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风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31 17:25:30

含有风的诗句

含有风的诗句篇1

一、明白诗歌含蓄类型,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寄寓形象,含蓄隽永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千思万绪凝结定格于一个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手法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2.侧面迂回,虚中见实

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3.以“反”见“正”,曲折有致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方式

1.以景启句,欲露还藏

一般来讲,诗忌露忌尽,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下语三分,不说到尽,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3.以景结句,情韵悠长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歌在抒情议论是,戛然而止,转而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办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比方,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古人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古人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自不必多言。

第一步,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诗歌。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第二步,由诗的意象推及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含有风的诗句篇2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前言】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秋景诗。第一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并经过诗人的艺术剪裁和点染,把在秋风乍起、日已偏西时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组成的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注释】

⑴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⑵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⑶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翻译】

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

【鉴赏】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含有风的诗句篇3

诗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的鉴赏,主要是把握诗词用语的艺术,领会诗词生动传神的特色和含义。理解句意,恰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下面结合教学经验和考题实践谈谈古代诗歌理解句意的方法。

一、品味“诗家语”

王安石将诗词中词语的某些特殊表达称为“诗家语”,意思是说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避免直说,创作上强调想象和联想,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于是就出现一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诗家语”句式乃至诗篇的异常整合格式。

“诗家语”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倒装式。由于格律的限制,或为了突出某些词语、某个意思,在表述中使用变式句,即⒛承锓ǔ煞植话闯J骄渑帕校有前后颠倒的现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按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改动之后,先闻其声,次见其动,再见其人,更真实地表达了诗人追求感觉的过程,也给空山宁静的秋夜增添了几分生气。

省略式。诗句中的省略式是为了使句子更加凝练、集中。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十个字十个名词,组合成六个意象,没有一个动词,却有声;没有一个形容词,竟有色。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这些作定语的名词都有诗意的具体感,诗行不依靠动词,仅靠名词内在的联系,使情境和神韵完美统一,客体凄冷的情调和旅人悲愁的情绪相互渗透,感人至深。若按照正常句意应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弯月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串足迹。加了动词,句意完整了,但诗意荡然无存了。

互文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即诗中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但因音节字数受诗体限制,于是前面省去了“汉”,后面省去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解释时要合起来讲。互文见义,是古诗的一种特殊结构。

二、紧扣主旨,吃透语境

文学作品类的命题和答题往往遵照主旨辐射原则,关注上下文,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句意题型的解答亦如此。诗人在描写人、事、景、物时,都注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以201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为例,第8题考查把握句意: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读完诗歌,我们能够知道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部分内容中赞美曹霸的高超画技。因此,作为节选部分的压轴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毫无灵气的马,诗人在比较中,盛赞曹霸画技。理解第二问时,要在诗歌语境上做文章,五、六句写道:“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曹霸听命展开素绢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于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匠们的匠气之马。对主旨的宏观把握,为诗句的微观解读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三、解读意象,体味寓意

“诗言志,诗言情”,但古诗又往往忌直贵曲,诗人大多是借助一定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各种景、物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象征、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诗词中的形象,尤其是自然景象,总是浸透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时,意象就是解读诗句的突破口,其中一些意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诗人在开头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就所见所闻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在诗歌鉴赏的备考中,我们应熟知一些常见的意象,并把握其寓意,对诗句理解至关重要。

四、关注手法,品悟诗意

含有风的诗句篇4

一、从“诗题”上鉴赏“诗眼”

有的诗,诗题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通过“诗题”即可找到“诗眼”,并从这一“诗眼”中体会诗歌情感。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首诗分别不着一个“怀”、“愤”,却字字含“怀”、“愤”,句句联“怀”、“愤”,因此标题上的“怀”、“愤”即为诗眼。

二、从词性角度鉴赏“诗眼”

1.实词锤炼之妙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因而,动词、形容词做“诗眼”居多。著名的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宿”和“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

有时,数量词也可成为“诗眼”。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枝”。“一枝”为数量词,修饰梅。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几枝”更能突出此梅先于百花而开,先于众梅而放,“一枝”先开,生机乍泻。“一枝”虽是数量词,但在表现“早梅”二字的命意上,却大有画龙点睛之效,传神点出了“早梅”的不凡神韵。

2.词类活用使词意丰富

有的诗因某些词的活用而色彩大增,鉴赏时不可忽略。如刘长卿《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颈联“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的“同”、“共”二字,本为副词“一同”、“共同”,在这里都活用为动词,有“同度”和“共受”之意。新年中独在天涯且寄人篱下的作者只能朝夕与猿猴为伴,与杨柳同受风烟之苦,离愁别恨,孤境悲苦,跃然纸上。

3.虚词的妙用

古诗中虚词用得恰到好处时,可以使诗文气通畅,情韵倍增。例如刘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由”、“与”二字为首联的诗眼。首联写诗人上山路上,一片白云缭绕,山路似乎已到尽头;路边青青的溪流潺不绝,夹溪花木扶疏,仿佛春天就融化在这悠长的溪流之中。这样,由云遮路尽的画面隔断,在溪流的延伸中重新得到铺展,入云深处的山路随之不断伸展,诗人眼前呈现的美景也不断出新。“由”、“与”二字,使诗句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三、从修辞角度鉴赏“诗眼”

辞格本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拟人。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后两句中的“含”、“卧”为“诗眼”。写带雨芍药着一“含”字,无力蔷薇用一“卧”字,使“芍药”、“蔷薇”情态各异,姿态可掬:雨滴的芍药花秋波荡漾、脉脉含情;而嬉戏力竭的蔷薇,则沐浴着晓光,静静地安眠,大展“睡美人”之玉姿。这样的诗句,真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

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鉴赏时必须注意。

四、从传情达意角度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直抒情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的“诗眼”传情达意则委婉含蓄。

或借景。如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人用“满川风雨看潮生”七个字传神画出了一幅雨水与潮水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的喧腾动荡的“夜雨图”。但关键的是,读者从“满川风雨看潮生”中感受到诗人虽历经人生惊涛、宦海浮沉,即使忧愤深广,感慨万分,依然端坐岸边,在“满川风雨”中“看潮生”的那种从容大气,那份胸襟气魄。

或借意象。如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结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被认为是“有宋一代最具血性的声音”。它借助“啼鹃带血”这一意象,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誓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为后人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人心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五、从意境上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描绘出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或情景交融,情韵深邃。例如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第二句“夹岸桃花蘸水开”,意境优美: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它沾着水面,又是那么清秀水灵;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一派彩晕,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美丽极了。诗人的惊讶和喜悦跃然纸上。

或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如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空旷寂静的山林,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这画面是动的,诗意却是静的。熊爬树,鹿饮水是实的,意境却是虚的:山林的人迹罕至、空旷幽静,以及人的悠闲暇适、自在平和。

六、从哲理角度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哲理显然,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则须仔细玩味,细心咀嚼方能领略,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末两句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只要保持良好心态,就能从单调乏味的日子里找到许多新鲜的东西,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含有风的诗句篇5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常见模型 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从1995年开始进入高考试题,其考查形式经历了从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巨大变化。2002年高考语文有关诗词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做了重大调整,考查点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同时,古诗词鉴赏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性,以便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鉴赏个性。但从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普遍偏低,极大影响总分的提升。其实,根据历年来高考古诗词的出题规律,加以科学的训练是可以在该题上获得有效性突破。下面就浅析一下高考诗歌鉴赏常见模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诗歌意境型

要准确了解诗歌的意境,必须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积累一些常见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例如“月”,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梅”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梧桐”和“芭蕉”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杜鹃”其声哀怨悲凄,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果准确把握好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感悟意象组合中的“味外之旨”,也就很容易把握诗的意境。

在高考题中,着重看注解,注解会提供创作背景以及人生经历,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以及创作风格,有利于把握意境把握渗透在诗歌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景、情、境三个方面,整合出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案画面。考生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第二步:概括出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清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技巧型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等概念。的确,这几个概念很难准确区分清楚,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们当作等同概念使用。大体上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2、描法:描法是古代诗歌的重要表达方式,常见的有白描、渲染、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衬托、象征等。

3、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用的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的语言风格。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语言特色、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有的清新、有的浓烈,有的质朴平淡、有的绚丽多姿、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清新雅致、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华美绚丽、绚丽飘逸、含蓄隽永、委婉含蓄、笔调委婉、形象生动、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歌炼字型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很好,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掉“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境界全出。

鉴赏古诗的炼词炼字之妙,一是重点关注诗句中的动词,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既是曲终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二是关注修饰语,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城堡之孤同群山之高且广形成对比,突出环境之孤苦,守边将士生活之艰辛。三是关注特殊词语,如叠词、表示颜色的词,拟声词等。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动作写到环境,再到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到外,情景相生,内心积久的忧愁、郁闷,一下子奔涌而出,排空而来。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青青,极写麦之茂盛,渲染荒芜气氛,表现词人内心的感伤。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字释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含有风的诗句篇6

1 识记文学常识;2 默写名句;3 理解诗意;4 把握意境;5 品味用词;6 赏析诗句;7 理解思想感情;8 理解诗中用典等。

[新题演练]

一、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诗中____________几个字概括了诗人被贬谪的区域,“_________”一句饱含诗人的无限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之情。

2 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典故?诗人通过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名,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什么哲理?

4 通读全诗,说说诗人的情感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赤壁》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本诗作者是_______,他与_______在文学史上被并称为“小李杜”。

2 认真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的首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什么意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周瑜取胜是不是真的在于东风之便?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诗歌及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诗中“浮云”的理解。

4 认真阅读诗歌,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龚自珍《己亥杂诗》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诗歌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历来为人称颂,请谈谈你的理解。

3 结合实际说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行路难(其一)》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

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和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相比,你认为哪两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歌形象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这两句诗有比兴的意味,它的比喻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哪几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诗歌内容,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含有风的诗句篇7

(一) 以情导入,感受情感美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

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说明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改变他对周围人事的看法,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在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其能动性必强,效果自然也不错。很难想象,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进入《琵琶行》的学习,能真正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何等复杂情绪的流露。他们甚至有可能误以为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骤遇知己后惊喜的表现呢!

(二) 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苏轼在评论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古诗词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词的画面美。其次,教师在讲解中扣住一个“景”字,组成一组鲜活的画面,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和学习阅历,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及其思想感情。如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欣赏,这首元曲小令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又瘦又老的马,迎着一阵阵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夕阳快要落山了,他却不知身归何处。到这里,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曲中出现的一个个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夕阳、断肠人,进而指导学生辨析理解:这是我们熟悉的景物,有我们常见的夕阳,可现在已被蒙上灰色的色调,看到袅袅的炊烟,感受着稍有凉意的西风,我早已饥肠漉漉、疲惫不堪,可怎么不见我的亲人?活生生的一幅饱含凄凉、孤寂的思乡画面。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有的教师将绘画渗入古诗词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注重精炼和含蓄的,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与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诗词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词是用于吟唱的诗歌,它有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的音韵美及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一、二、四句的“红”、“风”、“中”押韵,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其次,指古诗词在用词遣句上可谓字斟句酌、精刻细雕。唐代皮日休曾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至今仍流传着“一字传神”的成语。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传神的一字一句去进行分析。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字,使人不禁联想到长江那雷霆万钧的滔滔江流。“开”字,山断而后江开,令人眼界突然阔展,让人能想象出长江中波澜壮阔的图景。“两岸青山相对出”中“出”字,使静止的青山具有了动态美,长江秀丽雄伟的景象如历历在目,诗人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再次,古诗词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王维诗歌的词秀调雅,苏轼诗歌的壮怀激烈,李清照词的婉约,辛弃疾词的豪放等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词人的不同风格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哲理美

含有风的诗句篇8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用写景结束诗句,来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这种以景结情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写法在诗歌中出现得比较多,例如:戴叔伦《三闾庙》,诗的前两句:“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直接写出了屈子一生的悲愤,接下来诗人别具匠心地以写景来收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通过写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两句全不用意,但让人感到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含蓄隽永,可谓空际传神。

许浑《谢亭送别》最后两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一句写出别后酒醒的惆怅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接抒离愁,而是宕开来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写法,比直接抒别离之情更有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却神伤的情韵。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是周邦彦词《苏幕遮》的结尾。“小楫”这两句,写出在梦中与小伙伴们驾着小船,进入荷花塘深处的情景。以景结情,既展现了生动的景物画面,又把浓浓的诗情融到画中,写出了深意,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回味。

又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苏轼《江城子》的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些诗歌的结句都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技巧,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因此也成为高考一个重要的考点。如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问: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是在结尾处,而且是描写,属于很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可以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采用的是“动静对比”。如果不知道“以景结情”的表达技巧,这道题的回答就不完整。这都是把以景结情作为一个重要考点来考查的。

以景结情这个知识点的诗歌鉴赏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题:第一步,分析诗歌的前几联的内容,答出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情,往往可以直接回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例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其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这些词语:抒情、含蓄、委婉等;最后,分析这样写的最终效果,可以这样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以2005年重庆卷中的一题为例: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用乐声来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这首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前三句都是用乐声来抒情的,用“听不尽”三个字来写边愁,那么,结句怎样以有限的几个字表达“不尽”之情呢?这时,诗人轻轻宕开一笔,采用以景结情的写法:在军营中摆酒宴饮之后,眼前仿佛忽然出现秋月照长城的苍苍莽莽的景;雄伟古老的长城绵亘起伏,月亮高照,景象如此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时,在戍边人心中到底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担忧,还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呢?所以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用景物结束全诗,把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写法,真可谓“绝处生姿”。

再如: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来梳理这类题的答题思路:①诗歌内容:夜已经很深了,诗人惊坐在床上,只听见风雨扑打窗户的声音。②表现手法: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合二为一,以景作结,情调悲怆;③表达效果: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

下面再看这道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分析这首诗结尾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色。

答题思路:①诗歌内容:端起酒杯来赏花,却想起长安诸弟,杜陵到了寒食节,应该已经是芳草青青了。②表现手法:结尾一句,用景结情,宕开一笔,想象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感到情深意远。③表达效果:既透露了诗人的归乡之思,又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对人和地的双重怀念交相触发、融合为一体。

含有风的诗句篇9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赴山中访一个孤僧的曲折过程和感想,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的情绪。全诗语言凝炼,层次清晰,蕴含丰富。

【练习】

1.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独敲磬,闲倚一枝藤。

2.诗中哪些词语点出了诗人访友的时间?

3.诗中哪一个词语与“孤僧”遥相呼应?

二、情感品悟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赏析】这是一首送友人还乡的送别诗。诗的意境非常开阔,诗人如实地描写了渡头所见所闻和依依惜别之情。此诗写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与温庭筠一贯婉约纤丽的文风迥然不同。

【练习】

1.诗的首联描写秋景有何用意?

2.说说你从“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一句中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三、描绘景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赏析】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虽是淡淡几笔,却把诗人临江送别的景象勾勒了出来,并为下文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末联写离愁无限,别情依依,潸然泪下。

【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话把“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所呈现的景色描绘出来。

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在描写景色时,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请简要进行分析。

四、写景品析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赏析】这是一首吟咏早秋景物的五言律诗。全诗紧扣“早秋”风物来写,借助“翠萝”、“残萤”、“玉露”、“早雁”、“晓还密”、“晴更多”、“一叶下”、“洞庭波”等词语,把一个“早”字表现得十分突出。笔触细致,文字清丽,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练习】

1.品析下列写景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2.这首诗前四句和五六两句虽然写的都是秋景,但却有所不同,请简要进行分析。

五、人物品析

赵将军歌

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

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

赌得单于貂鼠袍。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展现了一幅寒风凛冽的边塞图,描绘了一个无比艰苦的环境;后两句构思巧妙,诗人用来比喻战斗,手法新颖。全诗语言朴素生动,场面旷远开阔,情调欢乐昂扬。

【习】

1.说说你从加点词语中读到了什么?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2.作者在此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

六、品悟哲理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春堤杨柳发”触景生情,交代了春天这一时间背景,“杨柳”勾起了诗人对昔日离别情景的回忆,“发”字有绵延生长之感,增添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江上日相思”则直接把满腔思情抒发出来,深深打动人心。

【练习】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哪些字押韵?

2.“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一句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七、修辞手法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全诗六句,写诗人离开金陵与朋友在酒店赠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反映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极富浪漫主义情调。全诗语言流畅明快,浑然天成,余味久远。

【练习】

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这两句诗是从哪些角度绘景写人的?

2.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八、意境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N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赏析】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了词人心中难消的亡国之恨,悲凉中充满愤慨,忧郁中见出有为,折射出词人南渡之初的爱国之志和极其悲愤的心情。

【练习】

1.词的上阕营造出了一种特别的意境,请简要进行分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参考答案】

《北青萝》:1.一个“闲”字,写出了孤僧恬静自如、从容不迫的生活。 2.残阳、 3.独敲

《送人东游》:1.渲染苍凉气氛,暗含别绪离愁。 2.与好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真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1.雨丝密密地下着,湿湿的船帆显得很沉重;天色已经晚了,天暗淡下来,你看,那些鸟儿在细雨中飞得很迟缓。 2.这几句写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

《早秋》:1.这两句诗描写了残萤栖留在白露凝珠的野草上,雁群在清晨掠过银河向南飞腾的景象。角度一俯一仰,同时,“栖”“拂”两个动词让这些早秋之景充满动感,非常鲜活生动。 2.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

《赵将军歌》:1.“风似刀”说明寒风刺骨,北风劲急,天气特别严寒,把“风似刀”和“九月”联系起来,形成反差,更加突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苦、苦斗沙场、乐观豪迈、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1.期、时、思、诗 2.这两句诗以草木荣枯喻人生苦短,以草木无意衬人间有情,为后文表达思念之情起势。它告诉人们,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一切最好顺其自然。

含有风的诗句篇10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