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天的诗十篇

时间:2023-04-09 12: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秋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秋天的诗

写秋天的诗篇1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写秋天的诗篇2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写秋天的诗篇3

描写秋天的成语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欧阳修《秋怀》

6、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9、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0、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1、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2、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8、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20、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2、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3、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8、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9、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31、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5、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6、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9、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4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4、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6、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8、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写秋天的诗篇4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写秋天的诗篇5

2、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斜。狭斜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李端《乌栖曲》

3、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白居易《望江州》

4、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宋之问《江亭晚望》

5、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韦庄《春愁》

6、余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梢红。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韩偓《残花》

7、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杜甫《返照》

8、摇落秋天酒易醒,凄凄长似别离情。黄昏倚柱不归去,肠断绿荷风雨声。韦庄《摇落》

9、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白居易《暮立》

写秋天的诗篇6

翻开古代诗歌史,陆游写诗歌近万首,苏轼的诗歌有三千多首,王安石的诗歌总量也近两千首……可以说,只要愿意写诗,生活无处不入诗。在诗人那里,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悲叹是曲,豪情是歌。将生活咀嚼出滋味,即流泻笔端而为诗。怀着这样的感触,我和学生根本顾不上对诗歌形式的雕琢,便直接踏上了“我手写我心,我心自有诗”的轨道。

高三生活总是有几分枯燥,但生活并不因为枯燥就无价值。九月中旬,阴雨绵绵,更是给高三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上晚自习时,我一进班就看到了学生们的困倦,十几个人伏案而睡,其余学生也毫无精神。

同学们睡得太安详了,眼看就要上课,真不忍心叫醒他们。“怎么办呢?”迟疑间,两三个学生识趣地碰醒同桌。我想:“喊醒了,还是没精神啊?总不能大吼一声‘我劝诸公重抖擞’吧!”此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就写首诗吧,送给同学们,或许还能出奇制胜呢。”

拿起粉笔,我在黑板上写下:“复习必修五第一单元。”随后,写诗:

秋雨丝丝凉,身感心神爽。

盼君惜时光,莫负爹和娘。

刚写完,我就看到个别学生拍了同桌:“还在睡!看看黑板上说谁哩!”这时,上课铃响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瞪大眼睛,直视黑板。诗歌在学生们的心里逐渐发酵。这一刻,我知道,写诗的效果慢慢显现了。

看完黑板,多数学生开始了复习。我在教室过道里踱着,学生孙玉宏递给我一张纸,说:“我给您的诗改了一下,不知道好不好?”我说:“改了就有思考!”

我把他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秋雨丝丝缓,身感心神宽。

莫待时光散,后觉泪满衫。

刚写完,一个学生喊我:“老师,我同桌白松宁也写了一首。”

秋雨丝丝涟,身感心神倦。

背水战雄关,不胜成囚犯。

正好是三首诗,并列在黑板上。学生们一下子全都看着黑板,却不复习了。我说:“还是请大家先复习,最后十分钟咱们再请作者谈写诗的原因,好吧?”继续复习时,不少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往黑板瞟一眼。

最后十分钟,我一站上讲台,刚举手还未说话,学生们却出奇地安静了。我说:“下面,咱们就请孙玉宏说说写诗的原因吧。”

孙玉宏答:“我就是感觉到老师写的不好,才想着改改,写这首诗的。”

“还有吗?”

孙玉宏摇摇头。

“下面,请白松宁同学说说自己的写诗想法吧?”

白松宁回答:“我们高三生活太苦了,我心里很苦,根本感觉不到凉爽。再说了,我们明年考不上大学,上学十几年真是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盼,我感觉到考不好就像犯罪一样。”

“那就成囚犯了?”

白松宁解释:“古人说成王败寇,高考失败那不也很类似吗?”

“同学们,你们有这个感觉吗?”

学生七嘴八舌:“差不多。”“就是那样。”“考不好,还可以复习,怕啥?”

“看来,白松宁的压力挺大的,真是一个感恩父母的人。他朝着最努力的方向走去,才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啊!下面,谁来评论一下哪一首诗更有味道?”

陈宇佳和陈佳佳先后发言:“老师你写的诗太直白了,也不太押韵,白松宁写的诗有点悲痛,孙玉宏写的诗有韵味,最后一句泪满衫,很有韵味。”“孙玉宏的诗有文化感,我觉得有文化感的诗是好诗。”

我趁机点拨:“那什么叫文化感和韵味呢?来看看孙玉宏的诗句,泪满衫,是不是在古代诗歌里面见过类似的用法?”(学生未反应过来)

我又提示:“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名叫《琵琶行》,有两句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眼泪把衣衫都打湿了,那流下的眼泪太多了,说明诗人――”

“太感动了!”“太伤心了!”

我总结:“诗歌有文化感,有韵味,就是诗歌的语言有历史有故事,情感含蓄深沉。我也认为孙玉宏的诗写得好!谢谢玉宏!”(学生热烈鼓掌)“下面,咱们就说一说,这三首都是从秋雨开始写起,为什么情感却很不相同呢?”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后,张君珂说:“你写诗的目的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他们俩却不是的。”宋俊芳说:“白松宁的诗我们都有感受,我们天天做题确实都很‘倦’。”

学生发表了见解后,我提示:“我们的身份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我是老师,想让大家好好学习,我写的这首诗就是劝学诗,所以我写得很直白,小学生都能看懂。孙玉宏是为了修改我这首诗,只是觉得我写的没有韵味才来写诗,算是自励诗。白松宁的这首诗,道出了心中的苦衷,悲凉中有几分壮烈啊,是一首自白诗。写景物,用意象,都不是固定的,最多是相对固定。古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是大多数诗歌的情感,秋雨秋风秋景就是悲凉的,可是也有些诗人写秋天就不悲凉,刘禹锡的《秋词》写景‘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的就是积极欢快的情感。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下大家明白了吧?”(学生点点头)“放学吧?”

学生笑答:“早就放学了!”我说:“耽误大家晚走十分钟啊,我有错,可是看着大家学习很来劲,我高兴,可以说这也是我最近一周上得最愉快的一堂课。谢谢大家啊!”(我双手一抱拳,学生鼓掌)

隔了一天,上午正在上作文课。一道闪电划过窗户,接着一声雷从天而降在教室外炸响,学生的心顿时都飞到教室外了。我抓住时机,赋诗一首写到黑板:

咏怀 秋雨有感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穿云天。

若要桂香菊笑时,请君且待九霄蓝。

刚写完,我突然觉得应该把最后两句修改成“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样的意境。于是又在黑板上并列写一首诗: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破云天。

莫道风凄雨且厉,吾心一片湛如蓝。

学生田晶亚有感当即赋诗一首,交了上来:

秋雨欲来雷声传,艺术银光抢争先。

再闻桂花香气散,只恐又待大晴天。

陈韦豪也赋诗一首,交上来:

秋雨携雷压驻城,书声朗朗斗志诚。

更待明年今日胜,立我战旗南京城。

当即,我针对三首诗同样以“秋雨”起兴设问,请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心理发表见解。最后,总结如下:田晶亚的诗和我第一次写的诗,都有一种等待的心理,寄希望于外界,期盼天晴后再欣赏美丽的风景,心泰然后才能变好。我修改后的诗,是一种不管如何刮风下雨却独自岿然不动的心境。这表明内心不受外界干扰。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做事的时候,不能因为别人的干扰,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陈韦豪的诗,诗如其人,有种豪情壮志,也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心境。我个人看法是,这也应当是咱们高三学子的主流心声。

下课后,熊姗姗也写了一首交上来:

秋雨已来尚未停,恍然入梦江南陵。

雨中漫步心事宁,花香唯有天先晴。

我问:“已经下课了,咱们下一节课再评讲吧?你这写的也是等待心理吧?”

熊姗姗答:“评不评都行。我写的就是等待心理,交给你,你看出来就行啦!”

写秋天的诗篇7

诗的第一节为“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蓠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是一幅农家丰收图,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有声有色,农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诗的第二节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嬉戏在鱼船上。”这一节写的是渔家捕鱼图,第一、二句写的是渔家撒网捕鱼,后三句写的是渔船归家,通过“冷雾”“白霜”可以看出是清晨,画面显得清静、朦胧。“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既写出了渔人捕鱼之多,鱼儿在渔船上活蹦乱跳的情景,也写出了渔人的悠闲自在和收获的喜悦。

前两节的内容比较浅显,一看就明白,第三节相对来说内容就比较深沉了。第三节诗是这样的:“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第一句中要注意“草野”这个词,它的意义有两种:第一是旧时指民间,第二是“粗野鄙陋”的意思。显然,这两种意思在这里都不合适,根据后面的“蟋蟀”、“寥廓”,我们可以推断出“草野”即为原野的意思。“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是明显的以声衬静法,同“鸟鸣山更幽”一样,通过写蟋蟀的鸣叫来写出草原的寂静和辽阔。这里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我们知道,秋天草木枯黄,本来就显得空旷寥廓,再加上蟋蟀的鸣叫,更显得孤寂开阔,这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实际上暗示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

第二句“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这句话中有一对看起来矛盾的词,那就是“枯涸”和“清冽”。“枯涸”是干涸、没有水的意思,而“清冽”是水清的意思。有人认为:前面既然说水干涸了,后面就不能说清冽。实际上,“枯涸”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枯涸见石”连用,也就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的:“水落而石出”,它只是指水位下降,而并非是整条小溪完全干涸。水位下降后,有的地方石头就露出来了,水看起来就更清澈了,这是通过写水位下降来描写秋天的特有景象。

第三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句话实际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本义是: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在牛背上吹奏的笛声何处去了?这样一倒装,第一、句就变得简洁明了,第二、强调了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我们知道:放牧需要水丰草美的地方,适合放牧的季节也是春季和夏季,正如《春》中所描述的“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而如果把春季和夏季进行比较,很明显,夏季更适合放牧,这时雨水充沛,草木茂盛,正是放牧的大好季节,这时放牧,人就很轻松,只需看管一下就可以,所以放牧人有足够的时间和极好的心情去吹笛子。现在,笛声听不到了,而且那笛声是从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吹奏出来的,这一句暗示着夏天已经过去,现在已是秋天,草木枯黄,不再适合放牧了。

最后一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很多资料书上把这幅图称为“少女思念图”,他们认为:这节诗是从“草野”“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的”感兴“的写法,即先言它事,由兴而感,由情入景,草原寥廓,溪水清冽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喧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到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中大多反观其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夏夜》)。这样分析的依据是何其芳早年诗中擅长写恋爱尤其是初恋,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这一节才五行,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由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看出那里面的清纯和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这一节正面写人的心灵深处的微妙感受,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写秋天的诗篇8

月亮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月亮添光辉。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的咏月诗篇,这尤其反映在对“月亮”的不同称谓中,如唐韦庄称月亮为“月宫”,在《贵宫子》诗中写道:“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高适命月亮为“月魂”,在《塞下曲》中吟道:“日轮驻霜月,月魂悬雕弓”;杜甫给月亮冠以“月窟”之名,诗曰:“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清丽柔和的月亮,引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也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因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于是诗人称月亮为“银兔”、“兔影”,如隋炀帝的《望南诗》诗:“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花枝”,卢照邻的《江中望月》诗:“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又传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一只蟾蜍,于是诗人又将月亮喻为“蟾”、“蟾蜍”等,如司马光的《伫月亭》诗:“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李白的《初月》诗:“玉蟾离海上,月露湿花时”。诗人还借助月亮中有吴刚伐桂的传说,将月亮与桂花联系在一起,沈称在《登台望秋月》中称月亮为“桂宫”,诗云:“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王维名月亮为“桂魂”,他在《秋夜曲》诗中写道:“桂魂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明月之美,不仅为人们所赞赏,更是诗人吟咏的题材,每每流淌于诗人的笔端,或托月言志,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唐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图,呈现出休闲恬淡的境界。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意气豪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充满着哲理。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气势磅礴,开创了咏月诗的新意境。

“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崇尚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文》释:“圆,全也”。中秋节民间最看重的就是团圆,诗人更是不惜笔墨,低吟浅唱,歌咏不绝。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寥寥数语,道出了中秋团圆的愿望。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明月光团圆”,宛如一幅清新的画卷,勾起了人们对月圆人团圆的向往。苏舜钦的《和解生中秋月》诗:“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诗人将中称圆月比作“金饼”,别有一番情趣;苏辙视中秋圆月为“金丸”,他在《中秋见月寄子瞻》中吟道:“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苏轼直呼圆月为“玉盘”:“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孔平仲在《玩月》诗中则将圆月比拟为“冰镜”,诗云:“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中秋的不少风情都与月亮连在一起,祭月、赏月、玩月、踏月……可谓风情各异,有的还屡见于诗中。吃月饼是中秋节习俗之一,坡吟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州石湖景色迷人,每逢中秋之夜,当地素有“石湖看串月”的风俗,清代诗人蔡云曾为此吟道:“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胜看串月,几个醉倚望河亭。”中秋时节,正值桂花飘香,一些地方有踏月赏桂的节俗,周瘦鸥的“踏月归来香汗湿,红闺无奈木樨蒸。”就道出了月下赏桂的特有心境。

写秋天的诗篇9

作者严忠贵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写的《秋景》一诗,与何其芳写的《秋天》相比,二者写法上都讲究完整的形式、谐美的节奏;二者都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以写景写实为主,语言瑰丽多姿,色彩绚丽斑斓;二者都写了人的活动,情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二者抒发的感情也一致,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触动读者的心弦。但我更钟情于何其芳的《秋天》。

我们知道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烈向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早期作品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还是个20岁左右的大学生。可喜的这首诗能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出明朗纯净的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透出一种宁静悠远清甜清柔的氛围,意味情味既深又长。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丁丁的伐木声飘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不由让人想起《诗经》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那邈远的意境。镰刀饱食了稻香,背篓里装满了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农人笑盈盈、欣欣然;“栖息”一词,把秋天视像化了,让人感受到丰收后的农家的松弛、闲静。第二幅渔家归泊图,“冷雾”、“白霜”创造了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氛围。圆圆的网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多么富有诗意,引人遐思。“轻轻”一词,渔家悠闲自得的神情,似在眼前。

写秋天的诗篇10

一、鉴赏主题,品味诗人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本,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言志”、“缘情”的艺术载体,还因为我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大都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即突破性或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历史时代,必定有很多诗人对同一创作题材或者同一创作主题产生极其浓厚的创作兴趣,各位诗人都在努力追求古典诗词权威文本的突破性抑或独特性境界。然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能够在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歌艺术创造领域中,创作出相对于权威文本而言具有突破性抑或独特性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以“秋”为题材或者以“秋”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意境大多悲凉,诗人寄寓的情感也往往凄美甚至悲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大概是深受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名句影响的缘故吧。但是,刘禹锡的《秋词》却能打破悲“秋”的主题,赋予秋天灵动壮美的艺术魅力,表现诗人无比热爱秋天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境。故此,教学《秋词》时,我曾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主题和诗人寄寓于诗歌中的不同心境,体味二者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鉴赏意象,品味意象的深刻内涵

“意象”即“兴象”,是客观世界中的“象”映入诗人的脑海中,再渗透到诗人主观的“意”(主观情思)中的能动反映。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故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相同意象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作品中具有的相同抑或不同的内涵,品鉴诗人在古典诗词作品中巧妙运用意象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技巧。

以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在引导学生读顺、读懂其大意的基础上,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王维的《使至塞上》、韦应物的《闻雁》等展示出来。在学生基本理解这两首古典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探究意象“雁”在上述三首古典诗词中所具有的相同抑或不同的深刻内涵。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热烈探讨之后,一致认为:三位诗人均是借“雁”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雁”意象往往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三、品鉴创作手法之妙,鉴赏诗人的创造技巧

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很多,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创作方法。

1.乐景写哀。就是诗人以美丽景物烘托人物的悲哀心绪的反衬手法。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安史之乱中,诗人看见娱人之物的花鸟本应心情愉悦,可是却因为安史之乱导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产生的感时别恨之情而更加落泪惊心,以此突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哀景写乐。就是诗人以凄凉的景物来烘托自己愉悦心情的反衬手法。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典型的以哀景写乐情的佳作。诗歌首句写前人逢秋每每感叹“寂寥”,次句写诗人与众不同的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与自己的坦荡胸怀互相辉映,更有那一鹤排云飞上万里晴空与诗人旷达的心境和绵远的诗情相互融合,从而烘托出诗人无比旷达和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