的文化体验。国内译者理应与海外译者加强合作,寻求合理有效的“合译”模式。“树立国际合作的眼光,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雷克斯罗斯与中国学者、诗人钟玲成功合译《李清照诗词全集》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译本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从英译的李清照词在美国的传播渠道可以发现,以作家为中心的译作单行本虽然是传播的主要形态,但不是唯一渠道。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还可以有其他诸多方式,如高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主流中国文学选集,甚至中国文学研讨会等形式。笔者还曾搜索到在美国多个外国文学网站中有李清照词英译文的出现,虽然译者多不可考证,但这也不失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颇为便捷的现代化媒介。

翻译是文本跨语际的转换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到各种原因、目的的影响,不同翻译方法的使用会产生与原作或亲近(忠实)、或疏离(叛逆)的译本。李清照词在美国的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是核心观念迥异的两种翻译方法,这是由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目的造成的。但是,这又是两种在异域成功传播中国文学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辩证的考察与分析,对于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标准、译者模式以及译作传播渠道,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篇2

首页 著名诗人 诗词名句 年代诗人 诗词标签 诗词周边 诗人故事 史书典籍 词牌名大全

首页 > 诗词查询 > 唐代诗人 > 许浑的诗

《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 杨炯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查看全部

换一首以上为随机展示

许浑的诗词全集、诗集(447首全)

查询到许浑的古诗一共447首!

281、《洛东兰若夜归》 唐·许浑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鸟急山初暝,蝉稀...

282、《神女祠》 唐·许浑 停车祀圣女,凉叶下阴风。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长眉留桂绿,丹脸...

283、《别韦处士》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飞,别多相见稀。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旧友几人在,故乡...

284、《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 唐·许浑 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素车应度洛,珠履更归秦。水接三湘暮,山通...

285、《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唐·许浑 花落水潺潺,十年离旧山。夜愁添白发,春泪减朱颜。孤剑北游塞,远书...

286、《将离郊园留示弟侄》 唐·许浑 身贱与心违,秋风生旅衣。久贫辞国远,多病在家稀。山暝客初散,树凉...

287、《崇圣寺别杨至之》 唐·许浑 萧寺暂相逢,离忧满病容。寒斋秋少燕,阴壁夜多蛩。树暗水千里,山深...

288、《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唐·许浑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竹风云渐散,杉露...

289、《秋晚登城》 唐·许浑 城高不可下,永日一登临。曲槛凉飙急,空楼返照深。苇花迷夕棹,梧叶...

290、《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唐·许浑 山水引归路,陆郎从此谙。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台倚乌龙岭,楼侵...

291、《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唐·许浑 江曲山如画,贪程亦驻舟。果随岩狖落,槎带水禽流。客散他乡夜,人归...

292、《伤冯秀才》 唐·许浑 旅葬不可问,茫茫西陇头。水云青草湿,山月白杨愁。琴信有时罢,剑伤...

293、《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唐·许浑 沧波天堑外,何岛是新罗。舶主辞番远,棋僧入汉多。海风吹白鹤,沙日...

294、《留题李侍御书斋》 唐·许浑 昔话平生志,高斋曾见留。道孤心易感,恩重力难酬。独立千峰晓,频来...

295、《凌歊台送韦秀才》 唐·许浑 云起高台日未沉,数村残照半岩阴,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296、《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唐·许浑 病移岩邑称闲身,何处风光贳酒频。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

297、《湖州韦长史山居》 唐·许浑 一官唯买昼公堂,但得身闲日自长。琴曲少声重勘谱,药丸多忌更寻方。...

298、《题卫将军庙》 唐·许浑 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汉业未兴王霸在,秦军才散鲁连归。...

299、《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唐·许浑 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

300、《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 唐·许浑 毳幕承秋极断蓬,飘飖一剑黑山空。匈奴北走荒秦垒,贵主西还盛汉宫。...

301、《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 唐·许浑 碧油红旆想青衿,积雪窗前尽日吟。巢鹤去时云树老,卧龙归处石潭深。...

302、《卢山人自巴蜀由湘潭归茅山因赠》 唐·许浑 太乙灵方炼紫荷,紫荷飞尽发皤皤。猿啼巫峡晓云薄,雁宿洞庭秋月多。...

303、《贺少师相公致政》 唐·许浑 六十悬车自古稀,我公年少独忘机。门临二室留侯隐,棹倚三川越相归。...

304、《题崔处士山居》 唐·许浑 坐穷今古掩书堂,二顷湖田一半荒。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

305、《疾后与郡中群公宴李秀才》 唐·许浑 强留佳客宴王孙,岩上余花落酒樽。书院欲开虫网户,讼庭犹掩雀罗门。...

306、《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 唐·许浑 兹楼今是望乡台,乡信全稀晓雁哀。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华千里抱城来。...

307、《酬钱汝州》 唐·许浑 白雪多随汉水流,谩劳旌旆晚悠悠。笙歌暗写终年恨,台榭潜消尽日忧。...

308、《将归姑苏南楼饯送李明府》 唐·许浑 无处登临不系情,一凭春酒醉高城。暂移罗绮见山色,才驻管弦闻水声。...

309、《经故丁补阙郊居》 唐·许浑 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孤冰且自坚。鵩上承尘才一日,鹤归华表已千年。...

310、《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 唐·许浑 箫管筵间列翠蛾,玉杯金液耀金波。池边雨过飘帷幕,海上风来动绮罗。...

311、《寄殷尧藩先辈》 唐·许浑 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沈。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312、《赠河东虞押衙二首》 唐·许浑 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

313、《陵阳春日》 唐·许浑 百年身世似飘蓬,泽国移家叠嶂中。万里绿波鱼恋钓,九重青汉鹤愁笼。...

314、《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 唐·许浑 江馆维舟为庾公,暖波微渌雨濛濛。红桥迤逦春岩下,朱旆联翩晓树中。...

315、《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 唐·许浑 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月落尚留东閤醉,风高还忆北窗眠。...

316、《郊居春日有怀府中诸公并柬王兵曹》 唐·许浑 欲学渔翁钓艇新,濯缨犹惜九衢尘。花前更谢依刘客,雪后空怀访戴人。...

317、《赠桐庐房明府先辈》 唐·许浑 帝城春榜谪灵仙,四海声华二十年。阙下书功无后辈,...

318、《奉命和后池十韵》 唐·许浑 叠石通溪水,量波失旧规。芳洲还屈曲,朱阁更逶迤。浴鸟翻荷叶,惊蝉...

篇3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他们婚后感情甚笃,相亲相爱,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情趣。金兵入据中原,他们流寓南方,明诚途中病死。从此,李清照犹如雨打浮萍,流落他乡,境遇孤苦。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李清照也一步步趋于成熟的文化女性。诗词之中少了小女子的欢乐和忧愁,多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历史的观照。除了婉约之吟,也多了慷慨之音。

早期的李清照活泼开朗,寄情于山水,富有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作为生活和时代的宠儿,李清照经历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呼喊出了心中的慷慨之音。

篇4

关键词:李清照  勃朗宁  爱情诗词  写作特色 

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将爱情作为歌咏和赞颂的对象。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一生都创作了许多作品,爱情诗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两宋之交的重要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集为《漱玉词》。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诗歌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等。她们的诗词都为爱至诚,有感而发,但在写作特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从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人爱情诗词具体的写作手法。 

一、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生活美满,后期颠沛流离。而巴雷特曾因脊椎跌损下肢瘫痪长达二十多年,结识丈夫罗伯特后,才改变了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 

(一)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意象鲜明 

两位女作家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善于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常用鲜明的意象勾勒抽象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宗,李清照在作品中常借用许多意象抒感。其词处处流动着爱情的含蓄与哀伤,所倾诉意象大致有三类:第一,清新可爱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秋千”应是此类意象中的代表。如《点绛唇》中有:“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少女芳心萌动,心事也随着秋千架慢慢飞向天际,恰如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句。第二,哀伤苍凉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思如缕的时期。“雁”“海棠”“梅”等意象多次被提及。《怨王孙》写道:“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雁足传书为古典诗词的常用之典,归雁撩起闺中人的相思,惹出一片离愁别绪,此情难与他人言说,只能对雁倾诉。第三,落寞凄绝的意象,大多出现在孤独哀愁的嫠妇时期。典型的有“疏雨”“残月”“梧桐”等,《摊破浣溪沙》有词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描写,都表达了落寞凄凉之感。总之,易安词常借用意象抒感,使词情意相生,景中有情。 

勃朗宁夫人的诗集中也有不少是借物抒情的诗歌,她通过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意象唤起心中的感情,例如火焰、棕榈、苍松、花、阳光等。“是的,这苗圃房内满是杂草和悔恨要你来耕耘;但这里也有玫瑰,还有常春藤——收下它们吧,就像我曾收下你的花儿。”(诗歌44)[2]勃朗宁不断地从花园中采集最好的玫瑰送给巴雷特,花的鲜艳芬芳加上送花人的情意,使得她萎缩的生命又显出活力。没有爱情时,心的“苗圃”满是“杂草”,但爱情来临了,又种上了“玫瑰”和“常青藤”。爱情是富有力量的,正是丈夫的爱慕使她重新有了幸福,如同王小波的那句“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总之,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常常可以看见诗人用这些鲜明的意象来唤起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 

(二)语言特点:简洁平实,浅白通俗 

并不是只有古奥晦涩的语言才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简洁浅白的语句使得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诗词清新脱俗,且往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3],李清照的词大都是精金粹玉之作,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的上阕用词简练,工致精巧,短短30个字,就把凄绝伤感的别离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虽浅白通俗,却很有画面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独自泛舟,凝望西天,盼君归来的惆怅之景。“增之一字则长,减之一字则短”,易安词的语言就是有这样的独特魅力。 

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语言用词也有独到之处,她善于用洗练平实的语言传达深重的情感。如“我承认在你面前我哀愁而冷漠,因为我俩朝着不同方向,照耀我们额发的不是同一束阳光”,(诗歌15)“不同方向”暗含双面杰纳斯的典故,更是道出作者心中的矛盾,拒绝还是接受?这是无法抉择的痛苦。她别出心裁地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道出复杂的情感。恰似品茶,简单纯净,看似无华,却唇齿留香。 

(三)修辞手法:拟人鲜活,比喻生动 

篇5

词,最早约产生于隋朝炀帝时期的民间,其兴起过程与乐府诗基本相同,即与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词的本名叫“曲子词”“歌词”“倚声”等。唐朝,诗人也创作词。相传为李白创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而中唐时期,白居易、张志和等人开始大量创作;到了晚唐,五代词掀起了一个波澜,产生了《花间集》。《花间集》这部词集收录了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人十八家近五百首词,内容多描写闺阁生活,语言讲究简练含蓄,以轻盈婉约、典雅华丽为正宗,形式上多为小令。另外南唐以李、李煜父子为首的君臣也善词作,尤其是李煜对后代的影响较为深远。到了北宋,柳永突破了花间派的樊篱,独树一帜,使用俚俗语言,运用铺叙手法,开辟了写长调的道路;而苏轼则又进一步打破了词的狭隘传统观念,极大地开拓了词的内容,一扫柔靡纤弱之风,创造了高远清新的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词风;南宋的辛弃疾则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发扬光大了豪放风格,成为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写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由于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努力,词成为两宋的代表文学样式。一般认为:唐五代词精美,北宋词博大,南宋词深刻。

随着词的发展,词不再配乐歌唱,词牌只是字数、音韵、声调和结构的格式。每首词都有词牌,两宋词牌共一千多个,但常用的只有一百个左右。写词就是依照词牌的格式来填写,所以写词又称为“填词”。最初,词牌就是词题,如《渔歌子》咏的就是打鱼之乐,《浪淘沙》咏的就是浪和沙;后来逐渐发展到大多数词的内容与词牌除了形式有关外,内容与词题已毫无关系了。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字样的,词牌就是词题,不另标题。但大多数词都是不用“本意”的,词牌以外往往还有词题,在词牌下用小字标出,如果并成一行写,则中间加间隔号,如《渔家傲・记梦》(李清照),“渔家傲”是词牌,“记梦”是词题,词题标出词的基本内容。

词,又被人称为“诗余”,但词与诗,尤其是与近体诗区别极为明显:其一,词是分片的,而诗不分片。绝大多数词,一般分段,而以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四叠;不分段的单片词,只有《十六字令》《如梦令》等很少一部分。“一段”一般叫“一片”,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又叫一阕,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其二,词的句式参差不齐,词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而近体诗要么是五言要么是七言;正因为如此,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小令在五十八字以内,如《忆江南》《渔歌子》《如梦令》等;中调在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间,如《渔家傲》《西江月》《青平乐》等;长调在九十一字以上,如《扬州慢》《雨霖铃》《念奴娇》《永遇乐》等。

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古人说:“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这就是讲两派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对此两派的不同,《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说: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则小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风格。具体说来,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于突破,不受束缚。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其五,代表人物不同。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词人则有苏轼、辛弃疾等。

篇6

关键词:人杰;悲剧英雄;爱国主义;文学立场;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19-01

有人曾这样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曾这样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夏日绝句》中也说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反对项羽过江,认为过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典型代表人物就有和王安石。点评帝王将相,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他出生贵族,不知底层人民的生活。刘邦是底层人民,可也混了个泗水亭长,而项羽自幼却追随项梁流浪,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生活体验怎会少于刘邦?不过,话又说回来,提到这方面,陈胜,吴广才是绝对的优胜者,征战多年,利益熏心,到头来虽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却也没能成就帝业。王安石也持同样的意见。同一个人物,同样的问题,见解如此不同,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而已。诗人们看到项羽高尚的品格,政治家看到项羽身处的绝境。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这样的原因。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高出世人料想。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这一绝句在她婉约的文字中,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几人可与之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西楚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是“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任何言语!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屹立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这也就是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大多数诗人赞同项羽过江的原因,他们希望项羽东山再起,战胜刘邦这个泼皮无赖,夺取天下,成就西楚霸王的梦想,也成就他们自己的梦想。对于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诗人们自然都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项羽的成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功,是他们自己理想的成功。所以杜牧写“胜败兵家事不期”但他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式,或许说他心存侥幸,所以说“未可知。”那也就是说胜也未可知,败也未可知。

对于这一点政治家犀利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他们当然也认可项羽的人格魅力,但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却有更清晰准确的分析。

1.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2.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3.汉军联军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4.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篇7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想来我们还是较早使用这种方式学习读书的民族,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

旧时的“素读”之成效可以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而今陈琴老师提倡的“素读”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如何让我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距这些新时代的孩子们更近,是我们要做的事,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一、根植于课内,“素读”得法

为了让学生从小接触名家名作,很多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不少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在选入语文教材时,一再“降级”。其中,被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选为六年级下学期课文,到了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又被选入五年级上学期教材。针对此类对学生来说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内涵深刻的名家名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保有其文章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为了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熟悉名篇,走近名家,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语文老师就应该多费心思了。而采用“素读”方式的话,目的便可以轻松达到。

二、叶茂于课外,“素读”得益

课外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果做好课内外语文教学相长,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素读”的方式应用在课外语文教学中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有帮助学生课外积累的意愿和行动,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积累是课内知识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生成点。当“吟经诵典”之风兴起之时,很多学校、教师都把中华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纳入语文教学,这无疑会掀起一阵复古热潮。一时间,校园内书声琅琅,闭目摇头、口中念念有词吟诵的身影在校园随处可见,中华经典一时成为热点。这种返璞归真的“素读”便使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的缺漏以及对青少年文化现状堪忧的一种自然反映,“素读”也是在这一时期浮出水面。

篇8

一咬文嚼字,腹黑火拼斗心计

宫斗片,观众自然不是来享受甜蜜的风花雪月,一如等了大船十五年,大家也不是为了看什么3D冰山,兴趣所在,自然是端庄姿态下你一言我一语的笑里藏刀。长达76集的《甄传》,就算不能出一部《后宫争宠秘笈》,也能出一本《斗嘴的方法论》。面对跳与不跳都难收场的“惊鸿舞”,甄以一句“臣妾未曾见纯元皇后作惊鸿舞的绝妙风采,实在是臣妾福薄,臣妾今日所作惊鸿舞,是拟梅妃之态的旧曲”,化解敏感问题,再以“萤烛之辉,怎能与纯元皇后的明月之光相较”摆对自身位置,顺利搞定烫手山芋,后更抛下名言“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气度,能不能让娘娘容下是嫔妾的本事”,让观众见识到了什么叫腹黑,什么叫女王。

归纳总结

剧中部分诗词出处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白头吟》――卓文君/《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梅花》――崔道融/《杏花天影》――姜夔/《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柬友》――纳兰容若/《子夜歌》――李煜/《山之高》――张若琼(张玉娘)/《洛神赋》――曹植 /《有所思》―― 萧衍/《牡丹亭》――汤显祖/《赏牡丹》――刘禹锡/《湘妃怨》――曹勋/《画菊》――郑思肖/《怨歌行》――李白/《采莲曲》出自乐府诗/《女诫》――班昭/《离思五首》第四首 ――元稹/《楼东赋》―― 江采萍/《九张机》/《古意》六首之六――吴梅村/《金缕衣》――杜秋娘/《诗经》/《菩萨蛮》――温庭筠/《诗经・大雅・卷阿》/《八 至》――李季兰/《鹊桥仙》――秦观/《春望》――杜甫/《代赠》――李商隐/《永怀赋》――张华/《柳塘词话》――冯延巳/《短歌行》――曹操 /《李凭箜篌引》――李贺/《江滨梅》――王适/《醉花阴 》――李清照

二红楼句式,

搭上文绉复古风

今年不仅服饰流行复古,妆容偏向复古,脑残清宫戏看多了观众的智商和审美也迫切需要解救。《甄传》正好搭上这股风潮,主打的复古“红楼句式”――“最好的”、 “极好的”、“何曾……”、“……也是有的”……倒也不打紧”、“不过是……罢”、“……来”也成为观众新宠,“这”、“便”、“若”更是几乎每句必见。而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等对白遣词造句皆透着封建社会背景下女子的温和婉约,截然不同于时下穿越剧的古今错乱,为整部剧增添一股清丽之风。

三吟诗作赋,

花瓶一秒变女神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腹中有诗书,气度才不凡。《甄传》里的甄却并非以国色天香的天仙容貌、天真无害的圣母个性或是帝王独宠的玛丽苏剧情获得观众亲睐,相反却以诗书见长。自打倚梅园祈福时甩给观众一句十人有八九需要百度谷歌的偏僻诗词――“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到杏花疏影里对杏花的深刻解读,再到后期各种典故分析、各种诗词解读、各种深刻感悟……观众惊呼到,这哪里是17岁萝莉的文学修养?简直比中文系女研究生还研究生。

四直接抒情,

悲催虐心泪沾襟

除去宫斗部分节奏紧凑的心计与言辞,《甄传》古风台词更多展现的则是在舒缓深情的人物独白,情深意重,赚足眼泪。即便嚣张跋扈如华妃,亦在多少个夜晚孤倚门柱独自叹伤“我就这样等啊等,等到天都亮了,他还是没有到我这儿来。你试过从天黑等到天亮的滋味么?”红颜尚未老去,却要斜倚熏笼坐到明。而全剧结尾“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以甄自白的形式奠定全剧主题,所谓繁华,不过成空,所谓浮生,不过一梦。

活学活用

让别人记住名字

“一袅楚宫腰。”

出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

还在发愁如何让别人记住你的闺名?倘若还停留在“在下甄子丹的甄,是左边女字旁右边上面一个四blabla的”,那你就弱爆了!如果没有令人过目不忘的容颜,起码要有令人过耳不忘的名字,至少好歹也甩出一句和名字有关的诗词。这不,尽管甄低头极力保持低调装路人,可惜一句“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正投知识分子“四郎”所好,立马接过一句“那更春来香减玉消,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必不会叫你玉减香消。”这不,印象深刻了不是。

博取同情与怜惜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

出处:《楼东赋》―― 江采萍

此乃华妃经典复宠“神诗”,华妃特意设计甄舞惊鸿舞让其出糗,另一方面引出《楼东赋》,意在以悲怜之色埋怨皇帝有了新人,却冷落了旧人。当然复宠也有技术含量,二位的经历告诉我们,1,梨花带雨神马的最有效,2,只有让敌人永远不知道你会什么,只知道你不会什么,才能百战不殆。

如何讨人欢欣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出处:《梅花》――崔道融

念诗谁都会,关键是念的是谁最爱的诗。甄在倚梅园这一念诗不要紧,尽管是首冷门诗,却偏偏是纯元皇后生前喜欢的诗。念诗的时机把握得也极巧,正巧在黑漆嘛乌的园子里就能跟皇上撞上。这也侧面警示醒今人,隔墙有耳,管住口舌,当然没事在办公室多念念老板或是领导喜欢的诗词也是不打紧的,秘诀在于投领导所好,跟紧领导步伐,毕竟领导也是渴望精神统一。另外,QQ签名为“如果爱,请深爱”的看到此诗请改一改,不觉俗气么?

如何帮人解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处:《赏牡丹》――刘禹锡

后宫不仅拼排位,斗斗小嘴也开心。华妃和皇后赏花也叫板,皇后折了一支牡丹,华妃挑衅牡丹的粉色是妾侍所用,不如她手里的芍药的正红是正室所用。正在皇后尴尬的时候,甄迅速以一首《赏牡丹》帮皇后解了围,智商满分。国人尤爱借物言志,建议朋友们闲暇之余找出梅花杏花松树柏树等等各种花各种树各种草的诗句分门别类提前背好,以备不时之需。

举一反三

随着《甄传》热播,“甄体”也随之在网络大肆流行,网友纷纷投入到“甄体”欢乐的实际运用中来。

(原句)“甄体”之甄:这个天下很快就是臣妾的了,只是臣妾要这个天下来做什么,臣妾要的始终都没有得到。

(网友例句)chuhongya009:这把芹菜很快就是臣妾的了,只是臣妾要这把芹菜来做什么,臣妾连炒菜的锅都没有了。

(原句)“甄体”之雍正:“那日在御花园初次见你,你独自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宫里的人事纷扰都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网友例句)雅芝姐 :那日在洗手间门口初次见你,你匆匆推开门,急躁焦虑的样子,仿佛在你前面排队的人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渗透; 语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追星少女因不堪父亲的重负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浙江中学生连环坠楼事件、校园枪杀案……许许多多的事实表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如何完善中学生的心理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因地区条件有限,无法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或者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利用自身身兼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两职的优势,尝试在语文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颇有成效,本文就此内容浅谈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初中阶段,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学生主体地思辨和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荒岛余生》《热爱生命》等都是展示主人公对生命地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荷叶母亲》《散步》《背影》等。例如在教《热爱生命》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战胜种种生死考验,其中哪一细节最令人震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认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拖着病躯的主人公在与病狼决斗中终因体力不支打算放弃,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生命的感悟来自现实,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是一边流泪一边看报道。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我们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学生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其中我班郭爱云同学在《生命无价》一文中感叹“生命是生物体最宝贵的财产,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陈增辉同学在《感谢生命》一文中写到:“生命是一种感动,我们为之而泣,为之感伤,为之满怀着感激,生命没有自身完全的延续,只有为了爱而存在的延续……”

二、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我是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据我所知,现代中学生早恋属于普遍现象。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谈“情”色变。随着生理条件的基本成熟及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但由于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感情,但初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足够条件谈恋爱。初中语文第六册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我们也可以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中感悟女词人真诚的相思之苦,我们还可以学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对爱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感染熏陶。

其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终使人走向崇高。在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父亲与女儿,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文反映人文主义者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

再次,语文教师要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私下进行真诚的沟通。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对一位男生的爱慕之情。我读完后,偷偷地给她塞了张小纸条,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石榴,有一次石榴还是青的时候我就背着父母摘下来吃,味道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吃没有成熟的石榴了。她很聪明,很快就领会我说的故事的含义。“老师,那我现在怎么办?”她无助的问我。我答应她替她保密,绝不会告诉任何人。我见时机已到,建议她及时转移注意力,集中力量搞好学习,珍藏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很快她就从情感的沼泽中走出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复杂性。有的学生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畏惧,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理想而自强不息的奋斗。例如,在学习莫泊桑《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就有不少学生关注她的生存状态,认为她有良知、守信、有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了道德基础。教育学生应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很多学生都被保尔・柯察金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学生在读后感中表示今后一定以保尔为榜样,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

第二,通过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很多同学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搜集他的诗词集,准备研究苏轼;还有一些同学探究课题“西北望,射天狼”集中体现的情感;还有同学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还有同学把苏轼和西方的卢梭进行比较研究,写出很有创意的小论文――《我眼中的苏轼和卢梭》。

总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创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严密的计划性和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全面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德育工作是件很繁琐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更需做长期奋战,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我们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而作为班主任,又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该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彭泽平.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湖南教育,2004.2

[2] 左巨清.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3] 教育创部落.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4] 江其堂.新课改如何实现语文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统一.科学咨询,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