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十篇

时间:2023-03-20 02:59:35

李清照词篇1

摘要“风”意象在李清照词中频繁出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伤春惜时、相思离愁、家国之痛、傲骨豪情。李清照喜以“风”入词,既与“风”强大的描述性、抒情性功能相关,也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性格特征、艺术追求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词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花草树木,飞鸟雁鹤,月云雨雪,皆是其言情抒怀的媒介。一提李清照的词作,人们不自觉想起傲雪之梅、高洁之菊和孤飞之雁,而往往忽略一个在其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风。根据王仲闻校注的《李清照集校注》收录的60首词作统计,包含“风”的句子有38处之多,仅次于“花”,约占其存词的60%。“风”频繁地在李清照词中出现,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质,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风”姿绰约

李清照写出了风的姿态。其笔下的“风”,仪态万千,风姿绰约。我们不妨看看“风”的具体用法。

1“风”作为单纯意象

这主要是指词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风”这一事物的影像,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概括性。如:

“风柔日薄春犹早(《菩萨蛮》)。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

2 “风”作为复合意象

这主要包括以“风”为中心语、以“风”为修饰语以及并列语的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与风有关的词汇就有斜风、细风、微风、清风、小风、晴风、晚风、西风、风雨、风露等等。相比单纯意象,李清照更喜欢用“风”的复合意象。如:

“小风疏雨萧萧地(《孤雁儿・御街行》)。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多丽》)。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临江仙》)。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

在李清照的词中,“清风”写其清凉,“细风”、“小风”写其轻柔,“晚风”写伤感,“风雨”则加重情感的份量,显得温婉细腻,体现词“清丽”的审美特征。“风”作为复合意象,在词中更能刻画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内心感情。

3“风”意象组合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意象系统,不管是单纯意象还是复合意象,都必须在系统中通过意象的组合获得生命,“风”意象亦不例外。在李清照词中,“风”往往与“花”、“天”、“帘”、“雨”等意象经过有序组合,产生极强的审美张力。我们可以以《忆秦娥》为例来进行分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乱山平野”、“烟光”、“栖鸦”并列叠合构成暮天秋色,而“梧桐”被“西风”催落则成了画面的焦点中心,强化了秋的悲凉感。概而言之,为了抒发感情,针对风的特定的状态和环境,李清照采用各种手段,选择恰当、优

美的词语来加以描绘,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把笔下的风能写得多姿多态、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风”情万种

李清照不但写出了“风”的表现形态,更重要的是写出了“风”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伤春惜时

李清照以一颗敏感之心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以爱怜的笔调借助“风”来写大自然的美。她在《蝶恋花》中写到:“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这是写初春的景象。暖雨、晴风、冻土初解;初生的柳叶如初睁开的睡眼,刚绽放的梅花似红艳的腮颊,春天仿佛无声无息随风而至。风带来了生命力,春意盎然。

又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早上带着醉意醒来,急切想知道经过昨夜“雨疏风骤”后,窗外海棠有何变化。于是“试问卷帘人”,结果“卷帘人”回答“海棠依旧”令她不满。而“应是绿肥红瘦”是作者的设想,她察觉到卷帘人觉察不到的细微变化,骤风疏雨应该带来“绿肥红瘦”的变异,因为作者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她能感受得到这种变化。这里,“风”和“雨”一起作为外界事物变化的动因,导致花叶的变化,从而引起了词人怅惘的感觉。或许可以说,生命的此消彼长便是欢欣与惆怅同在吧。

再如《忆王孙》描写的暮秋之景:

“湖山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孩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轻风掠过湖面,渺茫无边的水波随风荡漾;风中,虽然花朵稀疏,香气减少,荷叶变老,莲子已成,“说不尽,无穷好”。在这幅清幽和谐的荷池秋景图中,词人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

2离愁

李清照不仅用“风”来表现伤春惜时的情怀,还用“风”来写自身对丈夫的眷眷深情。《醉花阴》便是一首典型的佳节怀人之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明写女词人的悲寂孤独,实则抒发了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比黄花瘦。”这几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历来为后人称道。它写出了词人因“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彷徨和无奈。“帘卷西风”,人花相映,倍添凄凉意味。“西风”这一意象作为背景,使得这一幅画面罩上凄美的色彩;“风”吹落花瓣,菊花更显消瘦,“风”卷起帘子,帘里的人因相思憔悴而消瘦,两相对照,“人比黄花瘦”,不和花媲美,却与花比瘦!正因有了“风”的存在,使得此词具有流动之美,又凸显对比之美。如果换为“帘映明月,人比黄花瘦”,便索然无味了。

此外,如《念奴娇》中的“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通过写斜风细雨之春景来抒发深闺寂寞、思念夫君之情;《行香子》中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以风雨的瞬间变幻暗写思念中的李清照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变化。

3家国之痛

靖康之变,金兵南渡后,李清照经受着国破家亡之痛。她词中的“风”意象更多地具有了暗喻象征的意义,带有浓重的忧患色彩。

《武陵春》是作者暂居金华时的作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里的“风住”句写“风”虽停止,可是“花已尽”,而一个“倦”字则写出了她身心的疲惫不堪。“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忧愁多而重,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啊。风住而愁不止,词作中流露出国破家亡之痛、物是人非之感、悼亡之思,真挚而深沉。

《声声慢》则是她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后的沉痛倾诉与哀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乍暖还寒的天气、寒风、归雁、黄花……这一切触动了词人的满怀愁思,淡酒挡不住寒气,更驱不走心中的浓愁。“怎敌他,晚来风急”读来彷佛有千钧之力,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在流离奔波中书籍金石丢失殆尽之悲凉……像急风寒风不断袭来,让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如何消受!这寒风细雨,是词人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政治的风风雨雨,展现了词人不尽的悲、痛、怨、哀,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元宵感怀之作《永遇乐》,通过今昔对比引起盛衰之感,抒发了词人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落日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明明是染柳烟浓,却感觉毫无春意;明明是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她却担心“次第岂无风雨”,显示出她历尽沧桑后对一切都感到变幻莫测而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这风和雨会随时而降临,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内心的不安与彷徨无依表露无疑。

4傲骨豪情

李清照爱写风中之花,花的美往往是通过“风”来展现的。某些词中,李清照通过“风”衬托花的品格,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傲骨豪情。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菊、梅是孤高品性的象征,我们看看李清照是如何写风中之菊与风中之梅的。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在《多丽》这首词中,通过“恨”风雨无情,写出对菊花之怜惜与赞叹。作者表面赞美菊花的高标逸韵,傲岸不屈,实际写自己憎厌鄙俗、倾慕高洁的情怀,既是咏菊,又是自咏。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在《满庭芳》这首咏梅词中,梅花的风韵情致虽然超过其它的花,但是却可能遭受风雨的摧残蹂躏。“从来知韵胜”,梅之胜于其它花不在于形与色,而在于其神韵,这里,渗透着作者鄙弃庸俗、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更是写得铮铮铁骨:

“天接云涛接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一首言志的词,李清照通过写梦游太虚、遏见天帝来抒写现实中的内心苦惑,并表露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现实人生路途漫漫,景物迷幻。李清照似乎奋力挣扎,与社会抗衡,但世上从来知音少,“学诗谩有惊人句”,孤寂感油然而生。梦境中的天帝之问,其实就是李清照心灵的自问“归何处”。李清照不甘沉溺于这种孤寂,而是欲乘风高飞,奔向理想与自由,这当然是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常规范相违背的,但却是李清照豪情的体现。

“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想象大风起处,那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展翅奋飞。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中描述了一只有几千里大的鹏鸟,它可以凭借六月大风从南海飞至北海。后人常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而“风”象征实现理想之条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风休住”,“风” 是大风、长风,让自己驾一叶蓬舟,随风吹到海上神山,在浪漫的想象中鲜明地投射出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评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甚是中肯。

可见,李清照笔下的“风”,极富个性特征,或伤春惜时,或销魂离别,或国恨家愁,或傲骨豪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质,是李清照独特人生历程、个人生命体验与价值追求的本真抒写。

三李清照喜以“风”入词的原因

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要在词作中大量使用“风”的意象呢?

首先,“风”有着强大的描述性、抒情性功能。诗歌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意象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外化,风和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异质同构关系。人类的情感思绪如风般无形无影而又丰富多样,情感的喜怒哀与风时而狂烈时而柔和的变化相似,柔情似微风的轻抚,悲情如寒风入骨,哀情如秋风瑟瑟;风的冷暖引起人对季节迅疾变换的敏感和深刻感受,引发人们对时光飞逝的咏叹。人的各种复杂情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风来表达,使风意象可塑性极强,并在诗人的妙笔下呈现出动人的千姿百态……总之,情感的丰富多样与风的万千形态之间存在着某种广泛而有规律的契合,遂使它能随时随处激发起人的感受并能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风”意象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人的刺激能产生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立体性整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说:

“……而在视觉和听觉中,形状、色彩、运动、声音等等,就很容易被接合成各种明确的和高度复杂多样的空间的和实践的组织结构,所以这两种感觉就成了理智活动得以行使和发挥的卓越的(或最理想的)媒介和场地。”

风直接触及到人类最多也最敏感的感觉器官,人类更容易对它们产生直观感触至理性认知和情感联想,从而达到立体丰富的审美效果。风是动态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使在空气中生存的万物呈现出动态。“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即是风能使原本静止的自然物呈现出一种动态美的表现。风化静为动,增加了诗的艺术美感;风的无形无影,更添诗歌的含蓄美。“风”因而备受诗人青睐。

“风”很早就引起了古代文人的关注与描述。战国屈原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渲染秋风中伫立等待的悲凉,晋代陶渊明以“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体现其回归自然的心态,北宋苏轼则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赤壁赋》)抒写其享受清风明月的怡然……如果说风意象的描述、抒情功能是前提基础,那么古代诗人对“风”意象的运用则为李清照提供了宝贵丰厚的艺术经验。

其次,与李清照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性格特征及艺术追求密切相关。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仕宦家庭里,父母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家庭环境宽松自由。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宋史・李格非传》说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他特别强调诗人性情要真,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自然之风,且性格耿介不阿。李清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情率真,向往自然,追求自由;艺术上亦形成追求“自然”的审美倾向。词中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东篱把酒黄昏后”、“九万里风鹏正举”或兴尽于自然,或以陶渊明暗喻,或以大鹏自比,皆以自然之语表不为世俗所拘之意。

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美满的婚姻里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氛。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在青州“屏居乡里十年”时,他们夫妇“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一旦获得有名的字帖、画卷或古代祭器、鼎文便反复展玩鉴赏,品评研究,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情趣: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且“甘心老是乡矣”。

在这样的氛围里,她艺术的天真与敏锐得以保持与伸展,她对人生的体悟得到了深化。综合言之,厚实的传统文化修养使李清照具备了汲取前人艺术经验的能力;率真的性格特征使她更关注自然意象,尤其是有着丰富传统审美意蕴积淀的“风”;敏锐的艺术感觉使她笔下的“风”意象姿态万千,意味无穷。李清照对生命的任情率性体验与风的飘忽、自在的审美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

作为封建社会一名女性,李清照的生活大体不出闺阁;作为有才华而不拘世俗的女性,李清照较一般的人更具有细腻的体察力。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情绪借助无处不在、无影无形的自然界的“风”来表现。这里,既有她对大自然的珍视,对爱情的眷恋;也有她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体认。她笔下的“风”,既柔情似水又豪情万丈,英姿飒爽,倜傥有丈夫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风”是李清照情感世界的写照,亦是其率真、细腻、俊爽艺术个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齐鲁出版社,1981年。

[3] 吕慧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4]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清照词篇2

关键词: 李煜 李清照 比较

李煜和李清照被后人并称为“词中二李”。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1]所谓“当行”是指李煜和李清照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婉约词派”的风格。而“本色”除了兼有“当行”的意思外,还可以理解为二人所独有的自然本色。前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李煜和李清照的词并把他们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词作不仅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命运,促成相似的词路历程

南唐后主李煜既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擅长诗书音律,尤其擅作词。宋人邵思在《雁门野说》中说:“南唐后主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清人谭献在《谭评词辨》中则提到:“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写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逐深,逐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3]足见李煜实际上是一个天才的词人。

以南唐的灭亡为界,李煜的词在前后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前期,他的词主要描写的是宫廷生活、男女爱情和思妇之怨。

沉迷于奢华的宫廷生活,是李煜在政治上无作为的一种表现。如这首《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已经日上三竿了,刚刚酒醒的皇帝又开始继续纵情欢乐。宫女们在金炉里添了香,红锦做的地毯在忙乱中被脚步踏皱。美人尽情舞蹈,金钗从发间舞落。“酒恶时拈花蕊嗅”,传神地表现出了李煜贪恋享乐、纵情声色的神态。别殿的萧鼓声则告诉我们此时的宫廷是处处歌舞升平。这种对奢华宫廷生活的沉迷,其实暴露出了李煜心中深深的无奈。眼看国之将亡,自己却毫无办法,只能借着狂欢来麻痹自己。尽管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甘心,对国家和家族有些愧疚,但所有的一切已来不及挽回了。干脆选择逃避,浑浑噩噩地挨完剩下的日子。

与其说后主无意治理国家,不如说他无力保住江山。既然江山难保,而终日借着狂欢来自我麻痹又是暂时的,那就干脆将自己的心寄托于美人。在他前期的词里,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写得最生动的是《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李煜在这首词里大胆直露地描写了他与小周后幽会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都描写得非常细腻。花好月圆之夜,小周后“划袜”“提鞋”悄悄地去找李煜。相见后的“偎人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她那种与情人幽会时的欣喜和激动。李煜巧妙地捕捉了人物的心理,将当时的情景再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过着奢华的生活,又有美人在侧,但这一切终将失去。清醒时寂寞和空虚就会涌上心头,因此李煜的词里也有些借思妇之口言感伤的作品。且看《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已是日落西山,东风吹拂着水面。这样的春景却让人百无聊赖,只好伴着笙歌醉眼看落花。美丽的独自感叹,还有谁会来帮她整理残妆?容貌会随着时间慢慢变老,自己却只能在黄昏里倚阑等待。李煜借思妇之口,其实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伤感。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在亡国后失去,李煜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也不知道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还能支撑多久。整首词里弥漫着李煜对未来人生的些许忧患。

后期,李煜的词主要是写亡国之恨,这与他前期所写的那些“靡靡之音”在风格上完全不同。而且他后期的这些词作比前期的艺术成就要高。后期的词无不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怀念。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逐深,逐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3]当“花间派”的词人们还在抒写风花雪夜的时候,李煜已经在用词来抒发自己人生的失意了。他扩大了词的境界,影响了后来北宋词风由雍容艳丽向清丽淡雅的转变。代表作有《乌夜啼》、《浪淘沙》、《虞美人》。

先看《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林间的春花谢得太匆匆。世事无常,早上才下过雨晚上又刮起了风。那过去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生的恨,就像那东去之水,永流不尽。这首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自己无能的悔恨。“林花”固然美丽,却逃不过岁月的变迁。国家真的灭亡了,故国的一切还历历在目,却再也无法挽回。绝望就这样涌上了李煜的心头,于是他叹出了“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这种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省,在他前期的词作里是没有的。

再看《浪淘沙・窗外雨潺潺》: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雨在李煜的耳中已经是种“潺潺”的惆怅。五更了,无法安睡的他从梦中醒来。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美梦,无比的凄凉好似当头一棒。仅仅只有在梦中李煜才能有一刻欢乐,但可悲的是这种欢乐只是一种虚幻,一种“海市蜃楼”。“独自莫凭栏”,当被无限的寂寞和凄凉包围的时候,独自怎能凭栏?眼前面对着曾经属于自己的江山,这样的痛苦怎样独自品尝?也许此时李煜痛苦的只是他的个人得失,并没真正地关心国家的灭亡对人民造成的疾苦。但他这种怀国之思却恰好引起了民众的共鸣,使劳苦大众在精神上得到了宽慰。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把一个亡国之君的失家之痛、亡国之恨发挥到了顶峰,字字是血、句句是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开篇就是连续的两个追问,满腹的不平就这样喷发出来。明月当空照,心中的痛苦怎能回避?就像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其中一夜一样,他又站在这个囚禁他的小楼上。眼前是曾属于自己的无限江山,自己却只能待在囚笼之中,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终日面对着这物是人非的一切,压抑在心中的怨恨怎么发泄?于是只有将所有的愁恨寄托于连绵不绝的江水,让这永恒的江水去诉说他无尽的愁恨!这是李煜生前最后一首词,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登高一呼。写完后不久,他就因这首词触怒宋太宗而被赐死了。如果说李煜的一生都是懦弱的,那么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无畏则是永远令人肃然起敬的!

纵观李煜的词作,后期作品无论是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词的境界上都大大超过了前期的作品。这与他的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与之相比,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有着相似的词路历程。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因此她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学天赋,尤其善作词。明人杨慎曾在《词品》中说:“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4]李清照在宋词的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靖康之变”为界,李清照的词明显表现出前后不同的两种风格。

前期,她的作品多写少女闺情,闲适的生活和与丈夫离别的愁绪。

生长在优越家庭环境下的李清照,衣食上当然是无忧无虑的。因此生在书香门第的她,自然比别人少女情怀更甚。且看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泼娇羞的少女形象。从院子里的秋千上下来,这位可爱的少女已经汗透了衣裙,就像一朵沾着露水的鲜花。见客人来了,她便不好意思地慌忙逃进屋内。但心里又好奇来了哪位客人,于是偷偷地倚着门往外看,手里还调皮地拿着青梅嗅着。这一系列自然生动的画面真实而耐人寻味,同时这也是少女时代李清照自身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与一般的深闺女子不同,她天生喜欢亲近自然,她常常用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打发闲适的生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女子饮着美酒荡舟湖上,已经是何等的闲情雅致了。最妙的是傍晚酒酣之时,误入了美丽的荷花深处。于是一番奇景展现在眼前了,本来幽静的荷丛此时意想不到地飞出了一群鸥鹭,画面顿时活泼喧闹起来。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李清照的天真浪漫和无拘无束的本色。特别是“争渡”一词,传神地表现出了她活泼率真的个性。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两人都爱好诗词,共同探讨诗词和收集金石文物,因此婚后的生活是夫唱妇随。但后来因为丈夫的出仕,两人难免会有离别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期李清照写了不少带有离别愁绪的思夫之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日里的大雁,湖中的残藕,西楼的明月都无不深深地勾起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流水落花也饱含了深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之间是心意相通、相互思念的,而不是传统诗词里的单相思。正是这样真挚而坚定的感情让他们的相思之苦欲罢不能。因此才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千古绝唱。

后期,李清照的词多表达的是丧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遭受了丈夫去世和国家灭亡一连串的打击,她的人生完全跌入了谷底。这让原本一直很幸福的她痛苦之极,感慨万千,也使她的词风在后期转向了凄苦,并且后期的词作较前期的词作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五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落花满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她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景物依旧,丈夫却已经不在人世,国家也已经灭亡,心中的痛苦向谁诉说?只能任凭泪流满面。想去泛舟缓解愁苦,无奈也无济于事。前四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接抒发了心中的愁苦;后四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说愁苦的无法消解。“载不动”,用得极妙,把愁形象具体化了,更突出了愁苦的深重。整首词里的愁绪写得直率而饱满,情感感天动地。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芭蕉树再加夜雨,是典型惹人伤感的场景。“阴满中庭,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点滴霖霪”,这迭用的两句,既写出了芭蕉的茂密阴森,也写出了夜雨的连绵不断。词人定是彻夜难眠,不然怎会一直听得见这不绝的细雨声。“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一句道出了李清照对故国的思念。一直居住在北方的人,又怎听得惯南方绵长的细雨?一个失国失家的女子,孤身一人地生活,要怎样熬下去?从她后期词作关注到国家存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高度和境界自然远远超过前期。

再看《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就把人带进了李清照极度愁苦的内心世界。“寻寻觅觅”从神态上描写出了李清照对往日幸福生活的深切怀念,“冷冷清清”道出了李清照对这孤苦无依的人世的绝望,“凄凄惨惨戚戚”则是直接表现出了她心中剧烈的痛苦。想借酒驱寒,无奈无济于事,反增添了愁苦。想要逃避一切,可从北边故乡飞来的大雁,满地憔悴的落花,空荡冷清的屋子和梧桐叶上如泣如诉的细雨,却像无数根针刺痛了她千创百孔的心,无处可逃。于是在这种窒息的痛苦中,她用最后一点力气叹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说不尽道不完的痛苦,不仅是李清照个人的,也是像她一样饱受战争之苦和失去家园的北宋人民的痛苦。

在二人前期的命运里,李煜贵为一国之主,李清照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生活环境可谓是无可挑剔的。因此他们这个时期的词作给人形成了一个“闲”的感觉。而后期的命运,让他们一个沦为阶下囚,一个变成丧家妇。两人自然是感慨万千,对人生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所以他们后期的词作更为深刻。由此可见,李煜和李清照虽然在前期都拥有超出常人的才情,但前期词作的成就难以超过后期是必然的。是后期悲惨的命运激发了他们的词情,升华了他们的词境。

二、词自“二李”,我词写我心

前人所作的词往往都是为他人代言的,不是怨比宫娥,就是愁喻歌妓,只因为她们和自己一样人生郁郁不得志。但这样的词作总让人感觉言语欠缺通达,情致不能尽显。

自李煜开始,词才真正地被用来表达词人自己内心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3]

且看《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将踏马蹄清夜归。”

这是李煜前期描写宫廷生活的词作。夜晚的宫殿,响彻着《霓裳羽衣舞》的乐曲。嫔妃宫娥们打扮得华美艳丽,鱼贯而入。空气中飘散着醉人的香气,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竟趁兴在栏杆上打起拍子。此刻只顾自己乐在其中,不管那些繁重的礼节,这是李煜率真个性的自然体现,没有任何雕琢痕迹。结尾处“将踏马蹄清夜归”也是他在浮华背后内心空虚的真实写照。

再看《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在这首词里毫不避讳地对自己的无能进行了反省,甚至还直接描写了自己仓皇出逃的情景。面对灭亡的国土,懦弱的他却只能对着宫娥掉眼泪。李煜敢于把自己的耻辱毫无保留地描写了出来,并正视自己的过失,这是前人难以做到的。

李煜虽然对自己人生充满悔恨,但受佛教思想影响,使他敢于正视苦难并从中获得超然。如《菩萨蛮》: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首两句“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道出了李煜对人生和苦难的感慨。人生谁没有个痛苦呢?既然所有的人在世上都会遭遇苦难,自己又何苦耿耿于怀!纵使已经成了阶下囚,也要坦然地面对人生。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的评论:“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5]不管是愁苦的纠结还是感悟到超然,李煜都会如实地将心里的感受抒发在词作里。

与之相比,李清照更是做到了以己写己。“主观诗人”李煜在前期的词作中,写了少量代他人言情的作品,如《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柳枝词》等。虽然能融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并能把女子刻画得惟妙惟肖。但作为一个男子,去探究女子的内心活动,不免“隔了一层”。[6]李清照是“佳人作闺音”的第一人,她让词终于可以被女子自己用来诉说心声,并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这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正如清人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7]李清照词作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她自己真实的写照。

且看这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生动地捕捉了女子的心态。想悄悄看一眼情郎,眼神却正好被情郎撞见,莫不是他已经猜透了自己的心事。女子这种细腻的心理和神态,恐怕任凭哪个男子都难以描绘。“月移花影约重来”表达了李清照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这是以往的女子所不敢言说的。

再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在卖花担上买到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露珠沾在花瓣上,更显得鲜花娇美可人。看着这美丽的鲜花,李清照本能地联想到,自己也正处于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一生中最美丽的容颜,当然要尽情展现给心上人看。即便自己已经很美了,心里却还不满足。一定要问问情郎,自己是否是他心中的最美。于是把花插在发髻上,嗔着情郎“比并看”。这种小女子心思,若不是女子,是绝体会不出来的。可以想象,那位“情郎”当时肯定是一头雾水。李清照在这首词里,不仅描绘的是真实的自己,也道出了千万个渴望爱情的女子的心声。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里,李清照把对丈夫急切的思念毫无顾忌地表达了出来。愁绪像浓云一样,无法散开。凄凉的夜里,一个人躺在纱厨里难以入眠,看着瑞脑香在香炉里一点点地消逝。借酒消愁,却惹得西风卷起帘幕,帘内的自己竟因相思之苦瘦比黄花了。女子这样大胆地袒露自己对爱的渴求,是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的。难怪王灼会在《碧鸡漫志》中惊呼:“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8]

自李煜始,词人开始用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李清照始,女子开始用词诉说自己的心声。“二李”冲破了传统词的枷锁,让词变得“真”了起来。与这个影响分不开的是,词的题材得到了拓展,词境得到了提高。士大夫们终于开始用词抒写共同的心声,词再也不仅仅限于“替佳人代言”,因此词的境界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三、抒写真性情,莫乎白描

李煜的词情真挚率直,因此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他的词里,很少用到典故,通篇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前人那些重辞藻堆典故的词作,自以为高雅,殊不知正中俗套。李煜善用平实的语言,“化腐朽为神奇”,反而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周济曾在《介存斋词杂著》中提到:“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发矣。”足见李煜白描手法的质朴。

如《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句,虽通俗质朴,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李煜把心中的愁绪巧妙地想象成了杂乱的丝线,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顺,形象深刻地把愁绪的深和乱表现了出来,仿佛伸手可及。这样的效果,可能是很多华丽的辞藻所难达到的。

再看《蝶恋花・遥夜庭皋闲信步》:

“遥夜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晚春的夜里,在庭院里散步。朦胧的月色和几点细雨,勾起了心中的愁绪。不知是谁在快乐地荡秋千,与李煜愁闷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可叹这人间之大,竟没个安身的地方。整首词没有用到任何典故,都是自然的铺叙。“人间没个安排处”则用的是近乎口语式的语言,直抒胸臆,浅近而不做作。

李煜痴迷佛学,受遁世思想的影响,荒于政事。这两首《渔父》表达了他对淡泊而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其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不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就像写意画一样,李煜不加渲染地信笔勾出“一壶酒,不竿身”的渔父形象。“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也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描写了渔父潇洒自在、不受拘束的世外生活。李煜借渔父之口,说出了自己不愿受世俗束缚的心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李煜生活在压迫的环境下。整首词不仅语言质朴,所营造的词境也是超然脱俗的。

李清照在继承并发展了李煜白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雅俗共赏的语言特征。她在《词论》中提到:“乃知别是一家,知之甚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研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此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8]虽然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要与诗区分开来,必须严格地协音律并风格高雅。但实际在她的词作里,高雅的风格和浅俗的语言被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易安体”。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写的是李清照春日里的伤春之情。与侍女间简短的对白,不动生色地透露出了李清照心中的愁苦。“海棠依旧”是侍女“不知愁滋味”的天真。而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显露出了她比别的女子更多一份敏感的情怀。“肥”和“瘦”是再俗不过的字眼了,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体态,但放在这里却是极恰当雅致的。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对这首词作了如下评论:“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6]的确,“绿肥红瘦”四个字,从侧面表现出了主人公心中的愁怨。花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就像女子经不住岁月的蹉跎。满怀心事的李清照怎能不由花联想到自己。说花“瘦”,也即人“瘦”。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一开篇,“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连续的几个“深”字烘托出了一种无边的孤寂,“阁常扃”则营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青春已经逝去,所有曾经的幸福也消失了,心里哪还有希望?因此“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无意思”和“没心情”是再平白不过的语言了,却是李清照真真实实的心情,浅近自然,无雕琢的痕迹。

再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晓风疏雨萧萧地,又摧下,泪千行。吹萧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也是李清照晚期的一首词作。“说不尽,无佳思”,简短的六个字,把说不尽的愁干脆掩住不说。下片的“又摧下,泪千行”则是说,无奈心中的愁苦太深,只听得萧萧的细雨又惹下了泪千行。寥寥数字,平实简单,貌看波澜不惊,却将愁一发不可收拾地倾泄了出来。末句“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竟跟李煜在《蝶恋花・遥夜庭皋闲信步》中末句的“人间没个安排处”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惯用这种质朴的语言表达愁情,因此连语句有时也会相似。

从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性情中人。率真的个性让他们敢于摆脱俗套。既然词是为自己而写的,那么尽兴即可,哪还管那些陈规滥矩和别人的眼光。因此他们都选择用白描,不是巧合,而是性情所驱。宋朝的文人们对这种手法竞相仿效,也是因为深受感染而获得了共鸣。此后,词再也不是堆砌辞藻的文字游戏了。

比较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无论是前后期的词风、词作的题材还是惯用的白描手法,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且李清照在对李煜词作的继承和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的“易安体”。“二李”共同影响和见证了“婉约派”的发展,更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李卫华.论李煜词中的无奈情绪及其文化意义.宁夏大学学报,2007,(5).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杨慎.词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霍明宇.李煜词生命意识探究.潍坊学院学报,2007,(5).

[6]曹治邦.李煜、李清照词艺术魅力比较.甘肃高师学报,1999.

李清照词篇3

摘要: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文化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却有着极强的女性意识,她的词以鲜明的女性笔触抒写女性坦率纯真的心灵,卓然自成一家。本文认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②青春的觉醒,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③突破传统观念,极力张扬个性。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女性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一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成为以男性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一道靓丽的风景。对于李清照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有宋以来评论家已成共识。其实,李清照的价值不仅在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把李清照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审视发现,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她还具有极强的女性意识,应该说正是这种鲜明的女性意识使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中国,直欲压倒须眉”①,赢得世人的高度赞誉。为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

1 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认为女人似花,女人是被欣赏的对象,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李清照在词中直接或间接地把自己比喻成花,使自己既具备了花的特性,同时又有别于花的特性,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

李清照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如“绣面芙蓉一笑开”(《浣溪沙・闺情》),“素约小腰身”(《浪淘沙》)等,不过,更多的时候这种自我形象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地展示出来的。

如《庆清朝慢》:“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态,妒风笑月,长东君。”②通过对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表现了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资艳质的欣赏。又如《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人们只欣赏它比喻用法的工巧别致,实不知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时,也没有忘记对自我形象的美化。西风中,满蕴着愁苦。无力摇摆的,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这里没有蓬头垢面,没有百无聊赖,而是像一样,虽不能摆脱万千愁苦,却仍怀着期冀在枝头凄楚地美丽着,这美让人怜,让人痛。

李清照笔下的自我形象还有其内在的一面,这就是对美好的人格精神的追求。纵观李清照的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咏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这些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不是寻常的桃花李花可同日而语的,而是某种精神气质的象征,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故而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她说桂花“揉破黄金万点明,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山花子》),又赞美它“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正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

2 青春的觉醒,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

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北宋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的封建道德,到了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的礼教思想,理学疯狂地对人民进行封建道德思想的禁锢,扼杀人类正常的感情需求。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的禁锢下,比男子遭受更多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李清照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里,敢于大胆地描写女性内心情怀,歌唱青春和爱情的美好。在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颗跳动着的对生活、爱情、生命执著的心灵。如《浣溪沙・闺情》:(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词传神地描绘了少女娇柔神态和渴望爱情的心理,她不但敢于大胆设想和情人幽会的情景“眼波才动被人猜”,而且还敢于主动幽会情人“月移花影约重来”。词中的少女对爱情非常地纯情,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上片主要是通过描绘秋光秋意,真切细腻,曲折委婉地抒写自己的孤独之感。下片则直抒对出门在外的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心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大胆地表现了自己对丈夫的那种真挚执著、细腻愁苦的爱情心理。

李清照在词中毫不隐讳地描写了自己高尚纯洁的感情,自然大方地流露了她的爱情意识和心理,她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以最形象最恰当的方式映现出来,显示了柔情似水的李清照敏锐的感受力,给读者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3 突破传统观念,尽情张扬个性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性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主体,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庸。司马光在《家范》中主张“妇人专以柔顺为德”,“她们被关进家庭,捆绑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③很少拥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而李清照则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女子,她凭借自己的文学创作才华,跻身于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领域,在词的创作中,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点绛唇》就反映了她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和大胆。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李清照这位大家闺秀,不是语不高声,笑不露齿,压抑地生活着,而是尽情地玩耍,尽情地嬉戏,以至于力乏而慵态尽显,汗出而轻衣湿透。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待字闺中的少女见陌生人来访,表面上急得连鞋也不穿,只着袜子就走。其实少女的心里并不想走,只见古灵精怪的她竟借嗅青梅作掩护,好奇地打量起了客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能如此大胆,不为礼节所束缚,真让人感到惊讶。从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大胆、率真的性格,甚至还具备了一些男儿豪放洒脱的气质。如《如梦令》就表现了她身上的男儿气,词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年轻的词人尽情游玩了一天,竟然酩酊大醉,连归路都不辨了,可她和伙伴们既不着急也不惊慌,那误入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洒落在水面的笑声,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惊起了一群露宿的鸥鹭。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们,都生活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高墙大院之内,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袁采《袁氏世范》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司马温公(光)居家杂仪,令仆子非有紧急修葺,不得入门中。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小童通传内外。”④年轻的词人在没有任何思想压力的情况下,如男儿一样地豪饮,像男孩子一样地划船,表现出乐观开朗甚至还有点狂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沈曾植《茵阁琐谈》里曾这样评价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

在李清照词中,还描写了大量的“饮酒”作品,如“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三杯两盏淡酒”(《声声慢》);“酒意诗情谁与共”(《蝶恋花》)等等,这些饮酒的作品正是李清照潇洒不拘的富有文士之豪的个性反映。

李清照虽是女流之辈,在男性文化中,却具有与男性决一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媛,她能突破传统观念,在词中尽情抒写自己的个性,表现出了她的那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她以其富有个性的创作才华,以花喻己,赞美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勇敢大胆地追求爱情,张扬个性,在词中唱出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心灵之歌,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婉约词宗的地位。王士祯《花草蒙拾》评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李清照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 李调元.雨村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1页。

[2] [宋]李清照 著.徐培均 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按:本文所引李清照词皆出自此版本.

李清照词篇4

关键词: 李清照词作 特色 情感 意境 比兴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南宋婉约词的代表。她的词作,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独树一帜,人称“易安词”、“漱玉词”。李清照熟悉词的创造规律,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写出许多艺术性很高的词章,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以为绝唱。她的词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真挚感情的抒发

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模仿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借女子口吻来写,他们缺乏亲身经验,更谈不上了解女性丰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词作终究不如女性自我描写之真实贴切。李清照以女性为本位,运用精湛艺术手法大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生死离别的爱恨情仇、伤春惜春的生命悲凉,其情真切感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合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她那抒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不仅当时的读者深受感染,使处在类似情况下的人们产生了共鸣,而且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也为这种艺术魅力所感染。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李清照继承了古典传统的比兴手法,自然界一花一草信手拈来,都能为抒情刻画人物服务,并在词中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武陵春》:开头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起兴,既写出了狂风劲吹之后,落红狼藉、化作香尘之态,又描摹了人物的神态,表现了词人心灰意懒的悲苦心情。结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新颖别致,愁有了重量,船小愁重而“载不动”。再如《一剪梅》下片:首句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渲染了一种落花随流水而去的凄凉意境。结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愁思比作可以摆放在眉头和心头上的物件。又如《醉花阴》:首句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写她孤独无聊,焚香闷坐;薄雾浓云喻香炉中散发出来的一缕缕云状物的烟霭。结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她以黄花比喻人物形容的消瘦,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而且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显示出了长时间的相思之苦对人的折磨。她还用白菊比喻性格的高洁,用梅花象征女性的婀娜。《摸鱼儿・更能消》词中比兴手法运用更是不局限于局部,更不局限句譬字喻,而是融汇全篇,全词在整体上富有象征意义。在伤春与闺怨的外衣下,抒写重大的题材,复杂的情感。残春景象象征南宋的风雨飘摇的局势,又暗喻作者自己壮志未酬,青春将逝,全词的美人伤春、惜春、留春、怨春,也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腔热望和深沉惋惜,古人佳丽遭遇失宠的不幸,借此抒发自身长期受朝廷冷落、排挤的际遇;而善妒争宠者的下场,正喻那班恃宠作恶的奸佞的可耻结局。

三、意境幽美深远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他认为词人除了要格调高远外还应“于境界上用力”。李清照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象熔铸在一起,在词中创造出诗情浓郁、画意盎然的境界,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李清照词中常用的意象有“黄花”“黄昏”“梧桐”“细雨”等。这些意象既富诗情画意,又富于形象性,常常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为增强表达效果,这些意象常常在同一首词中组合出现,如《声声慢》:“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组合出现,形成了一幅秋天黄昏的雨景,把词人国破家亡复杂感情加以层层渲染。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黄昏”的组合,写出了词人无限哀愁,再加上“黄昏”这个让人容易走进回忆的时辰,再看眼前憔悴的“黄花”,怎么不让人销魂?怎么不让人愁肠百转?正是这些意象的组合运用,使李清照的词达到了极强的审美效果。

四、音律和谐妥帖

李清照词中所用的声韵,表面上大都是俚俗的语言,自然的音响,实际上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安排的。清代沈雄说她是“以易为险,以故为新”。由于工夫深,因此她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随心所欲,运用自如。例如《声声慢》一开头用十四个叠字,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有舒缓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由舒缓转入急促,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从整首词来看全词九十几个字中,舌声字和齿声字多至五十多个,作者故意运用这种吞吃抽泣的音调描写忧郁惝恍的心情,同时让这种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五、通俗优美的语言

李清照词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0―0090―01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可谓是文坛上独具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因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特殊的人生境遇,对“愁”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无论是由夫妻别离而产生的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还是由国破家亡带来的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都为世人展示了“愁”的另一层意境,从中也呈现出她人格的清高与坚贞,灵魂的凄清与孤寂,在词坛上成为一支瑰丽的奇葩。因此,她的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她也被称为婉约宗主。

一、李清照生平与愁缘

李清照自幼才华出众,十八岁与赵明成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并一同写词,研究金石书画,生活过得充实、幸福美满。但随着丈夫的外出做官,李清照已被相思的愁苦慢慢包围起来。更令她心碎的是,国破家亡使夫妻二人流落江南,金石字画丧失贻尽。第二年,丈夫病逝,这给已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心灵上刻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多年的背井离乡,加之士大夫阶层对她改嫁问题的污垢渲染,使她那颗已破碎的心七零八落,她在贫困、忧苦、辗转、漂泊之中,凄清孤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下面,就以她的“愁”情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刻为线索,浅析她的“愁”滋味。

二、夫妻别离――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

1. 《一剪梅》中读情愁。“花自漂零水自流”是由想象又回到眼前无奈的现实中:落花漂零后散落到水面,顺水而去、空留余香,是落花流水让作者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闷。同是一种思念,却因时空的阻隔,只能在天涯两头任凭相思、牵挂。这种思念竟然达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可见思念之愁挥之不去,召之即来。作者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表及里地反映相思之愁的浓烈。

2. 《醉花阴》中的情愁名言。《醉花阴》一词中作者因思念丈夫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是她对长期萦绕在脑海之中的思念之情的一次爆发。这句诗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的闪现出来,由于日夜思念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至此,秋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

可见,她的思夫情愁,一方面与夫妻情投意合,关爱体贴有关;另一方面与她多愁善感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三、国破家亡――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

如果说之前的愁是私愁,是因个人而生,那么下面的愁则是公愁,是国破家亡的国殇,是替万万亡国之民发出的呐喊与哭泣,而对这种“愁”滋味的解读更是咀嚼难咽、愁苦摧人。

1. 《武陵春》中殇的呈现。此时的诗人已尝尽漂泊之苦,眼前绮丽的双溪春日风光,在她眼中,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因而她懒得无心梳妆,而在此时,还有人游乐于双溪春景之中,津津乐道,诗人的几股愁绪在瞬息凝固到一块,时过境迁,现在的她家无重圆之望,乡无重返之日,国无重复之期,一个个重压在她孤寂无助的心头,使她无歇喘之机,而此刻与她志同道合,能理解她苦衷的又有几人?词人这里的“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后的悲哀与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在一起的,是词人一首泣不成声的悲歌。

2. 《声声慢》中伤愁的咀嚼。在她的词集中,对“愁”的抒写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当数震动诗坛的《声声慢》,全篇字字句句,如血如泪,都是“愁”情的泛滥与宣泄。此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秋日从清晨到黄昏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在国破家亡之后,在异地他乡孤苦伶仃度日的状况。年轻时的愁是有希望的,它是由甜蜜和痛苦酝酿的汁水,有滋有味。而如今国难当头,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将是永恒之愁,使她心瘁力竭,至此一种凄凉、惨痛和悲伤一起涌上心头。

四、“愁”词的一脉相承与灵魂的高贵

李清照词篇6

绿蕉风邀夏影缠。

碧洗清空,望断西厢。

云霓里绿绮谁共?

路远琴迢,千里婵娟。

湖梦淙淙影梦怜。

莺燕徐啼,两处飞鸢。

李清照词篇7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沙鹭。

2、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3、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犹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落日溶金,暮云合碧,人在何处?

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5、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6、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7、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意。()

1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9、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逢舟吹取三山去。

20、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1、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2、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23、昨夜雨蔬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

李清照词篇8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创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蕲州章丘人,我国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由于她小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因此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阅读了很多古代诗词书籍,也成就了她未来的创作。她所创造的词风格非常清丽脱俗,拥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对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其他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有明显的区别,作为女创作家的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婉约派作品。

一、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

中关于李清照的一生其实也非常坎坷,她早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生活非常的优越,但是由于后期迁移到南方,生活状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早期的作品非常的充满一种闲适的优美感。而在李清照的晚年,所有作品都采用一定的悲情描绘手法,同时也强调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部分,因此李清照的作品风格非常的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艺术美感的体会当中,去感受她对命运的感叹,与后期心态产生的变化。她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从词中也能体会到当时古代女子的心理世界。下面针对于李清照作品的主要风格,比较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一下李清照作品在创作风采,李清照作品主要有《如梦令》《一剪梅》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充分的体会出当时李清照作品的一种细腻委婉的感觉,她仿佛是一个脱俗的人间仙子,去体会事物的种种美好和内心的多愁善感,用丰富的女性情绪去表达事物的细腻风格。

比如著名的那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与“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意见而排队成“一”形的场面,“字”的着色也表达了古雁可传书的意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用抒情白描的手法描绘当初李清照的初期生活。这些都是属于李清照较为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她是未经历变故,在南渡之前的创作风格。

她的女性风格非常优雅柔和,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清照对事物美好本质的细腻描绘与她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彻骨的内心感受体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表面是一种婉约温柔的诗词风格,但是本质也充满一种离愁别绪,从中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觉,这个时候的生活又有离愁,又有闲适的美好。所以早期李清照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女性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她们多愁善感的心理世界。

那么从写作手法来说,李清照非常善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开始以活泼生动的词汇,为我们构建一个非常美丽的事物与环境,接着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与伤感。读了她的词,总是能够从古代优雅的环境当中转入到女性内心的忧愁与心里的沉闷,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夜来沉醉卸妆迟”,她提花落,再说夜晚梳头的孤寂,喜欢生动活泼地去描述一个场景,再将场景渐渐的带入到内心的感受中,她的婉约是一种先去描绘后抒发之感,先让读者去猜测词的主旨,再把答案巧妙的安排在词尾处。她总是用这些词里的一些场景来抒发内心的女性情感,它能够将落花、小溪庭院诗情画意的表达出来,同样也能够将忧愁、倦容、泪痕展现给大家。

二、李清照词的美感表达

我们在欣赏李清照的词时,能够感觉她词中的婉约美与深深的文艺表达能力。因此笔者想从美的角度去探索一下李清照词的风格。其实在《如梦令》《蝶恋花》《声声慢》,无论是对离愁别苦的描绘,还是直接运用想象力去抒发内心的情感,李清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始终拥有女性的羞涩,同时也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给人一种坦率与轻盈之感。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说,前期的李清照体现出了少女作品的娇柔妩媚之感,到了后期,她善于用白描的模式去抒发对事物悲凉的触感与意境。我们可以从李清照个人的阅历上去观察她前后期作品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在《声声慢》里面,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用梧桐比拟黄昏,表面上是表达深秋的景色,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她的意思是借用秋天这种情感来烘托出内心的无奈与心酸,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非常孤寂和惆怅,内心充满着悲情苦境的感受。所以无论对四季的描绘,还是庭院场景的抒发,表达的都是女词人的内心感受。李清照的词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写实感同时也用这种写实去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让自己的词被赋予生命,这就是她用词的体会自己的情感,也是作品美学成就的最佳体现。

李清照的词风格非常的婉转,在古代习惯于把一些豪迈和有着阳刚气势的诗词称之为文学大家。那么对于女性文学这个发展方向更具有一种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比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时恰当地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和内心细腻婉转的少女形象。李清照的词用自己的真情去体现一种现实生活的场景,并且用女性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一种温婉和现实清丽的写作风格。早期她的作品非常的娇俏,且充满着灵动少女的活泼,到了婚后又有着对夫妻情感的期盼和内心的淡淡忧愁,到了后期她化作一个悲壮的女词人,一面感叹着命运的蹉跎,同时也为祖国内忧外患而感到忧愁,这个时候她的作品拥有一定的思想性,所以李清照作品的美感源自于她成长的历程,也有每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情怀,由此去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感受。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独出一格,用东西女性独有的情怀去看待世界,同时有一种最美好与触动的感觉去创作文学作品,虽然她的一生尤为坎坷,前后期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作品的本身而言,其艺术欣赏力与美感深深的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康发,石军. 从兴尽晚回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1) .

[2] 雷徽. 李清照词在宋元时期的地位和影响[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02) .

[3] 邓树强.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的感伤美[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2) .

李清照词篇9

关键词: 李清照 抒情词 婉约含蓄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先生将婉约词派早期的几位代表词人温庭筠、韦庄和李煜的作品进行比较,毫不掩饰对李煜词的褒奖。清代沈谦则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以此来肯定李煜和李清照在婉约词派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这位在男性牢牢掌握话语权的古典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柔弱女子是凭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暗淡青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

李清照本人在《鹧鸪天》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她认为,在色彩缤纷的鲜花世界中,花的惊世骇俗不是靠它的色和艳,而是靠它的高洁的品性和疏远的意境。这首词正是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的写照。

李清照与温飞卿、李后主、柳耆卿、秦少游同为一代婉约词人,以朴素清新之语,抒深沉婉约之情,比之温、李、柳、秦是一种更为内在的醇厚之美。

李清照词集名为《漱玉词》,存词六十余首,多半是抒情之作。她的抒情词在我国抒情文学园中独树一帜,作为一代抒情圣手,她不仅秉承了前代“花间词”派优点,更独辟蹊径地延续着惜春悲秋、生离死别的情感。李清照抒情的婉约含蓄在她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现:

一、借景抒情,巧用意象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而写景只是手段。李清照将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对于自然观察的仔细很好地体现在作品中,并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她在《菩萨蛮》的开头以“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来描写告别酷冬迎来暖春时的愉悦心情。又比如,她在《醉花阴》开篇即以“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营造出了浓重的感伤氛围,可谓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意象是浸透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美;因此,要觉得物象是美的,我们就必须把它同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对照起来。’”李清照通过选择一些极为细小的意象,曲径通幽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比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从细小处着笔,选取了红藕、玉簟、兰舟、锦书、西楼、大雁、月等景物,细致地描述了思念之情。红藕的色彩、玉簟的凉都有特殊的美感。“红藕香残”描写了红荷花凋谢了,惟有余香;“玉簟秋”点明了时节是秋天。兰舟、锦书、西楼、月等都是与离别相关的景物,自然会引起词人的离情别绪。这些景物的选取典型而富有艺术美。

百花中被李清照采集于笔的往往是格高韵远的,如秋菊、红梅、雨荷、海棠等,清新淡雅。

比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上阕写秋凉情景,流露自己在阴沉浓郁的重阳佳节因丈夫外出而生的无限孤独寂寞之感;下阕词人赏菊把酒解愁,以满袖的幽香来描摹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此时词人的情绪已较开篇的“薄雾浓云”所渲染的强烈、揪心的情感有了变化,赏菊饮酒已暂解了刚才的揪心情绪,但随之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笼罩在心头,词人正是以的幽香来细腻地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深韵远。

再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词人以对丈夫的撒娇来写婚后的甜蜜,以花的美丽娇艳来流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这也是词人借意象委婉含蓄抒情的表现。

李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她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也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炼字炼句,创设意境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李清照的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词的这一特点,并利用词篇幅长、字数多的优势将自己深藏的情感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出来。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在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连续运用了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我们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声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耐人寻味。而且,这七个字叠用能够将词人在南渡后的思乡,特别是丈夫去世后的孤独无依、百无聊赖、苦心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和心理状态描摹了出来。

李清照的晚年极其凄苦,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大约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一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她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词人反复用“阴满中庭”这句话来写心中笼罩的孤独压抑愁感。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反复写“点滴霖霪”这句话,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后人以“愁情瘦境铸伟词,清疏淡雅见风流”这句话来赞美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其中,李清照营造的“瘦境”尤为引人注目。她在《如梦令》中以“绿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在《醉花阴》中再次创设了“瘦境”,最后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了秋菊的凋零,说出了自己的神情憔悴,而且委婉地表现了当时的一种黯然消魂、郁郁寡欢的心境。

“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可能是李清照受到普遍接受的原因。宋时的美丽标准迥异于唐朝,飞天那种丰满和完全不为宋人接受。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几乎是其意识形态的脸孔。当李清照用词描摹出自己的美丽和气质,无意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大环境的美学取向。

三、留取空白,委婉抒情

在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诗歌艺术中,作者往往借助丰富的意象来抒情言理,不是把自己的意旨情趣直白于表,而是通过塑造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时人去咀嚼、吟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词“留白”艺术。善用“留白”能使作品含蓄蕴藉,明白如话则使作品空洞无物。

比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在有限的篇幅中通过增加与侍女关于风雨过后海棠花谢与否的对话来委婉抒发惜春惜花之情,一个“试”字,一个“却”字,以及一个“应”字,表现了词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意趣横生。

而反观唐韩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同样写雨后赏海棠花,由于没有“留白”,让人读了感到平淡无味。

周济谓词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致,追寻已远”,言其境界之隐约凄迷。实则不但词如此,凡佳词无不如此。李清照的词更是婉约含蓄类作品中的佼佼者。李清照的词很好地体现了宋朝审美精致化的特点。她透视生活世界之细小视角、心灵之细腻敏感、遣词用句之艺术手法奠定了她婉约派集大成者的地位,并对后代婉约派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清照词篇10

关键词:李清照;语言创新:叠字特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们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鹤林玉露》),“用字奇横”(《词律》),“句法奇创”(《词微》)。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自西斋词话》)。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词林纪事》)。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也是不妥贴的。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周铜器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开始,在各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孙正刚《词学新探》)。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然而她也不是照猫画虎,或生吞活剥,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正如前人徐虹亭所言“首旬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之所以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图。”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全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词其调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词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