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十篇

时间:2023-03-15 06:14:23

李清照的词篇1

摘要“风”意象在李清照词中频繁出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伤春惜时、相思离愁、家国之痛、傲骨豪情。李清照喜以“风”入词,既与“风”强大的描述性、抒情性功能相关,也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性格特征、艺术追求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词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花草树木,飞鸟雁鹤,月云雨雪,皆是其言情抒怀的媒介。一提李清照的词作,人们不自觉想起傲雪之梅、高洁之菊和孤飞之雁,而往往忽略一个在其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风。根据王仲闻校注的《李清照集校注》收录的60首词作统计,包含“风”的句子有38处之多,仅次于“花”,约占其存词的60%。“风”频繁地在李清照词中出现,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质,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风”姿绰约

李清照写出了风的姿态。其笔下的“风”,仪态万千,风姿绰约。我们不妨看看“风”的具体用法。

1“风”作为单纯意象

这主要是指词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风”这一事物的影像,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概括性。如:

“风柔日薄春犹早(《菩萨蛮》)。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

2 “风”作为复合意象

这主要包括以“风”为中心语、以“风”为修饰语以及并列语的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与风有关的词汇就有斜风、细风、微风、清风、小风、晴风、晚风、西风、风雨、风露等等。相比单纯意象,李清照更喜欢用“风”的复合意象。如:

“小风疏雨萧萧地(《孤雁儿・御街行》)。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多丽》)。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临江仙》)。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

在李清照的词中,“清风”写其清凉,“细风”、“小风”写其轻柔,“晚风”写伤感,“风雨”则加重情感的份量,显得温婉细腻,体现词“清丽”的审美特征。“风”作为复合意象,在词中更能刻画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内心感情。

3“风”意象组合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意象系统,不管是单纯意象还是复合意象,都必须在系统中通过意象的组合获得生命,“风”意象亦不例外。在李清照词中,“风”往往与“花”、“天”、“帘”、“雨”等意象经过有序组合,产生极强的审美张力。我们可以以《忆秦娥》为例来进行分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乱山平野”、“烟光”、“栖鸦”并列叠合构成暮天秋色,而“梧桐”被“西风”催落则成了画面的焦点中心,强化了秋的悲凉感。概而言之,为了抒发感情,针对风的特定的状态和环境,李清照采用各种手段,选择恰当、优

美的词语来加以描绘,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把笔下的风能写得多姿多态、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风”情万种

李清照不但写出了“风”的表现形态,更重要的是写出了“风”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伤春惜时

李清照以一颗敏感之心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以爱怜的笔调借助“风”来写大自然的美。她在《蝶恋花》中写到:“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这是写初春的景象。暖雨、晴风、冻土初解;初生的柳叶如初睁开的睡眼,刚绽放的梅花似红艳的腮颊,春天仿佛无声无息随风而至。风带来了生命力,春意盎然。

又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早上带着醉意醒来,急切想知道经过昨夜“雨疏风骤”后,窗外海棠有何变化。于是“试问卷帘人”,结果“卷帘人”回答“海棠依旧”令她不满。而“应是绿肥红瘦”是作者的设想,她察觉到卷帘人觉察不到的细微变化,骤风疏雨应该带来“绿肥红瘦”的变异,因为作者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她能感受得到这种变化。这里,“风”和“雨”一起作为外界事物变化的动因,导致花叶的变化,从而引起了词人怅惘的感觉。或许可以说,生命的此消彼长便是欢欣与惆怅同在吧。

再如《忆王孙》描写的暮秋之景:

“湖山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孩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轻风掠过湖面,渺茫无边的水波随风荡漾;风中,虽然花朵稀疏,香气减少,荷叶变老,莲子已成,“说不尽,无穷好”。在这幅清幽和谐的荷池秋景图中,词人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

2离愁

李清照不仅用“风”来表现伤春惜时的情怀,还用“风”来写自身对丈夫的眷眷深情。《醉花阴》便是一首典型的佳节怀人之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明写女词人的悲寂孤独,实则抒发了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比黄花瘦。”这几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历来为后人称道。它写出了词人因“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彷徨和无奈。“帘卷西风”,人花相映,倍添凄凉意味。“西风”这一意象作为背景,使得这一幅画面罩上凄美的色彩;“风”吹落花瓣,菊花更显消瘦,“风”卷起帘子,帘里的人因相思憔悴而消瘦,两相对照,“人比黄花瘦”,不和花媲美,却与花比瘦!正因有了“风”的存在,使得此词具有流动之美,又凸显对比之美。如果换为“帘映明月,人比黄花瘦”,便索然无味了。

此外,如《念奴娇》中的“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通过写斜风细雨之春景来抒发深闺寂寞、思念夫君之情;《行香子》中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以风雨的瞬间变幻暗写思念中的李清照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变化。

3家国之痛

靖康之变,金兵南渡后,李清照经受着国破家亡之痛。她词中的“风”意象更多地具有了暗喻象征的意义,带有浓重的忧患色彩。

《武陵春》是作者暂居金华时的作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里的“风住”句写“风”虽停止,可是“花已尽”,而一个“倦”字则写出了她身心的疲惫不堪。“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忧愁多而重,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啊。风住而愁不止,词作中流露出国破家亡之痛、物是人非之感、悼亡之思,真挚而深沉。

《声声慢》则是她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后的沉痛倾诉与哀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乍暖还寒的天气、寒风、归雁、黄花……这一切触动了词人的满怀愁思,淡酒挡不住寒气,更驱不走心中的浓愁。“怎敌他,晚来风急”读来彷佛有千钧之力,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在流离奔波中书籍金石丢失殆尽之悲凉……像急风寒风不断袭来,让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如何消受!这寒风细雨,是词人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政治的风风雨雨,展现了词人不尽的悲、痛、怨、哀,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元宵感怀之作《永遇乐》,通过今昔对比引起盛衰之感,抒发了词人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落日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明明是染柳烟浓,却感觉毫无春意;明明是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她却担心“次第岂无风雨”,显示出她历尽沧桑后对一切都感到变幻莫测而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这风和雨会随时而降临,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内心的不安与彷徨无依表露无疑。

4傲骨豪情

李清照爱写风中之花,花的美往往是通过“风”来展现的。某些词中,李清照通过“风”衬托花的品格,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傲骨豪情。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菊、梅是孤高品性的象征,我们看看李清照是如何写风中之菊与风中之梅的。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在《多丽》这首词中,通过“恨”风雨无情,写出对菊花之怜惜与赞叹。作者表面赞美菊花的高标逸韵,傲岸不屈,实际写自己憎厌鄙俗、倾慕高洁的情怀,既是咏菊,又是自咏。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在《满庭芳》这首咏梅词中,梅花的风韵情致虽然超过其它的花,但是却可能遭受风雨的摧残蹂躏。“从来知韵胜”,梅之胜于其它花不在于形与色,而在于其神韵,这里,渗透着作者鄙弃庸俗、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更是写得铮铮铁骨:

“天接云涛接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一首言志的词,李清照通过写梦游太虚、遏见天帝来抒写现实中的内心苦惑,并表露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现实人生路途漫漫,景物迷幻。李清照似乎奋力挣扎,与社会抗衡,但世上从来知音少,“学诗谩有惊人句”,孤寂感油然而生。梦境中的天帝之问,其实就是李清照心灵的自问“归何处”。李清照不甘沉溺于这种孤寂,而是欲乘风高飞,奔向理想与自由,这当然是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常规范相违背的,但却是李清照豪情的体现。

“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想象大风起处,那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展翅奋飞。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中描述了一只有几千里大的鹏鸟,它可以凭借六月大风从南海飞至北海。后人常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而“风”象征实现理想之条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风休住”,“风” 是大风、长风,让自己驾一叶蓬舟,随风吹到海上神山,在浪漫的想象中鲜明地投射出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评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甚是中肯。

可见,李清照笔下的“风”,极富个性特征,或伤春惜时,或销魂离别,或国恨家愁,或傲骨豪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质,是李清照独特人生历程、个人生命体验与价值追求的本真抒写。

三李清照喜以“风”入词的原因

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要在词作中大量使用“风”的意象呢?

首先,“风”有着强大的描述性、抒情性功能。诗歌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意象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外化,风和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异质同构关系。人类的情感思绪如风般无形无影而又丰富多样,情感的喜怒哀与风时而狂烈时而柔和的变化相似,柔情似微风的轻抚,悲情如寒风入骨,哀情如秋风瑟瑟;风的冷暖引起人对季节迅疾变换的敏感和深刻感受,引发人们对时光飞逝的咏叹。人的各种复杂情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风来表达,使风意象可塑性极强,并在诗人的妙笔下呈现出动人的千姿百态……总之,情感的丰富多样与风的万千形态之间存在着某种广泛而有规律的契合,遂使它能随时随处激发起人的感受并能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风”意象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人的刺激能产生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立体性整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说:

“……而在视觉和听觉中,形状、色彩、运动、声音等等,就很容易被接合成各种明确的和高度复杂多样的空间的和实践的组织结构,所以这两种感觉就成了理智活动得以行使和发挥的卓越的(或最理想的)媒介和场地。”

风直接触及到人类最多也最敏感的感觉器官,人类更容易对它们产生直观感触至理性认知和情感联想,从而达到立体丰富的审美效果。风是动态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使在空气中生存的万物呈现出动态。“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即是风能使原本静止的自然物呈现出一种动态美的表现。风化静为动,增加了诗的艺术美感;风的无形无影,更添诗歌的含蓄美。“风”因而备受诗人青睐。

“风”很早就引起了古代文人的关注与描述。战国屈原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渲染秋风中伫立等待的悲凉,晋代陶渊明以“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体现其回归自然的心态,北宋苏轼则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赤壁赋》)抒写其享受清风明月的怡然……如果说风意象的描述、抒情功能是前提基础,那么古代诗人对“风”意象的运用则为李清照提供了宝贵丰厚的艺术经验。

其次,与李清照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性格特征及艺术追求密切相关。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仕宦家庭里,父母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家庭环境宽松自由。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宋史・李格非传》说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他特别强调诗人性情要真,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自然之风,且性格耿介不阿。李清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情率真,向往自然,追求自由;艺术上亦形成追求“自然”的审美倾向。词中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东篱把酒黄昏后”、“九万里风鹏正举”或兴尽于自然,或以陶渊明暗喻,或以大鹏自比,皆以自然之语表不为世俗所拘之意。

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美满的婚姻里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氛。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在青州“屏居乡里十年”时,他们夫妇“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一旦获得有名的字帖、画卷或古代祭器、鼎文便反复展玩鉴赏,品评研究,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情趣: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且“甘心老是乡矣”。

在这样的氛围里,她艺术的天真与敏锐得以保持与伸展,她对人生的体悟得到了深化。综合言之,厚实的传统文化修养使李清照具备了汲取前人艺术经验的能力;率真的性格特征使她更关注自然意象,尤其是有着丰富传统审美意蕴积淀的“风”;敏锐的艺术感觉使她笔下的“风”意象姿态万千,意味无穷。李清照对生命的任情率性体验与风的飘忽、自在的审美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

作为封建社会一名女性,李清照的生活大体不出闺阁;作为有才华而不拘世俗的女性,李清照较一般的人更具有细腻的体察力。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情绪借助无处不在、无影无形的自然界的“风”来表现。这里,既有她对大自然的珍视,对爱情的眷恋;也有她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体认。她笔下的“风”,既柔情似水又豪情万丈,英姿飒爽,倜傥有丈夫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风”是李清照情感世界的写照,亦是其率真、细腻、俊爽艺术个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齐鲁出版社,1981年。

[3] 吕慧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4]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清照的词篇2

关键词: 李清照词作 两个时期 风格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于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女性作家并不多见。在这十分鲜见的女性作家中,宋代词人李清照显得尤为耀眼。李清照出生于济南的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她是一个天才的词人,她的一生就像一首回肠荡气的词作,前半生风和日丽、无忧无虑,后半生凄风苦雨,孤独艰辛。她一生无儿无女,但她给后人留下了60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李清照词作的风格,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活泼、天真,表现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妙龄女子对未来爱情的向往,一个成熟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一、前期词的风格特点

(一)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

李清照前期生活无忧无虑,生活环境舒适优越,家庭完整幸福,所以其前期作品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白描手法描写了她早期少女时代欢快的生活。情趣盎然,境界迷人,寥寥数语,给人以美的享受。透过这首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形象。

(二)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人描写爱情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女性作家的李清照也不例外。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美好的夫妻生活之后,生活中免不了短暂分离,描写夫妻生活的离愁别绪自然进入了李清照的词作中。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描写的是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首,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上片寥寥数语,把一个闺中寂寞难熬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赏菊饮酒的情景。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这首词作的点眼之句,展现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情景,表现了她因思念丈夫而显得格外憔悴。又如《蝶恋花・离情》:“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是一首思妇之词,描写了丈夫不在身边而百无聊赖的心情。即使柳树发芽了,梅花绽开了,春天的景色无比诱人,词人也无心观赏。

(三)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

李清照在词作大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作写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秋天,时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住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词人通过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词中“唱到千千遍”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依依不舍。

又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运用夸张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二、后期词的风格特点

(一)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和南宋政权的更迭,经历了南渡的流亡生活,反映在她的词作上,往往把北宋昔日的繁华和南宋今日的苟安放在一起,表达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二)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没有生育孩子,后赵明诚病死后,再嫁张汝舟,不久离异,所以一生无子。到了晚年,李清照孤苦无依,内心充满孤独寂寞的心情,在很多词作中采用通俗晓畅的家常口语来表达深深的孤寂冷落之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代表词作。词人通过对秋天景物和自己感受的描写,抒发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心绪不宁的心境。首句连用十四个叠字,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孤寂心情,感人至深。下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用凝练的家常口语深切地表达了孤寂难熬的心境。

(三)用豪迈洒脱的语调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李清照是一个女中豪杰,尽管她被称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但她的词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豪爽和开朗。她把缠绵的情思与超脱的胸怀融合在一起,使她的词媚而不绮,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豪迈之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抒写了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借助梦境,运用驰骋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词中与天帝的问答,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总的说来,李清照是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孕育出来的绝代才女,她的词作就是她一生的写照。她那缠绵细腻而又豪爽俊朗的笔触、幽怨孤寂而又天真烂漫的情怀,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的词作在宋代文学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迸射出耀眼的火花。可以说,没有李清照,整个中国文学都将会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2]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清照的词篇3

关键词: 李清照词作 特色 情感 意境 比兴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南宋婉约词的代表。她的词作,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独树一帜,人称“易安词”、“漱玉词”。李清照熟悉词的创造规律,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写出许多艺术性很高的词章,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以为绝唱。她的词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真挚感情的抒发

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模仿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借女子口吻来写,他们缺乏亲身经验,更谈不上了解女性丰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词作终究不如女性自我描写之真实贴切。李清照以女性为本位,运用精湛艺术手法大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生死离别的爱恨情仇、伤春惜春的生命悲凉,其情真切感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合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她那抒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不仅当时的读者深受感染,使处在类似情况下的人们产生了共鸣,而且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也为这种艺术魅力所感染。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李清照继承了古典传统的比兴手法,自然界一花一草信手拈来,都能为抒情刻画人物服务,并在词中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武陵春》:开头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起兴,既写出了狂风劲吹之后,落红狼藉、化作香尘之态,又描摹了人物的神态,表现了词人心灰意懒的悲苦心情。结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新颖别致,愁有了重量,船小愁重而“载不动”。再如《一剪梅》下片:首句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渲染了一种落花随流水而去的凄凉意境。结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愁思比作可以摆放在眉头和心头上的物件。又如《醉花阴》:首句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写她孤独无聊,焚香闷坐;薄雾浓云喻香炉中散发出来的一缕缕云状物的烟霭。结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她以黄花比喻人物形容的消瘦,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而且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显示出了长时间的相思之苦对人的折磨。她还用白菊比喻性格的高洁,用梅花象征女性的婀娜。《摸鱼儿・更能消》词中比兴手法运用更是不局限于局部,更不局限句譬字喻,而是融汇全篇,全词在整体上富有象征意义。在伤春与闺怨的外衣下,抒写重大的题材,复杂的情感。残春景象象征南宋的风雨飘摇的局势,又暗喻作者自己壮志未酬,青春将逝,全词的美人伤春、惜春、留春、怨春,也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腔热望和深沉惋惜,古人佳丽遭遇失宠的不幸,借此抒发自身长期受朝廷冷落、排挤的际遇;而善妒争宠者的下场,正喻那班恃宠作恶的奸佞的可耻结局。

三、意境幽美深远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他认为词人除了要格调高远外还应“于境界上用力”。李清照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象熔铸在一起,在词中创造出诗情浓郁、画意盎然的境界,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李清照词中常用的意象有“黄花”“黄昏”“梧桐”“细雨”等。这些意象既富诗情画意,又富于形象性,常常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为增强表达效果,这些意象常常在同一首词中组合出现,如《声声慢》:“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组合出现,形成了一幅秋天黄昏的雨景,把词人国破家亡复杂感情加以层层渲染。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黄昏”的组合,写出了词人无限哀愁,再加上“黄昏”这个让人容易走进回忆的时辰,再看眼前憔悴的“黄花”,怎么不让人销魂?怎么不让人愁肠百转?正是这些意象的组合运用,使李清照的词达到了极强的审美效果。

四、音律和谐妥帖

李清照词中所用的声韵,表面上大都是俚俗的语言,自然的音响,实际上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安排的。清代沈雄说她是“以易为险,以故为新”。由于工夫深,因此她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随心所欲,运用自如。例如《声声慢》一开头用十四个叠字,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有舒缓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由舒缓转入急促,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从整首词来看全词九十几个字中,舌声字和齿声字多至五十多个,作者故意运用这种吞吃抽泣的音调描写忧郁惝恍的心情,同时让这种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五、通俗优美的语言

李清照的词篇4

同写离别伤愁,李煜和李清照有着本质的不同。李清照的“愁”是建立在美满婚姻基础上的淡愁,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的是夫妻之间的情深意浓,苦涩中略带甜美。而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像李清照夫妻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更不可能有忠贞不渝的平等爱情。李煜作这些,毕竟有“男子作闺音”(《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之嫌。其次,李煜和李清照都有亡国深愁。由于时代巨变,国遭厄运,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急转而下,作品中国破家亡的痛恨悲怨倾泻而出,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但李煜作为一国之君,对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的词中往往是悔恨愁苦交织。此时,他的愁情已不像前期那样清淡缠绵,而是奔涌冲泻:“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这般浓烈的愁恨,真可谓“以血书者”[4]。屈辱的囚徒生活触发了李煜无限的亡国愁情。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抒发他难以言状、生不如死的无穷悔恨。写于亡国之际的《破阵子》,也表现了他对自己以前不思强国御敌而深刻自责。李煜愁情词中的难解之情,就是对自己昏庸误国的无限追悔,从而生出不尽的浓愁。而李清照作为乱世中漂泊的女子,除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她的亡国深愁更多的是对南宋苟安统治者的怨愁和对国事的忧虑。她的佳作《声声慢》堪称言愁词之绝唱。梁启超曾评价道:“这词,是写从早至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5]再如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词人流寓金华时,面对双溪晚春之景,含泪写的一首悲情之作。那双溪的舴艋舟啊,也无法载动我这深重的忧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漂泊无依、孀居寂寞、晚景凄凉等等这些让词人无限感伤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变更、山河破碎的黑暗社会造成的。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到:“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上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的。”[6]历经坎坷的李清照,在词中将精神创伤和内心苦痛通过孤苦无依、晚景萧索的枯槁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其悲苦难言,无一字不是她历尽劫难后的忧叹,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李清照后期的词融入了其遭遇的深悲剧痛,深沉的反映出乱世中人们的切身感受。

二李愁词的艺术表现风格相似

李煜和李清照的胸中是愁的海洋,但他们言愁并不是任意流露,而是善于体物言情,使愁情的抒发有时是涓涓细流,有时又是波涛汹涌。今人张璋先生说:“婉约词从唐宋以来名家辈出,争妍斗艳,成为传统词风。以往人们最推崇的是周邦彦和姜夔,周词以清丽见长,姜词以清刚取胜,后人奉为圭臬。殊不知在婉约词中尚有一大流派,峰峦迭起、贯穿古今,它的代表人物是李煜和李清照。”[7]又说:“他们的词,虽各有千秋,但风格是相似的。”[8]这些评说极为中肯。他们在抒写愁情的艺术表现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二者在表达愁情时皆率真自然,情真意切,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之态。无论是大是大非的国仇家恨,还是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都缘于他们对生活最切实的感受。李煜言“愁”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情感没有半点掩饰。后人评后主词,赞其“非人力所能及”的“天籁”,就在于他“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词,愁苦时能做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刘毓盘《词史》)。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可以看成是词人彻头彻尾的自白。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深刻的反省,毫不隐讳地写出亡国悲剧的根源就是他当年的骄奢淫逸,这是何等勇敢与坦率。至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则是“以血书者”[9]。李清照言愁也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毫无顾忌,淋漓尽致地宣泄在词章中,使人读后有一种寂寞凄清、幽咽哀怨之感。如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开篇就写残花,“日晚倦梳头”的慵懒,继而道出是因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人把自己当时的国破家亡之恨,颠沛流离之悲,无依无靠之苦,婉转地表达出来。那种一言难尽、欲说还休的痛楚,“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情思,沉甸甸地压在了词人受伤的心坎上。此外,《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都是泪千行的人生悲歌,字字愁苦,声声涕泪,无一不是词人人生之愁、国亡之愁的真实抒写。(二)两人都善于使用白描的手法写愁,以清新自然、朴素动人的家常语来打动人心。李煜词中的“流水落花”、“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不放双眉时暂开”都是白描之语,一经词人点化,便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清代词论家周济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10]说明李煜的词不用淡妆,也不用浓妆,就有一种本色美和自然美。王国维也高度评价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11]也说明李煜词的秀美,不像温庭筠全靠辞藻华丽取胜,也不似韦庄以潜在骨力见长,而是全以奔放自然之笔写纯真任纵之情,丝毫不假辞藻之美,不见着力之迹,表现出一种俊逸飞扬的神韵。李清照的“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都是本色寻常之语,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平淡本色,绝无半句豪华。她的这种白描手法,就是古人常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代彭羡门评李清照的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12]但是,在抒情方式上,李煜和李清照存在着“率性”与“委婉”的不同。李煜抒感“任真直率,如生马驹,不受捉控”(《介存斋论词杂著》)[13],尤其是他后期的词作,“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抒愁泻恨的情势直如川流不息的江水。而李清照在感情的表达上,无论是前期的寂寞春闺,还是后期的国破夫亡,多是欲言又止,很少直言相告,极尽回环曲折之能事。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不直说她在痴情的盼望远出的丈夫,而是把楼前流水拟人化,说是唯有它在怜念自己,含蓄委婉,曲折幽深。作为女性,李清照长于描写心理活动的曲折过程,多角度描写,层层深入,极富艺术感染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一连十四个叠字,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情绪的发展变化。此外,她还特别喜欢运用连绵词,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这也是李煜所没有的。

二李愁词表现异同的原因分析

这两位异代词人在抒写愁情时表现出一种异代同抒的相似,除了李清照对李煜的创作有意识地借鉴与继承外,还因为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及相似的人生经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瓯北诗话•题遗山诗》),特殊的社会境况促成了李煜哀婉的愁情词,而若没有“靖康之乱”或许也不会出现李清照这又一婉约派的词学大家。但他们悬殊的身份地位让他们又分别处在不同的人生境地上。李煜置身于生命无常的视点,仰观宇宙自然的永恒,传达着他对生命本体的感受;而李清照则置身于日常生活,直面社会自然的变幻不定,传达着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对南唐的覆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悲剧与其说是昏庸无能,还不如说是由于封建政教责任带来的错位。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14]的词人“没有政治长才,但有文艺修养;不谙兵戎之道,但通文艺之业;是一个不合格的帝王,但确是一个出色的文学艺术家”[15]。世袭皇权,把李煜这位“心疏利禄”的人推上了政治舞台。经历了人生大不幸的李煜,在反省自己悲剧遭遇的成因时,又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他只能把它归结为自己命运的不偶,把苦和恨看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李清照,虽身为女性,却有着“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6]清高独立的人格、倜傥有男子气,但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种种礼教压抑束缚之中,无疑会感到苦恼不满,渴望自我的解放和国家民族的富强,她的情感和李煜的帝王之尊是不同的。两人都是善于观察和体验的词人,他们都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充满浓烈的感彩。

李清照的词篇5

关键词:李清照 婉约之风 形成

一.良好的出身――幸福的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四学士”之一,学士渊博,家中藏书丰富。其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知书达理、善文通音律。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来自于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便工于诗词,这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未完全被封建社会所束缚、相对自由的少女时期,被记录在李清照早期清新空灵的创作中。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正是16岁的少女时期,清纯可爱的李清照用她还未被忧愁侵染的双眼,感受着大自然的绝妙景色,即使惜春也不伤春,此时的创作洋溢着青春与美好。

二.跌宕的人生――国难家愁带来的婉约词风

1.婚后的甜美与忧愁

从安逸美好和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甜美幸福和琴棋书画的新婚时期过渡到丈夫外出后的离愁以及丈夫纳妾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打击,从“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到“惜别伤离方寸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风从轻快甜美,到委婉曲折、缠绵惆怅。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丈夫赵明诚远赴外地,李清照的词句也不再轻快,充满着离别的愁思。

2.丧夫之痛、亡国之恨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家中房屋以及屋内所存古玩书画全被焚毁。1129年,在李清照45岁时,丈夫赵明诚病死。此时,国家破灭、家中败落再加上失去丈夫,接踵不断的痛苦和磨难折磨着孤苦飘零的李清照,国家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这个曾经幸福无比的女人承受着难以负荷的悲切。从诗情画意到颠沛流离,从家族盛世到孤苦破败,安定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美满的婚姻随着国家的破败而破碎,无依无靠无权无贵的她只能用创作来表达自己无限的愁思。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七组叠词,动态的展现出此时精神恍惚的李清照凄苦难耐,本是借酒消愁,听到深秋的寂寞中传来大雁的哀鸣,想到曾与亡夫赵明诚一起设想用大雁传书,如今大雁还在,而赵明诚却不在了,黄昏点点滴滴的细雨更加重了此时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53岁时,李清照写下了沉重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优美的语言抒写着内心的悲痛,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生活磨难的叹息。在封建社会中,这个曾经生活在书香门第、享受安逸生活的女人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又要经历丧失亲人、家族、国家的磨难,甚至在经历这些磨难的同时,还承受着被诬陷、入牢狱的多重痛苦,这样的境遇,不得不让李清照的创作中充满着愁绪与叹息。那温婉的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而真切的叹息了李清照的一生。

三.结语

良好的家庭背景,随着国家衰败而跌宕的一生,让这个才华横溢、精通音律而又善作书画的女人终其一生都沉浸在悲苦之情中。可以说,是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封建社会中开明的父母、曾经充满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国家衰败后家破人亡和颠沛流离的晚年,造就了女词人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参考文献

[1]孟敏.婉约中见真率_温柔中透刚强_论李清照婉约词中的疏朗气[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李清照的词篇6

关键词:李清照;花卉意象;;梅花;桂花

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颇多自然意象,有很多词写到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将其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词人。

一 李清照的经历与词风特色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尤精诗词。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浑然一体。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思。李清照早期词作多是描绘少女生活和歌颂美好自然的欢乐之作。她优裕的家庭生活以及本身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纯真女子。

(二)甜蜜温馨的情怀。李清照与赵明诚成亲后,便沉浸在幸福之中。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一个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之中的新妇,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妩媚娇憨、聪颖多情,透露出词人充满自得和自信的愉悦和欢欣。

(三)幽怨伤怀的思妇情结。李清照的词除了对少女青春易逝的悲怀之作,还有对离别的伤怀,尤其是李清照结婚之后,赵明诚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宦,这就使得词人产生了绵绵的相思之情,不免借词倾吐愁情。这一时期,落花成为其词作中的一个常见意象。 “花”成为词人的情感依托,她把相思之情同对花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交融在一起,在浅显的话语中凝聚着深沉、细腻的情感。

(四)婉约精致的词风。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她还善于提炼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李清照词中花卉意象的选取与展现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中,通篇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如提到梅的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除了最受作者喜爱的、贯穿作者一生词作的梅花外,还有桂花、、梨花、海棠、芍药等等。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

(一)李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常将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着她美丽凄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情感。在《渔家傲》中,词人这样写到: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人在歌咏傲立霜雪之中以报春信的梅内在品质的同时,又对梅花的外在形态美予以观照。这样完美的梅花真是让人怜爱,与其相比,其他的花黯然失色。写到此处,词人笔锋一转“此花不与群花比”,表面上是突出梅花的超绝品质,实质上在强调融内在品质与外在美感于一身的梅花就是自己,是傲然独放、卓然不群的花之君子。

(二)李词中的桂花意象。在众多的花中,李清照最爱桂花,虽然她对桂花着墨不多,但她对桂花赞誉足以傲视尘俗。她笔下的桂花,不仅柔美动人、内蕴丰富、亭亭玉立,有温雅的秉性,还具有人的情致,显示了桂花多面之美。其实这是她追求更高的精神志趣的写照,她像桂花一样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独立,坚守着自己远离世俗,不求闻达的高尚情怀。

(三)李词中的意象。李清照写,突出了菊斗风傲霜之气,生长在秋天,使人想到“秋”者“愁”也,伤别离,寄乡愁,把乡愁因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抒发的愁怀已不是往日的闺情,她的词作变早年的清丽、明快为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

《声声慢》通过、雁、梧桐、细雨等伤感意象、秋日意象交织在一起,与词首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衬托,一层层剥落词人失落、孤单、凄苦的心境,在这首词中,不难体会到词人在丈夫病逝后孑然一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时的孤苦与凄凉,达到了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正表现了词人高洁纯美、不同流俗的“式”的精神品格。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和她的词作,可以发现她如“花”般的心路历程。她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对花的格外关注与热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花的开谢荣枯相暗合。对花的关注与咏吟体现了李清照自身的人格,特别是特定的时令里的写照。李清照生性高洁,在生活中常以花卉为伴,如果说李清照花意象的选取是宋人审美观照的产物,那么她对梅、菊、桂等痴心的吟诵,却透视着她作为封建女性的审美情趣。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她所创造的独特的“花”意象系列,将以永恒的魅力,感染和陶冶着后世人们的精神世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感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学出版社,1999

李清照的词篇7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意境 情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她的每一首词读起来,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这是其他艺术创造力难以被模取的。她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源于她情感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也就是在她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中,她创作的48首词作品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划分,也可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南渡后所作。因此,本文就以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创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一、快乐而无虑――婚前所作之词特点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母亲王氏,也是通文墨、懂诗书文人。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诗描绘出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行乐图!从诗意中可以看出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略带着几分顽皮羞涩,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例如,也是在同一时期创作的《浣溪沙》中所述:“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等等,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把童年中那种无忧无虑的情怀阅言纸上,充分表达了少女的那种纯真和多梦。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当时生活自然而多梦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此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后来同时期所做《庆清朝慢》这首词中也表达出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此时的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所以说此时的诗境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创作风格大多是欢乐而清丽。

二、婉约而惆怅――婚后所做之词特点

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李清照也受此牵连。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结婚后,虽然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置身于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词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颤一震。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而后她又相继续创作了《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期的词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思念。

三、爱国热忱充沛晚年作品

公元l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当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由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此情此景思念故国之情悄然而至,昔日汴州元宵盛况仿佛就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再如她针对当时社会形态,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

四、结论

李清照的词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咀嚼玩味,能体会到李清照的诗词艺术的精湛高妙。她的诗词如她本人一样,光彩照人,让人起敬。

参考文献:

[1]邓达钊.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的词篇8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女性意识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以典雅优美、独特而又瑰丽的诗、词、文,成为唯一一个能与众多男性大家媲美的女作家。正如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所蜕:“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琰,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向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作为女性作家,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确有其突出而独特的地位。她对女性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活动作了较多的反映,成功地表现了女性世界细腻而又复杂的感情。同时,作为女词人进步思想的印证,她的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自恋、自怜的情结,以及自尊、自强的要求等思想感情特色。

一、李清照的词首先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并不少见,“早期词中就有描摹女子情态的,例如那首相传是唐玄宗所作的《好时光》。晚唐五代词人更专以刻翠剪红为能事。北宋词中也不乏女子形象,苏轼笔下甚至出现过乡村姑娘的剪影。”但因受封建道德的约束,对女性的描绘多是隐约其词,词人们往往只注意描绘女性的形体美,人物个性不够鲜明。而李清照的词中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它打破了男子代妇女言情的局限,有些作品还大胆道出了妇女压抑在内心深处不敢轻易道出的感情,确实是女性的真实自白,在客观上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和思想较为活跃的仕宦之家度过的。因而在其早期的作品里便为我们留下了天真、活泼、性格开朗的少女形象。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自山自在的少女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尽情嬉戏,不仅写出了少女的婀娜、妩媚,而且还写出了她娇羞、好奇而又带点调皮的神态,很形象地表现了一位少女真正的个性。又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欣赏鸥鹭惊起后的美丽场景。李清照的这两首词都写的是少女离开深闺的室外活动,表现出其天真活泼、热爱自由的个性。这与我们常见的传统的闺怨春愁等题材里的妇女形象是不相同的。

封建社会里男女的婚姻的缔结是从门阀或经济利益来考虑的,特别是对于女方只能采取逆来顺受或委曲求全的态度毫无选择地接受下来。这种婚姻对于男女双方大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李清照的婚姻却是一个例外,结婚给她带来了真正的幸福。在她的《减字木兰花》词中女主人公将买得的含苞欲放的鲜艳花朵插在云鬓,她要求丈夫评判一下是花美还是人美,“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故意在丈夫面前撒娇,而且肯定会得到丈夫爱怜与称赞的。显然她对自己优美的体态是意识到的,有一种自我陶醉之感。李清照抒写思念丈夫的词也较大胆地表达了女性意识,如《一剪梅》中把自己对丈夫热烈真挚的爱情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外表及于内心,深刻地表现出难以排遣的相思离别之情。李清照毫不掩饰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妇女人格意识的觉醒。

在封建社会能够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是天大的幸事,而与称心的伴侣生离死别,又是人生的极大不幸。二者都是李清照的切身经历。我们从她描写夫妻情爱的作品里,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凝聚着饱满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女子特有的对爱情细致入微的描述。《醉花阴》这首词堪称深情、细腻的独到之作,其结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耐人寻味,只有女性才能把自己受到离愁的煎熬与风霜对于黄花的摧折联系起来。也只有一个女性作家才能感受到,一个青春不仅她的容貌如黄花般雅洁美丽,作为一个思妇,她的苦境又与黄花的命运极为相似。而一个女子对丈夫的爱情,也应该像黄花那样临风傲霜坚贞不屈,无疑这也是“人比黄花瘦”这一名句中所包含的女性特有的思想感情。《声声慢》则是一个历经忧患、备受折磨的心灵的倾诉。中原故土的沦丧,丈夫的离去,流落江湖的凄凉暮年,这些都成为郁积在心头的创伤难以平复。在这个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晚来的寒风,南来的雁儿,憔悴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雨声,深深地触动着词人的满怀愁绪。最后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把人的忧思愁绪推向高峰。同样是愁苦,但这种难以抑制的痛楚之情与《醉花阴》的潇洒疏朗的情调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愁,后者则是一种甜蜜幸福的闲愁。这种对感情细腻而又形象的描写,男性作者是难以捕捉得到的。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的一生的情感历程:闺中少女的欢乐之情,婚后的闲愁之情,晚年嫠妇的悲凄之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她能够掀掉自己羞怯的面纱,大胆地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热烈的情感,这都为作品灌注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

二、女性的自我发现,最终导致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自许

这种认同到了极至,便出现了“自恋”、“自怜”的情结。“自恋”体现女性对自身的肯定和对理想的追求,“自怜”则体现女性对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李清照的“自恋”、“自怜”情结更鲜明突出,“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是可爱少女天真活泼,羞涩含情的美;“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这是年轻姑娘俏丽妩媚,于矜持中寓万钟风情的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是美丽思妇淡雅哀凄、风流蕴藉的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这是老年嫠妇思乡爱国,悲惨忧愤,让人闻之涕下的美。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不抱怨社会对自己的冷落,处于封建压迫层的知识女性,自然会倍感痛苦的深重。”李清照有理不断的忧思,有着诉不完的怨恨和愤慨。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扑灭她对于生的追求,和许许多多无人理解的女性一样,她只有凭借自哀自怜,在自我慰藉中寻求解脱和生存。因此她常常责备自己,“多愤自是多沾惹”(《怨王孙》);她无法凭借自己的智慧才情去成就理想的事业和生活,只能关起门来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面对严酷的社会环境,她也颇学会了点随和的本领,“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这些词都反映出词人苦中作乐的情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艺术和顽强追求。

可以说,李清照的词将东方女性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她的词透露出的是对女性那不可替代的体貌和心灵之美的真诚而严肃的赞美,是对女性情感世界和独特品格的充分尊重与肯定,这无疑是源于词人对自身、对女性的真正认可。

三、男子一统天下的封建社会极力宣扬男尊女卑,封建道德要求女性以卑弱自处,受这种文化传统的浸染,女性也渐渐视此为天理

生长于相对自由开明的书香门第中的李清照却与这种封建传统格格不入,她丝毫不以自己身为女子而自卑气短,相反,她刚强自信、胆识超人,甚至颇有争强好胜之心,要求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因此在她的词中很自然地体现出自尊、自强的要求,自尊、自强也是李清照女性意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倾诉理想和抱负,期待有建树愿望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渔家傲》,现实人生路途漫漫,暮色沉沉,李清照在巨大的现实阴影下奋力地挣扎,但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倔强的李清照并不甘心在这种寂苦之中沉默,而是依靠天帝的鼓励,幻想成为“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飞向辽阔的天空,飞向她理想中的“三山”――那美好的世界中去。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情怀,难怪有人说它“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梦境中的天帝,其实就是李清照自强不息的个性,支撑着她永不向命运低头。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李清照自尊、自强意识得以升华和拓展后在词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李清照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北宋末、南宋初,词人目睹到山河破碎和民族存亡未卜的悲惨现实。国仇家恨集于一身,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加上她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养尊处优,心系社稷安危,在词作中李清照曲折、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例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结句:“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三个“旧”字,把女词人怀念故囤,伤感时事的感情全部倾诉了出来。这种深切的爱国之情在《永遇乐》一词中体现得尤为显著,词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常常使她的感情难以平静。眼前的悲凉寂寞,使她回忆起当日的欢乐幸福的生活,于是在人们欢度元宵佳节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的词。它通过对汴京元宵节热闹场景的回忆,表现了作者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感受和对故国的怀念。这种感受与当时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难民对中原的怀念是息息相通的。词中由个人生活的今昔对照所引起的悲愁,无不蕴含着家国衰亡的沉痛。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非常要强自信的女性,是一位不甘逆来顺受的叛逆女性。她的女性意识中最可贵的正是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的男女平等意识,因此才华过人、博古通经的李清照不言卑、不示弱,处处崭露头角,终于赢得了“不徒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赞叹!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完整的个性,有血有肉,感情饱满,优美动人,这些人物形象既是她自我形象的写照,又更具典型意义。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文学家,她在词中敢于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对生命的圣洁与美好的由衷赞叹,炽烈而深沉地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与她对现实的不满和深切关注,尤其是闪烁于其中的女性意识,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社会价值,令人钦敬折服。

参考文献:

[1]谭止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2.

[2]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169.

[3]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山东:济南出版社,1990:156,41.

[4]方然,沙星.《漱玉词》的含蓄美及文化底蕴.转引自:中国正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2,(6):156.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6.

李清照的词篇9

关键词: 李清照 词作 艺术特色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一方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另一方面赋予词真实的感情,在风格上,接近李煜和晏几道。她个人生活境遇的变化,在其作品中也得到鲜明的反映。不仅在古代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

一、重视音律,精炼字句

赏读李清照的词作,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语言清新自然,概括性强,音韵和谐优美,且时有奇词佳句出现。

1.运用白描手法

如《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细。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的景物形象探寻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本篇全用白描,作者抓住熏香、花钿、斗草、秋千这些细小而富有生活特征的事物,略加点染,就把人物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

2.使用对比手法

如《永遇乐》:“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微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该词由今写入,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立足现实,多层次地反复对比,抒发词人深沉凄怆的家国身世之感。上阕几句是正反对照:夕阳西下的美景与人在异乡的感慨;浓浓春意与春意几许的疑惑;融合天气与岂无风雨的忧虑;词人在正面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后,用反问的语气描写相反的情绪,显出词人黯淡的心情。下阙有过去插戴满头与今日“风鬟雾鬓”外貌的对比;昔日“偏重三五”与今日“怕见夜间出去”情绪的对比;昔日朋侣香车宝马欢度元宵的热闹与今日“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寂寞的对比,总之,通篇对比,意象鲜明,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悲而自悲。词人只是如叙家常地娓娓道来,却让读者从鲜明的意象对比中领略到她动荡不已的内心世界。

3.巧用口语

如《南歌子》中的两句“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中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读到这句,我们似乎可以听见词人长长的叹息声。这两句连用三个“旧时”,正如前人评刘辰翁《宝鼎现》词所谓的“反反覆覆字字悲咽”,言其“不似旧家时”之处,确乎感人至深。

4.讲究炼字

如《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依词中所写的乡思推断,这首词很可能写于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词的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炉烟”下着一“直”字,形象更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三四句中的“明”字和“轻”字从字面上看似乎很愉快,可是它为什么会给人以哀愁的感觉呢?主要原因在于前面铺叙的环境气氛和这两个字的限制性。在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人物的情绪自然不会欢畅;而烛底的凤钗即使明,也只能闪烁着微光;凤钗上的人胜即使轻,也只能颤巍巍地晃动。这样的意象自然令人不欢。小小的凤钗和人胜上透露出的心灵的信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是填词家的高妙之处。

5.善用叠字

李清照在词里很喜欢运用叠字、叠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只改换一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性。

这一语言特征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以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地表达情意。《声声慢》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

二、个人生活遭遇的反映

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她将自己的体验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可以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1.清纯少女阶段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形成了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

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2.清丽阶段

李清照与赵明诚既是伉俪甚笃的夫妇,又是《金石录》合著者,还是爱好文学艺术的同道者。他们居青州归来堂的十多年间,宁愿“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以节约所得,用于收藏书籍文物。他们在归来堂的生活乐趣,令多少人羡慕敬仰。

至徽宗宣和二年,赵明诚任莱州知州,他们又一次离别,是岁重阳,李清照作《醉花阴》,寄给赵明诚。词中“莫道不销魂”以下三句一气呵成,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别以为它“不销魂”,当帘儿被西风卷起时,就能看到她的面容:比黄花还要瘦了。用“瘦”表现忧愁之深、相思之苦,可见,这种感情是深沉的、含蓄的,这种构思是奇妙的、独特的,这种表达方式是无与伦比的。当然,她写的离别之愁越浓,越说明她对丈夫的爱越深,巧用“愁”字倾诉相思之苦、爱念之情,实在是高明之至。

3.哀婉嫠妇阶段

靖康之难被迫南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的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充满悲愤忧患之感。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

总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广取博采,多方继承,在婉约派中独辟蹊径,大力创新,独具特色,创就了有名的“易安体”。清朝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90,12,(第一版).

[2]李汉超.李清照词赏析[M].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4.

李清照的词篇10

【论文摘要】读李清照的词,会发现词人常以酒抒发内心的种种情思。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应出时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饮酒体验。在她的一生中,少女的天真、浪漫、任性;少妇的闺怨、苦恼、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统统寄于酒。可以说酒里有词人的情感世界,有词人的精神寄托。

李清照嗜酒,透过一首首抹不掉的酒渍词作,词人坎坷失意的一生经历便凸现于世人面前。

少女时期的天真、优雅、浪漫任性;少妇时期的缠绵、闺怨、苦恼、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感都寄情于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酒造就了她灵敏善感的气质,是酒延续了她丰富多彩的诗词生活,甚至可以说酒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光彩。在她的词《如梦令》中,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展现的却是小船迷航争渡的场景,鸥鹭的鸣叫盘旋,荷花的摇曳灿烂,少女酒醉颜飞红霞的娇憨。一切都关和了酒。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既而出现了“争渡,争渡”的场景。

词中的少女遣兴游玩,至醉而归,她的才华和行为都堪比男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是如何成长为一位超越时代限制而才力华瞻的女词人的,为何她能饮酒而醉,醉酒而归?她少女时期的天真、浪漫、任性的性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熏陶的?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就要走进李清照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是位精通儒家经典的饱学之士,曾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做过山东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同时,李格菲的文学造诣也很深,他的文才得到了苏轼的赏识,与其他几位苏门弟子合称“苏门后四学士”。另外,李格菲的性格刚正不阿,为官非常的廉洁。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仁宗朝的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在《宋史·李格菲传记》中有载:“妻王氏,拱辰之孙女,亦善文”。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学之士,又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和一位“亦善文”的母亲,为李清照创造了一个开明的、文学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加之,宋朝民族融合,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看到李清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已经超越了时代对一个女子的限制。

正是因为生于书香门第,又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李清照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成就了她在诗词文赋及音律上的成功。同时,在这种开放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饮酒游玩,拥有把酒邀明月,共赏梅花的卓越风姿。

然而,在她的词作中,因欢愉之情,以酒遣兴的作品很少,更多的是以哀苦的心情写酒。无论是短暂分离的闺怨、无子的烦恼,还是死别后的思夫、孤寂,她都寄予酒,酒成了她缓和心灵痛苦的灵丹妙药。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志趣相谐,嗜爱古器书画,又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据其《金石录序》中记载,她在初入夫家之后,曾同夫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后来,在随夫屏居青州乡间时,又在“归来堂”中一起从事古籍校勘、题签和文物的考订、鉴赏工作,并完成了《金石录》这一部大型学术专著;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甚至还玩“智力竞赛”——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较胜负,为饮茶先后。

由此看来,词人陶醉于夫唱妇随的生活中,本不应该有哀苦心情。但是,为何在李清照诗词中有多缠绵、闺怨、苦恼、思夫。她怨什么呢?又为何苦恼?

事实上,这与词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一,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有他自己的事业要干,如读书、求学、交友、处理政务、还有相应的应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须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着闺中的李清照。夫妇之间分离就成了常事。那习惯了和赵明诚喝茶饮酒的李清照离开丈夫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独饮,黯然神伤的闺怨:“酒意诗情谁与共”。

另一方面,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拥有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而他们在外边的寻花问柳,也并非太丢脸的举动。所以,出于对丈夫喜新厌旧,移情别恋的忧惧,闭门待在家中的妻子会滋生出自怜幽独的孤寂情怀,也就是自然的事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贸然断定赵明诚曾有过这样的举动;也不能断定李清照一定会这样想。但,一个少妇,独守空闺有会想些什么呢?“而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赵明诚病故情况时提到过‘分香卖履’的典故(曹操临死时嘱咐,将香料分给众妾,宫女们则可做鞋子养活自己),从中或许就可以演绎出赵明诚曾有过外遇和纳过小妾的情况。”

二则,李清照终生无子嗣,在封建社会家庭这便是大逆不道。一旦赵明诚离开,我们的词人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闺怨中。

正是上述的两个原因,凡是遇到夫妇的分离,李清照就催生了思夫情愫。往往寄情于酒的词人,在这种时候更是借酒浇愁,洒脱与诗词与酒的奇妙境界。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不久,夫妇两地分居,时届重九,思念之情尤其强烈,便写了首词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把闺房中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当日如李清照身份的女子的寂寞的感情表现的很好。香烟袅袅消磨了长昼,说明了白天的寂寞。“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说明了晚上夜间的孤独。“嫁接又重阳”点出了季节,这里有佳节重阳为反衬。这样的佳节,赵明诚不在,不能一起饮酒对诗,从早到晚都是孤寂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东篱就暗示着菊花,说自己在种满菊花的地方拿着酒杯,小口揠着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黄昏后”说的正是最寂寞的时候。可见,她独自一人在菊花前已经很久很久了。“有暗香盈袖”隐隐之间有阵阵菊花香气飘到衣袖中。闻到花香想起思念的人,真想与他一起共同欣赏。可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路途遥远,采花送去又办不到,惟有写下我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之中。前面写的思念寂寞之情已不少,这里笔锋突转,不再直说相思怀念,却道菊花清瘦,帘内的人也一样清瘦。

由此以往,长亭边,古道旁,安排酒宴夫妻二人把盏话别“阳关四叠,唱千千遍,泪湿罗衣脂粉满。”可该走的还是要走;“惜别分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从此以后,便是剪不断的相思,浇不透的浓愁。独守空闺时,酒是他暂时忘掉分别的寂寞和独处的闺怨。

李清照45岁时,赵明诚突犯急疾,不治身亡。为了驱除心灵的苦痛,打发苦闷的岁月,缓解浓郁的乡愁,词人更加沉醉于酒。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声声慢》。

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引进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状况。经历巨大的打击,往日欢乐已成梦寐,丈夫已经去世,生活已经破碎,一切已消失。如今,她要寻找什么,似乎自己也说不清,想找一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但,找来找去四周冷冷清清,就连饮下的酒,其味也淡薄乏味了。

这里,酒慰藉了她的心灵,填补了她空虚迷茫孤寂的生活。同时,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也在酒中浸出了况味。晚年的李清照带着对往事的追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思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我们可以看到:在“但愿人醉不复醒”的背后,隐藏着李清照借酒浇愁的内心苦衷。她的词,前期的芳馨俊逸,后期的飞扬健举,用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感知人生和书写内心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酒引发了她的创作灵感,焕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编. 李清照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