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景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8 11:32:17

写秋景的诗句

写秋景的诗句篇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

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逐渐枯萎。蝶也愁: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

写秋景的诗句篇2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写秋景的诗句篇3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写秋景的诗句篇4

诗言志,无情不能为诗。诗需要景,无景则情无所依。诗若单纯写情,就像一棵树不长绿叶,形象干枯;诗若单独写景,则像一个草人穿上华丽的衣裳,灵魂却无。融情入景,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诗的境界。

我们看一下中国诗的特点。

“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先生三句话道尽了中西方诗的差异,也高度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委婉,微妙,简隽。这六个字,再浓缩一下,就是两个字――含蓄。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巨厦”而言,中诗是“微雕”的艺术。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之所在。

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的观点,代表了西方人对中诗的理解:中国诗人擅长谜一般的含蓄陈述――在情感表达上遵循抑制法则,寥寥数笔往往描绘出一种感情充沛的境界,读者需去寻绎字面下隐藏的真意。

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中谈到这一点时,以《诗经・采薇》中的四句诗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说,从表面看,这四句话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戍边士卒深沉的感情。前两句抒发了征夫背井离乡时对亲人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则反映了征夫沙场归来时的颓唐晚景。诗含蓄,深沉。景语即是情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起句点题,第二句是诗人无限羁思离愁的集中表达。“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古为蛮荒之地,凄凉之地,官员被贬谪之地。诗人此时身在异乡,远离故土,思念之愁,寂寞之苦,日日夜夜无不噬啮着他的心灵。因此,只“巴山”二字,已让读者咀嚼到了诗人一腔的孤寂与郁闷。“自古逢秋悲寂寥”,而从后五字中的一“秋”字,我们可以想象出,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诗人犹羁旅天涯,归期遥遥,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了。但这些信息只是“地点”与“时间”,惹人愁思的、令人肝肠寸断的是“夜雨”,是“秋水”。

漫山连绵的夜雨,倚窗无寐的旅人,一池高涨的秋水,寥寥几字,让我们如临其境,所表达的愁怨,亦感同身受。夜雨是愁,秋水也是愁;夜雨无尽,愁亦无尽;秋水在涨,愁亦在涨。诗句委婉,含蓄,隽永。不着一“愁”字,而字字是“愁”。

唐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运用“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典范。

诗人羁旅异乡,夜泊霜江,一轮惹人愁思的秋月刚要落下山去,栖乌乍起,并伴之几声凄厉的啼叫。本来已是夜寒逼人,难以成眠,此时更孤寂难耐了。但张继描绘景致的诗笔并未至此而止。几处光焰闪烁的渔火,渔火映照下的红叶稀疏的枫树,与前面句中的残月、惊乌,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图,而这些景物无一不使“船”中“客”黯然神伤。一切的“景”都与“情”联系在一起。

若按绝句“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就要转到“抒情”上来。如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如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但张继则继续写景,于是就有了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全是写景,但细致分析一下,就可窥其中奥妙:夜半,表面是指时间,实际则暗指了诗人夜半尚未入眠的状态;客船,则表明人在旅途。夜半的钟声是凄清的,是令人神伤的,从遥远的寺庙中一声声地荡来,带给一位异乡游子的,可谓是温柔的伤害!

优秀的诗人,多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武元衡《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满洛城。”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格磔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

写秋景的诗句篇5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策略: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要具体,切忌空洞。例如: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③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二、分析技巧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方法三大类。

答题策略: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如: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含蓄委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

答题策略: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②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例如: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平淡、含蓄。②诗人描绘的是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这里有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这里有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有勤劳善良、无忧无虑的人们。③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而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正符合诗人的理想。

四、炼字

炼字,即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答题策略: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进行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这首诗将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疑;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五、一词领全诗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策略: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考虑。例如: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qióng):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写秋景的诗句篇6

尽管《琵琶行》全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一共只有4处,但在这4处的景物描写中,诗人却以细腻而洗炼的笔触,勾勒点染出4幅画——“秋江月夜送别图”、“秋江月夜听曲图”、“秋江月夜守船图”、“秋江月夜独倾图”。这些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大的渲染作用,强烈地突出了主体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营造情绪气氛,展开故事配景。

《琵琶行》第一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别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将作别于浔阳江头,昏黑的幕色,浩淼的江水,瑟瑟的秋风,战栗的枫叶,飘舞的芦花,面对这秋景秋物,诗人怎能不“逢秋悲寂寥”?更何况远贬荒僻之地的诗人,又将与好友“秋山又几重”,怎不生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又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着秋江月影,主客想排遣离别的忧愁而举杯消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加上饮苦无音乐,醉惨不成欢,我们不难想象那个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场面,正是这秋江月影,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此时的哀愁,犹如那东流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绵绵不绝;此时的心绪,如同江中摇荡的月影一般跳动不安,零乱难平。这幅画,重点突出一个“惨”字,它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情怀,营造了一个悲抑低沉的意境。而这“举酒欲饮无管弦”、“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既暗示了诗人谪居生活的痛苦,又为下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有力的反衬;寒江寂寂,四顾茫茫,正当主客悲感交集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一方面透露主客的惊喜之情,“忽”就是这种感情的表露;另一方面也写出主客无意中为动人心弦的琵琶声所吸引,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的出场及弹奏琵琶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并为之展开故事的配景。

二、多方烘托人物,展示人物心境。

《琵琶行》的第二处景物描写出现在琵琶女弹奏结束时,诗人为我们画了一幅“秋江月夜听曲图”。在这一部分,诗人着力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达成这一目的,诗人善于蓄势,层层渲染烘托。先写琵琶女的出声和相邀见面的情况,诗人听见不同寻常的琵琶声,惊喜万分,从曲声中知弹奏者非俗人,故急欲想见,“寻”、“问”、“移”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则表现出琵琶女羞涩、怯生、犹豫和悲伤的情怀,也暗示了她有无限的心事。接着写琵琶女情动于衷,演奏琵琶,着力表现其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是按调弦、弹奏、曲终的顺序来写的,且把声情有机地融合起来。“转轴”两句,从她弹奏的准备动作中已初显其技艺的精湛和感情的丰富,这是弹奏的开始。接着写弹奏,“弦弦”两句写曲起低沉舒缓,显示其郁郁不得志的思绪;“低眉”两句,状其弹奏的动作神态,现其卓越的技巧和抑郁的心情。“轻拢”两句,表现她弹奏时指法灵活多变和弹奏难度之大,看出其技艺超群,乐曲声不同凡响。紧接下来,诗人用12个诗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分别借助听觉、视觉等感受来写弹奏乐曲的声韵悦耳和声调变化。从乐曲的声韵和变化中表现了琵琶女娴熟惊人的技艺与哀思苦痛的情感。“曲终”两句,写琵琶演奏已近尾声,用“裂帛”比喻四弦同时发出的声响,随即戛然而止。一曲虽终,但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却使人如痴如醉。诗人于是写道“东船西舫消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边周围的船上都悄然无声,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泻江中。这简洁的一笔景物描写,却是何等的高妙——在寂静的景物氛围下却激荡着汹涌的心潮,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处景物描写,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又照应了“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诗歌凄凉、冷落的意境,着重突出“悄”字,又衬托出听众依然沉浸在无限惆怅、幽怨的乐曲声中,而这正好烘托了琵琶女的心境。

如果说第二处景物描写是着重从听众感受的角度去烘托人物心境的话,那么第三处的景物描写则是从琵琶女的感受的角度去展示人物的心境了。

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在琵琶女苦诉身世遭遇的末尾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家住城里,从小拜名师学艺,年轻貌美时,生活奢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老珠黄,再也无人上门追欢逐乐了,生活逐渐走向落迫,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常常独守空房而无人珍惜,只得经常从梦中寻找失去的欢乐时光。这里,诗人用夜深、月冷、水寒、空船、孤女、独坐为景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守船图”。这幅画,着重突出“寒”,江水之寒,正暗衬着琵琶女心境之寒!这很容易令人想起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好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景物描写,与这首词表现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需更多的文字详述,琵琶女被遗弃的孤寂生活和悲凉心境,已被抒写得淋漓尽致了。

三、描绘地域风貌,借助景物抒情。

写秋景的诗句篇7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特点

一、山水诗和谢灵运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时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而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大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文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十一首诗,“游览”这一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二十三首诗,其中有九首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可见他山水诗的成就。

二、谢灵运山水诗题目的特点

在题目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方式的写作方法是谢灵运诗的一大特点,他的诗歌题目往往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山水。

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游赤石进帆海》,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放舟于赤石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又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一种纪游笔致。”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点

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开头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山南称为阳,“阳崖”指指南山;山北称为阴,“阴峰”指北山,这是点出题目中的“于南山往北山”的地点,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日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舍舟”二句说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目中所交代的游览方式。这几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方式都交待得很明确,显然在叙事。

“侧径”以下十二句,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水天一色,空明莹澈。俯身下视,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解作”二句,试图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人的自问,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写草木的欣欣向荣,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木。“丰容”,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是带走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生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

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即使自己孤生一人离开人群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只是没有人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心游览,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自游览,面对这美丽的自然山水,要用心去读懂山水中的真善美,诗人要寻找的是这样的共鸣者,但留在山水间的只有诗人的感叹内心的孤独。

正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示出哀戚伤感,其中的气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心情。

(二)谢灵运山水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角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诗中有时直接描述,有时用特定的景物来代替,甚至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1、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月,这里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又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这里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又如《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山》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而“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山望海》中的“开春”、“初岁”,《登上戍石鼓山》中的“发春”,《石室山》中的“清旦”,《游赤石进帆海》中的“首夏”、“晨暮”,《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与南山望北山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道路忆山中》的“秋夕”、“夏日”、“春暖”,《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晨风”和“朝日”。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如《岁暮》中的“明月”、“积雪”,《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衰林”,《七里濑》中的“荒林纷沃若”,《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登池上楼》中的“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山望海》中“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登上戍石鼓山》中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游赤石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这些间接描写,无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和时间,几乎每首山水诗都会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霜雪”使人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一层似霜一样景象,给人感觉似乎冬天刚至,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而“积雪”给人带来深冬的感觉,有一种厚重感。而同样的秋景,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一边是“析析就衰林”,在黄叶飘零的时节走向了新的旅程,而另一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同样的秋季,不同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不一样的秋景。

2、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真实诗人所处的只有一个季节,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月”的景象,但是在诗人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当时是农历七月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这里的“衰林”是诗人认为自己赴偏僻的海滨上任,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又如《道路忆山中》,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诗中写道“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念悲忘春暖”一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但事实上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诗中提到的“夏日长”和“秋夕短”都是诗人怀念过去在山水中纵情欢乐的时光,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顿觉“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3、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经常用一个词表达两个涵义,如《白石岩下径行田》中“芜秽积颓龄”这里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衰老之年;其二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老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诗人描写的“灾情”,使诗作更显悲凉与无奈。

又如《临终》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纳纳冲风菌”,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二是指诗人自己在临川被控叛逆,从死罪降为流徙广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二指使人感叹生命的短促。

4、四季分明的山水诗作。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其中“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诗人侧耳细听水池荡起波澜的声音,抬眼眺望远山穿戴新绿,阳春的温煦送走了严冬的寒冷,田园中的柳树,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一片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人心中的苦闷。

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雨过初晴,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小路,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水的池塘,多雨的夏日悄然而至的美景,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等描写深秋景色的句子都是佳句,“晓霜”说明气温已经很低,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枫叶丹”把深秋的景色和美丽的颜色都描写得很漂亮,再加上夕阳的照耀和诗人幽居孤独的琴声,读者似乎都被融入这幅秋景图之中,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欣赏如此美妙的夕阳秋景,与其说是欣赏诗作,还不如说是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在山水中“旅行”。

冬天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有点无奈,但诗中景物一样的真实,只是不一样的凄凉美,如《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中描写了诗人长夜不眠,忧思难解,感叹岁月流逝,诗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齐名,“明月”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北风苍劲的怒号着,这样的冬夜,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这也许算人生的一种“凄凉美”。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价值

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在他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中的一种点缀,山水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笔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拜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抛出生活杂念,真正放松地旅行,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信每一位认真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山水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人,因为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第二版)[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4、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5、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2008.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09.

写秋景的诗句篇8

古典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感、表达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创作者往往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阐述哲理,表现写作意图。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兴(托物起兴,借某一事物的开头来引起正题中要描述的事物和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发展到现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典故、想象、象征等。

解题金钥匙

在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时,命题者往往从多个角度入手,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态度角度

题型:1.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读:反复阅读诗句,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意境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来分析。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诗人先写“地”“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受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即使诗人没有明写“月明”,我们也可以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这两句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同时又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如通过对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业之豪迈,离别思乡之愁绪等。

二、意境形象角度

题型:1.描述诗句中通过表现手法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含义。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3.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塑造了怎样的形象?4.对运用表现手法来描绘画面、情境的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解读:我们要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句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境、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在描摹细致委婉、隐秘难言的情感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或衬托。如“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中,前两句道出诗人的思乡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有多深有多浓,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一组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因为他要衬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显然,这里用的是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深层含义。

三、整体分析角度

题型:1.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从表现手法上对诗歌内容作整体分析。

解读:根据诗歌内容,可侧重赏析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群争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描绘的情景+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唐]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试分析一二句的景物描写与三四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2)本诗后四句是“书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七八两句。

2.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写秋景的诗句篇9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这一绝句,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无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白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快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作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也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有悠然神远之感。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还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是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后,犹能激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能够使人有身入其境之感。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正如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壁,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从而完成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仅仅是描绘景物,缺少真情实感,窒息了诗的生命。情探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就会造成“本自无意,不能融景”的后果。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设色之可拟。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贵在善于变化。试看杜甫如下三首诗: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写到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有了它前六句景色全都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才会一夜未眠。作者能对外界的景物变换体察得如此深细,正是因为有“情”贯穿其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一气流转。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这首诗第一联自嘲亦自负。第二、三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既写景又抒情,浑然一体。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写出诗人“老骥伏枥”的情怀,显得意气昂扬。赵访曾分析说:“此诗中以情景混合言之,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物也,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者,我也,情也。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人亦能效也;或以情对景,则效之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则能效之者尤鲜。”

通过上述三诗,可约略懂得情景交融的变化之法,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由此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和性情。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人景,故淡远;方回熔景人情,故脓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写秋景的诗句篇10

【复习内容】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复习要点】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试题特点】中考诗词欣赏题的题型主要有:名句赏析题、默写题、填空题、选择题等【解题方法】(1)客观题解题的方法:客观题包括判断、赏析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金题复习探究训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本词是作者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誉。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6、“塞丅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丅秋景”的哪些特点? 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1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1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19、读读下列诗句,比较异同。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2009-2010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答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本词是作者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誉。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 塞下秋景、思乡报国之情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6、“塞丅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丅秋景”的哪些特点?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案3、这首词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壮志难酬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6、天冷、声杂、城孤。 7、思乡报国之情。8、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9、答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10答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11答案: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12答案: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3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4答案:“倾城”。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1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17、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1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19、读读下列诗句,比较异同。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答案:同:都是写愁。 异:⑴句把抽象化为具体,⑵句把具体化为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