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十篇

时间:2023-04-09 08:54:41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1

1、《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3、《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4、《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激趣

在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的浸淫,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足够认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能在短期内并有效地教学古诗,关键还得从“趣”字入手,并紧扣“趣”字,创设相当的情境,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古诗的自觉习惯,自然古诗之韵如诗曰:“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一、诗画结合,培养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

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静景:明亮的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进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静静地流淌。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净、自然、和谐的山水图。为了让学生眼中有此美景,我们可以出示画家为我们准备的教学挂图,或也用寥寥几笔来勾勒夜空的明月、错落有致的松树、清澈见底的流泉、洁净可爱的石头等,再现诗人眼中秋夜的静穆,让孩子们在一幅优美的简笔画前,忘掉尘世的纷争与喧嚣,使心灵得到净化。

二、点化诗词中的音乐美,让学生从听觉上感觉诗意

教学中,借助音乐能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古诗。许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都会选用适当的乐曲让孩子们进行配乐吟诵,或悲或喜,或沉缓或轻快,在乐曲声中去感知诗中之形象,体会作者之情感,感悟诗中之理趣。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有的教师配以轻音乐,其中掺有“沙沙”春雨、“咝咝”微风、“丁冬丁冬”的流泉,还伴有几声清脆的蛙鸣声等,把诗中静谧、清新的氛围衬托得很分明,体现了诗人夜居草堂,欣喜惬意的心情。

三、用朗读感悟造就古诗词情境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字字珠玑,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一) 把握停顿,感受古诗的节奏美。绝句和律诗因其本身的书写规范,蕴涵相对固定的节奏感,因而在教学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明确并把握停顿。

(二) 熟读成诵,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古诗的教学切忌重传授,轻感悟;切忌重讲解,轻朗读。而应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感悟诗的和谐韵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三) 词曲相映,整体感悟。无论是古调还是今曲,无论是通俗还是戏曲,许多优秀古诗词都有相关的曲调相衬,且有当红影视剧明星表演或演唱,这也为孩子们朗读感悟古诗创设了许多条件。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内地歌手毛宁演唱的[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改编曲,以及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演唱的[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和[唐]自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唐]孟郊的《 游子吟》、 [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真是名诗成就名曲,名曲促进古诗的学习。

四、用品味意境提升诗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3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4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鉴赏知识 感觉意境 诵读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学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吟咏,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句、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为审美感悟诗词奠定基础。要进行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如何分析古诗词,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基本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要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则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各具特色,各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有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如上所述,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词通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喻义深远,诗词中常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方式,描写和抒情是古词鉴赏考察的重点。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古词内容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其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情景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只有对这些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好古词鉴赏作业。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其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以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以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学生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放飞想象,也可以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可以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地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5

一、要理解其内容,这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的前提。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2.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与作者流露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关系。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注意它的词义、句义、典故、节令、阕、义等等。

重点是诗句中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4.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5.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二、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1.表达方式。

在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而其中考查的重点是描写的抒情两种。

2.修辞方法。

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通感、用典等等。故这些修辞格必须掌握。

3.表现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懂得所用的表现手法中的常用术语。如:虚实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卒章显志、过渡照应等等。短小诗词应显得简明扼要些。

4.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和忧国忧民”等,如果高度归纳起来,思想感情主要是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奋发求实正面为主,而以离愁别绪、征夫思妇为辅。

三 、分清类别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民歌、乐府等;而在古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又可分出多种类别。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

如写景抒情诗李白的写景抒情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四句诗,却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诗中写出了烟花含愁,孤帆满载着遗憾,天际碧水带走了无尽的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每一个画面中流露出来,故意境全出。

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微体会,才能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来的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除了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样几类富于明显特征的诗词之外,还仍然有不同于这几类诗词的其他题材的诗词歌赋作品。比如说还有诸如“怀亲、送友、思乡、赠别、生离死别、人生感悟、闲情逸志和羁旅奔波、疲惫劳顿”等等,

四、 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6

一、通过美听与美读,感知节奏之美

诵读精美的古典诗词,我们深切感悟到:古典诗词的节奏显示诗歌语言的顿挫,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诗歌语言的抑扬,诚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是合乐吟唱的,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无不具有鲜明的节奏和美学特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古典诗词,还要精心挑选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的名家配乐诵读的古典诗词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

比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和李贺的《马诗》时,当学生美听美读上述古典诗词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七言古诗通常的四节奏,其朗读停顿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五言古诗一般只有三个节奏,其诵读停顿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学生基本把握诵读古典诗词节奏之法后,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之中采用齐读、轮读、个别读、高诵低吟等方式体味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浅唱低吟古典诗词的活动中感受古典诗词特有的节奏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

二、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意境之美

有人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语)中国古典诗词尤甚。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极为短小、思想情感非常丰富、意蕴极其深远等美学特征,所以,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时,都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具象的客观事物同自己抽象的丰富主观情思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语言的张力将之整合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优美的、亦真亦幻的图景,从而将自己无限深远、丰富的情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上,起到“借景抒情”等表达效果。教学时,我们唯有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元素、作者抽象而深沉的情愫等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地再现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不仅诗中描绘的送别环境“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色调极为清新明快,而且诗中频频敬酒、深情赠言等镜头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古代交通与通信都极为不便,亲友或故旧经此一别,或许要很多年后才能相见,所以古人对离别大都充满伤感别绪,因而特别注重设宴饯别与临别赠言。请同学们联系诗歌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想象一下,在朋友即将离别之际,诗人是如何频频举杯劝酒并如何与朋友殷殷话别的。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生花的文笔和灵动的画笔对上述场景展开合情合理的补写或者绘画。”如此,则既可以让《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景美永驻学生心间,还可以让《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情美荡涤学生的心田。

三、进行角色表演,展示才艺之美

教学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学生对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蕴美等情感体验是难以达到理想境界的。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古典诗词中丰富的美学意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思考、品鉴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情感美、情境美、形象美、意蕴美、风格美等,获取更多、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时,在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和充分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引导学生每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诗歌的理解等深品细究诗中描绘的农村劳动场景,合情合理地想象诗歌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自行设计台词编写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然后,我挑选出四个台词设计得好、表演精彩的小组上讲台表演,除了“演员”,我与全班学生都是评委,评价的内容有:(一)台词的设计是否恰当和精彩;(二)“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演是否过于夸张或者根本没有到位;(三)“演员”表演是否能够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7

关键词: 高中古诗词 存在问题 教学对策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犹如浩瀚大海中那最明艳的朵朵浪花。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高中语文教师发扬和传承古诗词的精华是责无旁贷的,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古诗词底蕴不深,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依然是“老三步”即作者、翻译和背诵。有的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把一些题材类似的古诗放在一起讲解,但这样教学破坏了古诗词的美感。其实,古诗词的美就美在炼字上,而多数教师只讲古诗词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字面的理解,却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2.学生方面

就教学现状看,大多数高中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他们错误地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在学习时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得混乱,错别字等现象频频出现。另外,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的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愿读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逐渐下降。

3.教学方面

(1)重串讲、轻吟诵。在教学古诗词时,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把古诗词依然当做文言文讲解,进行字词的解释甚至是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古诗词的美感“讲碎了一地”,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吟诵是必然的途径。

(2)重传授、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而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该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样学生很难从古诗词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很难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教学只是让优秀的学生变成被动的课堂记录者,让学困生变成课堂的“游离者”。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

1.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整体感悟古诗词的基础,还是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所以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读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比如首先教给学生按节拍读古诗。古诗词在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节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都要按照自己的节拍诵读,如2/3节拍、4/3节拍、2/2/3节拍。其次,读出韵律。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重视重音字、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

2.鉴别赏析

古诗词表情达意,在抒发感情时,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反写他人等。常用夸张、比拟、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练简洁,意境深远。教学时教师宜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首先,从抒情角度鉴赏古诗词。在此只举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一般来说乐景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如花红柳绿、鸟鸣、日出等。而哀景则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如日落、花落、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在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用“春风”、“春花”写乐景的。在杜甫的《蜀相》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哀景。

其次,从炼字角度鉴赏古诗词。指导学生从精妙的字词中欣赏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准确、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体会它的语言美。例如2014年全国语文高考卷中,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的“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可引导学生赏析。诗人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同时,“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令人遐想无限,一“过”、一“随”真可谓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再次,从修辞角度鉴赏古诗词。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易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彻云霄。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另外,古诗词中常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修辞角度学习与欣赏作品,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趣味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一点。由于当今社会,古诗词在生活中出现和运用的几率比较低,报刊书籍、影视网络对古诗词的运用有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习古诗词,老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牢记古诗词,这符合考试要求。其次,将古诗词改编为课本剧。比如,《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都比较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在改编课本剧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主要思想及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为了高考而教,而要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手,做到趣味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古诗词。

参考文献: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8

一、 在自然巧妙的导入中开启张力

自然巧妙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产生张力。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说理诗《观书有感》,诗人朱熹主要谈论读书的道理,因此,可用名言导入法,出示朱熹的三句读书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让学生读,再引出作者、认识作者。这样的导入,与诗作内容、与作者相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自然巧妙,具有张力。

二、 在层层深入的诵读中理解张力

古诗词具有音乐性,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因而古诗词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它的诵读应该是有层次的,层层深入,渐丰内涵。第一层: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用节奏符号读出停顿、节奏根据标点符号读出适当的语气;第二层,理解诗意后诵读;第三层,丰盈意境后诵读;第四层,体验诗情诗理后诵读。后三层的诵读重在感受诗词的意象美、情韵美。层层深入的诵读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识记,还能使学生与诗作不断碰撞,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显现张力。

三、 在自主开放的解意中滋生张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弄懂大意,准确表达,这是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有课前预习,有的教师还会设置导学单,学生会借助参考书、网上资料等提前自学,初步了解一些词义、句意和整首诗的诗意。课堂上,老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同桌、小组的合作交流,交流各自理解的词义、句意和诗意。然后就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集体交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学《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鉴”“徘徊”是两个关键词、陌生词,学生虽能借助参考资料知道字面意思,但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渗透了两词的古义演变――

“鉴”的造字本义:人俯首在一盆静止的水面上反观自己的影像。今义:镜子。彳chì小步也。本义:慢步行走。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在诗中是闪耀、浮动的意思。

这样的教学,滋生了一份文化的气息,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对两词的理解也更为感性、深刻,滋生了一份张力。

四、 在丰盈意境的想象中唤醒张力

意象是古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表现,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所谓“诗中有画”,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还有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能唤醒读者的审美情趣。如教学《如梦令》,引导学生去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用补白的方式将文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片片移动的风景,让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有景有人,有声有色,这样的想象写话,灵动、鲜活,具有极大的思维张力、言语张力和情感张力。

五、 在诗情诗理的体验中感悟张力

古诗词含蓄精炼,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诗词内在的思想、情感张力。比如《观书有感》一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说理,具有强烈的感发性,给人以恒久的召唤力。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我先让学生明白池塘水清澈的原因,再理解什么是“活水”,“活水”与“读书”有什么关系,通过几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明白朱熹所要阐发的读书道理,其过程也充满了思维的张力。在诗情诗理的体验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深层张力。

六、 在写作方法的明晰中品味张力

古诗词历经千锤百炼,形成了极为精美的形式。在学生对诗词理解有了更多的体悟后,再引导学生理性地审视诗词,从描写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揣摩、欣赏、玩味、涵泳,也就充满了张力。

1. 审视作者的行文思路。古诗词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景喻理,具有内在的结构张力。如《观书有感》第一句写景,第二句说理,先实后虚,借景喻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梳理、了悟,让学生品味其谋篇布局的张力。

2. 审视独特的语言形式。古诗词的语言特别讲究形式美,具有内在的结构张力。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具有语言形式的对仗美;《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一句,具有反复的动感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张力。

3. 审视诗眼或词眼。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教师要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眼是“思”,因“独”而思,因“佳节”而思,因“遥”而思,思弟弟,思家人。抓住这“思”字,可使教学过程一线串珠,气脉贯穿,具有无限的张力。

七、 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激活张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当拓展补充一些资料,使之与文本资源相亲相融、交相辉映,能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打开另一扇窗,让课堂透进光、透进绿、透进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鸟鸣,激活教学的张力,使教学得以优化。

1. 拓展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中,教师适度地拓展、介绍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可消除学生对作者、对文本的陌生感,从而达到文本、读者、作者三者间的高度视野融合。如教学《如梦令》,拓展介绍李清照年轻时的生活情况,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纯真、美好的心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愉悦之情。

2. 拓展引用的相关典故。有些古诗词中,个别经典语言来自于某个有趣的典故,如《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一句,“兴尽”使用了王徽之“兴尽而返”的典故,教学中,我把这个典故拓展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李清照和王徽之有着同样的洒落情怀,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随兴而去、兴尽而返,故而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失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拓展同组诗。有的古诗词情感含蓄,学生不能直接领悟,教师可曲径通幽,拓展同组诗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看似是写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作者的眷恋之情不明显。这时,老师拓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组诗中的(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从两首诗中体会“晓出映日”的送别时间之长,从“南山北山”的送别路程之远,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份隐含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学生还感受到诗人内敛的性格、含蓄的表达方式。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9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众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如今,《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中国人诗心不死”,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

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春节以来,央视科教频道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档节目的火爆绝非偶然,它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体现了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

恰似一场春夜喜雨,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风。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原创的一档大型演播室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节目内容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国内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电视机前,围炉话诗,滋润亿万网友的心灵。他们为参赛选手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们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节目中,从《诗经》到诗词,覆盖的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诗歌史。入选节目的诗词难度适中,以学生时代学过的居多,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怀,带领人们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90分钟赛诗会,鉴赏哲思皆得。这90分钟,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学习。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回忆了农耕田园生活的旧时温情;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领悟了学生时代读过即忘的诗歌妙在写尽无限希望和理想;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方知口中常念的诗中原指大雁这种鸟类。

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哲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惆怅。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宝库,今人需要怎样的慰藉,它就能给我们张开怎样的怀抱。

这90分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叹。选手们在诗词对答时表现出来的雍容大度、谦冲温和等人格力量,让人们再度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看到了祖国下一代的希望。

古诗词的雅与俗,穿越时空引共鸣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热衷关注诗词大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喜欢,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9期节目中,年轻才女王冬妍和武亦姝在台上说的两句话为人们持续热议:

“我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耳边飘过的却是‘桃花都开了,好漂亮呀’,满满的违和感。”王冬妍则回忆校园桃花盛开的所见所闻,想到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让雅与俗此消彼长。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呀,现代人给不了你。”武亦姝的这句话获得很多人纷纷点赞,古诗词以及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现代人给不了你”的那种东西,并且是无比丰富的那种东西――其可滋养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榻ㄉ枭缁嶂饕逦幕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传统文化热”或将在今年呼啸而至。由一档节目激起的文化涟漪,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同样,《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也给了我们启示:文化节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过文化节目的传播,诗词等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这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切合时代,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课题,也是一个教育课题,它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最美传统文化,传承引发思考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虽然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古诗词,对于主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积淀古典文化、提高鉴赏古诗能力很有意义。那么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呢?建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朗读古诗、了解诗人、体悟意境、把握鉴赏要领。

一、朗x古诗

学习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诗眼或词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能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创作诗的内容也不同。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等多种类型。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谢灵运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诗歌内容。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了解当时李白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夜郎,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了。

三、体悟意境

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比如“举头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带有思乡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还要理解意象构成意境的一般类型: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中“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四、把握鉴赏要领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