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11 16:51:48

功夫熊猫观后感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1

小时候——父亲的期待

整部影片刚开始时,先给我们放出了一直笨手笨脚的形象。懵懂,没有能力,只有那甜甜的梦境!面条师傅出生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和自己一样成为一位有出息的面条师傅,望子成龙的感觉溢于言表!谆谆教诲、亲自辅导、多次尝试……父亲将自己毕生的本领都传授给了孩子,那天下间父亲皆有的父爱让看着的每一位观众感动!可是,熊猫至终也不是那平庸的面条师傅,一个称谓伟大的武术师的梦想在他心中萌发!

误入比武大会——发现不同的自己熊猫的命运在这儿转折……

在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里,熊猫依旧做着寻常的事。可是,他却意外地驾着爆竹来到了神龙斗士的选举大会。惊诧、不解、无奈……各种不同寻常的眼光齐聚在他的身上。带着一颗好奇心,熊猫在大会上一展雄姿,表现出他在武学上富有超人天赋的另一面,他网认为自己也许在无数上更能展现自己的能力,那股富有自信的心冲上心头!

各方的帮助——为成功拼搏

即使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在师傅训练有素的徒弟们面前,阿宝(功夫熊猫)依旧显得那样的软弱。可是,聪慧的师傅看出了阿宝的能力,并答应将他留下并好好地帮助他,那能够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去放弃多年对自己爱徒的培养的奉献精神另幼稚的阿宝懂事了许多……

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已经开启。接下来的几年中,师傅无时无刻不再为阿宝着想。吃饭、休息、练习……凡是能够照顾到阿宝的地方师傅都用心去照顾了!他减少了对其他土地的照顾,一心只想着阿宝,那份希望阿宝成才的心带着无私的奉献。阿宝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自然知道师傅这么做是为了什么。看着师傅那张日日消瘦的脸,他的心似被什么猛地击了一下,疼痛无比,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不分日夜努力练习,没有休息,没有食物,只有那一刻对师傅感恩的心……

它能够放弃一切,但是他不能够忘记家里还有一个等着他接替的老父亲。他一直都惦记着阿宝说过会回来跟他一起做面条!可是,阿宝却没能够办到,他已经将无数作为他生命中一个难以割舍的部分,为了武术,他可以抛弃一切……这对武学的执着更多的在于他对师傅的感恩!回到家中,依旧是父亲那张笑脸,阿宝小声说了他的理想,但他然觉得自己很是对不起父亲,可是,当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交谈过后,父亲同意了他的想法,让他自己去创造,这对孩子无私的爱让天下人感动,阿宝的成功积蓄了太多人的汗水!

汗水过后——成功的快乐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2

作者/谢莹

“神龙大侠阿宝”再现银屏,又一次掀起功夫熊猫的热浪:阿宝浑圆的身体,笨重而矫捷;憨厚的表情,木讷不失机智;前卫的语言,搞笑且时尚。

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功夫熊猫2》。中国特色的皮影戏拉开了影片的序幕,美妙无比的图像,让我们眼前一亮。整个影片围绕阿宝的身世之谜、“雷霆五虎”拯救功夫、打败坏人沈王爷的故事情节,展开一系列的表演。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随之紧张、放松、低落、兴奋……正义与邪恶、功夫与武器的较量,亲情与友情的演绎,表现了真、善、美的主题。整个动作打斗场面十分刺激,可谓是惊心动魄。《功夫熊猫2》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喜感十足。阿宝、“雷霆五虎”、功夫大师、羊仙姑等搞怪的动作,时尚的网络语言“你真牛”、“淡定”、“闪”,让我们不禁捧腹大笑,整个观看的过程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细细品味,整个剧情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羊仙姑说的:“过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做出的选择。”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是也应该这样吗?过去的三年学习时光,已经在我们的指尖流逝,不管是优异、是一般,都已过去,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后的学习过程,端正学习态度、取长补短、好好学习,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像阿宝学武功一样,“静下心来”,让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用羊仙姑的学习态度,用阿宝的学习方法,那我们的学习一定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3

看《功夫熊猫》观后感

我看了一部电影——《功夫熊猫》,它让我懂得许多道理。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主人公阿宝学艺时的情景:阿宝是一只又肥又大的熊,熊猫师父教阿宝学武功时,师父利用他好吃的特点,用包子诱饵,让阿宝去抢包子,虽然第一次没抢着,但他有着一颗不放弃的信念,经过反复训练后,他终于有了一身好本领。

这部电影虽然是用动画的形势述说着一个故事,它让我明白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放弃,不要畏惧它,要以一种坚强的心理去战胜它,而我在生活中呢,假如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就去请教妈妈,有许多问题都是她和我解决的,要是看到对方比自己强,我都会不去跟别人较量,或是用某种借口来回避对方。再想想那只又肥又大的熊猫吧,它要吃到包子是那么难,但它从不放弃,我想:难道一只熊猫都要比我强吗?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熊猫阿宝的美好精神,这样,才能击破各个困难。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4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功夫熊猫》。主人公阿波是“面条家庭”的继承人,但是他喜欢功夫。平常的日子里,阿波在自家的小面馆充当服务生,不过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之后,阿波竟然成为了具有盖世武功的“神龙骑士”,并打败泰狼,受到大家的尊敬。或许我的概括不太有水平,将一部最好的动画片讲述成了最平淡无趣的动画片,但我完全无法用语言描绘出对它的喜爱,唯一可以称赞的是:太好看了!

这部动画片不是国产的,而是由好莱坞制作。不过它用中国人的眼光和背景,把一只幽默、爱吃、憨厚又带点狡猾,由于对美食难以抵制的诱惑而练武成为大师的胖熊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功夫也是中国的,虽然语言动作、建筑背景也都是中国的,但在现代式的、美国式的加工下,充满了动画片的幽默,这也是它的重点所在。比如:也许我的力量和潜能还未被激发出来,先喝点“宇宙面汤”吧,咕噜咕噜……再如:正当阿波坐下,一个绑匪对它说:“我看你这么爱咀嚼,不如也试试我的拳头如何?”阿波,就是神龙骑士,它没有说话,只有翻眼,因为,他的嘴里塞满了食物。让人一看,不由大笑起来。好笑的地方很多,我建议你也去看看。

不仅这样,阿波的行为举止也让人喷饭。“悟净之泉”本是大师们领悟功夫的地方,熊猫竟然用这泉水洗自己的腋毛。听说有人认为这是侮辱了中国功夫,但我不这么认为:泉水本来说是供人喝供人洗澡的,阿波用水洗腋毛,哪不对了?要我说,功夫熊猫拍得这么好,我们中国特有的东西被人家美国选用,艺术家们受侮辱了才对呢。如果我们也能像好莱坞的艺术家那样做出这么好看的电影来,那就不必再鸡蛋里挑骨头了。

再回到阿波的行为,他最喜欢吃,只要关系到吃的,他都会去拼命,去努力。一个完全不会功夫的人,最后却能保持一个完美的辟腿,从10米高处跳下再跳上,这全是美食的力量啊。我觉得阿波很伟大——有哪一个人会因为喜欢食物而坚持到底,成为大侠呢?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5

[关键词]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受众接受

美国好莱坞梦工厂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于2008年6月在国内公映后,当年就以1.9亿元获得了国内票房第二名的佳绩。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再次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国内票房。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公布的数字,《功夫熊猫2》以近6亿元票房占据2011年上半年国内票房收入榜的首位。作为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能够击败国内外众多堪称“大制作”的电影作品,创造完美的票房神话,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讨。本文试图利用接受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从电影的受众接受的角度来探寻《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在国内院线热映的原因。

一、老少皆宜与雅俗共赏:《功夫熊猫》的全民性圈定最广接受群体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理论认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能实现。”①按照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电影的意义传播也是由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和受众(即观众)的能动性接受来共同完成的,而受众的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功夫熊猫》是一部电影动画片。人们对动画片的传统观念是“儿童的动画片”。这一观念在当今的电视动画片领域仍然十分流行。但由于电影在接受的易得性上比电视差,使得电影观众的接受行为有更强的自主性。如果电影动画片仍然以儿童为主要接受群体,由于儿童对电影的接受行为缺乏自主性,这就使得这类电影的观众群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然在激烈的票房竞争中败下阵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动画片的制作者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近些年好出品的电影动画片,如《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汽车总动员》《青蛙王子》等,在题材选择与主题设定方面注重了接受群体范围的扩展,使得包括儿童在内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功夫熊猫》就是这样一部带有全民接受特征的电影动画片。

首先,在人物造型方面,《功夫熊猫》的主要人物都是成年人造型。由于当前我国的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在已经上映的两集《功夫熊猫》中的主要人物中,无论是作为正面人物的熊猫阿宝、盖世五侠,还是反派的大龙、沈王爷,都按照青年人形态进行造型的。当然在电影中也有许多中老年的人物造型,如鹅爸平先生、浣熊师傅、乌龟大师、羊仙姑等。这些在人物造型方面的成人化倾向,扩大了《功夫熊猫》的接受群体,使之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众电影”。

其次,在情节设计上,《功夫熊猫》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电影中,《功夫熊猫》的制作者为观众奉上了“幽默滑稽”“动作武侠”“望子成龙”“尊师重道”“家族恩怨”“智慧禅悟”“励志梦想”等多道故事“大餐”,不仅能够儿童、青少年带来快乐与启迪,也能使成年人获得许多人生感悟。

总之,《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的全民接受理念,使得该电影的观众接受面得到了充分的延展,为两部电影上映后取得票房佳绩打下了坚实的观众接受基础。

二、视觉刺激与幽默滑稽:《功夫熊猫》对观众的感官娱乐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接受主体对作品的接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接受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也不是盲目的,接受主体“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②。而对于电影接受来说,观众对电影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寻求娱乐的满足。而作为一种心理感觉,娱乐来自人的感官所接受到的刺激。《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追捧,首先就在于其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娱乐感受。

首先,《功夫熊猫》以电影画面的视觉感官刺激,使观众获得“视觉“娱乐感受。《功夫熊猫》是一部“功夫片”,在影片中对中国功夫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另外,由于《功夫熊猫》是电影动画片,在功夫的视觉表现上,除了惯用的快速剪辑手法外,还大量运用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实现了在真人电影中很难实现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觉表现。而3D版的《功夫熊猫2》,在视觉上比第一集有更震撼的效果。而两集《功夫熊猫》在动画场景设计上的中国特色,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功夫熊猫》在视觉表现上的“大制作”,使该电影因此被冠以了“动画大片”的名号。

其次,《功夫熊猫》以幽默的语言和滑稽的表演,使电影观众获得“听觉“娱乐感受。《功夫熊猫》的创作者给该电影的归类是“功夫喜剧动画片”。在两集《功夫熊猫》中,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令人捧腹的搞笑动作、语言和情节。在幽默语言方面,像“我们都是做面条的,血脉里流淌着汤汁”(鹅爸平先生语)、“我用脚丫子问候你”(熊猫阿宝语)、“你成为神龙大侠的那天是我最痛苦的一天”(浣熊师傅语)等令人爆笑的话语比比皆是。在《功夫熊猫2》的中文版中还利用了许多流行语,如“神马”“浮云”“闪”“得瑟”“帅呆”等。在滑稽表演方面,熊猫阿宝是一个“成龙+周星驰”式的人物,如《功夫熊猫2》中的“在凤凰城大街上玩的‘隐形模式’和‘贪吃蛇’”“与狼武士的‘黄包车’追逐”等,无不令人捧腹大笑。可以说“搞笑”已成为《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的一大特色,也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几分钟就一次的爆笑声中,观众完成了对电影的接受。

第三,《功夫熊猫》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叙事,使电影观众获得“视听结合”娱乐感受。一部电影是否能够娱乐大众,还取决于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在两集《功夫熊猫》中,都讲述了一个以熊猫阿宝为核心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其中还包含着“英雄成长”“危机与拯救”“身世之谜”等好莱坞经典的故事桥段。

在大众文化的时代,提供娱乐已经成为电影的第一属性。无论何种类型的电影,是否含有足够分量娱乐成分,已成为电影是否被观众接受的第一道门槛。没有足够的娱乐性,电影的接受性就会被弱化,电影的其他功能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功夫熊猫》在国内的热映,首先得益于在电影在90分钟的时长里,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娱乐“视听盛宴”。

三、追求梦想与自信执著:《功夫熊猫》对观众的精神抚慰 如前所述,受众的电影接受是基于心理需求,而一个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心理需求则是多层次的,其中“获得娱乐”是最基本的、最显性的心理需求。在电影的受众接受中还存在着一个高层次的、隐性的心理需求结构,它如同一个人的心灵家园,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是受众的在情感方面心理需求。而在电影院里所形成的“银幕+黑场”的环境中,观众在观影时处于一种“白日梦”的状态。在这个电影营造的梦幻视觉世界里,观众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的角色身上,这时的观众“头脑里灌满了形象,我们抛弃智力和意志,听任想象在脑海里自由展开。形象直接激发了我们的情感”③,从而实现作为观众的“本我”与电影角色的“同化”。观众借助这一“同化”的银幕形象,使自己潜在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得到宣泄和满足。

由于人的精神心理需求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电影,从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满足观众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方面。而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之所有能够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认可,也就在于其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在电影叙事中加入了正义、亲情、博爱、智慧、谦逊、勤俭、自信、勇敢、奋斗等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因素。作为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通过电影叙事,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为心中的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大侠”形象。在这个“小人物可成就大事业”的故事中,在如下两个方面非常契合当前年轻观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第一,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功夫熊猫》中,看似没有天分的阿宝有个“功夫梦”,而阿宝的爸爸则希望阿宝能梦见“面条”,最终子承父业。在“武林大会”上,阿宝阴差阳错地成了“神龙大侠”。此后虽遭到“盖世五侠”的“不待见”和浣熊师傅的“嫌弃”,但他并不放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证明了自己就是那个预言中的“神龙大侠”。对此《功夫熊猫》的导演John Stevenson 就说,他们的创作是想带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的正面信息,希望透过熊猫阿宝鼓励学生和年轻人,只要努力坚持梦想,一定会成功。

第二,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成为“神龙大侠”之初,阿宝并不会功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浣熊师傅发现可以用阿宝“好吃”的毛病激发出他的功夫潜能。于是才有了《功夫熊猫》中浣熊师傅利用“包子”让阿宝练会了绝世武功的那场戏。在《功夫熊猫2》中,面对沈王爷的“大炮”,阿宝通过领会浣熊师傅的“静心”要诀,竟然接住了沈王爷用打过来的“炮弹”。这些都向观众说明:潜能的力量是无限的,而潜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被激发出来的。

在电影中传播积极的、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仅能契合与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还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当今的社会,许多人存在着思想迷茫、精神颓废的问题,急需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功夫熊猫》所讲述的励志成长故事,使观众在看后能从中获得精神鼓励和思想启迪。

四、结 语

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要收回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电影拍摄成本,票房已成为不二法门。而票房的多少,则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的票房神话,就为当今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成功范例。在这个范例中,《功夫熊猫》的编剧、导演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拍摄动画电影的路线图:一部电影要实现“既叫座,又叫好”的目标,在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原则;在制作上,实行观众群体全民化、视听传播娱乐化、叙事导向正面化策略。当然在这其中,对我国动画电影创作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是,观众群体全民化和视听传播的娱乐化。尤其是在视听传播娱乐化方面,《功夫熊猫》为我国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注释:

①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③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参考文献]

[1] 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6

功夫、面点、针灸、爆竹、杂耍、书法、青砖白瓦……老外眼中这些中国文化的表征符号,在影片中被梦工厂运用得无孔不入。尽管对某些“中国元素”的解读,在中国观众看来有些班门弄斧,但是依旧不妨碍阿宝成为新一代的“动画英雄”。

“无厘头”式的动画想象

如果用成人严谨的思路去思考动画片的想象世界,《功夫熊猫》会成为“新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鸭子、兔子、猪同住在一座城里,为什么熊猫阿宝的爸爸是鸭子,为什么阿宝的师傅名字就叫“师傅”?不过,捧着爆米花的观众根本没有时间在意这些“无厘头”。

配乐大师汉斯·泽莫排山倒海式的音乐,快节奏mtv般的画面剪辑方式,动物主角夸张的表情,飞檐走壁拳脚中的插科打诨……闪现眼前的种种疑问,瞬间就会被应接不暇的声画效果和快乐的情绪淹没。wWW.133229.Com就算出现几个特写,让影片节奏稍稍放缓,技术上的进步也能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喔,看熊猫皮毛的细节,表现得还真不错。”

有趣的是在动物集体逃亡的时候,被愁云惨雾包围的熊猫阿宝,忽然问鸭子爸爸:“有时候我也在想,我究竟是不是你生的。”鸭爸的脸顿时扭曲,看似百感交集,然后郑重地说:“你长大了,是时候告诉你你应该知道的事情了。”他机警地左顾右盼,最后缓缓道来:“鲜味面汤的祖传秘方就是没有秘方,什么都不放!”这样的“大喘气”桥段,无疑让竖起耳朵希望找到鸭爸熊猫娃真解的观众,瞬间释放紧绷的神经,欢笑也就情不自禁地迸发了。

给“功夫世界”的一封情书

很难相信《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没有来过中国。不过他从小就是个“功夫迷”,也毫不掩饰对功夫世界的敬仰之情:“《功夫熊猫》是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他悉心钻研中国画、建筑、雕刻,使得《功夫熊猫》的美术“相当中国”;聘请功夫高手给动画设计上课,也让观众看到“熊猫”中一招一式经典香港功夫片般的精准和力度。

重复经典是步入成熟不可缺少的一环,西方的《功夫熊猫》也带着敬意,历数了东方经典功夫片的设定和名段。虎、鹤、猴、蛇、螳螂五大高手,是中国“形意拳”的卡通形象化。片中江南式的民居和高耸入云的武林圣殿,很容易让人想起《卧虎藏龙》中的场景。让人捧腹的是,其实鸭子、兔子、猪和数位高手组成的“和平村”,就是《功夫》中龙蛇混杂高人藏身的“猪笼寨”;阿宝和大龙的对决,也一如《功夫》里“阿星”和“火云邪神”的正邪争斗。

于“80前”观众,《功夫熊猫》中阿宝与师傅抢碗的桥段,是《蛇型刁手》中成龙和袁小田“抢碗”一段的动画重温。于“80后”观众,貌似糊涂的“乌龟大师”,和《龙珠》里的龟仙人有几分神似;“师傅”则是《忍者神龟》里斯普林德鼠老师的翻版。

最精妙莫过于《功夫熊猫》中“神龙大侠”宝典其实是张“空白秘笈”,颇有几分“笑傲江湖”的意味。“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也令这部美国式励志电影,在中国观众心底引出温暖的共鸣。

“中国元素”只是一个符号

当然,《功夫熊猫》的火爆也引来不少的口水,前有国内某“熊猫艺术家”抵制影片上映,认为是对熊猫的“妖魔化”;后有中国动画人集体反思,为什么“外来和尚”经念得如此之好。

事实上,《海底总动员》、《马达加斯加》、《快乐的大脚》、《冰河世纪》无一不是动物唱主角。《功夫熊猫》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只是近年来动物题材动画影片的延续,换了场景换了主角,继续的还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主题。《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火爆和口水,是因为熊猫是“国宝”,功夫是“传家宝”。两个宝贝自己还没怎么用,不想却让老外抢得先机,不仅被赋予了美国式的奋斗精神,还精准地点到了中国观众的“笑穴”。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7

一、中国化的人物形象

从美国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片名中可以得知,影片主要围绕中国的熊猫展现故事内容,这个独特中国化特色的物种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在中国的众多动物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熊猫,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最为珍贵的物种之一,还在于熊猫本身就包含了传达和平希望的意蕴,有很多国家都拥有中国送出的熊猫,表达了双方的和平愿景,熊猫的外形十分可爱,给人们传递了欢声笑语,同样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和保护。而正是因为熊猫的稀有,所以它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认知度,因此,来自于美国本土的导演史蒂芬森出于对熊猫的了解和喜爱,也根据熊猫这一形象创作了电影《功夫熊猫》,这一视觉不仅成功地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也极大地促进了电影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推动文化的快速传播。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人物形象之一,乌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长寿的意义,乌龟大师是和平谷中最具威望的人,它最先认可了阿宝是神龙大侠,并在阿宝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乌龟大师的角色形象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长者,拥有渊深的智慧和高远的胸怀,令人不禁肃然起敬。除此之外,影片中塑造的另外几个角色也独具中国化的意味,例如浣熊师傅和五个徒弟,史蒂芬森在塑造这五个徒弟的形象中,主要汲取了中国古代的“虎胆武侠”的灵感,所以从动画角色的造型上就很容易让观众联想起中国古代的拳法。

二、中国化的故事场景

史蒂芬森在创作电影《功夫熊猫》中,为了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中国化风格,所以在电影场景的构建中植入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就采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思维创作模式,描写了一个猴子轻盈的飞跑到月亮上垂钓的镜头画面,随之呈现出来的背景则是独具蕴涵中国古典文化的祥云和荷花,再选取了小段的中国古典音乐加以映衬。另外,影片在背景的构建中也独具中国韵味,例如和平谷的场景设置就好像中国的水墨画,无论是远处落隐落现的寺庙还是瓷器上雕镂的花纹都是中国典型的样式,这些细致的场景刻画无疑让我们深深赞叹导演的细腻情感的表达。

电影《功夫熊猫》最具精彩的故事场景无疑是几段中国化的功夫,很多观众会对影片的武打场景感到一种熟悉感,这是因为史蒂芬森力求彰显出中国化的功夫,给观众呈现最佳的武打效果,导演特意邀请了一批中国老师负责教导中国功夫,而且阿宝的功夫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李小龙等中国武打明星的影视作品,影片尤其吸收了成龙武打电影中的幽默性,把《功夫熊猫》的轻松、搞笑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还再现了李小龙的腿功,体现了腿部的力量和狠决;史蒂芬森参照了周星驰的武打动作,随着这些滑稽的场景镜头的呈现,让观众深深被影片的魅力感染,例如影片中描写阿宝从高处摔下来的场景中,阿宝几乎把嘴巴都摔歪了,这正是对周星驰动作电影场景的借鉴。电影《功夫熊猫》中大量融入了中国功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对中国功夫的宣扬和致敬。

三、中国化的生活方式

除却影片对中国化场景的再现,电影《功夫熊猫》还呈现了许多中国化的生活方式,史蒂芬森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已经细化到日常的生活场景中,无论是人物的服装造型还是人物的饮食习惯,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化风格。影片中阿宝的父亲身穿一件长袖大褂,在大褂的中间缠绕了一排衣扣,并打了一个亮眼的中国结。同时,浣熊师傅的着装也独具文化内涵,从衣服的材质上就可以看出,浣熊师傅的服装是由中国的麻织制作而成的,衣服的款式与中国道教弟子的服装很相像,从浣熊师傅的服装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拥有深厚武功造诣的武者。影片的主人公阿宝的服装并不明显,但从它脚下的一双布鞋就足以看出它是中国的熊猫。

电影《功夫熊猫》中还涉及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影片中和平谷的食物主要是以面食为主,平先生继承了由祖上传下来的面馆,每天都有很多的村民来品尝,尤其是阿宝煮的面条受到了很多顾客的认可和赞许。值得说明的是,村民们在吃面条的时候并不是拿着刀叉,而是中国的筷子,影片中描写了浣熊师傅对筷子的使用几乎达到了灵巧多变的境界。电影中的人物除了以面条为主食,包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也是阿宝在练习功夫中使用的道具,阿宝正是经过了抢包子的锻炼才成就了自己一身的好功夫。在居住方式方面,电影《功夫熊猫》中描写了平先生经营的面馆坐落在一个具有独立空间的庭院中,庭院采用了木质,屋顶是由瓦片封住的,并悬挂了一个写着“福”字的灯笼,在厨房里还挂着一串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大蒜。另外,在这个面馆的外形构造中,还有一个呈拱形状的门,在庭院的墙角下还种植了竹子,从这些细微的生活场景中,无疑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影片中仅仅是对这家面馆的构建中就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处处都体现了中国化的生活氛围。电影《功夫熊猫》中还在多处情节中植入了中国元素,例如在迎接神龙大侠时出现的八抬大轿、螳螂运用的针灸以及乌龟大师在晚上练习的太极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瑰宝,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得到了彰显,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功夫熊猫》作为一部美国电影,人物角色在日常对话中也运用了大量的中文发音方法,例如“dou fu”等,从饮食到房屋的构造,再到电影台词中的中文发音,让观众很能联想到这部影片是出自于长期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的导演之手。

四、 中国化的哲学韵味

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仅在表层的视觉画面中,还进一步的折射出中国深厚的哲学内涵。在中国久远的传说中曾经把乌龟当做是一种长寿的代表和智慧的象征,而正是这样一个备受中国人民尊重的物种,乌龟在电影《功夫熊猫》中则被塑造为一个智慧超凡、令人尊敬的大师,当阿宝成为神龙大侠后,所有人都为之感到诧异,但乌龟大师却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认为阿宝就是包围和平谷的大侠。影片在描写乌龟大师站在桃树下和浣熊师傅对话中,劝告浣熊师傅要试着相信阿宝能打败大龙,从乌龟大师的劝导中可以反映出中国佛教推崇的宿命观,虽然这个观点并不是科学的,但作为一个深厚美国文化影响的导演来说,能通过细微的对话描写来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已经很难得了。电影《功夫熊猫》在描写乌龟大师离世的场景中再一次给观众营造了别样的视觉感受,在这一处场景刻画中,史蒂芬森构建了一个视野开拓和空间想象辽阔的画面,在万籁寂静的夜晚下,乌龟大师在桃花树下仙逝了,如一片片飘落的桃花瓣一样,这种夹杂着悲伤情绪的场景在导演的描述下凸显出一种华美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死亡的尊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关于生命哲学的诠释。

另外,在电影《功夫熊猫》中,导演也展现出制作美味面汤的方法和武功秘籍,这是导演的巧妙构思,实际上,无论是练就功夫还是制作面食都是没有方法的,这就在试图告诉观众,成功和幸福的生活其实是没有规律的,只要自己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断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最终就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影片还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幼秩序,虎胆武侠对浣熊师傅无疑是怀有尊敬之情的,而浣熊师傅心中对乌龟大师也是一种敬仰的心态,在影片中涉及的父子、师徒等关系中,就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的长幼秩序,这是导演对中国文化深入发掘和彰显的过程,透过电影《功夫熊猫》从表及里的创作过程,无疑给我们呈现了一趟别开生面的文化课,不仅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独具审美价值的视听盛宴,也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8

一、变:创新与突破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作品都是由好莱坞制造的“中国风”动漫电影,但这两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后所引起的反响却有着天壤之别。《花木兰》上映后遭到了中国各界的一致抵制,负面评论铺天盖地。而《功夫熊猫》却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虽然也存在一些负面评论,但仍是挡不住中国观众对憨态可掬的熊猫的喜爱之情,甚至有观众评论说:《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比中国人自己拍的动画片还要好。

(一)从外到内

从创作角度分析,《花木兰》属于一部热血冒险的动画片,不过,影片在中心思想的表达中却偏向西方的价值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符。故事中,花木兰的从军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在动画片中却成为一个主动选择的行为,原著中《花木兰》所表达的是一个中国少女为了“忠孝两全”而牺牲自己,大义从军的故事;但动画片中却是一个少女想要完成自我价值升华而去冒险的故事。从人物的风格造型和性格塑造分析,原著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忍辱负重、忠孝大义的女将军、女英雄,但在动画片中却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邻家姑娘。

从处理中国元素方面分析,《花木兰》注重的是物体的展示,而不是精神的传达。但《功夫熊猫》却相反,它对中国元素的处理非常的具有技术性,是一种贯穿全影片的由外到内、由表到里的传达。虽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不是那么的准确,有些模糊,甚至还掺杂一些西方理念,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功夫熊猫》中看见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变”。

《功夫熊猫》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就是浣熊大师和乌龟仙人的离别,影片中漫天飞舞的桃花包围着乌龟仙人,乌龟仙人在这些桃花中慢慢地闭上眼睛逝去,从表面看,这一场景的处理为中国观众呈现出了“羽化成仙”的仙境,从内涵看,表达的是中国神话中的“天人合一”。

影片中包含的神龙秘籍和面条秘方表达的是“无中生有”“大象无形”的道家思想。影片中运用这些表象表达出故事的主题,即:一件东西的特别与否决定于自己的内心,不止如此,整部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东方意境。

(二)由局部到整体

硬性地将中国元素融入美国影片中是《花木兰》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穿插在造型、道具以及场景等方面,或者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由此堆积出来的,不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花木兰》中中国元素的应用是不全面的,受时代制约的。

以木须龙的造型为例,虽然在他身上中国元素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在风格上却表现为美式风格,和中国人心中的形象非常不符;还有就是,影片中所使用的中国元素并不是最传统的,很多方面融入了西方文化,类似于军营中出现的西式早餐,蛐蛐用腿打字、花家的堂会设计成董事会等。

在这方面,《功夫熊猫》和《花木兰》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和处理都非常的传统,而且它并不是硬性地使用中国元素,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电影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影片的最开始就可以感受到满满的中国韵味,甚至梦工厂的标志都包含中国元素。

然后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有:中国山水、熊猫、书法、太极、筷子、鞭炮、针灸等,还有就是黄山的云海、丽江的小桥、桂林的山峦,这些代表着东方文化的景色十分自然地融入影片之中,还有就是许多语言的使用,比如:豆腐、师傅、乌龟等,影片中到处充斥着东方文化,十分受中国观众的喜欢。即使在影片的结尾,都是由中国书法进行演绎诠释的。

(三)由浅到深

《花木兰》在人物和情节塑造中和《小美人鱼》很类似,只是打着东方的幌子在诠释一个美国故事。而《功夫熊猫》却相反,它不只有着东方的外壳,还有着东方的灵魂,这样结合出来的效果是非常震撼的。电影的创作者明白功夫所代表的含义,所以用熊猫和功夫的组合来进行诠释,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文总结了《功夫熊猫》用来展现功夫元素的层次,分别是:

第一:中国式功夫体系的创立。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所以东方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吸星大法、飞檐走壁”对西方人来说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影片中要重新创建一个武学体系。即非常容易理解的“螳螂、虎、鹤、蛇、猴”的“五禽戏”,用动物的动作特点来表达功夫,这样既能让西方人看明白,也能让中国人接受。

第二:功夫喜剧风格的突出。喜剧风格是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风格,保险起见,《功夫熊猫》就选择了喜剧风格,所以影片中可以看见熊猫身上存在周星驰或者成龙的影子,那种无厘头的句子、表情和动作夸张的打斗。

第三:对港片的借鉴。电影中很多环节的设定都借鉴了经典的港片,比如熊猫抢包子练武的情节来自《蛇形刁手》,晚上高手飞檐走壁来自《卧虎藏龙》,不倒翁的设定来自《太极张三丰》,等好多环节都可以在港片中找到出处。

第四:功夫的内涵。功夫电影中离不开秘籍的存在,《功夫熊猫》中的功夫秘籍就是神龙秘籍,电影中阿宝、浣熊师傅和太郎都在努力抢夺秘籍,但得到的秘籍却是无字的。所以,大失所望的阿宝在无意间领悟了秘籍的真谛,即从心出发,“无招胜有招”的武学意境。

所以,《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作为创作基础,用功夫当做媒介,让其作为一种中国元素的表达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突破和创新是“变”的重点

用西方的商业方法打造东方故事进行宣传,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李安的《卧虎藏龙》便是其中的先驱。《功夫熊猫》就借鉴了这种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庞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些都引起了电影市场的注意。

对比《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可以发现,创作者的心态在发生变化。《花木兰》的创作者带有一种尊贵感在进行创作,所以电影中充斥着浓烈的美国文化。而《功夫熊猫》的主创者是带有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尊重在进行创作,这显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本文发现,美国的动画主创们的创作是非常发散的,并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是一直在创新,在“变”,在进行自我超越。

二、不变:恒定的商业与娱乐

美国动画片在创作之初都会借鉴之前的历史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所以,美国的动画片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下列将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对美国电影动画的“不变”进行分析。

(一)恒定的全球化创作视角

两部影片都以全球化的视角进行创作,《功夫熊猫》之所以在中国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融入的浓烈的中国元素,这得益于东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全球化视角代表创作者所选择的题材要摒弃国家主义、文化主义,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创作。不止如此,主创部门应该吸收各个国家的文化精英,采取他们的意见进行创作。因为各个精英所擅长的领域不同,所以他们提供的意见会五花八门,非常的丰富,这对电影形式和题材的创作是非常有利的。考虑到美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所以他们的文化联系不是单方面的输出或者吸收,是对全球文化的融合,然后再进行输出,所以美国更像是一个“文化中转站”。

(二)不变的是创作的平民化视角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和《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他们都不是超级英雄,相反,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虽平凡,但被上天选中,经历传奇,通过努力渡过难关,打败对手,成为英雄。

阿宝和花木兰,他们都是普通人,随处可见。在《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都是以平民化的角度进行创作的,使用不一般的手段将主人公平民的身份刻画出来,然后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变化的程序,让观众产生切身的代入感,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既能拉近主人公和观众的距离,也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不过,平民并不代表平凡。英雄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英雄可以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也可以是普普通通,迷茫的英雄。不过,要想成为英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柔弱的女人还是贪吃的熊猫,“想要成为英雄”的信念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前进努力的动机。梦想得以实现才能彰显出故事的主旨,升华主题。

(三)不变的是创作的娱乐性

动画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同时也不能漠视其商业化的价值。它能够将传统和文化进行传承,也可以满足人们娱乐化的需求。

以《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为例,创作者要掌握创作时候的度,比如影片的故事环节、娱乐性等,要能够给观看影片的观众带来快乐。所以两部影片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幽默感、故事的曲折离奇、动作的惊险华丽等。

(四)不变的创作模式

模式是美国动漫电影中不得不提的问题,可以看出,励志是《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主题,基础是英雄的成长过程,注重使命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得到自我的升华,战胜自己的敌人。

三、对中国动画的反思

(一)中国动画不会“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博大精深贯穿古今的,中国动画创作者不应该忽略这些无价的瑰宝,这点我们不会“变”。或者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难以逾越的。

我们应该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充满信心,不应该让传统文化制约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比如有人觉得《功夫熊猫》中熊猫抢包子吃这一环节让人很疑惑,因为熊猫是吃竹子的,这就是传统思维的限制,突破这种思维的桎梏是重中之重。

还有就是,中国动画创作者不敢贸然改编中国的经典作品,与时代脱节,不能平衡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当内心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头脑突破禁忌,用现代的眼光进行创作,这样,中国动画才能够生生不息。

(二)中国动画不会“不变”

我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应该无视它。现在很多的中国电影人对自己的作品缺乏总结性和继承性,电影中很多有韵味的“老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了。

现在,人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哪些传统文化应该被继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继承?这些问题不能一直摆在那,而不去解决。还有就是应该拿出什么样的诚意去继承传统文化?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9

[关键词]《功夫熊猫》;好莱坞;功夫;启示

10年前当《花木兰》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人民一片惊呼,国内电影人和动漫制作人在大肆抨击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剽窃和掠夺,号召全民一致抵御《花木兰》之时,却没能痛定思痛,找寻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相反他们依旧故步自封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空喊着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口号。

10年后的今天,好莱坞卷土重来,带着鸿篇巨制《功夫熊猫》势如破竹般又一次成功拿下了中国票房的半壁江山。影片的公映,又一次引发了国人的惊呼,中国电影人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声讨抵制之路。然而这时,我们的观众已不是10年前那样的避世盲目,他们已在国内外大片的洗礼中成长起来,这次他们没有选择和电影人一道高举抵制的大旗,而是兴高采烈地走进了电影院,去享受好莱坞带给他们的愉悦奢华的视听盛宴。

一、“功夫”与“熊猫”

中国功夫闻名于世,中国熊猫更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单就片名来看,《功夫熊猫》就有着与其他横行于世的好莱坞动画片无可比拟的优势。功夫,熊猫,一个是中国国粹,一个是中国国宝。两个重量级的词组合在一起,其产生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功夫“KUNG FU”在好莱坞流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小龙时代。继而随着李连杰、成龙等功夫明星在好莱坞的发展而广泛被世界人民知晓和喜爱。从片名已经不难看出影片的重点是在“功夫”二字上。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见的今天,电影产业也随之走向国际化,中国影人也开始摩拳擦掌,想要借着“功夫”的东风在国际影坛上创出一片天地。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功夫》、《功夫之王》等一系列影片并没有得到票房和专业影人的认可。作为商业片,虽然宣传和炒作等一系列环节可谓做足功夫,然而偏偏是最关键的影片本身有失功夫之美,他们不是功夫表现力不足,便是流入恶搞玩闹的伪功夫闹剧之流。

中国人对功夫并不陌生,如何用动画来表现功夫,吸金于中国这一巨大的票房市场,对于好莱坞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传统武侠片中一招一式的打斗在这个时代早已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就是用重金砸出来的旷世战场的格斗场面也难满足国人愈发苛刻的审美需求,更别说是一只肥硕熊猫呆板的“哼哼哈嘿”了,即使拥有着连贯的武打格斗技术,在这样厚重肥大的身躯之下也肯定是难负力量之美。《功夫熊猫》在功夫的选择上可谓精益求精,好莱坞运用独特的视觉特效来表现中国功夫的阳刚之美。大到眼花缭乱的和平谷五大高手出场的“翻腾跳跃”、阿宝和师傅的“筷斗抢包”、残豹越狱、最后精彩绝伦的熊猫“拳”,细致到鲤鱼打挺、飞檐走壁、点穴神功,各种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招式、学派、武侠精神和江湖意气,甚至佛学思想都在本片中有所体现,这些精妙的设计无不显示着导演对中国功夫影片的深刻体悟。这些场面很多都巧妙化用了电影的拍摄技巧,用慢速的特写镜头表现的招数细节与高速运动跟、甩镜头表现的恢宏打斗场景之间的快速切换,将中国功夫的速度、柔韧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视觉冲击和动作的贯连流畅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让人不禁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由衷地赞美。

影片在表现乌龟大师的“乾坤点穴手”时,快慢镜头交替切换,动感与静态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有雷霆一击的力度,又有优雅从容的法度,表现了乌龟大师优雅高超的功夫技艺。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韵律与节奏,使得影片的情绪张弛有度,功夫也在这种剪辑节奏的配合下显得孔武有力。“断桥之战”则体现出好莱坞商业大片对宏大场面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功夫熊猫》比国内的很多影视剧拍得更为大气,其带来的视觉冲击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估以及国内现有的动画制作水平。出彩的动作场面令《功夫熊猫》无愧于片名,更无愧于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闻名于世,中国的熊猫更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宠幸。怎么样能把两个都已深入人心的词语“中体西用”,便是对好莱坞的一大挑战。无疑影片中那些富有鲜明性格特点、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便成为了好莱坞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

影片中,在宁静的和平村内,贪吃贪睡的一介草民熊猫阿宝身材肥硕,却不失可爱,虽然行走起来笨拙迟缓,而为了食物又能够灵巧地飞檐走壁。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承世代经营的面条店生意,成为面条世家新一代掌柜。他梦想成为一代武林高手,头带斗笠、身挂披风,潇洒行走于江湖,除暴安良。

本片的喜剧部分几乎由熊猫阿宝一人包办。影片中他被善意地嘲讽,被轻松地搞笑,这只可爱的熊猫虽然生性慵懒,体态笨拙,却能在银幕上活灵活现,足以令观众倍加喜欢。很多评论家指出,假如今天我们国人去拍一部《功夫熊猫》,囿于创作环境,也许国宝熊猫只能是一个高大全的艺术形象,并不是那个浑身充满缺点却不失亲切的、充满人性而生动可爱的贪吃熊猫阿宝。否则,影片很有可能面临对“审美不正确”的批评或指控。这是当前国内电影行业普遍存在“创作危机”的现实因素。

二、构思与情节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是典型的武侠励志影片模式:

不论是什么样的江湖,总会有神秘武林典籍的传说,总会有坏人为此奔命。每一本秘籍的重现江湖都会造就一个高手,每一个高手成名前都必须要干掉一个为了秘籍走火入魔武功高强的坏人。葵花宝典、神龙秘籍,都是一个武侠故事的模板。

一个熊猫中的“阿甘”,为了自己心中的武侠梦,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除暴安良造福一方百姓的心愿――一个典型的励志片。

客观来说《功夫熊猫》的情节着实简单,几部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结合一下,故事也就出来了。但是我们在批判其简单的情节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其武侠和动画相结合的创意特别是让国宝大熊猫来耍功夫的创意着实精妙,令人拍案。

10年前当《花木兰》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人民一片惊呼,国内电影人和动漫制作人在大肆抨击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剽窃和掠夺,号召全民一致抵御《花木兰》之时,却没能痛定思痛,找寻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相反他们依旧固步自封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空喊着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口号。

时光如梭,10年后的今天,好莱坞卷土重来,势如破竹般带着鸿篇巨制《功夫熊猫》又一次成功拿下了中国票房的半壁江山。《功夫熊猫》的公映,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惊呼,中国电影人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声讨抵制之路。然而这时,我们的观众已不是10年前那样的避世盲目,他们已在国内外大片的洗礼中成长起来,这次他们没有选择和电影人一道高举抵制的大旗,而是客观冷静地走进了电影院,去享受好莱坞带给他们的这次愉悦奢华 的视听盛宴。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只是站着,空看着成片的宝贵遗产放在那里,临渊羡鱼,并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的发展机遇。10年前《花木兰》的成功,并没有给国内的影人敲响警钟,10年后又一部以我国文化特色为背景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横空出世,依然,这一次好莱坞又跑在了我们前面。

熊猫是我们的,功夫是我们的,但是为什么领跑的却永远都是好莱坞。好莱坞汲取中国元素拍摄动画片已有先例,但为什么没有引起国内影人的注意,为什么国人就不能对我们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的中国元素进行挖掘,拍摄出来一部全球化的动画电影,这确实值得中国影人思考。不从中国元素上找灵感,一味地对好莱坞模式进行模仿,即便是高投入大制作,也只能是照葫芦面瓢空有外壳没有实质的另一部《魔比斯环》。

三、技术与艺术

《功夫熊猫》的制作运用了主流的3D技术,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致地表现还原在了IMAX巨幕影院的荧幕上,甚至影片中每一个动物的毛发都被表现得相当逼真。不仅如此,就连动物们说话的口型,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尽量做到符合英语发音的口型。在细节表现上的惊人效果把这部影片推向了一个视觉巅峰,作为一部娱乐电影,《功夫熊猫》完成得确实出色。

技术的先进是《功夫熊猫》成功的一大保证,但是先进技术背后却是全体参与影片制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好莱坞为了制作这部影片花费了5年时间,组成了来自各行各业近500人的专业创作队伍。为了让影片看上去更加真实,主创人员在制作前仔细观看了所有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的功夫影片。这体现出了好莱坞制作团队极其严谨认真的专业精神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影片伊始,好莱坞片头的标志动画便以全新的剪纸画方式示人,让影片散发出了一份淡淡的中国古韵清香。影片中,大段留白写意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场景,那些功夫、太极、庙会、文字、针灸;动物们吃的面条,用的筷子;悍娇虎与小螳螂的身上穿着的唐装,熊猫阿宝穿的那件满是补丁的“伙计裤衩”,甚至是那shifu(师父),wugui(乌龟),majiang(麻将),bingzun(冰棍)等一听就懂的英语发音,配之以中西合璧的音乐,都极具中国特色,让人倍感亲切。就连影片的片尾动画,主创人员也是绞尽脑汁精心设计,没有丝毫马虎。长达近7分钟的片尾动画,融汇了剪纸、泼墨、皮影等中国民间古老文化艺术,这些精致的细节表现出好莱坞影片背后精湛的功夫。

十年前的《花木兰》我们输了,十年后的《功夫熊猫》我们又一次重蹈覆辙。前一次我们输在了创意上,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多的输在了理念上。国内影人始终缺乏对商业电影的足够重视与尊重,重金和高科技不能挽救电影艺术,更不能疗救中国观众日益扩大的对国产影片的厌弃心理和愈发萎靡不振的国产电影销售市场。

功夫熊猫观后感篇10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国元素 美国精神

一、中国元素做套子

1.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是《功夫熊猫》主要卖点。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认为“功夫”最能体现东方魅力,而太极代表“功夫”的最高境界。好莱坞很认同这种说法。影片创作者也为此做足了“功夫”。影片凭借其故事本身的虚构、动画拟人和时代模糊这些先有优势,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后现代的仿像摹本,片中的众多功夫桥段,无论是练功还是对决,一招一式都或参考、或挪用、或模仿、或戏谑、或稍加修改地似曾相识于邵氏武侠、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所创造的经典中国功夫类型片的众多细节,而这些经典细节作为原本,其本身的真实性则毫无考虑的必要了。

2.典型中国武侠文化的再现

一个痴迷于中国功夫的熊猫,一场武林大会,一本传奇色彩的武林秘籍:“神龙卷轴”,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一种鱼跃龙门的情节,一个具有禅意的结局。同时电影还具有中国电影后现代主义的特色:无厘头式的场景设置、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超出想象,一只浑身肥肉的熊猫,有一个鸭子爸爸和小熊猫师父,邻居是只小猪等。为了避免掺入西方文化,人物中并没有出现西方人喜欢的“狗”这一角色。

3.中国道家文化

影片中塑造了乌龟与浣熊、阿波与太郎,一静一动、一柔一刚两组相对的形式元素 , 以剧情中两组力量的对比论证了“静为躁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龟仙人和浣熊师傅在树下的这大段对白,论证了老子的一句话“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万物依存的法则是自在自成的,不必以人为之力改变,也不要妄图去改变;同样的意思老子还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最为突出的,是作为影片剧情与主题核心的那一卷至高无上的龙卷秘笈,竟然是“一无所有 ”不论是阿波惊异的“Blank”,还是太郎懊丧的“Nothing”,重复地突出了一个意思:一无所有。影片的种种信息提示我们,龙卷之中的至高力量只能是:“ 道 ”。

4.中国元素的配乐

这部动画片的配乐由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和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共同谱写,并在李心草带领的中国乐团的演绎下共同完成的,成果相当不俗。其中的中国民族味非常浓郁,不仅因为创作者运用了萧、唢呐等大量民乐乐器,而且用得也恰到好处,既具强烈的中国特色,又不失时尚的感觉。

对于中国文化里中“意境”的把握,尤其是龟仙人羽化为仙的段落,画面完全是中国山水画般的,十分唯美的感觉。而音乐上由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操刀,采取了羽调式的一种旋律,旋律优美、娓娓动听。主旋律由二胡演奏,管弦乐队铺底,二胡的音色柔美,而管弦乐又增加了乐曲的厚度,配合着乌龟仙人羽化随风而去的唯美画面逐渐将这段音乐推向高潮,这样做到了情景交融,虽不是浓墨重彩,但却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反映出对龟仙人依依不舍感情,更多的还反映出我们中国人对人与人离别时的感伤和人情味。

二、美国精神,宣扬美国价值观

虽然好莱坞为赋予 《功夫熊猫 》尽可能多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味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作为梦工厂,并不是想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影片更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只不过是借着中国元素,实现自己的目的——宣扬美国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小人物拯救全世界的义举从来都是美国影片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仍不例外。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中国人对熊猫的印象是基于对熊猫的生理形态的感官印象,是笨笨的、慢条斯理和憨态可掬的样子。阿波的形象令人大吃一惊,熊猫怎么可以变成这个样子:直率、自私、不谦虚、举止豪爽、行动灵活、表情丰富,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性格。这也颠覆了中国人传统认知中的熊猫形象,确实是这样,阿宝的形象是其配音者杰克 ·布莱克的翻版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最后阿宝战胜入侵者太郎,为和平谷赢来了和平。

2.勤奋工作与挑战精神

勤奋的工作取得成功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人生的成功。重要部分尤指个人奋斗、个人独立、坚信个人的存在发展和自由舒展是最重要的核心,它是美国早期边疆精神的一种延续。而面对强大的对手,甚至是或者无法进入武林大会现场,熊猫都会“以命相搏”,这种勇气无疑是美国边疆精神的一种表现。

3.美国梦

《功夫熊猫》的内涵是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没有超能力,没有秘制良药的帮助,只要相信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挥自己的潜能,梦想就会实现!这正是典型的美国梦。熊猫阿宝的成功经历让观众踏踏实实地又做了一次美国梦。其一,有“美国梦”的诞生地——和平谷。和平谷就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无论他是怎样歪打正着被乌龟大师选中的,和平谷就是阿宝实现梦想的舞台,他势必要在这个舞台上有所作为。其二,影片有“美国梦”的实现条件——乐观向上。虽然学得一身好武艺并非一日之功,但依然是阿宝的乐观精神和内心的理想信念以及“神龙大侠”称号赋予他的使命感让他的武功大有进步,很快在与师傅的对决中夺得上风,成为武林大侠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总之,《功夫熊猫》以后现代式的解构、戏谑和拼接方式成功地进行文化嫁接和融合,从而创作出美国价值观下的“中国”。当然,这也是一种文化殖民的现象,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抵制或喜欢美国文化,我们更多的需要关注自己的动画产业,取长补短,更多的认识发掘自身的文化宝藏,制作出被更多世人所认可的影片。

参考文献:

[1]余楠.功夫熊猫:给中国的“情书”[J].新世纪周刊,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