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菊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4-05 11:35:23

含有菊花的诗句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1

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赋予了吉祥与长寿的含义。历代诗人以为题材吟诗,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句。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宋朝诗人韩琦有“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的精彩诗句;更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陶渊明的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佳作,流传久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着。

不仅供人观赏,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中食用菊,主要作为酒宴汤类和火锅的名贵配料,流行并畅销于港澳地区。茶用菊,主要有杭菊、滁菊和怀菊等,经窨制后,既可与茶叶混用,亦可单独饮用。用菊泡出的茶水,不仅具有特别的清香,而且可去火并养肝明目。药用菊,在市场上有主流商品来源,分别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和黄菊等。2000年版《中国药典》根据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载了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四个品种。

又名节华、甘菊,为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每年霜降前盛开时采收,根据不同品种,采取阴干、晒干和烘干等方法加工后即可入药。其性凉,味甘苦,入肺、肝经。据测定,其花和茎均含有挥发油、腺嘌吟、胆碱和水苏碱等。花又舍菊苷、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等。挥发油主要含龙脑、樟脑和菊油环酮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女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和丁二酸二甲基酰肼等,具有疏风、清热、明目和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及肿毒等症。《本草经疏》载:“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并解毒,苦入心、小肠,以泄滞结内热,故烦热并解。”《本草正义》载:“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可增加心脏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治疗冠心病及降低血压;对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降低,起到抗衰老作用。提取物还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抗炎作用;从中分离得到的蒲公英赛烷型三萜烯醇类,对皮肤肿瘤、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脑癌和白血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躁等症:治目赤肿痛,常配蝉衣、白蒺藜等同用;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多配生地、枸杞子等同用;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也为外科要药,可捣烂外敷,治疗各种疮疡热毒。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2

【举案说法】

《赤壁》是九年级教材中的传统佳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赤 壁①

[唐]杜 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③,自将磨洗认前朝④。

东风不与周郎便⑤,铜雀⑥春深锁二乔⑦。

[注释]①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这是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一把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捡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②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③销:锈蚀。④前朝:以前的时代。⑤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⑥铜雀:即铜雀台。⑦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第一个环节是借助注释,初明诗意。学读注释,十分重要。细读此诗的注释,就知道这是诗人从亲自拾到的前朝遗物——一把深埋在地下的尚未销蚀的折断的戟,而联想到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当时周瑜巧趁东南风,妙用“火攻”,烧毁了曹操的战舰,曹军因此大败。假如不是东南风被周瑜巧妙利用,那么孙吴就会被曹操所剿灭,“二乔”也必将被俘虏到铜雀台(曹操晚年享乐的地方,他的姬妾歌姬均在此台中)去了。借助注释,弄清词义和典故,初步作字面上的理解,这还只是表面肤浅的认知。

第二个环节是弄清背景,深入剖析。古诗词一般常含“伤古怀今”之意。因此,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不但要弄清楚诗中的词义和典故,有时还要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杜牧为什么要作“东风不与周郎便”的假设呢?这恐怕与其熟知兵法,自负能文善武,直叹自己没有兵权的现实大有关系,作者在此是借古代之事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平,以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第三个环节是研习修辞,品味赏析。诗歌,贵在形象思维,美在含蓄委婉。它往往采取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弄懂了诗歌情意的基础上,还要赏析它的表现特色。《赤壁》的末尾一句就是通过典型的人物“二乔”来形象地比喻“吴亡”,这就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极富有含蓄委婉之美。除此之外,一些古典诗歌还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拟人,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双关,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等。

另外,还要注重储备知识,合理鉴赏。古诗词鉴赏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一定要说“行话”。比如“意象”就是诗歌鉴赏中尤为重要的概念。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生态而又能为人所感知的艺术形象。比如“月亮”,极易引发诗人的离愁别恨和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出作者亡国之痛,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描绘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再如“柳”,古人常借“留”之谐音,以折柳表惜别,以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言尽而意无穷。明了一些意象知识,鉴赏意象类问题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考案解析】

请看四川成都市2011年中考诗歌鉴赏题:

[唐]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的高尚品格,点出咏菊的主旨。这首咏菊诗托物言志,用象征手法写出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译文]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插戴于鬓上。秋晨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把它的芳香毫不吝惜地献给人们,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答案](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把它的芳香毫不吝惜地献给了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考案练兵】

(浙江杭州市2011年中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简要赏析。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3

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的品性见美于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栽菊赏菊,爱菊成癖。其咏菊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喻志,表达他远离浊世,孤芳自赏的心境,为人称道。被称为“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也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的品性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故又有“陶菊”之雅称。“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气。

“避桃李之妖艳,抱松柏之坚心”,又被古人誉为花中君子。其品性高洁,孤标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唐代诗人元稹“秋丝绕舍是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妙笔生花,意境含蓄,通过这诗情画意,激起了人们对的无限情思。坡的《红菊诗》云:“黄花九月傲青霜,百花满园无比香,红紫无端盗名字,试寻木草细商量。”词里行间流溢爱意。刘禹锡的“家家菊尽黄,染国独如孀”,分明绘就了一幅霜天菊艳图。还有欧阳修的“欲知却老延龄花,百草摧时如见花”;王安石的“千花万卉凋零尽,始见闲人把一枝”。赞美了的品格,抒发了人的情怀。宋代爱国诗人郑所南笔下的更是一身傲骨,神韵消奇,晚香冷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人以自喻,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真是诗赋予花灵性,花为诗添光彩。

“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刚”,从汉代以来,重阳节就有佩茱萸,饮菊酒,赏的习俗。到了唐宋,重阳节饮菊酒,赏已蔚然成风了。不过同是赏菊,感受都因人不同,因情而异。白居易“满园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人少年场,”以菊喻人,抒发了诗人晚年的欢乐情怀。坡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流露了诗人感时伤怀、苦闷郁悒的悲愁之情,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凄凉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傲霜斗寒的秋菊在农民起义领袖的笔下,一扫那种隐逸、清愁色彩,而幻化成冲天的战斗精神。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4

这组造型清新别致的酒瓶,是由4只扁方形彩绘配诗瓷瓶和4扇可折叠式仿象牙屏风框架组成。将它们装配成一体后,瓶子神秘“消失”,赫然变为高贵的艺术彩屏;特别是在这组细腻洁白的瓷瓶两面,分别绘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古代绝世“四大美人”, 其工笔秀逸、色泽柔美,引人入胜;图案中花草袅袅欲飘,雀蝶跃跃欲飞,美女呼之欲答,行书洒脱舞动。

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君子、赏阅美女、珍爱艺术、祈求祥和。屏风酒瓶的设计者迎合了世人的审美观念和心理取向,将这些糅合到一起,但又不是简单的拼凑。那儒雅的内涵令人咀嚼有味、陶醉不已,以至拍案叫绝。在画面和诗句里,虽然找不到“梅兰竹菊”四个字,也未直呼“四大美人”的芳名,但是都隐匿在字里行间和图案上,设计者有意留出诱人的想象空间和悬念,只有细细品来,才豁然开朗,倍感墨香四溢,文采飞扬,沁人心脾,大有未醉于酒先醉于瓶的。此举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恰似君子清高深邃、女子含情不露的韵味,其意境奥妙无比。

梅兰竹菊都具有不畏严寒、刚直不阿的品格和清心寡欲的风度,一向为世人所敬慕,所以被视为君子,常借喻品行端庄、清净高雅、谦虚正直的人。屏风酒瓶把君子、佳人、诗文、图饰和造型巧妙地融会贯通,使之相互辉映,寓意深远。下面笔者以个人的理解对每一只瓶子上的诗画作一破译。

一梅花瓶

正面书有“玉洁冰清”四个字,并画有一簇干枝梅和两只情侣鸟(含有“喜上眉梢”之意);反面是美女持镜图,似在描绘“梅花妆”(古时一种化妆术),并配诗句“欲向东风问早春,闲来花底步香尘”。

从字面上看,“玉洁冰清”是对皓月的描述。图中女子大概为三国时期的美女貂蝉。她高举圆镜,似乎在翘望苍穹冰轮,暗指“貂蝉拜月”。从内涵理解,“玉洁冰清”则是对梅花品格的概括,意即梅花像美玉一样洁身自好,像冰雪一样晶莹纯净。明朝尚书于谦对梅有“玉为肌骨雪为神”的咏句;清朝鉴湖女侠秋瑾烈士以梅自勉:“冰姿不怕霜雪侵”。

美女持镜图上的“欲向东风问早春,闲来花底步香尘”一句,似是说冬末人们信步在散发着花香的梅树下,询问春天何时到来?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语,展现出的却是一幅“先为天下知”和“独先天下而春”的画面。在万木待苏的时候,唯有“梅花仙子”抢先而至,担当报春又报喜的使者。而那“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唐代诗人罗邺句)。南朝诗人何逊为此大呼“惊时最是梅”;诗人陆凯更是感叹岁寒时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用梅花点缀屋室,还特制了一种专用来插一剪梅的瓶子,称为“梅瓶”,后也用来盛美酒,其小口、润肩、丰胸、细足,俨然呈现出美女神韵,而这种仅仅为了一种花而特别定制专用瓶子的“待遇”,唯梅花独有。

梅花冰晶玉莹,超凡脱俗,品性高洁,寄寓了中华民族高尚德操的追求。国人爱梅至极,咏梅成风,构成了繁花似锦的梅文化。把“四君子”之首的梅花推为“国花”也当之无愧。

二兰花瓶

正面书有“空谷幽香”四个字,并画有一棵兰花草和一对舞蝶;反面是美女赏花图,并配诗句“一点蕙心清若水,绿荫栏槛画薰香”。

“空谷幽香”中的“幽”是“远”的意思,是说从远方的山谷里传来阵阵花香,这是特指兰花的。因为只有兰花善居幽谷且以清香遐迩闻名。诗仙李白早就有“兰幽香风远”的名句。

美女赏花图中的女子应是西汉美女王昭君。竟宁元年,匈奴入朝求和亲,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对汉朝与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一定作用。“昭君出塞”以后,依旧“空谷幽香”,是形容她像兰花一样,虽远在塞外而香名流传。

“一点蕙心清若水,绿荫栏槛画薰香”,是赞美兰花的心境像水一样清纯,兰花的绝顶清香似乎也从画中飘出。在美女赏花图中既没有看到兰花,也没有出现“兰”字(其他三只酒瓶的仕女图中都配有相对应的梅竹菊彩图作为背景)。“蕙”即蕙兰,是兰花的一种,这里泛指兰花;另用一个内含“兰”的“栏”字,把兰花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好像闻到了兰香,联想到兰花的存在。此句充分体现了兰花深居幽谷、不事张扬的脾性。“薰”指“薰草”,一种香草,常引申为花草的香气。兰花的清香是独占鳌头的,“兰当为王者香”是几千年前大圣人孔子的赞语。美女赏花图中虽然没有兰花,但已经感受到了香气无比,这种“画薰香”的技巧乃神来之笔,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

兰花以其独具的“四清”(即气清、色清、神清和韵清)而著称,被誉为花中君子。明朝诗人张羽赞它是“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即兰花虽小,却学富五车;陆游称兰花“生世本幽谷”,“无心托阶庭”,即生来就在远山,淡泊名利地位,甘当无名英雄;李白更是疾呼“为草当作兰”,表示愿意身为兰花草。可见,兰花特有的“清雅孤傲”已成为文人骚客效仿的样板。

三青竹瓶

正面书有“青影摇风”四个字,并画有三枝摇曳的翠竹和两只对歌鸟;反面是美女摇扇图,并配诗句“枕薄窗虚月映楼,杏花风荡玉帘钩”。

“青影摇风”指青竹像薄纱一样随风飘逸。“枕薄窗虚月映楼,杏花风荡玉帘钩”一句中,“枕薄”与“高枕无忧“意思相反;“杏花风荡”可能源自“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句似乎是在描述一忧伤女子只能透过朦胧的窗纱遥望外面的楼亭月色,她荡漾的春心被隔世纱帘钩锁着。这个伤感的女子一定是春秋时期身居吴国怀念越国的美人西施。传说她在忧郁时更美丽,以致引出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诗句里多次暗隐纱帘,好像那洁白如玉、薄如蝉翼的细纱,都是由“浣纱女”西施的纤纤玉指洗出来的。

竹子也被寓为君子,是因为竹子节坚心阔、四季长茂、身躯可用,象征宁折不弯的气节、虚怀若谷的胸襟、永不言褪的本色、刚柔相济的风姿和甘愿献身的精神。千百年来,竹与梅、松比肩,被誉为“岁寒三友”。

四瓶

正面书有“沉醉西风”四个字,并画有三朵盛开的黄菊和一双追逐的彩蝶;反面是美女戏蝶图,并配诗句“瑶台无信托青鸾,一寸芳心思万端”。

“沉醉西风”指晚秋时节,百花凋谢,唯有迎风而开,沉醉于猎猎西风之中。清朝诗人张问陶感叹是“繁华全让闲桃李,独笼西风不占春”。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扼腕而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形容盛开时百花都已凋败。唐朝诗人元稹不无遗憾地叹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美女戏蝶图中的女子可能是唐朝妃子杨玉环,因为在“四君子”中只有雍容华贵,花朵饱满,好似盛唐宫廷中偏好体态丰腴的杨贵妃。杨贵妃在世时,宫廷就曾把一种美丽至极的命为“贵妃菊”;杨贵妃命殒逃蜀途中,宋朝诗人李山节有“命委马嵬坡畔泥,惊魂飞上傲霜枝”诗句,是写杨贵妃香断马嵬坡后,魂魄附到上。“沉醉西风”也有“贵妃醉酒”、醉眠西天之意。可见,贵妃与有割不断的情缘。

“瑶台无信托青鸾,一寸芳心思万端”,描述的是相思女的心境。这个女子能够身在仙境盼佳音,还可以托付凤凰捎口信,说的也不会是一般女子。传说杨玉环进宫后常常思念家乡,想到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年华,不胜叹息。此诗句正是对她的真实写照。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5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背诵积累优秀的诗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古诗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从而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补充和扩展。优秀作品的阅读量越大,人的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古诗文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理解,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背诵《望庐山瀑布》时,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除了规范背诵语气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如含有“美丽芬芳”意思的,学生会背起有关“花”的诗来,一时间桃花、杏花、荷花、菊花、石榴、海棠、梅花五彩缤纷,争芳斗艳,有《惠崇春江晚景》、《题菊花》、《海棠》等;含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意思的,学生会背起“言志”的诗:《石灰吟》、《无题》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根据时令进行分类背诵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记忆深刻。如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从《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春夜喜雨》到《夏日》、《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从《秋浦歌》、《秋思》、《枫桥夜泊》到《冬景》、《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背诵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

转贴于

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形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6

一进大门我惊呆了,这里简直就是菊花的:“大立菊”“红杏山庄”“月之光”“骏河的酒仙”“凤凰振羽”……品种多得数不胜数。

菊花五颜六色:白如雪、黄似金、粉若霞、红胜火,还有的黄中带绿、白中透粉……真是风情万种啊!

形态各异的菊花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一层层向里旋转,像个大绣球;有的花瓣像一根根细细的丝带,末梢还稍稍卷起;还有的花瓣宽大呈椭圆状,一层层舒展开来,那艳丽的姿态一点也不亚于国花牡丹。

瞧!这朵菊花朝天怒放,好像一位美丽的仙子,那棵菊花含苞欲放,胀鼓鼓的花苞好像婴儿稚嫩的小手。有的半开半闭好像羞答答的小姑娘,有的几棵簇拥在一起好像亲兄姐妹,有的一枝独秀,孤芳自赏。

心灵手巧的叔叔阿姨们还把菊花摆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江海风帆”就是由4万多盆菊花组成的,它寓意着南通这座滨江临海的美丽城市正在江海大潮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进。“走向世界”、“大爱无疆”、“松鹤延年”一个个景点都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仿佛令人回到了春天。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7

鉴赏篇

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素有“高风亮节”的美誉,还有黄花、黄华、秋菊、帝女花等名字。大多秋季开花,也有四季菊常年开花,花形极为丰富。原产于中国,先传入欧洲,继而传入日本。

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在全世界约有两万个品种,仅我国就有近两千个品种。的造型艺术也很多,如“大立菊”,一株经过嫁接后,可以开出几百乃至几千朵花来,目前的世界纪录是5600朵。此外,“塔菊”“蟠龙菊”与“大立菊”类似,也可以开出千百朵花来。“案头菊”则是专门摆放在桌、台、案、几上的一种矮化的,平均在25―35厘米高,专为室内办公人士休闲观赏而培育。标本菊专门为展览而设计,分为独本菊,即一株一干一花;三本菊、六本菊、九本菊分别是一株三干三花、六干六花、九干九花。另外,还有盆景菊,多以树桩菊的形式出现,即将菊的枝干从其他苍老树干中穿过,让开在老树干顶端,形成强烈反差,既烘托了树干的老态,又映衬了的朝气蓬勃。悬崖菊是将小菊修剪成悬崖峭壁的式样,犹如飞流直下的瀑布,根据尺寸可分为大悬崖、中悬崖和小悬崖,其中大悬崖式可以长达3~4米,一般都摆设在厅堂显眼之处,凸显其豪劲之气。

欣赏讲究色、香、姿、韵于一身。首先,其色彩种类之全应居百花之首:白、黄、粉、青、紫、蓝、绿、橙、玫红、紫红、棕红、乳黄、金黄、淡黄、墨紫、墨红……几乎遍及了色谱上的所有系列。其次是其香,陶渊明曾这样描述,“芳熏百草,色艳群英”。第三是其姿,即是花型,仅从瓣型分类,就有平瓣、勺瓣、管瓣、桂瓣、畸瓣、托瓣等,于是诞生了雀舌、蜂窝、莲座、丝发、飞舞、匙球、松针、荷花、毛刺等几十种花型。

知识篇

陶渊明可以说是古今写菊、颂菊、融汇菊之精髓的第一人,其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他也因此被后世尊称“菊仙”“菊隐”“东篱隐士”等。由于他留下的诗文众多,并且文字中处处展露的风骨,逐渐地,在后世的咏菊诗中,陶渊明便成为的代名词。

在众多咏菊诗中,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题》,立意最为深远,眼光最为独特:“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冷雨秋霜中,依然顽强地挺立于庭院,但它花开不逢时,无法得到平等机会被赏识。“蕊寒香冷”蕴含了诗人的惋惜,也反映了人世间的不平,成为千千万万的社会下层人民的化身。“报与桃花一处开”是作者的理想夸张化表现,希望它也能和百花一起在春季开放、共享温暖。黄巢的另外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诗气势磅礴,以喻人喻事,憧憬了农民起义胜利后的大好局面。

也爱,尤其欣赏那种抗严寒、傲冰霜的气魄。他在早年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词中,“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是咏菊的名句: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后来,又住进中南海丰泽园东侧的“菊香书屋”,门上还有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在《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如此。

是历代的文人雅士擅长的歌咏描绘的题材。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不少诗词把它人格化,将它视为安贫乐道、不慕荣华的品格象征。由于在一年中开放最晚,所以人们也常用“黄花晚节香”来赞誉它,尤其是用它比喻老年人仍然保持晚节。在我国,有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之说,重阳节也因此被公认为“老年节”。古人认为常食能延年益寿,也叫它“长寿花”。将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作“松菊永存”,祝愿长寿安泰之义。传统吉祥画卷里,还有以和枸杞为主题的“杞菊延年”。

风骨篇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晋代诗人袁崧对的这段赞美是:当春天百花争葩斗艳时,虽也沐浴在春光微露中,但它不浮躁、不凑热闹,不因环境好转而改变自己的本性;秋天来了,群芳枯萎,虽然承受着严霜的打击,但它不消沉,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灿然怒放,仍然呈现勃勃生机,释放一种真实的心情。这是一种不为恶势力所屈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大无畏精神。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8

一、用足标题“潜信息”,化隐为显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诗歌确实是在抒发清秋冷落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仅仅这么答题,还远远未分析到位,因为诗人表面描写柳树,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境,这是在运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说得很明确——“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可见,注释暗示了诗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壮志难酬,命运不顺。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启示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创作背景和注解中蕴含的“潜信息”。要从背景与注解中体味个中的提醒和暗示,从而巧妙解题。

三、转化意象“潜信息”,合理解读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选择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诗歌特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表情达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具体语句时,却未能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洁、隐逸、超凡脱俗。它虽不能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媲美,也不能与兰花的身价相提并论,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坚强的品格、其隽永的内涵、其清高的气质一直为古代文人所向往。诗人咏菊,实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价值观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启示 古代诗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考生复习时,要有归纳意识。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结合问题“潜信息”,规避误区

高考试题的每问之间常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应该巧妙地把握每问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所含的潜信息,这样能帮助解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析 以第二小题为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一写景的诗句,而问题问表达了什么情感,问题“潜信息”告诉考生:这是一句用景物表达感情的诗句,所以后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题问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考生如果能结合前两个小题所含“潜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第一小题告诉考生诗歌的前两联是一个整体,题干说得很明确,就是对李白的诗作了高度评价。第二小题涉及第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也就自然成为第三层——表达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讨论诗歌创作。

答案示例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启示 复习时,考生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解读出题目之间的关联,明了题目所暗示的相关信息,然后观照全诗,整体把握,领悟诗句内涵和题目指向,从而更快、更好地解答题目。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9

关键词:李清照;咏物词;三期;变化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20-01

词人李清照是我国诗词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不仅是因她的诗词文独具特色,流传千古,更是因为她在那个男性一统天下的词坛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宋词增添了不一样的味道。她的咏花之词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博得赞赏,不只是情韵生动,辞藻妥帖,更是因为其中包含了词人的复杂思绪和丰富情感。本文继承陈祖美先生对李清照词作划分为三期的文学观点,以《鹧鸪天》、《多丽・咏白菊》与《添字丑奴儿・芭蕉》三词为例,赏析其词与情感的三期变化。

一、初期 《鹧鸪天》 桂花

李清照对于梅的偏爱通过她流传后世的词可见一斑,但《鹧鸪天》中却用“梅定妒,菊应羞”衬托桂花的“第一流”,这确实让人疑惑,不禁细读。“淡”、“轻”、“柔”三字将桂花的淡雅,轻盈和柔美之感巧妙展现。即使没有“浅碧”与“深红”的诱人之色,桂花单凭“香留”亦可数花中一流。下片用拟人、反衬的手法将桂花“冠中秋”之盛状与无可比拟展现的妙趣横生。最后一句词人用“天真烂漫之态,爱花惜花之心”“质问”屈原究竟为何不将桂花入诗,委实傲气有趣。桂花虽然花色不比“浅碧”“深红”引人注目,但其香浓郁袭人。将内在之美喻为“花香”,说明更具吸引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人的精神内质之美。词人知晓自家门第比其朝中众臣不够煊赫,但并不因此而敛于内秀,反而借桂花表达了“内美”之美美于天下的自信与无所畏惧的豪气。

李清照前期词大约“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亦即从李清照出生之年,到徽宗大观元年(1107)开始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四年”,这段时间可谓是李清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皆备之时,此时的词多闲情,多欢愉,多幸福。而这首《鹧鸪天》有力的记录了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幸福时刻。

二、中期 《多丽》 白菊

“寒”、“夜”、“无情风雨”、“损”几个词巧妙的点出了白菊所处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反复使用“也不似”一语,将白菊高洁脱俗,自然无华之态呈现读者眼前。“韩令”、“徐娘”、“屈平”、“陶令”的典故连用,将白菊的外形清美,内蕴高格生动展现。借用“汉皋解佩”、“纨扇题诗”典故,含蓄而沉痛的将婕妤之悲,长门之怨洒落纸上。再及眼前白菊,不禁担忧“芳姿”又可“留得几多时”呢,若是此时的自己能“好”,又何必去“忆”不幸遭遇的东篱之菊呢。

咋读之下,满目堆彻的典故似乎有了掉书袋的味道,但是细看来,正是典故的巧妙使用让词的内蕴丰富而广阔,情愫深沉而复杂。也许词人因女子之含蓄,或因婕妤之悲不想被他人所说道,故借用合宜的典故把自己想说却不知怎样说,或想说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的情感一吐为快。“人情”之所以不“好”,除了词人深深的长门之怨,还有“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一句所承载的在波云诡谲的中无奈与被动的凄惨感怀。这首词可谓是“以咏菊为幌子的身世之叹”。

虽然这首《多丽》据陈祖美先生考证是作于“崇宁五年(1106)”,按分期当属于前期之词。可是据笔者分析,该词所表达的忧愁不是前期之词的闲愁,而是对政治风云之变与丈夫章台之遇的担忧和愁苦。所以,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中期词作的风格,应划为中期之作。陈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将这首词与寄幽怨的青、莱词放在一章,也是有这番考虑的。

三、晚期 《添字丑奴儿》 芭蕉

芭蕉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多次运用,词中“窗前谁种芭蕉树”又是一新“翻”。可“芭蕉”意象的出现总伴有“窗”这一隔膜的存在,词人似乎是有意识将自己与“芭蕉”借助“窗”产生距离之感。虽然只有一窗厚度的近在咫尺,在心里却有着遥远的距离和无尽的差别。芭蕉是南方的植物,而词人是北方的百姓。一个“北人”天天守着窗前的南国树木,“芭蕉”成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由此可知,词人敏感的心思必然会联想到国家破碎导致的由北南迁与背井离乡。

李清照后期之词为“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四十六七岁(丈夫去世),到七十三岁前后的谢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后期的词多饱含对国家社稷的忧心与愁绪。而这首咏芭蕉词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词人南渡后的悲愁与伤心,可谓是后期词的代表之作。

李清照的咏物词独有一番特色,不仅体现易安体特色之一的“借翎毛花卉隐括身世,倾吐心事”,更诉说了女性天生对花草细腻敏感的心思感触,以及柔弱担起世情、人情沉重负担的悲苦之愁。

参考文献:

含有菊花的诗句篇10

关键词:自读课文 学法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编选在我县的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背诵》之中,属于学生自读的课文,全县每年组织一次诗歌诵读比赛,借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达到学生自读、自解、自诵的目的,教学上不能采取讲读课的教法,我决定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展示”的步骤简化流程,让学生从一课的学习中,领悟到学诗的一般方法。

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在本环节提示学生从诗句的大意、关键词的意蕴、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手法等方面综合解读文本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真挚感情,要求大家逐字逐句去体会,去发现诗歌的情、景、理之美。

第二步:合作探究。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给小组共议,要求大家讨论要大胆,人人要参与,要提倡发表新奇观点,突破思想束缚,最难解决的疑难再提给其他小组和老师以求帮助。

第三步:互动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发现成果。

A组说:“这首诗的深意就寄托在‘傲霜枝’三字上,作者借赞美在秋霜中不惧严寒的傲骨,并以荷花失去荷叶的庇护黯然凋零的凄凉作为反衬,寄语朋友在困难中要像一样坚韧顽强、傲然挺立。”

B组说:“最能点明作者心意的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他劝诫朋友面对挫折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相信人生的‘橙黄橘绿’时节一定会到来。”

C组说:“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玩味,‘已’表对荷的嘲讽,‘犹’表对菊的赞许,‘擎’富有顶天立地的动态感,‘傲’富有勇士的神韵,‘黄’和‘绿’描写得简练、明快。”

D组说:“我觉得刘景文是幸福的,因为他交了一位益友。一个人处在生活的困难时期、人生的十字路口、事业的低谷关头,还能有一位真诚的朋友不离不弃、真心勉励,这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人生能得一知己者足矣!”

E组说:“这首诗写法上沿用了赠别诗的传统手法,前两句写景兼用反衬、对仗,后两句托物言志,行文上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F组说:“我们感觉这首诗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很有趣味,但又不知怎样表达。”

教师鼓励说:“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正确答案,重要的是选择思考的方向,贵在说出自己的体验,不要怕说错,真理就在错误中。例如想想荷花和荷叶(擎雨盖)、和菊枝都代表的是人的哪些品格、哪种际遇等等?”

其他组补充说:“该句好像在告诉朋友,宦海多沉浮,命运多变幻,唯有人的品格、名节最重要。”

“外力不可依,唯有自身实力最长久。”

“不要追求表面的虚荣、繁华,不要像一般人一样趋炎附势,君子应当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