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然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15 05:04:26

含有然的成语

含有然的成语篇1

1、怦然心动、春意盎然、蔚然成风、焕然一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悠然自得、理所当然、泰然处之、突然袭击、傲然挺立、傲然屹立、勃然变色、浩气凛然。

2、寂然无声、安然无恙、庞然大物、油然而生、轩然大波、戛然而止、截然不同、井然有序、巍然屹立、茫然若失、哑然失笑、酣然入梦、生机盎然、潸然泪下、大义凛然、迥然不同。

(来源:文章屋网 )

含有然的成语篇2

关键词 含意性 含意化过程 对话性 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含意理论

英语教学中的含意理论,认为语言单位除了表达基本的概念意义外,还可以承载一些有别于语言单位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之外的言外之意。此种理论源于新格赖斯含意理论提出的“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的假说。常规关系是指人们通常的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思维现象,以及虚构现象的基本认识的概括。含意就是对语句所体现的常规关系具体内容的解读,社会关系中,一般只要提到某一事物,就会触发多方面的常规关系,这种语言的普遍现象使得人们交际中的话语有了含意理论,这种社会意识的共识性使得这种常规关系的解读也有广泛的共识性,所以含意能够成为交际单位。把握好含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含意理论的回顾

早在古希腊,人们在修辞学中提出的一些辞格,还有我国古代文论家也提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说法,这些都是含意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但却不是对含意的专门研究。格赖斯含意理论是对含意的专门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含意作为语言运用 “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装饰品”,已经超出了修辞格和诗学的领域,成为了日常言语交际的技巧和策略。而列文森的新格赖斯含意理论则是对含意理论的再研究,它确立了一般含意的“常规关系”在研究中的地位。

我国对含意研究有三大课题: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含意本体论研究。我国的外语前辈利用新格赖斯语用推导机制中的一个概念“常规关系”开始了含意本体论研究。他反复提到语义含意产生于常规关系,这样含意理论分析超越了语言学、语法学、语用学的范畴,深入到文学与语言、文艺理论与语言学“对话”的理论层面上。并创发出“含意性”和“含意化”两个概念。前者是话语的普遍特征,即它蕴涵含意;后者则指“被利用的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内化为话语的隐性表述”过程。

3 含意理论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理解含意化过程是话语中所体现的各常规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呢?试看下例:

(1)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 there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Men have always found it essential, from the most primitive stages of society to the most advanced, to teach their scriptures, lore and legends to their children. The youth of Ancient Greece learnt their Homer, Jews their Torah; The aboriginal child learns the legend of his tribe, and the American Child recites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在这一例中,当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 there is the study…一出现,一定的常规关系就已形成,the study of literature同to teach their scriptures, lore and legends to their children 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常规关系。事实上,education- study- teach-learn-recite之间,literature- scriptures- lore- legends- Homer- Torah- Gettysburg Address之间,primitive / advanced stages of society同下文提到的国家、民族、土著等,也可建立起常规关系,这些常规关系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在基本话语表达的同时,为语句的关联衔接起到补充、延伸和阐释,实现话语的合理建构。作为反证,试将literature改为mathematics,整段话语的常规关系就不能相互合理地发生作用,含意化过程受阻,话语的建构也就难于正常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都表明,话语建构过程中,含意化过程是存在的。

试进一步比较:

(2)when I visited the Gettysburg National Military Park and came to the site of the battle of 1863,I heard children recite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这里同样提到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词》,但与(1)相应部分有不同的含意化过程。

4 含意化过程的控制

含意化过程是话语建构的一种客观存在,必定在语言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1)和(2)都有recite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的说法,但它们分别有自己含意化过程,分别获得了“学习文学作品”和“缅怀历史事件”的含意。含意化过程随着话语的建构产生,而说话人对这一过程的驾驭就是含意化过程的控制。

话语含意化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所谓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所以,我们应努力使含意化过程成为强化、补偿话语内容的有用工具,不要成为说话人的异己力量。

例(1)的主题句说是文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接着提到的是各国、各民族的青少年分别读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并用his/their来强化这种对应关系,这种表述下,就有可能延伸出如下含意:读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即为学习文学。这显然是有悖于当今的教育理念的,恐怕也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可能的含意显偏离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话语主题,虽说某种程度上无伤大雅,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尽量避免产生此种不必要的误解。

一般来说,作为对事件本身的说明,受话人对有关事件越熟悉,含意化程度就会越高。例如(1)作者就是设想受话人已经知道了education同study和 the study of literature的关系;不然的话,作者可能会按他对受话人的知识状况估计分别写进如下内容: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schooling to youths and children, in order to develop them mentally and morally,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rts and literature, there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例(1)的引文来自大学英语阅读教材,上述的显性表达所体现的知识,对于读者来说已是常识,于是这一切都可让位给含意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有关常规关系的把握自行将这些语义空缺补上。在这个意义上说,含意化程度过低有可能弄得话语拖沓松散、枝蔓旁逸;要做到言简意赅、中心彪炳、意图明晰,有赖于含意化程度控制。

5 含意理论研究的意义

我们渐渐认识到含意性是话语的一种内存的普遍秉性,含意化过程是语言存在的一种基本事实。但从根本上讲,语言是人类社交的一种工具,它在人们的交流中会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会话”机制,这种会话机制其实就是人们的心理文化的一种积淀。所以,在对含意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应把“人”这个重大因素纳入考察范围。语言的流动不仅同意识的内在内容相平行,而且是在不同水平面上同它平行的,这水平面可以低到为个别印象所占据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高到注意焦点里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们关系的心理状态,就是通常所谓的推理。可见,语言只有外在形式是不变的,它的内在意义,它的心灵价值或强度,随着心灵选择而自由变化。含意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语用学范围,而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理论的变化随着人本身的认识而变化。这样看来,含意的运用作为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应该是人类运用语言的一种内在创造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就是抓住了人类语言过程本来的内在创造性,而正是这种内在创造性使人类语言同非人类符号系统有了区别。

如果含意化过程的确反映了人类运用语言的一种内在创造性,作为一种过程,对于全人类操不同语言的人来说是不是应该有着某些共性?读者在阅读中外作品时能读出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含意化过程,现在,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含意性、含意化过程同文学理论的“对话性”遥相呼应,我们有可能期待为中外作品阅读研究提供一个思考的触发点。

参考文献

[1] 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 CUP. 1983.

[2] 萨裴尔.语言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徐盛恒.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4] 徐盛恒.论“常规关系”.外国语,1993.

含有然的成语篇3

[关键词]:语境 英语阅读 应用

一、前言

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有效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了解西方文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读者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含义。语境也就是语言所处的环境,是指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很大程度来源于对语境的分析,语境对于读者理解英语语言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读者在阅读英语时,要善于利用语境知识解决阅读困惑,增强阅读理解的效果。

二、英语阅读中语境的有关概念

语境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概念,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文章内容和文章外部语言环境,如文章所要表达的文化、历史知识、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从狭义来讲就是文章的内部语言关系,也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语言联系。读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章中词汇的含义也由其处于不同的语境来决定的。语境的构成,是指语言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而成的,参与到语境中每一个段落、句子或词汇都具有明确的作用和地位,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语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想理解词汇或语句的真正含义,必须了解文章所处的语境,因为语言总是处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也都是由语境而定。所以,读者在英语阅读中掌握好语境,才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准确判断词汇或语句的含义,能够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英语阅读的实际情况分析,读者在英语阅读中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词和陌生的语法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读者难以掌握作者的思想,难以揣测作者用意,导致读者阅读速度慢,效率低。阅读是一项复杂的书面交际活动,书面交流不可能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也就是说不会有动作、表情等感官动作帮助读者理解含义,读者必须结合语境来更大程度的了解文章的书面含义,离开了语境,理解文章是不可能实现的。语境并不像文章中词汇、语法一样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更容易在阅读中被读者忽略,然而语境却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关键,是构成文章脉络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都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语境的变化也会使文章的含义发生变化。所以,读者在英语阅读中必须学会去分析语境通过语境准确的理解文章中词汇或语句的含义,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三、语境在英语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1.语境能够推测和确定词汇含义

英语词汇不同于汉语词汇,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情况,要想确定词汇含义必须根据语境来推测和判断,根据上下文的连贯性确定词义。如英文单词“bear”包含着三种词性,既可以做动词和名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在语句中单独看这个单词难以判断其含义,所以要想确定单词含义就必须根据语境才可以。在语句“I can not bear the noise from the other house”中,从语句的组成来分析,bear作为谓语作为动词使用,再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确定bear的含义为忍受。在语句“I'm scared to see the bear”中,根据语句的主谓宾关系确定bear作为宾语,也就是作为名词使用,再根据上文判断“bear”的含义为“熊”。在语句“The stock market is in a bear market”中,bear作为形容词使用,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语句的含义为股票正处于熊市。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词汇的词性,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准确推断出词汇的含义,确保词汇翻译的合理性。同时,一些英语基础不好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生词,也可以通过语境来确定单词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判断单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猜测单词含义。读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需要培养应用语境知识能力,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含义,不可以因为不了解某个生词的含义而耽误读者的英语阅读速度,从而影响阅读效果。

2.语境有助于理解语句含义

英语阅读的文章是由很多个语句组成,语句中会用到多种语法和语言表达技巧,由于英语语法很多,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歧义句,读者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不能确定语句表达的真正含义,有些语句中并没有生词,但是读者仍然不能够准确的理解语句的含义。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句意,从而准确的理解语句的含义。如语句“At last,Jack decided on the board”中,所有的单词都简单易懂,但是,不同读者阅读之后对语句的理解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单从语句本身出发存在歧义,存在着两种含义:一种含义为最后,杰克决定进入董事会;另一种含义为,杰克在董事会上做了决定。如果只分析此语句,两种含义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想确定语句的真正含义,就必须根据语句的上下文关系,根据语境来确定语句的含义才是准确的。

含有然的成语篇4

关键词: 商务信函 西班牙语 易混淆词汇

如今,中国和拉美的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以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吸引了大量西班牙语国家的商人来华采购,中拉之间的贸易与合作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往来中,商务信函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之一,决定了双方能否达成一致并实现合作。因此,对信中内容的正确表达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西班牙语中的某些词汇之间容易发生混淆,并且有些属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这使学生在阅读和撰写商务信函的时候容易产生理解和用词方面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区分和理解。

一、多义词在商务领域中的理解

首先,应注意西班牙语词汇当中多义词在商务领域的理解。在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初期,对于词汇的学习,首先应该从日常使用的角度出发,这是因为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一切都应该以实现最基本的交流需求为出发点,因此每个单词最常见的含义往往是最先被记住的。然而,这种先入为主有的时候会形成定式思维,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到多义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最初学到的那个含义,而不一定是该词汇在整个语境当中应有的意思,这样就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商务类信函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多义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这类词汇的讲解,接下来将举例说明。

Casa这个词对于学习西班牙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和常用的单词,如果要求一个学生说出这个词的含义,相信他会列举出“家、房子”等含义,比如:Después de las clases voy a casa.上完课后我就回家。En su casa hay tres habitaciones.他的房子有三个房间。然而,在下面这句话中,casa的含义恐怕就不是上述两种:los grades descuentos que le ofrece esta casa ...在这句话中,casa应理解为“公司”才符合这句话的语境,翻译成:该公司为您提供的大幅优惠……又如conocimiento这个词最常见的含义是“知识”,tiene ricos conocimientos de física.他在物理方面知识很渊博;但是在商务信函中,conocimiento与“知识”这个含义没多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应理解为“收据,凭证”,如:pagaremos a la vista del conocimiento.我们将在见到收条后付款。在阅读和学习商务信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避免想当然的理解方法,碰到无法理解的句子和不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词汇时,应该想到该词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并在日后的阅读和撰写商务信函过程中加强对这类词汇的关注度,做到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词。

二、易混淆词汇的区分和理解

在许多语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在拼写上看起来差不多的单词或短语,西班牙语不例外。这些单词或短语虽然外形很像,但是意思可能千差万别。在商务信函中,有些单词和短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不能对其正确理解,很有可能造成沟通和理解上的重大错误,甚至有些错误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此看来,正确区分和理解易混淆词汇和短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易混淆的词汇和短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似,也就是说,两者在拼写上不完全一致,且含义不同;另一类是由同一个词构成的不同短语,形似但含义不同。教师在授课时应对这两类情况着重加以区分。

1.单词形似,含义不同。

第一类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西班牙语单词和某个英语单词形似音近,如:carta,许多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联想到英语中的card,也就是“卡片”的意思。西班牙语中有许多外来词汇,这些词确实与其来源词形似音近且含义相同,如hospital这个词,在拼写和含义上都与英语的hospital完全一致。然而,西班牙语中的carta并没有“卡片”这个含义,而应该理解为“信件、纸牌、菜单”等。表示“卡片”的西班牙语单词是tarjeta,如:“信用卡”tarjeta de crédito,“请柬”tarjeta de invitación等。又如:suceso,看上去和英语中的success差不多,实际上它的含义是“事件,当地发生的大事”,也就是“新闻”的意思,跟success“成功、成就”的含义无关。在讲解商务信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对这类词汇的区别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其各自含义的理解。

另一种情况是两个西班牙语单词形似音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两词的理解不到位,就容易发生混淆。比如:cumplimentar和cumplir,前者是法律用语,意思主要是“执行”,例如:La empresa tiene que cumplimentar todas las normas definidas por el gobierno local.企业应执行当地政府制定的所有规定。后者主要与前置词con搭配使用,表示“遵守、信守诺言”等,如:Espero que cumplas con lo que dices.我希望你能遵守承诺。另外,两词的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前者多用于文书、公务信函和商务信函等领域,而后者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也更加口语化一些。又如:efecto和efectivo这两个词,前者是名词,意思是“结果、效果”;后者是形容词,意思是“有效的、真实的”。由此看来,efectivo是efecto的形容词形式,都与“效果”这个含义有关。事实上,由efecto组成的词组llevar a efecto确实有这方面的含义,意思是“实行,执行”,如:El grupo van a llevar a efecto este programa dentro de un mes.小组将在一个月内执行该计划。然而,在商务信函当中,经常会出现en efectivo,如果不熟悉这个词组,很有可能会朝“效果”那个方向理解,实际上这个词组的含义是“以现金支付”,可以说与efecto没有任何相关性。对于这类词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举例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做到专词专用。

2.同一个词组成的形似短语,含义不同。

和英语一样,西班牙语有许多短语和词组,往往由同一个核心词组成的不同词组含义有时相似,有时则截然不同。这里就此种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在西班牙语商务信函中对常常出现的相似词组进行辨析的重要性。

在第二类中,同样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同一个词的不同词性组成的不同短语,两者含义不同,precisar和ser preciso就属于这种情况。两者看上去词根一致,实际上含义和用法完全不同。前者的意思为“确切说明,指明,清楚表明”,例如:Hemos precisado el tama?o del rollo del acero.我们已经明确指出钢卷的尺寸;而后者的意思则是“必须是,非得如此不可”,例如:es preciso despachar las mercancías antes del 20 de mayo.必须在5月20日前发货。属于同样情况的还有asistir和prestar sistencia a,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一般都知道,前者的意思是“参加,出席”,而对后者就不那么了解。因为两者看起来十分形似,就好像是具有相同含义的动词和名词一样,那么学生想当然地把后者理解为“出席,参加”的词组形式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prestar sistencia a的意思是“提供救助”,与“出席”无关。从这两个例子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应提示学生可以按照记词根的办法理解单词和文章,但同时应强调,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应在出现同根词或词组有不同含义的时候进行着重讲解,避免学生因理解模糊而出现混淆。

第二种情况是由同一个词组成形似短语后含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能够了解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难点在于如何记住各自的含义而不出现混淆。有的词组所用的单词都一样,只是顺序有变,如:uno de estos días和un día de éstos。乍看之下,两者简直一模一样,字面上也都可以理解为“这几天中的一天”,而实际情况则是前者意为“很快,就在这几天”,例如:les enviaremos nuestra oferta uno de estos días.我们将于近日向贵方寄出我方报价;而后者的含义则是“这几天中随便哪天都可以”,例如:podría venir a nuestra empresa un día de éstos.您可以在这几天中择日来我公司。两个短语虽然都是表示不久未来的某天,但前者更倾向于表达日期即将到来,后者更倾向于表达一种随意性。另外,外形上非常相似的词组还有a plazo和a plazos,plazo的意思是“期限”,前者使用其单数形式,后者使用其复数形式,那么两者有何区别呢?或者说区别明显吗?事实上,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前者意为“按期”,而后者意为“分期”。试比较以下两句:tiene que pagarnos a plazo sin falta. 您必须按期付款;Se puede pagar a plazos para comprar este coche.可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这辆汽车。如果上述例子中两个词组还有相同的核心含义,那么下面看到的两个就连含义也毫不相干。Los medios和las medias看起来像是同一个词的阴阳性两种形式,那么事实如何呢?前者意为“手段,方法”,而后者则只有“长筒袜”的意思,含义上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有些易混淆的词组甚至是系列词组,就是表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词组,也有相互之间形似但作用不同的情况,如:A principios,a mediados, afinales de,是表达时间的短语,可以和mes搭配,表示“月初、月中、月底”;al principio,en medio,al final de是表示方位的短语,可以和calle搭配,表示在街道的开端、中段和末尾。两组词用词相近,但结构形态上不同,作用也不同。

三、结语

作为应用型文章,商务信函在对外贸易工作中极为常用,几乎是外贸工作人员与客户之间最主要的交流途径。掌握西班牙语商务信函的书写方法和常用句型,是从事西语国家外贸工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区分易混淆词汇和短语,对于学生正确掌握商务信函写作,以及日后的外贸实际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绪华.西班牙语应用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Enrique Pastor.职场西班牙语写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3.

含有然的成语篇5

论文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性,美学意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词或者是意象所表达的对象可能有多个意义,语言的模糊性使语言摆脱了手段、工具的附属地位,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模糊语言是作者利用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接受者理解的灵活性而精心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不定性、概览性、非量化等特征的艺术言语。模糊语言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等特点。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创造一种含蓄、悠远、空白的美,给作品增添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魅力并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作品美学意义的重要手段。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对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有着无比的热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是自然自觉地在语言的运用及句式的选择搭配上,讲究语言与文学意境的吻合性,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审美性,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往往能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慨世事苍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苍凉的美丽和浓浓的哲理意味。如在有名的散文《爱》中,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学语言,以一种执着的现实精神将人生的孤独感以及爱情的苍凉浓郁地渗透到作品中去,让读者在寻常的人生中品味无常的滋味。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论文格式范文,擅于将含蓄、悠远富有哲理的味道融进其作品中来。本文试图以《爱》为切入点,从散文语言的似是而非、含蓄隽永来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从而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学意蕴。

1. 意象的含蓄美

审美主体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运用自己独特的悟性和知性将由外界得来的感知表象转化成语言文字,并且诉诸于纸上。独特的审美习惯和人生阅历,使主体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可以选择那些富有多种意味的语言,这种语言便是主体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意象的最好的工具。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语言表达者,在将意象对象化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客观对象的无限性,语

言的有限性已显得无力承担起“显象”的任务。但模糊言语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陈原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1] 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2]。《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模糊语言是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言语不仅能最大可能曲传出言语表达者内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意象,而且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丰富的信息,从而使言语接受者能最大程度地与言语表达者内心的意象相符合,从而传达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张爱玲常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象常常是含蓄而令人浮想联翩的,借着这意象,不同的读者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不同的信息都在最大程度上与表达者内心的意象向符合,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张爱玲向我们传递出的意义。

散文《爱》的意象并不丰富,甚至是重复着同一个意象。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意象,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含蓄幽美的少女爱情画卷。张爱玲两次提到相遇场面中的“春风”、“桃树”绝妙地传达了模糊语言含蓄的美学意蕴,作为意象的“春风”、“桃树”也是两度重复。“春风”、“桃树”是一种轻巧、含蓄的感觉。风吹桃花落,更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在中国文学里,常常以桃花、春风的意象之美来隐喻女孩子。《诗经》云:“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归,宜其室家。”桃树开花在春风里,女孩好梦在青春时,与桃花相映红的女孩,在花样的年华里,怎能没有“于归,宜其家室”的幽思?含蓄又隐喻的诗性本质论文格式范文,丰富、扩大、深化了文本的诗意内涵。春风是暖的,桃花是美的,梦是甜的,青春是嫩的,意象的含蓄之美织出了一袭色彩鲜明、光泽柔美、质地纯良的华美的袍。借着“春风”、“桃树”轻柔的外衣,少女含蓄地表达了对初恋既渴望又害怕的心理。只见她“穿着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自家后门口”,显然她在等候年青人的出现。年青人果然也从自家门口出来走近她,轻声对她说:“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他俩相视无语,“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从年青人方面看,他也是特意过来与姑娘见面并打招呼的。正是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默默无语中相许已久,才有这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一次见面。所以这个夜晚的相见,可以看作是姑娘和年青人之间心照不宣、默许默契的一次“约会”;是两颗年青的心碰撞而生出爱情火花的人生一瞬。张爱玲总是善于用这种看似朴实实则用心选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只是用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就将初恋时刻羞涩而又渴望爱情的心理表现出来。这种意象的含蓄是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的是通过意象的含蓄美来反映的。含蓄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意象更具有丰富性、变化性,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使意象产生含蓄美的审美效果。模糊语言所以有助于表现意象的含蓄美,是因为美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感受,是作者的审美想象、审美感受共同作用的产物。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含蓄的氛围,造成从意象到读者之间的一块空白,这是一个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感受的空间。读者可以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

2. 意境的悠远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性作品的本质特征。有意境的作品是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乐感。文学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就具有创造这样一种缥缈朦胧的意境美的再造功能,它能使读者在空灵飘逸、似有若无中感受到作品意境的悠远美。因为模糊语言所构造出的审美情趣是处于朦胧之中的,读者在接受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融入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神妙的语言张力网中,再通过自身的才智和能力的想象和重构,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活动。散文中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即意境的创设更是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创设意境,强化美学张力文学语言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的。模糊语言可创设一种意境,以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之效。它既强化作品的美学张力,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境。

在《爱》中,张爱玲笔下这样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飘零的悲惨人生作为对照与衬托,强调这件往事对于她毕生的人生意义与全部价值之后论文格式范文,并未完成她最后的构思,而结尾才是这篇作品最为精妙的一笔:“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也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作者用重复的“于千万……”这样模糊的语式将人与人相遇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不仅让人看到等待的艰辛,也让人为这样机缘巧合的安排所感动,此时,只有这种模糊性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种短暂又偶然的爱情。而张爱玲,正是运用文学语言意在言外的模糊性,将读者带到文章的悠远的意境之中。这哲理性的感唱,不仅仅是该散文诗意的饱和点同时也是被后人所称赞的绝美之句。作者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自己叙说的“爱”的“故事”进行普泛性的思考。以空间而论,你会遇见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的人,而你想“遇见”的人却属偶然;以时间而论,你会不早不迟刚巧赶上一次属于你的情缘,如此在漫漫人生途中,双方相遇相知,而赴一次“你也在这里吗”的心灵之“约”。显而易见,张爱玲在这里对人生的初恋进行形而上的冥想独语。她认为,人生的初恋是唯一的、又是偶然的;唯其短暂与偶然,常常会因此而失落;唯其偶然的际遇,才会成为一生记忆的珍藏;唯其短暂才会永恒;惟其短暂和苍凉,“爱”才会永恒和美丽。张爱玲的哲理感唱,使这篇散文成为哲理与诗情交融的抒情诗。而令读者为之感动与思索不已的,也正是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原本再平凡不过的、关于男女夜晚相见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对照与衬托、抑郁气氛的创造与渲染,尤其经过最后哲理性的触点与升华,《爱》就完全达到诗的凝结与概括的境界,那男女相见的生活细节使人不再感到司空见惯,而被渲染成诗境中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象了。作者情不自禁的“触点”“升华”,使读者豁然顿悟,原来这个主体意象及其内涵,被赋予了特殊的、自我抒情的意义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即论文格式范文,作者将自己的初恋也融进这一句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你也在这里吗?”之中。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3]张爱玲巧用语言的模糊性特点描述出来的故事却是使无数读者为之流泪的经典。

3. 意蕴的空白美

意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它是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形象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作的结果。它突破了作品意象或形象的具体意义,成为一种超越意象或形象意义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隐含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超越了作品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具体生活感受,我们在探讨体验它的超越时代和历史的永恒魅力时,常会体味到其中蕴含的那种复杂的说不清的韵味。文学作品得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意蕴的丰富需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语言。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信息蕴涵得越丰富美学信息量就越大。内涵如此丰富的美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概念外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最能创造意蕴的空白美。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文学的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因此,作家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苏姗·朗格认为:“一旦掌握了操纵符号的本领,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个人经验的总合。”[4]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她以其驾御语言符号的高超本领,与艺术规律及更广泛的人类情感相拥抱。文中那些素朴得没有任何修饰的语言文字,从语言符号层到字句达配,都没有经过一点剪裁和润色,然而,就是这纯然一派本色的文字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真的生活,从文中引出审美体验的想象,去填充隐含在文本之外的空白,构成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从而获得美感与启示。如女孩的外貌,作家只用了一个字“美”,这个模糊却又让人浮想联翩的字,能调动起读者的不同理解与想象。“对门”一词是如此简单平常,与美、青春、性别联系起来,却又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心理情感内涵,为后面的问候场面埋下了情感伏笔。在形象的刻画上,作家对男女两位主人公都没有太多笔墨。我们只知道女孩出身于“小康人家”、“十五六岁”、“生得美”,曾在春天的夜晚,穿着“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后门口”。男孩就更为模糊了,仅通过女孩的回忆告诉我们,是一个住在对门的年青人。双方的具体外貌、性格、情趣、品质、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心理活动都被作家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作家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淡化人物形象,目的是为了加强情绪氛围,突出这份情感的价值。模糊的语言,却把我们带进美丽而苍凉的爱情之中。相遇只是一刹论文格式范文,相离却是一生。

张爱玲把自己对爱的感受深深的融进了作品之中,“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她摒弃了热烈的男欢女爱,也没有缠绵的海誓山盟,只将一个初露端倪便匆匆结束的故事浓缩成宁静春夜一声平淡的问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却抓住了“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把寻常人生的真实本相深藏在个体生命的微末的人生哀乐里面,将至真至美的东西无法永恒、人生天地间不能自主而又无法言说的悲哀不仅表达得深刻,而且高明地以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去应付、去中和了那种广泛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苦难。作品中含蓄爱和美,因其没有表达,最终无法表达,无处表达,而蕴结成深厚的情结,触动了世人心中某个角落里皆有的隐痛,剖析出人们真实的世俗化的生存境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并最终归结于语言。语言艺术具有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来描述的,这便形成文学审美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之一。文学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文学作品具有含蓄的意境美、悠远的意境美、空白的意蕴美。张爱玲正是巧妙的运用了文学语言这一模糊性的特点,唤醒了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注释:

[1].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p285.2000.

[2].沈卢旭.《模糊语言新界说》,《语文学习》.1994.5.

[3].(前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25..1983.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张爱玲.《张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3].申雅辉.《略论模糊语言语义》[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2)

含有然的成语篇6

论文摘要: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1. 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在某种场合,有时交际者会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修辞和外交辞令的使用、婉转的批评或拒绝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异议等,有意转弯抹角,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字面之下,作为听话人就只有借助语境(context)、透过字面来推导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则就会使会话中断或者失败。所以,交际的效果与交际者对交际环境,即语境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这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影响和决定推导会话含意的诸因素,以便交际顺利进行。

2.推导会话含意的理论原则

2.1合作原则是产生会话含意的基础理论

合作原则是生成会话含意的初始理论,根据grice的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质的准则(quality),关联准则(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nner)。如果交际双方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么说话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即话语的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则只能解释听话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说话人又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了听话人的交际行为。

下是因为第一说话人遵循说得“尽量少”的准则,提供极其经济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说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 (two friends are chatting in the pub.)

a: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

b: i wouldn’t know. 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a遵循着说得“尽量少”的准则,用does yours来询问b的妻子是否欣赏b。但由于does 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也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显然a意图表达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为后者,他说的“不知道,我从没听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来戏弄同伴,达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实证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此时话语的意义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达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说话人的意图或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作为听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义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即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则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交际行为。要想真正理解这种表达法的目的,还需将话语与话语所发生的环境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关联理论。而关联理论可以解释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信息的成功传递。

2.2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的核心理论

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rule)为基础,也不以准则(maxim)为标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关联原则是:⑴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认知原则);⑵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指的就是说话人的话语在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而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的关联性(译文参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说话人话语+听话人语境假设+演绎推理=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展示关联原则是怎样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 shall we go to the movies?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从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问题不相关的,因为mike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他期望对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绝、其他的建议或讨论等,mary的回答是怎样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关键在于找出关联。为了从mary的回答中找出关联,mike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提出语境假设①,并从中推断出语境暗②。

① a. going to the movies takes some time.

b. studying for exams takes some time.

c. if you go to the movies, you cannot study for an exam.

d. if you study for an exam, you cannot go to the movies.

e. generally one cannot both go to the movies and study for an exam at the same time.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② i (mary) cannot go to the movies.

③ 既更改了mike的认知环境,同时得出它所花费的处理努力又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关联度是较大的。因此,mike认为②是mary的真实意图。

3.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诸因素

3.1 互明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

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是话语获得关联的基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即话语背后的意思)的明示— 推理过程。首先,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那么说话人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为呢?因为只有通过明示行为,才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说话人将无法改变他人的认知环境。可见,说话人施以明示行为并与听话人达到互明,既有认知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所以,交际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但是,互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交际能否继续,持续多长,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它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中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刘绍忠,1997)。任何一种明示行为在它的信息意图背后都隐藏着交际意图;或者说,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图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听话人必然进一步去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关联理论是与交际者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互明又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冲突。

下面这段对话选自ernest hemingway 的《一天的等待》(a day’ s wait)。

(3)(context: the boy was nine years old. he was waiting to die the whole day because he heard the doctor said to his father that his temperature was a hundred and two.)

boy(b for short):①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fore i die?

farther(f for short):②what?

b:③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f: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⑤oh 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

f: ⑥people don’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 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

这个话语误解可以用关联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在话语最初①,boy问farther他什么时候死,他的明示行为的话语意图显然是让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独自一个人勇敢面对死亡,farther对儿子的问话感到震惊、不理解,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体温是华氏102,发烧不会危及到生命,并产生出与之最相关联的话语②“ what?” 和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以及⑥“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此时farther误以为儿子因为发烧而在说糊话,由于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话语意图随时在改变,要时刻达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sperber和wilson认为,如果交际双方能始终保持互明,为“完美关联”建立基础,那么它的社会意义就要远远大于认知意义了。

3.2 语境对会话含意的推导和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会话含意的理解而言,语境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要正确理解话语就要纵观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和客观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并使之与话语普遍、有机地发生关联。语境是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所以理解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统一的建构和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

语境:一位母亲抱怨自己儿子调皮。另一位与她谈话者说:

(4)a boy is a boy.

如果不联系语境,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交际价值,但遵照会话原则去推断,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意思,而且是话中有话。这时听者就需要靠智力去产生语境含意,这个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个人见解,使听话人自己思量话语的言下之意。如果这位母亲能准确地将语境与话题相联系,并运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这一共有知识,话语后面隐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导出来,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调皮”或者“调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过分指责”。尽管话没有直说,但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这样说,既给这位母亲留了面子,又帮助她解决了困扰她的问题,使人感到这个人讲话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双方更应当仔细地察言观色,以捕捉住每一个语境信息,否则,交际会陷入困境。

3.3 认知能力是建构和谐语境的根本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相互依赖的,听与说的角色也在频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灵犀,那么交际就会十分顺畅。反之,假如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也就是无法将字面意思与说话的时间、场合、环境、讲话人的心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相联系,或发生关联,或者听者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际就会中断或失败。所以,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是语境生成的绝对因素。例如:

语境:在餐厅里。

(5)a: there is a dead fly in my soup.

b: yes, sir. it’s the hot liquid that kills it.

理解这组对话,不能只看字面,否则会得到与讲话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释。对于客人的投诉,服务员用幽默的口气回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当然,对于话外音的理解只能靠双方构建的和谐语境,而且双方的和谐程度越高,交际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际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继而他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明白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况且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实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这就需要听话人时刻都要注意调整自己对对方话语的明白度,重新进行推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听话者能否有效理解说话者意图,也影响交际是否能够成功。

含有然的成语篇7

关键词: 语言差异对比 语言类型 修辞 差异原因

中国与西方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并在各自的领域独领。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学类型,但都有独领的大诗人,中国的李白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就是典型代表。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是唐代最伟大最杰出的诗人。他生于公元701年,在少年时代起就胸怀大志,要把自己的文才武艺都奉献给大唐王朝,想做布衣卿相,以使国泰民安。730年,李白第一次到大唐的京城——长安。在这里,他发现有志难酬,心中苦闷,于是创作了包括《行路难》等诗歌在内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了李白一生创作中的第一个高潮,反映了他第一次到长安后的遭遇和思想感情。他的有些作品直抒胸臆,有些作品比兴言志,而《行路难》则是作者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抒发宣泄自己的苦闷,并突出表现了自己的乐观精神。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创作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思路曲折多变,主题鲜明丰富,经常在诗歌的结尾点明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Sonnet 29》。它是莎士比亚的典范之作。诗人面对生活的挫折,感叹命运的不公,但是最终在想到朋友时,心情顿时好转,对生活重新充满自信。

《行路难》和《Sonnet 29》都是为古今中外世人所熟悉的德才兼备但是命运坎坷的诗人所著。李白和莎士比亚的身世遭遇及其面对困境时所持的态度,颇有类似之处。两位诗人怀才不遇,遭受谗言蜚语和诽谤,郁郁不得志,这种类似的经历使他们产生了相似的悲愤情绪。他们虽怀才不遇,失意落魄,但是没有在恶势力面前低头。他们有着相似的“乐生”情怀。《行路难》和《Sonnet 29》正是抒发“乐生”情怀的诗作。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遭遇生活挫折,才能不得施展的苦闷,但是后来顿悟之后,对生活依然充满乐观情怀这一主旨。《行路难》和《Sonnet 29》主旨题材相似,本文从语言方面对比二者的差异,从而略窥中外诗歌语言差异,为跨文化学习和交际尽绵薄之力。

一、语言类型差异对比

(一)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的差异

《行路难》和《Sonnet 29》在组织语言、传达思想的时候,表现了语义语言和语法语言的差异。

就汉语而言,词汇在汉语中地位突出。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在语法上缺少形态变化,依靠语序和虚词传达意义。实际上,汉语中的虚词、实词,即汉语的全部词汇,都担负繁多的组织语言的任务。汉语词汇在汉语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在汉语中,词汇是核心,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文化都围绕词汇展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形成网络。中国自古以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发达,词汇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是语言研究始终是薄弱环节。而英语则相反,在英语中,语法起着重要作用,句子的表意功能依靠语法传达,句子中的性、数、格、人称等稍有变化,整个句子的含义就会发生变化。

在《行路难》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词汇的排列组合,才形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有内涵的句子。同时,这些词汇也有着相应的文化内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中的词汇暗含曹植“美酒斗十千”这一文化内涵。“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句中的词汇则暗含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一历史文化含义。而《Sonnet 29》则是依靠语法组织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的。例如“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这一句中,作者使用了“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及用“all alone”修饰限制“beweep”这两大语法表现自己“面对命运的抛弃,世人的冷眼,唯有独自把飘零的身世悲叹”这一思想含义。如果去掉这两大语法,则作者的思想便不能够得到准确、鲜明、生动的传达。

(二)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的差异

《行路难》和《Sonnet 29》体现了中西方语言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汉语句子含义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组合的先后顺序、语法、语境等手段,是依靠语义的方式实现的。然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含义的传达主要是依据语法形态规则和语法形式的使用完成的。

《行路难》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依靠语义的间接或直接的表达传达诗人感情的,而《Sonnet 29》则是依靠词语形式的变化、语法知识的运用,传达诗人想要说的语义内容的。

(三)整体性语言与具体性语言的差异

比如,《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只有了解了此句诗中每个词的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伊尹梦见乘舟绕过日边,后来成了商代丞相”,才能理解整句诗的含义。就《Sonnet 29》而言,则要立足整体,从整体上把握每句诗的语法点,才能够了解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例如“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这句话,只有站在高处,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理解它“我但愿,但愿胸怀千般心愿”这一含义。汉语是语义语言、意合语言,因此在理解中国诗时要先从具体的每个词的含义理解,只有了解了具体词的含义,才能把握整句诗的含义。

二、修辞差异对比

(一)模糊与精准的差异

《行路难》与《Sonnet 29》在修辞格运用上有模糊与精准的差异。《行路难》在使用典故这一修辞手法时没有明确指出使用了曹植的“美酒斗十千”,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姜尚八十岁钓鱼”等典故;也没有明确指出写“长风破浪”“挂云帆,济沧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未来克服困难,赢得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乐观精神。《Sonnet 29》在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有“like”这一比喻词,“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破晓的云雀凌空振羽”,形象而直观。

(二)简约与周严的差异

《行路难》与《Sonnet 29》在修辞格运用上有简约与周严的差异。《行路难》每句诗中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都省略了,靠文化和语法常识就能够明了。诗人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诗句对称、押韵,给人以朗朗上口的美感。而在《Sonnet 29》中,每句诗都有主语和谓语,透露周严的风格。

(三)含蓄与直露的差异

《行路难》与《Sonnet 29》在修辞格运用上有含蓄与直露的差异。除了模糊与精准、简约与周严这两个特点导致二者存在含蓄与直露的差异外,《行路难》中诗句的组合是靠意合而不是形合,介词、连词常常省略。词和词及句和句之间直接组合在一起,几乎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成分。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意向出现的频率,而且增强了该诗多义的效果,使得《行路难》表意更加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乃至再创造的余地。李白灵活的处理和展现了意象的主宾关系、时空关系,笔墨自由,不滞不粘。《Sonnet 29》依靠形合表现语义,主语、谓语,介词、连词等都必须出现,这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成分的出现使得该诗语言在修辞上表现出直露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修辞方面,《行路难》语言较为模糊、简约、含蓄,而《Sonnet 29》则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行路难》语言表达呈现语言的朦胧之美,似雾里看花,意义的呈现曲折而丰富。《Sonnet 29》的语言表达则呈现语言的澄明之美,如光风霁月,传达信息清晰明了,表达思想透彻直接。

另外,在修辞对象的使用方式上,二者也存在不同之处。《行路难》在使用修辞方式时主要采用了典故引用的方式。具体来说,有曹植“美酒斗十千”;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伊尹梦见乘舟绕过日边,后来成了商代丞相”;“姜尚八十岁钓鱼”这四个典故。《Sonnet 29》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喻为“the lark”,能够“凌空振羽,直上天门,俯瞰苍茫大地”。

三、差异原因

《行路难》和《Sonnet 29》在组织语言时的语义语言和语法语言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可归结为语言历史差异原因。汉语自创立之初起,就以单个的汉字为研究对象。几乎所有的单个汉字在创立之初都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这使得汉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行路难》在组织语言时表现为语义语言也不足为怪。英语是以单词为基本单位组织语言的,但是每个单词功能有限,不能透过单词看到其中的文化信息,需要靠介词、连词等语法的作用才能完整、明确地表达整句话的含义。

《行路难》和《Sonnet 29》在意合和形合,整体性和具体性,以及修辞方面的差异原因当归结为中西方在地理环境及性格上的差异。传统中国在地理上是半封闭的,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并且有较强的血缘宗族意识,这造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内敛含蓄、追求群体认同的民族性格。平稳求实、内敛含蓄这一性格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是注重意合、模糊、简约、含蓄这些语言特点。相反,西方民族生活在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地方,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因而,西方人为人爽快、直接,做事精准、严格。这反映在诗歌上,则是注重使用形合、精准、周严、直露的语言。

附录:

行路难

李?摇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原文:

Sonnet 29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And look upon myself,and curse my fate,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Features like him,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ed,

Desiring this man’s art,and that man’s scope,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 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汉译:

十四行诗第二十九首

面对命运的抛弃,世人的冷眼,

我唯有独自把飘零的身世悲叹。

我曾徒然地呼唤聋耳的苍天,

诅咒自己的时运,顾影自怜。

我但愿,愿胸怀千般心愿,

愿有三朋六友和美貌之颜;

愿有才华盖世,有文采斐然,

唯有对自己的长处,偏偏看轻看淡。

我正耽于这种妄自菲薄的思想,

猛然间想到了你,顿时景换情迁,

我忽如破晓的云雀凌空振羽,

讴歌直上天门,把苍茫大地俯瞰。

但记住你柔情招来财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李白诗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第一版.

含有然的成语篇8

一、高考前夕

据作家罗银胜介绍,1953年夏天,已经是共青团员的章含之,从高中毕业,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

高考前夕,当然要填报高考志愿。章含之原来报考大学的四个志愿中有两个是工科――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另两个却是文科――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和新闻系。

当时正值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那一代中学毕业生满怀激情,渴望到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去。章含之少女时代编织的文学之梦虽然还萦绕在怀,但受形势所感,她将一窍不通的水利、建筑填为第一、第二志愿。其缘由是,在此之前,章含之曾经听过一次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关于建设三门峡水库的报告。这位年仅30岁的女部长勾画的宏伟蓝图令章含之和其他一大批学子心驰神往,章含之甚至兴奋得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钱正英的报告使她理想的翅膀飞向了祖国的水利战线,特别是飞向了热火朝天的三门峡。

章士钊毫不干涉章含之的选择。章含之想,那是父亲已认识到女儿的生活道路只能由女儿自己去走。不过临近高考时,学校党组织找章含之谈话,动员她到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校(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

此时章含之情绪很坏,抗美援朝运动之后,中学生普遍有排外思想,学外语并非她的愿望。但另一条却又是很坚定的:服从组织需要。她回到家里,章士钊很有耐心地劝她说,外语是一门很好的学科,天地很大。

“我看你学工程不见得一定合适。”章士钊道,“说不定将来学习外国文学对你倒是蛮好的呢!”

对此章含之回忆说:“1953年,我中学毕业。原来是要报考清华水利系和建筑系的,但是在填报志愿前,学校领导找我去说,朝鲜战争告诉我们帝国主义还要制造战争,因此我们要时刻准备。战争需要外语干部,所以组织上希望我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这个学校虽然没有北大、清华的名声大,也不叫‘大学’,但它是从延安老区迁来的,是一所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从这一年开始列入北京高等学校招生。尽管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学外语,但党的需要就是命令!我毫不犹豫地把第一志愿改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来才知道,当时的外国语学院是属‘保密’招生范围。早在高考之前,它就派出人事干部到全国几个大城市的一些中学去挑选学生了。所以我们后来参加入学考试其实不过是走一个形式,内部名单早已定了。当时,从我所在的女十二中大概一共挑选了五个学生。”

由于基本上已经内定了,因此虽然高考成绩很好,可以进入清华、北大,章含之却还是被“北外”优先录取了。

二、高考之后

章含之被录取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的前身,位于北京西郊魏公村附近。北外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

北外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中央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外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章含之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那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属军事干部学校性质,按机密专业要求招生,根据推荐,提前到中学选拔。当章含之面聆校领导谈话时,组织上早已看中了这位积极上进、品学兼优的青年。

所以,服从组织分配的章含之,1953年9月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经过严格挑选招收进来的94名新生中的一员。

三、升学以后

进入北外后,章含之如鱼得水,她非常刻苦地学习英语,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上课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而学好外语的关键是尽一切努力将所学的东西记住,需要时能运用自如。因此,章含之上课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在课内有目标、有意识地去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

章含之在学习中体会到,外语说难很难,因为它和母语的差异很大,而人又不在外语交流的语境中,连思维方式都有巨大差别。但它也很容易,因为语言反映的都是一些概念和联系,是广泛交流的手段。那些艰险的句子注定要被淘汰,只有便于交流的精要才会留存。

章含之还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教会的,也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能在交际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培养。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应具有强烈的语言交际的欲望,应力争语言训练的各种机会,应不怕犯语言错误而被别人讥笑。于是,喜欢戏剧的章含之,在北外以演出英语戏剧的方式学习外语。后来,她留校当了老师。

1971年,章含之结束了14年的教书生涯,由亲自指派到了外交部工作。

四、可资借鉴处

含有然的成语篇9

    关键词:关联理论;明说;隐含;交际失误

    我们知道,言语交际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是直显性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推理性的。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使其成为明示直显的,通过对语言的处理,听话人能够意识到说话人有以话语方式来传达其信息意图的意图。如果语言是完美的交际手段,语言交际是且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即明示交际。然而说话人传达的信息多于他所表达的内容,语言交际的明示性唯有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才能得以补充完整,也就是说,听话方必须从说话方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他可获得的信息(语境)中推论出其意图。

    一、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

    通过上面的讨论,成功的交际意味着听话方能够尽可能接近的理解说话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与此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就是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明说指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他要示意的意图之间有系统的联系,听话人只要能理解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形式就能明白的字面意义。明说意义源于逻辑形式的丰富,即话语的命题形式。一个命题式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通过解码,消除歧义和明确指称而得以丰富,这是基本的明示。说话人意图的明示部分由于高层次的明示而得以完整,借助部分语境即可完成和丰富,这包括明确话语的施为用意及其命题态度。

    在关联理论中,隐含指的是语境隐含,指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之间没有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隐含是对说话人意义的间接表达,是说话人示意的话语加上语境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关联是指导听话人明确隐含的唯一准则。因为隐含是说话人说出明显关联的话语时明确希望听话人能够理解的语境假设及含义。 隐含分为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两种。隐含前提是听话人从记忆中提取或通过发展其记忆中的假设图式而来,隐含结论则是从话语的明示含义及语境的相互作用中演绎而来。涉及到隐含,有一个隐含力度的概念值得注意。从某假设出发可推导出众多力度强弱不同的隐含,其中完全确定无疑的前提和结论的力度最强,说话人对此复完全责任,而听话人必须找到该含义才能使其理解符合关联原则。弱隐含指的是它有助于理解,但并非是必要的,因为说话人暗示了其可能有一系列相似的弱隐含,听话人对此负责。

    二、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说我们的话语理解是从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的,这种句子的意义在和语境的作用中以各种方式得以充实和完整,只有这样,听话人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听话人首先是理解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然后以最少的努力在明说的层面上对这个句子意义加以充实,在隐含的层面上对它加以补充,最后使得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因此,为了获得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包括确定明说(基本明说和高级明说)、调用隐含前提和处理隐含(得出强/弱隐含结论)。

    我们用下面的这个例子来说明Peter是如何理解Mary 的回答的。

    Peter:Did John pay back the money he owed you?

    Mary:No. He forgot to go to the bank.

    一是Peter 进行话语的解码,同时明确he 的指代对象,消除bank 可能具有的歧义,由于这是Mary 针对Peter之前的提问做出的回答,Peter 有理由认为这一回答是具有明示直显性和关联性的,可以明确he 指代的就是John, bank 的一个歧义River Bank Restaurant (餐厅)也可以排除掉,而是指银行。这样以来,话语的基本命题形式得以确立,明白了句子的字面意义,句子的明说含义得以理解,即,John忘了去银行。二是根据个人的百科知识调用相关的隐含前提,Peter 理解到没去银行意味着无钱还款,这个隐含的前提和明说含义相结合,Peter 就可以推论出John忘了去银行,所以无法还钱的强隐含含义。三是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Peter还有可能推论出John 下次去银行时就会还钱的弱隐含结论。

    对话语理解过程的了解,对进一步理解分析认知层面上的交际失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它指出了交际失败可出现于明说含义的理解、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含义的推论的任何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也确定了交际成功的最低条件。可以这样说,明说含义的确定是复原说话人信息意图的最低条件,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基本前提,是交际成功的基础,而根据话语的相关明示性,听话方调整认知语境,调用恰当的隐含前提,对话语进行推理,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所在,一旦隐含前提有所偏差,交际失误将在所难免。

    三、关联理论对交际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认知角度下的交际实质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行为的承担者是说话方,他需要通过说话或其他的任何非言语手段引起听话方的注意,传递他的信息意图,同时他还通过这句话向对方表达更深层次的目的,或者说他的交际意图,这是体现在说话方的示意行为。而听话方的任务是调用结合相关的认知语境,对说话方的话语做出尽可能符合对方意图的推理。话语的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话语明说含义的确立,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结论的推导,在此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的误差都将导致交际失误的产生,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交际双方共同的协作努力。下面,我们将从交际主体为出发点,谈一谈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

    第一,从说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作为说话者,应尽可能地以足够相关明示的行为传递他的意图。在交际的实际活动中,说话方需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诸如性格特征等这些社会个人因素,主动调整言语行为,确保话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能以足够相关明示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在语言方面,说话方应尽可能地使用与对方的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语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听话方在获取明说含义的解码、确定指称和消除歧义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为听话方的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取说话方的交际意图提供基本的保障。如果说话方能够注意到自己在交际中语言运用的模糊性,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语言,那么也就可以避免交际失误的产生。另外,在语言运用方面,说话方也不能忽略对方的认知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应最大可能地使自己话语的隐含前提与对方调用的隐含前提相一致。也就是说,尽管双方在认识语境上的不同是必然的,说话方应该尽可能地建构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的重叠部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听话方在推理过程中调用错误的隐含前提而导致的话语隐含意义和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

    第二,从听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听话方,是交际行为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对于说话方来说,重点关注的是“明示性”问题,那么,“推理”就是听话方的任务所在了。由于具体演演算过程中的法则是演绎法,从一前提到相对应的结论,不与逻辑向背,因此推理过程是必然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推理话语意图的前提存在着差异,同一话语未必能推理出同一结论,这就是交际失误出现的根本所在。推理的正确与否,取决与听者能否准确的获取对方话语的基本明说含义,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境中调用合适的隐含前提加以推理,得出话语的隐含含义而得以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因此,作为听话方,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理解失误,在语言方面,必须具备足够准确丰富的语言知识,以避免在理解话语明说含义的解码阶段可能出现的障碍,为话语的进一步推理理解提供基本的保障。这一点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重要。 交际失误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知识的欠缺。在语言运用方面,在交际活动中,听话方应加强自己的语用敏感性,充分调动主观能动因素积极的去识别与对方话语可能相关的一切信息,这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结构能力、甚至年龄性格特征等,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扩大与对方认知语境的交叉之处,调用正确的隐含前提推理出与对方话语尽可能相符的隐含含义,了解对方话语的交际意图。

    总之,交际活动中的话语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由于话语理解误差而导致的交际失误,同时有助于帮助我们尽可能避免交际中失误的产生。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这一点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中尤为重要;其次,我们应该以各种渠道充实个人的社会百科知识,扩大个人的语境储备,丰富个人的认知环境;另外,作为交际者,我们应该注意提高个人的语用敏感性,充分接触、了解并熟悉使用中的语言的特殊的动态的特性,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活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D. Linguistic Form and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cit[A]. In Leo Hickey (ed.) The Pragmatics of Style[C]. NY: Routledge, 1989.

    [2]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st edition, 1986.

    [3]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nd edition, 1995.

    [4]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Longman, London, 1995.

    [5]Wilson, D. & D. Sperber. Relevance Theory [A]. In Laurence R. H. & G. Ward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 [C]. Oxford: Blackwell, 2003.

    [6]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交际中“话语误解”现象的实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

    福建外语,2001,(02)

    [7]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2).

含有然的成语篇10

[关键词]反义义场;蕴涵;异根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33 — 02

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于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第1版(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如非线性音系学、语义指向、言语的词汇、语义类型学分类、主位推进模式、文字的应用等内容,并对第1版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订。该书以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六种语言学作为全书的框架,特别是对索绪尔提出但没有研究过的“言语的语言学”首次在高校教材中进行了全面的挖掘与系统的阐述,并设“交叉语言学”一章把语言学的新发展分专题进行介绍,和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该书被评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近年来还被一些高校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几年来,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一直使用这本教材,使用效果不错,学生反映良好。可是,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该教材虽然对第1版进行了修订,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下面我就对备课过程中发现的几个有问题的概念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一、反义义场

这个概念出现在教材的第3章,该教材是这样对反义义场定义的:“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义素的词义的聚合成为反义义场,也称反义词聚。”〔1〕并以“爱戴”和“轻慢”为例:

爱戴 :〔+动作,+喜爱,+对人〕

轻慢 :〔+动作,-喜爱,+对人〕

对于反义义场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往往是从词义的角度来下的,如:

詹人凤(2008):“反义词聚是由词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组成的聚合体。”〔2〕

王红旗(2008):“反义词聚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构成的词聚。”〔3〕

从义素的角度给反义义场下定义,岑先生还是第一个,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但经过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该定义有些问题,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反义义场。我们试以下面几组词语为例进行分析。

男人 :〔+人,+男性,+成年〕

女人 :〔+人,-男性,+成年〕

男人 :〔+人,+男性,+成年〕

男孩 :〔+人,+男性,-成年〕

父亲 :〔+亲属,+直系,+生育,+长辈,+男性,+书面语〕

爸爸 :〔+亲属,+直系,+生育,+长辈,+男性,-书面语〕

按照该教材对反义义场的定义,“男人”、“女人”含有一个相反的义素〔±男性〕,因此“男人”、“女人”可以组成一个反义义场。“男人”、“男孩”也含有一 个对立的义素〔±成年〕,那么依据岑先生的定义来判断“男人”、“男孩”应该可以构成一个反义义场;“父亲”、“爸爸”含有一个对立的义素〔±书面语〕,那么“父亲”、“爸爸”也应该可以构成一个反义义场。而实际上,“男人”、“男孩”不能构成一个反义义场,“父亲”、“爸爸”更不能构成一个反义义场。由此可以得出,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义素的词义的聚合并不都能成为反义义场,该教材对反义义场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它扩大了反义义场的范围。导致语言中的很多词都可以构成反义义场,甚至把有些同义义场变成了反义义场,这和语言实际是不相符的。下面我们举几个反义义场的词语进行义素分析:

教师 :〔+人,+学校的,+教学〕

学生 :〔+人,+学校的,-教学〕

东 :〔+方向,+太阳升起的一边〕

西 :〔+方向,-太阳升起的一边〕

生 :〔+生物的生理状态,+有新陈代谢〕

死 :〔+生物的生理状态,-有新陈代谢〕

通过对以上词语作义素分析,我们发现每组词语中均含有一个对立的核义素,如:“教师—学生”〔±教学〕、“东—西”〔±太阳升起的一边〕 、“生—死”〔±有新陈代谢〕。而我们前面分析的“男人—男孩”、“父亲—爸爸”虽然也有对立的义素,但那不是核义素,而是表义素。由此,我们可以对岑先生定义的反义义场做这样的表述: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的核义素的词义的聚合成为反义义场,也称反义词聚。

二、蕴涵

蕴涵,有的教材也作“蕴含”。这个概念也出现在该教材的第3章,是这样定义的:“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涵关系,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4〕教材仅举了一个例子:“我看见了一个小伙子”蕴涵了“我看见了一个人”。这个定义概括得很不全面,把很多应属蕴涵的句子排除在蕴涵之外。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

(1)我看了一场京剧。我看了一场戏。

(2)医院大门口停着救护车。医院大门口有车。

(3)我买了一台电视机。我卖了一台电器。

(4)他不爱吃鲤鱼。他爱吃鱼。

以上例子中的“京剧”和“戏”、“救护车”和“车”、“电视机”和“电器”、“鲤鱼”和“鱼”均是对应的语言单位,也是上下位概念,但(1)(2)是蕴涵,(3)(4)不是蕴涵。也就是说,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就是蕴涵关系。可见,该教材对蕴涵的定义是有问题的。我们再举一些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就更能发现这个定义的不足之处。

(5)小王不该在上班时间玩游戏。小王有件事做得不对。

(6)他弟弟给汽车撞伤了。他弟弟出了车祸。

(7)他打了小李一个耳光。他打了小李。

(8)他到过天安门。他到过北京。

(9)什么戏他都爱看。京剧他爱看。

(10)人都会死。他会死。

(11)他全身湿透了。他头发湿透了。

(12)他吃完了一只鸡。他吃了鸡腿。

以上八个例子均属于蕴涵,但又有所不同。(5)中的“玩游戏”和“有件事”虽然是上下位概念,但不是对应的语言单位。(6)中的“撞伤了”和“出了车祸”既是上下位概念,又是对应的语言单位。这两个例子均是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7)(8)中的“耳光”和“小李”、“天安门”和“北京”虽然是对应的语言单位,但不是上下位概念,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两个例子都是含有局部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整体概念的句子。(9)(10)中的“什么戏”和“京剧”、“人”和“他”既是上下位概念,又是对应的语言单位,与(6)不同的是,这两个例子是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11)(12)中的“全身”和“头发”、“鸡”和“鸡腿”既是对应的语言单位,又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7)(8)不同的是,这两个例子是含有整体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局部概念的句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1.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就是蕴涵关系,如(3)(4)。

2.具有蕴涵关系的句子不仅仅局限于上下位概念,含有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词语的句子也可以,如(7)(8)(11)(12)。

3.具有蕴涵关系的句子,并不都是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也可以相反,如(9)(10)。含有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词语的句子也如此。

可见,该教材对蕴涵的定义是不准确的,它缩小了蕴涵的范围,把很多含有蕴涵关系的句子排除在蕴涵之外。那么,怎么来定义蕴含比较准确呢?就上述所举例子来看,具有蕴涵关系的句子或者含有上下位概念,或者含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词语,而且前一个句子的说法成立,后一个句子的说法才能成立。对此,石安石(1993)是这样概括的:“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来说,有甲就必然有乙,而且两者是上下位关系或整体局部的关系,就意味着甲蕴含乙。”〔5〕

三、异根

该教材第5章语法部分在论述语法手段时,谈到了“异根”这种语法手段。教材是这样对异根定义的:“异根又称为错根或增补。它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6〕,接着举了以下几个例子:

I——me she——her we——us

go——went am——was

bad——worse good——better

按照该教材对异根的定义,只要是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都是异根,那么,语言中很多词都属于异根这种语法手段。如:

I——her go——was bad——better

she——him work——went good——less

这无疑扩大了异根的范围,实际上异根并不是一种很活跃的构形手段,它只是古代语言残留的形式,在现代语言中是不能产的。下面我们看看一些学者对异根是如何定义的:

王德春(1997):“是用不同词根或词干表示相同词汇意义不同语法意义的手段。”〔7〕

池昌海(2004):“换用词干不同而意义相同的词来实现语法意义的手段。”〔8〕

伍铁平(2006):“通过不同的词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变化,因为这些词的词根不同,所以叫做异根法。”〔9〕

胡晓研(2006):“指利用历史来源不同而词汇意义完全一样的不同词根表达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的方法。”〔10〕

王红旗(2008):“用历史来源不同而词汇意义相同的不同词根来构成词的不同语法形式。”〔11〕

詹人凤(2008):“语法意义的变化是通过不同的词来表现的,因为这些词有不同的词根,所以叫做异根法。”〔12〕

以上学者在他们的语言学论著中对异根定义之后,所举的例子是相同的。即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动词的原形和过去式(不规则的)、形容词的原级和比较级。

不难看出,伍铁平和詹人凤对异根的解释和岑运强的观点一致,而王德春、池昌海、胡晓研、王红旗对异根的解释相去不远。相比之下,我们认为王德春等人对异根的解释是比较好的,尤以王德春对异根的定义比较准确。

这三个概念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有很大出入的概念,很值得商榷。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的观点和看法也未必恰切,特撰写此文以和同行商榷,期望学界对这三个概念作出准确的表述。虽然岑先生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中出现了这种情况,但瑕不掩瑜,这本书还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教材。该书在语音、语义、词汇等部分均从语言和言语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增设了交叉语言学,这在国内同类教材中是一个明显的创新与突破。我们也希望岑先生再次修订时能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使这部教材更加完善,成为国内语言学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 考 文 献〕

〔1〕〔4〕〔6〕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2〕 詹人凤.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11〕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 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