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英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9:32:10

结果英文

结果英文篇1

2、each other than you two.。

3、听到你们结婚的`消息,我们感到万分高兴!

4、在你们订婚之际,请接受一个老朋友最美好的祝愿!

5、I take great pleasure in sending here with a little wedding present in celebration Of the happy event.。

6、祝你和你的新娘幸福欢乐!Allow me to join the chorus of congratulations upon your recent marriage.。

7、Wishing you many happy returns of the wedding day.。

8、喜送小小礼品一份,庆贺这一大喜大吉之事!

结果英文篇2

关键词:形合;意合;因果关系连词;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04-04

一、英汉的形合与意合

英汉语对比中的形合与意合是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共同关注和论述的话题。一般认为,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最早由王力先生在其初版《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中国的复合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在西文称为parataxis.……Parataxis在西洋语言里是一种变态, 在中国语里却是一种常态。因为在平常的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①他还指出,西文的连词大多数是和中国的联结成分(联结词和关系末品)相当的。不过,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文多用形合法, 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②之后,不少学者在论述中西语言的主要差异时,大都运用了形合与意合的概念,虽然对“形合”与“意合”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对其应用层面的讨论也存在分歧,但对于“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的论述早已形成了共识。

英语是形合语言,表现在造句中常用各种形式手段,注重句子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的十分频繁。而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以意役形,是典型的意合语言。英汉语这种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使得在英汉互译中必须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中英文各自的语言习惯。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确定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成句时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转“形合”为“意合”;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转“意合”为“形合”。

二、英汉因果关系连词的对比分析

(一)《傲慢与偏见》与《最后的莫西干人》中因果连词对比分析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体现在连接词的使用上,主要是英语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语义关系多靠连接词作为纽带显现出来,它保证了句子语义和语法结构的完整性,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连接词。汉语的语法关系则主要通过词序体现,注重运用语义达到连贯目的,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分句间的连接词常常可以省略。王力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翻译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③具体到因果关系句群中,英语大量运用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实现因果关系的表达,而汉语中三分之二的因果句不到必要时,不用关联词。如汉语中我们可以说“他不老实,我不能相信他”,但英文中用分句表示必须加上相应的连词,结果为“I can’t trust him,because he is not honest.”,或是“He is not honest, so I can’t trust him.”

张柏然和许文胜曾对英汉因果关系连词作了一个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他们依据南京大学英汉名著语料库,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了该语料库中几个主要因果关系连词的使用和他们在英汉对应文本中的对比情况。分析的文本为《傲慢与偏见》和《最后的莫西干人》的英语及汉译本(汉译本译者分别为王科一和宋兆霖)。英文文本中他们选择了for,because,why,therefore,as,since,thus,hence等8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因果关系连词,而汉语文本则选取了“因为、所以、由于、既然。因此、因而”等6个因果连词。通过Wordsmith和Concapp分别对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本进行统计后的结果如下:

除此之外,为方便对比他们还对语料库中的汉语小说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7部小说中主要因果关系承递词的使用情况:

按照英汉形合和意合的特点及其在翻译中的应有的转换,汉语译文中的连词理论上应小于英文原文。而分析结果却发现,汉语译文中的因果关系连词无论在总数上还是每百句和每万字的使用比例上都高于英文原文,甚至大大超出了原文。并且,与抽样的7部汉语小说中的因果关系连词使用情况相比,这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原创小说。从统计结果来看,虽然汉语原创小说中平均每百句和每万字的因果连词数明显小于两篇英文原创小说,但英文和其译文之间却并非如此,让人出乎意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在英文原创小说和汉语译本之间不存在英语多连接词而汉语少连接词,或英语形合而汉语意合的对比关系。

由于上文统计中分别只选取了原文小说的一个译本,结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译者的翻译风格问题,因此为收集更多数据,本文作者又找了原英文小说的不同汉译本,分别为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和陈兵译《最后的莫西干人》,并通过Antconc和Treetagger附码对同样的因果关系连词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中数据以及与表1、表2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虽然这两个中文译本与表2译本在使用每个因果关系连词时的频率不同(反映出译者在选词造句上的差异),译本中的连词总数和使用频率同样是远远高于英文原文,基本上与上文中的情况一致。

(一)其他英文小说与其汉译本的因果连词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英文小说汉译中因果关系连词的使用情况,本文作者又用同样方法对另外五部英文小说及其对应译本做了数据统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五部小说中汉译本的因果关系连词总数无一例外都超过英文原创小说的对应数量。同时,《动物农庄》,《小城畸人》和《柳林风声》三部小说的汉译本在每万字的因果关系连词数目上也大于其英文原文。只有在《麦田的守望者》和《简爱》两部小说中情况出现不同,中文译本每万字的因果连词超过原文,但两者的数量相差也并不大。这个统计结果说明,所选的五部小说中,汉译本在使用因果关系连词时,无论在数量还是频率上都超过原文或与其接近,而并非按照汉语意合的特点而小于英文原文,也并非介于英汉两者之间。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在英语原著和其中文译本之间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按照汉语本身形合的观点来说,汉译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汉语原创作品的语言不同。汉译本不像典型的汉语小说那样句式短小精悍,少连接词,句意表达灵活,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英语的语法特点。

(二)英汉原创小说的因果连词对比

上文提到,《傲慢与偏见》和《最后的莫西干人》两部小说汉语译本中的因果关系连词使用频率不仅高于英文原文,而且远远高于抽样的7部汉语原创小说。所以依据汉语小说抽样结果来看,汉语原创小说少用连接词,符合“意合”的特点。为分析汉语原创小说和英语原创小说之间的因果关系连词使用情况,现把该7部汉语原创小说与上文中的7部英文原文小说作了数据比较,结果见表7:

虽然小说篇幅不等,但从每万字的数目来看,汉语小说中的因果关系连词的使用频率显然普遍比英语小说中的要低,基本上符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方面的特点。

结合上文中小说汉译本与英文原文,以及汉语原创小说与英语原创小说中因果关系连词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语言学和翻译学界关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共识基本上是针对原创文本或两种语言本身而言,而在原创文本与翻译文本之间,会因为翻译中译者个人风格、翻译策略或原语影响等各种原因使译文的语言与目的语本身产生不同,从而淡化或失去两种语言原本的对比特点。同时,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文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语语法和句法的影响。王力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就提到,现代中国语里的连词比起古代常见很多。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许多在古代意合法的句子在现代文章里都变成了形合法。④但是尽管如此,汉语仍然更多的表现出以意役形,言简意赅,这一点在众多汉语原创小说中便可以体现。

三、结语

认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和差异有助于翻译方法研究,并指导翻译实践,以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译文符合各自的语言特点。但在实际翻译中,因为各种原因译文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用目的语写作的语言。因此,原语和目的语本身的对比差异在原文和译文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对英语原创小说及其中文译本之间主要因果关系连词的对比分析,以及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在翻译文本中的讨论,本文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合”与“意合”主要是针对原创文本而言,在翻译文本中可能并不存在。但这篇文章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说,而没有涉及其他的文体,因此现得出的结论也仅限于小说及其翻译当中。另外,这里只对英语原创小说和其汉译本做了对比,汉语小说和其英译本的情况尚未包括在内。因此,对于这个方面的问题仍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注 释:

①②③④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第一卷[M].1984.89-90,487,147,475.

参考文献:

〔1〕李珂.英汉篇章衔接之连接词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2009(1).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修订本)[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

结果英文篇3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土木工程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探讨,提出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习惯及规范。

结果英文篇4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

引言:

学习兴趣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重新确立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往往忽略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尽管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改进,但至今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帮助老师和学生找到一些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教学。

一、调查设计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设计了十个小问题供学生回答。本调查于2015年6月5日上午第四节课在邢台市第三中学初二7班的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参与调查的学生即为7班的68名全体学生。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调查之前先向学生解释本调查只做了解之用,为了排除学生的担忧,采用不记名方式,请学生按真实情况填写。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每一份调查问卷包含十个问题,旨在调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影响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见下:

问卷的前6题旨在了解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问题1的结果显示23%的学生在最开始开设英语课的时候,对英语学习非常有兴趣;52%的学生有兴趣;22%的学生觉得一般;3%的学生没兴趣。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最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是感兴趣的。问题2的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如刚开始了。问题3的结果显示61%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34%的学生有时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3%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以及2%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情况。这表明一大半学生是可以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问题4的结果显示73%的学生希望培养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只有6%的学生不希望培养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5%的学生不能确定。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培养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问题5的结果显示48%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更愿意向同学求助;31%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求助。这表明师生关系不是那么好,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向同学求助,当然,这种情况也许和一个老师同时带的学生过多,忙不过来有关系。问题6的结果显示85%的学生喜欢看英文电影;89%的学生想要听英文歌曲;44%的学生想做游戏。这表明学生们希望通过多种丰富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问卷的后4题旨在了解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问题7的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13%的学生认为英语太难学不会;只有5%的学生觉得英语枯燥没意思和2%的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英语老师。这表明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8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其中有2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18%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只有6%的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的。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问题9的结果显示39%的学生认为影响英语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因素是英语学习氛围;2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21%的学生则认为影响英语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因素是教材;16%的学生无法确定此因素。这表明与英语学习相关的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中英语学习氛围尤为重要。问题10的结果显示77%的学生认为组织课堂活动和游戏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60%的学生认为经常被老师鼓励和表扬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56%的学生认为老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40%的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建议

根据分析调查的结果以及实习期间的亲身经历,本文得出了以下5条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建议。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爱屋及乌。’,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他的英语老师,那么他就会喜欢英语课。因此老师应该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注学生,给学生鼓励和信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每个班级的英语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教材是完全一样的,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增加过渡性活动或者去除不必要的活动。此外,幽默的故事、个人经历、有趣的事情、创设情景、小视频、图片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运用多媒体设备。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还是很喜欢老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图片或PPT,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展示英文歌曲、电影和西方节日,可以建立一个英语环境等等。第四,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并且恰到好处的课堂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快乐。比如:讨论、任务报告、新闻报道、对话、角色扮演、各种演讲比赛、小视频、歌曲、话剧等。第五,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根据调查,成就感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设定目标,一旦达到目标,就要表扬他们。如果达不到,则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克服困难的方法,并且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总结

本文主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们对于多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的需求。这对将来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非常重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程降低趋势,他们希望老师帮助他们重拾兴趣提高动力。老师应该用多种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具体见上。虽然本调查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成效,但是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比如:调查对象太少,不足以说明全部情况,调查问卷的设计不甚完美等等。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需要更多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调查仅起参考作用。(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德俊. ARCS兴趣问卷的编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2): 33-37

[2]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结果英文篇5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精品课程 英语 调查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001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6-02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各前沿学科的基础,具有内容前沿性和国际通用性强的特点[1],发展更新快,所以应该进行适当的英语教学改革,紧跟分子生物学国际前沿,帮助学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但英语的使用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了国内高校37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中教材、课件、试卷与讲授等方面英语使用的比例和形式,并从课程特点、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为高等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公布的37门国家、省和校级《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其中国家重点本科院校课程17门,普通本科院校课程20门。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以及相关院校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教材与参考教材

表1教材选用情况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先进性是教学内容先进、新颖、前沿的基础,所以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来说,教材的重要性更是毋庸质疑的[3]。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和概念相对老化、陈旧、时效性较差,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一些优秀的分子生物学类教材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特点。由于分子生物学知识深奥,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使用英语教材是可行的,但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能造成英语和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均不能学好,所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0%的课程选用了英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鉴于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59.5%的课程选择英文参考教材与中文教材相互补充,力求授课内容的系统、凝练,并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课件

表2教学课件选用情况

分子生物学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目前高校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能更好理解所学的重要概念、原理和分子生物学过程,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是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课程采用传统中文课件,只有8.1%的课程选用英文课件。英文课件对学生思路的拓展在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个人科研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来,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英文词汇的陌生所导致的抵触情绪,英文课件中复杂的陌生词汇和每一知识点的术语进行中文注释,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4],所以35.1%的课程选择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试试卷

表3试卷语言选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4.9%的课程试卷中不涉及英语。英文试卷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一些专业进展和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全英文的试题会使英文较差的同学无法正常发挥真实水平,所以只有5.4%的课程选用英文试卷。为了防止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在试卷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英文解答题目,这更符合应用性本科高校的特点,使英文好和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在试卷上都有展示空间,以便真正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显示29.7%选用中文和英文相结合试卷。应该注意的是需依据学生总体素质适当调整中英文试题比例及试题类型,总体上看,英语试题分值可占总分的30-50%[5]。

(四)课堂讲授

表4授课语言选用情况

分子生物学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大。从语言大环境上来说,英语在中国不是社会主流语言,也不是第二语言[6]。英文教学不仅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对老师有极高的要求,资料显示现在很多学科教师不能全面驾御英语,所以67.6%的课程选择全中文授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没有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只有2.7%的课程,也就是个别重点院校尝试以英文为主的讲授方法,个别难懂知识点和术语用中文解释,这也需要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消化课堂上的知识。而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取保守措施,使用中文为主进行教学,一些重点专业词汇和知识点用英语重复强调,这样能够两者兼顾,不会出现学生放弃学习的情况,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此种教学方法达到29.7%。

三、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渗透英语教学的比例较低,50%以上的精品课程在教学教材、课件、试卷和讲授中采用全中文形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英语教学的渗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双语培训,使教师自身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具备广博的系统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比如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英语角等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特别是本专业的术语、语句,听懂课堂用语,逐步进入英语语言环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英语比例,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对英语所占比例进行调整,使英语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59.

[2]张雨.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建设刍议[J].教学研究,2012(1):140-141.

[3]刘权.使用英文课件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2011(21):47-48.

[4]刘灵芝,肖亦农,孙军德.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5-118.

[5]倪晨晨.浅谈“双语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1(12):94-95.

结果英文篇6

【关键词】英汉对比 中学英语写作 教学应用 教学效果

英汉对于的写作模式属于较为常见的英语写作模式,也是很多人学习英语写作的基础方法。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英语,就能够为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效果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下从反应英语语言特性、提升学生段落布局能力、理解作者写作情感等方面出发,对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1.反应英语语言特性。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本质上可以反应出英语语言的特点。众所周知写作本身属于语言形式表达模式的一种,其本身的作用在于反映出某一种类型文化的语言习惯,可以在此基础上映照出该文化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及独特的民族思维模式。故在@一前提下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应当有机的结合好语言以及当地文化风俗,从而能够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内涵的同时,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可以摆脱中国作为母语的干扰,最终可以写出更加标准英语作文。

2.提升学生段落布局能力。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写作时的段落布局能力。英语和汉语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螺旋线的段落与段落写作话语之间的差异,亚里士多德的西方思想,提倡的是理性与逻辑和推理,故对于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布局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助益。

3.理解作者写作情感。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所在。英汉文章的情感设定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这促使英语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更加明晰。这和汉语文章注重格调、内涵有着较大程度的差异。其次,因为英语作文更加强调对于单一原则的英语,在写作过程中不允许出现有很多意义的现象。正确的英语写作应该是典型的英语段落在第一段中,有一个主题句,总结了中心思想的段落,有详细的支持部分,结束的段落与第一句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呼应效果,从而能够让整个文章表现出上下统一的表述模式,最终使得文章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故让段落的含义更加明确并具有逻辑性。然而,中文文章的分割是任意的强,以情绪为主,往往只是一个多段多意义的现象。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方法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需要具有相应的方法,以下从强调形合和意合、合理利用主被动、明确主谓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1.强调形合和意合。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的第一步是强调形合与意合。英文作文表达思想的表达模式有很多,在这一过程中连接词连接词成句,短的单词连成句子、从句连成句子。相对词和介词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上述语法的合理应用对学生英语写作的上述差异是有影响的,故只有合理的强调形合与意合才能够让句子显得不缺乏凝聚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例句来让学生理解形合与意合之间的关系: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 twins Tom and Tim. They look the same.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oo. Can you find them? Yes,Tom is taller than Tim. Or Tim is shorter than Tom.

2.合理利用主被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号主被动句。被动句和主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这主要是因为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强调人的行为和行为必须由人来完成,所以先写后行动。即使人们不能肯定,但是也有表述上的替代品。同时,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如对中国主体的被动句演员的限制,对被动意义被动式被动式的使用,通常表示为一个负面的含义并通过灵活使用被动句来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

3.明确主谓结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英汉对比应用需要建立在进一步明确主谓结构的基础上。主语结构和主谓结构语法是一个包含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也就是说,汉语多属于主宾结构,而英语则是是主谓结构。且在句子结构中西方语言是法治,汉语是人的统治,法治不需要主体是句子的追求;人需要它,它不会,只要对话能使人明白文章所要表述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逻辑关系主体和外部修饰不明确往往会导致逻辑结构的混乱。

三、结束语

因为汉文的写作注重从悟性出现来进行写作,而英语写作则更加强调环境与人物的写实。故通过两种写作思维模式的对比,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就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到英写作的特点与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松.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4,1(010:71-73.

结果英文篇7

关键词: 英汉思维方式 对比分析 中英翻译教学

1.引言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事务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与竞争,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熟练使用这一工具,除了能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谈外,还要充当桥梁,为非英语人士提供翻译。因此,英语翻译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高层次的语言技能。然而,教学实践表明,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英语者的一大难点,耗时费力又难有进步。为此,不少学者提出将对比分析教学法应用到英语翻译课堂中。然而,在钱莉绚(2004)看来,结果“仅能使学生意识到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因为对英汉的对比大都局限于词汇、短语、句法、篇章等表层因素,少数深入挖掘其决定性因素,即思维方式,而后者才为决定性因素。这就引出了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1)英汉思维方式对比分析教学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教学持何种态度?

2.文献综述

对比分析主要对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研究以挖掘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及共同点(尤其是不同点)并将其结果应用到相关的学习研究中(萧立明,2002:4)。对比语言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正式出现的标志是R.Lado(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的发表。在中国,赵元任先生1933年开始利用对比方法分析英语和汉语的音调。之后,不断有学者将其应用到语言研究的各领域,如语音、词汇、句式及文化等。而直到1981年,张今和陈云清才首次开始英汉思维差异的研究。10年后,翻译学家刘宓庆(1992)将英汉从句法到思维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并肯定了思维对比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严建明(2002)将英汉思维的差异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直觉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以及主客一体思维和主客体分离思维。由于历史文化差异,中国人习惯整体思维,倾向于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看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倾向于把事物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分析。这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描述事物时,汉语习惯于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而英语则相反。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转换思维方式,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中式英语。

英汉思维方式的第二个区别在于中国人习惯直觉思维,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习惯逻辑思维;中国人十分重视直觉,讲究悟性,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重视逻辑推理和真凭实据,这导致汉语句式多意合,英语多形合。Nida(1982)认为,这是汉英句式最大的差异之一。汉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在翻译时,要理清原句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增加连接词等方法翻译成地道英文。例如:

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林大津,1996:189)

另外,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把主体和客体联系为一体,认为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习惯区别对待主体和客体,甚至认为,客体为主体所服务,主体可以征服客体。因此,英语是主语显著型语言,而汉语是话题显著型语言(李珂,2005)。英语语法规定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一个主语,而汉语主语则具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如有施事主语、时间主语、地点主语等。例如:

夏天 很难储藏食品。

(话题) (主题)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in summer.

(形式主语) (真正主语) (副词) (李珂,2005)

由此可见,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同,对翻译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在翻译中如何调整思维方式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3.研究设计

3.1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是南方一所大学两班二年级60名对外中医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对外性质,他们同样学习英语听力、写作、口语和翻译等课程。对前一学期两班的综合英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班成绩无统计差异(P>0.05),说明两班学生英语水平总体相当。学生被随机划分为实验组(n=30)和控制组(n=30)进行实验。

3.2实验设计

翻译教学实验持续13周,每周2课时共80分钟,由同一教师任教。在实验组课堂中,教师先介绍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如词性转换、句子拆分等,辅以相关练习,接着引导学生从中英思维差异角度分析练习中的错误,以及在翻译时相应的处理方法。与实验组不同的是,在控制组中,教师只教授与实验组中一样的翻译技巧,并辅以同样的翻译练习,而没有提及中英思维差异的影响。

实验前后,研究者皆对学生进行翻译测试,内容皆为将6个句子翻译为英文。所有句子来自已发表文章或著作,同样分为三组,分别反映中英思维差异三个方面。试卷收集上来后由同一教师打分。最后,研究者在实验组中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中英思维对比教学法的态度,收回30份有效问卷。

4.实验结果与讨论

4.1教学实验结果

根据同一教师对实验前后的翻译测试,按照每个句子满分十分的标准进行整体评分的结果,t-test显示控制组实验前后测试的分数对比结果为:Sig.=.676>.05,说明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没有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在翻译课堂中,仅是介绍常见的翻译技巧并进行相应的练习,学生的翻译水平没有显著提高。而t-test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的分数对比结果则为Sig.=.676>.05,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有显著区别。可见,在教授常用翻译技巧如词性转换、句子拆分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英思维差异角度分析翻译中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这种思维对比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4.2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中英思维对比教学法的态度。所有问题提供三个选项:“a.完全没有”,“b.有一点”,“c.有很大影响”。现给各选项赋分,选a得-1分,选c得1分,而选b则为0分。统计结果如下表:

“中式思维负迁移”这个变量的平均值为0.833,说明对问题“你认为中式思维是否会造成不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绝大多数学生持肯定答案。“思维对比教学”的平均值为0.533,意味着过半学生认为在课堂上通过思维的对比来说明中英句子结构的差异有利于他们学习翻译。而“译前思维对比”“译中思维对比”“译后思维对比”三个变量,其平均值分别是0.433、0.500、0.467,表明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翻译前和地道的英文作比较能减少他们的中式英语,在翻译后能使他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检查,使之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而有一半学生认为做汉翻英练习时,英式思维能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使译文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反过来,“英式思维培养”平均值为0.533,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翻译练习中不断把英汉思维方式进行对比,有利于他们英式思维的培养。此外,部分学生还认为把英汉思维方式对比教学能提高他们学习翻译的兴趣(mean=0.300),更多学生认为其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mean=0.367)。其中57%的学生认为对写作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阅读,占36%,最后是听力,占7%。

5.结语

实验表明,在常用翻译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英思维差异角度分析翻译练习中产生的问题及在翻译时相应的处理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单纯教授翻译技巧,在同样的时间内更能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存在一致之处:超过一半学生认为在课堂上通过思维习惯的对比来说明中英句子结构的差异有利于他们学习翻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做汉翻英练习时,中式思维会造成不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而有一半的学生则认为英式思维能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使译文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可见,中英思维的对比教学在翻译课堂上能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它不仅能理清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减少学生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提高学生的学习翻译兴趣,还为其他能力的提高提供很大帮助。因此,中英思维的对比教学也能应用写作、听力和阅读的教学中。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要学习好英语,必须掌握中英思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者应该能在语言转换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李珂.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刘宓庆.英汉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钱莉绚.英汉对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严建明.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9]Nida,E.A.Translating Meaning.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结果英文篇8

关键词:英语教育;大学;人文素养

0 引言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仅影响到他们专业能力的发挥,也严重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姜键,陈岩等,P75)。

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教育,其中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教育更是落实人文精神、了解扩展跨国文化意识的主要学科,因为在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是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许多学者高瞻远瞩,强调英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许国璋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张中载认为外语教学自然必须“学以致用”,但学以致用可以有两层意义,一是功用之用,二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无用之用”(吴丹,P525)。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实证英语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以访谈的形式调查理工科大学生对英语教育的期望,进而提出能使英语教育更好地发挥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的建议和措施。

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者对某地三所大学分别抽取了50名理工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详见表1)分析如下: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问 题 选 项

A.帮助很大 B.有一定帮助 C.没有帮助

合 计

1.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你的人文素养水平吗? 43 96 11 150

2.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你学会如何做人吗? 14 103 33 150

3.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你的审美观吗? 18 100 32 150

4.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你的沟通能力吗? 80 62 8 150

5.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促使你主动了解西方文化吗? 68 64 18 150

6.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你的爱国热情吗? 16 63 71 150

7.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你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吗? 10 79 61 150

8.你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你的诚信吗? 10 70 70 150

9.你在英语课堂上主要学习道德内容是什么? 语言技能101.0 文化信息 70.0 其他 30.0 201

合计 360 707 334 1 401

由问题1我们得知93%的学生认为英语教育能帮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7%的学生认为不能;通过对问题2、3、4、5、6、7、8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英语教育在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做人”以及“提高审美观”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而在“帮助提高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责任心与道德感以及诚信”方面作用较小;通过问题9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们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技能较多,文化信息较少。

总之,问卷调查结果实证了“英语教育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水平的积极作用”,也告知我们目前大学里英语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一事实。如何才能使英语教育更好地发挥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呢?我们还是先看一下理工科大学生对英语教育的期待吧。

2 访谈结果分析

研究者对三所大学里接受问卷调查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询问他们对英语教育的期待,下面是研究者分析整理好的访谈结果。

2.1 对英语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的期待

同学们期待改变传统的一人授课众人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希望老师们设计出能让同学们参与课堂、融入教学的课堂活动,少些语法知识的传授,多引入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与场景,作中西文化对比,从而丰富他们的人文信息。

2.2 对提高英语沟通能力的期待

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无论是中国的英语老师还是外籍教师,口语教学的效果都还有很大的待提高空间,所以同学们期待增加口语练习与实践,让他们能够流利地与外国人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与实践水平。

2.3 对创新教育与趣味教育的期待

同学们期待英语老师能够实施创新教育,如形式多样化,情景真实化等。他们期待老师能多存储一些幽默能力以使课堂更有趣味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2.4 对英语考试的期待

对于考试多数人是有畏惧心理的,所以同学们有人期待取消英语考试,研究者不感意外。其他同学们对现存的考试方式不太满意,他们期待改变现在的考试方法,取消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希望英语考试以口试为重。

3 如何更好地发挥英语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分析结果,研究者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

3.1 加强英语教师师资培训

同学们期待学习到地道的口语、西方文化的精髓,而学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国内各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老师有海外经历(而且不一定是长期的),所以英语老师现有的口语水平和文化信息的不足直接影响了英语教育现状。我们建议各高校不惜财力地送英语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参加有足够时长的师资培训,只有英语老师的英语地道化了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英语水平地道化的学生,这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3.2 为学生们营造使用英语交流的语境

同学们期待有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使自己所学的英语更能融入生活,这就需要给他们一个语境。这个语境不是每个高校所举办的英语角、英语社团等,更不是英语课堂,而是像普及普通话时的做法一样,为英语营造一个社会环境,有人要问有必要吗?如果我国要融入世界的全球化过程,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英语成为我国的第二官方语言,只有这样,小学英语教育、中学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才能真正地拥有用另一种语言交际的能力,不至于造成像现在这样多的“张不开口”的英语学习者。如果要实例证明,我们可以看看印度、尼泊尔、新加坡等国家的英语水平。

3.3 改变现有的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

在我国考试意味着机会,如果考得好,机会就拿到手,反之,就会失去机会。有些机会关系重大,一旦失去,命运都可能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会不畏惧考试呢?在大学里,英语课可能是理工科学生们最头疼的课,所以他们最不想参加的考试也就是英语考试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思变,长期下去势必会耽误很多人才。有同学建议考试以口语考试为主,我们建议在课堂上如果以实践和传递文化信息为主,考试可以从原来的以智力测试为导向改为以能力测试为导向,提高同学们的动口和动脑能力,同时测试要涵盖人文教育的内容。

3.4 提高老师们的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以语言为材料、以智慧和理性为核心、以契机为催化剂的艺术形式,它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是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谢旭慧,P9)。幽默是高品位的语言艺术再创造,它具有教育感化功能,是人际关系的剂,能帮助培养同学们的高尚情趣和乐观信念,能开启学生们的心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所以老师们有无幽默感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英语老师(和其他老师)进行适量的“幽默感”培训,让老师们有幽默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带进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的幽默感是一副让学生们能最快地对英语产生兴趣的良药。学生们具有了幽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思想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帮助。

4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实证了英语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发现同学们对大学里的英语教育的授课内容与形式,对提高英语沟通能力,提高英语教育的趣味性及创新程度,对英语考试等有诸多的期待,针对目前大学里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加强师资培训”,“营造说英语的社会环境”,“把考试从智力导向转为能力导向”,“对老师进行适量的幽默感培训”等措施,以更好地发挥英语教育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键,陈岩等.理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7).

[2] 赖铮.国际视野下的英语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赖铮.让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J].教育研究,2006(1).

[4] 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研究丛书: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结果英文篇9

【关键词】性格 内向 外向 英语口语 非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79-02

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间的频繁交流无形中提升了英语在中国社会和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者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学习。然而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与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更能决定其英语学习的成败。于是,在外语教学领域,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如动机、性格等,便成了研究者关注的新焦点。在中国,也有许多研究者对性格因素与英语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然而其结论尚未统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性格类型(从内向、外向角度)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虽然学习者的性格通常被人们当作影响语言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但内向、外向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未得出统一结论,其关系也未得到证实。基于种种不确定,Ellis就内向、外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个假说。其一,外向性格与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间呈正相关(BICS);其二,内向性格能够帮助内向者更快地发展语言学术认知能力(CALP)。Rossier、Rubin、Strong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外向学习者在交流能力的提升上更有优势,国内研究者如梁晓波、王雪梅、李民、倪高生等人的研究也都为BICS假说提供了支撑。此外,也有不少研究者为CALP假说提供了依据,其中包括Eysenck、Busch、Carrell et al.等外国研究者,以及吴一安、王雪梅、李民等国内研究者。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Ellis的假说提出了质疑与反对,如Naiman et al.、何小凤、杨敏敏、王保红、尹穗琼等,其研究结果显示,性格内向、外向与英语学习成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检验学习者性格与其英语口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外向学习者与内向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期为英语口语教学与学习提供一些启示。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安工程大学167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为对象,其中包括63名男生、104名女生。他们的年龄均在18~21岁,平均年龄为18.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西安工程大学卓越班学生,参加了学校为特定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听说课。本课程以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为指导,并遵循统一的教学评价原则。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测试及访谈为研究工具。本文笔者首先通过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内向/外向量表来调查受试者的性格类型;其次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测试标准为原则,通过统一的英语口语水平测试来调查研究对象的英语口语能力;最后,运用Excel 2003和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另外,笔者将访谈作为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的性格进行辅助调查。

三 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学习者的性格类型

本文笔者通过问卷对167名研究对象的性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问卷均为有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167名研究对象中,性格内向者有37名,占22.2%;外向者有49名,占29.3%;剩余81名研究对象的性格介于内向与外向之间,占比48.5%。

2.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能力

英语口语测试满分10分,本文笔者及各带班教师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测试标准为依据,对每位研究对象的口语能力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167名研究对象的英语口语成绩分布从4.0分到9.5分不等,且研究对象的英语口语成绩呈正态分布。

3.性格与英语口语能力的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习者性格与其英语口语成绩的相关性及内向、外向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首先,笔者把研究对象的性格T分数与英语口语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检验性格类型(内向、外向)与英语口语能力间的相关性。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性格与英语口语能力的相关性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意义,且英语口语能力与性格呈正相关。但由于相关系数偏低,所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因此,学习者的性格对其英语口语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

其次,作者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内向、外向学习者在英语口语水平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可知,内向、外向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成绩方差无显著性差异,且内向学习者和外向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外向学习者英语口语成绩的均值8.0612远高于内向学习者,表明外向学习者英语口语的整体水平高于内向学习者。

四 结论

结果表明,学习者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其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但它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同时,内向学习者和外向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能力确实存在差异。然而,尽管外向学习者英语口语的整体水平比内向学习者要高,且外向的优秀学习者的数量也比内向的优秀学习者要多,但在内向学习者中也不乏高水平的英语口语学习者。所以,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性格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只要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有足够的学习动机或使用适当的策略等,内向学习者也可以学好英语口语,并准确、流利地表达英语。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性格差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英语口语学习者应当认清自身性格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优缺点,通过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主动性,扬长避短,争取在英语口语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民、陈新仁、肖雁.英语专业学生性格类型与语法、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2):119~124

结果英文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低效;对策

1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基本情况

1.1学生现状

在我国,一般选择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英语水平都不高。表现为听说能力训练较少,造成英语基础不扎实。具体表现为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差。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而且,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知识应用及结合实际能力薄弱等问题。

1.2教学及教材情况

现在的我国的职业教育重心,越来越倾向于专业知识及实践。①导致了基础课的课时偏少,英语课教学时间不足。②教材选择不当。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又难度较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③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2提升学习效果的对策

2.1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

基础英语的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为学生打好语言的基础,而专业英语学习是使所学的基础英语得到实际应用。在教学上,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在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果说基础英语能使人达到正常沟通,那么专业英语能使人达到 “专业沟通”,基础英语基于交流的广度,而专业英语基于交流的深度。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基础英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专业英语有很多单词都是生活英语演变过来的。所以,专业英语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基础英语的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深入的专业英语学习。基于此,基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在其学习阶段的重要性,文化基础科和专业科是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只有把英语学好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提高自信心,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特点,把二者有机得结合起来,做到水融。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就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英语课。比如,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电气英语,建筑英语,地质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这样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得其所,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2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素养的培育,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发展与提高,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要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本身的英语能力及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教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将其准确,适当的传给学生。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或组织措施。可以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进修班或者培训班。组织召开教材教法研讨会,添置或更新教学仪器与设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方法,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素养。

2.3利用现代科技,改进英语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有其特殊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所以在其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出它的专业性、实用性和交际性。其次,要体现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会学以致用,在用中学才是“活”的语言。如不定期带领学生到车间,矿山,机房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使用所学的语言,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为交际能力是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后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还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积极有效地实施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方式可丰富多彩。如举办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手抄报、播放英语录像、教唱英语歌、开办英语广播站、举行各类英语竞赛等。

3总结

总之,针对我国现阶段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要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多方面考虑,因为教学结果是受多元因素影响的。应该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设施策略上予以改进。当然,根据地域和学校的差异也应该区别对待。既要符合教的规律,也要符合学的规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低效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冠英.谈外语教师的素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P15-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