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考试试题十篇

时间:2023-04-04 11:48:18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1

关健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命题规范 命题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国家考试是主导与核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家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命题是否科学、规范,对各自学考试的质量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国家统一命题、省级命题和省级协作命题”三级命题管理体制下,严格按照全国考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命题,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规范研究是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命题文件的规范

自学考试命题文件是组织命题、组卷、审定试题,以及对试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命题文件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蓝图,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教材,等等。命题文件的规范,一是文件的完备性,即命题文件是否齐全;二是文件制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文件的执行、落实和评估。

(一)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经自学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审批并向社会的指导课程教学或指导考生自学及命题的文件,是教学单位组织教学、考生学习备考、命题部门组织命题的依据,对保证试题质量和考试的信度及效度有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考试大纲在编写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把握自学考试的标准

自学考试是一种水平性考试和标准性参照考试,它的考核目标是检测考生是否达到考试计划中规定的学历层次;它的参照标准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该门课程的水平。因此,课程考试大纲在编写时必须准确把握自学考试的标准,具体明确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认知层次,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符合自学考试的特点

课程考试大纲的编写原则上参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但绝不能简单照搬,要符合自学考试的特点,专科课程的内容应着重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以保证必需、够用为度;本科课程内容应体现一定的理论性,着重强调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课程知识特点和地方区域性的要求

课程考试大纲在确定学习内容和考核要求时一定要体现地方区域性特色,要注意与本地区的实际生产活动需求相一致。在设计试题类型时要注意体现课程性质的特点。

(二)命题实施意见。

命题实施意见是由命题组老师根据课程考试大纲拟定的命题考试说明,主要包括命题的指导思想(宗旨、标准和目标),命题依据的范围,考试试卷的蓝图(题型、能力结构、难度结构等要求),考试方式及要求,样题等内容的实施意见。命题实施意见的制定必须尽可能详细、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

(三)试卷蓝图。

试卷蓝图是由命题组老师根据命题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测量学原理制定的双向命题细目表(一般为二维表),是考试命题组配试卷的重要依据。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考试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试卷蓝图的一般程序如下。

1.列出课程考试大纲的细目表

在试卷设计中必须解决课程教学中要求考生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不同知识内容在该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知识内容所对应实现的知能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所以在编制细目表时,应先列出课程考试大纲的细目表。

2.列出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权重

应根据教学内容在整体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分配相应的百分比(权重)。这个分配的百分比例,既是教学时间、精力分配的比例,又是考试试题数量、考试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3.列出各种考核目标的权重

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而且要涵盖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目标,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不同目标合理分配权重。

4.确定各考查点的“三个参数”

在欲考核知识的内容和其应达到的学业水平所对应的格子内,分配各考查点的得分点和题型,再根据相应权重算出的各得分点的实际分数值。

5.审查各考查点的分配是否合理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审查各级考核水平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审查各知识内容及各考核内容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

二、命题方式的选择

自学考试命题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命题的安全保密、试题质量和可操作性等要求进行系统考虑。在“三级命题管理体制”下的省级命,由于命题时间短、任务重,管理难度较大,主要采用的命题方式为“三段式”的平行卷库式,即由各主考学校推荐命题教师后,教师集中培训、分散编写试题、集中验收。这种命题方式通常将命题任务直接下达给主考学校或有关教师本人,缺少必要的严格工作程序,没有保证命题质量的其他措施,命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命题个人的水平、经验、对自考的了解程度和工作态度;并且通常命题老师只有一位,所谓的平行卷库只是由该教师命制多套平行试卷,最后由省考办任意抽取一份试卷进行考试而已。

为有效克服现行“三段式”平行卷库命题的弊端,应充分发挥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加大主考学校对命题教师命令题管理的力度,在“三段式”的基础上创新一种新型的命题模式――“四段式”平行卷库式,即由各主考学校推荐3―5名命题教师并确定主命题教师后,教师集中培训、分散编写试题、主命题教师组配试卷、集中验收。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成立命题小组确定主命题教师,命题小组在开始命题前讨论制定详细的命题文件(命题实施意见、命题双向细目表、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等);第二,命题教师按照命题文件的要求编写试题(每人只是编写本人所负责的章节或题型);第三,主命题教师按照试卷蓝图组配多套平行试卷;第四,集中验收。

三、命题的组织与管理

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加强命题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严密组织,严格管理,逐步实现命题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由经验型命题逐步向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注重统计分析、试卷评估、评卷误差控制、信息反馈等科学命题发展。命题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严密的命题管理组织,加强命题工作管理。

当前,自学考试命题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国家统一命题、省级命题和省级协作命题”的“三级命题管理体制”。省级命题考试课程应在“三级命题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实用的管理组织子系统,该子系统由省考办、主考学校、主考专业系(部)、主考专业教研室、主考专业教师组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采用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省自考办负责下达自考命题任务、日常管理、题库的建设、使用等工作;主考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各主考专业的师资配备;主考专业教研室负责选配师资;主考专业命题组负责具体命题。各级均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命题的规范性和命题师资的高水平。

(二)强化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命题教师队伍建设。

命题教师是保证试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各级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命题时应强化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命题教师队伍建设。

1.主考院校积极发挥中介桥梁工作,做好命题教师与上级管理部门、命题教师与学院业务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2.主考院校要加强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队伍建设。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在选派命题教师的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强对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命题教师选派要求、命题程序、命题保密纪律等,强化他们选派命题教师的责任和质量意识,做好命题教师的后勤服务和信息联络工作。

3.加强命题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命题教师推荐工作。一方面要对教师加强有关教育测量学和考试学的基本知识,自学考试性质及特点,自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的培训与学习。另一方面要选择一批热心自学考试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命题教师队伍,建立命题师资库,以便接到省考办下达的命题任务,可向考办推荐出较为优秀的命题教师。

(三)严明命题纪律,确保试卷安全。

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考试命题属于国家机密。命题教师必须接受考试管理机构组织的保密教育,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局和教育部有关的保密规定,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处以保密状态的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各组级命题管理机构实行命题、审题相分离;主考学校在命题组织上,严格执行命题与助学辅导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命题试卷的安全。

四、命题的基本程序

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在自学考试命题中的应用要求,确保考试命题质量,考试命题应严格按照以下程序操作。一是根据课程命题任务的要求,按照全国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教师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选聘3―5名命题教师成立命题小组,确定主命题老师。二是各级命题管理机构要在组织教师进行正式命题前,对命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包括学习有关命题文件、命题的规范要求、准确把握考试标准、教育测量学理论、自学考试的性质与特点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辅导。三是命题组应在熟悉课程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设计蓝图(命题细目表)、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等规范性文件。四是命题组按照考试大纲、教育测量学和已编制好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编制试题和审定试题。五是命题组按照试卷设计蓝图的规定组配试卷,进行磨题。在组配试卷中应注意每份试卷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覆盖考试大纲的各章;组配的试卷须使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分数和不同难易程度试题分数比例适当。六是命题管理机构组织教师客观、全面地评价试卷,对试卷整体进行综合性的判断。

五、结语

在自学考试三级命题机制中,命题规范应建立以“制定命题标准―实施命题标准―检查命题标准―完善命题标准”为核心的命题管理模式。制定命题标准主要包括:命题内容标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蓝图)、命题技术标准(国家考委制定并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等)和命题管理标准(国家考委制定并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规定》等)。实施命题标准主要包括:一是制订命题工作政策文件,指导命题工作;二是组织命题,确保命题质量和安全保密。检查命题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命题质量评估和考试情况统计分析。完善命题标准主要包括:完善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改进命题技术规范与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春菊.浅谈新形势下自考命题工作的科学管理[A]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2

1.1试题情景的设计

在试题情景中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可以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而根据题型考查功能的不同,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各有侧重。客观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不仅考查考生基础知识,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在客观题命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情景来设计,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主观题的情景多采用真实的教学案例,以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记录、教育教学焦点问题等材料作为背景,提出问题,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论和说明。在试题情景的设计上,注重从情景的广度和深度来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的考查。试题采取多重设问的方式,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层层递进。同时,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情景,通过综合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考查目标的主观题试题情景中,考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直接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以间接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本题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考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试题情景中的张老师用“孔融让梨”这个典故来教育小学生是正确的,符合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但是张老师没有用身边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张老师应该反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试题素材的选取

试题素材的选取是关系试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的素材是试题编制的基础。笔试试题的素材来源广泛,通过对素材的选取、提炼和加工,在考试中进一步凸显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题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体现。鉴于有限的考试时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学设计题只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完成部分教学设计或简单的教学设计方案,并简要说明。教学设计题主要考查综合性教学设计和表达能力,而且这类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设计方案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设计题的素材上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必须科学规范、阅读量适中且各方面兼顾。

2面试试讲题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查分析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考查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教师的面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实践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与笔试相比,面试更具有鲜明的特色,面试与笔试相辅相成,是教学实践能力考查的重要补充。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真实模拟了教学设计、备课、讲课的过程,可以进一步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从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出发,让考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试题的情景和问题都比较接近实际以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考官在面试现场,对考生的板书能力、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沟通能力、教学现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进行观察、记录并评价。

3结语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3

关键词:保证;自考命题;质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造就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新型制度。认证研究自学考试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命题质量,加速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就如何确保自考命题质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供研究讨论。

一、依靠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师是主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自学考试是不是也要依靠和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高教自学考试是国家学历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其中制订专业考试计划和大纲、命题、评卷、辅导等环节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完成,其他任何人无法代替。实践也完全证明,自学考试之所以能保证质量,获得社会信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发挥了教师的作用,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高教自考如果没有热心自考事业的、较高水平的教师参加,就没有命题的质量,也就没有自学考试的质量;自学考试的改革也很难进行,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也就不能发展。究竟如何依靠和发挥教师的作用呢?第一,应认真挑选热心自考事业、思想觉悟和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主命题老师要做到稳定或相对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自考的特点和规律,逐步提高命题质量。由于我校的主命题老师一直没有变更,每次命题评卷后,能与本院普通教育相应专业和课程进行对照,及时调整试题的有关指标,掌握好及格线。使考试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差等测量指标接近理论要求。第二,组织教师学习了解掌握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学考试这种目标参照性考试所测试的对象的特点。教师如果没有或缺乏成人教育学的知识,不了解成人教育对象,不懂得自学考试的特点和规律,势必使命题“普教化”。目前参加命题的教师长期从事普教工作,有较高的普教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些老师对成人教育和教育测量理论也有所研究,但是,不少同志缺乏成人教育和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因此组织这种学习很有必要。第三,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不断总结自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目前,这一工作做得较差。主要问题是主考院校及其老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自学工作任务。入围命题教师,尽管事先作了安排,临时也会有少量变动;评卷时边阅卷边上课,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思考总结自考的特点和规律。自考管理部门也很少找教师商讨。长期下去,必然影响自考事业的提高和发展。第四,要坚持命题与辅导分离的原则,严肃认真地做好命题保密工作。建议按课程将主命题老师经过筛选后由省考办加以聘任,并且签订协议,在聘任内,明确职责、任务和应遵守的纪律和规定,从而使他们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命好试题。

二、严格按照课程考试大纲编制试题

自学考试是一种水平考试。命题大纲明确规定了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工作要求和方法。因此,大纲是命题工作的依据,应该认真遵循。在编制试题时,要根据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面反映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准确掌握好及格考线,重点查“三基”“两能”;题量要大、题型要多、覆盖面要广、分布要合理、难易度适当。但是,也要按照各课程具体要求,适当调整分数比例关系,以达到“两高”要求和自学考试的总目标。我们认为命题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坚持标准、掌握好及格线与自学考试特点的关系。自学考试是学历考试,必须坚持标准,这是毫无疑义的。坚持标准的具体体现,就是掌握好及格线。什么是及格线呢?就是大纲中规定的,凡是应考者确实达到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就应当及格。应考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所以,他们的知识面和深度相应来说要窄些、浅些,然而他们的实践经验多,命题时应考虑。

二是知识与能力、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关系。针对应考者特点,应以考查能力为主,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按照能力层次分数比例,识记约为10%;增加理解和简单应用分数比例,分别应为30%和40%;适当减少综合运用,分数比例应为20%。客观性试题有较高的信度并能有效控制阅卷评分误差。但判断、选择、是非题型的试题,要有一定的“模糊性”,借以考察考生准确掌握“三基”水平,引导考生减少死记硬背。主观性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能力,试题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考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题量覆盖面的关系。没有较大的题量,就不可能有较大的覆盖面,达不到章章有题,没有较大题量与覆盖面。难易度也难以区分,影响效度和信度。我们认为大多数课程的题量一般要控制在40~60题为宜。此外要适当减少较易和难度较大的分数比例,适当增大中等难易和较难的分数比例,较易的题约占20%,中等难易40%,较难30%,难度较大10%,按照这样的比例组题较为适中。

三、自学考试命题要加强针对性,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

自学考试属于成人教育。应考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和学历层次各异。他们积极参加高教自考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获得专业知识及其相应的学历,以适应“四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特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边学边用,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实践经验多,理解力、应用力较强,但精力易分散,机械记忆力较弱;他们工作忙,家务负担重。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边工作边学习。因此,在编制试题时,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考试要求,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应考者上述特点进行命题和组配试卷,切忌考试命题“普教化”。怎样才能加强命题的针对性呢?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自考这种形式属于成人教育,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其次,命题教师要对应考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职业、年龄、实践知识、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四、科学实施命题

(一)制定“双向细目表”,分解命题意图

根据命题意图,先编制课程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通过“双向细目表”来确定知识系统比例和考点(分数)的章节分布,可有效地控制考试的内容、测量的目标、试题类型和数量、考试时间安排,提高命题质量,防止命题的主观性,达到考试的目的。

(二)反复审核,把好质量关

试卷大致编拟后,要对照命题意图和双向细目表进行复审,检验二者弥合度如何。对于难点题目和重点题目反复推敲,力求科学性强又易理解。对于选用、引用和改写的题目,可根据以往的反馈信息进行反复修改,使其完善,力达最佳。

总之,命题是确保自考质量的核心工作,是自学考试中一个关键环节要保证命题质量,就必须提高命题工作诸环节的质量。这里,我们仅谈了以上看法,主要目的是与广大命题教师和自考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提高命题质量,从而不断总结自学考试的特点和规律,加速自考事业的发展。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4

关键词: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命题思想

终结性考核是开放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开放教育效果评定。开放教育具有远程教育特征、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以及开放的学习模式, 宗旨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所以开放教育的终结性考核应当如实反映它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电大各级学校在开放教育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

学、学习模式和管理办法,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经过教学实践以及开放教

育总结性评估,开放教育办学体系中一些不足之处也慢慢逐一显露出来,比如自建网络教学资源不足(全国各专业课程共有8000多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不足3000门);基层电大师资队伍不足(基层电大多以管理队伍为主,本校教师队伍不到20%);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管理尚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等等,其中最为严重问题是终结性考核。如果将电大高职高专、成人教育考试试卷与开放教育终结性考试试卷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在试题类型、考试内容以及各类题型的权重比等方面,两者之间差异甚微。后者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命题类型和考试内容,很难反映开放教育的教育特色,亦可说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并未真正确立其鲜明的命题指导思想,着实难以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与开放教育教学和学习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太相符。教师和学生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大家普遍认为从考试角度来看,开放教育只是成人教育换了一个名称而已(除形成性考核的特色之外)。因此,终结性考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开放教育教学、学习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1]考试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常常被看作是教和学的指挥棒,开放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会受到它的严重影响。因此,充分认识终结性考核在开放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尽快改革现行考试,确立符合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并在此命题指导思想指导下设计恰当的试题,是有效解决开放教育发展中问题的重要任务。鉴于这一点开放教育总结性评估当中评估组的专家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的。那么,如何认识和确立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应当遵循哪些命题原则,其要素包括那些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地位

开放教育大部分课程成绩考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80%);一是形成性考核(既学习过程考核,占20%)。后者是开放教育考核形式的一大特色,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辅导教师和学生更看重前者,因为它占居了课程考核成绩的绝大部分,直接影响学科考试成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忽视自己的学习效果,即不介意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但决不会忽视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实际上都围着终结性考核这根“指挥棒”打转。这种情况和全国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情况基本一致,有什么样的考试终会有什么样的教与学的倾向。因此,充分认识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性,把考试的指挥棒功能正确地运用到指导教学和学习上面,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原因有二:其一,任何时候任何学校,只要把考试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考试的指挥棒功能便无法被抹杀掉,这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其二,既然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与众不同,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就应当有所不同,即要符合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符合开放教育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两者应当同时体现在终结性考核当中。所以,充分认识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地位,是办好开放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要把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看作是检验开放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还应当承认它的确是开放教育教学与学习的指挥棒,并且要充分发挥它的指挥棒功能,要在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上正确反映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命题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

二、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的基础

所谓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就是考试命题从形式到内容必须始终围绕着的一个核心思想,即考什么,为什么考和怎样考。通过考核命题指导思想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2]

通常我们所说的办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体系,二是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如果开放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或者说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不能让考试真实、客观地反映开放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就不能说开放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模式。

终结性考核考试命题指导思想所反映问题不仅在此,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检验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所以,在充分认识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的重要性基础之上,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开放教育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始终围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最终目标,考核命题一切以此为出发点,一切以此为终点。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读死书、考八股的传统考试命题指导思想,用求实、创新、开放的思想和眼光看待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真正把它当作考核和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手段,检验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和学习指挥棒的作用,而不要忌讳谈及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这才是解决考试命题指导思想中的最大问题,也是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的基础。

三、如何反映开放教育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

终结性考核命题一定要突破传统的命题形式,探索、拓展新的命题形式,丰富命题内容,大力减少对单一知识或概念题考核的权重系数,对于知识题、概念题尽量采用开卷考试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把基本知识、概念、定律等当作一般工具来掌握和运用。考试当中应当可以查阅教材和参考书目,摈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应在各种题型当中充分体现终结性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即每一道题和每一种题型都要围绕怎样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反映开放教育的教学特色为目标。要尽量增加综合题、应用题和论述题的权重系数,甚至在相关学科之间可以增加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题,即几门学科综合考核,这样对于引导学习和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对于促进教师重视辅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很大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增加选择性试题,即五选三题或七选四题等,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感受,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强弱之处,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感受也是培养学生感受他人情感的一个教育手段。

考试引导教学,教学提升考试。[3]考试和教学的辨证关系可以在许多教学实践当中体现。以案例教学为例,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案例教学是学科里的教学重头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这类课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推理和归纳,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争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研讨气氛十分浓厚,学生因此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期末考试则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而命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来反映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命题思想,学生不用担心考试通不过而作弊,考试是在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同样,开放教育部分试点学校也在某些专业课程中进行了这类教学改革试点,如法学、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也部分采用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同样令人满意,但是辅导教师无权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命题,而中央电大的考试命题又与教学脱离,因此就出现考核和教学两层皮,正如有些学生所说,我们所学的和所考的不是一回事。应该说,这是目前开放教育发展当中重大的障碍之一。怎样利用案例教学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的改革突破口,进而实行大面积的实际应用题考试改革,以突显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需要加以认真地研究。

要把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命题指导思想贯穿到各门学科当中,就应当在各种考核题型配比上进行认真研究,要研究各种考核题型配比的权重系数。目前的各类考卷当中,基础学科考核基础知识题的权重系数一般是0.3―0.4,综合题一般是0.7―0.6,而在专业学科当中,有时前者的权重系数还要更大,有时多达0.5―0.6,这是因为在传统教育中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比知识的运用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发展方向是学术性,这类题型配比应当是合理,[4]但开放教育则不同,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非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网络时代的特色),所以,应当认真思考和筛选终结性考核的试题类型和权重,对于每一种题型都要做认真地分析,这类题型要考什么,教学意图是什么,它的分量和权重系数应当多大,辅导教师和学生对此题型有何看法,都应当仔细斟酌。目前,国外有些大学考试改革当中,学生可以在考试当中拿出课本查阅考试科目的公式,定律等等,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把运用知识当作学习和考试的最终目的。要把开放教育终结性考核转变为指导教学和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和启动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学习热情,向辅导教师发出正确的教学辅导信息,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开放教育考核的命题指导思想,而不应该一味地沿用传统的考试。

作者单位:彭志立,江西广播电视大学;陶小敏,南昌电大

参考书目:

[1] 翟葆奎.教育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5

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料,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按照教育考试的目的、范围、强度、作用、影响、意义的差异,通常可将教育考试划分为三大类型,即校内教育考试、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不同的考试作用不同,但功能上存在共性和继承性。由于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在考试成绩的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育考试的功能和影响有不同程度体现,也被从不同角度解读。到目前为止,在入学和升学中依然广泛应用大规模教育考试的成绩,所以考试存在事实上的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和评价作用,也因此与应试教育产生了特殊关系,社会对教育考试存在曲解也就成为必然。一些人笼统地认为,教育考试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剥夺学生的快乐,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考试成绩则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罪魁祸首,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社会各界出现了“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根源”、“素质教育就是要减少考试频次”、“教育考试与素质教育互不相容”的观点,甚至出现了以“高考零分”表达对“应试教育”不满的案例。

可见,在大众眼中,考试成了素质教育的“天敌”,以至于出现考试的“存废”之争。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的今天,考试真的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了么?搞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减少考试,甚至与考试绝缘么?这些问题可以从考试的反拨效应看到答案。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师和测试者产生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由于这项测试而去做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反拨效应在语言测试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Alderson和Wall认为,测试的反拨效应可以从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包括对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速度、顺序、程度和深度的影响,对教学和学习的态度的影响等进行分析讨论,测试的重要程度不同,反拨效应程度也不同,且因人而异。中国自隋朝开始,创设进士科,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读书、应考和选拔三者就紧密结合了起来。文官考试制度从此开始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直到今天,考试形式和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而发生了变化,但其选拔、传递和强化文化的功能没有改变,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更没有停止。不仅如此,考试还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变革和发展。

不难看出,考试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对教育的反拨,并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要求是不同的,考试对学生的反拨自然不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辨别和要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也就是说并非要反对考试,只是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需要减少考试次数,这是针对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提出的硬性要求,也是避免因考试产生有害反拨效应的措施。而针对高中阶段教育,《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可以肯定地说考试与应试教育不能画等号,考试也不是站在教育的对立面的。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功能,考试的反拨效应可以激励学生提高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积极性。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的科学的考试可以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当然,教育考试能否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非常重要,只要放松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就会进入传统考试的轨道。这不仅因为教师轻车熟路,还因存在急功近利的诱因。克服传统考试惯性的唯一办法就是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评价的方向,改变传统考试中的错误做法。

二、考试内容的反拨效应

把握考试的素质教育方向,首要的是把握教育考试的命题方向,不同类型的考试都要在试题命制上下工夫。避免出现“国家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惯性循环。彻底改变考试是学习指挥棒的教学惯性,杜绝“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为了考试,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不正常现象。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查与评价反馈功能,通过考试让师生双方获得双向反馈信息,及时总结教与学的成果,发现不足,为后续的改进打下基础。校内教育考试的类型很多,规模大小也不同,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单元检测、专题考、阶段总结测试等,也有以年级为单位的章节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等,还有校际联合命题的联考等。这些校内教育考试具有过程性、多样性、调控性、低利害性及非终端性等特点,主要具有检查、诊断、预测、反馈、激励、矫正、导向等功效。例如,在学完新的章节后,像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理科学科就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年级的监测考,考试以巩固基础知识和考核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命题内容仅限所学章节,难度控制在0.8,难度比例控制在8∶2,能力结构考查分布80%为掌握层面的知识,20%为理解应用层面。

通过考试,大部分的学生可以拿到中等偏上的分数,较好的成绩反馈会激励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对于能力强、学习好的同学通过理解应用层面的试题给予分数激励,保持其研学的积极性。而考试内容设定在所学章节的评定与评价上,这就帮助了教师和学生系统准确地了解学习状况和教育进展,及时诊断、矫正学习和教学中不适宜的做法,调适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校内模拟考的频率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特别是在难度和内容上要做好调控,避免为“针对高考”,为“一步到位”而命制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甚至出现“超范围”试题,导致学生因考分过低而出现信心不足,对考试和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等现象,这样的考试“鼓励一两个、打击一大片、教学没效果、学习会生厌”,在校内考试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所以,校内考试应在考前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任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同时在考后也要做好充分的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资料。以下表1和表2为某省级重点中学设计的考试质量控制分析表。在实际应用中对考试评价分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监督作用。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规模大、利害性高、影响较大。比如以教育质量检测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测定为目的的学业水平考试,以选拔、鉴别、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为目的的中考、高考等。这些考试在组织的范围、方式方法、作用、影响等多方面均超过一般教育考试,它们对教育的反拨效应也随其重要性和利害性而加强,对基础教育产生很强的导向作用。

因此,这类考试的试题命制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试题设置、能力考核方式等都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对教育产生有害的反拨效应,使考试丧失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课程改革前的会考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在经历多年的考试后,会考的题型趋于稳定,而且连考核内容甚至试题也非常稳定。教研部门和老师在考前会针对考试内容划知识点甚至划题,几乎将试题透明化,这样较差的学生只要在考前努力,对近两年的会考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记住试题,会考也能取得较好成绩。其结果是在开考后十几分钟一些学生就要求提前交卷。显然,如此进行试卷设计和考试在考生中丧失了公信力,试题也丧失了能力考查的功能,将教育导向了应试教育的方向。而且考试的隐性反拨效应不好,学生没有必要重视学习反馈与评价,直接运用应试教育方法学习就能应付考试,对教育的过程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改变了指导思想,从学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试题命制,试题逐渐灵活,体现能力考查,着眼能力区分,努力实现对学业学习进行检测评价。这种改变对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反拨效应,80%以上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欢迎这样的考试。虽然考试不像以前那样有定心丸可吃,有把手可抓,考试也开始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和紧张,但教学过程却因此开始关注过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学生也更加重视自主学习和积累理解。学生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具备了所要求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高分。虽然有部分同学可能出现低分甚至不通过现象,但从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试题设计无疑是可喜的,也是受欢迎的。再如,中考和高考关系到入学和升学,其反拨效应更大,社会影响更大。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制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做到基础性,突出综合性,在协调处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挖掘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和功能上同样做得很好。试题以现实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设置情境,考查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考后的调查情况看,社会各界对试题的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试卷充分和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能力要求高,整体难度适当,较好地实现了选拔功能;题目选材新颖、贴近生产生活,试题构思巧妙,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综合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考试,其反拨效应一定存在,但反拨效应有益还是有害是可以通过过程控制进行调节的,特别是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一定要趋利避害,将考试与评价相结合,与素质教育方向贴近,考试必将产生有益的反拨效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成绩分析的反拨效应

考试除了在试题设计上具有反拨效应外,考试成绩的运用同样对教育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办公现代化的普及,计算机成为学校处理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手段,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目前很多学校在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上存在不足,考试成绩分析仅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处理,如计算平均分、为学生排名次等,很少有人去分析大量的学业成绩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学校运用数据也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业绩,而忽略了考试的评价、反馈与激励功能,忽略了数据在教学管理中可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一次考试完成后,学生知道了个人成绩,教师了解了本学科的成绩、各班各科平均分后就不再进行深究,成绩数据在年级分析会结束后也就被束之高阁,变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造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宝贵资源的浪费。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6

为策应“全民创业”的新形势,努力把××三小打造成为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九年义务教育省级示范小学,不断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经研究,我县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三小教师名,其中语文教师名,数学教师名,英语和计算机教师各名,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师各名。具体招考方案如下:

一、报名时间、地点

(一)报名时间:××年月日至日

(二)报名地点: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大楼一楼大厅

二、报考条件:

⒈××地区户口(户口截止时间为××年月日前)、全日制统招师范类大专以上学历、年元旦以后出生的非在职人员(近年来〈含××年〉已考入我县教育系统的教师不得报考)。

⒉具有五年以上教龄和教育部门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年元旦以后出生的我县在编在岗小学教师。

⒊××镇三小原名在编在岗教师。(××年月底前在编在岗人员)

符合本文来自网开上述三个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报名时须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毕业证、教师资格证和报到证原件及其复印件,两张一寸近期免冠照片,报名考务费元。在编在岗教师由其所在中心小学出具教龄证明,由校长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三、笔试和面试

(一)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为体现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笔试开考比例为:,面试开考比例为:。未到达开考比例的学科将按比例核减招考计划。

⒈笔试时间:××年月日上午(日领准考证)

⒉笔试地点:××三小

⒊笔试内容:教育理论试卷(分),专业学科(分),两科成绩之和为笔试总成绩。语文、数学、英语参照中考模拟试卷出题,计算机、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参照中等学校毕业考试水平出题。

(二)面试

⒈面试时间:××年月日(日送准考证到县人事局加盖公章)

⒉面试地点:××三小

⒊面试内容:面试采取说课的方式,时间为分钟,总分分。报考英语教师的面试为英语对话;报考计算文章来自网本文来自网开机教师的面试为课件制作;报考语文、数学教师的从五年级上册语文、数学教材中抽题;报考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师参照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

(三)计分排序

笔试和面试成绩之和为考生总成绩,并按总成绩确定考生的排序。

四、体检和审核

(一)体检:考试结束后,按实录人数:的比例确定体检人员名单并组织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体检时间:××年月日上午,体检地点待定。有体检淘汰的,将依照考生总成绩的排序依次替补。

(二)审核:资格审查贯穿整个招考过程的始终,发现问题将及时核查清理。严肃人事考试纪律,笔试和面试时,将派工作人员进考场对考生进行摄影录相,坚决杜绝代考等一切舞弊行为。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考生证件和履历档案不实的、有违法乱纪行为的、县纪检、人事、教育部门将及时派人调查,核实后不但取消该考生录聘资格,并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有关待遇

经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和体检合格后分配到××三小任教。本县在编在岗的教师考取后直接办理调动上编等相关手续,非在职的大专以上学历师范类毕业生按洪办发号文件规定,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档案及人事关系由县人才交流中心,其工资、福利、医疗、养老保险在受聘期间享受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

六、本方案由××县××三小教师招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7

摘 要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加试”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考“体育加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体育教学中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在提高“体育加试”应试分数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如何衡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问题。

关键词 中招 体育加试 体育课教学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加试”制度的实施是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体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努力的结果,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加试”不是目的,它是一种“育人考试”。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

一、中考“体育加试”的作用

(一)“体育加试”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生的体质依赖于运动技能的进步和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身高、体重以及其它身体形态学指标均比不经常锻炼的群体要明显改善。“体育加试”激发了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触动了学生的运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提高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了学生肌体和内脏器官的发展。

(二)中考体育加试,对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作用

体育加试没有及格与不及格的界限,学生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无论得分多少都记入升学考试总分,这是现今教育改革形式的评价体系,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由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与健康课的现象,转变为学生不仅喜欢体育更喜欢上体育与健康课。“体育加试”也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促进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更好的教。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体育与健康课的质量。

二、中考“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不可否认,既然存在升学考试,就伴随有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就需要提高考试科目的成绩。因此,在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加上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考试项目和方法的设置上缺乏系统和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就出现了一切教学围绕考试项目进行,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虽然,学生的考试项目成绩是提高了,但健康素质、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见长进。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从初一年级开始,就把体育课变成单纯的素质训练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三基”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显然这种“应试体育”教学人为地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脱节,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成了“偿债”式教学,不但有悖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三、体育加试后初中体育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社会效应与经济利益的驱使,学校方面仍受片面追求率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针对中考体育加试制定了相应的硬性指标和奖励制度,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压力。其二、,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体育设施不完善,加上体育教师缺乏教改意识,体育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其三,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考试项目及方法的设置上,只考虑了考试的可操作性,把评价目标只建立在素质测试上,忽视了体育的指导性与科学性以及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考试应对体育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目的。

四、如何解决体育加试与体育教学的矛盾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学校、社会都理解“体育加试”本身不是目的,更不是以此作为选择和淘汰学生的手段。它是一种育人考试,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把“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活动落实到实处。促使学校,家庭共同来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问题,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培训。要求体育教师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从学校体育所要培养学生的规模、层次考试,站在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的高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以落实大纲为主线,同时兼顾中考项目,有计划地把中考项目和大纲要求的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搞好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体育和其他锻炼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完善考试办法。在考试项目的设置上应考虑减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所造成的差距,建立考试题库,同时在文化考试中,可在某门课程上,设置一定比例的体育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中招”体育加试谈初中体育教学[J].安徽体育科技.2000.

[2] 刘芳,等.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8

【论文摘 要】 考试运行模式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考试存在诸多弊端,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人为本、能力评价本位、以考促学的特点,改革创新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保障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学历教育面临严重的生源和质量危机,非学历教育也同样遭遇信任危机,办学困难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摈弃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自身向内涵发展。

考试作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模式,如何公正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评价其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考试模式及我国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国外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核模式较为成熟,出现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诺尔斯自我指导教学评估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美国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重视能力考核,倡导考试真实性评价,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提交的作品来衡量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强调职业技能认证。[1][2]

德国实行“双元制”成人教育模式,具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鉴定体系,教考分离,由各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实施教育培训,由各行业协会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考试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二部分,分开执行。[3]

英国BTEC模式建立以课业为依据的评估体系,重点考核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方面。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其课程及证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都得到承认。[4]

可见,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都特别重视学员平时课业的实施完成情况,重视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各行各业加强对成人教育课程的考核认证。着眼国内传统的成人教育考试,体制建设不健全,功能发挥不完整,模式趋于“普教化”,形式较单一,存在许多弊端:

1、考试内容设置“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以实践形式考核较少;考试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较少,题型设计上,客观题比例较大,尤其如选择题等加大比例,主观题较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

2、学生应试心理突出,“重分数、轻学习”

考核评价以最后的卷面成绩为准,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往往是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反而考试不理想,缺乏对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差,考前突击、考试作弊、死记硬背重点及范题现象普遍。

3、对考试缺乏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缺乏行业资格认证

部分成人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怕生源受影响,对考试中存在的不良考风、考纪“睁一眼闭一眼”,采取“宽进宽出”,各行各业与成人教育的考核没有对接,成人教育的考核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4、考试透明度不够、缺乏考后的分析和消化

课程考试结束就等于划上句号,缺乏对考试过程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分析。对于考生,考试结束后一般很难回忆起所有的题目,也不知道阅卷是否有误,自己答题错在哪里,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不清楚哪些知识面没掌握。对于教师,完成阅卷、登分就意味着教学结束,缺乏考试分析,通过考试折射出来的教学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也就未能及时总结和发现,对下一轮的教学和命题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

现阶段成人教育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导致成人教育培养质量下降,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降低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阻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创新我国成人教育考试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

二、科学的成人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应体现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许多是边工作边学习的成人,存在工作忙、区域分布广、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考试模式要考虑学员工学矛盾和地域跨度等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设置上要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偏重理解与分析,避免死记硬背。针对成人教育学员学习生涯中接受教育的程度各有不同,建构的考试评价体系需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能力评价本位

成人教育学生参加成人教育目的是补充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技能。因此,要把对知识的应用、对技能的培养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这也决定了考核评价要以能力为本位,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能真正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以考促学

“学”是主体,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终结,不管是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都要形成这种意识。考试的目的:一方面,督促学生全方位学习,通过考试发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考试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遗漏,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考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成人教育考试运行机制、创新考试模式的建议措施

1、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成人教育对象普遍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受教育的学生,其二是在岗、转岗或即将上岗的职业者,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考试均实行严格的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这与其职业性相对应,同时也是保证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的成人教育考试鲜有与资格认证挂钩。一方面,认证体系尚未健全,发展不成熟,各行业、各个行政部门自行发证,不乏存在部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部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不高、鉴定内容陈旧、范围过于狭窄等现象,这些因素都降低了认证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各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未能广泛开展起来。建立各行业的职业认证机构,统一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模式,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和课程学分打通,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可申请免修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以资格认证为标准考核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逐步建立“准出”机制,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2、实现各类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有机对接,学分互认互通,引入免修考试

将各类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有机对接,互通互认,是现代开放式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 “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切实表现。

成人教育对象受教育的程度和经历各有不同,基于发展需求接受再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不同学校、相近学科专业之间重复设置的课程,开展学分互认,不但节约了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而,受制于国内政策缺位、封闭办学思路等问题的限制,各类教育间的学分互认尚未能开展起来。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和实施学分互认互通,同时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学分互认在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可执行规则,并且要办理完备的手续,防止滥用和变相降低要求。针对国内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不一的状况,学校可以引入免修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承认学分。

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正地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为考试目的,加强管理,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一个学校的考风考纪如何取决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决心和态度。

一方面,做好命题管理工作,实施教考分离。调整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减少记忆类的考核,降低客观题的比重,加大综合分析和理解应用类题型的比分,综合类命题不能过于笼统,细化知识点,以便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方式,结合教学大纲,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由多名老师分别命题,然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卷,建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核。

另一方面,学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对教师的实习培训,重视对实验室和设备的建设,加大成人教育实践环节的投入。只有教师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提高,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能力测试。

4、改革创新考试方法,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试方式

成人教育形式多样,如函授、业余、脱产、远程、自考助学、职业教育培训等等,教育对象各有不同,且各成人学校教学条件不一,可创新灵活便捷的考试方式,但所有的考试模式要易于操作,同时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持质量不放松。

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为本”的特点,考核重点由对课程理论的识记向知识应用倾斜,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向实践技能的考核倾斜。改变单一、标准化的考试模式,特别对一些专业技能课程,开展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采用多样的考试方式,如笔试、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和一页开卷相结合;过程式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大、中、小型平时作业和卷面考试相结合等。成绩可以是多项成绩复合后的综合成绩,也可以根据考核过程整体表现给出一段评语,这对以后学生求职很有参考价值。

团队的合作创新在工作中是很普遍的,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实践、设计开发也很有必要,不仅解决了开展的实践或设计受规模局限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成人高等教育普遍缺乏实践、实训基地,学校可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作,多渠道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由学校组织理论考试,企业组织技能考试,联合完成应用能力培养考核。

5、建立多种考试反馈机制

提高考试透明度,考试后及时公布试题和答案,考生据此可以知道自己考试的大致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和弥补平时忽略和未掌握的知识,可根据需要在考试结束之后安排答疑解惑或讲解试题,根据成人教育学生善于群聚交流、乐于助人的特点,可开展考前、考后学习交流讨论,考后在自愿的情况下请成绩较好的学生给大家分析讲解试题,开展互相讨论,让学生掌握平时忽视的知识盲点,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另外,可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由考生评价出题水平的高低,如是否能反映考生真实水平、是否出题过偏过难、出题范围是否合适、题目本身是否存在缺陷等,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命题老师作为参考,考生参与评价试题促进了命题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例如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一些不易掌握的难点或容易混淆的疑点等等,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从而起到“以考促教”的目的。

【注 释】

[1] 罗刚.美国成人教育教学支持系统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2):82-84.

[2] 乐传永.美国成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1):11-15.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9

关键词: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高考地理试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56

0引言

进入21世纪,众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的环境教育自1973年起步以来,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1973-1983年)、发展(1983-1992年)、重新定向阶段(1992-1996年)、“绿色学校”创建阶段(1996至今)四个阶段。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2011-2015年)》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两部文件,标志着环境教育在我国的课程化,其中主要以学科渗透为主的课程模式,而地理学科是环境教育渗透的主阵地,因此环境教育的量化评估必须渗透到地理试题中。目前基层教师对环保类试题的分析大多是从整体上分析环保试题的文章,其统计的是环保试题的数量、题型及分值,但尚未给出定义环保试题的基本框架。基层地理教师对高考地理中的“环境教育试题”的研究主要是归类整理,但是缺少较为系统的判断指标,以至于在对同一份地理试题中“环境教育试题”进行区分归类时存在较多的模糊性。

1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构建

1.1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检索

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检索主要是国内外对环境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研究及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对环境教育的相关规定。1.1.1环境教育目标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明确了环境教育的6大具体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及参与。时隔两年后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在肯定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将环境教育的目标精简为5项(排除“评价”),该目标一直为国际所公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不仅要加强自然生态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现为环境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1.2环境教育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两个方面,该组织与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合著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环境教育》一书中,总结了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发展与环境、人口与环境、能源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共八个大版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环境教育的专门性文件《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从目标层、内容体系和具体内容三个层次来阐述高中环境教育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表1)。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渗透科目,地理课程标准也对本学科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及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和环境管理等内容(表2)。

1.2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筛选

在彰显地理学科性质的基础上,突出体现地理新课程理念,并考虑到操作性,初步拟定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的三级判断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内容指标、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指标和具体内容指标。其中,环境教育内容指标是对国内外公认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整理的结果,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指标是地理新课程中对渗透于本学科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的规定,具体内容指标是根据以上两项指标在试题中出现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的结果。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从宏观向微观逐级细化,使之能体现地理学科特性和更具操作性;在判断试题时,按照具体内容指标进行判别。

1.3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确认

根据该判断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地区2004~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进行判断统计,并对该部分环境教育类试题的题量和分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对环境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笔试评价方面),分值有所下降,如全国卷一和广东卷(图1、图2),但是仍然不能低估,因为该部分的考核题量在增加;有的省份在分值下降的同时题量却增加,如江苏卷(图3),这说明在试题中所涉及的环保考核点在增多,考核的内容有扩大的趋势。这与我国学者黄元国等人对全国高考综合科目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也征求了环境教育相关学者及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的意见,经修改,90%以上的教师认为该指标体系可行性较高,能够科学、合理地将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区分,该指标体系可望为中学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另外,选取新课改高考前2年(2004年-2006年)和参加首次新课改高考(2007年)的山东、广东、海南及宁夏四套试卷进行统计实验。统计结果显示,不管是老课程还是新课程,本判断指标体系均能较全面地区分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

1.4各指标权重分析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如AHP法、Delphi法等,这种方法人们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但客观性较差。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如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直接根据指标实测值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权重。本研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比较判断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指标越详细,其重要程度几乎持平,但是从“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指标到“环境教育内容”指标中,权重的差异性逐渐显现(表3)

1.5环境教育体现度含义及计算方法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一份学科试卷对渗透于该学科的环境教育内容的考核情况,包括环境教育的要素内容、深度及广度情况,本文特提出“环境教育体现度”这一概念。环境教育体现度是指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对环境教育起到评价作用的所有试题,它综合反映学科评价中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实施情况以及学生达到环境教育目标程度。这为地理试卷命题者在命制试卷时提供了环保试题的量化指标,也可以为基层地理教师及环境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其操作步骤为:第一步:依据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判断并将其归类;第二步:统计该类环境教育试题的分值,并记录该学科试卷总分;第三步:计算。式中:——环境教育体现度;——类环境教育试题的分值;——类环境教育试题的权重;——学科试卷总分值。结合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的权重分布情况,可以认为,一般情况下,环境教育体现度越高,说明考核的环境教育内容中涉及人口增长、城市化过程、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生态问题、环境污染这几方面的试题越多,且分值越高;反之,则反映出三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那些权重较低的内容,比如可持续发展;二是考核的环境教育类试题内容多,但分值较低;三是考核的环境教育类试题较少,且分值低。以2010年高考地理四川卷为例,依据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四川卷地理单科总分100分,其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的分布及各类环境教育类试题所占分值情况,见表4。式中:——环境教育体现度;——类环境教育试题的分值;——类环境教育试题的权重;——学科试卷总分值。因此,2010年高考地理四川卷的环境教育体现度为1.2306。但是,该值是否属于合理阈值范围内,还需进一步研究。

2结论

在以渗透式课程为主,以高考为风向标的中学地理教育中,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及环境教育工作者,研究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非常具有必要性,而前提是有一套完整的判断指标体系。本文在分析环境教育目标及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地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尝试构建了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的三级判断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环境教育体现度”的概念。环境教育体现度是衡量除环境教育以外的其他学科试卷中涉及到的环境教育内容的多少及赋予的分值情况。由于研究的局限,环境教育体现度的合理阈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33-39.

[2]柳若芍.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诌议[J].课程教材教法,1995.2:50-53.

[3]UNESCO/UNEP.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EnvironmentalEducation,Fi-nalReport.Belgrade.Yugoslavia.Paris:Unesco/UNEP.1975.

[4]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65-302.

[5]许嘉琳,王红旗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环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黄元国,高晓芳.高考综合科目环保题的统计与分析——对高中阶段环境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1(4).

[9]韩金丽.卢卡斯环境教育理论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151-152.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篇10

一、定位模糊是高校ACCA班诸多问题的症结

已有很多研究指出了高校ACCA方向班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马兰(2010)指出ACCA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国内会计知识缺失,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应试教育之间存在矛盾。代玺玲(2010)认为高校与ACCA合作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模式不合理,学生管理不到位。王征(2011)指出ACCA方向班缺乏自身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单一,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培养框架简单嫁接,培养层次缺乏延伸,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张横峰(2012)认为ACCA课程内容庞杂,应试教育成分浓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朱文婷(2012)指出ACCA成建制班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不足,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双语教学有待加强,日常管理存在问题。这些论文的作者大多是高校ACCA方向班的任课教师,对ACCA方向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感受。他们指出的问题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国内高校ACCA方向班的现状,也说明这些问题在国内高校具有普遍性。不能否认,ACCA本身考试的科目安排十分合理,全面系统、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但ACCA在与我国高校相结合之后,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笔者认为,上述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高校ACCA方向班的定位模糊。一方面,ACCA教育是一个资格考试的过程,应试是其主要目标;然而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教育已经与高中之前的应试教育有了天壤之别。也就是说,ACCA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非应试性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导致了高校ACCA方向班既希望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提高ACCA课程考试的通过率,又限于高校非应试教育的客观约束,始终徘徊于应试教育和非应试教育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定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一)课程设置方面 从课程设置来看,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地开设ACCA考试的全部课程,并且以ACCA考试大纲为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依据。然而,当前高等学校固有的课程设置有其自身的特点,如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类别都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既兼顾ACCA的全部考试课程,又满足高校课程设置的限制。很多高校权衡之后的结果是以ACCA课程替代了本应开设的国内会计课程,这就直接导致了ACCA方向班的学生对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了解,而对国内会计知识知之甚少,不利于其今后在国内的就业和发展。而且,即便是全部开设ACCA课程,在高校教学环境下,每门课程的课时也不能满足应试的需要,应试教育的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二)学生方面 从学生角度来看,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对应试教育已经十分熟悉,如果ACCA方向班以应试为目的,那么按照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开展高校ACCA教育是最符合需要的。但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脱离了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从高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竞赛中可以得到体现。即使是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ACCA方向班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学生将会在三年高中之后又接受四年的“高中”教育,那么学生在大学里除了考过几门ACCA课程之外,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就会更加满足市场需要、更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呢?可以说,应试化的ACCA方向班与ACCA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宗旨相违背,导致了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综合能力下降。

(三)师资力量方面 从师资力量来看,ACCA方向班的任课教师对应试教育都非常熟悉,只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任课教师按照应付高考的教育模式进行ACCA教育不具有操作上的障碍。但除非高校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和晋升以ACCA考试通过率为标准,否则任课教师很难像高中教师一样全身心投入应试教育之中。显然,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晋升并不以考试通过率为标准,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不是教学,而是科研。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不会将其全部甚至大部分精力投入ACCA的应试教育之中,从而导致很多研究指出的ACCA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师资力量真的不足,而是在高校激励体制下,任何一个期望获得职称晋升的教师都没有足够动力去进行应试教育。

二、客观现实导致高校ACCA班定位模糊

(一)就业压力巨大导致学生希望通过ACCA考试获得竞争优势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愿意去就业机会较多的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学生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就读。会计学专业逐渐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这不但促使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会计学及相关专业,而且很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是高考招生时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显然,这些现象都是由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选择会计学专业只是获得了就业时的部分优势。全国会计人员已超过1400万人,每年仍然有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向市场。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竞争,更重要的是和同专业的学生竞争。这种情况下,竞争的方向就转移到会计领域众多的证书当中,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证到注册会计师证、ACCA证等不一而足。显然,在这些证书当中,国际化的ACCA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学生得知他们所在的高校开设了ACCA方向班时,趋之若鹜地争相进入这个班级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同时,由于就业的巨大压力,ACCA方向班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实质上学到先进的会计知识,他们更需要形式上通过ACCA的考试。显然,一般情况下,通过的ACCA课程越多,就业时的筹码就越大。不仅学生如此认为,几乎所有开设ACCA方向班的高校都拿其毕业生就业时的辉煌成就作为宣传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高校都对ACCA的应试教育有着强大的需求。这导致目前很多高校不仅进行日常的ACCA课程教学,而且在考试之前还要邀请校外培训机构师资进行串讲,同时购买大量考试辅导资料。如果不是因为高校教学特点的客观限制,ACCA方向班成为高考那样的应试教育是必然的,国外很多专门的ACCA培训学校就是如此。

(二)生活压力导致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ACCA教学 承担ACCA课程教学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二是具有一定的钻研精神。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ACCA任课教师是近年毕业的年轻博士。刚毕业的博士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生活上,刚毕业的博士一般经济条件相对困窘,而且处在成家立业的困难时期。工作上,刚毕业的博士通常会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ACCA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困难局面,这些年轻教师会竭尽全力尽快评职称,而在职称评聘时,通常情况下科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学只是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因此,他们理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通过、申请课题等途径,尽快达到职称评聘的条件。然而,在社会科学范围内,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目前在国内科研这块相对比较成熟,这些专业在科研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权威和核心期刊、申请省部级以上课题都是比较难。因此,承担ACCA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做出高质量的研究。这种情况下,这些任课教师难以拿出大量时间去准备ACCA应试性的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应试需求的ACCA教师应该是认真研究考试规律,对考试十分熟悉的老师,但显然这一要求对于任何希望尽快评职称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

更广泛地看,国内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大多以科研为主。在开设ACCA方向班的80所高校当中,不乏985、211重点高校,这些学校更加看重科研而非教学。因此,不论是对于年轻的博士还是已经比较稳定的高校教师,除非这个教师不希望得到职称上的晋升,否则科研都将是他们工作的重心。像高中教师那样以应试教育为主业,全身心投入ACCA的应试教育当中,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任课教师应当认真对待自己所授课程,这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通常一位教师只专注于一门或者少数几门ACCA课程,从而也有条件将分内的课程研究透彻。只是,高校教师无法像高中教师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应试教育。

(三)ACCA的制度设计客观上造成了方向班的问题出现 在国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与一些高校合作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班,但这些方向班并没有出现像ACCA方向班一样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才可以报考,因此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班的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没有应试的压力。而ACCA与之不同,它不但不要求考试具备本科学历,而且创造机会让在校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参加ACCA考试。比如,ACCA 2011年推出了国际财会基础资格(FIA)考试,刚进校的学生可以先通过FIA考试,就可以进入ACCA其他课程的考试环节。这种制度设计为刚进校的大学生趋之若鹜地参加ACCA考试创造了条件,也使ACCA方向班的学生从大学入校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三、高校ACCA班定位与办学对策

(一)加强ACCA方向班新生入学的学前教育 与高中纯粹的应试教育不同,大学教育更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他们从对大学的憧憬到真正步入大学的殿堂,对“大学”这一概念仍是朦朦胧胧。这就迫切需要大学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可以说,刚刚入学时的学前教育对大一新生以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ACCA方向班的大一新生,他们在大学期间将会面临相对繁重的ACCA课程知识学习,如果没有大学老师的正确指引与帮助,他们很容易又一次陷入高中时的“题海战术”中。所以,大学老师应当加强对ACCA方向班新生入学时的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大学”是什么、“大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只有从一开始就明白大学生活应有的面貌,他们才不会在日后的ACCA学习中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将ACCA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模块引入本科学习 ACCA方向班的大学生学习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设计的ACCA课程,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国际通行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有助于其培养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大学生对ACCA课程知识的学习是绝对值得肯定的。然而与此同时,ACCA课程体系内容繁杂,包含了知识课程(Knowledge Module)、技能课程(Skills Module)、核心课程(Essentials Module)和选修课程(Options Module)等16门课程。若各门课程均一一列入教学计划展开教学,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容易导致他们苦苦追求各门课程的ACCA考试的通过,陷入应试考试的漩涡,而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如何设置ACCA课程体系、将其引入本科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笔者认为,ACCA方向班的学生学习的是ACCA课程体系的知识,而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学习。所以,高校不需要按16门考试课程逐一开设教学课程,而可以将繁杂的ACCA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模块分别开设课程。具体地,ACCA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财务会计”模块(F3、F7、P2)、“管理会计”模块(F2、F5、P5)、“财务管理”模块(F9、P3、P4)、“审计”模块(F8、P1、P7)、“税务”模块(F6、P6)以及相对独立的F1、F4。每一个模块设置为一门教学课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国际化会计知识,也可以给他们腾出较多的时间学习国内会计知识及培养其他的技能。

(三)引入具有ACCA考试经历和英语教育背景的教师专门进行ACCA教学 如果将ACCA的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这就对各个模块的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财务会计”模块,它包含F3、F7和P2三门ACCA课程,它们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对这三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要求能够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知识关联,最后才能有效地揉合成一门教学课程,将各个知识点由浅入深、清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目前,高校的年轻教师没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去钻研ACCA课程,这使得ACCA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可以考虑引入具有ACCA考试经历和英语教育背景的老师,让他们专门从事ACCA教学。首先,这些老师具有ACCA考试经历、甚至已经取得ACCA会员资格,他们对课程内容相当熟悉,而且英语水平较高,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ACCA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其次,这些老师专门从事ACCA教学,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钻研ACCA课程,并参加ACCA代表处及各高校举办的ACCA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最后,高校不以科研考核这些老师,而是以其ACCA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予以考核,促使这些老师有足够的动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充分利用 ACCA 行业资源, 创造更多的参观实践机会

ACCA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澳门共设有7个代表处。这些代表处致力于为ACCA学员与会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与当地的院校和培训机构、雇主建立全面的合作,满足市场对国际化高级财会人才的需求以及辅助财会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诉求。目前,ACCA共有8500多个认可雇主,包括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雷博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通过ACCA代表处,ACCA方向班的学生可以到这些认可雇主实习,接触实务,积累丰富的实务经验。而且,如果学生足够优秀,毕业之后也可以优先被这些雇主录用。作为ACCA方向班的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务,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其就业实力。

[本文系广东财经大学教研教改项目“ACCA创新实验区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jy201206y)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代玺玲:《高校与ACCA合作模式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2]王征:《会计国际化背景下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基于阙限理论与ACCA、CGA教学实践》,《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12期。

[3]张横峰:《ACCA成建制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探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